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课作文

2024-05-18

人生一课作文(共13篇)

人生一课作文 篇1

生活就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于无形中牵引着我们前行,也无意中走过了许多许多数不清的课堂,一点一点地拨动心灵的弦。

就在夏即转秋的最后几日中,我终于如愿以偿地随着家人回老家探亲。老家的夜,很凉,星空很净。残月半透半遮地挂于夜幕之中,如一缕未熄的火苗,朦胧地照亮了大地。趁着这在城里难得一见的夜晚,奶奶提议在露天阳台上吃饭。自然,身为一家之主的爷爷又在饭桌上开始抱怨了,一会儿抱怨自己的几个兄弟个个不争气,一会抱怨几个亲戚靠不住,天天给自己找麻烦。我端着碗靠在栏杆上边吃边看着楼下空荡荡的、安静的柏油路,只有一大一小两只狗在上面撒欢。好像一开始来的时候就已经见到过那俩狗了,应该是一只母狗带着一只四五月的小狗。一开始卧在后院的园子里,后来因为在菜园里乱蹦被姨爷一扫帚抽了出去,从“寄人门下”的狗彻底变成了流浪狗。

路灯突然熄了,但夜还是静静的,就像暴风雨来之前那样地平静。

忽然隐约地听到被朦胧的月光照亮的马路上蹦出一声小狗夹杂着几丝疼痛地惨叫,然后是一辆汽车在路上飞速奔驰地独有的风啸声,紧接着便是大狗的一声惨痛而悠长的吠声,起先我以为是小狗被压了,便赶忙拿起随身的小手电筒,在手电筒光的帮助下,我稍微清楚地看到了这幕惨剧:小狗趴在马路一侧,挣扎着要起来,而路中间躺着那条母狗,肚子生生被挤破,内脏的一部分露了出来,前肢被压地粉碎,口中吐着夹杂着白沫的血,身体还在抽动着,就像《笑猫日记》中的那条老保姆狗般。但是,它的死是为了推开自己的孩子。而小狗呜呜哀叫着,想将老狗的尸体拖开。这时,又一辆车驶来,小狗努力叫着,让那辆车注意到自己,车子绕开了。

就这样,整个夜晚,都听的见小狗努力地叫着,狂吠着。夜里,我辗转难眠,连狗都能如此地对死去地亲人不离不弃。那么,人类又有什么理由来推卸?来抱怨?来愤慨亲情的沉重压力和亲人们的无能自私。又有什么理由,可以为一点私欲,而“六亲不认”?狗,能如此,人又何尝不能如此?

小狗地叫声越来越弱,阳光也开始升起。马路上,只见一条长长地血“带”曲折地、曲折地伸向小路地另一方……这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课,因为它是用生命来拨动了心灵的琴弦。

人生一课作文 篇2

———新美南吉

有人说, 读新美南吉的文字, 就像是在冬日里数着一缕缕阳光, 原野上飘来的雪意, 在阳光里消散;或者是冬夜里细数着在雪地里的“咯吱, 咯吱”的脚步声, 那声音让人因发现同类的存在而感到安慰。

我想, 从一定意义上讲, 王崧舟老师就是新美南吉的“同类”。他们同样对一切生命怀着深切的同情与爱意, 一样深刻地体会着世间的忧伤与孤独, 也一样努力地用最纯粹的爱对抗生命的虚无, 为原本平淡素朴的人生赋予丰满深厚的意义。只不过新美南吉用的是写作的方式, 而王老师用的是语文的方式。

如果说, 教育的本质是一场相遇, 那么, 王崧舟执教《去年的树》, 就像是他与新美南吉跨越时空的凝视, 这样的对话注定与众不同。所以很多人在听完这一课之后, 纷纷感叹到“:不一样, 太不一样了”。我知道, 这“不一样”首先来自对文本的解读。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王老师在开课之初就巧妙地抓住关键词创设情境, 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树与鸟儿相守相伴的幸福。是的, 如果世间注定孤独, 那么朋友就是这茫茫森林中的相互慰藉, 那“一唱, 一听”是简单至极的交流与沟通, 也是不用多言的相知与默会。

“于千万棵树里遇见这一棵树, 于千万只鸟儿中遇见这一只鸟”, 显然, 王老师在课中已经用自己独特的感受丰沛了“一”的意蕴。其实“, 一”不只是数词“一”, 不只是“唯一”的“一”, “一”也是芸芸众生里的每一个“一”, 哪怕你不是一棵“特别”的树, 不“茂盛”, 不“引人注目”, 也总有一只愿意为你歌唱的鸟儿会在郁郁苍苍的森林里, 一眼将你认出。

鸟儿与树在美好的相守中度过了春, 度过了夏, 度过了秋, 当冬天来到, 鸟儿不得不飞往南方时, 他们约定来年再相见, 再歌唱, 再倾听。

可是, 当鸟儿飞回时, 她的朋友树却不见了, 他被砍倒、拉走, 又切成细条条做成了火柴。文本始终平静地讲述着这遭遇, 可是谁都知道, 这平静的语气下暗藏着多少人生的旋涡与感慨!世事无常, 当大树与鸟儿淡淡地相约时, 他们又如何能预想到这样的变故!用王老师课上的话说, 大树是“拧不过自己的命啊!”

新美南吉的童话就是这样, 总是以死亡、离去、怅惘为结局。他在童话中, 注入了自己对于人生不可避免的处境的体验与悲剧感。是的, 新美南吉在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离别与死亡, 但是, 他知道人需要一种正视离别、正视生命逝去的勇气。于是, 对于树的离开, 鸟儿也一样, 没有过多忧伤和抱怨, 她在苦苦地追问、寻找之后, 又一次为树歌唱, 尽管这已经是“去年的树”了。歌唱之后,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这种最终放下的释然, 让人想起新美南吉的另一个童话———《蜗牛的悲哀》, 在这个童话的结尾, 蜗牛自言自语道:“不只是我, 每个人都有悲哀。我必须化解自己的悲哀才行。”

王老师知道, 在这个故事里鸟儿是用歌唱化解悲哀的, 这歌唱里就有一种对抗无常的永恒, 那是曾经相依相伴的美好, 也是超越死亡的真情。

当然, 面对四年级的孩子, 教师无法把自己对文本的体验完全传递给他们, 《去年的树》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生命的成长不断去阅读与体会的故事。因此, 在课堂上, 王老师只是不断地创设情境, 让孩子们去朗读、理解、体验与想象。可以说,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 对这则童话的阅读是诗性的, 诗情的, 也是审美的。

当然,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 此课的“不一样”更在于王老师课堂教学的背后承载着他对当前语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究。

熟悉王老师的人都知道, 这几年他始终在用自己的课堂探究、印证“阅读本位”与“写作本位”的对立与统一。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强调“阅读本位”的, 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主流读写观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而2004 年福建师大的潘新和先生在自己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颠覆性地提出了“写作本位”说, 他提出“阅读, 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这一读写观是“写作本位”的。二者的指向截然相反, 也恰恰表明了二者是互补的, 它们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 而是双向互动的。

2010 年, 王崧舟老师的《与象共舞》就是用同一文本演绎两种价值取向, 呈现出一种人为的分裂, 让老师们去体会, 去思考;2011 年, 王老师推出的《望月》一课, 则试图将两种价值取向融在同一课里, 当然, 这种融合还有些类似于“井水不犯河水”的拼接;现在, 王老师用《去年的树》来演绎两种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 在这一课里, 我们隐隐能感觉到有“学习阅读理解”与“学习表达运用”两条线, 但这两条线始终相辅相成, 形成一股合力, 指向学生完善的语文体验与语文素养。

正是因为如此, 许多听课的老师认为此课完美地体现着修订版课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主张。本课出人意料地安排了三次练笔, 这三次练笔既是创造一种理解课文内容的最佳情境, 又通过对比强化感知了文本最大的言语秘妙———平淡的语言表达着深厚的情感。有人说, 这种方式有些像心理学中的“试误”, 先让学生根据常规思维, 给课文“涂脂抹粉”, 到最后“洗尽铅华”, 还原文字最真实最自然最美丽的面孔, 借此让学生品味文本“语至淡、情至深”的表达特色。借《去年的树》, 孩子们不仅能感受到新美南吉素朴恬淡的文风, 也能感受到日本文学纤细含蓄的特质以及日本美学的物哀、幽玄与空寂。

这几年, 语文界纷纷喊着“让语文回家”, 王老师就是在用自己的课堂探索“回家的路怎样走”, 他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 却又清楚地把握着语文课综合性、实践性的特质, 并且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文学本身的审美性。他为学生创设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境, 帮助学生扩大语言运用的容量, 提升语言运用的品位, 又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内容理解、情感熏陶、思想梳理有机相融。

《去年的树》是一则童话。我们知道, 真正经典的童话, 不仅仅是为儿童的, 它不仅表现了童梦之境, 张扬了儿童的游戏与狂欢精神, 同时也给予成人一定的启示意义, 激活了成人的体验与思考。

感谢王老师, 保护了经典童话的这种特质, 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在新美南吉平静恬淡的文字里感受到他所传达的万千情绪, 让我们在阅读的体验中不能自拔, 甚至暗暗心惊。

人生第一课 篇3

十年寒窗,在高考这一刻定格。如果没有奇迹发生,卷铺盖回家是必然的选择。三年高中,我每天袖着手,挺着胸在东流这个小镇上溜达,而母亲还是铁打不动地在每个周末给我送来美味的饭菜和那可爱的钞票。虽然我也想挑战一下自己,可是迷宫一样的物理,我是想破了头也钻不进去;语文在初中还是骄傲吧,现在也是霜打的茄子——蔫蔫的。

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望着空荡荡的天花板,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说话。父亲没有说什么,只是丢给我他自己以前看的《牛虻》就走了。而母亲的唠叨就像蜂群跳舞一样嘤嘤嗡嗡的,让人烦躁。“没考取,你不还有一个囫囵的儿子吗?没孬就行,有一双手还刨不到食吃?”“是啊,没考取人生就到头了吗?”父亲似乎对母亲的聒噪也反感,我心里轻松了一些。

那年干旱得厉害,玉米自从种下后就没有下过雨。塘干了,沟干了,最后不得不到一里外的江边挑水。玉米长到及膝就打顿不长了,一根灯芯草上挑着几片叶,叶子打成卷儿,叶尖枯黄着,瑟缩着,似乎一根火柴就能点着。看着凄凉的景象,我摇头叹息。

这样的境况今年的收入是指望不上了。村人们急得团团转,最后也只能蹲在田头叹息——不让它自生自灭,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吗?父亲天天到地里转,眼睛里都冒出火来。那天,太阳晒得毒,人没出门眼前就是一片白亮。父亲拉起我,要我帮他将陈稻草和麦秸秆一车一车往地里拉。我懒懒的,不愿意动弹。不料却招来父亲一阵训斥,只得拉着板车和父亲上路。顶着烈日,父亲到处找水,有一瓢水的地方他都把它舀起来挑进地里。看到哪株苗枯了就浇上半瓢;我们再给所有的玉米苗铺上草杆。坚持了十来天,我们硬是把十多亩地都盖上了厚厚一层。

村人的庄稼彻底焦了,我家的还在挣扎着,半死不活的。乡亲们劝父亲放弃,可是父亲依然每天拉着我在田间忙碌。我打退堂鼓,父亲突然一声吼让我没了脾气:读书不行,种地不愿,你拿什么吃饭?

一天,正在睡午觉。忽然一场不期而至的雷阵雨席卷而过,让人心里“嚯”地一阵透凉。雨过天晴,望着眼前的庄稼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哪里还有发蔫的哀叹,有的是勃发的喜悦——舒展的枝干盈绿可爱,每一片叶上都跳动着一张笑脸,恍惚在顽皮地向你挤着眼。“这雨來的也太迟了,往年这节令都要秋收了。”父亲眯着眼,含笑不语。

收获的日子是让人惊喜的,虽然玉米秆儿并不起眼,可是收成却比哪一年都要好,玉米棒子又粗又长,籽粒饱满。

为什么濒临死亡的玉米还会有这么好的收成呢?“天旱,玉米苗看上去没有长,但是它也是生命哪,求生的本能逼着它往深处扎根以吸收更多的养分。这在它来说是一种痛苦,但是这也是唯一的出路啊。也正是在抗争中,它的根系得到了不可想象的延长。你说有了这样发达的根系,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它还会不爆发吗?人生,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呀。”

看着凝视自己的父亲,我陷入了沉思。我们追求成功这没有错,可是人生有成功就必然有失败,它们是相伴的。遭遇挫折打击,如果我们自暴自弃,陷入绝望,那注定了自己的人生只有凋零,只有枯萎;如果我们蹲下身子,去延伸发达的根系,熬过低潮,我们必将爆发着重新站立。面对着人生的一次次磨难,不正是镌刻灵魂、拔节精神的一次次绝佳契机吗?我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呢?

这就是父亲给我上的人生第一课,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人生一课作文 篇4

我在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考试得了满分,我高兴极了,见谁就跟谁得意洋洋地说,我考试得了一百分。看着他们对我赞扬的眼神,这无疑使我更加的得意。第二天上课,我一会儿玩玩铅笔,一会儿磨磨橡皮,一会儿敲敲尺子……老师讲了些什么,我一点也没有听见。之后又上了好几堂课,我都还是这样坐在位子上无聊地打发时间。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又迎来了一次考试。我本来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可是试卷一发下来我就傻了眼。这试卷上的题目,我大部分都不会做。我感觉我脑子里像进了水一样,一片空白。我左顾右盼,总想看点答案,可是在老师的监督下,我又怎么可能抄到答案呢……

过了几天,该发试卷了,我的心忐忑不安,感觉好像有一只小鹿在心中奔跑。果然没出我所料,我只考了66分。整张试卷惨不忍睹,鲜红的叉叉散布在这张试卷的每一个地方。

事后,老师找我谈心,她严肃的问我:“这次怎么了?怎么考的这么差?”我吱吱唔唔地说:“我……我上次考了一百分,太得意了,以为我什么都懂了,然后上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听讲。”老师哈哈大笑,然后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得意是好的,是对自己的自信,但是不能得意过头了,过头了就是骄傲,就会让你像现在这样变成失意。我们要把这种得意的自信心作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帮助我们的学习。”

人生一课作文 篇5

在我的心里最能干的非姥爷莫属,或许是因为以前家里穷,一些生活用品损坏后都可以被他拿回来修修。起初只注重实用性,像伞面破了找一块颜色不同但大小相似的伞布补上去。后来修的多了,任何东西修补后都变的和原来没什么两样,俨然成了一位“手艺人”。

可现在,由于生活节奏变快,人们只顾马不停蹄向前赶。对物品的爱惜程度自然不像以前那样珍惜有加,断了骨架的雨伞、烧穿了的锅底、破了洞的袜子,这些本不该出现我们家里的东西在我家里多了起来。姥爷一面心疼,一面又不停修补东西,但当东西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时,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挂在他的脸上。

这几天阴雨绵绵,在我上学路上自然缺不了一把伞。我每天只顾早点到学校听课,放学早点回家写作业,哪还会注意雨伞的情况,由于我收伞时不小心弄折了一根伞骨,这时又发现有两根连接处没接好。妈妈一看到这情况,不禁埋怨起来:“你这孩子!这么漂亮的伞就让你用坏了,好好地多可惜!”我委屈的嘟囔道:“我又不是故意!“算了,下次孩子会小心的,修修就可以了”姥爷的声音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爸!这伞都成这样,还修它干嘛,改天再买一把得了。“就知道买,修不好再说吧”,妈妈无奈的给了姥爷,见姥爷拿出强力胶在断骨处涂了一点胶,小心翼翼的塞到连接头里。并用胶带缠到股伞上,多缠了几圈,一张一合完全和以前没有两样。这让我不由得佩服姥爷。

人生第一课作文 篇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我们熟知的名人总结的对人生的感悟。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一辈子,也不过那么长,要在一生中活得精彩,干出一番大事业,也确实不容易。

人,要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无限的价值,在临死时,想想自己曾经的辉煌,也不枉为人。人生在世,就要活得精彩,不能就这样平平庸庸、浑浑噩噩地活着。所以,我们要有“别样的人生。"

也许有些人觉得活出不一样的人生会很难很难,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会伤心,会难过……人生不是十全是美的,难免会遇到坎坷、挫折。我们不妨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海伦·凯勒,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她在三岁半时,因为一场大病,夺去了她听、看、说的权利,她成为了一名聋、盲、哑人。她觉得她如同一个废人一样,听不到,看不见,也说不出,什么也不能做,还得连累别人来照顾自己,给别人添麻烦,还不如废人!她曾痛恨过上天的不公,也曾一度想了却自己的生命,但是,她不甘心,她要比别人活得更为精彩。在她还没有意识到这些之前,是一个人改变了她的一生,这个人就是她的启蒙老师——莎莉文。

海伦·凯勒说,莎莉文老师给她带来了光明,带来了爱,带来了一切,重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莎莉文老师帮助海伦·凯勒识字,教她写字,在常人看来,写字、识字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可是,对海伦·凯勒来说,这无疑比登天还难。但她不能放弃,她并不比别人差!她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去克服种种的困难。

于是,在她不懈的努力下,她成为一名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海伦·凯勒,通过她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己身体上的缺陷,活出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努力活出自己不一样的人生呢?

品位是人生第一课 篇7

法国国际服装制作学院毕业,原《悦己》杂志社服装编辑,《CICE》杂志首席服装编辑,“更”牌童装创始人。

周更新

知名服装设计师,女儿“宝珠”

6岁,“更”牌童装创始人。

我们不是老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吗。同理,没有丑宝宝只有懒妈妈。不要让孩子长大了,再捧着时尚宝典、时尚教科书之类的恶补。

你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你的人生态度,好品味还是坏品味,孩子耳濡目染都会受到影响。

我学服装,因为妈妈是裁缝,我每天都看到叔叔阿姨拿着漂亮的面料来我家,聪明的妈妈会用花花绿绿的布头给我们姐俩拼接衣服。这就是我们最早接触能叫做品位的东西,爸爸是建筑师,天天画图,我家的兄弟姐妹小时候没上过画画班儿,但我们都走上了绘画这条路。这不是刻意的教育和灌输,是环境,一个开放的环境,喜好自己决定,品位自己养成,但环境给我们土壤,让我们自由生长。

让孩子画画,首先自己也要感兴趣。不能是,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儿,却逼着孩子接受这个所谓的兴趣。要让他们能体会到你的态度,你的爱好,你的品位。爱厨艺,就要让孩子感受到你觉得每道菜的美。哪怕兴趣只有爱家务,也要让他们觉得妈妈连一块桌布也选的那么漂亮,干净的花瓶里总有好看的花。

很多家长喊冤,琴棋书画不就是对宝宝品位的培养吗?没错,但不全对。

做个选择题吧。

1.孩子不起床,怕迟到,谁还会管宝宝今天穿什么。

2.平时要带他去各种课外班,没空在家给孩子捣饰。

3.长太快,总买新衣服得花多少钱呀。

4.衣服脏的太快,还没洗呐。

5.学习是第一位,别老臭美!

品位是一场战争

对于美丽,大人与孩子的理解并不相同,孩子也有孩子的品位,因此,穿衣就变成了一场战争,但胜败却难以界定。家长们总认为是自己妥协,其实单拿穿衣品味来说未必我们就是完胜。

不久前,一位妈妈在微博里晒宝宝穿更牌童装的照片,原本妈妈想配黑色裤袜和小黑皮鞋,为了突出裙子的亮丽,又不至于太花。以前宝宝对妈妈的搭配百依百顺,这次不同,死活要穿一双玫红的洞洞鞋。哭闹之后只得依了她,没想到居然和衣服非常搭配,比妈妈选的黑色鞋子还出彩。母女俩关于衣着品味的斗争从此开始了。

家长总认为自己有经验,有更多的常识。不好意思,对于穿衣服来说你们是平等的。面对童装,家长跟宝宝的起点一样。没当妈妈时并不会对儿童衣服过分关注。童装有儿童心理学,孩子自己的心思,家长并不完全理解。

你不会知道宝宝突然想穿一件以前他并不喜欢的黑色夹克,是因为昨天幼儿园里,邻座小妹说某某那件类似的非常好看。你不了解孩子堆儿里的流行趋势。好看不好看他们会自己分辨,在幼儿园这个儿童小社会里,他们学会面对,也学会改进,从而成长出自己的审美观。

生活方式决定孩子的品位

有很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英文八级不代表有品位,很多歌手舞蹈家台下着装品位一团糟,博士、博士后什么的在相亲时,还不是为穿什么而烦恼,还不是一打扮就减分。

在法国学服装时,同学中只有个别的穿名牌。绝大多数都是随便穿,地摊上的二手货,妈妈的衣服,自己缝的裙子,搭配起来有趣、好看,穿什么都能有自己的个性和品位。这不是学校里教的,也不是杂志上学的,是从小家长对品位的教育。我们不是老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吗。同理,没有丑宝宝只有懒妈妈。不要让孩子长大了,再捧着时尚宝典、时尚教科书之类的恶补。

香奈儿(Coco Chanel)的精神,是简约、协调,以及独具优雅鉴赏力的特殊品味。母亲早逝,小时候住在修道院里,在那里,修女要求她穿着黑色的衣服,在修道院充满回音的圆形屋顶下,做缝纫的工作。她在那里学习合宜的举止,生活朴实严谨。造就了她独特的气质和品位。与那些用羽毛、蕾丝与珍珠把自己装扮得光彩夺目的巴黎女性形成鲜明对比。

人生一课作文600字 篇8

上午做完作业,下午上了英语补习课。晚上,高老师应我们全家的邀请,跟我们吃了一顿晚餐,按他的话来说是来向我“传递能量”。

妈妈先去接老师。老师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说一定要叫上我一起去才行。于是,爸爸便回家接我。一路上我的心一直忐忑不安,因路上堵车我们迟到,妈妈和高老师先到了。我们刚一坐下,高老师便向服务生示意把电视机关了,并笑着说:“本来就够吵了,再不关就更吵了!”一句话把我们都给逗乐了,我的心情也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还没上菜,高老师就跟我谈起了注意力的问题,他告诫我:“高效率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有效注意。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的照相机打开了,心灵的照相机也要打开……”说着说着,他帮我指出了一个毛病:听别人讲话时一定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是取得沟通的关键。而我恰恰是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我以前也没意识到这是我注意力不集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刚开始我一点也不习惯,总是会不知不觉地把头低下来,但是很快就习惯了一些。高老师也鼓励我:“别着急,慢慢来”。

高老师不仅跟我们谈有关注意力的问题,还与爸爸妈妈谈了好多方面的问题,如锻炼身体、文化艺术等等。大家谈笑风生,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开车把高老师送回了家,临别时,高老师告诉我,今天他家访了杨威、诗勋和我三位同学,讲的都是一个主题: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切实改变自己。他希望我们能在新学期里都取得明显进步。

晚上回到家,我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写下了《注意力之歌》:

上课看黑板,

说话看眼睛,

两者须互动,

不可缺其一。

人生的一课小学生作文300字 篇9

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父母一起去野外郊游。

时间飞快,一晃就到了上午,我们找了一片开阔平坦的草地,坐下吃午饭。我正吃的.开心高兴时,一只小蜜蜂停留在了我最爱吃的面包上,我很是气愤,便用手使劲一弹,蜜蜂一下子摔倒在地上,我还上脚踩了它一下。本想它一定是死掉了,但是不是,只见它慢慢地从温土中爬起来,但腿一瘸一拐,我还不甘心,又是踩了一脚上去,过了一段时间,它又坚强地爬起来了,但这回伤的更重了,因为它的翅膀已经折了。这时,我心中有了一些自责和后悔,我好同情它。

它整理好翅膀,又调理好身体状态准备试飞,第一次它飞了五米就掉了下来,但它不放弃,又试飞,这回飞了10米 ,又跌下了,三次、四次……

人生第一课:请你像我这样做 篇10

导演手记:

这是小班孩子入园后第一次进行集体活动前的一幕。原本处于无序状态的孩子们, 在突然听到“请你像我这样做”时愣了一下——对刚入园的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异常新鲜的游戏。孩子们被教以回答“ 我就像你这样做”:拍肩、拍脑袋、抓耳朵、起立或坐下——郑重的表情,虔诚的眼神,只是动作还没那么听话,尚且可爱得“各自为政”。

在摄制组进园的14个月里,“请你像我这样做”成了集合的号令,每天都会重复,每一次集体活动前都会进行。

《父母必读》:这是让人极为熟悉的一幕。听说您将这个歌谣改编了一下?

张以庆:是。原本是“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我在后边加了两句:“除了像你这样做,我还能够怎么做?”

《父母必读》:怎么理解?

张以庆:老师做一个动作让孩子模仿,这是幼儿园用来集中孩子注意力的传统方法,我们小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只是当它天天重复,重复了一年,再看到孩子们很整齐地嚷着“我就像你这样做”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些事情在悄悄改变。比如,我看到孩子们被要求和老师画同样的画、唱老师教的歌、上课时候学老师的样子坐好……很多时候他们都在老师的“组织”下“我就像你这样做”。固然那些活动方式没有什么错,但这样不假思索地分配给每一个孩子,要求个性迥异的孩子们都朝一个方向去运动,我心里总是有些忧虑。大家都这样做了,有人不这样做就被孤立了。孩子最害怕孤立,想不一样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于是,“除了像你这样做,我还能够怎么做?”

《父母必读》:您把这个集体游戏看作了一种象征,一个符号。

张以庆:对,也是一种号令,一种仪式。我们被我们的父辈要求像他们那样做,现在我们又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那样做。当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做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好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孩子却非常虔诚地“像你这样做”了。谁也没想到,不经意间,人生第一堂课就这样完成了。我很担心,孩子们在告别童年的时候,同样告别的还有他们的独特性、个性、创造力和想象力。

《父母必读》:幼儿园是孩子进入的第一个集体。他们需要在群体中学会一些规则,养成一些习惯,效仿是一种很自然的方式。

张以庆:但是我看到的是无条件的效仿和格式化的结果。其实我想,“请你像我这样做”的初衷是要让孩子们效仿一些基本的做人的习惯和社交的准则,比如饭前便后洗手,对人有礼貌,尊老爱幼,先来后到等等,但是我们把它扩大化了。在孩子们很专注地用积木搭建自己的宫殿,很投入地画出抽象的“向日葵”,有板有眼地制作着黏糊糊的手工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要把他们从那种投入的状态拽出来,非得像我们这样做呢?

而另一方面,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并慢慢地等待。但是我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太想“帮助”孩子了。规范化、课程化地输送“请你像我这样做”的结果是,除了帮助他们养成一些必备的习惯以外,孩子们的成长也被压缩起来。外在的东西是“像你这样做”完成的,可是内在的创新、个性、生动、想象力没有人关心,这个交换成本太高了。

《父母必读》: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发生在西方的一所幼儿园里。同样是入园的第一天,老师把孩子带到图书馆,请他们各自讲一个故事,然后帮他们记录下来并装订成书。老师告诉孩子,这是他们写的第一本书,写书并不难。这是另一堂“人生第一课”。

张以庆:这样的“第一堂课”非常好。老师告诉孩子,你是个独特的个体,你可以构筑起一个了不起的事物。其实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精神——对自我和个性的关怀,这种局限性在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幼儿园》里的这所幼儿园应该是这所城市中最好的幼儿园,园方开明,老师们善良而负责任,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现实和时代的局限性。这样的问题不是某一个老师,或者幼儿园所能担当得起的,而是这个社会,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

《父母必读》:“人生的第一堂课”如此重要,您认为这第一堂课要怎么上?

张以庆:我想说,老师、家长,其实每时每刻都在上着课。比如,你自己做人的规范,你的做派,你的举止,你的言语,你的好奇心以及你对孩子好奇心的尊重,你对孩子的情感的体贴……真的不用逼着孩子“请你像我这样做”,每时每刻,他都会像你这样做。

心理学家陈会昌曾说,孩子身上有两颗种子,一颗种子是干别人让干的事情;第二颗种子是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第一颗种子的核心是自我控制,听话顺从;第二颗种子的核心是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幼儿园》的镜头里,孩子们身上第二颗种子成长得有些吃力。一起来呵护这颗无比珍贵的种子吧,也许这才是孩子最终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所在。

下一期: 敬请关注,导演张以庆解读《幼儿园》之《总也摞不上的椅子》。

人生第一课 阅读答案 篇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人生第一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

刚刚入园的美国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人生

的第一课。

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们答道。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等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

厅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

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

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

1.请写出上文中的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图书馆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这位老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这一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一段中,“非常好”“很认真、很工整”与“语无伦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能从文中再找出这样的句子吗?想想,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受到了某种‘灌输’。”其中“某种‘灌输’”指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种“灌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期末题 答案 1.时间:幼儿园的第一课地点:美国一个幼儿园的图书馆人物:图书馆老师和孩子们事件:老师给孩

子们讲故事并引导孩子们写好自己的人生第一本书。

2.老师是一个和蔼、有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人,能够给孩子们以启发和鼓励。描写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3.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对小朋友的引导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4.“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出版’的年、月、日。”体现出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把对孩子的引导当作一件非常神圣的工作。

5.第一问:指的是老师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对幼儿进行启发式的教育。

人生第一课感受感言 篇12

这里面主要讲了一位老师让小朋友们讲故事,她们讲的故事很幼稚,还说:“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但老师却一本正经,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的记录下来,他这种做法使小朋友们对学习非常感兴趣。

多么与众不同的老师啊!如果换成别的老师,我想小朋友们基本不会对学习而感兴趣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对于我来说,这里面却蕴含着浓浓的爱。虽然是一堂短暂的课,但却是受用一生的东西。老师用自己的爱编织成了七色的彩虹,让毛毛虫也看到了一双梦中的翅膀,有些人眼睛虽然明亮,但心里却很黑暗,如果我是这位老师的学生,我就会努力学习,因为我有希望,我有目标。

人生第一课家长读后感 篇13

经过《人生第一课》,我懂得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加油站,家庭是人生幸福的港湾,家庭里所当然的成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仅仅是孩子理解教育的时间上它是第一所,更意味着他是一个人永远的学校。

家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家庭的代表__家长,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尤为关键重要,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必须先成为那样的人,父母以身作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貌”,严格自律的家长,孩子必然也会受其影响,从思想和行动上和家长一致。

要想做好家庭教育,就必须关注教育的对象----孩子,首先是倾听,经过听、交流来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心灵伙伴,使其增强自信,活跃身心,家长也会因为倾听,而收获孩子更多的信任与尊重。其次是陪伴,陪伴不是陪着,而是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耐心对待孩子的成长。在这个倾听与陪伴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有条理的做事,做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学会生活,学会自立,学会自我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生活的智慧,是成长的甘露,懂得感恩,幸福就会不请自来;让孩子学会计划,制定目标,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闲时也可带着孩子去旅行,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应对陌生环境的应变本事;奖励和惩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能够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生的压舱石,家庭在孩子的价值观培养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和独特的优势。家长进取引导,身体力行,关注细节,必须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孩子成就精彩的人生。

上一篇:朱总谈企业文化下一篇:华坛山小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