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临床代表的三大基本功

2024-07-25

医药临床代表的三大基本功(共4篇)

医药临床代表的三大基本功 篇1

公司的上班时间为上午830~1200、下午200~530;

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为7小时,按车程和拜访时间为30分钟/一个零售终端来计算,每天可以有效拜访14家药店;

每月按4周工作日计算,每周的拜访工作日为4.5天; 合计每位OTC代表的月拜访频次不低于252次。

企业还设定了拜访频次标准(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定): A级药店的拜访频次为2次/周(a)

B级药店的拜访频次为1次/周b

C级药店的拜访频次为1/2周c

设定了A、B、C级药店所占比例标准(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定):

A级药店占目标药店的10%

B级药店占目标药店的40%

C级药店占目标药店的50%

综合以上两个因素进行计算,目标药店数量(X)=252/4×a×A+4×b×B+2×c×C =74

如终端铺货情况、产品陈列情况、产品批号、产品安全库存、零售价格管理等。

店员决不会主动推荐他不了解的产品 有一个现实情况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在目前乃至未来3-5年内,在流通领域尤其是医药零售业内,从事店员工作的学医或学药的专业人士较少。大部分店员的专业背景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产品的了解程度以及融会贯通的程度。确保相关柜台的每一个店员都能熟知产品的适用范围和竞争优势,是每一个OTC代表最基本的工作要求。

经验二:

即使是介绍同样的产品,也不能照搬那些面向临床医生的宣传资料 介绍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沟通内容的差异。差异之处不仅在于产品介绍的内容,还包括所有相关信息的介绍角度和侧重点。譬如,在面向医生时,我们常常涉及药理学作用、药代动力学等专业知识。而这些内容难免让店员觉得晦涩难懂。因此,这就要求OTC代表把那些与医学、产品相关方面的信息,转化为直白易懂的语言,方便与店员沟通。

经验三:

组织生动实用的中小型店员培训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培训会上,为能调动店员参与,建议采取一些活跃气氛的手法,如有奖问答、竞猜等。在产品介绍前,就应先告知与会店员,以便他们能注意听讲。介绍完后,立即挑出产品最强的卖点、最能打动顾客的说法来提问,答对者当场发奖。总之把整个会议搞得热热闹闹,才能吸引店员的参与兴趣,才能帮助店员记住产品的卖点,以便向消费者介绍。

善于运用会议结果,做好跟进工作。任何投资都期望回报。会议后的回访可以让OTC代表再次熟悉店员;让店员重温你的产品,加深印象;解决上次未完的事情;提醒店员推荐产品以及展开更深层次的推广活动。综上所述,了解了“跑店”的三大任务,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就知道到了一家药店以后该找谁,该办什么事,谁又是关键人物。这对于每一个OTC代表或主管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医药临床代表的三大基本功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文献标准

研究类型为近十年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观察对象为符合各种诊断标准的高脂血症人群;干预措施为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 对照措施为阳性对照药物、安慰剂或者其他类型的干预措施;疗效指标及评价方法不限。

1.2 排除标准

单纯基础研究的文献;没有对照的临床试验报告;纯西医干预措施的研究;动物实验研究。

1.3 检索策略

1.3.1 检索词

以“高脂血症 (hyperlipidemia) 、高血脂、血脂异常 (dyslipideimia) 、胆固醇 (cholesterol) 、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等中英文主题词分别作为主题词和自由词进行检索, 并使用相关自由词、款目词进行全面检索。

1.3.2 电子检索

计算机检索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 (2000年—2010年) 、荷兰医学文摘EMBase (2000年—2010年) 、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Library 2010年第1期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 2010 Issue 1) 和英国国家卫生服务部国家研究注册资料库 (NHS R&D National Research Register, NRR) ;同时检索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 (网络版) CBM, 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 (光盘版) CMCC, 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Web版) ,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Web版) , 万方数据库, 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 (CMAC) 。

1.3.3 手工检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山东中医药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和《上海中医杂志》、《河北中医》、《四川中医》等等, 所有杂志均检索2000年—2010年。对部分研究文献的作者进行了电话询问, E-mail联系, 以及当面请教。

1.3.4 其他及综合补充检索

与本领域的专家、有关作者和生产厂家联系, 追查相关的会议文献, 未收集到未发表的文献包括“灰色文献”, 检索了会议论文集“中药治疗高脂血症论文集”, “高脂血症论文集”等中医药论文。获取用上述检索策略未发现的信息。用Google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文献, 追查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

1.4 数据录入

全部文献下载阅读, 经过基于循证的评价后, 所有文献按照统一的格式录入数据库。经过Excel表格分门别类进行数据提取, 分别进行频数统计及百分率的计算。

1.5 文献的筛选和评价

由两人分别独立完成, 计算一致率, 用Kappa值表示。评价方法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原则和Jadad评价标准[2]:①是否交代了随机分配的方法;②随机分组时是否隐匿;③是否采用盲法 (如采用是单盲、双盲还是三盲) ;④基线是否有可比性;⑤是否对诊断标准进行了说明;⑥是否提及样本含量的估算依据;⑦是否有失访, 有失访的研究是否进行了intention.to.treat处理;⑧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否合理;⑨表格的运用是否合理。

2 结果

2.1 研究的一般情况

参照循证医学文献评价方法, 及Consort的标准, 对所有检索到的研究进行初步评价, 选取有一定质量水平的文献代表的研究。2010年8月23日, 在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 3名检索员进行全面检索, 共检索得到472篇中文文献, 经过筛选得到243篇。

2.1.1 文献发表杂志级别分布

243篇文献代表的研究发表在中央级杂志50篇 (20.5%) , 地方杂志101篇 (41.6%) , 专科杂志92篇 (37.9%) 。

2.1.2 文献代表的研究资金支持分布

243篇研究中有24篇研究有资金支持, 分别来自中央科研基金的2篇 (0.82%) , 来自地方科研投入的22篇 (9.05%) 。

2.1.3 文献使用关键词的情况

关于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使用的关键词分为两类, 一类是疾病相关的关键词, 一类是研究类型的关键词, 参考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sh词汇。本研究制定了7个中西医关键词作为参照, 使用频次和分布见表1。

2.1.4 研究的干预措施类别的情况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为中医药干预措施, 一种为加载试验, 中西药合用治疗。根据本研究结果, 243篇研究中中医类217篇 (89.3%) , 中西医类26篇 (10.7%) 。许多中医药干预措施的研究对于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例如:受试者停用一切降脂药物2周, 进行血脂检查, 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服用某中药, 对照组服用某种药, 比较用药前后血脂的变化等等, 较明显区别于加载试验。同样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的研究, 具体描述也十分清楚, 在题目及正文中均清晰体现。

2.1.5 干预措施基础研究情况

根据提取的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 243篇文献代表的研究中, 41个 (16.8%) 研究描述了干预措施基础研究情况。其余202个 (83.2%) 文献未描述。

2.2 研究的目的分类情况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治疗目的包括几个方面, 迅速缓解高脂血症的症状、使血脂的数值趋于正常或/和改善中医证候, 观察降血脂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等。根据当前研究目的的分类, 本研究制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目的类型, 不同研究的目的分布见表2。

有9项研究描述了其他目的, 均为在观察降血脂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补充, 这些补充目的内容较为具体, 例如药物对除血脂以外化验结果 (血糖、血压) 的影响, 比较中西医结合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 心绞痛的缓解,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等。由此可以看出,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目的较统一。

2.3 临床研究的分期

本研究纳入的243篇文献代表的研究, 仅仅3篇 (1.23%) 研究描述了临床试验分期, 该3篇文章均为Ⅱ期临床试验研究, 其余的研究都没有对临床分期进行描述。

2.4 临床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关注

对于临床试验而言, 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科学和伦理。伦理问题的重要性, 越来越突出的展现在医学科学研究者面前。然而在最近十年的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的243篇纳入文章的研究中, 没有一篇文献描述伦理委员会的情况。仅有3篇 (1.23%) 文章提及与受试者知情

同意书的签署情况。

2.5 当前使用的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当前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应用的诊断标准繁多, 本研究设定了3个不同层次的诊断标准, 纳入的243篇文献诊断标准的使用情况见表3。

本研究共设定了三种诊断标准, 包括中西医的内容, 及国际, 国内和行业标准, 所有研究的诊断标准属于国际诊断标准的14个 (5.7%) , 属于国家标准的151个 (62.1%) , 属于国内行业标准的23个 (9.4%) , 医院标准4个 (1.6%) , 自拟标准45个 (18.5%) , 还有102篇文献代表的研究用到了其他的诊断标准。

3 讨论

3.1 研究的一般情况

参照循证医学文献评价方法和原则, 及Consort标准, 共得到243篇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文献, 代表了243个研究, 从发表的杂志级别看, 20.5%的研究发表在中央的综合期刊, 41.6%的研究发表在地方期刊, 有37.9%的研究发表在专科杂志, 从一个侧面反映研究的质量。有9.87%的研究有资金支持, 显示相关研究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对于高质量的研究, 资金的合理投入是必要的, 没有充足的资金, 很难保证研究的质量, 可以评估, 本研究纳入的243个研究, 研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考证。

从关键词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试验的研究论文撰写的质量应当进一步的提高, 在疾病相关的关键词部分, 90.10%的研究使用了“高脂血症”为关键词, 2.87%的研究应用“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为关键词, 不利于相关研究的检索。关键词, 尤其是Mesh关键词对于文章的准确定位和同类研究参考至关重要, 对于关键词,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试验大部分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规范。

从干预措施来看, 有约89.3%的研究使用了纯中医药的方法, 有大约10.7%的研究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从这些研究来看, 可以初步推测, 中医药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使用,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从干预措施的基础研究来看, 再次显示研究的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83.2%的研究没有基础研究或者没有描述, 对于疗效的论证不够强, 提示今后要加强干预措施的基础研究。

3.2 研究的目的

从研究目的分类来看, 93.4%的临床研究以观察降血脂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目的, 4项研究以迅速缓解高脂血症的症状为目的。12项研究以改善中医证候为目的。有9项研究描述了其他目的, 均为在观察降血脂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补充, 这些补充目的内容较为具体, 例如药物对除血脂以外化验结果 (血糖、血压) 的影响, 比较中西医结合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 心绞痛的缓解,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等。由此可以看出,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目的较统一。

3.3 研究的分期

研究的分期是一个临床试验重要的信息, 临床研究分为四期: Ⅰ期临床试验是在20名~30名正常成年志愿者身上进行的初步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 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Ⅱ期临床试验为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观察病例不少于100例, 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初步评价, 并推荐临床用量;Ⅲ期临床试验是在新药批准上市前进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观察例数不少于300例, 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社会考察;Ⅳ期临床试验是在药品上市后在社会人群较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也称为后期调研[3]。在所纳入的研究中仅有3个研究描述了分期, 可见对于临床研究分期的界定并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关注。

3.4 伦理问题

近十年的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对伦理的关注十分不足, 在243篇研究中, 仅有3篇文献提及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无一篇文献详细描述伦理学论证, 可见今后的研究应该加强重视伦理论证。

3.5 诊断标准的选择

有25.2%的研究使用了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35.8%的研究使用了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还有41.97%的研究使用到了其他标准。所有的标准中其中国家标准占62.1%, 国际标准占5.7%, 国内行业标准占9.4%, 医院标准及自拟标准占20.1%;如此看来,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试验研究诊断标准种类繁多, 需要进一步规范, 从而统一要求, 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 增加研究的可信度。

4 小结与展望

本研究秉承循证评价的理念, 参照Consort标准, 对近十年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按照不同的方面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从各个角度来看, 当前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的报道质量堪忧, 总体水平较低, 很多研究证据处于低质量的报道水平, 所以, 所报道的干预质量也难以评价。

科学和伦理是临床研究的核心要点, 基于这两方面的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GCP)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纵向比较, 临床试验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研究提示, 目前横向比较, 研究质量, 研究的报告质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没有规范的质量评估, 研究的报告也不能够清晰准确客观的反应临床研究的结果。

从分析可以看出, 当前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的质量形势堪忧, 很多研究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上, 在卫生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 引进GCP管理后临床研究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在很多细致工作方面, 仍有大量的事情有待于不断地完善。中药新药临床评价方法面对现实状况, 我们理当冷静思考, 应进一步规范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回顾总结近十年来以中药为主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试验基本信息评价。方法 检索收集近十年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试验文献, 基于循证进行评价, 并进行频数统计和百分率的计算观察。结果 总共得到近十年的高脂血症中医药临床研究共243篇相关文献, 发表在中央级杂志的文献23.3%, 地方级杂志28.6%, 专科杂志48.1%;仅有24项 (9.8%) 研究有资金支持, 其中得到中央科研资金资助的2篇 (0.82%) , 地方科研资金资助的22篇 (9.05%) , 其余的研究资金资助来源不明, 显示相关研究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纳入文献中使用的疾病相关关键词以“高脂血症”占90.1%最多, 而干预措施相关的关键词很少用到;干预措施的类别以纯中医为主, 占89.7%, 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的占10.3%;所有纳入文献的干预措施均没有基础研究的描述;研究的目的 以观察降血脂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多, 大约占到93.4%, 还有9篇文献在观察降血脂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目的 基础上又补充其他目的 ;243篇文献代表的研究仅有3篇有临床分期的记录, 3篇文献有关于伦理的记录;诊断标准有5.7%的研究用到了国际诊断标准, 62.1%用到了国家标准, 9.4%用到了国内行业标准。结论 参照循证医学文献评价方法和原则, 243篇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文献, 研究的质量存在诸多问题, 急需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高脂血症,循证医学,临床试验,文献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074.

[2]Jadad AR, Moore RA, Carroll D, et al.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ms:Is blinding necessary[J].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1996, 17:1-12.

医药临床代表的三大基本功 篇3

二十世纪音乐 (通常亦称为现代音乐) 风格的兴起和形成, 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晚期浪漫派甚至更早的一些时候。回顾20世纪这一百多年的音乐历史, 其整体性的特征是沿着对古典大小调体系回避——脱离——以致完全抛弃大小调调性思维这样一个轨迹发展的。

20世纪音乐的调性概念一开始就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一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调性观念的进一步复杂化, 以致于完全模糊传统的功能关系, 达到逐步瓦解传统调性体系的目的。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19世纪末的一些作品中。其二则主要是以勋伯格为首的表现主义作曲家, 他们一开始就竖起了无调性的大旗, 明显地避开了两极之间的过渡地域, 从彻底的调性直接转向了彻底的无调性。

本文主要论述“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阿诺尔德·勋伯格 (Arnold Schoenberg) 、阿尔班·贝尔格 (Alban Berg) 、安东·韦伯恩 (Anton Webern, ) 对十二音体系建立所做出的不同贡献, 及他们对20世纪音乐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勋伯格——对传统音乐的突破

勋伯格是系统阐述和发展十二音体系最重要的人物。在对传统写作方法的思考中, 他认为其中不断出现的半音性以及它连续不断的转调, 会破坏一个大型音乐作品整体的统一性。由此他开始走向完全不要调性的概念, 并不断地运用“半音性的整个资源”。他开始“解放不协和”, 和弦不再以三度构成, 他往往把和弦建立在四度上, 有时像德彪西一样用全音阶, 这在强调色彩效果的同时, 也有否定调性感觉的效果。

不难看出, 勋伯格这种音乐创作的演变根植于他早期对瓦格纳的继续——其早期作品《升华之夜》 (1899) 显示了极端发展的半音化和声, 调性的扩张和游移, 配器风格色彩绚丽都是对瓦格纳风格的强烈追求。1909年勋伯格创作的《三首钢琴曲》和《五首管弦乐小品》冲破了调性的束缚, 瓦解了传统的功能和声, 完成了无调性音乐的建构。此后又经过研究探索, 于1923年进入十二音序列的创作时期。

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勋伯格音乐形式上的大胆的探索, 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实质。面对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弊端的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接踵而来的种种现实, 人们的理想、信仰、道德观念、价值观念, 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冲击。于是勋伯格用独具匠心的音乐语言, 打破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浮夸风格;用迥异于传统的创作技法寻求新的表现途径;用独特的内容与风格表现当时的社会氛围;用极端主观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理想;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用讽刺怪诞的手法揭示他们的孤独与绝望。

勋伯格认为越是不和协的音响越能表达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越能形象、逼真地反应当时的社会现象。在他的音乐中, 自然地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夸张和扭曲, 从一种畸形、病态的描述中展示了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感受, 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德国作曲家埃斯勒说:“勋伯格没有使他所处的社会秩序变形, 他没有将它美化, 没有给它涂脂抹粉, 他在他的时代, 他的阶级面前举起了一面镜子, 镜子里所照出的不是美德, 但确实真实的。”

勋伯格努力寻找、探索新的创作技法, 将原于传统而又独特创新的结构与风格、音乐要素与表现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有限的音乐材料面前, 创造性地开拓各种表现途径, 探索各种合理的结构原则, 并随着结构思维的变化而发展, 在音乐的演绎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用极端的力度变化和无调性的刺激性语言, 构建了激进的音乐风格, 掀起一场音乐语言的革命。

二、贝尔格——序列音乐的浪漫主义

贝尔格一直追随着勋伯格的艺术风格而进行创作, 当勋伯格开始用十二音作曲之后, 贝尔格也开始了自己的音乐试验。贝尔格不像勋伯格、威伯恩一样倾向于在小规模音乐结构中创作, 他很少将小型的音乐结构作为自己情感表达的载体。相反, 在他的音乐作品中经常采用马勒式的宏大篇章表达深沉、悲伤的感情。

贝尔格一直在调性和十二音之间寻求妥协, 对十二音手法的处理远比勋伯格和威伯恩更为自由。在传统的思维中, 十二音音乐是机械的、毫无感情的。但是, 十二音技法只是一种手段, 而对于音乐风格的把握, 不同的作曲家有各自的见解。贝尔格是一个常常将个人经历和情感融入到音乐中的作曲家, 对他来说音乐必须表达明确的内容。贝尔格从来不是一位“有体系的”作曲家, 从来不接受一种学说或一种理论的约束, 他对十二音技法的运用实际上始终没有改变他固有的音乐风格和某些惯用的作曲手法。因此, 即使采用十二音作曲, 在他的作品中仍能看到传统音乐的痕迹。

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不难感受到贝尔格的作品中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他在十二音技法与传统音乐的结合中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全新的音乐语言, 给表现主义音乐增添了更多的感情力量和淡雅色彩。他把勋伯格枯燥的作曲方法同感情表现结合起来, 使这种新的、比较抽象的语言同样能够抒发人的感情, 给人于艺术的感染力。贝尔格的代表作品格局《沃采克》一直在西方备受欢迎, 堪称是表现主义音乐中最有影响的力作。

贝尔格绝不是浪漫主义的坚守者, 却从未脱离浪漫主义。尽管他采用无调性和十二音作为其音乐语言的构成, 然而作曲家本身擅长的悠长旋律线和连绵气息, 使作品的整体音乐气息和表情都展现为浪漫主义式的。贝尔格作品的标题性都极为鲜明。标题性本身就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尤其在晚期高度发展的浪漫主义音乐中, 作曲家最热衷的往往是痛苦、死亡、宿命等主题, 而且他也往往在音乐中记述私人的情感体验。

三、威伯恩——序列音乐中的古典主义

不同于贝尔格尽力把它拉回“过去”, 使它向传统靠拢, 威伯恩更倾向“未来”, 更具“先锋性”。威伯恩把勋伯格的作曲规则运用的更加彻底, 更加极端, 更加理性化, 因而使他的音乐语言更加抽象、主管, 带有更多的试验的性质

威伯恩继承了勋伯格主张中特别新颖和激进的因素, 在“新维也纳乐派”三位大师中, 他最彻底地割断了与调性的联系。他的音乐以高度的简洁凝炼而著称, 全部三十一首作品的录音加起来还不到三个小时, 勋伯格曾形象地把他的作品比喻为“一部小说紧缩成一声叹息”。威伯恩对十二音序列的应用也越来越复杂, 一方面是序列设计的微分和对称, 另一方面把代表他特色的音色和节奏等其他要素序列化, 把音乐推向了整体序列主义。他作品中简洁的复调织体新颖的“点描”式配器以及对称排列等结构原理, 使他的音乐成为先锋派的新起点。

如果说十二音作曲法对勋伯格来说这是旧的形态的一个回归, 那么对威伯恩来说则是一个开始。十二音的技巧为他作品中的逻辑性原则寻求到了出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点:

首先是旋律、和声的零碎和片断。在他的作品中, 音乐往往缺少流畅的、长线条的声部进行, 多用宽音程的跳进, 常将整小节或部分小节截成一段一段, 相互之间好像失去了联系。

第二是织体的节俭。威伯恩的音乐具有室内乐性质, 即使在他不常使用的大型乐队中也是如此。配器与旋律、和声的零碎片断相结合, 总是运用不同乐器的频繁转换, 以及不同演奏法的特殊效果, 突出乐器音色的不断变化。

第三是曲式结构的简短。威伯恩常用倒影、节奏移位等对位手法, 很少主题的模进或者重复。威伯恩认为:主题一旦开始, 就表现了它所要说的东西, 接着就必须出现某些新的东西。

第四是他的配器。一条旋律线可以同时分配给不同的乐器承担, 近似中世纪的分解旋律, 有时候仅仅是一、二个音、很少有四、五个音连续用同一音色奏出。最终得到一个全部由或明或暗的音响忽闪交融, 形成独特的、色彩平衡的织体。

结语

通过对个人风格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尽管他们三人都创作十二音作品, 但就风格特点而言, 老师勋伯格站在中心, 是十二音技术的发明者, 两个学生则将老师的技术推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威伯恩的十二音更加严谨, 而贝尔格则给十二音“松绑”, 给它以较多的自由。勋伯格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贝尔格和威伯恩则在各自的作品中完善发展了十二音理论。勋伯格以他天才的创新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努力, 彻底打破了一大小调体系为中心的调性体系, 开创了无调性音乐的先河, 并进一步把自己的理论完善为十二音体系, 成就了20世纪音乐的宗师地位。贝尔格和威伯恩则通过自己的创作, 极大地拓展了十二音体系的空间, 丰富了序列作曲手法的表现力。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阿诺尔德·勋伯格 (Arnold Schoenberg) 、阿尔班·贝尔格 (Alban Berg) 、安东·韦伯恩 (Anton Webern, ) 对十二音体系建立所做出的不同贡献, 及他们对20世纪音乐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现代音乐,序列音乐,勋伯格,贝尔格,威伯恩

参考文献

[1]保罗·亨利·朗.顾连理, 张洪岛, 杨燕迪, 汤亚汀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唐纳德·杰·格劳特, 克劳德·帕利斯卡.汪启璋, 吴佩华, 顾连理译.《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苏琳.传统与革新并举的勋伯格钢琴音乐.电影评介.2008 (19)

[4]刘文平.勋伯格十二音作品中的序列派生手法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 (03)

[5]钟峻程.十二音体系的零值思辨.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7, (03)

[6]姚恒璐.威伯恩早期作品中的潜调性关系及其半音组织设计.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3, (03)

医药临床代表的三大基本功 篇4

分配公平主要是指人们对分配结果的公平感受, 所以也被称为结果公平。组织行为学中对组织公平感的探讨则始于亚当斯 (Adams, 1965) 的公平理论, 它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公平理论认为, 职工的工作动机, 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

医药代表作为药品生产企业与医生之间的桥梁, 将最新、最准确的医药动态及时向医生传递, 并为医生提供合理用药的建议。同时, 医药代表还是联结制药企业与医疗单位临床研究的纽带, 他们一方面协助医生进行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反馈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对临床实际用药需求的调查, 协助企业确定新药的研发方向。我国医药行业处于变革发展阶段, 政策环境的改变会带来整个医药行业的起伏波动, 从而影响各个相关企业的制度改革, 最终影响到医药代表, 而这个群体对组织政策是否感觉公平、是否接受关系到改革是否成功。

对分配公平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目前还没有发现专门研究其相关性的文献, 在组织公平感的不同维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方面, 研究者们还持有比较大的争议, 本文试图从分配公平的角度对医药代表的工作绩效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相关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邮件发放问卷, 共收到190份有效问卷.调研针对从各类院校毕业1-2年的医药代表, 年龄在24-26周岁, 学历为专科或本科, 其中男性占63%, 女性占37%.在企业性质上, 26.3%来自私营企业, 15.8%来自国营企业, 15.8%来自合资企业, 42.1%来自外资企业.

2.2 研究工具

分配公平量表采用Price和Mueller编写的问卷包括5道题, 分配公平量表采用利克特5分等级量表, 选项从1分完全不同意, 过渡到5分完全同意, 分数越高, 公平性越强。

工作绩效问卷以陈国华, Porter和樊景立等的研究为基础, 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三个方面对个体绩效进行整体评价, 共有30个项目.

在调查过程中, 我们还获取了调研对象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 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企业性质。

2.3 统计方法

进行的统计处理主要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 采用SPSS11.5完成。

3 结果

3.1 工作绩效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工作绩效量表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 各有5个、4个、11个子项目, 经过相关性分析, 剔除相关性较强的子项目, 最后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分别有3个子项目, 组织公民行为有4个子项目。因素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

3.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分配公平和工作绩效的影响

考虑到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可能会影响到分配公平和工作绩效, 比如:不同企业类型的员工的工作绩效情况可能不同, 对分配公平的知觉也可能不一样, 所以我们先分析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分配公平和工作绩效的影响。检验的结果表明, 在分配公平和工作绩效上, 不同企业类型的被调研对象不存在显著差异。

3.3 分配公平和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用分步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a Dependent Variable:工作满意度

可以看到, 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 分配公平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 所以应该接受零假设, 认为他与工作满意度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

a Dependent Variable:组织承诺

可以看到, 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 分配公平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 所以应该拒绝零假设, 认为他与组织承诺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a Dependent Variable: 组织公民行为

可以看到, 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 分配公平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 所以应该接受零假设, 认为他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

4 分析和讨论

从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分配公平和工作绩效的影响上来看, 企业类型并没有对分配公平和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这可能是由于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 产生同化现象, 比如外资企业对医药代表有严格的控制规范制度和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 大多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也在医药界具有良好的口碑, 国内医药企业纷纷效仿外企, 在对医药代表的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加以改善。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分配公平对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而对组织承诺的影响较为显著。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 今后的研究者应该把分配公平作为组织承诺的一个重要前因变量来考虑, 并进一步研究分配公平究竟是如何影响组织承诺的, 分配公平对组织承诺的影响是否会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等。

5 建议

5.1 建立公平完善的货币薪酬体系

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薪酬水平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结果, 折射出企业对员工工作业绩的认可程度, 会影响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在实行货币薪酬制度的同时, 要注意员工的公平感, 既要考虑个体的公平性, 也要考虑整体的公平性。只有在组织成员都认为薪酬系统是公平的前提下, 才可能认同和满意。货币薪酬方面, 第一、重视团队激励。目前, 在内部以团队为基础开展项目, 强调团队内协作的工作方式正变得越来越流行, 特别是在医药代表中间。因此, 与之相适应, 应该针对团队设计专门的激励方案和薪酬计划。第二、员工激励长期化、薪酬股权化。员工离职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长期激励不足。

5.2 建议公平完善的非货币薪酬体系

非货币薪酬方面, 主要指企业能提供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第一、公平晋升的机会。企业绩效考核必须体现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 职务晋升要以员工的绩效考核为基础, 同时也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对于员工来说, 晋升是一种社会地位的提升, 能够使员工的尊重需求和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提升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值得注意的是, 管理者在借此手段提高员工组织承诺的时候, 要注意员工本身的素质和能力是否适应新职位的要求和组织内其他员工的公平感。第二、公平发展的机会。管理者可以通过减少对员工工作的约束、增加权责、增加培训机会等手段来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帮助员工实现自我, 从而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与职业承诺, 形成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体, 以减少优秀员工的流失。

摘要:通过实证研究, 浅析分配公平对医药代表工作绩效的影响,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分配公平对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而对组织承诺的影响较为显著, 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分配公平,医药代表,绩效

参考文献

[1]Price J L.Mueller C W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Measure-ment, 1986.

[2]陈国海, 方华, 刘春燕.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09-111.

[3]张爱卿.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3:200.

[4]刘璞, 井润田, 刘煜.基于组织支持的组织公平与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 2008, 20 (11) :31-35.

[5]周晓玲, 高孝伟, 赵永进.组织公平评价模型及实证[J].学术论丛, 2009 (18) :77-79.

[6]解志韬, 石金涛, 祝金龙.组织公平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7) :72-73.

上一篇:购销货物合同下一篇:15感官作业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