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踩踏事件

2024-12-23

校园踩踏事件(共12篇)

校园踩踏事件 篇1

湖南发生校园踩踏事件

2009年12月7日晚上9点半左右,湖南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一起踩踏事故。下晚自习的初中学生在下楼梯过程中发生拥挤踩踏,造成8名学生当场死亡,26名学生受伤,8人留院观察。

一、事故发生的过程

9点半左右,育才中学的下课铃响了。初中部的8个班400多名学生纷纷从教室里走出来,要跑回宿舍,利用20分钟的时间洗刷,9点50分就要熄灯睡觉。这座回字形大楼里有4个出口,可教室外面下着大雨,400多学生都纷纷涌向离宿舍最近的出口而来,从五楼到一楼,仅1。5米宽的楼道摩肩接踵,挤得满满当当,楼梯间没有电灯,只有一只手电闪着微弱的光晃来晃去。一楼出口处,两个调皮的男生将路堵住了,一个女学生不慎跌倒,另一男生赶紧救人,立即产生了拥挤,一块儿被后面的人潮踩在下面,惨剧发生了。

二、事故发生的原因

1、班额过大。湘潭市规定:初中班额40—50,育才中学52个班,容纳了3626名学生,平均每班70多名学生,有的班超过80名,严重超编。

2、管理不善。学校只安排了一名现场看守人员进行安全巡查与现场管理,难以监控全部下楼梯的学生;

3、学生行为意识差。学生安全意识不强,自控能力弱,在楼梯口故意堵塞,楼梯间拥挤,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4、天气恶劣。因下雨,大部分学生涌向与宿舍楼靠近的一号楼梯回宿舍,造成一号楼梯人流量增加,导致事件发生

5、训练不足。学校没有开展过类似应急演练。

6、安全设施不完善。没有在楼梯间安装应急灯与警示标志。

三、教训与启示

1:应该强化学校领导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近年来,学校踩踏事故接连不断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了学校安全事故的重中之重,早已引起了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预防拥挤踩踏事故,但此类事故却接连不断屡屡发生,痛心的惨剧,残不忍睹的画面,应该给学校领导们一警示。学校领导是学校的法人,是第一责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职员工和学生生命的主宰者。学校领导的安全意识强弱和责任心轻重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生命安全。学生行为意识、条件的优劣、管理的粗细无不与学校领导息息相关。所以,学校领导应该从讲政治,保稳定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出发,按照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校园的要求,本着对学生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心,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加强学校的管理,切实预防拥挤踩踏等事故的发生,为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学校的安全设施要齐全

学校的安全设施是师生安全的重要保证。寄宿制学校的教学楼、公寓楼都应该在主要交通部位安装应急灯和警示标志,以保证在停电时让师生安全撤离,保证楼道楼梯照明、设施安全检查制度等,认真检查,切实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

3: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技能的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行为意识决定着学生的生命安全。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知识的丰富,行为习惯的养成,安全技能的素养是学生安全的保证。所以,学校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明确要求学生在上下楼梯时要遵守上下楼秩序,不拥挤、不凑热闹,特别是上下楼梯靠右行,听从值班教师指挥,不拥挤打闹等。教育和训练学生在上下楼梯鞋子带子松散时不系鞋带、不捡掉在地上的物品、不攀肩而行、不高声喧哗、不搞恶作剧如尖叫、乱喊、开玩笑等,不快跑、乱窜和不参与拥挤,发现拥挤苗头及时撤离,提高自我防范踩踏事故的能力。不论刮风下雨,暴雪浓雾,都要坚持按照学校的规划路线上下课。学校应该在每学期定期搞安全撤离演练活动,以此提高师生的安全撤离能力。

4: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办学

班额的容量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初中40-50人的规定时按照人均占有空间,采光、空气流通、建筑物的承受力、通道的疏散能力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如果超过了其中某种因素的承载力,就有可能出现安全隐患。我们办学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但有些私人学校,却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盲目扩大招生,人满为患,管理跟不上,遇到恶劣天气或地震等不可抗力的突发事件,出现踩踏事故是必然的,因此,凡学校公共疏散通道,特别是楼梯容量较小,不能满足学生遇突发事件疏散需要的要增加辅助设施,确保疏散通道畅通。各学校要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避免大班额招生。凡班额超过规定标准的学校,要严格控制转入、借读等,切实控制班额,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小学建立超过三层,初中超过五层的教学楼,政府部门要按规定扩建校舍、配备教师、分流大班。

5:学校的安全管理要严格

学校要坚持坚决执行“一岗双责”的管理模式,每个教职员工都有安全管理的重责。遇到突发事件和恶劣天气,带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安全撤离、科学疏散。放学和下晚自习时,每个楼梯口都要有执勤教师负责疏散,指挥学生按照规定路线行走。一层、二层、三层的放学时间应该错开,不能一窝蜂。安全管理工作者,要坚持严肃认真的原则,对学校的各项安全设施要定期检查,对学校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汇报和处理,定期组织安全学习和安全演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湖南湘乡育才中学的血的教训,给我们上了一堂血淋淋的安全教育课。学校领导的锒铛入狱更给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提出了警示,事实告诉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是科学的,是有自身的规律的,谁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谁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的人民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的办学理念,科学管理,严格治学,不留漏洞,保一校平安。

校园踩踏事件 篇2

而与上述事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法国自1711 年10 月11 日, 在里昂一座桥上发生了造成245 人死亡的踩踏事件以来, 至今已有304 年没再发生过恶性踩踏事件。笔者曾考察过法国确保大规模群体活动的安全做法, 现将之归纳出来, 以供借鉴。

安全措施

如果参加集会的人数众多,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引发踩踏悲剧, 如枪声、爆炸声、夜间集会突然停电、有人跌倒、警察处置突发事件不当等, 甚至一声恐吓性的叫喊也会让人群瞬间涌动起来。

在谁的地盘上发生安全问题就由谁负责, 这是世界各国的法律常识。所以, 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理当由政府负责。法国政府对公用场所的安全问题一直比较重视, 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警察部门牵头

集会的安全工作由警察部门牵头, 协调多个部门参与。在集会前1 个月, 警察部门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情报分析, 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 预想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针对预想情况制定处置方案。在集会前1 天, 市政府要在本市的报纸及电台、电视台上发布消息, 向公众宣告集会事由、时间、地点。警察还要走访集会周边地区各单位, 排查各种危险因素, 看有没有有毒、易爆的生产原料或产品, 如有生产单位, 则看生产过程中毒气泄漏和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的概率有多大。警察还要检查活动场所及周边地区的所有设施, 如广告牌是否安装牢固, 报亭、厕所等有没有安全隐患等。在安全检查的同时, 警察还通知店铺主人, 让他们在活动期间照管好自己的店铺, 防止不法分子抢砸店铺引起骚乱。

警察还要和环卫部门协调, 活动前彻底清理现场, 清除各种杂物, 防止杂物绊倒人群。集会现场还要配备医护人员和消防力量, 并预先联系1 家或几家应急医院, 活动期间万一发生踩踏事件, 可以对伤员及时进行救护治疗。

合理布置警力

警方要根据参加集会的人数和集会的性质确定执勤警察的人数, 对于足球比赛、民俗集会、宗教活动等要多部署警力。在集会人群中以及外围都要部署警察, 人群中的警察更能及时发现身边的事态苗头, 及时处置;外围警察可纵观全局, 配合人群中的警察处置事件, 并防止与集会无关的人员涌入现场。

集会现场和外围一定要部署警察机动力量, 这些警察在某一地点戒备待命, 一旦发生拥挤踩踏事件立刻到达现场处置, 这样, 就不存在警察无法进入踩踏现场的情况。

笔者一次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参加新年庆祝活动, 见街道两侧不少胡同里部署有警察机动力量, 他们隐蔽在胡同里避免与人群接触, 只有发生突发事件时才赶赴现场处置。

控制集会人数

如果每平方米超过7 人, 人群会像潮水一般涌动, 个人就没有自主活动的可能。此时, 如果有人不幸倒地, 则后面的人要么踩着跌倒的人过去, 要么在跌倒的人身上“叠罗汉”, 踩踏悲剧就此发生。

要想防止拥挤踩踏事件的发生, 最重要的就是控制集会人数。法国警方把集会人群密度安全极限设定为每平方米4 个人, 因为超过4个人, 一旦人群骚动, 很容易引发拥挤踩踏。因此, 对各种类型的集会, 法国都严格控制现场人数。

对购票才能入场的集会, 一定要通过售票控制人数。一些踩踏事件就是因为超额售票酿成的。对可自由参加的露天场所的集会, 则通过交通管制控制人数。比如庆祝新年活动, 此类活动在露天广场或街道上进行, 市民可自由参加,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通过管制交通来限制人数。在集会前半个小时左右封闭集会现场周边地区的地铁站、公共汽车站和停车场, 由于进入现场要走很远的路, 故可让一些年老体弱的人打消参加集会的念头。

控制区域人数

控制集会人数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 要控制某一区域聚集的人数。如果集会现场人群朝某一区域聚集, 即使集会人数不多, 但照样会发生拥挤踩踏事件。所以, 要把集会现场用围栏分成若干区块, 防止人群在现场乱窜。各区块之间要留有足够宽的通道, 在发生拥挤踩踏时便于疏散。需要提出的是, 分割区块的围栏不能太高、太坚固, 以防在发生拥挤踩踏时围栏反而成了人群疏散的障碍。

要根据活动现场的大小和集会人数预留一个或数个疏散区, 这些疏散区正常情况下不准人员进入, 只供发生拥挤踩踏事件时用于疏散人群, 快速减少拥挤区域的人员密度。

做好应急准备

任何集会都要设置一条应急通道, 并确保该通道时刻畅通, 以便在发生突发情况时, 救护车辆和警察机动力量都能顺利进入。如果集会在建筑物内举行, 要确保各出入大门足够大, 并且要朝外开, 便于发生拥挤踩踏事件时疏散人群。

活动现场要尽量多地布置醒目的导游图标, 引导集会人群行进方向, 并标注清楚所有通道、出口、卫生间等的位置。如果是夜间集会, 现场要有足够的照明设备, 因为黑暗更容易使人群恐慌发生骚动。

人员疏散

从多个国家警察处置拥挤踩踏事件的实践看, 警察在拥挤最严重的核心区域设法向外疏散人群的做法收效甚微。警察应在人群外围进行疏散, 这样才能尽快把拥挤的人群疏散开。

警察要通过多种手段监控集会现场。对于露天集会, 警方通过3种方法估算集会人数。第1 种是“切面法”, 即用袖珍计算器每10 行记1 次数 ( 事先估算出每10 行的人数) , 把数据发往警察中心进行计算, ( 行数 × 每行人数= 集会总人数) ;第2 种方法是“流量法”, 即算出单位时间通过的人数, 然后乘以集会人群通过某一位置所需的时间 ( 单位时间人数 × 时间= 集会总人数) ;第3 种方法是“航拍法”, 即在直升机上拍摄集会现场某一区域照片, 然后放大, 数出照片上的人数, 计算出单位面积的人数, 然后用单位面积人数乘以集会现场总面积 ( 单位面积人数 × 总面积=集会总人数) 。

法国警察当发现人群密度超过每平方米4 个人时, 会进行人群疏散, 防止继续聚集。一旦发现有拥挤苗头, 要通过扩音设备告诉人群原地不动, 先稳定局势, 只要所有人原地不动, 拥挤现象立刻消除。然后再从人群外围迅速疏散, 警察要引导人们往疏散通道和疏散区走。当踩踏事件发生时, 警察应尽快赶到事件核心地区的通道, 阻止人群继续拥挤, 确保救护人员抢救伤员。

法国之所以300 多年没发生恶性踩踏事件, 主要因为他们能认真研究外国踩踏事件中的一些教训, 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管理方法。本文谈及的法国公共场所安全管理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如果这些做法都到位, 也许我们就可以避免那一幕幕的踩踏悲剧。

湖北校园踩踏事件始末 篇3

——新华社“新华时评”

2月27日早晨,湖北省老河口市秦集小学发生一起因拥挤引起的踩踏事件,导致11名学生受伤,其中4名学生因抢救无效死亡。

□还原现场

2月27日凌晨6时,秦集小学笼罩在大雾之中,宁静而祥和。

“叮铃……”一声,起床铃准时响起。四年级学生小闯(化名)和同学们急忙往楼下冲去,他们要赶到教学楼去上早自习。

当小闯走到一楼和二楼拐角处时,停下了脚步。因一楼铁门没打开,下方的楼道内挤满了学生。看见人多,他想退回宿舍,可寸步难行。原来,上方的楼道内也挤满了欲下楼的学生。进退两难,小闯被挤在了人群中间。没过多久,他的后背受到冲击,摔倒在地。同学见状,急忙把他拉起,他尽力在人群中维持着平衡。

小闯看见,学生中开始有人骚动起来,站在上方的人挤着下方的人,下方的人用双手顶着上方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摔倒。人群中时不时发出“哎哟”“别挤了”的呻吟声。

突然“咣当”一声响,一楼的铁门被挤开。站在铁门附近的几名学生重重地摔在一楼走廊内,其他学生又压住了他们,楼道内也有多名学生摔倒。

□目击学生

记者在现场看到,事故发生在学生宿舍,是一栋四层高的教学楼改装的临时住宿楼,只有一楼一个出入口。据目击事故的学生介绍,事故发生时,早起的上百名学生拥挤在一楼和二楼楼梯口等待管理员开门。

记者的采访,引来了不少孩子。一些亲历了踩踏事故的孩子们,站在事发处,讲述了全过程。

郭江河,今年9岁,秦集小学3年级学生,住在3楼宿舍。他记得,清晨5点50分,起床的铃声响起。5点56分,他走下二楼。此时,他看到,一楼铁门没开,几十个人从一楼挤到了二楼,楼梯上全是人。6点10分,是学生们早读的上课时间。因无人开门,拥挤在楼梯口的学生,越来越多,他被人从二楼挤到了一楼半的楼梯间。

11岁的女孩吴晨则记得,她站在一楼的铁栅门边。人群的推挤力很大,她感觉喘不过来,疼得哭喊起来。

就在这时,铁门突然打开,拥挤在一楼楼梯间的二三十个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全部倒地。吴晨整个身体趴在地上,身上还压着2名同学,脸上被人踩了一脚。

10岁的张杭说,很多同学都挤哭了,靠近铁门的同学倒地后,后面的学生从他们身上踩了过去。事发后,值班老师才赶过来。

□实地探访

2月27日,记者走进老河口秦集小学实地探访。记者碰见了该校副校长刘晓金,她介绍,该校共有一至六年级在校学生952人,其中住校生502人。为改善住宿条件,去年暑假期间将老宿舍楼拆掉,在原地基上建设新宿舍楼,计划一年后搬进新楼住宿。过渡期间,便让学生住进了一栋教学楼。

记者看到,这栋楼共四层,一楼出口处设在一楼楼梯口,踩踏事件就发生在此。该楼2至4层为学生寝室、生活老师寝室和电教室,一层有1间教室和3间办公室,一层楼梯口安有双扇铁栅门。上午11时45分,两名维修人员将铁门卸下运走。刘晓金介绍,学校将8个大教室改造成宿舍,其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生活老师和孩子们住在一起。

“铁门的钥匙,值班校领导和值班老师都有。一般白天都锁起来,早上6点左右开门。”刘晓金说,四名死亡学生,一年级一人,二年级两人,五年级一人。

□记者目击

秦集卫生院内,12岁的郭庆,8岁的孙瑞轩,8岁的张晴,静静地躺在床上。11岁的李浩则已被送往殡仪馆。

38岁的郭石头两眼通红。“我是早晨9点出门去东莞打工,刚到河南邓县火车站,从家里赶来的人把我截了回来,这才知道儿子郭庆出事。”

郭石头赶到卫生院,只见儿子头部、背部等多处淤青,已没了呼吸。郭石头说,上五年级的儿子很聪明很懂事,平时住校,周末回家干农活,扫地、做饭;去年的期末考试,数学拿了100分,语文考了94分,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他总是说,长大了要当发明家。”

遇难者张晴的父亲说,孩子太小,不会洗脸,也不会脱衣服,每天晚上穿着衣服睡觉。每隔3天,他就接女儿回家一次,洗澡、换衣服。27日,他原本打算到学校把女儿接回,但还没等到放学,女儿就出了事。

□追究责任

“这么多人挤在一楼楼梯间吵闹哭喊,值班老师哪里去了?”46岁的学生家长郜小五认为,学校在此事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老河口市政府通报称,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教育局局长汪国忠、分管副局长郝勇、安全科长张金榜、薛集镇镇长梁正虎、分管副镇长张霞、薛集镇中心学校校长杜永杰实行先免职接受调查,待调查结果出来后依纪依法处理。

对秦集小学校长杜贵强、政教主任张继辉给予行政撤销职务处分,连同其他4名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老河口市政府表示,在这个事件中,该市政府将主动接受上级组织机关的调查处理。

据悉,当天下午,该市召开安全工作会,开展安全工作大检查,举一反三,及时查找隐患,全面整改落实,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官方回应

2月27日,网上一度有传言伤亡学生是被学校正在施工中的一块水泥预制板砸中,老河口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韩长清及率先赶到现场的均否认了这个说法。据现场勘查,发生踩踏的一楼入口处,两扇铁栅栏门并没有全部倒塌,但其中一扇铁门上端的横框与下方的栅门已经断离,据猜测门是被大量拥挤的学生冲破的。

记者致电老河口市公安局,对方称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对网络质疑的教学楼及大门质量问题未予回应。而在事故现场的韩长清则告诉南都记者,“房子没(质量)问题”。

事发后数小时,襄阳市教育局于2月日上午11点下发《关于严防校园踩踏事故全面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市各学校加强学校安全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并紧急开展一次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事发当天上午8时许,老河口市教育局网站上发文说,2月25日是全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市教育局派出检查组深入城区检查指导校园安全工作。“检查人员对城区中小学教室、操场、体育设施、周边安全等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文中说,“检查组对发现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限期整改。”下午韩长清告诉记者,此前安全检查很到位,但学生冲堵宿舍门在安全隐患之外,“没预料到”。

在2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常务副市长郭方芳哽咽着鞠躬致歉。她称,“我以一个孩子的母亲,老河口市发生这个事故,作为一个母亲我特别能够体会到我们死者伤者家属现在这种悲痛的心情,所以说我借助你们这个平台向今天在这个事故中逝去的陨落的四个鲜活生命的家属表示深深的歉意。”当地官方表示,在这个事件中,老河口市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将主动接受上级组织机关的调查处理。

近年来校园踩踏事故

2010年11月29日

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发生踩踏事故,造成41名学生受伤,其中重伤7人轻伤34人。事发时正是课间操时间,学生们从楼上蜂拥而下,后面学生冲下楼梯引起踩踏。

2009年12月7日

湖南省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

2009年11月25日

重庆彭水县桑柘镇中心校发生踩踏,造成5名学生严重受伤,数十人轻伤。

2007年8月28日

云南曲靖市马龙县一所小学发生踩踏事件,导致17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2名学生伤势严重。

2006年11月18日

江西都昌县土塘中学因学生系鞋带,引发一起学生拥挤踩踏伤亡事件。造成6人死亡,39名学生受伤。

2005年10月25日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晚自习结束后,学生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8名学生死亡,27名学生受伤。

(综合《南方都市报》《武汉晨报》)

校园踩踏事件观后感600字 篇4

听到了班主任叶老师讲,我的观后感是,那几个顽皮的小男孩做的事太坏了,真淘气把口挡住,这样做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在其中有一个初一的同学,他看到那楼梯很挤,准备往其它楼梯走,可是那层教学楼有5层,而他的教室在1楼,当时一楼和二楼之间太拥挤了,突然从上一楼的同学往下挤,他无奈的被挤到了人群。是因为后来太多人了,他被挤到,十几人踩在他身上,都没空气了,不能呼吸了,突然在一丝丝细缝有空气,得以没死,要不然就是第九位死的人了。那些同学可能觉得好玩就挤,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楼梯道上有是有写请往左是吗?他们都不按着来,这些表现了请靠左走是有用的。

听到这里,我觉得平时应该多搞搞下楼梯的知识,让老师多讲讲下楼梯的知识。如果偶然发生了的话,有的同学因为指导一下,以发生危险,从这件事后,我明白了,如果下楼梯时人太挤,应该往其它楼梯下,不要觉得好玩就往里面挤,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严重后果。也不要把楼梯口挡住,不要让别人走。因该按顺序走。

这起踩踏事件一发生,医务人员及时赶往育才中学的事发现场进行救助。医务人员迅速把伤员送往医院进行救护。记者到现场后,展开了调查,发现这起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前面有人做恶作剧,挡住楼梯口,结果有人摔倒时,那些人后面一排学生说前面有人摔倒了,可后面的还以为前面的又在捉弄人,一股劲的往前冲,结果悲剧发生了……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总结 篇5

细节决定成败

-----从设计细节方面反思

警醒城市管理者和设计者,更多关注以人为本的细节。

从各家设计方案来看,外滩这一重点城市的特殊地段的滨水区改造更多从景观绿化、休闲空间、步行系统、历史人文、地下空间、机动车交通角度考虑,从车流、人流的研究重点上,还是偏向于车流,而对于外滩这个中外闻名的旅游圣地所面对的超高密度人流问题,需要采取的设计措施和空间应对策略缺乏深入思考,也就是缺乏从人的微观角度看待人流组织和人流引导问题。(演讲稿解释:因为方案的设计者是境外机构,“当时设计的最大问题是人流量,国外设计机构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外滩人流量多到什么地步。”也就是说,外资机构对”中国人口众多”的中国国情没有实质概念,对外滩人流多到什么程度没有确切概念,因为对这个细节不关注,因此2014年12月31日晚间23:35的时候,在两股上下台阶僵持导致底部有人失衡跌倒进而引发踩踏。)

因此就设计本身而言,我们认为可以有下面几点对策: 1.1.人流预测 2.设置大型的缓坡 3.设置可拆卸组装的隔离栏 4.设置大型的台阶

其实,改造后外滩滨江带从宜人和人性角度来说,还是缺乏人性化设施,比如夏季遮阳降温设施、合理的座椅、免费直饮水等。真正影响人们生活其实是一些很小的方面,小到一个吸烟点、无线网、直饮水点。。但是正因为和我们最直接接触的小东西,才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而作为城市建设管理者、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总是忽略他们。即使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以极大地方便市民,但是如何将小的设计做到精致,做到以人为本是值得城市深入研究的。

对于这次事件发生,全国人民都痛心疾首,也是一次沉痛的教训。所以以后应该更加注重公共安全,而公共安全需要各方协调配合。

国家安全部门:需要国家安全部门加大重视力度,尤其对于人流密集的地方,要严格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执行,千万不能走过场和形式。其次,面对发生重大安全问题要实行责任问责制度,对于安全问题的发生,一定要严查严办,加大问责力度,让安全部门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要性。再次,加大对基层安全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往我们针对突发事件的培训对象都是高层指挥者,而对于基层的人员,缺乏实际锻炼和引导。媒体:媒体要明确责任。信息发布越清晰,导向就会越明确。而这次事件之前,媒体对于灯光秀报道都集中在其如何难得一见,没有过多强调其安全性,也导致人们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

防踩踏事件安全教育讲稿 篇6

高立真

2017-3-24 下午路队

通报今天上午发生在河南省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发生的踩踏事故:3月24日上午8:30,由于当天进行月考,学生集中下课上厕所。由于前面一名学生不小心跌倒,后面的却不断往前挤,造成跌倒的学生被推挤、踩踏,楼梯扶手严重挤歪。造成的踩踏事故,致使1名学生死亡,21名学生受伤,其中重伤5人。

这个事故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和警惕:安全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时时都要有安全意识,处处都要注意安全!为了确保我校学生在上下课、上操或放学时下楼梯的安全,现就防踩踏的安全给同学们讲一讲:

1、师生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快行猛跑,不你推我拉,不做危险动作,遵守秩序,礼貌礼让,爱护同学,做到安全、迅速。

2、所有的同学都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有秩序地离开教室,有秩序地下楼梯,不可以在楼梯上停留、追逐、打闹,绝对不能有拥挤、推拉等危险行为。

3、上完课的老师一定要负责组织好学生有秩序地离开教室,在楼梯口值班的老师要负责楼梯口的看管,确保下楼梯的安全。

4、学校集体活动期间(如课间操、集体放学、下课、运动会等)学生集中上下楼梯要排队,前后两人间隔一个台阶,先下后上,并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全程护送。

5、学生如发现楼梯拥挤时,立即停止前进,并分别住后退(退回教室或教室走廊内)等待,做到高年级礼让低年级,男生礼让女生。

6、发生特殊事故时,学生不得惊慌、不准擅自一窝蜂冲出教室,应由教师弄清情况,有组织秩序安排学生撤出教室。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防踩踏安全教育,同学们要高度重视,要养成良好的上下楼习惯,遵守上下楼梯的秩序。上下课时有些同学喜欢跑动,更应该注意上下楼梯的安全。同时希望同学们也要注意交通、饮食、用电、运动等方面的安全。

校园踩踏事件 篇7

1949年香农和韦弗提出的有关传播的数学模式中就给“信源”一词做出了明确定义。信源即信息的来源, 是信息的发布者。由此可知, 社交媒体信源可简单理解为来源于社交媒体的信息。

纵观近年来的突发性事件, 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时代, 社交媒体因其迅速及时的特点在报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大多数传统媒体会采用社交媒体信源作为自己报道的出发点。同时, 社交媒体信源的引用也会增加报道的真实可信性。因此, 记者越来越热衷于使用社交媒体信源为自己的报道增光添彩。

二、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媒体报道中的社交媒体信源使用情况

2014年12月31日晚, 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拥挤踩踏事故。此事件发生后不久即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针对此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源使用情况的分析选取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以及中国新闻网、新民网等网站对于此次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 对其中涉及社交媒体信源使用的部分进行分析, 关注其引用主体、引用时是否实名、引用方式等。

通过分析发现, 报道中采用的社交媒体信源主要集中于微博、朋友圈。微博、微信这两个时下热门的社交媒体, 也因其传播及时、进入门槛低、互动良好等特点深受追捧。在所搜集到的报道内容中, 媒体以采用消息更为可信的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和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两个官方微博发布的内容居多。此外, 此次事件中备受关注的复旦女生杜宜骏在其生前的朋友圈及人人网中发布的内容也被广泛采用。在信源使用方式上, 以直接引语为主, 辅以间接引语。为增加报道真实性和可信度, 媒体通常将其所搜集到的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原封不动地直接运用。当然其中也不乏转换语言叙述方式, 采用间接引语表达的例子。

在信源使用过程中, 媒体大多数采用的是实名制, 即将信源发布者披露出来, 以期有证可考。在使用图片时, 也能尽量标注出图片的来源。但是其中还存在着使用面狭窄, 多数媒体使用同一信源及不顾后果, 随意使用的问题。例如, 在对杜宜骏的报道中, 媒体不约而同地挖出杜宜骏生前在朋友圈及人人网中的话语作为其信源, 并将其年龄、就读学校等私人信息挖掘出来不断放大, 设置一个议题供网民讨论。这些都反映了当下媒体报道中对于社交媒体信源使用的问题。

三、社交媒体信源使用现状分析

Web2.0时代到来, 使得用户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每个人的言论和观点都可能被当作信源。社交媒体信源存在更新速度快、信息真伪混杂等特点, 同样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 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信源的优势分析

(1) 社交媒体信源使用更具便捷性。由图1可以看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交媒体的关注度呈现一个爆炸式增长与逐渐消退并存的过程。此次, 外滩踩踏事件过程中, 社交媒体仍然占据着有利主导地位, 网络新闻和论坛、微博等文章发布量和热度总是高于传统媒体的报道。社交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更多地跟进事件发展, 所以, 获得的媒体关注度更高。在当下这样一个舆论新格局的背景下, 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都是新媒体首当其冲。若每个在场的群众都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记录下该事件的各种信息要素, 那么通过关键词搜索, 就能立刻展现出许许多多相关快讯, 信源的获取就更加便利。

(2) 社交媒体信源更具广泛性。由于每个公民都能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 所以, 社交媒体信源涉及面较广, 不至于千篇一律。此类信源能涉及更多人群和更宽领域, 反映更多人对于某一事件的意见和看法, 同时也会通过网友的持续关注而挖掘出更深层面的信息。这样一来, 使用社交媒体信源不仅能弥补传统媒体在报道中只关注某一方面而不能全面撒网的缺陷, 也能更好地倾听民意, 使事件解决更好地符合群众要求。

(3) 社交媒体信源更具时效性。突发性事件贵在新鲜。每当网民关注到某一新近发生的事实时, 总会想去了解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及最新进展。传统媒体受限于人员、器材等准备时间长等缺陷, 无法及时赶赴事发现场, 而社交媒体的及时性很好地契合了这一要求。它能满足群众随时随地发布任何信息并广泛传播的需求, 让更多人能第一时间了解有关该事件的最新动态, 而无需等待完整新闻稿式的报道。

(4) 社交媒体信源可代表意见领袖的声音。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大众传播的影响要通过意见领袖这一环节流向普罗大众。而在社交媒体中, 那些发声极为有力的公众人物便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的微博、博客等内容被大多数人关注并讨论。他们针对某一突发性事件的意见可能会引发群众共鸣, 从而引导舆论走向。互联网公开透明的特质使得一般群众可以去关注并接触到那些说话较有分量的公众人物, 并能与他们进行讨论互动。与此同时, 传统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前, 由于未亲身经历事发现场, 他们通常会利用各种社交媒体找寻关于此事件的较为可信的声音, 以此作为自己报道的出发点。此时, 意见领袖的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更好地为传统媒体所运用。

(二) 自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信源使用存在的不足

(1) 社交媒体信源使用存在不合理之处。“在一定情况下, 媒体可以发布从社交媒体获取的信息, 即便这些内容本来是面向一小部分亲朋发布, 而并非发布给大众的。” (1) 关于是否应该使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作为信源, 国外相关学者也已做出解释。分析可知, 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是可以使用但必须合理使用。此次踩踏事件中, 有关复旦女大学生的报道引发了更多公民的讨论。媒体在确认该同学死亡信息后, 将其身份、照片等相关信息披露出来。与此同时, 复旦大学的官方微博发布博文呼吁媒体尊重逝者的隐私, 尊重她, 保护她。也有网友称记者这样挖掘个人隐私是盲目吸引眼球、博得关注度的做法。很长一段时间来, 灾难式报道中的人情味新闻是否应该报道、以怎样的尺度报道都是争论的焦点。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 很多受众关注点更多的是在震级、死亡人数、破坏程度等客观性报道方面, 而穿插其中的抗震救灾英雄典型事例报道同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么对比此次踩踏事件来看, 人情味报道其实不可或缺, 关键是看媒体如何使用信源并做出合理的整合。

(2) 社交媒体信源使用引发虚假信息泛滥, 媒体公信力下降。2013年3月25日, 中国新闻网发布一则题为《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闻。这样一篇炮制出来的虚假新闻被堂而皇之地刊发出来也许可以为当下社会传播一定的正能量, 但不经核实、一味博眼球的消息只会适得其反。新媒体环境下, 由于公民型记者越来越多地出现, 对于信息的把关就显得没有那么及时。之前横亘在新闻与受众之间的一堵隔离门也不再坚实, “把关人”的缺失使得信息流通更加方便, 虚假信息的传送也没有了障碍。而这些信息很可能又通过议程设置去吸引受众的目光, 从而将受众吸引到一个谬误的泥潭中去。久而久之, 虚假信息泛滥, 人们不再相信媒体所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 媒体的公信力也会随之下降。

(3) 社交媒体信源使用随波逐流。传统媒体在引用社交媒体信源时, 经常出现多家媒体使用同一信源的情况。无论此信源是否对报道有利, 是否能增添报道亮点, 都不加考虑地大量采用。例如, 此次事件中, 某受害人男友在社交媒体上的一段悼念之词被广泛引用。且不论这段话是否符合报道主题, 但传统媒体能抓住受众的兴趣点, 将其无限放大, 从而吸引受众关注。这种随波逐流的引用方式也是不加思考的结果, 从而会导致千篇一律。

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中的社交媒体信源使用对策

(一) “火眼金睛”, 根据定位选择更具价值的信息

在社交媒体信源的选取上, 媒体工作者要善于从海量的混杂信息中选择出具有新闻价值、符合自身媒体定位的内容。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使得无数信息可以零门槛进入公众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 媒体工作者应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扮演好把关人角色, 自觉捍卫媒体的公信力。

(二) “去粗取精”, 根据信息脉络进行合理的加工

在从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源后, 媒体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要将所有信息梳理清楚, 自己首先明晰事件发生的脉络。之后利用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上的优势, 从新媒体信源的不明晰之处出发, 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 将原本短小精悍的博文发散得更加丰满立体。

(三) “立场鲜明”, 根据自身立场做出有力的发声

信息混杂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传统媒体跟风、随大流, 别家媒体刊载出一篇报道, 不由分说地转发过来, 没有自己的见解。因此, 利用社交媒体的信源必须做到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判断, 要过滤出最具事实真相的信息, 从而正确地引导舆论。

五、结语

在当下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 我们避免不了从社交媒体上获取一定的信源作为自己报道的出发点。在使用这些信源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重复使用、稍作加工等情况。但只要新闻工作者自觉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 时刻牢记职业操守, 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以真相为本, 才能不失媒体公信力, 更好地推进新老媒体融合。

摘要:本文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出发, 运用内容分析方法, 对传统媒体在针对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社交媒体信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环境下,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出色的及时性、高速的传递性、广泛的参与性、高度的互动性等特征;但同时,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又存在信息主观性强、可信度不高、违背新闻伦理等问题。因此, 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 传统媒体既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信源进行报道, 又要对社交媒体的信源进行审核和确认, 具体措施包括:善于选择、去粗取精、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判断。

关键词:突发事件,社交媒体,信源使用

参考文献

[1]白净.新闻记者使用社交媒体规范探讨——中国大陆媒体、路透社、美联社规范比较研究[J].新闻记者, 2013 (03) .

[2]谢耘耕, 徐颖.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源管理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04) .

[3]周琦.报纸核实微博信源研究——以《青年报》为例[J].新闻世界, 2012 (03) .

[4]李光庆.社交媒体上的公信力维护——解读国际一流新闻机构社交媒体指南[J].编辑学刊, 2014 (02) .

[5]赵良英.论匿名信源与媒体公信力[J].新闻前哨, 2007 (12) .

[6]陈昌凤, 朱小妮.传统媒体如何使用社交媒体:美联社案例[J].新闻与写作, 2013 (06) .

[7]柯仙炉.突发性事件报道与舆论把控的平衡点[J].东南传播, 2011 (05) .

校园踩踏事件 篇8

新年初至,充盈的本该是欢庆氛围。可一场不期而至的劫难,让不少人心里罩上阴霾。就在2014年要翻篇的晚上,23点35分,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已造成36死47伤。目前,上海方面正全力应对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

1月2日,很多上海市民自发到外滩送上祭奠的鲜花;网上也弥漫着悲痛的情绪。此时此刻,“逝者安息”的默哀,也是最无力的追逝:如果时间可逆,或许惨剧可避免,可说再多“如果”都只能徒增内心苍白。但告慰逝者,不能止于喟叹。对人祸探本溯源,对事故全面调查,才是告慰应有的落点。

對这次踩踏事故,很多人的直观疑问就是:在这起踩踏事件酿成的过程中,政府方面的预警与安防在哪儿?要知道,面对这类大型活动,政府本该在可预期的人流密集地点制定拥挤预案,如新年夜外滩人流可能有多少人,一旦现场人流超过预估容量如何分流等。而前期工作外,现场秩序维护和应急预警,也不该缺位。

而据介绍,有关方面当晚确实也增加了街面观察力量和值班备勤,饶是如此,对此次大型活动系统化的安防应对仍显薄弱:从活动前的风险评估、警力布置、现场维持,到救援力量调度等,都跟不上“防祸患于忽微”之需。@上海发布就披露,截至当天22点40分,上海全路网客流已超过100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可相应准备并不到位,这也为出事埋下伏笔。

从亲历者的讲述看,现场维持秩序的警察,就显得缺乏必要的手段,有的用喇叭喊话“警察叔叔求求你们了,别再挤了”;有的警察连喇叭也没有,“怎么拦都没有用”。现场与后方间的沟通,某种程度上处于失灵的状态。还有,在人流疏散上,也无周密计划与部署。很多人都将事故归因于,观景平台楼梯处有人上有人下挤在一起,形成对冲。而“对冲”明显与人流通道设计不科学有关:合理方式应是上下分道、进出殊途,也就是“单行道”原理;或者采用分割空间的办法,限制人群扎堆。

在人群高度聚集地带的监控预警、现场处置上,没考虑到各种情况、消除某些盲区;事发后缺乏应急预案,只能靠警察人力“强制切入”,以至于局面失控。这凸显的,就是“最坏打算”的缺失。

而这起惨剧,也给公众以提醒:对危险该有起码的预防与感知。像事故现场,明明已拥挤不堪,却还要“快点挤”,这是将自身推向危境。对应的,有关部门也应做好人流密集点提示和发出危险警告。

“亡羊”后最好的补牢是系统化补缺。在香港,也曾发生过兰桂坊踩踏事件,而这也催生出一整套大型活动安全防范体系:港府会对民众给予必要的风险告知和人群疏散培训演练;搞大型活动时,警方会进行人流量评估,执行必要的限流措施,并划定责任田让每片区域都有专人维护,还有医疗人员配备及民安队支援等等。外滩踩踏事件能否也催生机制补缺呢?我们翘首期待。

外滩踩踏事件,暴露出公共安全系统的结构性缺陷:那就是对大型活动风险把控不足,应急体系匮乏,预案执行欠缺。凡此种种,都亟须通过个案性反思去推动补缺。反思的第一步,就是对事故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和无遗漏的问责,并总结教训、引以为鉴。

防踩踏事件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篇9

目的要求:

1、通过事件了解安全的重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2、联系实际隐患,确保安全。

[主持人开场白]:最近在新疆发生的踩踏事件后果惨重,今天我们就围绕如何防止踩踏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目的是增强安全意识。

[事例]

1、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踩踏事故摘要:

2009年12月7日晚9点30分,在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一起踩踏事故。下晚自习的初中学生在下楼过程中拥挤踩踏,造成8名学生当场死亡,26名学生受伤。这起事故是发生晚上的9点30分左右,当时天空下着大雨,学校的几千名学生在上晚自习。平时学校要求不同班级的学生下课之后都要从教学楼不同的四个出口出入,而每个年级都配有安全员,而昨天晚上下自习后,很多学生为了不想淋雨,就从离宿舍最近的楼梯口通过。楼梯口仅有1.5米宽左右,比较拥挤,所以引发这样一起事故。

2、近些年发生的各地校园践踏事故:

2000年11月7日,河南省许昌县椹涧乡一中学发生一起初中生晚自习下课后因拥挤跌倒,继而相互践踏导致5名学生致死,数十名学生程度不同受伤的重大恶性事故。2005年10月25日晚8时许,四川省通江县广纳镇中心校发生拥挤践踏事故,7名小学生死亡,37名小学生受伤

2005年10月17日,新疆阿克苏市一所小学教学楼楼道内发生学生踩踏事故,致1死13伤;

2006年11月20日江西都昌县土塘中学双休日晚自习补课发生楼梯学生踩踏事故,造成六死四十伤重大事故。

2008年12月16日,重庆合川区龙市中学初中部3000多名学生参加完歌咏比赛后返回教室,在楼梯间发生踩踏,致25名学生受伤„„

[做法]

1、学生讨论:如何预防和避免踩踏事故?

2、教师明确:

在校学生预防和避免踩踏事故,要做到以下10点:

(1)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2)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3)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4)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5)假如陷入拥挤的人流时,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子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6)若自己不幸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7)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8)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9)在人群骚动时,脚下要注意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10)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一举一动,安全第一,让我们手拉手拉手,共创和谐校园,共创文明班级,共创美好人生。

对上海踩踏事件的感想(最终版) 篇10

2014年12月31日夜间11时35分左右,上海外滩因人群拥挤,发生一起严重的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35条年轻的生命伴随着元旦的灯秀消逝在魔都的天空,全上海为之悲痛哭泣。随后上海公布调查报告,对事件11名有关责任人员处理建议:黄浦区委书记周伟撤职,区长彭崧撤职,副区长周正撤职,副区长吴成党内严重警告、行政降级,黄浦公安分局副局长陈琪撤职,上海市公安局指挥部副主任陈昌俊行政记大过。

不论是不通达的信息传递,还是人群规模的暴涨,都不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无数危险信号,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重大伤亡出现后,急救车根本开不进现场,这样不论多周密的应急预案都是纸上谈兵。这也暴露出我们长期以来在应急演练、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缺失。

上海作为一个城市管理和危机处置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的城市,仍然难以充分预料并从容处置这样让人难以想象的庞大人群的力量,不但让人感到特大城市的压力,更让所有人、所有城市都不禁深思。这起公共安全责任事件,后果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教训极其深刻。必须时刻牢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是政府法定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每个民警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事件调查结果警示我们,领导干部思想麻痹是城市公共安全的最大隐患,安全责任落实不力是城市公共安全的最大威胁。事件调查结果告诫我们,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能有丝毫侥幸,不能有丝毫疏忽,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以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不遗余力、竭尽全力,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好城市运行安全,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对事件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作为一名警察民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自己:

首先,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这也是我们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

其次,要养成尽职履责,无私奉献的好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像他们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工作。

第三,要养成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好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原则,清正廉洁,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不良作风的侵蚀,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标准要求,把组织的信任当成对自己最大褒奖。

折翼于“校园踩踏” 篇11

2009年12月7日,湖南省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

2009年11月25日,重庆彭水县桑柘镇中心校下午放学时,学生流在一楼、二楼楼梯口发生拥堵、踩踏,造成5名学生严重受伤,数十人轻伤。

2009年11月3日,衡阳常宁西江小学在准备做课间操时,由于人多拥挤,学生下楼时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6人受伤。

2007年8月28日,云南曲靖市马龙县一所小学发生踩踏事件,导致17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2名学生伤势严重。

2006年12月22日,河北永年县第一实验学校中午放学时,位于三楼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蜂拥而出,拥向楼梯口,引发1名学生死亡,2人受伤的惨剧。

2006年11月18日,江西都昌县土塘中学因学生系鞋带,引发一起学生拥挤踩踏伤亡事件,造成6人死亡,39名学生受伤。

2005年10月25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晚自习结束后,学生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8名学生死亡,27名学生受伤。

2005年10月1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第二中学学生在下楼参加升国旗仪式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1名学生死亡,12名学生受伤。

2003年1月5日,陕西省宝鸡县虢镇初级中学学生在放学下楼时,一名学生不慎踩空,撞倒前面同学,后继学生发生拥挤踩踏,造成3名学生死亡,6名学生重伤,13名学生轻伤

……

上述这些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事件有一个共性即“校园踩踏”,这一起起事件发生在本应充满着歌声、笑声、朗朗书声的校园里,而惨案的发生导致一个个稚嫩的生命转瞬而逝,留给生者无限的哀思与无尽的苦痛。

学校中的拥挤踩踏事故是导致学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一旦事故发生,往往会造成多人死伤。此类事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园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遇事容易慌乱,使场面很快失控,造成伤亡。踩踏事故多在下晚自习、下课、上操、就餐和集会时,学生集中上下楼梯,心情迫切,个别学生更是说笑打闹,疏于防范。究其事故多发的原因,校园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难辞其咎,一是通道狭窄,楼梯,特别是楼梯拐角处狭窄,不能满足学生集中上下的需要;二是建筑不符合标准,一栋楼只有一个楼梯,不易疏散;三是照明不足,晚上突然停电缺少应急照明设备或楼道灯光原本就昏暗,损坏的照明设备更换经常不及时,容易造成恐慌和拥挤。

一幕幕血的惨案一次次为我们敲响安全的警钟,如何在校园固有的条件下合理防犯,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是我们校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应加强内部安全管理,要制定《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预案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学校的发展不断完善。学校要健全预防拥挤踩踏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建立教师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的值班制度,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要有值班老师组织疏导。学校要在楼梯台阶上画中间标识线及行进方向指示标志。倡导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强调安全第一,不强调整齐快速。合理安排班级教室,学校要尽可能将班额大、年龄小的学生班级安排在底楼或较低楼层教室。

家校要结合事故和自身情况开展安全教育:

一、安全意识的教育。学校要通过惨痛的拥挤踩踏事故案例,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学生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和严重后果,掌握防范措施。

二、安全行为的培养。培养学生上下楼梯轻声慢步并靠右行走的习惯,禁止追逐打闹。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当及时告诫、制止,与学生的监护人沟通。同时,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应对拥挤踩踏事故的训练,提高学生防范能力并养成习惯。

警钟一次次为我们敲响,对于此类可防可控的安全事件要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缺一不可,也只有如此才能彻底杜绝这种痛心疾首的惨烈结果,既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后如何急救和处理

学校一旦发生踩踏事故,要立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1.启动应急预案

踩踏事故发生后,学校要立即启动《学校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迅速拨打120、110电话呼救,抢救受伤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做好伤亡者家长的工作。

2.快速疏导现场人员

学校要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快速疏导现场人员,让学生尽快疏散到安全地点,禁止无关人员滞留现场,防止有人故意制造恐慌气氛,避免再次发生事故。

3.紧急救护伤者

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学校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救和互救。

如何进行现场急救

当学生受伤后,在事发现场应积极采取正确有效的救助措施,为救治伤者赢得时间。

◆出血量大不止的处置

受伤者被伤及较大的动、静脉血管,流血不止时,必须立刻采取止血措施。常见的止血方法有加压包扎止血法和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是用干净、消过毒的厚纱布覆盖在伤口,用手直接在敷料上施压,然后用绷带、三角巾缠绕住纱布,以便持续止血。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压住出血伤口的上方(近心端),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

◆发生骨折的处置

发生骨折后,应设法固定骨折部位,防止发生位移。固定时,应针对骨折部位采取不同的方式,可用木板、木棍加捆绑的方式固定骨折部位。受伤者发生骨折无大量出血,且事故发生地离医院较近时,可让受伤者原地不动,等待医生救助。

◆呼吸与心跳停止的处置

校园踩踏事件 篇12

突发事件,即突然发生并且会对社会产生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面对频发的突发事件,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在对其进行报道的同时,以社交媒体、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对突发事件报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12月,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较2013年底提升了5.1个百分点[1]。由此可见,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大,新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微博自2010年在中国迅速崛起,截止2013年用户已达到2.81亿。微博如此迅速的壮大,得益于其使用方便,传播过程的多媒体性、草根性和强互动性的优点。微博满足着网友感觉和感官上的需求,网友通过“评论,转发,私信”等方式与不同的博主展开对话和交谈,完成陌生人之间思想的交汇与碰撞。

2014年,随着微信的深入发展和功能增加,越来越多的网友将视线转移到了微信的使用上,对微博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据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75亿,微博市场逐步进入成熟期,整个市场逐渐呈现出集中化趋势[2]。

微博受到了新兴社交媒体的冲击,用户数量减少,这就很容易让人得出“微博已经衰落”的结论。尽管微博无法带给人们如微信那样更多的新鲜感,也没有如“微信支付”那样多种多样的功能,但它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博拥有了较为稳固的用户,相对成熟的应用。大量的网友仍然习惯于使用微博,通过微博接受外界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微博传播仍具有优势和魅力。

二、突发事件中微博的报道研究

目前在中国的微博市场上,新浪微博无疑是最受用户所欢迎的。从粉丝数量、信息更新发布时间以及消息数量三个因素来看,新浪微博对在不同平台间同时开通微博帐户的用户来说是第一选择[3]。因此,新浪微博可以成为我国微博发展的一面镜子,映射出微博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出现的问题。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事件。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笔者以该事件为例,分析在新浪微博这一平台上普通网友、公众人物以及主流媒体对该事件报道体现出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就日后微博这一传播媒介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正面传播作用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外滩踩踏事件”中微博正面传播的表现及其影响

1. 在事件发生后以最快的时间发布了消息

微博的使用和传播具有草根性,因此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是信息源,都能随时随地地发布自己想要发布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可以使用自己的手机向外界发出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图1 各方发出第一条关于踩踏事件的微博的时间

笔者从新浪微博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微博用户,包括个人用户“@Direction-”、“@小铁炼钢ing”,他们亲临现场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外界传播出当时的状况;还有以“@上海发布”、“@央视新闻”为代表的官方微博,通过列举和比较各方发出第一条关于踩踏事件的微博的时间来显示微博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时效性。

如图1所示,事故发生前五分钟,网友“@Direction-”发布了内容为“外滩都踩踏事件了太恐怖惹”的微博,并配有当时的图片。虽然当时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踩踏事件,但是该网友的微博已经很迅速地向外界传递出外滩即将发生踩踏事件的信号。之后,在2015年1月1日0时34分,网友“@小铁炼钢ing”通过微博发布了踩踏现场的两张图片,取得了广泛的关注,获得了101条评论和470次转发,从而正式向外界发出了外滩发生大规模踩踏事件的信息。

而政府的官方微博的时效性便较差一些,各种官方微博对外滩发生踩踏事件这一消息的发布时间不同程度地晚于其他非官方的微博用户。对这一事件报道最早的官方微博是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其在1月1日4时1分发布了“外滩陈毅广场作业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2人受伤”等内容,其他的如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在4时35分也发布同样消息。可见一些官方微博在保持新闻的时效性上做得并不好。

2. 呈现参与广泛和多角度的特点

在众多微博用户中,既有公众个人,又有政府机构,微博的使用者来自各行各业,拥有多种多样的视角,因此对同一新闻事件会存在多重角度的分析。普通公众能够参与到新闻事件的反馈中,更有部分专业读者,能够第一时间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到突发事件中,本身成为推动事件动态发展的要素[4]。

踩踏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的微博用户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广泛的参与。普通公众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发出了微博,如网友“@没事打八圈的艾鑫”发布了“刚刚擦肩而过,亲眼目睹,真的感觉不好,也觉得自己比较幸运了”。知名律师陈光武从法律的角度发布了微博,提出“外滩灯光秀活动取消未能及时广而告之,政府难脱其责;公安机关没有预案现场处理不力,亦责不可推。上海方面应该给社会一个说法!”。

官方微博着眼于事故的解决,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发布“踩踏事件发生后,韩正、杨雄第一时间赶往长征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瑞金医院、黄浦中心医院,看望伤员,要求全力以赴救治”的微博。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发布了“习近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抓紧调查原因。李克强也就伤员救治和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做出批示,要求千方百计减少因伤死亡”的微博,向外界传达出国家领导人对此次事件的重视。

3. 官方媒体和公众人物充当意见领袖,正确引导了舆论

众所周知,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中往往具有特殊的影响力,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被意见领袖所影响[5]。作为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传播平台,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往往表现为官方媒体,公众人物等。

在对踩踏事件报道的过程中,负面舆论的出现对突发事件的解决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如网友称是由于有人在外滩十八号上“撒钱”导致外滩踩踏事件发生,“@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发布微博称“据亲历者说,外滩十八号的楼上有人向楼下抛洒类似美金纸币,造成人群哄抢,也有行人驻足围观及起哄”。这迅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许多网友认为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引发了踩踏事件。从1月1日7点04分到9点27分,该微博共有20条评论,被转发了84次。评论中14条是对“撒钱者”的声讨,4条态度中立,仅有2条认为消息不准确。

面对数量众多的负面舆论,官方媒体、意见领袖积极发挥自身的意见领袖作用,提供正确信息,纠正负面情绪,大大减少了负面舆论的数量,正确引导了舆论。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在1月1日22点18分发布微博,称“经警方调查,该疑似美金为外滩18号一酒吧代金券。代金券从高空飘落,引发少数群众捡拾,未发现人群挤压,且此事件发生在拥挤踩踏事件之后”。从1月1日22点19分到1月2日0点,该微博共有152条评论,被转发了231次。评论中仍对“撒钱者”进行声讨的仅有23条,对当下国人素质及谣言传播的反思的有114条,剩余15条态度中立。

4. 增加公众知识,反思并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在踩踏发生时遇难及受伤群众没有做好自我保护工作。因此,除了对踩踏事件进行报道之外,许多官方微博还最大可能地拓展人们的知识,增加人们面对踩踏事件时的自救常识。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便发布微博“你必须知道的防踩踏救命常识”,并配有相关图片;之后又发布了内容为“危急时刻一定护好6个生命要害!”的微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京报》官方微博也及时发布了内容为“一定要教会孩子的踩踏自救知识”的微博,用图文相结合的手法向增加了踩踏自救的知识。

(二)“外滩踩踏事件”中微博负面传播的表现及其影响

微博在对“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中,显示出了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新媒体时代深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但是,微博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影响着其功效的充分发挥。

1. 消息准确性把握不够,存在报道失真

新媒体时代,人们利用社交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时往往因过于注重时效性而忽视信息的准确性,正如新华社对外部新媒体采编室主任顾钱江所说,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通常在时效上可以拔得头筹,但进一步的信息核实、现场还原、事件解读、真相调查等受众关切的信息,恐怕更需要新闻从业者来担起责任,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伦理来实现公众的知情权[6]。

踩踏事件发生后有微博称是有人抛洒“美金”而造成事故,这一消息被网友大量转发、评论。这一假消息的传播扩散仍然造成恶劣的影响,“撒钱者”的照片被大肆传播,对他们的口诛笔伐源源不断,更有甚者,互不认识的网友在下面的评论里发生激烈争吵,近乎对骂。这些危害健康的网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行为均是源于对假消息的扩散传播,这便是微博负面传播所带来的危害。

2. 信息繁多而杂乱,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突发事件爆发后,网友们在通过微博发表自己所见所闻的同时,更需要接收拥有较强公信力的官方微博、公众人物微博所发布的信息来增加自己对突发事件的深入了解。网友们接收到的信息是按照时间顺序呈现的,使大量的信息杂乱无章地呈现给网友,除了网友需要公信力较强的微博用户的信息以外,还有许多失去理性,发泄私愤的消息,更有的微博用户借机炒作,发表一些漠视生命的消息来赚取眼球。

中国新生代男演员彭维发的微博跌破道德底线,丧失人性引起了网友的愤怒。可见,如此多样的信息杂揉在一起呈现给网友,网友想要从中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对事件的进展进行深入了解,并且不被一些不良情绪所影响是很困难的。

(三)微博如何更好发挥正面传播作用

在微博对“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微博这一传播媒介较好地满足了突发事件的报道需要,充分体现了微博传播的优势。但许多用户在微博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就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正面传播作用,充分地发挥新媒体传播的功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官方媒体和公众人物微博应更快地对假消息进行辟谣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不久,由于事件原因调查结果尚未出来,官方媒体没有继续发布具有权威性的消息,此时网友便很容易以讹传讹。误导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危害到网络信息媒体和全社会的健康发展。

意见领袖的言论对于突发事件发生后虚假消息的扼杀和正确舆论的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大众意见领袖的官方媒体和公众人物,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公信力强的优势,在有争议的、可信度低的信息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要对其进行充分调查,并以最快的速度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强化主流言论,多发布一些内容较为积极的、不偏激的、有建设性意义的消息,多为网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逐渐减少微博上存在的种种戾气,做到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2. 微博用户提高自身素养,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作为一种广为大众所喜爱的传播媒介,微博满足了网民表达意见的需要,让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得以传递。可以说,他们全都通过微博参与到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之中。因此,微博对突发事件报道效果的好坏,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那些官方媒体和公众人物的能力的多少,更取决于每一个微博用户自身的素养的高低。

外滩踩踏事件,绝大多数的网民发布的言论较为积极,但仍有部分网民发布了一些不良言论,还有网民因为观点的不一致而展开对骂,彼此间进行人身攻击。微博作为个人表达意见的平台,拓展了言论空间,也容易成为言论垃圾场[7]。所以,网民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用理性的观点看待问题,不要受情绪的影响而言论偏激,切不可在微博中发泄私愤。

3. 新浪微博增加分类功能,达到更好传播效果

网友在使用新浪微博的时候,可以通过原创内容或转载他人微博来发布信息。但是,所发布的信息有许多类型,既可以是消息,也可以是评论,目前,新浪微博没有提供微博信息类型分类的功能,因此网友在微博内容编辑完成后,在没有进行消息分类的情况下便将其发布了出去。这就使得不同类型消息的杂乱堆积,影响了消息传播过程中效果的发挥。

建议新浪微博运营商首先应该增加信息的分类功能,新浪微博每条限140字,因此可提供“消息”、“评论”、“转载”和“转载+评论”四种类型分类,要求网友在微博信息编辑完成后选择其类型再进行发布。为每一个用户提供这四类信息的兴趣分类,不同的用户可勾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类型。新浪微博运营商便可在运用大数据去分析所有消息分类和用户兴趣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为其推送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户能够最高效地接收到自身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在“评论”信息类型里,可在增加“激愤”、“吐槽”、“支持”、“大赞”、“反思”这几种类型划分,从而促进不同观点的交流和有价值的建议的提出,促进微博更好地发挥其正面传播作用。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微博以其独有的优势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是在其报道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微博报道效果的改善需要从许多方面进行努力,不仅需要官方媒体和公众人物发挥其意见领袖作用,以最快速度对假消息进行辟谣,对正能量消息进行弘扬,还需要每一个普通用户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当然,新浪微博运营商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对新浪微博这一传播媒介进行完善,增加其信息的分类功能,让网友能够最快最方便地接收和传递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只有各个方面都认识到这些问题,认识到自身所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并为之努力,才能更好地通过微博开展合理的报道,传播有价值的信息,积蓄正能量,推动突发事件的尽快解决。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微博以其自身的方便快捷、多媒体性、互动性强、自媒体性等特点更好地满足了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求。本文以“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为例,分析普通网友、公众人物以及主流媒体通过新浪微博在该事件报道中体现出的优点和不足,就“微博式微”背景下突发事件报道中微博这一传播媒介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正面传播作用提出相应建议。

上一篇:《学习雷锋好榜样》主题班会下一篇:ipo审核要点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