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拓展训练简报

2024-11-24

学校拓展训练简报(共8篇)

学校拓展训练简报 篇1

培育团结协作精神 打造核心发展团队

2013年5月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分两批赴北京延庆拓展训练基地,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户外拓展训练,目的是通过这一独特的培训方式打造一支更为诚信、团结、富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优秀团队。此次训练,培训方为我们量身制定了一套训练项目,并有专业教练进行项目指导,把训练项目与实际工作充分融合,进行团队成员的人格、能力、职业规划等素质训练,使员工在体验中丰富自我,体会到个人、团队、企业共同成长的关系。

此次活动,包括开营仪式、信任背摔、高空断桥,盲人方阵等多项内容,“开营仪式”将全部人员分成4组,各组明确了团队分工,确定了本队的队名,队歌和口号,大家身着统一服装,斗志昂扬的展现了我们年轻团队的风采。“ 信任背摔” 帮助大家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战胜恐惧,提高了队员间的合作协调性,使大家意识到相互信任与责任感是团队合作的基础,只有彼此信任,才能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任务。“高空断桥”是拓展训练中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使大家受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训练,队员们总结说,这个项目使我们认识到,团队的激励可以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而良好的心态挑战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盲人方阵”告诉我们团队中要以领袖为核心,做到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执行中注重细节的分析,实现最终目标。

公司总经理参加了拓展训练活动,他认真观看了各组的活动过程,对大家在活动中表现出的高涨的热情,认真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示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团队协作沟通很重要,要求大家在工作中应该先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对方的想法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我们才能集思广益,有一个好的沟通结果。同时要求大家都要用心去体会拓展的核心精神,不断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更深刻地去体验个人与企业,下级与上级,员工与员工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齐心协作,群策群力,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这次别开生面的拓展训练,给大家带来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对大

家今后工作、学习的启迪是深远的。队员们在团队氛围中突破心理极限,挑战自我,体验到了相互关心、相互信任和相互鼓舞的团队合作精神,深刻认识到“凝聚力”对于个人、团队和企业的作用,同时加深了大家的感情联系,使同事之间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这种团结协作精神,打造一支完美的核心团队,为公司的蓬勃发展再立新功。

学校拓展训练简报 篇2

一、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现状

在我国, 由于社会商业拓展培训的巨大成功, 加之拓展训练独特的魅力, 伴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将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教学日益成为学者以及学校体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和提高后, 与学校教育在培训活动中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把拓展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让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参加拓展活动。近年来,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带来了很多的帮助。拓展训练进入高校是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延续;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但拓展训练引入课程之后, 由于参加学员主要是高校商学院的成人学员, 课程的随机性、组织的松散型和考核的随意性, 使拓展活动很难成为学校学分体系中的正规课程。

研究结果表明:对教材和课程设置缺

□文/刘忠坤

训练进入学校的必要性、可行性, 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案;课程依赖拓展培训界的资源条件, 照搬培训公司的素质拓展项目, 没有根据学生实际身心特点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改造和创编, 没有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和学校体育教学规律进行充分融合。

现有的拓展文献对高校拓展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阐述。与社会商业拓展训练相比, 高校拓展训练在培训对象、学生需求、教育模式、教育目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过多模仿、借鉴社会商业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有碍于拓展训练在高校中的发展。高校拓展训练的发展尚需对应的、切实可行的教育发展策略。

这主要是由于对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的本质及理念认识不够, 致使很多学校在关于体育和拓展训练课程实施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偏差和混淆。主要表现在:忽视了学校体育的本质和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过于夸大了拓展训练培训教育形式, 认为组织形式和内容更新颖的拓展训练可以取代学校体育课程, 进而导致拓展训练在实施过程中的定位出现了偏差, 给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因素;还有一种观点没有认清拓展训练的本质内容, 认为拓展训练就是体育活动, 这样导致拓展训练受制于体育课程的一些固定模式, 使其自身的优势难以发挥。

二、从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的本质不同浅析两者的区别

1、拓展训练的本质。

所谓拓展训练是指利用自然地域和相应设施, 让参与者通过体验, 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涵的理念, 通过反思获得知识, 改变行为来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动态教育模式。

在学校, 拓展作为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要求的全新理念, 通常在设定的陌生情景或特定的环境下, 以身体为活动载体, 以团队为组织形式, 以游戏为活动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 进而成为全面塑造学生个体和提高团队素质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模式。

2、学校体育的本质。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运动。体育教学是一个传授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过程。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 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 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 无论在哪种社会条件下, 都受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并通过培养人才为之服务。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

分析拓展训练与学习体育两者的定义不难看出, 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 学校体育则是学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并且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课程。而拓展训练归根结底是一种培训手段, 或者说是体验式培训中的一种培训模式。两者从本质上就存在区别。

三、从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培训目的不同浅析两者的区别

1、拓展训练的培训目的。

拓展以“挑战自我, 熔炼团队”为目的, 使参与者在完成一系列的活动后得到锻炼, 从而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我国拓展从对企业的培训活动开始, 尤其是对于团队精神的培训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很快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

拓展培训重视人的态度、意志力、心理状态的培养, 他创造一个仿真的环境, 使人们不必经历真实的艰险、紧张、自我怀疑、他人的嘲笑以及失败的挫折, 就能领悟和发现真理。拓展培训并不是知识直接灌输到学员脑中, 而是经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项目, 使学员能够激发潜能, 领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达尔文进化论曾经说过:“生存下来的不一定是最强壮的, 也不一定是最聪明的, 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拓展培训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富有挑战性的个人项目和具有艰巨性困难性的团队项目, 让学员全身心地投入, 仿佛真的置身其中, 通过这种培训方式, 激发学员内在的潜能, 强化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不断地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 同时让队员感受到个人与团队唇齿相依的关系, 真真感觉到一个团队的力量, 以达到增强全队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进而提升竞争力的目的。

2、学校体育的培训目的。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 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 促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学校体育目标为: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体育的特有效能是指体育最本质和核心的功能, 即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正因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事业区别于其他任何事业效能的本质特征, 因此, 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确定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主要依据。

四、从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课程设计理念的不同, 浅析两者的区别

1、拓展训练的课程设计理念。

项目是拓展训练活动的载体, 同时也是拓展训练课程的主要内容。然而, 不同的项目其教学目的又有不同, 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宜的项目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随着拓展训练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挑战自我, 熔炼团队”成为了其主要的培训目标。所以, 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方面, 项目的安排和总结分享环节, 就紧紧围绕培训目标, 注重培养学员的两项指标: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精诚的团队精神。

体验是学校拓展训练课程的真谛。学校拓展训练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 它紧紧抓住了人类学习习惯的要害, 以各种方式模拟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 虚拟各种场景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 也就是说, 我们首先容易接受的是感性认识, 然后才能通过分析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方式。人们易于记住亲身经历过的事, 因为对事物有感性认识后才容易记牢。由此可见, 人类最基本的认识方式是感觉, 而不是思考。对知识的了解是最低的层次, 知道该如何去用, 也就是拥有技能是第二个层次, 真正改变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才是最高的层次。学校拓展训练课程可为每一名学生营造多种逼真的全方位感受的机会, 再加上教师高水平的引导, 当学生对经历的情景充满疑惑和好奇, 对获取知识充满渴望, 此时最有利于将影响直接施加到人心灵的最深处, 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学校体育的课程设计理念。

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运动兴趣, 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五、从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和定位不同浅析两者的区别

1、拓展培训师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在拓展训练过程中, 培训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 一个好的培训师决定着整个课程的质量。在拓展培训过程中, 培训师有“教练”、“教官”、“助教”等身份和称谓。“教练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方式, 它的核心内容是教练以中立的身份用技巧反映被教练的人的心态, 使对方洞悉自己, 并就其表现的有效性给予直接的回应, 令对方及时调整心态、清晰目标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果。

拓展活动中拓展教师是多种角色的扮演者, 《拓展训练》一书中指出, 拓展训练的指导老师在淡化了“教”的职能之后多了更多重的身份特征, 让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拓展教师是活动的策划者、场景的布置者、规划的执行者、气氛的营造者、安全的监督者、流程的疏导者、矛盾的化解者、知识的提升者。

拓展训练注重以学员为中心,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由培训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 形成运动技能, 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 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 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 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 提高体育素养, 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体育教师本身就是体育课程中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地挖掘有效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资源的效益和价值, 需要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者特别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承担较多的教学使命, 不仅向学生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努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教育者, 其次才是一名体育工作者, 应在培养人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更高的价值。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两者没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虽然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实施过程和项目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两者的出发点和培训目标不同, 所以不能将两者混为一体。只有准确把握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才是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发挥其最大育人功能的前提。只有明确他们之间的本质与区别, 才能使两者得以更好的优势互补, 才能使两者相互促进、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永健.拓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1.

[2]杨文轩, 杨霆.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1.

[3]潘绍伟, 于可红.学校体育学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6.2.

学校拓展训练简报 篇3

本次活动由遵义市教育局联手重庆新课堂教育机构精心组织并实施,经过市教育局项目办与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专家组的反复研讨,最终确定重庆基地校与遵义项目学校联盟结对形式,“一对一”实施具体指导。重庆新课堂教育对每一所项目学校都慎重考虑,遴选的基地校既在特色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又具备突出的实践指导能力,同时还考虑对口两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旨在促进特色文化从理论落实到实践。重庆特色学校联盟基地校派出代表,以特色课堂、特色活动的名师或相应专家为主,通过听课、评课的方式了解课堂教学,提升校本教研质量;通过主题探讨的方式实现专业引领,解决老师在具体工作中的困惑,专家组通过查、看、访、听等方式,了解项目学校特色建设进展情况,兼顾对特色发展方向的确认。

本次活动覆盖遵义市下辖各区、县(市),包括首批32所项目学校,也涉及重庆5个专家小组及32所联盟基地校,是自去年“红色遵义 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实施规模最大的入校指导活动,指导难度大、交流内容广,参与人员多,持续时间长。为此,遵义市教育局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办公室精心筹备,认真实施,经研讨后决定,本次活动按实施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月11日至11月15日,涉及习水县、赤水市、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凤冈县、遵义县、仁怀市,共计17所项目学校;第二阶段为11月18日至11月22日,涉及新蒲新区、桐梓县、余庆县、湄潭县,共计8所项目学校;第三阶段为11月25日至11月28日,涉及余下红花岗区、汇川区、绥阳县,共计7所项目学校。

整个活动计划在11月底前全部完成,截止目前(11月15日),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工作,经市教育局项目办公室了解,以及项目学校校长及老师反馈,本次活动围绕特色文化引领下的特色课堂和特色活动指导效果明显:

遵义县二小:拟定校本课程目标抓手

遵义县二小特色学校研讨现场

11月12日,专家组组长熊德雅教授、联盟基地校铜梁师范附小管万富书记一行来到遵义县第二小学。二小卢风琦老师执教的“横”的教学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运用书法教学顺口溜,巧妙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又巧妙实施了课堂激趣导入环节,熊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书法教育示范课程”。

此外,熊教授从优秀课堂案例出发,为二小提炼出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四个抓手,将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衍生为校本课程目标,铜梁师范附小团队结合自身的办学历程和教学经验,讲授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和方法,得到遵义县二小老师们的广泛认同。

风冈县三小:幸福课堂,分层构建

“幸福育人,育幸福人”,幸福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在幸福的校园里幸福成长,重庆南坪实验小学作为该校的特色学校联盟基地校,重点在课堂构建方面展开研讨。

风冈县三小以教育科研为支撑,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和结合学生自身需求,打造幸福课堂为特色建设核心。专家组长熊知深老师与重庆实验小学高谊主任对三小构建的幸福课堂非常认可,并进一步梳理,强调幸福课堂以围绕学生学习状态设计和实施教学为特征,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发展划分为“兴趣”、“热爱”、“幸福”三个层次。首先,承接原英语学科教学当中积累的经验和做法,推而广之,打造“兴趣课堂”;其次,着力于新型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生本关系的建立,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构建“热爱课堂”;最终,以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优异的学习成绩、全面的素质发展,成就师生共同的“幸福课堂”。

熊知深老师参观凤冈三小“经典朗诵社团”

语文教研组开展“幸福课堂”校本教研

正安县三小:“三性四步”照亮务本课堂

11月12日,正安县第三完全小学迎来了专家组组长冉孟凯主任、联盟基地校重庆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鞠叶春一行。鞠校长和教导主任李炯洁深入三小课堂一线,在参与校本教研时,不但对课堂本身点评,更是针对如何使校本教研更加高质高效给予了具体建议。在下午举行的特色课堂研讨会上,三小校长王杰介绍了务本课堂的情况,也坦言课堂构建所遇到的障碍,在认真聆听了九龙坡区实验一小的“三性四步”具体做法后,冉孟凯主任再进一步加以诠释,提炼“做好每一件事”为务本课堂的核心教学目标,再深化到课堂构建的每一个细节,也使三小几位教研组长豁然开朗,获益良多。

正安县三小围绕特色课堂展开研讨

遵义县第二小学书法课

道真县玉溪小学:琢玉课堂,乐在创造

11月13日,道真县玉溪小学校长冷玉强向专家组详解介绍了特色学校创建进展情况,主要包括特色课程、特色课堂、特色德育的构建,并展示了师生们自主新建的班级文化等。该校联盟基地校是重庆弹子石小学,校长刘在平率语文教研组长彭世燕主任、数学教研组长万莉主任等,针对玉溪小学的“琢玉课堂”展开探讨,强调“以生为本”的课堂体系,现场解答玉溪小学各教研组长的疑问,并着重针对科技、书法等校本课程如何彰显特色给予了建议,现场交流氛围非常热烈。本次指导深入课堂教学,与教师本职工作息息相关,切实提升了老师们参与特色学校建设的积极性。

专家组长冉孟凯主任查阅资料

习水县土城中学:特色活动彰显理想信念教育

11月13日,专家组长李莉萍(原重庆南岸进修学校院长)、专家组成员丁生霖校长、联盟基地校重庆兼善中学陈居奎校长一行到习水县土城中学与老师们开展交流与研讨。陈校长代表向土城中学老师介绍了特色学校给学校发展带来的巨大发展和提升,土城中学谢校长更加明确走内涵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学校以校报《励志苑》为契机,利用学校周边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活动,同时提供给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关于特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两所学校达成协议,每月每周都召开特色推进会,及时与兼善中学联络交流,共同推进。

李院长对土城中学目前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尤其是学校的特色管理,能够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建立积极的管理机制,让老师们有很强烈的责任感和凝聚力,通过特色学校建设来提升学校的生命力。

李莉萍院长、丁生霖校长参观校园

本次入校指导活动,得到遵义项目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欢迎,通过紧密围绕特色课堂与特色活动的主题研讨,切实解决了广大教师特色引领下本职工作中所遇到的不少疑惑,尤其是促进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反思,更加积极参与特色建设工作,优化学校各项常规,进而形成合力。通过构建特色文化引领下的课堂模式,思考如何让学科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务实;通过特色活动的策划,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寻找特色办学理念有更具表现力的载体,指导效果明显。同时,也有效促进遵义与重庆两地特色学校的联盟结对,共同发展与进步。

篮球训练简报 篇4

在这个绚烂的春季,我们迎来了新一届的职工篮球赛。为了参加这次比赛,县财政局高度重视,抽调篮球精英组成篮球队,并制定了严格科学的训练计划,在教练的带领下,全力以赴,积极备战。参赛队员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将尽自己的努力认真备战,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争取取得好成绩。

为了提高实战水平,篮球队还积极创造机会,采用“实战训练”的办法,不定期和热爱篮球运动的体育爱好者进行实战对抗训练赛。

此次训练不仅增强了队员们的赛前信心,还提高了队员们比赛的热情和积极性,增进了队员们之间的配合,培养了职工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展现了我财政系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城关财政所

学校拓展训练简报 篇5

【德育动态】

1.继续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查漏补缺)接受上级检查。

2.进行2012年少先队、德育工作进行总结。

3.狠抓校园内外和周边的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我把沙尘请出去,洁净环境留下来”的常规活动。

4.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食堂餐饮管理工作。

5.指导班主任继续做好学生身理和心理的教育活动。

6.继续抓好“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各项工作,并进行期末总结,迎接上级检查。

7.继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校园的和谐,校园最美的风采。

8.对各班的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笔记进行一次检查,记录不全的按规定实行考核。

9.加强师生“读书节”活动的开展,每位教师订阅一份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刊,并做好读书笔记。

10.召开全乡(含官渡)“班主任、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11.配合学校开展 “十八大召开”、“12.4”、“12.9”等活动。

12.全面开展节约用水、用电的知识讲座,并在学生中实施。

13.坚持抓好“校园之声”广播。

14.市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资料,迎接上级检查。

15.收集、整理本部门资料,迎接区对我校的年终检查。

16.大型活动:召开家长委员会和全校家长会。

【安全管理】

1.进一步做好综合治理进学校的工作。

2.每天坚持做好晨检工作,遇到重大问题及时汇报。

3.要求各班安全委员每天填好《班级安全常规管理记录》。

4.强化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要求食堂全体工作人员做好体检、食堂卫生,严禁卖上级限制的禁卖食品。

5.开展全校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清查、并收缴学生中带来的管制刀具。

6.利用晨会、升旗仪式、学生集会宣传、班队活动等进行疾病防疫的宣传。

7.配合医院组织学生参加打腮腺炎的预防针。

8.抓好了常规安全工作。如:爬高、追打、溺水、不坐非法营运车辆等。

【团队工作】

1.继续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查漏补缺工作迎接上级检查。

2.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食堂餐饮管理工作。

3.狠抓校园内外和周边的环境整治工作和学生个人卫生检查。

4接受市上对我校市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的检查。

5.继续指导班主任做好学生身理和心理的教育活动。

6.社团活动“乡村学校少年宫”总结评比。

7.学校召开家长委员会和全校学生家长会。

【班级建设】

1.各班做好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2.抓好文明礼貌教育,在全校师生中进一步推广普通话。

3.加强师生“读书节”活动的开展,每位教师订阅一份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刊,并做好读

书笔记。

4.召开全乡(含官渡)“班主任、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校园风采】

1.学校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总结评比。

2.继续抓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查漏补缺。

学校“六一”活动简报 篇6

2014年5月30日,XXX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庆祝这个属于广大少年儿童的节日。在这欣喜的节日里,在这欢快的音乐声中,我们全校师生聚在一起,共同庆祝孩子们的节日。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庆“

六、一”活动的开展情况,认真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个活动计划,并将筹备工作落实到班级、人头,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

这次“六一”活动一共43名新队员入队,由三年级的同学给他们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站在队旗下,他们庄严宣誓,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做共产主义的优秀接班人。这神圣的时刻将让新队员们终身难忘。随后对学校本学期评选出来的94余名优秀学生进行了表彰,并现场为获奖学生颁发奖状。

文艺演出在接新队员大会后举行,节目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手语操《让爱住我家》、《蝴蝶泉边》唱出了今天生活的幸福;歌伴舞《闪烁的小星星》唱出了少年儿童对党和祖国的感恩与热爱;舞蹈《吹泡泡》、《连跳》跳出了孩子们的童真稚趣与欢乐;拉丁舞跳出孩子们的激情与奔放;快板《文明礼仪伴我行》说出了学生们心声—人人争做文明小学生;经典诵读《沁园春 雪》,展示了孩子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一个音符、一段旋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不抒发出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个多小时的文艺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下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留下的笑声还荡漾在空中,整个校园似乎也变得更加明媚和朝气蓬勃了。可以说,今年的"

学校拓展训练简报 篇7

一、我国课余训练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是解放初期, 当时百废待兴。由于长期缺乏有利于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体育基础十分薄弱。在继承和发扬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体育的基础上, 提出了“批判资产阶级体育观”, 不能搞“锦标主义”的观点, 这些从当年的《体育史》和《新体育》杂志上都有所佐证, 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2年。当时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在沿海城市成立的基督教青年会组织, 还有一些由教会建立的比较有名的学校组织, 主要是建立在大学和中学之中, 比如, 当年北京地区非常有名的中学——潞河书院, 但是现在报道中比较常见的一般都是基督教青年会组织, 基本忽略了当时的学校组织。如赫赫有名、打遍全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男篮“师大红”队, 还有清华大学的百年体育——马约翰先生当时在清华主张的体育教育观念完全同育人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阶段应该是195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奥运会之后, 一直到1959年我国举办第一届全运会。1952年6月,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 同年, 荣高棠带队去参加在芬兰举办的第十五届奥运会。在那届奥运会上, 前苏联在世界体坛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十月革命之后, 前苏联经历了思想的变化, 从拒绝和资本主义国家同台竞赛到1952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取得金牌总数第一, 令世界震惊。于是, 我们就开始向前苏联学习。当时的政务院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 (1954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 负责领导、协调、监督全国的体育工作。教育部设置了体育处, 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负责管理学校体育, 制订和颁布各种有关学校体育的规定。《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 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到了1953年, 为了提高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和教学水平, 教育部又组织翻译了前苏联十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作为参考, 并通令各地体育教师学习。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 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1953年到1956年期间, 全国性竞赛活动达75次, 其中1955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工人运动大会规模最大。当时注重于工人阶级的体育运动开展, 因此代表教育系统参赛的是由教师队伍组成的钟声体协代表队。1954年7月, 贺龙副总理亲自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前苏联, 除参观全苏体育节外, 还认真考察了前苏联体育的组织领导体制, 以及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 1955年国家体委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3所青少年业余体校。1956年国家体委总结试办经验, 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从当年起进行推广, 到1958年为止, 全国的青少年体校达到18000所。记得当年天津一中的门口就挂着一块“天津一中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牌子, 由此可见, 在那个时候青少年业余体校是实实在在建设在学校里的。

第三阶段是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后, 一直到1966年期间。这一阶段是学校培养与专业队培养并重, 而且当时很少几个体育成绩比较突出的省份的专业队也都是建在体育学院里的, 并没有独立的专业队成立。第一届全运会上, 各省的参赛队员绝大多数也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但是, 1961年第二十六届乒乓球锦标赛是一个转折点, 再加上为了准备1965年的第二届全运会, 当时第一届全运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运动员有相当一批人就没有再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而是直接进入专业队参加训练。

从以上的演变过程, 可以体现出中国学校体育始终坚持了两个根本宗旨。第一, 中国学校体育的主流是以育人为主。第二, 在各个时期里, 尽管参赛队员都是学校的学生, 学校体育也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我国政治环境的变化, 学校体育培养的人才与国家体委的专业训练队划分得越来越清晰。1952年之前选派参加国际比赛的代表队及有关体育方面的工作都由团中央负责, 而1954年成立国家体委后, 由贺龙担当主任的国家体委逐步接手工作。

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冯文彬提出:体育放在团中央来搞不太合适。而中华体育总会主席马叙伦认为:“体育只有放在教育体系内才比较合适。”但是, 到了1972年“乒乓外交”之后, 学校体育跟群众竞技体育真正地、彻底地分开。当时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团长庄则栋和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联手演绎“乒乓外交”传奇故事, 以小球推动大球, 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僵局。由此开始, 中国逐渐打破了在国际体育活动方面与世隔绝的局面, 开始恢复了国际交往, 重新登上了国际体坛。体育竞赛开始在外交、政治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加上文化大革命当中, 学校体育又受到了严重地破坏, 此消彼长,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一些专业运动队在国家体委的大力扶持下, 开始重新组建和恢复, 体育场馆重新开放用于训练和比赛, 竞技体育不仅恢复且局部有所发展。

然而,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地发现专业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因此学校体育就又开始加以补充。1982年分别在北京、太原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第二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在这期间, 中国女排勇夺世界杯冠军, 并开始了“五连冠”的征程。在女排精神的鼓舞下, 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胸怀“振兴中华”的壮志,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由此“文化大革命”中沉寂多年的运动场又重新沸腾了, 各类校际体育比赛逐渐活跃。记得继由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发起的“英雄杯”篮球赛之后, “钢花杯”、“孔雀杯”篮球赛吸引了更多的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组织的排球比赛, 参赛学校也越来越多,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极大的潜力。

1985年12月, 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在山东掖县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由于当时青少年的人群大部分都在学校, 所以, 这次会议为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从理论上澄清了当时学校和社会上对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一些模糊认识, 使广大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同志深受鼓舞。而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败之后, 中央已经感觉到专业队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只是由于一些客观环境的影响, 一时半会还摆脱不了专业性集中训练的体制, 即便体育人才培养又重新回归到学校, 也不可能达到从学校里走出来的人才就可以直接去参加世界大赛的要求。

从目前发展分析, 当年“掖县会议”后颁布的《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 (1986-2000年) 要求定得高了些, 可以说如果按照1959年当时参加全运会的模式, 把学校体育的路子延续下去, 那50年后的今天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

二、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向的探索

当前竞技体育该往哪儿走?是延续国家体委专业队的体制, 还是重新回归教育, 回到以学校体育为主的发展轨道上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好多体委系统培养出来的运动员, 当他们的运动生涯结束之后, 面临的问题非常多, 尤其就业问题相当突出。如果把运动员放到学校来培养, 那这个问题就相对较容易把握和解决了。尽管前苏联曾实施这样的集中训练方式, 但现在也早已经改变, 而且也确实没有一个国家会召开我们这样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在国际体育交往中我们发现, 我国的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不融合的, 属于“两张皮”。竞技体育运动一定要和学校体育结合起来, 这样才更加科学合理。

纵观历史亦是如此。竞技体育中体育水平比较高的一般都处于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的时候因为没有专业队, 所以当时的参赛者自然而然都是大学生选手。尽管1958年国家体委招了一批运动员, 但是当时他们的水平并没有大学生水平高, 所以也不能作为代表去参加全运会。然而第一届全运会结束之后, 国家体委就将一部分高水平运动员从学校带走了, 组织起来, 后来转成专业体制下的运动员了。但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 这一体制有着很大的弊病, 即耽误年轻人日后的职业取向, 因为真正有成绩的还是很少的一部分, 大多数专业运动员是没有出路的。

这项研究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扭转这个局面, 也是相当难的。目前这个阶段, 从国家层次而言, 也下不了决心, 因为毕竟体育竞赛水平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依靠体育显示中国实力的东西肯定会逐渐淡化的。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出现大量竞技体育人才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什么我国学校能涌现出那么多的竞技体育人才呢?第一, 我国在近百年来都是被动挨打, 教育和体育都处于很落后、不普及的状态, 而只有那些在学校上学的学生, 才能够接受到先进的西方思想文化的教育, 其中也包括体育方面的教育, 他们得到了体育训练的机会。而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没能完全解决, 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去从事体育运动。与国际相比, 我国高校中体育教育与训练的整体水平都不够高, 因为这些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当时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比较弱, 又有前苏联的成功模式, 因此我们就模仿他们, 以体育为突破口, 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 以此来显示和验证国家的实力和能力。第二, 1954年国家体委成立之后, 有了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培养专业体育人才, 由国家投资, 集中人力、物力做好体育工作, 就形成了体育界的“举国体制”。过去在学校里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 但是专业队却是“全天候”的训练模式, 而且还有了很多专业保障, 因此, 一时间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速度飞快。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时候, 我国体育代表团不仅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还取得了金牌总数第四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成了万众注目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 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 而且《通知》指出:“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采取有力措施, 使体育运动不断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发展, 要积极发展城乡体育活动, 努力提高健康水平, 重点抓好学校体育, 从少年儿童抓起,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根据这个《通知》的精神,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体制改革的热潮,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四、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理论依据

现在的“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有三个基本界限必须要划分清楚。第一, 职业和非职业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个划分清楚, 在教育这边探讨问题就是不科学的。因为作为正在学校接受培养和教育的学生, 肯定是非职业的。美国的NCAA拥有诸多运动项目, 光篮球每年就有300多支队伍参加, 每年四大区比赛、四强赛、决赛等都是纯学生的赛事, 绝对是非职业的。第二, 注重人才培养和注重体育运动成绩。教育内部永远把培养育人放在首位, 而在体育系统内部依然始终把拿冠军、出成绩放在第一位, 奋斗目标截然不同。第三, 体育是政治还是文化。美国的职业必须由非职业作为基础, 而我们培养运动人才却是完全从职业培养开始起步的, 这就导致退役运动员必须面临着艰难的职业选择。而在教育体系内成长起来的运动员, 他们的出路却是多方向的, 而且往往因为具备特殊的体育技能很受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欢迎;而在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下走出的运动员, 他们的运动成绩好坏就决定了他们日后是否有出路。

在我们研究“教体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之时, 应该首先确定好“教体结合”的理论基础——到底是培养人才, 还是为了追求竞技成绩?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阶段, 也是竞技体育与教育最好的“结合点”, 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学校是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基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 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各级是指不同层次、各类是指不同行业, 那么竞技体育也是其中的一个行业, 而学校系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责任。

第二, 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与竞技体育的教育属性是一致的。现在我们一谈到竞技体育就会联系到奥运会, 如果忽视了教育仅仅谈竞技成绩, 那就是生物学上的较量。而现代奥林匹克的奠基人顾拜旦先生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这一思想出发, 他提倡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 是希望把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手段。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体育运动为人类和谐发展服务。因此, 只有以教育的观点看待奥林匹克运动, 我们才能够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主义;只有以奥林匹克的精神看待竞技体育, 我们才能够理解竞技体育的教育性。所以, 竞技体育既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 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全面的教育。学校是教育最集中、系统培养人的地方, 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 学校是开展竞技体育和人才全面培养的最好结合点。所以, 在学校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进行专才教育, 也是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基础。

第三, 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对学校建设的特殊功能。1.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 通过开展课余体育运动比赛对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有指导意义;2.有利于促进校际之间的关系, 通过体育比赛能够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3.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以青年人为主体, 体育竞赛活动能够让学校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充满生气;4.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如:太原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等就是通过体育联赛扩大了影响;5.有利于满足部分有运动才能的学生提高运动水平的需求, 比如邹凯有体操才能, 那么, 他通过在北体大读书与训练, 可以提高运动水平;6.有利于开辟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渠道, 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所以, 我们应该把学校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纳入到现有的集中培养体制中, 特别是后备人才的培养, 今后就应该放在学校系统当中, 应该注重发挥体育专业院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的特殊作用。

体育回归教育是理念的回归, 业余体校回归到学校是渠道的回归, 过去由体委办体校确实短期内能够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 但是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却毁掉了一大批人。国家体育总局应该重点负责国家队, 而单项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应该回归到学校。比如华东理工大学臧玉英教练培养的乒乓球队等都可以培养出后备体育人才。目前, 北京、上海、天津、江西、江苏等省市高等院校和中学形成的集中“教体结合”的形式是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一条重要经验, 并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

五、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和重心不同

学校义务教育阶段, 除去极个别的学校之外, 其他学校的管理一律放在教育系统。因为这个阶段是公民素质的奠基阶段, 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那么这个人就很难介入到日后的社会生活之中。到一所体校去考察时, 看到一个教师正在给两个中学生补习初二化学, 当时那两个学生因为参加比赛而落下了几节课, 那位教师就在他们参赛回来之后耐心组织补习, 当时看了后非常感动, 因为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体校真的不多。后来在学生们午睡醒了, 下午训练开始之前, 和一群学生聊天, 问他们:“你们这里有少先队、青年团吗?”他们说:“没有。”这就说明一些问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 一些非智力因素在这样的体校内一点儿都没有体现。而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们心理和品格的发育都是不健全的。另外, 平时由教育部组队参加的国际比赛, 很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员在参与比赛的同时, 去接触当地的风情文化知识;但是那些专业队的运动员只为比赛而去, 他们不会更多地关注人文等其他知识。因此,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让学生们收获“健康、快乐、自信、阳光”。

高中阶段, 体育总局目前拥有200多所体育运动学校, 这个阶段可以认真研究, 可以学空军招飞。空军每年招飞的时候大概招收1600~2000人, 但是整体素质都不行, 合格率还是太低;后来他们试着办飞行员预备班, 就是在初中升高中的阶段, 有意识地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 在高中阶段除了上普通的高中课程之外, 还增加了飞行员基本知识的普及, 一个班毕业顶替了以前从好几个省招上来的学生。所以, 体育运动学校应该越少越精, 这样才能精心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而且也有利于这些人才日后的择业。

大学阶段, 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项目经费去培养和锻炼学生队伍, 比如像北师大女子足球队。第一届全运会之前, 各省市也提出要集中训练。当时, 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集训可以, 但是清华要自己设一个集训基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集训之后, 还可以让学生们第一时间回到课堂, 继续学习。

所以, 参加运动训练可以, 但是我们一定要先为运动员想好出路, 不能等到退役了再为他们的出路发愁, 这也是与国家人才开发培养的目标一致的。第一, 从成才的角度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第二, 体育教育要符合人才成长和教育发展的规律;第三, 教育内部要坚决贯彻德智体美相结合发展的规律。

六、课余体育训练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经过20多年探讨与实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仅以最近的10年为例, 2001年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54枚金牌, 获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之后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除第23届获得金牌总数第2名外, 第22届和第24届均保持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20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第24届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上, 我国学生运动员又取得了18枚金牌、18枚银牌、12枚铜牌, 总排名第一的好成绩。今年在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 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75枚金牌、145枚奖牌的优异成绩, 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比赛规模不断扩大, 运动成绩逐年提高, 一批学生运动员的体育运动成绩达到了健将标准, 运动会各项纪录多次被刷新。

课余训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体育对于促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课余训练和各种比赛活动, 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地开展, 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 增强了凝聚力, 丰富了学校的社会形象, 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加强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如CUBA提出的“大学生自己的篮球赛”、“打篮球是我的梦想, 上大学是我的梦想, CUBA是我圆梦的地方”的宣传口号都带有鲜明的校园文化气息, 使校园文化更有活力、有朝气、有个性。

体育竞赛拓宽国际教育交流渠道

20多年来, 教育部门多次组织参加了国际中学生体育比赛和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活动, 我国学生运动员均获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通过参加国际间学校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 使我国的学生开阔了视野, 增进了同各国学生间的友谊, 提高了我国学校在国际学校体育界的地位和知名度, 为今后由教育系统组队参加世界水平的学生运动会及各单项体育比赛积累了经验。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奠基

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 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学籍、训练、竞赛管理及中学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训练工作评估等方面, 先后下发了一批配套文件 (共29种) 。这些文件的制定和颁布, 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了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健康、稳步、有序的发展。

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我国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从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国情出发, 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凡是具备了一定条件的学校, 就积极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的训练, 或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训练;而多数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 就开展一般性的学校体育代表队的训练。

与此同时, 条件较好的学校在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中, 也注重一般课余体育训练地开展, 两者有机结合, 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据统计, 自1986年以来, 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优秀单位的中学有315所, 大学有139所, 其中除“试点校”外, 也有普通学校。

今年, 我国先后在内蒙古包头市和广东省深圳市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学生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学生运动员以优异战绩向世人表明,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在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 走教体结合“一条龙”培养之路是完全能够培养出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经过20多年的实践, 我国目前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一是清华模式, 二是“三在”模式, 三是共建高水平运动队模式, 四是北体模式。这几种模式已成为组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运动员的主要来源, 并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现“教体结合”是一种大的趋势, 而且这方面的进程在北京奥运会之后明显加快了。在去年的广州亚运会期间, 新华社记者的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引得人们把对中国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学校体育。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 也有更多的媒体发出了体育回归教育的呼喊。

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拓展训练 篇8

摘 要 所谓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指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促使个体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生存法则、消除个人压力,呈现出更为积极与健康的成长发展状态。本文以“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拓展训练”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阐释了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拓展训练实施的基本目的,然后从训练计划的设置、创新教学设计以及开发个性教学三个角度论述了具体的实施策略。望本文中笔者的研究能够对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开发出全新的角度,推动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拓展训练 教学设计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采取体验式的教育方法来实现对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行为,其既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亦是完善个体心理品质、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广泛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对培养体力意志、提升心理素质的双重目的,使个体更加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标准与要求。

一、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拓展训练实施的基本目的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拓展训练实施的基本目的于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在不断培养其融合团队、适应社会所需的各项素质的过程中,促使其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外在环境的不断进步与变化所引发的个体生活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压力,学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缓解学生的压力,这便导致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必然性。可以说,这既是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二者共性目的所需,也是其在各自教育教学领域中的终极指向与要求。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拓展训练的实施策略

有关专家调研信息显示,实践经历对于个体记忆所能产生的作用远超过语言文字带给人视觉上的记忆效果,而心理素质拓展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具体的实践策略,在具体操作方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

(一)基于目标,设置训练计划

基于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本身的目标所在,心理拓展训练需要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计划与具体方案,而为了保障这样一个计划的出现与完善,就需要如同对待体育教学一样,既要充分认知当前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心理上的特点,以及以往其参加体育活动和素质训练方面所呈现出的具体情况,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具体方案和构想的落实,设置者也必须明确固有方案当中哪些内容是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现状、那些超脱或违背发展的客观原则,然后要不断以此为依据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

(二)创新教学设计,引入生活化情境

在具体实施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冲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对训练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富有挑战性和新颖性,避免因为千篇一律而造成学生新鲜感和趣味性的流失。教师需要在训练过程中引入一定的生活化情情境,让学生在感知生活、体味情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兴趣、更加积极地融入教学模式和策略过程中,使自己的内心更加丰富与坚毅、更加果敢和品质化。

(三)开发个性教学,提升教师素质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教育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展开正确的引导、保障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方向上的准确性;其次,不断积累心理素质拓展所需的必要经验以及基本理论知识,确保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保障其安全、和谐,并可以从动作技巧以及基本体能保持方面进行有效指导;再次,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心理上、身体素质体能上以及精神状态上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与弱点,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一定要充分结合其现状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离开学生自身对于拓展训练本身的诉求;最后要积极为学生树立一种学习观念与态度,从拓展训练的内容来说,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我的态度意识当中,说出其对于具体拓展训练内容的感观,支持与反对完全可以进行充分而明确的表达,要鼓励学生敞开心胸、不断进行自我挑战,彼此之间建立互助、互信的情感表达氛围。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心理拓展训练,不仅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現体力、智力以及心理素质协调与平衡的重要途径,亦是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交往与对话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对接学生与社会的最为重要的教育机构,有效的心理素质拓展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知自身潜能、克服心理惰性,磨练自身的意志,同时在不断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基础上,提升其认知自我、认知社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广大从事体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其要想让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更为契合,更加符合学生成长与学习的现状,就需要基于目标、设置训练计划,创新教学设计、引入生活化情境,开发个性教学、提升教师素质,让心理拓展训练成为能够助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让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呈现出更多元、更加丰富的教学元素,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马广卫.心理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204-205.

上一篇:王村煤矿学习总结报告下一篇:第六章刑事诉讼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