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书活动》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捐书活动》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捐书活动》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三位数连加”,因内容较多,在这节课开始时,我用情境的方式导入,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但在导入过程中,语文应注意再准确些,对计算课来说,最重要的是探索计算的方法以及对方法的优化,让学生正确且快速地计算,本节课在让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后,我把重点放在了连加的坚式计算方法上,特别是强调坚式计算就该注意的两点,相同数位对齐;哪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但在教学三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书时,就注意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形成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算法优化的效果。在计算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时,就更加放手一些,同时涉及简算的问题时,老师应让学生多观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可以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安排的练习内容有基本练习用坚式基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但课堂上应注意时间的紧凑性与连贯性。在总结整节课时,应再回顾一下连加法就注意的问题。
《捐书活动》数学教学反思 篇2
(一) 使学生会应用皮尺、三角板、量角器等用具测出旗杆的高度。
(二) 使学生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和不同的方法测出旗杆的高度。
1.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相关知识测出旗杆的高度。难点:用不同方法测出旗杆高度。
2.教学过程
师:……先请各小组先目测一下旗杆的高度。
生:5米、7米、8米、9米、10米……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有可能, 但实际旗杆的高度与哪组的答案最接近呢?请各小组设计一个或多个测量方案, 并且要求把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记录好, 结束后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
生1:如图所示, 要测量旗杆AB的高度, 我们利用三角尺∠ACB=60°, 在地面上由C出发沿与BC成60°角的方向行走到点D, 使BD⊥BC.由角边角条件可证明得△ABC≌△DBC, 所以AB=DB, 因此量出DB的长就是旗杆AB的高度。
生2:把旗绳子拉至与地面的夹角∠B=45°, 如图所示。
因为AC⊥BC, ∠B=45°, 所以∠A=90°-45°=45°, 所以AC=BC (等角对等边) , 因此量出BC的长就是旗杆AC的高度。
生3:把旗绳子拉至与地面的夹角∠B=60°, 如图所示。
则∠A=90°-60°=30°, 所以AB=2BC (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 BC的长可以直接测出, 根据勾股定理得:
AC2=AB2-BC2= (2BC) 2-BC2,
所以旗杆高度
生4:在距旗杆底部5米E处立一根1.5米高的标杆, 将旗绳拉过标杆顶部D与地面交于点C, 如图所示, 测得CE=1米, 因为AB⊥BC、DE⊥BC, 所以DE//AB, 所以△ABC∽△DEC, 所以DE/AB=EC/BC, 1.5/AB=1/6, 所以AB=9, 故旗杆AB的高度为9米。
思考题: 如果旗台的高度为1米, 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呢?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 都能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设计方案, 都能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函数等学过的知识和一些简易工具, 且能用不同的方法测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
二、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课是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除开学生的自主性之外, 和其他课程相比, 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 综合性。综合性是活动课的基本特征。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由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决定的。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由各种复杂的关系构成的, 相互交织在一起。学生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 就是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过程。因而, 学生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 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的结果。从而综合实践活动便具有了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的, 分门别类的学科的界限, 体现出学生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征。
2.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去,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 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来说, 具体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但具体主题是开放的。它因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 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 只要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 只要是学生自主地提出或选择的活动主题, 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这种开放性是其他任何课程的内容所不具备的。
反思数学活动的求实性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求实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76-01
一、异质分组,构建操作群体
动手操作,常常是建立在分组的基础上。有些教师让学生操作学具时,总是随意地同桌两个同学或前后桌4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共同完成操作任务。其实不然,而是我们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异质”分组,帮助学生构建操作共同体。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组,然后各取一组中的一个成员组成一个操作小组。这样组合的操作小组,各有所长,各有所能,优势互补,才会形成一个默契的、合作的学习群体,以免因“临时凑组”带来的“乱”和互相不适应的弊端。同时要注意一段时间以后,又要适当调整流动小组成员,从而扩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际层面,激活学生的合作源泉。
在实施中,数学通过广泛的学习,收集整理资料、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写出了令人深思的文章,甚至是有很多新名词、新事物、新观念,让我们老师深感知识上的不足和涉及范围不广,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这样激发教师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提升自己,向科研型方向转化。
二、有所取合,精选操作内容
大家知道,动手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思维水平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也和其他教学策略一样,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应对象,要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弄清哪些内容需要动手,哪些内容需要操作,哪些内容不宜动手操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合理、灵活地运用这个教学策略。如教学“同学们排队做操,吴明前面有4个同学,后面有6个同学。吴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时,让学生摆学具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摆的过程中自然会感悟到本题的难点——4加6再加1的道理。
相信人人都有才,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不是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成绩上都是姣姣者,有的同学甚至数学分数很低,但他(她)在数学作文中表现的独到超过了高分同学。每个人都有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数学作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精心指导,提升操作效率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学具操作过程中,常常有困惑之处,或不知操作目的、或不懂操作要领、或在操作过程中看不清实质,理不清头绪,找不到操作目的。作为教师,应审时度势,精心诱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操作效果。1.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给学生操作以明确要求,学生操作才有方向,动手才有方法,才能有效地减少学生操作的盲目性。2.操作要作适当的点拨。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学具操作,只要将操作任务交给他们就可以了,实际上教师应深入各学习小组,了解操作情况,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时点拨引导。3.操作要有外化的过程。让学生将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不仅能把学生在操作中所摄取的信息上升为抽象,达到内化,还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进行碰撞,思想进行交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共进的教学高效。如教学“左右”时,可在学生按要求摆好铅笔、文具盒、橡皮擦、尺子、小刀后,问学生:从所摆的学具中,你发现了什么?迫使学生从“手动”转向“嘴动”。这样教学,从动手到动口,手脑并用,学生在一次次观察和思考中,激活了较为深层的思维。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兼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四、强化训练。规范操作习惯
《捐书活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2.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突破方法:利用学生熟知的情境,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
突破方法:利用学生熟知的情境,理解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不是感到很幸福呢?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我国还有很多的儿童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请看图片(贫困山区的图片),这些年龄和你们差不多的孩子,因为贫困,只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但他们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功读书,你们说他们这种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引出课题),老师为他们捐书的情况做了个统计,一起来看看吧!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表。
师说:我给大家十秒的时间仔细观察两张表,看看你能从中找出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
2、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说些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预设:
生1: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生2:三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
生3: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个年级捐书多一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然后汇报。预设:
生1:每个年级都有三个班,可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比,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一班多出来的书,比后比后两个班少的书的数量多,所以三年级多。
生2:估算一下每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生3:三年级每个班都补成100后,尾数是17,四年级每个班都补成100后,尾数是10,所以三年级多。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如果我们算出每个年级的本书再比较就更准确了。要解决这个问题你知道怎样列式呢?
学生尝试列算式,交流后汇报。
三年级:118+104+95。
四年级:103+109+98。3.解决问题。
师: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揭示课题(三位数连加),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新知识。(引出课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算式:118+104+95.估算。
师: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本?并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
(设计图意:让学生经历“估”的过程,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
(2)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
师: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师:有同学已经算完了一种方法,试试你还能想到第二种方法吗?(学生总共想到了四种方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很据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3)四人小组交流。
师:请把你的方法在四人小组中介绍一下(请几名同学代表上台板演)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同学的方法跟你想的一样吗?你能看懂他们的算法吗?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并在其中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4)全班汇报。
(将计算的方法按计算的方式进行分类,口算、脱式的方法请板演的同学介绍。)
师: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竖式计算,他用了几个竖式?(2个)他是怎样计算的?(先把前连个数相加,再把它们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他很巧妙的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这位同学的竖式有些不一样,他只用了(1个)竖式,这个竖式以前可没有学过,对比一下,这个竖式和前面竖式有什么不同?(三个数写成一块儿,直接三个数相加)
教师板书:
师:三个数相加,怎么计算?思考一下。
师:以各位为例,有没有同学为我们讲解一下到底该怎么计算?
(个位上8加4等于12,12加5等于17,满十进一„„)
师:虽然是三个数在相加,其实计算方法是一样的。看来新的知识同样难不倒我们。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板演的算式,听、说计算的过程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深刻体会计算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和我们的估算比较一下,是不是很接近?看来我们的估算是准确的。
(设计意图:计算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相比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也体会估算可以验证计算的结果。)
师:到现在,这道题我们解决完了吗?对了,还应该写答语,把问题回答完整。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四年级一共捐了多少书?”
师:用今天学习的新方法算一算吧!
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连加的竖式计算。)
师:大家现在能确定哪个年级捐的书多吗?
2、用竖式计算。
727+114+86 397+304+120
四、回顾整理 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捐书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会计算三位数的进位加法。能根据法则准确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
在尝试解决读书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并与他人交流三位数进位加法计算的过程。
3. 情感目标:
在自主尝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解决“哪一位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估算
(1)82 + 46 ≈
(2)18 + 23 ≈
(3)75+ 11 ≈
2.用竖式计算
36 + 47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做笔算加法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6加7等于13,在个位写3,向十位进1;十位3加4等于7,7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8,十位写8;最后结果是83。
一起回忆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法则:
1. 相同数位对齐;
2. 从个位加起;
3.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书是我们的好朋友,是不是?可是有一些地区的小朋友却买不起书,所以我们学校的同学们进行了捐书活动,他们都积极地献出自己的爱心,这边有这次捐书情况的统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不好?(出示课件,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表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答)
师:你能根据上面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到减法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由于不是本课所讲内容不必板书。当提到加法问题时教师要立刻板书出来: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说出: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三.解决问题
提问:小朋友们,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如果会,那应该怎么列算式呢?
预设:118+104+95=(板书)
提问:现在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算式,它和以前学的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呢? 老师总结学生说出的不同之处,并揭示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连加)
提问:我们先不要计算,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本呢?
学生估计。
提问: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预设:
120+100+100=320
118+104+95
100+100+100=300
提问:估计好了,现在来算算,到底有多少本?好,请大家在草稿本上动手算一算。 师巡视,让学生把不同方法投影,仔细看一看,规范学生的写法,老师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方法。
预设:
118+104+95 118 222
= 222+95 +104 + 95
= 317(本) ——— ———
222 317
118 118
104 + 104
+ 95 ———
——— 222
317 + 95
———
317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哪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平时计算中只要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就行,但是三位数的连加这种方法是我们这节课的新内容,你能掌握吗?下面跟着老师再一起来扮演一次,提醒学生注意应用题要写单位和答,并且注意书写格式。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三位数进位加法与两位数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生答:大致看法是前两条一样,不同点三位数的计算多了一位——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师:第三条我们可以怎样简练的说?(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它前一位进一)教师追问:满二十多怎么办?一定有同学会说:向前面进2。
引导孩子说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时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生总结三位数进位加法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四、巩固提高
提问:小朋友们都很棒,刚刚有说到四年级同学也进行了捐书活动,这是他们的捐书情况,(出示四年级小学的捐书表格),四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书呢?
让学生正确列出算式,估算出结果,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哪个年级捐书多?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们都学了什么呢?学了新知识,我们要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这样新知识才不会遗忘。
六.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
118+104+95=317(本)
118 118
104 + 104
+ 95 ———
——— 222
317 + 95
———
317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七.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中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相对其他学习内容来说稍显枯燥。这节课,学生在各方面的精彩表现着实让我感到欣喜,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数学源于生活,它是从现实世界里抽象出来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创设了“捐书活动”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之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数学问题。
2、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从而体现出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他人交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节课,我感到不足的地方是:
1、对于整节课的时间把握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在处理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时明显节奏有点慢,从而耽误了点时间,以致后面的解决问题没有时间处理完;
2、对于估算的处理不是很到位,以后要加强学生对于估算方法的选择,以及合适与否的判断,逐渐像学生渗透估算的意识。
3.从旧知过渡到新知的过程中处理得不是很恰当,还有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方面要多培养。
捐书活动 篇6
——每日心得
叫河小学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秋高气爽的 季节里,我们有幸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参观学习。
来到学校,我们先听了一节数学课《捐书活动》。它的教学环节是:
1、创设教学情境:去年为贫困山区的儿童捐书,你想知道什么;(图书的种类、哪个班捐了几本?谁班捐的多?、、、、、、)
2、出示三四年级的捐书情况,解决其中的谁捐的多这一个问题;
3、学生先独立解决,全班交流展示。(比大小、逐个比、分步计算、综合计算、、、、、、)
4、小结收获。课后,授课老师对这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思路和反思,我们用现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这堂课,它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师即没有强调综合计算的算式、算理,又没有在学习之后进行同类问题的练习。但是在整堂课中,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安静认真的独立思考,积极踊跃的发表意见,面红耳嗤的对同伴进行质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教师只是在倾听,面带微笑的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会后,通过他们副校长介绍,我们才懂得红英小学现在正进行第三次课改,着重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第二次课改高效课堂上,他们着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着重培养他们的思路上,着重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而不是停留在解决问题的结果上。这才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质。
接着我们参观了学校,了解到北京市海淀红英小学,始建于1960年,占地面积近10亩,学校先后荣获“北京市科研先进学校”、“国家十五课题先进实验学校”等称号。学校有针对性地提出“卓越在于习得”的阳光校训。同时提出“尊重师生需要,追求共同发展;崇尚真善美,追求和谐发展;注重知能共进,追求全面发展”的阳光教育目标。提出“以恒心完善自己,以爱心温暖他人,以行动昭示社会,以微笑灿烂世界”的阳光精神。并将这些在校园醒目标示,使学生耳濡目染,注意不断培养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们参观了阳光剧场、美术及综合专业教室、安静舒适的树下书屋、小型体育馆等开放式的硬件设施。特别是操场上布置的“50条教育细节”,运用音乐小音符的形式出现,配合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楼大厅中设置整容镜,在楼道内每一层都设置了极具特色的“楼道文化”。不仅如此,每个教室里也都有各具特色的教室文化。这些环境布置达到了一种无声教育的效应,实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还开设了23个阳光社团,旨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学生在社团里练合唱、学管乐、玩轮滑、打篮球,充满了自我展示的自信和快乐。
通过红英小学的参观是我们认识到,农村教育不光是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经费、教师队伍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应改变教师的观念。结合新课标,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
《捐书活动》数学教学反思 篇7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12章第一节“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一课就适合进行探究教学。通过探究活动,让每一位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蚯蚓,深入细致地观察与实验,有利于加深他们对生物适应环境的认知。虽然整节课上下来很顺利,却无特别出彩的地方。看似热闹的探究活动其实却浮于表面,学生综合能力究竟得到了多少发展值得探讨。反思整节课的设计与教学,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在教学设计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估计过高,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实验操作技能;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张,在交流关于蚯蚓运动以及对于刺激的反应的实验方案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学生的讨论、交流不够充分;三是部分小组的成员在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个别小组无法正常开展实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采取如下一些主要措施。
一 、准备充分,有效应对探究活动中的突发问题
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会出现很多不同的问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让每个学生明确目标,引导他们分析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开展好每一步探究活动。活动中还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纪律问题,同学之间的矛盾等。活动结束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对小组或个人进行评价,对活动中的突发问题和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等。
只要准备充分,面对各种突发问题,就能应对自如。学期初,教师需要对整个学期的探究活动进行全盘考虑,制定学期计划。如一些背景资料的搜集(图表、图片、数据、模型、标本等),调查、访问、参观等都要早作统筹安排;对有些探究活动,教师要亲自动手进行验证。只有教师自己动手,才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准确的指导,避免盲目性。
教师可将有关探究活动的背景资料做成学案提前分发给各小组,给学生搜集、思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留有充裕的时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少走弯路。对于所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把握好侧重点。因为有的探究活动只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并不复杂,结论也容易获得;而有的探究活动重在数据的搜集、整理和解读。对于不同的探究活动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只有准确地掌握了侧重点,才能避免盲目探究,节省时间。
二、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探究欲望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向或多向交流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成主动地学。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简单地将探究教学理解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假设、得出结论。那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探究欲望,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上,教师可根据各个活动环节的难度不同设计成不同的探究方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观察与思考(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外部形态结构特征)、探究与模拟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资料分析(蚯蚓的呼吸)、技能训练(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课外实践(蚯蚓的再生)等不同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方式,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三、优化活动组合,保证自主学习中的个体发展
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交际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说话得不到认同,操作时常常被组员责备,长此以往,他们会对探究活动失去兴趣并会产生依赖性,这极大地影响了探究活动的效果。
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班级成员的具体情况,将兴趣浓、积极性高、能力强的学生均分到各个小组,这样可避免出现弱势小组。二是认真选举小组长。小组长的职责要明确:对组内成员进行任务分工,组织小组讨论等。三是培养生物学科骨干。可将科代表和选出的小组长组成一个生物学习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对他们进行生物知识的补充和生物探究能力的培养。让这群骨干在探究活动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四是抓好后进生的工作。对于个别发展水平差一些,或性格内向、在探究活动中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爱,尽量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对于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要做好思想工作,及时提醒和暗示他们遵守纪律。
探究性学习给广大生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如何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只停留于表面?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自立、自为、自律?我想只有通过实践去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提高,才能让我们的探究活动名副其实。
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对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对生物课堂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这样一节探究课入手,就如何有效应对课堂突发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及优化活动组合等方面对整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进行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科学活动《体验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8
本次活动从幼儿实际出发,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内容,以“生活故事引入——初步感知——感性体验——理性体验——回归生活”的形式层层推进。活动中,采用“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了孩子认知、理解的方式和心理特征,整个教学活动较好地达成了预期的目的。
一、游戏活动,让抽象概念更形象(突出一个“趣”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有趣。我们在进行《体验一分钟》这个活动时,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幼儿充分体验时间的长短,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形象化、生活化。通过游戏《木头人》让孩子保持动作一分钟和观看动画片一分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真实体验了“由于一分钟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不同,每个人的心情不同,对一分钟的体验和感受也不一样。”游戏《夹珠子》结合“记录表” 分析前后两次不同游戏结果的原因,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验了时间与自身努力的关系,学会了珍惜时间。充分的游戏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置身于情趣盎然的情境中,而且让枯燥的、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从孩子们课末的表现中,我们知道他们对于一分钟已经由开始的模糊变得有了初步的体验。
二、实践体验,让数学活动更优化(重视一个“实”字)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因此,要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实践体验的过程,让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呈现在他们的眼前。在“夹珠子”活动中,我提供了大托盘、小托盘、筷子、珠子。这个操作材料对于幼儿来说,难度不大而且能够反复使用,一分钟以内只要抓紧时间,是可以完成很多的,并且利用记录表,记录孩子完成的个数,加以量化,让幼儿能清晰的进行前后的对比。通过一轮又一轮有趣的游戏体验,幼儿充分与材料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三、师幼互动,让教学活动更有效(注重一个“活”字)
教育教学的过程,不应是单纯的教师教或者是单纯的幼儿学,而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在活动中,我时刻注意师生的互动过程和生生的互动过程。在游戏《夹珠子》环节,当我请孩子们讨论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做的多时,幼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投入,很有效,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要珍惜时间,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就。
四、多媒体辅助,让教学活动更生动(体现一个“新”字)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灵活化,而且可以大大弥补挂图、贴绒等教学手段给数学活动带来的局限性、不便性。“生活故事引入”环节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真实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直接引入活动;“初步感知一分钟”环节通过观看课件跟着秒针数一圈,知道一分钟有60秒,并清晰的观察到了秒针和分针的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孩子们兴趣很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乐此不疲。
透过这一个个精彩的场景和画面,我既感到欣喜,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和困惑。
1.预设和生成的度该如何拿捏和把握呢?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单一性。活动中,各个环节也做到了秩序井然。但我在想,这样的安排稳是稳当一些了,预设的功夫是做足了,可生成呢?课堂那些无法预约的精彩呢?这些,可能因为我的“稳”字,让许多可能生成的课堂资源不能很好的展示,白白的扼杀在胎腹之中。比如在“猜测一分钟能做什么?”环节中孩子的回答各种各样,我是否应该给孩子验证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孩子通过验证发现自己的想象与实际操作的差别。
2.评价怎样才能评到点子上?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点到点呢?如一个孩子用手比划出一分钟的长短,我只是说:“说得真好!”其实我可以进一步的评价:“你的表示方法真特别”。而且在对幼儿的评价时,我的评价语也有点不够简练,不必要对幼儿的回答做进一步的深入点评,而只需要引导:“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捐书活动建议 篇9
一、活动名称:“给大一新生的礼物”
二、活动简要:在大四毕业之际,本着自愿原则,收集大四以及有爱心的大
二、大三同学的各种不用的书籍和资料,并由我们提供留言条,尽量将每位捐赠者对大一新生的祝福和心声或者联系方式留下,一并交给新生。剩余书籍可以放在专门教室,凭学号以借还方式向全部学生开放。
三、活动对象:活动对象主体为资环学院大四毕业生及资环学院大一新生,本学院其他年级及其学院年级或新生同样欢迎参与!
四、收书时间:从大四毕业前一个月开始做宣传,并且同时开始收集,以及整理、保存书籍。
五、宣传方式:
1.以海报形式在c餐门口张贴宣传,至活动结束; 2.以通知或海报形式在宿舍楼大堂内进行宣传;
3.请部门干事联系自己认识的朋友或者学长,争取进入大四学长宿舍进行鼓励宣传。
六、收集方法:
1.对于本院的学生最有诚意的方式就是到各宿舍敛取,并当面表示感谢; 2.在宣传海报及通知上迎上本部门联系电话及干事所在宿舍号码,方便有意者于我们联系;
3.设立专门的收书地点,在教学楼找一专门教室进行收书,也可以申请地点,利用周末时间,在c餐门口广场收集。
七、收集内容
1、接收物资以书籍和资料为主,并尽量附上学长们对于大一新生的祝福、心声或者联系方式,以便以后联系感谢;
2、各专业干事尽量收集本专业的书籍,方便以后整理; 3.收集好后,对书籍分门归类,并保存好。
八、分发时间:分书时间可以在大一开学后的大约半个月内进行。
九、分发方式:
1.分发对象主要是大一的新生,可以按专业领取专业书籍及其他书籍,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按联系方式向学长致谢!
2.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可以各取所用,剩余书籍本着自愿归还的原则向同学们开放;
3.利用周末时间向有需要的同学发放。
十、活动意义:本次活动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我们传承的是一种精神,是大四将要毕业的学长们对新生以及学弟们的深深关爱,是给与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学长们将自己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无私的给予我们,我们不但要珍惜,好要继续发扬!这也是我们这次活动的最大意义!
活动存在的几个问题:
1、怎样加强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有想法的人变成实际的行动?
2、怎样准备留言簿,留言簿应该怎么写?
3、收书、存书以及借还书地点的确定?
捐书活动总结 篇10
小学开展了“我为学校捐书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在此,我们感谢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也感谢大家能够为学校、为全体同学营造良好读书氛围而献出的一片爱心!
书页因为翻动而飞翔,知识因为飞翔而流淌。捐出一本书,奉献一颗心。我们相信,同学们对母校的热爱之情一定会通过一本本书,永远地传递下去。当学弟、学妹们读到这些捐赠的图书,看到捐书的同学留在扉页上的寄语时,内心一定会萌生一种感激之情,也许你会说:“我不认识你,但我要感谢你!”是啊,当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奉献与感恩在我们古岘小学每一个师生心中流淌的时候,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将会更加的文明、和谐、美好。我们相信,小小图书角一定会把满载爱心的书籍传递下去,我们更相信,全体师生读书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涨,古岘小学将会有浓浓的书香溢满校园。
《捐书活动》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 教学竞赛 反思 地理课堂 有效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根据学科特点,转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追求和反思,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现笔者就一次教学竞赛活动,针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对一次教学竞赛的反思
2015年10月,福建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学校举办首届高中各学科“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竞赛活动,我代表本校参加地理学科比赛,参赛的课题是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赛后经过专家点评及笔者深刻反思,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总结如下:
1.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到位。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重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难点是“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理解与绘制”。所以,要明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大气的运动——风”和启后“气候的形成成因、分布、特点”的作用,因此,“三圈环流的形成”是个难点,却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特别是近地面为主的风向。我在教学中用了较多的时间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通过板图、教学模型(纸箱上画出三圈环流)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试图突破难点,其结果是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必要。今后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把握教材,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对学生的学情认识不够。本节需要识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较多,促使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地图、绘制地图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能力目标。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对学情的把握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我先讲“三圈环流”,再讲“气压带和风带”。可是,它们的内在联系,学生是否真正明白?(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两个方面的知识点,把它们独立开来)赤道地区因为上升气流,因此形成了低气压,可是为什么赤道地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我在授课中从赤道因为上升气流所以形成低气压,直接过渡到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三圈环流”的近地面和高空是水平气流还是垂直气流?(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不明白箭头的含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可是对于学生来讲,还存在很大疑虑,由于对学生这一学情认识不够,使师生互动过程受到较大影响。以后遇到类似情景,要求教师备课具有更大弹性,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更充分的估计和预测,尽量使知识的讲授细化,实现教学目标。
3.对学生表达力的培养还不够。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然后完成教材33页中活动内容(画出单圈环流),在讲解了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后,让他们自学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然后完成学案中的“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最后让学生完成教材35页的活动(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这其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较突出,但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一些问题的设置没有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只能机械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让学生说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时,许多学生往往表达得不清楚或者不到位。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该回归教材,向教材学习,吃透概念、原理。教师的口头语言、板书、板画应该规范,让学生能够学会清楚准确地表达。
4.新课导入上可采用更加新颖的方法。我在授课中采用问题导入法,即通过“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往返所花的时间不同”引入新课。虽较自然,但趣味性不够。后来观摩了其他同行的授课,认为如果采用影像资料导入法,效果可能更好。如播放一段“西风带”或者“马纬度”等有关的视频,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影像报道,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大气的运动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对大气的运动产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竞赛的反思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启示
通过这次教学竞赛课活动的经历,我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1.准确、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学情是落实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有效教学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若不了解学生,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空中楼阁,是徒劳的。这需要教师细心观察,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体系、思想动态进行多方位、长期的跟踪和评价。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是教师今后长期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2.恰当处理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刻领会教材的意图,将课本教材作为精读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出每一段材料的大意,斟酌每一幅插图在教材中的作用,每一幅插图下面小字部分材料的解释,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分析其知识的前后联系,明确其在课程中的地位,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
3.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积累。本节课设计之初,也想到利用一些视频资料。但平时没有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听完别人的课,才想到可以准备“中国气象频道”的一些资料,如“马纬度”、“哈德莱环流圈”等,或者准备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样,可能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很多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空间是很大的,只要教师在生活、工作中做有心人,增强职业的敏感性,就能够不断地收集和积累对教学有用的素材,从而建立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宝库。
4.多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本节课的备课活动由自己单独完成,教学设计思路上还比较狭隘。所谓旁观者清,有些教学的疑问如果能够与同仁们多交流探讨,也许就能想出更好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的规定放宽了,增强了教学的弹性,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如何准确地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合理使用教材,这些都需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还可征求学生的意见及家长、社会人士的参与。
5.多开展观摩课、研究课、创新课之类的教研活动,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使地理课堂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近些年来,通过“技能大赛”、“高中教学开放周”、外出培训等方式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使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次教学竞赛活动,我觉得收获不小,既学习了别人的长处,又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对今后教学有很大的益处。教师要珍惜每一次这样活动的机会,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总之,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要求,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改革和创新,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适合自身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京鸿,胡淑飞.有效教学理论与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250(10):4.
[2]白文新.地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与技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249(9):8.
[3]王燕.地理课堂中的有些承转[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250(10):9.
《捐书活动》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因此在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上, 就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明显差别。活动课在目标上, 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 强调对学生表达、合作、交流、组织等能力培养;在方法上, 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在类型上, 主要有口语课训练、课前小餐、课堂教学和课外专题几种。
从理论依据上看, 活动课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对话”理论的很好实践, 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称之为对话型教学。
对话在真诚、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进行,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致力于树立学生的自我意识、协作意识、表达意识。对话强调交流, 强调体验, 强调过程。
由此, 笔者进行了一次“对话型”教学的实践, 以活动课的第三种类型即课堂教学为主要形态, 以鲁迅《野草》中的唯一剧本《过客》为教学内容。
(一) 选材动机
向学生推荐此文的目的很直接———励志。此文原本的安排是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以此为素材写一篇读后感。从交上来的随笔情况看, 学生的理解程度有明显差异:有见解不凡令人称叹者, 也有不知所云者。所以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过客》对高一学生而言, 的确有难度, 所以教学要求不能定得太高。据此, 笔者把教学重点定位于对过客形象的分析。
(二) 教学设计
鉴于文本的难度和学生理解的差异性, 笔者决定把教学设计成一堂活动课———《有谁见过过客?》实验话剧试演仪式。活动分三大块:一是表演;二是记者和评论者直接和剧中人交流;三是嘉宾点评。
(三) 教学过程之表演部分简介
以一位导演为线索人物, 他为拍一部关于过客的电影而踏上寻找目击者的道路, 通过他对老人、女孩以及坟的采访, 过客自述, 最后导演找到了过客, 并且与之同行。
附台词节选
序幕寻找目击者
传说, 在某年某月某一天的黄昏, 在世界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 出现过一个特别的人。人们把他叫做过客。
对了, 忘了自我介绍, 我是个导演, 打算拍关于过客的题材, 带着唯一的线索《野草》, 开始了我的旅程———寻找目击者。
第一幕老翁的独白
那片坟就是绝望, 即使里面有我孙女说的那些野百合、野蔷薇, 但那是零星的希望, 就像是黑夜前的那一丝丝光亮, 注定要被黑暗吞没。
第二幕女孩的独白
爷爷叫他把布抛到坟地里面去, 我可不高兴。我想, 他会把那片布挂在野百合、野蔷薇上的, 那样, 她们就会变得更漂亮了。他有点怪, 这么晚了还不回家, 有人在远方等着他吗?我不知道。
第三幕坟的独白
我是一座孤坟。坐在大地的边缘, 这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处, 日升日落, 已不知多少年……
在落日倾斜的沙尘里, 我等到了第一个人……
蔷薇盛开的春天里, 我等来了第二个人……
之后, 过了很久, 我望见路的那一端走来第三个人, 有些似第一个人……
后来, 更多的人从我身旁经过, 他们已不懂得停留……
再后来……
而我, 依旧坐着, 坐在路旁, 簇拥着身边怒放的百合与蔷薇。
第四幕过客的独白
然而我不能!
我只得走。
我还是走好罢……
二、四点反思
(一) 对话不是独语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首先要促成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表演首先涉及剧本, 但为了便于全体同学理解, 便于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的教学重点集中在对过客形象的分析上, 而没有先对原剧本进行修改。在阅读了学生的读后感后, 笔者发现有几篇文章理解独到。尤其是郭璟琳同学的《坟的独白》, 视角新颖, 从坟的角度来看待整个故事, 从坟客观冷静的叙述中见出不同人物的命运。这让笔者想起了一些电影如《东邪西毒》《英雄》《罗生门》《云上的日子》等的叙述手法, 于是引导学生重新改编《过客》。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框架渐渐清晰。在整个构思过程中, 一直是师生的互相刺激和启发。
剧本的主体部分, 即人物独白由学生独立完成, 而且也必须由他们自己完成。这可以促使他们认真去查找资料, 认真阅读文本, 理解人物心理, 和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整堂课由学生主持, 由学生负责表演, 由学生担任记者和评论者。表演者需要进一步理解文本, 担任记者和评论者的学生也必须在认真阅读后才能设计问题和参与讨论。因为对话的前提是理解。
作为教师, 笔者在课堂中只以嘉宾身份参与平等对话,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席。教师导在活动前, 评在活动后, 并提供技术支持, 即教师成为“内在情境的领导者, 而非外在的专制者”[1]。
(二) 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所有学生参与对话, 我们须强调活动的广泛适应性。但要特别注意的是, 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 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也不同, 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差异的存在, 并据此设计活动。
在活动中, 我们让理解力强、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担当表演者;由不能顺利和文本对话、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担任记者, 直接和表演者进行对话, 和剧中人针对文本中的疑难处进行交流;由不擅长表演的学生担任评论者, 就表演进行评价, 就不同的理解进行讨论;由教师作为特邀嘉宾进行总评。
上述活动体现了对话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然后是学生之间的对话, 最后是师生对话。三个层次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
(三) 对话不等于说服
活动课倡导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是活动课的能力训练目标之一, 但合作意识并不排斥独立意识。同学或老师对文本的成功对话示范, 不能代替自己对文本的独立理解。
在活动中, 我们强调发出自己的声音, 强调求同存异。有学生认为过客是革命者的形象, 催促他的声音源自革命的号角;有学生认为女孩、过客、老翁构成一个“起因—经过—结果”的循环, 女孩是过客的幼年期, 天真幼稚满怀希望, 而老翁是大多数过客的最后结局。对此, 我们并不要求形成认识上的统一。“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 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 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2]
(四) 对话不能是空话
对话的形式应是多样的。形式的设计, 要有趣味性, 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具体而言, 电影试映礼中的各项环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对话”颇为吻合, 可以借鉴;小说或电影佳作往往有新颖叙事视角, 可以借鉴;学生的理解往往有神来之笔, 也可以借鉴。需要注意的是, 形式的设计不能片面追求热闹, 不能因实效不足而导致对话成为空话。对话要有实效性, 必须选好一个突破口, 话题要集中;对话结束后, 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改进原来的读后感, 让他们用文字的形式重新整理思路。
在实践过程中, 笔者不断体会到:“对话型”教学的实施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教师要将“对话”观念深入学生心中, 不断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强化“对话”观念,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独立思考, 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一味依赖心理。教师需要设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促成各种形式的对话形成。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捐书活动方案 篇13
一、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我校图书馆馆藏,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倡议开展捐书活动。期望广大师生尽己所能,进取向我校图书馆捐赠图书资料,以充实学校的教学信息资源,丰富图书馆馆藏,为建设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添砖加瓦,为学校发展作贡献!
二、活动意义
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金钥匙。好的书籍,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自我手中的图书有限,但我们深信集腋成裘的力量。朋友们,让我们一齐努力!让爱传递!让梦想飞扬!
三、活动主题
捐出几本书、献出一片情、共享读书欢乐。
四、活动对象
惠州电大(建筑学校)全体师生以及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各界社会人士。
五、活动资料及要求
(一)捐书范围
除我校电大、中专学生自用教材外,其它中、外文纸质正版图书(无破损)兼收,类别不限、版本不限、新旧书不限。
(二)捐书办法
1、学生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教师组织宣传发动和收集,填好捐书登记表,并将收集到的图书直接送至学校图书馆或与图书馆联系,由图书馆上门收取。
2、教职员工以所在部门或系为单位,由科长或系主任组织宣传发动和收集,填好捐书登记表,并将收集到的图书直接送至学校图书馆或与图书馆联系,由图书馆上门收取。
3、离退休老同志以个人为单位,所捐图书可直接送至学校图书馆,捐赠数量较多,不便携带的,可与图书馆联系,由图书馆上门收取。
(三)捐书要求
提议原则上每人5本起捐,鼓励多捐,所捐书籍要整洁干净,不缺页无破损。
(四)捐书活动时间
即日起至8月30日止
(五)鸣谢和鼓励措施
1、对所有捐书5册以上(含5册)的捐赠者在学校网页上张榜公布;对捐书20本以上的学生发放荣誉借阅证。
2、学生捐书50册、教师捐书100册以上者,图书馆将开具目录清单,一份由捐书者保存,另一份由图书馆作为校史资料保存;报请学校进行通报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
3、对在这次活动中发动深入、组织得力、成绩显著的部门,评选出特等奖、优秀奖、组织奖各一名,张榜公布,报请学校进行通报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
捐书活动作文 篇14
星期四时,老师组织大家捐书。我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我也很奇怪,这书到底是捐给谁的呢?这时,老师说话了:“这书是捐给贫困地区的,那儿的孩子很贫穷,虽然他们也渴望看书,但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听着听着,我的眼睛湿润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多么爱学习那!相比之下,我是多么的幸福,有好的学习环境,还有堆满书架的课外书。想到这里,我决定积极参与这次的活动。
回家后,我第一件事就是找书,看着满满一书架的书,我还真有点舍不得,但一想到是捐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我不再犹豫了。我东看看,西挑挑,最后找了一本《智慧故事》和一本《淘气包马小跳之漂亮女孩夏林果》。第二天,我带着这两本书来到了学校,在交作业时交了上去。我希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能好好学习,更希望他们能和我们一样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这次捐书活动,不仅使躺在书架上的书本充分发挥作用,而且进一步培养了我们的爱心,我觉得这次活动意义非凡。
《捐书活动》数学教学反思 篇15
一、对学习内容的分析
(一) 学科本质分析
关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怎么求? 吴正宪老师是这样说的:首先要确定单位, 也就是把图形放到格子里去数去估. 其次就是要想清楚怎么去估? 既然是去估测, 就不是去找一个点, 应该找上限、下限, 确定取值范围. 关于估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学段一: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去估计;学段二:会选择合适的方法去估计. 估就是换一个思想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估比精更重要.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原有的设计大部分是值得借鉴的, 但经过对课标的解读, 专家的讲座的分析和对多个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之后, 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处理.
首先, 教材直接给出格子图中的脚印, 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格子图也就是确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而确定单位是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一步, 教材这样直接给出是不合理的.鉴于此, 我们首先给出的脚印是不带格子的, 在引导学生复习规则图形面积的基础上, 让学生知道求一个图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这个图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要知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也是求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也就是格子的数量.
其次, 教材给出的两个不同脚印面积的测量, 用的格子都是1 平方厘米, 这样不利于学生体会测量单位越小测量的结果越精准. 在让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 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同时, 向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格子,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更为关键的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格子越小得到的面积越接近实际面积.
二、对学生认知的分析
在上课之前, 为了确定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否已经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数学活动经验, 是否已经部分或全部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我进行了问卷调查.
前测试题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即规则图形的面积及面积计算方法, 即问卷的第一题.如果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或数学活动经验比较薄弱, 那么在课初我就应该想办法帮助学生补救经验, 理清思路.如果学生的认知方式非常成熟, 已有的知识基础扎实, 那么在课初就可以一语带过. 第二部分是本节课的新知, 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定义及如何得到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即问卷的第二题和第三题. 如果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觉得困难无以应对, 那么这节课应该降低难度, 减缓坡度, 分解目标, 让学生可以拾级而上. 如果学生对新知已经基本了解, 并有一定的想法, 那么这节课就可以提高难度, 整合目标, 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升.
全班共40 人, 全部参与前测, 获有效问卷40 份, 现分析如下:
1. 学生的认知基础分析
第一题:“你会计算哪些规则图形的面积? 请分别写出它们的算法. ” 这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40人全部做答并完全正确, 个别同学没有把学过的所有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做答, 但是只要做答的都完全正确. 这表明全班学生对于规则图形的面积及面积计算方法都掌握的很扎实.
2. 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情况分析
第二题:“你知道什么是不规则图形吗? 请说明你的想法, 可以写一写, 画一画. ”该题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表征方式的分析与考察, 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对能够利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去理解不规则图形. 这说明学生对不规则图形的内涵或外延有了很好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对不规则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也有少部分同学出现了概念混淆, 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接下来的教学有必要对不规则图形的定义进行界定.
3. 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分析
第三题:“请你想办法得到下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该题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已经掌握的方法的分析与考察, 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一一拼凑数格子和转化的方法有了很好的经验, 而半格法和大于半格记为1 格, 小于半格记为0 格, 是绝大多数学生所不知道的, 这就应该是本节课在数格的方法策略研究的重点.
大多数学生对于得到答案本身没有问题, 因此通过不同方法策略的对比, 引导学生得到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 才是这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设计与意图
本节课在前面的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 形成以下设计:
(一) 以求规则图形的面积为基础, 认识不规则图形及其面积的求法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由直线段围成的什么图形? 它们的面积都是怎么算的?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那长乘宽其实求的是什么? 对了, 是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师:其实所有这节规则图形都是用公式很快地得到它多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也就是它的面积. 谁还记得面积单位都是怎么规定的了? 都是以一定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标准.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形状并不都是这样规则的, 它是由曲线围成的不规则图形. 什么啊? 猜猜看! 野人的脚印. 有什么好办法能得到这个脚印的面积呢? 那你能直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我们要想知道它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其实只需要知道它到底包含几个面积单位? 要数的这些格子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面积单位, 通过数格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不规则的图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通过复习规则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知道所有规则图形的面积其实都是用公式很快地得到它多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通过复习对面积单位的规定, 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面积单位其实都是以一定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大小为标准. 在引导学生复习规则图形面积的基础上, 让学生知道求一个图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这个图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要知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也是求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也就是格子的数量.
(二) 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 掌握拼凑和转化两种策略
1.数估大格
(1) 拼凑
师:他是怎么数的? 也就是说他在数之前先对格子进行了分类, 整格和不足一格. 老师想问问你在数的时候, 什么样的格子不好数? 这不好数的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2) 转化
割补画长方形
师:他这是什么方法? 把不规则的脚印转化为规则的长方形. (板书:不规则规则) 我们都一个一个再数, 你能算出来. 他把外面多的部分移给里面少的, 其实也是在拼凑. 只不过刚才凑的是整格, 现在凑的是长方形.
在外面画长方形
师:你真厉害! 我们都一直瞪着脚印在数, 你没数也没凑, 直接在脚印外面圈了一个长方形. 行不行? 为什么不行?他得到的面积比脚印的面积大了. 有没有优点? 可以很快地算出来, 不用一个格一个格去数了. 如果我们对结果的精准度没有那么高要求的时候, 他这个是完全可以的.
2. 数估小格
师:看来, 要想相对准确地得到脚印的面积, 无论大格小格把不足一格拼凑成整格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但是这个不足一格的和大格子比起来多多了, 一个一个拼凑起来你们觉得怎么样? 有没有不是一一拼凑, 但也数出来的?
(1) 拼凑
方法一: (板书:大于半格:1, 小于半格:0)
师:少半格的都没数, 还准吗?
方法二: (板书:÷2)
师:他把所有不足一格都加起来再除以2, 相当于他把所有不足一格的都看成多大了? 对了, 半格. 然后再两两拼凑成整格. 数小格的有没有用不一样的方法了?
(2) 转化
方法一:大长方形、不足一格都看成一格
师: 这回我们可以确定脚印的实际面积一定小于多少了? 刚才我们确定脚印面积一定比那个小, 现在又有这个小了? 怎么回事? 刚才大格子圈的旁边空的地方大, 现在小格子圈的空的地方小了, 所以就更接近了, 范围也就小了.
方法二:小长方形、不足一格都不看
师: 通过他的方法我们知道了脚印的面积一定比这个小, 那脚印的面积一定比多大大呢? 有没有同学得到结论的?你看老师这样画行不行? (师用彩笔画长方形) 脚印的面积是不是一定比它大呢?
师: 虽然我们没有得到脚印的实际面积到底有多大, 经过大家的努力, 我们确定了一个范围, 如果你数得的结果在这个范围内就更合理了.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估计方法, 通过估数大格、小格不同方法的比较, 使学生掌握拼凑和转化两种策略.
(三) 通过大格和小格的对比, 体会单位越小测量的结果越准
师:看看左边的答案是我们数大格得到的, 右边的答案是数小格得到的. 你想说点什么? 老师现在想问一下你们都谁数的大格? 谁数的小格? 都说说你为什么选它?
师:你们的直觉是小格子准, 观察这些数据的结果也是小格子的答案比较集中, 好像挺准的, 那小格子准的道理是什么呢? 有道理, 看来确实是格子越小数得的面积就越接近脚印的实际面积. 那如果格子再小呢? 再小呢? 那我还想再接近实际面积, 怎么办?
所有的格子平均分成4 份, 分成更小的格子, 再平均分成4 份, 分成更小的格子, 我们还以重新设定更小的格子为单位, 这样不断地去逼近, 这个时候探索出更逼近实际的那个准确值. 通过调查学生刚开始选卡的原因, 知道学生的直觉是格子越小越准. 经过后来讨论和大小格子的数据的对比, 让学生明白格子越小越准的道理.
(四) 积累活动经验, 沟通知识联系, 突出面积及测量本质
1. 沟通不规则图形与规则图形的联系, 理解求面积的通法通则
师总结:同学们, 我们一起学习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其实无论是规则的图形还是不规则的图形, 我们知道要想知道它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其实就是要测量或计算出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数方格测量所有图形面积的通性通法. 无论是规则的图形还是不规则的图形, 我们知道要想知道它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其实就是要测量或计算出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2.沟通测量面积与长度、体积的相通之处, 突出测量的本质
师:提到测量, 大家一定不陌生.从一年级到现在, 其实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测量的知识, 比如测量长度, 测量面积, 还有即将学习的立体图形的测量.其实它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就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去量, 要想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准, 就要选择足够小的单位.
由对二维面积的测量, 沟通学生学过的一维长度的测量, 后面即将学习三维体积的测量的联系, 突出测量的本质就是测量长度、面积、体积所包含的单位的个数. 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去量, 要想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准, 就要选择足够小的单位.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 积累经验,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本节课学生完整经历了这样一个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勇敢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才是积极意义上的探索者, 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的伪探索, 充其量是个操作工. 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逼近,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它体会着极限思想, 在活动中积累着活动经验. 它今后遇到问题还能去等吗? 他一定是积极地去思考, 去解决.
(二) 尊重差异, 促进个性发展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独立学习卡供学生选择, 分别是4 平方厘米的大格和1 平方厘米的小格. 性子急的学生追求速度, 会选择大格子的, 思维严谨的学生追求精准, 会选择小格子的. 尊重差异, 开发不同的学习资源,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 保护天性, 促进自主发展
【《捐书活动》数学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捐书活动》的教学反思09-30
北师大版数学捐书活动10-27
幼教教学反思-中班数学活动反思10-20
数学活动教学反思《小熊请客》08-18
数学活动课反思论文07-08
《开心超市》数学实践活动反思07-29
小班数学《找朋友》活动反思08-11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反思08-29
大班数学活动数花生教案反思05-09
中班数学活动《挂彩灯》课后反思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