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的建议书

2024-05-19

文明祭祀的建议书(精选15篇)

文明祭祀的建议书 篇1

“文明祭祀 绿色清明”2018年清明节

文明祭祀倡议书

“文明祭祀绿色清明”2018年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们: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寄托哀思、缅怀先辈、祭奠英烈的传统节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开展好“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系列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祭祀方式,破除祭扫陋习,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做文明有礼xx人,特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

一、文明祭祀。大力提倡在祭祀活动中移风易俗、树立健康文明的祭祀新风,以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清扫一次墓碑、宣读一篇祭文,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符合时代特点的方式寄托哀思,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共同维护绿色的生态环境,营造文明祭祀的社会新风。

二、环保祭祀。自觉保护环境,提倡不用塑料花祭祀,做到不在公共场所烧纸、烧香、燃放鞭炮,不使用封建迷信用品,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保护生态环境,为治污减霾工作贡献力量,在社会营造“环保祭祀、绿色清明”的良好氛围。

三、科学祭祀。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务人员以及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告别陋习、文明祭祀”的先行者、带头人,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城乡居民。

四、节俭祭祀。遵守社会公德,崇尚孝老、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多关心孝敬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

五、网上祭祀。各单位要广泛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和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通过在网上编发健康向上的信息、献花等形式表达对革命英烈的感恩和敬仰。同时,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烈士墓地献花、扫墓,进行祭奠宣誓,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品德,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六、安全祭祀。严格遵守防火和消防安全等规定,不违规用火,做到不在山头、林地、墓地烧纸焚香、点燃蜡烛、燃放鞭炮,杜绝火灾和各种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广大市民朋友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这个春风和煦的清明时节,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心怀感恩,珍惜生活,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为我县全面开启新时代“五城同创”工作新局面,实现“生态强县、大美xx”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xx县文明办

2018年3月22日

文明祭祀的建议书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问题,对策建议

高台县南依祁连山、北靠巴丹吉林沙漠,黑河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全县境内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交错更迭,黑河湿地面积占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0%以上,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是影响河西走廊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地理区域,因此,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如何把经济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构建和谐高台,已成为全县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高台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高台县认真贯彻“南保水土、北御风沙、中建绿洲”的发展思路,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沙治沙、黑河湿地保护等林业重点建设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林网更新改造建设,加强水库及干、支渠道绿化,全面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努力提高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加大沙化土地治理力度,以黑河北岸风沙线、西沙窝、骆驼城、许三湾风沙区为重点,开展人工造林和封滩育林草,增加植被盖度,固定流动沙地,扩大绿洲面积,构筑风沙前沿“绿色长城”;加大生态公益林和荒地资源保护管理力度,对已界定的生态公益林和绿洲外围荒地实施重点保护,全面推进南部沿山地区缓冲带荒漠植被保护恢复、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和绿洲外围荒漠区生态保护恢复及防沙治沙等三个区域性绿化体系建设,拓宽延伸南北两条基干防护林带,提高完善中部农田防护林,形成完善的防护林系统,为全县工农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立绿色保护屏障。

在湿地建设上,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级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契机,发挥区位优势,切实做好保护利用工作。在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采取工程、生物措施,封育恢复林草地,加强黑河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促进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逐步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力推进高台黑河湿地生态保护恢复示范区建设,建成面积达2万亩、以展示生态水乡、湿地植被和野生水禽景观为主题的具有城市湿地公园功能的湿地示范区。

在城区绿化上以建设生态园林县城为目标,按照“人居环境生态化”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展城市绿化美化,通过实施城区公共绿地改造、街区主干道绿化、10万盆鲜花进县城、外围防护林营造等重点绿化工程,提高完善城区主街道绿化,增加社区和单位庭院绿地,以绿化扩大城区外延,以绿化推进城区美化,着力打造城市绿化精品,不断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城市绿化的整体水平,为全县人民创造优美和谐、文明祥和的工作生活环境。

二、建设生态文明县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生态建设的意识

加强对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绿色学校、社区、生态村、生态乡镇等一系列绿色细胞,加大宣传力度,广辟宣传阵地和渠道,提高市民了解自然、敬畏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观念。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花园式单位、园林化单位、园林绿化模范单位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管理

要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工作的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全县工作的大局中来谋划。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工作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乡镇、部门“三位一体”考核体系。实行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的追究责任,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完善生态环境建设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公众参与平台,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氛围。

(三)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规划

规划是工程建设的蓝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以规划统揽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全局,围绕生态文明工程建设,重点做好湿地生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社会环境生态综合治理四大生态规划,构筑完善的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三大生态系统。一是统筹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南部沿山地区缓冲带荒漠植被保护恢复、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和绿洲外围荒漠区生态保护恢复及防沙治沙等三个区域性绿化体系建设,拓宽延伸南北两条基干防护林带,提高完善中部农田防护林,形成完善的防护林系统,为全县工农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立绿色保护屏障。二是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要以建设生态园林县城为目标,按照“人居环境生态化”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展城市绿化美化,提高完善城区主街道绿化,增加社区和单位庭院绿地,以绿化扩大城区外延,以绿化推进城区美化,着力打造城市绿化精品,不断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城市绿化的整体水平,为全县人民创造优美和谐、文明祥和的工作生活环境。

(四)提高林业产业资源总量

要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提高林业产业资源总量。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筹兼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扶强助弱,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建立适合当地条件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林果产业。加快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林业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五)加强资源保护工作,提高资源承载力

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以依法管理统揽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全局,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水平。林业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林地、湿地、擅自改变林地用途、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行为,加强林木病虫害检疫防治,落实防火责任,确保林业资源安全。

(六)狠抓项目建设,构建多元投资机制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要以项目为支撑,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突出重点、统筹规划,谋划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尤其是谋划好解决制约我县未来发展的项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治沙造林、湿地保护以及城镇和农村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发展碳汇林业,建立林业碳汇交易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25.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16.

[3]樊国盛,胥辉.安宁市园林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28.

[4]刘中艳,王捷二.旅游规划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2):12-16.

文明祭祀倡议书 篇3

科学文明祭祀 树立文明新风 倡 议 书 市民朋友们:

清明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今年4月3日至5日,是我国法定的清明节假期。为发扬清明节“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传统美德,更好地倡导“文明祭祀、低碳清明”新风尚,深入开展“爱家乡、爱城市、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2011年清明节到来前夕,区文明办向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坚持厚养薄葬,崇尚科学,尊老敬老,提倡长辈在世时多孝敬,丧葬祭祀时一概从简。

二、崇尚绿色殡葬,促进社会生态文明。进一步移风易俗,树立殡葬文明新风尚,积极参加“骨灰撒散、深埋植树、海葬、生态葬”等不占土地或少占土地的新型骨灰安葬方式,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三、采用文明健康的祭祀方式。积极开展鲜花祭祀、植树祭祀、家庭祭祀等绿色祭祀,通过献一束鲜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清扫墓碑、颂读祭文等健康、时尚的方式寄托哀思。

四、摒弃迷信、铺张浪费的祭祀方式。告别陋习,在祭祀时做到不去道路、社区等公共场所及野外摆祭品、放鞭炮、烧纸钱或点蜡烛;树立科学的祭祀观,破除迷信,做到理性消费,杜绝攀比心理,力求以肃穆、环保、节约的文明方式缅怀逝者,逐渐摆脱封建迷信的羁绊。

五、积极参与寻根祭祖、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等活动,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积极参与所在镇处、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的植树绿化、风筝比赛等活动,走进自然、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市民朋友们,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用文明祭祀的实际行动,做个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的倡导者、实践者、维护者,用科学、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让扫墓的方式更科学、更文明、更健康,让文明祭祀成为清明时尚新风。篇二:文 明 祭 祀 倡 议 书

文 明 祭 祀 倡 议 书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清明节将至,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大家都会以各种方式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但人们扫墓祭祖时随地烧冥币、泼洒酒水、食品等祭奠方式,既污染环境,又可能引发火灾,隐患颇多。为此,学校倡议,营造以“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为主题的文明祭奠新风。

一、采取文明祭奠方式,提升清明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传承传统节日中渗透的礼仪文化精髓,树立文明祭祀新风,破除焚烧纸钱等陈规陋习,以献花寄哀思,鞠躬敬故人。同时大力倡导种植纪念树、清扫墓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环保、健康、安全的祭祀方式。

二、引导人们进行鲜花祭祖、网络祭祖、认养树木、家庭追思会,用植一棵树、献一束花、放一曲音乐、点一支蜡烛、清扫墓碑等方式,人,既能寄托哀思,又不奢侈浪费,还有时代特色。

三、自觉保护环境,不在县城街道、公用巷道等场所烧纸,严禁在小区树林、草坪或建筑物下烧纸,以防火灾发生。

四、每个人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告别陋习,文明祭祀”的先行者,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文明祭祀。

五、遵守社会公德,崇尚尊老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多关心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从俭办丧事,文明祭祀。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用文明祭祀的实际行动,爱护环境,倡导祭祀新风,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美丽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沙湾三小

2012年4月1日篇三:文明祭祀倡议书 文明祭祀倡议书

林区广大职工居民同志们: 清明节将至,在这缅怀先烈、先祖、铭记历史,寄托哀思的时节,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倡文明、节俭、低碳、安全的祭祖新风,东风林场党总支向林区广大职工居民发出如下倡议:

二、勤俭节约,从俭祭奠。摒弃扫墓祭祖焚烧纸钱香烛、燃放烟花爆竹等陈规陋习,抵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拜祭活动,提倡以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祀、踏青遥祭、家庭追思等文明、安全、低碳、健康的现代方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科学祭祀的先行者、带头人,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职工居民。

三、禁用明火,安全祭祀。严禁携带火种、火源进入森林区,禁止在林区燃放烟花爆竹、焚香烧纸,严防发生森林火灾;在墓地等场所祭扫时要自觉遵守秩序,到指定地点祭祀。

四、树好形象,倡新风尚。要移风易俗,文明祭奠,不在街道、十字路口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摆放祭品、燃放鞭炮,不影响他人正常生产生活,不破坏社会公共秩序。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林区广大党员干部、共青团员要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做“告别陋习、崇尚文明”的先行者和带头人,影响和带动身边职工群众自觉以文明安全形式进行祭扫、祭奠。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多关心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

文明祭祀倡议书 篇4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在刚刚过去的,在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倡导的移风易俗、文明祭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净化城市环境,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共同向广大市民发出绿色过年、文明过年、安全过年的倡议:

一、绿色过年。拒绝购买冥纸及其他封建迷信制品,不在公共场所抛撒、焚烧冥纸,用网上祭祀、鲜花祭祀、集体公祭等环保安全健康的祭祀方式代替焚烧冥纸。

二、文明过年。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讲家风故事、忆先人音容、诵读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破除祭祀烧纸封建迷信陋习,抵制各种封建迷信做法。

三、安全过年。不销售、焚烧封建迷信殡葬用品,以身作则,教化后人;不污染、破坏公共环境;注重消防安全,过一个平安和谐的春节。

市民朋友们,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共同将春节打造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把陋习留给昨天;把文明献给今天;把和谐洒向明天,为建设智慧文明美丽幸福新XX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广大市民朋友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XX市文明办 XX市民政局

201月16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2017年社区文明祭祀倡议书

2.2017年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3.2017年春节期间文明祭祀倡议书

4.社区春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5.清明文明祭扫倡议书3篇

6.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推荐

7.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600字

8.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2017精选

9.社区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清明节文明祭祀建议书精选 篇5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绝大多数干部群众都能以各种文明、健康的方式祭奠已故亲人,表达怀念之情。但也有个别人在墓地大肆焚烧纸钱冥物,燃放烟花爆竹,更有极少数人在公共场所焚烧纸钱,摆放祭品,这些现象与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不仅污染了环境,影响了社会风气,还容易引起火灾,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隐患。为进一步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祭祀,弘扬社会新风,过一个文明健康、绿色环保、勤俭节约、安全有序的清明节,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出如下倡议:

一、倡导文明祭祀。大力提倡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栽一株树、植一片绿、讲一段往事、诵一次家规等健康时尚的方式来怀念先人,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以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式进行表达,告别祭祀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营造文明祭祀的良好社会氛围。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文明祭祀的践行者和带头人,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树立文明祭祀的新风尚。

二、倡导绿色祭祀。积极树立公德意识、环保意识,不在主干道路、十字路口、广场、公园、小区、楼院、楼道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抛撒冥币、摆放祭品、燃放鞭炮,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共同维护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提倡以擦洗墓碑、鞠躬默哀、家庭追思、宣读祭文、放飞思念、网上祭故人、短信表深情等绿色、环保、低碳的方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三、倡导节俭祭祀。要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孝养礼葬的新观念,老人在世时多关心、多尽孝道,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去世后,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不相互攀比,坚持从俭办丧,文明祭奠,让逝者欣慰,让生者无憾。

四、倡导安全祭祀。清明时节,风干物燥,要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严格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不要在野外违规用火。乘坐驾驶机动车辆出行时,要做到遵守交通秩序、文明礼貌、主动礼让,杜绝各类火灾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文明祭祀的建议书 篇6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感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1]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教育, 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礼仪教育要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浸润出师生自觉行为, 形成礼仪习惯, 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一、教师礼仪行为是学生礼仪教育的前提条件

学校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 重要的是让学生处在良好的师德师风熏陶中, 时时处处都能耳濡目染, 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教师的文明举止。

首先, 增强教师的文明礼仪意识。文明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关系, 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氛围。教师不能只想着教育学生, 也要向学生学习。礼仪行为对师生的要求是统一的。我们应该反思, 升旗仪式上往往站得最好的是学生, 而在说话, 站姿不好的也往往是老师。校园里可以经常看到学生主动问候老师, 有的老师却没有应答, 无任何表情。所以, 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 需要老师榜样的影响。教师既是文明礼仪的传播者, 又是校园礼仪的重要维护者, 教师行为是学生礼仪习惯的榜样,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教师要从言行、举止、仪态、服饰、神态、气质等诸方面为学生做好礼仪表率,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要做好,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其次, 学生礼仪教育需教师强化。学生在校生活的时间比较长。所以, 每一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不断强化。如学生的坐姿、站姿、回答问题的声音等等, 都需要老师引导、帮助,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总是和他的人品和修养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坚持礼仪常规的人, 才是一个高尚的人。老师给予学生的是微笑, 是“请坐”;学生得到的是关爱, 是教师礼仪的示范。在课堂上流淌的是师生言行的文明, 展现的是良好的学校风貌, 塑造的是优良的文明礼仪品格。

二、狠抓礼仪行为训练是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一句名言, 即“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 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 要不了多久, 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著名儿童心里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2]所以, 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需要有科学的方法。

1、根据中学生的特点, 开设系列化礼仪教育课程, 系统讲授礼仪知识。人的成长是有序的, 初中、高中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各班的文明礼仪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礼仪的缺失情况和薄弱方面, 由易到难地有序安排。使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

2、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 不断拓展礼仪教育的实效。中学各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和礼仪文化。各学科教学中, 要适时注意引发和挖掘课文中蕴涵的礼仪教育因素, 不断从多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学校在教育教学评估中要加大“教书育人”的督导权重,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物质到精神上对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给予奖励。

3、办礼仪画廊、板报, 宣传礼仪规范。设“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静如溪、礼如山、轻如风、洁如玉”等礼仪标语牌。主办礼仪广播站、电视台, 有计划地宣讲礼仪知识。将礼仪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建设具有隐含语意的礼仪绿化, 在各班教室的布置上紧扣礼仪教育主题, 使学校到处可见礼仪提示, 进行人文知识熏陶。

4、利用主题班会活动, 将礼仪教育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相结合。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抢答、讲趣味故事、礼仪表演、唱歌比赛、辩论赛、朗诵《新编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字歌》等活动进行倡导, “近、小、实”地抓训导, 从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的小事抓起, 用看得见, 摸得着, 具体、形象、直观的情境训练, 让学生理解、体验、掌握、执行, 在贴近学生生活的欢愉情景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5、加强文明礼仪行为的模拟训练。用文明礼仪行为的录相, 文明礼仪学生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 对全校学生进行感性的直接的艺术的礼仪教育。学校还可以成立礼仪表演队, 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 锤炼每个学生的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

6、培养“慎独自律”, 将礼仪落实在行动上。遵守礼仪规范不仅体现在有人督促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在没人监督的时候能“慎独自律”遵守。要求学生牢记两句话:“我是星星草, 时时荧光绕”, “我是白莲花, 临泥不染尘”, 告诉学生礼仪要从小事做起, 守礼仪要有慎独的自制力, 才能行动养成习惯, 习惯铸就性格, 性格改变命运。

7、礼仪习惯培养需要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就像小树的成长必须修剪枝叶一样。让学生认识到简单的事也必须做好, 做不好就要重新来, 这是一种精神状态, 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一种素质。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 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 这是一种心理需求, 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 取得心里平衡, 惩罚过错的行为, 让学生意识到做错了, 就要为过失承担责任。[3]在礼仪训练中, 对不规范的礼仪行为, 进行必要的批评, 甚至要求其进行模拟表演, 是规范训练的必然要求。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 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 周士渊先生提出了“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 关键在头三天”。学校每年新生入学后应进行一个月的入学教育, 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校园礼仪的培训, 主要由德育处负责讲解和示范。学生的文明素养, 学校的文明形象, 就是靠严格的训练塑造出来的。

三、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重在持之以恒

强化平时习惯的养成教育, 使之习惯成自然, 只有经常地反复地抓教育与训练, 学生才可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循环、往复, 不断巩固提升。文明礼仪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时间的巩固, 循环往复, 螺旋式上升, 各班的训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文明礼仪的缺失情况和薄弱方面, 进行必要的重复训练, 巩固提升。

2、注意抓重点。文明礼仪内容广泛, 不可能在短期内对所有内容都细致训练。初中、高中各年级要注意根据学生礼仪缺失情况和训练的难点, 确定其训练的重点, 每学期抓住重点内容, 中心内容进行训练, 一旦形成习惯就可以把其他要培养的习惯带动起来。

3、抓好转化:文明礼仪教育最关键的是抓住训练, 促成几个转化, 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一般的学生要抓两个转化, 即从认识向行为转化, 从行为向习惯转化。正确认识→严格训练→正确行为→持之以恒的强化训练→良好习惯。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 要通过训练促成三个转化:错误认识及不良习惯→教育训练, 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认识→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正确行为→持之以恒, 锻炼意志, 强化训练→良好习惯。

总的说来, 实现转化的关键是训练, 没有训练、引导, 就没有良好习惯的形成, 在训练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要持之以恒, 要有耐性, 不怕反复。

第二, 要严格训练, 严格督导。制定了训练目标后, 就要严格要求, 向着目标奋斗, 不见实效不收兵, 各班要设立礼仪监督员来监督同学日常的礼仪规范落实情况。每周一的升旗、集合, 上课起立, 课下活动, 都要有老师和同学监督检查, 班与班之间开展评比, 学校对文明礼仪活动卓有成效的班级要大力表扬, 从正面树立典型, 弘扬文明礼仪精神。

第三,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四个结合:

1、激发兴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通过目标激励、成功激励和各种趣味活动, 尽量使训练成为学生乐意参加的一种愉快的活动。

2、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从每一个细小动作入手, 给予具体明确的指导。

3、督促检查与自我评价相结合。通过检查和意义引领,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提高积极性, 产生乐为参加的动力。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积极争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二者相辅相成, 产生“共振频率”。

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行为习惯的养成, 并非一朝一夕的, 因此, 其养成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常抓不懈。学校要结合实际, 从细节行为出发, 有计划、阶段性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 并适度进行奖励和惩罚。

总之, 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需要教师的表率作用, 需要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 狠抓教育训练, 需要过程、需要时刻关注。要把学礼仪, 用礼仪贯穿在教育学生的各个环节中, 教育与约束相结合, 意义引领与规范引导相结合, 使之养成习惯, 形成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文明行为, 才能创建一种新的校风, 一种新的德育特色。

参考文献

[1]胡静.礼仪学[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3-24.

[2]孙云晓.好孩子好习惯[M].云南:漓江出版社, 2006.107-108.

清明文明祭祀倡议书 篇7

清明时节,缅怀先辈,寄托哀思,教育后人,以不同方式进行祭奠,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明新风已渐入人心,为了建设文明融安、和谐融安,在全县形成文明祭扫的良好风尚,融安县***、融安县***、融安县***、融安视窗网站向全县广大市民及青少年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祭奠英烈的重要日子,祭祀时通常要焚烧纸钱、摆放祭品、燃放鞭炮,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及大气环境污染。为倡导文明、环保、时尚、便利的祭祀新风,缅怀已故的革命英烈和亲人,倡议开展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祀,公祭悼念等文明祭扫活动,同时开辟网络清明节祭拜专题,其中将虚拟陵园与现实陵园相结合让大家在网上祭奠亲人与陵园中祭奠有一样的感受,专题中还开辟了先烈网络祭祀,让远在外地的先烈和前辈门的后人能通过网络寄托哀思,让年轻一代了解那些为革命事业牺牲的英雄们的光辉事迹。

网络祭奠功能有:

1、了解清明由来、习俗、食俗等

2、追忆先烈和网上祭奠亲人

3、祭奠方式有:鲜花 点烛 上香 祭酒

4、祭奠人、祭奠文字内容

清明文明祭祀倡议书 篇8

缅怀英烈、追思故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之际,xx市文明办、xx市民政局向全市广大市民朋友发出“文明祭祀 绿色清明”倡议:

一、倡导文明祭祀。倡导公祭悼念、家庭追思、网上祭祀等祭奠方式,以献一束鲜花、植一棵树、读一篇祭文、清扫墓碑等方式寄托哀思,告别陈规陋习,用文明的方式表达怀念之情。

二、倡导安全祭祀。在清明节集中祭祀时,合理安排祭祀时间,尽量避开高峰日,驾驶机动车辆出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服从交警指挥,做到安全出行。严格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不在山地、林区、景区、草地、易着火点等禁火区域焚烧冥币纸钱,燃放鞭炮。

三、倡导环保祭祀。不在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烧纸,自觉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维护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

四、倡导厚养薄葬。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亲人在世时,要多关心、常陪伴、勤孝敬、厚赡养;老人逝世后,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让逝者欣慰,让生者无憾。

五、做文明丧葬带头人。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宣传殡葬改革,带头推行绿色殡葬、文明祭奠、低碳祭扫,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及时劝阻不文明治丧行为,自觉抵制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动,树立文明丧葬新风尚。

文明祭祀的建议书 篇9

关键词:图书馆,文明教育,诚信教育

现今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处处体现着人文的思想。人文不仅是一种思想, 还是一种制度。图书馆变得越来越便捷, 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拿高校的图书馆来说, 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可以供学生上自习的安静幽僻的场所, 同时, 图书馆里的珍贵藏书通常能够增长学生们的知识, 拓宽思路, 也可以作为学生在写论文时候的重要参考文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图书馆是一位无声的教师, 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样公共的服务环境中, 一些诚信缺失的读者却屡次违反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并且不知悔改。种种不文明行为已经快要突破管理者的底线。

一、图书馆的作用

市级图书馆伴随着大量市民的涌入, 由于年龄参差不齐, 差异过大, 所以市级图书馆内的藏书一般在年龄跨度上也要比高校图书馆要大很多。现在很多家长都有意识地在休息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呆上一会儿, 在图书馆的熏陶下, 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 也能够让孩子们养成安静读书的好习惯。有一些退休老人闲来无事, 常常去图书馆坐坐, 翻阅一些书籍, 活到老学到老。一些初高中生能在图书馆找到可以备考的资料, 上班族、白领等市民在休息日去图书馆翻看报刊杂志, 也不失是一种休闲娱乐的好方法。

高校的图书馆的作用更不容小觑。我相信高校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感触:一到考试临近的时间, 高校图书馆的上座率非常高。要想获得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 必须要起早贪黑的去抢占座位。这就是图书馆的魅力所在。在图书馆上自习, 不仅能够享受安静幽僻的环境, 也可以适当的翻阅图书馆的藏书, 穿插在学习中作为消遣。

二、不文明行为解读

既然图书馆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场所, 随着大量读者的涌入, 很多不文明行为也开始显现。其中最常见的一点, 就是大声喧哗。市级图书馆的读者年龄跨度较大, 职业参差不齐。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图书馆内奔跑、围着书架和座椅追逐打闹, 社会上的小青年在进入图书馆之后手机不关静音、或者大声打电话, 这些都会对其他读者造成困扰。在高校图书馆里, 一些相互讲题的同学可能会因为一道题发生争执, 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还有就是在座位上吃东西。有些人喜欢在图书馆吃水果、饼干等食物, 或者养成了一边看书一边嗑瓜子的坏习惯。果皮瓜子皮随手扔在地上, 饼干吃的吱吱作响, 也完全不管不顾。或者是吃一些味道很大的食物, 比如会产生很大异味的水果, 影响空气的清新度。还有一些读者在翻阅图书馆藏书的过程中不知爱惜, 在书页上乱写乱画, 甚至随意地撕下来作为保留。另外一些做法更严重的是私自将图书馆内藏书带出图书馆, 当做自己的藏书。对于这些行为, 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以自我为中心

一些读者并不将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看待, 而是无视规章制度在图书馆内随意活动, 只为了方便自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读者并不少见。比如在书上画线、做笔记, 都是为了方便自己。一些不能借阅的书籍, 有些读者会选择把这本书藏起来, 而不是放回指定的位置, 为的就是不让别人找到, 以便下次自己还能够翻看。一些高校图书馆的占座现象严重, 一些同学为了方便自己的学习将自己周围的座位上全都摆放了书籍当做占座, 只是为了给自己提供一个更加安静的学习环境。或者是在自己进行就餐、上课等一些离开图书馆较长时间的过程中依旧占座, 只是为了防止再回来的时候没有座位。这些做法对于图书馆为数不多的座位来说, 是一种资源浪费。还有一些学生在进入图书馆的时候旁若无人的接听手机, 或者是与他人交谈, 这些都严重影响别人的看书环境。一些同学在进入图书馆之后, 将自己想看的书全部都拿回座位上, 抢占一大堆书籍, 影响其他人借阅。在市级图书馆内, 一些年轻母亲抱着婴儿进入, 婴儿的啼哭声会对别人造成很大的困扰。甚至有些人出现在图书馆抽烟、把脚放在桌子上等等不文明行为。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2. 知错不改

对于以上所提出的不文明行为, 很多人都是有意识而为之, 并非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对别人造成很大的困扰。他们将图书馆当做是一个随便的场所, 无视规章制度。在明明犯了错之后, 图书馆工作人员予以禁止的时候, 还装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比如随意扔果皮瓜子皮, 完全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书籍被损坏或者丢失在图书馆是很常见的现象。有些读者擅自损坏书籍, 在某本书中看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就用小刀裁下, 完全不管这是不是共有财产。一些人甚至私自将图书馆的藏书夹带出去, 一经发现,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他们总是百般抵赖、矢口否认, 永不认错, 死皮赖脸不认账。这些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屡见不鲜。这种素质低下的读者无视规章制度, 对图书馆的管理造成很大的麻烦。

三、对读者文明教育的措施

上述缺乏诚信的表现已经日趋严重, 对于这些无视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行为若不制止, 则在日后会造成更大的困扰。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让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社会职能, 对于读者的诚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应当如何采取适当的方式教育读者, 就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1. 营造氛围, 做好宣传

(1)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工作人员在图书馆应当衣着整齐、干净, 女性工作人员不能穿着高跟鞋四处走动。交谈过程中不能够大声喧哗, 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接打电话。在工作过程中, 工作人员不能随意的玩电脑游戏或是开功放听音乐、看电影。

(2) 在营造学术氛围的过程中, 图书馆可以通过精心的布局, 在馆内悬挂名人名言、谚语警句一起到激励读者的作用。而且能够让图书馆有着相应的文化氛围, 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做好宣传栏。图书馆可以在门口开设宣传栏, 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文明礼貌的好作风, 引导和提醒读者注意自己在图书馆内的所作所为。

第四, 在垃圾箱附近可以张贴注意事项, 在开放时间和关闭时间到来的时候, 可以通过广播进行温馨提示。

2. 培养教育, 树立新风

图书馆可以进行一些知识普及活动, 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比如制作一些宣传视频, 让读者观看一本书从购买开始, 要经过多少道程序才能够最终摆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 以供人们借阅, 还有比如图书管理员日常对图书的管理和维护, 如何整理摆放错乱的书籍, 如何清扫图书馆内一些被人忽视的小角落, 这些都可以向读者展示, 让他们领会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艰辛。

或者, 在办理图书借阅证的时候, 可以发放宣传册, 或者通过一些讲解, 来教育读者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家长和学校也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教导孩子们从小做起, 讲文明礼貌带进图书馆, 在和谐的氛围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3. 加强立法, 法律保障

法律体现了一种约束力。高校图书馆应当向学校申请完善规章制度, 加大惩罚措施, 使其更好地发挥约束力。对于不文明行为, 一经发现, 将处以严重警告, 或者是扣学分。这样的惩罚措施必定能使学生不敢再犯。而对于市级图书馆来说, 也要完善立法工作。工作人员对于不文明行为的制止, 比如对于大声喧哗者的制止, 如果无效, 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将其驱逐。而对于损坏、偷盗图书馆书籍者, 可以选择报警, 因为这种行为已经算是触犯了社会治安管理条例。总之, 对于不文明行为一定要加以严惩, 太多的宽容起不到什么作用, 只有鞭子才能让不文明读者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为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职能, 对于读者的文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解读不文明行为以及对如何制止不文明行为作出分析, 旨在强调文明礼貌的读者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将带来多么大的方便。图书馆方便读者, 读者也应当在这个公共场所注意礼貌, 文明阅读。

参考文献

[1]张盈梁, 益铭, 秦娴.高校图书馆读者文明阅读行为调查分析——以中山大学东校区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2 (6) .

[2]郝喜凤.浅谈高校图书馆读者文明教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19) .

文明祭祀活动倡议书 篇10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是我国民间祭祀祖先、祈福祈愿的传统节日。为展现我市国家卫生城市风貌,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喜迎xx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召开,在一年一度的中元节来临之际,我们倡议:

一、文明祭祀,摒弃传统祭奠陋习。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但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区焚纸钱、烧冥物、放鞭炮等,既产生严重消防安全隐患,又严重污染空气,甚至损毁花草树木和人行道板,破坏力比较大。我们倡议广大市民移风易俗,文明祭祀,不搞攀比、不讲排场,摒弃不文明的传统祭祀方式。

二、环保祭祀,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我市正在开展“蓝天保卫战”等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建成区也已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请广大市民进一步树立生态、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摒弃燃放鞭炮和在公共场所焚香烧纸等陈规陋习,以家庭追思、网络祭祀、献花祭祀等方式寄托追思,表达缅怀。

三、以身作则,做文明祭祀的带头人。我们倡议广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在中元节不放鞭炮,不在城区大街小巷、居民院落、绿化场地、河道两岸等公共场所焚香烧纸,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我们倡议每一位市民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文明、低碳、节俭祭祀,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环境。

广大市民朋友们,国家卫生城市的金字招牌需要我们精心呵护,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第十三届省运盛会需要我们当好东道主,让我们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祭拜,更加积极地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为我市的“二中心一枢纽”战略和“三城同创”目标添砖加瓦!

倡议人:xxx

我们的节日清明文明祭祀倡议书 篇11

清明节是缅怀英烈、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重要节日。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文明创建内涵,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广大市民用文明、低碳、节约、安全、有序的.方式祭奠已故亲人,使“文明祭祀,平安清明”成为全县广大市民的自发追求和自觉行动,县文明办、县林业局、县森林消防大队共同发出倡议:

一、文明祭祀。

积极引导市民开展网上祭祀、家庭追思、社区公祭、经典诵读等活动,通过敬献鲜花、栽种绿树、作诗赋词等文明环保的祭祀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现代文明祭祀观念,引导市民慎终追远、缅怀先辈,全力营造文明祭祀新风尚。

二、科学祭祀。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争做文明祭奠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科学,积极参与“网上祭先烈”等文明祭祀活动,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居民自觉践行文明祭奠。

三、环保祭祀。

树立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公德意识,改变传统祭奠习俗,不在重要交通干线及路口、广场、小区、树林、草坪等公共场所烧纸钱、撒冥币,用文明、低碳、环保、自然的形式进行祭奠,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自觉维护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

四、节俭祭祀。

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多照料亲人,多关心老人。老人在世时,多尽孝道,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从俭办丧、文明祭奠,让逝者欣慰,让生者无憾。

五、安全祭祀。

严格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不违规用火。在祭祀过程中做到不带火源上山,不焚烧纸钱香烛,不燃放烟花爆竹,杜绝各种安全隐患,严防森林火灾和特重大事故的发生,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建立文明新风尚。

论湘西民间祭祀绘画的技巧 篇12

对于现在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湘西民间祭祀绘画有工笔国画、写意国画、油彩画、木版画和布帛画几种绘画技巧。工笔国画是祭祀绘画的主要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纸张、布帛上用中国笔墨和中国画颜料作工细风格技巧的绘画。它忌讳草率马虎。旧社会, 民众对神鬼的虔诚与畏惧之心, 使大家对鬼神诚惶诚恐, 以工笔画表现这种惶恐与虔敬之心是最恰当的;画师大多自身信奉神鬼, 信奉为神鬼作像能积阴功、添福寿, 顶礼膜拜的宗教情绪也使他们竭尽工细之能事。旧时工匠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化生出祥和、沉静的责任感, 容不得“龙飞凤舞”式的一挥而就, 他们的审美观完全以工整、洁净、细密、精致为标准。工笔国画的常见技巧是勾线、平涂、渲染、皴擦、点缀。

湘西民间祭祀绘画技巧之二是写意国画。它是以毛笔蘸墨和颜料以快捷的速度在皮纸、生宣纸或布帛上作画, 更多讲究神似, 讲求笔墨的抽象韵味, 以洒脱、飘扬为美。而这些神鬼的写意一般只在用于焚烧或一次性使用的符画中才有。

近现代, 用于观看, 反复使用的大张“功德”祭祀绘画有由工笔画演变为写意画的趋势。首先的理由是新中国“破除迷信”的运动一次又一次销毁了古旧的画本。“运动”过后, 有再作祭祀绘画者大多无法找到旧本, 无可奈何只得凭记忆或法师口头授意描述古画结构与大致特征作画, 这种对细节处的不明不白势必造成简笔画, 而简笔适合了“写意”;形成祭祀绘画工笔趋于写意的又一理由是社会生活节奏变快, 人心不再有旧日的宁静, 写意画的快捷特点适应此一变化;另外, 科学知识面的扩大和信息量增加, 很大一部分人心里减少了对神鬼的虔敬之心, “对付着用”的动机使祭祀绘画不再追求工细;再者, 写意画的审美特殊愈益被现代人接受, 这都是促使祭祀绘画由“工笔”向“写意”演变的原因。

最初的“写意”免不了简陋。随着祭祀民俗中娱乐、教育意义渐浓的发展走向, 不自觉的“写意”、不情愿的“写意”有可能演变为情愿的“写意”、自觉的“写意”。何况最初的“写意”就已显现出奔放的美。

在纸、布和木板上以油彩为神鬼塑像在湘西民间不是很普遍, 偶有这样作的多用于神案、法器和墙壁绘画, 有点以油彩在布上作鬼神, 取其外出携带、悬挂时防雨的特点。而油彩画的特点是鲜亮艳丽、经久耐用。

木版雕刻画在湘西民间祭祀绘画中也得到了发展。它是用木板雕刻纹饰然后拓印成画, 有彩色套版与黑白版两种。祭祀木版画主要有门神、纸马、娱神故事。门神用于春节民俗, 要求鲜艳。同时以版印线, 手工填彩;有的先以套版作主题线色拓印, 然后手工勾勒、点描人物须眉脸颊。纸马用于张贴或焚烧, 故少有用套色的。黑白纸马粗矿、素雅, 另有一种格调。湘西民间祭祀木版画为中国民间绘画史料积累了丰富的资本。

纸发明以前, 湘西民间祭祀绘画多用布帛。到了后世, 民间的绘画只有很少一些用布帛。市面上较细的一种“白洋布”是常用布料。这种布为十字纹, 牵纱细, 织得紧板, 不起毛, 用它作画特别的味道, 纸条可以描的很细, 细而不腻。凹凸的布纹肌理使线条空灵透气。这种用于绘画的布作过上矾处理, 多遍的渲染也不走墨, 不糊化。布画“诸天”以单纯的黑白为效果, 显得高雅、素淡。

湘西民间祭祀绘画在色彩技巧方面也有许多独特之处。民间画工们积累了许多经验, 这些经验往往体现了他们配色的共同规律。如, “软靠硬, 色不楞”。民间俗把大红、深绿、深蓝、黑叫做“硬色”, 将淡灰或加粉的天蓝、粉红、粉绿、淡黄等称作“软色”。在画衣装服饰或桌案景物时, 不能大绿和深蓝或和大红靠近, 必须中间调以软色。平平的色彩浅浅淡淡, 有时还粉气十足, 灰不溜秋, 在这不甚丰满的底色上, 笔墨却发挥得痛快淋漓。这种以色彩为辅、笔墨为主的湘西民间祭祀绘画, 将笔趣、墨趣推至突出地位。唱一台威武的笔墨“戏”, 少不了一个坚实的彩“台”。多数的祭祀绘画是色彩明白, 笔意也明白, 色彩和笔墨搭配十分和谐。

湘西民间祭祀绘画对于研究湘西各地少数民族民间的艺术, 对于探讨产生这些艺术的历史状况、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等问题,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习俗的变迁, 湘西民间祭祀绘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 因此, 我们要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摘要:通过对湘西民间祭祀绘画技巧的探索和考证, 可以看出湘西民间民俗文化的现状, 也是研究湘西各地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状况、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的依据,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是中国民间绘画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祭祀绘画,技巧,色彩

参考文献

[1]孙建君著.《中国民间美术教程》, 天津人民出版社, 天津, 2005.

七月半文明祭祀倡议书 篇13

广大市民朋友:

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五城同创”和大气污染专项整治活动之际,我们即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为了既尊重传统,又文明祭祀,动员全社会自觉“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科学的生活方式,我们向广大市民提出如下倡议:

一、坚持文明祭祀

焚烧纸钱、燃放鞭炮,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影响市容卫生、危及公共安全。我们倡导鲜花祭奠、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等现代祭祀新风,告别过去一些不文明的传统陋习。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社区干部职工要守纪律、讲规距,做文明祭祀的先行者、带头人,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居民。

二、坚持环保祭祀

树立生态、环保、低碳意识,做到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不影响他人生活,严禁在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城市广场、公共绿地、一河两岸和小街小巷、小区小院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抛撒冥币、燃放鞭炮,大力维护优美整洁、空气清新的.城市环境。

三、坚持安全祭祀

强化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城区禁鞭、防火、道路交通等有关规定,严禁损坏绿化树木、市政设施,减少道路拥堵,避免发生火灾等安全问题。

四、坚持节俭祭祀

遵守社会公德、崇尚尊老传统美德,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多关心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

市民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为打造优美、洁净、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xx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xx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xx市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xx市禁限鞭领导小组办公室

“寒衣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篇14

一、遵纪守法,文明祭祀。

建议辖区居民在祭扫活动中严格遵守殡葬相关法规政策,文明低碳祭扫,到指定场所祭祀,不在街道、小区、广场等公共场所生产销售封建迷信用品,不要焚烧纸钱、抛洒祭品,不在墓区内乱点乱烧祭祀用品和燃放礼花礼炮。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在祭祀活动中妨碍和影响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全力营造文明祭祀的新风尚。

二、预防火灾,平安祭祀。

寒衣节期间正值冬季森林防火期,进入林区祭扫的居民,不要点燃明火焚烧祭物,不要携带火种和易燃物品,避免发生火灾。大力倡导家庭追思、网络祭扫、鲜花祭扫、鞠躬默哀、擦扫墓碑等文明低碳、节俭、环保、安全的现代祭祀方式。

三、严防拥堵,安全祭祀。

寒衣节前后是祭祀高峰期,容易出现人流车流拥堵现象。建议合理安排祭祀时间,错峰祭祀,遵守交通秩序、主动礼让、文明礼貌。严防交通及踩踏事故发生,用实际行动文明、低碳、平安、和谐祭扫。

寒衣节的来历

宗教祭祀着装和服装的民族化 篇15

服装和人的语言、肤色、文化习俗、思维习惯等元素一样,是标示一个民族和地域特点的名片。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服装,特别是在各种具有民族文化标志性的大型活动中,着装就成为尤其重要的举止和行为。比如大型的民族纪念活动、庆典活动、祭祀祈禳等宗教活动等等,都需要突出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2001年,新世纪伊始,在上海举行的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会议(即APEC)上,中国领导人江泽民以及与会的其他国家首脑们,穿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所设计的唐装,一展华夏英姿。一时间,在全国民众乃至整个世界华人圈中都兴起了唐装流行的风潮。

人是有意志和有心力的动物,"但意志和心力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人的;人又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社会的;社会更不是孤立的,而有其一切物质环境与条件"[1]。人的意志和心力的体现,就是按自己的愿望创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且在创造中进行合作,于是个体活动构成为社会性的集体行动。服装原本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求生存所创造的物质,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生活目标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人在不同的场合创造和穿着不同的服装,这是人类超越自然本能,以服装蕴含文化与审美的高级表现形式。服装代表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行为意向。在古人的眼中,"征服自然,要服从神意;是无形之中,神在帮助人类征服自然界。攻击敌人,也要服从神意;是无形之中,神在帮助一个部族攻击另一个部族。"[1]所以,对天地、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就显得尤为神圣、庄严。而在神圣、庄严、郑重的对民族祖先祭祀敬拜的活动中,与会者穿着自己民族传统的服装,这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在祭祀中穿着与活动内容不相符合或不融洽的装束,就会有损活动本身的神圣与庄严氛围。服装不只是遮身裹体、保暖御寒的实用物,它更重要的功用是文化观念、隐喻符号和精神象征的体现,对于一个国家、民族、集团具有不可估量的凝聚力量。宗教祭祀是庙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代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的服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我们的先祖向来对服装的作用和影响是极其重视的,所以,在民族发展之初就确立了以礼仪制度为前提的服装制度。《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通鉴·外纪》记载:"(黄)帝始作冕垂旒,充纩,元衣黄裳,以象天地之正色。旁观翚翟草木之花,变为五色为文章而著于器服,以表贵贱,于是,衮冕衣裳之制兴。"《尚书,益稷》也记载:"帝(舜)日:,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3]

中国服装制度建立在夏商时期,也就是在传说的黄帝、尧舜所在的仰韶文化及以后时期开始萌芽,在周代得到逐步完善,春秋战国之交服饰又被纳入礼制的范畴。伏羲、黄帝、尧舜以仁德获得政权,使天下得以和平治理,而这些都和服装联系起来。黄帝最初树立"垂衣裳而治天下"的规矩,舜(帝)时又明确规定了统治者服装的款式、色彩和花样,以和天地自然相融和,并划分了着装等级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我们民族明确的服装制度,并在服装上饰以日、月、星辰、山脉、龙、华虫等图案,使服装获得了丰富而具体的文化内容,并且又得到美化,这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深刻、凝重的自然和文化内容,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这在其他民族服装形态中是不存在的,其他民族服装在这方面也与我们民族是无法相比的。

沈从文先生说:"原始社会的部落长和巫师、卜人,在某种情形下,为了象征权威与特定身分,如同《周易·系辞下》所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服样式必不同于普通人,或已宽博拖沓,不大合乎日常生活需要。此外在军事性活动(包括围猎)和祭祀性活动中,主持人及参加者服饰也与常不同。这些,为服饰制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为中华民族上古衣冠、文化制度而奠定了基础。"[4]他还说:"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许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中,日、月、星辰寓意照临,山寓稳重,龙寓应变,华虫寓文丽;宗彝寓忠孝,藻寓洁净,火寓光明,粉米寓滋养,黼寓决断,黻寓明辨。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清帝逊位。"[4]

在服装制度中,宗教祭祀内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庙会文化包括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所以服装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吴小如在《中国文化史纲要》中指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中心的,在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中,已经具有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应该说中华文明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无可否认,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她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国家形态,而且长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的殿堂建筑群,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所包含的殿堂建筑模式与祭天、陵寝等内容,均与商周及以后中国古代制度有渊源关系……商周二代都把玉器视为至宝,将玉琮、玉璧等作为祭天地鬼神的礼器,所谓"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而玉琮在商周及以后时代已远不如良渚文化时期辉煌,因为它沟通天地的与权力象征的两大作用被"九鼎"——即青铜器所取代。[6]把玉器作为祭祀天地鬼神的礼器,这就证明了服饰在中国祭祀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大约在夏商时代形成,在周代得到逐步完善。

当中国最早的衣冠服装制度建立以后,从周代开始,统治者又提出一整套与祭祀有关的衣冠服装制度,而且还专门设置了"司服"这样的官职,负责掌管服装制度的实施,安排统治者的服装穿戴,从天子到卿士,服制各有等差。在周代以后,春秋战国之交,冠服制度被纳入"礼治"的范畴,成了礼仪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此后,帝王后妃,卿士百官、庶民百姓等的衣冠服饰制度更加成熟、完备。

周代首先从天子开始,规定了按不同的仪式活动,穿着不同的服装的要求,除天子以外,公卿以下百官臣僚,其服装也各有不同的定制。当衣冠服饰制度建立以后,从周代开始,统治者又提出一整套与祭祀有关的衣冠服饰制度。《周礼·春官》记载:"司服掌王之凶吉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6]《周礼·春官》中的这段记载,对不同等级、不同内容的祭祀活动中的冠冕服装做了很细致的规定。我们祖先所创立的衣冠服装制度得到了后来各个朝代的认可,它们在以后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增删服装制度中的内容,使其得到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古人关于祭祀服装的规定,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都遵从不辍;这对我们今天民族化服装的文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是民族服装文化的特殊的传承形式。由古代祭祀和礼仪活动衍生出了很多特殊的衣冠服装,这些对后世衣着服装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历代宗教祭祀服装制度的演变及其内容的丰富

宗教祭祀服装是很重要的,它是严肃、庄重祭祀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祭祀活动包括对天地的祭祀和对祖先的祭祀,服装体现了人们虔敬、忠诚的心理状态,是人们某种愿望的外化形式。比如通过祭祀活动达到某种目的——对自然和先祖的感恩和缅怀、希望得到强有力的保护,稳固现实地位、使所实施的事情得以完成,采取某种行动之前的一种祷告,证明自己作为继承者的权威身份等等。最先的祭祀是出自真实心理和真实需要,后来的祭祀逐渐就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形式,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历史发展越长久,这种活动的形式就越完备,越复杂。我们民族的这种对天地和祖先祭祀的活动,就是很完备很成熟的。在祭祀活动中,首先是冕服的制定,没有庄重、完备的冕服,祭祀活动是不能正常进行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独立发展的文明史六大文明,即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化、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化、恒河流域的印度文化、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高原上的墨西哥文化以及亚马逊河的秘鲁文化,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续的时间最长,历史的积淀最丰厚,而且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中心的,在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中,就已经具有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国家形态,而且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夏、商、周三代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的新石器文化为主要源头,创造了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从上一世纪起,文化和考古工作者一直在探寻中华文化的古迹,许多人认为,我国发掘出的河南二里头遗址、王城岗遗址是夏文化遗址,其中宫殿基址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具备了趋向成熟的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这个大型建筑既是祭祀、典礼的场所,也是行使行政权力的场所。夏、商、周三代在政治继承制度和国家的政治构筑形态方面属于统一发展阶段,都处在部落社会到国家社会的过渡时期。《礼记·礼器》中说,"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夏、商、周在物质文化方面基本特点是一致的,都以农耕为主要生业,也都以土葬为主要埋葬方式,陶器都以灰色印文陶为特征,器形以三足和圈足为特征。这些均表明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即产生了自身的凝聚力,可谓"寻其本则一脉相承"。

世界任何民族最初的历史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的,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文明肇始之类的神话传说。徐旭生和苏炳奇合写的《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说时代的研究》一文把传说分为原生和再生两类,原生的包括所有见于早期记载的传闻异说,再生的包括一切见于后期记载的、伪托的传说故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的儒家把伏羲、黄帝、尧、舜、禹等传说中的人物改造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构筑了一个以"三皇五帝"为中心的神史混杂的史前社会体系,并且认为那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历史时代。儒家学派的这种关于远古时代帝王的谱系在中国学术及政治思想观念中雄霸了两千多年,形成为根深蒂固的历史观念。文化历史学家徐旭生认为,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体系。华夏体系发祥于黄土高原,散布于中国中部及北部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华夏内部分为姬姓的黄帝氏族和姜姓的炎帝氏族。黄帝位列五帝之首,传说炎帝是他的弟弟,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以及夏、商、周的始祖也都和黄帝具有血缘关系,当然,这是中国人"大一统"民族观念的表现性说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私有观念萌生,血缘关系逐渐被地域关系取代,各氏族部落基于自己的实际利益和精神崇尚,诉诸于使用武力解决矛盾冲突,黄帝在和炎帝、蚩尤及苗蛮族的杀伐中取胜,巩固了其在中华民族中的主流地位,于是以其为代表的"华夏"名称便成为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称号,"黄帝"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尊崇、祭奠的人文初祖。

从夏商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重视对天地、祖先的祭祀。笔者认为,我们祖先最初的宗教祭祀目的是为了沟通和理顺人与自然的神秘关系,达到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后来一直延续,而且又增添了更多的社会学意义,比如巩固统治地位、树立至尊观念、凝聚族群力量等等。根据甲骨文卜辞记载,商代的祭祀已经相当成熟,而且也有了一套系统的制度,周代继承了商代的祭祀崇拜礼仪,同时又进行了创新,把祭祀纳入新创立的宗法制度中。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确立人际秩序和在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为了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天地与祖先的崇拜被推进到新的高度。《礼记·曲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凡家造,祭器为先……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6]说明祭器、祭服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正如吴小如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中所说的,"西周春秋典型宗法制度最显著的外在体现形式是庄严隆重的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还是……凝聚宗族成员的极好手段"[3]。

在中国先祖施行了祭祀制度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祭祀制度极其重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大一统的第一个中华封建帝国。为了强化他帝王尊崇的形象,秦始皇强化了先祖流传下来的冠服制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人迷信阴阳五行学说,认为秦朝是以水德而王天下,因此祭服崇尚黑色。《太平御览》引挚虞的《决疑》说:"秦除六冕之制,唯为玄衣绛裳,一具而已。""玄衣绛裳"指的是黑色上衣和红色下裳,这都是依据五行学说制定的服装颜色,不是随便设定的。这里所说的这种着衣形式,只是限于秦始皇本人在郊祀礼仪中使用的服装颜色,其他人是不能穿着的。五代马缟所著《中华古今注》中说:"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故《国语》曰:袍以朝见也。秦始皇制,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又说:"始皇元年,诏宫人令服衫子,并五色花罗裙。"[3]这说明秦代规定黑色制服用于皇帝的祭服,而百官宫人等可以五色并用,庶民百姓只能穿着白色袍服。

到了汉代,最初没有制定服装制度,继承的是秦制。《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衣袀(黑衣)玄。汉承秦故。至世祖(即光武帝刘秀)践祚(登极,即位)都于土中,始修三雍,正兆七郊。显宗(即汉明帝刘庄)遂就大业,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鞋)绚(古时鞋头的装饰,有孔,可以穿鞋带)屦(古时用麻、葛等做成的鞋),以祠天地,养三老五更于三雍,于时致治平矣。"[11]比较突出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对祭祀活动是相当重视的,他们在位期间所进行的祭祀活动也是非常频繁的,祭祀中服装的使用也是很讲究的。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汉孝明帝刘庄重新制定了祭祀服装及朝服制度。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后氏说。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为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备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黄色)纩(丝锦)。郊天地,宗祀,明堂,则冠之。衣裳玉佩备章采,乘舆刺绣,公侯九卿以下皆织成。"[3]汉代董巴《舆服志》里也记载了公元59年东汉明帝率公卿列侯在明堂祭祀先祖光武帝刘秀的情景。当时新登极的皇帝及群臣所穿的祭祀服装是相当讲究的:"显宗初服冕衣裳以祀天地。衣裳以玄上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五色彩。乘舆刺绣,公卿以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3]从这里的史籍记载可以看出,从东汉明帝以后,中国古代的祭祀有了更加完备的衣冠服装制度,不仅对服装颜色、款式给予规定,连佩饰、等级、车驾等都给予明确规定,所以中国服装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完备性、其发展的历史久远性等,都在这里体现出来,这对我们后世人们来说,需要学习、继承的东西是相当丰厚、深远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服装发展出现了新的气象,过去完全本土化的服装情况,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南北的战乱和割据,又由于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出现了民族杂居和融合的局面,服装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南北朝各民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极其羡慕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帝王百官峨冠博带的服装之"威仪",也学穿起汉族服装,最有名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中国服装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状况。《隋书·礼仪志》记载:"百官朝服公服皆执手板。尚书录令、仆射、吏部尚书,手板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襄之,名曰笏。朝服缀紫荷,录令、左仆射左荷,右仆射、史部尚书右荷。七品以上文官朝服,皆簪白笔。正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职,并不簪。朝服,冠、帻各一,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皂领袖,皂禩,革带,曲领,方心,蔽膝,白笔、舄、袜,两绶,佩剑,簪导,钩(角),为具服。七品以上服也。公服,冠、帻,纱单衣,深衣,革带,假带,履袜,钩,谓之从省服。八品已下,流外四品以上服也。"[3]这是后周统治者所规定的文武官员所应穿着的冠服规矩,其形制和北魏一致。北魏的服装制度也是依照汉服制度而制定的。北方统治者对汉族文化向来重视和仰慕,所以一直提倡依汉法、服汉服,所以汉族的冕服制度就一直流传下来了,而且一直流传到明清时代,始终成为统治者在祭祀大典及重大朝会和其他活动时专用的服装,与各个历史时期的常服、便服相容并存而发展。

对于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冠服制度,从夏、商、周到秦、汉时代,都是非常重视的,魏晋南北朝以后,有些松弛。到了明代,统治者再度重视起祭祀活动中的冠服来。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以后,对整顿和恢复封建礼制非常重视。他废弃了元朝的服装制度,根据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积淀多年的中华服装传统,上采周、秦、汉代礼仪,下取唐宋礼规,对全国的服装着装重新进行了定制。这套服装制度的确定,前后总共花费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直至明惠帝朱允炆绪。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学士陶安上书请求制定当朝冕服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便诏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根据明人余继登《典故纪闻》记载:"太祖尝谓廷臣曰:'古昔帝王之治天下,必定礼制,以定贵贱,明等威。是以汉高初兴,即有衣锦绣绮縠,操兵乘马之禁,历代皆然。近世风俗,相承流于僭侈,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而奴仆贱隶往往肆侈于乡曲,贵贱无等,僭礼败废,此元之失政也。中书其以房舍服色等第,明立禁条,颁布中外,俾各有所守。,于是省部定职官自一品至九品房舍、车舆、器用、衣服各有等差。""太祖尝命儒臣历考旧章,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冠婚丧祭之仪,服舍器用之制,各有等差,着为条格。"[3]按理来说,朱元璋是一个布衣皇帝,他来自于最下层的贫民阶层,当了皇帝之后,不应该再制造森严的等级制度,应该消除差别,实行平等制度。但是中国也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说法,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处境决定人的意识。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奋斗到社会最高层,从一介草民成为人臣之极的至尊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以至于朱家江山世世代代地坐下去,所以实行严酷的等级制度,森严人际关系,这恐怕也是社会本质和历史规律所决定的。对于体现等级制度和人际身份的服装来说,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是同样重视的,而相对来说,秦、汉、明、清几个朝代控制得是最严格的。

三、关于祭祀服装问题引发的思考

当代学者彭修银在其专著《东方美学》中指出:"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这些相互隔绝的地区和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大文化模式,这四大文化模式直接指示东方各地区、民族、国家后来的文化走向,而东方美学作为东方文化范畴直接凝结于上述各文化系统之中。"[16]"这种东方美学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和谐的'和合'精神,以及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宗教性格和伦理性格。"[16]"东方美学的和合精神还根植于个人和社会、个体与群体相统一的古代东方文化观念上。在东方,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正因为这样,古代东方的艺术和美学精神有着中庸和谐的终极指向,并以'情'为东方艺术与东方美学的本体结构,以'和解'为东方艺术和东方美学的功能结构,亦即追求人的自由、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实现。"[1[16]

"不可否认,服装和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20世纪,发生过很多促进艺术与服装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使我们挖掘出服装对人类的更大价值所在。"[19]确实,服装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布料、色彩、款式进行特殊组合后穿在人身体上的一种物质化艺术。而服装艺术中又蕴含了特殊的审美因素。中国服装当然体现着中国式的东方艺术和东方美学特质。

宗教祭祀服装只是整个服装发展的一个很有限的方面,从普遍的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服装的发展问题。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那里,最初的神圣着装祭祀活动是要起到凝聚、团结和威慑本族所有成员的政治作用的,而在今天,我们进行对祖先的敬拜与祭祀活动,首先要延续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凝聚国人的向心力,使我们的民族团结得更加巩固。此外,这种象征的集体活动,也是一种审美表现,特殊服装的穿着和具体仪式的举行,无疑也是一种值得观赏的审美景象。祭祀服装从而也获得了具有民族文化意义的艺术与美学的生命力。

自从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被推翻,随着五四运动所引发的思想运动,以至后来的政治革命,再到文化、知识界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服装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民族服装一直是借鉴和拿来,不管是中山装、列宁装、解放军装、布拉吉等等,这些都不是我们现代所创立的带有突出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有机结合的服装。近年来,我们国家每年都要在陕西黄陵祭奠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每当清明节来临,我们身处本土的华人以及身居异地他乡的华人,都要从不同的地方赶到陕北黄陵,来祭祀自己的祖先,不忘自己的生命之根。但是在祭祀活动中我们总见不到穿着自己民族服装的影子。这是一种严重的服装文化的失落和服装艺术的缺失。

纵观我们中华民族漫长而厚重的五千年历史,由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博大,使得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服装景观恢弘壮丽。我们民族服装在历史发展中,彰显着不同的时代魅力,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特色,在世界服装发展史上显得独特而别致。在过去,由于上层封建社会统治的需要,各个朝代不尽相同的服装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必不可少的着装规范,也形成服装发展的清晰的脉络与轨迹。但是无论服装典章制度因改朝换代而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一点是贯穿于始终的,那就是影响着中国古代服装观的传统思想。因为这样的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于张扬而外放的外来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尽是讲求本土文化气韵与遵从"礼制"规范,中国服装也因此而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特点。也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民俗风情不同,想要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某民族单一着装特征并不可能。无论是春秋时期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还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民族大融和,抑或是元代、清代少数边远民族的一统中原,都使汉民族在不断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之后,进而使我们固有的着装习惯发生较大变化,丰富了我们的服装文化内容,当然也使我们的服装文化对异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比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要求鲜卑人都"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再比如唐代的汉族服装对日本和服的影响,还有对朝鲜族服装的影响等等。可见,多民族服装特征的"开放"、"兼容"构成了中国古代服装的显著特征,当然在"开放"、"兼容"中,我们不能遗弃和丢失我们本色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始终守护着民族化的传统,民族化的传统正是我们灿烂瑰丽的民族服装文化的根基,没有了根基,开放、交流和融和也就没有了依附,没有依附,创造也就失去了意义。

然而,在今天,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更由于服装西化之风的强劲吹拂,我们服装的民族本色已经不复存在。在对自己祖先的祭祀中却穿着西服,打着领带,这实在是不和谐的场面,这种场合的这种着装,也是令国人忧虑的事情。

祭祀自己的祖先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这是天经地义的举动。从上古以来,我们的祖先早已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在今天举世瞩目的黄帝陵祭祀大典活动中,我们应该穿上我们民族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成熟服装,从内心到外在形象完全实现民族化装束,这是我们所渴求的。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整个服装舞台刮起了强劲的民俗风潮,"民族化"成为当下响亮的口号。传统服装已经进入了新的视野,成为新世纪人们关注的新焦点。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们民族的自信心也不断增强,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全球时尚界"复古风"、"民族风"的复兴风潮不谋而合。中华文化的精髓亦成为国外服装设计师的灵感之源泉,"中国风"经久不衰。所以我们民族服装走向世界,影响人类的时代即将到来。

摘要:服饰,在现代社会已不只是遮体御寒的手段,而是人塑造形象、显示个性、表现气质的工具。时代瞬息万变,服饰设计就万花筒般变换,让设计师大显身手。服饰设计栏目,将是研究者、设计师们纵论古今服饰的园地。

参考文献

[1][2]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5页、102页

[3][9][10][11][12][13][14][15]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6页、17页、49页、52页、53页、77页、90页、195页

[4][5]沈从文.中国服饰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14页、20页

[6][7][8]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7页、43页、49页

[16][17][18]彭修银.东方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页、5页

上一篇:cpa科目建议考试顺序下一篇:乙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