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国服

2024-06-03

中国为什么没有国服(共4篇)

中国为什么没有国服 篇1

众所周知, GDP高速增长的中国极少拥有一流国际企业, 但更令人担忧的是, 国内缺乏推动本土企业发展为一流国际企业的环境。如无改善, 这将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和成为经济强国的

一流国际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它必须进入全球主流市场, 具有一定规模, 并通过研发或品牌优势而享有较高利润率。

建设一流国际企业对中国长远经济发展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主要受益于改革带来的效率提升、庞大的本土市场带来的规模效应、中国民众的勤劳与创业精神、城市化的经济效应, 以及廉价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至今, 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依然依赖于国内的廉价劳动力。

然而, 以“穷”作为核心竞争力是无法让全民致富的:随着工资上涨及人民币升值, 中国企业会逐渐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 必须通过研发、创新与品牌建设而保持竞争力, 必须“产业升级”, 必须发展一批一流国际企业。

有人说, 中国企业国际层次的研发、品牌从头做起很难, 不如到海外去收购高研发企业与高端品牌。这是一种误导, 事实上则行不通。日本与韩国的国际企业并没有这样的先例, 中国也不会因而浪费巨额收购资金。至今, 我还没有看到一个中国大陆企业成功管理西方高端研发或品牌企业的案例。

一流国际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对研发与品牌建设做长期投资。这种投资会牺牲多年的短期利益, 甚至近十年内看不到产品和利润, 但一旦成功便可通过创新产品或高端品牌信誉而获取长期高额利润。然而, 在中国现有环境下, 企业往往缺乏这种长期投资的动力。不论是央企还是民企均如此。年的短期利益, 甚至近十年内润, 但一旦成功便可通过创新产信誉而获取长期高额利润。然而, 下, 企业往往缺乏这种长期投便额乏央企还是民企均获取长期业往往一旦近十过创然期短期利益, 甚至近但一旦成功便可通过长期看

中国为什么没有国服 篇2

中国传统观念的奢侈,多停留在“量”上,这源自于短缺时代,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的量化消费,这就是被我们父母称为“奢侈”,所以,中国人的“奢侈”带有贬义色彩,等同于“贪欲、挥霍、浪费”。

“奢侈品牌”和“奢侈”具有完全不同含义,“奢侈品牌”国际定义“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这个品牌具有炫耀性、个性化的特征,其价格远远高于同类别的其他品牌,是一种并非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品牌虚化需求,在营销学中,可称为“高溢价”,品牌理论称为“高附加值”。

中国目前仍然少有奢侈品牌,富豪选择的大多是国外品牌,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何以拥有那么多影响世界的奢侈品牌呢?

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战略》的“钻石理论”提到一个产业在一个国家拥有的竞争优势,必须具备四大条件,由这个四大条件组成了“钻石”的四边:

钻石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奢侈品牌的起源

要素条件。土地(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力,劳力教育水平,国家基础设施质量等。总之,这个要素条件,是为一个产品的发展提供的基础;需求条件。国内市场是否足够大;相关及支撑产业。这里所指的是相关产业链所形成的国际竞争力;公司战略。国内的竞争环境造就了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需求条件”是奢侈品产生的动因,但波特所说的需求条件是指量化需求足以支撑这个产业的发展,但是,奢侈品并非追求量化市场。所以,“钻石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解释“钻石品牌”在西方国家形成的原因,我在研究西方国家奢侈品牌的形成历史后发现,其形成大多拥有共性:

奢侈品品牌形成于西方17-19世纪之间;奢侈品的产生是因为宫廷贵族的不间断需求;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有产阶级的壮大;城市化的迅速扩大;贸易和交流促进了奢侈品牌的国际化和发展。

奢侈品牌的大本营――欧洲,其宫廷的历史就是国家的历史,15、16世纪,罗马教皇是历史最为辉煌的宫廷,随后,法国在宫廷上的发展举世无双,中世纪的财富从地产中产生(犹如今天的中国),金银等矿产要素条件通过战争等手段得以集中在欧洲,贸易的商人通过各种手段形成了庞大的“新贵族”,法国大革命时候的26000个贵族,仅有一半是传统的贵族,另一半大多是被皇家赐予;从一张世界城市发展进程表上可以知晓,中世纪后期是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都最为迅速的时期;这都为奢侈品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我们无法想象,奢侈品竟然成为了宫廷的日常消费品,“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出游服装就镶嵌了1400万法郎的钻石!

太阳王路易十四和他的钻石

需求是奢侈品牌的发展土壤,而文化的延续性和交融性为持续性的需求提供了可能,奢侈品牌得以在欧洲国家产生和发展,得益于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最为关键的是:文化的延续性,即一种奢侈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并没有因为革命和改朝换代而消亡,所以,奢侈品牌都是传承了百年以上的家族企业,那是因为革命和斗争并没有在太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经营,或者说,并没有完全动摇到奢侈产业的根基,

要知晓中国为什么没有奢侈品牌,就必须从宏观角度分析,分析历史和社会环境,分析奢侈品牌可能发展和壮大的原因。仅停留在研究个别奢侈品牌的发展上是没有答案的,品牌是微观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的进程决定了社会的形态,而社会的形态决定了阶层,阶层的稳定性,决定了奢侈品牌的百年存在,了解欧洲奢侈品牌为何存在的历史,也就明白那么多欧洲的奢侈品牌能够百年传承的原因。

欧洲的历史并没有因为革命而割裂,阶层也没有因为战争而融合,看看欧洲仍然有那么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就会明白,他们曾经是也仍然是奢侈品牌的消费者和引领者:英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皇室、王室是这些国家的精神象征,皇室的领导者就是国家的精神领袖,如果大众的精神都被领导了,又何况是消费的形态和价值观的趋向?所以,我们看到在介绍英国首富――维珍集团的总裁――布兰森的时候,总有一个后缀――“爵士”,他于,被英国伊莉萨白女王册封为爵士,没有封地,也没有领土,更不可能配发武器战士,这仅是个“精神的称号”,“爵士”并不是用钱能够买到的,可见君主立宪制国家皇室的精神领袖地位,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

皇室历来就是奢侈品的消费者,奢侈品牌的历史,伴随着皇室贵族的兴衰,历来与皇室贵族有密切的关系,卡地亚、蒂凡尼、伯爵、宝格丽都是专为皇家定制的珠宝品牌,创立于1847年法国巴黎的卡地亚,于19被委任为英国王室的皇家珠宝供应商,拿破仑三世、爱德华七世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埃及、摩洛哥王子及阿尔巴尼亚的皇室亦委任卡地亚为皇家首饰商。卡地亚被世人誉为“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

奢侈品牌的发展源自历史、文化和阶层,再回头反观中国的奢侈品,我们就可以以历史辩证法的态度去进行分析:为什么中国难有奢侈品牌?

1、中国的奢侈品发展历史:没有品牌,也是一个断层的历史。

中国一样有皇家,有为皇家服务的奢侈品大师,可惜,中国历史的奢侈品传统概念停留在“艺术品”和“工艺品”层面,是“皇家独享”特权,难以大量复制,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如字画、陶瓷、玉器,不能够复制的,自然就不能够称得上是“品牌”。

中国的近代革命,彻底让皇家、王室、贵族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中退出了,皇家的地位不仅没有了,连精神的领袖地位也被剥夺了,中国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庞大的皇亲国戚和贵族,彻底地消失了,从这个层次来说,中国奢侈品消费,是一个断代的历史。

没有需求,奢侈品牌自然难以为继,就别说发展的历史了。

浅论中国为什么没有巴菲特 篇3

作为纵横股市,叱咤风云的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名字在股市界闪闪发光。不论是他的投资理念还是对公益事业的热爱,我们都可以从中学习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巴菲特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传奇故事,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并且成为了全球顶尖的富豪。他的故事也让我们中国人反思,为什么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却至今没有出现一个中国巴菲特的原因。

二、巴菲特生平简介

沃伦·巴菲特,世界领先的投资者,出生在奥马哈,内布拉斯加州。从事股票、电子现货、基金行业。1941年,巴菲特才满11周岁,他便得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同时也买了自己的第一张股票。然后用100美元开始投资生涯,3年后,赚取了2500万美元,20年后,他拥有了120亿美元。2011年,他以500亿美元名列《福布斯》杂志富豪排行榜第三位。并且他通过股票握有《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迪斯尼公司等世界最知名企业的股权。而巴菲特还享有股神的名号。

三、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一)掌握股票的实质

在股票市场上,所谓低买高卖,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不断地利用股票的波动性来获得价格的差异,一些技术人员用图表对股票进行交易分析,却不去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他们对股票的本质就达不到更深层次程度的理解。在购买一个企业的股票之前,只光看看报表表面的数据或者听信一些内幕消息,自以为就可以掌握股票的走向,是十分愚蠢的。

而巴菲特则是在理解了股票市场是整个整体,股票的每一个份额代表这企业的每个部分和企业的业绩或是经营成果,表面看是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一个走向,其本质是股票持有人拥有对企业管理的权利。巴菲特把这种权利充分利用到自己的投资中才使自己取得成功。当绝大多数人被股票的波动搅得焦头烂额时,巴菲特从小额资金出发,注重长期投资,最终获取成功。

(二)立足管理的角度

巴菲特有句箴言“投资不只是买股票,而是一个公司”。这实际上揭示了投资时买的股票并不是实质,而真正的根本是对企业的本质和内涵的了解。纵使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了解,但从一个投资目标的财务报告开始研究、继而分析行业动态,他就始终从经营者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巴菲特就事先对投资对象进行过深入的了解,当然仅仅对一家企业了解是不可行,企业会受到它所在的行业甚至是整个市场的影响。因此想真正做好一个投资,更要从宏观的角度来了解投资对象,任何影响它的因素都不能放过。

(三)坚持长期投资

俗话说“放长线钓大鱼”,巴菲特所一直坚持的一个关键重要的投资理念就是一定要做长期投资。他觉得“短线买卖”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因此十分反对追逐市场的短期利益,而是偏向于长期投资。而他的这种短线买卖理论在我国又尤其得到体现。不少散户投资者根本不具备股票市场的基本知识,不了解股市,一味把钱投入股市,就譬如今年上半年六月有小道消息宣称牛市来了,因此大量的资金涌进了市场,涨到5100点又暴跌,散户恐慌又空抛以后跌到2200。这种暴涨暴跌是羊群效应的体现,对股市是很不利的。巴菲特认为,由于企业具有内在的价值,在短时间内就得以反映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拥有好的耐心,禁得住时间的考验才是重点。我们依赖相信的就是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即对企业的了解。企业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有起有伏,投资者成功的秘诀就是要选择有前景的领域,集中资源、长期坚持不懈。具有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才是值得投资的企业。

(四)坚定集中投资

1.集中投资的含义。集中投资就是把你大部分的资本集中在你认为你十分了解的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的波动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率的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暴涨暴跌,坚持持股,稳中取胜。通俗来讲,就是对大概率事件下大赌注。股票市场的高风险也体现在这一点上,但我们所熟悉的一句话,不把所有的鸡蛋放于一个篮子里。虽然投资的多元化有利于风险厌恶。但是巴菲特的理念却和我们的认知有背离,这也是他能获取成功的一个因素。其原因在于分散投资可以规避总体风险是要对所投资的股票都能够掌握了解清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各种的限制因素,这是很难做到的。假设投资者只凭表面而盲目投资,也没有一个好的计划和打算,显而易见并不会降低资金风险,但就算你有足够的学识和充足的精力去了解所有投资的股票,分散投资的同时实际上也分散了利润的获取。

2.集中投资的核心:价值型投资。巴菲特的投资企业的预测能力十分了得,是立足于他对投资行业和企业的深入分析。通俗的讲,价值型投资就是买进股价低于企业价值的股票。虽然与所谓的成长型投资有所不同,但巴菲特的价值型投资理念中也包含了该投资理念的优点。巴菲特总是先搜集具有相同特点的企业比如利润稳健的增长,自己有相关行业的知识并且管理者十分重视股东的权益。当然这个过程就是包含了对一个企业成长的预估,形成了自己的预测,再辅之以低价买入。当然你买入的价格要大幅度低于你自我的预期。所以在市场上,要做到低买高卖,就必须靠自我去挖掘,而不是随波逐流,跟随所谓的热潮,羊群效应最终只会导致股市大跌。

四、缺乏巴菲特式人物的原因

首先,我国证券市场并不完善,股票市场只适合炒股,是不适合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巴菲特是对一个公司先有一个良好的深入了解,然后对收购的公司纳入管理,这样便于进行这家公司股份的收购,同时可以便于进入到经营层,参与到目标公司的实际管理和运作,以及股票市场方法的内部资源和人员整合。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购买股票也是购买企业生意的一部分,既可和企业共同成长发展。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要成功,要规避风险就要抓住信息的有效性。我国市场管理混乱,总是追求规模经济就像很多企业有了一些规模后,最喜欢做的就是“多元化发展”,不停的扩张自己的规模,各个行业都想插足。最终导致股本快速扩张,业绩增长比例滞后,两者相涨的速度却不平衡。

其次,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在中国市场却不能得到体现,中国自始至终都缺乏长期投资者。中国的资本市场里面以散户为主导,散户投资的不确定强,不能有稳定的投资,缺乏稳健性。散户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跟风,比如徐翔就是利用散户的投资心理,短期把股价抬高,赚取差价。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无稳健投资的散户。再有就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内幕交易十分混乱,各种依靠小道消息,哄抬股价。这些中国式的投资都只注重短期利益,如何迅速捞钱,迅速在短线交易中获取利润,而不是吸取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看中公司的长期发展,进行长远投资。中国缺乏产生巴菲特的市场机制,也没有一个大的好的投资环境,就连投资者也不能够将别人总结的经验运用到实处。中国的市场现在到处充满了浮躁,投资者很狂热,寻找一切获利机会,只想依靠内幕消息,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去寻找那些没有多少人关注但价值高,自己又了解的符合价值型投资的企业。

五、总结

我认为在中国目前是出不了“巴菲特”的,中国的情况要复杂的多,国情决定巴菲特氏的人物在中国难以长时间存在。我国现如今的股市很不成熟、也不规范还缺乏诚信,股价可能大幅偏离其基本面的企业价值。要想出现巴菲特,一个好的金融市场是必备条件。拥有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好的市场机制,还需要监管部门的监管和市场参与者对自身的股市素质知识的充电,一起打破各种资源垄断的障碍,一起清除违法牟利空间的体制性限制,构建更具有法治精神的市场经济的金融监管框架和运营模式,尽量不断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

普遍观念中国股市被称作“政策市”。很容易理解我国政府的政策干预十分频繁,系统风险比较大,股价波动较多的体现了政策干预等系统因素的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已被破坏。因此我国要不断减少股票市场的制度缺陷,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从而可以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对投资者决策的冲击。同时在信息披露方面,最好能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要求发行公司进行全面、准确、及时地披露所有重要信息,这种信息的披露对其证券价格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使投资者在平等的条件下获取信息,弥补其弱势地位,从而防止内幕交易和证券欺诈行为,这样才能起到保护到投资者的作用,继而才会有个健全完善的股票市场。只有历经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我们才可以在未来的时间出现巴菲特一样的人物,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沃伦·巴菲特,劳伦斯A坎宁安.巴菲特致股东的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唐建荣.《股神巴菲特与价值投资》南方出版社.

[3]吴德炎.浅析如何完善我国股票市场[J].商业现代化,2010(6).

[4]李建勇.我国股票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东方企业文化·财会金融2013年1月.

中国为什么没有国服 篇4

1.所有的39所985工程高校都进入到了双一流项目中的一流大学建设团队,其中36所属于A类一流大学建设团队,3所属于B类一流大学建设团队(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对于其他985高校,应该是降级了)

2.116所211工程大学中,扣除39所985工程大学,还有77所211工程大学,其中有4所是分校点的独立办学。这77所211工程大学中,有3所进入到了双一流项目的B类一流大学建设团队(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也就等于升级了)),剩余的74所211工程大学,除了华北电力大学(目前还有争议,不确定是其北京校区入围,还是保定校区入围)以外,有73所都入围了双一流项目的一流学科建设团队。(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的本部校区和分部校区都入围了,而华北电力大学仅有一所入围,大多数人认为是保定校区)

所以回答您的提问,39所985工程高校都入围了双一流,116所211工程高校有115所(含985)入围了双一流。

双一流大学是什么意思 和985有什么区别

双一流大学和985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战略。

双一流大学一般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

985 211是投资扶持工程,是几十年前的补贴大学政策

现在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提出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双一流是985 211的替代政策

世界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相比之下,20世纪末的985,211:

1,增加了学科定位;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下一篇:外来务工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