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数学工作总结

2024-05-13

学校数学工作总结(精选12篇)

学校数学工作总结 篇1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已经近结束,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迎接下学期的工作,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教育教学

首先,每节新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适合本班学情的教学环节,力求处理好知识点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给学生一个逻辑清晰的知识结体系。

其次在课堂上,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自制力特别差、爱玩的学生,私下里与他们约法三章:只要老师看他就是提醒他坐端正学习。对于学习障碍的学生及时提问,作业优先面批,即时分析他们思维障碍的拐点。对于优生,他们是班级的顶梁柱,一般情况下安排他们小老师的角色。

课下的辅导中,对学生注重思维点拨,大部分学生稍加引导就能分析出出错原因并正确改正,从而理解掌握知识。由于今年班级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学困生的辅导让我费尽心力,当面做题好像都会,自己做都错的情况让我很无奈,对于这种情况我让她们每错一道题都给我说怎么想的。这些学生的理解能力稍显不足,我再将他的思路与正确思路一一对比,虽然现在他们的成绩还不够优秀~,但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与班级的差距却在慢慢缩小。

二、班级管理

树立“热爱集体,互帮互助”的班风。通过一年以来的集体教育,孩子们集体意识强烈,不管分配什么班级任务,孩子们都是自告奋勇的举手,连扫地、擦黑板、摆桌子这些卫生劳动也是争先恐后。

集体活动时,不追逐打闹、不拉扯争抢是每次活动前都要强调的第一纪律。孩子们早已牢记在心,平时活动也都井然有序。

课间活动时,照看学生喝水,给学生量体温,两名值日小班长轮流值日,协助老师管理室外、走廊纪律。

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及时谈话疏导;在批评孩子后要及时安抚孩子,告诉孩子批评他是因为他的行为影响到别人学习或者是伤害到别人了,做到恩威并用。同时,班级管理也离不开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即时沟通不仅能化解误会,还能争取到家长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三:存在问题

这一学年接近尾声,越是深入教学,就越是感受到自身在教学方法上和管理经验上的不足,另外如何更好的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仍然是我教学工作中迫在眉睫的难题。

四、今后努力方向

在点点滴滴地教学中,同组老师给过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今后,我更会多多请教各位老师,主动寻求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秉承前辈踏实勤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将教学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突破自我,争取创造更高的价值,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校数学工作总结 篇2

该研究的成果,一篇题名为《针对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独特能力的学生的跨文化分析》的论文发表在近期的《美国数学会通讯》杂志上。论文指出,美国教育不能帮助开发本国学生的数学技巧和能力,而在美国数学领域内出类拔萃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几乎都是来自重视数学教育的国度的移民,或者是这些移民的儿女。研究者认为,许多美国女学生在数学方面具有出众的潜能,她们具有成为优秀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但她们的才能在美国很少受到认同。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原因。当代的美国文化并不重视学生的数学才能,不鼓励男孩和女孩去钻研数学。美国媒体愿意对体育成就大幅报道,而对学术成果则置若罔闻。美国的许多新闻媒体、电影和电视节目把研究数学的人描写为书呆子,性感孤僻、与世隔绝的社会分子或精神病人。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荣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美丽心灵》,片中好莱坞明星拉塞尔·克罗扮演了言行古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天才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美国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对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人存在偏见和缺乏认同,让许多具备数学才能的青年学子感到失望和气馁,从而阻碍了他们在这个领域内的深造和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认为女学生学不好数学、只有亚洲人和书呆子才能学好数学的偏见的文化中,”该项目的研究成员之一,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詹内特·E·梅茨教授说。许多美国中学生自我假定:如果我不是一个亚洲人或书呆子,我最好不要参加学校的数学小组。由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成见,许多美国学生甚至都不愿意尝试一下学习数学的乐趣。罕见的美国天才数学少女,曾经的国际数学奥林匹亚奖得主,现正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的梅勒妮·伍德说:“美国的一个不光彩点是美国人总是认为学习数学是很困难的、可怕的,学数学的人都是一些怪胎。这种偏见对女生来说特别困难,尤其是在她们刚刚开始参加数学比赛的年纪。如果你到学校里看看,你会发现一些由‘书呆子’男生组成的数学小组,而很少有女生组成的数学小组,这给人们留下了数学属于‘书呆子’男生的刻板印象。然而,就算这些从事数学研究的男生也不会完全被社会接收,更不要说女生了。”

梅茨教授的研究考察了最高难度的青年学生数学竞赛方面的数据,这包括针对中学生的国际奥林匹亚数学竞赛,以及针对大学本科生的普特南数学竞赛。研究数据表明,代表美国参加这些比赛的青年学生大多数是移民和移民的孩子们,这些移民迁入美国之前都生活在高度重视数学教育、数学才能被大力开发的国家。美国2007年和2008年参加国际女生奥林匹亚数学竞赛(FIMO)的13名参赛女学生中,其中有12名是亚洲裔学生。美国学生1974年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亚(IMO),直至1998年之前,美国参赛小组的成员都是由男生组成,此后少有的几名女生的参赛和获奖才改写了美国参赛小组的性别构成。其中包括随父母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女学生龚逸然,其父亲是江西人,母亲是东北人,父母现在都是美国大学的数学教授。19岁的龚逸然已经有5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亚的(IMO)的特殊经历了,另外还参加过国际物理奥林匹亚(IPHO)一次,现在是哈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参加高端数学竞赛的美国学生的种族和性别构成情况,从一定程度上直观地反映了当下美国数学教育的问题和现状。

国际数学奥林匹亚(IMO)美国国家队华裔主教练冯祖铭博士日前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美国父母对数学学科的重视程度要远低于中国,美国学校和社会缺乏一种鼓励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氛围。冯博士指出,在美国每个学生都玩棒球,无论你擅长与否,每个学生都会上手练习几下,即使你打得不好,也会赢得几声掌声,但是数学不可能获得这样的地位。在美国父母的心目中,要孩子们学好数学远远不如打好棒球、曲棍球和橄榄球那样重要。

让数学美走进中职学校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数学美学 数学素质 品德美 课堂美 情景美

数学美是关于数学审美活动的科学,数学审美既存在于数学家数学创造之中,又存在于数学教育之中。尤其是数学教育,其中充满数学美的体验、学习和创造过程,凡接受数学教育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要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我们知道,数学不仅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首次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将数学美育提到了数学教学的议事日程。数学美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呈现的,它以抽象的形式反映和谐的自然图象。我们对数学美的追求又反过来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数学审美教育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从数学美学学科探讨上来谈

数学美与其他科学美一样,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美。数学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数学的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演绎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例如,在组合概念及组合数公式教学时,这节内容似乎毫无美感而言,但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把高低不等的7个花瓶排成一排,要求正中间的最高,从中间向两边看,一个比一个矮,这样的排法种数有几种?②7个相同的乒乓球放入编号为A、B、C、D的4个盒子中,问每个盒子中至少有一个乒乓球的不同放法有几种?当学生发现都可以利用组合概念及组合数公式归结为答案 =20时,就会体会到一种数学的力量,体会到抽象之美、概念之美、公式之美。

可见,美是教材中所固有的,但教材是按知识体系展开的,数学美只是蕴涵在其中,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用美的眼光审视数学教学内容,这不仅是数学美学研究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双重课题,也正是数学教师让数学美走进数学教学课堂,使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数学美,把数学的美育功能真正落实在教学课堂上要做的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二、从数学素质教育研究上谈

1.教师需要对教材作审美分析

因为数学美虽然是一种自然的、真实的美,但它不像艺术美那么外显,也即,数学美的信息是隐藏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语言之中的,是隐形的。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从教材内容、解题方法、例题选择等方面,提炼美的因素,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陶冶思想情操,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思维品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审美示范作用,特别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美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发展逻辑思维的同时,培养形象思维和审美直觉,让学生能从审美的角度去求得对问题的更深入的理解,以美启真,由真化美,使真与美在交融中得到统一。

2.教师需要探求让数学美走进数学课堂的新途径

(1)利用明显的形式美展示隐含的美。数学美往往表现为一种含蓄的美,所以有时即使把美的数学材料放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很难领悟其中所蕴涵的美。教师应该把这种美充分展示出来。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的概念时,学生很容易求得黄金分割点C分线段AB的AC= ,但不会知道AC=叫做黄金比值。这个样子多少有点难看的无理数AC=叫做黄金比值会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教师对此应作深入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美。“黄金分割”除了自身直觉美感外,它的许多美妙性质还有一种奇异美:不仅与其它的数有密切联系,在社会、生活、人体、艺术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2)挖掘潜在的美的因素。数学美除丰富多彩的外显形式外,还有许多潜在的美的因素。数学教学中,要留心观察、充分挖掘、合理运用。

例如,诱导公式应用定义证明的前5组:k360°+(k∈Z),180°+,180°-,360°-,-,这五组诱导公式中除第一组之外,其余四组的证明都是根据定义和角的终边关于原点或坐标轴的对称性推导出来的。对此合情推理,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获得数学公式内隐的简洁美、对称美的享受。

(3)以美启真,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解题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根据美的原则,“发现”数学原理、公式、即以美启真。

3.教师需要创设数学课堂教学之美

如果说数学之美是抽象的,较难为人们所理解,那么,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美,就是比较形象的,较易为学生所理解,学生也较易为之感染。数学美是全人类的“艺术作品”,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美,从狭义上讲,是数学教师个人的“艺术作品”,学生对数学或喜爱或厌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我的体会是,让数学美走进数学课堂,而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之美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教师个人行为的品德的美。数学教师端庄而不呆板,秀美而不浮躁的外表首先会引起学生视觉上的美感;数学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敬业精神会影响学生;数学教师对数学学科执着的追求和丰富的学识(不仅仅表现在数学上的),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某个解法的那种“喜形于色”的神态会感染学生;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

(2)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美。我们知道,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美,突出体现在“有序”及“和谐”上。数学本来就是有序而和谐的,但是数学内容、现象又是纷繁杂乱的,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数学的有序及和谐。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是表现一个或几个数学内容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有序及和谐,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层次分明(有序)、重点突出(和谐)。教学层次的设计,或为递进关系、步步深入;或为并列关系、各个展开讨论。但无论如何,应突出重点,围绕某个主题展开。

(3)课堂活动中的情景美。我们知道,要达到课堂活动的情景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教师对教材及教法非常熟悉,同时教师自身应当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教师与教学内容相融;

第二,教师的兴趣、爱好、心理指向等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指向发生情感交流、转移乃至共鸣,同时,教师与学生关系良好,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师生相融;

第三,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现极大的兴趣——学生与教学内容相融。

因此,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营造一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数学与艺术交融、教师与学生共鸣的优美情境:要营造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要善于掌握一个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要创设师生思维同步的教学节奏,要充分利用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

总之,纵观数学史,数学家们都极为重视美学在数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另外,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美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增加他们的审美情趣,这对学生德育的发展又有现实的意义。

我们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数学美展现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们真正热爱数学,主动地去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徐本顺,殷启正.数学中的美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南园学校中学数学组工作总结 篇4

一、校内工作开展情况

(1)开学初首先是制定组内三年发展规划以及这一个学期的教研活动安排,这一块能结合全组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以及教改特点制定。

(2)组内公开课。排好公开课计划表交于教导处,做到人人上一节公开课,几乎是全组参与听课、评课活动。

(3)组内资料的整理。这学期主要是七年级课件、教案、试题等资料的整理,这一块由钱菁菁老师负责收集。

(4)预科班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由卫修权老师在预科班上了两节研讨课,组内全体人员能参与教学设计、评课环节。

(5)针对七年级期中数学成绩分析。目前已在两个普通班由学生自愿申请为主对“后进生”开始有针对性辅导,暂时辅导时间主要是自习课部分学生集中在办公室进行,下学期争取把这一项工作完善。

(6)积极书写上报数学组通讯,已有一篇关于我校青蓝工程的报道上了通讯简报。

二、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情况

(1)积极参与区级研讨课的听课、评课,本学期教研活动较多,但我组次次参加,并且绝大多数都能按教研室要求全部参加,同时在研讨课上积极探讨,勇于发言,这一点也得到教研员的肯定。(2)积极申报外出学习,校领导给了很大的支持。具体有刘书兵参加了2014年安徽第六届班主任交流会,论文获一等奖,晏彦老师去苏州外国语学校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荣获提交论文 一等奖,李凌云老师论文:初探“自育自学”模式在九年级数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获国家级一等奖。黄建华、卫修权、钱菁菁老师去合肥一中听省级优质课活动。薛峰、丁鹏、李凌云老师去世界外国语学校参加数学复习专题研讨活动。姜世扬、刘书兵、丁鹏、钱菁菁老师去阜阳第十八中学参加全省优质课评比活动。

(3)翻转课堂微视频活动,我组上交了8个微视频,具体有刘书兵老师的《三角形的中位线》;张晓凌老师、钱菁菁老师合作完成的《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卫修权老师、晏彦老师合作完成的《百分数》;以及刘书兵老师、张晓凌老师、丁鹏老师、晏彦老师、钱菁菁老师合作完成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5个一系列视频。

三、数学组承担的课题开展情况

(1)我组刘书兵老师、黄建华老师、张晓凌老师、王蕾老师(现换成钱菁菁老师)参与初中数学自适应性评价的课题。本学期共召开了3次推进会,课题老师全体参与并各抒己见,积极开展出题、审题任务。在课题任务完成方面我校老师被一致公认完成速度快,质量高。

(2)针对课题需要我组刘书兵老师、张明俊老师、晏彦老师、钱菁菁老师还参加了几何画板的面授学习;刘书兵老师还随学校领导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信息化研修班的学习,这些都为下一步的课题开展打好基础。

我真心地感谢数学组每一位老师对我开展工作的支持。

学校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5

本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六年级二班数学,科学两科教学工作,周课时12节,其中早读和晚修各2节,工作量不多不少。本班现共有学生49名,其中女生20人,学生男女比例人数相差不大

本学期,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不早退,不迟到,做到有事请假,尽量不误学生的课程,有事总是与合班老师调课,不拉功课;坚持每天早操签到,本学期我早操全勤;坚持做到预备铃声必到教室,做学生的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教师会议。

在新学期初,我精心制定了自己的全册教学计划,各个单元计划;认真研读教学参考书,吃透课本中各个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熟悉教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在上新课时,坚决做到先备后上,不做不备的低效教学!这是因为只有备课了才知道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备出实用的教学设计,绝不能照搬照抄,照本宣科。在授后,及时写出教学反思或者教后记录和教师教学测评。本学期,我总共撰写教案59课时。

都说课堂教学是一所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课堂教学是多么的重要,一节课40分钟,有的学生度时如日,有的学生却觉得很短,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高低不平,一节课讲下来也要考虑效果。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采取尝试教学法,做到先学后教,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表现,让更多时间给学生学习,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分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策略。在授课过程中,我尽可能采用教具直观教学,这样学生更能理解,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在每一节课之前,我都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做,目的是巩固新知,练习题有计算题和应用题,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主要是一些课外拓展题,是对新知识的延伸和补充,难度比较高。本学期,本人总共布置和批改作业69次,练习册批改23次,课外试卷测评19次,几乎每周一次测评。在每进行一次作业或者测验,我都会及时讲解,指出错误的原因,让学生领悟、记忆。在课外辅导方面,我也制定了计划和辅导内容,辅导时间为每周二、四下午第三节,本学期总共辅导了36次。

教学研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教师的业务水平很大程度都离不开教研培训。在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县培训中中心举行的暑假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项目,培训的内容就是教师的幸福观,参加整个培训后,感觉自己的师德修养有所提高;回校后,学校又开展了新学期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活动,我认真做好笔记,认真聆听徐校长的专题讲座《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许环富主任做的《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黄慧瑜主任做的《校本研训》《教学记叙》,王上崇校长做的《有效教学》,共8次8个专题,受益多多啊。开学后,我也主动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比如由黄主任主持的集体备课,分别是省级送教下乡同课异构王天飞老师集体备课《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和片区数学教研美玉小学陈慧玲老师的集体备课《九的乘法口诀》。本学期我做听课记录12次,学习笔记8次,教研活动5次,还有1次特级教师送教下乡专题报告《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的策略》,由蔡兴飞主任主讲,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除此以外,我还参加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本人做的交流课是一节复习课《认识比》,送教交流的学校是博才小学。

学校数学工作总结 篇6

时光荏苒,一个紧张、充实、有序、奋进的学期即将结束。本学期,在镇教研室的领导下,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下,我数学教研组组织教师积极地开展了各项教育教研活动。在继续推进“先学后教,有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坚持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围绕课程改革,我们组织数学教师进一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教参,组织老师看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时学习教育杂志刊载的最新教育理念、信息动态、科研成果,不断的更新知识、充实教师。

其次是学校本着以教师为主体,校本研究为载体,培训为依托,组织教师出外听课学习,其中先后组织四、五年级数学教师去三乡光后小学和石岐中心小学观摩教材分析;组织小学骨干教师去小榄观摩精品课程教学;组织老师去朗晴小学观摩说课比赛;组织了三、五年级全体数学老师参加镇教研组举办的教研活动等等。

二、实践方面

1、重视校本教研活动。期初组织优秀教上示范课;

为加强课堂教学的交流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新入职教师上汇报课汇报课;

11月初请专家来我校指导教学;

12月初,为迎接市一级学校评估,我教研组又特别组织老师们每人一节公开课,人人参与听课、评课,并提出建议和意见,进行整合。在市一级评估中,我数学组被抽中的唯一一节数学课被评为“优秀”;

12月中旬,“刘闯杯”初赛课,并成功推选出5名数学教师参加12月23日组织“刘闯杯”复赛。

2、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开展,人人参与、精心准备,在认真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年级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研讨——分工主备——主备人说课——集体评议并整合——个人加减——教后反思的过程;最终让老师写出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每次活动都突出了以下三定:“定内容、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主要以年级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通过此项活动,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3、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

本学期继续把优化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我组的重点工作。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4、进一步规范学生作业,力求提高作业练习的效能,作业布置精心合理,作业做到批改准确,反馈纠错及时,适当批有鼓励性评语,保持作业本整洁,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坚持每月一次的学生作业量化考核检查。

三、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的几点。

1、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又是第一次做教研工作,在教研方面创新意识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2、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师的语言组织方面还要加强。今后应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数学专业素养。

3、进一步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减少不及格现象,提高优秀率。

浅谈技工学校《数学》教学 篇7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激发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新生进入技校之前, 教师为了迅速提高学生成绩应对中考, 偏重于理性思维的训练, 忽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导致在学习中面临重重困难, 感到学习数学很难, 甚至厌恶数学, 陷入恶性循环, 最终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现在技工学校数学教科书编写侧重于结论的运用, 省略了必要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更使学生感到困惑, 难以理解、掌握和运用。技工学校数学教学应该利用好兴趣这个老师, 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不要因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兴趣缺乏, 而失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信心。要知道, 兴趣是可以改变、培养的。为了使教学有较好的效果, 教师自身应意识到技工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个瓶颈问题, 理性思维需要像兴趣这种非理性因素支持、诱导。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 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 而不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 不要把他引入一种心理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 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愉悦, 这一点很重要。

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兴趣来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可先与专业教师沟通, 了解专业学习所需的数学知识有哪些, 然后在教学进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 从而促使学生把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变成一种自身的需要, 从而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原理和方法消化吸收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注重教学方法, 利用不同形式的讲解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对于技校学生来说, 往往困难很大, 因为学生基础比较差, 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法时, 应淡化系统性和严密性, 加强实践环节。所谓淡化系统性, 是指不强调教学内容的连贯与衔接;所谓淡化严密性, 就是针对学生抽象能力的薄弱, 不追求逐字逐句的严格描述。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 在讲解概念时, 应从那些活生生的、具体的、与学生的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引例开始讲授, 使概念尽可能不以严格“定义”的形式出现, 而是结合自然的叙述, 辅以各种背景材料顺势引入, 减少数学形式的抽象感。例如:讲“集合”时, 翻译为能够放在一起为集, 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

(2) 在讲解基本定理时, 不拘泥于“定理———证明”的单一模式, 也不是简单地删去证明了事, 而是尽可能地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渐入主题, 既交代了来龙去脉, 又冲淡了抽象成分, 让学生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例如讲解椭圆时, 可从几何图形引入, 学生从图形上很容易理解。将其翻译为数学语言就是椭圆, 这样学生既记住了椭圆的定义, 又清晰了证明的思路。

(3) 在讲解运算规则和规律时设计了一些精简易记的文字语言解读数学公式, 这叫“抽象内容的形象化处理”, 避免了记号复杂、下标林立的局面, 使学生加强了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对于抽象性比较强的内容, 通过例子逐步展开理论,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相关结论。如在讲解函数时, 可利用“图象法”对公式分析, 加强记忆。

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要精选例题, 既要考虑到各种必要的基本类型, 又要做到少而精。通过例题的讲解, 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规律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提高和发展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对教材中的例题可选用, 但不宜完全选用。要从参考资料中选一些, 扩大例题范围, 也可以改编原有的例题, 甚至完全自编新的例题, 给学生以创造性的示范作用。例题讲完后, 还可给出错误解法, 再分析错误的原因, 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发散型思维能力。

三、结合学生实际, 进行分层次教学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 越来越呼吁学生个性的发展。面对学生不同的数学素质、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学习风格, 同一种教学方法, 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内容太少“没吃饱”、一部分学生认为内容太多“消化不了”的尴尬局面, 同一教法难以得到满意的效果。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数学的教学亦不例外。根据现行教学模式的缺陷和因材施教原则, 从专业要求、学生素养、课程内容三个角度出发, 尝试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 可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 如会计专业学生适用经济类数学教学大纲, 采煤专业学生适用工科数学教学大纲;同一专业的学生, 可根据其不同的数学素养, 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 基础班教学侧重对基本内容的掌握, 提高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每个人的愿望都贴近自己的实际, 都能“看得见”, “摸得着”;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将数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即:基础、应用、提高部分。基础教学内容对所有学生都是必修的, 教师必须精讲细讲, 使学生彻底弄懂。应用部分内容的设定可由各专业课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研讨确定,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设置,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提高部分的内容是为准备继续深造或者所学专业对数学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来确定的, 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适当介绍一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或一些研究内容, 使学生对目前最新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美国学生&学校与数学较劲 篇8

大学生恨数学

过去二十年来,大众不断听到研究声称,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与他们的在校时间长度成反比,也就是说他们上学时间越长,数学能力反而越低。密歇根州立大学专门研究数学教育的威廉姆斯施密特教授说,许多美国8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二)的学生不能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还比不上其他国家小学4年级的学生。根据2007年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中心的报告,只有39%的4年级学生、34%的8年级学生和23%的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三)学生的数学能力达到“精通”的标准。

这不是说美国教育界不重视数学,相反,越来越多的州提高了中学生数学能力的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必须年年上数学课,要求至少要学一点代数知识。相对企业、政府和教育界对提高全民数学水平迫在眉睫的共识,美国大众却对数学很抗拒。2007年堪萨斯州和密苏里州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尽管86%的受访家长同意数学在孩子今后就业中作用重大,91%的受访家长认为具备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只有20%~30%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学习高阶数学如微积分或者物理知识。所以,美国大学数学不受欢迎,经常听到美国大学生说“我恨数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上大学靠的是各科的平均分,高考只是考量的其中一项,所以数学特别突出但其它科目一般的偏科中学生占不到好处。高中数学尖子选择今后方向的时候,自然会选择对数学要求比较高的学科,比如工程、统计、物理等理工科。美国学校并不鼓励积极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等竞赛。2016年美国队总算在国家数学奥林匹克上露了个脸,媒体马上报道了,但也不是大张旗鼓的,仔细一看美国队还大部分是亚裔学生。

从小学开始较劲

美国人之所以对高阶数学不以为然,关键还在于其实用性不高。美国人讲究实用主义,美国的数学教育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往往从日常应用入手。比如,教学龄前小朋友数学,最主要的两个项目就是看钟表和认钱币。虽然时间和金钱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好在都有实物参照。美国小学的数学教育以中国的标准来看慢如蜗牛,一年级还只停留在一位数的加减法,乘法九九表到三年级才开始教。一年级小学生数学的重点之一是,数钱。美国所有纸币都是一个颜色和大小的长方形,学生要认清楚一个模样的纸币面值多少,不容易。他们还要记得每个纸币上面印的人像是谁。倒是硬币有四个不同的直径,有1分钱(penny)、5分钱(nickel)、1角钱(dime)和25美分(quarter)以及1美元等几种。1分钱和1美元当然容易明白,难的就是另外三种硬币的加减。首先quarter为1/4之意,涉及到小学高年级的除法算数了;其次日常生活中找钱的时候,5分钱、1角钱和25美分有许多不同的组合。许多美国年轻人从小就要在各种场合充当“收银员”的角色,所以这三种硬币的加减心算得非常快。

钱币是很具象的东西,对于抽象思维还在初始阶段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容易理解和吸收。其它低年级的数学教育也有同样的思路,比如,让小朋友选择图案或形状的规律,主要目的是帮助小朋友发现数学的实际用途,并不强求他们背记公式和理论,但会逐渐加入应用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渐渐形成对数学模式的大概体会。相对而言,中国中小学实行的题海战术,其实就是在大量的题目里面找到数学的模式和规律,题目做得越多,就越能“猜”到题目实际上要问的是什么,需要哪方面的数学概念去解决。

说到作业,美国小学近几年试图渐渐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有不少研究声称课后作业对学生掌握知识作用很小,在课堂上面要是老师讲明白了,学生听明白了,就没必要放学以后回家再重复做题。我个人对这个新思路很有点不以为然,如果每个学生都是学霸,一点就通,当然回家就不用再做作业。可惜,世间绝大多数是庸才和笨鸟,除了利用熟能生巧这个老生常谈的笨办法,实在想不出还能怎么样让孩子牢记和巩固知识。

除了传统的纸上作业,美国学校开始利用起新科技,鼓励学生在电脑上学习数学。学校先找个比较合适的软件公司,买入使用权以后让学生建立账号,通过网络进行监督、管理,每个学生每个星期使用了多长时间上这个网站,学到什么程度,有什么障碍等等,老师和家长都可以看到。这些学习软件寓教于乐,从小游戏教学,不仅把数学概念融会贯通,还不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倦和反感。最近几年火爆的印度裔美国人萨尔曼康创建的“康学院”,就是从他录制短小精悍的网上数学教学短片开始的。一些学校鼓励学生去寻求这些外在的资源,能力强的学生能多学点,差的学生可以用很低廉的价格和轻松的形式进行课外补课。

美国学校如何考察学生的数学水平呢?美国虽然有联邦教育局,但每个州的中小学怎么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州政府说了算。奥巴马入主白宫以后,他领导下的联邦教育局从2010年左右开始推行一个新的教育标准,叫做Common Core,试图统一美国各州的教育水平,愿意采用这个新标准的州可以从联邦政府那里拿更多的资金。在政策诱惑下,现在美国只有八个州没有使用这个新标准。Common Core顾名思义就是统一的中小学学习核心内容,数学首当其冲,这个新标准不仅规定了一年级到八年级每个年级要学什么,更规定了老师应该怎么教。比如教加法,光知道答案不行,学生必须明白有五种做出同样的答案的过程。

Common Core实行以后,家长和教育界都有很强烈的反对声潮,觉得很简单的数学知识非搞得那么复杂,不少学生跟不上。可是,也有人指出,美国的数学教科书和其他国家如新加坡相比,内容宽泛但不够深入,没有足够的题目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应用,这样的调整有其长处。Common Core的长期效果如何,现在还不明朗,有待观察。

为让大学生按时毕业,取消数学课?

美国中小学生学数学吃力,反映到大学里就是入学时需要补课。美国大学无论哪个学科,基本上都要至少修一门数学课,大学新生数学往往是代数,STEM类(数理化、工程、科技、计算机等)更加严格,需要学习微积分,分为三级。据笔者的观察,绝大多数美国大学生都对数学感到头疼,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大学根据学生的ACT或者SAT(美国两种不同的高考)成绩,或者自行举办入学水平测试,决定他们是否已经具备上大学数学课的能力,成绩不够的学生需要补课。

需要指出的是,几乎没有美国学生会和中国学生那样正儿八经地备考,往往是直接上机考试,所以需要补课的比例很高。超过一半的社区大学大学生和超过20%的四年制大学大学生需要补课,而是否需要数学补课成了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按时毕业的风向标,只有10%的社区大学补课生和1/3的四年制大学补课生能够分别在三年和六年的时间内毕业。于是,2012年《纽约时报》就发表一位大学数学老师的文章称,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无法通过大学新生数学课,成了他们获得大学学位的最大障碍之一,他大胆提出,应该取消大学代数课,而是让学生选择统计或者定量研究课,和他们的专业更相符。

偏偏,教大学数学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外国老师,带着口音来教数学让美国学生更加头疼。还好美国学校的班级人数不多,老师可以因材施教,对吸收数学知识比较快的学生,会提供额外的辅导,不会让聪明的学生感到厌倦。相反,学得比较吃力的学生,老师会课堂上开小灶或交代额外的作业。所以,多数数学课都有所谓的Lab时间,其实就是开小灶。

美国大学生学习数学还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最近的研究表明,男女生上大学数学课前,基本上准备程度差不多,但是,第一级微积分往往是一个分水岭。许多女生在这门课上受挫后,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因此不会再上更高阶的数学课,阻碍了她们进入STEM行业。

虽然数学难学,但是美国人也很清楚,数学能力出众的人就业相对容易得多。那些学人文社科的学生,虽然上学时轻松些,写几篇论文就可以过关,不像STEM类的同学要熬夜备考,可是今后的收入差距巨大。2009年careercast.com的一项统计称,美国收入最高的头三名行业为数学家、精算师和统计师,全是数学佼佼者。这样一来,美国大学的统计系、应用数学系、会计系等挤满了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这一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以中国数学教育的基础来上美国大学数学课,最关键是要解决语言的问题,因为许多数学术语中国学生都没有接触过。之后,大家应该比美国学生轻松不少。

学校数学工作总结 篇9

本学期我结合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以游戏为主,重在开发智力,培养兴趣的“趣味数学”校本课程。通过这学期的活动,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就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以简单的总结。

一、具体工作:

(一)撰写课程纲要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每一节课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

(1)围绕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2)利用生活场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针对现实问题,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4)探究现实世界,为学生以数学服务社会、学会创造搭建舞台。

3.课程实施:(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等)4.课程评价: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2)学生学习的成果

二、课程效果

1.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参加趣味数学活动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学数学只是因为从小学开始就学,但是不知道数学的重要性。但通过自己收集的数学趣题、游戏、电脑PPT等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学习。

2.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每次活动,学生积极准备,他们合作交流,通过查阅资料,PPT制作,向教师请教等方法,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了数学更广泛的应用。

3.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由于趣味数学活动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给同学以动手,动脑的机会,也充分应用了现代化的手段,例如:有些用了几何画板制作了“勾股树”,这些都促进他们掌握更多的电脑知识,增加实践的机会,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锦程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1 篇10

2012年2月

锦程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仍然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不断深入课改实验,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加大教学研讨力度,坚持科学育人,扎实有序地开展数学教科研工作。

二、教研目标:

1、以党的先进性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2、为教师们学习、交流、提高创设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提供一个和谐的研讨平台。

3、继承和发扬我组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教风和教学研究的热情。在全组发扬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浓厚的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之风。

4、在学习、实践、研讨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探索,总结新课程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本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5、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工作,规范数学教学常规,督促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教研措施:

(一)扎实有效落实课改精神,以课改为核心开展教研活动。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提倡每位教师本学期在小组里讲一节公开课,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积极实践、探索新课程下的课堂教育教学规律。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用好新教材,通过反复探索、研究、反思、实践,把课程改革的精神扎实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2、细化课改过程管理。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加强教材研讨、坚持推行听课制度,加强数学常规课的常规考核,收集、整理优质课件资料,并及时总结课改经验,确保课改工作落在实处。

(二)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采用集中学习、教师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使教师及时了解最科学的教改信息,扩展教师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2、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周一次的教研研讨活动,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使教学研讨进课堂。

4、开展听课、评课的研讨活动,通过互相听课、说课、评课,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

5、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教师博客、论坛进行教学研讨,聆听专家讲座等活动。

四、教研组活动安排:

1——2周教师写教学好工作计划,学习《教学大纲》,学习《新课标》。

3——4周新教师汇报课,教学常规检查。集体备课。

5——6周学习校本教研理论文章。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制定教学课题。一年级数学公开课。

7——8周二年级数学探讨课。低年级数学教学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口算竞赛。教学常规检查。

9——10周期中复习考试。“引入新课”教学专题探讨,数学质量分析会。

11——12周四年级数学公开课,“合作学习”探讨。教学常规检查。

13——14周三年级数学公开课,笔算教学研讨会。教学开放日。

15——16周六年级数学综合复习探讨,六年级集体备课。

17——18周新教师学习交流。青蓝工程成果展示课。

19——20周教师论文、案例、随笔、反思收集,教学常规检查,复习备考。

学校数学工作总结 篇11

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儿童从掌握基本的数概念到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要经历一系列环节,逐渐形成和发展数认知能力。研究者通过大量认知心理学实验发现,数学困难(Mathematical Diffi—culties,简称MD)儿童,在某些认知能力上存在缺陷。将认知理论应用于数学困难的研究主要关注数字、计算、算术能力等方面。以二、三、四年级的学生数量估计能力为例分析。

估计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认知过程,数量估计是估计的主要类型之一,其本质是通过数字判断解决数学问题。测查儿童的数量估计能力,以年级和组别为被试间变量对数字线估计任务的精确性进行的方差分析发现,年龄的主效应显著。二年级组儿童完成数字线估计任务的PAE(误差绝对值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三年级组和四年级组PAE的差异不显著。同时,组别的主效应也显著,MD儿童完成数字线估计任务的PAE显著高于普通组儿童完成数字线估计任务的PAE。儿童的PAE值越高,数量估计的精确性越低,所以二年级组儿童数量估计的精确性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年龄组,MD儿童数量估计的精确性显著低于普通组儿童的精确性。 

分析二至四年级普通组儿童与MD组儿童估计的个体差异时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普通组儿童使用线性表征和指数表征的趋势基本不变,始终为主要采用线性表征。而对比这一趋势,二年级MD儿童采用指数和线性两种表征形式,差异不显著,处于非线性表征向线性表征的过渡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MD儿童逐渐采用线性表征,而最终在使用线性表征的能力上与普通组儿童趋于一致。本研究的结论表明MD儿童随年级的升高,其数量估计能力与普通儿童一样,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表现为估计能力的精确化和表征形式的线性化。但是MD儿童表征形式的发展晚于普通儿童,直到四年级才与普通儿童相当,估计的精确性也始终低于普通儿童。

由此可见,数学困难儿童和普通儿童在智力和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其数学教师应根据其能力水平,不断探索出一套培养数学困难儿童的教学方法。

二、数学教师对策分析

1、加强特殊儿童数学教育的研究

特殊儿童是一个多类型的复杂群体,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数学教育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特殊儿童数学教育研究的现状,远远跟不上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检索近年来有关数学教育方面的文章和专著,在众多的资料中,涉及特殊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方面的文章很少,仅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一般数学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移植及应用。特殊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整体水平不高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特殊儿童数学教育和特殊教育一样正“面临理论空白的危机”,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势必会造成盲目的实践和质量的低下,二是在研究方法上更多采用演绎和质的研究方式,以实践、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研究偏少,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在心理、生理等方面与普通儿童有何差异的研究甚少,缺乏实验数据佐证。三是研究主体不明确,研究主体与教学实践活动分离。一线特校数学教师不认为自己是研究的主体,高校及研究机构及人员力量单薄,且长期游离于特校数学教育实践之外,形成教研与教学“两张皮”。为此,要积极倡导有全体特校数学教师主体参与的数学教育研究,实现主体移位,要加强特殊儿童数学教育和教学的内在规律的研究,要转变研究范式,改善研究方法,以丰富的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实验、实践为基础,采用归纳的、质的分析与研究的方法,形成有实践支撑的特殊儿童数学教育理论并用于指导特殊教育实践,为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2、优化知识结构

调查数据表明,特殊学校数学老师知识结构欠缺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数学知识,特别是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知识;又包括教育、心理科学知识,特别是数学新课程和教学知识、數学认知与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特殊学校数学教师知识发展也应该是全方位的。总体目标应定位在“小学教育专业(理科)”的课程要求和水平上,它与大学本专科数学专业课程目标的不同点在于,应切实加强《高观点下小学数学》、《数学学习论》、《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等课程的学习研究,完成知识结构的“充电”工作。当前,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启动,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发展应当更加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观念的更新,促进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而不是简单的“查漏补缺”。基于以上认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知识发展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拓展内涵,完善结构”。

3、改善教育培训方式

在职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培训。教育培训要讲究实效,多头并举,实行自学反思、校本培训、在职外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

自学反思是人自为战、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自我教育培训方式。自学是根据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状态及专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内容进行学习与实践,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方式,它是在职教师知识发展的主要渠道。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孵化器,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教学中的得与失,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方式,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真知灼见,提高教学水平。大凡优秀教师都是在“有科学的自我反思与批判精神”中成长起来的。 

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探索 篇12

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个共性, 那就是学习上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习惯比较差, 有学习能力, 但不知道怎么应用, 甚至个别的学生不屑应用自己的学习能力, 得过且过.对于他们而言, 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就有的学生的话来讲, “老师, 如果我数学学得好, 早就上高中了, 也不会在这上高职了”.确实, 他们是经过中考筛选后的所谓的“失败者”, 他们有自己在学习上的困惑, 而困惑得不到解决, 新的困惑又接踵而来, 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他们认为学习我是学不好的, 我来学校是“混日子, 混文凭”的.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在职业学校中比比皆是, 而这种现象在数学的学习中尤为突出.因为我们学校的大部分系部属于文科类专业, 所以学生对于数学出现了严重的偏科.对于理科类的学生中, 个别学生数学学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自以为是, 没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 导致数学成绩一直提不上去.

针对上述情况, 我觉得职业学校数学教育上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生信心的建立.如果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包括其他的功课, 都会有所提高.以下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案例与大家分享.

一、知识细化、具体化, 内容量化、通俗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 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 这是很多教师都在探讨的.我的做法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也就是让学生弄明白数学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有什么用处,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将学生的知识内容量化、通俗化,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我要学多少, 学的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通过多年的观察和了解, 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是怎么来的, 怎么用, 那么根据遗忘曲线来讲, 很容易遗忘, 不能长久记忆, 而且学生没有复习的习惯, 知识的掌握就更差了;学生如果不知道今天要学多少知识, 分别是什么, 他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 很容易迷失自己, 导致想学也学不进.记得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第一册第四章“加法定量”中, 学生的学习就需要相应的细化、量化.通过第三章“三角函数”的学习, 学生已经对三角函数有了一定初步的了解.在第四章给出sin (α+β) =sinαcosβ+cosαsinβ过程中, 必须对公式的推导详加验证, 通过三角形面积的公式undefined来推导, 此时这个知识必须细而且要利用几个实际的数值进行具体的演示, 让学生清楚公式是怎么来的, 它是怎么用的.因为在之前的一届学生中, 我此处的教学赶了下进度, 所以知识点的推导是一带而过的, 导致很多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公式变成了错误的sin (α+β) =sinα+sinβ的形式.而询问学生出错的原因就是理所当然应该是这样.对于内容的量化、通俗话的案例是在每章中都有体现的.譬如在第四章的学习中, 从一开始就可以将学生所学的内容和学生进行沟通, 加法定理6个公式, 二倍角公式5个, 第四章的知识就变成了11个公式的记忆和使用, 学生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 而后的学习就有了目标性.在记忆公式的时候要有技巧性, 譬如二倍角公式完全是由加法定理推导出来的, 所以在记忆上可以借鉴加法定理的记忆方法, 使得公式的记忆量减小一半.而利用了上述方法, 整个第四章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就是6个公式构筑, 5个倍角公式为基础的数学体系.掌握基础, 再看基本题型的话, 学习的难度就降低了, 学生的目标也明确了, 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变得理所当然了.

二、随堂考核, 个个过关

职业学校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就是说学习上需要一定的督促.因此学生的随堂考核就变得很有必要了.每堂课上课前5~10分钟随机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使学生被“逼”着去复习一遍知识点, 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有一定益处.而我要讲的“随堂考核, 个个过关”却是利用整堂课, 针对某些知识点, 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考核.记得是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第一册第七章“排列、组合、概率与统计”简介中, 当第三节内容学完之后, 我就给学生上了节随堂考核课.因为前三节的内容分别是:两个基本原理、排列、组合.学完这些知识后, 学生已经有了一点初步的意识, 但学习的方法还存在一定问题, 正是在这个时候, 随堂考核是必须的, 而且在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包括学生的复习引导、知识点范围的确定、题型的明确等.然后为了学生的答题兴趣, 我采用了“摸奖”的形式进行, 具体操作如下:在上课前, 先准备好一些题目, 放在盒子中, 让学生自己随机抽题来回答, 当然题目有难有易, 答对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奖励 (主要是对平时成绩的奖励) .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每人都通过 (对于个别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可以看书来完成) .学生在进行测验的过程中, 心情不同, 表情不同, 当然成绩也不同.对于好学生, 当然想抽到困难的题目, 可以多加平时成绩, 所以他们表现得也不是那么轻松;对于学困生来讲, 抽到最简单的题目, 能够顺利通过测验, 那是他们最想得到的结果, 所以他们的表情是最丰富的, 有窃喜的 (抽到简单的) 、有愁眉的 (抽到难的) 、有无奈的 (实在不会的) .但不管怎么样, 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了一次选择, 都通过了一次测验, 包括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他们都有了一次亲身经历, 学数学不是那么困难, 我也可以学好, 我也可以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题目.他们的兴趣就潜移默化地增强了, 而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通过这样的形式, 既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也让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有了个直观的印象.譬如对2007级学生我尝试这样教学, 学生的兴趣得到相应的提高, 而对于后期的概率的学习也打好了较好的基础.

三、加强监督, 合理利用平时成绩

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中, 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要比基础课的学习重视得多, 而其中对数学、语文、英语的重视程度是偏低的, 尤其是数学.之前我提到过, 很多学生正是因为数学学习有问题才选择在职业学校学习.如何有效地控制学生?除了在学习兴趣的感召下, 让学生自己学习之外, 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利用平时成绩这一法宝, 加强督促.对于我而言, 积累多年的教育经验, 总结出细分平时成绩, 让成绩更多体现“平时”.所以我的平时成绩一般分为这么几个部分:作业、上课回答问题、上课上黑板答题、上课的突出表现、测验、总复习情况.在每届我带的学生中, 没有学生对于平时成绩有所怀疑的, 因为我可以把他们的每一次加分、扣分都计算得清清楚楚.而细分平时成绩的好处就是你可以随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个较好的把握.同时不断地告诫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性, 使得个别的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譬如有学生迟交或者不交作业, 我就利用上课前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迟交、不交作业的后果, 补上作业的处理情况, 因此很多学生都能够悬崖勒马.

总之,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数学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 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用实践来验证自己所认识的, 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以上是我的个人意见, 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上一篇:花儿诗歌欣赏下一篇:医学生假期见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