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2024-07-22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通用10篇)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篇1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系统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的整体素质,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以学校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加快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为重点,以提高广大教师执教能力和干部学校管理水平为目的,努力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守信念、重品行、有本领、想干事、能干事的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为促进素质教育、和谐校园健康发展而提供思想、能力和知识保证全力打造学习型团队。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按需培训,坚持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的原则,准确把握教师、干部特点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需求开展培训。

三、培训对象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学校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

四、培训内容和目标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的学习培训由办公室负责组织安排。培训内容主要为了解掌握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素质教育战略目标,教育领域法律法规等政策性法规和方针,以党史党风党纪为重点的党性教育,以职业操守为重点的道德品行教育。加强自身教育理论学习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把学习同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学校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由办公室负责全校管理岗位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为重点进行政策理论、职业道德、管理技能、优质服务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增强工作责任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教师的学习培训由办公室负责协调全校教师的学习培训。培训内容为重点进行政策理论、职业道德、专业技术、优质服务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坚持贯彻新课改精神,善于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特殊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

五、培训方式方法

根据岗位特点和培训内容需要,主要以集中轮训为主,同时采用远程教育、流动课堂、实践锻炼、外出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现场观摩、情景模拟等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大力推动培训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学校行政干部主要以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理论中心组学习、周末课堂的培训活动为主,结合校内培训和个人自学等方式进行。学校管

理人员和教师,根据《国家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发展纲要》,围绕教育、教学需要,采用暑期教师集训为主,辅佐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 教学开放周,课改培训、教师继续教育、集体备课、校本培训、外出考察等方式进行。

六、培训安排

暑期集训。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学校按照要求组织8天的暑期集训,确保所有的干部、教师参与轮训,专题研训。教育系统培训工作,点多面广,针对干部、教师的专项培训活动,重点围绕每年师德师风学习、新课程培训、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教师继续教育、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周末课堂、党员学习小组等专题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丰富培训内容,促进优质培训资源推向教学一线,帮助干部、教师提高认识、丰富知识、增强能力,个人自学。鼓励干部、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学,倡导基层干部每天自学一小时。充分利用网络,党政干部侧重湖北省干部在线学习中心、中国教师行动网及现代信息网络平台,教师侧重于国家、省、市三级教育部门的教学教研网络信息,开展基层干部自主学习。交流互学。学校在适当的时候有计划的组织学校干部、教师分批和协作区交流互学。同时学校在寒暑假聘请相关专家到校指导学习。

七、工作步骤

这次主题培训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准备阶段:2012年4月,制定主题培训具体实施方案,对培训作出具体部署。实施阶

段: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具体实施方案,认真开展培训行动,合理安排班次,精心设计内容,优化师资配置,提高培训效果,推进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总结阶段:2012年11月,认真回顾和总结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将主题培训工作总结报市教育局。

八、组织领导

为了落实好科学发展主题培训工作,学校成立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实施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魏林庆

成员:李尚清杨志新袁俊

九、相关要求

为了使活动不走过场,真正起到开展一项活动,带动一批队伍,创新一处效果,要求全体学员要认真做到:

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开展科学发展主题培训工作,是当前党中央的重要工作部署,是我校提高全体干部、教师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活动。强化检查、督促落实。学校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领导小组将适时对各处室、各年级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制度约束、激励先进。参加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情况将计入干部教师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并将培训情况作为干部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选用聘用的重要依据,与干部教师的评先相结合。每人参与行动计划所获达到160个学时以上,其中参加集中轮训学时不少于20个。学以致

用,注重实效。全体干部教师在学习培训中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着力破解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努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科学发展主题培训工作,是提高全体教职工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活动,要把学习教育活动同当前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紧密结合、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同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结合,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要把开展主题培训工作与做好业务工作统筹兼顾,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创造性地深入开展活动,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起到提高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2年4月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篇2

统分结合, 探索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效衔接

考量目前一贯制学校的管理模式, 似乎也没有什么科学权威的定论。从基本模式来看, 大致有三种:一是“统一式”, 彻底打破原中小学界限, 实行“紧密型管理”, 条线专管, 一统到底;二是“分开式”, 小学管小学, 中学管中学, 基本独立;三是“统分式”, 把学校分成中、小学两部, 实行相对的“松散型管理”, 有的统一, 有的分开, 统分结合。其中第二种模式失却了“合并”的本意, 基本可以抛弃。第一、三种均有较为成功的实例, 但也无孰优孰劣的结论。就实践来看, “统分式”是运用比较多的管理模式。“统分结合”管理模式既考虑了小学与初中不同的教育特性, 又立足一贯制学校的“一校性”, 能统即统, 不统即分。把具有共性的工作放在一起统一管理, 如统一校名、统一基本规章制度、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工作安排、统一后勤管理等;把个性的工作分开管理, 如教学教研、教学评价、职称评定和教学常规工作等。把学校视为一个整体, 实行一种整体规划下的“分”工, 每一条线从小学到初中分别安排1~2位校级领导直接分管。同时某一条线、某方面的工作虽然是部分, 但又是相对统一的整体。所以“统分管理模式”是一种在整体为主基础上有“统”有“分”, “统”中有“分”, “分”中有“统”, “统分”有机结合, 相互交叉, 共同围绕办学目标进行管理的模式。

合理流动, 探索中小学人力资源优化衔接

师资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在一般学校仅局限于执教学科或事务岗位的变化, 其他更深层次的岗位变动很难实施。一些规模较大含有隶属完村小的中心小学尚可以进行中心校与完村小之间的一定区域的工作地点轮动变化, 而一贯制学校由中小学合并而成, 在统分模式管理下, 教师间的各类活动都变成校内活动, 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合理流动变得可行。

合并而成的一贯制学校, 因为部门的重组、岗位设置压缩、班级优化设置等因素, 人力资源肯定会变得富余, 人才引入机制也会相对灵活, 所以有必要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

1.富余人员, 择岗而聘。组建前的原中小学, 特别是原小学往往已经历过所属完小、村小、教学点的撤并, 组建后因为生源减少、班级重组、部门重组等因素, 人员编制明显富余, 这些因新学校组建而形成的“富余人员”, 需要妥善安排, 有的仍需安排在一线教学, 但视情况适当减少一些工作量, 有的需要“择岗而聘”, 安排到新的岗位。

2.教师招聘, 灵活机动。现行教师招聘制度都涉及一个硬性指标, 即“学历达标”。而一贯制学校在这方面有一个特例:在需要的时候, 可以用小学编制招聘一名大专学历的教师到中学部任教, 用缺编的中学编制招聘一名本科的教师到超编的小学部任教, 因为这是在一所学校内, 待这些老师学历达标后, 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学校的需要选择在小学或者初中任教。

3.中小学教师合理调剂。搞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 还有一条更直接的途径, 就是打破中小学界限, 实现教师的轮岗换位, 相互流动, 优化师资配置, 形成能上能下用人机制。但从弊端来看, 存在一些矛盾, 一是教师资格认定问题;二是教师职称评定问题;三是涉及教师的心理状态问题。从现有的实践经验来看, 应当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在需要的时候, 可以抽调部分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小学教师到初中学科任教, 但忌过多地抽调;二是初中教师抽调到小学任教要慎重, 特别是对一些因教学能力不足而调剂到小学者, 要充分与之沟通, 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和舆论导向工作, 避免产生负面作用;三是调剂要结合学科性质, 比如小学到初中可先选择语文、数学, 初中到小学者先从英语、信息技术入手。总之, 中小学教师的合理调剂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 结合教师实际, 目的是盘活学校人力资源, 使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人文沟通, 探索中小学教师群体之间的和谐衔接

“组建”型一贯制学校绝不是简单地把“几块牌子合成一块”“几个校长变成一个”等等形式上的合并, 关键是“教师群体”的融合。事实上, 单是在一所学校内, 尚有可能存在不同的“教师群体”, 何况, 几所学校合并而成。合并后, 教师的外在角色一下子转变了, 但教师的心理角色转换却并不那么容易。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切实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关怀, 实现教师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和谐相处。

1. 防止优越感。

“一贯制”甚或冠以“实验”两字, 并非表示学校等级上升了, 待遇要提高了, 地位变优越了, 这只是学校办学模式的一种改变。谨防优越感对于教师如此, 对于管理者更如此。

2. 融解失落感。

在现实生活中, 说到“合并”, 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将其与经济、企业联系起来, 习惯地联想到“合并”的一些近义词:兼并、吞并、破产、收购……在这种意识的孕育下, “合并体”内的成员产生心理变化也就正常了。“合并组建型”一贯制学校教师的失落感往往产生于所谓的“被合并”一方, 比如被搬迁的一方、规模较小的一方, 或者是小学方。这种失落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融解, 势必会对工作产生影响, 比如工作热情减退、动力消退、信心缺失等。

3. 提高和谐度。

融解失落感要从营造和谐度入手。和谐校园的构建有五个要素:人、事、物、景、情, 其中人的和谐是关键, 事的和谐是核心, 物的和谐是保障, 景的和谐是窗口, 情的和谐是基础。营造和谐校园, 要建设一支和谐的学校领导班子, 坚持刚性制度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统一, 坚持把教师发展当要务, 尽一切可能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坚持师德师风建设, 培育“比事业、树正气、镇邪气”的校风, 坚持和谐人际关系的宣扬, 注重对教师工作、生活上的人文关怀。营造人际和谐度需要的不只是待遇, 很多时候往往体现在一些人文细节上:一次慰问、一个表情、一份礼物、一句问候、一项活动、一回谈话……需要的是以人为本, 用法规距、用情浇灌、用心沟通, 建立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团结体”。

整体序化, 探索中小学德育全程衔接

对于合并以后成立的一贯制学校, 在完成围墙拆除之后, 意味着原本独立的、相对缺乏交流的两所学校成了“一家”, 中小学生之间的接触变得便利频繁, 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得更加直接和便捷。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管理到位, 则相互促进;教育失当, 则相互干扰。处于磨合期的一贯制学校, 德育不仅是重中之重, 更需要整体谋划, 突出“序列化”, 综合治理。

1.德育整体序列化。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德育工作不分层次, 搞运动式、一刀切, 不讲序列, 这其实是违背人的成长规律的。一贯制学校德育管理尤其要研究这个“序”, 揭示这个“序”, 并按这个“序”安排德育内容, 包括年龄层次的序列化、德育内容的序列化、时间跨度的序列化、空间跨度的序列化、德育目标的序列化。

2.假期 (尤其是暑假) 监管衔接。由于一般小学和初中的相对独立性, 每年的暑假时段, 小学在期末将毕业生名册或者进一步将毕业生送到所属初中以后, 事实上已经完成“使命”, 基本放弃管理了。而初中学校除了在上学期末接受名册或者匆匆一览之外, 尚没有实际意义的接触, 尤其在分班、任课老师配备未到位的情况下, 暑假里的六年级学生往往容易成为双方管理的“盲点”, 一些品行顽劣的学生很容易在这期间发生思想和行为上的裂变, 一些偶发事件也容易发生。而一贯制学校的优越性就是双方管理者与教育者都应当毫无借口地承担起这一时段的管理责任。

教研联动, 探索中小学课堂教学对口衔接

相对而言, 小学课堂教学活泼生动, 容量小,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习素养的培养;中学课堂教学内容多, 容量大, 学习的功利色彩相对较重。我们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好衔接, 就需要小学和初中的教师多进行听课交流, 进行有机融合。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建立中小学校本教研联动机制, 让教师们切身感受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不同特点, 取长补短, 实现中小学课堂的“无缝对接”。“教研联动”就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 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校本教研活动, 可以通过跨段听课、上课、评课、学科组定期交流、专题座谈、自发性跨年段听课、举办教学开放活动等形式来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相互适应和有效衔接。

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 关键是通过师与生、教与学提前进行全范围、多层次的相互了解、相互适应, 把“突变”变成“渐变”, 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

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团队建设 篇3

关键词: 九年一贯制 团队建设 团队工作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及学校布局的调整,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九年一贯制学校逐渐出现增多。我校便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要在此接受小学和初中连贯性、一体化的教育。实行一贯制以来,我校团队工作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做到环环相扣、面对面交流,同时团、队根据各自特点开展有特色的活动,逐步呈现团队工作的连续性、层次性及递进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团队教育提供良好的办学模式和育人氛围。

一、端正态度,在全体师生中树立团队一体化思想

人心齐,泰山移。在工作中,要积极向教职工宣传实施九年一贯制教育的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凝聚人心,稳定队伍。同时,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少先队活动,帮助全体师生逐步增强一体化意识,树立一体化思想。此外,充分利用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影响力进行全校表彰。

在此基础上,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联合开展团队活动,实现团队一体化。如:(1)团课走进毕业班活动,请初三年级各班支部书记给六年级少先队员上团课,少先队辅导员给初一年级的中队辅导员做如何做好少先队工作的讲座。(2)一年级小学生入队仪式,请初中的共青团员为小学生佩戴红领巾,并共同宣誓。(3)定期开展全校师生联谊活动。通过一系列团队活动的开展,缩短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的距离,团队一体化思想初步树立。

二、确定团队一体化的工作管理模式

团队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模式的一部分,是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统一领导,形成分条管理、分块负责、条块结合的团队管理模式,明确各个部门、岗位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这个模式有三个特点:(1)打破原中小学的界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优势,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一体化的管理;(2)有利于管理人员的取长补短,以全局的观念思考工作,实施管理;(3)有利于团队工作的渗透和融合。

三、规范一体化衔接制度、组织规范

健全规范的组织机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顾问,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为辅导员,团员队员干部为组员的实验学校青少联合委员会。委员由团支部、少先队双方民主选出组织能力强的团员、队员担任,分别根据需要设置委员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联络员等岗位。工作范围以我校为主,在岗位安排上,团支部书记负责全面工作,与总队辅导员联系做好活动的安排组织工作。组织管理规范,在学校团队工作中建立适合团员、队员的管理机制。如:小学设计并使用“我写童年”的少先队员个人光荣档案,此档案伴随队员升入中学,直至离队。这个“我写童年”的少先队个人光荣档案,小学毕业后将以档案形式移交给队员所升入的中学团支部,作为小学少先队组织向中学团队组织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为发展团员的培养对象。中学团支部建立了“我的初中生活”个人档案,由个人定期记录,各支部负责保管。这样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个人档案。

四、做好团队工作,探索团队衔接的有效途径

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共青团是青少年的群众组织,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他们所处的时间段正是九年義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学校要全面实现一体化,做好团队衔接是关键。本着团建带队建,队建促团建,团队一体化全程发展的工作思路,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实现途径:

途径一:通过团队日常工作,促进衔接。根据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下沉工作重心,学校加强对中队干部的指导和监管力度,及时调整初中少先队领导机构,在学校团委会中设立大队部,实现团队工作领导一体化。同时,加强初中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中小学辅导员联系制度,聘请有经验的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为中学的辅导员进行讲座,召开中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专题研讨会,将小学优秀辅导员的评选延伸到中学,为团队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途径二:通过初中团队建设,促进衔接。按照双向延伸、双向渗透的原则,实行“初一建团,初三离队”的组织机制。即在初中实行团队组织并存,团的建设向初一乃至小学高年级扩展,队的建设则一直延续到初三结束。同时,充分发挥中学生团校的作用,对队员进行团的基本知识教育,团队员仍保留队籍,留队带队。在初一普及团知识教育,加大推优入团力度,实现建团强队的目标;初三延伸少先队的建设与教育,加快推优入团,实现强团带队的目标。

途径三:通过典型引路,促进衔接。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开展团员队员手拉手,支部中队心连心系列活动。在管理中建立适合队员心理需要的管理机制,让学生在组织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篇4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

1.与教育资源的共享, 降低学校的运作成本

2.中小学合并, 办学规模大了, 教师多了, 人气旺了, 教师的合作、交流、研讨在面上更广了

3.教育和培养方案科学、完整、系统

小学教育是塑造型教育, 而中学教育一般都是矫正型教育。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会全面考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制订出一套九年一贯的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教育和培养方案。

4.九年一贯可以减少行政人员, 减少管理层面, 减少机构, 提高办事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弊端

1.学校管理问题

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单一的小学或中学相比人多、物多、事多, 加上中小学的教育规律不同、教师的层次不同, 因此, 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

2.学生管理问题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面对的是6~15 岁的学生, 年龄跨度大, 因此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 开展学生集体活动, 如果联合起来开展, 学生知识层次不同、能力水平不一致, 如果单独开展又要相互影响。

3.教师考核问题

尽管小学与初中都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有着不少共同点, 但事实上中小学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很难用统一的尺子来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成绩, 也很难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量化方案。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几点对策

1.更新管理理念, 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校组建之初, 确立了“统一领导、分部负责、条块结合、全程管理”的管理原则, 提出了中小学“整体联动”的教学管理思路, 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实施全面、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

2.合理整合人力资源,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我们打破中小学界限, 推行了择优上岗、按需设岗、以岗定人的用人机制, 将业务骨干、教学能手推向一线, 抽调部分业务能力强、自身素质高的小学教师充实到初中数学、语文、体育等学科, 从而盘活学校教师资源, 使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认真树立“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的理念

要解决好因体制变化造成的教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就必须要把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问题放手让教师讨论。如, 我校的“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教职工考勤办法”等多个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 都通过广大教师充分讨论、收集意见, 再提交教代会展开讨论, 形成方案。

4.消除教师的本位主义思想, 打破中、小学界限, 树立整体观念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要想“一以贯之”。全校形成一个互相融合的有机整体, 首先就要在思想认识上不断加以协调, 使全校所有教职员工对“九年一贯制”这个概念有一个正确认识和整体把握。

5.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为广大教职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学校要通过党、政、工、团、队开展多种活动, 如组织谈话, 正面疏导;嘘寒问暖, 解决疾苦;搭建平台, 展示才华等, 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理顺关系, 形成合力。

诚然, 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有它独特的优点, 但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为教育工作管理者, 我们只有找准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的切入点, 抓大放小, 求同存异, 才能为办出有农村特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而不懈努力!

摘要:通过对周边几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调查与了解, 结合国家对九年一贯制的定义,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谈了一些看法与见解。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篇5

统分结合,探索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效衔接

考量目前一贯制学校的管理模式,似乎也没有什么科学权威的定论。从基本模式来看,大致有三种:一是“统一式”,彻底打破原中小学界限,实行“紧密型管理”,条线专管,一统到底;二是“分开式”,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基本独立:三是“统分式”,把学校分成中、小学两部,实行相对的“松散型管理”,有的统一,有的分开,统分结合。其中第二种模式失却了“合并”的本意,基本可以抛弃。第一、三种均有较为成功的实例,但也无孰优孰劣的结论。就实践来看,“统分式”是运用比较多的管理模式。“统分结合”管理模式既考虑了小学与初中不同的教育特性,又立足一贯制学校的“一校性”,能统即统,不统即分。把具有共性的工作放在一起统一管理,如统一校名、统一基本规章制度、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工作安排、统一后勤管理等;把个性的工作分开管理,如教学教研、教学评价、职称评定和教学常规工作等。把学校视为一个整体,实行一种整体规划下的“分”工,每一条线从小学到初中分别安排1~2位校级领导直接分管。同时某一条线、某方面的工作虽然是部分,但又是相对统一的整体。所以“统分管理模式”是一种在整体为主基础上有“统”有“分”,“统”中有“分”,“分”中有“统”,“统分”有机结合,相互交叉,共同围绕办学目标进行管理的模式。

合理流动,探索中小学人力资源优化衔接

师资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在一般学校仅局限于执教学科或事务岗位的变化,其他更深层次的岗位变动很难实施。一些规模较大含有隶属完村小的中心小学尚可以进行中心校与完村小之间的一定区域的工作地点轮动变化,而一贯制学校由中小学合并而成,在统分模式管理下,教师间的各类活动都变成校内活动,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合理流动变得可行。

合并而成的一贯制学校,因为部门的重组、岗位设置压缩、班级优化设置等因素,人力资源肯定会变得富余,人才引入机制也会相对灵活,所以有必要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

1、富余人员,择岗而聘。组建前的原中小学,特别是原小学往往已经历过所属完小、村小、教学点的撤并,组建后因为生源减少、班级重组、部门重组等因素,人员编制明显富余,这些因新学校组建而形成的“富余人员”,需要妥善安排,有的仍需安排在一线教学,但视情况适当减少一些工作量,有的需要“择岗而聘”,安排到新的岗位。

2、教师招聘,灵活机动。现行教师招聘制度都涉及一个硬性指标,即“学历达标”。而一贯制学校在这方面有一个特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用小学编制招聘一名大专学历的教师到中学部任教,用缺编的中学编制招聘一名本科的教师到超编的小学部任教,因为这是在一所学校内,待这些老师学历达标后,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学校的需要选择在小学或者初中任教。

3、中小学教师合理调剂。搞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还有一条更直接的途径,就是打破中小学界限,实现教师的轮岗换位,相互流动,优化师资配置,形成能上能下用人机制。但从弊端来看,存在一些矛盾,一是教师资格认定问题;二是教师职称评定问题;三是涉及教师的心理状态问题。从现有的实践经验来看,应当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抽调部分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小学教师到初中学科任教,但忌过多地抽调;二是初中教师抽调到小学任教要慎重,特别是对一些因教学能力不足而调剂到小学者,要充分与之沟通,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和舆论导向工作,避免产生负面作用;三是调剂要结合学科性质,比如小学到初中可先选择语文、数学,初中到小学者先从英语、信息技术入手。总之,中小学教师的合理调剂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结合教师实际,目的是盘活学校人力资源,使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人文沟通,探索中小学教师群体之间的和谐衔接

“组建”型一贯制学校绝不是简单地把“几块牌子合成一块”“几个校长变成一个”等等形式上的合并,关键是“教师群体”的融合。事实上,单是在一所学校内,尚有可能存在不同的“教师群体”,何况,几所学校合并而成。合并后,教师的外在角色一下子转变了,但教师的心理角色转换却并不那么容易。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切实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实现教师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和谐相处。

1、防止优越感。“一贯制”甚或冠以“实验”两字,并非表示学校等级上升了,待遇要提高了,地位变优越了,这只是学校办学模式的一种改变。谨防优越感对于教师如此,对于管理者更如此。

2、融解失落感。在现实生活中,说到“合并”,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将其与经济、企业联系起来,习惯地联想到“合并”的一些近义词:兼并、吞并、破产、收购……在这种意识的孕育下,“合并体”内的成员产生心理变化也就正常了。“合并组建型”一贯制学校教师的失落感往往产生于所谓的“被合并”一方,比如被搬迁的一方、规模较小的一方,或者是小学方。这种失落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融解,势必会对工作产生影响,比如工作热情减退、动力消退、信心缺失等。

3、提高和谐度。融解失落感要从营造和谐度人手。和谐校园的构建有五个要素:人、事、物、景、情,其中人的和谐是关键,事的和谐是核心,物的和谐是保障,景的和谐是窗口,情的和谐是基础。营造和谐校园,要建设一支和谐的学校领导班子,坚持刚性制度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统一,坚持把教师发展当要务,尽一切可能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培育“比事业、树正气、镇邪气”的校风,坚持和谐人际关系的宣扬,注重对教师工作、生活上的人文关怀。营造人际和谐度需要的不只是待遇,很多时候往往体现在一些人文细节上:一次慰问、一个表情、一份礼物、一句问候、一项活动、一回谈话……需要的是以人为本,用法规距、用情浇灌、用心沟通,建立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团结体”。

整体序化,探索中小学德育全程衔接

对于合并以后成立的一贯制学校,在完成围墙拆除之后,意味着原本独立的、相对缺乏交流的两所学校成了“一家”,中小学生之间的接触变得便利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得更加直接和便捷。这种影响有利有弊,管理到位,则相互促进;教育失当,则相互干扰。处于磨合期的一贯制学校,德育不仅是重中之

重,更需要整体谋划,突出“序列化”,综合治理。

1、德育整体序列化。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德育工作不分层次,搞运动式、一刀切,不讲序列,这其实是违背人的成长规律的。一贯制学校德育管理尤其要研究这个“序”,揭示这个“序”,并按这个“序”安排德育内容,包括年龄层次的序列化、德育内容的序列化、时间跨度的序列化、空间跨度的序列化、德育目标的序列化。

2、假期(尤其是暑假)监管衔接。由于一般小学和初中的相对独立性,每年的暑假时段,小学在期末将毕业生名册或者进一步将毕业生送到所属初中以后,事实上已经完成“使命”,基本放弃管理了。而初中学校除了在上学期末接受名册或者匆匆一览之外,尚没有实际意义的接触,尤其在分班、任课老师配备未到位的情况下,暑假里的六年级学生往往容易成为双方管理的“盲点”,一些品行顽劣的学生很容易在这期间发生思想和行为上的裂变,一些偶发事件也容易发生。而一贯制学校的优越性就是双方管理者与教育者都应当毫无借口地承担起这一时段的管理责任。

教研联动,探索中小学操堂教学对口衔接

相对而言,小学课堂教学活泼生动,容量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习素养的培养;中学课堂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学习的功利色彩相对较重。我们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好衔接,就需要小学和初中的教师多进行听课交流,进行有机融合。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建立中小学校本教研联动机制,让教师们切身感受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不同特点,取长补短,实现中小学课堂的“无缝对接”。“教研联动”就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校本教研活动,可以通过跨段听课、上课、评课、学科组定期交流、专题座谈、自发性跨年段听课、举办教学开放活动等形式来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相互适应和有效衔接。

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关键是通过师与生、教与学提前进行全范围、多层次的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篇6

【关键词】科学;物理;衔接;九年一贯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69-02

1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物理教材衔接的意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将在九年内不间断的接受义务阶段教育,如果能在此期间对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进行衔接整合,必然有利于学生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思维的优化。

1.1实践方面,一是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初中教学方式和内容;二是为初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三是为其他学科的教学衔接提供参考。

1.2理论方面,它能够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内容。对初中和小学的素质教育进行通盘考虑,研究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具有重大的价值。

2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科学、物理衔接的方法

2.1学科性质的比较。 从课程性质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可见,小学科学重在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初中物理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2课程理念的比较。 从课程理念看,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应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应注意学科渗透。;应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2.3课程目标的比较。 从课程目标看,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物理,其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4内容标准的比较。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如力、机械、声、光、热、电、磁等,它们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将关系到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心理感受。但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在知识的深度上是递进的关系,初中物理一节课的容量明显增加。可见很多物理知识是以小学科学为基础的,小学科学的扎实基础有助于初中物理的学习。教学过程中难易程度把握不当,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2.5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形式更感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注重游戏因素,通过娱乐形式达到学习目标。在科学课中,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活动,在体验中学习。过度到中、高年级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逐渐过度到对学习的内容、对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开始出现叛逆情绪,学习动机开始发生变化,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在学生的学习中,若出现困难就容易产生挫败感,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其自信心。所以初中物理要思考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各个方面的能力。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使学生的学达到最大化。深入的研究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每一个知识点的衔接,这种衔接不是盲目的加深难度,盲目的加深难度会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注重基础,使学生能顺利踏上新台阶。

2.6本校教师岗位循环及教师交流。 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可以实现教师的1—9年级的大循环和学段内的小循环,本校物理教师在担任本学科的同时担任科学教学,能够在小学阶段衔接初中的内容,在初中教学时更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学校每周开展一次本学科的教研,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月开展一次综合性的教研,物理、化学及专职科学教师进行研讨,进行同课异构或一人多轮。比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中出现“对比法”,而在八年级上册物理中则叫“控制变量法”。教师们在一起研讨,能更好的解决这类由于学生认知局限性造成的问题。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篇7

原青川县建峰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已失去大部分使用功能,占地规模远未达到规范要求;新学校为异地重建,由浙江省富阳市援建,2009年8月竣工验收后正式投入使用。学校设计规模为18个班级,其中小学12个班,初中6个班;学生840人。总用地面积19 555.84 m2,总建筑面积9 400 m2。本次学校设计时间紧,要求高,社会意义大,安全至关重要,抗震减灾成为设计的重点;同时,作为校园文化内涵所展现的“场所、乡土有机、校园色彩”等方面,也不应是“抗震援建”学校而忽略的。

基地依山面河,地形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山地特征。

2 设计指导思想

2.1 场所校园

建筑依山面河,顺应基地和自然朝向,布局紧凑合理;在对山体做最小破坏的情况下,形成与基地相融合的场所校园。

2.2 抗震概念表达

1)建筑形体方正简洁,符合“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2]要求,以利于抗震;2)各栋建筑前面都有小广场或庭院,连接逃生通道通往操场,全校形成“建筑(室内)—小广场或庭院(室外)—操场(广场)”多级应急疏散模式,有利地震等紧急事件发生时人员快速有序地到达安全区域。

2.3 乡土有机的校园

1)利用当地材料,降低运输成本。2)作内坡屋面,以与周边坡顶民居相协调。3)控制建筑体量,化整为零。教学楼大部分为3层,局部2层的屋面可作空中活动平台,满足学生课间休息。适当减小建筑长度,把直线变成短肢“L”形,营造相对围合的院落空间。

2.4 防洪防地质灾害设计

1)主要建筑尽量布置在高处,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高要求,做好场地内的护坡和集洪沟。

2)建筑物尽量避开陡坡地,与之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滑坡等灾害造成损坏。

2.5 无障碍设计

本建筑处于四川山区,场地原始地形南低北高,总高差达12 m;为方便地震灾区的残障人士使用,设计中尽量用坡道连接主要建筑单体。

3 总体布局

主入口设在北侧乡场镇支路上,在用地东南侧设置次要入口(满足后勤出入);于基地西北区块布置教学区,含综合楼和教学楼;南部布置生活区,有食堂、学生宿舍;把运动场布置在中部东边沿河标高较低区域,教学区和生活区中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围绕运动场布置,有利于突发事件时人流迅速疏散到运动场。一条贯穿南北的校园主干道把教学和生活两大区域连接起来,由支路进入各区域庭院内部,满足生活、消防及疏散要求。

4 单体设计

综合楼:主要为办公、多功能厅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室。1层布置办公和两层通高的多功能厅;2层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学生通过宽大的直跑楼梯直接到达二楼,减少学生上下课经过时对一楼教师办公空间的干扰。沿南面靠近操场侧作两层高柱廊,有利于师生在天气不好时活动。

教学楼:平面成“E”字形布置,主要为教室及图书室。南北向的三横条为各班级主要教室和图书室,共3层,单廊式布置采光通风良好;横条间距均大于25 m,满足《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要求。中间所夹的两组东西向房屋主要为实验、艺体等辅助教室,共两层,其平屋面设计成空中活动平台,为3层的学生提供课间场所。东端(沿操场侧)布置三部敞开式疏散楼梯,有利于紧急情况下学生快速疏散到操场上。

学生食堂:1层为厨房、淋浴、锅炉房及教师餐厅;2层为学生餐厅,食物通过食梯送至二楼售卖。靠西于车行道路上架空,设计350 m2左右的空中活动平台,通过楼梯和坡道与操场和主干道连接;解决了人车及人货分流的问题、山区室外活动场地紧张问题、人员集中场所突发事件的安全疏散问题,也可基本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学生宿舍:建筑面积2 940 m2,共4层,除管理员的房间外床位达520个,可满足60%以上的学生住校。每层学生宿舍17间, 85%的房间为东南向;东北角设3间教室管理用房,北面为楼梯、管理、淋浴和厕所等辅助空间,底层设男女太阳能热水洗澡间各一;学生宿舍窗外均设凉衣设施;以上各种措施为宿舍的整洁卫生、使用方便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5 造型及色彩设计

立面造型设计强调方正简洁的体块;屋顶采用内坡屋面,以求与当地民居相呼应。校园色彩设计上采用米黄色的墙面、灰色线条和深色瓦屋面先确定出校园阳光雅致的基调;再在教学楼开敞楼梯间部分,设计少量的红色、绿色、蓝色构架,活泼的色彩如学生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学校的整体外观设计,充分地体现了灾区中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他们自然、活泼、阳光、乐观。

6 结语

一切的设计产品,设计者都有成堆的理论或思想来支撑;但只有去使用和感受后的使用者,才能给出最确切和有效的评价;建峰乡九年一贯制学校2009年8月底竣工验收后,使用至今,得到广泛的认同,这应当是让所有为这所学校付出辛劳的援建者倍感欣慰的。

参考文献

[1]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Z].2008.

[2]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S].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篇8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九年一贯制,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九年一贯制”是指小学、初中联体办学, 使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一个连贯的、有序的、系统的、整体的办学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与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一致;小学与初中连为一体, 学生就近入学, 小学初中的管理与招生、学习具有连贯性, 不需要升学考试等。这一体制最大的特色与优点在于具有九年义务教育教学高度的连贯性, 有利于教学的深度发展。通过九年一贯制开展英语教学, 有利于克服这一问题, 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然而, 与此同时, 新问题随之而出:在九年的连贯英语学习中, 如何保证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克服职业厌倦;如何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克服学习惰性。这两大问题对就九年一贯制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命题。

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在九年一贯制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内涵与特征。关于提高学习的教育创新成为教育的特点。“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能改善理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的模式与理念, 近年来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这一模式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如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多方共同构成的教学团体, 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与交流, 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其最大的特征在于教学互动、教学相长、鼓励开放、包容创新。据学者的归纳, 一个完整的学习共同体活动包含若干环节, 如提出任务——自主学习——相互切磋——形成成果——请教专家——增进学识等。

2.优势与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创新“教学观与学生观”, 着重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 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责任, 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 这与“学习共同体”这一内涵是高度一致的。因此, 通过实验与应用, 观察到学习共同体在九年一贯制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优势有:

(1)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在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英语, 尤其是合作精神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注重的是学生英语知识的运用和推进, 不是应试教育, 而是素质教育。因此, 通过这一模式, 让英语学习基础好与学习差的学生组合起来, 通过提出教学任务与话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发挥不同的作用, 尽量做到让学生在团体学习中“动起来”, 避免九年一贯制教育长时间授课所带来的学习厌倦以及审美疲劳, 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新鲜感, 从而在团队合作中逐步改善整个班集体的英语学习状况, 一方面提高学生个体的英语,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合作精神。

(2) “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在发挥英语教学衔接, 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强调学生与教师的紧密沟通, 对于九年一贯制的小学和初等英语教学而言, 英语教学内容虽然具有连贯性, 但如何具体做好衔接, 也需要系统的统筹和推进, 学习共同体为师生共同学习与研讨, 特别是发挥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英语学习的创造了良好环境。例如, 学习共同体强调的首要任务是内容制定的共同体。如在九年一贯制的环节, 在小学一、二年级, 进行英语基础教学, 主要进行小学生的英语启蒙教育, 培养其语感;在三、四年级, 侧重于以交际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 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兴趣;在五、六年级这阶段, 英语词汇部分按初中的教学要求进行尝试, 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为初中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整体规划衔接教学时间、教材, 采用复习的方式进一步归纳、总结小学的英语语言知识。此外, 把初一到初三的英语进行衔接教学, 提高学生运用的交际用语和简单的句型, 形成小学英语知识的系统性,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初中英语的自信心,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顺利的完成从小学到初一, 然后到初二初三英语的衔接学习。

三、在九年一贯制学校英语教学中运用学习共同体的对策

1.在一贯制学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让中小学生和教师抛开代沟, 在教学中以朋友的角度进行平等交流学习。举个例子, 在学习《go shopping》时, 由于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因此, 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设置一道与此有关的主题, 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内容设定与英语模拟表述, 这其中, 教师也可扮演不同角色, 而并非高高在上。

2.积极开展与英语教学有关的第二课活动, 增强教学实践性。英语教学重在运用, 学习共同体更注重的是效果的共享, 除了第二课程要衔接好, 还要做到第一与第二课程的紧密衔接,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英语的学习与相关活动, 如举办英语朗诵活动、英语影片欣赏, 让学生参与其中, 感受英语的魅力。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因材施教;西部农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尤其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资逐年增加,使得西部各中小学在软硬件建设方面有了质的变化。以笔者所在学校来说,学校现有室外标准篮球场、足球场和室内乒乓球馆,各类体育器材能基本满足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教学要求。然而很多农村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兴趣和爱好上显得格外不足,大部分学生无体育兴趣、爱好,又无项目特长。再加上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体育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匮乏、体育教师观念滞后的现象,导致较多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水平低,这使得体育教学既达不到通过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以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要求,更达不到使学生树立群体意识、热爱集体、关心同伴、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以及在体育教学中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和培养文明行为的要求。如何改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克服那些重知識、轻体育的教学弊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不利因素着手,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一、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很多农村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在家经常劳动、玩耍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所以认为学生上不上体育无所谓,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农村学生由于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在学习上本来就比城市学生就落后,若再爱好体育则容易造成小孩贪玩心理影响学习,以上都是体育教学中的不利因素,体育教师应该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来改善这一现状。

一是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以教育教学为先导,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二是加强农村体育教育的宣传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在农村进行体育锻炼的宣传,加强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三是要把学生体质监测的优劣表现出来,要让学生重视体育教学。四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体育教学。学生的年龄、年级、性别等因素都不同,学校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最适合的锻炼和全方位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二、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很多农村学生在体育兴趣、爱好培养方面显得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缺少相关体育设施和相应的体育器材;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思想严重。为此,教师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二是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常用的体育器材,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剪子、跳绳、陀螺等。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按学生兴趣小组分类,告诉学生各种器材的玩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能在学校及学校以外的场合进行体育器材锻炼。另外,体育教师也可以把当地的民俗体育项目列入体育课的教学中,如青海海东乐都地区的北山赛马、南山射箭项目等,以丰富学生体育知识,从而让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三是教师要跟学生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在生活中创造机会,让孩子能接受到来自平常生活中的锻炼,不能单纯只依靠体育教学。另外,要让家长调节孩子的膳食结构,不能因为生活条件、升学压力等因素改变他们的健康生活规律。

在最新的体育大纲中明确规定,体育课是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是学校体育是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依托新课标的要求,让体育课正常地运转,根据不同的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来组织特色体育活动,拓展体育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唐君玲.湘鄂渝黔边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李蕾.城乡统筹背景下陕西农村学校建筑空间改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篇10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牧区教育出现了新的情况,寄宿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从小便离开了父母亲情的呵护,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地在心理上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孤独与焦虑,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音”。

一、年龄偏小,缺乏安全感

案例:玩偶小熊的风波

我班一个女孩老爱在夜晚哭闹,还嚷着要自己的“小可爱”。于是我找她谈心,可是她只是摇头不说什么,我只好打电话向家长了解情况,原来“小可爱”是一只玩偶小熊,是孩子过生日时她爸爸和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她住校时把那个玩偶带到学校里了,可是第一周放假时孩子已经把它带回家去了。通过电话后,我眼前出现了那个玩偶,是我命令她把小熊带回家去的,当时我还说这又不是家里,床上是不能摆放乱七八糟的小玩意儿的,放在柜子里也太占地方了。没想到我的一个决定却给那个女孩带来了焦虑,她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的爱了,使她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反思:这件事情发生后,我尽快想办法去弥补。因为我知道了那个玩偶小熊在她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我破例允许她在柜子里挤出一个空间,这只玩偶小熊成了孩子心中可以依傍的朋友,抱着它睡觉就感觉十分安全。因此,在面对低年级寄宿生时,要从他们的心理需求出发,多考虑他们的感受,让他们获得一种安全感,安心地学习和生活。

二、生活自理能力低,自身压力大

案例:那双干瘦的小手

金某是一个四年级的寄宿生,从他住校起宿舍管理老师就经常在我面前抱怨,说这个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得好好教育教育。课外活动时间,我准备了一盆温水,把金某叫到了办公室里让他洗手。他怯生生地把手伸进了水里,边洗边哭,我的心里也难过极了。我问他平时为什么不好好洗手,他说时间太紧了,怕迟到,有时候没有开水,水很冰……说着说着,他仰起了头,挂满泪水的脸上满是哀求的神色:“老师,不要在同学面前批评我,我一定改!”我握着那双干瘦的小手,郑重地点了点头:“孩子,这并不是你的错,老师相信你。”事后,我暗地里跟家长沟通,请他们利用每周休息的时间多给学生教一些自己照顾自己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回了自信,减轻了他的心理压力。

反思:如果当时我不能控制自己,而将金某批评一通,其结果一定不如我这样处理的好,一定会给学生蒙上一层心理阴影。所以,老师要谨防教育中的冲动行为,做一个聪明的老师,有些事情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方式去处理,才能使学生愿意接受你的教育。

三、特殊的群体,渴望得到更多的爱

案例:你就是我们的月亮

中秋节学校要放假半天,寄宿生们可开心了,可是在这些笑脸中我发现了一张布满愁容的脸,我走向她。这个女孩胆怯地对我说:“老师,你会来跟我们一起过中秋节吗?”望着她充满期待的目光,我果断地说:“能。”可是那天家里来了些客人,我忙于招待,竟忘记了自己的承诺。待客人走后,我才猛然想起那件事,我一看表都九点多了,本打算不去学校了,可是眼前总是浮现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奔向了学校。来到校门口,便听到:“来啦,来啦,快去告诉大家”的喊声。门卫告诉我孩子们已经翘首等待我很久了,我的心中充满了愧疚。来到宿舍,我找到了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满眼都是委屈,我走上去拥抱着她,对她说:“孩子,抱歉,老师让你久等了。”这时,我听到她说:“老师,今天虽然没有月亮,但你就是我们的月亮。”

反思:作为老师要多关爱寄宿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多给予关心,照顾好这些孩子的饮食起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爱和集体的温暖。

四、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了偏差

案例:我们宿舍的“小捣蛋”

A同学就是我们五年级的一个“名人”,只要一提他的名字,全校师生都知道,班级风气也被他影响坏了。我经常跟孩子的家长联系,可是总是没有成效。一次开家长会,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家长分析一下好帮助解决,我听了家长的分析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孩子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平时很少接孩子回家,说是眼不见心不烦,偶尔接回家去也是不管不问,要不就是拳脚相加。是这样一种家庭教育造就了这个“小捣蛋”。

反思:寄宿生在校时间比在家的时间长,家庭教育就不能及时地进行,就造成了一种假象,孩子有学校教育就行了,其实一些学生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后,家长也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来,如果单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

五、公德意识淡薄,文明礼貌差,心理承受能力差

案例:他选择了逃学

C同学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还在寄宿生中拉帮结派,称霸一时。学校政教处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决心从C同学抓起,彻底扭转宿舍的这种不正之风。经过一番谈心教育,他表示要改正错误。可是晚自习结束后,宿舍管理老师却发现C同学没有回宿舍,同时未归宿舍的还有三个学生。经过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寻找,他们被找到了。其他三位学生都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但是C同学一再说自己没有错,不想再呆在学校里。

上一篇:监理员实习日志下一篇:新婚的暖意祝福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