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与和平(精选15篇)
关于战争与和平 篇1
关于战争的作文:战争与和平
当炸弹飞翔在天空,当硝烟迷茫在空气中,当战争打响时就以意味着,我门的家庭又该不完整了。诺贝尔研究炸弹难道是用来打仗的吗?他为研究炸弹付出了那么多就只是换来人们不和睦的一天?不是的,诺贝尔研究炸弹是为了造福人类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人们误解了。诺贝尔在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不禁让我想起冰心奶奶的一首诗:
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她绽开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在电视上,在报纸上,在电脑上我门时常看到许多血案的发生新世纪进入不久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上亿人,耗费大量钱财和平固好但是如果没有战争那么地球会承受到这么多人吗?
不少人说我的看法天真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战争有战争的好处和平有和平的好处两者是相互存在的少了其一也不能维持人类的人数急速发长。
虽然和平可以让人的一家团团圆圆的。但是,中国13亿人,仅仅次与的中国人数的希腊还有更多的国家你门想想如果没有战争那么地球的资源会被很快的采集光,地球承载的重量也就远远的超了现在。
相关阅读推荐:
关于战争与和平 篇2
三网融合的最高境界是利好各方。三网融合从规划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之后, 最为直接的利好消息是资本市场的巨大开拓, 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讯设备制造商在内的整条产业链均将受益。
也就是说, 这是一场关于赢的战争, 不仅三方受益, 终有利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大众。既然多赢, 何故还战?况且是场拖延十多年之久还有战下去苗头的持久战。
十二年前, 经济学家提出“三网合一”议题, 并得到国务院一再认可, 舆论界称之为“终于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尾巴上点亮了第一朵火花”。
十二年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如果没有意外, 5年后用手机看电视, 用电视上网, 将成为“家常便饭”。
社会如此看好, 政府这般支持, 三网融合为何却步履维艰, 况且, 还有人预测前路仍迢迢?
如果说早期三网融合还有技术瓶颈的话, 在3G数字化时代, 由于光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和TCP/IP协议的普遍使用, 技术障碍已经被基本消除, 体制问题可视为三网融合的最大阻力。
可以预见的是, 要实现国务院针对三网融合提出的阶段性目标, 最具攻坚性的仍是体制问题, 当中主要来自监管体制与运行体制两大层面:首先是中国广电与中国电信均属“分业监管”。其次是至今仍坚持事业大属性的广电业与完全市场化的电信业构成不同的市场赢利模式, 如何确保彼此竞争的公平性成了一道难解的应用方程式。
中国广电与中国电信从来就是一对不闹不吵不聚头的欢喜冤家:一个是党的喉舌工具, 内容垄断, 守土有责;一个是国家的神经系统, 渠道独厚, 实力雄厚。入世前, 两大垄断系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2001年的中国入世成彼此发展分水岭。不到十年, 坚守的成了计划经济的飞地;开放的以超越对手近十倍产值的速度闯入了世界500强。
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 中国广电处在产业起步晚, 市场规模小、整体实力弱与商业化水平低的被动状态。相对而言, 互联网业早就做好准备, 深入推进三网融合对于多数互联网企业而言将打开巨大的增长空间;而电信业产业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运营经验丰富, 短期内新兴市场虽不会创造巨大价值, 但它却也在守株待兔。
三网融合之后, 将会出现诸如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业务, 当中的投资与消费被认为高达六七千亿, 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利润。显然, 推进三网融合的相关系统都想在未来这块利润大蛋糕之中分得最大的份额。谁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由谁来做出决定和分配, 将是三网融合面临的一大难题。
电信在硬件和资本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 这是广电难以企及的, 而且电信控制了几乎所有的无线和有线数据传输业务, 广电只能传输有线电视信号。广电的优势在于拥有独特的内容垄断特权。电信部门想做IPTV, 牌照发放权却把握在广电总局手里, 两者长期以来互不准入。
利益争夺, 较之于技术障碍, 更成为融合过程中隐形的最大问题。
三网融合之道, 是有竞有合的和谐融通之道。竞是反对垄断的良性竞争, 合是互利多赢的共生共荣。三网之间的融合不是谁吃掉谁、谁融合谁, 而是三者之间相互合作、互惠互赢。三行业中的广电与电信业本来就有垄断的特性, 垄断使生产者得以操控市场价格的空间, 让消费者从中受害。如果三网不合或三网中有一网出现安全问题, 还可以让消费者在三网之间有所选择, 倘若一强吞并两极, 就会出现新的垄断, 新的信息安全隐忧, 最后还是消费者受到损害, 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和健康有序的运行;除此之外, 三网之间也不能存在谁吞并谁的问题, 因为三网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一定的积累和实力, 假如三网之间出现恶性兼并, 只会造成三败俱伤, 事与愿违, 如此更是与国家的信息化政策相背离, 曲解了三网融合的方式和融合的真正意义。
关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有人说大战刚刚开始, 前路仍迢迢;有人期望着美好前景的到来——一场彻彻底底的“赢之战”;也有人忧心忡忡, 悲观地以为这场本来是全面深刻的改革之战蜕变成了闭门分红的闹剧, 如不及时调整战术, 它最终的结果将不是我们期待的“全赢之战”, 而是“完败之役”。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典故 篇3
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前西西里国王住在一座美丽的宫殿里,大权独享。国王有个朋友名叫达摩克利斯,他常对国王说:“你拥有人们想要的一切,你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有一天,国王让达摩克利斯穿上王袍,戴上王冠,坐在宴会厅的桌边,但当达摩克利斯举起酒杯时,突然发现头顶用马鬃倒悬着一把锋利的宝剑,不禁吓得面如土色。国王说:“你怕那把随时可能掉下来的剑吗?它一直悬在我的头上。或许哪个大臣垂涎我的权力想杀死我,或许邻国的国王会派兵夺取我的王位,或许我的决策失误使我不得不退位。风险永远是与权力同在的。”
后来,人们用达摩克利斯之剑来比喻时刻存在的危险。
金苹果之争
密尔弥多涅斯人的国王珀琉斯和女神西蒂斯邀请众神参加婚礼,唯独忘了争吵之神厄里斯。厄里斯将一个金苹果扔在宴席中,说是要送给最美丽的女神。当时的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佛洛狄忒都想得到这个金苹果,争执不下。宙斯就把裁决权交给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为了让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自己,三位女神都答应给他最大的好处。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国王,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佛洛狄忒许他娶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为妻。帕里斯把金苹果给了阿佛洛狄忒,惹怒了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她们发誓要对特洛伊人进行残酷的报复。后来,帕里斯在阿佛洛狄忒的帮助下掠走斯巴达艳丽绝世的王后海伦,娶作妻子。斯巴达国王为报夺妻之恨,联合了其他希腊各城邦,开始了对特洛伊的复仇战争。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也借此机会对特洛伊进行报复,帮助斯巴达人进攻特洛伊,从而爆发了长达十年的战争。金苹果之争用来比喻挑动是非、制造祸端。
和平鸽和橄榄枝
《圣经》故事中说,上帝看到人类犯下了不少罪孽,决定要把人类和一切动物都消灭掉,除了一个叫诺亚的好人。上帝令诺亚造了一只长方形木柜式的船避难,叫作“方舟”。诺亚带了一家老小以及各种动物进入方舟,此后持续天降暴雨,除了方舟上的生命外,所有的人和动物都被洪水无情吞没了。后来常用“诺亚方舟”来比喻避难所。
诺亚方舟随大水到处漂荡,几个月后停在了亚拉腊山上。过了很久,洪水开始退去,诺亚想探测洪水退到了什么程度,于是放出了一只乌鸦,可乌鸦飞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诺亚又放出了一只鸽子,这一次鸽子回来了,嘴里叼着一段新采下来的橄榄枝。方舟上的人非常高兴,从这段橄榄枝可以知道洪水已退去,陆地已出现,平安已来到。
后来人们就把鸽子和橄榄枝当作和平的象征,把鸽子称为和平鸽。
关于和平与战争的作文 篇4
战争,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恶魔,它常常使黎民百姓流离失所,让许许多多的孩子痛失爸爸妈妈,让许许多多的年长的老人失去孩子,让本来安居乐业的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宁静,而这些的罪魁祸首就是战争。
那么战争是由什么开始的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的贪婪所造成的,人人都想要许许多多的钱,各国领导都在为一些资源而蓄意挑起战争,为了增加自己国家的实力,不顾老百姓的生死安危,到处去发动战争,战争,不仅会死很多的人,失去许多的财产,还会污染环境。比如:现在的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都含有放射性物质。
让我们铸剑为犁,让和平之花永驻人间。
关于战争的作文 篇5
有关战争的作文(一)/r/n
忽然,几架敌机从远方上空呼啸而来,人群一下子纷乱了,孩子们有的被吓得哇哇大哭,有的呆住了,有的孩子胆大,迅速往外跑,人们尖叫着,哭喊着„„/r/n
转眼间,敌机从上方投下几枚炸弹,火车站一下子变成了一片废墟,废墟下压满了尸体,惨不忍睹。/r/n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很幸运,躲过了这场战争,成了幸存者。他的父母在炸弹轰鸣时,将他用身体覆盖住了,他安全了,父母就被炸死了。小男孩在在狼狈不堪的轨道旁边无助的哭喊着父母,然而他们再也不会在他的身边了,他们走了。/r/n
战争太残忍了,让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受到了伤害;让多收无辜的百姓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无法安宁地生活;使一个国家失去了多少财产,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灾难。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安宁的生活,为了圆满的家庭,为了世间的美好,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战争永远的消失!/r/n
有关战争的作文(二)/r/n
拨开战争的硝烟,走过尸横的土地,越过鲜血的小溪,我看见了你——战争 “你为什么纠缠我们人类,让我们自相残杀!”“我纠缠你们,你以为你们人类多强,在我眼里只是棋子,不过我给你们的武器好用吧,枪,榴弹,核武器,未来的激光。它们多强你知道吗,一颗子弹一个人,多好呀。”/r/n
我无言相对,你又开口了:“战争,是每个国家必须的手段。中国的秦始皇,马其顿王朝的亚历山大,匈奴王阿提拉,蒙古皇帝成吉思汗,法国拿破仑,德国希特勒,哪个不是用战争完成自己的伟业,人类只相信强权,征服,和暴力,谁有先进武器,谁就是世界的统治者。比如钓鱼岛事件,日本只相信强权,只要中国发动我,我就给枪,它还不乖乖臣服?”/r/n
“说完了吧,我说了。”/r/n
“战争有正义,有邪恶,但胜利永远站在正义一方!这是永恒不变的!就算失败以后绝对会胜利!”/r/n
“那就看是你对还是我对了!哼!”你渐渐消失,我静静地站着。/r/n
“希望人类能醒悟吧。”我苦笑一声,离开了。/r/n
有关战争的作文(三)/r/n
平凡幸福的日子,只因为战争,它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只因为战争,大家生活在水深火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幸福的家庭,一座座高大的建筑在战争中消失。1937年8月28日,日本声称由于中国军队聚集南站,将对这一地区进行轰炸。下午2时10分,由2架侦察机引导,6架轰炸机窜至南站上空。江西会馆正在遣送大批赣籍难民,其他难民也蜂拥而至,约1800人在南站候车,其中有不少妇女儿童。飞机不断俯冲轰炸,投弹20余枚,当即炸死正在候车的妇孺200余名,伤者不其计数。一名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本能卧倒在地,她用自己的身体紧紧地保护着孩子。/r/n
轰炸结束了,这个孩子不停的哭泣。他哭泣,是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无情;他哭泣,是因为自己未来不知何去何从;他哭泣。/r/n
我们不会忘记可怕的战争,它如同一只魔鬼,摧残了我们美好和美丽的家园。消失吧,可恶的战争!愿和平之神永驻人间!/r/n
关于战争的成语 篇6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 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围魏救赵、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步步为营。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余勇可贾、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腹背受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硝烟弥漫、士饱马腾 劳而无功功成不居,散兵游勇,勇猛精进,进退失据,出奇制胜,壁垒森严,严阵以待。
短兵相接 全军覆灭 远交近攻 攻其无备 功败垂成 解甲归田 战天斗地 养精畜锐、锐不可当 当头棒喝 舟中敌国 枪林弹雨 速战速决 决一雌雄 盘马弯弓 弓折刀尽 尽忠报国 国士无双 干城之将 将机就机 草木皆兵 兵连祸结 四面楚歌 歌功颂德 箭在弦上 马革裹尸 金城汤池 马仰人翻 用兵如神 因敌取资 欲擒故纵 纵虎归山 发号施令 弹尽援绝 剑拔弩张 兵不由将 将计就计 计无所出 出生入死 勇往直前
调虎离山 知难而退 挥戈反目 片甲不回 弹尽粮绝 声势浩大 坐观成败 败军之将
将伯之呼 寡不敌众 大敌当前 十围五攻
描写战争的谚语、格言警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骄兵必败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不战而屈人之兵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不想当军官的士兵就不是一个好士兵-------拿破仑 中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外国泊来品 ”谁想要和平,就必须准备战争“
“战争让女人走开。”
谁要想命令别人,就必须先学会服从(德国)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毛泽东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毛泽东 一切行动听指挥
毛泽东
人不犯我,人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反人
毛泽东 从来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李胜华)。
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
关于战争与和平 篇7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 由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 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知道原则。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y) 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为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 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目的”、“意图”和“功能”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 诺德提出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 而“功能”指文本功能, 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诺德在总结前人基础上, 认为翻译目的论主要有三大原则, 首先是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目的原则, 即翻译应能再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 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其次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二、翻译方法
1.词性转化。英文的一句话中动词谓语只有一个, 其他所有的都会利用不同的结构, 如动名词, 不定式短语来帮助扩展句子主干;中文在动词使用时基本没有什么限制,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这一语言特性就需要注意, 在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词性的转换, 如名词变为动词, 亦或是形容词到动词等。
原文:The Council recognizes the need to facilitate thefull and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these areas andstresses that the full and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s veryimportant for sustainability of peace processes.
译文:安理会认识到, 有必要促进妇女全面和有效地参与这些领域, 并强调妇女全面有效的参与对于能否维持和平进程有着重大意义。在此例中, 就把sustainability这一名词转换为了译文中的“维持”这一动词, 更加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
2.顺译法。该文是一篇政治文章, 特点是可观, 语言严谨, 逻辑性强, 相比文学作品来说, 不需要太多意象化, 所以翻译的时候不能过度扩展, 要遵循翻译目的论的原则, 最大程度的忠实原文。顺译法既可以保持原文内容, 又保持了原文的形式, 在翻译政治文章时, 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原文:The Council urges the complete cessation by all partiesof such acts with immediate effect and also urges Member States tobring to justice those responsible for crimes of this nature.
译文:安理会敦促各方立即全面停止这种行动, 并敦促各成员国将要对此类犯罪负责的人绳之以法。
此句在翻译时, 译文顺序基本上与原文保持了一致, 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忠实原文。
3.增补与省略。英汉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所以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等。如果完全硬搬, 就会带有明显的“翻译腔”。为了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并保证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 可适当采用增补与省略的方法。
原文:Their efforts to combat impunity must be matchedwith assistance and redress to victims.
译文:在打击有罪不罚现象的同时还必须向受害人提供援助和补救措施。
在翻译此句时, 增加一个“同时”, 会使句子更有逻辑性, 更加严谨。
原文:“The Security Council expresses its intention toconvene a High-level Review in five years to assess progress at the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in implementing resolution1325, renew commitments and address obstacles and constraintsthat have emerg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olution 1325.”
译文:“安全理事会表示打算在5年内进行一次高级别审查, 评估全球、区域和国家执行第1325 (2000) 号决议的进展, 重新做出承诺, 处理执行第1325 (2000) 号决议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制约因素。”
在此句的翻译时, 出现了levels一词, 原意为级别等意思。但在翻译中, 无需翻译出来, 如果翻译出来, 在读者读来, 就会觉得累赘多余, 因此可以省略。
三、翻译心得
通过本次翻译实践, 笔者对于翻译政治性文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政治性文章是严肃正式的文体, 有其严谨规范的特点, 所以在翻译时要尽量的忠实原文。在此次翻译过程中, 笔者参阅了许多著作, 学到了很多翻译方法, 解决了自身的一些翻译问题。但笔者的翻译实践少, 功底较弱, 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希望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多多总结, 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
摘要:本文为一篇外交声明的翻译报告, 节选于安全理事会主席在2010年10月26日安全理事会第6411次会议上, 发表的关于“妇女的和平与安全”的声明。声明是外交文书一种, 特点是义正辞严、语言庄重。笔者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尝试不断完善译文。
关键词:外交声明,翻译报告,翻译目的论
参考文献
[1]范祥涛, 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 2002. (6) .
关于甲午战争的几个争议 篇8
争议一:慈禧真的搜刮北洋海军的经费了么? 不少人将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失败归咎于慈禧动用海军经费修三海、颐和园。真的是这样吗?作家叶曙明撰文以为,海军经费不等于海军军费,海军经费相当于海军衙门的办公费用。李鸿章买军舰的钱本来就不是从户部划拨给海军衙门的“海军经费”中出。其次,修园所费260万两也并非户部每年划拨的固定经费,实则为经过李鸿章动员,由两江、两广、湖广、四川省的四位总督和湖北、江西两省巡抚共同报销的。虽然海军衙门说,用这经费修园子是要“恭备皇太后阅看水操”(頤和园昆明湖畔有两个水师学堂),但封疆大吏也是心知肚明。当然,这笔钱若是不修园林,也能多买两艘军舰,但若不是给皇太后修园林,封疆大吏们是不是还会积极筹款呢?
这笔钱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省以“海军军费”为名义筹集,而实质上就是给慈禧办寿的。
争议二:甲午战争是在海上战败的? 提起甲午战争,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北洋水师,似乎这场战争就是败在海上的。事实上,清朝和日本在海上只发生过两次海战和一次舰队保卫战:丰岛海战是一次规模不大的遭遇战,黄海海战是一次惨烈的交锋,而其胜负学术界今日仍有争议,第三次则是北洋水师被围困在威海军港逐渐被消耗最终全军覆灭的过程。甲午战争中的陆战则有成欢之战、平壤之战、鸭绿江防之战、五次海城之战、盖平之战、牛庄之战、田庄台之战等多次重要战役。在战役次数、投入兵力和直接影响等方面,陆战都超过海战。
争议三:北洋舰队是亚洲排名第一吗?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此时它有25艘舰艇,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军队训练水平不亚于西方的远东海上劲旅,其中“定远”、“镇远”2艘一等铁甲舰称雄亚洲。然而清政府不懂得海军是一个需要连续投入、不断更新的军种,此后就紧缩开支,甚至严令禁止再添购新的舰、炮、军火,最终北洋海军的主力只剩下8艘军舰。
反观日本,其近代海军几乎和清朝从同一道起跑线上出发,始终呈现着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的形势,而到了战前日本性能优异的战舰吨位已经超越清朝。日本海军为了与清国海军作战,对舰队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合并,组成临时“联合舰队”。此时日本海军共拥有可出海作战的主力军舰31艘,其中包括专门为克制中国的“定远”、“镇远”铁甲舰而设计建造的3艘“松岛”级军舰,还有同时代全世界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和北洋海军军舰动辄5年以上的舰龄相比,日本海军1891年后服役的全新军舰多达9艘,其中有2艘甚至是1894年刚刚服役的军舰。
关于战争的成语 篇9
1、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3、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4、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5、介胄之间:介胄:古代作战时将士们穿戴的铠甲和头盔。借指在战争中或战场上。
6、金戈铁骑: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7、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8、以战养战: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9、首唱义兵: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战争。
10、汗马之功:指战争中立下的功绩。
11、戎首元凶:戎首:挑起战争的首犯;元凶:制造祸端的大头目。指挑起战争的罪魁。
12、倒戢干戈: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同“倒载干戈”。
13、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14、构怨连兵:构怨:结怨;连兵:交战。因结怨而发生战争。
15、兵祸结: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16、师老民困:师:军队;老:疲惫。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
17、有事之秋: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
18、启羞兴戎:启:开;戎:战争。因说话不谨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19、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20、金戈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21、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22、连天峰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23、诉诸武力:诉:诉讼。武力:军事力量。指用战争来解决冲突。
24、犄角之势: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
25、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26、轻动干戈:轻:轻率;干戈:古代兵器。轻率地动武挑起战争。
27、止戈兴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28、战争贩子:挑起战争的人。指依靠煽动战争而从中牟利的人。
29、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30、风尘之警:指战争或骚乱的警报。
31、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32、白骨露野: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33、甘为戎首:甘:情愿,甘愿;为:做;戎:军事,征伐;戎首:挑起战争的人。甘愿当战争的主谋。
34、金革之声:金革:兵器和铠甲。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指战争。
35、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36、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37、兵革互兴:兵革:兵器衣甲,比喻战争;兴:发起,发动。互相发动战争,战乱相继发生。形容时局不安定,战乱频繁。
38、久经沙场:指长期经历战争的考验。
39、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40、干戈满地: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41、刀痕箭瘢:刀砍箭击的伤口治愈后留下的疤痕。形容战争留下的创伤。
42、兵连祸深:兵:指战争。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
43、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44、楚河汉界:楚(项羽)、汉(刘邦)相争时,双方对峙的河界。后来中国象棋盘的双方分界处写有“楚河汉界”。也比喻一般战争的前线。也作“楚界汉河”。
45、载戢干戈:载戢:装运收藏;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引申为战争。将武器收藏起来。指不再诉诸武力。
46、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47、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48、罢战息兵:停止或结束战争。
49、来好息师: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50、锋镝之苦:锋:刀或剑的尖端;镝:箭头。指刀砍箭射的痛苦。形容遭受战争的苦难。
51、非战之罪:不是战争本身的罪过。()一般用来作为战争失败开脱罪责之辞。
52、铸甲销戈: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53、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54、勤兵黩武:黩:轻率。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55、止戈散马: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56、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57、矢石之难:矢石:箭与石,作战的武器。指在战争中受到矢石的袭击。
58、减灶之计: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
59、黩武穷兵:黩:随便,任意;穷:竭尽。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60、手中败将:在战争中被自己打败或在竞赛中输给自己的人。
61、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62、伐罪吊人: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人”当作“民”,因避太宗讳改。同“伐罪吊民”。
63、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64、鼓衰力竭: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65、流血浮丘:流的备可以把山丘漂起来。比喻战争中死伤的人极多。
关于战争的文章 篇10
在1937年8月28日清晨,上海火车南站发生了一次巨烈又残酷的战争。
这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提着各自的行李,带着各自的亲人,一齐蜂拥而至火车南站,因为他们想离开这个让人觉得惊恐的上海。这时,火车南站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连呼吸都很困难。人们满脸惊恐,脸扭曲得也变了形,人们朝着火车将要开来的地方翘首期盼。呜,呜——!火车慢慢地靠近了站台,人们觉得最终有期望了!
就当人们觉得最终有期望了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嗡嗡”的螺旋桨的声音。然后又看到了三家日版侵略者的飞机射下的炸弹从天而降,还没等人们醒悟之即,“轰轰”的几声巨响。有的人喊:“鬼子的飞机来了,快跑呀,大家都快跑呀!”顿时,火车南站硝烟弥漫,房屋坍塌。哭声,喊声顿时成了一片,人们慌作一团,不知所措可是,敌人的轰炸还在继续,天桥倒塌了,此时的火车南站已经是一片废墟。人们停止了涌动,一个个尸体横陈在那血流成河的火车南站,刚才还在喧哗的火车南站现已死一般的寂静,可是偶尔能听到几声地位的呻吟。
几分钟后,突然传来一阵叫声,“妈妈,妈妈,你在哪里”原先,是一个小男孩在找妈妈。可是,他不明白刚才那一瞬间是什么那就是战争。他的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了。我想:这个小男孩可能世界上唯一的这么小的流浪儿。谁也说不准他以后的命运,期望他的将来会一帆风顺,我诚心的祈裪他能健康的成长。
关于战争与和平 篇11
发动对俄战争,是法国传奇历史人物拿破仑·波拿巴人生的重要经历之一,对于拿破仑本人及其帝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对于这次战争,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也进行了简单的描述。然而,在不同的专题中,教材对这次战争的描述似乎也不尽相同。如,在《历史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教材写道:“1812年6月,拿破仑亲率60万大军远征俄国”;而在《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教材却又进行了“1812年6月,拿破仑亲率40万军队侵入俄国境内”这样的叙述。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事件,教材对于拿破仑对俄战争兵力问题的表述,却相差了20万人之多;这一数字的出入,使许多学生乃至教师都感到困惑。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教材所提供的这两个相差了20万的数字;这两个数字是否又都准确无误呢,笔者结合相关的资料,拟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辨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首先是对“拿破仑亲率60万大军远征俄国”这一表述的分析。
在萧石忠所译《拿破仑日记》的附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俄国战役兵力:法军60万人(50万步兵,10万骑兵,1350门大炮)。俄军43万人,第一线兵力20万人。”
而在法国人乔治·勒费弗尔所著,中山大学翻译的《拿破仑时代》一书中,作者也这样写道:“在对俄战争中,拿破仑统率了七十万人以上的军队,其中六十一万一千人在战争过程中相继越过了边界。这些部队反映出大帝国的面貌,其中有三十万法国人,包括新并入法国的居民;十八万德意志人,包括施瓦岑贝格统率的三万奥地利人和约克统率的两万普鲁士人;九千瑞士人、九万波兰人和立陶宛人、三万二千意大利人、伊利里亚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
不仅是中国人所著作、翻译的书籍,在西方学者所著的英文原版书籍中,我们也看到了关于拿破仑远征俄国兵力问题的类似记载。如在著名英国军事历史学家Chandler David的《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一书中,作者也进行了这样的描述:“Of the 61,4000 troop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lines, rather less the half (perhaps 302,000) were Frenchmen; the Germans, Austrians, Prussians and Swiss between them accounting for a further 190,000,the Poles and Lithuanians for 90,000, the balance being made up of Italians, Illyrians and a handful of unwilling Spaniards and Portuguese(32,000 in all)” 。
通过对以上几部具有较高学术权威性的著作所记载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在拿破仑于1812年6月发动对俄战争期间,大约有60万——61万4千名左右的士兵,接受拿破仑的指挥,对俄国发起了进攻。“拿破仑亲率60万大军远征俄国”这一表述,可以说是准确无误的。
那么,“拿破仑亲率40万军队侵入俄国境内”这一表述又如何理解呢?
王朝田、梁湖南所编著的《从土伦到滑铁卢——拿破仑战争述评》一书,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书中写道:“为了进攻俄国,拿破仑调集了包括欧洲各个国家提供的巨大兵力……到六月初,准备第一批跨越涅曼河入侵俄国的第一线部队,大约四十五万人左右,已经展开在涅曼河前线了。……拿破仑把他的主力分成为两个梯队展开。第一梯队接近四十五万人,拥有火炮九百四十门,展开在涅曼河与维斯瓦河之间。”
而法国人乔治·勒费弗尔的《拿破仑时代》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在维斯杜拉河的前线上,四十五万人和一千一百四十六座大炮的密集的突击部队,分成九个兵团,外加近卫军、四个骑兵团和各盟国部队。”
由此可见,所谓的“拿破仑亲率40万军队侵入俄国境内”,应该是指拿破仑发动对俄战争时,在第一时间投入战争的第一梯队军队数量。或许是受到战术及军队集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拿破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将其所有的兵力都投入到对俄战争中,这大概就是造成教材两次表述中,出现20万人数字出入的原因。
然而,通过上述两部著作的记录,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即使是拿破仑第一时间投入对俄战争的兵力,也并非是40万人,而应该是45万人左右,5万人并非是一个小数目,绝不应该一省了之。更关键的是,这些第一时间投入到对俄战争中的法军士兵,也并非尽是“拿破仑亲率”!资料记载:“事实上拿破仑把这些军团编为几个方面军:他本人在涅曼河上指挥二十二万七千人,欧仁率领八万人在他后面一点,热罗姆指挥右翼军七万六千人;再向右边是施瓦岑贝格;在最左翼则是麦克唐纳和约克。”换而言之,真正在这一时间段由“拿破仑亲率侵入俄国境内”的兵力,也只是22万7千人左右;其余约10余万的兵力,则是由他的将军们率领,或在后方进行掩护,或在侧翼发起进攻,而并不能认为是由“拿破仑亲率入侵俄国境内”的。
关于战争与和平 篇12
的确, “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的政治主张确实让人很难理解。要理解“小国寡民”, 就不得不了解老子政治主张的“总纲”——“无为而治”。
一、无为而治——依自然而为之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老子》第三十七章,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自然之道是无为的, 然而依照“无为”之法, 却能够成就世间万物, 达到“无不为”的境界。作为统治者, 若能够效仿自然的“无为”之道, 遵循自然客观规律, 那么万物就会繁衍生息, 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天下太平。可见, “无为”并不是目的, 也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 它是一种手段, 一种能够达到“无不治”的手段——“为无为, 则无不治。” (《老子》第三章) “无为”的目的, 仍然是实现天下大“治”, 即是“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巧取豪夺、政治繁苛提出的, 目的是要统治阶级“不妄为”, 顺应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顺民安民, 使国家臻于大治。
二、小国寡民——使国家小使人民少有违“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第八十章中如是描述:“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章被认为是老子描述的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小国寡民, 自给自足, 没有压迫, 没有剥削, 百姓安居乐业, 这正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具有社会原始形态的特征。对于这一章的头一句“小国寡民”通常解释为: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 达到“国小民寡”。但是, 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来理解在《老子》全书快结束时提出的“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 是否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体系相一致呢?
我们先来看看历朝历代实行道家思想治国的史实。最早运用道家治国思想的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实行无为之治, “约法省禁, 轻田租”, 以减轻广大人民的剥削, 极大限度地恢复生产, 取得了社会安定、人们休养生息的局面。另一个运用道家治国思想的是唐太宗, 他推行的均田制使得民心安定, 同时减轻徭役赋税, 使得人民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 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使提出“慎罚薄敛, 与世休息”, 使得百姓有较为安定的环境来从事生产,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明太祖同样奉行“休养生息”政策, 在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同时, 扶持工商业, 使得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叶出现。这些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君主, 运用老子顺应自然的“无为”思想, 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明显的发展, 从而取得了辉煌政绩。
这些君主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是开朝初期的君主。在社会动荡、生灵涂炭之际, 实行“无为之治”, 使社会恢复了稳定, 人民得以生息, 逐渐呈现国富民广的繁荣势态。可见“无为而治”并没有让国家呈现国家变小、人民变少的“国小民寡”之势, 反而使国家人口增多, 趋于强大和辉煌, 这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君主治国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 “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并不是“无为而治”的表现, “无为而治”并不会导致“国小民寡”。把“小国寡民”理解为“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系不符, 是有违“道法自然”的。那老子为什么在他的思想主张中明确提出要“小国寡民”呢?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到底应怎样来解释呢?前面我们讨论了老子无为思想是“尚自然”, “不妄为”。如果顺应自然的规律的“无为之治”并不会呈现出“国小民寡”的势态, 反而能使国家繁盛富强, 那“小国寡民”不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吗?《老子》短短三千字, 字字珠玑, 句句真言, 思想严密, 不可能在全文即将结束时突然提出一个与其思想体系完全不符甚至相违的政治主张。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 对“小国寡民”这句, 用现代汉语翻译为“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 这个解释是靠不住的。
“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的解释之所以靠不住, 是因为这种解释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的国家形态的基础上的, 它忽略了“国”这个字内涵的发展和演变, 从而扭曲了它的本来面目。“小国寡民”, 传世各本异文, 唯帛书甲本作“邦”。按“国”字甲本一律作“邦”因而有的章节就不押韵了;傅奕本与押韵无关者皆作“国”于押韵有关者, 作“国”押韵则作“国”, 作“邦”押韵则作“邦”, 当是《老子》原貌。“小国”, 在周初部族国家还非常之多, 号称万国, 大国方百里, 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大县;中等国方七十里, 相当于后世的一个二等县;小国方五十里, 相当于后世的一个三等小县。那时当然人口稀少, 确是小国寡民。此后, 特别是东周以来, 人口逐渐繁衍, 大国兼并了许多小国, 到老子的时代, 已远非“小国寡民”原有之貌了。 (5) 在帛书甲本中, “小国寡民”作“小邦寡民” (6) 为避汉高祖刘邦讳, 后帛书乙本将“邦”改为“国”, 故“国”的真正内涵和今天主权国家的概念有本质区别, 现在我们说的国家于上古所谓的“天下”的意义相似, 其“邦”的含义实为部落, 《尚书·尧典》有云:“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 这些“邦”只能是一些诸侯国, 或者说, 它“实指各地藩属部落”。 (7) 春秋后期, 天下之主名义上还是是周天子, 当时“邦”的含义与上古一脉相承, 直到西汉之后,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众建诸侯而小其“国”。“国”已经不再是今天意义上的国家, 故我们因此而得出的老子要使国家变小、人民变少的结论是靠不住的。“小国寡民”中的“国”, 是“邦国”, 是指诸侯国。老子主张的“小国”, 是使诸侯国变小。
在“小国”作了如此解释以后, “寡民”的解释也就呼之欲出了。“寡民”并不是指使天下之人口变稀少, 以老子“尚自然”, “不妄为”具有人文关怀的大思想家, 决计不会使出“民族清洗”或“屠民”等不人道的政策来使人民稀少, 估计也不会有“计划生育”这种超越时代观念的政策。“寡民”应是指一诸侯国的总人口要少, 不是指人口密度小。诸侯国的总人口的减少并不会使导致天下的总人口变少, 总而言之, 就是要是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末期。在那个烽烟四起、兵连祸结, 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社会处于大震荡的时期, 信仰礼乐信奉天命的思想已经无法约束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当时的战争都是大诸侯国发动的。为了消除战争, 因而要小国寡民。让诸侯国越来越小, 小到可以“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这样诸侯国就相当于田庄或村社, 也就没有条件发动战争了。老子的“小国寡民”和第四十六章一样是针对当时的时代而提出的反战宣言。第四十六章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是要求统治者要抑制贪欲, 知足常乐, 不要发动吞并战争;而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则是要让统治者在客观上无法发动战争。
可见, 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实质是要取消诸侯国, 而且这个主张在秦汉时就得以实践并已变成了现实。在秦朝始皇设立“三公”制, 没有建立诸侯国。到了西汉, 汉高祖刘邦分封了诸侯国, 而且其势力很快发展壮大, 势力之大威胁中央, 形成战争隐患。于是深受道家“黄老之学”影响的晁错、贾谊、主父偃为巩固中央集权, 力主“削藩”, 推行“推恩令”, 将诸侯国越分越小, 进而使之变成了一个个的地主田庄。
老子第八十一章“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诸侯国混战、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的社会背景而提出的反战宣言, 与第四十六章一样, 以反对统治者贪图、妄为, 反对战争为目的, 只是以不同的手段, 从思想认识和客观条件两方面扼制战争的爆发, 达到君“无为”, 民“自然”的社会状态, 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老子》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思想之所以被认为是国小民寡, 是以今臆古, 混淆了国家概念的古今差异, 而产生曲解或误解。其实, 主张“小国寡民”就是要“以无事取天下”, 要“无为”、“无欲”, 是“道法自然”的具体实践, 是在春秋末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下提出的反战主张, 目的是扼制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欲望, 消除战争。并在提出主张的同时描述了一个朴素、安定、和谐、自给自足、人民安居乐业的农业社会。这表达了老子在战争年代对和平的向往, 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桃花源。
参考文献
[1]陈国庆张养年注释, 道德经,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第75~77页
[2]邬溯源, 《老子》研究综述, 集宁师专学报, 2006年9月第28卷第3期, 第1~7页
[3]王强, 道德经通释, 昆仑出版社, 2006, 第308页
[4]古棣周英, 老子通上部·老子校诂,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1, 第580~604页
[5]张丛林张向奎, 老子的“有为”思想探讨, 理论建设, 2006年第4期, 第5页
关于战争的警句 篇13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辛弃疾
6、血战乾坤赤。——杜甫
7、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杉鬓发焦。——杜荀鹤
8、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王昌龄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孟子
10、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张藉
11、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 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12、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 陈羽《从军行》
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4、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5、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1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8、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1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20、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2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2、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3、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 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2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王维《观猎》
25、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 李颀《古从军行》
26、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 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27、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杜甫《月夜忆舍弟》
28、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屈原《国殇》
29、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李商隐《马嵬·其二》
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 篇14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采桑子《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好词好句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行 杨炯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和平教育理念与美国战争小说教学 篇15
关键词:全球一体化,和平教育理念,美国战争小说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全球一体化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 教育的全球一体化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主题。因此, 教育领域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平教育理念。
一、和平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发展进程
和平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与人们对和平这一概念的理解直接相关的。最初, 人们把和平看作是与战争相对立的一种状态, 认为和平是指没有战争的状态。这只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和平的理解。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人们把和平与人类自身的价值、人格尊严、人与自然联系起来, 形成了广义上的和平概念。在此基础上, 和平教育理念被提出。和平教育理念可以理解为获得行为改变所需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的过程, 和平解决各种冲突,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团体、国家或国际间创造有利于和平的环境。
倡导和平, 反对战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0世纪末的法国。从19世纪中期开始, 人们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和平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和平和教育应该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初, 和平教育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和平教育的研究者开始分析战争的根源并寻找阻止战争的途径。到了20世纪的中后期, 和平教育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与社会的暴力问题, 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冲突解决教育和环境教育等。进入21世纪, 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 和平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美国战争小说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战争小说是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纵观美国文学发展的历史, 美国战争小说的创作与美国历史上的主要战争有着直接的联系。美国战争小说最早的作品当属詹姆斯·库珀在1821年发表的小说《间谍》。这部小说是以美国独立战争作为背景创作的。在这部小说中, 库珀基本上采用了中间立场, 混淆了敌我的界限, 对后来的美国战争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内战后美国南部的奴隶制被废除, 从而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鉴于美国内战的重要性, 一些小说家以此为背景创作战争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当属斯蒂芬·克莱恩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这部小说采用了自然主义的手法, 描写了主人公弗莱明从对战争感到恐惧到变得勇敢的心理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许多美国青年到欧洲战场参战, 欧内斯特·海明威便是其中的一员。战后, 美国作家海明威以自己在意大利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 创作了著名的战争小说《永别了, 武器》。在这部小说中, 海明威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放在战争的背景下来进行描述, 表达了战争是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倍受美国作家的关注。战争结束后, 美国文坛上便出现了许多以二战为题材的小说。比如詹姆斯·科曾斯的《荣誉卫队》, 赫尔曼·沃克的《该隐号兵变》, 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等。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战争小说在表现手法上没有多少创新, 只是传统的写实作品而已。到了60年代, 随着人们对战争的认识逐渐深刻, 一些具有思想内涵的小说出现了。代表性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场》、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这些作品大多采用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 把战争的荒谬性和战争对人类肉体和精神的伤害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20世纪60年代, 美国和越南之间爆发了战争。从70年代出开始, 美国文学中出现了以越南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不仅描写越南战争本身, 描写战争之前和战争期间的美国社会现实, 而且再现越战之后的美国现实和战争给美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代表性作品有罗伯特·斯通的《狗士兵》、梯姆·奥布莱恩的《追寻卡西亚托》和《他们携带的东西》等。从这些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战争给越南人民和美国人民带了的灾难。这些小说还提到了战争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三、和平教育理念对美国战争小说教学的指导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和平教育理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开始深入人心。鉴于美国战争小说的特点, 用和平教育理念来指导美国战争小说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和平, 利用和平手段解决冲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的观念。
首先, 在美国战争小说教学中运用和平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具有维护世界和平, 以和平手法解决国际和地区冲突的思想。美国战争小说中不乏惨烈战争场面的描写。例如小说《永别了, 武器》《第五号屠场》以及一些越战小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战争场面的时候, 可以运用和平教育的观点, 向学生说明和平的可贵以及和平解决冲突的重要意义。这样, 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就能够被作品内容所感染, 认识到和平环境的重要作用。
其次, 在美国战争小说教学中运用和平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意识到战争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命, 而且是对人类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的践踏。如在一些讲越南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中, 描写了一些越南女性遭到了美国士兵的蹂躏。由于美国军队大量使用化学药剂而使当地很多儿童先天畸形, 成年人失去了生育能力。在讲述这些情节时, 教师要利用和平教育理念引导学生, 增强学生对战争的认识。
最后, 在美国战争小说教学中运用和平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战争在毁灭人类生命的同时, 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形在美国战争小说中时有体现。比如美国当代小说家多克特罗在2005年发表的美国内战小说《进军》中, 描写了北方军队摧毁南方佐治亚洲的农田、森林, 造成十万人因此失去生活来源而死亡的悲惨情景。教师可利用和平教育理念指导学生阅读战争破坏自然环境的情节, 使他们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意味着人类自身的毁灭,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综上所述, 把和平教育理念运用到美国战争小说的教学中, 能够使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平教育理念的运用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美国战争小说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达到教学目的, 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形成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保护环境等思想意识。这种方法也使得思想教育的形式变得生动具体, 易于学生接受,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白治堂.全球视野中的和平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1]白治堂.全球视野中的和平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甘文平.论罗伯特.斯通和梯姆.奥布莱恩有关越南战争的小说.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2]甘文平.论罗伯特.斯通和梯姆.奥布莱恩有关越南战争的小说.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3]李公昭.战争.生态.文学——以美国战争小说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 .[3]李公昭.战争.生态.文学——以美国战争小说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4]罗小云.从自然主义到新历史主义——美国战争小说流变[J].译林, 2004 (2) .[4]罗小云.从自然主义到新历史主义——美国战争小说流变[J].译林, 2004 (2) .
【关于战争与和平】推荐阅读:
关于战争和平的名言06-07
关于战争的格言语录05-24
关于战争的名句英语11-12
关于战争的诗词、名言、成语05-11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06-13
关于战争的现代诗歌07-14
关于战争的经典散文随笔10-24
关于战争的成语―背水一战12-09
关于战争的小学四年级400字作文06-08
关于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700字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