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除夜》原文赏析

2024-09-02

文天祥《除夜》原文赏析(精选7篇)

文天祥《除夜》原文赏析 篇1

除夜文天祥原文的赏析

文天祥的《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大家是如何赏析的?

除夜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作者小传】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著名的文天祥之口,很多人对文天祥的印象首先来自这句诗。那么,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文天祥出生于公元1236年,卒于公元1283年,也就是说文天祥出生于南宋末年,死于元朝初年,这其实就很清楚了,文天祥是宋末元初的人。但是,后人提到文天祥的时候,通常冠以“南宋文天祥”的字样,他死后也名列“宋末三杰”之一,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不难理解,虽然从客观的年代上来说文天祥生于宋末,死于元初,但是人们在主观意愿上更愿意将他归为“宋人”。就好比17世纪中期的几位思想家如顾炎武、王船山等人,世人提到他们的时候,通常会在前面加两个字“明朝”,而不是“清朝”。这主要基于两各因素,一是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主要形成于明朝灭亡之前,二是明亡后他们拒绝入仕清朝,所以后人在习惯上倾向于将他们列为明朝人。类似的例子,在朝代的更替时期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同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活动完成于宋朝时期,而且他宁死也不愿做元朝的臣民,身为著名的抗元领袖,称为“宋末文天祥”显然比“元初文天祥”更为合适。基于上述理由,得出两点结论,即如果从确切的年代上而言,文天祥是无疑使宋末元初之人,但如果从习惯上和情感上而言的话,文天祥则通常被当做南宋人。

文天祥的字是什么

古人称谓繁多,光父母取的名字和官家给的封号、谥号就够多的了,偏偏古人还爱给自己改改名、字,取个“号”什么的,所以导致几百年后的现代人有点犯晕。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字履善,生前被朝廷封为信国公,死后被后世追谥为“忠烈”,所以有时也被称为“文履善”“文信国公”“文忠烈公”。

后来,文天祥又给自己取了“号”,先是“文山”,后来大概仰慕到家的清静无为,又取了个“浮沐道人”。说到这里,现代人一定觉得文天祥的名称已经不能再多了。事实上,文天祥还有一个“字”叫“宋瑞”,这“宋瑞”二字大有来头,既不是父母取的,也不是自己加的,其来历颇有故事性。

文天祥少有才名,21岁就进京赶考。不巧的是,在殿试前文天祥生病了,只好带病参考,如果一直病着,可能会名落孙山也说不定。可是,也许是老天帮忙,进考场的时候众多考生一拥而入,夹在中间的文天祥被挤出了一身汗,居然身体舒服了,头脑也清醒了。于是,满腹才学的文天祥草稿也没打,就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而正是这一万多次的文章让文天祥走入仕途,名垂史册。

按照宋朝的常规,殿试排名由皇帝亲自拍板。当时的南宋皇帝是宋理宗赵贵和,此人出身于民间,在即位之初还有点抱负,没几年就宠幸阿谀奉承的贾似道,成了南宋有名的昏君。昏君归昏君,眼光还是有一点的,当宋理宗看到文天祥的试卷时,眼前一亮,立即就钦点文天祥为金科状元。接着,宋理宗拆开“糊名”的试卷,看到考生的大名是“文天祥”,觉得很吉利,更加喜出望外,他对在场的学者王应麟说道:“此天之祥,宋之瑞也!”于是,文天祥改字“宋瑞”,文天祥字宋瑞,就是这样来的。

浣溪沙·庚申除夜原文赏析 篇2

浣溪沙·庚申除夜原文赏析1

原文:

浣溪沙·庚申除夜

清代:纳兰性德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译文: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把心里浓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红裙,还像往年一样绚烂吗?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竹叶酒已经喝尽了,大家都在头上戴着彩绸做成的燕子来欢庆新年的到来。灯烛已经熄灭了,剩下的灯花仿佛一条条金虫在微微颤抖,如此风流快乐,全仗着天公的庇护啊。

注释: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zhè)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传入内地,初为独舞,后演化为双人舞,宋时发展为多人舞。谁家:哪一家,此处指自家。刻烛:在蜡烛上刻度数,点燃时以计时间。

竹叶樽(zūn)空翻采燕,九枝灯灺(xiè)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竹叶:指竹叶酒。采燕:旧俗于立春时剪彩绸为燕子形,饰于头上。九枝灯:一干九枝的烛灯。灺,熄灭。金虫:比喻灯花。端:真。合:应该,应当。

赏析:

上片写年末岁尾,各家皆翘首以待新春第一个黎明的到来。“收取闲心冷处浓”,开篇第一句话就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本应该抛开所有,放下一切,静心等待,但浓郁的闲情却是冷处偏浓。在一片本应该繁花着锦的情境中,纳兰却似有一种无言的忧伤。“舞裙犹忆柘枝红”,此情此景让纳兰回忆起了当年观看柘枝舞的情景,气氛热烈,婀娜婉转。“谁家刻烛待春风”,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在文人墨客的眼中,这就是十分风雅的事情了。这两句看似是回忆,却也道出了纳兰在除夕夜的一种怀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写守岁时的场景。富贵人家的除夕夜别有一派富贵景象:“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竹叶酒喝尽了,头戴采燕装饰的人们欢歌笑语,兴高采烈。九枝灯即将燃尽,余光之中贵妇们头上的金虫头饰与摇曳的烛光交相辉映,熠熠生辉。这两句用酒杯、彩燕和灯几种意象来衬托除夕夜的热闹,反映出整个除夕夜的欢腾的情景。这两句还是对仗句。“竹叶樽”对“九枝灯”,“空”对“灺”,“翻彩燕”对“颤金虫”,很是工整,这些丰满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庆气氛。在这样风流快活的场景中,纳兰是沉默的,冷峻的,“风流端合倚天公”,要成为与前贤比肩的“风流人物”,去建功立业,却只能赖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强求,这句也表明了纳兰对当年逍遥自在生活的无限回忆。

通篇来看,这首词写的是纳兰对往年除夕的回忆,词中着力描写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风流,也深隐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全词情寓于景,清空而灵动。

浣溪沙·庚申除夜原文赏析2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注释

①庚申除夜:即康熙十九年(1680)除夜。

②收取二句: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传入内地,初为独舞,后演化为双人舞,宋时发展为多人舞。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谓:“柘枝舞女着窄袖薄罗衫。”此二句谓把寒冷除夜里浓郁的闲情收起,那优关的柘枝舞是多么令人追忆怀恋的啊。

③谁家句:谓当年自家于此除夜曾刻烛静待新春的到来。谁家,哪一家,此处指自家。刻烛,在蜡烛上刻度数,点燃时以计时间。

④竹叶二句:意谓竹叶青酒喝尽了,人人头饰采燕,个个兴高采烈,灯烛熄了,那灯蕊仿佛是一条条颤动的金虫。竹叶,指竹叶酒。采燕,旧俗于立春时剪彩绸为燕子形,饰于头上。九枝灯,一干九枝的烛灯。灺(xiè),熄灭。

⑤风流句:端合,应该、应当。倚天公,依靠老天爷。此谓风流应是自然天成,非人力能所为的。

「赏析」

文天祥《除夜》原文赏析 篇3

作品简介

《南安军》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作品原文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此归一作: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作品注释

⑴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⑵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作品译文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于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创作背景

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作品鉴赏

这首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这一句暗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和丁令威的“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这句诗用了伯夷、叔齐故事,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从广东开始,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准备饿死在家乡,绝食八日依然没事,就继续进食。就在文天祥写《南安军》的同一年十月初一晚上,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作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囚徒后壮烈牺牲。

这首诗化用杜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作者简介

文天祥《除夜》原文赏析 篇4

宋代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译文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注释

金陵:今南京。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

草合:草已长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别却:离开。

啼鹃带血: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赏析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创作背景

除夜有怀诗句赏析 篇5

《除夜有怀》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

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赏析:

本诗描写了除夜的把烛迎新、宵阑见斗横之通宵不寐的守岁,以及兴尽闻壶覆的射覆游戏等。射覆是古代近乎占卜的.游戏,在覆器下放置东西使人猜测。

作者简介:

文天祥正气歌原文注音 篇6

译文:

天地之间有刚正之气,通过万事万物表现给我们:

在地上就是高山大河,在天上就是日月星辰;

在人间就是浩然之气,充满着社会的古今。

社会清平,表现为朝廷修明。

时局艰危表现为气节,流传在史册中:

春秋时齐国有不怕死的太史,晋国有秉笔直书的董狐,

秦朝有张良的铁椎刺客,汉朝有苏武的出使节操;

是断头将军严颜,是血溅御衣的嵇绍侍中;

是碎齿骂贼的睢阳张巡,是断舌骂叛的常山颜杲卿;

避居辽东的管宁拒仕魏国,是为守汉朝的冰雪节操;

诸葛亮为复兴汉朝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出师表》;

还有祖逖为收复失地而渡江北上中流击楫的慷慨激昂;

和段秀实用笏板击叛贼朱头额使其血流满面而惊慌。

这些充满正气的典型,威严壮烈地万世永存。

受着那与日月齐光的正气鼓舞,还有什么生死问题值得议论;

地角靠正气撑着,天柱靠正气拄着。

三纲靠正气维系,道义的根本在正气。

可叹我遭到厄运,作为丞相而匡时不力。

成了囚犯也誓不忘国,从容而有尊严地登上被解北方的囚车。

把被锅煮看作是吃饴糖,这是我求之不得的收场。

阴森的牢房中鬼火无声地闪,春夜深闭的庭院漆黑一团。

平庸之辈与杰出的人关在一起,凤凰竟落在了鸡窝里。

哪一天风霜雾露加重,我会死于沟壑之中。

这样又过了两年,不料一切病毒自己走远。

可叹这低下潮湿之地,竟是我的安乐园。

我哪里有什么特殊的妙法儿,不受一切邪恶之气的侵害,

只有一颗光明正大的忠心像晴空浮云那样的洁白。

我心里亡国的悲伤不已,就像苍天一样无穷无极:

杰出的`人物已经远去,他们的典范都留在史册中。

在牢房的屋檐下打开史册来读,这些正气形象的光辉仍然和我的脸色相映。

赏析:

《正气歌》是我国南宋末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就的一首五言古诗。文天祥1278年抗元被俘,宁死不屈,1283年慷慨就义。这首诗是他牺牲前一年在狱中所作。在元朝大都幽暗而逼仄的土牢中,文天祥凛然不屈,坚守正义,以浩然正气战胜诸多邪气,用豪迈的气概、充沛的情感写就了这篇千古流传、掷地有声之作《正气歌》,其流露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不仅为后人所敬仰歌颂,对于当代党员干部也具有极为深刻的昭示和借鉴意义。

济世报国,坚守道义。作为生活于南宋的封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儒家的激浊扬清、去恶向善、成仁取义成就了文天祥济世报国、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文天祥吸取了孟子“浩然之气”说的思想,认为天地正气流布在人身上,直接体现为“浩然正气”。浩然正气要用道义去培养,而“道义”就是为国为民。因此,文天祥的正气主要是民族气节,忠君报国。正是怀着这一满腔济世报国之志,他在国家遭逢危难的关头,竭忠效诚,力挽国运。1274年,元军大肆南侵,文天祥捐产勤王。1276年2月,临危受命出使元营,以凛然正气震慑了元人。被拘逃脱后,辗转回到福建重组义军,坚持抗元直至被俘。在系囚燕狱的岁月里,他持志守一,即使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仍严辞拒绝。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出历史上12位忠义之士的烈功殊勋,称赞他们“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展现出震铄古今的伟大人格力量和崇高民族气节。正气从来贯穿于国人的血脉和精魂,铸就了民族的脊梁,开拓着中国的希望。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之歌。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和平环境里,共产党人的正气就是时刻保持坚定的党魂,时刻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尽忠报国的道德操守。

淡泊名利,扶正祛邪。文天祥生性刚介正洁,嫉恶如仇。在《正气歌》中,他歌颂了古代两位秉笔直书,宁死不屈的史官:“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而他自己也因维护正义,不惜开罪于权贵。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9月,他因乞斩劝说皇帝逃跑的宦官董宋臣未果,愤而弃官。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他又因痛斥穷凶极恶、专权误国的宰相贾似道而被罢官。事后,文天祥说:“仆何所谓得罪于人?乃知刚介正洁,固取危之道。”可见,为了胸中的“道义”,他“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视名利为浮云,虽屡遭弹劾,仍矢志不渝。文天祥这种淡泊名利,勇斗邪恶的精神,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弘扬正气就是要敢于坚持真理,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坚守共产党员的道德操守,坚守思想防线,更要带头弘扬正气,对于不正之风和错误行为,要不惧风险,理直气壮地与之作斗争,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从而赢得民心、巩固政权。

执政为民,勤政爱民。深受孟子“浩然之气”说的影响,文天祥事事从仁爱之心出发,济世拯民。德元年以前,文天祥曾几度外放出任地方官,每到一处,必造福一方。知瑞州时,他怜惜百姓疾苦,整饬社会秩序,使百废俱兴,社会安定;知宁国府,为改善民困状况,他奏请朝廷,减免民间赋税,奖励农桑。文天祥执政常怀爱民之心,用行动践行了正气的根本――“道义”,并使之转化为“至大至刚”的精神志节。这与我党的宗旨是不谋而合的。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和根本的人生价值观,也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的最大的正气。共产党员讲正气,就需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爱民亲民为民,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经受得住复杂社会环境的考验,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文天祥《除夜》原文赏析 篇7

(2)你从这首诗中得到怎样的人生感悟?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诗人行经各处,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随机应变,使自己得以保全。颈联塑造了诗人意志坚定、随机应变、大无畏的形象。

(2)示例:①经历了人生坎坷,更能体会到生命可贵。②要珍惜、享受眼前时光。③面对艰难的生活,我们只有变得更坚强,才能生存下来。(于诗文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文学成就

文天祥给人民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虽然他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著外,再无其它专题研究或专著,这是由于当是的环境不允许他坐下来进行专题研究所致,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称之为史诗。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天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对诗词的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这两个特色即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所谓前期指的是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阙》一诗。从这些诗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已呈现光明,复兴有望。后来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将文天祥杀掉,以绝后顾之忧。苗再成通过与文天祥共议复兴大志,觉得李的说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张胆违抗,便设“看城子”之计,将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后拒而不纳。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斗志昂扬接新的战斗。他写了《高沙道中》这首长诗,运用了平易流畅的散文化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周详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后身历险境的经过和盘托出,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全诗每句五言,隔句押韵,长达80多韵,一韵到底。读后大有浑灏流转的感觉,难怪后人读此诗后,觉得可与杜甫写的《北征》相媲美。这段时间,文天祥写的诗篇较多,内容大都振奋人心,可以说是两个特色时期的中间时期,亦即过渡时期。[28]

到了福安之后,情况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皇帝仍被陈宜中等人把持。虽然文天祥由行朝给了官职,但是不允许在行朝工作,连要求开府于永嘉(温州)也不允许,最后决定让其开府于南剑(福建南平县),不久已移开府于汀州再至漳州,于此可知文天祥这个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这个职衔,不过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官衔名称而已。这一时期,文天祥在诗词写作上,开始显露出后期阶段的特色,大都有对人生旅途多“险阻艰难”未尽人意的感叹。

上一篇:建设高水平公安队伍下一篇:八年级什么的一个我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