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派读后感

2024-07-13

敌人派读后感(共3篇)

敌人派读后感 篇1

《敌人派》 教案

选课意图:

1、平时,我总给孩子介绍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大多是以文字为主的。但是很多学生都对阅读提不起兴趣,介绍多了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于是最近我开始给学生们看绘本。虽然他们已经五年级了,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绘本,几乎没有正规地上过一节绘本课,平时总是匆匆看过就算了。所以这次打算好好上一次绘本课,让学生们知道绘本原来也很有趣,很有深意,并不是小孩子的玩意儿。

2、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五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更加增强,竞争意识也不断上升,同学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暗地里,一些成绩相仿的学生也在互相较劲。但是,他们往往不懂如何控制情绪,一旦发生争执很容易造成身心伤害。

教学目标

1、学会读绘本的方法:仔细观察,大胆想象。

2、读懂绘本,从中得到启示

3、学习和同学相处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是一本什么书?这本书与我们平时阅读的书有什么不同?

(把书拿在手中,向学生展示)

师:像这样的书叫绘本,指的是以绘画为主,兼有少量文字的书籍。这样的书,也许我们以前都很少接触,所以今天我们要仔细读读哦!老师先教大家一个读绘本的故事: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出示)

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封面和封底,你从封面封底上得到了什么信息?(介绍作者,德瑞克·莫森,美国作家,这是他创作的第一本绘本。)(介绍绘者,泰拉.葛拉罕.金恩,美国知名插画和壁画家。)

(理解题目,派是从英语pie音译过来的,意思是馅饼。)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师:你有敌人吗?有什么办法能消灭敌人?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要从书中找找答案。

二、读绘本

1、第一页

师: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出示文字)

师:猜猜看,这完美的假期里可能出现了什么不和谐的音符。

2、第二页

师:看画面,你观察到了什么?他在哪里,干什么?

(解释树屋)

师:你会把敌人的名字告诉别人吗?或者写在日记本里吗? 师:是啊,要是我,我也肯定不会对别人说我的敌人是谁,这多不保险,既然我没有一个秘密基地,我就只好把这敌人名单深深地放进心里了。

3、第三页

师:可是这件事突然又有了转机!看看图,猜猜看,爸爸拿出的是什么? 师:你觉得做敌人派需要哪些材料。写一写,描述一下你的敌人派。(生小练笔,读给大家听听)

4、第四页 师:看看图,我带了哪些东西给爸爸?你猜爸爸有没有放进去?

5、第五页

师:看看爸爸的敌人派到底是怎么做的(直接读)

6、第六页

师:看看,这个敌人派看起来怎么样?

师:好可惜电脑只能出示图片声音,为什么不能发出气味呢,我敢肯定,电脑如果能够发出气味,那么销量一定会大增。

师:不过,不能闻到味道,我们还能读读文字。“我”认为,吃了这敌人派会怎么样?你觉得吃了这敌人派会怎么样?

7、第七页

师:你觉得跟敌人一起过一天怎么样?也许会发生什么事?

8、第八页

师: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9、第九页

10、第十页

师:猜猜看,他们在说什么?

随机抽取学生对话。

11、第十一页

师:你从图中观察到了什么? 12:第十二页

师:吉米会吃敌人派吗?

13、第十三页

14、第十四页

师:你知道敌人派的作用吗?

(化敌为友 假想敌)

师:对于敌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师:读完故事,你有什么疑问?

(敌人的事情爸爸是怎么知道的?敌人派的制作方法是真的吗?爸爸以前做过敌人派吗?)

三、拓展

1、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

2、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敌人?

(逆境 不愿意做的事情)

3、推荐《感恩对手》篇二:教学设计 篇三: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鸟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邓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2、是要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制作教学课件。[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是在课外书籍中,你们都读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2、同学们说得好,这些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3、(课件出示线路图)教师介绍。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由毛主席指挥,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此时,毛泽东主席写下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一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课题。)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8行,每行7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全诗4句。

2、学生自渎诗,读通读准。

3、(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4、同学们能很快地将诗读准确,很不错。可是读课文不但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这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说得很好,齐读这句。(教师板书:难)看到这个“难”字,让我为红军战士捏了一把汗,这句诗中哪个词语把这个“难”写具体了?(板书:万水千山)

6、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山和水呢?同学们找一找。(板书:五岭、乌蒙、岷山、金沙、大渡??)老师为什么要用上“??”,谁能了解老师所想,能替老师说说。

7、你们真了解老师,说出了老师心里想的。是的,这些山和水只是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来看看这些山和水。(课件出示:五幅图片)

8、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难)面对这样的困难与考验,我们的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板书:不怕、只等闲)

9、从这句中你感受到了我们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品质呢?(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带着这样的感受练读第一句。

三、学习2、3、4句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具体地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工具书和你课前查阅到的资料,来交流你对2、3、4句诗内容的理解。

2、学生汇报,理解了哪句诗。a、“五岭??乌蒙??”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感受即使是在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③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的呢?

④红军战士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⑤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有感情地读这句。b、“金沙??大渡??”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谁知道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③(课件出示:金沙江图)“暖”,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地势险峻,但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战役,心里还是感到很温暖、很欢快的。

④谁能将这温暖的感受读出来。

⑤谁知道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⑥(课件出示:金沙江图)“寒”,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大渡河河面阔,水流湍急,几根铁索组成的桥高悬上空。让看到的人不禁心惊胆寒。想到在此桥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又感到无比的悲痛。

⑦谁能将这心寒、心痛的感受读出来。

⑧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天气的情况,更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谁能将这一句完整地读一读。c、“更喜??三军??”

①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岷山由于山势高,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红军战士又是如何看待这座大山的呢?谁读懂了这句。

②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③由于胜利在望,喜由心生,眼前千里积雪的岷山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④谁能将红军战士看到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抒发情感,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我们的红军战士,表达你此时的心里感受?(??)

2、让我们带着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谁先来试试?

3、短短的56个字中居然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使得我们在品诗、吟诗的过程中,不禁会对作者毛泽东主席产生深深的——(生:崇敬、敬佩之情)。

4、教师简介毛泽东:是啊,一代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课件出示:毛主席手笔)这就是毛主席亲笔写下的《长征》,这首诗感动了许许多多人,有人以歌曲的形式将这首诗表现出来,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歌曲形式表现的《长征》。(播放歌曲)

5、诗歌配上了音乐,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这么好的诗,如果能背下来,时时回味,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学生两分钟试背)

6、配乐齐背全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几个网址,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询更多的有关毛主席的诗词。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伟人风采。[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五 岭

乌 蒙 难 不怕 革命英雄主义

金沙江 万水千山 只等闲 革命乐观主义

大渡河

岷 山《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都安县安阳镇第一小学 潘凤霞

一、创设情景 导课激趣

师: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请看大屏幕,同学们认识画面上这个人

吗?

师: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七律长征(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七律是诗的一种格式,一共有四句八行,每行有七个字。长征才是诗的真正

题目(生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谁知道长征?篇四: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语文园地五 页码: 教学目标:

2、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语。

教学内容分析(含重、难点): 重点:读反义词识字。

难点:认识26个大写字母。

教具准备:(含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 2 3 第 6单元 内容了解昨天、珍惜今天

页码:___至___页

执笔教师: 王守艳

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了解今天,珍惜昨天”来编排的,识字课

文选的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让学生认识汉字,感知数量词的同时,感受美丽景色、美好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讲的是毛主席为乡亲们解决吃水问题的故事。《王二小》让我们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画家乡》是让学生感受今天,感悟到伟大祖国是多么辽阔,多么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 4 情。

单元学情分析: 现在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翻来张口的生活。战争的艰难、残酷和流血牺牲,他们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真的让他们去体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搜集资料、信息,再结合插图品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单元教学难点: 1)会认“海”等74个生字,会写“沙”等30个生字。本单元计划用 12 课时完成教学(总课时)课题名称: 识字6 页码: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含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含义。

2、指导学生学习数量词的用法。

5篇五:做人与处世教学设计

做人与处世

一、季 羡 林

(1911-2009):山东临清人,字希逋(bū),又字齐奘(zàng)。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国学大师。

二、生字词

范畴()惩罚()

发人深省()屡创奇迹()匮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磕磕碰碰()箴言()庶几()不一而足()

简明扼要()分 野()

三、题解

做人:

一指待人接物;二指当个正派人。

处世:

指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

与:在这里是连词,起连接作用

四、分析

1、天人合一

有多种解释,季羡林先生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天人合一”即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3、作者为什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列在第一位,并且要对其进行详写呢?

因为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作者希望人类能够尽早认识这一问题,改善对自然的态度。

4、中心论点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

做人与处世

必须处理好 人与人的关系 “真”“忍”

三个关系: 个人心中思想感情

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消灭私心”

5、谈谈你看完短片后的感受

(例如: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爱护自然?)

6、谈一谈,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人(例如怎样对待父母、老师、同学)?

7、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恬淡寡欲; 宁静:安宁恬静;

致:达到。

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消除私欲,使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8、你认为应该怎样消灭私心?

五、作业:

1、仿照文章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特点,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对“做人与处世”的看法;

2、查找季羡林其他散文作品自读。

为“敌人”准备一份《敌人派》 篇2

因为它可以帮你消灭敌人!这种派的名字,就叫做“敌人派”。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你一定充满了好奇。

你有讨厌的敌人吗?你想消灭他们吗?那就按照书中的秘方,做一个“敌人派”吧。动手之前,我们先来听听书中的主人公讲述的这个“敌人派"的故事——

我的头号敌人名叫杰米·诺斯。我从棒球赛上败下阵来时,他居然哈哈大笑!他搞过一次“蹦床派对”,邀请了我最好的朋友斯丹利,却偏偏没有我的份!

我把他的名字写到敌人名单上,把它钉在树屋里,那儿可是禁地,敌人杰米休想进去。

幸好,我的爸爸是对付敌人的高手。他找出一份发黄的独家秘谱,要帮我做一份“敌人派”。爸爸说,只要敌人吃下敌人派,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消灭掉!

敌人派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爬满了毛毛虫?丢满了乱石子?还是藏满了嚼过的口香糖?管它呢,肯定是些很恶心的东西!

吃了敌人派会发生什么呢?头发全掉光?嘴巴里变得臭烘烘?或者,会让那些可恶的家伙哭个不停?

杰米打开门,看到我,他吓了一跳。但很快,他还是答应跟我一起玩。

我们骑了一会儿脚踏车,玩了一会儿蹦蹦床,丢了一会儿回飞棒,还灌了些水球丢向邻居家的女孩子,可惜一个都没能丢中。玩篮球的时候,我是故意让他赢的,因为老爸说过,这一整天要对敌人友好再友好啊。

要说起来,这种感觉真是很奇怪——和自己的敌人一起玩,好像也蛮有趣哟!

后来,杰米发现了我的树屋。他提出想去树屋玩一玩。可是,树屋里还钉着写着杰米名字的敌人名单呢!

我让他先等一下,然后爬进树屋,一把扯掉了钉在墙上的敌人名单。

我们在树屋里玩得好开心,爸爸来喊我们吃晚餐,我们还假装没听见。

晚餐的时候,爸爸端出了那个敌人派。

我开始发慌了,因为我压根不想让杰米吃那个敌人派了,他现在是我的朋友啊!我大声叫道:“杰米,别吃!这个派很难吃!说不定还有毒呢!

这时候,爸爸已经在大口地吃敌人派了。杰米看了看爸爸,根本不听我的,也大口地吃起来。他们一块接一块地吃,也没见有什么事情发生。于是,我也试着尝了一小口,敌人派的味道真是好极了!

从这以后,我和杰米就变成了好朋友。至于那个敌人派嘛,我至今也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我的头号敌人已经不存在了呀!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篇3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优秀的老师有着牧师般或者宗教般的情怀,懂得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幸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为什么总是试图把草当树来种呢?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两周在读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教育书籍《谁是教育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以下几条:

第一,写作形式:对话体。

以往读的书籍基本都是独白,这本书则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展开对教育各个范畴的探讨,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人读下去不在是那么单一枯燥。这种阅读感觉有点像在看电视访谈。

第二,部分理论让人深思。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

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现在我们的教育,习惯的做法是,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大多来自心理学领域。第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掌握学习“、”直接教学"。第二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第三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则有“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等。作为高效能的教师,他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同时他还具备调动各种教学模式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们教师总体上都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而我们经常搞一些“大培训”,如听报告、记笔记是很难有效果的。

此外,在分析一些问题时,作者很多时候能用哲学的观点去思考,去辨别,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到底谁是教育的敌人,最终作者没有形成结论。但在一系列的争辩中,让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一念之差。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范文三:

理性的郑校长在与一线校长的对话中不断学习思考,又获得新的思想。这是一种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郑杰:我们对教师的管理更应该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多加干预他们所应用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哪怕这些方法和行为貌似不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

邓模:我很认同您的说法。因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他的教育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所以我们的管理应学会抓住最本质的核心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进入得深,才能抓得准,从而帮助教师真正地教好书育好人。

郑杰:我理解的团结,一是指存在分歧时,大家为了防止分裂而达成一种妥协;二是指大家在干同一件事的时候能劲往一处使,比如拔河,就是考验团结的,因为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而打篮球却不一样,打篮球不仅需要团结,似乎更需要合作。

邓模:联系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年组自主管理治,我也感受到,光站在团结这个精神基础上工作的效能,的确是没有在团结基础上学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长处工作效能高。的确,打篮球需要团结,但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

郑杰: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统一思想”。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邓模:在未看到您提出这话之前,我还真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现在细细品读,琢磨之后,结合自己的工作现状,的确觉得有一定道理。为什么我们会每天陷在实际工作中的小问题里解决不完?跳不出来?总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按上面要求“步调一致”行走?

上一篇:吊机作业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做爱心范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