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共1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1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
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2教学目的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重点 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 “孔隙”的写法。
教具 CAI课件 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
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3简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气氛,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板书;(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读:"为从后脑到肩背······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 觉······我又感觉······"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习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
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2、教师可由衷"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四、课外拓展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4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
[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翘舌音:浙(zhè)呈(chéng)稍(shāo)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3)讲路上的见闻。
(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6)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7)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
2、老师引入:
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你们想去吗?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3自然段)
第三段:(4自然段)
第四段:(5自然段)
第五段:(6~7自然段)
第六段:(8自然段)
第二课时
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
4、归纳段意。
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
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
2、集体讨论:
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昏暗、八九米长。
内洞:黑:一团漆黑,什麽都看不见;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大:不知道有多麽宽广;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麽大。
深奇:洞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有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观赏。
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点。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孔隙和内洞的不同特点。
4、想:
作者此刻的心情怎样?
5、有语气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小结:
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洞口、外洞、还是孔隙、内洞,景色各异,特点突出,真可谓是奇观异景,值得前去欣赏。
7、归纳这两段的段意。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全文既然写游览双龙洞,可为什麽还写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在途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什麽?
2、讨论:
看到、感到、听到。
公路:盘曲 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映山红:开满、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正开花、一从、一簇、很不少 一片明艳。
沙土:呈粉红色 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溪流: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3、小结:
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是那麽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中,不正是画中画,景中景吗?洞内外浑然一体,真是美不可言,令人神往!
4、齐读课文,归纳段意。
1、指名读句子,结合板书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说出主要内容。
3、标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想:它在文中起了什麽作用?
4、从本文中,你感受到了什麽?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大)(黑、大、奇)
入山──>金华城 ──>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像桥洞 宽)(窄小、低矮、昏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2
学习这一课,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培养学生观察并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点。依据这一重点, 建议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 理清顺序
本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对于学生来说,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是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本文的游览顺序有明、暗两条线, 这也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
1. 游踪为明线, 抓“游序”贯穿。
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找一找作者写了哪些地方, 用笔在文章段落中画出来,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读一读, 找一找哪些地方是详细写的, 哪些地方是简略写的, 分清段落结构, 对全文留下总体的印象。
2. 图示为方法, 画一图纵览。
语文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根据本文特点, 如果学生能借助简笔画把语言的概述变成简单的图像, 就能把抽象的语言变成形象的理解。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根据作者的叙述, 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有更清晰的了解。在画图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回到课文, 把重点内容再读、再理解并吸收, 还要对文字信息分析处理, 清晰地表现出从洞口到内洞的各部分位置, 甚至要对各部分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抓住本质准确地表现出来, 如外洞的宽敞, 孔隙的窄小等。这样的探究式学习,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溪水为暗线, 悟“水线”相随。
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 还处处写到溪流、泉水。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 溪流无处不在, 作者的游览好像紧紧追寻着溪流的“足迹”, 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 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如果说游览的顺序是一条“顺”的线索, 那么溪水的来路, 则是一条“逆”的线索。“顺”的线索比较容易看出, “逆”的线索则比较隐蔽, 在初读中不易找出, 建议在学生初读全文后, 老师提出问题:“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流水, 溪流的路线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一路迎着溪流”、“那溪流就是从洞中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等语句中理出泉水的流经路线: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 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点的移动非常清晰, 从中感受作者构思的巧妙。
二、精读重点, 体会特点
1. 精读重点段, 概括景物的特点。
在本文中, 作者对双龙洞景点的描写是重点段落, 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这部分, 要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三处景点的特点。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外洞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有理有据地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放手让学生领悟用同样的方法,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学习其他两处景点的特点。有扶有放地把阅读与理解、阅读与表达以及感悟与朗读结合起来。
2. 精读修辞句, 领悟修辞的巧妙。
本文语言质朴中见隽永, 平白中透着清新。文中有许多句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野生映山红的勃勃生机。“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作者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溪流、溪声的变化, 作者笔下的溪流好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随意而为, 也让作者的心情轻松惬意。可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朗读时语调、语气、停顿的变化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魅力。还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仿照句子的表达方式说一说, 写一写。如:清晨, 树林里传来鸟儿的叫声, 时而___, 时而___, 时而___, 时而___, 真像一首动听的歌。
3. 精读感受句, 体会用词的准确。
本文在描写景物的特点时, 常常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述观察到的情况, 如, 写孔隙这部分, 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宽、多长, 里面的情况怎么样, 而是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来表现。“虽说是孔隙, 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 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作者巧妙地通过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头脑中的表象理解文字的内容。进入孔隙内, 则用感觉来表现:“眼前昏暗了, 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这样写, 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阅读这部分, 应让学生圈出“稍微”“一点儿”“准会”等重点词语, 反复朗读, 结合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并模拟作者叙述的动作, 想象作者在孔隙中的感受, 真切体会。这段的突破口还可以抓住“贴”字, 先理解“贴”本来的意思, 再通过动作表演“贴”, 换词“靠”等形式来体会孔隙的窄小,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 精读关键词, 拓展想象思维。
内洞的特点是黑、奇、大。对“奇”的描写, 除了写黄龙与青龙外, 作者只用了“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两个词语来概括, 这就给予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可以先提供有关图片给学生欣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形状、颜色两个方面拓展想象:“洞内还可能有哪些有趣的景物呢?”让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表达。
三、感情朗读, 背诵积累
记金华的双龙洞 篇3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官室、器皿,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欣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 篇4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 教师:
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
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 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
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 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
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 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
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 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 出示话题。
⑵ 口头表达。
⑶ 出示范文。
⑷ 动笔练习。
⑸ 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六、布置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低矮 奇异
宽敞 窄小 宽广
昏暗 漆黑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5
知识:
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技能:
能给课文分段,写出大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课件的功效,了解空隙的窄小。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情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课件的展示,了解空隙和内洞的特点,了解作者以泉水为主线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排比的写法,描写内洞的景物。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培养学习兴趣。
1、课件演示,看看双龙洞的画面。
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说说双龙洞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生齐读课题。
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叫双龙洞?
金华在什么地方呢?
课件资料,介绍山洞景点的一般特点。
认识作者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
3、再读课题,说说想了解关于双龙洞的哪些景物呢?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同桌探究,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金华双龙洞的?
游览的顺序。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画出一张游览的线路图。
学生小组合作,画图。教师巡视。
交流,课件出示,学生核对,了解游览的顺序。
板书小结:入山-洞口和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游览顺序,练习分段,尝试概括段意。
5、学生练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读读课文,分段交流,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节)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
第二段(第2-3节)介绍入山看到的美景。
第三段(第4节)介绍洞口的宽和外洞的大。
第四段(第5节)介绍孔隙的窄小。
第五段(第6-7节)介绍了作者游览内洞看到的景物。(内洞的黑、奇、大的特点。)
三、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大声阅读。
罗甸 杜鹃 油桐 臀部 漆黑 石笋
2、手指比画,注意书写词语的同时,注意记住词语。
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出示同学描红的作品,评价与指导,加以鼓励。
3、指名当堂板演,书写生词。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指名学生读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习作情感。
3、练习背诵第5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2、说说自己了解了关于双龙洞的哪些特点?
3、过渡: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一下双龙洞。
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3节,找出描写路上看到的景物,说说景物的特点。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交流。
1、学生读句子,说说作者在上山的路上看到了哪些美景?
课件出示山石、杜鹃、溪流等。
2、体会,细读句子。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练习朗读,注意该怎样读出语气。
过渡:着溪流是从哪里来的?
三、学生自读第三节。
1、学生阅读,自学课文第三节。
2、全班交流,板书小结。
作者在洞口看到什么?
山势高,有气势。
外洞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读句子解答,概括:很宽很大。
作者采用什么说明方法,突出了外洞的特点?
数据、举例。
3、大家看看,泉水在外洞的什么位置?这儿的泉水又是从哪儿流过来的?
四、指导学习第5节。
1、学生集体朗读。
2、说说这一节主要描写了哪个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板书小结:
孔隙 窄小
3、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
提示:作者是怎样坐船的?经过时有怎样的感受?
课件出示句子理解。
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镲伤鼻子。
挤压、稍微、撞破等词语,说明什么? 孔隙的窄小。
指导读句子,体会作者乘船的感受,体会孔隙的窄小。
4、指导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自己出示背诵,同桌互背。
五、指导学习内洞的内容。
1、学生自学第6、7节。
提示:作者到内洞又看到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交流。
学生读句子,教师板书小结:
内洞:黑 奇 大
重点描写了哪方面的特点?(奇特)
自读,说说哪些景物最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2、课件逐步出示图片,学生展开联想,用上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描写石钟乳和石笋。
交流,表扬学生的想象力丰富。
3、重点句子的体会。
出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再加上”“即使……也……”,这些词语说明什么?
感受石钟乳和石笋的美!
4、指导朗读课文。
5、在内洞有泉水吗?是从哪儿来的?
六、总结课文。
1、课文不管写什么景物,都写到泉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以泉水为主线,思路清晰,表达明确。
2、课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学习作者的什么习作特点?
3、学习课文,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热爱祖国、赞美大自然的情感。
七、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2、当一会导游,练习介绍金华双龙洞的一个景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 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 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教学难点:
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曾经观赏过神奇秀丽的溶洞吗?请一两个同学说说,并展示他们的照片。今天,我们来到金华的双龙洞,一起欣赏这绮丽的大自然美景。
二、学习生字
1、 小组合作学习
2、 全班汇报
1) 易读错“浙”、易写错“聚”
2) 组词并析疑
3、 读一遍字词
三、检查朗读
1、 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 四人小组比赛读每个自然段。
3、 全班评价,引导同学客观地评价。
四、了解游览的路线。
我们上路了!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1、 请一组上台填写并解说。
五、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 把路线图和课文内容对照着看,那些段落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呢?(4567段)
2、 那为什么还要写123段?路上已是风光无限了
3、 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4、 全班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看到什么景物?
映山红、油桐、粉红的沙土、新绿--一片明艳
5、 溪流一路唱着歌,欢迎着我们到来。
读第三自然段
6、 欣赏读:“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师范读,全班读
六、我们来到洞口了,想对洞内的美景一览为先吗?
展示美图,想继续学吗?下节课我们再细细欣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读课题。
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 宽 像桥洞
(1) 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 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幻灯片: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自读第四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 船小--
a. 找读句子;b.“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c、那些词句能突出船小? 没法容第二个人。体会出什么?(窄)d、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 行船的方式--
a.找读 工人拉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找读 b、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贴)找同学演示。 c、问:都是那些地方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d、如果把贴改成“靠”可不可以?(因为“靠”不如贴紧密,不能表现出孔隙小) e、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
4)感觉--
a. 齐读 b. 感觉到什么?挤压(1)方向不同(学生示范) (2)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 稍微、一点儿 c、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1、 练读 2、 指名读
(3)看幻灯片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感情地读出来。
(1)黑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2)宽广
(3)洞顶的双龙
(4)石钟乳和石笋 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5)展示图片,加深体会。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主要写了洞中的什么景观呢?(孔隙和内洞)次写了什么?(路上和外洞)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积累、运用: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根据课文和资料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分小组设计“内洞”和“孔隙”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
(3)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板书: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特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明艳 宽 高大 窄小 黑 大 奇
双龙洞
金华山双龙风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位于景区中心。洞口两侧分悬钟乳石,形如龙头,非常逼真,故名双龙洞。洞内泉水清澈,此水终年不涸,清澈见底,游人夏天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故有”石胜太湖,水比三泉“(金山、惠山、虎跑)之赞。洞壁摩崖石刻”双龙洞“三个大字,相传唐人手笔。洞中壁”洞天“两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手书。洞顶崖壁上一排横字”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系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手笔。进洞,必须仰天平卧小舟中,徐徐送入洞内,脸面相距穴顶仅数寸。奇中有趣,趣中寓险。”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这正是双龙洞的独特诱人之处。其中”黄龙吐水“一景,深得近代文学大师郁达夫的赞赏,喻之为”盆景小瀑布"。
作者邮箱: zoe127@tom.com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7
【案例呈现】
第一次执教:
1. 过渡。
师: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 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 快来看看吧!
2.学习课外补充资料。
师:我这里有一个资料。 (出示: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 仅通水道, 长10余米, 宽猿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 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 欲觅泉源卧小船”, 如欲观赏, 唯有平卧小舟, 仰面擦崖逆水而入, 不得稍有抬头, 有惊而无险, 妙趣横生, 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 有“水石奇观”之誉。) 请你们自由读一读, 说说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从外洞到内洞要走水道, 而且水道不长。
生:我知道人要平卧小船才可以进入内洞, 而且这样的方式被称为“水石奇观”。
师:坐小船进入内洞, 妙趣横生, 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来, 我们欣赏一下这个过程。 (播放游客进入内洞的一段视频)
师:看清楚了吗?这样进入真有趣。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小声读课文第5自然段, 读后想想孔隙给你什么感受。
3援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学生默读、体会。
生:孔隙给人感觉十分狭小。
生:孔隙还很矮。
(师板书:狭小、低矮)
师: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读一读, 再谈谈体会。
(教师按照学生回答梳理、概括。)
4援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教师小结:这样的水石奇观, 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内洞的样子。小声读读第6自然段。
第二次执教:
1援过渡, 提出学习要求。
师: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 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 下面老师请你坐船去游览一下。注意, 正在坐船的就是你, 游玩后要给我们介绍一下坐船过程中的感受。 (师生共同欣赏游客进入内洞的一段视频)
2 援学生仔细观看录像, 静静体会, 然后在小组内先说, 再在全班交流。
生:在导游的指导下, 我坐上了一条小船。导游让我仰卧在船上, 反复叮嘱我一定要躺好, 不要抬头。我又紧张又兴奋。船向洞里移动了, 眼前一片昏暗, 洞越来越小, 我有点害怕, 但很快就到内洞了。
……
3 援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师:你们说得真吸引人, 那我们看看叶老是如何介绍的。
(生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
4 援对比辨析。
师:你认为文章什么地方介绍得好?
生:我认为作者把自己坐船时的感受写得很具体, 比如: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说明洞口很小。
生:作者把小船介绍得十分具体。两个人并排仰卧, 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是这样小的小船, 可见孔隙很小。
……5援
学习说明这一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真会评价, 叶老扣住孔隙的特点, 把游历过程细致地介绍出来了。加入作者的感受, 更加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孔隙的介绍, 叶老还写过一段文字。
(出示: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有“水石奇观”之誉。)
师:读一读, 这段文字与课文介绍的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
生:这段介绍没有“我”的感受。
师:对, 这是第三人称写法。
生:这段文字介绍得很准确, 如10米、3米, 课文是大约二三丈长。
生:还有, 它介绍得比较简洁, 直接说孔隙的特点。
师:说得好!同样是孔隙, 运用不同的介绍方法, 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段文字是个说明, 目的是介绍事物的特点。课文是游记, 当然要有作者的所见所想, 因此用了描写的方法。两种表达各有其作用。
6 援学习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师:现在要给双龙洞“孔隙”宣传册配段文字介绍, 你想用什么材料?写一写。
(生写, 略。)
师: (小结) 课文对孔隙的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 内洞也很有趣。接下来我们去参观内洞, 参观完后, 请你为内洞插图, 并配个文字介绍。
【案例反思】
1.教学重心要适当“平移”
语文教学是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当我们只重视理解时, 教学重心一定要向表达能力训练方面平移一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5自然段主要讲孔隙, 孔隙的特点是狭小。叶圣陶用大量的描述亲身经历的语言展现了游历孔隙的奇妙, 其目的只是告诉读者孔隙太小吗?不是的。它还有情感的陶冶, 优美语言的示范等作用。有的教师课堂上简单化处理, 只抓理解。无论是先提出孔隙太小, 再从课文的一字一句中挖掘有用的“素材”, 细细咀嚼、品味, 还是先品味词句, 再得出孔隙太小的结论, 其指导思想是一样的, 都是以理解内容为重心。殊不知, 在这样通俗易懂的描述中, 学生心中早就知道了这个答案, “是什么”已经不是问题了。
第二次执教则省去了简单的内容分析, 首先以学习表达为切入点, 播放游历过程视频, 用换位感受的方法, 营造表达需要的场景, 进行第一次口语表达训练。接着以文本为范, 规范口语, 切中学生表达中的思维盲点、语言难点, 使得学生的表达更具体形象。同时在对比辨析中理解文章内容, 可以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这一环节实践充分, 语言能力怎能不得到提高呢?
2.教学手段要适当“下移”
案例中两次执教都用到多媒体, 教师出示的课外资料也一样, 但起到的作用明显不同。第一次好似白云飘飘, 游离于教学目的之外。“出示文字资料”目的不明, 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可以说是多余的环节。“出示视频材料”, 虽有激趣的作用, 但是冲淡了学生对课文的想象, 甚至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看视频后再读课文内容, 其教学指向一致, 都是理解内容, 属于重复劳动。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手段完全出于形式的需要, 且着力点不在学生身上, 没有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二次运用多媒体则贴近目标, 移位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上, 效果显著。观看视频材料是必要的凭借, 能再造游览情景, 学生推人及己, 发挥想象, 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把观察与表达融合在一起。“出示文字资料”则是突出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给学生学习这样的表达方式提供了直观的素材。可以说, 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表达、阅读等能力, 目标明确, 指向学生。
3.语言训练要适当“前移”
一些教师为了显示自己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 总是在课堂即将结束的前几分钟匆匆忙忙进行读写结合, 或者画龙点睛地介绍一下作者的写作特色, 品读几句精妙语句。语言运用练习则边缘为家庭作业, 课堂没有反馈, 没有深入指导,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很难提升。因此, 我们要把语言训练的点适当“前移”, 融于教学的流程之中。
《记金华的双龙洞》 篇8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三、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二、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三、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2)、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三、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四、质疑问难
五、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六、课堂作业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词语 篇9
zhè jiāng yòu tòng é tòu wān yán shāo wēi
( )( )( )( )( )
二、读一读,给正确的读音打“√”。
系(xì jì)红领巾 好(hào hǎo)奇 转(zhuàn zhuǎn)圈
臀(tún diàn)部石笋(xǔn sǔn)一簇(cù chù)
三、比一比,再组词。
浙()罗()程()稍()
渐()萝()呈( )捎()
四、选字组成词语,用“√”表示。
水(原源愿)(查擦插)玻璃依(据居拒距)
船(低抵底)盘(区曲屈)而上石(壁碧璧)
五、查字典,写出加粗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内洞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钱进学校读书。
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花虽然多,但是没有奇花异草。
1.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金华→( )→( )→( )→( )→( )
2.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作者先写洞口,特点是;再写外洞,特点是;最能说明这个特点的句子是“”;最后写了。作者就是这样把看到的.景色写具体的。
3.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进入内洞是的动作和感觉,写出这样用词好在哪里。
4.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
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景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的石钟乳、石笋;二是“色奇”,表现颜色各
19《记金华的双龙洞》 之八 篇10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07-21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10-22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11-20
记金华双龙洞课堂实录06-26
记金华双龙洞说课稿01-14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一等奖01-09
游金华双龙洞500字作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