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的榆树叶优美散文

2024-11-25

飘香的榆树叶优美散文(通用12篇)

飘香的榆树叶优美散文 篇1

飘香的榆树叶优美散文

儿子知道我喜欢侍弄花草,这次出差,给我带回了一盆榆树桩。高高的紫砂花盆上突兀着古朴虬典的树桩。树桩的弯曲处恰到好处地挨着花盆的边沿碗蜒而下,指甲大的榆叶或卷或舒或大或小,淡绿一丛,葱茏茂盛,恰似一条绿色的瀑布。啊,又到了榆叶飘香的时候了!

小时候,家里穷,粮食不够吃,每到春天,挖野草、摘榆叶,打洋槐花便是我和二姐放学的主要事情。榆树叶细腻滑爽,吃在嘴里软软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榆树皮用斧头锤软,用石磨磨成糊状,再掺上少许杂面,可做成榆饼。记得八岁那年春天,二姐带着我到西村树行里去摘榆树叶。啊,好大的一片林子,榆树叶刚放青,一片淡绿。东风吹拂,嫩草芊芊,小鸟在枝头啁啾,蝴蝶在草上翻飞。我脱了鞋,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发现青枝绿叶间有一个很大的鸟窝。连忙爬过去,想看看鸟窝里有没有鸟蛋,突然一条青梢蛇从鸟窝里探出了头,我吓得魂飞魄散,飞快滑下树,鞋也顾不上穿,提着蓝子就跑,连肚皮被树枝划破直流血都顾不上擦。心疼得二姐在后面直抹眼泪。

六十年代初,我上了中学。在学校食宿。一个星期天我回家,见父亲在灶下烧火,母亲在锅上忙碌着。她对我说:“估计你今天回来,做了点榆饼,你尝尝。”我追不急待地掀开锅盖,一股不可名状的香味随着蒸腾的热气扑鼻而来。母亲铲了一块给我,我贪婪地吃着,虽然有少许涩苦,但比饿肚子强多了。我一口气吃了三块。父亲告诉我,家里没粮了,已经两天没烧锅。你妈怕你回来饿,昨天晚上去扒了榆树皮,连夜磨成糊子,给你做顿榆饼。我望着母亲瘦削的已经浮肿的脸,泪溢满了眼眶。连忙从书包里掏出平时在学校舍不得吃,省下来给父母亲的大大小小有半块的、有小半块的山芋干面团子,塞给了母亲。

这二十多年,生活一天比一天看好。再也用不着吃榆树叶、树皮饼,在心里把它渐渐地淡忘了。去年春天,我肠胃不好,便秘。医生说,要多吃点含粗纤维的食物。我没在意,出了医院就忘了。好在便秘也不是什么大病。一天吃中饭,老伴端上一盘黄绿相间的.饼子,还神秘兮兮地朝着我笑。我一看,是榆树叶掺着玉米面做成的饼,黄灿灿绿莹莹的煞是诱人,缕缕热气蒸腾着沁人心脾的香味。原来,老伴听了医生的话后,记在心里,星期天专门回家。,摘了一大蓝嫩榆叶,又向人家要了几碗玉米面。她怕我吃不下,除掺了一半小麦粉外,还加了点糖和芝麻。真难为她想得这么细,我好感动!吃了两块,居然口感极佳,别有风味。以后,又连续吃了两次,从那就再也没有便秘过。

进人人生的秋天,总爱回忆过去。在心里慢慢咀嚼那些难以忘记的往事,那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那绵绵于心千缠百绕的亲情、爱情;细细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沧海桑田。那漫溢在其中的爱总会令我激动,令我向往,令我缠绵,令我沉醉。永远长留在我的心头,成为我心中一片葱茏的绿荫。

飘香的榆树叶优美散文 篇2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以诗的笔调, 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 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无限希望, 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 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 一幅风景画。

文章一开头,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 粗略地勾勒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 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迷离的色彩, 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 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 该是怎样的美妙啊!然后, 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 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突出草的绿, 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写花, “桃树, 杏树, 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突出花的争相斗艳, 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 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 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 渲染春雨的“轻柔”“湿润”, 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 画出了一幅迎春图, 人们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 “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五幅图景, 五幅画面。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是一篇“纯”写景的散文, 文中写景用了“最自然最恰当最现成的字”, 使之显示了一种特有的朴素美, 这是文章在语言上具有的独特风格, 而其最大特色———绘画美, 也因此体现了出来。作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 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作者先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何等恬静, 又何等明媚。作品的“出奇”之处, 是在引出“山”之后对“山”的描摹上:“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的慈爱, 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况且“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呢:“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一幅“小山摇篮图”蕴涵着感人的脉脉温情。

雪后初晴的美景是第二幅画面。“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山尖全白了”。多么妙的雪霁晴峦图啊!更令人击节称奇的, 是小雪给大自然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的,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了”。而且全白了的山尖“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竟还有“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直“羞”得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呢!可以说, 雪后的济南格外秀丽了。这真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墨淡彩。

古代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 体现出了散文的图画美。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作者笔下, 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 有泉, 有林, 有亭。然而, 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 而是交织一体, 既各具特色, 又融合统一, 蔚然深秀的琅琊山, 风光绮丽, 苍翠欲滴, 以群山为背景, 酿泉环绕而过, 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 这样, 无山, 则泉不美, 无泉, 则青山孤立, 无亭, 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 泉与亭相衬, 一幅画中, 山水亭台, 一应俱全, 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作者笔下的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文章还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文章写滁人之游, 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 在这幅图画中, 有“负者”, 有“行者”, 有老人, 有小孩, 前呼后应, 往来不绝, 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 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 宴饮所需, 无论是酒还是鱼, 是肉还是菜, 都是就地取材, 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 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 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 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最好乐趣, 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 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传递正能量的优美散文 篇3

《散步》只有短短580字,写一家三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迟来的春天终于到来,“我”劝母亲趁天气好多出去走走,母亲接受了“我”的劝告,于是初春的一天我们一家三代人一起到田野去散步,一路上高兴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其乐融融。难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上年幼的儿子。就是这么一次平常的散步,谱就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短文不仅熔铸了浓浓的亲情,歌颂了生命的意义,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符合时代的要求,传递了正能量。文中几处叙述和描写感人至深,并且饱含哲理。

《散步》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揭示了生命延续的道理,而且也表现了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和谐”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内容。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乃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

《散步》的深刻意义还不仅于此。儒家经典《四书·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先贤将这段话概括为“修齐治平”四字。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修身齐家”的榜样。他是一家的核心,是家中的顶梁柱,担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责任。由于有他,这个家才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小儿天真可爱,全家其乐融融。如果全社会人人都像他一样,何愁不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散步》也是一篇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这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文章写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踏青,必然要对初春田野的景色进行一定的描写。但文章对颇有诗情画意的景物的描写仅有寥寥几笔:“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着重的只是“随意铺着”的“新绿”和水田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并由此引发哲理性的思考:“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确,生命是顽强的,但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荣枯可以周而复始,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的生命却不能长生不老,也不能返老还童,所以作者将笔墨更多的用在生命的新老传承上。关于景物,作者还通过“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过同样精炼的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分明就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明媚的春景愉悦着母亲,儿子的孝心温暖着母亲,无边的春色弥漫在祖孙三代的心中……。

艾叶飘香优美散文 篇4

端午节到了,在我们乡下,这天早晨家家户户大门头上都插上菖蒲和艾,说是能驱邪避难保平安。父亲相信这些,这天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弯刀去菜园割回一大捆艾,挨家挨户地送,然后再把自家前门和后门都插了个遍。他不知从何时起,年年如是。

父亲一生勤劳善良,从不怕苦怕累,唯独怕的就是灾难。“平安就是福”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的,他希望全家平安,更希望全村平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非常岁月,说端午节插艾的习俗是封建迷信活动。村民们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个习俗因此曾一度中断。然而,父亲种植的艾根如韭菜一般,还是年年生长,年年收割。父亲把它晒干贮藏起来。谁家的新生儿洗三朝,就送一些;谁家婴幼儿感冒了,父亲就拿出艾叶叫他把艾叶和鸡蛋一起油煎了给患儿敷肚脐。我童年时,由于兄弟多家境贫寒,冬季穿不暖,常常感冒,父母亲就常常用开水泡艾叶给我蒸脚、泡脚发汗。的确比吃药打针要好得多,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无副作用。父亲的艾叶在那个特殊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众乡邻也夸他的艾叶治感冒功不可没。父亲打心眼里高兴,禁不住露出了得意而又满足的微笑。于是,他种植艾的劲头更大了。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鬓发花白的父亲像小伙子一样,在几亩责任田里,挥汗如雨,春播秋收。转眼几年过去,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可父亲还是闲不住,又忙于选地基建新房。新房门前是一片荒山坡。父亲觉得荒着怪可惜的,就起早歇晚地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开垦出一大块来作菜园。在这个园子的一角又种植了一小片艾。春天一到,艾芽萌发,长出绿叶,远望如席如茵;入夏长到半人高,株株如鸡毛掸帚,在微风中亭亭玉立,艾香扑鼻,沁人心脾,无不叫人赏心悦目。临近端午了,父亲又带着灿烂的微笑忙于收割挨家分送。就这样不辞辛苦,年复一年。

后来,我成家独立门户了,每当端午节的早晨,我一开大门,一股扑鼻的艾香,就沁入肺腑。抬头一看,哦,这是父亲插的艾呀!虽然独立门户多年,不管大事小事父亲总还为我操劳。我知道:这门头上插的不仅仅是父亲的艾草,它还是父亲为子孙、为他人和谐安康的一颗善心啊!

又到山芋飘香时优美散文 篇5

儿时,我生活在父亲下放的农村。每年秋季前后,田埂上,极目四望,一条条长长的绿带,绵延成一片绿色的海。状若鹅掌般的山芋叶,嗅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是农村喂猪极好的材料。但,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山芋叶也成了乡下人家的救命菜。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母亲就背着竹篓,早早的赶到田间。在我睁开眼的时候,灶台前,母亲的半条裤腿早已被露水打湿。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母亲落下伤寒腿的毛病,每到冬季,就疼痛难忍,需用膏药热敷。

母亲将山芋叶分开,摘净清洗,老的藤叶,切碎,兑糠麸煮熟喂猪;嫩的,摆在一边,拍碎一把黄豆,冲好玉米面,放入大粒的粗盐,烧上一大锅芋叶粥。还不及揭开锅,就有要命的香气,冉冉飘出,极诱惑我小小的胃。

或许就是源于芋叶的缘故,家乡少有人栽种水稻。不像现在的孩子,挑三拣四,极厌烦的推开面前的白米饭。在我记忆中,儿时,很少吃到米饭,难得的几次,也是用纱布包起米粒,在粥里煮熟,留给年幼的弟弟和在地里做农活的父亲。我和母亲,喝着芋叶粥,就着咸菜,吃那一煮一大锅的山芋头。吃的多了,连胃里泛出的都是酸水。只有逢年过节,才可以盛上一大碗香喷喷的米饭。那时候,我常常想,要是天天有白米饭吃,那该有多好啊。

收获的季节,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土里浅埋的,是一根粗粗的藤条。用钉耙,轻轻一刨,大大小小,连在一起,一拉就是一串。忙碌的只是大人,孩子的世界,永远是无忧无虑的,在田里打滚,在干了的沟渠里捉迷藏,看南飞的大雁排成“人”字形从天际飞过。千百年来,谷满归仓,是农人的最殷实的愿望。父亲在院子里挖了几个深深的地窖,将山芋窖藏起来。青黄不接的日子,有了越冬的山芋,日子,于年少的我们来说,多了一份香甜与企盼。

母亲手巧,总是变着法子,做出不同的饭菜。小小的山芋在母亲手里,或煮或烧,或煎或炒,生的山芋,母亲用来生切成片,晾晒几个日头,在粥里一煮,就是极富嚼劲的山芋干了。煮熟的山芋,吃不完,就切成条状,在阴凉处晾干水分。上学的时候,在书包里塞上一把,金黄,绵软香甜,是记忆中最好的零食。

如今,移居城市,吃腻了大米白面,也很少有机会再吃到山芋了。今天与昨天的距离,有时,就像是弹指一挥间。每次,与儿子讲起喝芋叶粥的故事,儿子总是张大嘴巴、瞪着眼睛看着我,那种感觉,久远而遥不可及,恍若隔世。

桂花飘香的季节开学优美作文 篇6

错过了一个季节,然后期待下一个季节,曾经错过了那个桂花飘香的季节的我一直心怀愧疚,于是这样一个期待早在一年前开始。

我不知道命运怎么会这样,我所期盼的季节悄然而至时,我却感觉到我的人生又进入了一个低谷。

期待着,期待着……当你一直期待的事情在你眼前展现时,你却发现没有往日的光彩与美好,也没有想象中的浪漫、平和与深沉。

我像大一刚来时的那样,又一次独自一人徘徊于校园中,两手插进裤袋,吹着口哨,戴着耳机晃头晃脑地四处在寻找。我只是想寻找那过往的足迹和记忆,想想来时的路和看看现在的自己。我始终没有忘记过个桂花飘香的季节,我一直对它情有独钟,那个季节是我梦起的时间,而我却还没得及等待和思量,没来得及用心去聆听去享受这个季节的美丽时,这个季节去离我而去。当我回首时已没有足迹。我错过了,错过了一个不该错过的季节。于是下一个期盼便开始。我希望我我不再会错过下一个像想象中那么美好的季节。所以我现在就在校园里找寻那最初的味道。启用所的感官去体会那个美好季节是怎样一步一步向我走近的,是怎样在我身旁发生潜移的默化。可是我却感觉不到任何的足迹,甚至闻不到一丝丝新鲜的味道。校园里的桂花始终没有开,我所希望的期望的盼望的始终没有来。

我相当失望,并且大病了一场,医生说要打针了,我为得不再一次向现实屈服。面对的是百无聊懒的等待,我就在椅子上坐着,数着一滴滴的药水是怎样往下滴的。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感觉到这样的无奈,只是第一次这样打针时有阿D陪着,他坐在我旁边,又说又笑,使我感受不到痛苦和无奈。那时是在高三,我劝他还是回去学习吧,可他却执意要留下,这让我很感动。可是现在的情景却完全不同,往日的一切已在记忆中沉沉睡去。

无聊之际,我拿出那本有关编程的书看了起来,我一直找不到那个程序到底错在了哪里,努力过,却发现有些努力是白费的。就像生活中一点点微不足道的错误就能汇成大错,结果错在哪里了也就不知道了。不去想它了……不知不觉中睡着了,外面的风吹了进来把我面前的书一页页吹翻过来并发出“沙沙沙”的声响把我吵醒,才发觉已过了两个钟头。

伴着月色,从小道中走过,准备回宿舍,忽然听到远处传来隐约的歌声,飘缈而无穷尽。我停下了脚步,坐在路旁的石椅上,仔细听起歌来。第一次感觉到这里的月色其实也很美,很安静,很平和。歌声是从那边的舞会传来的吧,那么熟悉的音调我听出了是什么歌了,“我爱你时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离开你是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这是陈瑞唱的《白狐》,好感人但有些凄凉的故事,听这首歌的时候,我还常常会产生无冥的伤感与思考,曾经总是单曲循环单曲循环一遍又一遍地听着这首歌,仿佛在毫无厌倦地听着别人在为我讲着那个凄美而冗长的故事。我却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对这个凄美的故事而情有独钟,或许我的生活使然吧。

我所期待的季节终于来了,和往常一样平静,没有什么特别的,唯有的是平静地出奇,,出奇地好像进入了虚弱状态。我在不断地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所期盼的季节吗?这也是我想要的吗?原来,我只不过是把不是美好的东西想得太美好了,还有把不是爱情的东西当成了爱情。因此我碰得伤痕累累。我突然想到了世外桃园的故事,一个美丽的乌托邦,但却有不少人去追求去向往,甚至为之倾倒。正如我对这样一个季节的向往,可真正揭开迷底时却发现结果吓得惊人。我一直想知道迷底,或许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现实我早想得到,只是我想去面对,面对我想要去面对的,一切的纷扰,一切的悸动。

是谁把这一切还原,是谁把这一切重提,又是谁把悲剧重演?这已经不是个问题了。我发现原来我还很坚强,曾经不敢面对的,我全部将它们展现在面前,然后重新去面对。该来的将会来,该去的也将会去,不是我的我终将无法挽留。没有什么大不了,曾经的付出也只不过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是错误的过程,一个在我生命的长河中必须经历的点点滴滴。生活没有欺骗我,我只不过是比别人多走了一点点的弯路。

有一次坐在电脑旁,很认真很认真地听歌,看着屏幕上的歌词,听着起伏的音调不知不觉得陶醉了,可就在我听歌听得入迷,看屏幕的歌词看得发呆时,屏幕突然一闪就黑了下来,然后在黑暗的背景下便浮动着几幅灰暗的画面,。我的心一怔,接下来便是一惊,一开始我以为是电脑中毒了导致黑屏,后来才知道是屏保。这的确把我吓着了,那种从生命的繁华就突然进入沉寂般的死寂而中间没有任何过渡的过程的确让我很吃惊,也让我很无奈,但是世事无常也便是世事之常,没有什么大不了,也不用大惊小怪。我的生活也何尝不是这样?很多很多无法预知的事或无法抗拒的事就在前面——说不定就在自己要走的下一步。所以无需伤感太多,世事无常也便是世事之常,调整好心态勇敢地走下去,该来的将会来,该去的也无法挽留。正如我的同学在其日记本头页写的那一句“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吧。

桂花飘香的季节终于到来了,而我却看不到那盛开的点点泛黄。我从一棵桂花树旁走过,一切和往常一样平静,没有多少惊喜也没有多少意外。我看不到那点滴的心思,也闻不到任何一丝丝的相思之意。现在才知道,很多东西并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好,梦想有了,期盼有了,这一切也将成为虚荣。就像人们对世外桃园的向往,最后发觉只不过是幻想,可是在这向往之中已经拥有了一个美丽的过程,多少人不满现实而为达到心中的境界而付出民多少的艰辛与努力,所以才有了现在这种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超越吧,真正的桃花园境界没有达到,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超越了,因为心中有梦,有勇气去追也是一种伟大。

或许我一生的旅途也只不过是四季的轮回,还有那漫天飞扬的思绪。在轮回中,我的思绪又将我唤醒,原本是桂花飘香的季节却没有飘香,其实过程很美,很值得回味。

描写秋天树叶的优美段落 篇7

2、你看啊,瑟瑟的寒风在大沥步行街上呼呼地刮过,吹起了地上的落叶,各家的窗户紧紧实实地关着,似乎人们都不迎接这位“威风凛凛”的寒风。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在街上徘徊。我想:“这鬼天气真冷!”

3、风霜都遮盖不了的忧愁,落叶也只能有心无力了。

4、喜欢有一年四季的变更,不知不觉的开始添衫,看满地落叶,抬头感觉温暖的阳光.快来晒太阳……

5、落叶扑簌寻常秋,摇落深知孤影单。离人远去心上愁,千种风情何人诉。此去一别不经年,忘尽天涯牵断肠。夕阳残照飞独鸟,唯有书信寄相思。小鸟后面补充了两句,呵呵孤朋离别泪流尽,朋友相聚相拥替。

6、立冬生寒寒凝霜,思念如水水流长。片片落叶已枯黄,朵朵梅花才飘香。季节更替天更凉,殷切叮咛添衣裳。朋友问候到身旁,温馨快乐存心房。

7、赶走失眠里的羊,不需为幻象害怕。声线就青鸟地唱,脚步就落叶地踏,在你笑里睡一下。

8、我爱秋天。秋日校园,落叶,阳光。

9、分手在落叶的秋天,曾经你对我许下的誓言,现在却被你慢慢搁浅。曾经你承诺给我的浪漫,转眼却变成过往云烟。

10、落叶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

11、秋天的落叶画红了你的轮廓

12、落叶飘下.只会化为土里那一片残渣..

13、早上起来,阳光满泄,才发现落叶飘了一地,呵呵,它们也像你一样,喜欢不辞而别。

14、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条鱼,生命历程会很长,却只有七秒的记忆,管它重要不重要,一切都会在七秒后忘记,没有怀念,没有心痛,更没有了记忆,那些美好的光影都已烟消云散,就如风吹拂着树叶,簌簌的落蕊,零落在地拂起一丝丝的尘土。埋没的是那曾繁华似锦,剩下的唯有一坯黄土,滋养新的人生。落叶归根,霎那间,重新了年华。这样的人生不必漫思忆,吟歌泣,怨缘归,红尘尽……

15、花亦开花亦落叶亦熟叶亦吹风亦来亦走雪亦下亦落草亦绿亦黄时间亦老人亦老。

16、也许在这落叶的秋天我会遇见梦里的他

17、习惯在旧年里寻找一盏茶的光阴,将它,品到无味,听到无韵。生活就是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一场落叶匆匆,秋月春华,人生故事本相同,可终究却因无法割舍的相逢而变得不同。往事就像一场无言的秋红,流水光阴也不过是梅花三弄。

18、没有她的日子里,思念,就像秋风中的落叶,孤独的飘零,荡出丝丝的惆怅,在寂寞中沉落,或许只有抓住瞬间的独白,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苦涩。他暗自神伤,愿离开繁华的都市,一个人守侯空虚,自其其乐,自给自足,过着单调却规律、冷清又宁静的生活。

19、风吹过街上的落叶,迎来一群步伐轻盈的小鬼,让我们在今夜群魔乱舞、鬼话连篇吧!万圣节快乐!哥们今天可是个非常的日子,不是我的生日,也不是她的生日,更不是革命领导的生日,今天是鬼的节日。万圣节快乐。

20、就算你不遗弃爱不离弃心也会死去飘满落叶的秋天爱上你就注定要哭泣

21、落叶两片三片,片片想念,想念你微笑的脸,雨水一点两点,滴滴纪念,纪念我们的从前。

22、在岁月里染墨,借夏末为笔,写清秋的婉怜,采一片落叶,放在诗心,编织一个秋殇的的故事。

油榨飘香的经典散文 篇8

今天经过教学楼西南角,突然闻到一股久违的浓烈香气,那香气仿佛一接触到我鼻孔里的纤毛,就倏然直入五脏六腑,让人油然而生饥肠辘辘的感觉,我的大脑甚至都来不及调动感官进行抗拒。其实恰恰相反,我刚吃过午饭。原来,校园西南角外的高埠上,有一家小作坊。在这样的秋冬季节,他们大概正在榨油或者生产其它某种食品,比如芝麻饼之类。这种场面我的确已经好久没见到了,恍惚之中,那里飘来的诱人香气已经像黑洞一般吞噬了我,我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公社大队的油榨里。

油榨,就是榨油的作坊。那时,榨油纯粹是手工操作,工序也比较多,所以榨油的作坊是个面积很大的地方。有时候虽然称作油榨,实际上还集中了其它手工作坊,比如碾坊、做挂面的、做豆腐的和熬米糖的等等。现在的孩子可能一点概念都没有,但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应该不陌生。现在大家都吃“金龙鱼”,当家过日子的人,对食用油涨价以及它的卫生和安全状况有切身的体会。有一部分人可能也会对食用油的生产过程产生疑问,但他们关注的重点还是商业道德,对生产工艺或者其它却没什么兴趣。而油榨在三十多年前的我眼中,却是实实在在代表了乐趣和欲望。

那时的肚子总是饿,放学回家的时候不说,上学路上,也依然对各种食物的气味很敏感,甚至某种形状也会令我产生食物的联想。要命的是,无论上学放学,我都要经过公社大队的油榨。还没到油榨,老远就能闻到今天这样的香气,但它在我生理上引起的反应远比今天要强烈得多。大队”在我心中真是一个美妙的字眼,我一到大队,总很难再挪动脚步。我总要借故蹩进供销社或者油榨,尤其是后者。因为到供销社,我只能看着那里的东西干咽口水,而到油榨则不同,我有可能会得到一星半点的好处——灶台上或者碾盘里的一小撮芝麻、案板上的一点点糖末、或者烂稻草丛中散落的一个花生,他们都逃不脱一个孩子的眼睛。我甚至趁那里的师傅不注意,捡拾过从架子上碎落下来的小段的细挂面,偷偷塞进嘴巴,然后让自己的唾沫缓缓稀释那一丁点的咸味。日子也就在这样的快乐和满足中消逝。多年之后,我还在怀疑,那些师傅是了解一个小孩子隐秘的内心的,他们看在眼里,只是没有说破罢了,不然的`话,他们不会允许一个碍手碍脚的小孩在那里转悠的。

油榨带给我的乐趣,当然首先是食物。但那些简陋的设备和原始的工艺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那时,我们这里,只有油榨里有驴子,那驴子拖着横杠和磙石,终日围着碾盘,不停地走来走去。那缓慢的步履当中,日子也缓慢得好像没有尽头。油榨里最庞大的家伙要算那个大“榨”了,这是令我感到极其恐惧的东西。“榨”就像一个放大很多倍的棺材,乌黑阴沉,结实坚硬,架在高处。它是用来挤压已经做成大饼状的油菜籽、芝麻或者花生的。那些菜籽、芝麻或者花生都是先在一口大锅里炒熟,在碾盘上碾碎,再用稻草包裹,然后以铁圈加箍,经赤脚踩实,做成大饼,一个个整齐地树立在榨里,夹紧。赤膊的师傅,推动悬在房梁上的、用整根树干做成的撞木,反复大力的撞击榨身,并不但加码,直到乌黑的油汁顺着一侧的沟槽涓涓而出,流进承接着的大木桶。

我对油榨的恐惧,主要是缘于老人们的传说。那时的人们,没有电视看,只能聚在一起闲话,话题总是家长里短或者天南地北的稀奇事,这其中有许多是关于灾难的,油榨就与洪水有关。人们认为洪水暴发都是由于河神或者龙王在作怪。而油榨也有榨神,他天生神力,能主持正义。每当洪水暴发,危及百姓,榨神都会挺身而出,与河神或者龙王斗法,并且最终总是能镇压他们。老人们个个都是编故事的行家,同一个故事,经不同的人反复添加自己杜撰的内容,平常的故事也渲染得惊心动魄。我也是在这样的故事中长大的。由于这些故事常常暴力而怪异,我敬仰榨神的同时却不免对他恐惧不已,再加上油榨作坊的破旧阴暗,那些设备宛如地域里面的刑具,这些都让我觉得那里似乎是古代一个对囚徒施加酷刑的场所。即便如此,有什么恐惧能阻止一个饥饿的孩子对食物的欲望呢?我也从这里领会到,欲望其实也是一切罪恶的缘起。为了满足欲望,人是什么事情都可能干得出来的。

飘香的烤红薯散文 篇9

走在冷意渐浓的街上,迎面飘来一股烤红薯的诱人香气,浓郁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偶尔,驻足买一块焦黄香甜的烤红薯品尝,暖手暖心,柔软甜美的滋味,顿时绵延开来,在明媚阳光的照射下,心里觉得美滋滋的……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烤红薯了。冬天出去游玩,只要看到有卖烤红薯的,总是缠着母亲,软磨硬泡地非要买一块,得偿所愿后,就像一只贪吃的小猫,嘴角都是黄黄的红薯渣。烤红薯有红瓤的,黄瓤的,红瓤的黏稠,吃起来有点像栗子或土豆的感觉,黄瓤的最甜最软了。一块软软的烤红薯,拿到手心里,暖暖的,香香的,和红薯皮连着瓤被烤的冒了油,像蜜一般的甜,最好吃了。黄橙橙的,香喷喷的烤红薯,吃得我浑身暖和,心花怒放。吃完后,还会恋恋不舍地用舌头舔舔嘴角,一副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样子。看着满足了我的愿望,我开心可爱的模样,母亲慈爱地笑了。

知道我喜欢吃烤红薯,只要有机会,父母出门总会给我带回一块。天气冷的日子,父亲会把烤红薯揣在怀里,回来时变戏法一般逗我,掏出依旧热乎乎的红薯,我迅速剥皮后狼吞虎咽地大口吃完,一抿嘴笑了。有时候,我会缠着母亲在家里自己烤一块,可终是烤糊了,外面黑黑的,烤焦了里面还不熟,完全没有外面卖的鲜美好吃。

吃着烤红薯一路长大,上学的日子里,冬天寒气袭人,在放学的路上,同学们买上几个烤红薯一边暖手,一边解馋,浑身暖洋洋的,一路吃着走着,笑声一路,香飘一路。

长大后,忙碌的工作,使我淡忘了飘香的烤红薯,而且还顾忌着在路上吃烤红薯的`样子不文雅,很长一段时间,喷香的烤红薯淡出了我的生活。

偶尔闲暇的时候,看到邻居家的孩子不顾烫手,津津有味地抱着一大块烤红薯呼哧呼哧吃得正香,满嘴吃得黄黄的,黑黑的,也顾不得擦,看着他使劲大口的吃着,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沉淀在记忆深处的烤红薯的诱惑,不可阻挡的泛滥开来。

飘香枣花馍的散文 篇10

中秋节,家乡有蒸花馍、做枣糕的习俗。

不知何时,爸成了盘面的能手。头晚发上的面,到了第二天,爸会观察气泡的大小、面糊的味道,直到认为合适了,才开始加入适量的碱面,再一点点加入面粉。面团的软硬、酸碱的调配,爸都拿捏得刚刚好。

妈拿出干净的梳子和剪刀,在碗里盛上红枣和花椒籽。一团面被妈揉成长长的一条,再揪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在案板上码成整齐的一排。小时候,我们姐弟会争着报出自己想要的果蔬或动物的名字。妈拿起一个面团,往里面包一个大枣,先揉成大致的馍坯,在我们的惊讶声中,用剪刀剪出兔子的耳朵,用梳子压出逼真的爪子,再把两颗黑黑的花椒籽往兔子的脑袋上一粘,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便跃上了案板。

在我们的`啧啧赞叹下,小小的面团经妈的手一揉、一搓、一卷、一捏,该剪的剪,该贴的贴,一会儿工夫,那些猫啊、蝉啊、仙桃、石榴,就把大案板扮成了丰收的乐园。

每当这时,妈就会直起腰歇一小会儿。当我着急地催促她快做枣糕时,妈就会轻松地一笑:“砖都打好了,还怕盖不起楼?”妈把那几个造型稍矮的“猫、兔、佛手”戏称为“砖”。只见她揪起一大块面,揉得又匀又光,擀成一个大圆饼。我抢着拿出缝衣用的顶针,在饼的边缘,盖出一圈环环相套的圆圈,奶奶说,那叫富贵不断头。“头层基础二层‘砖’,请来大龙护平安,中间填上大红枣,华盖盛开并蒂莲。”哼完奶奶自创的老歌,一个上下五层,寓意花好月圆、五谷丰登的大枣糕也做好了。

这些年,妈一改在上面盘花的俗套,与时俱进地摆出“中秋快乐”的字样,往往逗得孙辈围着满满一桌子花馍和枣糕拍手叫好。

描述童年的散文:玉米飘香忆童年 篇11

母亲自己种的玉米鲜嫩、缤纷,跟市场、超市的玉米大不一样。这些玉米是彩色的,一个棒子上玉米粒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白,有红,有紫,有黄,有的棒子白色嵌着粉紫,有的深紫间着明黄,更多的白、黄、紫杂陈,那紫、那黄也深浅不一,层次多样。母亲送来的玉米不仅好看,更是好吃,大凡白色玉米粒香甜,紫色的黏糯,而黄色的有嚼劲,而一根棒子五色杂陈,那口感自然是富有层次,令人咀嚼回味。

母亲知道我爱吃玉米,每年都会种好多玉米,早玉米六、七月就熟了,中玉米八、九月正当时,而晚玉米到了秋凉时节正好享受。鲜玉米吃完,便接着吃玉米糁儿、玉米面,对我而言,玉米时常想念、百吃不厌。这份对玉米的深厚情结,应该来自童年与玉米结下的不解之缘。

记忆中,童年的乡村总有玉米的身影。那大片的玉米地葱郁繁茂,宽阔的玉米叶迎风而举,油绿发亮,大大小小的玉米棒顶着红色的“玉米胡子”,有种英姿飒爽、玉树临风的感觉。而玉米带给我的童年诸多快乐、满足、辛酸、温暖,像一杯调和的鸡尾酒,绚丽醇厚,饮过一口,五味杂陈,一言难尽。每每捧起母亲送来的玉米,那些关于玉米往事便随着玉米的清香袅袅而来,氤氲弥漫,挥之不去……

小时候偷玉米的经历最是刻骨铭心。七十年代初,贫穷笼罩着村子,饥饿占领着每个人寡淡的肠胃,炊烟总是孩子眼里最美的风景。夏天,村子里大片大片的玉米在蒸腾的暑气中摇曳生姿,看着叫人心里踏实、满足。贫瘠的土地上,庄稼长起来了,粮食在阳光下酝酿成熟,总叫人心生渴望和力量。那时还没有分田到户,玉米都是生产队的,等到玉米收了,各家各户才能凭着劳力、工分多少,分得一些玉米。待到玉米灌浆、冒出红白的“胡子”,队长便会安排人巡逻、看守,生怕有人把嫩玉米棒掰了回去。队里有人偷了掰了玉米,一旦被发现,就会被队长让会计扣去相应的工分以示惩戒。所以,面对嫩玉米的诱惑,大家也只是强忍着肚里的馋虫和饥饿,不敢轻举妄动。倒是有胆大的孩子,会趁人不备,钻进玉米地,掰上几个玉米棒回来解馋。我经历过一回,至今难忘。

盛夏的午后,骄阳似火,村子里静谧而空寂,唯有知了在树荫里叫个不停,那尖锐起伏的叫声仿佛是村子午睡的鼾声。大人们找个板桌、条凳,或者卸下一扇门,就如醉酒了般横七竖八躺下了。孩子们假寐一阵,便不约儿童溜出家门,去河里游泳、摸螺蛳,或去黄瓜架下偷吃戴着顶花、长着刺儿的嫩黄瓜,或者就在大树下粘知了、玩泥巴,反正不愿被大人拴在家里。有一次,邻居家的苏华提议去偷玉米,大家既紧张又兴奋。苏华一脸雀斑,眼睛不大却无比黑亮,他胆子大、主意多,是大家心里默认的“孩子王”。苏华说掰了玉米到他家烤着吃,禁不住烤玉米的诱惑,七八个孩子鱼贯而入,钻进玉米地深处。玉米地里不是想象的阴凉,而是潮湿且闷热,像个大蒸笼,进去一会儿,便大汗淋漓,加上内心的恐惧不安更是暑热难耐。大家慌不迭地挑着大个儿的玉米棒,几乎是暴力地扯着玉米棒。个子小的,直接把玉米秆子拉倒掰下棒子,那棵倒下的玉米便如被打晕了的人斜斜地躺在玉米丛中,看着有点不忍。三五个棒子就让小小的手捧得满满当当,苏华指挥大家分头向不同方向撤离,然后到他家屋后的竹林里汇合。大家慌慌张张把玉米藏在小褂里面,一个个捧着大肚子往外走。硬邦邦的玉米棒,热乎乎的包谷皮,毛茸茸的玉米须,支棱着肚皮又疼又痒,我们像误入迷宫的小鹿,跌跌撞撞找出路,忽而掉下了玉米棒,忽而被玉米秆绊倒,忽而被锋利的玉米叶边割着手臂、脸蛋,生疼、生疼……紧张、慌乱中,掉了玉米棒也顾不上捡,倒了的玉米棵也顾不上扶。待我们陆陆续续走进竹林,队长和会计,还有几个大人已经在那里“恭候”我们了。我们耷拉着脑袋,满头满脸淌着汗,心里如敲鼓,砰砰直响,等着挨训。我们的家长也陆续被吆喝了过来,气急之下,有的揪耳朵,有的踹脚跟,一时间骂声、哭声、吵闹声嘈杂一片。父母们的“苦肉计”最终赢得队长的同情抑或原谅,竟然没被扣工分。只是那堆玉米被“充公”了。母亲拎着我的耳朵,边走边训斥,母亲粗糙的手用力捏着我的耳廓,疼得我直掉眼泪。母亲两眼血红,含着眼泪说:“记着疼!记着队里的、人家的东西不许碰!再往外瞎跑,把你的脚弯儿敲断!”这份疼和母亲的话我永远记着,再不敢碰人家的、公家的东西。有些教训,一生受用。

小时候在生产队剥玉米是件辛苦而快乐的事。秋风起了,玉米地已是一片缤纷,黄绿相间的叶子,衬着枯黄的包谷,有些别样的繁华。那些早前鲜红的玉米须日渐干枯变成深褐色,有气无力地耷拉着。有些包谷皮已经裂开,露出金黄的玉米粒,有点衣衫褴褛的落魄。逢着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始收老玉米了!妇女们三下两下就撕去包谷壳,轻轻一掰,金黄的玉米棒子就告别了玉米秆。妇女围裙里的玉米棒源源不断地倒进男人们等在身后的箩筐里。欢声笑语里夹杂着男子高亢洪亮的号子声,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空气里弥漫着玉米秆被折断后发出的淡淡的清甜味。

玉米晒上一两天,队长就通知村民去大场剥玉米啦。这剥玉米的活儿是根据剥下来的玉米粒的重量来记工分的,所以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集体出动,带着木盆、簸箕、爬爬凳儿(小矮凳子)和“秘密武器”赶往队里的大场。大场中间金黄的玉米堆得像小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芒,散发着老玉米独特的谷物香。各家在玉米堆旁找块地儿、围个地盘儿就开始抢玉米、剥玉米了。抢玉米大凡是孩子们的干活,在大人的吩咐下,我们把颗粒整齐、粗大匀长的玉米棒扔进簸箕里运到自己地盘上。我们爬上玉米堆,再跟着玉米滚落下来,惊叫、欢笑还有争抢、打闹,仿佛不是来挣工分,而是在游戏。抢了一阵、玩了一阵便被大人叫去剥玉米。剥玉米看似轻松,其实不易。为了能剥得快,大人们都拿出了“秘密武器”,大都人家都有一个铁制的“蓬椎”。这“蓬椎”头尖尖的,长长的椎身有个凹槽,还有一个木头柄。母亲用“蓬椎”椎玉米可谓神奇,左手拿着玉米棒,右手握着“蓬椎”,对准玉米根部的一个缝,用力一推,边推边轻轻左右摆动,眨眼间,两三排玉米籽儿就哗哗地落到木盆里。被椎过的地方露出暗红色的玉米芯(我们方言里叫“玉米亭子”),像被拔

光牙后的牙龈。剥玉米就是顺着被椎过的空排处,用手掌跟将玉米粒一排一排剥离玉米芯。开始还觉轻松,没剥几个,手掌就开始发烫,那掌跟的皮似乎被磨薄得几近透明,能看出鲜红的血肉来。母亲看了既心疼又舍不得让我和哥哥疯玩去,就用“蓬椎”把玉米椎出更多空行,又扔给我们几个粗粗的玉米芯,教我们用玉米芯搓下玉米粒。有了玉米芯,还真轻松多了,只是一个玉米芯搓上两三个棒子就软榻松散了,得再换一个。除了剥玉米,我和哥哥还要间一阵去搬运玉米棒,还要把堆在身边的玉米芯送到大场边的河坎上。玉米芯上飘出来的雪花似的碎皮屑,时常呛得我们咳嗽不停。晴空之下,生产队的大场上热火朝天,家家户户卯足劲儿,大人小孩谁都不敢懈怠,场上的玉米在全部剥完之前,没有人回家吃口饭、喝口水,甚至连尿都憋着。因为每一斤玉米籽儿都关系到工分,关系到年终“分红”,关系到缸里的粮食、碗里的口粮。在那样一个时代,拼命劳动是唯一的选择,为生活,也为生存。我的父亲在北方的煤矿挖煤,家里只有母亲一个整“劳力”,尽管我和哥哥课余时间都在帮着妈妈挣工分,但是年终时,我家分了三人的口粮,总还要找钱给队里。日子总是捉襟见肘,可母亲用她的勤劳节俭,让生活继续,让我们兄妹不至于忍饥挨饿。每每想起小时候后抢玉米的兴奋快乐,想起剥玉米的辛苦疼痛,想起母亲满是血泡的双手……内心酸涩而不乏温暖。正如冰心所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童年的生活,几乎天天都有玉米的身影。那时候,稻米是很金贵的,队里分的稻子,往往只够半年的口粮,玉米糁儿、大麦粯子,甚至麦麸、豆饼都是贴补的口粮。记忆中,我上初中之前,除了过年,难得有一顿纯米饭、米粥。每顿饭,下锅的米粒少得可怜,水开了,总是舀着整瓢的玉米糁儿或者大麦粯子“扬”到锅里。相比而言,玉米糁儿的饭粥我们更喜欢些。满锅的金黄,点缀着洁白的米粒,看上去也诱人,闻着也喷香。倒是母亲在扬粯子的`时候,总是用铲子把米粒集中到一边,把粯子散在另一边,这样盛到我们兄妹碗中的粥饭,米粒总是多一些。那时还小,不懂母亲的这般用心宠爱,总是习以为常地看着母亲扒着整碗的粯子,现在想来,内心满是歉疚和感动。偶尔母亲也会用玉米面和着白面,摊玉米饼给我们吃,玉米饼里搁了糖精,又有一层油包裹着,足以慰藉我们寡淡空落的肠胃,吃一次便回味很久,巴望很久。时常觉得,人身上最长情、最忠诚的不是脑的记忆,也不是心的挂念,而是味蕾的忠实守望。一次美妙的体验便一生珍藏、守望、回味。

吃烤玉米那是分田到户之后的享受。家里田地里的玉米,不等玉米收浆,不等玉米胡子发焦,我们就等不及地要吃烤玉米了。十一二岁的我们已经能帮着家里生火做饭了,待灶膛里的火烧旺了,把青玉米连着包谷壳插在“火叉”(一种烧火用的铁制工具,形同“Y”。)头子上,伸进灶膛里。火苗很快包裹着玉米包谷,玉米胡子如毛发般瞬间蜷曲化成灰烬,绿白的包谷壳则慢慢收缩、变黄。看着包谷壳由一点开始,像晕染般一层一层地渐渐由黄、转褐、变黑,内心的喜悦和嘴里的口水也随之晕染开来,那感觉无比的神奇、美妙。一面黑了,翻过来再烤另一面,不肖三五分钟的功夫,青嫩的玉米棒子就变成黑咕隆咚的两坨,灶膛里有轻微的“毕啵”声响起,有玉米的甜香扑鼻而来。即刻,拿出火叉,在灶头轻轻一顿、一敲,玉米就滚了下来。不等玉米凉透,就捏着玉米一头,在灶面上敲打起来,敲一下手被烫得直嚷嚷,扔下玉米,把手伸到嘴边哈上几口气,再拿,再敲,再叫,再扔,再哈气,几番下来,玉米外的黑灰没有了,露出黑、黄、褐、白相间的玉米粒来,那香味更是浓郁,唤起腹中的馋虫。啃上一口,外焦里嫩的玉米粒,有点脆,有点糯,有点甜,满满的香,让所有的味蕾跳跃,让全身所有的细胞愉悦、欢欣。贫乏的时代,因为烤玉米的香甜美味而不再苦涩难耐,也因为自己的劳动而不再被生活所困。而今,玉米已不再是稀缺物,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鲜嫩的玉米,进口的甜脆玉米、转基因的大棒玉米等在超市里都可寻见,各种玉米加工的食品比比皆是,只是再也吃不到老式灶膛里烤出来的嫩玉米了。一方面,村子里的土灶已经难得一见了,煤气灶、电子炉、烤箱,终是烤不出童年的味道;另一方面,玉米的种植经历若干年的更迭,品种似乎改良了、变多了,却早已不是当年的纯净土壤里种出来的味道喽。泥土变了、水质变了、肥料变了,而玉米的种子都是种子站(实验室)统一配送的。于是,超市、菜场里一年四季可以买到的玉米,总是少了一点田野、乡村、亲情的味道。倒是母亲还坚持应季种植,自己给玉米留种,很少用化肥、农药,虽然玉米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倒还能吃出儿时的香甜。我知道,母亲这份坚守,只是对子女爱的坚守。

槐花又飘香散文 篇12

或许是对这个季节有太多的祈望,或许是对这个季节有太多的念想,每当春天的脚步踏入五月的时候,心绪就会随着槐花的馨香而涟漪荡漾,此情难忘,此景难忘……

——题记

榆钱簌簌落,铺满了一地的吉祥。

槐花穗穗沉,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昨日还满树嫩绿的洋槐,今日已挂满了串串的白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也让人思绪飞扬、忆念悠长。

那年的这月,槐花也是这样的繁这样的香。你我携着手漫步在树荫的路上,深嗅着让人神怡飘逸的清馨,禁不住想伸手掐下一穗洁白的碎花,当指尖触摸到花穗的那一刹,槐花怡人的馨香,让我沉醉在了这星光淡淡的梦幻之乡。

那年的这月,一树树的槐花坠满了枝头,一串串的花蕊伴着清爽的微风微荡。你我坐在楼前的青石板条上,嗅着清馨的花香,默默地望着漆黑的天堑,虽说夜晚的`风吹在身上有些寒凉,心里却荡漾着花的芬芳。

那年的这月,我去了遥远的南疆,遍野的杜鹃与山茶在绚丽地开放,我却堕入了迷茫。或许是我没有看到槐花的洁媚,也没有嗅到槐花淡淡的清香,或许是那年的这月让人无法遗忘,或许是那年的这月让人牵肚挂肠。

今年的这月,槐花又飘香,我独自伫立在我们漫步过的地方,你却去了何方?

上一篇:露天煤矿环境管理制度下一篇: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