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方针的含义和实质

2024-06-16

双百方针的含义和实质(精选9篇)

双百方针的含义和实质 篇1

阿勒泰地区江河运输有限公司实现安全工作方针

与目标的措施

一、制定目标落实计划

(1)制定和实施企业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和跨专项工作方案。(2)根据中长期规划,制定计划和专项活动方案,并严格执行。(3)制定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与奖惩办法。(4)定期考核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并奖惩兑现。

二、健全安全管理机构(1)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2)按规定足额配备专职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人员。(3)定期召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议。安全生产管理+

三、安全责任体系

1、健全责任制:(1)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对安全生产负全面组织领导、管理责任和和法律责任,并严格履行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2)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是安全生产的重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负重要管理责任。(3)公司其他领导和全体员工实行“一岗双责”,对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4)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各职能安全职责明确。(5)各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明确。

2、责任制考核:(10)每年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2)根据安全生产责任进行定期考核和奖惩,公告考核和奖惩情况。

四、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1、法规(1)及时更新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2)将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3)执行并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4)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

2、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并及时修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发放到岗位,包括(1)安全生产责任制(2)安全例会制度(3)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4)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5)车辆、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6)安全培训和教育学习制度(7)从业人员阿努奇安管理制度(8)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9)事故统计报告制度(10)安全奖惩制度;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培训。督促从业人员严格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

3、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1)制定并及时修订个岗位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发放到岗位;(2)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学习和培训。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4、制度执行及档案管理:(1)各部门各类人员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依据行业特点,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2)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3)建立和完善各类台帐和档案,并按要求及时报送有关资料和信息。

五、安全投入

1、资金投入(1)按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专项经费,并合理、有效使用。(2)及时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的所需资金;(3)为旅客投保承运人责任险,并在有效期内。

2、费用管理(1)跟踪、监督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使用情况;(2)建立安全费用使用台帐。

六、装备设施

装备设备(1)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符合有关规定,并保证齐全、完好,没有随意改动;(2)车辆按规定配备安全锤、三角木、警示牌、防滑链等安全设备,按相关规定配备有效的灭火器。

七、科技与信息化

建立监控值班制度,对营运车辆24小时不间断的实施动态监控;对上级监管平台发出的指令进行应答,并执行有关要求;建立动态监控工作台帐。

八、队伍建设

1、安全培训:制定并实施及长期的安全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

2、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是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

3、管理人员:(1)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具备相应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并经行业主管培训合格;安全管理人员具备专业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和经验,熟悉各岗位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运用专业知识和规章制度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保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4、从业人员培训:(1)从业人员每年接受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有关规定学时。未经安全生产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2)新技术、新设备投入使用前,对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九、作业管理

1、现场作业管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作业规定,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2、安全值班

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值班计划和值班制度,重要时期实行领导到岗带班。

3、驾驶员管理

制定并落实驾驶员行车安全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一人一档;严格审查驾驶员的驾驶证件、从业资格和驾驶经历,符合条件的签订聘用合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驾驶员连续驾驶时间超过4个小时,或者24小时内累计驾驶超过8小时。

4、营运车辆管理

(1)制定并落实车辆技术管理制度,按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对车辆进行定期维护与检测,保持运输车辆技术状况良好;(2)落实专人负责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车辆安全技术状况符合有关规定;(3)建立并落实车辆安全检查制度,做好出车前、行车中及收车后的车辆检查工作。(4)维护、维修作业必须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认定的汽车维修企业进行;(5)建立并妥善保管车辆技术档案。

5、运输管理

客运车辆严格按核定人数范围内载客运行,无违反规定超载、超员运输。

6、警示标志

在存在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警示、告知危险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

十、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

1、危险源辨识

开展本单位危险设施或场所危险源的辨识和确定工作,对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及时采取措施,并按规定报有关部门报备。

2、风险控制

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实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十一、隐患排查与治理

1、隐患排查

(1)制定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明确排查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2)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工作,及时发现安全管理缺陷和漏洞,消除安全隐患。

2、隐患治理

(1)制定完善的隐患治理方案,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2)对上级检查指出或自我检查发现的一般安全隐患,严格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并组织整改到位。(3)按规定对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向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

十二、职业健康

1、健康管理

设置或制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按规定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2、危害告知

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宣传培训。

十三、安全文化

1、安全环境

公开安全生产举报电话号码、通信地址或者电子邮箱地址。对接到的安全生产举报和投诉及时予以调查和处理。

2、安全行为

开展安全承诺活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有方案、有总结。

十四、应急救援

1、预案制定

(1)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结合实际,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2)应急预案与当地政府预案保持衔接,报当地有关部门备案,通报有关协作单位;

2、预案实施

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生产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事故信息及应急预案启动情况报告有关部门。

十五、事故报告调查处理

1、事故报告

制定事故报告制度和程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报告有关部门;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准确、及时填报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统计表,没有隐瞒不报、谎报、拖延不报的情况。

2、事故处理

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生事故后,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租,积极配合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事故调查,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按“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事故,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严格追究责任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处理结果报有关部门备案。

十六、绩效考核与持续改进

1、绩效评定

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对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2、持续改进

提出进一步完善安全标准化的计划和措施,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

3、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阿勒泰地区江河运输有限公司

双百方针的含义和实质 篇2

一、石油安全的一般含义

所谓石油安全, 指的是石油的生产、运输、供应、消费、使用等各环节均处于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的状态。国家和消费者可以稳定而可靠地 (没有危险地) 获得所需要的石油, 这种可靠的石油在供应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并且这种可靠性是不受威胁的, 因此, 这种可靠性应包括石油供应来源、运输和相关的国际社会、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保障。

二、对石油安全的不同认识和观点:理论与现实

首先, 国际能源署 (IEA) 的观点。作为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内的一个国际机构, 国际能源署主要从其政策目标出发, 对石油安全提出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认为“石油安全是保证在成员国内达到最高级别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最广泛的就业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 同时不断保持财政稳定性, 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石油安全保障。”其基本目标是:运行和改进能够妥善处理石油供应中断问题的各种系统;通过与非IEA成员国、工业部门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政策合理化;操作一个关于国际石油市场的永久性信息系统;通过开发替代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改进世界能源供需结构;帮助实现能源政策和环境政策一体化。

第二, 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在《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构建中国资源安全体系》一书中指出:“所谓资源安全就是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中自然要素 (包括物质、能源、过程) 的稳定、持续、及时与足量的供给。”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包含:确保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是可持续的、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减至最低程度且不影响后代人的需要。认为人类需要变革其能源使用方式, 应由对可耗竭化石能源依赖型向可再生能源依赖型的能源利用系统转变;认为中国资源安全基本目标就是在国内外两种资源与两种市场下, 保持国民经济的资源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相对的、长期的和稳定的平衡;认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重点应是:一方面保持国内自然资源消费的高效、适度、平衡与劣势替代, 另一方面保持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供给的协调互补。

第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一份研究报告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2004年) 中提出:“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所谓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损害, 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油价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产能、替代能源、预警机制等。”报告认为, 构成中国石油安全的三大因素包括:中国油气资源状况及国内产量、进口需求;世界石油供需状况以及价格变动是否能够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需求;建立在国内、国外供需基础上的石油安全对策。该报告认为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存在着国际石油供应暂时短缺的可能, 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 加大了石油供应的风险, 国际上可能出现短期和局部的供应短缺, 敌对势力还可能对石油供应造成威胁;二是国际上石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短期的较大波动, 石油价格过高会降低国内GDP的增长速度, 而价格过低又将使国内石油行业亏损;三是从国内因素看, 国内石油生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自然灾害对生产和运输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四是中国的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国际经营的经验不足;五是缺乏石油安全应对体系。

第四, 中央所积极倡导的国际合作的新能源安全观。2006年7月17日,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八国集团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刚果 (布) 6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 胡锦涛就能源安全问题的讲话, 发出了中国的声音:“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 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这个新的能源安全观, 应当建立和体现在“每个国家都有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权利, 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合作而获得能源安全保障”之上, 同时, 应加强能源出口国、消费国以及消费大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形成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体系;共同维护能源生产国特别是中东等产油地区的稳定, 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 避免地缘政治纷争干扰全球能源供应。

在国际合作问题上, 中国将在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加强同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合作, 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各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 而不应该把能源问题政治化, 更不应该动辄诉诸武力。全球能源安全要求摒弃垄断和霸权, 实现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合作共赢。中国的新能源安全观跳出了纯技术观点、学究式的供求关系分析和“大国博弈”的老套路, 把国家间的互利合作、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体系的建立以及创建能源安全的和谐国际政治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实现全球能源安全和最终解决能源问题指明了方向。

显而易见, 胡锦涛提出的新的能源安全观, 既反映了世界能源问题的现实, 也表达了能源消费国的期待和能源生产国的呼声。这个新能源安全观是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高度, 从世界各国合作与对话的角度出发, 着眼于“确保各国能源需求得到满足”, 让“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 打造各国携手共筑的能源安全通道。新能源安全观一旦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将引导各国从能源争夺走向能源合作。能源合作将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强大动力。这是中国提出的新能源安全观的深远历史意义之所在。

第五, 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安全战略。美国是当今研究石油安全最积极和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 其对石油安全的定义为:以合理的价格自由地获取国外石油资源;或表述为“确保石油价格合理并自由流通”。例如, 1988年1月里根总统签署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地指出:“能源是我们的经济、工业和军事力量的重要基础, 因而也是我们国家安全的基础……更近期的目标是:使我国不像以前那样容易受到外国切断能源供应的打击, 减少这种中断——如果发生中断的话——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影响。”报告同时指出, “在波斯湾地区, 我们也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做法……保证我们自己和我国的盟国以合理的条件获得石油。”1998年12月1日, 白宫公布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也明确指出, “美国在确保能够获得国外生产的石油方面仍然具有切身的利害关系。我们必须继续牢记, 有必要在重要的生产地区保持区域性的稳定和安全, 以确保我们能够获得石油资源和确保资源的自由流动。”

英国一个课题组对“能源安全”是这样界定的:“能源安全是指这样一种情况, 即消费者及其政府有理由相信在能源方面有足够的储备、生产和销售渠道来满足他们在可预见的将来对能源的需求, 其价格不至于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危及他们的生活。当国民的福利或政府追求其他正常目标的能力由于能源供应中断或突然发生重大价格变化而受到威胁时, 不安全就出现了。”此外, 日本历来重视石油安全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已把石油安全放在了与国家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

通观当今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安全战略, 可以发现其石油对外依赖度越高, 其石油安全问题也就越突出, 而那些主要考虑国内供应的国家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另外, 石油安全还与石油消费规模、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有很大关系, 消费规模较小且不是主要能源的国家基本上也不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石油安全是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特有的现象。当然, 不仅仅是只有石油消费大国存在石油安全的问题, 石油生产国也同样存在。如果对于石油消费大国来说, 石油安全的核心是“供应安全”的话, 那么, 对于石油生产国来说, 石油安全的实质就应是“需求安全”, 即确保尽可能长期、稳定的需求是石油生产大国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因此, 当今世界石油安全问题应是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的问题, 而决不是任何哪一方面的问题。

第六, 中国石油安全的理论与现实。1993年, 中国国内石油总需求开始超过总供应, 中国步入了石油进口国的行列, 中国冷眼静观石油危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石油安全问题也开始“日显于世”。针对中国日益扩大的石油供需缺口, 传统石油安全理论认为, 要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 关键在于以储采平衡保证供需平衡。因而主张加快中国国内油气资源的开发, 立足国内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应该说, 这种理论已意识到了世界石油市场潜伏的风险, 主张通过提高石油自给率来规避风险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其仅仅把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作为一种供需不足时“替补”的定位, 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在全球化时代, 如果仍将石油配置的范围局限于国内, 显然是放弃了利用石油资源国比较优势的机会。一方面, 从短期看, 利用国内石油资源似乎可以保证石油安全, 但从长远看, 不留一些后备资源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 安全与效益二者不可偏废, 在维护石油安全的情况下, 也要注意比较成本的问题。

有鉴于此, 特别在意识到中国的石油资源禀赋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 要维护中国石油安全仅靠在国内搞好石油资源战略接替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在国外搞好石油资源接替, 以使自己在国外有一个雄厚的石油资源基地。应看到我国目前掌握的国际石油资源仍然有限, 且大多处于别人放弃的“边角余地”。随着我国石油需求的渐趋增强, 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当回避利用市场化手段在资源控制权上与国际垄断资本进行竞争。于是, 中国也存在着一个对外石油依赖度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国石油安全的性质大致可归为上述石油消费大国与进口大国的那种类型。

三、对石油安全的基本界定

如同其他石油进口大国一样, 中国也应将维护石油安全作为其持久的目标, 一般不应随着世界石油供应形势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因为以合理的价格持续稳定地获得石油供应, 是经济、政治和军事安全的保障。这种相对稳定的政策取向不能因市场环境变化而进行调整, 正如几十年没有发生战争并不能使一国政府停止在军事外交方面追求安全利益最大化一样, 石油在一段时间内的充足供应和低廉价格也不能使一国政府假定在将来还能以同样低廉的价格获得石油供应, 从而停止将石油列为其安全战略的重要因素。因此, 中国的石油进口应始终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即能够以合适的价格接连不断地获得外部石油资源, 以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 所谓石油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及时、充足、经济地获取石油供应, 以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状态。换言之, 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 或者说, 是指没有发生诸如石油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的情况。

石油安全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有一定边界的范畴,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1. 作为石油净进口国, 石油安全的核心就是要

保证随时随地都有数量充足的、价格合理的、在品种和质量上符合用户需求和环保要求的能源供应,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原动力。本文所指中国的石油安全, 其核心是研究如何及时、足量、经济地获得石油供应, 进而对中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2. 就一般意义而言, 石油安全是一个有多重含

义的复合范畴, 可包括石油的供应安全、消费安全、生产安全、产业安全、使用安全、需求安全, 乃至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众多层面, 也可特指其中的某一个层面。本文所指石油安全是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核心角度考虑的石油供应安全, 重点主要是对于石油消费大国际石油进口大国而言的石油安全。其他一些层面, 未纳入本文研究的范畴。

3. 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

所指的石油安全, 是建立在我国当前能源结构和政策状态下的石油安全。

4. 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 包括自然资源、经济、政治、军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因素的变化, 有些是可控的、常态的;有些是不可控、非常态的。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石油安全的性质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贸易与价格的问题, 还涉及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外交问题。因此, 对石油安全的研究, 除研究经济因素外, 也充分考虑到外交因素。

5. 石油安全具有全球性特点。

随着石油工业和活动全球化的不断出现, 石油安全也不只是单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 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显然, 中国的石油安全也脱离不开全球石油安全这个大背景。因此, 中国在未来寻求石油安全时, 也应积极倡导全球性的协调和平等的对话。

6.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应该着眼于未来, 而不是过去, 也不是现在。

今天的石油安全问题已经获得了重大改善, 并不意味着长期的石油安全形势不会再次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应该以发展的观点和前瞻性的视角来分析把握石油安全的基本运行规律, 必须预见到各种发展变化的长期前景和可能影响。虽然目前世界石油市场基本供需平衡, 但我们实在没有任何骄傲的理由。比如海湾的瓶颈对世界能源安全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当然, 今天中国石油安全政策的制定也并不是要关注100年之久的问题, 其起点应该是不久的将来, 即顶多是未来20~30年的问题。对未来20年世界石油资源依旧充足的认识应该成为我们制定石油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如果把经受得住暂时的石油供应中断作为石油安全的底线的话, 则建立和维持战略石油储备应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如果石油安全的目标是捍卫国家经济免受石油资源枯竭和油价上涨的影响, 则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石油资源。但我们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 必须警惕石油供应安全中的非资源因素和非经济因素, 即必须更加关注全球政治和地区地缘政治问题对未来中国石油安全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这或许是中国石油安全政策的基石。简而言之, 如果剔除政治因素的话, 未来20年内, 中国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应该是有保障的。不过, 着眼于更长远的将来, 我们应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 寻求一种新的替代能源, 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 才是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康庄大道。

四、石油安全的实质:从供应安全到价格安全

近年来, 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异常频繁, 大起大落, 油价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石油作为一种基础能源产品, 是现代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 目前约占全球能源消费的40%。在能源构成中, 石油始终是世界各个大国之间互相角逐博弈的筹码, 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石油价格波动给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收益上的不确定性, 且价格波动带来的这种不确定性还会通过生产过程传递和放大。因此, 石油价格上涨牵动着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 一直被视为全球通货膨胀的诱因和经济发展的威胁。

根据国际经验, 当一国净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 国际石油市场行情的波动就会影响到该国经济。在目前的技术和生产条件下, 经济增长与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具有正相关性, 这种正相关性直接表现在石油的生产消费和油价波动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全球历经四次重大石油危机, 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 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形成明显的冲击, 并导致经济衰退或者增长减速。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于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这次石油冲击, 使得发达国家陷入了1974—1975年的严重衰退, 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1980年。1978年底, 伊朗爆发革命后, 伊朗和伊拉克开战, 石油日产量锐减,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 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5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 这次危机使发达国家出现了1979—1982年长达3年的特大的经济危机, 西方陷入了通货膨胀和工业生产下跌的滞胀局面。

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期间, 原油价格在3个月内由每桶14美元急升至42美元, 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的第三次危机。

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 恐怖袭击、罢工、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频频发生, 加上投机商乘机炒作, 世界石油价格持续、快速上升。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从2002年11月的每桶24美元涨至2008年7月11日的每桶147美元, 其上涨幅度之大、过程之快、持续时间之长, 甚至已经超过了历史上1973年、1979年和1990年三次全球性石油危机。

经过历次大的石油危机后, 人们普遍认为石油作为工业生产最基本的原材料, 油价的持续上涨会产生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抑制消费需求, 降低和减缓经济增长的速度, 导致经济萧条。正是由于这些可能的消极影响, 特别是2002年以来油价的持续大幅度上涨, 使油价波动对各国经济的影响问题再次成为各国学者、政府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 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大, 国内石油供求矛盾异常突出, 国内油价在国际油价的带动下也日益呈现出波动剧烈及频繁的特点。特别是, 当国际油价出现持续上涨时, 无疑会给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并成为未来经济稳定发展的不利因素。全球石油价格的波动和走向,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各经济部门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事实上, 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 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风险, 不是买不到油, 而是以什么样的价格买油更经济、更合理, 尤其在油价犹如股价一般, 在短时期内暴涨暴跌的情况下, 石油安全将突出地表现为“石油价格安全”。石油价格既是石油安全的焦点, 又是石油安全的核心。

就世界范围内来看, 在世界经济体系日趋融合的今天,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石油消费大国及进口大国而言, 石油安全本质上已经从“生产—供应”型的“供给安全”模式 (未出现持续的、严重短缺或中断的供应) 转变成“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 (未出现持续的、难以接受的高油价) 。所谓石油安全, 就是能够以可接受的价格持续获得石油, 以供应安全为主要出发点的传统的能源安全观逐渐向着所谓既包含供应安全又突出强调价格安全的综合能源安全的方向发展, 这个概念已经越来越得到国际性的认同。石油安全被不断赋予越来越多过去不为人们重视的新内涵, 仅仅强调保障能源供应、减轻对进口能源依赖的传统能源安全观已经显得过于狭隘, 无法适应当今人们对综合安全的要求。在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时代, 突破传统能源安全观、建立新型能源安全观已成为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的一个必然趋势。

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方针和重点 篇3

对下半年经济工作怎样抓,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十分重要。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稳定政策,冷静观察;巩固成果,防止反复;区别对待,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强法治;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的方针,稳定和落实中央已经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适时加以完善。要真正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更加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生活中的问

题。

翻译的实质和任务 篇4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这里所说的“意义”,包括概念意义(conceptive meaning)、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形式意义(formal meaning)、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形象意义(figurative meaning)和文化意义(cultur4al meaning)。由此可见,意义转换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向的。

概念意义是语言信息的核心和主体。概念意义包括词、词组、句子及超句群(语段)等四个层次的语义内容,在语义学和语用学中,语义内容具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表达了什么(what is expressed),其二是怎么表达的(how it is expressed)。就翻译理论而言,对概念意义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双语对比中探求语义对应(semantic equivalence),其中包括双语对事物或物质实体所指的同一性,以及在双语转换中的行为模式和可采取的基本手段。毫无疑问,对概念意义的研究是翻译理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归根结底,概念意义的转换是全部意义转换的基础、轴心和主体。

语境意义。任何词语、语句和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联立关系即上下文(context 或 the frame of words)中,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即广义的语境的调节。因此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孤立的词语的意义必然是游移不定的。比如face 一词,可以当“面容”讲,也可能指“表面”(如支票、货币的“表面值”)。究竟当什么讲,只有放在以下的词语联立关系中才能使语义变游移为稳定:face value(票面价值),face lift(整容、美容)。这是最简单的语境,也就是“搭配”。

形式意义是语言符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任何概念意义都必须以某种形式(在原语作者的心目中一般是最佳形式)表现出来,使符号所承载的内容成为可感知(听觉和视觉)的实体。形式意义指语言文字形式或章句安排及篇章结构在形式上的特征。许多修辞格以及诗歌和汉语的对联等语言的特定样式通常具有鲜明的形式意义。形式意义还包括语言结构形式转换时产生的暗含意义(包括形式不同所产生的褒贬、轻重、分寸等差异),比如主动式与被动式;分词、不定式与动名词之间的语义微差。

风格意义指原文风格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意义,包括文体特征及作家个人的用语及行文特征。对风格意义进行研究的目的是探求所谓的风格对应(stylistic equivalence)。风格意义属于高层次的意义构成,因此对风格意义的研究属于翻译理论中高层次的研究。

形象意义指词语的修辞比喻义。修辞比喻义是词语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到比喻意义的发展和转移。形象比喻是语义的一种着色手段(colouring),使之不同于“白描词”(plain word)。形象意义为人的思维提供一个有形、有色、有声的“映像”(image)。显然,它是一种有表现力的意义表现手段。形象意义一般可以分为隐喻意义(metaphorical meaning)、明喻意义(simile meaning)和换喻意义(metonymical meaning)。三者都是以事物的形状(形象)做描绘手段产生的意义。如riverbed(河床),以“床”的形状描绘河流之底。这类词可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体。还有一些隐喻性形象词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体,如bottleneck(马路狭口交通拥挤处)。这就为意义转换提出了可译性问题。换喻性形象词指以一种具象事物代替与此相联系的抽象概念,比如以brain代思想、思维、智能,rack your brains意思是“动脑筋”。这种词义的演变方式如何在语际转换规范中加以概括,以确保词义色彩的转换,是方法论的重要课题。

文化意义是语言载体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语言文字是民族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信息符号系统。民族的社会文化,无不反映在这个符号系统中。毫无疑问,不顾语言的文化含义,无视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多棱镜映像”(prismatic images)就必然回导致意义丧失,因为文化意义也参与语言的交际功能。

翻译的任务是在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的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

语际转换可以是多层次的:有语音层的转换,即音译,有语言文字形式上的直接“移植”,如拉丁语、法语、德语词语之移植于英语中。语音层和文字形式的转换都是语际的表层转换。翻译关注的中心是意义层的对应转换。意义转换是语际间的多向度深层转换。因此,翻译的实质就是在诸多层面和方位上,运用双语转换基本作用机制所决定的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法,为达到意义转换的目的所进行的语际活动。

语际的意义转换不能是随意的,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才能使翻译成为有意义的社会行为。翻译的标准,就是语际意义转换的规范性制约条件。

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篇5

发展党员工作“十六字”方针,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坚持标准”,是指发展党员必须严格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不降低标准或另立标准。“保证质量”,是指在工作上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改善结构”,是指发展新党员要注意结构合理,逐步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党员的作用。“慎重发展”,是指必须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格履行人党手续,防止把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到党内来。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一定要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执行“十六字”方针,防止片面性和盲目性,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 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

★ 十六字励志句子

★ 十六字的军训口号

★ 高考冲刺十六字口号

★ 十六字廉洁文化理念

★ 班级运动会十六字口号

★ 高中军训口号十六字

★ 十六字的知识竞赛口号

★ 十六字狼性团队口号

程朱理学的特点和实质 篇6

(1)程朱理学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与先秦、汉唐儒学相比,程朱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理论化。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道家和儒家。但是,儒学家们并没有像道教那样快速作出反应。唐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

(2)程朱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其思想核心。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批评佛道的学说为“虚学”。他们认为的虚实之别的`标准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然而,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在本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3)程朱理学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的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的“道统”;其三是把佛教与道教的禁欲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利率市场化的象征和实质 篇7

对市场冲击不会太大

对于央行这个决定,无论是时机、时点,还是市场对此反应都非同寻常。对于时机,市场一直在预期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快时间有序地推进,但多不会想到会如此快推出。如果一项重大的金融制度改革推出,对市场的影响与冲击最小,这项政策所推出的时机是比较合适的。

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逐渐地进行。中国作为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市场,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不仅是基准利率,而且也受到严格管制。这种渐进的利率市场化,如果无法触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中国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也就无法形成。

这次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有管理的浮动区间,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开始向纵深发展。从中长期来说,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正是从这意义上说,贷款利率有管理的浮动区间全面放开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真正的启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信用体系逐渐形成

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在贷款利率没有放开之前,国内银行对信用风险定价的权限十分有限(即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银行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信贷规模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银行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没有约束机制与动力来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贷款利率放开,银行就得针对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给出不同的风险定价。信用好,其利率就会低;信贷差,其利率就会高。

这既要求国内银行提高其风险定价能力,也要求建立起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这样,银行业的竞争会由信贷规模数量上的扩张转向风险定价能力的提高上来。同时,金融市场的信用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不是完全由政府来担保。就此两方面而言,贷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是重要的。

信用扩张顽症难根治

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可能有利于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但这只是一种理论分析及发达金融市场的经验。中国金融市场仍然是发展中市场,企业、地方政府及个人基本上都处于严重资金饥渴症中。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过放开对银行贷款利率管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非易事。

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及个人,由于整个金融市场的信用基本上是由政府担保,从而使得信用过度扩张成为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无论市场流动性大还是紧缩,谁过度信用扩张,谁就获得利益。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人及地方政府都会千方百计地从不同渠道获得资金,过度使用信用。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流向与权力和关系有关,这就出现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而贷款利率放开,国内金融市场观念及利益格局同样没有改变,过度信用扩张将与可贷资金紧张并存。银行并不会由于贷款利率放开而竞争性地把利率下行来增长其规模,贷款利率上行是银行增加利润最好的方式。在当前的情况下,利率下行或融资成本下降的空间不会太大。当然,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对银行管理层来说又增加了一个寻租空间。

贷款利率难实质下行

从2012年年中开始,银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由9折下限下降到7折,这种信贷政策的变化看上去有利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降低。从近2年的情况来看,由于银行信贷一直处于紧张情况,这种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今年上半年,贷款利率向下调整的比重很小,比如基准利率以下的贷款所占比重不足11%。如果贷款利率继续下行,会严重损害银行的利润水平,银行更没有动力从事相应的业务。

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信用过度扩张成了普遍的现象,流动性仍然处于紧张状态,这为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条件,但银行贷款利率下行的概率不会太高。

央行放开对银行贷款浮动管制的同时,也宣布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由银行自行定价,该政策调整有助于引导市场在利率定价上,更大程度上参考以市场主导的Shibor,而不是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这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意义重大,有利于央行在调控市场流动性上更接近发达国家以短期拆借利率主导,而不是依赖于公开市场操作。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育,Shibor已成为企业债券、衍生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的重要基准,央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就是推动整个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化的重要一步。

存款利率应尽早放开

贷款利率是银行的收益,如果利率市场化只是银行收益方面放开,银行对贷款利率有完全定价权时,银行的过度信用扩张行为在所难免。不仅银行会推高融资成本,也可能让这些高成本的资金流入高风险资产,从而推高各种资产价格,特别是流入房地产。

利率市场化最为核心的是存款利率,存款利率是银行的成本。只有放开存款利率才能让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定价。银行贷款的成本约束就要求银行行为更加谨慎、更加合理、更加商业化,其他商业性行为之外的因素也就会逐渐地退出市场。在全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之后,不要因为所谓的“存款利率放开的条件论”而错过存款利率开放时机。放开贷款利率仅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只有全面放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这样才能形成金融市场有效的价格机制,让市场供求关系主导市场。

银行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对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现有的条件下,从短期来看,对国内金融市场冲击与影响不会太大;从中长期来看,它将改变国内金融市场利益格局及其市场行为。为了减少这种政策调整的套利行为,央行要尽早地创造条件逐渐放开银行的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放开才是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最为重要、最为震撼的一步。

精益生产管理方针和目标 篇8

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它把目标确定在尽善尽美上,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灵活性、实现无废品和零库存等手段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精益生产把责任下放到组织结构的各个层次,采用小组工作法,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把缺陷和浪费及时地消灭在每一个岗位。

精益生产的原则

原则1:消除八大浪费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八大浪费涉及:过量生产、等待时间、运输、库存、过程(工序)、动作、产品缺陷以及忽视员工创造力。原则2:关注流程,提高总体效益管理大师戴明说过:“员工只须对15%的问题负责,另外85%归咎于制度流程”.什么样的流程就产生什么样的绩效。改进流程要注意目标是提高总体效益,而不是提高局部的部门的效益,为了企业的总体效益即使牺牲局部的部门的效益也在所不惜。原则3:建立无间断流程以快速应变建立无间断流程,将流程中不增值的无效时间尽可能压缩以缩短整个流程的时间,从而快速应变顾客的需要。原则4:降低库存需指出的是,降低库存只是精益生产的其中一个手段,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和降低成本,而且低库存需要高效的流程、稳定可靠的品质来保证。很多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时,以为精益生产就是零库存,不先去改造流程、提高品质,就一味要求下面降低库存,结果可想而知,成本不但没降低反而急剧上升,于是就得出结论,精益生产不适合我的行业、我的企业。这种误解是需要极力避免的。原则5:全过程的高质量,一次做对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检验只是一种事后补救,不但成本高而且无法保证不出差错。因此,应将品质内建于设计、流程和制造当中去,建立一个不会出错的品质保证系统,一次做对。精益生产要求做到低库存、无间断流程,试想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后面的将全部停止,所以精益生产必须以全过程的高质量为基础,否则,精益生产只能是一句空话。原则6:基于顾客需求的拉动生产JIT的本意是:在需要的时候,仅按所需要的数量生产,生产与销售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按照销售的速度来进行生产,这样就可以保持物流的平衡,任何过早或过晚的生产都会造成损失。过去丰田使用“看板”系统来拉动,现在辅以ERP或MRP信息系统则更容易达成企业外部的物资拉动。原则7:标准化与工作创新标准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标准化并不是一种限制和束缚,而是将企业中最优秀的做法固定下来,使得不同的人来做都可以做得最好,发挥最大成效和效率。而且,标准化也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标准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原则8:尊重员工,给员工授权尊重员工就是要尊重其智慧和能力,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为企业也为自己做得更好。在丰田公司,员工实行自主管理,在组织的职责范围内自行其是,不必担心因工作上的失误而受到惩罚,出错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只要找到原因施以对策,下次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精益的企业雇佣的是“一整个人”,不精益的企业只雇佣了员工的“一双手”.原则9:团队工作在精益企业中,灵活的团队工作已经变成了一种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有时候同一个人同时分属于不同的团队,负责完成不同的任务。最典型的团队工作莫过于丰田的新产品发展计划,该计划由一个庞大的团队负责推动,团队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的部门,有营销、设计、工程、制造、采购等,他们在同一个团队中

双百方针的含义和实质 篇9

发布日期:2010-03-23 来源:西宾街道

198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方针。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两个《决定》。1993年中央综治委、纪委、组织部、人事部、监察部五部委作出了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的若干《规定》。2001年,中共中央、国条院在总结十年综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以中央提出综治工作方针、作出两个《决定》、一个《意见》为标志,我国综治工作经历了探索、成熟、发展三个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整套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革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殊重要性和地位作用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其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重要性。二十余年的实践证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在新形势下的集中体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不开社会稳定这个基本前提,离开这一前提,一切都无从谈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的正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良好社会政治环境。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第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要求。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工作路线、内容、手段和目的,均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和要求。因此,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社会治安问题是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解决治安问题,必须长期坚持依法从重从快的“严打”方针,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活动。但是,单靠打击不可能彻底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必须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才能从源头上消除滋生犯罪的土壤,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第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综合治理的许多工作,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综合治理工作搞好了,才能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第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新形势下搞好社会治安工作的客观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的巨大变化:经济所有制成分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社会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因此,单靠政法、公安专政机关的力量,单靠计划经济条件下就治安管治安的老办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问题。

第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深化“严打”整治斗争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全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严打”整治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社会治安的总体稳定。但从“严打”整治的实践来看,单靠打击整治,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能解决当前治安的突出问题,不能解决长治久安的问题。必须从全社会的角度,大力加强社会防范工作,建立治安防范的长效工作机制,才能解决全县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二)综合治理工作的地位作用

一是历史地位: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长期坚持的维护社会治安的正确方针。这是对综合治理工作的历史定位。

二是政策法律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和各级各部门关于加强综合治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原则,从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确定了综合治理的政策法律地位。

三是特殊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一”:即综合治理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一条根本出路;综合治理必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对综合治理实行一票否决权制。这是其它别的工作所没有的特殊地位。

四是科学地位。即“四个体现”:综合治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点和系统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基本法则,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不同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维护社会治安必须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结合。治安是主题,综合是优势,治理是手段,平安是目的,群众满意是标准。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要求和目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国家政权、杜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消除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从源头上打击、预防和改造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综合治理摆上重要议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层层落实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狠抓落实,奖惩逗硬。定期研究部署工作。

(二)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形成。谁主管、谁负责”的局面。

(三)各项措施落实到城乡基层单位,群防群治形成网络,广大群众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认真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设,不断加强治安防范工作的力度。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工作范围和原则

中央和省、市制定了综合治理工作的一系方针、政策和原则、措施,其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本方针:“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概括为“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工作范围:十二个字、六个方面:“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

1、打击。是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落实综合治理的其他措施的首要条件。必须长期坚持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活动,重点是围绕“破大案、追逃犯、打击团伙”,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暴力犯罪和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盗窃、抢劫等多发性犯罪活动,大力开展禁毒、禁赌、禁娼、禁黄、禁枪等专项斗争,认真抓好治安重点整治,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2、防范。是维护治安秩序,减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积极措施,要认真疏导调解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消除各种不稳定的隐患,防止矛盾激化。要以“人防、物防、技防”为重点,认真抓好城乡治安防范工作。要健全群防群治网络,动员军、警、民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组织协助人民警察搞好城乡治安联防。要认真按照省、市委的统一部署,以县为单位,健全八个体系、四级网络,全面抓好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设。要按照“谁受益,准出资”的原则,坚持财政拔一点,单位出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解决群防群治的经费保障问题。

3、教育。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根本在教育。要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虽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中小学校要坚持教书育人原则,认真坚持上好思想品德课和法制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抓好“双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社会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文化市场管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基层党政组织和公安派出所、司法行政组织要认真抓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4、管理。加强治安管理,是堵塞犯罪空隙,减少社会治安问题、维持良好治安秩序的重要手段。重点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出租房、文化娱乐市场、集贸市场、首脑机关、特种行业和要害部位的治安管理,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

5、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关键。要认真加强公安派出所、法庭、法律服务所等基层政法单位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政法单位在治安防范的骨干作用。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要建立健全各种治安防范制度,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抓好综合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6、改造。劳动改造工作是教育人、挽救人、防止重新违法犯罪的特殊工作。监狱、看守所、劳改劳教场所,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原则,提高改造质量。司法、劳动、民政、公安等部门要积极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安置和帮教工作,企事业单位在招工时,对刑释解教人员要一视同仁,不准歧视。

上述六个环节的工作,环环紧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一个有机制整体,不可偏废。

(三)基本方法。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文化、教育、法律等多种方法,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

(四)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共有以下十大原则:

—一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坚持一手抓打击、一手抓防范,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打击和防范两手抓、两手硬。并逐步将工作重点转到加强治安防范上来。

—一属地管理的原则。中央综治委九一年为此专门作出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的《规定》,共七条内容。这个原则规定在一个地区范围内,驻区单位无论级别多高,单位多大,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一律服从当地综治部门的管理。

—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适用于所有党政军部门和人民团体。

—一“抓系统、系统抓”,“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要求综合治理不仅“块块”要抓,“条条”也要抓。“条条”综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发挥“条条”管人和管事相一致的优势,抓好本系统的综治工作;努力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

—一实行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的原则。这是中央赋予综合治理的“尚方宝剑”,有四个文件出处:一是中央《决定》,二是中央五部委《若干规定》,三是中央综治委关于实行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的《规定》,四是2001年14号文件。

—一落实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中央五部委《若干规定》指出:各级党组织在考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时,要认真考察他们抓综治工作的能力和实绩。把综治工作总的责任落实到了党政一把手头上。并对发生影响稳定的重大问题的地区和单位领导实行责任追究制。

—一坚持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过程,就是实行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过程。这是我们党一贯的原则,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一定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原则。要求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和隐患,实行定期排查调处。县一月排查调处一次,乡镇等基层单位半月排查调处一次,努力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目标管理的原则。这就是对诸多综合治理的任务,以确定目标责任制的形式来落实和考核奖惩。

—一解决综合治理经费实行“三个一点”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中央《决定》指出:在综合治理中对有偿服务的,可采取各级财政拨一点,受益单位出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解决。中央《意见》进一步指出,可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办法,由群众适当自筹资金解决。但要采取居民、村民自治的原则和程序进行,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上一篇:支部委员分工条例下一篇:“三心二意”强化住户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