学习“双百人物” 心得 体会(精选11篇)
学习“双百人物” 心得 体会 篇1
学习“双百人物”心得体会
师大附小陈宇星
在“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双百人物”中,从留下“可爱的中国”动人篇章的方志敏到“狼牙山五壮士”,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在这些人物中,既有上个世纪的,也有二十世纪涌现的杰出人物,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又有很多人相对陌生的,既有离世几十年的,又有依然风华正茂的。
60多年过去了,“八女投江”的故事历历在目。那是1938年10月,以冷云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的8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被日军围攻,当大部队发现还有8名女战士未冲出日军的包围圈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却因日军火力太猛没能成功。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之际,毁掉枪支,挽臂投入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诗篇。同时也表现了中华儿女为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华民族种植水稻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时候,但长期以来中国粮食短缺和世界性的饥饿问题却未能得到解决。直到如今,被称“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凭着一股大无畏的科研勇气和深厚的遗传理论功底,毅然冲破传统理论的来源,勇敢的选择了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与总结经验,最终取得突破。它,实实在在挂于每一支笑弯了腰稻穗上,实实在在书写在世界种植历史上。
“东方魔稻”,这是西方人对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称呼。其实,哪有什么魔力,只是几十年如一日专注创新罢了。袁隆平说﹕“搞科研就像跳高,跳过了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
在如今的一些有成就的人之中,有谁忘记从100位英雄模范人物当代表的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数以千万的革命先烈,有谁能忘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而舍生取义,英勇献身的仁义之士,有谁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自强而赴汤蹈火,甘洒热血的革命先驱,又有谁能忘记那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而作为今天的我们呢?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可在英雄模范,杰出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优良的品质,远大的理想,可贵的精神,坚定地信念和高尚的情操我们学了吗?他们留给社会,留给后代的有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留了吗?如果我们中的一些人依旧不思进取,不去努力学习,将来又有什么留给后代呢?
“双百人物”是时代的坐标,历史不容忘却,人民永远铭记。记住他们,感谢他们,学习他们,让英雄模范杰出代表们不离我们左右,激励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学习“双百人物” 心得 体会 篇2
关键词:集体传记法,“双百”人物,群众基础
一、导言
为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经中央批准, 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
“双百”人物虽然身处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 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那就是:忠于祖国、热爱人民, 追求真理、坚持理想, 艰苦奋斗、敢于胜利, 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孕育、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
本文通过对“双百”人物进行详细的社会学分析, 运用社会学的集体传记分析方法, 在详细解读“双百”人物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双百”人物身上的共性与特征, 旨在表明我党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二、分析方法
集体传记这一术语, 早在1743年就已被人们所使用了。按照克拉夫的说法, 集体传记这种历史技巧是基于传记合集 (collective biography) 或类似的史料, 它的特征是利用有关许多人和许多事件的资料作为其素材来源。按照斯通 (L.Stone) 的定义, 集体传记是指“通过对历史中一群人的生活的集体研究, 对之共同的背景特征的探索”。【1】它采用的方法是:先确定一个要研究的范围, 然后提出一组相同的问题, 如关于生卒、婚姻与家庭、社会出身和继承的经济地位、居住地、教育背景、个人财富的数量与来源、职业、宗教信仰、任职经历等。通过对在些范围中个人的各种类型的信息的并列和组合, 通过对重要的变量的考查, 所要研究的既包括这些变量内在的关联, 也包括它们与其他行为或行动方式的关联。
三、分析群体的选取
“双百”人物中有团体名单, 鉴于人数统计方便, 本次研究不将其包括在内。因此, 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选取了96名研究对象 (其中“八女投江、刘老庄连、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狼牙山五壮士”四组不计入) ;感动中国人物我们同样选取了96名研究对象 (其中“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草原英雄小姐妹、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唐山十三农民”四组不计入) 。
四、分析结果
1、性别结构
英雄模范人物中有男性86名, 女性10名, 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为89.58%、10.42%;感动中国人物中有男性77名, 女性19名, 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为80.21%、19.79%, 建国以后女性所占比例有所提高。我党历来重视妇女工作, 女性的地位在建国以后得到显著改善, 社会作用得到很大提高, 女性作为巾帼英雄登上了历史舞台。由此可见, 妇女是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是我党群众基础的“半边天”。
2、年龄结构
英雄模范人物的年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主要分布在20—30、30—40、40—50三个年龄段, 平均年龄为39.40岁。这从侧面反映在建国前, 在战争年代, 由于社会动乱、生活艰苦, 英雄人物的年龄普遍不大, 他们大多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感动中国人物的年龄分布相对比较平均, 平均年龄为53.02岁, 50岁以上的人数多于英雄模范中的人数。
这是因为, 在建国前的战争年代, 在战乱不断、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水平落后、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 英雄人物的寿命普遍不长。建国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医疗水平的提高, 人民的寿命也大为延长。究其实质, 说明无论在革命年代, 还是建设时期, 我党的群众基础在年龄段方面具有广泛性。
3、地区结构
英雄模范人物分布于24个省份、地区, 其中有四位来自国外, 加拿大一位、朝鲜一位、美国一位、乌克兰一位, 分布最多的地区是湖南省有17位。感动中国人物分布于30个省份、地区, 分布较为广泛, 人数相对集中于山东、四川、湖南、河南、江苏、河北、辽宁地区, 来自国外的只有一位——美国的马海德。可见, 我党的群众基础在地区分布方面 (甚至跨越了国别) 具有广泛性。
通过比较分析, 我们发现人数分布最多的四个省份地区为:湖南、山东、四川、江苏。具体参见表一:
我们认为, “双百”人物之所以在湖南地区分布最多, 与湖南当地的“湖湘”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湖湘文化“淳朴重义”, “勇敢尚武”, “经世致用”, “自强不息”。具体表现在: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三是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2】
文化乃国家的“软实力”, 各地应借鉴“湖湘”文化的建设经验, 努力打造区域文化的特性, 丰富区域文化的内涵, 提升党的群众基础的政治素质、社会责任和文化素养。
4、党派结构
关于“双百”人物的党派属性, 英雄模范人物中有中共党员82位, 占总体比例85.42%;感动中国人物中有中共党员87位, 占总体比例90.63%。可见中共党员始终是“双百”人物的主体,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员无论是在建国前的革命斗争洪流中, 还是在建国后的现代化建设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魄力, 宣告了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 他们是我们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此外, “双百”人物中也有国民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还有联共 (布) 党员和少先队员。可见, 我党的群众基础在党派 (无党派) 结构方面具有广泛性。这充分说明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群众对我国的建立、建设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也将极大激励社会各界、各阶层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继续奋斗。
5、职业结构
鉴于英雄模范人物职业的“革命性”,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只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96位人物的工作进行集体分析研究, 分析所参考的依据是1998年12月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参照这个分类标准, 我们根据感动中国人物每个人的具体工作, 设置如下的9个职业类别:
其中, 科教文卫工作者主要是指教师、医生、护士、运动员、艺术家等科技工作人员, 他们是工人阶级的重要阶层, 在感动中国人物中占了23.96%, 科教文卫工作者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表四, 我们可以发现感动中国的人物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 还有社会中最底层、最辛苦的劳动群众, 比如淘粪工人时传祥, 他“宁可脏一人, 换来万家净”;“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20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信访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 执著地为民排忧解难,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的吴天祥……【3】无论是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 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平凡岗位上做出非凡业绩的劳动模范, 或是抗洪抢险、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 他们都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折射出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这表明我党的群众基础在职业结构方面具有广泛性。
五、结论
通过社会学的集体传记方法, 我们对“双百”人物的性别、年龄、地区分布、党派、民族、职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加深了我们对“双百”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双百”人物不仅体现了社会对时代先锋的肯定和认可,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是对我们的鼓舞和激励。研究表明, 我党的群众基础在年龄结构、地区结构、党派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方面具有十分的广泛性, 体现了我党具有先进的阶级性与广泛的群众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兵, 关于科学史研究中的集体传记方法[J], 学术前沿, 2004.7.14。
[2]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8581.htm。
学习“双百人物” 心得 体会 篇3
马海德班北京陈经纶中学高一年级(2)班
时传祥班朝阳区沙板庄小学五年级(4)班
张秉贵班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高一年级(1)班
孟二冬班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二年级(8)班
郑律成班北京市第七中学高一年级(6)班
天津市
马永顺班宝坻区牛道口镇沟头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
河北省
马万水班邯郸市复兴区箭岭路学校五年级(1)班
马本斋班献县本斋乡明德小学三年级(2)班
戎冠秀班平山县观音堂乡观音堂小学四年级班
李大钊班乐亭县胡坨镇大黑坨小学三年级班
董存瑞班隆化县存瑞中学高一年级(2)班
山西省
刘胡兰班文水县刘胡兰中学高二年级(220)班
苏宁班孝义市职教中心学校幼师(22)班
内蒙古自治区
钱学森班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9)班
辽宁省
马恒昌班辽阳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一年级(1)班
方永刚班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初二年级(10)班
关向应班大连市金州新区南山小学四年级(3)班
李兆麟班灯塔市兆麟小学四年级(6)班
孟泰班鞍山市立山区孟泰小学四年级(1)班
赵尚志班朝阳县尚志乡初级中学八年级(4)班
郭俊卿班凌源市三十家子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七年级
(6)班
雷 锋班抚顺市望花区雷锋小学四年级(6)班
谭 彦班大连市沙河口区东北路小学三年级(2)班
吉林省
刘英俊班长春市第十八中学一年级(1)班
谭竹青班长春市二道区八道小学五年级(1)班
黑龙江省
王进喜班大庆市第一中学初二年级(15)班
杨子荣班海林市子荣小学五年级(1)班
赵一曼班哈尔滨市继红小学三年级(9)班
上海市
邹韬奋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2)班
彭家木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年级(10)班
江苏省
朱瑞班宿迁市宿城区龙河中心小学五年级(4)班
吴大观班扬州中学高一年级(3)班
张太雷班常州高级中学高一年级(9)班
杨根思班泰兴市根思小学五年级(1)班
瞿秋白班常州高级中学高一年级(6)班
浙江省
钱壮飞班湖州中学高一年级(18)班
蒋筑英班杭州市抚宁巷小学五年级(1)班
安徽省
王克勤班淮南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17)班
江上青班泗县江上青小学五年级(1)班
许继慎班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二年级(1)班
陈延年班池州市贵池区实验小学三年级(8)班
福建省
谷文昌班东山县东山一中高二年级(1)班
李林班龙海市实验小学五年级(4)班
林祥谦班闽侯县祥谦初级中学八年级(4)班
江西省
王尔琢班井冈山市井冈山中学高一年级(1)班
方志敏班弋阳县方志敏中学初一年级(13)班
赵博生班宁都县第一小学四年级(3)班
山东省
于化虎班海阳市新元小学五年级(1)班
马立训班淄博市淄川区罗村中学初一年级(1)班
王尽美班济南师范学校三年级(2)班
王杰班金乡县金乡一中高二年级(5)班
邓恩铭班济南一中高二年级(20)班
任常伦班龙口市七甲镇田家完小五年级(1)班
河南省
叶成焕班新县郭家河乡中心学校四年级(2)班
史来贺班新乡县刘庄学校五年级(1)班
任长霞班登封市石道乡郭沟长霞希望小学六年级班
吉鸿昌班扶沟县吉鸿昌小学六年级(2)班
杨靖宇班驻马店高级中学高一年级(7)班
常香玉班巩义市河洛镇香玉小学五年级(4)班
彭雪枫班镇平县雪枫中学一年级(1)班
焦裕禄班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6)班
湖北省
吴运铎班武汉市汉阳区第三中学高一年级(6)班
吴焕先班红安县列宁小学六年级(1)班
陈潭秋班黄冈市黄州区陈潭秋中学八年级(1)班
罗忠毅班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3)班
恽代英班武汉市武昌区武昌实验小学六年级D班
萧楚女班武汉市武昌区秦园路学校三年级(1)班
湖南省
邓中夏班宜章县太平里乡中夏希望学校三年级(1)班
毛岸英班韶山市大坪乡毛岸英学校三年级(1)班
毛泽覃班韶山市韶山学校小学部123班
左权班株洲市醴陵第一中学449班
寻淮洲班浏阳市社港镇双狮坪中学淮洲小学四年级班
向警予班溆浦县警予学校四年级(4)班
李白班浏阳市张坊镇张坊中学110班
何叔衡班宁乡县沙田乡长冲小学四年级(1)班
杨开慧班长沙县开慧中学208班
陈树湘班长沙县开慧中心小学五年级班
罗亦农班湘潭县百花学校二年级(1)班
罗健夫班湘乡市第一中学408班
罗盛教班新化县圳上镇松山学校82班
欧阳海班桂阳县欧阳海中心学校九年级(102)班
段德昌班南县德昌小学二年级(157)班
夏明翰班衡阳县第五中学高一年级(252)班
黄公略班湘乡市中沙中心校公略完小111班
蔡和森班双峰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430)班
广东省
丛飞班深圳市宝安区展华实验学校二年级(7)班
叶欣班广州市第三中学初一年级(8)班
叶挺班惠州市惠阳区秋长中学初一年级(1)班
向秀丽班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初二年级(5)班
阮啸仙班河源市源城区啸仙中学七年级(6)班
杨殷班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初二年级(1)班
苏兆征班珠海市兆征纪念学校五年级(1)班
周文雍、陈铁军班开平市百合中学九年级(1)班
冼星海班广州市番禺区星海中学初二年级(12)班
容国团班珠海市香洲区甄贤小学五年级(4)班
彭湃班海丰县彭湃中学高一年级实验(1)班
广西壮族自治区
韦拔群班东兰县武篆镇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
海南省
甘远志班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一年级(4)班
冯平班文昌市文昌中学高一年级(8)班
重庆市
邓平寿班梁平县虎城中学初一年级(1)班
邱少云班铜梁县少云小学五年级(1)班
杨公班潼南县双江小学三年级(1)班
赵世炎班酉阳第一中学高一年级(19)班
四川省
王瑛班南江县南江镇第二小学四年级(1)班
邓萍班富顺县第二中学高二年级(1)班
卢德铭班宜宾县白花镇小学校三年级(2)班
江竹筠班自贡市大安区江姐小学四年级(1)班
刘伯坚班平昌县龙岗小学五年级(1)班
邱光华班茂县中学高二年级(1)班
张思德班仪陇县仪陇中学新政校区高二年级(19)班
李硕勋班高县硕勋中学校初一年级(10)班
黄继光班中江县中江中学高二年级(8)班
谭千秋班德阳市东汽八一中学高二年级(6)班
贵州省
王若飞班安顺市若飞小学五年级(3)班
旷继勋班思南县实验小学五年级(4)班
周逸群班铜仁市逸群小学五年级(3)班
云南省
罗炳辉班彝良县炳辉小学四年级(1)班
聂耳班玉溪市红塔区聂耳小学五年级(1)班
西藏自治区
孔繁森班拉萨中学高一年级(10)班
陕西省
刘志丹班志丹县刘志丹红军小学四年级(2)班
张华班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1)班
赵梦桃班咸阳市渭城区风轮小学三年级(1)班
谢子长班子长县东风小学五年级(1)班
甘肃省
董振堂班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四年级(1)班
青海省
李四光班西宁市虎台中学初一年级(8)班
宁夏回族自治区
邓稼先班吴忠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1)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毛泽民班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四年级(5)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学习双百人物——感悟时代精神 篇4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暴雨来袭,才知生命的坚毅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100位人物像是一剂强心剂及时地注入了当今这个社会的心脏。他们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改变中国的发展轨迹、维护时代的标尺、向世人宣布这个世界的温情、坚毅和闪亮的爱国情怀从未消逝。
2010年的暑假我在家学习了感动中国——学习双百人物,我有多的感触。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仍在我们的身边不曾离去,感谢他们用自己无私的牺牲铺下我们前进的道路,感谢他们震撼着世界并且执着超越。我们有“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 钟期荣、胡鸿烈夫妇散尽家产,为了学生,甘为骆驼;我们有“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的李丽建筑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我们有一个传统中国女人罗映珍700个日夜唤醒沉睡爱人;更是有堪称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的钱学森把智慧锻造成阶梯,开创祖国航天的先驱。从小人物到大人物,从传统的女性到叱咤风云的佼佼者,从尚未三十而立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没有必然的联系,却是如此惊人的有着共同的坚毅、执着和面对他人的大爱凛然,我想,也许支持他们的仅仅是一个信念,些许的坚持却像是一个个奇迹震撼着世人的心灵,给这个社会带来新鲜的空气。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这就是李剑英,一个拥有是军人的沛然正气与感恩之心的大爱之人,在危难面前前后三次放弃了跳伞的机会选择迫降,16秒,他拯救了7个村庄3500口人,16秒,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我想,这是一个军功显赫的军人,有幸福的家庭,光明的前途这是我们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一切都看起来如此美好,然而生命却戛然而止。我想,这是一个正义凌然的军人,在个人利益与人民安危面前他没有选择,没有退路,答案已经早早烙在心上。16秒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军民的赞歌,狠狠打击了社会上盛行的贪污腐败之风,给军队的宗旨和纪律打响沉重的警钟。
不的不说,在现在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不利指控的矛头都对准了我们的政府官员,在伟大的事物中总免不了几个破坏军民关系的害虫。前些日子轰动一时的“文强案”便是一个例子,使得百姓逐渐产生了怀疑,太多的贪污腐败受贿不公,使得百姓产生了抗拒。我们不期望再发生类似军人李剑英的事情,我们却不能否认我们需要这样的军人,国家需要这样的军人,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国家需要这样的精神。悲剧不能再发生,英雄的名字也不能被忘却,我想这应该成为一种时代之风,吹遍整个祖国大地,改变每个国人、世人的价值观,在表面物欲横流的世界吹起清新的风,开满鲜花洒遍大地。
说完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的无私奉献,也不能忘记无数在生活线上挣扎的人们,他们也许渺小,但是并不卑微,因为他们拥有同样的坚忍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洪战辉,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大学生,从13岁起就独自支撑着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这一切都像是一个个噩梦笼罩在他的上空。12年的打工、12年的寻医问药,换来的是妹妹的健康成长,父亲的好转一切看起来辛酸而又美好,辛酸的是本该无忧成长的他变成打工王子,美好的是他的努力终有回报。正是这样一个身材矮小难掩鸿鹄之志的担当男儿始终坚持“苦难的经历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确实,我想如果没有感动中国,在有的人眼里他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大学生,坚强、自立。然而感动中国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我们每个人也许应该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又将会只怎样一个情景,问过方知他的伟大之处。如此的小人物大担当的例子在双百人物中还有很多,把时间献给孩子的丛飞,悬崖小学的李桂林、陆建芬支教夫妻,为救落水者消逝在长江中的19岁的何东旭、陈及、时方招,不要说小人物不足以提及,小人物往往在一点一滴中积蓄让世界为之一振的力量。
雪域上,一人,一马的穿行一度是最温暖的画面。马班邮路上,独自来回行走了20年的王友顺是当地乡政府和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一封封的信件,一张张的报纸,在这个邮递员手里来了又去,而他始终坚守这个岗位,他一直在路上。一提到家,王顺友总是说:“我有三个家,一个在山上,一个在路上,一个在江边”这是属于一个铁骨男儿的大柔情,把自己奉献给了一个人的岗位,二十年如一日,没有怨言,正如许许多多一生都坚守在岗位的普通人一样坚持,更是承载了许多普通人不能了解与感受的寂寞与苦痛。我想,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伟大,是在一瞬间让生命最大化,还是在点滴中无限化,是在一瞬间迸发的绚烂夺目,还是一点点的细水长流。无论哪一种,对于我们而言,他们的精神终身受用,教育我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点平凡而又伟大的事情,我想,也许每个人的价值就在这里吧。
他们都是几十年如一日,洪战辉为做好一个儿子,哥哥,学生的角色努力奋斗,王顺有为做好一个邮递员的角色始终坚持,更有许许多多的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岗位上坚守,塑造一个个特色分明的角色。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有自己的需要,他们的精神必然对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对于我们而言,获益匪浅,更是一场精神的变革。
然而,我又不禁产生疑问每一位感动中国的人物,每一位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他们的言行,他们的精神带给我们的固然是止不尽的感动与学习敬佩之风,可在这些坚毅,忍耐与伟大的背后又该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如此的选择。在苦难中昂起风帆固然是可敬可佩,可是是什么造成他们不得不如此忍耐。在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背后有多少什么样残酷的真相,冷峻的现实,一步步的把他们逼向了单行道,试问如果可以健康快乐的活着,又何必选择逆来顺受。也许是活生生的现实让他们陷入窘境。而他们又正好具备着的时代的坚毅之风,让他们不甘愿屈服,在逆境中寻找立足点,寻找自己的成才之道。
往深了说,从社会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的社会现状来说。或许起点高了点,但是也不得不说这些种种的不完善都成就了他们。必须兼顾生存与学业的洪战辉,远赴他乡的支教老师,独自收养十几个孤儿的老妈妈,默默在路上的王顺友,都是这个时代的伟人,我们需要他们的精神。新中国成立60年来,这些先进人物一直在感动着中国,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中国也在不断进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逐渐成为世界的佼佼者,成为世界的骄傲,是他们的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是他们的精神守护着传统道德,让我们在守望与前进的平衡中不断进步,创造中国奇迹。
学习“双百人物” 心得 体会 篇5
《感动中国-学习双百人物》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感动中国――学习双百人物》,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感慨万分。 雨果曾经说过:“一个人能承担多人的责任,就能取得多人的成功。”草原小姐妹就用事实验证了这句话。历史的镜头回放到四十多年前的内蒙古草原。11岁的龙梅与9岁的玉荣是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对小姐妹。1964年2月9日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六,春节前喜庆的气氛先罩着达尔玉茂明安大草原。这天一大早,阿爸帮一个生产大队接羔羊。放公社三百八十四只羊的任务就落到了11岁的龙梅与9的岁玉荣 姐妹俩肩上。中午时分,天空忽然变晴,狂风大作,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正在逼近,狂风暴雪铺天盖地,似乎要吞没广裹草原上的一切。气温降至零下37摄氏度,西北风越刮越猛,羊群开始顺风狂奔。她俩急忙拦住羊群往回赶,但是暴风雨却挡住了归路,姐妹俩前者后盖,拼命聚拢左冲右突四散逃分的羊群。龙梅和 玉荣 牢记阿爸平时教诲:“羊上集体的财产,一只也不能丢。” 为了不让一只羊掉队,她们拼命地追赶羊群,天渐渐地黑了下来,积雪已近一尺厚,汗水和雪水在她们脖子四周和胸部、背部接成了厚厚的冰甲,脚下越来越沉重了。玉荣毡靴早已在跋涉中被厚厚的积雪拽丢了,龙梅的.毡靴,已经和脚结结实实地冻在了一起……姐妹俩相互搀扶着,赶着羊群,,一步一步地挪向前。从中午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俩整整奋斗了20多个小时。寒冷、恐惧、饥饿、疲劳的感觉全部集中在两个小姑娘身上。终于玉荣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龙梅也好不了 多少。但仍撑着跟在羊群后面。幸好牧民哈斯朝禄父子俩及时赶到,叫铁路工人和赶来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将姐妹俩送往医院抢救。她俩的生命保住了,但是龙梅失去了左脚拇指玉荣双脚被截肢,造成终身残疾。而她们放牧的三百八十四只羊,仅有3只被冻死,其余的安然无恙。 啊!责任,它代表一个人的品质;责任,磨炼了一个人的意力;责任,能使人变得稳重;责任,能使你真正懂得追求和拥有生活的幸福!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学习心得感悟 篇6
广泛普法,让群众充分感受民法典保护权益的重要作用。民法典的顺利实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关键。这部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法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大力推进民法典进校园,不断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依托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形式,引导青少年了解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及重要作用。同时,要积极营造人人学民法典、知民法典、爱民法典的良好社会氛围,让社会各方力量加深理解认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过发放宣传单页、绘制宣传墙、文艺汇演、专家巡讲等方式,让群众感受到民法典与自身权益息息相关。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普法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既享有权利,又认真履行义务。
加强解读,让群众充分理解民法典总则分编的重要内涵。民法典有很多专业术语,比如物权、人格权、民事主体、侵权责任等,必须加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阐释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聚焦”“三个阐释好”的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即“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要自觉树立“事事关己”的民法典学习意识,把总则编和各分编的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分编逐一进行系统学习。在阐释好民法典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以及一系列新概念新精神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淬炼、专业历练、实践锻炼。从思想上认识到充分理解民法典总编分编重要内涵的重要性,增强对民法典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积极参与集中学习、自觉开展自学等方式,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在日常工作实践中,自觉养成懂爱、爱法、守法的意识,在遇到涉及自身权益的问题敢于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法典的实施,意义重大且深远。让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广大群众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充分感受民法典保护权益的重要作用、充分理解民法典总则分编的重要内涵,让民法典走进群众心里,在群众心里开花结果。
双百人物事迹 篇7
新中国60华诞前夕,“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结果中。雷锋、时传祥、王进喜、焦裕禄等当选为“双百”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于不同年代、生活在不同环境、坚守在不同岗位,但是他们都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崛起做出了贡献,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忠于祖国和人民、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追求真理。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团结一致,振兴中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特区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和谐幸福而努力奋斗。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激励着我们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艰苦奋斗、追求真理:铁人精神、邓稼先精神、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坚持理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源远流长,而中国共产党人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出了表率,生动诠释了伟大民族精神的真谛,谱写了一曲曲振奋人心、感动中国的动人乐章。
“双百”人物中,他们各自以自身的种种事迹,催人泪下、振奋人心。在这么多的人物事迹中,令我感触最大的是谭千秋。5•12大地震中,谭千秋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雷鸣般的响声,地动山摇,冰雹般的砖瓦、灰尘纷纷砸在他的头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保护着身下的四个学生,然而他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是“最疼爱学生的老师”。谭千秋从教26年,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在担任中学教导主任以后,他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日常工作中,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他是四川的特级教师,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用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为人之师。在不久的将来,我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走上讲台,在读了谭千秋的事迹后,我决心以谭千秋为榜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生命,爱护学生,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学习“双百人物” 心得 体会 篇8
民法典的颁布是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这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民法典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民法典的实施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一是要尽快制定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修改现有与民法典规定不一致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二是政府机关要进一步推进政府法制建设,把民法典作为决策和处理相关问题的依据。三是司法机关要以司法为民为中心,加强司法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切实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大普法力度,增加全民的法典意识。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最新精选【5篇】
学习“双百人物” 心得 体会 篇9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国《民法典》是保护公民私权利的法律汇总,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法典》就是公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作为事关每个公民“从胎儿到身故后五十年”漫长岁月切身利益保障的法律,《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普通百姓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权利保护都可以《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不仅能统一民事法律规范,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可以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民法典是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翻开历史的画卷,从1954年到2017年民法典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一部“法”的诞生伴随着中国社会60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伴随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以“人民至上”绝不动摇,为“人民幸福”保驾护航。
从生活的鸡毛蒜皮到人生终身大事,更新服务零距离。从生活中的充值、“霸座”到结婚登记、夫妻债务等,从细节中为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米袋子”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打开幸福之门提供有力保障。
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义环境。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日常遵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加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变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驱动下的创新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从一个人懵懂时为游戏充值,再到初入社会时网贷平台的“利滚利”,再到见义勇为时不慎造成的损害,再到接到无数垃圾短信的维权,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却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体现了中国社会矛盾的转化过程。在“小明”生活的点滴中,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民情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展现。民法典让社会更加公平发展,让群众步入幸福安康的生活。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2
作为全国两会的重要内容,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即将生效的《民法典》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民法典》共七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计1260条。《民法典》正式颁布实施后,我们耳熟能详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将废止,退出现行有效的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国《民法典》是保护公民私权利的法律汇总,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法典》就是公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作为事关每个公民“从胎儿到身故后五十年”漫长岁月切身利益保障的法律,《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普通百姓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权利保护都可以《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不仅能统一民事法律规范,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可以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民法典作出了明确回应,如:《民法典》中对各种“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突出的特色规定有“离婚冷静期制度”、“继承人宽恕制度”、“自助行为制度”,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骚扰、非法从事与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因此,《民法典》将在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最大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即将精彩亮相。《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3
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文章从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等多个方面详细阐释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的期待,充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这篇民法典“讲义”,更是饱含人民情怀。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宣传,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从《法经》问世,到《唐律疏议》出台,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通过5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完成了民法典编纂这一重大立法任务,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法治保障。民法典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既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更为维护人民权益织密防护网。民法典姓“民”,所涉及的领域贯穿每位公民的一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针对疫情期间家长隔离在外、孩子在家无人照料等紧急情况,民法典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保障;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怎么办?违反规定饲养动物、侵占通道等引发的纠纷,相关方如何担责……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社会关系在不断调整,调节社会关系的民法也需要与时俱进。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回应社会关切,对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法律条文中,从法治层面推动解决痛点难点问题,这部镌刻人民权利的“宝典”,有力度、有温度。有关部门要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民法典共1260条,全文逾10万字,大到产权制度,小到婚姻家庭,无不为人民而书写。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常抓不懈。民法典诞生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因此,民法典的实施也要始终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各级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通过专题讲座、普法进社区、普法赶大集、在线答题等多种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引导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绘就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画卷,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更高境界。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4
民法典终于颁布,2021年1月1日将实施,实现了几代法律人的夙愿。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承载着人民期待、凝结着几代法律人梦想的民法典必将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作为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民革党员,我们要在民法典实施过程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民法典条文原原本本的逐条学习和理解。
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与以往单行的民事法律条文相比新增加了居住权、占有、保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等很多内容,还有原有法律条文的修改和完善。我们必须通过参加培训和反复看法律条文等多种方式,尽快地对民法典条文原原本本的逐条学习和理解,尽快完成知识更新。
民法典各分编从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关系和谐稳定出发,对紧急情况下财产征用、有关合同权利义务、物业服务企业职责和业主义务、侵权责任等条款,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将民事权利法定化、法定权利具体化,在总结既往立法经验基础上有许多新的突破。
以社会普遍关注的“高空抛物坠物”伤人事件为例,侵权责任编明确了各方责任的划分,对于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同时,还规定了建筑物管理人应当履行安全保障义务以及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这有利于充分保障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引导公民自觉提升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民法典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突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重要权利。这是民法典的重大创新,体现了国家对加强人格权保护的重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顺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呼声。
人格权编将“隐私”定义为“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扩大了隐私权保护范围;将同样具有识别特定自然人功能的“电子邮箱地址”和“行踪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使个人信息保护更加全面、严谨、细微。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婚姻家庭纠纷逐渐增多,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规定了离婚冷静期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尽可能挽救当事人的婚姻,避免当事人因为一时冲动而草率离婚,并强化当事人的家庭责任感,维护和促进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
民法典确立了“继承人宽恕制度”、“自助行为制度”,“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骚扰、非法从事与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
还有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抚养赡养、收养、继承等方面的新规定,这些都将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二、积极投身于对民法典实施重大意义的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把我国多年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规范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赖以依托的财产关系、交易关系,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了解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我们还要广泛宣传,让周边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均能认识民法典实施的重大意义。
三、做严格遵守民法典的表率。
用民法典规范自身言行,并影响周围群众自觉学习民法典,遵守民法典。让周围群众养成日常学法,遇事找法,维权用法的好习惯。
四、运用民法典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学习好民法典、宣传好民法典、实施好民法典,让民法典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制度支撑,让民法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是我们民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共同加油!
“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学习心得体会5
本部民法典颁布生效以后,诉讼离婚的难度将会进一步增加,法官判离会更加审慎,诉讼周期会变得更长。其中冷静期的设置,意在让双方强化经营的意识,更加冷静理智的对待婚姻当中的矛盾。笔者提醒大家,遇到婚姻中的小“病”小“伤”不要轻易弃疗,要双方配合、耐心修复婚姻系统的防火墙。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婚姻是一场两人共同成长彼此扶持的旅程,不在于配置多豪华,路线多奇幻,关键在互相配合、一致行动、在取经的路上共同战斗,最终斩妖除魔、修成正果。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误解彼此的方向,看不懂对方的信号,经历各种心伤。别怕,这些坎坷都将见证你破茧成蝶的成长。当你看到一路走来自己的成长、对方的成长,你们婚姻之树由青青幼苗变得果实累累,一切的痛苦都是值得的。
时过境迁,生活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生活进步得益于科技发展,民法典为中国创新创造保障开路。民法典也是市场经济基本法,伴随着民法典的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名片”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等“中国奇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创造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一跃而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果来之不易,其中和谐安定、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关键,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体现,为中国创新创造提供了不断成长壮大的优渥环境。“小明”的成长记录中国法治改革历程,彰显“中国之治”的力量,一部民法典,一生守护的人民情怀!
学习“双百人物” 心得 体会 篇10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更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划时代”法典。而在此时,如何实施好“民法典”,切实发挥其效用,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的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带头示范,深刻理解法典条文,将其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当好民法典使用的“领头雁”。要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将其不断配套、补充、细化,把“民法典”放在发展的滚滚车轮上。也要用好监督手段,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以此为基抓好法治型政府建设。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理解”是衡量“民法典”效用的标尺。知行合一,亦要先知而后行,是王阳明先生在认识事物时所推崇的思维模式,正如认识“民法典”时,各级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在“理解”上下功夫,从而带头发挥出其优势。其一,要聚焦理解“民法典”条款。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其专业术语众多,更是要选取与工作相关的进行专业解读,加快民法典融入政府工作的脚步。其二,要深度理解“民法典”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坚持将“人民至上”理念融入民法典的推广与实施工作,大力开展普法工作,引导群众形成自觉守法习惯,鼓励群众靠法的意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让百姓主动拿起法治武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意”是推动“民法典”发展的动力。“法与时转则治。”亦指法律应与时代需求相切合,民法典的发展思路也是如此。当前,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民法典面临的是一个又一个时代难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去探索、去解决,才能让民法典久久留下为民服务的身影。而“解铃还须系铃人”,促使民法典完善更新的正是民情民意。故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多听群众呼声,找准民法典在解民忧方面存在的不足,归纳整理,及时上报。要拓宽与民交流渠道,多使用调研、走访等方式寻找民法典使用、推广的难点、堵点,联合地方专业法律机构力量,共同分析研讨,争取早日补足存在短板。要重视地区案例,及时吸纳其他地区群众意见与相关案例处理经验,举一反三,帮助“民法典”发展稳定,从而顺利使其融入群众,服务群众。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篇11
【开栏的话】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充分展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中央主要媒体和各省区市党报、主要都市报联合推出大型人物专栏《“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2009年9月,为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中央批准,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组织评选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今年2月9日起至6月13日,新华社将陆续播发173位“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缅怀传播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讴歌创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共和国英模和优秀共产党员,以他们为榜样,推动各地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
今年2月6日是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在刑场举行悲壮的婚礼83周年的纪念日。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共产党员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的一首不朽诗篇。1928年2月6日,周文雍与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爱情的陈铁军一起,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
周文雍,广东开平人,1905年8月生。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工委委员、广州工人纠察队总队长、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兼市委工委书记等职。陈铁军,原名陈燮军,广东佛山人,1904年3月生。1924年秋,陈铁军考入广东大学文学院预科。求学期间,为追求进步,铁心跟着共产党走,她将原名燮军改为铁军,并于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华大地,党被迫由公开转入秘密斗争。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担任广州市委工委书记的周文雍遵照党的指示,开始在广州建立工人秘密武装。1927年10月,周文雍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和广州起义政纲起草委员会委员,在省委书记张太雷直接领导下,参加起义政治纲领和口号的起草,同时担任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当武装起义迫在眉睫的紧急关头,陈铁军受党的派遣,装扮成周文雍的妻子,参与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震撼中外的广州武装起义爆发了。广州起义给背叛革命的国民党新军阀以沉重打击,在激烈的战火中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周文雍被选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兼教育部部长。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广州起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各派反革命力量的联合进攻下,最终遭到失败。周文雍率领部分起义武装,与十多倍于自己的敌人短兵相接,顽强拼搏,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府,不怕牺牲,奋勇死战,直到弹尽援绝,最后杀出一条血路,突围撤离广州。辗转到香港,负责联络和安置撤到香港的同志。
起义失败后的广州,到处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几乎全部陷于瘫痪状态。广东省委在香港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研究重建党的组织,恢复革命斗争。会议提出,必须派一个坚强的有威信的领导同志回去,并认为周文雍是合适的人选。周文雍长期在广州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在工人群众中有较高威信,有长期秘密工作的经验,有坚定的革命精神,他回广州一定能够重建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斗争。但同志们担心,周文雍是广州起义的领导者之一,目标很大,回去非常危险。周文雍以革命利益为重,勇敢地承担了党交给他的任务。
1928年1月,周文雍当选为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广东省委常委。他化装成刚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商人,在党组织掩护下,与陈铁军仍扮成夫妻,重返处在严重白色恐怖中的广州,重建党的机关和组织。回到广州后,周文雍和陈铁军有时扮作富商,有时扮作苦力工人,找寻失去联系的党员,重建秘密联络点。
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五),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和陈铁军同时被捕。在狱中,敌公安局长亲自出马严刑审讯周文雍和陈铁军,反动军警对他们施以“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竹签钉指心”等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他们备受酷刑,坚贞不屈。敌人见硬的不行,又用高官厚禄诱惑,但他们不为任何诱惑所动。敌人强迫周文雍写“自首书”。周文雍接过笔来,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了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不可灭”的诗作。敌人无计可施,遂将周文雍和陈铁军押赴红花岗刑场。
周文雍和陈铁军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爱情,但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将爱情一直埋藏在心底。在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最后时刻,他们决定将埋藏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在敌人的刑场上举行了革命者的婚礼,英勇就义。
瞿秋白
今年是瞿秋白诞辰112周年。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北京爱国学生运动,被选为专修馆学生总代表,参加了北京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为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同年秋,他应北京《晨报》聘请,以记者身份赴苏俄实地采访,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在苏俄两年时间里,他做了大量考察、采访和写作,先后撰写了《共产主义人间化》《苏维埃俄罗斯经济问题》等数十篇通讯和《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著作,以自己的亲见亲闻,客观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告诉中国人民,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历史事业之第一步”,莫斯科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心海中的灯塔”。1921年5月,在莫斯科经张太雷介绍,加入联共(布)党组织。192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时,他还担任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教员,在中国班学习的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等人。
瞿秋白1923年1月回国,随后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同年6月,他出席党的三大,参加起草党纲草案。7月,他和邓中夏等一起筹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这所国共合办的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24年1月,他和李大钊、毛泽东、李立三等一起出席国民党一大,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1925年1月,在党的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参与领导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后来,在党的五大、六大,他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会后,他担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主持党中央工作。1931年1月,在被王明错误打击、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后,他到了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和鲁迅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利诱劝降,都被他凛然拒绝。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刑场后,盘膝坐在草坪上,饮弹洒血,慷慨就义,时年36岁。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赵尚志、马本斋
2月12日是著名抗日将领赵尚志壮烈牺牲69周年纪念日。
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曾赞扬说:“有名的义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赵尚志,1908年10月生,辽宁省朝阳县人,1919年随全家流亡哈尔滨,早年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同年冬受党组织派遣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军人联合会。1926年5月,因对蒋介石策动的反共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不满,毅然退出黄埔军校,按照党的要求,回到哈尔滨参加革命活动。赵尚志曾两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百般诱惑,他严守党的机密,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
1933年10月,他参与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游击队创立时,他带领队员们庄严宣誓:“我们珠河反日游击队全体战士,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赴汤蹈火,千辛不避,誓为武装东北三千万同胞,驱逐日寇出东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
随着部队的发展壮大,1934年6月,赵尚志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领导创建了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他率领支队英勇作战,拔除敌人据点,清算汉奸走狗,取得了五常堡、肖田地等多次战斗的胜利,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扩大了哈东支队的政治影响。在珠河中心县委和赵尚志的领导下,根据地从珠河县的铁南、铁北扩展到宾县、延寿、方正、阿城、五常、双城等县的东西200多里、南北350多里的广大地区。
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1935年1月,以哈东支队为基础,正式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赵尚志任军长。随后,他率领第3军主力北上松花江下游地区,与夏云杰领导的汤原游击队会合,扩大和巩固了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帮助汤原游击队完成了改编任务。1936年1月,赵尚志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中,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对日伪军进行了英勇无比的战斗。他们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用歌声抵御着饥饿和寒冷,战胜了数不清的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半年多的远征中,纵横数千里,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
1940年夏,赵尚志被当时的北满省委以反王明、康生为由错误地开除党籍。但他忍辱负重,仍率小分队坚持抗日斗争。他对周围的同志说:“我生是共产党的人,做党的工作是我一生的任务,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党,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1942年2月12日,他在率部对敌人作战中身负重伤被俘,誓死不降,痛斥敌人。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了他的头颅,运到长春庆功,把他的躯体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中。赵尚志壮烈牺牲时,年仅34岁。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彰赵尚志的抗日功绩并永远缅怀这位抗日英雄,人民政府把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把他的牺牲地改为尚志村,把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尚志大街。(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赵尚志、马本斋
2月7日是民族英雄马本斋病逝67周年纪念日。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的回民支队的司令员。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卸甲,回到故乡河北省献县东辛庄。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很快侵入他的家乡河北献县一带,烧杀淫掠,无恶不作。马本斋随即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他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他任总队长。他指挥这支部队,在敌后袭击敌人、拔除据点,屡建奇功。
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和抗日战争烽火硝烟的考验中,马本斋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他深深地感受到党的伟大,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他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编后的回民支队,在他的率领下,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野战化较早的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
日本侵略军为消灭回民支队,无所不用其极,但都没有能够得逞。1941年8月27日,日本侵略军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逼降素有孝子之名的马本斋。同时,以马母为诱饵,诱使马本斋率部来救,以乘机消灭回民支队。日本侵略军用种种手段,逼迫马母给马本斋写劝降信。但是,深明大义的马母宁死不屈、义正辞严地拒绝敌人:“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马母绝食7天,以身殉国。回民支队指战员纷纷请战,要为马母报仇。马本斋沉痛地劝说战友们,“以大局为重,不要上敌人的圈套。”他向母亲写下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边区,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1943年底,他在率部参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战斗中,颈后长了毒疮。由于战事繁忙,加之缺医少药,未能及时治疗,不久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出发前,他抱病为部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在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不幸病逝,时年42岁。3月17日,延安各界举行马本斋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送了花圈和挽联。毛泽东的挽词是:“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的挽词是:“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的挽词是:“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陈延年
1927年7月4日晚,国民党反动军警将一个年轻的革命者押赴刑场。面对敌人的屠刀,这位革命者昂首挺胸,镇定自若,视死如归。敌人喝令他跪下,他巍然屹立,毫不理会。几个行刑的刽子手强行把他按下去。但是,刽子手们刚一松手,这位革命者一跃而起,再次昂然挺立。刽子手恼羞成怒,一拥而上,再次将他强按在地,以乱刀残忍地将他杀害。这位壮烈牺牲的革命者就是共产党员陈延年。
陈延年,安徽怀宁人,陈独秀长子,生于1898年。1917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科。1919年12月,陈延年和一批热血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陈延年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研究俄国十月革命,逐渐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他与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法国领导和参加的几次实际斗争,使他对社会革命有了切身感受。这促使他毅然摒弃原先信仰的无政府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1922年6月,陈延年与赵世炎、周恩来等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等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领导成员。1923年3月,陈延年受党派遣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4年夏,由于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党急需大批干部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党中央决定抽调旅俄旅法的同志回国工作。同年10月,陈延年回国后被党中央派赴广州,先后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驻粤特派员、中共广东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长。不久,又任命陈延年接替周恩来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在广东期间,陈延年派遣大批同志分别奔赴广东、香港、广西、福建南部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党的组织迅速在广东、香港、广西和闽南建立起来,党员数量从原有的几百人发展到5000多人,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的1/3左右。
陈延年还十分重视黄埔军校中党的工作。1925年1月,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入学后,党员人数有所增加,周恩来和陈延年遂决定将学生中原党支部扩大为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直属广东区委领导。同时成立了以共产党员蒋先云、陈赓、左权等为骨干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以团结左派革命军人。同年11月,周恩来和陈延年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决定组建海陆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保证党对这支革命武装的领导,周恩来、陈延年从黄埔军校毕业生中抽调一批共产党员到铁甲车队工作,并动员一批工人农民和进步青年到铁甲车队当兵,使铁甲车队实际上成为我党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1925年11月,在铁甲车队的基础上,周恩来、陈延年等商定,从黄埔军校毕业生中再抽调一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作为骨干,建立了著名的叶挺独立团。
上海五卅惨案发生的第二天,陈延年主持召开广州市党团员大会,决定迅速发动群众进行反帝斗争,声援上海人民。随后,陈延年又主持广东区委会议,决定发动香港和广州沙面租界工人大罢工。1925年6月,由中共广东区委陈延年、苏兆征、邓中夏等领导的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开始了。省港大罢工共坚持了16个月,直到1926年10月胜利结束。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中,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陈延年坚决反对,他以中共广东区委的名义报告党中央,要求中央坚决抛弃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政策,并表示虽然自己和陈独秀是父子关系,“但我是共产党员,我坚决反对妥协退让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4月,陈延年赴武汉参加党的五大时,中央任命他接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他当即转赴上海,途中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延年虽未能出席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但是仍被大会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7年6月,中共中央撤销江浙区委,分别成立江苏省委和浙江省委,陈延年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在极为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陈延年和赵世炎等不顾危险,部署工作,寻找失散的同志,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积极开展斗争。6月26日,陈延年遭国民党军警逮捕。敌人为了得到上海中共党组织的秘密,对陈延年用尽酷刑,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逼迫他供出上海党的组织。但陈延年以钢铁般的意志,严守党的机密,宁死不屈。敌人无计可施,从他身上得不到任何东西,遂残忍地将他杀害。陈延年牺牲时年仅29岁。
陈长璞眼中的伯父陈延年(链接)
陈独秀孙女陈长璞追忆往昔感慨万千:“我的伯父陈延年、陈乔年都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明灯一样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现在安徽省安庆市文广新局工作的陈长璞是陈独秀三子陈松年的小女儿。她说,她的伯父陈延年1898年出生在安徽安庆的陈家大院,与小他4岁的胞弟陈乔年感情甚深。后两兄弟双双考取了复旦大学。受陈独秀早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他们少年时就有改造社会的理想和抱负。
陈延年工作夜以继日,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不讲究吃穿,生活比一般党员、比很多工人都要清苦,但是对群众处处关心。陈延年还为自己规定了“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讲衣着、不作私交”的“六不”原则。
1927年7月4日夜,国民党反动军警将陈延年押赴刑场。面对敌人带血的屠刀,陈延年毫不畏惧。敌人喝令他跪下,他一点也不理会。于是,几个刽子手强行把他按下去。但刽子手们的手刚一松,他再次傲然挺立。无奈,刽子手一拥而上乱刀将他杀害并分尸,投入黄浦江中。在陈延年死后一年,他的二弟陈乔年也在同一地点被杀害。
陈长璞说,陈延年一生未婚。陈乔年有一子,但幼年夭折。陈长璞经常怀念起自己的伯父们,对他们的遭遇唏嘘不已。她说:“伯父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经常鼓舞着我,鼓舞着我们陈家的子孙。”
罗盛教
在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罗盛教山”上,耸立着“罗盛教纪念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罗盛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931年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某部侦察连文书。在朝鲜前线,他亲眼目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更使罗盛教深受感动。一次,部队在一个风雹交加的黑夜行军,伸手不见五指,一位朝鲜老大娘顶风冒雹地站在那里,手提保险灯为战士们照路,并不断提醒志愿军战士们别掉进泥坑里。罗盛教觉得只有用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才能报答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几次要求上前线,可是指导员总是耐心地劝说他:“你的决心是好的,可是革命工作有分工。你现在担任文书工作,对消灭敌人是有保证作用的!”罗盛教更加努力地工作,除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为战友送饭、抢救伤员。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
1952年1月2日清晨,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其中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外3名少年大声呼救。罗盛教出早操后,路经那里,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他边跑边脱掉棉衣棉裤,冒着零下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潜入水中找寻。他两次把崔莹托出水面,都因冰窟周围冰层破裂,又跌入水中。几经周折,他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难以支撑,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气力,把崔莹顶出水面。这时一名战士赶到,遂将崔莹抢救上岸。罗盛教却因气力耗尽,无力浮出水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1岁。
1952年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表彰罗盛教伟大的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
林祥谦
在湖北汉口江岸车站,矗立着一尊昂首挺立的红色花岗岩雕像,雕像基座正面镌刻着“林祥谦烈士”5个金色大字。他就是1923年在“二七大罢工”中担任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的林祥谦,这里就是他当年英勇牺牲的地方。
林祥谦,1892年10月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一个农民家庭。1906年进马尾造船厂当学徒。由于他聪明好学,很快掌握了钳工技术。1912年他通过技工考试,进入汉口江岸铁路工厂当钳工。当时的京汉铁路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吸血管道,又是封建军阀进行统治、互相混战的工具。近3万京汉铁路工人过着“成年累月做马牛,吃喝如猪穿如柳”的苦难生活。为了改善劳动条件,提高收入,林祥谦曾和工友们开展过小规模的罢工斗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武汉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项英等人经常深入到江岸区的铁路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很快发现了富有反抗精神又在工人中有着很高威望的林祥谦。在陈潭秋、项英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林祥谦阶级觉悟很快提高,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林祥谦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会议,并作为发起人之一筹备组织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1922年1月,江岸工人俱乐部成立,林祥谦被选为干事。由于他办事公正,乐于助人,为工人谋利益,深受大家的信任和爱戴。1922年夏天,林祥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当选为京汉铁路江岸分工会委员长。
为适应全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委会经过多次酝酿筹备,决定于1923年2月1日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2月1日清晨,郑州全城戒严。反动军警荷枪实弹,如临大敌。面对全副武装的敌人,林祥谦和代表们毫不畏惧,冲破军警的包围圈,进入会场。在一片欢呼和口号声中,宣告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
反动军阀吴佩孚、萧耀南对此感到无比恐慌和仇恨。当天下午,他们下令反动军警占领总工会会所,驱逐工会工作人员,查抄总工会的文件材料,砸坏各单位赠送给大会的匾额和礼品,甚至包围和监视代表们的住处。当晚,林祥谦参加了总工会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向反动当局提出五项要求,限48小时内答复,否则将于2月4日举行全路总同盟罢工。会议决定总工会移到江岸办公,同时成立总罢工委员会,林祥谦被指定为江岸地区罢工总负责人。
第二天上午,林祥谦回到江岸,随即召开会员大会,传达总工会关于发动全路总同盟大罢工的决定,号召工友们用最大的力量反抗军阀的暴行。接着,林祥谦带领工人们组织宣传队,贴标语、发传单,揭露敌人罪行;成立调查队,了解掌握敌人动态;扩大工人纠察队,同时赶制铁棍、木棒,准备自卫。2月3日晚,罢工的各项准备都已就绪。
2月4日上午9时,林祥谦接到总工会关于罢工的指示后,下达了罢工令。随着第一声汽笛的拉响,江岸机车厂所有的汽笛同时怒吼,响彻武汉三镇。京汉铁路全线所有的客、货、军车一律停驶,震撼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开始了。这次大罢工从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2月6日下午,汉口美、英总领事召集中外买办资本家进行密谋策划,并向北洋军阀政府施压。吴佩孚勾结帝国主义,决定对罢工的京汉铁路工人进行残酷镇压。
林祥谦意识到残酷的斗争即将到来。2月7日中午他把分工会的图章藏在家里的炭火盆里,匆匆赶回工会。下午5时20分,反动军阀带着两营士兵,包围了江岸分工会会所,开始了疯狂的射击。在这场野蛮的屠杀中,江岸30多名工人牺牲,200多人受伤,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林祥谦带领工人同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队进行了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与十几名工会领导人和工人代表被敌人逮捕。
当夜,天降大雪,敌人把林祥谦绑在江岸车站站台的木桩上。反动军阀以死威胁逼迫林祥谦下令复工,遭到林祥谦断然拒绝。敌人恶狠狠地命令刽子手举刀砍向林祥谦左肩:“上不上工?”林祥谦斩钉截铁地说:“上工要总工会下命令。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屠刀砍向林祥谦右肩,他血流如注,昏死过去。醒过来,敌人再次恶狠狠地问他:“现在怎么样了?”林祥谦拼尽最后的力气怒斥敌人:“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可怜一个好好的中国,就断送在你们这班军阀手里了!”林祥谦壮烈牺牲,时年31岁。
为纪念这位工人运动的先驱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福州修建了林祥谦烈士陵园,包括二七烈士纪念堂、陵墓、千人广场和6米高的烈士花岗石雕像等建筑。纪念堂以丰富的图片和资料,详细介绍了林祥谦的生平事迹。陵墓后面是郭沫若题写的“二七烈士林祥谦之墓”的青石墓碑。陵园内苍松繁茂,芳草如茵,守护着烈士不灭的英灵。
林祥谦后人的“三有”家训(链接)
“有信仰,扬正气;有纪律,克随性;有爱心,乐助人”。这是“二七大罢工”中牺牲的工人运动领袖、共产党员林祥谦的后人将无限感伤的追忆凝聚成的一则“三有”家训。这则简单易懂的家训,既蕴涵着革命先辈的高风亮节,教育了后代,也给芸芸众生以启迪。
今年55岁的林耀武是林祥谦的大孙子,现任南昌铁路局福州车辆段工会主席。到林耀武为止,这一家已经是连续四代奉献铁路事业,他日前向记者回忆说,有关爷爷林祥谦的故事,他和弟弟、妹妹从小就在奶奶怀里听过多次。1923年2月7日,在武汉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林祥谦不幸被捕,凶暴的敌人逼迫林祥谦下令工人赶快复工,遭到林祥谦义正词严地拒绝后,刽子手挥舞屠刀杀害了他。
“奶奶说,她永远忘不了那个雪花纷飞的寒夜,她目睹刽子手的屠刀一刀刀地向爷爷身上砍去,爷爷的鲜血洒了一地。最后,爷爷毅然决然地献身革命,他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而实现这个救国梦,需要一大批革命先行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林耀武说,“爷爷就义的壮举告诉了我们,人活着一定要有信仰。每一个时代、每一代人都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它是一盏指引道路的航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一股惩恶扬善的正气。没有了信仰的人,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精神的人。”
“爷爷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在武汉江岸铁路工厂当工人时,家里生活虽不宽裕,他却多次送钱、送粮救济穷困和生病的工友。”林耀武也以此教育后代,革命先烈一言一行蕴涵的精神光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仍然是个“宝”,只要人人有爱心,为人助人,就会处处有和谐。
邓中夏
邓中夏,1894年10月出生,湖南宜章人。1914年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转入哲学系学习,1923年毕业。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曾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北京学生联合会总务干事,参与火烧赵家楼的行动。1920年3月,在李大钊领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人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为骨干,发起组织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被选为书记,邓中夏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从1920年4月起,邓中夏长期在北京长辛店从事工人运动,主办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建立工会,为北方工人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1922年5月1日,他被选为长辛店工人的代表,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同年7月,他出席党的二大,参与二大宣言和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被选为中央委员。不久,他又先后当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委员长,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杂志。1923年他受李大钊推荐参加创办国民党和共产党合办的上海大学,任总务长。在上海大学任职的二年中,他聘请了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任弼时、李达、肖楚女、李立三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到校任教,利用上海大学为党培养人才。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留在广州工作,不久参与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
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他坚决主张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受中央派遣于7月20日到九江,与李立
三、谭平山、叶挺、聂荣臻等开会,分析形势,提出建议。随后,参加党的八七会议,坚决拥护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后,任江苏省书记并兼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委,并曾兼任中央军事部代部长。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白色恐怖中,他受中央派遣来到上海,恢复党的组织,传达八七会议精神,领导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2月,他又任广东省委书记,赴香港、广州等地恢复和发展广州起义失败后受到严重摧残和打击的党组织。1928年3月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
1930年7月,邓中夏从莫斯科回到上海。不久,中央任命他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特委书记、红二军团(后改为红三军)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与贺龙、周逸群一起领导湘鄂西的武装斗争。1932年调回上海坚持秘密斗争,任全国赤色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
1933年5月,邓中夏在上海工作时被捕,随即被叛徒供出身份。蒋介石闻讯后亲自过问,并令立即将邓中夏押往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监狱。在狱中,他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钢铁意志,挺住了敌人金钱厚禄的利诱和严刑拷打的摧残。他对狱中地下党支部负责人说:“请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
1933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刑场,邓中夏高呼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英勇就义,时年39岁。
罗健夫
图形发生器,这个今天早已被淡忘的普通电子设备,却承载了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一段辛酸历史。如今这个不起眼,甚至显得粗笨的“大家伙”,早已被先进的CAD技术取代,但在30多年前,它的研制成功为航天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镌刻着一位英年早逝的科技工作者的名字——罗健夫。
罗健夫生前是原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771研究所)的一名普通工程师。虽然去世了,但是他所彰显的航天精神却代代相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副院长、771研究所所长张俊超说:“罗健夫对本职工作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为航天科研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形发生器是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制版设备,没有它,研制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乎不可能。1969年担任图形发生器任务课题组组长时,34岁的罗健夫对这一领域十分陌生。面对国际封锁和当时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科研环境十分艰难。
研制图形发生器需要电子线路、自动控制、精密机械、应用光学等多方面知识,而罗健夫大学学的是核物理,只能一切从头学起。接到研制任务后,罗健夫一头扎进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搜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
年近八旬的胡培德老人曾任罗健夫所在车间的党支部书记,他对记者说:“为了能够看懂英文资料,罗健夫又自学了英语。在当时那种闭塞的环境下,又赶上„文化大革命‟,从头学一门外语,难度可想而知。”
1970年,罗健夫领导的科研组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攻关组白天得参加“革命”运动“改造思想”,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搞科研。当年和罗健夫同在非标准设计组的同事蔺振声说:“他这种身处逆境仍然投身科研工作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大家。”
1972年,历时3年,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中国人终于拥有了第一台自己的图形发生器。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电子工业的一个空白。3年后,性能改进的Ⅱ型图形发生器研制成功,为研制大型集成电路微处理机奠定了基础。Ⅱ型图形发生器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1981年10月,正当罗健夫积极投身Ⅲ型图形发生器的改良工作时,病魔却向他袭来。但为了Ⅲ型图形发生器能早日投入使用,他以惊人的毅力,一直坚持工作。1982年2月,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面对这样的沉重打击,罗健夫要求医生不要将病情告诉家人。他想得最多的仍然是手头的科研工作不能停。领导让妻子休假照顾他时,他表示:“自己因病已经影响工作了,妻子不能再耽误公家的事。”
除了工作,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别人。面对绝症,他看得很开,不止一次对主治医生说:“你们现在就可以在我身上做实验,死后我的身体捐献给国家,你们可以解剖分析一下,希望对以后其他人的治疗有帮助。”
“面对荣誉和奖励,罗健夫想得最多的总是其他同志。”胡培德对记者说,“在Ⅱ型图形发生器申报国家科技成果时,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1980年和1981年两次评定高级职称时,他都没有申报,认为自己的水平还不够。”
面对职务、名利,罗健夫看得很淡。他甘愿当“普通一兵”,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他说:“作为一名党员,自己搞技术比当领导更合适。”
1983年2月,罗健夫被国务院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虽然47岁英年早逝,但在我国的图形发生器历史上,永远地写下了罗健夫这个名字。
2007年是罗健夫逝世25周年,771研究所为他塑像,号召新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罗健夫忘我工作、勇于攻关的精神。(记者段博)
赵世炎
“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长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这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缅怀赵世炎的诗篇。“施英”是赵世炎当年用过的化名。
赵世炎,1901年出生在四川省(今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期间正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受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的影响,投入新文化运动中,并结识了李大钊等人。1919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少年学会,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参与主编《平民周刊》《少年》半月刊和《工读》半月刊等进步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1920年5月,赵世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春,与张申府、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任中央执委会书记,随后又任中共旅欧总支部委员和中共法国组书记。1923年,赵世炎和陈延年、王若飞等带领一批青年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4年,应李大钊要求,赵世炎回国工作。他先后任中共北京地方执委会委员长、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宣传部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各省的斗争。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北京人民在中共北方区委赵世炎等人的领导和组织下,立即行动起来,举行游行、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斗争。随后,李大钊派赵世炎等人到天津、唐山等地去加强领导,先后组织和发动天津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天津海员大罢工和赵各庄矿工人大罢工,使北方地区的声援活动和群众斗争连成一片,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
1925年10月,在内蒙古地区农工兵大同盟代表大会上,赵世炎当选为大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书记。为了推动蒙古地区的革命工作和培养蒙古族干部,他和李大钊(任书记)、邓中夏等经常到蒙藏专门学校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在他们的培养和教育下,最早一批向往革命真理的蒙古族青年乌兰夫、奎壁、吉雅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后来开展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斗争准备了骨干。
1926年3月,赵世炎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会后,为加强江浙地区的工作,党中央任命赵世炎担任中共江浙区委(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上海市)组织部部长、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并兼任江浙区委军委书记。赵世炎化名“施英”,到上海后就深入到工人群众中,了解情况,组织工人罢工斗争,准备武装起义迎接北伐军。他号召社会各界群众发扬五卅精神,联合起来,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以对付帝国主义的屠杀和进攻。在中共江浙区委领导和组织下,从1926年6月到9月,上海各界工人的罢工斗争此起彼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有组织的工人运动新阶段。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上海党组织为了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决定举行武装起义,罗亦农、赵世炎是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重要领导者。由于时机不成熟,上海工人的第一、二次武装起义均告失败。1927年3月21日,在陈独秀、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领导和指挥下,上海工人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赵世炎身先士卒,和周恩来一起指挥和带领着装备150支枪的工人纠察队,勇敢地冲锋陷阵,向着直鲁联军发起冲击。经过30多个小时的激战,打败军阀部队,占领上海(外国控制的租界除外)。这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为北伐军在江浙战场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上海处在腥风血雨中。1927年5月,赵世炎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他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代理书记、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回到严重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以大无畏的革命气魄,继续坚持领导革命斗争。
由于叛徒出卖,1927年7月2日,赵世炎不幸被捕。他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他把敌人的监狱和法庭当成讲坛,大义凛然地宣传党的主张和共产主义理想,揭露反动派的罪行。他慷慨激昂地说:“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共产党必将取得胜利。”7月19日,敌人对他下了毒手。面对死亡威胁,他从容不迫,镇定自若,高呼着:“工农联合起来打倒新军阀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在上海枫林桥畔英勇就义。
赵世炎的一生是短暂的,他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年华和满腔热血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篇章。今天,在赵世炎的家乡——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建有赵世炎故居和烈士纪念馆,永远缅怀这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
同侵略者血战到底:八女投江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等地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二人结为革命伴侣,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她运用在师范学校所学的知识,编写识字课本,给抗联战士们上课。还发挥自己在文艺方面的特长,经常给同志们唱歌跳舞,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深受大家欢迎。后调到第5军妇女团,历任小队长、政治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第5军第1师部队西征。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的战斗。八九月间,西征部队在苇河、五常境内与日伪军连续作战,遭受重大损失,遂决定返回牡丹江下游刁翎地区寻找军部。
10月上旬,部队经过长途行军抵达牡丹江下游支流乌斯浑河西岸,日伪军千余人趁夜来袭。次日拂晓,师首长命令8名女同志先行渡河。当她们正要下河时,突然枪声大作,日伪军发起了进攻。大部队边打边撤。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8名女战士,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一齐向日伪军开火。正在追赶抗联主力部队的日伪军突然遭到来自侧后方的打击,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向河边压来。抗联主力部队乘敌人慌乱和兵力分散之机,顺利突出重围。日伪军一方面以密集的火力控制住山口,阻止抗联主力部队的回援,一方面加强兵力向冷云等据守的河岸阵地扑来,企图活捉她们。在背水作战至弹尽援绝的情况下,8位女英雄誓死不屈。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八女投江的悲烈壮举,令敌人震撼,日军指挥官连声哀叹:“连女人都不怕死,中国灭亡不了!”为弘扬八女投江的伟大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全国民兵英雄:于化虎
于化虎,1914年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文山后村,1940年参加抗日战争,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家乡带领民兵以自制的踏雷、绊雷、连环雷、夹子雷、钉子雷、梅花雷等20多种地雷为主要武器,有力地打击日寇,威震胶东。
1943年5月,日伪军100多人偷袭文山后村,时任民兵队长的于化虎率领爆破组在村边埋下70多枚石头拉雷和绊雷,炸死炸伤前来袭击的日军17人。几天后,他又带领民兵在村子周围埋下数百颗自制地雷,诱敌进入雷区,炸死炸伤敌人70多名。
为了对付于化虎和民兵的地雷,日军组织探雷队。于化虎将计就计,以真假地雷对付敌人,日军挖出上面的假雷,下面的真雷随即被引爆。后来,日军将雷坑挖得又大又深,剪断真假雷相连的引火弦。于化虎和爆炸队员则试制成功定时雷。一次,日军探雷队把挖出的4颗定时雷带回炮楼,定时雷突然爆炸,7个日军当场毙命。日军绞尽脑汁,只好在疑有地雷的地方画上白圈,在疑有地雷阵的地方作出标记,绕道行军。于化虎带领民兵故布疑阵,在日军画的圈外,另外画圈,并在圈与圈间埋上地雷,把日军炸得血肉横飞,充分发挥了地雷战的威力。
1944年春,驻青岛的日军对盆子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于化虎带领民兵在村西野虎山下埋设20多颗子母雷,炸死炸伤日伪军40多人。同年夏,于化虎带着4颗25斤重的大地雷,潜入敌人据点,埋设在日军集合点名的地方。第二天早晨日军出操时踩响地雷,被炸死炸伤30多人。
1945年夏的一天,日伪军集结400多人,对周围村庄进行“扫荡”。于化虎组织民兵,化装混入敌人内部,活捉14名伪军士兵,穿上伪军服装进村布雷。然后撤出村,开枪诱敌上钩。敌人慌乱中互相射击,地雷遍地开花,死伤47人。慑于民兵地雷战的威力,据守海阳县城的日军,被围困在据点里,真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只好在青岛日军接应下从海阳逃走。
于化虎和他的民兵地雷战,在胶东一带威名大振,炸得日伪军闻雷色变。1944年10月,于化虎等5人受胶东军区委派,到烟潍线为1000多民兵骨干传授制雷、布雷技术,开展历时4个多月的地雷战。他在蓬莱附近一次布雷炸死炸伤日伪军28人。他曾创造一枚自制地雷杀伤7名敌人的纪录。在参加抗战的5年时间里,于化虎用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171人。他的制雷、布雷技术也传遍胶东。1945年,于化虎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胶东军区授予他“爆炸大王”英雄称号。
抗战胜利后,于化虎带领民兵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春,海阳县武装部抽调3个民兵连,组建县子弟兵团一个营,于化虎任营长。他率领部队到即墨、崂山一带配合当地政府开辟新解放区。一次,600多名敌军从崂山出动抢劫,于化虎率民兵营伏击,救出被抓群众100多人,俘敌30多名,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1950年9月,于化虎作为民兵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电影《地雷战》的主人公赵虎,主要就是根据于化虎和另一位爆炸大王赵守福的事迹创作的。2004年于化虎去世。于化虎的“后英雄时代”(链接)
于化虎一生育有八子一女,于永周排行老四;于树良是老大的第二个儿子。谈起于化虎,两位后人不约而同地聊起了老英雄的“后英雄时代”。
1949年,于化虎回到老家文山后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0多年,其间曾当选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父亲一生勤劳。早上,他天不亮就到山里劳作;晚上,几乎每天都去巡逻、查岗。”于永周说,“父亲除了苦干加实干,还有巧干。”有一年,周围村里的小麦都倒伏了,只有文山后村的小麦还活着,一打听才知道,文山后村种植的是父亲引进的抗倒伏的新品种。
于永周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于化虎辞去村党支部书记后,海阳县(1996年撤县设市)的领导曾多次提出提供住房,请他到县城里去住,但于化虎都拒绝了。“老人常说,战争期间,那么多人都牺牲了,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
“爷爷一辈子信仰共产主义,去世前,他还一再叮嘱我们,葬礼不要铺张浪费。但有一点,骨灰盒上必须盖一面党旗。”于树良说,“爷爷临去世前,还拿出500元作为特殊党费,捐给受到水患影响的南方灾区。”
坚贞不屈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8月出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19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这时,正值五四爱国运动后新思想、新思潮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参加和组织学生运动,被选为南昌学联的负责人之一。1922年7月,为寻求革命真理,他来到上海,同年7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3月,方志敏在南昌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激动地写道:“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先后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中共江西区委工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农民协会秘书长。1925年冬,党组织派他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4月,他作为江西省代表赴广州参加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期间,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和彭湃,并到东江、大埔一带考察农民运动。1927年3月,他赴武汉,参加由毛泽东、邓演达主持的粤湘赣鄂豫农民协会执委会和农民自卫军联席会议,与毛泽东、彭湃、邓演达、谭平山等13人当选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他完全赞同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的思想和主张。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下旬,他化装成贫苦农民从吉安步行回到弋阳,任弋阳、横峰等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武装起义总指挥、中共弋、横、德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委员,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农民武装,进行暴动准备。1928年1月,他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赣东北弋阳、横峰地区农民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930年起,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以红7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闽浙皖赣边区,与红10军组成红10军团,方志敏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红10军团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转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重重围困在怀玉山区。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冒着雨雪和危险,复入重围,寻找部队,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被俘时,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断然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革命而死,虽死犹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篇章。他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这些激动人心、掷地有声、感人肺腑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链接: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令无数后人肃然起敬。
有一种力量叫清贫!这种力量体现着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公而忘私的精神,更彰显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有一种坚定叫信仰!正如方志敏在文章《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所写:“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在方志敏心中,始终有一个理想在激荡。就像他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健康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1935年被俘后,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正气凛然,坚贞不屈。他用敌人提供劝降的纸笔,写下了《清贫》等16篇文稿,计14万余字,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华社记者 胡锦武)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出生于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他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任主编。《励新》半月刊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登载了许多有关社会改造的文章,抨击时弊,启发青年觉悟。1921年春,他与邓恩铭等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他们一同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并“尽善尽美唯解放”,抒发了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信念。
党的一大之后,在中共中央代表的指导下,王尽美在山东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任书记。1922年1月,他和邓恩铭、高君宇等人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6月,为适应工人运动发展需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建立,王尽美任主任。7月,他赴上海出席党的二大。会后,他同邓中夏、毛泽东等人共同起草的《劳动法大纲》,成为这一时期党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
按照党的指示,他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身份,积极领导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10月,在他直接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历经9天,取得斗争胜利。紧接着,他作为总同盟罢工指挥部重要成员之一,参加领导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同年11月,他在山海关领导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1923年1月,他领导建立京奉铁路总工会及山海关分会,任总工会秘书。同年2月,他被反动军警逮捕,后被工人营救获释,继续主持党在山东的全面工作。
党的三大后,王尽美根据党的决议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于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去北京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国民会议运动讲演大会。归途中,在天津饭店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被孙中山委以国民会议特派宣传员。这期间,他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奔波于济南、青州、潍县、青岛等地,指导开展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积极建立与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并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组织,使党在山东的工作迅速发展。同年11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长期的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使王尽美患上了严重的结核病。1925年春节前夕,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进院治疗。时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他与邓恩铭等一起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4月,他去青岛与邓恩铭等一起领导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订了9项复工条件。同年6月,因肺病复发,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家乡养病,后到青岛治疗。病重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逝世,终年27岁。
玉米高产纪录创造者李登海
一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保持的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另一个是我国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专家李登海保持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据测算,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每亩土地由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
李登海是共和国同龄人,1949年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3年后,因为种地高产被选入村里的农科队当上了农民技术员,并逐渐走上玉米高产研究之路。
1976年,李登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之前,李登海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育种行家”;入党之后,为了在玉米育种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李登海想到一个和时间赛跑的好方法——到海南去育种,每年在海南育种两季加上在山东育种一季,李登海的育种时间就这样扩大了3倍。1977年冬天,经过八天八夜旅途奔波,李登海从莱州到达海南。从此,在玉米高产研究的道路上,李登海登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1979年,李登海研制的紧凑型玉米“掖单2号”亩产达到776.6公斤,创造了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李登海也由此确立了紧凑型玉米这一中国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研究方向。1989年,李登海研制的“掖单13号”亩产达到1096.9公斤,创造了新的夏玉米高产世界纪录;2005年,李登海研制的“登海超试一号”创造出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最新纪录。
一次又一次地超越纪录,伴随着许多艰辛和不易:1978年至今,李登海30多个春节全都在海南度过;30多年来,李登海几乎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八小时工作制;频繁奔走于山东与海南。
1990年,李登海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李登海培育的“掖单13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李登海获得“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
李登海是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曾先后担任全国人大第八届、第九届常委,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1993年,李登海提出了《种子法》的立法建议,此后两届,李登海连续两次提出议案。200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种子法》,从而从整体上推进了中国种业的市场化、规范化进程。
为了实现我国由“粮食大国”向“粮食强国”跨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005年,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超级玉米育种计划的建议。2007年,李登海成为“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主持人,此项目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目前,他们已选育出10多个超级玉米新品种,有4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其中登海662、登海605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李登海满怀希望地说:“超级玉米推广之后,每亩至少多收100多公斤。我国种植玉米约4亿亩,几乎都是杂交玉米。如果约4亿亩地都种超级杂交玉米种,那就多增产400亿公斤玉米,够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我要育出更多更好的高产玉米新品种,力争在我的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粮食!”(新华社记者邓卫华)
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谢子长
谢子长是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
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毛泽东曾两次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并亲笔写了碑文。
谢子长,1897年生,陕西安定(今子长)人。1919年起先后进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学和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读书。1922年考入太原学兵团学军事。1924年回安定县办民团,任团总。同年赴天津、北京,参加反帝斗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根据党的指示,回安定县继续办民团,利用团总身份进行革命活动。同年到陕北军阀井岳秀的部下、政治倾向进步的石谦旅的一个团里任连长,并在该团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特别支部。1927年2月被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和农民协会促成会委员。曾创办青年军事干部训练班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教育;组织和领导农民协会打击封建官僚,惩办土豪劣绅,被群众誉为“谢青天”。
1927年10月,谢子长与唐澍等组织领导清涧起义,任西北革命军游击支队营长、副指挥。1928年5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革命军第3大队大队长。起义失败后,回陕北开展武装斗争,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委员。1930年8月任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1929年至1931年,先后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做兵运工作。1931年10月,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1933年夏被派往察绥抗日同盟军第18师,负责中共组织的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同年11月回到陕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了陕北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壮大了第2、第3支队,建立了第4、第5支队,并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赤卫军、少先队、妇女会等,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
【学习“双百人物” 心得 体会】推荐阅读:
“双百”人物07-11
双百活动专场主题报告会学习感悟11-17
60年双百先进人物评选10-07
学双百人物经验交流材料07-03
看“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直播心得体会09-08
观看“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的心得体会10-06
“双百竞赛”总结10-01
双百工作总结05-17
双百实施方案通知08-29
“双百双千”产业项目汇报材料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