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研(哈克村)

2024-05-13

农村调研(哈克村)(共7篇)

农村调研(哈克村) 篇1

调整产业结构 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农民增收

哈克村党支部

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结合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实践,就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作一些不尽成熟的探讨。

一、哈克村概况

哈克村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东郊,位于301国道北800米,距市区26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土地和草场67500亩,退耕还林草场7750亩。哈克村以奶牛业为主导产业,总户数760户,总人口2262人,有养牛户400户,大小奶牛9000头,年产鲜奶2万吨,2009年哈克村的人均收入为10000元。哈克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3人,男党员38人,女党员5人。哈克村畜牧业生产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较大贡献。从2004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一产业现金收入来看,农林牧渔业收入普遍增长,其中,贡献最大的为畜牧业,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76.8%。畜牧业增长的主要特点是奶牛养殖一改往年萎靡不振的现象,出现了购销两旺、持续发展的可喜局面。尤其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全村鲜奶产量居全镇前列。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探析

1、政策让农民直接增收的空间有限。2004年中央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三补贴两减免”的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颇多。2005年政策支持农业的力度继续增强,但它对农民收入直接增加的作用有所递减。且政策直补的空间将越来越有限。

2、奶牛、肉牛等牲畜对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趋缓。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牛奶价格一直不高,但随着国家物价水平的不断提升,饲草饲料价格不断增长,但鲜奶价格却持续走低,百姓收入缓慢,养殖户积极性受阻。

3、工资性收入增长幅度开始回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本区域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农村劳力的能力十分有限,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二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已基本外出,靠农民外出务工增收的难度加大。三是农民素质总体

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影响着农民工收入的提高。

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化。虽然上级政府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的生产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当地位置环境特殊,抗灾能力弱,遇有旱涝灾害时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加之,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异常,冰冻、大雪、低温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农业生产因自然灾害受损严重。

5、当地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哈克村风景独特,而且有7000年的哈克文化,缺少资源开发,发展绿色无烟的旅游产业,足不出户促进农民增收。

三、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1、创新市场机制,着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一要规模经营建基地。以养殖小区和专业合作社建设为抓手,加强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逐步使“优的多起来,多的优起来”。二要反弹琵琶抓流通。坚持把流通从末端环节变为先导环节来抓,以流通促调整,以流通促增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市场经济法则,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以销促产,实现双赢。完善市场功能,规范管理服务,促进市场繁荣。积极推行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会展经济等现代流通方式,开拓大市场,实现大流通。三要坚持不懈育品牌。大力实施特色精品名牌战略,推行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推动结构升级、产品提值、农民增收。

2、创新科技兴农(牧)机制,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支持。一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开搞活经营性职能,分离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的要

求,着力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为生产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大力倡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乡土人才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实现科技服务主体多元化,彻底改变科技成果难以落地、科技推广与农户要求难以对接的状况,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二要抓好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构建上下连接、左右贯通、运行灵便的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搞活生产经营。

3、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培育壮大农村市场竞争主体。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民营化的发展方向,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强势市场竞争主体,链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步伐。牢固树立“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观念,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扶持壮大现有的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将引进农业项目和企业视同工业招商对待,一并纳入招商引资工作来统筹安排,力求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二要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特色主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民办、民营、民

基层农技部门、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其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大力培养经纪人。三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集体所有制前

提下,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将农村“四荒”资源、闲置资产和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权、使用权落实到户,使农村的闲散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闲置资产、水利工程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老化的水利设施得到修复,农业生产用水和农民生活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4、创新劳力转移机制,大力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统筹城乡发展,跳出农业抓农业,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动农民向城市转移,开辟增收新途径。一要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促转移。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和特色旅游建设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企业发展,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能力。二要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转移。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梯次推进,协调发展。在建设上,逐步扩大城镇规模,大兴二、三产业,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小城镇的品位;在管理上,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民合理有序地向城镇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服务业。三要加强农民培训促转移。扎实抓好“阳光工程”的实施,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就业指导服务,积极为农民提供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让农民走得出去,赚得到钱。同时,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一部分掌握了技术、懂得了

市场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实现输出劳动力、引进生产力的良性互动。

5、创新组织领导机制,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强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领导应把农村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方法,实现由管理农民向服务农民转变,由指令生产向引导生产转变,由抓生产环节向抓政策、信息和科技服务转变。继续坚持市领导联系农村的工作制度,坚持向农村派驻工作队的制度,坚持向贫困落后村选派党组织书记的制度,坚持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双带”工作的激励制度。在全村形成强大支农合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围绕深化科学发展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增收问题,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丰富资源,大力发展以“农家乐”等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在以打造自治区奶牛第一镇工作为主线的同时,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做大、做强 “哈克文化”,以一五窑 “哈克文化”博物馆为基础,博物馆的两侧建设旅游景区,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今后中心工作来抓。将哈克村建设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度假首选的“后花园”,真正形成一个能够拴心留人的服务环境。

农村调研(哈克村) 篇2

“鲤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就发生在龙门村, 龙门村古称禹门口。龙门村是一个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小山村, 人口3540口, 土地20余万平方公里, 北靠有名的大石头——吕梁山, 西临黄河故道, 风多、沙多、石头多, 自然条件差。然而,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 龙门村迅速发展成为楼群林立、花木掩映、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现代化新农村, 远近闻名的三晋首富村、文明村。尤其是近十年, 村集体经济增长56倍, 驰誉全国并已经引起大江南北无数省、市、县干部群众慕名观摩和参观。龙门村何以实现“鲤鱼跃龙门”?

二、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龙门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落实,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以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同志为代表的龙门村党委、村委会的带领下, 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

1、观念创新与制度创

观念创新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没有与时俱进的先进观念, 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制度创新是实现观念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没有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再好的发展理念也会落空的。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 不能偏废, 也不能取代。龙门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立足于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特别是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首创的“四轮驱动”的经济模式, 即以集体企业为主体, 带动和扩大股份制企业、联户企业, 引导和支持个体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是农村区域经济走出“围城”的一种新的创造。他最大限度的冲破了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 为村属经济的发展奏响着一首高亢而和谐的“交响曲”。“四轮驱动”经济发展模式是观念与制度创新的集中体现, 事实上, 龙门村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一个发展观念的创新和保障这种观念实施而建立的制度创新。

2、资金筹措和资本运营

龙门集团的发展没有一分钱的贷款,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中, 资金是最具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生产要素, 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龙门村人深知资金的重要作用, 走上了就地聚财、集资入股、自我循环、滚动发展的路子。这就是龙门人百年不烦的资金资金筹措和资本运营的“经”。集资入股, 自我滚动, 是龙门村发展经济的法宝。在龙门村发展的初始阶段上, 账面上只有七八十万元, 不够建一座焦炉的资金的三分之一。资金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而金融部门又不贷款给龙门村, 群众又不愿意入股。龙门村不得不自谋发展, 创办了第一家企业, 第一年盈利80多万元。随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1994年, 为扩大企业规模, 进行资金的筹措, 这一次群众集资入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共筹措资金800多万月, 超出原计划200多万元。历年来, 龙门村村民在村办企业中入股资金高达1.3亿元, 正是凭借这些集资入股资金, 加上集体经济的不断积累, 龙门村由一个村办企业发展成为拥有多家公司的龙门科技集体。

3、优势产业与产业链条

龙门村原本是黄土高原上的纯农村, 人多地少, 风沙大, 自然条件恶劣, 不适宜农业发展。在这种背景下, 龙门村开始挑战产业结构, 形成了稳定保障第一产业,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大思路。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不断壮大煤--焦--电---铝这个产业链条, 是龙门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思路, 也是龙门村经济实现迅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做大做强煤焦业这个传统优势产业时, 龙门村研究市场, 捕捉信息,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资源配置, 拉长产业链上做文章。1988年建设第一座“红旗3号炉”开始, 到1998年就发展为六组“红旗3号炉”, 产量由开始的6万吨猛增到70万吨。现在龙门村的两座机焦炉总产量达到了110万吨, 加上副产品总产值可达10多个亿。

4、兴办工业与反哺农业

龙门村全村3500口人, 耕地面积不足1800亩。每人平均不到0.35亩, 同时气候条件恶劣, 农业出现了十年九不收的基本历史事实。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下, 促使龙门村走上了以工业兴龙的路子, 而后又用兴办工业挣来的钱反哺农业, 以工补农, 以工养农。龙门村人认为, 反哺农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珍惜每一寸土地, 保证基本农田面积, 最主要的问题保护耕地, 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侵袭, 重要举措就是千方百计的减轻农民的负担, 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再富也要把地种好”, 这是龙门村以工补农、反哺农业的真实想法和目的。

5、传统产业与朝阳产业

朝阳产业指的是旅游业, 龙门村经济起步是靠煤焦业发展起来的, 支撑龙门经济大厦的顶梁柱也是煤焦业, 这是龙门经济的传统产业。但是, 龙门村人清醒的意识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资源枯竭传统产业将无优势可言。相反, 龙门村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但地理位置优越, 资源十分丰富, 而且有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龙门村在发展旅游业上是尽可能恢复龙门“旧八景”和东禹庙, 大力宣传龙门新八景, 开辟禹门--石门--壶口一日游。从装扮村庄入手, 把龙门村建设成为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 目前来看, 龙门村建设了跨度为81, 6米长的“鲤鱼跃龙门”进村门口楼已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称得上是天下第一村门, 建设了全国农村第一街, 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龙门文化活动中心, 龙门广场等。与此同时, 努力改变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 为开拓旅游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条件。

三、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成绩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龙门村开始焕发出了活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之后, 龙门的当家人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 逐步走上了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来。1996年, 在以原贵生为代表的村党委、村委会的带领下, 乘风破浪, 大刀阔斧地发展集体经济和股份制经济, 使龙门村经济驶入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从而实现了经济大腾飞。经过短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龙门村基本上达到了“农村城市化, 农民职工化, 农村现代化, 特别是龙门集团实现了重大的发展, 2008年实现了销售收入15亿元, 流动资金10亿元, 上缴国家税收1.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 农民人均缴税4万余元。

四、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龙门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在以原贵生同志为代表龙门村党委、村委会的领导, 开拓进取, 锐意创新, 实现了龙门村跨越式发展。龙门村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范。龙门村的发展不仅为河津市农村树立了一个典型模范, 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值得学习借鉴。

1、发展理念和机制的创新

龙门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制度的创新和观念的创新。特别是龙门村首创了“四轮驱动”的经济模式, 坚持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联户经济, 个体经济四个轮子一起转动, 协调发展, 促进龙门村的跨越式发展。用原贵生的话说:“千条理, 万条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千变化, 万变化, 人们生活富不起来就是没变化。事实上, 龙门村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就是发展观念和机制的创新。

2、因地制宜, 发展优势产业

龙门村根据本地区人多地少, 自然条件恶劣, 不适合发展农业这一情况, 大力发展工业, 以工促农, 以工补农, 以工养农。特别是大力站煤焦业这一优势产业, 逐步做大做强煤焦业, 煤焦业真正成了龙门经济的半壁江山, 成为了龙门经济的龙头老大。与此同时, 龙门村不断研究市场, 捕捉信息,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形成了煤--焦--电--铝的产业链条。新的形势下, 龙门村大力发展旅游业, 作为龙门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大促进了龙门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龙门村的新农村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兴办工业与反哺农业的关系、兴龙富民与为国贡献的关系, 共同致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正是龙门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正确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 始终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和和谐社会构建的缩影。

4、有一个坚强、务实、清正, 创新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

龙门村党委书记、龙门集团董事长原贵生同志是党的十七大代表, 全国劳动模范, 省市人大代表, 在他身上时刻迸发着不懈追求执着奋斗的火花, 他团结带领龙门村党委、村委和全村的百姓, 艰苦奋斗, 自立更生, 开创了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局面。以原贵生为代表的领导班子, 在连续三次村委会干部换届选举时, 99%的村民对原班子的成员投了信任票, 村委会成员每次都高票当选。这一切充分证明了百姓对这一班子成员的高度信任。这一领导班子始终坚定不移的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走民主政治之路, 实行“两议、五公开”制度。

五、结语

龙门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典范。龙门村是三晋大地的首富村, 是镶嵌在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他不仅仅是山西新农村建设的骄傲, 也为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要:2005年10月,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河津市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之路进行研究, 围绕龙门新农村建设取得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分析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为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四轮驱动,创新,科学发展,原贵生

参考文献

[1]原德彦:《三晋龙门村》,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王云岫到新农村对口帮扶村调研 篇3

王云岫副主任在听取了情况介绍后,对村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村委会班子坚强有力,在市场经济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对帮扶工作重点强调了以下意见:

一是继续协助当地党委做好帮扶村领导班子建设工作,促进自主发展。各村的班子建设是村里加快发展的根本。村班子建设要与“三项工程”建设、“三帮扶”等工作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班子建设,切实提高村组织发展经济、服务民生、化解矛盾、联系群众的能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树立公正廉洁、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工作作风,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教育广大农民群众,使他们懂得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直接受惠和受益的也是农民群众,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二是进一步完善村发展规划,科学组织实施。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坚持规划先行是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协助各村完善发展规划。同时,要加强组织实施,推进棚膜经济的发展,协调蔬菜瓜果的生产与社会需求结合点,加强村屯环境改造等等,逐步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组织合作化、居住社区化。

三是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智力帮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发挥省人大的优势,协调有关代表、专家,为村里的农业生产提供科技帮助,同时还可以与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农科院、省畜牧局等有关单位协调,为村里的农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持。

四是协调帮助落实有关项目。第一,继续完成从东安村到长白公路的道路修建工程。去年经省人大协调省财政厅农发办拨款l00万,今年已经开工修建,但资金不够,今年要继续协调省农发办,落实资金。第二,新农家村拟修建养老院一事,要在政策方面帮助协调。目前该村建养老院的前期工作正在办理,如有政策方面的问题,应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帮助研究解决。第三,继续发展棚膜经济。针对东安村、新农家村提出的棚膜规模小,希望扩大面积的问题,要积极帮助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这两个村的棚膜经济形成一定的规模。第四,改造农村环境,加强公益事业发展。今年东安村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新农家村要进行围墙改造等工程,改变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这些工作都是民生工程,应该积极支持抓好抓实。

五是要多渠道研究帮扶办法。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省里统一部署的,各部门对这项工作责无旁贷。这几年,省人大相关帮扶单位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好评,下一步要继续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加大工作力度,为帮扶村做出更大贡献。省中医药管理局、皓月集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对口村经济发展、环境改造等多做工作,争取在帮扶期间,使各村都有较大变化,早日实现小康。

大学生村官农村村情调研报告 篇4

一、郝圩村基本概况

1、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南岸,水陆交通便利。XX村总人口XXXX人,共XXX户,党员XX人。XX村农业发达,是养鹅专业村,种植业以稻、麦、玉米三大作物为主,高效农业发达,村中有XXX余户养殖生态鹅,村中还有一部分土地流转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带动了部分农户致富。

2、基层组织建设

XX村共有党员XX人,在村书记XXX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斐然。村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扎实推进了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至今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室等保证了村民全身心的投入经济建设工作中。XXXX年来我村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工作,建立健全了党政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加快了基层组织建设步伐。

村三委干部坚持与时俱进,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完善了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二是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在村干部的管理上,进一步规范了党员培养制度、坐班督查、干部包队等制度,使村组干部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XX村双委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切实改善郝圩村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XX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XX村两委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切实我村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我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为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我村结合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评比活动,经常开展文明卫生创建活动、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建设,利用村级各种会议开展法律法规社会道德教育,弘扬新人新事,开展各类文艺活动,结合创建安全示范村,开展让平安走进千家万户活动,我村今年来无重大事故,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民兵工作、征兵工作、妇女工作都较好地完成。

4、信访稳定

加强农村信访稳定工作,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村三委一直对本村的信访稳定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近年来,XX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没有发生重大恶性群体治安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

全村综合治理工作也稳步开展。三委干部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经常深入组户,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消除纠纷,化解矛盾,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可能引起上访的不良因素,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确保村子和谐稳定。

5、创先争优活动

在这次创先争优活动中,郝圩村确定了“积极服务项目建设,从我做起争创佳绩”的活动主题,要求干部党员亮身份、比奉献、争先进、促发展,通过党员示范带动,比学赶超,着力营造创先争优活动的良好氛围。

争做先进党组织,争做优秀党员。在活动中,村中XX名党员亮身份,做承诺,用实际行动率先垂范。截至目前,XX村的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各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向全村群众公开承诺事项多件,内容涉及搞好农村政策法规宣传、提供农业科学实用技术服务、义务维修村组道路、带领群众发展各种种植、养殖业等十二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现状

XX村XXXX-XXXX年人均收入XXXX元。经过调查,全村共有耕地XXXX亩。全村没有一个工业项目,主要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零散有几户养殖,其中稍有规模的养殖户一户。其次就是依靠外出打工赚钱,目前村里青壮年主体外出务工,村中大多是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村民思想比较守旧,村里道路交通较差,村落布局零散,村集体没有收入。

2、结构调整

从我村的经济收入和来源看,经济发展渠道单一;从经济发展的格局看,小农分散型经济占比较大,与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有很大差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措施来进行改善:

(一)、在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同时,积极引进多种经济增长渠道,打破单一性的发展格局。以我村的现有实际情况来看,发展养殖业是我村发展的一条极好出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环境将会给我村的服务业经济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村里的招商引资工作缺乏力度。建议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将有意向的项目尽快落实,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和就业。

(三)、在送科技进村入户的培训工作中,注重改进培训方法,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参观大户,由大户现身说法,深入农户进场指导等方法进行,应该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四)、尽量多的组织村民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场所,促进乡风文明。加强普法教育活动力度。鼓励村民学法、懂法、用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村居。

三、我的几点看法

针对目前XX村的总体情况,我任务在以后一段时间从以下几方面去工作:

(一)、适当调整村干部结构,注入新鲜活力

我打算在近期镇中心工作筹资筹劳结束后召开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会义,采取群众公推公选的办法把一些群众认可的年富力强同志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来,让他们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二)、定期集中召开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会议,认真听取广大党员群众的建议和意见

定期集中召开全村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会议,认真听取广大党员群众对本村建设发展的建议,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本村的建设与发展。集思广益,不断提高党员群众参与本村建设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切实转变广大群众原有落后的思想观念。

(三)、以高效农业为主线,多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XXX老板在XXXX投资高效的农业蔬菜大棚紧邻郝圩,XX目前有不少群众在那务工,我打算经过半年时间,通过在高效农业大棚打工的郝圩农民为依托,组织当地群众依托现有的土地资源,集中搞大棚反季节蔬菜,切实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四)、依托XX优势,大力倡导发展养殖

由于XX紧邻XX堆,这地利搞鹅鸭养殖是天然优势,而且XX有多年的鹅鸭养殖传统,当地很多农户都有一定的鹅鸭养殖经验。在今后一段时间,可以用大户带动小户,逐步实现规模化鹅鸭养殖。

这是我到村任职以来,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及自己日常工作时的所闻所见,所掌握的一些情况,完成的调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进步、发展的新的郝圩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也在时刻憧憬着XX美好的明天。我坚信几年后一定有一个新的XX屹立在XX岸边。

大学生村官农村村情调研报告 篇5

太和村北与肥东交界,是烔炀镇的北大门,距镇政府8公里。全村共有18个自然村,总人口达到4500人,耕地面积约4558.91亩。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等。

二、农村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调查,太和村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渠道:一是靠传统农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这是村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除此之外,畜牧业以养猪、鸡、羊等几个传统养殖类为主,几乎每家都有养殖动物家禽,但由于结构、资金、销售等因素制约,没有形成规模。其次就是依靠外出打工赚钱。据统计,太和村年外出打工的人数达到人,将近占总人口的二分之一。

2、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方面。为提高群众的耕地亩产量,灌溉方便,及其运输的方便,太和村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自然村自筹资金铺建了水泥路,兴修水利,解决了村民出行交通及耕地用水问题。

工业方面。一直以来,全村无较好的企业,大都由于资金、经营不善等因素限制而倒闭。许多矿山等石料加工厂也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继关闭了。今年,太和村境内的S105省道修建工程已动工,此项目建成后,我认为可以利用好公路沿线的便利交通拓宽村民就业渠道,为太和村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三、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设施建设

村两委成员在书记张学武和主任颜军的带领下,努力学习科学理论,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村共有党员128人,村两委成员3人,其中大学生村官1人,有1人是镇聘。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分工明确,圆满完成村里的各项工作,多次受到镇党委的表扬。

村两委干部坚持与时俱进,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完善了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整修村部办公室,解决村部简陋问题;对内墙进行了粉刷,地面全面硬化。

2、修建了多处自然村公路至村中道路,方便村民出行。

3、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在村干部的管理上,进一步规范了党员培养制度、坐班督查、干部包队等制度,使村组干部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四、信访和综治工作

加强农村信访稳定工作,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村两委一直对本村的信访稳定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近年来,太和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没有发生重大恶性群体治安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

全村综合治理工作也稳步开展。两委干部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经常深入组户,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消除纠纷,化解矛盾,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可能引起上访的不良因素,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确保村子和谐稳定。

五、我的几点看法

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集体经济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寻求有价值招商线索。鼓励引导自主创业,发展外放型高效农业,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和就业,解决我村出现的空巢现象、留守问题以及无年轻党员问题。积极排查招商引资线索,寻找好的招商信息平台,要鼓励优秀青年创业,以一带百,全民致富。

本村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财政情况窘迫,无疑直接影响到我村的发展,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和公用事业的进行都因资金不足而搁浅。建议考虑筹建村办创业项目,由村委会和村民共同参入股份,这样既可以增加本村的财政收入,也可让广大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

2. 培训党员

建议大力宣传鼓励、引导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回乡退伍军人和大学生积极加入党组织,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把一些有知识、有文化、工作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事业心强的年轻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去,增强我村基层组织活力,更好地与时俱进。

3.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

今后我会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实施“对口培训”。对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定期组织收看,为党员干部播放政教视频,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其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指导农民观看种植、养殖科教视频,用科学知识与“土”经验结合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4.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开辟村精神文明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和健身活动场地,购置图书报刊供村民阅览,组织有技术的村民,办起各种编织、刺绣、木工等学习班,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自己可以娱乐自己,既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长他们的致富本领,更好地促进我村乡风文明。

5.发挥优势,注意各类信息动态

及时收集各类科技、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作物销售渠道,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教会他们用网络与外界沟通,开阔视野。

目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太和村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两委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的发展道路。作为太和村的大学生村官,今后,我将继续扎根农村,为村两委建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大学生村官,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群众事务的服务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与太和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掀开美好明天的新篇章!

楠香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6

陶娟 高云雷(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全国各地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楠香村作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能源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于2013年8月21日深入楠香村进行为期5天的调研学习。现今将所得整理如下: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一、湘乡市龙洞镇楠香村现况

湘乡市龙洞镇楠香村是开国大将谭政的故乡,距湘乡市区12公里,紧靠湘韶线,湘萍公路横穿全村,交通便利。全村有党小组4个,中共党员40人,村支两委干部3人,14-35周岁的青年有364人。辖区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12个村民小组,312户,1156人,其中,耕地面积1585亩,水田989亩,山地3500亩,大小山塘43口, 有较大企业2家,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3户,200亩油茶基地1个,村集体林场800多亩,村级道路通畅率100%,楼房户达到85%,清洁能源用户占农户总数的89%,“五改一整治”到位率达93%,饮用安全卫生水的农户达100%,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干部党员奋发有为,村民群众积极创业,成绩层出不穷,楠香村正朝着“村庄更美、村民更富、民风更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先后获得“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湘潭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湘乡市先进党支部”、“湘潭市科普示范村”、“湘潭市能源建设先进单位”、“湘乡市文化示范村”、湘潭市“两型村庄”、“湘潭市生态能源示范村”、“湘潭市生态家园示范村”、“湘潭市文明卫生村”等。

二、楠香村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楠香村近年来,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修复谭政大将故居为契机,楠香村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了具有市场竟争力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现代农业,逐步把传统农村改造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逐步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形成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和谐为本,打造新环境。村容村貌是一个“脸面”问题,干净整洁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体形象的好坏。为此,楠香村科学制定规划,加大经费投入,狠抓基础设施配套,让村域范围内的群众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舒适、安逸,在文明村创建活动中取得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成绩。

1、“五改一整治”。支村两委广泛宣传其重要意义,组织党员、组长到外地参观学习。对290多户家庭进行了“五改一整治”,全村到位率达93%,每家每户庭前院后栽种花卉苗木、葡萄、油茶等经济作物;共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5台,发展沼气用户130户,液化气用户150户,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共280户,占农户总数的89%;饮用安全卫生水的农户达100%;在新建房屋时按要求逐步拆除旧房危房,楼房户达到85%。

2、道路。到目前为止,全村硬化道路13公里,水泥路入户率95%以上。村道实现全线亮化,共安装太阳路灯28盏和LED节能路灯60余盏,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

3、电力。在市电力局的积极支持下,4组地段的75kw的变压器、6组地段和10组地段的50kw的变压器可分别增容到200kw、100kw和80kw,在2组地段新增一台100kw的变压器,全村线路提质改造,将进一步改善电力布局结构,提升用电质量,预计将满足将来20年的生产生活的需要。

4、环卫。在市“城乡同治”精神的号召下,楠香村迅速行动,按照“村为主、组配合、户实施”的工作方针,通过“宣传、示范、活动、机制”四项措施,每月开展环境卫生检查并公示,实行“大评比小奖励”,根据平时检查结果年终评定文明卫生户,积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生活垃圾整治活动,目前已在组与组的中心位置高标准新建垃圾池30个,添置户外分类垃圾桶65个,目前进行的一户一桶(垃圾桶),一户两个池(沼气池、三格化粪池或沤肥池、焚烧池),一户三筐(废玻璃筐、废纸塑料筐、废金属筐),多项分类细化处理工作已得到落实,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5、水利。硬化水圳3km,山塘清淤1口,整修山塘2口,国土综合治理完成水渠硬化5000米,新修田间道3000米,进一步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全村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6、绿化。在农户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塘边、水边、山边进行绿化,平均每人栽种15株良种油茶,每户栽种良种葡萄2根,既达到绿化的效果,又适当增加经济收益。

(二)发展为要,壮大新经济。产业发展是新农村的根本,是经济的支撑,是发展的推力。一直以来,楠香村始终致力于抓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让其口袋鼓得更快,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

1、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稳定粮食生产,全村田地无一抛荒,年底已启动土地平整项目,进一步改善了灌溉条件;去年实现山地流转500亩,建立优质葡萄基地一个,成立“春之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第一期流转土地200亩建立特色蔬菜基地,已经流转土地200亩建立特种苗木基地;新引进插秧机两台、播种机一台、育秧设备一套,大型旋耕机两台,机械收割率达95%以上;村民周文建等带头发展“猪—沼—菜”、“猪—沼—果”的生态农业,年净利润达10多万元。

2、做强村级好企业。引进湖南转仑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期投入500万元,目前已实现山地流转500亩,建成6栋鸡舍、6栋鸭舍;原腰线厂实行产品升级改造,企业转型升级,生产玻璃马赛克。该产品是环保产品,无任何环境污染,无任何放射性,已通过环保部门的评审,公司于2011年8月12正式试产,是典型的产品转型承接项目,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去年公司在原本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整改扩建,目前已和美国一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产销两旺。

3、发展劳务散经济。通过开展“一人学一技”等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增强了务工人员市场竞争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建立劳务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各地劳务市场信息,为务工人员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准确、全面的务工信息。

(三)文化为魂,倡导新风尚。楠香村在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1、乡风文明展现在文化娱乐中心上。筹资30万元整修花园式村部,大将书屋藏书4000余册,去年在全国农家书屋评比活动中,荣获“全国优秀农家书屋”;进一步完善了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配置了音响、健身设施,引进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新装修了多功能舞厅。以前,村里的青年一到晚上聚会打牌,精神生活贫乏且不健康。现在,每天晚上都能在村部看见数十名妇女在跳广场舞,青年在远教教室进行学习,小孩在图书室里看课外书籍,还有一部分村民在文体活动室打球。这样,一家老小都在村部娱乐,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更净化了社会的风气。

2、乡风文明贯穿在创建活动中。深入开展“文明卫生户”、“最清洁户”、“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标兵”等评选活动并给予表彰,引导广大群众发扬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今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提高群众素质两大主题,举办政治理论学习、一人学一技、专业技术辅导和法律知识讲座共计6次,提高了村民的政策、法律水平和致富本领。

3、乡风文明渗透在文化走廊里。在村部外围的墙上,悬挂了10多块宣传板,从谭政大将的生平事迹,到楠香村的基本情况简介,从计划生育政策,到村务政务公开,都详详细细,一目了然。只要从这里经过,都会被这道独特的文化走廊所感染。

4、乡风文明体现在社会事业发展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孕检率达到98%;九年义务教育100%;电视机入户率100%,新增村村通卫星接收装置120台;新农合参合率98%;固定和移动电话入户率达95%,宽带网入户率占75%。深入开展了“千万帮扶工程”,党员干部联系困难户,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其日常的生活;走访创业户,引导他们发展好产业,作出更大的业绩。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大体架构已经具备,但是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一)农业生产是农村的日常性问题,但是随着劳动力进城和技术的更新给新农村的村民带来了困难。

1、劳动力年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中发现,种田的村民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平时一般还有媳妇或孙子辈的人帮点忙。虽然现在农村有收割机、插秧机,但是管理水田还需要撒农药、施化肥等,这对于老人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这些方面没有机器操作,还得需要老人自己动手去做,存在许多安全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隐患。

2、技术和设备问题。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在的农业生产之中。但相关技术人员却是大多数农村比较短缺的。好多机器和技术村民很难操作与应用。所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大量的技术人员是现在新农村很急需的。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标准也在提高。但现在农村医疗条件距理想状态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农村的医师的医术还不能让广大村民信服。根据调查,大部分农村村民对村卫生医疗技术表示不满意,经常都是“小病难看好,大病看不了”,村民认为村里的医师虽然有多年的行医经验,但是医术不够高明,有很多的小病都要拖很才能好。

2、缺少医药给广大村民带来了不便。大多数村卫生所缺少某些病症的药物,而这些缺少的药物大多是一些经济效益不高的,不常使用的药物。这使得有些村民用药不方便,要去镇上的大药房去拿药。对于一些年纪较大、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来说是不小的困扰。

(三)医保作为国家关怀广大人民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广泛的得到了农民同志的赞誉,但是其中还是出现一些问题让我们深思。

1、医保的宣传不够简明。大多数村民对医疗保险的了解还不够多,就算曾今使用过医疗保险来报销医疗费用的村民对其报销的具体规则也了解不够,只知道医院说多少算多少,也没有去深究。而对那些不曾使用过医保的人来说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医保住院可以报销一部分费用。也许对于教育水平不高的农民同志,我们应该找一种更简单明了的宣传方式。

2、在严格执行医保的同时,应规范其它的医疗消费。医保本就是为百姓谋福利而制定的,但有些偏远地区医院,在医保不涉及其它医疗消费肆意涨价,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四)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相对于城里孩子优越条件,农村中儿童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

1、留守儿童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现在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不能得到足够的爱,对于社会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孩子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和困难不能及时排除,这就给农村给社会留下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2、教育资源整合之后留下来的相关问题。现在乡村出现大量的中小学合并。整合之后出现了一些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上学的学校离家有几公里。一般的孩子从6岁就开始步行去上学,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离家远之后,学校附近的家庭餐馆就是大多数孩子的选择,非但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价格也有待商榷。

(五)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科技文化推广力度逐步加大,农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六)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少,除少部分村屯有篮球场、文化娱乐室外,绝大部分村屯在这方面是空白,没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宣传阵地,代之是一些封建迷信低级庸俗活动的流行。

(七)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

四、政策建议

针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本团队特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纸、标语等形式,把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等进行的广泛宣传、动员,做到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议论的主要话题,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的认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把政府行为与农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新农村,前提是做好科学规划。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提必须有一个合法、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村庄规划指导,统筹好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保护农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规划上不符合实际,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就可能导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却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引起群众的抵触。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主要抓住三个环节的工作:

1、抓规划调研。要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切实掌握好农村资源、人口、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真正摸清底子,客观分析优劣势,为下一步详细规划打好基础。二是扎实抓好规划制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及“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加强对规划人员进行培训,精心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规划和建设上量力而行,杜绝“大拆大建”,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不增加农民负担。三是抓好规划的落实。规划是蓝图,要靠全体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切实抓好规划龙头。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总之,只有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导发展,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的推进。

(三)建设新农村,要从农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由于楠香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群众生活水平一般,想一下彻底改变农村现状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首先,要从农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搞新农村建设,不能过分强调高标准,而是要因地制宜,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在起步阶段,我村先是选择了农户直接参与、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进行。如农民群众比较关注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在具体项目的实施中,我村应该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吸引农民投入自有资金参与建设。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各地的不同示范区域推广节能路灯、家用垃圾桶等项目。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2、加大政府对农业与村办企业政策扶持。村政府鼓励那些老人在家种田的子女回家边种田边创业,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村办企业设备不足,资金流也不充裕,在村里搞企业,又离不开农民。因此,政府给予政策上一定的扶持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有机会,使企业发展的更好。

3、加强对医保的监督、对农村卫生所的扶持、对农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大对医保的管理,建立监督体制,切实的保证医保惠民,防止“好政策、烂执行”的情况发生。农村由于人口少而散,使得村卫生所的经济效益不够好,卫生所对经济效益低的药物无经济支持,加大对部分经济效益不好的药物的扶持可以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提高卫生人员的素质,将现代的医疗方法和理念传达到乡镇,改变农村“小病难看好”的尴尬境地。

4、鼓励村民就近务工创业。如果父母亲不能给予孩子爱,孩子的情感就得不到正常、全面、健康的发展,从而无法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该兴办企业,鼓励村民就近务工。对有意愿创业的村民给予其大力的支持,从而保证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5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在农闲的时候可以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帮助,一个技术员对应一个村的技术支持。可以筹划在村子里兴建图书室,存放本地的相关地理农业等书籍以帮助村民增加常识。

(四)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的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牢牢地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针对发展较好的方面,确定相对高的建设目标和要求,通过扶持引导,促使其依靠机制创新、加快发展步伐,努力达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标准。二是对于已经稳定的方面,确定中等偏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发动农民积极参加建设,促使其通过产业开发、规模发展。三是针对于经济底子薄弱的方面,确定实事求是的建设目标,以解决温饱、改善环境、发展文明教育、增加农民收入等最为现实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等问题入手,加大投入。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五)建设新农村,必须选准突破口,夯实经济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没有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谈建设新农村,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只是空谈,是奢望。为此,我县把增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1、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紧紧围绕山、水等自然资源做文章,把我村丰富的山林、水力、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按照“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吸引更多的经济能人开发山、水等自然资源。

2、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发展劳务经济。一是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充分抓住“阳光工程”及职教中心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利机遇,采取政府“买单”、农民“选单”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鼓励各类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培训的质量和层次,努力实现培训就业对接,提高劳务输出的成功率。二是要大力组织劳务输入。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加强劳务协作,主动与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地区,在劳动市场信息、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协作关系,促进劳务输出合理、有序、稳定发展。三是要加大劳动力就地转移力度,积极开辟一些适合农民既不离乡又不离土的就业门路,开工建设一批工程量大、开发时间长、就业岗位多的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就地转移。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对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可以增强农村自力更生的能力,减轻国家对农村的资金的扶持负担;二是有利于加快建设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三是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的思想传入农村,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逐步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楠香村作为开国大将谭政的故乡,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进一步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积极主动融入市县相关旅游圈,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开发“农家乐”生态旅游业,开发垂钓、餐饮、农业生态观光等旅游项目,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六)建设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要切实抓好以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准选好支部书记,落实班子岗位责任制。

2、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建立村规民约。

3、要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调研感悟

浙江畲族聚居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7

一、本次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1月10—22日, 调查对象为浙江桐庐县,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 温州苍南县、平阳县, 衢州龙游县, 金华兰溪市等地的重要畲族乡 (镇) 聚居村, 考察方式主要通过组织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的同学利用寒假社会实践机会对当地的村官及村民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共发放村官问卷57份, 村民问卷293份, 全部收回, 其中有效村官问卷57份, 村民问卷265份, 有效率达92%。从被访者的分布看, 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设计涵盖了浙江畲族聚居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五个层面的问题。经过统计和分析,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就畲族聚居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剖析。

(一) 文化教育

在义务教育方面, 据了解, 浙江畲族地区从1997年开始就已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而从采访的聚居村村民中了解到一些问题: (1) 村民对义务教育的划地区入学制度感到不满, 希望能给自己孩子更优质更舒适的学习环境, 这更体现了该地区教师质量及硬件设施都存在着较大问题。 (2) 他们也希望学校能开设畲语或者畲族文化方面的民族教育课来传承本族文化。 (3) 虽然目前国家对农村地区实行9年义务教育学费杂费全免的政策, 但是面对孩子的生活费, 相当一部分家庭觉得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 医疗卫生

为了解浙江畲族聚居村医疗卫生现状, 我们先对浙江畲族聚居村村民对本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村民对其表示满意。

但当我们问及“医疗卫生现存问题”时, 按照被调查村民回答所占的比例排序, 依次为:医疗费过高、医生水平不高、存在乱开药现象、医疗设备落后、交通不便。这表明, 畲族聚居村地区农村医疗工作已得到大部分村民的认可, 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完善。此外,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景宁之外, 其他少数民族乡镇几乎没有村级的卫生院 (所) 、诊所等。

(三) 社会保障

在社会保障方面, 当问到“你参加过以下哪些保险?”的问题时, 265位受访畲族村民有87%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 只有4%左右的畲族村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其他还有生育保险、意外保险、工伤保险等, 所选人数都较少, 未参加保险的有7%。调查结果表明, 浙江畲族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事业日趋完善, 但养老保障令人堪忧。问及为什么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时, 大多数的村民都说:“参加保险好, 但我们没有钱交。”调查中还发现, 绝大部分农村老人还是农田上的主要劳动力。

(四) 生态环境

关于生态环境, 我们了解到, 畲族乡村的森林覆盖率普遍较好, 同时居住在当地的村民, 生活环境比城市较好, 但引进工业产业后的环境会较差, 同时, 在山下畲族村的环境较山上的差, 但是如某村有专业环保人员, 则环境相对要好。在行政村和县城附近的村, 一般都有保洁人员负责卫生, 情况良好。普通自然村, 垃圾需村民自行处理, 整体环境较差;景区自然村, 因为有政府专项投资, 生态环境优于其它村。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聚居村生态资源没有很好的被开发利用, 还是“靠山吃山”, 一味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长期以往自然资源必将消亡殆尽。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合以上的研究结论, 针对好而快的发展浙江畲族聚居村的构思, 我们提出了如下观点和政策性建议:

1、制定专项民族政策并予以实现, 使畲族村民得到实际的优惠。从调查情况来看, 村民对义务教育和养老保障等社会事业制度仍然缺乏认可, 其原因可能是, 现在的部分制度无法满足畲族村民的要求, 我们需要根据村民需求做适当修改以保障他们的利益。例如出台更多针对畲族贫困学生的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特别对于品学兼优的他们, 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实情设立专门的助学金。降低畲族地区的养老保险金, 尤其是贫困户村民的养老保险金能够由政府支持。

2、广泛宣传聚居村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 调动农民等多方面力量参与聚居村建设。调查表明, 聚居村的农民多以原始的务农为主, 参加科技培训的较少, 因此, 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并且加强对畲族地区培训师资队伍的培养, 更多的开展科技培训, 促进更多的村民参与聚居村的建设。

3、把村庄整治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调查中发现畲族聚居村有者丰富的文化与生态资源, 畲族聚居村可以努力把民族村建设成“一村一风貌”的特色村, 并使环境整治与发展经济相互促进, 农民增收与环境改善相得益彰的局面, 彰显畲乡风情。

摘要:浙江畲族聚居村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丰富的一块宝地。本课题基于田野调查法, 运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手段, 通过对浙江畲族聚居村、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及研究人士的访谈和调查, 从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五个层面就畲族聚居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剖析, 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 力图为浙江民族地区探索一条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强村之路。

关键词:浙江畲族,农村,政府职能,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苏时鹏等.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7 (4) :33-39.

[2]、李德洙等编著.民族问题五种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四年级猫教案下一篇:君马黄唐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