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林则徐纪念馆有感

2024-05-20

观林则徐纪念馆有感(共9篇)

观林则徐纪念馆有感 篇1

游林则徐纪念馆有感

二月二十七号,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让我颇有感触。

林则徐,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虎门销烟更是为我们留下光辉的篇章。170多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当时清朝腐败,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在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 1 示钦佩。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不动摇。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颂。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林则徐享有崇高地位,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

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林则徐值得我们尊敬。

观董存瑞纪念馆有感 篇2

小的时候,我们就从课本上、电视上了解到了很多关于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对他的故事倒背如流。而今天我们有幸来到了董存瑞纪念馆参观学习,对我们来说可谓是意义深远。

进入纪念馆,看着董存瑞那些用过的旧衣服、手枪、照片,听着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我们好像是一步步走进了当年的历史,他小小年纪就自制工具,奋勇杀敌,心中溢满了对这个豆蔻年华“孩子”的敬佩之情,那些斑驳的老旧铁器,闪耀着的是小英雄勇敢、坚韧、自强的品质和无限的爱国热情。

声光电展厅里,播放着激昂顿挫的朗诵,正是小学课本里要求背诵的段落,展厅逐渐亮起日本兵的搜查灯,紧接着是战斗的现场模拟,枪炮声中,年纪尚小的董存瑞高举炸药包,在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最后关头大声呼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为新中国的解放而战斗”,小小年纪的他用一腔热血,用对祖国和同胞的热爱、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献出自己珍贵的生命,用那年轻的生命谱写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现在的我们,从小衣食无忧,对艰苦生活、对抗日战争的感觉仅仅停留在书本之上,体会的不够深刻,也就对那些抗战精神领会的不够深入。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董存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为伟大事业现身的革命精神,也明白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篇3

郭沫若在提到陶行知的时候,曾说了这么一句话“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将陶行知与孔夫子相提并论,对教师有这样的肯定至今还没有第二个。事实上,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身心投入整个民族的普及教育运动且取得辉煌的成就。如何取得像他那样的成就暂且不谈,怎样拥有他那样的师德才是我参观完陶行知纪念馆后真正所想的,因为而作为一个教师专业的学生,陶行知无疑是个典范。

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将教学论总结为“教学做合一”。“教”“学”“做”,看起来是三件事,但作为教师来讲是一件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虽说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不同,不再是一个处于启蒙阶段的引导者,但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生真正的理解,却仍然是从中学开始的。为人师表者,不去“做”是不行的。比如教别人种田,必须要会种田,在田里教,在田里学。而在化学上则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在做化学实验时,老师必须先做一遍,然后再辅导学生,即“教”。当然。要教得好,做得好,不“学”是不行的。在科学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的今天,仅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中学生的学科需求。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在教师身上尤为重要。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让学生学到最权威最正确最有趣的专业知识,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教师的口才或者是人格魅力,还有最关键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师,优秀的学科素养能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关于这门学科的知识,而更是一种热情。教师所传递的,也不应该仅仅只是相关学科的智慧成果,而是对探究这门学科的积极地态度。如果教师本身学而不倦,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对学科的关注程度也会提高不少。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陶行知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学者,却仍然在死前的那一刻坚持工作学习的原因。

当然,陶行知的成就远不止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他是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他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布衣草鞋,住进牛棚柴房,为的是让乡村的孩子一样能够上学,让学生农民化。他称学校和学生是他的“爱人”。而正是他这种爱,才赢取了世界人民对他的尊重。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教育学家认为,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活动,即让学生意识到人性之美。因此,即使是理科师范,也被归类于“人文学科”而不是别的什么。陶行知的“爱”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的最伟大的力量。在我看来,教师不仅要爱别人,也要爱自己。人心之美来自人对自身的深刻把握。所谓“师德”,最简单的理解莫过于此。拥有健康的灵魂,优秀的人格,丰富的心灵世界,才能使教师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所谓“人性”。这也就是我对“教师”是一种“双专业”的理解。在我看来,教师本身首先必须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必须担负起教会学生理解、同情、友爱、合作等的责任。这是所有教师的共同特点,也是我眼中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真正内涵。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教的也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科知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教师所体现的精神世界才是影响学生的真正关键。一个爱别人的中学教师,他的学生绝不可能是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

放眼现在,“范跑跑”的事例还在人们心里留有余热。究竟如何做好一位中学教师,已经成了我们所有教师专业的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陶行知却用他的一言一行提醒着他的后人。“行是知之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想要化农民,须受农民化”„„诚然,过去了几十年,我们的专业知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却再也没有出现过陶行知那样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老师。我想,一个真正的好老师,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他教学的技术,而是他教出来的比他更优秀的学生。而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观林则徐纪念馆有感 篇4

在第一个馆中,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资料还有当年的东西。还有很多模拟的凄惨景象。看的人是心惊胆颤。在第二个馆中看到的则是万人坑。一具具白骨堆积成山,有的头颅上甚至可以看清日本人罪恶的子弹所打穿的洞。这累累白骨,哪一具没有写下日本人的罪恶?

这整个纪念馆建的可以说是近乎完美的,可是有一个地方却让我大惑不解。在纪念馆中,刻着曾帮助过我们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的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我认为,这句话完全曲解了宽恕的含义。宽恕,别人踩你一脚,打你一下,骂你几句,当然要宽恕,当然不要斤斤计较。可是,别人杀了你三十万国人的时候,还该宽恕吗?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恕,孰不可恕?尽管他帮助过我们,可是他一个洋人,怎能明白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屈辱?死的不是他自己国家的人,他有什么资格谈宽恕?我认为,不可以宽恕,更不可忘却!忘却历史就等于背叛!

我们的国足到南京去踢球,顺便就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可是他们既没献花也没鞠躬,反而嘻嘻哈哈。这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人的愤怒和指责。其实我觉得,并没有必要非得去鞠躬,献花。但是应该对逝者保持应有的尊重。毫无疑问他们没有做到。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些逝者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是鲜花吗?不是。是鞠躬吗?也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死去,要这些又有什么用? 我认为,要真的想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尊重,就应该好好努力,振兴中华。为他们这些无辜的生命报仇雪恨!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反观现在,日本人非但不肯道歉还要篡改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呢,只知道说什么“表示强烈的谴责”。致使现在,连菲律宾这种小国也来欺负中国。朝鲜也恩将仇报,扣押我中国渔民。扣押也就罢了,还动辄打骂,把我们的国旗当抹布!怎么当年不让美国灭了他?朝鲜现在的行为,对得起当年中国抗美援朝时死的将士吗?对得起吗?人人都道:朝鲜是中国的大门。当年抗美援朝也是为了把住这扇大门。既然如此,为何不把这大门据为己有?

想想建国之初,中国固然贫困落后,可是仗着那股敢拼命的劲,谁敢惹咱们?我们在朝鲜战场打败了美国,再后来越南撞到枪口上,来个自卫反击战,老实了吧?我问现在的中国:软弱对得起那些为抗日,为解放牺牲的战士们吗?对得起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的那些无辜的人民吗?连我的老师都说,如果国家打日本,她愿献出自己所有的工资。一个普通的老师都有的觉悟,您没有吗?

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就像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全世界都会为之震颤。可是,中国何时才能睡醒,何时才能强大起来为那些惨死的同胞们报仇啊!

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篇5

去参观纪念馆的那天其实带了相机,但是一张照片也没拍。因为这不是一个用来炫耀的地方,而是一段需要铭记于心的历史,所以我选择默默的走过这个一生再也不会忘记的地方。拉贝说:“可以宽恕,但是不可以忘却。”死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事实,那么便记住它。不为仇恨,只为了能够更加珍惜。所以当看到梅汝琳的那段话——“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时,眼泪已不可遏制。

体验纪念馆那12秒的水滴时,感到一种彻骨的荒凉。12秒一个生命,自己却无力阻止。指节攥得发白,说没有恨那是骗人的,可是这种恨却没有发泄的地方。于是,那种无用之感便扑面而来,让你的喉咙哽塞的慌,想叫却叫不出来,只有眼泪在肆虐。

观林则徐纪念馆有感 篇6

福清实小四年九班 赵祈慧

指导老师:陈清华

寒假旅程的第二天,大人们带我们来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那天,天阴沉沉的,云低了,太阳也躲起来了。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催。我的心情正如这下雨前的空气般,似乎有一块铅一样沉甸甸地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来到了馆外,果不其然冬雨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冷森森的煞气笼罩着这座六朝古都。似乎是那些失去亲人的同胞向我们哭诉当时惨无人道可怕的情景。远处,一个巨大的吊钟静穆地立着,象征着和平,更是一种警示: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会被欺。

走进馆内,光线阴沉昏暗,映入眼帘的是死难者的姓名和照片的影像墙。逼真的情景再现、详细的历史资料、幸存者的阐述和证词,都证明了日军的暴行。他们以杀人为乐,还进行了杀人竞赛,甚至连婴儿也不放过。短短六周,30万同胞惨遭杀戮。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万人坑”。一进去我就立马捂着眼睛,因为那被玻璃墙隔着的是我们同胞的尸骨!遗骸相互叠压,姿态扭曲变形。仿佛还能听到当时被屠杀时手无寸铁的人们哭声一片,仿佛还能看到一个个为人父母子女的倒在血泊中,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日本鬼子用刺刀刺入他们身体时,他们痛恨离去的表情。此时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胸口如被巨石般堵住,泪水夺眶而出……

出了馆我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坐在回酒店的.地铁上我想了很多很多。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遇难的同胞,所有为中华民族独立,抵抗侵略者而英勇牺牲的勇士们,他们的名字大多已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勋将永垂不朽!

中国必须自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身上流动着红色基因,必须要传承红色精神,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牢记历史,开创未来。为祖国创造美好的明天!

走访普宁洪阳“林则徐”纪念馆 篇7

前言:第一次真正认识民族英雄林则徐时,还是我刚上初中时在历史书上了解到的,虽认识的晚,但实际上对于他,我并不是很陌生,也许是我小时候看电影看多了,在一些关于清末鸦片战争的电影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提到这个人,只是我并不清楚他究竟是干嘛的,只知他是位英雄。

走访人:陈育元(数信系 2011111137)

走访内容:探讨坐落在普宁的有关“林则徐”个别事迹的林则徐纪念馆 走访地点:普宁市洪阳镇东村文昌阁 走访地点:2012年4月22至23日

走访目的:普宁市洪阳镇东村,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禁毒先驱、民族英雄林则徐病逝之处,身为一名普宁人,很高兴有机会去纪念馆接触更多有关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些事迹,希望能借助这机会能更好地了解他。一、一代英雄,万古流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民族英雄,最早放跟看世界的政治家,也是世界闻名的禁毒先驱。字元抚、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卒于道光三十年(1850),享年66岁。他出身于清贫的塾师家庭,十三岁应府试获第一名,十四岁考取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七岁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起,历任监察御史、按察使、布政使、河督以至巡抚、总督等职,历官浙江、河南、江苏、湖南、湖北、两广、陕西、云南等十四省。

林则徐胸怀强国富民之志,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整顿和革新吏治。他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主张自铸银币以促进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他在漕政、河工、盐政等方面进行过多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改革。他曾为江苏灾民冒死请命,力争减免田赋。他决狱公正,敢于搏击豪强,为平民伸张正义。他毕生清廉,一生正气,在民间有“林青天”的美誉。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二、开眼看世界,当属第一人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三、少年往事:人穷志不穷

尽管林则徐家境寒苦,但是林宾日非常重视教育。四岁时,父亲林宾日已将他携入塾中,教以晓字。七岁,已经熟练文体,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早的事。原因由于林宾日幼时家贫,到十三岁才入书塾,常常被同学嘲笑,为免儿子和自己一样命运,教书时便将他携入塾中,抱在膝上,一同听学。

林宾日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教书先生,教育态度暨讲究又开明。他不只重追求学问,还注重品格修养;不求死背,不求体罚,循循善诱,让学生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他教了五十年书当中,中举或考上进士的多达数十人,最杰出的还是儿子林则徐,他八九岁时,他在书塾常常以佳作得到奖金,眼见家境依然贫穷,有人曾叫林则徐改业,但林宾日不许,他认为儿子日后必飞黄腾达,名成利就。

林则徐十二岁时,孔庙召童生任佾生,经一轮选拔之后,林则徐当选任佾生,为祭祀乐舞的人员。

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开明的父亲教导,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童年是非常快乐的。邻居常常听到林家吃饭时的欢笑声,探看之下,不过是十多个人津津有味吃着豆腐。后来林家以此事来教诲子孙知足常乐的道理。

河南省永城县知县郑大模有次遇到林则徐,对他文思敏捷留上了心,认为此子必成大器。果然,林则徐十四岁时,就考上秀才,同年,林则徐就与郑大模之女郑淑卿订婚。以当时来说,进士门第出身的郑家千金下嫁给家境寒苦的林家秀才,是件罕见的事情。

四、禁烟抗英,尽显英雄本色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上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到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林则徐英雄是如此令人佩服啊:湖广禁烟,初试锋芒;临危受命,奔赴粤东;雷厉风行,缴烟告捷;虎门销烟,威震中外;同仇敌情,痛击侵略;身处逆境,坚持抗争。

五、英雄的无奈 一个英雄,也有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同之处在于,英雄的眼界与胸襟较之常人宽阔,纵然身处逆境中,也不自暴自弃,自轻自贱,而是为其所能为者,忧国忧民常系于心,终不令其光阴虚度。

林则徐遣戊伊犁后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为文为诗,为人为臣,皆闪烁着这位抗英民族英雄的思想光辉,也流露出人之常情。

遣戍之途,迢迢千里。远离京域,遗别故土,饱含谗言诽谤之冤,更怀国破家亡之忧,亲人泪,故友情,纷纭缭绕;禁鸦片之熊熊烈焰,抗英赋之隆隆炮声,恍似昨日之事。马嘶车顿,戈壁苍黄,夕阳西下,漠风悲凉。正当五十壮年,却以带罪之身发配流放伊犁。林则徐是怀着如此矛盾的心情来到伊犁的。

林则徐在遣戍新疆途中所写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概括了他崇高的爱国胸怀,成为我国人民传颂的不朽名句。林则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百多年来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振兴中华而奋斗!

毛泽东在回顾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后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这就是把林则徐禁烟抗英事业的标志——虎门销烟,作为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伟大起点。林则徐是中华民族高举反帝旗帜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感想: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先后两天在这里完成了探访,文昌阁给人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一踏进就有一股很强的人文气息,你不得不感概洪阳这所小镇居然隐藏着这么璀璨的文化遗产。文昌阁正面悬挂“乾坤正气”,中厅中堂上,林则徐铜像神气威严,栩栩如生,令人敬仰;中厅两侧展橱内有毛泽东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一首和江泽民题词“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垂不朽”。文吕阁的东厢房是林则徐当年病逝的地方,内中陈列有林则徐的一些日常用品、用具和文房四宝等物。这里绝大多数保留了林则徐去世时的布局,直观让我们见证了过去这里所遗留下来的历史。当然这里还增设了一些从前所没有的东西,如十八罗汉、千手观音等旅游景点,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来这里参观,这里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林則徐晚年在洪阳就任期间的日常设施,如果真的想要更好理解林则徐的话,文昌阁是必去的地方,在那里你能找到其他地方所不能找到的文献及其一些重要的历史,衷心期待下次再访文昌阁!

附件

观林则徐纪念馆有感 篇8

走进林则徐纪念馆,心里突然想起他的两句诗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我记得这是林则徐从西安动身充军伊犁时写的诗。他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认清了鸦片的毒害,“长此下去国家将无筹响的白银,民间将无当兵的壮丁”他在这种强列的爱国精神驱使下,力排众议凑请道光批准在广州上虎门销毁英商的鸦片,组织广州的军队和人民起来抗击船坚炮利的英帝国主义,英军碰不动钉子啃污泥,掉头北上攻浙江清军无备势如破竹,投降派反咬一口,说林则徐惹事生非,道光帝昏庸不明事理,胆小动摇,最终罢免林则徐的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职务。尽管如此,他还在西安向西的途中写下上面的诗句。他没有因成为罪臣而秃废,没有因为冤曲而气愤,他仍然以兼济天下的热心,在伊犁勘测地形,组织各族百姓修水渠发展农业生产,钱不够还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银子都拿出来供修渠用。他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他这银子还是离家时一位姓苏的大富自愿捐赠一万两白银,林坚决不收,最以奉养父亲的房契相抵才收下。伊宁的潢渠修成,昏庸的道光帝下召表彰伊犁将军阿布泰一字未提林则徐,林又请命去南疆修渠。在南疆一年跑遍了南疆八城。那时的交通工具是槽子车,坐在车里颠跛不堪……

他这种气度,正如他写的盈联;“壁立千细无欲则刚,海汭百川有容仍大。”当林则徐告别家人时口占两首诗;“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收到处开……,”可见他的胸怀气质是多么的宽广修养是多么的深厚!说到这里,我不免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扰其民,处江湖之远则扰其君,是进亦扰,是退亦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扰而扰,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是林则徐继先贤精神的写照吗?

林则徐的富国强兵,振兴中华,160余年来多少仁人志士英勇奋斗,抛头颅撒热血,终于迎来了今天,香港,澳门回归,台湾有望统一,今天我国正迈着现代化的巨大步伐走向21世纪,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让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让科学,民主,法制的强大中华屹立于世界东方!

观《林则徐》后感 篇9

故事片《鸦片战争》把我们带回到19世纪初期,让我们见证了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悲剧。

西方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英国,把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毒害中国人民。道光皇帝虽在最初因林则徐的上书,了解到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中国恐怕没有能够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担心鸦片造成的危害对自己的统治不利,于是立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但最后因他听信奸臣的一面之词,不能明辨是非,更不能坚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将林则徐流放到了尹梨,导致了大英帝国一举侵华。与此同时,那些所谓的大臣一个个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不惜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屡次阻止林则徐禁烟斗争,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这丧权辱国的卖国贼子不仅丧失是个人的尊严,更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正因为他们的存在,对内残酷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对外一再卖国求荣,才导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祖国一次以一次遭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和蹂躏。

而这位一百多年前的禁毒英雄林则徐日夜兼程直奔广州,沿途打听消息,掌握了广州贩卖鸦片的许多情况。一到广州,林则徐便雷厉风行与官员邓廷桢、关天培商定整顿水师,加强海防,接着召集所有地方有识之士,揭发逮捕重要烟贩,特别严惩了英国老毒贩颠地,对拒交鸦片的外国商船断绝一切供应,三天之内,迫使他们交出了所有的鸦片。他不畏强权,不为个人利益,不顾个人生死,坚决的打击毒品,真心实地为老百姓的利益与安威着想,不仅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及拥护,更成为了流芳百世的禁毒英雄!

上一篇:校前区规划下一篇:六年级学生学习经验交流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