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解决》听课反思

2024-10-12

《问题的解决》听课反思(精选15篇)

《问题的解决》听课反思 篇1

《问题的解决》听课反思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打破学生的知识平衡区,当学生陷入学习知识的瓶颈时,教师该出手时再出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于萍老师在《问题的解决》一课的教学中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导”,这“导”犹如蜂蜜越酿越甜,醇酒越品越浓!课中的一个环节,于老师让学生平分一个平行四边形菜地,菜地里挖一个长方形水池,这个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里面有一个长方形),当水池在平行四边形的中间,学生立刻得出画一条直线,继而教师:“在实际中,水池的位置可以在不同的位置”,然后发给学生上面的图片,让学生小组4人合作,对于有着特殊位置的`图形,学生也探讨出来了,可于老师说:“如果这个长方形在平行四边形里再上一点,还能这样画吗?”

初尝试――山穷水尽疑无路

学生发现能画的位置动了一下又不能画了,个个愁眉苦脸。于老师说:“是啊!我们顺利地求出它的平均面积,而在实际中却很难解决,说明学知识可不能纸上谈兵啊!”

导――春风细雨温人心

“那么你们在平均分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呢?”生大致都说,长方形得到了平均分而平行四边形又得不到了平均分,平行四边形得到了平均分长方形又得不到平均分。于老师说:“我可以用顾此失彼来形容你们此时的感受,那我们退一步从简单开始,就从一个平行四边形开始,会吗?”平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汇报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手势表示在课件中演示平分平行四边形,出示了很多的平分线,继而引导得出中心点。接着教师峰回路转,“回到刚才的菜地吧,你们现在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再尝试――柳暗明又一村

小组再次进行尝试,一会儿,学生个个脸露成功的喜悦,呼喊“成功啦!”把自己的实验品贴在黑板上,有的组还到老师那儿再领一张来画,真正成了我要学!

听了于老师的课,我觉得:学习的孩子是幸福的!听课的老师是享受的!

《问题的解决》听课反思 篇2

方法:宁波市电工电子专业教学研究会在全宁波市随机抽取了21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并制作《宁波市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评价表》, 采用现场听取常态课形式进行调查。所谓常态课, 就是不用事先为了应付听课而匆忙准备课件或教案, 在一种正常的教学条件下进行的课堂教学。众所周知, 观摩课追求的是教学的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而常态课追求的是让教学回归自然, 朴实无华。

调查内容:本次听课调查范围包括教师基本功、课堂组织以及学生精神面貌等课堂常规问题。同时, 还重点关注课堂教学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 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状态、目标达成情况;以及教师教学的某一方面的独到之处等问题。

目的:了解宁波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以此探讨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调研结果:

一、从调研中得出,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实训课

1.太突出练, 不注重回顾性记忆, 学生掌握能力低下。实训课的样式丰富了起来, 但过于追求形式化, 忘了根本性的东西。从实训课的教学来看, 很少看到有学生记笔记, 往往是教师讲完后马上进入实操练习, 学生被动地、机械式地进行操作, 然后教师评估实操效果, 继而整理实训台后下课。整个教学环节充其量是对书本知识的一个验证过程。久而久之, 学生落入“上课会操作, 下课全忘掉”的境地。这样的实验教学只是一种操作训练, 一种“走过场”的形式, 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2.没有明确的实训课任务书和有效的实训课教学模式。对于实训课, 我们要求任务到位、实训目标明确, 要区别于理论课教学, 要有一套适合实训室上课的实训模式, 利用必要的PPT展示。但本次调研, 我们还是发现不少教师上课没有明确的任务书, 单凭教师的讲解, 很多学生未能及时领悟所学知识, 最终造成课堂收获很少。继而影响到学生的基本功, 对后期教学产生很大影响, 甚至是中断了教学。

3.理论课痕迹太重。目前的实训课, 很多教师没有走出理论课教学的窠臼。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方式刻板、落后, 在实训课上没有真正让学生操作、训练起来, 学生动手和掌握知识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类上课形式体现不出实训课内涵, 不符合实训规范。

(二) 理论课

1.自顾自地教学, 不理会学生的课堂表现。从调研情况来看, 部分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落后, 教学策略运用不佳, 自我陶醉式的教学, 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和表现, 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很少, 仅仅是教师把规定的知识讲完, 而不去衡量分析一堂课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多少知识储量。

2.青年教师成长亟须引起关注。我国职教热的迅速升温, 年轻教师的到来为职教事业注入了新的血液, 与此同时, 一线新教师的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本次课堂常态化教学调查中发现, 年轻老师缺乏教学经验, 对教材处理不当, 讲课内容缺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课堂教学总体效率不高, 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3.多媒体教学掩盖教师基本素质, 使年轻教师逐步丧失不断晋升的空间。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手段被滥用, 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让一晃而过的教学课件讲授代替了能够长时间保留的板书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放弃板书的运用, 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知识点落实好, 期待着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旦得到理想答案, 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看似顺利的课堂教学, 往往缺少对不同学生的关注, 缺少对学生思维、情感的把握。而且, 课件是事先设计好的, 课堂上无法改变, 教师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东西难以捕捉, 缺少了对课堂动态的灵活把握, 不利于自身发展。

同时, 教师如果从头到尾一个人讲说, 缺乏师生互动, 很难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另外, 多媒体的长期使用还会逐渐导致教师板书设计不到位、板书差等问题。

4.专业课融入专业知识不够。常规课的教学历来比较传统, 但专业课区别于文化课, 专业课更多强调的是应用性。而一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习惯了按照文化课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知识结构陈旧单一, 教法单调, 缺乏激情, 极少加入专业知识的应用, 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学。导致学生对于本专业认识少、兴趣不高, 学习积极性低下等问题。

5.传统的职教队伍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新兴的多媒体教学工具。调查中发现, 一些老教师爱岗敬业、事业心强, 但对于那些有助于学生分析、理解的新兴教学工具和教学软件关注度不高, 使用、了解不到位, 在操作过程中, 往往表现得有点迟钝、畏惧, 又或者因为使用不当而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从调研情况来看, 课堂教学值得提倡之处

1.电工电子类专业教师基本功总体较为扎实, 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效果较好。调查结果显示, 存在一批板书优美、基本功扎实的教师, 其中有年长的教师, 也有初出茅庐的新教师。他们授课思路清晰, 整个教学过程充实有序, 而且基本实现脱稿讲课。讲课生动而风趣, 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能把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 课堂氛围很好。

2.专业教师能利用专业所长, 精心组织学生一起创新求知。一些教师能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 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技能水平。先预处理教材内容, 结合技能, 用实际产品引入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脱离一般的纯理论教学, 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 再激发学生自己去创新, 收到良好效果。

3.实训课教学展现亮点, 倡导新型的实训教学。一些教师能克服原来的实训教学模式, 把实训场所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创新性地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小步子教学。手把手教会学生每堂课的知识, 从理论到实操, 让学生巩固掌握。

三、提高“常态课”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 理论课

1.新老教师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需要有经验的教师的引导, 传授更多教学技能。建议老教师多听年轻教师授课, 多指出他们的问题, 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年轻教师自身, 也应该有一颗进取心, 不断地钻研知识点, 分析教材结构, 及时做好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

年轻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但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 老教师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老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提高自身价值的重要性。其次, 摘掉“老字号”标签, 努力形成新老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因为新教师思维活跃, 接触的新事物较多, 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尤其是电脑技术比较精通, 老教师可从年轻教师处得到启发和帮助。

同时, 在学校加大对年轻教师培养的同时, 我们更需要加大对老教师的关注, 加强对传统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 定期、不定期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参观、培训, 不断提高、更新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促使教师及时掌握新时期现代化技术。

2.教学多一些厚重朴实, 少一些花样形式。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形象直观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然而, 多媒体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它只是一种手段, 一个助手。作为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应更多注重自身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 年轻教师的课堂应该回归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 多向老教师看齐, 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 优势互补, 扬长避短, 实现教学质量提高与自身素质提高双赢的局面。

3.常规课需要注入新的元素。分析中职学生, 我们不难发现, “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专业课教师在结合书本知识, 组织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可适当加入企业文化、企业需求、专业知识的应用等相关内容, 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这将为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 实训课

1.讲练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 需要涉及各种概念、公式、定义以及各种安全问题, 如果理论知识不扎实, 很难完成实际操作, 针对实训课太突出练, 不注重回顾记忆等现象, 我们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讲练结合, 这样才能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 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练结合, 对于遇到的理论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予讲解, 做到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 使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温习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提高理论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 以增强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能的信心。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训课又是目前中职教学的另一个主阵地, 对于实训课, 应该让学生明确实验任务, 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 实验方案的制订、具体实践操作, 直到实验结果的处理和总结等, 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整个实训过程中, 授课老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整个实训过程, 及时发现与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规范操作的基本要领与知识点的完全落实,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从而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于理论教学中。授课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实训课堂交给学生, 把学生放置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 使他们真正动起手来,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灵活调整实训方式方法。在实验方法上, 授课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电工电子技术发展趋势进行调整, 可适当增加综合性、探究性实验, 以实现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与全面性。

正所谓“家常便饭最养人”, 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它少了点精彩, 但多了些真实。正是这一节节真实的课堂教学, 见证了教师与学生成长的足迹。因此, 我们应该关注并优化常态课的教学, 使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辨[N].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2]李兆平, 陈艺.项目教学法运用于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创新, 2006 (6) .

[3]程俊静.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5) .

[4]雷正光.职业教育现代化教学特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 .

《问题的解决》听课反思 篇3

预习,正越来越被更多的小学数学老师所青睐,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方法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不容置疑。

可有些老师提出:教材中一些需要推导算理、计算公式以及需要探究后才得出结论的内容不必安排预习。理由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而我恰恰認为,这类课,预习过后,合理组织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或者说反而具有更高的思维含量。

例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我是这样组织预习的:

(1)布置阅读书上P89-90页的内容;

(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你是怎样想的?

(3)在解决例题时,你是怎样替换的?

(4)在探究过程中,你还遇到什么问题?

第二天,我这样检查预习并组织新课,分为这几个层次:

1、开门见山,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解答预习要求;

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9个小杯,9个小杯是怎么来的?

3、同样720毫升,全部倒入大杯需要3个大杯,3个大杯是怎么来的?

4、小结两种替换方法(大杯换小杯,或小杯换大杯);

5、组织验证;

6、质疑:预习中你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7、改变条件拓展提升:把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改成大杯容量比小杯容量多160毫升,让学生思考如何替换,组内交流。

8、对比总结: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9、巩固训练:如何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这样的课堂把原来要通过探究,最终得到的“替换”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预习感知,并通过预习反馈,延续下面的探究活动,解决这节课的重难点,可谓单刀直入,不拐弯抹角,学生的思路清晰,思考方向明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谁又能说抹杀了学生探究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呢?反而,我认为:

1、这样的课堂,高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地展现了多样化的见解,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思考,不至于会跟不上教学的节奏,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长此以往,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3、课堂中教师可以重点点拨预习中产生的疑惑,围绕重点难点组织合作交流、拓展、创新。而不至于课堂中平均用力,突不出重点难点,造成会的学生不愿听,不会的学生听不懂。这样的课堂,充分节约了教学时间,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听课反思 篇4

本节课教者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教者帮助学生根据已知信息画出线段,用线段图去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具体表现在:

1、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题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者着力于培养学生“学会问,善于问”的能力,切实改变教学中只教“学答”,不教“学问”的现象。

2、教会了学生画线段图。

本节课中的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者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

3、教会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了一套衣服的价钱后,教者一句“还有什么方法吗?”又激起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自主探索,教者适时点拨,根据线段图的直观性,很快地就用有关倍数和的知识解决了。

4、重视了学生的说理训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5

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策略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而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本身的价值。

我发现学生不喜欢画图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画图。因此,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有相应的画图技能。如果学生不会画图,那么绝不可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这一方法,也就不可能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那些画图水平底的学生,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指导。让他们先学会画图的基本技能,再运用技能解决问题。还有部分学生不喜欢画图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的理解题意,导致不能有效地将信息进行形象化处理,画图的失败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无效,使他们失去了画图的兴趣和需要,甚至产生了惰性。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在进行练习教学的时候,精心选择问题情境,用问题情境说话,促使学生自觉地选择画图方式整理信息。

四(2)班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6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列表法的掌握并不好,主要在于不懂得列表的好处以及怎样列表来思考分析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是在算过结果后再去填表,把列表整理信息变成了一种无用的操作。因此本节课上我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例题,发现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从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而在整理的过程中一是要学生抓住关键字,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最准确的意思,要从表格中就能看出题目的完整意思。比如象例题的3行桃树,每行7棵,很多学生只会整理3行和7棵,这里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条件放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会让人误解为是3行一共栽了7棵,从而意思表达不准确,应该写清楚是每行7棵,这样比较准确。第二就是要会根据问题有选择地整理条件,如例题中给了我们三组条件,而问题是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通过让学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汇报讨论,让学生明确条件虽多,但我们只需要整理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即可。

在教学中也有学生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在表中,就是整理一个3×3的表格,然后看问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问题再去表中找相关的信息.这样也是可以的,我给予了肯定,而且学生说出了在解决下一个问题时就不要重复列表了,就只要看这张表就可以解决问题.教学时没有采用固定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列表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上完试一试后,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练习,而是让学生根据例题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解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用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看学生提问题,再根据问题选择条件整理的能力,而更重要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的经验。并通过比较把这些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解决思路。

通过上述的处理,学生对用列表来整理条件问题及根据表格来分析解答问题的掌握上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本节课我觉得也有几点不足。

一是上课时没有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列的表没有及时给大家展示,只能在黑板上画出学生的作品,耽误了一些时间.

二是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自学养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习惯,体现在做练习中,如果没有要求让列表,学生是不愿意列表的,导致时常做题出错.

三是当学生列表后,没有让学生多进行据表分析,对于整理好的表格进行分析得不够,可能也是因为我觉得这部分知识学生分析起来不太困难,但回想起来如果让一些后进一点的学生对说一说,多分析一下这些表格,对于他们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更大的帮助。

听课后的反思 篇7

有一句成语叫“南辕北辙”, 方向错了, 你再努力, 只能造成更大的错误。我们往往沉湎于具体的教学事务, 我们忙着写教案, 批改作业, 很少抬头看看这个世界, 其实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再看看我们还都在干些什么呢?尽管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多, 但是毕竟还是有着自己的主要原因。

在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课后, 我深深的感到震撼, 感叹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贫乏。她执教《秋天的怀念》, 窦老师很注重向学生提醒“我们从他的发言中知道了什么”, “她告诉了我们什么”, “他有的你没有的?你有的他没有的?”使学生们知道同学的意见也很重要, 另外, 让学生发言时面对的是同学而不是老师, 使听课的学生产生“他在对我说, 我要认真听”的感受。可以让同学起来复述同学的发言内容, 检查倾听效果, 也可以树立榜样, 有了榜样学生就有了模仿对象。也可以让学生分享老师的情感, 让同学也参与其中, 如:“某某同学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老师很喜欢。”“这么多同学举手, 我要找刚才认真听同学发言的小朋友回答。”“你刚才的发言很精彩, 老师很想把小红花送给你, 可是小红花不愿意, 它告诉我它不喜欢不尊重其他同学发言的孩子。”

然而我们现在为了县、镇的期末考试, 眼睛还是在盯着“分数”, 但是我们不这么做, 又该如何呢?我们失去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的骄傲和自豪。成了考试流水线上的一台永不停转的机器。我们是应该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了, 课改这暖暖的春风, 吹绿了这片繁茂树林之中的我这棵小树。报纸、杂志上的任何新的教育动向在我们看来只是令人羡慕的新闻而已, 这些和我们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我们在某个学习过后的日子里, 也是在趁热打铁努力学习的一阵子, 激动好几天, 发很多的感慨和牢骚。说我们学校太小, 教学设备几乎没有。我们的校长鼓励我们, 要认清生活的大方向, 珍惜我们年轻的生命。不断给自己充电, 做好准备, 等待时机, 机遇向来只光顾有准备的人。让我们充满激情的面对工作, 生活。

《问题的解决》听课反思 篇8

【关键字】学习反思 培养 反思习惯 反思能力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据了解,很多学生虽然在初中时期是学习的佼佼者,但进入高中后,随着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的大幅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沿用初中机械记忆的思维方法及学习习惯。笔者认为培养高中学生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两点看法:

一、应用数形结合思想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体会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这一学科的独特气质就应当发挥这种学科的独特性,而不是照搬教条,一味被考试奴役。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学生在体会客观世界的数学美学思想,解析几何在这方面尤其独到的作用和意义,首先,解析几何是用代数研究集合的方法,使传统代数学与几何学的桥梁,代数研究集合的思想方法古来有之。但近代解析几何学的发展更成熟了,解析几何对数形结合能力的作用,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拓展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1)数形结合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向导”。数形结合作为一种思维策略,虽然不一定能作为题目的解法,但常可以作为寻求解法的一个思路,或在思路受阻时寻求出路的突破口,所以这又是数形结合这种思维策略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2)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知识模块,简缩思维链。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思维课题的思维过程就有长短之分,能力强的学生思维过程短,思维链少,能力弱的同学往往表现出思维过程长,思维链多且无序性。数形结合最大的特点就是模型化,直观化,用简单直观的图形代替冗长的代数推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要是有了一些丰富的图形模块和数式模块,将会快速、准确地解题。

2.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己完成了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偏颇某一种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培养在高中阶段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很重要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抽象思维能力。

二、应用数形结合思想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反思

我对我校900多名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进行调查后发现,没有养成学习反思习惯的学生成绩都不太理想.在初中时期,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机械记忆,但高中阶段,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因而简单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行不通.如例题:已知函数 (1)若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求函数 的零点;(2)在(1)的条件下,对任意的 ,求证 ;(3)若存在 ,使 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第(1)问是求函数的零点,而很多学生误以为函数的零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这就暴露出两个问题:(1)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反思、体验函数的零点的概念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自然对此概念理解不透彻;(2)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特别是解错题后反思错误并写作学习心得的习惯,就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由于作业太多等原因,现在的高中生课后反思意识淡薄、反思方法欠缺. 正因为此,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几乎已成为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共识.

1.对数学解题反思可以思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小结:

(1)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即解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等等。

(3)题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2.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后反思习惯

(1)反思联系

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联系,使学生在记忆的仓储里检索到这些知识,把问题所蕴含的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通过不断地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学生就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反思规律

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规律,使学生学会总结解题方法的规律,从特殊题目的解法引申出一般题目的解法,有利于强化知识的运用,提高迁移水平.

(3)反思数学思想

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持之以恒,学生自然对这些思想方法能够体会更深,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

(4)反思多解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多解,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寻求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

(5)反思变式

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变式,不仅加深学生对某类问题结构和特征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做一道题,会一套题,提高了解题能力,达到了命题专家提出的“用学过的知识与方法,解决没有见过的题目”的高度.

(6)反思纠正

现代心理学表明: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笔者在平时的解题教学过程中,采用正误对比,设置陷阱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让他们自己发现暴露出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反思问题的根源,看清问题的实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坚持“解题后反思”的教学,不仅能深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而且能训练其思维能力,促进其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没有把“一一列举”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灵活的教给学生,在处理例二时过于粗糙,时间的把握不足。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

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大概地说说这个故事?(学生说)原来,聪明的曹冲是把无法称量的大象“替换”成可以称量的“石头”,从而解决了一个大家认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曹冲这种“替换”的策略。(板书:替换)“替换”顾名思义,替就是换的意思,所以我们就是要来研究两种量(板书:两种量)“把谁换成谁”,从而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替换”

1、教学例1:

昨天是小明的生日,生日晚餐上小明把喝的果汁做了一个实验,你们看(课件出示例1)。

⑴分析题意:

你能说出三个已知的信息吗?师:题中向我们呈现了“小杯和大杯”这两种量,并且还已知了它们的“总和”,(板书:两种量的总和)

谁来说说“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信息?也就是“大杯容量是小杯的3倍”,这两种量是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那你们会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如果有困难的也可以看看你的书或者与同桌讨论讨论哦!

⑵学生尝试练习:(或做或讨论)

⑶师生交流,演示两种替换过程并板书:

⑴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

⑵3个小杯替换成1个大杯;在替换的过程中,两种量的总和有没有改变呢?(板书:不变)完善你的两种做法。

⑷交流检验过程与方法:检验的过程应该包括两步。(总和与倍数)

2、教学练一练: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已知两种量的总和以及这两种量的倍数关系,可以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那么大家来看这一题。

⑴分析题意:我们来找找它告诉我们的一些信息吧。这道题已知的是两种量的和,这两种量还是倍数关系吗?那是什么关系呢(板书:相差关系)

⑵小组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⑶师生交流,演示两种替换过程并板书:①2个大盒替换成2个小盒②5个小盒替换成5个大盒;在替换的过程中,两种量的总和有没有改变呢?(板书:变了)

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

⑸交流检验过程与方法

四、拓展应用

饼干广告,提炼数学问题

五、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完整课题)

提问:那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能给大家来举一个例子说说吗?

指出:哦!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

追问:那解题时该怎么替换呢?(那在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怎么来替换?)

指出: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板书)求出一种物体的数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种物体的数量。

六、作业

练习十七第1题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

1、创设情境

感知策略

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巧创练习

优化策略

本节课教材只安排三道题,例1替换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替换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练习17第一题跟例题题型一样。为了体现练习的强度与坡度,我删去练习练习17第一题把他改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强早餐吃了12块的饼干,喝了一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一块饼干钙含量是多少毫克?一杯牛奶呢?这道题旨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选择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解题会更容易,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般要灵活的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以达到策略的优化。

3、多种策略

综合运用

课标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问题的解决》听课反思 篇11

关键词:化学复习;高三;复习偏差;策略

高三是高考的冲刺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效率非常重要,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在化学复习上,许多高三学生仍然存在效率偏低的问题,自己做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恍然大悟。这种情况说明学生还没有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没有彻底掌握化学知识,还需不断内化知识,建构化学知识

体系。

一、高三化学复习偏差类型

高三学生在化学复习上主要存在三种复习偏差,这些复习偏差使学生的复习效率低,化学素养难以得到提升。

1.复习内容偏离了考试大纲要求

高考并不是全面覆盖式的考试,它只考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是有重点的考试,因此,在复习时也就必须要有重点。如果复习的内容与考试大纲要求没有什么关系,那么这个复习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例如,在化学复习上,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20号元素的原子以及一些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而复习的内容中有这样的题目:基态碳离子的轨道表达式为: 。这样的题目根本就起不到想要的复习效果,它涉及的内容并不是考试大纲要求中规定的,而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宝贵复习时间的浪费,也导致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无用的复习内容上。高三化学复习讲究的是高效率和高针对性,也就是说,复习的内容是有可能考到的,对于不可能考到的内容完全没有复习的必要。因此,教师在拟题时要注意针对性,指导学生复习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

2.复习的内容和题目缺乏生活性和真实性

高三化学复习课比较枯燥,而高三学生在复习时必须要有高效率,如果是纯理论的复习,那么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复习效率难以得到提高。而高三化学复习内容普遍存在缺乏生活性和真实性的现象,许多教师在为学生拟题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诉求和生活背景,而且,许多纯理論的题目只是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回顾,完全没有任何现实存在的价值,这就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只有提高复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真实性,让学生能在复习内容中感受乐趣,能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进而提高学习

效率。

3.复习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不是零星散乱的,而高三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虽然只是化学学科中的一部分,但其内容也是环环相扣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必须注重内容的衔接性,注重复习的系统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但是,目前许多高三教师在指导学生化学复习时却存在散乱的特点,复习内容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系统性链条,复习内容缺乏学科性,学生的复习效率难以提高。

二、解决化学复习偏差的策略

高三教师要正确认识化学复习偏差的问题,要对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剖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提高复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复习效率。

1.深入解读考试大纲,深刻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

只有深入解读考试大纲,教师才能正确认识到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有哪些,应重点掌握的知识是哪些。而在考试大纲的解读上也会存在误解或是见仁见智的现象。因此,化学教师应积极与其他班级的教师一起探讨,并通过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认真分析考试大纲,了解考试大纲的外延和内涵,了解高考会考哪些内容,在各个知识点上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考查等。同时,教师应常常进行考试大纲的研究,与其他教师一起研究,促进复习内容与考试大纲的一致,使学生的复习变得有意义。

2.复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化学知识,要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复习兴趣的提高,就必须增强复习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促使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探究化学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说,教师在设计化学题目时应尽量从小处着手,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着手,提高复习内容的真实性。例如,下列说法与“节能减排”理念不一致的是( )

A.为推广氢能的使用,工业上可采用电解水法制取大量氢气。B.将石油裂化、裂解,综合利用石油资源。C.有节制地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D.倡导“绿色化学”理念,逐步实现化工企业零排放。这个题目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选项中都蕴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化学复习的可感性

在化学复习中,许多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在实验中直观感受到化学知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拿到课堂中来进行,有的实验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高三学生的复习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必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所以,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投影仪上观看实验过程,与学生一起回忆实验中所使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教师还要讲解实验中应注意的地方,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验视频结束之后,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顾该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以及它们的作用和效果,然后再回顾实验的注意事项、操作流程等。回顾完之后可以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共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梳理和解题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走出解题误区,使其学会分析题目中的各个有用要素,排除掉干扰因素,提高解题的效率和质量。这样的复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梳理化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化学复习应是系统的复习,而非零散的复习。教师除了要确保学生复习内容的系统性,还应积极为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每复习一段时间就进行知识的梳理,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知识。也可以进行专题性复习,围绕某个专题进行针对性复习,然后再将各个专题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自主去梳理知识体系,这样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知识,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而知识体系的建构也会变得更加顺利。例,梳理碱金属元素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总结概括碱金属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分析碱金属性质递变的原因。

三、教学反思

总而言之,高三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复习偏差现象,认识到学生复习效率低的问题。深入分析复习偏差现象,并找到问题的根源,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将化学复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运用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梳理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龚双明.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偏差”现象及防偏对策[J].化学教育,2013(2).

[2]张金南.习题前置式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8).

[3]李恒华.剖析错解根源,提炼解题对策[J].高中生之友:高三年级版,2011(11).

[4]刘丽君.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的实验复习:以“测定1 mol气体的体积”复习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1).

(作者单位 浙江磐安县第二中学)

《问题的解决》听课反思 篇12

一、艺术市场的研究现状

尽管从学理层面系统深入地探讨艺术市场的若干理论问题很有必要,然而,国内学术界关于艺术市场的研究成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纯粹探讨艺术品鉴赏与投资技巧的介绍性文章和普及性著作不断问世;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和著作大都缺乏学理层面上的深入总结和系统概括。为了全面了解近十年艺术市场领域的研究状况,我们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里关于“艺术市场”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研究,以期对艺术市场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就艺术市场领域的文章而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10年共收录了552条“篇名”为“艺术市场”的文章记录(截止至2010年10月)。具体来说,以“艺术市场”为题的文章数量增长趋势与中国艺术市场的走势可谓大体吻合(见图1)。总的来看,多数文章都具有时效性强和理论性弱的特点。

从近十年出版的艺术市场类著作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书画、瓷器等某种艺术品为对象,分门别类介绍相关知识,例如浙江大学出版社从2004年开始推出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丛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从2005年开始推出的“中国艺术品投资与鉴宝丛书”;第二类是以收藏者的个人收藏经历为线索和基础的经验总结,例如林家治等著《让你价值连城:收藏家发迹的秘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出版)、张丁著《收藏之道:艺术品投资采访手记》(岳麓书社2006年出版);第三类是针对某一时间段的艺术市场年度研究报告,例如赵力主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湖南美术出版社从2007年起出版)、《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编委会主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从2006年起出版);第四类是系统研究艺术市场的专著和教材,例如章利国著《艺术市场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李万康编著《艺术市场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正如李万康在《艺术市场学概论》中所说:“近年来,艺术品投资与鉴藏大兴”,“但研究之粗浅,仍可用空白二字形容”。时隔五年,回过头来再看,问题依旧存在且无多大改观。

二、艺术市场学的名与实

章利国在《艺术市场学》中指出:“艺术市场学是对艺术市场的本质规律做全面科学研究的新兴学科,是艺术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这一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名为“艺术市场学”的著作其实既不“全面”,也不见得“科学”。顾名思义,艺术市场显然应该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摄影、电影、电视等诸多领域。但是这些著作大多只关注美术中的绘画,连书法和雕塑等领域都很少涉及,更不用说瓷器和玉器等中国艺术市场上的热门品种。以绘画“概”艺术的艺术市场学著作显然很不全面,更难以回应艺术市场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

从艺术市场学的分析框架来看,存在着貌似科学,实则生搬硬套之嫌。艺术市场学关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简单二分法就是一例。在艺术市场学的分析框架中,通常把画廊称为“艺术品交易一级市场”,而将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视为“艺术品交易二级市场”。这种划分思路显然来自股票市场,即把股票的发行市场称为一级市场,而将股票的流通市场视为二级市场。事实上,这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分并非适合艺术市场的实际状况,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生搬硬套,对市场的真实运作并不了解。首先,中国艺术市场的经营机构和经营方式并非只有画廊、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还有古玩摊、艺术品摊、古玩商店、工艺品店等传统的艺术品经营机构,以及艺术品融资、艺术品典当、艺术品租赁、艺术银行服务、艺术品投资基金、艺术品网上交易、艺术授权衍生品等新兴的艺术品经营方式。然而,艺术市场学却对这些传统的艺术品经营机构视若无睹,对新兴的艺术品经营方式置若罔闻。其次,艺术市场学者常以先入之见看待中国艺术市场。与西方艺术市场不同,许多中国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小画廊”。艺术家不仅是画廊的艺术品供应者,而且常常跳过画廊这个中间环节,直接向收藏者甚至拍卖行提供艺术品。在不少学者看来,这种已有千年历史的中国艺术品“直销”方式大有问题,甚至“严重扰乱了艺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要么是对这种直销方式视而不见,要么武断批评其扰乱了一级市场,却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这种直销方式的合理性和生命力。总的来看,中国的艺术市场学研究显然存在名不副实的问题。不能直面艺术市场现象,而以先入之见指点市场,当然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很好地对症下药。

三、艺术市场研究的困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近十年的相当一部分艺术市场研究成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流于表面、深度不足,甚至东拼西凑、错漏百出的问题,更遑论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规范性和学术性研究,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不少观点和结论的随意性、误导性和危害性非常之大。读者既看不到现象背后的规律,也找不到解释事实的理论。这样一来,不仅无助于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甚至有碍于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就目前的艺术市场研究而言,至少存在两大问题:

从研究方法来看比较单一,不够规范,研究范式尚未形成。由于研究艺术市场的学者背景和学术训练以人文学科居多,因此,艺术市场领域的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综合研究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则很少见。不仅如此,许多定性研究严格来讲并不规范:随意性较强、系统性不足、逻辑性欠缺。这就直接导致了艺术市场研究虽然以定性研究为主,但其实并没有充分体现出规范的定性研究所具有的研究优势,对一些重要而基本的理论问题长期未能达成共识。因为艺术市场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定性研究,这就很难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量化描述,从而不利于了解中国艺术市场的真实现状和存在问题,也不能够为中国艺术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主题高度集中,前瞻性的研究不多,解释力强的成果很少。根据艺术市场领域研究文献的性质,艺术市场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侧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比较重视艺术市场的理论建构和学理反思,而侧重应用理论研究的学者则比较关注现实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市场研究还是以应用理论研究为主。但是,在艺术市场的应用理论研究方面,除了存在研究主题高度集中于热点问题外,还存在流于描述现象,缺乏深度分析的问题,很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明显现实意义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答,前瞻性、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最为严重的是,艺术市场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的“两张皮”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真正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很少。这不仅制约了应用理论研究的深度,而且影响了艺术市场理论的系统建构。

四、艺术市场研究的出路

总的来看,艺术市场理论的发展无外乎来自两种力量,现实问题的拉动和研究方法的推动。到目前为止,中国艺术市场理论的前进主要来自于前者。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在方法推动方面有所突破的话,中国艺术市场理论的发展空间和学术增长点都会大大增加。这是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原因。推进艺术市场理论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按照李万康的观点,“艺术市场学是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与艺术史、美学、鉴定学、考古学、艺术类型学、艺术信息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品消费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但中国艺术市场研究的现状却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方法不够规范。其直接后果就是那些原本具有整体性意义的艺术市场基础理论问题被强行分解成了单一学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学术工具也因此被局限在某个学科的视野内,从而使这些基础理论问题失去了本来的价值或者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而难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这也使得艺术市场研究由于缺乏方法论的支撑而踯躅不前,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国内高等院校仅有的几个艺术市场研究机构,例如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也都不具备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特征。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的建立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学院(系)的边界,为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平等对话和合作研究的开放式实体性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以艺术市场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为纽带,以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的软、硬件条件为支撑,通过跨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取得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从而逐步解决艺术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第二,推动艺术市场学者跨学科交叉学习。从艺术市场学者的角度来看,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最大障碍就是学者的学术训练比较单一,很多学者只具有某一学科的学科背景,这就使不少学者有心“跨”而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个瓶颈性问题,可以采取几个措施:首先是依托艺术市场研究机构或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开办艺术市场领域的跨学科培训班,鼓励艺术市场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参加跨学科培训计划。从学术训练的角度打开艺术市场学者的学术视野,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并接受不同学科的系统训练;其次是鼓励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艺术市场方向的研究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根据他们的学科背景,结合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需要,确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论文选题,从小问题入手逐步尝试解决艺术市场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此外还可以在一些条件具备的高等院校启动艺术市场跨学科课程的交叉学习计划,鼓励教师和学生主动选修或旁听不同学科的课程,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自觉性和问题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确定跨学科课题,同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反思 篇13

要想让画图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成为一种解题策略的话,我觉得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要会画图,会用图简要、完整地呈现题目中的信息。其次,要会用图,能利用图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到数量关系,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对画图要有感情,要喜欢画图,不能让画图成为一种累赘,一种麻烦,而要让它成为一种需要,一种解题策略。

这节课,这几方面完成得都比较好。首先,学生学会了画图。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基本上没有画图的经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画,困难太大,所以老师给出了一小部分的图,算是一个引路,给了他一根拐棍,因为位置确定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在这里也体现得较好。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画好这幅图。交流时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让大家来讨论,提出改进意见,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一幅完整的线段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有动手实践,又有合作交流,在体验中最终学会了画线段图。然后让学生比较运用哪种策略更好些,体会到在这儿列表不能反映所有信息,不是很直观,但画图能把题目中的信息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便于我们分析解答。真正体会到画图策略的重要性。其次,学生会用图分析解决问题。图画好后,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不仅能把题目中的信息全说出来,甚至还能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很快就能用两种不同的解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说算理时,让学生上黑板指着图或表说,同学们都是指着图说,而且说得很到位,说明学生已基本会用图帮助自己分析问题,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画图策略的优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00字 篇14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小学教学中很重要的知识。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在上册的时候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所以,这节课教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对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并主动运用策略去解决有关问题,我重视对策略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根据问题,列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由此中发现,认真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好处,理清了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总结,提取相关的经验和技巧。让学生体会到策略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在我的预想之内,学生也在认真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不够严谨,我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到位,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关注度还不够。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忍不住去提醒学生如何去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以至于个别学生没有认真的动脑思考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多加注意这些问题。

《问题的解决》听课反思 篇15

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听课这种比较好的教师间相互借鉴学习的教研形式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听课的效果和质量。首先表现在教师缺乏听课的主动意识, 使听课成为了教师的一种工作任务;其次表现在听课过程和听课内容的简单化处理, 只重视关心教师的单方教学行为, 而轻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再次表现在教师常听一些无准备之课, 这里讲的无准备是指听课教师对所听课的教学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 为听课而听课。其四是表现在听课的“不合而作”[1]的现象经常发生,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所说的, 在现实的学校听课教研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听课任务户”、“仿课专业户”和“评课专业户”。[1]

从其本质来说, 当前我们部分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存在着“去专业”[1]的现象。要使听课能真正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听课的考核性功能与学习性功能的关系

【现象1】某中学在开学初为了在全校教师中推行听课制度, 对听课作了一些硬性的要求:在一个学期以内, 学校校级领导要听课50节以上, 中层领导要听课40节以上, 一般教师要听课30节以上, 并作为学期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领导对听课的重视程度, 希望通过听课来推动学校的教科研之风的形成, 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是学校领导却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学校领导将听课的价值和功能定位在了学校领导或职能部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管理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诊断性评价两个方面, 听课成为了学校对教师管理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2]这样的听课要求无论是从数量上, 还是从质量上来讲都不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 必然导致大部分教师为了听课而听课, 从思维上和行动上都将听课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来完成, 而并非出于主动的专业发展的需要, 大大强化了听课的考核性功能。听课是教师的日常活动, 是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 通过听课, 能够加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 加强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听课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思想的完善、教学特色的形成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老师都应认识到听课的学习性功能,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听课这种有效的教研形式中去。当然听课的考核性功能也是必要的, 但要以其学习性功能为主。

二、处理好听课过程中关注教师的教与关注学生的学的关系

【现象2】某中学在学期检查老师的听课笔记时, 发现近80%教师的听课笔记中存在一种共同的现象:教师只重视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 而轻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种听课方式其本质是一种仿课式的听课, 听课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点, 而没有充分尊重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教学强调我们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亲历、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需求与课堂参与, 作为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要善于坚持全面听课, 要听看结合, 详细记录。听课时不仅要关注教师教的活动, 还要关注学生学的情况。对于教师的教, 听课者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旧课的复习、新课的导入, 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与层次性、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等等;对于学生学的情况, 听课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课堂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学生主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3]由于教学是一种互动学习活动, 其本质是学而不是教, 教师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来实现的, 所以听课过程中要以听学生的学为主, 以听教师的教为辅。

三、处理好听课过程中听课者的课前准备与课中观察的关系

【现象3】某校教师在学期末开设公开课, 在众多的听课教师中, 有本学科的教师, 也有很多不同学科的教师。公开课上完后, 大部分听课教师都只听不评, 这种公开课的效果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

从案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在当前的听课这种教研活动中还存在很多的教师在听课之前不习惯进行课前准备的现象。作为听课教师, 在听课之前, 对所要听的课和上课教师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才能使听课的效果更加显著, 对于听课的内容要自主地去认识这一课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如果是你来上这一课, 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规划整个教学的过程, 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只有做好了课前的准备, 才能在上课过程中对所上之课有一定的对比;其次要对开课教师有一定的了解, 其教学的风格是什么, 平时上课是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 其教学的优势在什么地方等等。做好了这两手准备之后, 方能从容地走进课堂, 同时要在听课过程中做好课中观察, 课中观察应包括对教师的观察和对学生的观察两个方面。

四、处理好听课过程中的课中记录与课后反思的关系

【现象4】某校进行听课笔记的期中检查, 发现教师的课中记录主要的关注点是教师上课的教学过程, 并以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式的形式出现, 在听课笔记中的课后反思这一栏中, 大多数教师都写着“本课教学中教师能把握重点、能有效地突破难点、板书设计较为合理、学生的课堂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等共性的泛泛而谈的反思内容, 完全是一种应付式的反思, 并没有起到反思的真正的作用, 这是当前教师在听课的课后反思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问题。

课后反思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一种反思, 要使反思能起到真正的效果, 作为听课教师在课中记录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环节设计、要关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要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要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要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关注教师的身体语言、关注听课者自身即时的思考和评价、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 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只有做好了全面的课中记录, 并在课中记录过程中能及时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并与自己的课前准备进行有机的结合, 方能写出真正的课后反思, 通过反思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水平。

五、处理好听课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现象5】在当前的听课过程中, 较多的教师是粗放式的听课模式, 教师在听课时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结果反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教学细节, 教师在评课时只能根据大致的印象泛泛而谈。

这样的听课和评课既缺少详尽的事实依据, 又难以突破重点, 因此, 无论是对听课教师还是对授课教师而言, 帮助都不大。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进行实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 而是让大家一起共同感受‘乐趣’和‘困难’所在。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 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因而在讨论中, 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 只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事例的质朴感受和具体的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地感受到的一切, 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听课活动同样是一种团队活动, 并不像我们日常所了解的那样。我们要想使听课这种教研形式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必须要改变教师单兵作战的方式, 比如说我们可以将对授课教师的整个听课过程分解成准备阶段、听课阶段和课后反馈阶段三个环节, 在准备阶段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兴趣爱好和上课的主题等确定自己或所在小组在听课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是什么, 比如有的可能关注的是授课教师的上课各环节的时间分配, 有的可能要关注的是提问学生的次数与提问地点, 有的可能关注的是教师的语言艺术, 有的可能关注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等等, 并以此为基础作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听课过程中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主题选择安排自己的听课位置, 并根据主题分别记录如教师教学状态记录、学生学习状态记录、教师提问以及学生回答情况记录、学生回答问题数量情况统计记录、师生活动情况记录等。听课过程既是一个个体的行为过程, 又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通过听课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 有助于改变教师单兵作战的听课方式, 有助于以团队为依托, 使课活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1]

听课活动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它是一项系统的整体性工作, 它又是我们教师教学生活中的一项日常性的工作。能否听好一节课, 能否在听课过程中感悟出一些道理, 对于我们每个教师的成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尤炜.听评课的现存问题和范式转型[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24) .

[2]杨骞.教师成长离不开听课评课[N].中国教育报, 2008-7-2.

上一篇:解放思想大讨论文章下一篇:英语六年级老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