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对外关系考点(精选9篇)
政治对外关系考点 篇1
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 1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4世界正朝着多极化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
于20世纪50年代中、印、缅三国共同提出,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内容和形式
1对外贸易2积极利用外资3发展国际旅游业4发展国际劳务合作5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对外基本原则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4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怎样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2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3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宏观调控4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依靠力量 1农民阶级是我国最多的依靠力量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3知识分子承担社会建设重大历史责任4人民军队是我国的保卫者和重要建设力量5新出现的社会阶层
反腐倡廉工作的意义?
是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2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3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4是适应反腐倡廉形式的迫切需要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工作的最高标准? 1实践行党的宗旨和星河,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2适当提高执政能力、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3是弘扬党的传统,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4是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归路和执政兴国安邦规律的深刻认识为什么党的领导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才能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才能,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4才能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有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5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政治对外关系考点 篇2
一、近几年高考在本专题的考查特点
本专题内容主要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祖国统一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关系。本专题的内容在近几年高考的全国新课标卷中考查不多,但在各地方卷中都有考查体现。在考查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基本没有出现过。考查的具体知识点主要涉及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等问题,近两三年来,本专题知识在全国卷中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其他内容基本没有涉及。考查角度包括地方卷在内,主要集中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对中国统一的影响等。题目主要以史料叙述、学者著作的节选、情景叙述、人物引言等形式出现;从难易程度上看,已考查试题多数为中档难度的题目,难度适中。
二、2017年高考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近两三年来全国卷命题主要涉及新中国的外交,其他内容没有考查,但根据命题内容轮流考查的规律,2017年高考历史复习不能忽视未考内容,复习时除了继续关注新中国的外交外,还要重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问题。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了解新政协的召开、新中国的成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等相关知识,并形成相关历史认识。例如,通过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等;结合中国的深化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等,深刻理解新中国的几大政治制度;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关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非关系、中印关系等,特别对台湾、南海、“一带一路”及中国的和平崛起等问题应多加关注。
【金题点睛】
示例1(2015年安徽卷文综第17题)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双十协定》是1945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在重庆举行谈判之后签订的协议,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做的政治报告,它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中共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民主革命的经验,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根据材料“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知,其指的是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的,它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答案】C
变式练习“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②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③各民主党派可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④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①正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②正确;各民主党派可以参政议政,③正确;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虽然各民主党派政治上要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它们在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④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示例2(2016年全国Ⅰ卷文综第31题)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解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新中国“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应该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后,A项错误;新中国“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C项错误;“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与题干不符,D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体现出“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变式练习新中国建立后,美国多届政府曾限制其公民到中国旅游,但1969年7月,美国政府取消了其公民前往中国旅游的限制。随后,尼克松总统通过罗马尼亚总统向中国领导人传话,称将从台湾海峡撤出两艘驱逐舰。这表明美国()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美国“放弃了孤立中国的政策”应该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后,A项错误;“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是在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C项错误;“主动打破了两极格局的平衡”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与题干不符,D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并陷入越战泥潭,国内经济发展处于“滞胀”状态,而此时中苏关系恶化,所以美国“释放出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目的是制衡苏联,B项正确。
【答案】B
示例3(2014年上海卷历史第28题)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为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因此,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原则,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变式练习香港回归中国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中国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影响。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马岛主权也是阿根廷历史遗留问题,而“一国两制”不是解决中阿两国问题的,A项错误;阿根廷总统利用中国的“一国两制”来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表明B项正确;“一国两制”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统一问题,不是用来反对外来殖民统治的,C项错误;“一国两制”虽然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D项错误。
【答案】B
【重点突破】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作用
1. 特色
(1)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基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治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 作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4)中国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对中国的整个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正确认识“一国两制”构想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已经在香港、澳门回归中成功运用,也促进了香港、澳门的繁荣发展,坚定了人们的信心。
三、新中国的外交
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要注意理解“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的内容及含义;认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新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两次国际会议及“求同存异”的方针。
2.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开始打破僵局,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同时,由于中美双方的共同需要,双方都有走近对方、改善两国关系的意愿。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发展和实现,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后,中日建交。1972年前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3.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第一,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广交友、不树敌,改善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形成了全方位的良好对外关系格局。
第四,为维持台海地区稳定、遏制“台独”势力,为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稳定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四、本专题易混、易错知识点辨析
1.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1953年开始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2.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4.1970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将台湾代表撵走,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不是“加入”联合国,而是“重返”联合国。
5.1972年尼克松访华只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建交。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2.1954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3.“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自己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4.《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里有这样的记述:
“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的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以买三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外汇。”出现这种“严酷时刻”的根源是()
5.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带有司法独立意义的内容写入公报,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下列对于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③“文革”期间建立的“革委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④1982年全面修订宪法,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6. 某些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持续过程。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多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增量”的有()
①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②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7. 原籍漳州的台胞王女士,成为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之一。
当她第一次回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90岁高龄的王老先生一眼就认出了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8. 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采取了一种特殊方式,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
“半外交关系”也是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项举措有助于()
9.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
“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
1 0. 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参加某次会议时说:
“……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这次会议是()
1 1.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
“1971年,我们的第一批记者随亨利·基辛格进入毛的中国。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会见毛泽东和周恩来,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这里的“新时期”指的是()
1 2. 到2013年底,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和警察14 500多人次。
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止核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小题28分,第14小题24分,共52分)
1 3.(28分)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共同纲领》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是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施政准则。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而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点。(1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治国方略。(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的中国政府是如何实现该治国方略的。(6分)
1 4.(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二1945年至1970年,这段时间也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
(1)材料一中1954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6分)促成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9分)概括这一时期美国与新中国关系的发展趋势。(3分)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 C【解析】“时间开始了”指我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于1953年,A项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项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D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C项正确。
2. A【解析】材料提到,1954年,政协开始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这反映出政协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即政治协商、民主监督,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在1949年,B项错误;当时人大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C项错误;各党派没有联合执政,而是政治协商,D项错误。
3. A【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指的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题就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只能是A项。
4. 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年困难时期及之后中国的经济生活情况。
“自然灾害频发”“社会财富的极度匮乏”是次要原因;“长期战争的破坏”说法错误,当时中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B、C、D三项错误。当时,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应是“‘左’倾错误的泛滥”,A项正确。
5. D【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①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就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②错误;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④错误;“文革”期间建立的“革委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③正确。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6. D【解析】题目要求找出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民主建设成就,即1978年以后的成就,根据时间排除①,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1956年,D项符合题意。
7. C【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来看该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1989年,两岸尚未达成“一个国家”的共识,台独势力仍然强大,台湾当局尚未结束对大陆的敌对政策,大陆对台政策也并未发生根本性转折,但是这一历史事件能够充分证明两岸关系缓和并且出现历史性变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
8. C【解析】本题题眼是“半建交”。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中国在外交上的一系列创举意在冲破这种外交孤立,逐步实现同西方国家的正式建交,C项正确。
9. C【解析】1969年初,由于美国实力下降,尼克松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形成了“美要利用中苏矛盾,苏要利用中美矛盾,我应有意识地利用美苏矛盾”的外交新思路,以缓和中美关系,牵制苏联,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时代特征不符。
1 0. C【解析】根据材料“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C项正确。
1 1. A【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打破了隔离的坚冰,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项正确;B项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战略伙伴关系是对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定位,C项错误;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D项错误。
1 2. C【解析】由材料“……政府间国际组织……多边条约……联合国维和官兵和警察……反恐、防止核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可见,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 3.(28分)(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8分)
(2)①所处地位:《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1954年宪法为正式宪法。②体现原则:《共同纲领》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③国家性质:《共同纲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性质;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12分)
(3)治国方略:依法治国。(2分)
措施: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6分)
1 4.(24分)(1)背景:
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美处于敌对状态。(6分)
主要因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6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2)原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等构成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美国军事实力膨胀,主导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对西欧的控制。(9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政治对外关系考点 篇3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赣州高三摸底)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C [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是正常外交活动,不能体现出中国欲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故A项错误;“求同存异”思想于1953年提出,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反映出外交活动没有受到“一边倒”政策的束缚,具有灵活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一边倒”的方针,故D项错误。] 2.(2017·日照模拟)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主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A.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 B.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 C.以遇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 D.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
C [根据材料“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可知,美国担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会对印度等国家产生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故C项正确。] 3.(2017·成都二诊)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我国“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 D.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 [“一边倒”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政策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外交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故B、D两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故C项正确。] 4.(2017·济宁一模)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 1 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C [“一边倒”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于材料中“万隆时代”,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缓和,与材料中“万隆时代”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上“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与材料中外交“脚踏两只船”的成就相符,故C项正确;五大国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早于“万隆时代”,故D项错误。] 5.(2017·天津河东一模)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④
C.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C [“君子和而不同”用在外交上是指社会制度不同,也可以进行交往。中国和苏联社会制度相同,与题意不符,故①错误;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不同,但中美邦交正常化了,故②正确;“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不属于国际关系领域,故③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涵即是“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符合题意,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6.(2017·海南海口一模)新华社曾发表评论说:“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A.改变了某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B.增强了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力量 C.得益于亚非独立国家的大力推动 D.使联合国成为了伸张正义的舞台
C [材料主旨是“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说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亚非国家的支持,故C项正确。] 7.(2017·天津一模)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 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
A [根据图表得出,在1978—2005年这段时间里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内因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外因是美国欲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以遏制苏联,内因是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二战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此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C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始终坚持称霸全球的策略,故D项错误。] 8.(2017·重庆一模)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C [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 9.(2017·武汉调研)出于对美国总统福特对苏联态度缓和的不满,1976年,毛泽东邀请因“水门事件”辞职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这一事件()A.结束了中美长期对峙的局面 B.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C.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D.导致中苏关系进一步的恶化
C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毛泽东邀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故C项正确。] 3 10.(2017·常州一模)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C [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同盟互助,故A项错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故B项错误;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体现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不结盟外交政策是在新时期,故D项错误。] 11.(2017·宁波十校联考)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上活动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题 C.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中国外交政策开始了重大调整
C [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具体内容,故B项错误;上合组织与东亚合作会议等活动内容均是多国之间的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在立足点和目标等方面就已经进行了重大调整,而不是指材料中的2015年,故D项错误。] 12.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海合作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 [上合组织的宗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B项正确。A项为万隆会议精神;C、D两项与上海合作组织宗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陕西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也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中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 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新增建交国家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中国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的姿态逐渐融入世界的。(9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6分)[解析] 第(1)问,先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说明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再从鸦片战争的失败、洋货的大量输入等角度分析转变的原因。第(2)问,列举1949年以来中国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史实即可。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当今世界形势说明“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关系即可。
[答案](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
原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晚清一些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54年倡导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界舞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实行对外开放,2001年中国加入WTO。
(3)只有将“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统一起来指导对外交往,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既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权益,又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言之有理即可)14.(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国内学术界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关系史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并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局面。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外交,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无疑是重要的。大致来看,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
——摘编自马荣久《“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研究综述》
根据新中国外交史的相关史实,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努力方向进行探讨。(说明:研究方法探讨的角度可一种或多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选其中一种方法,从这些方法的内容、评价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对努力方向进行探讨,根据材料中“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所体现出的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来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
方法一:“事件描述法”,这是研究中国外交的基础环节,是对历史事件尽量客观和准确的描述,努力做到还历史以原貌。比如,中苏关系由同盟到对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过程,等等。
方法二:“现象归纳法”,是对一系列个别的外交现象和事实的梳理、总结和推理,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这是史学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如对新中国头几年外交进行梳理,可 发现具有三大特征——“革命性”“内向性”和“过渡性”,等等。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人们从全局高度相对完整地把握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和准确地认识、解释历史研究对象。
政治对外关系考点 篇4
转眼间,两周的儒森汉语岗前培训即将结束。在近期一周的岗前培训中,又使我对从事对外汉语老师这份工作有了很大的信心,并在教学技巧上较上一周有了更大的提高。
好的教学教态能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气场
首先在对外汉语教学教态上加以注意,之前并没有重视教态。在自己试讲以及观察他人的试讲过程中,我了解到教态是学生评判老师的第一要素,直接决定了教学任务能否顺利进行。
好的教态来自于老师的气场,气场则来自于老师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自信,因此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最重要。在讲话方式上精炼流畅的表达也可以增加老师的气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精炼自己语言以及给学生清晰准确的指令很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中道具的使用也很重要
其次,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依靠老师翻译或者口语传授的,道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量减少媒介语,而是通过道具来表达意识并且让学生加深印象。
对外汉语教学是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传统中文的教学,不需要老师的一言堂以至于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老师不断的通过道具引导学生多说多练,因此老师在课堂练习和课堂活动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在这个环节还需加强,这个部分也是需要不断的在工作中去累积的。
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需要不断的将自己的思维转化到老外的角度,避免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想当然的去处理问题。作为一个中文师范专业毕业的老师,我有自信通过
自己的努力以及学到的对外汉语教学技术,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
高中政治高考考点 篇5
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经济生活
1.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①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为确保经济请问运行需加强宏调。
②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加强宏调。要把人民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
③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供需不平衡时,需加强宏调,才能使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2.我国怎样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调?
①制定正确财政政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③制定正确货币政策。
④完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⑤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建立问责考核机制。
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3.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农产品成本上涨引起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国家政策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刺激经济投入大量财政。
4.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
①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但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需求影响不大,必然加重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负担。
②促使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农产品价格上涨收益增加,扩大生产规模。
③食品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变大,影响居民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
④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消费观。
5.稳定物价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增加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支出。
③为企业发展和生活消费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经济波动、混乱。
④有利于稳定汇率,树立国际信誉,提升国际地位,促进外贸发展。
二、文化生活
1.从文化角度谈谈如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政府应加强正面宣传,让社会全面认识价格形式,增加稳定物价的信心。
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消费观。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2.文化生活分析我国加强网路文化市场管理的原因。
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腐朽落后的文化会污染文化环境,必须对落后文化加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坚决打击,依法取缔。
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部分国家借世界多极化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国家安全。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强管理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三、生活与哲学
1.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要求调整宏调政策。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与经济、人民生活、物价等密切相关,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⑤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⑥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认识,完善宏观调控。
④经济全球化使风险全球化,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国内价格上涨。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国家重视物价上涨问题的原因。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高中政治常考知识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⒈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⒉我国政府的职能
⑴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即政治职能。A保卫保护;B保障;C打击。
⑵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经济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文化职能。宣传科学理论,提高两个素质;发展各项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
⑷加强社会建设。政府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⑸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我国政府的作用是管理与服务。
⒊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⑴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⑵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表现: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
⑴途径: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依法建立行政裁决制度。
⑵意义:①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②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⒋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⑴为什么
必要性:①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②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③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重要性: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正建设,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⑵怎么办
要求: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⒌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①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②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的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③在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④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制度和纠错制度。
⒍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⑴为什么
必要性:①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②权力是双刃剑,运用得好,造福人民;不好,可能滋生腐败;③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重要性:①有利于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②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④有利于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
⑵怎么办
①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②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A、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B、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
③政府公开政务,政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⒎政府要努力树立自己的权威
(1)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
(2)区分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
2014考研政治考点 篇6
【同学们应掌握的选择题知识点1:“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同学们应掌握的选择题知识点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之一。
【同学们应掌握的选择题知识点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部署:一个总依据、一个总布局、一个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是我们所有改革发展举措的立足点、出发点。
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明确了清晰宏伟的目标。
【同学们应掌握的选择题知识点3:“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上,除了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了新论述,第一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同学们应掌握的选择题知识点3:“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高中政治知识考点概括 篇7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二、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是什么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为什么
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当今社会主要矛盾;
④是夺取中特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住的一条基本要求。
3、怎么办
①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②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心全意求发展;
③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高考政治重要复习考点 篇8
1.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高中政治必修二考点解读 篇9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本课主要内容有: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性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以及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这部分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一定比重,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对这些基础知识必须熟练掌握、深刻理解,学会灵活运用。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因此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涉及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实际,往往成为高考的命题焦点。这一知识点主要围绕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及依法履行义务、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来命题。
考生应了解当代中国人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崇尚民主和法制,并了解我国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途径和方式。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从国家的产生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从决定因素看,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2)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
①什么是国家性质?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②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在于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4)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第一,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第二,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第三,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①人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的权利,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要保障和发展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中国反对别国借口人权干涉他国内政。
注:(3)(4)两点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最大特点、民主特点等方面来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
(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第一,民主与专政及其关系
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专政是指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理解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第一,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
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③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④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
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
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第二,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说明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等。
第二,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
第三,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3)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第一,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第二,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第三,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第四,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理解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第一,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第二,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第三,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本课具体说明公民应如何进行政治参与,主要内容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关于民主选举,应掌握选举方式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客观全面地认识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决定。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的。
近几年来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民主决策越来越重视,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为决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必须掌握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认识到在一个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的社会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建言献策的智者。如何民主决策,怎样参与民主决策,将成为高考命题的兴奋点。
关于民主管理,教材主要介绍了基层民主自治,这也是一个与百姓生活、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学生要知道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简单过程,懂得在基层民主自治的实践中参与民主管理,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性。这也可能成为命题的热点。
监督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之一,在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发展的今天,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从正面考查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以及如何正确地行使监督权,也可能是命题的焦点。
1.了解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1)了解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第一,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称为直接选举。这种选举方式的优点在于:能更直接地反映民意,实现选氏的意志;可以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但这种选举方式也有局限性:在选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难度大,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选民自身的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选举的成本较高。
间接选举: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这种选举方式,称为间接选举。间接选举的优点是:选举的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等。但间接选举最重要的局限性在于:由于间接选举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进行投票,致使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第二,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这两种选举方式是为了使选票相对集中,在选举前事先确定候选人。
等额选举: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称为等额选举。它的优点在于: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它的局限性在于: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使选民误以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选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称为差额选举。它的优点是:在差额选举中,候选人按照既定的规则,采取演讲、答辩等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开展竞选,这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缺陷在于: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第三,关于竞选
竞选实际上是差额选举的一个环节。在选举中引进竞争机制,候选人之间开展竞选,有助于选民增加对他们的了解;增强了政治透明度,吸引广大选民主动关心选举、参与选举并关注选举结果,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能够检验候选人的能力,竞争出人才;候选人能更广泛地与选民交流,倾听选民意见。
(2)理解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原因在于: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同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2.懂得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理解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意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明确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正确态度
应认真行使选举权,积极参加选举,周全考虑、理性判断、郑重投票,这不仅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3)明确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
每个人应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3.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理解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政府的—个重大决策,往往会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起居。因此,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从总的方面看,一是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二是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对
j决策的形成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是本课的重点。
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有:
第一,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即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公民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的具体方式有:电话、信函、电子邮件、传真、新闻媒体等。
第二,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决策机关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听取专家意见、集中学者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这种方式是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因为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通过公示,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第四,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这主要是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听证。一方面,听证于民的目的是决策利民。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另一方面,听证于民也是让公众知情参政。通过听证,公众获得了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机会,提高了自身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民主性;第二,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第三,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第二,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4.了解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1)村民自治
①村民委员会的含义。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②村民自治的内容。
第一,广大村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委会干部。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第二,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第三,村民通过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来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
第四,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注:①村委会的性质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②村委会设立的目的是让村民自我管理本村日常事务。③村委会的成员都是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的,其最高代表是村委会主任。④设立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2)城市居民囟治
①含义。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②作用。在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内容。第一,居民委员会干部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第二,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第三,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注:第一,居民委员会适用于城市居民,不适用于农村村民。第二,其性质是民主管理机构,是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第三,居民自治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5.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作。
(2)中学生需要有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
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实践中,中学生应积极采用不同方式,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如通过调查或收集有关资料,确定一个问题,形成一项改进本地区管理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6.了解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1)要了解民主监督,首先应懂得公民拥有哪些民主监督的权利。
①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有提出批评、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的权利。
②当我们和家人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有提出申诉或诉讼的权利。
③当发现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有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的权利。
(2)明确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
第一,信访举报制度。这是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一制度是我们行使宪法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们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第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这种方式是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地落实,得到切实的保障。
第三,舆论监督制度。这种方式是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参与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因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第四,公民可以通过参与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行使监督权。
(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7.理解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1)要勇于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
(2)要负责、依法行使监督权。
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应当做到:
第一,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采用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
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情况,不能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第三,不得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本课主要阐述政府的性质和职能,公民应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的。复习中应掌握每种职能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并能结合现实生活中政府实施职能的实例准确判断和分析。
政府承担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应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一个重要观点,说明政府在实施职能的过程中,不能“错位、越位和缺位”,这就对政府履行职能提出了要求,即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与方式。同时这个知识点与第4课政府要依法行政相联系,政府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
公民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指公民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感受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进而理解政府、相信政府、寻求政府帮助、支持政府工作。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
1.理解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第一,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第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第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即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注:弄清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三者的关系
区别:国家性质也称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和功能。
联系: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政府性质反映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又体现和反映政府性质;国家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我国的政府职能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同时又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3)便民利民的政府
第一,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第二,公民个人必须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一方面,政府要履行其职责,发挥其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成为便民利民的政府;另一方面,群众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4)政府如何正确行使职能
第一,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真正管好,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
第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政府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
第三,坚持依法行政,做好自身建设。只有做好自身建设,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才能有利于各项职能的实施。
第四,自觉接受监督。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2.说明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公职人员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第二,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要真抓实干,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第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政府为什么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第一、主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当然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对人民负责为基本原则。
第二、也是由政府的地位决定的。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
(4)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第一、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方式和途径
①打热线电话;②向政府信访部门反映;③通过政府网站来办事或反映情况;④通过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维护合法权益。
第二、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作用与意义
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注: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区别
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都属于我国行政司法的主要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本课的知识主要是分析政府应如何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政府的权力要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关于政府的权力要依法行使,主要内容有: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因此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不高;决策程序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导致公民利益受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所以必须认识到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关于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主要内容有: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政府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公民必须参与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这是监督政府权力的必要性。同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的权力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确保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
基于上述分析,在复习中应掌握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具体要求、意义;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重要性,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以及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并能结合政治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l.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1)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由法律授权,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这就是依法行政。
(2)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①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性质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3)依法行政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注:(2)(3)两点从必要性和意义上讲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要求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二者关系:①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国家机关体系中,行政机关(政府)所占比重最大,公职人员最多,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最大,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②依法治国为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不奉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就不可能有依法行政,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依法行政也难于推行。
2.了解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1)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合法行政,即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合理行政,即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程序正当,即政府应当公开行政管理的内容,同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高效便民,即政府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诚实守信,即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权责统一,即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义务的统一。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合法、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民主决策
①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政府的决策,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政府只有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才能真正对人民负责。
②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③政府实行民主决策的重要原则:依照法律程序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尊重少数的原则。
3.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①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接受人民监督。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会导致滥用权力,滋生腐败。
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③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搞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④政府实行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如何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途径是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一靠民主就是要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二靠法制就是要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掌权者办事具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
【政治对外关系考点】推荐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归纳08-21
九年级政治考点复习10-21
中考政治考点归纳(初三部分)07-27
2017成人高考政治考点10-12
高考政治必背考点总结09-08
关于高一政治的知识考点分析09-25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矛盾07-28
高中政治生活必背考点08-02
高二政治水平知识考试的重要考点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