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韵味作文

2024-10-26

秋的韵味作文(精选17篇)

秋的韵味作文 篇1

随着岁月的飞逝,我也走过了十六个春夏秋冬,度过十六个精彩的暑假。现在精彩的暑假又来了啦,我的心也随轻舞飞扬,因为我们又迎来了别有一番韵味的她――夏雨姐姐!

看,她移动着婀娜多姿的步伐,伴着激情的雨点,笑盈盈的飞来了。她来到我们这个美丽而又温馨的小镇上,给我们带来了笑声,欢乐声。夏天姐姐这激情般的到来,使公路两旁的热得耷拉着耳朵的大树爷爷,开心的笑了;使趴在地上吐着舌头的小狗,刚才还抱怨着这无比炎热的天气,现在也开心的笑了;使田地里的油菜也开出金灿灿的.花了;使刚才还苦瓜脸的人们,现在也笑眯眯了……

我们全镇的生物都很喜欢夏天姐姐的到来,并且都邀请到家里坐客。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从窗户里伸出手去紧紧的握着夏天姐姐的手,和她亲密的接触,触摸她那有着淡淡香味的雨珠,学着小狗狗那样伸出可爱的小舌头舔一舔,那香甜的韵味深入心田深处。这时我情不自禁的喊:“夏天姐姐,欢迎您!呵呵,您真是别有一番韵味呢……”

“欢迎您,欢迎您,北京欢迎您……”手机的铃声从房间里传来,我一边欢快地走,一边跟着铃声轻唱着“欢迎您,欢迎您……”去接电话。“什么?去梅溪中学学习?”我惊讶地问着。“嗯”电话那头肯定的应道。“我知道了,会准时到”。天哪!不敢相信!因为清华大学的哥哥姐姐将到到梅溪中学与我们交流学习!我猜想是耳朵出现了错觉,但这种想法很快消失,因为那电话是校长给我打的,所以不会是假的……此时我心里真是欣喜若狂。赶忙走到窗户边,再次亲密接夏天姐姐,开心的又一次紧握她的手,说:“夏天姐姐,您给我带来了喜讯!谢谢!”

精彩的暑假,因为那别有一番韵味的她,今年又是丰收年,我们的心也随之轻舞飞扬……

秋的韵味作文 篇2

一.从身边找话题, 把作文写实。我们常常看到, 作文题一布置, 学生就去胡编乱造, 或者东拼西凑, 写出来的东西读之乏味。针对这种情况, 我常常告诫学生从身边找话题, 写最熟悉的事。有一次作文写有关春天的内容, 我要求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 结果大多数同学都是模仿朱自清的《春》来写, 什么花呀、草呀之类。我认为这次作文课失败了, 于是决定重写。我问同学们“你们这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花草?写这些花草要说明什么问题?”没有一个同学说得出所以然。于是我就启发他们:“不同的地方、不同人眼里春是不一样的, 你们要写出区别于他人笔下的春天, 要把春天写实。”受我话的启发, 同学们都努力去寻找自己熟悉的事写, 作文有了很大改观。有个同学作文题目是《春天, 你在哪里》。文章写的是他们村有一块地, 前几年在农村产业调整时种了一地白杨树, 后来觉得白杨树不值钱了, 就把树砍掉种庄稼。由于种树几年使地力受到破坏, 种的庄稼都不长。当别处已是春色满园的时候, 这块地还几乎是一片空白。针对这件事, 这位同学发出了寻找春天的感叹。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 我就以这篇文章为例, 要求同学们, 以后要把作文写实, 不准再胡编乱造。

二.调换写作角度, 深化文章主题。作文教学中, 我十分注重点拨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让学生把作文写得“另类”一些。要做到这一点, 有时候只需要轻轻改变一下角度, 文章就会大有起色。有个同学写一次过马路, 看见一个老奶奶提个包, 自己帮她提, 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我说:“你的作文太平淡、太一般化了。”他很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当时我不想帮她提, 我就说笔忘到教室了去拿笔, 又不好意思走开, 就躲在远处看。这时另一个同学上来想帮她提, 这个老奶奶说, ‘有个小同学说帮我, 他拿笔去了, 我走了他会失望的。不知他找到笔了没有。’听了这话, 我急忙来帮助她。”他这样一说, 我故作惊讶地告诉他;“哎呀, 这么好的素材被你写得这样平淡, 你为什么不写老奶奶对你的挂念呢?”我这样一说, 他立刻领悟了, 于是把作文主题转换成表现老奶奶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这样一调换, 主题深刻了许多。要调换角度, 其实并不难, 比如写赞美老师通常都是“老师是蜡烛, 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式老套话, 换成“教师是油灯, 只要不断加油, 在照亮别人的同时, 也不毁灭自己”, 文章就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激活学生想象力, 增强文章的韵味。初中学生作文常常打不开思路, 就是因为缺乏想象力, 不会想象是因为不会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点。如果教师给以恰当点拨, 帮助学生找到两个相似事物之间的联系点,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想象力就会迸发。一次作文题目是《我心中那颗闪亮的星》。同学们都是以星论星, 千篇一律地“空中星星如何明亮”、“某某明星那样潇洒”等等。我就启发学生:“空中的星星晶莹剔透, 令我们心旷神怡,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他给你温暖、给你光明, 如果有, 他就是你心中那颗闪亮的星。”这样一说, 同学们纷纷改写作文。有个同学写他心中的星星就是父亲。他写道:“父亲终年劳动, 为我学习操心, 送我上学、接我回家”。文章最后发出感慨:“当我学业有成, 像太阳一样放射光芒的时候, 父亲将像黎明前的星星一样慢慢隐去, 直至消失------”文章写得相当优美, 新奇自然、富有韵味。

内容实是作文“新”的基础;主题深是作文“新”的内涵;韵味醇是作文“新”的品质。朱德熙先生说“写文章是一种修养, 不是一种知识。”可是很多时候教师把作文课当成知识课教学, 这是作文教学的误区。既然写作是一种修养, 就应该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修养。怎样提高?在找材料、挖主题、添韵味上下功夫, 这样, 学生的作文便会常写常新。

摘要:内容空乏、主题肤浅、语言贫乏, 是初中生作文的通病, 究其原因, 还是作文教学没有抓住根本问题, 训练不得法。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是设法让学生作文“新”起来。其最基本的做法, 一是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是让学生学会挖掘主题, 三是让学生尽量把文章写得有味。

作文,让你的语言更富韵味和情调 篇3

下面是一个在语法上并无毛病但却不注意句式选择的句子:

我的家乡是江南的名城无锡,我是在北方长大的,多少年来我的梦想就是能到老家去走一走,看一看。

这句话一连用了3个判断句,雷同而缺少变化的句式使整个语句显得平板乏味。如果把它改为:

在北方长大的我,常在心里惦记着江南的名城无锡,因为那里是我的老家。不知哪一天才能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这样一改,意思还是原来的意思,但由于句式的灵活多变,就把思念老家的感情表达得深沉动人。

我们作文中锤炼句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表达要清楚、语句要连贯。表达清楚、语句连贯,这是作文对句子的最基本要求。可是很多同学在平常的作文中这一点做的不够好,他们往往是东敲一棒,西打一枪,看了叫人摸不着头脑。如下面的句子:

今年二月,我来到香港,第一次领略到了蔚蓝色大海的美景。大海的各种不同美景才真正地让我折服。

这一组句子就犯了表达不清楚、语句不连贯的毛病。我们可作如下修改:

“我”后面加上“随爸爸、妈妈”,圈去“来”字,你人已经不在香港了,怎么能用“来到”呢?在“香港”后填上“旅游”一词。将“领略”改成“看”;将“的”放到“大海”前面;删去“的美景”,再补充“啊,大海一望无际,波涛汹涌澎湃”。将“不同美景才”换成“奇异景色令我赞叹”。

这样一来,原句可变为:

今年二月,我随爸爸妈妈到香港旅游。我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啊,大海无边无际,波涛汹涌澎湃。大海的奇异景色令我赞叹,让我折服。

经过这样一改,表达就很清楚,语句也很连贯了。

二、排比旬式在整齐中要有变化。有很多同学在作文中往往爱用排比句,这对于增强语言的气势很有作用。虽排比句是一种整齐的句式,但整齐中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同学却忽视了这一点),在整齐中求变化,语句才有更醇厚的情味。如有这么一句话:

猴山上有许多猴子,有的追逐,有的观望,有的静坐,有的攀援,有的觅食,有的捉虱。

若把它改为:

猴山上有许多猴子,有的追逐嬉闹,有的翘首观望,有的静坐以享悠闲,有的攀援以试身手,有的向游客“伸手”乞食,有的则互相搔痒捉虱。

由于排比的部分由原来的词变成了形式各异的词组,语句也就在整饰之中有一种参差之美,读来抑扬顿挫,让人不觉陶醉其中。

三、要克服句子雷同,寻求变化。克服句子雷同,选择适当的句式可以使语言摇曳多姿,显示灵气,而句子内部成分的次序变化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同学们在学习古汉语时对于倒装句比较熟悉,而在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就把它抛在脑后了。鲁迅先生正是使用倒装句的一位高手,我们从中是可以获得不少启发的。比如:

1.“雷锋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2.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两个句子中,第一句是主谓(我认为)后置。强调了前面的见解是鲁迅先生所独有的。第二句是定语(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后置。则突出了新生活“新的”“前所未有的”性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有时作文中句式的排列不必都那么规范,不是非按通常的顺序不可,有时则不妨变换颠倒一下。这样造句可以使语言富于波澜,有一种隽永的意味。

四、使用技巧,使表达形式灵活多样,另外,使语言更富韵味和情调还必须适当运用一些表达技巧,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往往也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注意变换角度和手法,使表达形式灵活多样,也能产生立体效果,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例如:下课了,刘老师把我和王伟、张朋、刘秀秀叫到了办公室。刘老师问我:“丁明,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我说:“早晨起来肚子疼。”刘老师又问王伟:“王伟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王伟说:“妈妈看错了时间。”刘老师接着问张朋:“张朋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张朋说:“奶奶没及时准备好早餐。”刘老师最后问刘秀秀:“刘秀秀你为什么迟到了?要说老实话,你们4个人怎么会不早不晚一起迟到呢?”刘秀秀说:“我们一起去公园了。”

上例中记叙了老师找四个同学问话的经过,条理是清晰的,中心也是明确的,但过于呆板和单调。具体表现在:一是语言描写形式死板,全是老师问学生答,毫无变化,读来感觉沉闷,没有一点生气;二是手法单一,只有语言描写。若能配合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就会使表述充满灵气,突出当时鲜活的情景氛围,还能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什么之韵味作文 篇4

读了许多的书籍,但使我记忆最深的是尼古拉·奥夫洛夫斯基所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介绍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保尔是一位生长在祖国最底层的工人家庭,他通过自身的顽强奋斗,使自己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与磨难,但他并没有停止向前的脚步,战场上的博杀,感情上的挫折,还是工地上的磨练,反而使他更加坚强,在他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好的品质。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节中有一段让我感触万千的话:“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向我们展现了保尔顽强的毅力,他的努力换来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自身的生命的价值,他的一生是精彩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意志,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的有兹有味。读书,是有讲究的,并不是盲目的阅读,有些对我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我们要反复读,要充分的明白它其中的内涵,读一次不够,多读几次,直至自己明白为止,有些书籍我们只能需要粗略的阅读了解它的大概意思就足够了,我们读书的时候应该讲究效率,不能太慢,那是浪费时间的表现,也不能太过快,不明白当中的意思,只是一味的向前冲。

韵味四季作文 篇5

春天,是柔柔的,是绵绵的。温暖的春风吹拂着脸庞,到处都一片生机勃勃的嫩绿。杨树的新叶圆圆的,像一个可爱的孩子的脸,胖嘟嘟的,杨柳梳着自己那长长的、飘逸的头发,让它拂过水面,洗去尘土,飘上天空与燕子嬉戏,抚摸孩子的脸庞,就像一位母亲,一位慈祥的母亲,一位温和的母亲。花坛里,那毛茸茸的嫩叶摇摇摆摆,仿佛一个个刚刚会蹒跚着走路的婴孩。伸出稚嫩的双手,想要来一个热情的拥抱。各种树儿都穿着绿装,披着融融的春光,迎着悠悠的春风,跳起一曲优美的华尔兹。

夏天,是清爽的,是热情的。夏天的太阳,是水辣辣的,夏天的小溪是凉爽的。穿着短短的T恤,短短的裤子的,是可爱的孩子们。他们迫不及待地冲进小溪,没有一丝顾虑,打着凉爽的水仗。夏天,绿草如茵,是踢足球的好季节,男生们疯狂地踢着足球,大喊着,奔跑。虽然满脸通红,豆大的汗珠,“嗒,嗒!”滴落在草地上,像大草原上奔驰的骏马,在碧绿的天地里倘徉,是那样快乐,那样的无忧无虑。 秋天,是伤感的,是快乐的,它没有夏天的清爽,没有春天的柔美,但它拥有的是欢喜的丰获,丰满的稻穗挺立着,任凭风儿怎么哀求,也不跟它胡闹,“呵呵!”这是农民们丰收的笑声,他们得到了来之不易的收获,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上,那么多的饱含辛劳的皱纹,都因为欢乐而神奇地消失了。树上那满枝的“金”叶,被秋风一吹,纷纷落下,在空中翩翩起舞,告别它们的母亲,仿佛在诉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道理,安慰它们伤心的母亲。

乡村韵味作文 篇6

小地方走出来的人也能够有精彩的人生!这番感悟得缘于朴实无华.博学睿智的曹文轩。由衷地喜欢、由衷地敬佩,他宛如漂泊在海上的帆船,自由而有思想,勾起了我对那片“海洋”的向往。那里有憨实的笑声,有夕照西山的田园美景,也有别具韵味的淳朴风情,<<草房子>>里处处充盈的是他眼中的自然之美。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有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美自古以来便为文人墨客、花艳女子所追捧,而蜿蜒的溪流、错落有致的村落、丰硕的果实……一桩桩一件件都触动人们的.心弦。

溪水潺潺,午后的阳光舒适地躺在青石上,洒满林间的鸟语此起彼伏,谱写出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村落韵味。梧桐的秋色一下子扑入我的眼底,低伏的云儿,温柔如絮,在落了叶的林间忽闪忽闪的;抗着锄头的伯伯踏着湿滑的小路走向田间,裤脚不禁意间被昨夜的雨沾湿了;发亮的红果在草丛中快乐地眨着眼睛,目送着莘莘学子走向更大的城市、更广的天地……

在甜橙树的期盼下,我憧憬的忧郁的田园王子缓缓走来,那里是我心灵的归宿:金波翻滚的田野吟咏着幸福的歌谣;又甜又酸的露珠从橙皮上滴落在我的面颊……这一切都是那么美!

体味文化韵味把握教学主旨 篇7

1、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为教学 服务

语文学科是初中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但是现如今在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文化的渗入是明显不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讲解, 学生也只是光靠死板的记忆来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要知道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的情感,流露真情,思考人生。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液,它能挖掘出人内心最深处的那种民族气质,语文教学正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给学生,还要结合当今现代化的社会不断的创新,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为初中的语文教学服务。

例如,在教师讲授《孔孟论学习》 一课时,绝不能将论语的一些词句只是简单地讲解,要有充分的拓展,要让学生了解到每句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只是简单地掌握了这些概念,并不了解孔子为何有这些个声誉,也不了解孔子怎样宣传自己的思想和在宣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和做过哪些努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此进行拓展,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儒家仁的思想,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多角度看待文化,培养学生 独立人格的形成

在当今社会中,独立人格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看待问题时都太过片面和极端,不懂得变通,只是单纯的肯定或者否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偏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也稍有欠缺,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个独立的新视角,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加以分析,若总是以应试教育的理念来教学会让学生渐渐地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这种思维模式形成,学生就很难体会到文化的精髓,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全民的历史文化修养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以客观的方式看待传统文化,让学生的人格特征具有独立性。

例如,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学生都学习了很多关于鲁迅的作品和书籍,教师在教授时也极力地夸赞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扬他优秀的个人素养,在国家危难之际为祖国之所需贡献自己的力量,也鼓励学生学习鲁迅先生身上的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的内涵修养。这都是传统教学当中的教学理念。但是,也忽略了鲁迅先生另一方面的特质,鲁迅先生也具有人性的一面,都知道鲁迅先生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最开始鲁迅先生对新文化运动持着并不完全支持的态度,是有一个人彻底改变了他,他就是许广平, 通过和许广平的交往才使得鲁迅先生选择了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的加入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增加了一股新的力量。因此,学生看待问题要懂得变通,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物,就要从多方面去看待他,对待文化也要有客观的认识,这样,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才会形成。

3、挖掘文化的物质形式,培养 学生文化修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 史,经久不衰,这其中的文化情感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但是在这五千年的文明中,还有太多的物质没被我们挖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拓展课外知识,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为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还要把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讲授给学生,通过这样的物质形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加强情感的培养,提高道德修养,通过挖掘文化的物质存在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教学《社戏》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拓展“社稷”一词的含义,分别表示土地神和古神对于古代社会的农业做出的贡献,它是人们的根本,因此人们对其供奉, 用最高的仪式祭祀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的尊重和敬畏,使古时候的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敢轻易浪费。但在当今物质横流的社会,大部分人都缺乏这一品质。

微软的传统韵味 篇8

要不是当初那句“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或许今天见到的周明会是一个作家或者语言学家,不会出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是父辈的这句话让周明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了计算机,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选择了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其后哈工大博士、清华博士后和副教授、日本高电社公司的中文翻译技术负责人,直到1999年进入微软再到今天,一做就是23年。现在,坐在记者面前的周明,正在谈论着一个文学气息很浓而且看似传统的话题——对联。

“我是个诗词爱好者,在业余时间也写过诗词。”周明笑着说,“虽然是学计算机的,但我一直觉得理工科应该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结合起来,文理融合。”长期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的周明的脑海中一直盘旋着这样的想法,1996年他应邀去了日本,研究中日、日一中机器翻译产品。在日本的时候,周明发现日本对传统文化很重视,甚至中国的某些传统文化在日本竟然保护的更好,这让他动起了利用自然语言保护文化传统的念头。

1999年春天回到中国时,恰逢微软亚洲研究院(当时还是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刚刚半年,时任院长的李开复见到了周明,“加人微软亚洲研究院吧,在这里你所研究的成果马上会体现价值”。同年9月,周明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言处理组研究的项目主管,2001年又被提升为该组的经理。

对对联

“搞个自动对联吧。”2004年底,微软亚洲研究院前任院长沈向洋对周明说。所谓的自动对联就是由人出上联,计算机对出下联。“因为你是研究自然语言的,所以你做最合适,而且一定能做成。”沈向洋充满激情地拍着周明的肩膀说。

然而,对对联看似简单,其中却有很多门道。在形式上,上下联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内容相关,普通人尚不一定能对得好对联,更不要说计算机了。丰富的机器翻译经验让周明很快的想到了办法,把对联的生成过程看作一个翻译的过程,根据给定上联的字词对应法则和一个动态规则算法求得一个相对应的下联。

2005年在杭州的21世纪计算大会上,沈向阳洋做出了一个令周明有些意外的决定——演示微软对联。那个时侯,对联系统还比较脆弱,不敢随便让人试用,但沈向洋的决定立刻把微软对联推到了大众面前。当周明输入“苏堤春晓秀”时,一句“平湖秋月明”让微软对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赞叹。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再一次展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最新的科研成果,“我们有能力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这次演示,周明获得了很大的信心。

微软对联在今年春节期间迎来了第三版,搜索引擎部门在此基础上又提供了对联搜索、对对联、手机对联等多样化的服务。此外,新浪无线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把对对联这项中国千百年来的春节传统习俗搬到了电脑和手机上,这也难怪新浪副总裁、新浪无线总经理王高飞会说这是“一项对于中国乃至全球华人客户都十分有意义的服务”。

文化卡拉OK

周明喜欢唱卡拉OK,尽管和朋友出去唱歌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唱的“不好”,但每次他都会在盛情下唱上几旬,娱乐大众的同时自娱自乐。随着唱歌次数的增多,周明越是发现,微软对联和卡拉OK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卡拉OK的流行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公司独到的眼光,日本把配乐唱歌这种原先只属于歌手的“特权”变成一种大众的行为,让人人都可以和着音乐唱歌,过把“明星瘾”;对对联在中国原先只属于文人雅士或者大师级人物附庸风雅或者相互娱乐的行为,现在,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媒介,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心情或者感想编成上联,然后再通过系统生成下联和横批,体验舞文弄墨之乐。不论是卡拉OK还是对对联,都是一个从高端到低端的过程,对联系统的普及不仅仅能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把传统文化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中的韵味。

为了让记者信服微软对联会广泛流行,周明还举了个例子。“为什么网络俗语马上会在大众中流行开来,而作为传统的对联却没有呢?因为网络语言简单,人人都可以运用,如果能把对联这种看似高深的东西做成一个小工具,任何人产生任何想法都能生成一个对联的话,人们肯定乐于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甚至以后绝句或者律诗的产生的会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样看来,微软对联还真像是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做的一个卡拉OK机,通过计算机对对联这样一个系统,拉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平民大众的距离。早在五年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们似乎就觉察到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流行将是大势所趋,搭建其上的传统文化大餐会随着网络的枝蔓一起自然而然地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梦回唐朝

“如果人们把对对联当成一种娱乐,大家都来玩,在吃饭、聊天、开车时大家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整个中国又要回到唐代了?”周明说完哈哈大笑。中国文化能回到唐朝式的繁荣是周明的梦想,他已经朝着这个梦想迈出了第一步。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早已融入中国人血液的、最容易触动人们神经的文化体现,周明选择对联无异于选择了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微软对联的课题并不会随着电脑对联的成功而结束,因为周明想要的更多。周明希望微软亚洲研究院或者说整个学术界对于诗词曲联的研究深度,能够进一步扎实、加强,能沿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条线继续走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

虽然离梦想还很远,但周明和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想到了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那就是基于数据和基于实施(deployment drive research)的研究战略。这个战略把web作为开放的平台,吸引更多的用户来使用和反馈,根据用户提供的数据来改进系统。这样,用户就成为研究的一环,系统中会融入更多人的智慧,原先局限于实验室的研究将会走向更加开放的环境,人类计算和互联网计算将融合起来,人工智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飞跃。

秋天的韵味作文 篇9

雨连着下,一天也不停。我曾在心里默认为,雨是秋的标志。向远看去,整个世界是像从水里捞起一样。而当我真的去感受时,却偶然发现,未必只有在这时的雨,才最美。我很想知道妈妈到底为什么,这么喜欢的是秋,尽管我知道,她是说不出来的。

好不容易等到闲下的一天,我急于探索秋的奥秘,一早便离开了家。本以为会看到些青翠滴水的植物,可一路下来,树、草、花,都失去了光泽,无力地半吊着。我微微的有些震惊,虽说这些它们应有的结果,但它们生命凋零的速度超出了我的想象。还记得去年这时,所有的树叶都还绿着,在它们的身躯中,还流淌着生命的痕迹。一阵风不轻不重吹过来,冷风灌进袖口,我微微打了个寒颤,再回过神,一朵半吊在茎上的花,随着风已经飘落。我愣住了,这是光阴做的事情吗?

我有些惋惜,捡起那朵花。从它的纹路上看得出,它昔日是多么漂亮。我曾把看花开花落当成人生一大乐事,花开时那种坦然,花落时那种凄美,都很令我赏心悦目。现在想来,看着手中的花,却只有“凄”,没有“美”了,这也是光阴做的事吗?

秋天的韵味作文 篇10

来临

清早,我独自漫步在河畔的小路上,忽然感觉到一丝凉意,一阵微风吹来,一片片黄叶慢慢飘落,像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好像是仙子下凡那般飘逸,那般轻柔;之后不偏不倚地落在了我的手心上。哦,黄叶――秋天派来的使者,黄叶落了,秋天也就不远了。哦,秋天来了,秋天来了!走着走着,不觉脚酸,便找了张石凳坐了下来。咦?地上怎么那么多小黑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低头看了看。哦,原来是一只只可爱的小蚂蚁在搬运食物呢!它们分工多么明确啊,这里一批,那里一批,茫茫碌碌,是在为即将来临的冬天做准备哩!哦,秋天来了,秋天真的来了!

存在

“秋风秋雨愁煞人”,让古人愁绪万千的秋,在我的眼中却是那么的多彩,那么的美丽。

你看那秋天的天空,瓦蓝瓦蓝的,博大,清澈,幽远,那一朵朵雪白雪白的云朵,时如骏马奔腾,时而羊群追逐,时而牛儿觅食,时而花儿飘香……

大学校园的韵味 篇11

除了校园里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北航还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爱的艺术馆——北航艺术馆。在400多平米的展馆内,曾展出过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中国美术馆馆藏国画经典作品,巴金、老舍、冰心等文学大师的生平事迹及珍贵手稿,俄罗斯数十位当代画家的油画作品,国内著名雕塑家的创作精品,多名青年艺术家的实力佳作,长城主题摄影艺术作品,苗族蜡染艺术作品,北航学子的科技创新作品,艺术大师吴冠中的绘画精品……

迄今为止,北航艺术馆已举办了100多次公益性、高品位的展览。很多北航学子毕业时无不动情地说,大学几年,最难忘、最舍不得的就是北航艺术馆。

提到北航独特的校园文化,就不能不提北航宣传部长蔡劲松。

1987年,蔡劲松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从大二开始,他努力拓展自己的艺术领域。那时,简单的文字创作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抒怀感和成就感。他迷上了摄影,作为学校学生摄影学会的负责人,他拍摄了大量关于故乡与异乡的摄影作品,还举办了该校历史上第一个学生个人摄影展。

大学毕业后,随着个人艺术造诣的不断积淀、提高,文学、绘画、雕塑也渐渐成为蔡劲松艺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曾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过个人绘画、雕塑展,也出版过多本文学艺术专著。

自担任北航宣传部长起,蔡老师就将如何改善、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北航大学文化建设的牵头人,蔡劲松认为,今天的大学校园尤其需要文学艺术的滋养。在大学校园,文学就是摇动另一棵树的“那棵树”,是推动另一朵云的“那朵云”,是唤醒另一个灵魂的“那个灵魂”。文学艺术,是大学文化的花朵,是大学“韵味”的生长基因,是大学人的精神“滴灌”与心灵景观。校园雕塑、艺术馆这样的硬件设施则是实现大学“韵味”必不可少的条件。

于是,在他的提议下, 2006年5月,北航艺术馆成立。这是一个公益性、专业化、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观众免费开放的公共艺术空间和展览场馆。

兼着北航艺术馆馆长,几年来,蔡劲松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每年除了寒暑假以外,他要保证天天都有展览,每次展览他必到场。撤展、布展的时间控制在一天以内,工作人员常常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此外,他还动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尽可能让展览丰富多样。

北航艺术馆的展览包罗万象,展出作品既有名家的精湛深邃之作,也有新锐的雏凤新声,既有中正堂皇之作,也有剑走偏锋的“现代派”。

蔡老师注意到,中国的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进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习惯,即使走进去以后也是走马观花地看,很少有学生,对艺术有真正的认识。于是,他计划配合教学部门尝试开设艺文赏析选修课,为学生发一本“艺文护照”,学生看一次展览,盖一个章,然后写上几十字的感想,累计一定次数以上可以给相应的成绩。

2011年5月15日,北航又成立了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作为该院的执行院长,蔡老师介绍,研究院将统筹协调建设“四馆一厅”(北航艺术馆、校史馆、科技创新馆、航空航天博物馆、北航音乐厅)文化传播阵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航学生必将获得更多的艺术熏陶。

1.北航办学理念主题雕塑《世纪之声》,既具有钟器的大气沉雄厚实、纹饰刻镂精细,又有鼎的气势和当代艺术审美上的创新。

2.《校训树》以一棵树的造型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3. 奥运盛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08年举全校之力,圆满承办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举重赛事。这座弘扬和传承奥运精神的文化景观雕塑《合力》于2011年12月正式落成在北航体育场东北小广场。四根向上生长的不锈钢支柱在最高点交融,象征凝聚的力量。

4. 学生们在北航艺术馆聚精会神欣赏艺术作品。

5. 载人航天精神雕塑《铭》 落成于北航图书馆广场,这是我国竖立的第一座载人航天精神主题纪念雕塑。作品跨越在草坪间一条通向图书馆大门的弯曲石径上,隐喻一个通向知识与智慧的永恒之门。

6. 主题雕塑《神舟》再现了“神舟”号飞船的具象形态,宁静中浸透出一种昂扬的精神,充分反映了北航文化的特质及神韵。

7. 雕塑《憧憬》系第九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青铜铸造,采用具象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风采与青春神韵,描绘了莘莘学子面对未来的想象与无限憧憬。

8. 雕塑《天音火凰》,圣洁的生命随风起舞,目光如炬、浴火重生,闪耀着令人心动的光环。

9. 《协奏曲》作品主体造型为两把高高竖起的小提琴和两把横卧的小提琴局部,顽强地生长、依存和融合于土地与岩石之中。

10. 2007年6月6日,著名艺术家、88岁高龄的吴冠中先生莅临正在举办其个展的北航艺术馆,高度评价了北航艺术馆的工作。他说:“这才是大学,这才是美育,中国的大学早就应该这样了。”蔡老师扶引吴先生走入艺术馆。

激情语文韵味的快乐写作 篇12

关键词:激情,韵味,写作

作为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色彩斑斓的广阔天地里尽情地享受生活,体验写作的快乐。让写作成为激情语文韵味的华彩篇章。

一、取文本之材,穿插练笔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有效的对话莫过于情与情的融洽。当学生读到情深意浓时,可以用练笔来表达心声。根据文本各自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使学生写得轻松,练得实在。如,《倾斜的伞》讲的是祖孙两代人相互关怀的亲情,学完后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是一次很好的练笔机会。抓住课文空白处,入乎其内,徜徉其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挖掘已有的知识储备,大胆发挥想象。这样不但加深其理解,丰富其语言,而且拨动其情感,丰富其感受。真可谓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参与的热情高涨,创造性被大大激活,学生愿写。想象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取生活素材,丰富底蕴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蔚蓝的天空、火红的枫叶、动听的鸟叫……面对美妙的世界,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这些现象深深地吸引。他们会发现许多感兴趣的写话材料,感受到大自然是这么丰富多彩,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生活体验丰富了,学生不再把写作当做应付的任务, 而是情感的释放、生活的体验。鲜活的生活情境,成为学生锤炼语言的“精彩舞台”。

三、正人生态度,感悟生活

于细微处反映出崇高来。教师就像清风拨开云雾,春雨滋润禾苗那样耐心地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去体味生活。一个灿烂的微笑正是同学传递给你的有力支持;一个鼓励的眼神包含着老师对你的厚望……所有这一切只要我们细心去体味。就会发现生活处处都有真善美,这些都可拈来作为写作的素材。把人生态度写进去,提升对生活的感悟。

秋之韵味作文 篇13

在我们印象中的秋应该是杂草枯萎,落叶飘零、满面萧条的景象,可今年的秋却丝毫没有衰败的景象。

在一片发黄的枯叶悄然无息地盘旋着落下之时,一队南飞的大雁长鸣着飞向远方,给我们带来了秋的气息。看,茫茫天际的棉田像盛开在郊野的马蹄莲,白得不搅一丝尘染,白得迷人,白得圣洁;亭亭玉立的高粱愈来愈红,像一把把火焰,熊熊燃烧着。此起彼伏的高粱地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看,不怕辛苦地农民们在田里辛勤地劳动着,一串串的吆喝声和笑语在田里荡漾,他们的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许许多多的妇女们在正午的时候为忙活的丈夫送来了丰盛的午餐。

“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没有了春天的柔顺、夏天的刚烈,哦,这就是秋天。在前几天一场淋淋沥沥的大雨过后,给人们带来了几份惆怅,几丝忧愁还蕴含了几点伤感。只有盛开的菊花在风雨中摇曳,长青的松树还在风雨中挺拔。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从天边吹来,给人们送爽;秋雨,也从半山腰扑向这边。阳光,从树枝间斜落在草地上,在错落有致的空间里勾勒着图画。河边那,几个老人懒散地蹲守在秋天的寂静里,享受着阳光慢慢渗入皮肤的惬意。一群麻雀在不远处“叽叽喳喳”的觅食,“扑扑棱棱”的栖落,同时弄碎了阳光。

我常常喜欢一个人走在秋天的田野里,此时此刻,微凉的风迎面吹来,我不由得深吸、深沉了一会儿。“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我虽然无法写出易安居士传诵千古的佳句,但那份凄凉寂寥的深秋怀人之情却如此相通!在秋天晨曦的光芒中,一切都是那么的静寂,静寂得仿佛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微弱却又清晰。

秋是寂寞的,也是真实的。地上的树影,原野上的鸟影,长满苔藓的暗影,给人一种难以言状的震撼。这震撼正是秋所独有的。静谧澄净、真实,叩击我的心扉,让我凝视自己的心灵。

家乡的韵味作文 篇14

我的家乡也称得上世外桃源吧!在早上,一阵有一阵那清新的空气像我的鼻子猛扑过来,那一群小鸟在大杨树上又唱又跳,大公鸡在叫懒人起床,人民开始起床,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早晨的天空总是朦胧,云好像被什么东西压着,十分沉重。路旁边的小草有一些摇来摇去,天好像想大哭一场,其实这只是阴天而已,可能是太阳公公太顽皮了,叫乌云帮他值班,太阳公公也太懒了吧!

九点钟以后,阳光明媚,我见天气那么好,想起爬一下那座山,我听说这一座山可以看到家乡的全部风景,我就想起看一看。我踏上山路,山路真难走,但是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朵,让我有信心走下去。小草翠翠的气息像我的脸扑了过来,这味道还有点甜,那参天的大树,让我感到了这座山有悠久历史的一座山。走啊走,我感到了风越来越大了,我不惊得在想:那到我差不多到山頭了嗎?

我走到了山头,往下一看,一条有一条的小溪湾湾曲曲,那一片的农田被农夫整理的井井有条,那些水稻开始慢慢的长大,孩子们在大街小巷的玩游戏,大人们在辛勤劳动,这一片地方都是那么的热闹,有的人在卖东西,有的人在亭子里悠闲的看报纸……好热闹啊!

不知不觉,到了傍晚,那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否浮云好像是大自然的灯笼,红的活,那些“火烧云”慢慢的消失,他们一直伴到晚上。放学的孩子马上放下书包,陈黄昏这一段时间,疯狂玩一会儿,让他们高兴坏了!

插上想象翅膀探寻古诗韵味 篇15

关键词:想象,古诗,韵味

古诗文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诗言志, 诗传情, 古诗凝练, 魅力无穷。常吟古诗, 可以陶冶情操, 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有人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 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 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但由于古诗生成的年代久远, 时空跨度很大, 语言有所差异, 加上小学生生活阅历、认识水平有限, 使小学生很难身临其景心同其情, 更难以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意境。那么, 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古诗, 让他们在古典诗文的殿堂中领悟古诗的韵味?

一、诗画结合, 想象入境

“诗画同体, 诗画同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小学阶段的古诗图文并茂, 有的插图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形象化, 有的插图展示了文字言犹未尽的意思,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观插图, 结合图景理解古诗, 并展开想象把画中蕴含的意境和“画外音”描绘出来, 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如教学《山行》时, 教师先出示插图中的一部分:一人一车图, 告知学生这是一幅杜牧的山行图, 请学生对照古诗, 看看还要填上哪些景物, 才与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相吻合。通过一步一步地不断地添加景物, 让学生辨析、理解“远上”“斜”“寒上”“白云生处”等词语的意思, 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将二月花和红枫叶联系起来, 把自己放进枫林中, 感受诗人描绘的一幅深秋枫叶美景图, 从而体会到诗人面对深秋美景的愉悦与沉醉。又如在教杨万里的《小池》, 先让学生自由读诗, 再找出诗中描述的优美的景物:清澈的泉水、绿绿的树荫、含苞的荷花、快乐飞舞的蜻蜓。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诵读古诗, 发现诗中描述的不但有诗人喜欢的几种迷人的景物, 还有好多是儿童喜欢的景物。在孩子的眼里, 夏天是充满乐趣的季节, 处处生机盎然, 欢声笑语。教师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夏天的池塘是怎样的?池塘周围的环境怎样?池塘中有哪些美丽的景物?还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学生的想象十分丰富:池塘涨满了水, 枝头上知了在欢唱, 岸边长满了青草, 墨绿的荷叶, 荷花千姿百态, 河里的青蛙欢蹦乱跳……等孩子们把想到的景物说完, 再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一幅美妙的动画美景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学生对诗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 他们的想象随着年级的提高逐步增强概括性与逻辑性, 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而学生的想象活动又离不开语言的调节, 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而且想象越丰富, 其语言表达也越有情境。因此, 诗歌教学中, 以图像引导, 让学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 深入诗境, 在美的意境中与诗人的心碰撞, 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样既能在境中领悟了诗意, 又能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二、品读诗眼, 深思遐想

古诗讲究构思、精妙练字,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了全诗的线索,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表现出全诗的思想, 这就是诗眼。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在品赏体味“诗眼”中展开想象, 感悟诗文意境。如在执教《小儿垂钓》时, 我紧扣“怕”字, 教活了全诗。我先让学生自读古诗, 找出诗中最能表现小孩子不应人原因的词语。孩子抓住了“怕”, 我便继续追问“谁怕?他怕什么?他怕得怎么样?他为什么会这么怕?诗中是怎样写的?”孩子回答之后, 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小儿的表情和心理, 学生们妙语连珠, 轻松地感受到了诗境。又如《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妙, 历来受人赞叹, 可以指导学生:“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个字?这样换好不好?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吹”“来”“到”“过”“入”等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 “绿”字写出了春风有色, 一下子就染绿江南, 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读着“绿”字仿佛看到了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 一个“绿”尽其刻画春回江南, 万紫千红之能事。

通过认真思考、反复推敲, 去发现那些最能传神的诗眼, 批文入情, 引导学生深思遐想, 努力走进诗人心中, 领会古诗“言尽意不尽, 意尽情未尽”的画中之画、言中之言的特点。

三、互文参读, 联想感悟

用“互文参读”的方式解读古诗词, 既可用已或未读的诗文来参照当下正在解读的诗文, 在联想、比较中受到启发, 得到感悟;亦可用从观看过的其他艺术作品中得到的感悟去与要学习的文本结合, 从而得到某种顿悟。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张志和的《渔歌子》。

第一, (课件出示) 张志和的生平资料:张志和, 初名龟龄, 号“烟波钓徒”, 唐代著名诗人。因才华出众而深受唐肃宗赏识, 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 但他并没有去上任, 而是回到老家, 过着隐居的生活。唐肃宗曾派人四处找他, 但都没有找到。

第二, 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后, 学习这首词, “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第三,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 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你能读懂哥哥相对弟弟说什么吗?你们从哪读出来?

第四, 学习兄弟俩的和诗。想象张志和会对哥哥怎样说。

师: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 是什么留在了你的脚步, 你为何不归?

生:哥哥, 这儿可以游山玩水, 尽情钓鱼, 生活多惬意, 我乐而不返。

生:我不想去做官。这里的生活你们舒服, 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争斗了。

生:哥哥呀, 你就别劝我了, 这儿环境多幽静;在这, 我还钓到了我想要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我是不会回去的……

在这节课中, 执教者就是用未读的诗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来参照正在解读的诗歌《渔歌子》, 运用联想和比较,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张志和的“不须归”和哥哥张松龄的“劝其归”, 相互参照, 相得益彰, 形成文本阅读的张力, 学生思维不仅激活了, 思维的触觉还更丰厚饱满起来。

四、填充补白, 深入其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古诗教学时指出:“领会作者的意境, 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 因而想想这意境多美, 这也是一种愉快, 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 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古诗具有篇幅简洁而意蕴丰富的特点, 需要我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去填补诗中一个又一个的空白。我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紧扣“喜欲狂”三个字, 让学生根据课前了解到的资料, 结合情境, 大胆“补白”, 对杜甫当时的兴奋做个描写。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 作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展现了深遂的意境。执教者就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 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诗的源流意境。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 展开了思维的翅膀: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 彩蝶翩翩起舞, 百花散发着芬芳, 江面波浪翻滚, 百舸争流, 诗人目送老朋友的一叶孤帆消失在天边……

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 都蕴含着一段婉转曲折的深情, 都在诉说着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让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 用“心”去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参考文献

[1]程琼.让学生徜徉在诗境中

[2]韩文霞.挖掘古诗意境美培养学生想象力

[3]陈惠敏.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放飞想象

水墨韵味?瑞士风情 篇16

中国画的水墨语言,最单纯又最丰富,灵动多变而神秀莫测,虽然离不开民族文化对媒材的选择,但更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传统的产物。善于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的历代画家,都在感受大自然中发展了中国画的笔墨之美,对此,清代的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总结道:“善师者师化工,不善师者摹绢素。”“景不嫌奇,必求境实。”“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这些观点深刻地指出:发展笔墨的唯一途径就是以大自然为师。

近百年来的写生,虽然借鉴了西方的对景描写,增加了现场感,但观察方式和表现方式已经中国化,变成了具有创作意识的写生。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山月、傅抱石、李可染、赵望云、吴冠中、黎雄才、张仃和石鲁等中国画家赴海外写生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创作资源,而且面对新景观的挑战,进一步探索了中西融合,实现了写意与写实的统一,丰富发展了水墨语言,形成了以中国画水墨语言描绘外部世界,同时抒发感受的新传统。

参加这次展览的刘大为、覃志刚、吴长江、龙瑞、程振国、崔晓东、王宏剑、李洋、陈辉、陈平、何加林、张捷、唐辉、刘中等画家,都曾参加瑞士写生活动,并在写生的基础上推出一批清新多采、生機勃勃的作品。他们以中国特有的水墨之美,用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描绘了中国画家心目中的异域风光和风土人情,既展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画家过硬的水墨写生功夫,又显示了在文化碰撞与交融中跨文化交流的最新视觉成果。

画家笔下皑皑的雪山、茂盛的山林、沧桑的古堡,宁静的小镇、错落的村舍,弥漫的流云,明灭的光线,滑雪的纵横驰骋,缆车的高耸入云,使绮丽的风光与笔墨的灵动融为一体。既表达了画家身处异域的真实心迹,同时也反映出画家对东西方艺术观念差异与融合的深刻反思和积极实践,为中国画艺术语言和表现题材方面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有益的探索,为以笔墨语言描绘异域风光而传播中国的和谐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相互的依存越来越明显,因此世界需要了解正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中国同样需要了解正在变化着的世界。在增进中外的相互了解方面,美术是最为直观有效的方式。徐悲鸿早就说过:“文化宣传之吸引力,以美术为最宏,与人印象已较深刻。”从“水墨中国”走向“水墨世界”,已经取得了值得庆幸的成绩,“更上一层楼”亦指日可期。

佛山的韵味初中作文 篇17

试试看――不是企鹅那样静静地站在海边,期盼机会的来临,而是不停地翻飞盘旋,执着寻求。

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槎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

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而是奋力敲击神奇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天地。

这,就是属于佛山的味道,不张扬的创新。

我走在大小不一石板砌成的大街小巷中,古老的西关大屋和小洋房漫出了渊远而现代化的气息。走进“南风古灶”的造窑坊中,在桐色的桌子上放着大大小小的未烧制的陶。每个陶器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细颈宽身的,有大口细腰的,更有“四不像”的,奇形怪状,更是不可言喻的。在不远的地方,安祥地坐着一为老人,白发斑斑的老翁在纯熟捏造着一个小玩意,我悄悄地移步走进,生怕惊动了老翁,吓跑那分兴致。于是,站在原地,默默地看着――一块平平无奇的泥土,有人说:烂泥扶不上墙。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这位老翁的手里,经过一番打造,便成了一个出色的工艺品。我入目三分地注视着泥块,圆圆的小脑袋,那双眼睛特别的炯炯有神。老翁用那粗糙的双手时而捏一捏,时而差一差,时而揉一揉。那手指似乎是一位少女般纤细的柔指,做的这么精致,这么圆滑。我驻立在他的身边由衷地发出感叹:“真神奇啊!”老翁也开始注意起我来了。“不必感叹,同学,你也能做得来。”“老爷爷,您请别太谦虚了,这些手工艺根本就在我的本领之上,我是应付不了的,这倘若在我手中诞生,恐怕称做‘奇迹’吧。”我就这样与老爷爷愉悦轻松地畅谈着。“请问您做了多少年陶瓷器?”“都有五十多年了吧。你看,我都白发三千丈了。”说着他就“咯咯”地笑了。“您并不老,还年轻,壮健得很呢,您手中的小玩意就是最好的证明了。咦?那个是您做的吗?好象是海宝哦。”“是啊,有时也要跟上潮流风嘛。”“您真是老当益壮啊。唔――为什么与上海的海宝有些不同啊,连笑容也截然不同。似乎有种乡村平凡的幸福。”“嗯,同学,有眼界。我也得出创新一下了,十几年的老把戏了,这现在也该远离一下城市的喧扬,都市的拥挤,去乡村游识了。那笑太朴素而不俗气,灿烂而不高傲。我想这玩意生活在悠闲恬静的小村庄里也别有一番滋味吧。”爷爷发处深深的感触,“多少个日转星移,四季更替,朝起朝落,佛山变得繁华热闹了,我作为佛山的一份子,也该出一分力,即使非常微薄。到了这把年纪,我也该安享晚年了,剩下的就由年轻的你们去创造,去弘扬喽……”他一边说一边站起转身回过去了,他一手搀扶着犹如小背篓似的后背。一步一步地挪走,一点一点地消失在巷子中。目视身前的工具,回忆着老翁说的话,我也不禁动起手来,实现那“奇迹”……

每个人的创造不是为了自己,然而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别人的快乐,就会心满意足。花必须有根才能绽放;桥必须有梁才能搭起,现实必须有创造才能实现。

上一篇:按下按钮的勇气作文下一篇:盐城之旅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