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不可言作文

2024-06-17

妙不可言作文(精选15篇)

妙不可言作文 篇1

今天,风和日丽。我怀着愉快的心情与爸爸妈妈去了杭州有名的“水族馆”。

一进门,只见一个正方形大缸有“大红帽”之称的红鱼,有“怪老虎”之称的虎纹鱼,有“放电高手”的电鱼……虽然这些什么“大红帽”、“怪老虎”、“放电高手”都是我自己编的,但我却觉得这些用上去很合适。

又进了一头门,哦!这真让人大开眼界啊!我兴奋地跑上前,仔细端详起来。咦?这是什么鱼?只见它狭长的绿身子,中间居然还清晰地长着像极了叶脉的横条,活像一片柳叶子在清清的水中漂游着。它调皮地吞吐着泡泡,一边还不时用尾巴拍打着玻璃,好可爱哦!一问才得知原来这小鱼儿大名叫“柳鱼”。身上那条长长的经脉还是它用来呼吸的重要器官呢。有意思!

我又去了一条隧道里面,是透明的玻璃做的,这样一来,好似一伸手就可以摸到,感觉亲近极了。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在里面就像在真正的大海里,好玩极了。大约过了二三分钟,一条长得酷似黄鱼的鱼游了过来,怎么?连这黄鱼也是稀有鱼种吗?妈妈告诉我后才知道它是一种玻璃鱼。据说在阳光照射下是透明的,里面的五脏六腑会被你看得一清二楚。我好奇地俯下身子想看个究竟,可是屋顶遮住了阳光,真遗憾。一旁的工作人员笑眯眯地递过一幅特别的眼镜。果真,戴上这眼镜,鱼肚子里面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没想到世上还有这样的鱼,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呀!披着青“盔甲”的古代青铜骑士――――水蟹也赶来凑热闹了。它和别的螃蟹可不同,只要一离开水就活不成了。“咔咔”只见它两只前脚上一对虎牙,似乎碰到了什么东西,正张牙舞爪呢。

大自然的水族呀,真是妙不可言!

妙不可言作文 篇2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不少老师在学生习作后的批改环节上, 只注重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的评价, 忽视对学生人本意义上的关怀, 作文评语往往是模式化的, 如“作文记流水账, 中心不明确, 错别字多, 语言不通顺, 选材不具典型性……”如此评语, 学生根本不愿看, 即使看了也看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写。长此以往, 只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使学生把写作当成沉重的精神负担。学生一听说写作文, 便是唉声叹气, 为了完成任务, 也只是应付罢了。小学生年龄特点告诉我们, 他们的兴趣情感、意志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发生变化。他们可能因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而变得乐于写作、勤于写作, 也可能因老师的一记“闷棍”而丧失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作为老师, 与其煞费苦心去挑选作文中的毛病, 还不如潜心找一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哪怕这其中仅仅只有一个闪亮点, 也要让它发光发亮, 得到认可,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看到希望。所以, 我每次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都要把他们写得优美的句子画出来, 这不仅对学生是一种鼓励, 更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坚定了他们“我能写作文”的信念, 然后在作文讲评时进行佳句欣赏。凡是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或作文上被老师画上好句子的同学都要上讲台, 或把自己的优秀作文读给同学听, 或把自己作文中优美的句子读给大家欣赏。

所以, 每次作文到了学生手中时, 教室里热闹非凡, 相互都在比, 看谁的优美句子最多。这样一来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他们一定会在下次作文时想方设法把句子写得越来越生动形象, 盼望着下一次能走上讲台展示自己优秀的作品。由于学生的直接参与, 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写作积极性也有很大提高。现在每写一篇作文后, 学生都很认真地阅读老师的批语, 还能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途径写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同时我在给学生写评语时, 尽量做到有针对性、鼓励性, 想方设法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不掩饰、不迁就, 而是注重婉转, 用带有启发性、交流性的语言来评价。比如:“你越写越棒, 简直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老师认为你还可以写得更好, 相信自己, 你能行!”“今天, 老师又发现了一位写作高手!当然如果你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来, 那就成为一篇近乎完美的作文了。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学生读到或许有点带夸张的评语时, 不仅拉近了师生间、学生与写作间的距离, 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更在内心深处触发了他们要继续努力的激情, 从而把学生从被动的写作中解脱出来, 使作文成为他们的乐事、趣事。

二、作文批改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单靠“激励性”的评语是不够的,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活动, 学生是实践者、参与者, 是主体, 缺少学生的参与, 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我坚持对学生每篇习作都有批语, 而且要在全班同学中展开交流, 让学生看到批语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老师、同学辩论。如:三年级学生在写《游小平爷爷故居》的作文时, 其中一个学生 (刚转学来的) 写出了小平爷爷故居的位置, 小平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故居里的游人络绎不绝等, 但丝毫没有写出故居园内的内容。我给他的批语是:“没有写到园内的内容, 建议你去游一游。”交流中, 该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出了老师给的评语, 并且真诚地说出了原因, 原来他从没去过小平爷爷故居, 是闭门造车, 并且他告诉大家, 决定本周六自己要亲自去游一游。第二周周一, 该生交来了文章。哇!真的变样了。他把园内葱葱茏茏的林区景色写得非常具体, 也写得格外的美。把“邓小平陈列馆”里小平爷爷在战争年代惊心动魄的场面, 改革时期的丰功伟绩, 以及“邓小平老院子”里小平爷爷儿时的生活情景等等都写了出来, 真情实感地流露出了对小平爷爷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有了作文评语的交流过程, 对该生来说, 不仅是一次写作锻炼, 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升华, 是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作文批改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一旦掌握了写作方法, 不再把写作当作一件难事, 就能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 处处留心观察事物, 不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 用心思去收集写作素材, 用心思去写作。这样他们不仅在用词造句、逻辑思维等方面有很大进步, 还能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出来, 学会与老师、与同学、与家人分享。老师读过学生的作文后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及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困扰, 就能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学生往往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 在作文中把不愿对父母说的话告诉老师, 把不敢当老师面说的话, 通过作文向老师倾诉。这时老师走近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田,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并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学生的人生中起到良好的向导作用, 这样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作文创新不可任性 篇3

首先,作文在构思上要以“深刻的体验”来打动人,以“真实的情感”来震撼人,不能情节失真。在平时的作文中,学生为了追求创新,想象力出现偏差,构思荒谬怪诞,尤其考场作文,学生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虚构了诸如“身患重病坚持上课的老师”“生离死别的朋友”“父母双亡的孤儿”“下肢瘫痪的残疾人”或者是“曾经锒铛入狱而今改过自新的回头浪子”等等,使得作文故事情节严重失真和自相矛盾,不合人情常理和生活逻辑。看似非常感人的故事,实际上却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这样追求作文创新,不仅影响了作文质量,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做人的准则。

其次,作文创新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大胆求异,在立意上讲求个性化视角和多向性思维,不能违背常规常理。所谓文章立意创新就是采用一些逆向思维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分析事物,寻求关于事物本质的最基本的特征,想他人所未想,发他人所未发,写他人所未写,革除陈腐之气,尽吹新鲜之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创新作文并不是遇到问题就唱反调,讲歪理,刻意反弹琵琶,违背事物的客观实际和根本规律。如有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我渴望非典》的作文,在文中大唱非典赞歌:因非典的蔓延,我改变了不讲卫生的习惯,提高了自卫能力……不管怎么说非典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远大于不讲卫生等方面的坏习惯,这样的立意虽新何益?况且关于环保、科学、学生早恋等方面的话题是绝不能唱反调的。要写好创新作文,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思考,确立好正确、集中、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通过大处着眼、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反映丰富的生活内容,借自己所选的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揭示深刻的道理;也可以融题材于时代的高度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让文章在时代脉搏的跃动中与时俱进;也可以否定旧论,大胆质疑,表达出正确有理的观点。

再次,作文创新须个性飞扬、吸人眼球,使读者阅读后耳目一新、深有感触。为达此效果,学生一般采用题记、小标题、后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加深印象,但一味滥用形式创新而忽略作文语言运用往往事与愿违,反而影响文章主旨的表达。《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学生作文应该以记叙文为主,做到文通字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中心明确,注重文脉的顺畅、过渡与整合,注重思想倾向和情感取向。可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语言运用训练不够,语言欠明白晓畅、简洁利落、生动鲜活的“个性”色彩,行文中语病较多,词不达意,土话俗语夹杂,甚至满篇作文语句不通、东拉西扯、表意不明,字里行间缺少情感的抒发和含蓄的韵味,导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严重不足。这样的作文“创新”,无异于东施效颦,不但影响了文章真挚情感的表达和鲜明个性的张扬,而且使得文章内容空洞无物、陈旧苍白,思想呆板浅薄。可是在考试作文中,这种病态现象常见,分节标题落入俗套,不能起到真正提纲挈领的作用;镜头剪接缺少主题的统率,片段组合芜杂繁复,典型性不够;横向扩展模糊笼统,不能很好的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题记冗长拖沓,言繁意躁;开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后记画蛇添足,南辕北辙。因此作文形式创新必须与语言运用相辅相成,语言训练要日积月累和反复推敲斟酌,从句式方面的训练起笔,以训练学生作文语言的简洁利索、生动鲜活、古朴典雅为目的,从语言的整散、长短、修辞、文化底蕴等方面加强练习,切合初中学生作文语言与文章结构之间的关联。只有语言与形式完美结合,才能使作文思想深邃,个性十足。

最后,作文创新讲求内容厚重和新颖独特,提高审美情趣,尽显理性思维,富有文化意蕴,不能随心所欲地把历史文化中的人物和事件作为材料来行文。不可否认,中华五千年历史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果让传统文化思想渗入我们的写作中,就会使一篇作文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让人在回溯历史、内省人生的审美境界中感受到作者沉甸甸的人生理念。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可是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志大才疏,历史文化积淀浅薄,对历史事件一知半解,对人物只是泛泛而谈,引用的史料断章取义,甚至人物年代和事件严重失真,人物背景张冠李戴,警句名言识记不准,这样的作文不要说旁征博引、感悟人生了,它给读者造成了一种不懂装懂、似是而非的印象,这就谈不上作文创新了。牵手名家大师为我所用,这需要学生广泛的阅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文需要生活的体验和阅读的感悟,达到一定的境界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文创新的这种偏向可取但不可滥用。

作文创新不可任性,一篇记叙文文脉清楚、叙事生动、描写细致,一篇说明文顺序合适、方法得当、结构合理,一篇议论文论点明确、论证清晰、论据充分,散文重在形散神聚,诗歌重在凝练含蓄,剧本重在矛盾冲突等等,它们都需要根据文体特点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取舍,起承转合必不可少,首尾呼应合情合理,作文创新必需有新颖独特的立意、真挚深刻的感情、深刻隽永的思想、个性飞扬的选材、标新立异的构思和文采斐然的表达。

亲情,妙不可言作文 篇4

鸟儿感谢天空,因为天空给了它自由;花儿感谢雨露,因为雨露滋润着它……我要感谢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不仅给了我生命,还给了我快乐。他们养育了我,所以我最感谢的人便是他们。

十几年来,爸爸妈妈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育成一个初中生,多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用一生来回报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在我生病的时候,他们连忙把我送入医院,寸步不离地守在我的身边。当我高烧不退时,最着急的.还是他们,不时地摸我的头,帮我换毛巾,喂我吃药。在退烧之后最欣慰的是他们,我痛苦,他们陪我一起痛苦。

在我刚成为少先队员时,最高兴的很显然是他们。妈妈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给我做早点,六点三十叫我起床,之后送我去学校。因我上了学全家人都睡不好觉,我心中不知是什么感觉,连我自己也不知道。

在一二年级时,我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爸爸妈妈十分高兴,每次六一儿童节和颁奖大会中,爸爸妈妈都在场,看着我拿着一张张“三好学生”回家,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像亲戚们炫耀。

但不知怎么了上了三四年级,是因为课程加多了,还是因为我骄傲了,成绩不断下滑,开家长会时,爸爸妈妈在其他家长面前抬不起头来,老师经常给妈妈打电话,爸爸妈妈心情一直不好,都不太爱和我说话,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在我六年级时成绩虽不是名列前茅,但也还不错,妈妈常常在我放学回家后帮我补课,爸爸帮我检查作业,纠正错题,在期末考试中成绩不错,妈妈和爸爸终于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我也十分高兴。

妙不可言初中作文 篇5

夏至,炎热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催发了绿植的生长,只见枝头的小叶争先恐后地长大,青涩的身形变得逐渐茁壮茂盛,一片片、一簇簇,如撑起的一把绿荫小伞,树干的身躯披上一袭翠绿外衣。

本以为绿植两季的生长不过是平淡无奇的生长过程,直到那年秋天,让我看到了这平凡下的惊奇。

霜降时的雨,带着些许寒意,打落在窗外的雨棚,窗外的.风景,似乎被整个世界用白茫茫的雨幕遮掩。我透过眼前的珠帘雨幕,只见对面绿植在凄风苦雨中已渐渐枯黄,暮然惊见,竟有一支小小的枝桠顽强的探出头,伸出了拦在它身前的铁栏。

明知铁窗寒冷艰难,它却义无反顾的要从铁网中冲出,一睹外面风光,明知自己已经枯萎,却仍不愿意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要给自己的一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此时此刻才明白,在这盆绿植眼中,自己并非是人间的一抹风光,也并非用来取悦人们的眼睛,自己是有追求有生命的真实存在者。

从初春开始,这盆不起眼的绿植就已然开始努力生长,即使只有一年光阴,仍在树梢枯黄之日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而当今社会有多少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比起绿植短暂的生命,我们的漫漫人生是何等精彩,我们怎能虚度光阴?

缘妙不可言经典作文1500字 篇6

缘,妙不可言。似烟花般炫丽,又似轻雾般薄如蝉翼,惹人涕怜。

缘起,美不胜收,缘灭,纵是泪眼婆娑亦留不住昙花一现后的遗憾。

文字的缘,我的宿命。

我不比李清照的清雅凄苦,不比张爱玲的我爱尤怜,不比三毛的时刻在路上的情感,我比我的心,那样一颗时而梦境,时而天堂,时而现实,时悲时喜的一颗缘心。它脆如水晶,曾在某个彼时,散落一地的晶莹;它坚如磐石,曾在某个角落,穿透过暗夜,为自己带来希望的闪光。

而文字,便是我的精灵,它看我哭,看我笑,看我心底里最真实的念想,记录我意识中最难体悟的情愫。为这缘,我愿舍香车宝马,只留寸土,供我呼吸残喘。心揣缘心,文字随缘,我亦随缘。文在,亦我在。

亲人的缘,我的福祉。

我该如何的庆幸我生于此世,轮入此生。生命本就奇妙,我更感恩于此生的缘。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我的福祉也呱呱坠地。我一定是前世有善缘,此生有善果。我这个似无神论者,却要在此时深深地感谢神灵,赐予我如此宽厚仁爱的父母双亲,善良忠厚的兄弟姐妹,温暖体贴的老爷大人。我祈求我的生命达到不能再长的`长度,让我陪着他们,陪他们迎接旭日朝阳,陪他们尝一日三餐,陪他们体尝人间疾苦,陪他们夕阳下漫步,月夜下唱歌。

我爱他们。我爱读他们的笑颜,就像读一本意味无穷的给予我幸福的一本书,我爱看他们的言语,似在我心内注入汩汩的清泉。心内的一片汪洋,都是他们身与心的赐予。眼中的真善美,皆来自于他们的身体力行。我感谢缘不可言的美妙,我倾情于倾尽所能陪伴我的亲人,我要让有我的地方,便有幸福的存在,有我的地方,便春暖花开。

朋友的缘,我的阳光。

一贯执着地相信,有缘的朋友,不需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足以让你驻足停留。倾听,诉说,回味,把缘分轻轻慢慢地弥散在清香袅袅的杯茶,亦或是一个慵懒下午的卖呆调侃中。你哈哈大笑,她随你嬉笑怒骂,你流泪叹息,她替你百转千回。有缘的朋友,十年不见,恍如昨日,无缘的朋友,绕在身边,却恍若不知。你知我的小心思,我知你的小情愫。可说的,多说几遍不啰嗦,不可说的,随清茶薄饮任往事流过。流淌在心内的,是缘分甜滋滋的味道。弥漫在心中的,是不可说破的缘分天机。我骄傲满满,是她们给予的自信,我潇洒坦荡,是她们给予的胸襟。给你们一个大大的拥抱,感谢天赐机缘。感谢你们陪我,度过每一个希望有人陪伴的日子。

我与花花草草有缘。行走在路上,每日闻着花草香,带来一天好心情。

我与城市有缘,背着行囊在这座风云变幻的城市跌宕的长大。风雨兼程,不舍不弃。

我与工作有缘。阴差阳错的懵懂入行,五年的时光荏苒,我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分享收获,分享每一分钟的成就,心情。

我与你有缘,此刻。你在读,我在讲。

周记:不可多得的作文训练方式 篇7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不容忽视,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 近年来,我在课堂作文教学之余,尝试让学生写写周记,让我惊喜的是,学生的周记居然比课堂作文更有可观之处,可读性强多了。 几年坚持下来,发现有了一些成效,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原来只是把周记当做作文教学的“调味品”,想不到有如此收效。 由此,我以为,周记训练是作文回归生活的最佳契合点,是不可多得的作文训练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作文效率不高顽症的突破口。

以下是我指导学生写周记的几点认识。

一、周记训练,有利于教会学生选材,拓宽写作素材

学生畏惧写作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好的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要是学生平时对生活缺少细致观察,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缺乏对生活的深入思考。 其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流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向着求充实走去,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为此,要解决好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必须有意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取材。

在指导学生写周记时,我与学生约法三章:一要写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二要立足小事,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三要写满500字 。 至于其他方面 ,文体不拘 ,以写人 、写事的记叙文为主 ,也可以发表对人、对事的看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其他文体的尝试;题目不限,可自己拟题,也可找一些作文题来写;题材可多样化。 开始尝试的时候,我有意识挑选一些好的习作,在班级中读一读,给大家示范。 慢慢地,学生发现其实身边有许多可写的素材,家庭、学校、社会,每天都发生着新鲜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几年坚持每周写一篇周记,教会学生选材,拓宽学生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周记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克服写作心理障碍

学生畏惧写作文的原因还在于对写作的错误认识。一谈到写作,不少学生“谈写作色变”,畏惧感顿时产生。 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认为写作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是了不起的发明创造,不是人人都可以写好的,自信心严重不足,要么不会写,要么不敢写,畏难情绪很严重。 这就是现实写作的心理障碍,是横在写作道路上的绊脚石。 为此,一定要克服学生这种心理障碍,告诉学生写作没什么大不了的,无非是“记”,记每天发生在身边的小事,记阴晴圆缺,记同学老师……“平平淡淡才是真”,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丢掉了思想包袱,敢动笔,勤动笔,写作水平慢慢就会得到提高。

与写作文相比,写周记要简单得多、自由得多。 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爱写什么题目就写什么题目;爱写什么文体就写什么文体;想写人就写人,想记事就记事……我在指导学生写周记时,对写作基础差的同学还网开一面,允许写流水账文章,目的在于逐步消除他们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慢慢地,这些学生放下了思想包袱,敢动笔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周记练习,他们发现其实写作没有原来想象得那么难。 如果,老师注意抓住周记的闪光点鼓励鼓励,他们就会更自信。 写作的心理障碍自然而然就克服了。 在帮助学生有效克服写作心理障碍方面,周记训练功不可没。

三、周记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间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现象:大部分学生对老师的作文批语不是很感兴趣,对其他同学的作文、周记内容却饶有兴趣,总想知道他(或她)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 针对学生这种猎奇心理特点,我对学生周记进行引导,规定学生上缴周记时间,先由我阅读批改,附上简短评语,推荐出写得比较好的周记(可立足全文,也可立足局部,如精彩段落、精彩语句等)。 每星期安排一节“周记讲评课”,请被推荐的周记的作者到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 每次上这样的“周记讲评课”,效果特别好,学生很配合,选上的同学很自豪地朗读自己的佳作,听的同学也很认真,全神贯注。 然后进行简要讲评,学生对这些作品品头论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文章的优点,谈文章的不足,还谈自己的听后感受,我适时发表个人看法,点拨点拨。 这样的交流由于充分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学生心态很放松,参与兴趣浓厚,效率较高,收效不错。 这几个环节融写、读、听为一体,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荣誉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且部分学生学会批改作文,欣赏能力得到培养,真是一举多得。

四、周记训练,有利于师生间沟通,融洽师生情感

“亲其师 ,信其道 ”。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的基础,是学生求知欲的基本来源。 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初中生生理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喜欢有亲和力的老师。 在促进师生间沟通、融洽师生情感方面,周记训练起到其他作文形式难以达到的效果。

学生的周记由于条条框框少了,内容十分丰富,喜怒哀乐可以尽情倾谈。 阅读学生的周记, 我总喜欢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写几句鼓励性简短批语,话不在多,在于激发他们学习写作的兴趣,如“选材不错”、“拟题很好”、“观察细腻”、“语言表达有进步”等。 除了指导写作技巧,我还结合学生周记所写的内容,利用批阅机会就思想、纪律、学业、做人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书面交流,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更愿意接受这种平等方式:老师推心置腹,润物细无声;学生如坐春风,心扉洞开,豁然开朗。 有时,学生在周记中会对老师提出一些要求,或反映一些班级问题,我读完之后,都会及时与这些学生沟通,虚心听取、采纳合理的建议、意见,做到教学相长。 通过学生周记这一特殊沟通渠道, 有力地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和谐了师生关系。 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以往更浓了。

此外,周记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过去一些写起作文颠三倒四、语无伦次、观点不明的学生,经过几年周记练习,现在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了,所写的文章档次当然上了新台阶。

经过几年周记训练,学生的写作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再也不会出现如文章开头罗列的现象。 不可否认,这得益于发动学生写“周记”。 周记使学生意识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周记使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周记使学生挖掘自身写作潜能;周记使师生情感得到更有效沟通;周记使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作文教学中,“情”字不可缺 篇8

【关键词】作文;情感教育;教学;兴趣

自古以来,中国人最注重的就是一个“情”字。对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更要把握好情感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情感交流,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则应该在学生主体意识的驱动下,开展情感教育,以情动人,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个性的表达,要敢于让学生超越文本、挑战权威,培养写作的灵性和悟性。

一、情感教学对作文教学的作用

何谓情感教学?从含义上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文教学中如果缺少了情感熏陶,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首先是害怕写作。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题目不是文思如泉涌,而是不知所措。他们不理解写作意图,也不熟悉要写的内容,而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让学生硬着头皮写,其结果可想而知。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当然就讨厌作文课了。其次是空话连篇。没有情感做铺垫,学生的作文要么言之无物,要么套话连篇,没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言。最后是过程和结果的千篇一律。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流程长、反馈少,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学生都是“奉命而作”,因而文章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

所以,情感教学的植入对于作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凝聚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使用有效的情感教学手段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敞开心扉,从生活中发现感人的小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引起学生共鸣,获得真切动人的感受。教师以情施教,感情真挚、态度亲切,将自我情感与教育内容融为一体,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易于接受教育内容。与其空泛地鼓励学生刻意求新,不如引导学生做有“情”人,用心去体会,写出动人的好文章。

调节学生的心境,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事物。在作文教学中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教学,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端正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融情感教学于作文教学之中

教师应当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遵循情感发展规律,适时引导、教育学生。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情感发展特点不同,因此实施情感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中学生情感的两极性表现明显,取得好成绩时非常高兴,一旦失利又极端苦恼,甚至悲观到失去信心。这时候教师要不断引导和陪伴学生度过心理低谷期。中学生情感内容的社会性日益增强,情感体验也愈加深刻。重视友谊,渴望荣誉、有正义感等都是中学生的情感特点,教师应为他们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起良好的催化作用。

加强情感交流,保持和谐的沟通。了解学生是情感教育的基础,不了解学生的内心就谈不上情感教育。老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与他们建立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情感是学生创作的原动力,只有在写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力。

加强学生情感教育,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没有重视的情感。第一,指导学生理解他人的情绪,能够适当为别人着想,体会和照顾他人的感受。这对于加强人物、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是很有帮助的。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宽容。教师应帮助学生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让他们体会到友情的可贵、亲情的温暖,以及其他很多感情对于人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同情心。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让学生做有“情”人,激发其写作文的激情。情感是生活的积淀,是文章的灵魂。教师应带领学生用情看世界。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如果用情趣观察,也能看见其价值,演绎出或曲折婉转、或可歌可泣的故事。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会因为情感的附着与渗透而鲜活起来。“情”注笔端,文章往往能一气呵成,耐人品味。

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写作应该是学生情感表达的广阔天地。在这片天地间,学生不该被太多的严厉和拘束羁绊。教师一定要遵从孩子的天性,通过与学生交流感情,使他们充满真情地去面对人生和社会,那么他们在写作时就会真情流露,写出情感动人的文章来。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畅游在自由、纯净的写作海洋中,有更多的教师愿意在作文教学中注入情感,与学生同苦乐、共发展。

参考文献:

什么妙不可言六年级作文550字 篇9

受母亲的影响,我自小就喜欢花,喜爱各种花,喜爱去料理它们。

小时候最喜欢茉莉花,巧的是,院子恰巧种了茉莉,夏日的夜晚,我就去嗅花、观花。花是美的,在月光的笼罩下就像薄薄一层轻纱,将原本清秀的花朵照得更具风韵。已绽开的花朵,花蕾层层叠加,愈神秘清丽;未绽放的,娇俏可爱,欲绽未绽的,可爱至极。我喜它的外观,也喜其香。那的异香,不浓郁却是那样沁人,幽香自然。

冬日我能喜欢的也只有三角梅了。院长里种的`三角梅,花瓣是粉紫的,花蕊中间带点鹅黄,别出心意般的好看。一簇簇地开着,成群结队,挨挨挤挤,像是在低声絮语,又似与朋友嬉闹。三角梅香不浓,蝴蝶不爱在它身旁停留,它不恼不气,开得反而愈发喜人,还带有些许孤傲的气息。

母亲是爱百合的,可惜的是,父亲并不喜欢,对百合的花有“过敏”。所以,百合并不常在我们家中出现。只是一旦出现了,我就尤为喜欢。我喜欢百合的清高,花瓣呈白色,花蕾则褐中带黄。细长的花插在花瓶中,同三角梅不同,几朵花并不是挨挨挤挤的,相反还带有疏离的意味,还存着三角梅的孤傲,最喜的是百合花的香味,妖艳浓郁中又带着清香,令整个家都充溢其香。

偶然在公园中见到栀子花,我亦爱上了它,一棵小小的树不大,却绽开出那么多的花朵,风一吹,花儿轻轻地摇曳,像笑得前伏后的顽童。乍一望去,清一色的白,纯净到了极处,花香也是极使我入迷的,淡雅而带着沁人心脾的香味……

不可丢失的作文 篇10

人的嘴巴所表达出来的都是最迷人的字眼,倾吐的是最真挚的情感。而这“最迷人的字眼”,“最真挚的情感”全产生于做人最基本的诚信血液。书上解释说――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内诚于己,诚实无欺、诚实做人、做事,实事求是;“信”,就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讲信誉、收信义。在我看来,诚信就像一股血液,是我们做人之根本!

沈阳市有一位女会计,大学学历,却下岗了。为了生存,她同一群下岗的职工搞起了编织,引起了外贸部门的重视,并为她们争取来了一份韩国订单――编织毛线帽。客户把价格压的很低,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时间也很紧。为了赢得信誉,进而获得更好的订单,她们宁肯吃亏,还是答应了下了。可是,当她们交第一批货时,客户又改变了图纸,从原材料到花色都要调整,交货时间却不能托持一天。她们狠狠心,豁出去了,签约!她们知道这个承诺的风险有多大,搞不好人人都要倾家荡产。她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了订单。苛刻的韩国女老板被感动了,向下岗女工们鞠躬致敬。接着,一批又一批订单接踵而至,竟发展成浩浩荡荡的万人大军了!上万名下岗女职工打开了新的就业之门,生活有了着落。或许,从创收的角度可以计算出它的经济价值,然而,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一夜之间改变了模样,实现其社会价值,这一切都来自于当初那背水一战的慨然一诺。

诚信是一轮金赤朗耀的圆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的倾向一端;诚信是高山之巅的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诈,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青少年讲诚信,祖国的未来就有了希望;商人讲诚信,祖国的经济就有了提高;高官讲诚信,祖国的发展就有了保障!

在此,我又不得不提当今社会上那些丧失诚信血液的事件:皮革奶事件,是继“三鹿”奶粉后又一因经营者贪图小利而做出的伤天害理之事;假造民族身份,成为中考状元事件,也是因贪图名利而置诚信于不顾的恶劣行为。如果人人都没有诚信的血液,人人都贪图蝇头小利,这股不正之风将把社会吹得多么歪斜扭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那么诚信将飘的很轻很轻。国家是由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企业组成,如果公民和企业都丧失了诚信,那么国家又谈何诚信?我把诚信比作维持人类生命的血液,但如果个人丧失诚信,便会成行尸走肉一般,如果社会上人人都丧失诚信,这将是一个多么没有重量的社会。所以,诚信的血液不可流失!

人类社会需要诚信,因为它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是维护国与国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纽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诚信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而我们青少年也应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做到言行一致,真诚待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的良好环境尽自己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只有在一颗诚信的心中才能够生长出善良、正直、勇敢;只有一个诚信的人才能信守诺言,履行约定,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只有人人诚信,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文明进步才有可能。让我们的诚信血液在心中流淌,让股股诚信血液汇聚成振兴中华之江河!

现在很多人认为坚强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可是谁想过,坚强的背后是多少的隐忍,是多少的难过,是多少心里的煎熬,强迫自己不让自己的泪水流下来,这是很“残忍”的事情,现在人们患上同一种“自虐症”――坚强。

从前,我认为坚强的女生是有特殊内心,所以,毫不犹豫的变成了不会哭的女生,可是,每回就在泪水要冲破堤坝时,心里的声音就呼唤我:不能哭,你要坚强,如果哭了,别人会看不起你。我硬生生地把眼泪压了回去,只留下泪水沁湿的红红的眼眶,慢慢的,“哭”的 本能似乎退化了一般,即使遇到伤心的事也只能疼在心上,可是疼在心上谁看得到?没有眼泪的证据谁会相信?我后来直接把“伤心”一起“赶”出了我的生活,在他人的面前强装微笑,别人问起来一定回答,我不难受。巨大的空洞在我内心形成,一个人的时候,回想起那些伤心的事,仿佛旧的伤疤又重新被人揭开,生疼生疼的,可是无法发泄的痛苦有无疑是雪上加霜,我终于知道坚强的后果了,假装的坚强太累,还不如流着泪自己安慰。

我决定揭开不真实的.自己,可是那已故的泪水是否还能回来呢?

我从来不曾想过,今年的七月是一个那么恐怖的季节,所有的悲剧一同诞生在了我的身上,快乐被它所埋藏,我终于忍受不了这突如其来巨大的痛苦而哭了起来,眼泪像决堤的水,汹涌地溢出了我的眼眶,久违的眼泪又回到了我的身边,那天,我哭完后有一种泪水枯竭的感觉,因为太过于伤心,所以哭的时间很长,那一颗颗晶莹的泪珠真的是心中忧郁的化身,再逃出我的生命后,压抑的心情好像有些舒服,我真的很像一条鱼,急需眼泪的浇灌。

小学作文教学不可有的几个倾向 篇11

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的作文教学也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写作”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育界中对于语文教学的性质、理念作了重新的审视,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教师步入正确的轨道。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总会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困扰,或教学评价因循守旧,或教学方法固步自封,或教学理念过分“超前”,从而导致作文教学步入误区。

一、实用化倾向:忽视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

作文为了啥?恐怕大多教师可以不假思索地说,作文教学为了考试。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用化倾向”观念型误区。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心中可能不这么想,但却都这么在做,因为在用试卷考学生的同时也是在考教师。为了立于不败之地,教师们总想找到一条学了作文就能考试的捷径。

那么,“实用化”是如何表现的呢?大多教师都在摸索着一些规律,比如考试时,作文范畴离不开写人、写事等几种类型,那么只要让学生掌握为数不多的几篇作文即可,各种类型一篇,然后以万能作文的方式套尽天下题目。例如,有一篇这样的文章:“奶奶岁数大了,但还不服老,学起电脑来。我看奶奶有劲头,便当了她的‘老师’,奶奶不开窍,我着急泄气。最终奶奶学会了。”请看,这样的文章,既可以写《我的________》,又可以写《_______的一件事》,还可以写《我真_______》、《我成功了》等等。

可以说,实用化倾向是一种完全忽视语文课程性质的行为。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文的根本是离不开生活的,作文与做人也是关系密切的。林语堂就曾经说:文字不好无妨,人不可不做好。由此可知,人文性缺失,就有如作文失去灵魂。给学生几篇万能作文,还怎么谈得上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品质呢?自然,学生也就无法从中体味到什么乐趣了。

二、技巧化倾向:偏离三维目标的行径,是一种操作上的误区

什么是技巧,技巧就是专门传授作文的技法。可以说,这在作文教学中是比较“流行”的。教师们或许都认为作文教学必须传之以道,授之以法,于是在作文教学中大谈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首尾照应,甚至如何起承转合。

以一个作文教学设计为例:

教学内容:围绕中心句写具体(三年级)

教学过程:

1.课前交流。

2.倾听与思考。找准中心句。(教师念,学生逐段找中心句)

3.渗透写段方法。

(1)这三段话有什么共同点?(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

(2)课件出示三段话,提示:注意中心句的位置。(前、后、中)

(3)引导发现并渗透围绕中心句组句成段的方法。(师板书“并列、连续、递进”,并说:“这些是‘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4.句子练习。

(1)师板书“天气热”,再将其改为“天气真热呀”。让学生比较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请你说一句话,表现“天气真热呀”,但不能出现“热”字。

(3)学生发言,师归类板书。

(4)学生任选一方面内容练写句子。

(5)全班交流。

5.组句成段。

(1)要围绕中心句把一段话写具体,可以参考以下的格式,内容可以写一方面,方法自由选择。(并列、连续、递进)

(2)学生练习。

……

可以看出,这份设计中技法含量很高:出示范例让学生学,然后总结,再迁移,练习写。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这里的写法很专业,什么并列、递进、连续等等。

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这种类型的作文课几乎全是以“过程、方法”目标为主的,知识能力目标擦边,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更少涉及。按理说,舍弃两个目标,重点攻一个目标,效果一定不错,但笔者在观摩中发现,教学效果却未必如此。首先,学生找中心句都成困难,其次,“总分”“分总”的结构学生也不甚理解,更别说什么“并列”“递进”等词汇了,要知道,这是三年级的学生。于是教师在上课时,只能改变预设,不仅“并列、递进”等一些专业术语不讲,而且也把“天气真热”的练习改为叙述一幅图。

这样的倾向显然会给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带来负面的影响: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还会反过来限制学生的自主表达,更可能扼杀学生原有的习作兴趣和热情,那真可谓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公开课尚且如此,平时的常态课呢,更是以“技巧”为主流,说得好听点,是“实在、扎实”,说得难听点,是“老实、古板”。因为这种类型的作文课几乎可以套用到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中,长此“训练”,学生的作文一定会被训练成新的“八股文”。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曾说:“世间无所谓笔法。吾心中认为有价值之一切中国优秀作家,皆排斥笔法之说。”“笔法之于文学,有如教条之于教会——琐碎人之琐碎事也。”写作技法之传授,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与其教师“授”其道,不如让学生“悟”其道。

三、文学化倾向:把习作当成文学创作是对作文创新性的片面理解

所谓文学化倾向,就是把小学生的作文看作是文学创作的流派。当前有多少教师在谈这个文学化问题:他们认为小学生作文就是“文学创作”,或者说是“文学创作的初级阶段”。因而他们大力倡导以文学创作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写作,还美其名曰文学化的作文给了学生自由的天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那也许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谈到:“……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追求“创意”,教师和学生们便费尽心思标新立异,于是鼓励学生写诗的、写散文的,不胜枚举,文学化倾向便应运而生。

对于小学生作文属于或大致属于文学创作范畴的观点,笔者还基本能认同,但决不苟同那种以文学创作化的方式指导学生习作的行为。如果他们认为文学比小学生习作自由、比小学生习作更有乐趣的话,我想,他一定是忽略或误解了文学创作的章法理论,也或者是没有认识到小学生作文的天空有多宽广。要知道,文学创作有着非常具体的技法理论,需要作者具有不同常人的天赋和学识。在文学创作中,成功的作者并不多。对于学生,这种文学化的东西就足以把他们吓倒。而小学生作文是什么?课标中说:让学生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这才是自由,这才是乐趣,是符合学生的需要的。

事实上,文学创作与学生习作本身就存在天壤之别。文学创作有章可循,必须循规蹈矩;而学生习作则是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对于语言要多美、用成语多少、戏剧性要多强,课标中没有说明,更没有规定。我想即便是文学创作,那也应该杜绝华丽浮躁的词藻,推崇大巧若朴的语言表达方式。诗人杜牧说过:“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想必大家能领会句中之意。这个“意”可以理解为“思想内容”,“辞”则指的是辞章采句。那么就是说,有了思想内容,越是朴素的语言,文章的蕴味就越足,而缺乏思想内容,越是华丽的语言,越显得粗俗。有了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自然而成,而堆砌华丽词藻却未必能成为一篇文章,就是这个理。

由此看来,文学创作不属于所有的人,也不属于所有的学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是一个硬性任务。所以,“新”作文,不是推翻过去的所有,而是发扬与传承。如果为了全体学生考虑,那么,就不应该让作文“文学化”。

动态生成,妙不可言 篇12

一、精心设计,创设生成条件

课堂是生成教学目标的平台,教材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载体.课堂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将部分学生应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实践测定这仅仅是部分,作为现代的课堂至少应有三条知识技能传播的途径或说有三个维度的传播与接受空间.如图:

教师在没有悟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学,那只能是单线条单维度的知识传授,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只是看了一场独脚戏,甚至什么感觉也没有.

二、串线备课,孕育生成

教师在备课时以某个知识点为主线,进行串线的教学设计,具有激发联想、发散思维的作用,利于学生知识“迁移”,益于课堂动态生成.

案例:在上完了七(上)《图形的初步认识》后,设计了一节数学探究活动课——惊奇的规律:1/2n(n-1).

引例:图(1)的直线上有几条线段?图(2)的直线上有几条线段?图(3)的直线上有几条线段?由此,你能得出什么规律?如果直线上有10个点,有几条线段?

推广:若直线上有n个点,共有几条线段?

从特殊到一般归纳规律得:

师:你能举出类似于此规律的例子吗?

生1:在学整式时,做过这样题目,n名同学聚会,彼此之间握手一次,共握手n(n-1)/2次.

生2:n支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时总的比赛场数为n(n-1)/2场.

生3:在直线外取一点O,连接OA,OB,OC,…,则三角形的个数为n(n-1)/2个.

生4:把图中的直线擦去,在顶点O处就有n(n-1)/2个角.

师生进行归纳:

并提出“交点的个数”和“直线的条数”的探究问题.

经过多次尝试、探究,所得结论n(n-1)/2,让所有学生非常惊奇而难忘.串线备课把跨章节中类同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有着以点铺面的效果,既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又与学生共同创建了生成而发展的课堂.

三、挖掘错误,以本为源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错误有时也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时,要预测到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时会产生的错误,努力挖掘潜在的错误资源,并借“错”发挥,也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在分式化简运算中,学生常会与解分式方程相混淆,于是,设置了下列过程:计算.

不少学生出现了下面错误的解法:

显然,他们把分式的化简当作解分式方程来解了,于是我来一个“顺水推舟,借‘错’发挥”.启发学生:刚才很多同学把分式的化简当作分式方程来解,虽然解法错了,但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将该题去掉分母来解,其“解法”确实简捷明快,因此我们能否考虑利用方程来解它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中,轻声的议论显得比较谨慎.一名学生叫出来,设这个分式等于x,于是一个新颖的解法就出来了:

去分母,得:2-(a+1)=(a+1)(a-1)x.

解得:x=-1/a+11

诚信不可抛作文 篇13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是,没有诚信的人生则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西施,你也可以不是杨贵妃,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的你,可否要做一粒悬浮在世间的尘粒呢?”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天只是弓着黝黑的脊梁在人生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它总是那样的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本分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色更受人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的旗号动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亮的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地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内涵,让生命在田地之中盈润瞩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发现,在人生下面最迷的,原来是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俏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枯燥无味!

在人生风浪的洗条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灿烂的心情高唱吧。

不可思议作文 篇14

突然,飞船的门打开了,出来的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小朋友都七嘴八舌地说着这是谁啊?老爷爷开口说;“你们好!我来自长星,我是来收小朋友们不要的东西的,可以回收利用。你们有什么东西不要吗?”拿着足球站在一旁的小刚,说:“老爷爷,你把这个饮料罐带走吧!已经喝完了。“老爷爷说:”确实是没用的了,不过可以变成好玩的。“说着就把饮料罐变成了一个新的足球,小刚可开心了!其他的小朋友看到后都纷纷涌了上来。

”老爷……爷……你把我……的口吃……带走吧。“说话的是小丽。”这是个好东西。“老爷爷笑着说。”谢谢。“一瞬间小丽的口吃就消失不见了,而且变得说话很流畅,平时不爱笑的她,这会笑的更一朵花儿似的。老爷爷还送给了她一条美丽碎花裙子。”老爷爷,你把我妈妈带走吧。她老说我好玩。一直叫我学习。”小军说道。“这可不行,你妈妈是好的,她是为了你好啊,你要好好听话知道吗?你妈妈那么辛苦养大了你,不容易啊!”“好!我一定会的。”……

妙不可言作文 篇15

对于低年级教学而言,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常会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各种办法,有时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诗词教学中,抓住相应的突破点,删繁就简,就能将诗意的理解和诗情的表达深入浅出地展现在课堂,继而声情并茂地吟诵便会发自肺腑。具体而言,或许你能从下面两个教例中得到启示:

【教例一】

李绅《悯农》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出示PPT1)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黄灿灿的油菜花。

师:是的,房前种着油菜。

生:我看到了金灿灿的麦穗。

师:屋后也种着麦子。小河边、山坡上,就连树林下都种着各种庄稼,整个国家没有一块空着地。这就是——

生(齐):四海无闲田。

师:那农民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想,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生:这么多粮食足够我们一家人吃上一年了。

生:吃不完的还可以留着明年吃。

师:是啊,憧憬着这样的生活,农民们该是多么高兴,多么幸福啊 !

生齐读:四海无闲田。

师:可是,你看——(PPT2:书中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老爷爷躺在地上,好像已经死了,身边一个应该是他的儿子吧,还在哭呢。

师:仔细看看图,设想他是怎么死的。

生:他是饿死的,因为他们身边有一只乞讨用的碗。

生:而且,他们穿得很破烂,生活一定很苦。

师:是的,他的确是饿死的。这正是——

生(齐):农夫犹饿死。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明明收了许多粮食,怎么会活活饿死呢?

生:这么多粮食都到哪儿去了呢?

(师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地主太可恨了!

生:我觉得农民太可怜了!

生:我觉得我都要哭了!

生:我会把自己的零用钱拿出来给他们买吃的。

师:带着这份同情,带着这份怜悯,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教例二】

陈毅《青松》中“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其实,青松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不在它的“挺且直”,那是什么呢?读读这一句,猜一猜!

生:青松的与众不同之处是“高洁”。

师:佩服你的胆量,更惊喜你的直觉如此之准。对,就是“高洁”。

想要知道青松“高洁”的品质,要到什么时候?

生:待到雪化时。

师:对,就是要等到雪融化了以后。

(PPT)看,被雪水洗过的青松和被大雪压着时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生:被雪水洗过的青松挺得更直了。

生:被雪水洗过的青松变得更苍翠了。

师:是的,那是因为雪水把它洗得更干净了。

生: 我看到青松的枝叶上还有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雪水晶莹闪耀。

师:对,此时的青松此更——

生:——更美丽了。

师:这“更苍翠”,这“更干净”,这“更美丽”就是青松的“高洁”,就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感慨,那就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吧!

生(齐):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简介诗文的创作背景。)

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现在再来看看风雪中的青松,陈毅爷爷看到了大雪中的青松,还仅仅是一棵树吗?它还像什么?

生:它像一个勇士。

生:它像一个战士。

生:它像我们中国人。

师:是的,它就像由亿万中国人组成的强大中国,它一定会勇敢地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来,把你的坚定决心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虽然《悯农》与《青松》在表现手法上完全不同,但这两个片段中的诸多相似点都让我深深感受到诗词教学的精妙所在。

一、文与画相生,情与文相融

借助画面,能让难以理解的诗文藏于声色兼备的画中,使教者在有所凭借中引导,让学生在细致观察中得到启发。

《悯农》这类叙事古诗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只要唤醒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即可达到“理解与吟诵完美结合”的效果。于是,我们需要借助“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即用一个个连贯的、相互联系的场景完成这种“动”的过程。它们完美地演绎诗文所叙述的事情,在诗文的学习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个场景是“喜”。无论是学生眼前所见到的PPT中的亮丽色彩,还是他们头脑中所想象的“无闲田”的壮丽画面,无不体现出他们因农民的喜而悦,从而为下文的“因农民的悲而悯”作铺垫。第二个场景是“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想象与现实的冲突,跃然场景中,真正“悯”从中来。正是这两处场景的相互依存,让学生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疑惑因此产生。循着这一“惑”,走向文字的背后,内心的沉痛感油然而生,历史的厚重感也慢慢浮现,从而使诗文深意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所理解,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样的场景取之于诗,却又高于诗文,是用静态的画面为引子,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似懂非懂的模糊感中用视觉的冲突唤醒他们内心的切实感受,在脑海的动态演绎中将叙事部分层层铺开,一次次地追问逐步走向诗文主旨的更深处。

与叙事诗的场景设置不同,写景诗词更多时候需要的是简单的、直白的画面,以此强化诗文中所描述的某种景或某种物的特点。《青松》一诗中,对于“高洁”这一景物特点的理解是难点,教者充分运用画面的单一性、直白性,将“大雪压”和“雪化时”时青松的两种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对比的手法极其完美地解释了“高洁”的内涵。与此同时,随着诗文创作背景的知晓,“高洁”的外延学生也一“听”了然,一种敬重发自肺腑,一种坚定也溢于言表。

不难发现,诗词教学中,根据描写的内容将平面的图画和更富立体感的场景穿梭于课堂,不仅能让诗文巧妙地融合到画面中,更能让画面丰富诗文的表现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词的意思,领悟了文字的内涵,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真正达到“人在画中游,情在画中生”的不凡境界。

二、背景推波助澜,情感不断升华

我们常会把课文的相关知识的介绍放在课之伊始,包括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等,从结构上讲,这个环节不可或缺,但实际作用却不明显,很大程度上都是作为常识介绍给学生。但在上述这两个片段中,教者把这一环节突破性地放在诗文理解之后感悟诗情之前,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像李绅所处的遥远唐代,抑或是如陈毅所处的战争年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那样陌生,与其课前用大量的语言介绍作者、描述历史,不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在背景介绍的推动下、让他们深知内化为喷发的情感。因为,始料不及的才最具有震撼力。

《悯农》的“悯”字即本诗富有表现力的诗眼。虽然诗句中描写了农夫们值得同情之处,也就只能停留在事情的表面。如何透过一个“悯”看到更多更本质的东西,背景介绍帮助学生解开了谜团。与此同时,更深更浓的“悯”不断产生,所以才有了角色的穿越,才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博大胸襟。在《青松》这一首以物喻人的诗中,如何让“松”“人”“国”三者密切联系在一起,并自然过渡,背景介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它把抽象的象征义轻而易举地活化为可见物,让饱满的“虚”情抒发至可见的“实”物上,诗文的“虚实相生”也就随之呈现。

每一首诗的诞生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或忧伤,或喜悦,或怀古惜今,或借古讽今,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诗词教学会更富智慧。

上一篇:MOOC为传统教育敲响警钟下一篇:板坯连铸工艺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