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总结

2024-07-23

化学学总结(共13篇)

化学学总结 篇1

《化学信息学》课程总结

姓名:段小娜

学号:2012210715

《化学信息学》是一门应用信息学的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学科,最主要的是就化学问题来获取相关的、高质量的信息。它涵盖不同的领域,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很深的体会。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就已经想到这门课会教授一些关于检索文献的方法,因为文献检索是科研工作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重要的依据,同时文献检索有一定的可学性。因此,可以狭义地认为《化学信息学》是一门“文献学”。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就文献而言,每年的文献数量迅猛增加,文献的形式也是伴随着多样化的过程,并且电子文献与网络检索的普及,使得一个科研工作者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可选择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同时也面对着信息的泛滥所引起的一系列的问题。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学研究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学术资料上的时间需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可见从事科研工作获取高效的信息并且对信息的消化的重要性。就信息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需要有几方面的能力:

1、快速获取相关的高质量信息的能力。

2、确定一个好的研究方向的能力。

3、及时跟踪特定研究方向的能力。

4、管理信息即所检索到的文献的能力。

5、整理研究结果,论文写作的能力。

6、发表论文,选择合适的期刊。在这门课中对这几方面都有所涉及,其中重点还是对于信息的获取,即文献的检索,同时也一直贯穿着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概况。所以在这门课中,除了获得了一些关于化学信息学和文献的基础知识外,我主要的收获是如何快速获取相关的信息(文献检索的方法)以及获取信息的常用渠道(常用的期刊、数据库等),同时对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有了更深刻地了解。

《化学信息学》更多的是为科研服务,因此,对于在这门课中学习到的东西,我也将从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出发来一一阐述并对几种常用的检索工具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比较。

一、如何获取相关的高质量的信息

所谓“相关的”,就是与研究的主题相对应的信息或文献。“高质量的”就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研究有指导意义的文献,这其中涉及到文献本身的影响力(可参考文献被引用的情况)、作者的影响力、出版期刊的影响力等。(一)关于获取信息的渠道。(1)科技图书

除了翻阅纸质版的书籍,如辞典、手册、工具书及参考书之外,还可以阅览电子版的图书以及在电子图书馆上查阅相关的信息。具体的一些电子图书馆的网址见PPT,如美国国会图书馆http:// 日本特许厅网站专利数据库http://

专利的检索其他文献的检索大同小异,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根据名称、专利号等进行检索,在此不再详细叙述检索方式。除了专门进行专利检索的数据库外,还可以在万方数据库,Web of knowledge中进行专利的检索。

化学学总结 篇2

一、抓住特点, 重点记忆

任何一种物质, 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又是能够反映它们的本质的东西。如碳酸氢钠是酸式盐, 而碳酸钠是正盐, 因而在水中的溶解性、与碱的反应、与酸的反应、水解、热稳定性都有不同。氢氧化铝的特点是两性而同类物质没有这一特点。浓硫酸的特点是它的氧化性、脱水性、吸水性。硝酸的特点是它的氧化性和不稳定性。次氯酸的漂白原理是氧化性, 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是与品红溶液的化合, 而活性炭的漂泊原理是它的吸附性。抓住这些特点, 就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二、归纳知识, 简化记忆

从分析对比中, 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突出矛盾, 从而明确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再将这些事物联合起来进行总结归纳。在教学中应用这种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脉络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 强化记忆。

如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的由强制弱的规律, 即由强酸制弱酸、强碱制弱碱、强氧化剂制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弱还原剂等, 可以类比于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规律。

又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由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可知该元素失去电子, 则包含此元素的物质为还原剂, 既然是还原剂就具有还原性, 所以它只能被氧化, 因此它所发生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得到的产物当然是氧化产物。通过这段总结使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还原剂、还原性、被氧化、氧化反应、氧化产物诸多关系一目了然, 将其归纳成“升失氧, 降得还”六字口诀, 简化记忆。同样对化学平衡的三大特征概括为“动、定、变”三个字。

三、寻找规律, 同一记忆

不同的物质内部, 往往会存在着某些共性, 教师要加以总结让学生记忆。如不饱和化合物的加氢反应, 使用一个共同的条件, 即加热并用镍粉作催化剂。只要学生认识了这一规律, 如乙烯的加氢反应, 乙醛的加氢反应, 油的氢化……的条件就不会难记了;又如, 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有下列联系:“结构影响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抓住联系, 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有机物的结构判断它的性质, 从它的性质中寻找它的用途。如可根据葡萄糖的结构判断它的性质如下:烃基上含有多个羟基, 它必然能发生酯化反应, 并具有多元醇的性质;因为分子中含有醛基, 所以它必然能发生银镜反应, 也必然具有与新制硫酸铜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的性质。从它的性质可寻找到它的用途之一, 就是制镜和暖水瓶胆。

四、探寻方法, 帮助记忆

杂乱无章的信号在大脑中是不会强化的, 而有方法、有逻辑的记忆就会记忆得相当牢固。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需要, 自己总结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如H2SO4的工业制法中的三阶段、三方程、三设备、三净化、三原理的十五字记忆。讲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时采用;一计算、二称量、三溶解、四转移、五洗涤、六定容的顺序帮助记忆。

五、注重实验, 深化记忆

化学世界是充满神奇与奥秘的, 化学实验也是富有情趣和魅力的。比如讲到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 利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能够放出大量热量使脱脂棉燃烧的现象打破水只能用来灭火的常规思想, 用“火由水生”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如:通过银镜反应制得美丽光亮的银镜, 利用酯化反应制出香味扑鼻的乙酸乙酯, 在实验室里让学生亲自制出肥皂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会巧妙检验纯毛与纤维等等。通过成功醒目的实验和这些神奇变换的现象, 吸引学生, 从而引发好奇心, 激起学习兴趣, 会使学生产生永久性的记忆。

六、借助直观, 形象记忆

对于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章节, 可以借助课件和教学模型等手段。比如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时, 可以制作课件演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化学键的断裂方式, 前者以离子键断裂, 后者以共价键断裂。故在熔融液中前者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可以导电;而后者则以原子的方式存在, 不能导电。再如比较石墨和金刚石性质的异同, 可以从结构出发, 用教学模型展示两者的空间构型, 金刚石是空间正四面体型, 石墨为平面正六边形, 进而揭示了两者性质差异的本质原因。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 运用这些方法, 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具体、形象的模型, 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

爱学化学乐学化学学好化学 篇3

在一次中考前的问卷调查中有这么一项:学了一年的化学,你感到幸福快乐、还是痛苦、或是无所谓,其原因是什么?对收集上来的问卷调查就“产生不同情感体验的原因”进行分类汇总,具体如下:

一、原因

1. 能让学生体验到幸福快乐的原因:① 学到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很有帮助。如:知道煮菜时放盐的先后,进久未开启的深洞、菜窖之前必须进行灯火试验,碰到火灾知道如何自救等生活常识,学到这些知识都使人感到十分的快乐;② 神奇的化学现象,自己动手实验,使我乐在其中。有一位学生写道:化学现象变化莫测,实验十分好玩,有挑战性,这也是学生学习化学感到快乐的主要原因;③ 老师的关怀,学习的进步,让我感到快乐。有位学生写道:每次考试之后,老师都找我交流,指出失误原因及努力方向,使我每次考试都有很大的进步,进步的感觉真好,所以我感到幸福快乐。

2. 让学生感到快乐而又痛苦的原因:上化学课学到了不少知识,能够看老师做实验,自己也能动手做实验,感到快乐,但学到一些较难的理论知识,难于记忆的化学符号,特别是讲到计算题时,自己无从下手,有时感到痛苦无助,慢慢地对化学失去了兴趣。这部分学生认为,第一学期的知识较浅,综合应用比较少,每次考试的分数都比较高,对中考充满了希望,感觉学习化学很快乐,但到了第二学期,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大,特别是综合实验题和推断题的出现,测试成绩往往不理想,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时会感到痛苦。

3. 让学生感到痛苦的原因:化学知识繁杂零乱,难于记忆和应用,特别是一些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根本就无法下手,花了不少时间,却没学会,感到很纠结,不知如何面对中考。有一位学生写道:自己学习方法不对头,理解能力又不好,做题不够细致认真,感觉很难,特别是一些长长的计算题(升考题),成绩一直提不高,永远也不会提高,现在很害怕化学。

二、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胜华教授认为:情感体验是个体对外界某种事物引起的特定情感的主观感受,可分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产生愉悦心理,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和渴望,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怎样激发学生积极的化学情感体验,把化学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呢?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反思,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培养兴趣,愉悦之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个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很容易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又会促进兴趣的不断发展,甚至变成终身追求的目标。如果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即使碰到了困难,产生了不良的心里体验,但也会很快调整心态,接受挑战,直至成功。成功的甜蜜和兴奋,又会促进兴趣的不断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就成了促进学生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结合化学科特点,可重点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 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让变化莫测的化学现象刺激学生的外部感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通过改进和创新各种实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生动、直观,甚至产生震憾的效果。同时,我们尽可能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把学生分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满足学生想看实验、动手做实验的欲望,同时使实验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尽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如碰到实验失败,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再次尝试,直到成功。经过失败后获得的成功,更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产生更强大、更持久的学习动力。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我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比较选择那两种药品比较适合制取二氧化碳。提供的药品有:石灰石、碳酸钠粉末、稀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对比分析后得出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最合适。这种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知学生的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化学的乐趣,增强了对化学的热爱。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没有考试的压力,也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他们往往乐于参与,积极动手,极高的实验成功率又让他们乐此不疲。比如组织学生做氢气球,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互相配合,解决了不少困难,每个小组都做了一个或多个氢气球,系上写有他们梦想的小纸条,当集中一起放飞时,学生欢呼雀跃,快乐溢满了每个学生的脸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正面评价,使他们产生更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联系生活,体验用处

学化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养,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的用处,而不仅仅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也不仅仅为了满足升学的需要,特别是在普通农村中學,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读技校、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他们需要的是实用的化学知识。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实实在在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动机。如讲到“常见的盐·氯化钠”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而是让每个学生找一个食盐包装袋,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寻找资料,要求解决下列问题:1、补碘食盐是补碘单质还是化合物?具体指什么物质?2、为什么补碘标准要降低?3、食盐为什么要放在干燥的地方,还要避免光照?4、煮菜时为什么菜起锅前再放盐?以上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食盐的用法也有不同看法,这些知识又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他们对此很热心,上课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发言,效果相当好。

(三)分层教学,分类推进endprint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每人的基础、思维、動机各不相同,有的班级相差很大,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相同的高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必须摸清各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学生的水平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都能体会到被人肯定被人欣赏的愉悦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更努力读书。分层教学工作量很大,必须付出心血,但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四) 排忧解难,扫除障碍

学生开始时都会被五光十色的化学现象所吸引,喜爱有较多动手机会的化学,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较难记忆的化学符号及不易理解的理论知识的出现,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开始减退。为此,教师要对初中化学进行整体设计,分散难点,循序渐进,比如新课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对比较难于理解和记忆的化学知识,教师要想办法把它们编成顺口溜,比如溶液的特点“一均二稳三混合”等,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准确把握要求,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解决知识上的障碍,特别是中考专题复习,更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和点拨,还要帮助学生归纳解题方法,形成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保证成绩不断提高,延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如何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如何进行试卷分析和自我反思等,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调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取得进步,持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

(五)关注思想,稳定情绪

中下层生思想不稳定,意志力差,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体验,如果不及时疏导,他们很快会放弃化学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加强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及艰巨性,扶这些同学一把,使他们思想上不至于掉队,保持对学好化学的信心。教师的及时帮助,也会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思想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指望一次谈心就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很多,可以在作业本上与学生交流(此法耗时短,效率高),也可以是课后闲谈、家访、网上交流等。谈话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以表扬鼓励为主,但也不能回避问题。指问题要尽量做到委婉,如果以幽默方式进行效果最佳。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特别是心理辅导,它就好像氧气一样,可以使学生的希望之火重新复燃。教师也要改变仅以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要求,这更有利于发现中下层学生的进步。教师还要敏锐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维持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学总结 篇4

组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这一学期中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做了以下工作,现总结如下:

顺利完成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初赛和复赛的辅导和组考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16名学生获得了省二等奖,13名学生获得了省三等奖,创历年新高。

顺利完成开学前制定的一轮复习计划的所有内容,并在A10联盟和皖江联盟组织的联考中(本学期仅有的两次联考)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理科中名次排名第三)。

顺利完成一轮听课计划:做到了上课者精心准备,反复琢磨,努力打造。听课者认真听讲评价。相互之间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认真组织每周的化学限时练(周测)的组卷和阅卷。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本学期本组所定的资料较少,所以我们很重视每周的周测试卷的命制工作。对试卷内容,难度和编排都有明确要求,并在备课组的会议上对阅卷情况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督促本组老师完成尖子生的培优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每次月考和周测后表现不好的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谈话和指导并在下次的相关考试中进行效果评价。

配合学校和年级的安排,进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在本组老师彭飞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反复为他进行打磨和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积极组织和参加为了高考而进行的周六晚自习理科综合周练。及时组织阅卷和评价并在阅卷后及时在备课组的微信群里进行交流阅卷情况以便于老师帮助学生分析试卷。

以上为本组在本学期所做的部分工作,在后面的最后一个学期中将继续努力,争取在高考中不留遗憾。

高三化学备课组

化学学霸经验谈:如何学好化学 篇5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走进化学科学教案 篇6

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化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及实用价值的介绍,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2.通过介绍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的基本历程,20世纪化学发展的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

3.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类、比较

2.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3.了解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科学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有人说,化学中的“化”即“变化”,“学”即“科学”,化学实际上是研究物质“变化”的一门“科学”。这句话尽管不尽严谨,但谁又能说它没有道理呢?试想,溶洞奇观、碳的燃烧、五颜六色的焰火„„,哪样不是化学变化呢。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如何控制这些变化,为人类造福?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化学世界吧。

交流研讨: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你对化学有了哪些认识?你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语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化学?

小结:

化学科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一、化学科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提问:

1、为什么说化学科学具有创造性?具体表现有哪些?

回答:

制造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物质、设计自然界不存在的具有特殊性质或功能的新

物质,基本能够按照人类社会需求进行设计和制备,改造和支配自然界,创造一个新的物质世界。

提问:

2、为什么说化学科学具有实用性?具体表现有哪些?

回答:

合成氨技术、新药物的研制、材料的开发、环境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结:

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创造分子。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1.古代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约5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会用火

公元前8~6千年——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制陶器

约公元前2千年——中国已会铸铜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

提出“四元素”学说

公元前140~87年——中国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中国《本草经》成书,书中记载动物、植物、矿

物、药物达365种

公元十世纪——中国(宋代)把火药用于制造火药箭、火球等武器

2.近代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近代化学形成和发展的里程碑有哪些?

(1)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

学科学的诞生。

(2)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

命性的进展。

(3)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

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3.现代化学的发展

(1)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

放射性元素的发现、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创造新分子的合成化学的崛起、高分子化学的创立、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开创性研究、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其中我国化学家在现代研究化学中的贡献:

①1942年,中国的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②1965年,中国科学家合成出牛胰岛素,是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③198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2)现代化学的研究手段:

X射线、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交叉分子束„„

(3)现代化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对蛋白质化学结构的测定使人们对生命过程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共同揭示了生命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遗传

规律,使生命科学进入研究基因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新阶段。

三、化学科学探索的空间

1.在化学科学领域,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进行分子扩展,以及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如碳纳米管分子导线、分子开关、分子磁

体、分子电路、分子计算机)等。

2.在能源和资源方面:有了化学科学,人类能够合理开发和安全应用能源和资

源,既能得到充足的能源和资源,又能处理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之间的关系。

3.在材料科学方面:化学将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使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生产

成为可能。

4.在环境方面:化学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使人类能够使用无害的化妆品和生活用品,既优化了环境,又提高了生活质量。

结论:

现代化学将是21世纪的一门中心学科。

归纳整理:

20世纪以来,化学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

稳定态向亚稳定态发展,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创新的研究。

一方面,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新材料;另一方面,在与其他自

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并向探索生命科学和宇宙起源的方向发

展。

【课后练习】

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2、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人工制成的是()

A.胰岛素B.蛋白质C.纤维素D.分子齿轮和分子马达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合成是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

B.化学学科是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C.相关学科的技术进步,也促进了现代化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D.没有化学学科知识就不可能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4、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

活性的核糖核酸的国家是()

A.美国B.俄罗斯C.中国D.德国5、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

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

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6、下列与化学学科关系不大的是()

A.航空航天B.合成新药物C.食品成分检测D.组装空气压缩

7、在科学史上,中国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为现代物质文明奠定了基础。以下

发明或发现属于化学史上中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① 造纸 ② 印刷技术 ③ 火药 ④ 指南针 ⑤ 炼铜、炼铁、炼钢 ⑥ 合成有机

高分子材料 ⑦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⑧ 提出原子——分子学说

A.①②③④⑧B.①③⑤⑦C.②④⑥D.⑤⑥⑦⑧

8、汽车尾气[含有烃类(CXHY)、CO、SO2与NO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治理的方

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剂转换器”(用铂、钯合金作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CO与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烃类充分燃

烧及SO2的转化。

(1)写出CO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催化剂转换器”的缺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气的酸度。其原因是

(3)控制城市污染源的方法可以有下列的。

a.开发清洁能源b.使用电动车c.植树造林d.戴上呼吸面具

解析:在催化剂作用下把CO和NO都转化为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即NO

催化剂

转化为N2、CO转化为CO2,反应的方程式为2NO+2CO2CO2+N2。同时SO2也在催

化剂的条件下转化为了SO3,从而提高了空气的酸度。控制城市空气的污染源主要是

减少煤和汽油的使用。

催化剂

答案:(1)2CO+2NO2CO2+N2

谈谈怎样教好中学化学 篇7

一、趣味教学

在第一节化学课的开始, 我是这样讲的:“同学们, 2009年的春晚使刘谦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神奇人物, 使魔术成为各大电视台娱乐节目以及人们茶余饭后一个谈论的热点, 我也学了两手, 大家想不想看?”之后给同学们表演“烧不坏的手帕”和“会变色的蝴蝶”。 (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 滤纸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只红色蝴蝶, 再把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 蝴蝶又渐渐褪色。) 【注:在表演时我模仿了魔术师惯有的渲染氛围的动作, 同时还应用了刘谦的那句经典的台词: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在我的渲染和成功的表演下, 同学们纷纷鼓起了掌, 接下来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化学学科的介绍, 之后再通过一系列化学发展的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而树立努力学习化学的信心。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脸上都流露出满足的笑容。很多同学在课下对我说:“老师, 化学真是太神奇了, 太好玩了。化学真的很重要,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我一定努力学习化学。”我开心地笑了:因为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起点。

二、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

创新方法是达到创新教育的途径, 在化学实验中应根据不同的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演示实验互动法。实质就是主体与客体间的往返互动, 教师可以灵活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或让学生上台演示, 例如:对二氧化碳性质实验,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了两个问题: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如何来验证?此气体不能用来呼吸, 用一个实验来证明。上课时, 学生分别用燃着的木条和翩翩飞舞的蝴蝶完成了实验。 (2) 学生实验创意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 在圆满完成课本上的实验外还可以自己创新, 做一些与本试验相关和类似的实验,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实验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失败, 甚至造成事故, 教师要善于引导, 变坏事为好事。

三、讲究提问方式

授课中, 提问方式至关重要, 不一样的提问, 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比如, 要求学生写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 设计不同的层次的提问,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1) 氯酸钾 (KClO3) 在催化剂二氧化锰 (KCl) 作用下, 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 (KCl) 和氧气 (O2) ;

(2) 氯酸钾在有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 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3)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四、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组建课外兴趣小组,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 组织学生测大气污染物的体积分数或者质量分数, 测定附近河水的酸碱度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 实地考察周边水质环境, 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原因和污染物处理的方法。

学化学,从好习惯做起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习习惯 培养

一、妙用参与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

很多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很大的教学误区,那就是总是一味的自己在黑板上板书演示,而忘了请学生上讲台“表演”。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并且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帮助他们锻炼和培养化学综合素养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众人拾柴火焰高,小组成员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学到真切的化学计算知识,又能享受化学学习的乐趣。同时,集体的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学生再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部是自由结合三个成员,教师根据小组协作的最终成果进行打分。在每个小组上台演示的时候,每个小组的第一位同学负责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每个小组的第二位负责配平化学方程式,每个小组的第三位同学负责二次检查前面两位同学的计算结果,并向教师报告该组整体计算情况。在该案例中,各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并且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化学任务完成过程,不会出现“有人做任务,有人看任务”的现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化学平衡”,还能亲自参与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过程。这样的“手把手”教学效果会比教师在讲台上口焦舌燥地“无形讲解”强上百倍,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上述过程中,老师并不直接干涉学生的参与过程,只是作为引导者和旁观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探讨神奇的化学平衡世界。

二、善用评价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在新课标体制改革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根据每个的学生具体情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强调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评价相结合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顺应“学化学,从好习惯做起”的教育理念。

1.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学生自我评价方案”,让每个学生在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脚踏实地学习等方面客观评价自己的科学课程学习情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进行自省反思的良好习惯。

2.教师评价:

教师要公正地为每个学生的科学综合学习能力打分,例如是否有创造力、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是否达标、学习是否主动积极,教师就这些方面对学生及时表示鼓励和表扬或者批评和指正,从而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或醒悟。

3.同学之间的评价:

同学之间的评价大多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中肯建议,从而让学生培养信任他人和诚实做事的良好品格。

采用评价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而不是为了甄别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等生。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会有持续发展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激发自身潜能的同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也就是说,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总评价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督促他们通过日常化学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

三、精用拓展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追溯化学学科的产生,不难发现,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在生产生活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加深并最终又要为其所用。化学学科不仅是单纯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工具与手段,更是思想上的进步与技术上的更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在此情况下,化学课程的改革提出: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学中在考虑学生现有素质的基础上,应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基本的生活情境,将“学化学,从好习惯做起”付诸于实际行动。从中让学生获得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双管齐下,在掌握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好的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生产活动。

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把握教学节奏,在与生活建立起联系的同时,有所侧重的让学生了解每个章节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背景,进行相对于的拓展延伸。在感悟化学知识地发展脉络中,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为目的发动学生参与到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来,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实现举一反三,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魅力与使用价值。例如在《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问题”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化学原理,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基本理论上的认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与深层理解。最后教师再将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研读上,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化学问题,帮助学生深度理解“铁生锈”的化学原理。

结束语

虽然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发挥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局限性比较大,空间、时间等制约是不可避免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真实地贴近化学科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时间、空间问题。本文中介绍的多元化学习习惯培养方式在考查学生化学课程学习情况的同时,又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秦云生.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9)

[2]黄晓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6(74)

[3]王玉泉.激活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J].宁夏教育科研.2012(02)

九年级化学学案11.1 篇9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2.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重点:

常见的盐的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预习导学:

1.盐是指组成里含有_______和_________的一类化合物.2.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Na2CO3,俗称______、_________)碳酸氢钠(NaHCO3,俗称______)、高锰酸钾(KMnO4)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等 3 氯化钠

氯化钠俗称______,是一种______固体,______于水。它的用途很多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粗盐的提纯

①粗盐初步提纯需要那些步骤?

②过滤器的准备需要那些仪器?滤纸如何使用?过滤操作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③整个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有那些?

4.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1)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谈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碳酸钙还可用作补钙剂,如钙尔奇片的成分就是碳酸钙。(2)碳酸钠俗称_______,广泛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等的生产。(3)碳酸氢钠俗称_______,蒸馒头时可用它作发酵粉,医疗上可用于

治疗胃酸过多,但不能治疗胃溃疡(易引起胃穿孔)。5.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达标

1、硫酸铜晶体中CuSO4和H2O的质量比约是()

A.10∶

1B.12∶1

C.1.8∶1

D.9∶1

2.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是()

A.碳酸钠的水溶液

B.具有一定组成的混合物

C.Na2CO3与H2O的分子数比为1∶10的混合物

D.碳酸钠的结晶水合物

3.下列各组是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

(3)

碳酸钠晶体的化学式是

______,其中所含的水叫做______,常温

A.蓝矾、胆矾

B.生石灰、熟石灰 下在干燥的空气中,碳酸钠晶体能够______。

C.烧碱、纯碱

D.水银、银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胆矾 B.浓硫酸 C.生理盐水 D.碘酒 5.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盐的是()A.调味用的食盐 B.消毒用的高锰酸钾 C.洗涤用的纯碱 D.供食用的蔗糖

6.下列各组物质中的两种物质不能用同一个化学式表示的是()A.食盐、氯化钠 B.苛性钠、烧碱 C.胆矾、硫酸铜 D.熟石灰、消石灰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纯碱不是碱 B.食盐不是盐 C.火碱不是碱 D.盐酸不是酸 8.填写下列空白

(1)粗盐在空气里容易变潮是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____等杂质。

(2)胆矾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色的晶体,把它放在蒸发皿中加热后变成______。

9.Na2CO3·10H2O式量是______,碳酸钠晶体里结晶水的质量

分数是______,含钠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10.某白色粉末,加水溶解成为蓝色溶液,把蓝色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投入一根铁钉,在铁钉表面上析出红色固体;另一份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某白色粉末是______,它与铁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与氯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11.简答

(1)为什么有的病人胃酸过多,医生给服用碳酸氢钠或氢氧化铝?

(2)为什么检验氯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的待测液必须用蒸馏水溶解?

(3)为什么盛放烧碱的广口瓶或试剂瓶,不能使用玻璃瓶盖?

高一解决学不好化学的方法 篇10

2、上课坚决不能走神!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走神造成的。“走神”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看窗外的、有打量同学、观察老师的、有打瞌睡的,有看课外书的、有与别人说闲话的、有想其他问题或其他事情的……如此等等。特别是打瞌睡,简直可以说是“严重的听课事故”,是退步的导火线,是学习进入“恶性循环”的开始。只要你走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没法知道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即使是听不懂,也不要因为生气而自暴自弃。因此,只有杜绝上课走神,你才能进步,才能提高化学成绩,做一个快乐而轻松的学生。

3、记住化学方程式,你会马上感到化学容易多了。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断言:只会写化学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能准确书

怎么学好高一化学

1、课前预习

化学是预习是基础。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所准备。有无准备,准备的充分与否,效果大不相同。要上好课就要做好课前准备。预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准备。具体地讲,就是学生要在老师讲解新课之前,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对下一节课老师要讲的新课的内容的初步了解。有备才能无患。

2、认真听讲

听课是学生在校学习化学的最基本的形式,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听课中度过的。听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识的获得大部分是通过听老师的讲解来获得的。因此,要想学习好就必须学会听课。

3、做好作业

如何指导初三学生会学化学 篇11

一、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过程,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初中化学所学的主要是基础知识,比较零碎,还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律,学习起来感到比较繁琐,尤其是随着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知识及抽象的元素知识、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化学计算的逐步出现,慢慢就有些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将学习的基础知识牢牢记住,而仅仅停留在能听懂、听明白的层次,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及时去解决,造成难点累加后更难突破。所以,教师要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坚韧的学习毅力,使学生能记好、记牢学过的知识,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努力去克服。同时指导学生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兴趣,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会孜孜以求。所以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将知识表达出来。在课堂上要尽量安排如“空中生烟”(用两根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白酒变牛奶”、“变色龙”等这些有趣生动的实验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感叹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学生化学成绩落后往往是因为缺乏获取化学知识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算、推理”等学习能力,要使学生能越过学习障碍,获得学习成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学习一定要抓好“参与、思考、提问、记笔记、做随堂练习”的学习环节。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精力、认真思考问题,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参与教学活动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课堂上学生一定要紧跟老师思路,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动脑思考、提出问题,然后注意与同学合作,善于和老师、同学交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只有紧跟课堂教学的节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探究活动的中心人物,才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率。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要培养学生有效地“听”课。要改变课改前那种“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急忙地抄写,盲目地记录,结果什么都不懂”的状况,就要注重训练学生把“听”和“想”结合起来,在听老师讲课时,在听同学汇报实验现象,讲实验设计思路,听同学分析问题和提出好的解题方法时,要多想想老师为什么这么讲,这样讲是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同学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长处。

要培养学生“记”的能力。学生上课时能勾画重点内容、记录关键语句,课后再去整理,则有助于掌握所学的内容。要教会学生记什么。一是记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二是记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和有疑问的内容,记下来后,便于课后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商榷。三是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或者自己解题的闪光点,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解题水平大有益处。四是记老师的课后总结或者是同学的课后反思,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掌握重点及找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所学内容都大有好处。

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薄弱的表现,是不会用化学学科的语言去答题。在上课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语感的感受中体会语言表达。通过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通过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课堂后的小结时,可由学生代替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然后教师给予纠正和补充,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化学教材的编写比较精简,特别是定理和概念,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实验内容、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实验装置图的原理、实验要求的条件、实验可能产生的现象,然后回答:实验原理和实验结论是什么?如何解释实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阅读教材要与观察实验现象结合起来。

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初中化学书写有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化合价、原子个数、分子个数等的书写,要求学生要能分清各种符号,书写要规范,大小写要弄清楚。

要培养学生的运算与推理的能力。化学的运算有其特点,初中化学计算难度不大,但需要在理解化学含义的基础上去完成。如计算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因为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所以学生首先要弄清楚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各小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弄清a个x原子和b个Y原子质量比为多少、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要培养学生自觉做练习的习惯。教师要经常抽样检查学生的练习册,适当给学生一定的压力是必要的。同时组织学习小组,由组长检查同学练习完成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呈报给老师。教师还要经常地表扬学生,特别是能及时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无论多么顽皮的学生,无论多么冷漠的学生,其内心深处都是希望被别人赏识的。当他们的行为得到赞扬、鼓励和肯定时,他们就会不断地朝着这个良好行为的方向发展,他们的行为自然而然地成为良好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读不懂题、看漏了题、看错了题特别是看漏看错题目中的关键字词等限制条件,这些都是审题能力缺乏的表现。教师要通过在日常练习中多设置一些障碍点,有意让学生经受挫折来提高其审题能力。审题一般包括如下步骤:(1)默读题干与问题;(2)找出题眼画记号;(3)联系题目主干信息之间、题干与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分析已知条件和待解决问题之间缺什么“桥梁”;(4)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要回答的问题往往对理解题目具有启示作用。审题能力的提高不能仅靠听教师的讲解,更应该靠学生长期的审题实践。在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应用以上的步骤独立审题、独立分析、独立求解。如果自己的答案与书上给出的参考答案不一致,不要马上否定自己的答案,而要从审题上开始细心检查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答过程。

总之,教师特别要抓好初三年级化学入门的起步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学生尽快地学会学习化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 篇12

1. 通过对化工生产资料的阅读, 认识可逆反应是有限度的。

2.通过交流研讨数据分析, 能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并能判断平衡状态。

3.通过“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 初步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

重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难点:正确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学习目标一:可逆反应

1. 可逆反应定义:__________。

2. 可逆反应的特点:反应物__________ (“能”或“不能”) 全部转化为生成物。

3.表述:约定采用“__________”来代替方程式中原来用的“__________”, 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作__________;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作__________。

学习目标二:化学平衡

【交流研讨】以下是某温度下在VL的密闭容器内充入10 mol SO2和5 mol O2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 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物质的物质量如下, 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当反应刚开始时,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哪个大?正反应与逆反应哪个反应速率大?

(2) 随着反应的进行, 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v正与v逆怎样变化?

(3) 反应进行到什么时候会“停止”?此时, 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总结归纳】

1.化学平衡的定义:一定条件下的____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 ___反应速率和___反应速率____,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______的状态。

2. 化学平衡的特点:__________。

【学以致用】

2013年初, 雾霾天气多次肆虐我国中东部地区。其中, 汽车尾气和燃煤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之一。汽车尾气净化的主要原理为2NO (g) +2CO (g) 葑2CO2 (g) +N2 (g) 。

有关此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 单位时间内生成N2和消耗的N2分子数目相等

B.达到化学平衡时, NO、CO、CO2、N2的分子数不再发生变化

C.达到化学平衡时, v正 (NO) ∶v逆 (N2) =2∶1

D.达到化学平衡时, NO、CO、CO2、N2的分子数相等

【自我总结】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

(1) v正=v逆, 如果表示同一种物质, 该物质的生成速率______它的消耗速率;如果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 速率之比等于_____, 但必须是不同方向的速率。

(2)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__________。

学习目标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实验探究】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实验研究对象:在平衡球内存在气体混合物NO2和N2O4, 并时刻进行。可逆反应:2NO2 (红棕色) 葑N2O4 (无色) ,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 提供的实验仪器和用品:热水、冷水、烧杯、两只平衡球。

3.实验现象和结论:浸入热水中的平衡球一端, 混合气体颜色__________;浸入冷水中的平衡球一端, 混合气体颜色__________。

4.结论:改变温度, 原平衡状态__________, 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__________, 即发生了__________。

【实验后反思讨论】

1.实验过程中, 你是通过什么物理量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什么?

【课堂达标检测】

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具有开发和应用的广阔前景, 工业上采用如下反应来合成甲醇:CO (g) +2H2 (g) 葑CH3OH (g) 下列各项中, 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 ()

A.恒温、恒容条件下, 容器内的密度不发生变化

B.一定条件下, CH3OH分解的速率和CH3OH生成的速率相等

C.一定条件下, CO、H2和CH3OH的分子数之比为:1∶2∶1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篇13

——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福州第三中学(350003)

陈亨淦

近几年来,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文件精神,确立了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力图做到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能造就出一大批专家型教师,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学校。一年多来,我们结合学校具体实际,认真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深化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校教务处和教研室的指导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把宝贵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关怀和谐地统一起来,初步探索出富有化学组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针对原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在逻辑上出现的一定程度的交叉混乱和在教学实践中(如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估上)常常出现的操作随意甚至选修课、活动课流于形式等现象,我组高度重视此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

学校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使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几年来,我们在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

1.以解决学科问题为研究主题的学科问题研究性课程,如《探索化学实验之美》课程。

2.以提高解决日常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能力为逻辑主线的社会问题研究性课程,如《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课程。

3.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4.以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如针对高二学生的培优辅差和高中化学竞赛课程等.二.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

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在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共开发了以下三门课程。1.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

内容选择:以高中化学知识为平台,阐述生活领域化学原理的应用与人们生活中认识的种种误区,力求将化学基础知识应用于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关注且实用的问题。课程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贴近生活,改变化学基础学科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兴趣。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从学生已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出发,结合主要生活用品与化学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现代生活与化学及环境的关系,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来为现代生活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实用性,改变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恐惧与厌烦的心理状态。、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高一化学备课组。2.报告、讲座类课程——《探索化学实验之美》

内容选择:与化学实验(包括虚拟实验)相关的讲座,与学生一起感受化学文化之美。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学生自愿参加。负责组织教师或部门:授课教师。

3.学科知识拓展性课程——《高中化学双语课堂》

内容选择:练习化学英语听力,学习化学英语词汇及表达,增长化学知识(尤其是换个角度了解化学知识),查阅化学资料和图片,化学实验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学生自愿参加(欢迎英语爱好者参与)负责组织教师或部门:授课教师

4.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高中化学竞赛教程

内容选择:高中化学(人教版,三册),大学无机化学,大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在抓好学科竞赛的同时,初期注重培养一些化学学科的尖子生,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各年级设带头人,其他教师辅助。学生自愿参加,多次选拔淘汰 负责组织的教师:各年级备课组。

三、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

1.建立完善的组织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我组在教务处的指导下,明确由各年级的备课组负责相关的校本课程。

2.确定课程前,各备课组设计调查问卷,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学生课程需求进行汇总。然后组织全组教师讨论,确定要开展的课程专题。认真填写教务处印发的《校本课程说明书》,然后上交到教导处;教导处将教师上交的申请表汇总成《课目表(课程菜单)》和《课程说明书》并下发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并上报教导处,教导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

3.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1)每周二、三下午第三、四两节课作为化学竞赛辅导授课时间,地点在化学组或多媒体教室。(2)周二下午第3-4两节课是教师专题活动时间,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的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自主进行主题活动。

4.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全组教师应该具备“上好本学科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要有分课时教案和一定的课时量。

5.校本课程的评价: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教师授课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状况和学习过程指导状况为依据。

四.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阶段性成果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学有所得,我组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高考压力的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重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开设了一些学生喜欢参与的拓展课(特别是化学竞赛),学生在市、省级化学竞赛中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林立霞老师的指导下,高二学生钱伟在全国化学竞赛中获得佳绩,进入国际化学奥赛国家集训队。近一两年来,不断有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市级奖励。

2.在学校汇编的校本课程教材中,我组陈亨淦老师的《人体健康和化学元素》和《高中化学双语课堂——What is Chemistry?》入选。在2006年3月开展的“印象三中”践行新课程市级公开课上,陈亨淦老师展示了高中化学双语课堂《Ionic Bond and Ionic Compounds》.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在坚持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拓展和培养,如开展《探索化学实验之美》课程,意在引导学生体验化学文化,感悟化学之美。使校本课程已成为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课程内容由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向校外延伸。

五.校本课程实施体会和一些想法

1.要进一步建立新课程观念,充分理解新课程内涵,有机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关系,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结合本校实际的化学学科的校本课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素质教育。

2.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积极摸索出一套提高教师进入高中新课程能力的方法,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模式的改进,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3.观念和认识:2005级学生普遍认为化学是副科,不够重视。对日常化学现象的探索兴趣不高,不明白什么是校本课程,不确定化学校本课程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

4.现实条件的限制:A、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使校本课程实施起来感到困难,许多知识需要不断拓展的补充;B、实验室体积及实验员的限制,使得实验探索变得很难操作;C、实施者的工作量:几个负责化学校本课程的老师工作量都偏大,希望课题研究的组织与进程有一定组成结构的人员保证,也还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以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5.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机制的问题。那么如何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评价有什么区别?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在校本课程和传统课程之间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如通过STS习题的方式对参与化学校本课程的学生进行评价,可能会更适合实际。

6.教师素养的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那么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怎样的素质?要求教师拥有怎样的课程能力?教师如何写课程纲要?教师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知识观、教学管、课程观、评价现?这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有更具体且使用的培训和提高。

7.化学校本课程连续性的问题。为了减少编写劳动强度,兼顾校本教材内容的连续性,我们探索在编写现行教材的校本教材时,参考高中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并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化学实验探究相结合等。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钟启泉:《化学教学与课程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上一篇:前言内容简介下一篇:幼儿七一朗诵红色的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