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如何写(通用10篇)
教学设计如何写 篇1
如何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工作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
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求,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后的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
(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
(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
两个操作要求: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一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教学后记部分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教学设计如何写 篇2
一、当前教师教学反思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1. 概念性反思, 普适理念的再阐述
“教学中, 我遵循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加深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诸如此类的语句常常出现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之中, 诚然, 这句话没有任何错误, 所阐述的也是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符合新课改的理论观点。但是, 这句话作为普适性的理念, 放在每一课时之后作为教学反思都是符合要求的, 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众话”。显然, 这样的教学反思针对性不强, 深刻性不够, 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是没有经过主体积极思考的, 仅仅是对于一些常见的教育理论观点的再阐述。这样的教学反思看似具有专业词句, 却缺乏主体性认知, 只能称之为概念性反思, 概念性反思也是教师教学反思中常出现的问题。
2. 现象性描述, 问题的浅表式反映
“这节课, 我发现讲得太多, 要多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学生这节课理解得不够深入, 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遇到问题, 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解决, 应多练习, 逐步熟练。”反思中, 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课堂上的问题, 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以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难能可贵。然而, 问题的发现, 仅仅是一种自我的感性评价, 如果仅仅满足于对于课堂问题的简单性呈现, 以及浅表式的认识, 不进行问题的深度剖析, 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审视课堂、反观教学, 不寻求课堂问题的主动突破, 那么, 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多大的发展。因而, 局限于课堂问题的浅表式反映, 以及现象性描述的教学反思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3. 笼统式总结, 过程的简单再现
“这节课, 我先让学生……再让学生……最后让学生……学生通过这节课明白了……掌握了……获得了……”这样的句式也常常出现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中, 教学反思成了教师对于课堂过程的总结, 成了对于教学目标的回顾。从某一方面讲, 教师每教一课都要梳理一下教学的得失成败, 以及自己使用的方法措施, 但是诸如此类的过程性反思, 却容易陷入笼统式的误区, 给人以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印象。过程性简单再现式的教学反思, 很难突出反思的深刻性, 面面俱到的结果也许就会成为“面面不到”, 这样的反思依然停留于教师对于课堂的感性回顾描述上。因此, 深度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对课堂深度诠释,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由浅表式叙述转变为深层次剖析。
二、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一节课的内涵是丰富的, 因而教学反思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 可以是对教材的再认识, 可以是对教学的再设计, 可以是对学生的再把握, 也可以是对精彩的再回顾, 对失误的再剖析。对于这些方面, 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 但要力求深刻, 需要从点上突破, 在深度上下工夫。如此, 才能突出教学反思的思维深度, 才能让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教师主体性教学研究行为。笔者认为, 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抓住精彩点, 总结有效教学经验
课堂中的精彩事件, 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因而, 抓住精彩事件回放, 不仅可以让教师探索教学成功的经验方法, 而且可以树立教师的自信心, 使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应善于自我发现, 发现课堂中的精彩, 发现课堂中的成功, 发现课堂中的亮点, 并从理性的角度深度阐释成功的原因, 由此及彼, 由点到面, 从一节课的成功推及同类知识点的教学, 从而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2. 抓住生成点, 设想多重教学方案
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多重作用下的综合性空间。教师的教学设计仅仅是教学的预案, 这种预案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推进也在产生着变化。课堂不可能是教学预案的简单再现, 而是教师引导下的情境生成。每一节课都有可能发生一些教师无法预知的教学事件, 课堂也是教师的预设与自主生成的统一体。对于课堂中的生成事件, 教师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 然而, 这种应对并不一定是科学的, 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对此, 课堂中的生成事件应当成为教师反思的重要内容。因为课下时间充足, 教师可以从多维角度全方面思考、处理课堂生成事件的教学方案, 这样的教学方案不仅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而且也是增强教师教学机智, 提升教师课堂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往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因为平时教学反思中的磨练, 对于课堂突发性生成事件的应对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3. 抓住失误点, 深度剖析根本原因
课堂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 也许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教学难点预设不够, 教学方法选择不当, 教学设计不科学, 学生认知基础有问题等。对于课堂中的失误, 教师不应当避而不谈, 而是作为研究的对象, 教师要敢于自我剖析, “问诊”课堂。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的前期处理、教学的设计预案、课堂的整体调控等方面逐个查找原因, 分析问题, 在研究失误、自我剖析中寻求科学的教学策略,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4. 抓住疑惑点, 借助资料加强学习
课堂中, 教师疑惑不解的地方也可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不理解、对学生的不理解、对教学的不理解等, 都可以在课后查找有关资料, 研读专业理论书籍, 找到合理的解释, 提高主体性认识, 进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具理性, 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教学反思重要在于“思”, 教师要在教学反思中体现自己的思想。笔者认为, 只有融入教师主体性思考的教学反思才是有效的, 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要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正视教学反思, 理性进行教学反思, 将教学反思作为研究的方式, 作为科研的课题。如此, 教师的专业水准方能得到有效提升。
如何写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反思需“思之有的”
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
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的理性深度的思考。教学反思强调,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可以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需“思之有物”
教学反思,“思”之要有物。这里的“物”,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得”或“失”。
一思:本节课特色是什么?
教学特色是指本节课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应从以下几方面看: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思:本节课“精彩”在哪里?
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三思:本节课“偶得”有哪些?
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如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这些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思:本节课“缺失”在何处?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如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五思:本节课“效果”如何?
每一节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等。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三、教学反思需“思之有据”
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要使教学反思有价值,还需要思之有“据”。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据”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一据: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据:学生发展。
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三据: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从细节上讲,一堂课教学程序、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活动的组织、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否到位,学生参与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较好等,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要将它记录下来,作为有效反思的依据。
如何写语文教学设计 篇4
一篇课文怎样进行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便于接受和易于接受呢?无数优秀教师的实践证明,只要精心设计教学教案,并实施于课堂教学,便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比较理想的语文教学方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写好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
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形式的练习达到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则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来实现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1.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
2.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3.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的,就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还有着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就必须因材施教,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理则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1.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好学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篇5
一、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1)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三大特征.综合国力竞争 实质是科学技术竞争,民族素质 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造力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2)从世界教师培养和发展的趋势来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可能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已从原来的注重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转向注重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研究表明。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观念、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来实现。反思性教学实践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只有通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4)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一是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改革教法,二是有助于捕捉灵感、积累经验。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教学新理念的决定因素。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深远意义
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帮助我们总结教与学的经验,吸收课堂信息和及时利用成功的经验,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少走弯路。使课堂向最优化迈进。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多么重要。
作为教师每上一堂课后,总会有得失、感想和体会,课后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对自己一节课或几节课教学情况的研究和小结,把这些得失、感想和体会及时地加以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不断改进,对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以及撰写经验文章等多有益处。因此写好课后反思不仅利于教师个人成长,也为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交流体会提供了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平台。
那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原则、内容、内涵、形式、方法、要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1、课后反思写作的原则
(1)及时性原则:课前备课是教学的准备工作,不等于实际教学。教案写得再周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只有上完课后,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材处理是否得当,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这些宝贵的教训在大脑停留的时间不长,稍纵即逝,如不及时记下来,就会付之东流,因此应该及时记录在案。
(2)持久性原则:“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记录、归纳、总结和提高。为此,记好后记必须有恒心,有毅力,要持之以恒。
(3)反馈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一系列活动过程蕴藏着大量的信息,教师灵活处理课堂教学各种信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巧、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优化。这对提高教学效率大有益处。
(4)验证性原则: 写好课后反思是为了要更有效地促进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后小结及时检验教学的准确性、操作性和指导性,这样的教案就会日益完善,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5)教研性原则: 经验、教训、闪光的思想仅仅停留在记录上是不够的,这不利于教师教研水平的真正提高,应该向更高的层次拓展。要通过积累,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有关的教研论文,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促使自身向科研型教师转化。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就能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新时代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2、课后反思的内容
(1)记录反思“成功”之处
教师可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例如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比喻、新颖精彩的导语、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具的合理使用以及成功的临场发挥等均可以进行详细地记录和总结。
(2)记录反思“失败”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的依据。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有时总会感到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的课更是以失败而告终。对于这些不理想的课,课后必须及时总结,认真反思,仔细查找不足甚至失败的原因,例如:问题情节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有没有在课堂上讲解不清或忽略的地方?学生作业中有无代表性的错误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等等。通过及时地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改进教学新思路,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案例:如:我在教学《北京》一文时,我精选备课,设计许多教学的精彩片断。怎么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我让学生先看课文再回答:北京美在哪里?学生精神木然,无精打采。怎么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感觉这堂课上的很失败。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意识到学生离北京太遥远,光看课文是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的。于是,我让去过北京的同学们下节课带照片来介绍北京。果然,第二节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这一案列失败就在于:知识如果按照某一种模式重复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只要稍作变化,效果就截然
不同。)
(3)记反思教学应变情况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例如那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是如何得以萌芽?什么时候出现课堂教学的高潮?等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因此,及时地记录并反思颇为重要。
(4)记反思教学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课后及时把学生独到的见解、精彩的答语、学生的创新思维等记录下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予充分的肯定)
(5)记反思教学中疑难问题
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形象的分析,方法的运用,教师可在课后及时记录下学生的疑难之处,并做出分析判断,弄清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补救,给学生释疑解难。
(6)记作业、考试中的普遍问题
教师在批改作业、考卷时,及时记录作业的欠缺点,考试中的失分点,讲评时就会有的放矢。
(7)记学习心得
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课后记,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8)记反思教学“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新方案,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3、教学反思的内涵(1).反思不等于回顾:反思需要回顾,但反思更需要思考,反思既要在回
顾中思考,又要在思考中回顾,停留于回顾的反思是是无价值的反思。
(2)反思也不等于反省:反思包含对“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反思既局限于反省的反思是不全面的反思。
(3)反思不等于总结:反思需要总结,但反思更侧重于随感,反思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长篇大论。
因此,教学反思是理性扬弃的过程:教师的每一次反思,都意味着对过去教学行为及其折射出来的教学理念的扬弃;教师的每一次反思,都积累着过去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教学反思也是一个教师自我完善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
4、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怎样写?写无定式。教师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教师呈现在教案中的教学反思,惯用的形式一般有六种:
(1)教学前反思
教师应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因为从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参与面。
(2)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4)“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6)“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
5、教学反思的方法
(1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
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教学技巧、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2)总结法:它根据时间长短形式,“课后思”:“周后思”或“单元思”:“月后思”;的总结。
(3)对话法:就是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然后共同研讨,进行集体反思。
6、课后反思的“七要素”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此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1)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做到:
1.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未作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了解故事内容,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再给予点拨。
2.注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如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综合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对自己或同学的朗读进行自评、互评等,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
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
(4)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每个教学环节都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是否开发。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5)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迸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6)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学困生“吃得了”。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八、小结: 伴随着一步一步走进新课程,我们必须用新课程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到教学的灵感;反思,使我们的理念得到提升;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到升华。也许反思会让你身陷迷惘;也许反思使你辗转难眠、;然而你会发现: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生命如旭日东升,每一天都是新起点。它一定会使你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让我用一首小诗结束今天的探讨 “课程改革沐春风,理念更新育不同;追求卓越超自我,反思教学促成功”。
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主讲人 刘振英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设计意图 篇6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则必须以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使课堂充满“自由”的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充满求知的渴望,产生浓厚的兴趣,大胆探索和尝试,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的潜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2.培养直觉思维,点燃创新火花。爱因斯坦曾说过:“直觉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直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活动几乎就是直觉。”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普遍认为数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的认识活动,是不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和发展的,但是从创造性的角度来讲,创造性思维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必须以扎实的知识背景为基础。所以,教学中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理性的分析思维的培养,也应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猜想和推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并不是求“一”的认识活动,问题的解决可以追求最佳的途径,但也应注重寻求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发展不同的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写教学论文 篇7
一、如何选定教学论文的题目
从选题开始, 我们给这篇论文制定一个总的原则, 强调实用性和指导性。忽略了实用性和指导性, 你在撰写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偏差, 我把这些可能出现的偏差归纳成几个成语来讲。一是华而不实, 就是光开花不结果, 论文写3000字, 写到2800字时还没有出现中心论题, 让人越读越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二是好高骛远, 如果不从实际出发, 你可能在选取论题的时候就要犯错误, 你可能专拣那些《开发智力》、《启迪思维》之类不切实际的题目。这一类的题目太抽象, 太缺乏操作性。一篇数千字的文章, 要写偌大一个题目, 那将是老鼠吃西瓜, 无从下口。三是夸夸其谈, 完全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满纸空文, 一点实际用途都没有。从选题开始就要脚踏实地。要写经验, 那就要确实有经验, 要写教训, 那就要确实有教训, 不要为了写论文, 无中生有, 编造一个题目来应付差事。四是隔靴搔痒, 在靴子外面挠痒痒, 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只能是一种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的主观愿望。如果选定的题目并非你自己真有体会的题目, 那么, 写起来只能是隔靴搔痒了。虽然问题确实需要解决, 但是你还没有探究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或办法, 就凭想当然去谈经验、谈办法, 结果一定是隔靴搔痒。
在选取题材问题上, 在实用性和指导性的前提下, 我们还提倡一个“独到”, 忌讳去写别人写过的东西, 最好挑选尚无人问津之处下笔, 你会开垦出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一片处女地。
选题问题归纳起来就是: (1) 选取有实用性, 能指导教学的; (2) 选自己确有感悟的; (3) 选尽可能小的; (4) 选独辟蹊径的。
二、如何拟写论文提纲并依照提纲行文
1. 确立论点。
论点明确了, 你下笔的方向就明确了, 你的行文始终围绕着论题, 各个分论点都趋向总论点。因为心中有明确的总论点, 一旦偏离, 你马上就会察觉。总论点是一篇论文的旗帜, 什么都要以它作前导, 所以, 论点必须旗帜鲜明, 简洁明快, 不要啰唆, 不要含糊其词。让它统领我们行文, 起到一盏灯塔的作用, 照耀我们的行文不致偏离航线。
2. 条理分明。
有了论点之后, 根据你自己占有的材料来决定把文章写成几大块, 各个板块用一个什么样的分论点来引领。每一个分论点下打算使用哪些材料, 在提纲中可以用A、B、C、D或者1、2、3、4之类, 标上序号, 写起来就可以按部就班了。通过确定分论点, 我们的素材已经通过了两次筛选。在收集整理材料时, 决定取舍, 哪些材料能为我所用, 则取之, 哪些材料与我的论题无关, 则舍之, 这是一次筛选;提炼分论点时, 是对材料再次筛选, 那些安排在任何一个板块中都不合适的材料就是多余的, 应该摒弃。这样, 自然而然地淘汰了那些废话、空话、可有可无的话, 使我们的文章语言精炼, 论述精僻。
3. 层次分明。
前面讲过, 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文章写成几大块, 把相关的材料写在一个板块内, 使文章条理化。那么, 板块的顺序安排有没有什么依据呢?有, 要找到板块之间的逻辑联系, 哪个板块应该放在前面, 哪个板块应该放在后面,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章的层次。
4. 板块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了, 文章有了层次, 你
就会把握住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 看它们是承接关系, 是递进关系, 是并列关系, 是对比关系, 还是反衬关系, 等等。你把握住了这些关系, 就不会感到文章难写, 你就不会东一句西一句地拼揍, 你脑子里的思路自然就会清晰, 写完了这一段下一段自然已在笔端。比如说两段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 你不会写了正面把反面忘了, 既然上段写了正面, 下一段必然要写反面, 你想不写都不行。你要说某个事物很好, 那么你会列举它第一什么好, 第二什么好, 第三什么好, 既然你头脑中已经形成并列的几点了, 你不会写了第一、第二, 把第三忘记了。只要把握住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 文思会源源不断而来, 写了这部分, 与这部分相关的另一部分已自然在你脑子中形成, 哪能没有内容可写呢?
5. 中心突出。
前面讲过论点就像一面旗帜, 你要始终高举这面旗帜。你每写一个段落, 必须问问自己, 这个段落对论证我的中心论点是不是有用, 如果它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你就留下它;如果与中心论点不相关, 你就豪不犹豫地删掉它。如果说我们文章的每一段都有能从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题起作用的话, 那么文章的中心怎能不突出呢?相反, 如果你的文章大段大段的话都与你的中心论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话, 你的文章怎能达到中心突出呢?
三、论文写作的忌讳
记叙文主要使用形象思维, 论说文主要使用抽象思维 (即逻辑思维) , 如小说之类的记叙文, 在形象思维方式下, 你可以任意编造, 只要不悖常理有一定的情节, 有人愿意读就行。然而, 论文可不行, 它使用抽象思维, 不允许你想入非非。你只能在逻辑思维方式下顺理成章, 思路必须在情在理, 否则, 就是胡说八道。论文还忌讳肤浅, 论文不深刻, 往往是因为题目选得太大, 材料占有得过少, 只能泛泛而谈, 像一大锅清汤, 一笊篱下去捞不了多少东西起来。文章不富厚, 是因为材料不丰盛。常言道, 巧妇难为无为之炊, 要克服这样的缺点, 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地收集素材, 把材料准备充分了才下笔。牵强附会也是论文之大忌, 就是把一些本来用不上的材料生拉硬拽, 拐弯抹角地让它跟主题挂上点钩, 硬把它塞进文章里。把一些个别的、不具备普遍性的材料当成普遍性的论据用进去。为了证明某种教学方法好, 就举例学生某某, 原来成绩很差, 用了这种方法他的成绩就上去了。我们不排除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 但应该研究的是你的这个方法与这个孩子的学习进步是否真正存在着必然联系, 只有现象, 没有理论依据, 这是形而上学。
最后我们要说说俗套, 提出的论点是时氅的, 词语追求的是流行时尚的, 不敢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出半点不同意见, 不敢讲真话, 只会摸顺毛。只套用别人的现路子, 搞得如出一辙。俗套的文章一般都很肤浅, 因为它是言不由衷的, 深刻不了。
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二、为何要写教学反思
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而写教学反思,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的回忆,并具体、细致、形象地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和个案的进一步比较细致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同时,对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进行思考,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2.促进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如果是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而写教学反思,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得深刻一点的想法,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使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3.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自我提升
一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忘。而写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使自己对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記忆下来。因为写的积累作用,教师便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的教师。同时,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会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反思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要能“做”,还应当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历史、关系等方面去展开。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以函数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它内容也有联系。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从“实际的算”到“理论的思”。当初中学生第一次走进高中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着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他们感到数学中的问题所在,以对数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3.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己认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
如何写好教学后记 篇9
教学后记是教师对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成功与不足之处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后记,能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教学后记呢?我认为,教学后记应该从这几方面去写。
一、写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教师将教学过程中感受最深刻,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做法记下来,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势必为自己积攒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即教学经验。
二、写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常言道:人无完人,即使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的疏漏和失误在所难免,关键要看自己如何看待,愿不愿改正。比如:教学内容欠妥当、教学方法不当、重难点处理不突出、备课内容不齐全等问题,都需要及时记录下来,找出原因,恳请别人提出建议,与同事交流,取长补短,以便在后期教学中进一步改进,重犯类似错误。
三、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如果难点不能突破,证明本节课就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失败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遇到的困惑,想办法改进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突破难点。如果教师长期把遇到的困惑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引起足够重视。
四、写教学过程中师生讨论得到的独特见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往往对某一个问题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看法,甚至独到的见解。教师应及时把学生这些新奇的见解记录下来,做进一步引导,这样既有利于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增强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写出教学再设计。每一节课下来,教师对整节课的教学情况及时进行全面回顾、分析、总结之后,根据自己教学的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设计好下一次课的教学过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教学时将会更加得心应手,教学水平将会更上一层楼。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篇10
景洪市第二小学 殷开仙
现代教育,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作为校本研究第一特征的教学反思,也因此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教育思潮首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师教育界兴起,之后迅速波及并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培养反思型教师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凭借其课堂教学行动,不断探索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优化课堂教学,并使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它是一种教学行为的研究。总之,教学反思就是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其实,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二、为什么要教学反思?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而且还要写教学反思呢? 咱们先提出一个问题:苍蝇和蜜蜂哪一个更聪明?
两位美国生物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现在两个玻璃瓶中一个装5只苍蝇,一个装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光亮的 1 地方,而将开口朝光亮浅暗的一方。几个小时后,科学家们发现,5只苍蝇找到了开口的一端跑掉了,而5只蜜蜂在撞击瓶底无数次后全部死在玻璃瓶里。这是为什么?研究分析:蜜蜂的生活经验,它们总是认为有光源的地方就有出口,所以每一次总是全力以赴地冲向光源方向,即使是冲在前面的同伴经过几次的撞击终于殒命瓶底,它们也不假思索地前赴后继。而苍蝇没有这样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几次在瓶底碰壁后,它们改变了单一的线路,终于在瓶口找到了出路。
这个实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教师要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反思经验和更新的经验,这对于自身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的。
我们再提一个问题:如何搞垮一个企业,一位美国企业家曾说“你要搞垮一个企业,很容易,只要往那里派一个具有40年管理经验的主管就行了。”这说明:只有经验,不反思,不与时俱进,不创新,一桶水那就腐烂发臭了,质量就不高了。
我们再听听古今中外的名家之言。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说的就是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倡导者叶澜教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如果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具备教学反思能力已经成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是这样,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只有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基本类型
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课前反思)、教学中反思(课中反思)、教学后反思(课后反思)。
(一)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宏观把握。
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在课前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新课标的理念:要确定学习内容、具体目标、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2、了解教材:系统梳理所学全部内容,分析每册、单元、节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每学年、学期教学内容的顺序是否合理,每部分教学时间安排是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了解学生已有经验(这是最重要的):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如:第一、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第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第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第四、所设计的活动哪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第五、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第六、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第七、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等等。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微观搞活。
教学中反思是课前准备的比较周详完美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学生、环境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实际效果不怎么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其次,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课堂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教师可以这样做:
首先,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使得教学目的得以顺利实施。其次,当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时,对学生思维生成的问题不可轻易的略过,要把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突出出来,不仅使学生心理获得最大满足,而且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第三,要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对教学计划及时修改和调整,但是调整要适当,不可大修大改,是对教学设计的补充和完善,对教育思想的提炼和升华,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各种观察所得可以为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课中反思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总体突破。
如果课中反思许多年轻教师还难以得心应手的话,那么课后反思是所有教师都有应该重视和坚持的。
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内容方面:要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适应新课程、学生等)
教学过程方面:对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教学理论、学生评价、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改进措施的反思。
教学策略方面:就是抓住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就是要感知、理解、重组、验证教学各环节。
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课后反思应该怎么写呢?
四、教学反思的内容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我这里主要讲的是课后反思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写成功之处
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例如:哪些教学目的超出了预期效果;师生活动和生生活动效果较好的地方写下来;将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记录下来;记录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具体点说: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独到而有特色的小实验、有益的启示、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如其分的多媒体应用等等。教师详略得当地记录这些成功之处,一方面可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另一方面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达到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二)写不足之处
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 5 疏漏失误之处,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学生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会在课堂上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如表达不清、处理欠当、方法陈旧、演示失败等。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反思中,然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这样做一定能促进今后的教学,为以后的科学研究积累资料,反思不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分析,重点的强调和难点的突破有哪些不足;其次,问题的设置有哪些不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地方;第三,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教学活动发生的意外,使教学偏离了预设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第四,教师预测不足之处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被教师忽略之处; 第五,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教学规律、教学思想的运用过程中的问题所在;第六,对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方面有待改进的地方等等。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反思中,然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为以后的科学研究积累资料。更重要的是能够使教师在后续教学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教学技能,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技能得以改进和升华。
(三)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几十个鲜活的个体思维高度活跃,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对于教师的问题思考的结果会突破教师的预测,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淡忘,对于这些宝贵的火花要及时的记录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
(四)写出教学中存在的疑惑点
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是个发展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也是一个生成 6 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些问题使教师觉得疑惑: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就如同在每一轮的课改中,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不少困惑。记下这些疑惑,以待日后钻研,或请教专家,或再学习研究,对教师教学将大有帮助。
(五)写学生独到见解(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学生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来,作为好的学习方法进行推广。同时,也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六)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课后反思主要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写。
五、教学反思的常见形式
(一)教后记(每节课后)
“教后记”又称“教学后记”,它是教师在一节课后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后记”是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师进行教学控制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查找,通过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在教案最后留出空处撰写教后记,可以见简明扼要,可以洋洋洒洒,视这节课的情况而定,在第二轮该知识重新备课时,教师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经验。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教学过程是既应有 7 课堂设计,应有教学后记的。
(二)撰写教学日记(每个阶段)
教学日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教学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比较常见的教学日记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今天就不展开讲了)。教学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通过书写教学日记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三)专题反思(某个主题,学期或学年)
围绕教师个体在一个阶段(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深刻的反思,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这是教师开展教学专题探讨或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有利于教师从较高的层面对教学行为作冷静的分析,进而概括出教学行为表现的背景原因,对今后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最佳途径。如果说每节课后的“教后记”,每一阶段的“反思性日记”零星地、真实地记录了教师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琐碎的教学心得的话,那么专题反思这一行动研究就是有明确主题的教学反思,从单一的问题线索入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提炼、概括,并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后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例如:《阅读课改怎么上》、《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等。
六、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教学反思的撰写已逐渐成为学校的常规管理、学校评价、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现阶段在教学反思的撰写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不重视,流于形式。
由于广大教师工作繁忙或对撰写教学反思的意义认识不够明确,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认为教师负担重,没有时间写教学反思,是浪费时间;写教学反思是迫于学校的压力,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因此,出现了写反思就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检查考核任务的现象。于是有突击赶写的、有抄袭的、有简单重复的等等。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反思行为的缺失。
这样的反思不仅没有任何的价值同时还浪费了时间。要知道:“磨刀不负砍柴功”。
(二)缺少方法,反思能力弱
有一个教师一个备课本上有3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一位教师只有四个字“效果较好”,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仅仅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简单“回顾”,只是教学过程的重视,没有教学思想上的分析,没有产生新的感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反思方法的不足,也就是教师反思能力的欠缺。
(三)重现象描述,无深入思考
大量的反思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的运用、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今后教学的影响等方面的思考却不是很多。
【案例】“由于刚刚开始,毕竟有它的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显然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在理 9 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四)优势方面写得多,不足之处挖掘得少
一些教师写反思时,尽量少写或不写不足之处,担心反思写出来后,被同事或领导看到后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或被领导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当然,也有个别教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哪些不足。比如,一位教师在《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反思中,花了较长篇幅写了两个成功点:一是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海底奇形怪状、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动植物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通过自由读、推荐读、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活动,强化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谈到本堂课的不足时,仅用一句“这节课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努力,使课上得更精彩,更受学生欢迎。”一带而过,既没有明确不足是什么,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五)重数量不重质量。
为检查凑够篇数,反思内容质量较低,没有起到实效。绝大多数教师教学反思仅限于写教后记,形式单一。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的质量还是要依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行为,在学校的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中,进行反馈和指导。不能仅仅依赖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
七、教学反思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反思的结构:
教学反思包括两大块:一个反,一个思(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教学实例---得失(成败)分析---思考
前两部分是“反”,后一部分是“思”(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再教设计)
(二)教学反思的载体
《教学后记》、《教学一得》、《教学手记》、《教学札记》、《教学说课》、《课后记》、《教学体会》、《教学论文》……
(三)贵在真实、精要、及时、坚持
要写真情实感,要敢于剖析自己,不写“官话”、“套话”,因为写反思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总结成功的经验,发扬光大,记录自己的失败和教训,可以吃一堑长一智。要精要、有重点,要一节课的教学反思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要将真正有借鉴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要面面俱到泛泛地写过程。要及时记录,坚持经常,形成习惯,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人要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坚信: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学校千万莫让“教学反思”形同虚设。要用制度来规范管理,根据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和检查制度;扎实开展培训;坚持落实检查、反馈和指导;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评促优。有可能将教师反思逐渐内化教师的自觉行为,真正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教学设计如何写】推荐阅读:
教师如何写教学设计10-19
《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具体》教学设计11-04
如何写本科毕业设计12-11
设计院实习总结如何写?12-10
如何写好毕业设计论文12-17
教学反思如何写08-29
如何写教学随笔08-30
如何写“完”UI设计说明书09-23
4如何写教学反思05-14
教师该如何写教学反思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