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2024-09-18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精选6篇)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篇1

南海问题仍须坚持和平解决方针

自从中菲黄岩岛对峙以来,国人的动武声音就一浪高过一浪地叫个不停,似乎只有一战才能让南海众小哑口噤声、停止挑衅。

也许乘势一战而收复黄岩岛,更能满足不少国人的胃口。然而,这种因怒而战的冲动却极可能把中国苦心经营起来的和平崛起战略给毁掉,从而正中那些域外大国的下怀。

5月17日,针对部分中国网民主张用军事手段解决黄岩岛问题,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方将致力于通过外交协商解决黄岩岛当前事态。

外交部对这种网络舆情动武声音的正式回应,再一次地申明了中国依然在坚持着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方针。

面对南海的复杂变局,中国政府在战略层面上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守而不战,以和图存,以为积蓄国力、和平崛起赢取更多的机遇和时间。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上升通道,南海争端的和平解决依然是一个需要我们优先锁定下来的目标。用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这不仅可以彰显中国这个域中大国的仁义,同时也还能堵住那些中国威胁论者的口舌。

南海争端关乎中国核心利益和主权尊严。主权在我、共同开发,这一底线谁也不能触碰。周边国家只有共同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共谋和平解决、合作共赢之道,才可能把这个争端之海共建成一个合作之海、友谊之海,南海、乃至整个亚太地区才可能彼此相安无事、和平交往起来。

在菲方闹腾得正欢,而国人喊打之声震耳欲聋的那些时日,笔者就断言过中菲的这种南海对峙危机将很快通过中美之间的第四轮战略与经济对话而降下温来,最终的结果依然是个和局。

在这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开模式上,胡锦涛强调:“中美必须抛弃传统大国关系中的那种冷战、冲突逻辑,要更多地相互尊重,彼此关照核心利益。”这种定调无异于给美方敲了一记“尊重中方南海关切”的警钟。经过这样的敲打,美方果然在中菲对峙上谨言慎行起来。在通过军事、外交应对的同时,中国也还动用了自己的经济制裁,也即减少对菲旅游和芒果贸易,而使其外汇锐减、怨声载道。面对国民的这种抱怨,菲律宾的总统也很快就求和服软起来。先是派特使来华寻求对菲旅游与芒果贸易的恢复,后又紧急电话叫停其退役军官登岛插旗的挑衅。

透过这次中菲南海对峙危机的化解可以看出,对付这些争端小国的挑衅,不一定非要动用武力、大打出手。通过大国伐交与经济制裁,也同样能够不战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政府在这场危机的处置上,能够坚守和平解决的方针,克制、坚忍菲方的狂躁与叫嚣,似乎早就做好了这种非军事斗争的准备,以静观其变、灵活应对。

在激愤言战的舆情越来越尖锐抱怨中国对外挑衅应对软弱的风口浪尖,解放军报发表的这篇社评——“有理有利有节 赢得更大战略主动”,就似乎很能体谅政府这种克制、坚忍的苦衷。

这个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温冰,通过自己的观察而

分析道:“黄岩岛事件折射出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综合性,凸显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与域外大国关系的错综复杂。在个别国家人为制造事端,有意激化矛盾的背后,挑衅者最想看到的是中国失去理智,因怒而战,进而由此引发中美之间一次激烈的碰撞,企图造成南海地区局势出现颠覆性突变,从而达到浑水摸鱼、乱中取利的险恶目的。„„中国政府的战略克制与有限行动,在外交上保留了继续采取行动的空间,把握了战略主动权。只要我们守住底线,只要我们不急不躁,只要我们刚柔相济,只要我们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就会在南海问题上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

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揭穿了那些挑衅者人为制造事端、有意激化矛盾的险恶用心,同时也还对政府的外交应对与问题处置进行了一种策略性的阐释,使国人的焦躁情绪得到了一次有效的缓解。

不仅如此,事件的演变与结局,也还再一次地证实了中国政府坚持这种“守而不战、和平解决”策略的正确性。事实上,坚持这种守而不战、和平解决的方针,不仅是中国对《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带头遵守,同时也是对自己坚守和平发展道路的最好践诺。坚守这种策略,不仅能够保持住中国以大事小的仁道,同时也还能够让更多的国家看到中国大而不霸的诚意。

守而不战、和平解决,这不是中国的软弱,而是它在这种利益交织的复杂变局中,与争端各方共建地区和平之必须。只要各方都能够秉持这种以和为贵的诚意,共同致力于和平解决,南海就一定能够共建成一个合作共赢之海。

守而不战、和平解决,这也不是中国怕战,而是它赢得更多和平崛起机遇与时间之必须。只要中国和平崛起了,它就能够更多地通过这种大国伐交、经济制裁与军事威慑这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而捍卫起自己更多的海外权益与主权尊严。

可以断言的是,只要中国能够排除各种噪音干扰、继续从战略层面上坚守住这种守而不战、和平解决的方针,以静制动、后发制人,那些意欲破坏中国和平崛起的挑衅者们就会更加焦躁不安、束手无策。到头来,就会像眼前的菲律宾那样而不得不屈从于中国的军事威慑与经济制裁。中国要想通过这种兵不血刃的方式捍卫起自己更多的权益和尊严,就必须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这种和平崛起战略。

当然,为了更好地守而不战、和平解决,通过那些高精尖武器的不断研制与展示,以加强自己的军事威慑与战略吓阻,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这种展示让那些域外大国看到了这种介入搅局的巨大风险,才可能使其规规矩矩地与我们相互尊重、彼此共和起来。

与其自我鼓噪起来,正中人家的下怀,还不如埋头于自己的和平崛起与体制变革,以更好地凝聚民心、积蓄国力。

总之,在南海问题的处置上,中国必须排除各种噪音的干扰,继续坚守住这种和平解决的方针。坚守住这样的方针,才可能维稳住自己的战略周边,并为自己的和平崛起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如果中国在这个基本面上迷失了自己,其三十多年来的韬光养晦与苦心经营就可能付之东流。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篇2

一、坚持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解决台湾做了不懈的努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 国民党失败已成定局。中共中央估计到国民党将把最后落脚点放在台湾, 及时作出了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新中国诞生后,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 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 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由于朝鲜战争爆发, 解放台湾的计划暂时搁置。

朝鲜停战后, 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中国领导人担心这是否可能把台湾海峡两岸分裂局面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就像己经出现的南北朝鲜、南北越南一样。正是在上述背景下, 毛泽东决定突出强调台湾问题, 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用“解放台湾”的实际步骤, 反对“两个中国”的阴谋。1954年9月3日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 向国际社会, 特别是美国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这年12月美台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 阻挠中国统一。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 指出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 强调“一切关于所谓台湾‘独立国’、台湾‘中立化’和‘托管’台湾的主张实际上都是割裂中国领土, 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 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2], 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

1955年l月18日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当天既攻占该岛, 接着又向上、下大陈岛进攻。2月5日美国务院宣布, 美国政府已下令第七舰队及其他美国部队“协助”国民党部队从大陈岛撤退。2月14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

二、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开辟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新途径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形势缓和, 亚太地区国家和平的呼声高涨。我们党及时调整对台政策, 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1955年5月,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上发言, 公开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 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并表示:“中国政府愿意同台湾地方的负责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1956年4月, 毛泽东提出, 我们和台湾之间要“和为贵”, “爱国一家, 爱国不分先后, ”“以诚相见, 来去自由”等政策主张。

与此同时, 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1955年4月,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八国代表团团长会谈缓和远东与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时公开声明, 指出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是美国造成的。但是, “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 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 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问题, 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1955年8月, 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举行, 会谈的中心问题是台湾问题。这就为改善中美两国关系以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提供了一条正式外交接触渠道。

为了实现和平解放台湾, 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了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主张。1956年10月, 毛泽东在接见法共代表团时说:“国民党现在霸占着台湾, 我们又提出合作, 合作了两次, 为什么不可能合作第三次!”1957年4月, 毛泽东在同来华访问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谈及台湾问题时, 重申了中共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愿望。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传到台北后, 蒋介石经过考虑后, 于195了年初决定派立法委员宋宜山到北京实地探听有关情况。宋宜山于4月从香港经穗抵京后, 首先会晤了周恩来, 接着与李维汉商谈具体问题。毛泽东和党中央提议的主要内容是: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 实现和平统一。台湾成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 实行高度自治。台湾地方政府归蒋介石先生领导, 共产党不派人前去干预。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 但外国军事力量一定要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宋宜山根据商谈情况写了报告呈交蒋介石。由于蒋派人到大陆只是为了摸清情况制定对策, 并无谈判诚意, 所以宋的报告不合蒋的心意, 致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联蒋抵美”, 金门炮战国共两党找到“共同语言”

1958年8月, 为了打击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炮击开始后, 美国劝说台湾当局从金门、马祖撤军, 以造成美国侵路台湾的合法化和“两个中国”的事实上的存在。而蒋介石决心固守金门、马祖, 甚至决心“独立作战”。美蒋矛盾加剧。1958年10月16日和25日, 人民日报公布了毛泽东起草的《国防部长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再告台湾同胞书》, 一方面揭露了美国企图托管台湾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另一方面再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他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 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建议举行谈判, 实行和平解决”。毛泽东认为, 国共两党有一致之处, 第一, 双方都认为“台、彭、金、马是中国的领土”。第二, 双方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没有‘两个中国’”。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 不仅中国人民反对, 而且台湾当局也反对。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联蒋抵美”策略。从此, 两岸都调整了政策, 海峡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 转变为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的对峙状态。

四、“一纲四目”, 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奠定基础

1960年5月, 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研究了对台工作问题, 认为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 不可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 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 可以留交下一代人去办;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 逐步地创造些条件, 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 (1) 台湾回归祖国后,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 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 (介石) , 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2) 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 (3)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4) 互约不派特务, 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1963年1月, 周恩来通过由张治中致函陈诚的方式, 将“一纲四目”告知台湾当局。尽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一纲四目”相比是质的超越, 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为解决台湾问题所作的努力, 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主权及领土完整, 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图谋, 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参考文献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篇3

关键词:对台方针政策,和平统一,和平发展思想,一个中国框架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是无法否定的历史事实, 也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不可置疑的常识。由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共内战、蒋介石退守台湾及50年代起美国的霸道介入, 导致1949年后两岸一直处于分离状态。台湾问题自此产生。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国家统一大业, 依据不同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对台方针政策上相应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再到“和平发展”的嬗变过程。

一、“解放台湾, 一国一制”

从1949年建国前夕至1978年这段时期, 中共对台湾从单一的武力解放变为武力解放与和平解放并存, 并强调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和平解放台湾”, 谋求国家的统一。计划统一后台湾和大陆一致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即“一国一制”。

新中国成立前后, 由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中国共产党, 把“武力解放台湾”作为解放战争后期及建国初期的作战任务提出来, 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是很自然的。但由于当时百废待兴的大陆不可能集中全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加之与有美国支持的台湾军事力量相差悬殊, 所以武力解放台湾难以实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排斥和平方式, 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为一个国家内部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实行和平统一提供了可能;大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台湾岛内政局趋于稳定, 两岸民众都不愿意看到新的战争爆发;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对蒋介石的军事行动和军事企图有所限制, 以避免更深地卷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抗。1955年4月, 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 开始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解决台湾问题。正是根据这种变化了的形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调整了对台的工作方针, 以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解放。

1955年5月13日,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首次明确表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有了重大调整。1956年1月25日, 毛泽东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 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在1958年的金门炮战中, 因毛泽东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智慧以及蒋介石毫不含糊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 国共两党都调整了政策, 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为主转变为政治对抗为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不少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不辞辛苦地奔走于海峡两岸。曹聚仁先生从1956年7月起多次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 在国共两党高层之间牵线搭桥, 不断沟通。曹聚仁将中共方面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千金之诺向台湾方面作了如实的通报。蒋介石囿于狭隘的利益, 在民族大义上没有勇气迈出关键的一步, 造成了历史极大的憾事、恨事。“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蒋介石听到大陆方面发生一些极端的事情, 对中共的疑虑更深了。

70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打开了。在国际上, 中共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 而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则越来越小。正在蒋介石感到十分孤立, 与中共联系有些犹豫之时, 章士钊受毛泽东委托为两岸统一奔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章先生终于和国民党方面联系上了。遗憾的是, 章先生由于年事已高 (时年92岁) 加之劳累, 于1973年7月1日在香港壮志未酬身先死。国共两党的沟通又一次中断。

1975年春节后, 蒋介石让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到台湾访问的毛泽东计划让邓小平代表他去台湾, 以期两岸以此为契机, 推动统一大业的完成。正当陈立夫十分高兴地在《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中期盼国共两党“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之时, 蒋介石却因病于1975年4月5日去世。国共两党的沟通再一次中断了。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制定更符合实际的对台方针政策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对外开放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1979年1月中美建交, 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近30年的时间里, 台湾民众在国民党的误导下对祖国大陆心存芥蒂, 这种隔阂不可能用强制手段来消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不再提“解放台湾”, 代之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实现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1981年国庆节“叶九条”谈话, 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 第三次合作。1981年10月9日, 胡耀邦以中共中央负责人的身份邀请蒋经国等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1982年7月24日, 廖承志在中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的建议下, 致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公开信, 从国家、民族、个人的角度, 力劝蒋经国“依时顺势, 负起历史责任, 毅然和谈, 达成国家统一”。1983年6月, 邓小平阐述“邓六条”时指出, 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 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提出两党平等会谈, 也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 台湾一方面, 视大陆和平统一方针为“统战阴谋”并以“绝不接触、绝不谈判、绝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 也相应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派密使沈诚与大陆沟通等缓和措施。

沈诚在国共两党高层的沟通让蒋经国感受到中共的诚意并判断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是可行的。1987年11月, 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三不政策”已实际被突破。同年年底, 蒋经国已开始计划次年初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讨论赴北京谈判的人选。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咯血而撒手人寰, 这次曙光初现的国共高层接触又一次中断。邓小平得知昔日前苏联中山大学同学蒋经国去世, 想起未竟的统一大业, 感叹“可惜, 经国死得太早了!”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开启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4月两岸举行汪辜会谈, 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牵制;李登辉、陈水扁先后粉墨登场上演“台独”分裂活动, 使两岸和平统一的进展大大受挫。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江泽民在1995年1月30日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 提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 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同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江泽民八项主张和胡锦涛四点意见及《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 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真诚愿望, 又体现了其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坚强意志;既有一以贯之的鲜明立场, 又有面对复杂情况的明确底线。

三、“和平发展思想, 一个中国框架原则”

2005年春, 在两岸关系极度紧张之际, 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 主动积极作为。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和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60年来两党首次历史性会谈并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在次年春第二次“胡连会”上, 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2008年3月, 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 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两党推动两岸关系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领导人9次会谈 (即8次“陈江会”和首次“陈林会”) , 签署19项协议, 不断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和突破。2008年以来吴伯雄分别以国民党主席及荣誉主席身份6访大陆并表达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论述。大陆也有近20位省 (区、市) 主要领导同志率团访问台湾。

2008年12月31日,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 深刻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规律, 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 鲜明提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以及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两岸和平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和两岸尚未统一的实际情况提出两岸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非常有包容性和创意的原则, 体现出中共对台工作的务实思维。

2012年11月,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是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发展两岸关系,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一脉相承的新论断, 提出“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 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清晰地阐明了国家统一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深刻揭示了两岸关系发展规律和前进道路, 作出了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科学论断, 贯穿了实现和平统一的战略考虑和务实思路, 指明了今后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大方向。

2013年6月13日, 习近平会见吴伯雄时强调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并提出四点意见:第一, 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国共两党理应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第二, 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 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 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无论不同背景下对台方针政策怎样演变, 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信心和诚心不变, 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不变, 着眼于祖国的完全统一的宏伟目标不变。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一定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祖国完全统一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成真!

参考文献

[1]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社, 1996:273.

[2]梁柱.道是无情却有情:1949年后的毛泽东与蒋介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1) :68.

[3]唐为首《.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发出前后[J].文史月刊, 2006 (2) :51-52.

[4]陶涵.邓小平:可惜蒋经国死得太早了[J].共产党员, 2008 (2) :47.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篇4

过去的一年,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 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国务院再次做出了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入的决定。医改实施方案提出, 要用三年时间, 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建设, 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 并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 三年内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逐步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农村卫生技术队伍建设方面, 要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分别培训3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医疗卫生人员, 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临床技能水平。这些举措对于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也给我们的杂志提出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2010年, 将是落实新的医改措施,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并抓出成效的关键一年。中国乡村医药杂志也已进入第17卷编辑年度。十多年来, 在广大读者、作者、专家和历任编者的努力下, 她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 不舍不弃, 始终忠诚地陪伴着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 为城乡居民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 守护着他们的健康。在新的一年里, 作为全国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的挚友, 我们将一如既往, 坚持服务基层的办刊方针,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不动摇;我们将与大家并肩奋战, 借助这个平台, 及时反映基层卫生工作改革取得的成就, 特别是基层卫生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成果, 广泛交流中西医临床经验;积极组织医学专家撰写稿件, 把他们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大家;力求报道适合基层需要的医学科学的新进展, 积极推广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 给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还将收集一些疑难特殊病例的案例进行评议分析, 请专家答疑解惑, 帮助基层医生开阔临床诊断思路。

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要继续把握导向, 抓住机遇,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强化质量管理, 加强审稿环节和编辑规范化建设, 继续注重论文的专业水平和质量, 努力把本刊办成基层卫生工作者经验交流的园地, 继续教育的课堂, 真正成为基层卫生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我们坚决反对为了晋升职称而抄袭别人论文、伪造数据、弄虚作假或请“学术枪手”代为编撰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真诚欢迎全国各地的卫生工作者踊跃投稿, 改变目前来稿地区不平衡的状况。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篇5

1 目前矿山企业的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矿山资源经济价值高, 原有矿产资源管理又较为粗放, 特别是在80年代国有矿权被地方分割后, 矿业秩序非常混乱, 各地蜂拥上马的小型矿山企业数量非常之多, 但又因在缺泛矿产资源的长远发展纲要和科学规划设计指导下, 一切为经济利润而无规划的过度乱挖乱采, 造成当地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特别表现在采矿弃坑塌陷, 渣松散无序堆放易在雨季频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表的剥离, 破了土壤条件和水湿环境, 导致矿区周围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也给矿工及周边群众生活、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2 矿山企业在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困难

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开采缺少科学规划设计。特别是小型矿山企业因无专职机构、人员监测环境与保护导致严重越界开采, 有的甚至影响国有矿山的治理规划和正常的安全生产, 还遗留下生产和闭坑后的生态环境无法恢复。二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不强,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重开采轻保护, 缺乏对矿山开采环境法律法规的自觉遵守, 加之监督工作给力不足, 导致业主普遍在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上抱有侥幸心理, 得过且过。三是治理难度大。特别是国有老矿山, 因长期开采矿山积累下的大面积的采空塌陷和环境隐患等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和新问题多, 遗留的沉重生态环境包袱使企业陷入盲目困境, 无所适从;四是治理资金短缺。目前大多矿山企业没有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治理专项资金, 导致生态环境在破坏后治理工作却无法开展落实到位。

3 加快有效治理矿山企业保护和恢复的生态环境方案

3.1 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治理方案的指导思想

矿山企业应当遵循的生态环境治理指导思想是:为创建绿色矿山, 提供矿区及周边群众的良好生活环境, 以及促进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的实现, 坚持生产与恢复治理相结合, 近、远期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相统一, 以固床固坡生态环境恢复为主, 兼治防治工程与土地改造相结合, 采用因地制宜, 就地就近取材的治理手段和工程生物相结合的治理办法, 最终达到管理方便、施工简易和经济合理下实现治理目标。

3.2 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治理方案的目标措施

3.2.1

在矿山企业内加大环境法律法规宣讲力度, 营造出浓厚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氛围, 加大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感与重视程度, 自觉地将治理工作纳入到生产经营的重要日程, 同规划, 同安排, 同实施, 同监督, 使矿山的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控制, 自然环境得到保护, 并在逐步恢复改善中, 减轻对当地群众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3.2.2 建立专职环境保护机构, 配置专职人员, 划拨足额经费。

严格按照环保部门出台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2]编制适用本企业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起严历的责任问责制, 层层分解目标, 一一落实责任人。并在实施过程中对照检查, 不断调整优化方案达到能显著体现成效的实用价值。

3.2.3 作力解决治理资金困难。

可向国家申请生态环境治理资金的办法, 也可将治理费用纳入到资源产品的构成, 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 此举实现资源开发治理外部成本内部化, 不但为政府分忧可减轻企业负担, 排除了一些矿山企业担心治理费用挤占企业有限资金, 影响生产经营和利润收成的心理因素, 调动治理积极性与主动性。

3.2.4 注重治理手段经济社会效益。

治理过程中, 可与周围地区的新农村发展紧密结合, 主要通过生物措施恢复植被, 如:在废弃采区复土种植树木花草等, 减少环境污染与水土流失。对较大的废弃堆场、排土场可通过工程措施减少地质灾害, 如在前缘修建抗滑挡墙及实施坡面削坡减载, 稳固松散的弃渣, 控制潜在泥石流形成或者回填覆土和绿化复垦等, 这样既可保证矿区正常运作也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实现最佳的社会生态效益。

4 结语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众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软肋”, 保护与恢复形势非常严峻, 任务是十分的艰巨繁重, 只有矿山企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措施操作下, 才能删减那些与生态环境非常不和谐的音符, 逐步将治理工作搞出成绩, 见到成效。

摘要:矿山企业在资源开采中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这不仅与生态文明建设极不协调, 也难以确保可持续性发展。因此, 本文提供了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措施, 旨在于共同加快对环境的保护恢复且见到成效。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指导思想,目标措施

参考文献

[1]矿山安全性评价与安全事故的预防及处理实务全书.2010.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篇6

1 认识解决问题策略

1.1 转化的策略

转化的思想是数学上重要的思想, 转化的策略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成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是小学阶段运用最多的策略之一。

1.2 画图的策略

画图的策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隐蔽为直观, 在图画上整体呈现信息, 反映数量关系, 便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画图包括画线段图、平面图实物图和示意图等。

1.3 化难为易的策略

化难为易的策略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的数据进行简化, 从中找到某种规律, 再着手解决原来数据复杂的问题。化难为易的策略是我们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 为了便于例题的教学, 经常将例题的数据进行简单化, 让学生明白解题的方法, 再建构成自己解题的模型, 它也应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1.4 列表的策略

它通过整理信息, 突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关系, 帮助学生形成思路, 规划解题计划, 使复杂题目变得容易解决。

除此之外, 还有还原的策略、假设的策略、列举的策略、操作的策略、等量代换的策略等等, 我们要清楚各种策略适合哪些问题, 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2 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1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理解题意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 要让学生先审题, 比如提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你能明白这道题的意思吗?能跟同学们说说吗?”通过提问让学生认真审题, 理解题意。排除实际情境或情境图中的一些干扰因素, 尝试用数和数量表示有关信息,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现“问题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还有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的特点, 通过列表、画图等方式将信息进行整理, 减轻解决问题过程的记忆负担, 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2 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策略因题型的不同而不同。策略的选择主要依据问题的性质、内容, 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 在想到的方案中筛选出自己认为比较有把握、简洁、易操作的方案来实施。

2.3 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 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解题的过程, 并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在实施过程中, 学生也会经常遇到一些新问题, 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 及时巡视, 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2.4 交流合作中学习各种策略方法

策略的获得不是教师简单的说教, 不是教师一味地引导, 也需要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 在交流中学到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合作中获得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在教学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时, 在学生理解题意后, 学生讨论后决定学习上节课的化难为易与画图的策略, 于是我就让学生分小组解决问题。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假设数据, 并将假设的数据用图表示出来, 我就让不同的小组将各种不同的数据展示给同学们看, 再观察各个组所画图的共同点, 全班交流、讨论解决了问题, 又再次学习了化难为易的策略。

2.5 在反思总结中掌握策略

如果解决问题后, 对于刚掌握的策略置之不理, 那么学生刚掌握的策略就会如一盘散沙堆之, 在运用时也不能很好地提取出来。所以, 学生解决好问题后, 就需要反思, 在反思中对这种策略进行总结提升。

(1) 为解题策略命名: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讨论、比较, 为特殊的方法命名。 (2) 提炼策略核心: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你用了什么策略?你觉得怎样的问题可以用这种策略? (3) 解题策略延伸: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其他问题?

3 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

3.1 灵活应用策略

学生形成了某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 不要让学生按照某种问题模型去套题, 不要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模式化了, 教师要多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中灵活应用策略。

(1) 改变已知信息, 灵活应用策略。在解决了一些用策略解决的基本问题后, 我们可以改变一个已知或几个已知的信息, 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灵活应用策略。如:学了用画图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题后, 我们将“客车和货车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 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 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 2小时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中的“2小时相遇”, 改成“2小时后两车还差45千米才能相遇”, 在原题的基础上将已知信息稍加改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所画的图随之发生变化, 思维也随之改变, 在不断地变化中灵活应用策略。 (2) 改变问题, 灵活应用策略。有时也可以将问题进行改变, 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的变化, 调整解题的策略, 在调整中灵活应用策略。 (3) 条件多余时, 灵活应用策略。条件多余时, 需要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去除多余的条件, 然后解决问题。 (4) 条件隐藏时, 灵活应用策略。其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是都告诉你哪些信息有用, 然后让你去解决问题。需要你自己去寻找, 去分析。新教材的问题很多都是放在一个生活的情景中,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把隐藏的条件找出来, 然后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5) 根据生活实际, 灵活应用策略。有些问题需要学生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之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防止学生死套题型。

3.2 综合应用策略

如果学生能够选用合适的解题策略, 能将解决问题的策略综合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也是学生掌握好解题策略的标志。

(1) 解决一个问题, 同时应用几个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 我们根据问题的特点要选取合适的策略, 有些问题只需要一个策略就可以解决了, 而有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各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2) 解决一个问题, 可以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有些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思考, 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最终都可以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策略。

总之, 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基础, 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鲁家宝.也谈“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07 (7、8) .

上一篇:1《识字五》教学设计下一篇:风花雪月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