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能读书心得

2024-08-26

中国为什么能读书心得(通用13篇)

中国为什么能读书心得 篇1

《中国为什么能》读书心得

准确而言,书名其实是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能自信。作者利用新中国取得的经济发展、外交战略和文化复兴的成果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再深究地问一句:为什么新中国能取得书中所记录的辉煌成绩,自信从何而来?终极答案是:新中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新中国成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绯红的霞光下,刚经过一个多世纪战乱的大地一片苍夷: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没有完整的金融体系,没有先进的医疗水平,没有统一的社会共识,没有崇高的国际地位,新生的政权还被核威胁、军事封锁和外交孤立桎梏着。严峻的现实形势让共和国对民族复兴,国家崛起乃至人民自信,只能暂时停留在对理想愿景的希冀之中,建设的蓝图上写满了各种不确定。但子夜已经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中国共产党即将让东方巨龙从百年沉睡中醒来。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和国内研核武北拒美帝南攘印越乃至航母起航,体现的是军事自信;奉行不结盟政策直至1971年中国重回联合国任常任理事国,体现的是外交自信;苏东危机和苏联解体让社会主义阵营成员人人自危,中国共产党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确保国内稳定,体现的是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带领中华民族进入小康社会,体现的是道路自信;97金融危机和08金融海啸,东南亚经济圈濒临崩溃,欧美金融体系自身安保,中国经济依然屹立不倒,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体现的是而经济自信。

上述的各种自信体现,是具体个人的心灵感受,也是民族同心的呐喊,又是国家前进脚步的扬尘,更是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其他政权发出的最强音:时代之潮惊涛骇浪,有漩涡有暗礁,中国共产党让中华民族走向富强,使中国贫穷而羸弱的历史一去不返,人民因党而骄傲,党为人民添自信。

党为个人添自信,能让每一个踏出国门的公民时刻受到祖国的庇荫;党为民族添自信,能让两种社会制度和谐并存;党为国家添自信,能让每一次天安门阅兵举世瞩目震撼环宇。

于是,中国因党而自信,中国因党而能。

中国为什么能读书心得 篇2

一、中国医疗题材电视剧的特征及现状

“医疗剧是以医院或诊室为背景, 以一个或几个医生为主线贯穿全剧的情节系列剧。”第一步医疗剧被认为是美国的《ER》 (急诊室的故事) 。

近年来, 医疗剧渐渐在中国荧幕上出现, 比如前段时间各大卫视播出的《心术》, 可谓是中国目前来看被广泛认为较好又叫座的医疗剧了。

但事实上, 包括《心术》在内的所谓国产医疗剧,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还不能算作绝对意义上的医疗剧, 虽然其影视作品将故事发生地点设在医院, 讲的也是有关医疗、医患关系的事儿, 但更注重的仍是故事中的情感, 观众看过作品之后, 能记住故事情节, 能记住人物性格, 甚至能记住演员的衣着和道具, 而作为“医疗剧”, 真正应该起到的作用, 似乎并未发挥出来。

那么医疗剧究竟应该起到何种作用呢?笔者看来, 首先, 既是医疗剧, 应该承担起向大众传播健康知识的责任, 让观众看过医疗剧之后, 对一些健康常识有了更好的认识。另外, 医疗问题既被端上荧幕, 就理应为缓解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二、医疗剧应该向大众传播健康知识

医疗剧既然打着医疗的旗号, 就决定其需要包含正确的专业医学知识, 强调细节真实感, 需要让观众从中吸收一些健康常识和知识。现在电视上有很多类似健康访谈的节目, 一个主持人和一个所谓的专家在电视上给观众各种各样的健康建议, 难得的是观众也挺关注这一类节目的, 因为有大把时间看电视的观众中有很大比例是退休在家的老人, 而即便是年轻人, 也很有可能为了父母亲人去关注这一类节目, 那么医疗剧出现之后, 如果能将所谓专家给出的健康建议推敲商榷之后, 自然而然地将之置于影视剧之中, 相信观众会和故事情节一起记住健康常识, 岂不是比干巴巴的访谈更生动?

除了一些健康常识之外, 关于专业性的医学知识同样应该在医疗剧中得以巧妙的传达。比如在电视剧《心术》中, 通过医生于患者的对话, 留心的话, 观众可以得到不少的医学知识。另外, 电视剧中有不少的对于手术与否的讨论, 什么情况应该手术, 什么情况不宜手术, 给观众做了简单的普及。同时, 对于医疗事故和意外, 剧中也有多次强调, 让观众在日后和医生打交道时, 有了基本的常识。

那么医疗剧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向大众传播健康和医学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电视上的普法剧, 但是要更生活更生动更人性化, 比如将常见的几种疾病分章节地置于影视剧之中, 通过医生和不同常见病病人的交流中, 观众自然能吸收到相关常识和知识。

三、医疗剧应该致力于缓解医患关系

当前社会, 医患关系较为紧张, 常有影响极其不好的事故发生, 严重影响社会和谐。除了常规的方法之外, 把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宣传和谐医患关系的工作做好, 将对解决或者缓解这一社会问题起到极大作用。

医患关系之所以相对紧张, 很大程度上来讲, 是因为医生和患者彼此不能更好地理解和沟通。社会上对医生形象的认识除了传统的救死扶伤的“白大褂”之外, 似乎添了一层跟金钱有关的物质印象, 那患者带着这样的印象和医生打交道, 医患关系自然紧张。而医疗剧的出现和热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缓解这一问题, 艺术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将真正的正面医生的形象树立在影视作品之中, 比如电视剧《心术》中屡次提到“不管收不收红包, 医生在手术台上对病人一定都是竭尽全力, 没有任何区别。”纵然我们不能希望以一两部医疗剧就能完全扭转大众对医生的某些偏见, 但相信一定会有着不小的作用。而且在故事中对医生的形象进行正面塑造, 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对医生的印象, 将对缓和医患关系有着突出作用。

而塑造正面的医生形象并不难, 相信绝大多数医生都是有着职业道德、救死扶伤的医者, 正如《心术》中成功塑造的医生形象, 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那之所以《心术》的作者六六能塑造出好医生形象, 其自己坦言:“所有医疗、医患方面的问题我都碰到过, 包括看病难、看病贵, 对医生不相信, 想找名医, 开刀后要不要送红包等等。为什么我想把这些自己面对过的事情写成小说、拍成电视剧呢?因为我想知道我们患者眼里的医生和真正的医生有什么区别, 而医生眼里的我们又是怎样的。”

由此看来, 真正的了解和亲身经历对编剧创作医疗剧尤为重要, 因为医疗剧中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 需要对医生这个职业以及医生们的生活状态真正了了解, 才能写出相对真实的作品, 而只有相对真实的作品, 才有可能塑造出让观众接受的正面的医生形象。如此说来, 编写和拍摄国产医疗剧的难度极大, 导演和编剧需要相关专业的医学知识, 如果不仔细核对细节, 容易出错, 形成误导, 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不但没有达到缓和医患关系的作用, 反而适得其反, 所以编剧和导演须得从亲身经历上多下工夫, 才有可能制作出成功的医疗剧。

综上所述, 当前国产医疗题材的影视剧《心术》等,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 还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医疗剧, 而要想制作出真正有其意义的医疗剧, 还应该从向大众传播健康知识、缓解社会医患关系上着手。

摘要:当下社会, 医疗纠纷逐年增多,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医疗问题以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觑。在这种形势下, 医疗问题以及医患关系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于是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剧应运而生, 本文就中国医疗剧未来发展进行探究和展望。

关键词:影视,医疗纠纷,医患关系,医院管理

参考文献

中国为什么能赢? 篇3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历来崇尚正义、热爱和平,不畏强暴,勇于反抗外来侵略。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逼到“亡国灭种”的危难地步,但却迅速促进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高潮、全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并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

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爱国须抗日,抗日即爱国;一切为了抗日,抗日高于一切,抗日成了区分是否爱国的唯一标准。各阶级、各政党、派别和各军事集团均能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发扬“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爱国主义传统,舍去历史上的旧有恩恩怨怨,自觉地使自己的利益服从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个最高的民族利益,为祖国的危亡、民族的命运,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共赴国难。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这是中华民族新觉醒的里程碑和质的飞跃。

抗日战争还极大地加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海外华侨同祖国的血肉联系,这既是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重要标志,也是抗日战争能够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大家庭,几千年来的民族融合使各民族都为大一统的中国感到自豪,这种根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民族认同意识,总是随着国家的安危、民族存亡,升华为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责任感。像居住在东北、华北的满、蒙、回、朝鲜等少数民族,在“九一八”后即组织抗日武装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直接斗争;广大海外华侨则表示“祖国的存亡,就是华侨的存亡。……宁可为祖国死,不愿看着祖国沦亡而偷生”,从而纷纷组织建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以各种方式,从物力、财力和人力上竭力支援祖国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说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蕴藏着巨大凝聚力,她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她不仅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永远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动力,特别值得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远继承和发扬。

二、建立、维护、巩固和发展由中国共产党倡导、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人民力量的坚强组织者和鼓舞者。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逐步调整自己的斗争方针。日本“九一八”入侵后,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此后,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不断调整政策,将“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及至“联蒋抗日”,从而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可以说,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没有全国抗战;没有全国抗战,没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作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团结的核心,就没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及胜利奠定了基础,但如何维护、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直接关系到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据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与国民党共同坚持持久抗日。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及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统一战线内部摩擦事件的不断发生,针对国内出现的妥协、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险倾向,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有效地阻止了时局的逆转,维系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胜利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光明灯塔。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基本的保证。

三、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及作战原则,是取得胜利的战略指导

制定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全国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一些领导人及爱国有识之士,为提出符合国情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针对国民党最高当局不发动群众和武装民众,实行一条单纯政府的与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主张实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认为“民力和军力的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并提出了一整套办法和措施。特别是中共提出的实行全国总动员,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一致进行全民抗战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

历史证明,全面全民族的即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是弱国打败入侵强国唯一正确的战争指导路线。

在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和我得道多助的条件下,我在战略上必须实行持久战,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长过程,转换敌我力量的对比,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了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和加强对日作战的指导,中共中央于全国抗战爆发后不久,明确提出:日军以速战速决为原则,我国抗战战略之基本方针是防御的持久战,在战役上应以速决战为原则,在战术上应采取攻势;一线临战战区适时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并同时在日军之翼侧的后方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牵制和消灭敌人。中国共产党的上述方针、原则及其战法,得到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认同。

1938年5到6月,毛泽东在总结抗战10个月之经验时撰写并发表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重要著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发展进程的规律和胜利前途以及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后来曾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在他所著《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书中评价:《论持久战》的显著特点是“善于作敌我情况的对比,善于将列宁主义的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共产党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它的持久战思想”。

四、积极开展灵活的抗日外交,与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合作或联盟,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外交是抗日战争这部伟大史诗中的重要篇章,它在孤立敌国、争取友邦的思想指导下,表现出了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少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可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

“弱国无外交”,是指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弱国没有外交主动权,而只能按照强国的意志行事。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反法西斯侵略的大而弱的国家,因而,如何在世界争取道义的支持,在列强之间巧妙周旋,权衡利害,因势利导,以实现“孤立敌国,争取友邦”的外交目的,是中国外交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据此,中国外交贯彻了淡化国家间意识形态的不同和政治制度的差别,以抗日为目的,同国际上一切反日力量建立和发展关系。国民政府宣称:“敌人只有一个,其他皆朋友。”当时中国共产党虽不是一个执政党,不存在国家关系问题,但早已懂得发展对外关系不应受意识形态的限制,并积极实践。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即提出应与一切反日的“国家、党派、甚至个人,进行必要的谅解、妥协,建立国交,订立同盟条约”。1937年5月,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全国抗战爆发后,又明确提出:“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与一切反对日本侵略的国家订立反侵略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相协定。”总之,国共两党对外政策的共同之点,都力争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支持,着眼于孤立和打击日本法西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当然是与各国人民相互支援、共同战斗分不开的,但归根结底,中国人民之所以最终彻底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取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主要还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不畏强暴,独立坚持持久抗战,长期浴血奋战的结果。伟大的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国军队、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选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年警示录》,上海远东出版社,有删节。作者为军事科学院原军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解放军首席军史专家)

读书能改变你什么? 篇4

01

3月10日,受朋友草莓新蒂的邀请,我有幸参加了西北首家【有书】空间落地仪式暨“蒋勋读唐诗书友会”,活动进行的很顺利,大家的热情就如这阳春三月的风,温和不做作,坚定不踟蹰。

初次接触到到它,是在前年,我被它那像精灵般的文字、如琴般的瑟瑟音频所吸引,于是早上起床时、洗漱间、上班路上、下班路上都会听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长了知识。

也许,有人会问,我早已读不进去书了,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读书有用吗?是的,读书没用,读完大学还要读硕士、博士,只会花钱不赚钱,说不定毕业后赚得钱还养不起自己,那么读那么书用来干嘛?

我们邻村有一个伯伯,一辈子特别会省钱,也算得比谁都精明。2008年高考,他的女儿很争气,考上了一所“211”大学,他死活不让去读。孩子绝食不吃饭,一哭二闹地请求父亲让她去读书。这位伯伯特别固执,就是不同意孩子去上学。一口一个读书浪费钱,没什么用,再说,我没钱供你,你看你都已经高中毕业了,也学了那么多,够用了。

“我去申请助学贷款,反正这个学我一定要上。”孩子执拗地说。

“你敢,去了打断你的腿。赶紧出去挣钱去,你都花了我多少了?”父亲暴躁地说,眼神里充满了不屑,好像受教育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

孩子的母亲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没有一分钱收入。看着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的女儿,再看看嗜酒如命暴跳如雷的男人,只得偷偷抹眼泪。

终于,孩子妥协了。在那个暑假,收拾了行囊,跟着村子里的小姐妹去了广东。

村子里的人们看着孩子渐渐远去的背影,摇着头惋惜:好好的孩子,考上了那么好的学校,却上不了,造孽啊。

2012年,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听说那个和我一般大的孩子已经嫁人。男方大她20岁,家里特别穷,家所在的村子四面都是山,她想回来,却回不来。

再后来,她的消息村子里的人也很少能打听到了,她的家更穷了。

听完她的故事,我就在想:如果当初这个孩子生在了一个讲理的家庭,遇到了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或者再坚持一下自己,就算没有上大学,也可以利用打工的空闲时间自学,那么她的命运应该会是什么样呢?是不是也会像我们一样,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或者在继续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是不是也会像我们一样,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如果,这个孩子读了很多很多的书,自然她会在书里让自己变得靓丽、富有起来,心自然会亮堂许多。如果真是这样,那她的家也不至于到现在还是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如果真是这样,她的这一辈子也不会就这样毁于封闭落后的大山里了,再也走不出来。

作家李尚龙曾经写道:当人们觉得教育没意义的时候,也就是这个人病入膏肓的时候。当整个社会都觉得读书没有用的时候,也就是整个社会将陷入混乱的时候。如果人人都不受教育,都不去学习本能,都不去读书,那么学校就会萎缩,内心就会萎缩,社会就会萎缩,恶性循环,越来越萎缩。教育的矛盾往往不是没有钱,而是那些可怕的意识。

其实啊,学习是个不分地点不分时间的东西,只要你想学习,想读书,在那里都可以读;学习也是一种最低成本的投资,一本书几十块钱,旧书市场还可以论斤卖。你若行动起来,你自然会不一样。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赵恒的诗中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意思就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体系,让人们掌握知识学能,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用于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与鼓励。

02

相反,我的一个表姐就是极好的例子,表姐和我一样,大学学的通信工程专业,设计院一干就是近十年,早已成了整个公司的核心人员,待遇更是优渥,公司离不开她。但自从小孩出生后,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各种好的习惯,表姐在孩子半岁后便向公司申请了停薪留职。

她的教育方法很独特,也很理性。不娇纵、不溺爱。现在孩子两岁了,特别懂事,也特别爱学习。

去年春节,姐夫在门口的凳子上站着贴对联,孩子连忙跑了过去,心疼地对她爸爸说:“爸爸你小心点。”说完便默默地走到姐夫旁边的凳子前帮她爸爸扶凳子。

姐夫心里一酸,笑着说:“谢谢宝贝。”

孩子连忙说:“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爸爸,我爱你。”

多么乖巧、暖心的小宝贝,这都离不开姐姐、姐夫平日里的辛苦教导。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孩子小的时候,模仿、学习能力极强,所以一定要在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个好的学习、生活、做人的习惯和意识,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和娇惯。

姐姐的孩子今年才两岁。但每天都会自己读至少六本儿童书籍,一边读一边说:“妈妈,我给你讲故事吧。”

每次姐姐给孩子买了新书后,孩子都会特别开心,一遍遍地问姐姐新书叫什么名字,讲什么内容,书里的故事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这个小熊的做法是对的,那个小虎是不对的。

小小人儿彻底爱上了阅读,爱上了读书,骨子里没有任何的骄纵和公主病,却有着一种从内而发的自信与气质。

你说,不读书的孩子会怎样,对,不会怎样。阅读,不一定能延长孩子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拓展孩子生命的宽度和深度。读书的种子一旦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那么一定会开出清香的花朵。

大家都知道,《朗读者》主持人董卿,就是一位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并且极其聪明的女人,她总在不断学习与读书,她长得并不惊艳,但是她的从容、聪明、学识、为人处事,让她活得惊艳,就像山涧里的一股清泉,甘甜、沁心。

女人20岁之前的容貌是天生的,20岁之后就是自己塑造的,成长,经历,环境,都会影响你的眼神和姿态。董卿就是这样一个女人,更是一个传奇。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透出来的都是高贵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用在她的身上最为合适了。

再次回到文章主题,读书能改变你什么?你自己心里应该有数。

现代的时候是个知识的时代,是知识能改变命运的时代。你可以没有学历,没有文化,但一定不能没有知识,一定不能停止学习和读书。

《你能成为优秀老师》读书心得 篇5

书是知识的海洋,知识是智慧的源泉,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我们不但可以从中习得知识、学习本领、掌握技能、开阔眼界;还能学会接受、学会面对、学会改变、学会成长,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对知识的渴望都是无穷的,本学期只要一有闲暇我就看《你能成为优秀教师》一书,我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从教十多年了,作为一名老教师只有时刻持续学习的心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专业的理论思想与技能,才能始终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的更新,永远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上审时度势,不断激发勤奋工作的热情,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不被社会淘汰在行业中出局。书中说到一名优秀教师务必具备以下素养:对工作敬业--竟也是创造价值的基础;对学校忠诚--忠诚是信赖的前提;对领导服从--服从是步迈协调的保证;对自己信任--自信是成长的基点;对他人欣赏--欣赏是快乐的源泉;对社会奉献--奉献是卓越人生的境界。

每一个人都期望自己成功,其实成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它不像明星能一夜成名,成功蕴藏在平凡的工作当中,生命的价值也蕴藏在平凡的工作当中,生命的价值离不开工作,工作是我们创造价值的平台,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务必重视自己的工作,并投入全部的热情。大家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干的是良心活,是呀,我们的身上担负着教育好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所以我们更就应要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我热爱我的工作,它让我得到尊重,得到幸福的满足,光有热爱是不够的,我要做的事在热爱的基础上如何让自己一步步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受人喜爱和尊重。作为教师,就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幼儿,热爱生活,多从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凡是多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做到对幼儿信任和欣赏。每个孩子都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我们就应多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尽可能的给大家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时刻用用心乐观的心态应对工作和孩子们,用阳光般的笑容感染周围的人,快乐是能够传播的,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读后感 篇6

——读《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感

这是一本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没有公款摊派,装帧朴素的特色鲜明的党史读物。围绕着我们普通人关注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13个重大问题,《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故事,从历史的角度做了深入的剖析,对党90年的历史进行了阐述和解读,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与一般党史读物严肃甚至呆板不同,这本书的文风清新朴实,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起历史的脉络,在亲历者生动的讲述中,历史现场仿佛重现眼前。让我能看得进、读得懂、更愿意去读。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我们的党,为什么总是能?读过这本书后,我认识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在依靠人民、执政为民、富国强民的道途中,党总以民为本,务实创新为其发展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追求客观规律、奋进务实、开拓创新的作风和精神,在时代的发展与更迭中不断开拓创新的作风与精神;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是其一贯的政治主张。正是这种作风与精神,使我们的党永葆生机与活力,使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不断破浪前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突破了共产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选择,按照中国国情创造了农民为主力军的农村根据地斗争,引导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政党制度上,它既不同于苏联等国实行的一党制,也不同于欧美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而是采用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在经济体制的方面,集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精华,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经济有效的同社会主义进行结合;在对待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上,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绝妙构想„„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践行,才能产生新思维,实现新跨越、新突破。

以民为本、务实创新的作风与精神,是党带领人民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取得新胜利的不二法宝。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战略期。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党依旧保持以民为本、务实创新的精神与作风,并不断赋予了这一优良传统新的时代元素和科学内涵。在认真研究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党通过科学分析、科学决策、科学发展,切实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任务落到了实处,使全国经济顺利实现了长期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就这样,我们中国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曾经的“东亚病夫”到成功举办奥运会„„

这种作风与精神,不仅体现于成就上,也体现于党在对待错误的态度和立场上。面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党并不隐讳。在客观评价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党以更加务实创新的作风与精神,带领人民取得了更大的成绩。正如书中所评:“中国共产党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和做法,正视错误、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和言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务实创新的精神与作风,是共产党人理应具备的政治品格。在求真务实中不断开拓创新,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党所肩负的任务决定的,体现着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修养。要做到务实创新,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做到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就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做到凡事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开放中阿走廊,中国能得到什么? 篇7

阿方想建瓦罕走廊公路

瓦罕走廊是位于阿富汗东北部的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谷地,南邻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北依塔吉克斯坦,东接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县)。该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东端与中国接壤处的边界线仅为76公里。这条谷地在中国境内约有100公里长的延伸,大部分地段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

由于地处僻远,生存环境恶劣,因此尽管阿富汗长期动荡不宁,瓦罕走廊却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平静。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塔利班控制着阿90%以上的国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联盟(主要是实力最强的塔吉克族武装)控制,它远离阿富汗战火,因此不存在难民问题。

瓦罕走廊与中国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基本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交通联系与人员往来,属于名副其实的“隔离带”。中阿边境两侧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中方为塔吉克族,阿方主要为吉尔吉斯族,双方居民语言习俗都有差异。两国边界线基本沿穆斯塔格山脉分水岭蜿蜒而行,各大山口通道海拔较高,几乎均为四五千米左右,而且每年除6至8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另外,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都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宜人类生存。

2001年10月,在美英联军袭击阿富汗之后,中国宣布关闭中阿边界。由于瓦罕走廊是阿富汗与中国陆路连接的唯一通道,近年来与中国经贸发展迅速的阿富汗希望打通这条通道,增强与中国西部的经济联系。斯潘塔在访华期间表示,希望将来建成瓦罕走廊公路,建立两国的“直接联系”。

在阿富汗提议开放中阿边境的消息时,路透社评论说,阿富汗拥有丰富的矿藏,而中国在这方面需求巨大,中国可望通过打通边境,积极参与阿富汗的矿产开发。另一方面,工业不发达的阿富汗是中国商品的重要市场。如果瓦罕走廊运输通道能够建成,将对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瓦罕走廊建设公路的目标距离实现还相当遥远,自然环境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安全问题是最大担忧

对中国而言,中阿边境的开放还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的地区,长期以来形势复杂,因此成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比较活跃的一个地区。当年中国关闭中阿边境,正是为了防范阿富汗境内的武装分子趁乱流窜入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指出,阿富汗安全局势近两年来有所恶化,开放中阿边境将使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因此中方对于阿方的提议肯定会谨慎对待。

而北约希望中方开放瓦罕走廊,向在阿富汗与恐怖分子作战的北约部队运送物资的这个提议中方更加会谨慎对待。最近,连续出现3则消息:美、欧在阿富汗陷入僵局,欧盟希望中国开放瓦罕走廊,以方便欧美联军开辟新的补给线;英国政要提出欢迎中国加入欧美联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巴基斯坦陷入塔利班恐怖袭击危局,美方希望中国出兵巴基斯坦帮助维护巴基斯坦安全。

当然,开放中阿边境对中国来说是个考验,中国与北约没有军事往来,而且北约与俄罗斯一向剑拔弩张,中国把自己的边境让北约过境物资对中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其一,本来西方的反华分子正在到处寻找机会渗透进中国新疆西藏,瓦罕走廊的开放将无法阻止西方反华敌对分子的渗透,那么他们渗透进来后会积极鼓动疆独分子并协助疆独分子叛乱,疆独分子也必将得到国外反华敌对势力的金钱和武器直接支持,瓦罕走廊将成为一个武器走私通道。

其二,东亚的日本、韩国、关岛都有美军基地,已经呈扇形包围之势,如果中亚的缓冲带再丧失,那么我中国西部的所有重工业基地都将在美军的射程之内,还有什么安全可言呢?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新疆作为西部核工业基地,新疆自治区的军事基地都是我军极其重要的实验和研发基地,和平时各国的间谍都时不时地派间谍渗透进来摸地形和情况,如果瓦罕走廊开放了,那么我们的军事基地怎么保密?怎么反渗透?

? ?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曾表示,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进行军事合作还存在很多困难,中国不太可能向北约开放瓦罕走廊。另外,由于北约把中国和俄罗斯看作潜在的挑战国,中国不太可能和北约有战略层面的深度合作。

当然,开放瓦罕走廊也有对中国有益的一面,俄罗斯知名阿富汗问题专家维·格尔贡就表示,中国应该向北约开放这一走廊,既可以获取经济利益,又可以增加跟美国及北约对话的筹码。以前俄罗斯出兵阿富汗,现在美国出兵阿富汗,说明阿富汗的地缘位置非常重要,美国站稳阿富汗后对中国是有很大威胁的,那么,中国现在为什么不借机插上一脚,在阿富汗北部与巴基斯坦、中国交界区域建立一个军事安全区,甚至军事基地?如果中国出兵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并建立军事基地,从某种角度上讲,对牵制印度军事资源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从长远考虑,中国还可以在中国控制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区域内感召和培养亲中势力和政治力量,这对中国是一点没有坏处的。

中国为什么能读书心得 篇8

2、网上查到说宜家中国的产品80%都是中国制造,为什么中国却做不出宜家这样的企业呢?

3、从宜家的市场发展(推广销售这方面)、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用户体验、销售售后来谈谈。为什么会如此庞大却又如此精致呢?

【对于题意想必很清楚了,请大家别随便编辑了谢谢,重要的是思考问题而不是其他的】

中国为什么能读书心得 篇9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托马斯先生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在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的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的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中国出版能为世界做什么? 篇10

中国出版入除做出版、宣传、推广、营销之外,是否也能够引导作者从创作之初就有意识地写一些外向型的作品呢?比如外国人关心的故事,外国人讲故事的方式,尝试着用外国读者的眼光和角度来“结构”我们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却要从细微末节说起。

自从开始推介中国图书以来,时常会碰到中外出版人问到同一个问题:中国的什么主题会受到外国人的欢迎?有人会说,外国人为什么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像我们说不清楚中国人喜欢什么样的外国图书一样,外国人也很难说清楚什么样的中国书会受到欢迎。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即外国的畅销书中国一定会引进,比如《达·芬奇密码》和《哈利·波特》。近些年,中国翻译出版的外国畅销书几乎可以与国外同时出版。有些写中国的书甚至先出中文版而后才在国外出版,比如《中国大趋势》。而中国的畅销书也越来越受到国外出版机构的关注和青睐,比如《狼图腾》、《于丹(论语)心得》。

在经济全球化对社会的影响日趋显著的今天,中国的出版机构、出版人能够为世界做点什么?从大的方面说,应该将中国的哲学思想、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乃至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图书介绍给世界。

记得英国前首相撒切尔曾经说过:“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撒切尔的话自然很不中听,但是,她说出了一个事实。无疑,只出口电视机的国家,当然成不了超级大国。我们虽然并不想成为超级大国,不想“推进自己的权利”,不想通过“削弱别人”来强化自己。我们希望世界了解中国,这种了解,不只是中国的产品,也应该有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因此,中国不能只满足于出口电视机,不能只满足于出口“MADE IN CHINA”,我们还应该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出口我们的文化产品,出口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但是,在推广中国图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出版社和出版集团推荐给国外的图书,多数内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悠久历史。而缺少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原创作品。对外国人关心和热议的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我们还拿不出既让人听得懂又能认可的作品。

譬如林语堂的《中国人》写予1934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本能与之匹敌、够分量、能反映当代中国人风貌的书。当代中国人大致是个什么样子?不是还有人以为中国人是梳辫子、裹小脚的吗?还有人到中国来还带着卫生纸和洗衣粉吗?当代中国人的大致风貌、大致轮廓是怎样的?据说当年布什总统访华时曾寻过此类图书而不得。我也曾经与若干出版社和出版人谈过这个选题,出版社也尝试着约稿,几经反复,谈过若干中外作者,最终都因“题目太大,中国人太复杂不易把握”而却步,偃旗息鼓。想想也是,如果好写,也许场券早已成书了。

再譬如对和谐社会的阐述,这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应该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与追求,理应得到全人类的响应和认可。但是,在西方的语境下,“和谐”却意味着没有矛盾。意味着要压制不同意见,从而消除矛盾。这就与我们的初衷相悖,就需要我们要用西方听得懂的语言阐述我们的思想,中国出版人有责任向世界说明和阐述,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中国出版人除做出版、宣传、推广、营销之外,是否也能够引导作者从创作之初就有意识地写一些外向型的作品呢?比如外国人关心的故事,外国人讲故事的方式,尝试着用外国读者的眼光和角度来“结构”我们的故事。

另外,中国的版权代理人,各个出版集团和出版社的版权经理们,在中国尚未形成作家经纪人制度的情况下,能否先充当一把“经纪人”的角色呢?除研究作品,是否可以与作者建立密切的关系,以至于可以全方位地向外国出版机构推荐和包装我们的作品和作者。使读者在吃“鸡蛋”的同时,了解“下蛋的鸡”,这对推介中国图书大有益处。国外的经纪人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中国演艺界的经纪人制度也日趋成熟。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出版界也应该尽快发展经纪人制度,使中国图书及作者的推广逐步国际化、专业化。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指出,世界和平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国势力均衡,二是大国有共同的价值观。当今的世界,大国势力正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而我们要做的,是把中国的价值观告知世界,并逐步得到世界的认可。

中国为什么能读书心得 篇11

——读《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感

合上书的一刹那,我由衷地为祖国今日的繁荣富强而骄傲,为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沿着历史的轨迹回首望去,在推动祖国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群人的身影挥之不去。

以前的这群人“无所不能”,他们爬雪山、过草地、攀火车、打鬼子,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他们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有以身堵枪口的黄继光……;之后的这群人“无可比拟”,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他们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雷锋,有“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无私奉献的焦裕禄,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现在的这群人“无与伦比”,他们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掩卷沉思,我不禁想起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情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2015年5月15日,在成为预备党员的那一刻,我心情澎湃,激情满怀。站在党旗下,一缕缕爱国情愫弥漫心间,一份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充斥胸怀,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决心与信心也愈发坚定。

做一名合格党员,要履行党员义务。履行党员义务需立足平凡,在工作中耐得住寂寞,在生活上守得住清贫,身体力行地履行党章中规定的八项义务,我要力戒浮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等,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与生活中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多做贡献。

做一名合格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也称党性锻炼,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实践表明,共产党党员的党性是不可能自发的产生,只有通过刻苦学习,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逐步树立起来。我将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历史,加强思想道德和素质修养,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我将铭记人民英雄事迹,弘扬革命先烈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党性水平;我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之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做一名合格党员,要提高服务本领,加强学习,不断创新。打铁还需自身硬,仅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是不够的,还需具备发挥作用的才能。作为一名军工院所的科研人员,我将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与开发能力,勇于开拓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水平,为国防武器装备的顺利升级换代提供保障和支撑,从而实现保军强军的光荣使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力军,不忘初心,刻苦钻研,使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实干绽放人生精彩,做一名无愧于心的合格党员。

中国为什么能读书心得 篇12

坚定信念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读后感

三月份以来,***党支部结合全年党建工作和“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满意度测评”等活动,结合本职工作实际,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学习**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活动。并重温党史,认真、系统的学习了由新世纪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广大党员群众看得进、读得懂、愿意读的党史通俗读物——《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

伴随着共和国走过63载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也迎来了它的91华诞。90多年来,世界见证了一个东方红色国度的蔚然崛起;90多年来年,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坎坷复兴之路;90多年来,世界见证了华夏古国重新挑起人类文明进步的脊梁!特别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为什么能从一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一跃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凝聚民心,把中国建设的如此昌盛、繁荣富强?《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作了最好的回答。

该书为我们全面揭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底”,全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准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一幅展示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凝集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长卷。最让人难已忘怀的不单是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揭秘或是对革命激情的宣扬,更是其中揭示的历史规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新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才能发展新中国。每一个问题都生动回答了书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每一个解答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走向光明的道路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品质。同时也签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敢于正视历史、剖析自我,勇于同腐败乱纪的行为作斗争,最终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建立了人民政权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伊始,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果断采取了“统一财经,平抑物价”的措施挽救了中国经济,收拾好了国民党所留下来的烂摊子。由于决策失误所导致的“三年自然灾害”、“十年**”严重错误,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错误,领导者与群众同甘共苦,在最困难的阶段仍然受到人民的支持。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整个中国为之震动,世界也对中国能否成功举办奥运会深表怀疑,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之下、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国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圆了华夏儿女的百年梦想。在经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改革开放,为新中国的发展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取得了一个个新成就,如一国两制、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令世界叹为观止的中国速度。在书的结尾,作者客观点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新世纪下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方式、社会和谐、党建等方面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通过学习《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及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使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新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才能发展新中国。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深知重担依然在肩,道路依然漫长。但我们坚信,经历过徘徊,探索,前进,奋进中的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的克服种种困难,跨越种种障碍,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通过学习《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壮志雄心,报效祖国。我体会到幸福的生活来自不易,感受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我学会了如何去活着,如何去做事、如何去做人、去做好人。读完而意义深刻的党历史,然而党的思想和具体的实践却永远学不完,做不完,接下来就是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党服务。经过《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党,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秀品格,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端正思想,履职尽责,注重学习,强化素质,与时俱进,提高本领,爱岗敬业,创先争优,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面前,增强对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知识的了解,坚定政治立场,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在日常生活中,争先创优,在创先争优中争当先锋,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今年是决战“十二五”,推动新跨越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发扬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勇担新使命,再创新业绩。

日本汽车企业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篇13

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苗圩说:“坦率地说,过去我们在轿车的自主产品研发方面几乎都是空白的。我们没有一款东风品牌的轿车产品,我们想通过合资,把日产的经验积累在轿车研发方面。将来我们的公司在乘用车上可采取联合开发。”在谈到品牌时,苗圩认为:“我们合资不但没丢掉品牌,而且对我们东风品牌的价值是一个提高,不管是从知名度还是从美誉度来说,我们对东风品牌都是很有力的提升。”

然而,就在我们认为与日本汽车企业合资合作有利于品牌提升时,去年年底,媒体爆出了日产CEO卡洛斯·戈恩对中国的合作伙伴很不满意,认为中国的合作伙伴只提供了土地和劳动力,对提升品牌价值没有贡献的消息。戈恩的话的确刺耳,但值得我们反思。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同跨国公司合资,那时我们的战略是用市场换技术。我们的汽车市场铜墙铁壁一般,跨国公司很难进来,所以那时我们还有非常有效的交换条件,就是市场。例如大众公司与中国谈判合资时,顾虑重重,前后几年都没有谈成,中国政府采取了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等措施打消了其顾虑,大众就痛快地签了字。

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采用产业政策的方式把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明确下来。入世前后,中国在汽车市场进入方面壁垒越来越少,比如规定了进口许可证配额的最低限度,每年要增加15%,关税水平逐年下降,发动机及其他零部件可以合资,也可以独资,不再要求国产化率和外汇平衡,服务贸易市场也逐步开放。到2005年之后,中国汽车市场基本开放,关税税率降到25%以下,取消进口许可证配额。市场的进入壁垒非常少了,国外的产品很容易就进来了,所以我们不可能再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

国内企业,特别是三大集团就转向“政策优势战略”,也就是利用国家政策赋予三大集团的特殊地位来同跨国公司谈合资合作,比如丰田舍天津而就一汽、日产一心要和东风合作、通用把在中国的合作中心放在上汽等,这都是“政策优势”战略的成果。

近年来,国内企业更多地关心在合资企业中的话语权与自主品牌,而这个话语权实际上是政府给予、政策支持的。尽管目前中外双方的股权都是50%,但是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外方有话语权而我们没有。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实际上已经从知识产权、品牌、产品技术来源、管理、配套、销售网络、售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实际的控制权。而中方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非常少,囊中羞涩。所以东风通过合资提升了自己的品牌价值,而日产不过换来一纸政策许可,并没有市场的保障。

当然,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才要将师傅请进门。那么,我们与日本企业合资合作的中国汽车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学到什么?

在这一方面,与德国大众以及日本丰田都有合资合作关系的一汽,应该是最有发言权。一汽人经常将自己的企业形容为“共和国的长子”,在长子的肩上背负着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今天,一汽不仅有德国人当制造、设计和销售方面的老师,而且有日本人当制造和销售方面的老师,应当说老师都是一流的。

但在与德国大众的合作中,一汽并没有得到自己所向往的东西——通过合资合作获得自己的开发能力,获得自己的开发平台,只拿到了部分生产、开发和销售方面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一汽曾经通过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使一汽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可以说,那次学习开花结果了,但是,由于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结的果实,因此,这个果实没有传宗接代。今天,一汽与丰田在市场经济中合作了,一汽实现了和丰田公司共用一个平台生产汽车愿望,这对培养自己的开发能力太有用了,现在的学习比以前更加直接,也更加直观了,而且有人手把手地教。

同时,在双方共同成立的销售公司中,中方占有51%的股份,保证了在销售公司中的话语权,这对一汽学习丰田经验并掌控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丰田公司有两个看家的法宝,一个是精益生产方式,一个是丰田销售方式。如果一汽将这两个法宝都学到了,并用这两个法宝改进自己当前存在的问题,相信一汽的振兴民族汽车工业夙愿一定能实现。

多年来,面对与跨国汽车公司的合资合作,国内一直存在着不同见解。有专家并不乐观地认为跨国汽车公司在全面改造和提升了中国汽车制造装备水平的同时,也将中国现在的和潜在的消费者一网打尽。那么,把这些跨国汽车公司迎进门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认为,只要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汽车公司,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组成部分。对合资企业来说,今后发展要考虑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即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国内资源和全球资源,尤其是要学会利用全球资源发展自己,并积极参与到国际汽车市场竞争中去。

张兴业强调,中国正在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国际竞争的缩影,中国汽车市场是国际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际大市场是一致的,而不是单独的。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汽车企业要依靠国际合作来改造自己,只有通过与国际跨国汽车公司合资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国际汽车产业的大循环中去,才能获得更好发展。因此,不管是与欧洲企业、美国企业还是日本企业合资合作,只要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加强国际合作,使中国汽车产业尽快融入世界,就应该加以鼓励。

上一篇:小学教师教研计划下一篇:中班手工: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