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作文(精选13篇)
林则徐的作文 篇1
关于林则徐的作文
关于林则徐的作文:林则徐――你是这样的人
江滨小学六年三班 李真真
林则徐,你是这样的人――在困境中爆发。
暴风雨正在积攒着力量,之前的那些只不过是轻轻扭卷的小前奏罢了。小人得志的家伙诬陷,皇帝被惑,林则徐遭贬。他又被雨淋垮了一层。失落是难免的。人在遇到不顺而情绪往下跌时,就叫失落。但令我惊讶的是,此时的`你,并没有一直被拢在低谷里,无法自拔。你选择了积聚能量,沉默中集聚能量,困境中奋起振作。没有风雨光临的人生怎能算得上精彩呢?
暴风雨狂泻,洪水爆发了!洪水肆虐大地,百姓遭殃。洪水嚣张得不肯收敛分毫,皇帝见朝上已无能人可压制住她,头上的白发多了几撮。其中一个大臣举荐林则徐治水,皇帝听了,仿佛看见了最后一粒粮食一样,激动了,“即朕特派,非伊而谁?!”
林则徐在困境中爆发了,爆发的洪水,被林则徐驯服得服服帖帖的。百姓皆颂“林青天”.
鸦片残害了老百姓,刮走了白花花的银两,林则徐再次爆发了!
虎门,老百姓,贩卖鸦片的商人,林则徐。一天,两天,三天……整整二十二天,天天都在销毁鸦片。鸦片那么多呀,如果换成白银又会是多少呀;鸦片那么多,如果不销毁,又会是多少人受害呀。
为了老百姓,为了国家,林则徐爆发了。在民族危难时刻,你爆发出了你的满腔热血,满腔爱国赤诚。
林则徐销毁了鸦片,立了大功。可迫于压力,皇帝贬了他的官职。报国之志再次受到阻碍。俗话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可是,林则徐不是那样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知道,这才是你所坚持的。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林则徐在等待着再一次爆发。
是的,你就是这样的人。你是我们的英雄。
身处困境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你――我们的英雄,林则徐。(指导老师:戴春河)
林则徐的作文 篇2
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后, 除了尽可能地采取禁烟措施, 严惩有关案犯, 推广戒烟良方, 他还全力支持严禁鸦片的主张, 提出重治吸食的方案。他大声疾呼, “如不严加禁止, 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道光十八年 (1838年) 11月, 道光帝特命他为钦差大臣往广东主持禁烟。到广州后, 林则徐下令查封广州所有烟馆, 并会同邓廷桢坐堂传讯垄断对外贸易的“十三行”商人, 指斥他们勾结外商走私鸦片的种种违法活动, 命令他们把禁止走私鸦片的布告向外国商贩传达, 限令三日之内外商报明并交出所存鸦片, 要求外商立下“永不敢夹带鸦片”的书面保证。此举遭到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的对抗和威胁, 林则徐断然采取措施, 迫使外国烟贩报明所存鸦片2万余箱, 并迅速组织彻底清查收缴。
受到沉重打击的英国资产阶级岂肯善罢甘休?1840年6月, 也就是虎门硝烟一年后, 英国正式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林则徐担负起前敌统帅的重任, 他积极支持和直接督导广东水师, 对沿海各处炮台进行改建或加固, 并大胆地购来“洋炮”“洋船”, 利用和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来提高军队的装备水平, 并积极组织利用民众武装。
虽然被撤职, 林则徐仍然恳请皇帝给他抗敌报国的机会, 以四品衔赴浙江前线筹划海防。然而, 清廷又把广东战败归咎于他, 革去其四品衔, 将其遣戍伊犁。去伊犁之前, 因黄河决口, 林则徐又奉命完成治河工程, 于半年后被发往新疆。
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 , 林则徐被重新起用, 署陕甘总督, 次年转任陕西巡抚。道光二十七年升任云贵总督。在这期间, 他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 整顿了云南矿政。
道光二十九年, 林则徐因病辞职归籍。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清军镇压失败, 朝廷内外一直呼吁请林则徐出山。道光三十年九月, 林则徐奉旨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 卒于潮州普宁县行馆。死后, 林则徐被封为太子太傅, 谥文忠。
林则徐的眼光 篇3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是一个爱国志士,传统文化下的理想官员,同时谙熟政治形势和规则,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给我三千人马,我愿死守珠江水口,打不退洋人,我甘愿粉身碎骨,死而无怨!”在电影《林则徐》中,关天培在虎门炮台自刎后,林则徐找到钦差大臣琦善,慷慨陈词。
让历史把机会交给林大帅,他就能打赢这场鸦片战争吗?未必!这一点连林则徐本人都承认。
1840年,英国人进逼北京,林则徐被贬谪,在充军新疆的路上,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他早已看清中英实力的差距,而且也明白跟英国人打,中国必败无疑。林则徐还特地嘱咐他的朋友,这封信不要给别人看。他知道中国的不足,应该及早改革。
当时他是戴罪之人,也许发表这样的言论不合时宜,至少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是林则徐是真的不想让人知道实情,特别是不想让清朝官员们知道实情,因为他后来东山再起,又做过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这件事也没有提过。
突破夷夏之防
林则徐富有闽人那种独特的海洋精神,开放而且敢于冒险。在同时代的官员中,林则徐被认为是最了解“外面的世界”的人,但这是建立在全国对世界认识肤浅的基础上的。
林则徐的学习精神要超过他的同僚们,他深感对外了解不多,迫切需要了解外情,对“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的状况大为焦虑。他在南下广东时,带了一位在“理藩院”任事、曾在印度受过教育、会英文的老人随行。到广州后,他又将几名会英语的华侨、澳门教会学校学生招入帐下,在行辕翻译西方书报。这些人不是学过夷文,就是做过夷事,有“汉奸”嫌疑,林则徐敢用他们,的确惊世骇俗。
他先是招人翻译《澳门新闻纸》、《新加坡新闻纸》等报纸,着重了解鸦片的生产、销售,西方对中国禁烟的反应等。后来,林则徐又对世界历史、地理、制造等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他已隐约感觉到这比鸦片更重要。他令人将1836年英国出版的《中国人》译成中文,名为《华事夷言》,成为了解“夷情”的重要文献。1839年6月17日,林则徐在虎门接见了美国传教士卑治文,表示想得到地图、地理书和其它外文书,特别提到想得到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所编《华英字典》。
1839年底,林则徐在天后宫接见了一队遭遇风难的英国船员,船医希尔生动记述了当时的情景,颇能看出林氏的思想与作风。据希尔记述,“为了向我们表明鸦片生意的可耻及最近几年来它的增长”,林则徐交给他们一些附有部分中译的英文的关于对华鸦片贸易的书,上有详细的鸦片销售量。林则徐还详细问了他们一些外国情况,尤其要他们将生产鸦片的地名一一写下。当提到土耳其也出产鸦片时,林则徐问土耳其是否属于美国或是美国所属之地。当他听说土耳其不属美国,且距中国有一个月航程时甚表惊讶。
林则徐还交给他们一份致英王照会,这份以天朝上国口吻写就的照会让后人颇不以为然。但林则徐本人的态度还是很值得肯定的,他跟英王高姿态,却虚心地问希尔照会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希尔等知趣地回答说有些语法错误,于是林则徐要他们到里屋修改信件,还给他们送上茶点。堂堂大清国的“钦差大臣”竟如此厚待外夷,严重违反当时森严的“礼制”,确实够大胆。
关注国际国内
让人更为诧异而且今天更应该重视的是,林则徐开始注意到“国际法”。在1839年7月,他组织了对瑞士法学家滑达尔的国际法著作《各国律例》的翻译。虽然他仍不曾也不可能放弃中国是“天下之中”、“天朝上国”的观念,仅仅是从对夷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角度翻译、利用“国际法”的,但这毕竟是中国注意到国际规则,与国际接轨,开始放弃天朝规则而进入国际社会的开始,意义重大。
1839年底,林则徐又开始组织翻译英国人慕瑞1836年在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译名为《四洲志》。此书介绍了关于世界几大洲的新知,对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同时,为了克敌制胜,林则徐还组织编译了有关西方近代船舰、火炮的资料,并试图“师夷”仿造。
在贬往新疆的途中,林则徐路过扬州,和老朋友魏源见了一面,并把自己手里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秉承林则徐意愿,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魏源编纂了百卷《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情况最为详尽的一部书,更重要的是,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被认为是“溃夷夏之防”,甚至是“以夷变夏”的大逆不道思想,受到时论的猛烈抨击,这本书最终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海国图志》传到日本后,启发了日本的进步人士,竟间接促成了明治维新。
林则徐作文高一作文1000字 篇4
您好!
看完和您有关的故事之后,我心潮澎湃,难以自已。我痛恨侵略者,憎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但我却深深地崇敬您。一个为国为民立下赫赫功劳的大英雄,我有多少心里话想对您说呀!
我想对您说,您是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民族英雄。1839年3月10日,您得到道光皇帝的同意,来到广州禁烟。第二天,您便向全世界宣布:“若鸦片一日不除,本大臣一日不回。”为此,您还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来表达自己禁烟的决心。然而在禁烟路上困难重重,但是您毫不畏惧,与鸦片贩子斗智斗勇,还打败了狡猾多端的英国驻华使义律。5月下旬,您总共收缴了2万多箱鸦片,并于6月3日在虎门滩当众销毁,围观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您的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与利益,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挫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给了侵略者沉痛的打击。林则徐,是您用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响了反抗帝国主义的第一炮;是您用虎门销烟的壮举,树立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新形象。啊!林则徐,您是多么的伟大呀!
我还想对您说,您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一位不向困难低头的英雄。您在近花甲之年,被流放到了遥远的新疆伊犁。此时,您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一成为过眼云烟,但是,您没有悲观丧气,而是任劳任怨地工作着:您亲自到阿克苏、库车、叶尔羌等地勘察,在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亲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渠”;您又积极地改进并推广“坎儿井”,被称为“林公井”,解决了当地人民饮水灌溉等问题。在被流放的三年里,您是拖着带病之躯工作的。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新疆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林则徐您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镇静坦然,慷慨高歌,甚而发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肺腑之言,这是多么令人崇敬啊!
林则徐,您的品德令世人敬仰,您的光辉形象永远屹立在人民心中,您的精神永垂不朽!
此致
敬礼!
您的后人:范宇聪
林则徐爷爷,我想告诉您作文 篇5
服装城海博会
一翻开近现代史,林则徐,您的名字就跃入眼中。您是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对您的评价最贴切,那──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人!”
历史翻“虎门销烟”的页。我不禁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我仿佛回170前的。我看虎门浓烟滚滚,万众欢腾;我听您慷慨的表白、铿锵的誓言;我感受您的嫉恶如仇、碧血丹心。您的“苟利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天地回荡。
林则徐,虎门销烟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嚣张的气焰,唤醒了沉睡中的东方巨龙。没有虎门销烟,到也许还会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也许还会在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之下!所以,您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我们永远会记得您!
林则徐,我还想您:的成世界上的强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更快了;的`科技也非常发达,神州6号载人飞船顺利地升上了太空;,还举办了隆重盛大的奥运会,而今年5月的上海世博会也已进入了倒计时,将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您放心,再也没有人敢来欺负我们了!
林则徐,您安息吧!您的壮举让我们的祖国从软弱无能变得坚强如钢;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后一辈人奋发向上、挺起脊梁!
真实的林则徐 篇6
-------重读林则徐有感
导语:我不知道我该不该这样写,但是我只想还原历史上真正的林则徐。
林则徐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大众心目中“英雄”的林则徐;一个是历史上真实的林则徐。第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除去林则徐之前,不敢在广东作战,除去林则徐之后,当然就开战。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第二个历史上真实的林则徐则开始懵懂,后来却慢慢的觉悟了。他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国应该以夷制夷,然而他又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历史的残酷性就在这儿:历史不记过程,只记结果,道光励精图治,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他签的,历史耻辱柱上的第一人就是他。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是剿夷派的领袖,只是因为未曾签过城下之盟,近代第一个民族英雄就非他莫属。这是中国历史最复杂、最痛苦的一部分,我们往往不能直面,通常是找几个替罪羊,说我们近代本来不错,就是几个坏蛋把国家、民族给出卖了,于是,整个民族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固守旧时代的士大夫 VS 揭幕新时代的改革者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维新派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1949年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是这一切真的是这样吗?蒋廷黻认为:林则徐只是不愿承认落后的旧时代精英、林则徐作为一名一品大员,已有充分的权力和能力,但他对于改革没有实际行动,连公开宣传都没有。林则徐他知道中国落后于世界,可他却不想让人知道;他不能使“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社会的舆论和行动,相反,林则徐还要遮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中国人一直存在于一种迷幻的错觉之中。在这种错觉之中,林则徐的自身形象得到了维护,可是一个民族从落后中奋起的时机却被耽搁了。
挽救帝国经济的禁烟VS 拯救民众健康的戒毒 英雄必然是完美的,清官必然是爱民的,好人就是不能犯错的„„这些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头脑,所以,林则徐的大政绩“禁烟”更是与现代的“禁毒”联系起来,好像他早早就对提高人民体质、保护百姓健康挥洒了无数的同情心。其实这也是个美丽的错误,官员的思维顺序,“国家”排在“百姓”前面本就是顺理成章的。
事实上林则徐禁烟只是为了为解决当时社会“白银外流”问题。林则徐向道光皇帝提交了“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明确呼应了黄的看法。林说,“鸿胪寺卿黄爵滋所云岁漏银数千万两,尚系举其极少之数而言耳”。论证的主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未来。可以说,林则徐对白银外流规模的估计比黄更为严重,而且比黄更加担忧白银外流会愈益严重,并会给清王朝的经济基础带来毁灭性冲击。一向以禁烟著称的林则徐,在晚年也赞同允许内地种植、生产鸦片。他所反对的只是吸食洋烟而不喜欢土烟。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林则徐表示“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 严禁弛禁殊途同归VS英雄汉奸斗争不断
中国民间文化的语境里,忠臣和奸臣往往是伴生的,有杨家将总有一个潘仁美,有包青天就得有个庞太师。。。所以林则徐就有了一个琦善。
在当时,道光皇帝禁烟态度极其坚决,清政府内并没有真正的反禁烟派。人们把一场如何禁烟的全国大讨论,曲解成禁烟派和反禁烟派的大交锋,并以是否同意对吸食鸦片烟者处以死刑作为两派的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这场讨论,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讨论的过程以至最后的结果,都是为了严禁鸦片的贩运和吸食,并不是一次禁烟和反对禁烟的大争论,更没有在政治上形成主张禁烟和反对禁烟的两大派别。而且所谓“反禁烟头子”琦善禁烟力度仅次林则徐,仅在1838年8月至11月,他就在天津起获烟土15万余两,仅低于主政广东的邓廷桢(26万余两),居全国第二。而林则徐只是因为禁烟之事被提拔,所以才被历史铭记。
战败非偶然 无力可回天VS 弃用林则徐 昏皇种败因
鸦片战争四个字,国人可谓耳熟能详,再是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物,读过教科书也总会有些印象。但要说这仗本来可能打不起来,也和鸦片关系不大,无论谁指挥都可能打不赢„„恐怕就真没多少人知道了,当然,就算知道也很难接受,怎么着咱们也是反侵略战争啊?只可惜,胜败与否,还真和正义与否啥没关系。
鸦片不是战争起因,林则徐全面禁止贸易点燃战火,林则徐于1840年初奉命正式封港,断绝中外之间全部贸易往来。这种全面的禁止一切贸易一直持续了四个多月,矛盾的焦点已经不再是鸦片的问题,而是闭关锁国与自由贸易的冲突。清政府与实行炮舰政策的英国政府已经到了非战争不能解决分歧的地步,也正是因此,鸦片战争开始了。
总结: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光阴,林则徐又该承担多少责任呢?林则徐看到了中外的悬殊,虽然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国的武器装备不如外国人、要“以夷制夷”上面。因此尽管他在广州也有仿制西洋战船、大炮的举动,可是他不能振臂一呼,使“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社会的舆论和行动,相反,林则徐还要遮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中国人一直存在于一种迷幻的错觉之中。在这种错觉之中,林的自身形象得到了维护,可是一个民族从落后中奋起的时机却被耽搁了。但是若要如此说也不尽然,我们用今人的眼光和思路来评价林则徐,可能有失公允,中国社会的保守力量实在太强大了,国人在没有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之前,是不会轻易改弦易辙的,仅凭林则徐一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林则徐的作文 篇7
新版《林则徐复出》剧本由陈元挺老师根据1997年自己创作的《林则徐复出》重新调整故事结构、精简故事情节的新作。改作比旧版剧情更合理、更动人, 情节更精致化。该剧通过主人公林则徐回乡后复出的事迹, 展现其“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贞道德品格和浓烈爱国情怀。在阅读剧本时, 我也为这一冲天呐喊震动。既然是新作, 那么在服装设计上就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以期更贴近剧情、更符合故事的结构。
一、导演要求与剧本分析
《林则徐复出》是一出新改编的原创剧目, 讲述的是林则徐回乡后复出的故事。不满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的林则徐辞官返乡, 在故居三坊七巷间尽享天伦之乐。在亲人的陪伴下, 在与鹤为伴的欢愉中, 林则徐感受着故乡土地给予他心灵的抚慰与安宁。但是, 在那个即将被历史的车轮抛下, 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已经没有任何一方净土能放下一张三尺书桌了。林则徐初回福州, 即遇少年好友吴三福因吸食鸦片败尽家业以致卖儿鬻女, 毒入膏肓, 将被问斩时的最后愿望竟是再吸一筒, 可谓是从肉体到灵魂都卖给了魔鬼;而烟商与英国殖民者大肆交易鸦片, 烟毒竟已泛滥到官府兵营。林则徐痛感大清将无充饷之银、御敌之兵, 遂将希望寄托在福州知府胡求显。但胡求显阴险狡诈, 甘为英国殖民者充当代理人, 对林则徐虚与委蛇, 继而以吴三福的性命相威胁, 欲逼林则徐就范。闽江口江防守备苏一扬的以命相争、吴三福的家破人亡、胡求显的利己误国……在严酷的现实面前, 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得不接受心灵的拷问, 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林则徐以他对亲人的爱、对家乡的爱、对民族对国家的爱, 毅然走出深巷。他超越了独善其身的小我, 以一种大爱胸襟, 走进了风云际会的政治漩涡中……
导演对舞美的要求是:充分保留闽剧风格, 在服装及人物造型上加以创新, 以期使其合理化、人性化, 让舞美设计为剧情服务、为观众服务, 使观众充分认识本剧。
二、创作理念与意图
服装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帮助演员找到角色感觉的作用。同时, 观众来到剧场观看剧目, 首先是视觉上的感受, 其次才是听觉上的感受。我的服装设计理念反应闽都历史文化和特色民族民俗, 围绕演员形体要求, 通过一定的专业技术手段来弥补某些不足, 使任务形象适合剧中角色的要求, 达到预期的效果。一套得体、合适的演出服, 不仅使演员对扮演的角色增加了信心, 也使演员在表演时更好地掌握分寸。主演林则徐是剧中的一号人物, 其经历坎坷且心灵历程贯穿全剧, 所以我在服装上的定位是“灰调子”, 同时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场景的更换, 将人物造型分阶段展现, 始终紧扣剧情中心思想, 围绕在剧情的发展变化来对演员的服装进行改变。在着力刻画林则徐形象的同时, 我亦在每一场戏中有选择地突出一两位其他角色, 让其成为当场亮点, 从而使《林则徐复出》的场景更生动鲜活, 更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更符合全剧情节要求。
三、各场景的服装搭配
开场的《序》以福州三坊七巷为背景, 概括性地表现宁静幽远的三坊七巷, 林则徐在灯光掩映下出场。该场景中灯光昏暗, 营造一种阴森、肃杀的氛围, 给人以了无生气之感, 这是大清国运将倾的隐喻。而林则徐的出现无疑是挽救大清的一次良机, 虽其辞官归隐, 我仍为他选择了鲜亮的红色披风, 这一方面可以给观众感官上的刺激, 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舞台中央, 以突出主要人物;另一方面, 也暗示了林则徐不会在山林中默默无闻、了却余生, 而是会立于众人之前, 成为中兴名臣。而我为其选择的黑色马褂与长衫, 则是当时一般知识分子出行时的常见装束。此时的林则徐已去职回乡, 本意即是恢复知识分子的本色, 所以这样的扮相符合史实与人物的真实情感, 应是合理的。
在第一场中, 林妻郑淑卿已有出场, 当时选择的造型风格以表现长途奔波为主, 以蓝色披风覆之。但第二场是表现林则徐与郑淑卿的家庭生活, 准确的说是娱乐活动, 是在“灰调子”下难得的亮色。饲鹤娱情之下, 似乎林则徐也要真正归隐。本场导演也要求在保持原有大基调的同时, 表现郑淑卿大家闺秀的气质与优雅。所以我在服饰整体用素色裙装的同时, 也进行了适当创新, 为其在裙摆位置增加云纹装饰带, 同时以桃红色为底, 增添了舞台的画面层次感。第五场重点刻画了林则徐好友吴三福临刑前的悲凉。我给吴三福着单衣, 上身简单地搭赭色粗布, 下身则着带明显补丁的长裤, 无丝毫的装饰更突显吴三福此时的囚人身份及其因吸食鸦片而变得赤贫的现实。此次对吴三福的表现要突出一个“悲”字, 吸食鸦片致贫既是他个人的悲哀, 也是当时华夏大地的悲哀。同时, 这也为林则徐感叹“大清再无可用之兵”做了合理铺垫。
第六场已是全剧的高潮, 在目睹幼时好友的离开后, 又见证了忠心耿耿的苏一扬壮烈牺牲。林则徐彻底定下复出决心。本场场面较为宏大, 涉及人数也是各场中最多的, 且几乎全场都有炮声为背景, 场景灯光效果不似之前般黑暗, 但主题却是沉重的。因此, 我为林则徐选定一套素色长衫, 这既能很好的反射舞台灯光, 又不会使观众的注意力仅集中在主角身上, 而忽略了该场景中的武生表演。如此选择, 使得全场和谐统一。
在尾声部分, 林则徐以与《序》相同的服饰出场, 表明林则徐将再一次远行, 同时也照应开头, 充分展现了林则徐忧国忧民的形象始终未变。全剧就在林则徐沿着归家时的巷道, 坚定的向前方走去中落下帷幕。这时披风起到了让舞台“动”起来的作用, 给画面注入灵动感。
林则徐和渡边华山的西洋研究 篇8
一
林则徐(1785~1850)于1838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上任后,因为要直接面对洋人,因而开始接触并研究西洋问题,直到1840年9月被革职。渡边华山是日本江户幕府(1603~1867)末期三河国田原藩(现爱知县东部)藩士,1832年被任命为田原藩家老(日本江户时代协助藩主代行藩政的职衔,一般从藩主家族和重臣中间选拔)兼海防系(主管海防的官职)。翌年,日本国内天保饥馑〔2〕开始蔓延,而英国东渐势力也在加速。当时在三河地区只有田原藩面临太平洋,因而该藩为三河地区海防的唯一据点。对此,渡边华山深感责任重大,为解决内外危机,开始认真研究西洋问题,直至因笔祸罹罪的1839年。与当时日本正统职业“兰学”家〔3〕比较起来,林则徐和渡边华山的西洋研究可算是小字辈,况且二人都不识洋文,但是,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分别达到了那个时代本国对“西洋问题”认识的最高水平。其中的原因,有许多具体问题有待于深入地考察研究,但是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在那个时代中所担当的角色。
十九世纪中叶,就远东地区而言,是西方殖民势力的攻势由“西力东渐”急速发展为“西潮东涌”的时代。中日两国面临着有史以来空前深刻的民族危机,迎接这次挑战的成功与否将决定两国近代史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当时的中国和日本能清醒地认识上述现实的人却寥寥无几。林则徐和渡边华山同处于这一激荡的时代,并分别担当“驭夷”要职,又分属本国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物。这些客观条件促使他们对本国所面临的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民族前途极为敏感。面对欧美列强的强烈冲击,他们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西洋诸国的先进性和自我危机的严重性。为此,他们积极了解、研究、学习西方的先进事物,以寻求摆脱民族危机的途径,正是上述相似的经历将他们造就成为冷静环视周围世界的民族先觉者。另一方面,由于中日两国具体国情的差异,他们研究西洋的侧重面、深广度又不尽相同,这也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二
我们先看一下林则徐的西学研究成果及其效用。
林则徐主持翻译编译的西方书刊主要计有:《四洲志》(Hugh Murray,Cyclopaedia of Geography)、《各国律例》(Vattel Emericde,Law of Nations)、《澳门新闻纸》(Canton Press)、《澳门月报》(Chinese Repository)等。《四洲志》是英国人慕瑞所著,原本于1836年在伦敦出版,属当时最新之世界地理书,书中介绍了五大洲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军事、政情等。全译本共四十九页,其中欧美部分占五分之三,美国部分则占全书的五分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详细地描述了美国总统、上下两院及司法等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只可惜美国的民主制度没能引发林则徐的兴趣。尽管如此,该书仍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志的译著,也是林则徐译述中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一部书。梁启超曾赞曰:“林少穆(则徐)督两广。命人译《四洲志》。实为新地志之嚆矢。”〔4〕《各国律例》的作者是瑞士人,汉译名为滑达尔,该中译本系原书之摘译,后收于魏源著《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关于一个主权国家对在留外侨的司法管辖权问题以及作为对外敌的措施如封锁、禁运等手段。《澳门新闻纸》又译作《澳门新闻录》或《广州周报》,系广州商馆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于1835年创刊,1839年7月迁往澳门继续出版,主编为慕勒(Moller Edmund)。由于该报“将广东事传至该国(指英国)并将该国事传至广东”,自1839年春始,林则徐命人将其中有关的时事报道和评论一一摘译出来,诸如鸦片生产,国际社会对中国禁烟的反应,直至西方国家在中国周边及邻国的活动等。如此一直继续到林则徐被革职。现存中译《澳门新闻纸》抄本六册,译载了原刊1838年7月至1840年11月间的部分内容。《澳门月报》亦译为《中国丛报》,由美國公理会传教士卑治文(Bridgman)主编,1832年创刊,至1852年共出版了二十卷。现存中译《澳门月报》译自其中1839年和1840年部分,按事项分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五辑,收于《海国图志》卷八十一。
从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内容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即:海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地理学知识;直接服务于外交的情报及其外交技术;欧洲舆论对中国的反应。从以上内容结构不难看出,这些译书主要是为“驭夷”需要而作,事实上也确实为办理“夷务”发挥了作用。
由于林则徐对西洋列强及其动向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他的对外策略远高于其他官吏。当时,主和派强调不可“轻起边衅”,甚至提出容忍鸦片贸易;抵抗派则主张执行“闭关绝市”以彻底断绝一切对外贸易的强硬政策。林则徐属坚决抵抗派,反对被动让步,但同时也反对“闭关绝市”论。林则徐的原则是“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他通过《各国律例》察知“此等奸夷(指欧美的鸦片走私犯)并未领照经商,而取偷渡蹿越,若被该国查出,在夷法亦必处以重刑”〔5〕。据此,林则徐在采取一系列严禁鸦片的措施的同时,明确承诺“不带鸦片者,仍皆准予通商”〔6〕。林则徐实际上已在遵循国际法的原则,因而也并没有伤及中外贸易,可以说国际法知识之引入中国并应用于对外交涉是自林则徐开始的,他的国家主权观念已开始带有近代色彩。林则徐在处理外交事物中极少偏差,正是受益于他能掌握相当程度的西洋知识。林则徐自己也曾说过:“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7〕
林则徐得力于西洋知识的更重要的收获是他在海防上的作为。他针对英国“以船坚炮利称其强”的现实,于海防上倾注了极大的努力,在给道光帝的奏章中提出:“设法密购西洋大铜炮……务使利于远攻。”〔8〕并“用价一万八千元购得西洋大号旧夷船一只,一备兵勇演习仰攻”〔9〕(此为中国购买西洋船只之始)。1840年4月又首次仿造西洋式战舰,奏报朝廷:“今春检查旧籍,捐资仿造两船,底用铜包,蓬如洋式。”〔10〕当时有外国人记曰:“1840年4月25日,二三只双桅船已在广州河面下水,这些船都是按照欧洲船式修造的,它们已能加入帝国的海军了。”〔11〕林则徐还曾向奕山建议:“查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非自单薄之船所能追剿。应另制坚厚战船……总需有船一百只,始可敷用。此系海疆长久之计,似宜及早筹办。”〔12〕可见林则徐是在试图建立一支有近代装备的新式海军。若能如此,“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所能往者,我亦能往……逆夷以舟为巢穴,有大邦水军追逐于巨浸之中,彼敢舍舟而扰陆路,占之城垣,吾不信也”〔13〕。综观上述不难看出,林则徐将其西洋知识付诸实践,颇有成果。总体看来,林则徐作为钦差在广州期间,英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始终无法逞强。
在中国西学衰落约百年后,林则徐能在不满两年的时间里对西方了解到如此程度,并能运用于对外策略的实践中,不能不令人叹服。
三
参照渡边华山研究西洋的成果,或许会加深对中日两国近代史的理解。
渡边华山真正的“兰学”研究是从1832年被推举为家老和海防系以后才开始的,从这个角度讲,在关心西洋的动机上与林则徐是相同的。渡边华山明确指出:“搜索西洋诸番之事情,实今时之急务”〔14〕,“不审敌情则无以立兵备之策谋。”(《慎机论》)渡边华山充分认识到西方船炮的威力以及日本传统海防布局和武器的落后,并在《诸国建地草图》一文中提出过海防构想图,很明显二人对西洋关心的重合部分在于海防。然而,这个重合部分几乎是林则徐西学知识的全部内容,而对渡边华山来说只占其研究西洋成果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不太重要的一部分。渡边华山西洋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引照欧洲的经验用以解决日本问题的思想和基于科学分析西洋而形成的具体的世界认识。
渡边华山通过潜心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在于“物理之精确”,而且“不惟于万物以图穷理,且于万事议论皆专务穷理”(《初稿西洋事情书》),并提出西洋富强的根源是“学校之盛行”,即“其政事以养才造士为先”,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后,入教院、成学师,施其所学”(《外国事情书》)。渡边华山基于对西洋尊重实学、因才适用社会原理的憧憬,将当时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比作“天下(指幕府将军)为一大箱,诸侯为小箱,士闭其内,制活物世界于死地”(《退役愿书之稿》)的社会棺椁。
在对外问题上,渡边华山对幕府采取了的批判态度。1837年美国商船“摩里逊号”为送还日本漂流民和要求缔结通商条约驶来日本,幕府决定依照成法予以武力驱逐。对此,渡边华山通过分析当时国际形势,提出了日本应采取的对策。他清醒地指出:“五大洲内除亚细亚外,四海大抵已成洋人领地。于亚洲之内,亦仅唐土、波斯、我邦未遭洋人之污秽。”(《再稿西洋事情书》)对日本来说,“英吉利求之于我者,如蝇逐膻,驱之而必复来”(《慎机论》)。针对内外形势和力量对比的现实,渡边华山认为“古来唐土御戎之论、我邦之神风不足恃”(《初稿西洋事情书》),揶揄幕府的攘夷政策是“井蛙之见”,主张取消“异国船击退令”,并提出“因时变而立政法乃古今之通义”(《初稿西洋事情书》)的对处原则。这便引出了渡边华山西洋研究中“变”的主题。
统观渡边华山有关西洋的论著,颇具冷静的分析和清晰的思想体系。他是站在历史哲学或称人类文明发达史的高度来分析世界历史并把握当时世界现状的。因此,梳理出这些论述中“变”的主线可进一步理解华山思想的历史价值。笔者将渡边华山有关西洋的论述作了一个串联,惊奇地发现他简明扼要地勾画出了人类文明发达史上“变”的历程:
一地球因诸国变革而生生不已,或英主忽出以至天地化育相变,又由政变酿出英杰,以至学风政事一变,实乃千变万化。首先是亚细亚四十度以南之地,自远古教化开、文物盛,南方尊北方卑。后南方之教化次第扩至北方。由此北方剽悍诡黠之俗一变为强勇深智之国,而南方高明文华之地成疏大浮弱之风。唯今欧罗巴诸国于海外无不到之隅,以押领四大洲诸国,此实天地古今为之一变。其间物极则衰,衰极则又盛,理势乘除无所不至。〔15〕
可见,渡边华山把上述盛衰兴亡看作是历史发展的铁则。渡边华山的研究并未至于此,接下来的问题是,西洋变强的原因何在?对此,渡边华山精辟地指出:“西夷皆专于物理之学,故而,审度天地四方,不以一国为天下,而以天下为天下,因是,颇有广张规模之风气。”(《外国事情书》)简而言之即是“科学精神”和“世界视野”。这就是西夷变强的原因,同时也是世界格局急剧变化的源点。由此渡边华山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清醒地认识到:“古之夷狄为古之夷狄,今之夷狄为今之夷狄”(《外国事情书》),“时势既今非古,故以古论今者,如胶柱鼓瑟”(《鴃舌或问》)。
那么在剧烈变动的世界中,日本该如何应对?对此,我们再串联一下渡边华山所主张的通过学习西方以适应世界大势之剧变的思想:“彼犀兕之革可以作铠,波斯之草可以活人,非以备用者乎。若夫当路重任读之,有审其俗而知其变,防其微而杜其渐,余望外之幸也。”总之,西洋在变,世界在变,日本也必须变。我们可以从渡边华山的洋学论著中,通过与西洋对比而描述日本社会的文脉中整理出其要求变革的一系列愿望。即,古来华夷之辩的“井蛙之见”要变为“以天下为天下”;“高明空虚之学”要变为“万事议论皆专务穷理”;面对西洋对东亚的攻势,“唐山御戎之论、我邦神风之说不足恃”,因之“专于内患、不虑外患”的海防体制也要变;“不痛不痒的世界”(指日本国内状况)要变为“忧勤国政、内外慎密”之局面。这正是渡边华山真正的苦心所在,如能达到上述变革,他大概就会感到“望外之幸”了。总之,他始终抱定一个“变”的信念,以至于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数年之后为之一变”〔16〕。这里虽然没有更具体地说明变什么、怎样变,但是,通读上述论述,似乎已无须再做解释了。
综观上述,可映照出林则徐与渡边华山研究西洋的不同特点。林则徐的西洋知识直接应用于对外交涉,是制定具体“驭夷”策略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并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可以说林则徐研究西洋还基本上局限于与中国直接有关的西洋知识,因此其西洋学视野还不似渡边华山那样宽阔、系统,也没能达到渡边华山那样的理论体系。对比之下渡边华山对西洋各国本质认识的水平远远超乎林则徐之上,他是从原理上认识西洋社会的。他认为“万事穷理”为西洋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观其文脉,有理由认为他是站在新旧社会交替的高度来看待西洋社会与东亚及日本社会的,只是没有使用“近代社会”和“传统社会”这样的概念而已。也正因如此,在渡边华山那里才出现了以“变”为核心的认识链,即西洋社会变了,创出了新的社会原理,日本也要学习西洋,以变应变,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迎接西洋挑战的总原则。然而,另一方面也应该承认在将西洋知识付诸实践的领域,是渡边华山的弱点,他虽然也曾在海防方面倾注过精力,却是无法与林则徐系统的海防活动相提并论的。正如有日本学者所述:“就其(华山)一般施政而言,几乎找不到直接將洋学知识直接付诸实践的证迹。”〔17〕由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可以得出“实践的则徐”和“理论的华山”这样的认识。当然,笔者无意否定渡边华山西学的实学性质,而且必须承认,华山西学中浓烈的危机意识正是当时日本即将走向近代变革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甚至说是不可缺少的认识环节。林则徐虽然也抱有危机意识,但那是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具体危机所感受到的,而不似渡边华山那样对西洋深入研究而得出清晰的认识。因此,林则徐不可能认清世界发展趋势,也不可能从东西不同社会原理的高度来理解近代危机的深刻程度。如前所述,林则徐甚至认为只要有一支近代化的舰队即可渡过危机。
四
为什么活动于同一时期的这两种西洋研究出现上述差异?
林则徐的十无益格言 篇9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二、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名句
1、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对联
1、社燕逢春留好语,
地无寒谷春常在。
2、状开元景三阳态,
探得花香一树春。
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百行孝当先,古代的时候最为重要的就是忠孝二字。父母长辈辛苦抚养子女长大,如果子女不知孝顺父母,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都不会得到重用。奉神无益,则是如果对父母的不孝,供养鬼神又有何益?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又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父母之圣,神明犹所不及。如要敬神,何必舍近求远!正是这个道理。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孔子曰:古之学者读书为己,今之学者读书为人。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利益,根本上是为了增加个人修养,修炼个人品德。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再有学识,也不是一个优秀之人。
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作事乖张乃谓为人处事不讲情理,偏执、不驯服,处处与众迥异。如果为人不善,居心不良,再聪明也只会用在坏处。
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博学为何?通古至今,纵横捭阖,只为修己身。若以读书为装点门面,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为莫己若者,纵然读尽天下古今之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其实是在劝说,如果已经到了某个不可挽回的地步,再如何妄求也不会有结果了。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他人钱财,做自己的好事,实在不是君子所为。
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外躯内气,养身莫过于养气。孟子曰: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以养浩然之气,诚哉斯言!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篇10
林则徐虎门销烟
公元189月,嘉庆帝在承德中暑,突然病死.皇子旻宁继位,改元道光,世称道光帝,也叫清宣宗.道光帝除了同他父亲一样,疲于应付国内此伏彼起的反清起义外,还面临了另一重危机,即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和威胁.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在他在位期间发生的.
道光年间,江南暴雨成灾,一时饥民遍野.户部尚书潘世恩正在苏州家乡守孝,家中囤积了白米数万石.这天,有江苏按察使登门求见,请求潘大人开仓救济灾民.潘世恩眼珠一转,推托说:“开仓济民,义不容辞,只是不巧得很,仓库上月就空了!”
来人沉稳地一笑,说道:“那正好,下官就借来贮米吧!”他当即派手下将各仓加盖封条,然后下令散发仓米赈济灾民.事后按市价偿还了米钱,弄得潘大人哭笑不得.
这位机智能干的按察使,就是日后以禁毁鸦片名垂青史的林则徐.
进入十九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急需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而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只许可在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中国的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口的工业品没有销路.外国商人于是转向了罪恶的鸦片贸易.鸦片是一种摧残人体的毒品,会使人吸食成瘾,这就使鸦片交易始终保持着六倍以上的高额利润.西方国家向中国全力倾销鸦片,仅在道光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就造成了六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外流,全国染上烟瘾的人口达二百多万.
面对国计民生的恶化,林则徐再也看不下去了.公元1838年9月,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向道光帝上了一份奏折,大声疾呼:如果再不严禁鸦片,那么几十年后,中国几乎没有可以派出抵抗敌人的军队,而且没有可以发军饷的白银,国家就被鸦片蛀空了!道光帝本人也抽过鸦片,亲身感受过洋烟的毒害,林则徐的警告使他触目惊心.于是他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公元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外国烟贩和勾结他们的洋行商人,起初并没有把他的到来放在心上.他们知道,清朝官员都爱钱,只要花上银子,没有过不了的关.于是,他们派怡和洋行的老板伍绍荣为代表,去求见林则徐,暗示贿赂的数目.
可这一回,烟贩们的如意算盘打空了.林则徐听完了来意,拍案而起,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只要你的脑袋!”他命令伍绍荣回去告诉外国主子:限三天以内,把所带的鸦片全部交官,并且签立今后永远不夹带鸦片的保证书.如果胆敢违令,一经查出,货物一律充公,贩卖鸦片的商人一律处死.
英国大烟贩颠地,是外国鸦片商人的头目,手中还拥有走私武装.他先是呈报了一千箱鸦片,妄图蒙混过关.林则徐早就调查过海上商船的情况,知道他弄虚作假,下令传讯颠地,对他提出警告.颠地回船后,继续拖延时间,对缉私人员进行武力挑衅,于是林则徐决定逮捕他.
英商监督义律把颠地藏匿在商馆里,拒不交出,还以战争叫嚣相威胁.林则徐针锋相对,封锁了黄埔一带的江面,又派兵包围了商馆.广州百姓自愿参加巡逻,一防颠地潜逃,二防内奸混入.商馆断水断粮,义律再也无法顽抗,不得不同意交出所有船上的两万多箱鸦片.
林则徐派人在虎门海滩的高处,挖了两个长宽各五十丈的大池,池壁有涵洞与大海相通.6月3日,林则徐率领广东大小官员,前来监督销毁收缴的鸦片.一箱箱鸦片被投入浸满海水的大池中,再倒上海盐和生石灰,顿时池水沸腾,浓烟滚滚,鸦片化作了灰烬.成千上万围观的群众,发出了春雷般的欢呼声.一批焚毁,冲刷干净,又投入一批.就这样,虎门销烟整整持续了二十三天.
林则徐在查禁鸦片的同时,加强了海岸的军事防备.他修固和增筑炮台,在珠江口的海面上设置木排铁链,还招募水兵,组织团练,发动民众保卫海疆.虎门销烟后,义律率英国兵船多次发起武力挑衅,都被中国军队击退.
《林则徐年谱》 篇11
李文认为,旧年谱往往孤立地叙述个人的活动,读后不能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来著避免了这一缺陷,把林则徐放到十九世纪中国的乃至世界的广阔背景下来叙述。使林则徐的言论行为与整个时代、社会和民族,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著者在运用大量的背景资料时,不是简单地堆砌或剪贴,而是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分类,提要勾玄。对于摘自清人笔记杂著,不宜收入年谱,但又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著者用“谱余”加以网罗,是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李文认为,旧的年谱之作,大都偏重“叙”,摆摆事实材料而已。来著则夹叙夹议,史论结合,而又有所考订。如关于林的死因,过去传说纷纭,来著认为林“之被暗害,似无可疑”,但又不作武断的结论。对于林的局限,来著没有为尊者讳,而是通过历史材料如实指明。针对某些人的苛求之论,来著还指出,林是不可能批判封建主义和反映农民要求的。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观后感800字 篇12
《虎门销烟》讲述了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中国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省从外商手中收缴鸦片、从中国民间收缴烟膏烟具,并在东莞虎门集中销毁的历史事件。缴烟过程中,林则徐对英人“不公强办”,及随后林维喜案的中英司法和军事冲突,成为次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导因,并令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后来由中华民国政府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十分痛恨英国。我恨他们骗中国人吸食鸦片,还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我恨他们瞧不起中国人,事后还称我们为东亚病夫;我恨他们……但是国家和个人一样,往往败在软弱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尽量使自己全面发展,保护自己,不受别的国家的人的欺负。
写到这我不禁想起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一幕:那些毒贩子明知道我们中国法律,但是他们以身试法,明目张胆的贩毒、吸毒。现在,新型毒品数不胜数,我知道的就不下十种:冰毒、大麻、摇头丸、K粉、海洛因……这些毒品的威力比以往更胜一筹,看人们吸食毒品后的那个萎靡不振的样子真令人心痛!并且一旦沾上毒品,很难戒掉!如果一段时间不吸食毒品,就会十分难受、痛苦不堪!有时,毒品甚至能害得人家破人亡!
林则徐名言 篇13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点评: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所谓心存不善,无好后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声誉,殃及子孙,岂不是罪加一等,十恶不赦!
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点评:人生于世有三种最伟大的“爱”。一为“亲人之爱”,一为“爱人之爱”,一为“朋友之爱”,或者简言之,亲情、感情、友情。亲情温馨,感情缠绵,友情z真挚,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间哪一种最为无私,莫过于亲人之爱——父母之爱!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还深,父母对于我们的恩,我们三生也报答不了!百行孝当先。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可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奉神无益”,如果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父母之圣,神明犹所不及。如要敬神,何必舍近求远!
三、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点评:“作事乖张”乃谓为人处事不讲情理,偏执、不驯服,处处与众迥异。有句话说,人不怕你聪明绝顶,就怕你不讲道理。如果为人不善,居心不良,“聪明”就会为虎作伥,成为作恶的工具。雄狮百万能伏,国贼一个可畏。难怪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敬,谨慎而亲仁,泛爱众,学友余力,则志于文”,学做人在求智慧之先,圣人一片苦心,可见一斑。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点评:孔圣人说,古之学者读书为己,今之学者读书为人。意思说古代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自我,今日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为人若何?为父母、为市场、为金钱名利、为工作职业,读书成为一种工具,读书沦为到达他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此刻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读,读书是为自我而读!为己若何?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用现代人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但依然“行止不端”,学识上是大学生,品行上却是小学生,可谓读书无益,枉读诗书了。
五、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点评:兄弟在那里能够理解为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内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许多人(包括我)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于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于内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实在令人惋惜。如今提倡优生优育,许多人少了兄弟姐妹,若有幸能有一二兄弟或姐妹,岂可不好好珍惜?
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点评:博学为何?通古至今,纵横捭阖,只为修己身。若以读书为装点门面,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为莫己若者,纵然读尽天下古今之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点评:那里不是宣扬宿命论,不是奉劝人知足而止、不思进取。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时势造英雄,人要成事,不仅仅仅要知己之所能为,更要知彼之所能为否。时运不济,就是客观条件还不足以成为满足实现主观要求的条件,妄然求取,非但无益,并且有害。毛泽东不是说过,要实事求是吗?要让主观的愿望同客观现实统一,要把“求”同“时运”结合起来,学会等待时机,切莫大胆妄为。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点评:青年毛泽东再《讲堂录》写到:货色两关打不破,其人不足道也。货者,财也。钱财是身外物。仗义疏财,是豪杰的行为;爱财如命,难成大器。毛泽东一生不爱钱、不拿钱,不碰钱,前辈之风,后人真是难以企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无功不受禄,妄取人财,与谋财害命差之不远。妄取人财,拿来布施,无异于先饱私囊后,借花献佛博取善名,典型的伪君子!然而君不见现实社会中多少所谓企业家、实业家,借造假造劣来赚取巨大利润,后又拿出“九牛一毛”来做慈善,名利两得,不亦卑鄙乎!
九、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点评:此句言如若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虽然屡屡行善多积阴德,也是枉然无益。阴鸷,即积阴德之意。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若有骄奢淫恶之恶行而虽有善行亦无益于己,无济于事。达人先自达,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艰苦朴素开始。
十、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林则徐的作文】推荐阅读:
像林则徐一样活着作文06-25
世代英雄林则徐作文500字05-19
观林则徐纪念馆有感05-20
林则徐纪念馆导游词07-19
成功的作文叙事作文600字作文07-09
成长的足迹作文精选作文初中作文08-18
厦门作文风景的作文05-16
梦想的作文800字 梦想的作文08-24
[实用作文]作文:一次有趣的活动作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