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情况调研(精选7篇)
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情况调研 篇1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直言之,就是要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将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于农村。我市要实现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加快城乡统筹实验区建设,破解农村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问题十分迫切。
按
照市局机关党委的统一安排,我于10月22日至28日深入XX区铁锋乡的边远农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共谋发展思路,深切地感到广大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欠缺的无奈和迫切需要。
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各地也相继取消了“三提五统”,基层组织运行经费问题随之凸显,成为制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职能职责,但没有明确确保其正常运转的经费来源。根据第八条“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和第三十七条“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需要经费的,由委托部门承担”,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公益事业所需的经费,由村民会议通过筹资筹劳解决;经费确有困难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适当支持”等规定,法律允许的资金渠道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的提留,二是政府补助,三是接受政府委托而获得的经费资助,四是筹资。但是,在绝大部分地区,除乡镇政府可能给予有限的资助(铁锋乡每年给予每个村资助3000元)外,其他三个方面的规定基本属于虚设。
首先,绝大多数村社没有集体企业。由于效率和管理问题,曾经存在的集体企业要么通过摘“红帽子”而还原为私营企业,要么因为管理不善、破坏环境而改制或关闭。如我所驻的桐元村,先前曾经有一家小煤窑,在市政府关闭整顿小煤窑的过程中第一批被关闭。至于集体土地,牵涉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在拆迁中矛盾十分突出,村委会如要“染指”,势必导致稳定问题;其次除了大型公共工程外,一般的村社难以获得政府委托。即便获得委托,也只能是“一过性”的,难以持续。第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的筹资筹劳,只限于特定的公益事业,不能用于日常运作。
基层组织运行经费缺乏,首先导致基层组织公共服务
功能弱化。我们在铁锋乡看到,一些先富起来的村虽然建起了居民新村,户户别墅,宽大敞亮,但周边垃圾遍地,水电气基础设施薄弱。据铁锋乡陶荣乡长介绍,铁锋民风淳朴,治安尚好。但在周边乡镇,相当一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黑恶势力和宗族势力强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风头一过,又有抬头的趋向。正气不昌,老百姓意见大。而导致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日常经费欠缺,基层组织可支配资源少。
运行经费缺乏,也迫使部分基层组织在国家的“三农”扶持资金上打主意,使国家转移支付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国家每年安排了巨额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改水改厕、水利设施和道桥建设、种养殖业扶持、扶贫济困等。这些资金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不仅不会考虑基层组织的运行成本,并且往往需要各级政府和村民拿出配套资金。而区乡财力有限,基层组织向村民筹资极为困难,只能在国家拨付的资金上做文章。因此,这些资金普遍在使用过程中被不同程度的挤占。据陶乡长估计,相当一部分资金根本没有用于项目,直接变成了基层组织的运行经费。
运行经费缺乏,也导致部分基层组织公共性弱化甚至异化。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本属公权机构,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向全体村民提供公共服务。而由于缺乏运行经费,村委会往往仰仗本村的“大户”、“望族”。如“新农合”制度规定村民参加“农合”,需每年缴费20元。由于医疗定价不合理,农民对“新农合”认同度不高,催缴成为村干部十分头疼的事。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只好想法筹款垫付。长此以往,村委会在发生纠纷或利益冲突时难以秉持公正,压抑弱势群体,成为乡村治安恶化、恶性案件上升重要原因。
如何破解农村基层组织经费匮缺的问题,关键在于完善制度。我市于2002年7月1日实施的《
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情况调研 篇2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国发[2005]43号) 要求, 黑龙江省从2007年3月份开始, 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并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改革相关政策, 2009年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目标。目前保障的范围已经覆盖县以下 (含县)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 (包括小学、初中、职业初中、九年制学校、特教学校) 和学生。保障的主要项目和内容包括:一是免除学杂费, 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6:4承担。二是学校运转暨公用经费, 按中央和地方6:4承担, 地方承担部分, 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地市、县 (市、区) 及国家、省扶贫工作重点县, 由省级财政全部负担;其他地市、县 (市、区) 由省级财政分担80%, 市县分担20%。三是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 中央和省级财政按1:1比例安排资金, 不足部分, 市县安排;四是贫困寄宿制生生活补助经费, 由中央和地方按5:5比例分担, 地方分担部分黑龙江省由省级财政和地市、县 (市) 财政按照7:3的比例分担。五是向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 由中央财政负担。六是教师工资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按现行体制予以保证, 及时足额发放。
通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做到:一是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结束了农村教育农民办的历史, 使2001年以来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后逐步建立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终于有了政府财政投入的明确保障和支撑。二是新机制规定的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办法, 明确了各级政府投入保障责任, 解决了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的问题。三是把农村义务教育所必需的基本保障经费, 包括用于学校运转所必需的公用经费、硬件建设急需的校舍维修改造经费, 用于教职工的工资和用于学生的教科书和贫困寄宿学生资助等都纳入了保障范围。除教师工资以外, 每一项都有各级政府具体分担的比例和办法, 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长期稳定和增长。仅就公用经费情况看, 2008年, 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小学为840.23元、初中为1 055.46元, 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前的2006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361.7元、初中425.24元相比, 生均小学提高478.47元、初中提高630.22元, 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1.32倍和1.48倍。四是强化了省级政府统筹责任, 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资金, 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承担, 提升了政府财政保障的级次, 强化了省级统筹权。2009年, 黑龙江省共投入免学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资金、免费教科书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18.2亿元, 市县仅负担4 380万元, 占资金总数的2.4%。同时, 2007—2009年, 省级财政投入资金1.9亿元, 为农村中小学校采购课桌椅, 更新改造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购置图书资料, 更新锅炉、修建围墙、平整操场、改造厕所等外部环境, 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同时, 投入1.8亿元, 引导市县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 整合教育资源, 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 这些极大地引导和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五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改革后, 在继续实行教师工资统发制度的同时,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大宗物品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基建项目招投标制度、资金专户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小学校财务公开制度。实行了财政、教育、审计、物价、监察等部门联合监督机制, 切实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学校经费管理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 基本保证了专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和安全高效。六是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改革前, 学生须普遍缴纳学杂费 (含信息技术和取暖收费等) 、教科书费, 寄宿学生还须缴纳住宿费。改革后, 首先免除了学杂费, 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 这两项直接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减负:县镇小学生277.5元/年、初中生411.7元/年, 农村小学生157.5元/年、初中生281.7元/年。2009年, 又免除了寄宿生住宿费, 寄宿生每人每年减少住宿费支出250元。同时, 贫困寄宿生每年还可以得到生活费补助小学500元、初中750元 (目前已分别提高到750元和1 000元) 。目前, 除自愿在学校就餐的学生需缴纳伙食费外, 面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所有收费项目已经全部取消。这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农村负担, 而且让广大农村学生直接沐浴了国家公共财政的阳光, 有效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权益。七是巩固了“普九”成果, 降低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 提高了入学率。2008年底, 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辍学率0.22%, 比2006年的0.36%下降0.14%;初中辍学率0.78%, 比2006年的1.31%下降0.53%。小学净入学率99.39%, 比2006年的98.89%提高0.5%、初中入学率99.86%, 比2006的98.93%提高0.93%。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财政保障机制的建立, 尤其是分项目、按比例分担责任的合理明确,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逐步建立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提供了引领、示范和借鉴。
二、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稳定、长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取得了很好成效, 但就目前看, 还存在一些需要在进一步完善机制中解决的问题。
一是从保障的项目内容和各级政府责任分担来看, 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 教师工资虽然纳入保障范围, 但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间的分担比例并没有明确。各地工资差异较大。同时县级统发, 干好干坏一样, 学校难以用经济手段调动教师积极性, 绩效考评结果在工资收入上难以体现。第二, 学校硬件建设, 促进均衡发展所需的经费, 如校舍及其附属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 目前只有校舍维修改造, 纳入了机制保障范围。目前, 国家正在实施的初中校舍工程、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 在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都有投入, 但都是属于阶段性的项目, 缺乏长效性。这些阶段性项目, 中央和地方投入责任如何划分, 有的明确, 有的也不明确, 即使明确的比例, 有的已超出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第三, 取消住宿费后, 没有明确资金来源和各级政府负担比例办法。2009年, 按照国家要求, 黑龙江省取消了住宿生住宿费, 将相应开支纳入公用经费支出, 但没有安排相应的资金来源和各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和办法。
二是从保障标准和水平看, 存在着保障水平不高和没有体现地区办学成本差异两个方面的问题。如公用经费, 改革伊始, 国家是按各省2004年实行“一费制”时出台的公用经费标准平均数给予补助的, 2009年国家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一为小学300元/年, 初中500元/年, 2010年生均提高100元。2004年实行“一费制”时, 黑龙江省财政、物价、教育三部门依据《中小学公用经费实物消耗定额》测算和实地调研并通过广泛听证, 确定的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标准为县镇小学390/年、农村小学305元/年;县镇初中500元/年、农村初中470元/年。与2009年 (5年后) 国家确定的小学300元/年、初中500元/年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标准相比, 县镇和农村小学分别高于国家标准90元、5元。考虑到时间跨度和物价上涨因素, 再加上取消农村义务教育住宿生的住宿费后相应增加公用经费开支等因素, 应当说, 目前的标准还是偏低的。同时, 国家在确定公用经费标准和对地方的补助中, 还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办学成本的差异因素。如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 冬季取暖期长达6个月以上, 特别是近两年原煤价格连续涨价, 已由2006年平均400元/吨左右, 涨到800元/顿以上, 同时, 司炉工 (平均每校2人以上) 工资支出也由2006年500元/月, 涨到1 500元/月以上, 致使取暖费支出已经占到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50%以上。据对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4个市地所属8个县的41所农村中小学抽样调查, 41所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64 891平方米, 在校生36 701人, 2010年公用经费支出2 253.32万元, 其中取暖费支出1143.77万元。每平方米取暖费支出43元, 生均公用经费614元, 其中生均取暖312元, 取暖费支出占公用经费支出总额51%。除去取暖费开支后, 学校用于教育教学的公用经费开支十分紧张,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进而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从经费管理情况看, 存在政府管理层面部门职责不明确和学校层面管理水平不高问题。第一, 各级政府财政、教育部门等部门职责权限不明确, 运转机制不规范, 存在越位和缺位问题。中央下达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资金, 有的是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达的, 有的是财政部单独下达的。省级部门基本上是上行下效, 资金 (指标) 文件到县级后, 有的县级财政与教育部门共同协商, 按照规范的预算、支付和采购等制度去管理, 有的财政部门不与县级教育部门协商, 直接对学校行使经费管理权, 预算、支付、采购等都直接对学校, 导致了县级财政部门教育财务管理越位和县级教育部门财务管理缺位的现象, 致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事权与财权脱节, 影响了有限资金的整体效益。第二, 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表现在, 学校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 很多是非财会专业毕业或兼职作财务工作, 业务水平不高, 又没有很好地进行培训提高, 致使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有的甚至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另一方面是,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 改革框架内的管理办法多是约束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投入到位和规范资金的管理使用的, 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方面的一些规定, 还不够健全、规范和精细, 上级工作指导也不够及时、到位,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 扩大新机制保障内容范围,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分担比例和办法, 落实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责任。
一要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的要求, 把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的发展性经费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畴。目前, 国家正在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初中校舍改造、校园安全技防等工程项目, 应当说对改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促进均衡发展, 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但这些工程, 内容比较分散, 又有交叉重复, 而且都是阶段性的, 资金分担责任也不尽明确合理, 不利于发挥整体长效作用。应整合起来, 按照保障机制的办法, 统一起来, 设定为农村学校标准化暨均衡发展资金, 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并按照保障机制中已明确的校舍维修改造长效资金中央、省和市县分担比例和办法, 确定资金分担比例和办法, 由县级政府按照“以县为主”的体制, 统筹安排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 促进均衡发展。二是明确取消住宿费取消后, 各级政府财政应承担的资金比例和办法。建议按照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的分担比例和办法, 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比例和办法。三是对教师工资, 应结合教师绩效工资改革, 充分考虑各级政府财力情况, 分不同地区合理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比例和办法。同时, 完善工资统发制度, 给学校一定自主权, 建立奖励制度, 以教师工作量和所取得的业绩为奖励依据, 进行奖励, 调动教师积极性。
2. 考虑地区办学成本差异, 建立价格联动机制, 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在保证目前保障水平的基础上, 根据目前各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现状和建设成本、教师工资水平、学校运转所需公用经费、保证学生最低营养生活费需求等情况, 认真测算纳入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经费地区差异, 提高各项经费保障标准和水平。二是建立经费保障与价格上涨指数联动机制, 保证纳入机制保障的各项经费年度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物价上涨指数, 做到“三个增长”, 为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提供殷实保障。
3. 规范政府部门管理行为, 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提高理财水平。
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情况调研 篇3
一、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措施
1.确定总体原则,下发实施意见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中部地区从2007年起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认真研究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意见,确定了“全省同步实施、标准相对统一、经费分级分担、逐步实施到位”的总体原则,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2.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推进改革
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成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发改委、教育、财政、监察、人事、农业、扶贫开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出台了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暂行办法等,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学校收费问题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实施管理办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配套文件,从政策上对城乡义务教育机制改革实施进行了规范。
(二)实行“两免一补”,实现“四个同步”
1.实行“两免一补”
2007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决定,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在确保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我省还结合实际,进一步把城市义务教育纳入改革范围,使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实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了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13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春季教科书,为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秋季教科书;并补助3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维修改造中小学危房约80万平方米,其中D类危房约60万平方米;巩固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
2.实现“四个同步”
我省深化改革工作开展以来,不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覆盖范围,实现了“四个同步”,即:
“城市与农村同步”——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城市职工子女与农民工子女同步”——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免交学杂费,免收借读费;
“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2008年,我省在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又扩大到为全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公办与民办同步”——比照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费标准,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个人补助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四个同步”使国家这项惠民政策惠及到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健全配套机制,规范收费行为
1.提高补助标准
在扩大“两免一补”覆盖范围的同时,2008年,我省调整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有关政策,提高了“三个标准”:
一是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将年人均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750元;
二是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即小学生均300元、初中生均500元;
三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价标准,由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
总体来看,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人民群众、广大师生等反响较好,成为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提高教师待遇
各地在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依法办事、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为稳定教师队伍,促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如南昌市政府2007年在市财政原负担教职工人均6600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对未达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学校最高增加3600元,而在2008年就实现了教师各种政策性津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目标。武宁县在做好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1年9月以来,该县已实行教职工工资上卡发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该县着力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等方面下了功夫。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统筹和推进力度,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城区内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统筹城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在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城市义务教育质量。
3.规范收费行为
按省政府的要求全面清理了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行业性收费,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并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强学校收费的透明度。同时,在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后,对学校收费工作进行了明察暗访式的督查检查,对发现的乱收费行为进行了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问题
1.部分县区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杂费后,财政补助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事关中小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2007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开始,财政的经费便按季度开始拨付。各地每个季度末或者是第二个季度初经费才能到位。2008年上半年,由于年初雪灾,有些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4月份才到位,所以学校开学初的经费非常紧张。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的时间,最好是在每个季度之初,因为学校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主要依靠该项经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如每月的水电、通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费用都是必须按时缴纳的。
2.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正常运转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2008年我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提高到了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同时取消了各项收费。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有少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由于学生数少,按学生数计算所得到公用经费总额较少,难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3.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生均公用经费尽管有所提高,但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存在很大压力,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如实验室、微机室、信息技术设备更新等)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如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2007年学校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水电费30万元,编外教师代课费40万元,其他费用(维护费、办公费、差旅费、业务培训费、交通费、印刷费等) 156.4万元,学校硬件配置等占的比例很低。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一些教育教学必需的经费开支,如教研活动、观摩教学、教师培训等费用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事业需要,一些校本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学校预算编制问题
由于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经费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县(市、区)的学校试编了预算,但由于县(市、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学校编制部门预算处于起步阶段,学校财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不高,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预算收支项目比较粗,编制依据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其二是经费实际支出没有按照预算执行,导致学校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公用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据调研,各校在公用经费预算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随意性较大。如九江市第十一中学2007年度学校开支情况如下:办公费9%,水费3%,电费7%,邮电费5%,取暖费2%,差旅费3%,房屋维修(护)10%,培训费6%,专用材料费9%,劳务费(招待费)5%,福利费3%,其他支出38%。九江双峰小学2007年公用经费开支情况是:水电、通讯费18.7%,教师培训费11.1%,校园文化建设费用18.7%,物业管理(含临时工)15.6%,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7.5%,自筹教师工资28.4%。
(二)教师待遇问题
1.政策性开支如何解决
根据要求,学校应承担的政策性开支有教师基本医疗保险(由学校负担教师基本工资的3%)、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住房公积金(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5%)、工会经费(根据《工会法》规定,按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上交),加上教师大病医疗保险每人每年42元,养老保险、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每人每年120元。这些政策性开支总计为教师年基本工资的13%左右。以教师年工资12000元计,13%为1560元。新机制实行以前,大多数学校是从收取的学杂费和财政拨给的学校公用经费中开支。新机制实行后,按规定公用经费不得用于这部分开支,导致部分地区和学校这部分经费没有开支来源。
2.教师津补贴问题
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明确规定不得用于教师的津贴补贴发放。当前,我省各县(区)财力十分有限,要落实“教师的津贴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的政策,单靠本级财政在短时间内解决还有一定困难。根据调研,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标准都会按时足额发放,但教师的地方性津贴、补贴发放出现了不少问题。我省现行的地方性津贴补贴,每人每月平均348元。由于有些地方县级财力不足,原来这些地方津贴补贴,都转由学校自行解决。新机制实行前,我省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用公用经费开支教师津贴补贴的现象。新机制实行后,按照规定公用经费不能用于教师津补贴发放,导致部分地方教师津补贴没有经费来源。另外许多学校为激励教师设立的岗位津贴,如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考核奖励等,原来都在公用经费中开支。实行新机制后,这些都不能开支;即使从中支付,学校也难以承担这笔费用。
(三)规范收费问题
1.体检防疫费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疾病的易感人群,而且是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定期体检可以了解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早防治疾病。所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体检防疫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保险费
购买学生团体平安险,既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对学校也是一个有力的保护。此项费用虽然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但总有个别家长不理解,导致学校工作上的被动,以至于造成了现在媒体及网络上所说的“看管”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
3.关于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
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资料,学生也必须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当前,由于收费政策的限制,广大学生,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生购买教学必须的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渠道也随之受限,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经费需求
加强资金的统筹,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加强对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职责和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督导评估,提高经费保障的评估分值,将乡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估分值适当提高;同时,确保补助资金应在春、秋季开学前拨付到校。如省补资金未能及时下拨,各级财政予以垫付。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实行“一票否决”。
合理编制预算,依法强化管理。学校预算编制工作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省各地编制了中小学预算,但由于这项工作业务性强,预算编制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各级财政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切实加强指导,帮助各地做好学校预算编制工作。同时,科学、合理使用生均公用经费,要对教育教学必需的费用进行倾斜,既要考虑当前的日常教学支出,也要着眼长远,规划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以及校园建设等费用,保障各项经费有合理的比例。建议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确保学校的持续发展。
调整网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由于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就读,造成城镇热点学校资源紧张,而农村学校空置浪费。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乡镇中心小学,有计划地撤并村小;以创办优质学校、缓解入学压力为重点,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均衡公办民办教育资源。统筹整个教育资源,在考虑教育网点布局的过程中,将民办学校纳入其中。否则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重复建设,不光是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临近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均因生源不饱和而变成薄弱校。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听任民办学校自生自灭,将会留下许多后遗症,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影响。
(二)提高教师收入,确保教师待遇
制定统一的分配制度。按照新机制的总体要求,将教师合理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省、市、县(区)的分摊机制,将教职工应享受的津补贴项目纳入绩效工资核定范围,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协调各级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做好工资改革方案,做好教职员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确保各地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系统解决教师津补贴发放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制定统一的、合理的、有利于奖勤罚懒的收入分配制度,使教师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规范收费行为,满足群众需求
在现有基础上,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将目前未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且原来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与国家课程教科书相配套的音像课程教材、地方课程、图册教材、文字作业本等教学用书尽早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目前不能办到的,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在上级主管部门监管协调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由学校或有关部门对上述教学用书集中代为定购,以利于教育教学正常开展。
建立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推荐选用制度。为了更好落实素质教育,学生在完成课业后,丰富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允许学校推荐经省教育厅教辅材料目录中认定的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由新华书店或教育行政部门许可的服务机构向自愿订阅的学生收费。
政法单位经费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一、我区财政及行政政法单位的基本情况
几年来,全区上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依法理财,制度创新,确保财政收入稳定、有效增长。
2004年我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82万元,其中:增值税173万元,营业税546万元,企业所得税238万元,个人所得税186万元,房产税82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422万元,专项收入242万元,罚没收入226万元,行政性收入321万元。扣除专项收入等后的经常性上级补助收入为2693万元,上解支出687万元,地区可支配财力5688万元。
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902万元,其中:
1、工资性支出3960万元。
2、公用经费支出2570万元,人均公用经费0.7万元。
3、社会保障和抚恤支出269万元。
4、离休干部医药费129万元。
5、上级专项配套333万元。
6、其他专项收入安排的支出及上级专项支出3641万元。
全区刚性支出需求情况:最低刚性支出需求6530万元,占地区可支配财力5688万元的114.8,缺口842万元。
财政供养人口情况:全区财政供养人口3609人,其中:行政政法人员948人,其中公检法司人员313人,教育人员1169人。
我区行政政法共设职能机构55个,实有人数948人(其中离退休176人),占同级财政供养人口的26。
二、行政政法单位经费安排及支出管理情况
一直以来,我区以“从优待警”、“科技强警”为重点,本着优先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的原则,努力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我区一般单位日常公用经费1300元/人,公务用车按车辆编制13000元/车。五大班子和公检法司部门日常公用经费高于一般单位,达到1500元/人,公务用车按车辆编制15000元/车。2000年我区用于行政政法经费支出1902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2,同比增长18.4,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增幅12.5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794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108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388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5。2001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1906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0,同比增长0.2。用于人员经费支出902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004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447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5。2002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2092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1,同比增长9.7,略高于收入增幅。用于人员经费支出971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121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03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5。2003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2750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3.5,同比增长11.4,明显高于收入增幅4.8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1468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282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17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0。2004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3007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7.6,同比增长29,高于收入增幅16.5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1197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810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33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0。从2000年至2004年的情况看,特别是2002年以来,对于行政政法经费的投入呈明显增加趋势,而且经费增幅明显高于地方收入的增长幅度,最高增幅已超过收入增幅近17个百分点。充分体现出地方财政在财力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对行政政法支出的倾斜。
此次重点调查的六个行政政法单位和两个乡镇在经费投入上也有明显增长。其中***从2000年至2004年公用经费平均增长9;***公用经费平均增长40;***公用经费平均增长35;***公用经费平均增长16;***公用经费平均增长22;***公用经费平均增长8。**镇和**乡近五年来在经费投入上也有所增长,平均达到4和12。
几年来,我区财政在努力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的同时,也确保了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并尽财力可能为公检法司部门配备办公设备及各种必要的办案设施,提高了政法部门的装备水平。2004年还为公安局和检察院新建了办公楼,改善了办公条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公安干警的积极性,为保障我区社会稳定,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行政政法单位负债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财政支持行政政法的力量也不断增强。但面对较大的资金需求,区财政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000年至2004年末,行政政法单位累计负债1194万元,其中:
1、***累计欠款28.5万元,其中车辆维修10万元,工程款及管道维修6.5万元,其他欠款12万元。
2、***累计欠款20万元,其中车辆维修及燃油15万元,会议费3万元,其他2万元。
3、***车辆维修及燃油等累计欠款9.7万元。
4、***截止到2004年末共欠外债374万元。其中建办公楼工程款及房屋维修欠款143万元,车辆维修、燃油等其他支出累计欠款231万元。
5、***截止到2004年末累计欠款127.35万元。其中车辆购置及维修欠款14.35万元,新建办公楼欠工程及材料款50万元。其余欠款63万元。
我区涵盖五个乡镇(街),这次主要对***和***进行了重点调研。
***乡累计欠款41万元,其中人员工资29万元,公用经费9万元,其余欠款3万元。
***镇累计欠款110万元,其中建办公楼欠工程款50万元,车辆维修等其他欠款60万元。
四、我区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存在的几个问题
1、经济规模小,可支配财力少,满足不了事业发展需要
2、政策性及体制性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减收严重
一是分税制体制的实行,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增长缓慢。二是我区受电厂改制影响,财政减收严重。三是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以及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增点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
3、财政风险逐渐加大且明显显露,地方财政难以承担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企业关停并转,债务无法偿还,转嫁到财政负担,加之农民基金会借款、世行贷款等政府债务行为财政化,以及财政为保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所借债务到期需要偿还。所欠债务8733万元,地方财政难以承担,加剧了财政风险。
五、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1、思想高度重视,突出保障重点
按照财政改革的总体要求,保障行政政法单位经费是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讲在会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必须要牢记在大脑里、付诸于行动中、体现在成果上。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行政政法经费保障重点应该体现在二个倾斜上:一是向重点单位倾斜,即财政要重点保障行政执法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二是向重点支出项目倾斜,要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首先保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行政政法单位正常运转需要,在此前提下,集中财力重点保障行政政法单位重点业务开支需要,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术手段,进而提高行政政法单位的整体能力。
2、强化行政政法支出管理,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
目前我区财力有限,在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加强管理意义更大。我们财政部门更应该勤俭节约,率先垂范,运用预算分配、财务监督检查等手段,督促行政政法单位求真务实,节约不必要的支出,坚决刹住公款吃喝、公款出差出国旅游等不正之风,加强公务接待管理,严禁铺张浪费。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和开支标准,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强化支出监管,把重心从注重资金分配转向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上来,做到财政资金延伸到哪里,我们的监管就要跟到哪里。
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各部门的非税收入(即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财政性资金等)全部通过财政实行集中管理,任何部门不得“坐收”、“坐支”。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注重抓票据管理,以票管理费,实行源头控制,防止预算外收入游离于财政专户之外。在中,凡需要保证的支出要千方百计保证,凡能够压缩的支出,竭尽全力压下来,把钱花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实行部门预算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应该本着“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财力”的原则,通盘考虑预算内、外资金,形成涵盖部门所有收支的细化的完整预算,以达到硬化预算的目的。要对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财政供养人员认真界定,并与编制部门认真核实单位编制,确定实有人数,对虚报和超编人员予以清理。要结合资产管理,积极实行政府采购,并按标准定额合理安排公用经费。对于有预算外资金的单位,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年初给予核定项目支出,保证预算外资金按时、准确上缴,这样在有些单位的收入中既包括了一般预算收入也包括了预算外资金收入,充分体现出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4、加强对财政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政治和业务素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效率,以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
《政法单位经费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政法单位经费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7KH
金需求,区财政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000年至2004年末,行政政法单位累计负债1194万元,其中:
1、***累计欠款28.5万元,其中车辆维修10万元,工程款及管道维修6.5万元,其他欠款12万元。
2、***累计欠款20万元,其中车辆维修及燃油15万元,会议费3万元,其他2万元。
3、***车辆维修及燃油
等累计欠款9.7万元。
4、***截止到2004年末共欠外债374万元。其中建办公楼工程款及房屋维修欠款143万元,车辆维修、燃油等其他支出累计欠款231万元。
5、***截止到2004年末累计欠款127.35万元。其中车辆购置及维修欠款14.35万元,新建办公楼欠工程及材料款50万元。其余欠款63万元。
我区涵盖五个乡镇(街),这次主要对***和***进行了重点调研。
***乡累计欠款41万元,其中人员工资29万元,公用经费9万元,其余欠款3万元。
***镇累计欠款110万元,其中建办公楼欠工程款50万元,车辆维修等其他欠款60万元。
四、我区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存在的几个问题
1、经济规模小,可支配财力少,满足不了事业发展需要
2、政策性及体制性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减收严重
一是分税制体制的实行,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增长缓慢。二是我区受电厂改制影响,财政减收严重。三是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以及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增点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
3、财政风险逐渐加大且明显显露,地方财政难以承担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企业关停并转,债务无法偿还,转嫁到财政负担,加之农民基金会借款、世行贷款等政府债务行为财政化,以及财政为保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所借债务到期需要偿还。所欠债务8733万元,地方财政难以承担,加剧了财政风险。
五、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1、思想高度重视,突出保障重点
按照财政改革的总体要求,保障行政政法单位经费是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讲在会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必须要牢记在大脑里、付诸于行动中、体现在成果上。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行政政法经费保障重点应该体现在二个倾斜上:一是向重点单位倾斜,即财政要重点保障行政执法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二是向重点支出项目倾斜,要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首先保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行政政法单位正常运转需要,在此前提下,集中财力重点保障行政政法单位重点业务开支需要,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术手段,进而提高行政政法单位的整体能力。
2、强化行政政法支出管理,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
目前我区财力有限,在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加强管理意义更大。我们财政部门更应该勤俭节约,率先垂范,运用预算分配、财务监督检查等手段,督促行政政法单位求真务实,节约不必要的支出,坚决刹住公款吃喝、公款出差出国旅游等不正之风,加强公务接待管理,严禁铺张浪费。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和开支标准,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强化支出监管,把重心从注重资金分配转向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上来,做到财政资金延伸到哪里,我们的监管就要跟到哪里。
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各部门的非税收入(即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财政性资金等)全部通过财政实行集中管理,任何部门不得“坐收”、“坐支”。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注重抓票据管理,以票管理费,实行源头控制,防止预算外收入游离于财政专户之外。在中,凡需要保证的支出要千方百计保证,凡能够压缩的支出,竭尽全力压下来,把钱花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实行部门预算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应该本着“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财力”的原则,通盘考虑预算内、外资金,形成涵盖部门所有收支的细化的完整预算,以达到硬化预算的目的。要对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财政供养人员认真界定,并与编制部门认真核实单位编制,确定实有人数,对虚报和超编人员予以清理。要结合资产管理,积极实行政府采购,并按标准定额合理安排公用经费。对于有预算外资金的单位,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年初给予核定项目支出,保证预算外资金按时、准确上缴,这样在有些单位的收入中既包括了一般预算收入也包括了预算外资金收入,充分体现出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情况调研 篇5
根据盛市森林公安机关关于开展森林公安基层派出所机构设置及其经费保障情况调查的统一部署。近日,我分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就相关问题专题开展调研,并对局属5个基层派出所进行了重点调查。森林公安经费运行现状使森林公安工作面临着重重困境,解决森林公安机关“吃皇粮”的问题是促进森林公安工作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
一、机构设置及经费保障状况
县位于湖南省南部,素有“楚粤之孔道”、湖南“南大门”之称,毗邻粤北地区,共有乡镇27个和国营林场3个,总人口万人。全县总面积公顷(含林管局17346公顷),其中林业用地122963.6公顷,森林覆盖率55.89%。森林公安分局所属单位10个,其中机关股室5个(刑侦股、预审股、森防股、治安股、办公室),基层派出所5个,现有在职民警60人。近3年年均查处各类森林案件478起,人均管护森林面积近5万亩。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来源渠道不畅。森林公安分局是县属二级机构,业务管理归县公安局,人事、财务关系隶属于县林业局,在财务管理上属县林业局的报帐制单位。目前,除民警的工资和社劳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由林业局发放和缴纳外(其中含有县财政局每年下拨给分局的预算外经费56万元)。其余一切经费分三块进行管理:分局领导和局办共11人,由林业局按每星期4000-3000元的包干经费下拨;各业务股所按票据收入的28-48%不等的返成比例返回;森林防火期按每月XX元的标准划入到森防股用于森防工作。因体制关系,分局及其股所所需经费都要由县林业局计财股报帐员到县会计核算中心报回帐后才能拨到分局。受林业局经济状况的影响,实际操作当中,返成包干经费经常难以及时足额到位,致使分局日常工作不能正常运作,时常出现“断炊”的境地。这是其一;其二,对分局人事上的管理也不统一,如莽山所的11名民警在人事、财务上仍属于莽山林管局,只仅限于在林管局范围内执法,分局不能调用。二是警力配备上不合理。机关民警31人,而基层所才29人;女民警比例过高,占了15%;民警年龄结构趋大,平均年龄36.5岁,35岁以上民警占76.5%。林业局对分局所属各单位实行统一管理、比例分成、节约自用、超支自补的管理体制。XX年分局经费开支缺口达20万元之多,加上历年拖欠的58万元内、外债。
自1988年森林公安分局成立以来,经费保障总体状况是入不敷出,运转困难,尽管各项开支一再紧缩,但仍可能有增无减,造成新的更大的缺口。尽管县委、县政府对森林公安机关高看厚爱,统筹安排,但仍属杯水车薪,爱莫能助。近几年来,森林公安机关多次组织开展了专项整治斗争行动,尤其是XX年以来开展了以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为主要内容的严打整治行动,县委、县政府拨出专项经费5万元,森林公安机关自行安排解决经费达25万元。
二、经费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县森林公安经费保障状况给森林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带来了直接的重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森林公安工作的健康发展,对队伍建设也造成了一定冲击,是当前全局60名森警呼声最响、反应最大的一个焦点问题。我局在经费保障上始终贯彻“依法创收”的工作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经费保障困难的局面,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严重影响了执法质量,是造成利益驱动、执法不严的主要原因。
为保持森林公安工作的正常运转,尽力改善经费保障的紧张局面,迫使各业务股、所在日常执法中,尤其是在对毁林违法犯罪人员的打击处理上存在明显的利益倾向,是造成以罚代刑、以罚代拘、降格处理、执法不严的主要原因。XX年全局共立案查处森林刑事案件17起,提请县检察院批准逮捕19人,已执行逮捕归案的只有14人,其余5人或取保或负案在逃(因经费紧缺)。XX年11月,全县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评显示,林业行政执法方面突出表现就是重罚款、轻其它处罚。从查阅的447份林政案件案卷数看,以罚款处罚的占98%,责令补种树木等其它处罚的占2%。少数股所因为出于填补办案经费、支付其它支出等考虑,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可重可轻、可拘可保的人员看山取柴,予以取保处理。更有甚者,干脆有案不立或不破不立,仅只收钱开张票据了事。团结派出所是我局管辖面积最广(八乡一场)、森林资源最丰富和辖区经济最活跃的派出所,XX年该所“依法创收”近20万元,但全年总计立各类森林案件不到20起,由此可见有多少案件是以“开票”形式消化掉的。
2、严重影响了职能发挥,是造成警力分散、厚此薄彼的直接原因。
森林公安机关职责是打击毁林违法犯罪,维护林区社会治安,保障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安全,但这些必须建立在必要的经费保障之上。当前各单位尤其是基层派出所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创收抓钱“找副业”上,防范打击等职能工作从某方面讲已排在其次。无钱,派出所运转不了,又如何履行防范打击职能呢?梅田派出所所长毫不隐讳的说,全所三分之二的精力是放在创收抓钱上,这是保持全所工作运转的基础和前提,在现有体制下,利益驱动的现象确实难以避免。
3、严重影响了队伍建设,是造成民警思想波动、心理失衡的关键原因。
我局民警队伍建设一贯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的方针,队伍建设主流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良好的。但因为经费紧张的原因,使民警工作强度、危险性、重要性与其经济方面的利益和待遇存在强烈反差,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民警队伍的情绪,队伍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
从纵向和横向看,就公安机关而言较之交警、地方行政公安,我局民警工资收入明显偏低,人均应以工资1034.25元,人均实发工资(扣除个人应缴部份的“三保”和政府部门五花八门的扣缴款)801.56元,有生活补贴、山区补贴等多项正常应发的补贴或者减半下发,或者一概取消,有的应发项目闻所未闻。民警从未享受任何加班
费,而差旅费一般只能控制在百元之内,即使连续多日出差办案,差旅费补贴也只能控制在每日两个盒饭钱的标准之内。出差不能住宾馆、吃大餐,有时只能在车上休息,吃点干粮,以节省一点出差费用。有的股所民警已有3年未填报过差旅费,90%的内勤和局办工作人员手中都持有近1000元垫付待报发票未报帐,最多的达7000余元。每名民警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而且有34.76%的民警是“单边户”,妻子或下岗或无业,孩子上学,又要赡养老人,微薄的工资收入无法贴补家用。许多民警为经济所迫,思想波动较大,甚至不安心于森林公安工作,见异思迁,另谋门路。这是一种必须正视的客观情况,民警长年累月艰辛工作,落下一身伤病,付之多多,收之寥寥,很难消除不平衡之感。当前,基层股室所负责人和民警聚在一起谈林情社情等治安动态的少了,谈工作的少了,谈创收、谈抓钱的多了,不以林区治安稳为荣,而以创收抓钱多为能。民警也因所在派出所的经济条件高低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贵贱尊卑之感,严重影响了民警心理和价值取向,进而影响了队伍建设。
4、严重影响了警民关系,是造成警民关系紧张、群众反响强烈的重要原因。
林政罚款是目前森林公安机关“依法创收”的唯一途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实属无奈之举,但定然不受群众和当事人欢迎。长此以往,打击的多了,罚款的多了,必然影响群众对森林公安机关的满意、信任程度。林区治安稳定,毁林违法犯罪减少,森林公安机关收入较低,关系到是否能正常维持下去;林政管理无序,林区治安混乱,毁林违法犯罪增多,森林公安机关收入上升,又似乎给工作注入了“强心剂”。林区治安好坏与森林公安机关收入高低息息相关,而这又与群众是否满意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一种环环相扣的矛盾关系。群众对森林公安机关的普遍反映是:真正依法打击毁林违法犯罪就好了,而不要最终落在一个“钱”字上,否则万变不离其中,执法也就失去了其威严,群众肯定埋怨多,满意少。
5、严重影响了整体森林公安工作,是造成森林公安工作举步维艰、如履薄冰的.客观原因。
由于我局经费困难紧张,较大地束缚了森林公安工作整体的健康发展,致使基层基储破案追逃等工作无一不受到严重制约。全局5个派出所都无办公住房,只能靠廉价租赁(如白石渡所)或借用(如团结所、莽山所)其他单位房房子或占有废旧房屋(如梅田所)办公,近城所只能挤身于分局机关的一间办公室上班,不伦不类。各个派出所仅有一台破旧的吉普车(“最新”一台是购买的),5辆办案车辆中仅只一台有牌照,根本无法保障正常出警和工作。以白石渡派出所为例,该所建于1995年,民警5人,辖我县东部地区的八个乡镇,辖区经济条件穷困。该所现租用汝城县木材公司白石渡贮木场一栋楼房办公,面积不足200平方米。所内拥有一台95年产郴州吉普车,修修补补,不厌其烦。XX年该所返成包干经费37995.44元,即票据总收入135698×返成比例28%,而正常费用开支紧缩到极点也需4.5万元以上。水电费必须严格节约,电话费只能控制在90元/月,因为无钱支付,停水、停电、停电话,对该所是司空见惯的事。全所只能用2只灯泡。XX年业务招待费和下乡办案及出差误餐开支为1200元。对于一些正常的业务支出和费用该所一筹莫展。XX年辖区内发生了1起破坏生产经营案和1起哄抢林木案,物价部门要求收取鉴定费400元,经派出所一再求情减为200元,但为这200元鉴定费派出所仍旧挖空心思,无计可施,最后只能由个人垫付,现民警个人手中待报帐发票近3000元,外欠汽车修理费、水电及电话费等费用近万余元,而报帐付款却遥遥无期。全所民警积压了近两年的个人差旅费也不知何年马月才能给予报销。派出所民警一般不乘坐所里吉普车下乡办案,而是乘坐公共汽车下到乡林管站,然后才步行到案发现尝村组,一是为了节约燃料费;二是担心抛锚花费修理费。该所在XX年和XX年“追逃”斗争中,分局确定在逃人员5名,但该所连特情费用都无力承担,外出追逃更无从谈起。该所民警强烈的责任感、不可推卸的办案工作驱使该所必须在艰难中运转,在困难中前进。这种经费保障状况,能去奢谈什么向科技要警力、去参与森林公安基层派出所等级评定吗?全分局有4名因公受伤人员的医疗等一切费用需要负担,而此项费用已近达100万元,同时还要以固定的1万元/年的支出延续下去。而所有这些只能依靠本局民警节衣缩食解决,必然对破案追逃工作造成重大影响。
所有股所长,甚至分局主要领导一再慨叹,民警不能有病痛、辖区不能发大案、车子不能有毛病,否则一着不慎,本单位和民警都将被全部拖垮,一损俱损。
三、解决对策建议
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情况调研 篇6
研究的调研材料
我校是一所在校学生人数523的农村完全小学。规模较大相对较大,2007年、2008年,学校尚能勉强维持基本运转,然而在2009年春季起,学生人数急剧下降,学校的运转变得举步维艰,学校校舍陈旧、教学设备缺乏资金维修,教学设备设施没钱添置,教研活动只能被动开展。如果要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只有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达到每生每学期250元,才能保证学校基本运转需要。
以目前的公用经费标准,学校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未实行免费前我校生均学杂费每学期206元,用于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等正常开支。实行免费后规模小的学校举步艰难,而规模大的县城学校、镇级中心小学,它们占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学生资源,当地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都尽量向它们倾斜,也更能得到社会资助,而农村面上的学校长期得不到半点扶持,学校运作越来越困难。现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比以前有了提高,且全部足额到位,但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以及学校教育的需求,公用经费的标准已不能满足教育成本的基本需求。有以下标准需要提高标准:教师培训学习费用;学校科研、校本课程开发;水电费虽是按居民生活水电标准执行,但每年实际支出金额较大。每年电脑维护费用成本也较高;校舍维护维修(我校D级危房达1600平方米,房屋维修费用也较大)。
我校公用经费35%用于支付学校代课教师的工资,15%用于缴交
在编教师的社保(学校部分),还有接近5%的资金用于学校报纸费和杂志费等与教育教学无直接关系的其他地方,公共经费的大部分公用经费这样一来就白白消失掉了,除此之外还有学生的校方责任险、体检费等等,剩下不到30%的经费用于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电力、通讯等设备购置费等正常开支,造成经费资金紧缺,学校举步艰难。
这几年来学校力行节俭、尽量把经费用到实处,暂时只是能勉强维持基本运转,负债的情况未出现。
一直以来,我校都做好公用经费使用的计划,能做到合理分配。公用经费支出严格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一支笔”审批制度,经办人、验收人、审核人按财务或资金管理规定严格履行相关手续。在各项经费开支方面,坚持校务会、职代会研究决策的原则,以强化职工代表的监督职能,切实推行校务公开,有效地维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最大限度的避免学校支出的盲目性。然而,2009年下半年学生减少,经费使用不堪重负。自从成立结算中心以来,帐目透明公开了,这对完善农村中小学财务评价和监管机制都有好处。
因此,我建议专款能及时,并能做到专款专用,适当提高公用经费,对于一些规模太小的学校,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合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学校就不会再出现经济危机。
电白县沙琅镇鱼花小学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篇7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存在不足
各级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划分问题是该机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机制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而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中央与各省以及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制定的责任划分模式基本相同,而正是这种整齐划一的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方式,没有考虑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属性和各地区间的教育差异,反而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项目经费一般由各级政府按一定比例配套分担,但有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为了减少配套资金,故意低报生均杂费和公用经费标准,造成这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较之前普遍减少。其次,地方各级政府不落实或未能足额落实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尤其是不能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各项经费的现象较为普遍。另外,“机制”中要求各级政府在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将其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到账,但从实际情况看,各级县财政滞留义务教育各项经费而导致不能按时拨付学校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定额定项的学校预算制度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学校预算是在政府定额定项的基础上编制,即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事先确立了学校生均拨款定额和经费支出项目,学校所做的收支预算都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展开的。由于省级核定的生均杂费和公用费用普遍较低,按照这个标准向农村学校拨付,导致学校公用经费不足、债务化解难度加大、自主发展缺少经费支持、绩效管理缺少激励资金。
定额的学校经费分配机制使得学校发展缺少资金支持。实行学校预算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维持运转的可支配资金主要是财政补助资金和公用经费拨款,但这两项在当前保障机制下并未显著增加。另外,学校预算将在校人数作为公用经费拨款的唯一依据,忽略了学校规模、原有办学条件和基础、地理条件等差异因素,使得部分农村学校没有足够的公用经费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定项的学校经费使用机制使得学校缺少自主发展制度。首先,缺少债务化解机制。农村学校债务主要是“普九”债务和危房改造债务。而学校预算支出项目中除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外,尚没有学校债务偿还方面的预算,沉重的债务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自主发展也无从谈起。其次,缺少绩效管理机制。绩效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村学校运行效率,是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支出范围中缺少灵活机动的绩效管理激励资金,也没有相关的制度建设。从长远来看,这不仅造成了农村学校效率低下,也会造成农村优秀教师的外流。
二、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进的建议
(一)明确各级政府主体投入比例,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
在中国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应当转变办学理念,不断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增加用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及时足额供应。同时要建立与国家财税体制相适应的各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即中央和省级政府成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共同承担80%左右的经费,地(市)和县级政府各承担10%的经费。中央和省级政府可以委托县级财政进行一并管理,由县级政府视实际情况安排使用。
县级财政在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时,首先要确保全年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其次对年初预算安排的新增教育经费和执行中超收安排的教育经费,应当主要用于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切实做到公开透明,面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不断强化县级政府“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主体责任。
(二)加大公用经费筹措力度,规范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
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根据农村学校的具体情况,统一各类公用经费标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方便农村学校编制年度预算,统筹计划公用经费的使用。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可以依此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减少挪用公用经费的现象。国家要根据农村教育教学的需要,加大公用费用筹措力度,督促地方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在制定经费拨付标准以及实际拨付过程中,应首先确定维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运行的最低基本开支,避免出现虽然公用经费达到按生均标准、却难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现象。
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是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缺口进行补偿的制度,其接收对象一般为县级政府,是中国取消农业税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规范当前的转移支付制度,把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增加均等化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数,减少税收返还形式的补助金额。同时要把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决策过程置于法律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三)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在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县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的监管,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和运行效率。一是要高效地执行义务教育经费年度预算,使教育经费发挥有效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三是要严格落实农村教育事业费专款专用,保证中小学健康运转。着手构建义务教育经费财政监督体系,目的是加强“三个监督”:加强各级人大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加强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和学校内部的监督。在监督中互相配合,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用到实处。
(四)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
对于那些地理位置偏僻、生源较少、规模较小或办学成本高的村办学校,可以考虑将其撤并到就近的其他学校,同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每年拿出一定经费来逐步扩建校舍。要进一步做好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落实教师资格考核,合理配备教师。这样,既节约了教育资源,又提高了办学效益。同时也可建立教育发展基金,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减轻财政投入的压力。
实施教育帮扶工程和教师支教工程,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解决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现象。通过城市教师到农村代职教学和城乡教师交流互换,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等活动,切实解决农村教学水平普遍不高的问题。考虑到农村义务教育底子薄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尽快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所需要的音乐、体育、美术、图书馆和配套的实验室等相关软硬件建设,同时改善学校食堂、厕所、活动室等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五)实施绩效管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根据国务院2009年发布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的实施极大的带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要将教师津贴和绩效工资按照一定比例纳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的预算,同时要明确规定中央和各级政府所负担的比例。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首先要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将改善教师住房所需资金纳入学校校舍改造项目范围。其次要提高工资水平,实行城乡教师同工同酬,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甚至向农村教师适当倾斜。要为农村教师解决其家庭生活、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立足农村,安于本职工作,从而稳定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何广前.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财政,2009,(22):39-40.
[2]熊晓花.关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业会计,2007,(2):20-21.
【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情况调研】推荐阅读: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05-29
农村基层消费维权状况调研分析调研报告07-12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07-22
农村妇女新经济组织情况调研08-02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05-28
孚玉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09-15
农村妇代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思考07-11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