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播报的新闻稿范文

2024-09-08

小学播报的新闻稿范文(共11篇)

小学播报的新闻稿范文 篇1

在开始的几节课上, 学生们播报的小道消息比较多, 而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却不多, 更由于学生播报的常常是小道新闻, 所以常常引发学生们的哄堂大笑, 效果不佳。正当我苦于无法解决时, 市教师进修学院德育研究室主任到我校调研, 她首先肯定了我的做法, 同时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第一, 每节课给学生布置收集新闻的主题;第二, 对学生播报的新闻进行分类;第三,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

我将这些建议应用到教学中, 果然效果显著。学生从NBA篮球赛说到两会报道;从钓鱼岛事件说到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的制定……学生们出现了空前的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

在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后, 同学生都非常关注。课堂上, 学生及时播报了“昨天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的新闻, 话音刚落, 大部分同学反响热烈, 议论纷纷。学生们热议的主题从地震的级别、受灾程度很快转变为中国应不应该援助日本这个敏感的问题上。是的, 这确实是个问题。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是挥之不去的伤痛。那么, 我们对此应当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我索性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 “这节课, 我们就来好好地讨论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开始了。正如我所希望的, 讨论的过程正是学生们自己思考问题, 端正态度, 提高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 可以通过以下观点的内在逻辑显示:

学生1:日本侵略过我们国家, 这是报应。

学生2:我们看了平顶山殉难同胞纪念馆, 中国人的血不能白流!

学生3:冤冤相报何时了!

学生4:难道说爷爷犯了错还要让孙子顶吗?

学生5:那是侵略者的事, 不是日本人民干的。

学生6:我们应该懂得礼尚往来。我国5.12地震时, 日本救援队第一个来到了中国。

学生7: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 现在我们帮助日本, 并不是在帮助日本一个国家, 而是应站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人类灾难的高度, 对日本进行援助。

讨论到此时, 教室里不再喧哗, 同学们不再争吵。在暂时宁静中, 我看到了同学们善良的面孔, 感受到了同学们高尚的境界。

浅谈电视新闻的播报方式 篇2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播报方式

一、电视新闻的“播”

从1958年中国首家电视台诞生之日起,电视新闻节目就由播音员面对摄像机,坐在台子前念内容提要,整档新闻节目基本上由图像配音新闻加口播简讯构成,这种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对播音员的创作要求是字正腔圆、呼吸无声、节奏明快、语势稳健、播报流畅。由于新闻稿加播音的要求,形成了新闻播音语音规范、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不强的表现形式,具有权威、严肃、莊重、悦耳、流畅的审美感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最具代表性,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对播音员的创作要求是字正腔圆、呼吸无声、节奏明快、语势稳健、播报流畅。由于新闻稿加播音的要求,形成了新闻播音语音规范、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不强的表现形式,具有权威、严肃、庄重、悦耳、流畅的审美感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最具代表性,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它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

人们在交际中,一般是大事庄重、小事随便。我个人认为语言信息传递也是如此,“播”不仅体现庄重性,也体现出可信性。内容决定形式,节目的内容不同,决定了要求不一样,表现的方式也不相同。类似《新闻联播》这样的新闻节目,采取“播”的方式是最稳妥的。在现今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相信“播”新闻这种播报方式会长期存在,并成为当前传媒播报形式的主流。

二、电视新闻的“说”

提到中国的“说”新闻,就不能不提一个人——陈鲁豫。她是第一个在国内用新闻平实的语言,来讲述新近发生事件的人。鲁豫的《凤凰早班车》改变了观众对于新闻播音的刻板形象,主持人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使“说”新闻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兴趣。“说”新闻典型的栏目有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本周》、北京台的《第七日》、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等,从而改变了中国电视传统“播”新闻一枝独秀的新闻播音形态。

我们所说的“说”新闻,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用讲话的语体对新闻节目进行传播的口语化表述方式,它和过去新闻播音员的播报新闻不同,主持人在荧屏上、镜头前的播报就如同和你在私底下说话一样,交流感很强,不是简单的播新闻。凤凰卫视的陈鲁豫、中央电视台的欧阳夏丹、湖南卫视的张丹丹在主持节目时保持着自己亲切和善的笑容,语言口语化,同时不失自己的大气和风度。

上面就说了,电视新闻从诞生那天起就是在“播报”新闻,播音员表情严肃,看着文字稿,用极规范的吐字发音和语调,把用书面语写成的新闻一字一句地念出来。这种四平八稳的播报方式具有严肃、规范、权威等优点,但有时并没有完全发挥电视的优势,用书面语言念出来的电视新闻,使受众产生了距离感。说新闻是时代的必然,当下,社会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人们关心的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见面后问工资待遇、购房情况、衣服款式、股票基金等等。说百姓关心的事成为现今社会的需要,新闻面向人民、面向社会,新闻传播平民化也就成为了现今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有句话叫做内容决定形式,“说”新闻以平实的语调,贴近生活的表达极好的表现了新闻的这一特性。

“说”与“播”的区别,关键是一个无稿,一个有稿。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新闻的好处在于能够缩短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没有义正言辞的腔调,而是平实如邻家兄妹的诉说,让观众在接受信息传递、知识传递时感到亲切、自然、舒适。中央电视台的《马斌读报》、《本周》、《新闻社区》、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昆明电视台的《街头巷尾》等电视节目“说新闻”的方式一经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就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千家万户,马上被电视观众接受了。

由此可见,“说”新闻这一类节目,主持人在其中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个传声筒,更多的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及极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主持人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之所以将“说”新闻的说字加上引号,是因为这里的“说”不是指用我们生活中的“大白话”去“说”,也不仅仅是在语流中加入“啊、吧、吗、呢、那么”等语气词。这种“说”的语体是介于书面和通俗之间的“书卷口语体”,也可以称之为“精粹口语”。“说”新闻是新闻类节目播讲方式的一种创新,但并不是最佳的方式,对于新闻类节目更不能一“说”了之。电视“说”新闻只是电视新闻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也有自己的“度”。

新闻类节目的生命在于客观、真实、可信,如果任由这种调侃和随意的评点继续发展下去,主持人采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摆龙门阵的言语状态来工作,不顾节目宗旨、不管传播对象、不看传播语境,只热衷展示个性,以此做为节目个性化的标志,最终只会导致观众对主持人“说”的新闻失去信任,失去兴趣。

“说”新闻与“播”新闻是新闻类节目播讲方式的不同分支,各有所长,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它们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认为,新闻类节目的播讲方式应该最终实现“说”、“播”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息采取不同的播讲方式,对于时政综合类信息应该坚持“播”的形式,以确保新闻的权威性、信任性;另外对于专题类、生活类信息不妨积极采用“说”新闻的方式,满足观众对播讲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让“播”与“说”在各自的范畴之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片面强调某一方的作用或者夸大其功效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所以电视新闻的“说”与“播”应当共存

无论电视新闻的“说”与“播”的形式多么完善,都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及创新。电视新闻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要给观众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三、电视新闻的“方言”播报

我们看到,近来,方言电视节目在各地电视台升温,四川话、东北话、广东话、湖南话、云南话……可以说现在电视节目的方言现象处于一种火热的状态,纵观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地方电视台方言新闻成为时下亮点。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是较早出现的方言节目,它用浓郁、地道的四川话演绎百姓故事和凡人生活,当地观众称其“比连续剧还要好看”。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其原汁原味的杭州话,不仅使节目成为“票房冠军”,还赢得了“全国百佳电视栏目”荣誉。云南也出现了极具地方味的《我挨你说》及《大口马牙》。

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不同地方的方言就是这个地方文化的一种表征。从地理空间上来说,方言是一种地域化的文化,它承载着一部分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方言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特别能够引发文化和情感的微妙共振,也是当地的观众认可的一种文化形式,而电视新闻节目仅仅是借鉴了这种文化的形式而已。就这些方言节目本身来看,具有当地风味,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来说,乡音伴随着出生、成长,语言学专家认为,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俚语当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在适当的栏目和适当的地方运用方言,某种程度可以缩小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更具亲和力。

昆明电视台推出的方言新闻节目《我挨你说》,“我挨你说,说哪样?当然是说昆明的事情”。一开场就以昆明观众熟悉的乡音把新闻娓娓道来,用昆明人“款壳子”的方式对新近发生的、有趣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述,让人倍感亲切,新鲜有趣。主持人以“隔壁老王”的身份出现,一口地道的昆明话,故事化、幽默化、本土化的加工而形成趣味型的新闻。在《我挨你说》之后,云南台又打造了《大口马牙》,两档方言节目,从栏目名称上就具有云南本土特色。《大口马牙》更是汇集了云南各地的方言,个旧话、双柏话、马普……幽默风趣的语言,精彩绝妙的点评,有些话,用方言表达出来,更生动、更准确,每天都是在搞笑当中播报新闻。主持人仗义执言,敢于说出百姓心里话,勇于为百姓撑腰助威,令观众倍感亲切。

新闻播报 篇3

9500名俄罗斯中小学生今天抵达北京参加为期12天的来华夏令营活动,他们将参观游览北京、上海、大连的历史文化景观,并与三地的中国学生开展联欢、联谊活动。深圳今天起投入2011辆新能源汽车服务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这些车辆服务的77条线路实现了大运会场馆的全覆盖,同时57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850个充电位今天也正式投入使用。首届新疆精河枸杞交易会日前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闭幕,交易会成功签约15个项目,成交金额6亿元,推动了西部地区枸杞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精河的独特支柱产业,枸杞系列产品远销欧盟、日本等地。据国家安监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自2005年以来我国累计关闭各类小煤矿1.53万处,依法取缔非法采煤窝点5万4千多处,每年淘汰落后产能6.5亿吨。今年上半年,国土资源部12336违法举报中心接到涉及违法占地、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的线索34个,比去年同期上升31%。我国第一座光伏建筑一体化消防站昨天在河北保定投入使用。它的外立面全部安装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50千瓦,年发电30万千瓦时。河北省秦皇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海港区人民法院昨天依法判决了两起生产、销售伪劣葡萄酒案件,涉案9名犯罪分子依法分别被判无期或有期徒刑,3家被告单位分别被处罚金。今年第8号强热带风暴“洛坦”昨天在海南登陆,今天凌晨移入北部湾东部海面,据国家防总统计,“洛坦”没有造成大的灾害。受“洛坦”影响,到明天上午,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大到暴雨。17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为大运喝彩》演唱会在深圳举行,艺术家们与大运会的建设者和志愿者们共同为深圳加油、为大运助威。今天,担负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安保任务的武警部队官兵全部布署到位,大运会期间,他们主要负责开、闭幕式安全警卫,竞赛场馆、道路、机场等重要目标的警戒执勤、处突反恐等7项安全保卫任务。19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今天上线,发布内容包括社会捐赠总量、收支数据、援助项目等内容。目前可以查询的项目是红十字会总会30多万笔青海玉树地震捐款的收支、使用情况。江苏常州警方日前破获一个特大网络犯罪团伙,这个团伙通过私设服务器,设立非法的认证支付平台、广告发布平台,从事经营性盗版网络游戏,截至案发已获利超千万元。

新闻播报——时政新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

本台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 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防教育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建设和巩固国防。

《意见》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对于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以国防教育法为依据,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重点,贴近时代要求,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方法手段,完善制度机制,推进全民普及,不断增强国防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为建设和巩固国防奠定坚实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意见》强调,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加强领导,齐抓共管,科学组织,狠抓落实,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重视、军地密切配合、社会各界支持、全民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国防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地国防动员委员会应将国防教育纳入国防动员范畴,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国防部举行盛大招待会庆祝解放军建军84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今天18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招待会,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致祝酒辞。

他说,84年来,人民军队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历史充分证明,我军不愧是闻名于世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不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梁光烈指出,我国正经历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人民军队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努力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梁光烈强调,我们将继续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作出应有努力。我们将不断深化与世界各国军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中央军委委员陈炳德、李继耐、廖锡龙、常万全、靖志远、吴胜利、许其亮出席了招待会。

“蛟龙”号第四次深潜 成功采集到锰结核

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北京时间今天在东太平洋海域进行了第四次下潜试验,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并采集到作业海底分布广泛的锰结核。

北京时间凌晨4点26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布放在水面上,12分钟后开始下潜。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北京时间7点29分在深度5182米的位置坐底,并成功安放了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之后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锰结核采样等工作。

新闻播报教案 篇4

1、使学生对新闻播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熟悉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语言基础以及语音上的问题。

3、使学生了解我们所学的课程的性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播音员”?

2、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具备哪些素质?

3、如何让自己成为合格的节目主持人。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说话法。

教学过程:

一、宣誓。

二、明星风采。

三、组成新闻的四要素

四、如何做好新闻播音员。

1、新闻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2、播报新闻的礼仪。

3、对新闻材料的处理。

五、给出材料让学生进行单人播音和双人播报配合,然后进行指导纠正。

央视新闻播报的观后感700字 篇5

我最近看了《新闻1+1》节目,其中贩卖儿女仅仅是因为贫困吗,让我感触很深。亲情是世界上最难割舍的情感,都说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可是看了新闻后,我却不知该怎么说了,难道亲情敌不过金钱吗?

四川凉山州是中国贩卖儿童最多的省份,而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卖自己的儿女,这里人们生活很贫困,而且多是一些文化程度很低的人,他们生活贫困,又都比较懒惰,于是就把生小孩卖小孩作为一项生意,一年用十个月去怀胎,然后用一个月时间去生,如果是个男孩,就可以轻松地赚4-5万元钱平均每个月4000多元,很容易就赚到了,他们把自己的女儿当做商品,至于孩子以后怎么样,他们连都不想。

看了这则新闻,我的心暗暗作痛,我为我的祖国而流泪,占据世界面积960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却出现了这等事,怎么能不叫人心塞呢?文化知识的学习太重要了,没文化真可怕。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贫穷落后,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十年村人,百年树木,只有现在开始抓教育,才有可能让国家更好的发展,不在出现吧孩子当做商品的现象。

我不有的联想到那些丢孩子的爹娘,一个叫小刚的小朋友,他的爸爸妈妈是开超市的。一天,正赶上他爸妈忙时,他独自一人走出了超市,被一名妇女拐走了,为了找到他,他的父母奔波于各个省市,

贴广告,发传单,只要有孩子相关的消息,就会去找,决不放弃一个消息。人瘦了,超市关门了,可是找孩子的行为去从未停业,这才叫父母,孩子是吗妈的心头肉啊!

小学播报的新闻稿范文 篇6

新闻播报形态很难进行准确的划分和界定, 但为了研究的方便, 以历史为轴, 以新闻播报形态的微妙变化和新形式的出现作为重要标志, 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人民广播创办的延安时期开始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时事早班车》开播;第三个阶段是从1998年到今天。这三个阶段新闻播报形态的变化与中国新闻业态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这种联系既有新闻适应时代需要的根本性要求, 也有新闻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重要的是通过新闻播报形态的划分能够分析出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发展和趋势, 并就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有效的论证。

第一阶段:民生新闻是否已经诞生存在争议

侯迎忠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便是本土化与人本色彩, 内容上锁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生存环境, 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 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2) 根据侯迎忠总结的民生新闻范畴, 可以逐一对照分析, 中国民生新闻到底是一个全新的新闻形式, 还是一个有着传统与现代不可分割的新闻延续。

第一阶段起始于延安时期, 经历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不同时期, 在各个时期新闻都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该阶段新闻传播最为重要的功能是政治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前, 国家处于战争状态, 广播系统主要围绕统一战线宣传、战争战况报道等, 这些新闻信息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前新闻播报的主体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 电视开始进入百姓家庭, 虽然还未普及, 但是电视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侯迎忠所说的“现代传播手段”, 电视应该算是现代传播手段的重要载体之一, 当时播报的内容受新闻组织机构规模、新闻采访水平、设备技术现状的限制, 还不能大范围关注百姓民生等问题, 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新闻播报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宣传, 主要集中在国家大政方针上, 涉及民生方面的新闻内容偏少, 但是这不能说这个时期就没有民生新闻, 一些涉及国计民生新闻题材的电视新闻深入百姓生活、了解百姓疾苦, 但是内容少、涉及面窄, 没有形成气候。

该阶段, 新闻播报的形式受战争、意识形态的影响, 宣传的作用大于新闻本身传递信息的作用, 口号式的播报方式时常出现, “高、平、空”的语态也成为当时播报的重要形态, 这些受当时环境的影响, 形成了中国早期播报的独特形式。

第二阶段:民生新闻的准备期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时事早班车》开播。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完善和提升, 新闻传播机构快速增多, 新闻内容不断拓展, 整个新闻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个时期新闻播报形态也在不断调整, 但是这种调整总的格局变革不大, 究其原因:一是播报的新闻语言样态源于新闻稿文字的语言特点, 新闻稿写作要求结构严密、布局合理、语言精练、以书面语风格为主, 播报的声音形态要和新闻稿风格相一致;二是从新闻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 新闻信息的传递要保证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 能够准确无误, 这要求新闻播报要“准确、清晰、迅速”;三是我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后, 虽然有所放宽, 但是新闻的社会意义和舆论导向作用依然重要, 这也使得我们的播报形式虽然相比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变, 但是还不能从根本形态上有所突破, 这也是此阶段新闻语言播报形态的根本特征。但是这并不是说受众就感受不到新闻播报形态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社会各项事业趋于放宽, 民主、自由气氛渐起, 新闻播报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从新闻内容上开始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新闻稿, 平常的生活口语开始增多, 书面语开始减少, 导致播报上日趋生动, 贴近生活, 注重沟通交流, 播报不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输, 而是互动的信息传播, 这要求播报要“平等、贴近”普通百姓。

学界普遍认为民生新闻的开端是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这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阐释的:首先, 平民化色彩, 民生新闻把民生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 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报道, 以人为本。然而, 改革开放之后到1998年这个时期, 新闻报道并没有脱离新闻“以人为本”的理念, 尽管这个时期不存在专题类的像《南京零距离》这样的节目, 但是播音员、主持人站在平民的角度播报有关平民生活的琐事也并不是没有, 而且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兴起。其次, 民生新闻服务性强, 从服务的角度阐释民生新闻的特点, 并不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 新闻本身具有服务功能。《南京零距离》的服务对象和范围具有民众性和地域性特点, 才被界定为民生新闻的开端。民生新闻的服务主体是平民, 是社会的广大公民, 其服务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为受众提供有效信息是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二阶段新闻业态关于此类的服务也并不是没有, 《夕阳红》、《半边天》等服务类的节目也具有类似的服务功能, 有些地方台也开始了一些服务类型的节目, 并具有了民生新闻的雏形。最后, 报道领域比较宽泛, 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 不可否认, 第二阶段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当时新闻报道能力和记者队伍远没有今天这么庞大, 新闻报道的内容还不能涉及太具体的民众生活。综上所述, 民生新闻在第二阶段已经开始出现苗头, 并且具有了民生新闻的雏形。

第二阶段的播报形态预示着全社会民生新闻时代的到来, 这为后来的民生新闻出现、发展、成熟提供了播报形态上的准备, 不可否认, 新闻播报形态的调整为新闻平民化提供了平等和贴近受众的可能, 这种可能推动了民生新闻在21世纪空前的发展和壮大。从这个时刻开始, 中国公民社会正在逐渐成熟, 他们的新闻意识开始觉醒, 学会了用新闻权利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阶段: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是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开播至今。改革开放20年之际, 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正在不断深入, 信息类节目从内容、形式到播出时间、传播对象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更加细化的分工、更加专业的划分, 民生新闻成为改革过程中最大的获益者和赢家。这个时期的播报风格在第二阶段调整之后, 出现了更为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语言表达也更加具有个性。

1998年香港卫视《凤凰早班车》开播, 主持人陈鲁豫的“说新闻”开始引起业界的关注, 陈鲁豫播报新闻的语言样态在新闻播报领域变革比较大, 从语言样态看, 她开始运用口语化处理新闻内容, 新闻叙述保持了简练紧凑的语言风格, 受众能够更加贴近地去聆听新闻信息, 而这一形式更加引起了内地电视台一些节目的关注, “说新闻”的特点也开始适用在民生新闻领域,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说新闻”能够缩短传授双方的距离, 播新闻和说新闻不是一种语言状态, “说”是讲给你听, 是以接受者为主, 是把接受者作为自己目的语的初衷, 民生新闻正是需要这种语言的播报状态, 同时也是民生新闻的趋势催生出了“说新闻”这种样式, 两者在共同推进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一致的。第二, “说新闻”要融入主持人自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这种理解和把握角度性很重要, 主持人站在哪个角度直接影响到新闻内容的倾向性, 民生新闻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就是站在民众的角度去报道新闻, 民生新闻主持人必须要有鲜明的平民化意识, 这也是“说新闻”这种播报形态对民生新闻的重要推动作用。第三, “说新闻”表层语言特点为口语化色彩较重的“告知”式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贴近麦克卢汉强调的“人际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要求信息的双方是平等的, 是信息的双向流动, 而且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连接方式。“人际传播”是民生新闻的重要传播理念, “人际传播”要比大众传播具有更强的新闻感染力, 但是要实现“人际传播”的效果和功用, 单纯依靠现有的传播技术是不能完成的, 还需要新闻报道的内容、角度、立场等, 因此, “说新闻”的诞生和完善, 直接推动了“说新闻”中“人际传播”形式的发展, “人际传播”提升了电视民生新闻业态的影响力, 民生新闻也逐渐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推崇。

1998年, “说新闻”逐渐成为电视新闻播报形态的重要节目样式, “说新闻”的目的、角度、样式都迎合了正在快速崛起的电视民生新闻业态, “说新闻”看似简单的播报形态变化, 却为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在21世纪新闻变革时期, 播报形态上的先行先试为各种新闻样式的探索创造了空间, 民生新闻是趋势、是潮流, 但是更需要形态上的助推, 这种推力使得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要看到, “说新闻”要求主持人对新闻题材、内容、倾向性的把握具有较高水平, 会播新闻, 但是不一定会“说新闻”, “说新闻”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有过硬的基本功, 还必须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驾驭, 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 一些更加新颖的民生新闻形式对主持人“说新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直播民生新闻、互动民生新闻, 要求主持人反应灵活、知识面广、新闻敏感度高, 这些新的要求对民生新闻主持人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需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总结经验, 适时提升自己“说新闻”的水平, 更大程度上满足民众对民生新闻的需求。

新闻播报形态将继续推动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新闻从业者对新闻播报形态的探索将伴随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前行。新闻播报形态从传统、严肃的播报形态到今天的“说新闻”, 甚至是“唱新闻”的出现, 都说明新闻播报形态正在出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新闻播报形态探索的重要试验地, 已经出现了很多民生新闻播报形态。

新闻播报形态的探索与试验, 成为电视民生新闻前进的重要动力。同样, 电视民生新闻的开拓与创新, 需要播报形态作为其前行的重要工具, 新闻播报形态的工具性价值毋庸置疑, 新的新闻播报形态探索为电视民生新闻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行性, 电视民生新闻除了新闻内容的采集、加工外, 还需要主持人对内容有效的嫁接, 才能够真正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大众化效果, 推动电视民生新闻的全方位发展。

摘要:新闻播报形态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风向标, 它直接影响着、预示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走向。近几十年, 民生新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得益于新闻播报形态的变化。通过对新闻播报形态的三阶段划分, 揭示出新闻播报形态的变化对民生新闻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播报,民生新闻,“说新闻”

注释

1[1]付程、罗莉编:《实用播音教程——电视播音与主持》,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69页。

小学播报的新闻稿范文 篇7

包头广播电视台《法制第一线》栏目,以“站在鹿城法制报道最前沿,打造鹿城最具影响力法制广播”为宗旨,多视角、多层面报道解读法制事件、传播法制精神、促进司法建设、加速社会和谐,其舆论监督范围涉及包头市各级执法部门。当来自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信息因缺乏相应的核实和甄别,让人真假难辨时,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因其公信力、权威性和专业性,令公众更加期待。那么,《法制第一线》是如何赢得鹿城百姓赞誉的?笔者以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把握导向 正确定位

报道新闻事件真相,鞭挞社会丑恶、呼唤社会正义、传递社会正能量、关注国计民生是广播法制节目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其终极价值追求。

1.把握舆论导向,树立法制思维。当前,法制宣传的手段多种多样,法制节目也因其特殊的传播效应,使其成为法制宣传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做好法制节目,首先就是要遵循和体现法制的基本原则。广播法制节目从其节目的设置到播出的内容,必须依法依规进行,一旦出现违法现象,造成的社会后果将不堪想象。其次是法制节目要注重品质,要敏锐把握影响法治进程的法制事件,找准法律的落脚点,用好、用准“法言法语”。再次,广播法制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必须要时刻把握舆论导向,克服“新闻审判”现象。

2.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作为一档广播法制节目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由广大听众来评判。 要让听众喜爱,节目就必须要注重环节设计,以听众喜闻乐见的法律故事等节目形式播报,增强节目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适当加入现场演绎、音乐等文艺手段,强化感染力和艺术性,使节目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律教育。

3.注重宣传效果,加强节目互动。一档好的广播法制节目,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法律大讲堂。《法制第一线》栏目,在节目中采用“小短剧”的形式再现事件原貌。短剧根据内容设定情节,有波澜、有冲突、有悬念,让听众有想象的空间。短剧结束后,在节目中开设热线、短信互动平台,让听众通过热线参与进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请专业律师加以点评,使听众对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入,达到普及法律知识、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效果。

二、形式多样 视角独到

广播法制节目要不断焕发出活力,就必须坚持大众化和民生化发展方向,通过不同的播出形式,体现出法制节目的人文情怀。

1.要抓住法制现场。广播法制节目要吸引听众,就必须及时、准确地抓住法制事件现场,进行深入报道。一是,抓住各类重特大案件、事件及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跟踪报道。这些案件发生后,短期内必然会引起群众的关注,听众迫切地想了解案情的发生、进展及调查过程。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广播法制节目只有做到客观、准确、全面、视角独到,才能抓住听众的耳朵。二是,抓住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的解读。邀请法律工作者,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解读,满足听众对新法律法规了解的迫切性。比如2013年,中央“八项规定”是关注度最高的词汇之一,包头市各级公安部门从年初起,在半年时间内展开四轮明查暗访,严肃问责。栏目组播发了消息:《本市公安系统12名违纪民警被问责》,消息播出后,听众反响强烈。

2.要讲好法制故事。要充分把握听众对法律事件的好奇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法律法规常识普及到听众中去,让听众在听故事的时候有所启迪。然而,要想讲好法制故事,就必须要深入挖掘法制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综合利用各种广播特效,把听众带进跌宕起伏的故事中,让听众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要做好法律服务。广播法制节目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壮大,就必须让节目从内容到形式“接地气”,为广大听众服务。包头广播电视台《法制第一线》有一档《律师热线》节目,每周利用3天的时间,邀请资深律师做客直播室,通过热线、短信给听众现场释疑解惑。

三、精选题目 提升品质

法制节目制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听众对节目的喜爱程度。提升广播法制节目制作质量,就要从法制节目选题、采编播人员素质和节目的时效性入手。

1.节目选题要精。广播法制节目的选题要做到精,一是要从发挥舆论监督角度出发选题,以推动各级执法部门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回应人民群众期待。二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热点出发选题,使法制报道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三是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选题,关注百姓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状态,引导人们对法律故事和法治人物背后的法律、道德、人性等进行深入思考,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比如《法制第一线》报道了包头市治理停车场乱收费的问题——《宣战停车乱收费》,这组稿件的选题紧扣社会热点,是节目致胜的主要原因。包头市停车位与车辆比例为1:8,“停车难”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矛盾。这组连续报道通过层层分析、观点参与、实际行动等多种方式将停车场治理混乱现状、深层次原因、相关部门不作为等现象层层曝露在“阳光”下,倒逼政府部门针对停车场治理乱相迅速整治。这组连续报道播出几天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少社会学者和法律界人士表示: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媒体、市民发起的民主监督及推动法制进程的典型案例,体现了在越来越公开、民主的社会环境下,民众、社会管理者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2.从业人员素养要高。法律特有的严谨性、准确性决定了法制节目必须做到规范、严谨,而广播节目特有的采、编、播一体化的模式对法制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影响法制进程的重大法治事件的敏感性,法治事件直播现场的驾驭能力,法律条文理解的准确性,运用法律术语的准确性,法制故事的连贯性等等。另外,广播法制节目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以法说法的简单复制中,必须充分挖掘刚性法律背后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

3.节目时效性要强。 法制节目作为一档社会民生类节目,承载着媒体的新闻时效性。这就要求法制节目要及时报道最新、最快的法制事件,抓住受众的猎奇心理,以独特的视角和权威的解读,第一时间传播出法治的声音,传递出法治的力量。从法律的时效性出发,要求广播法制节目时刻关注国家和地方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事关百姓日常生活的法律法规,通过选取案例,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解读,让广大听众及时准确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达到普法宣传教育和提高收听率的双重目的。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法制建设也已经进入了快车道。我们有理由相信,《法制第一线》节目会向更加深入、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法制类节目从业者怀着弘扬法治精神、传播道德文明、凝聚社会正能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特色、彰显人文法理、催人扬善向上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包头广播电视台 )

小学播报的新闻稿范文 篇8

10月22日上午第一节课,司巷中心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坐满了学生和老师。李新永校长和教导处主任魏文杭也亲自参与听课。伴随着一声清脆的“老师好!”的问候声,我校每学期的一人一节公开课活动拉开了帷幕。

在公开课活动中,执教的老师们课前都做了精心准备。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亲自动手制作课件,认真组织教学,教学中各施所长;他们的课精彩纷呈,不仅把听课老师完全吸引了,学生们更是兴趣盎然,积极回答课堂问题,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充分显示出老师们教学设计得新颖独特。在活动中涌现出如杨昱、李伟、蒋雪等一批优秀教师,尤其是我校一年级钟仿老师执教得《10的分与合》,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和做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小学播报的新闻稿范文 篇9

一、语气转变

从语言表达样式上来看, 新闻播音属于“播报式”, 范式的表述为呼吸无声、节奏明快、字正腔圆、感而不入、语言畅达、分寸恰当等。其经典样式有齐越的朗诵式、夏青的宣读式, 林田的讲解式, 费寄平的谈话式。”[1]作为播音语言各种表达方式之一, 播报式是新闻播音极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这种表达有着规范、严谨、自然大方的特点, 有鲜明的播报特点, 能够对稿件本身与背景有较为直观的体现, 这也是建立在时代背景之中的。在当下, 新闻播报的表达逐渐丰富、多样, 较之于过往虽然仍然是语言表达的方式, 然而无论过程、方式却都有了不小变革, 形成了如今全新、多样的“播报”形势。

“播报式”新闻有严谨、庄重的特点, 具有权威性并在每个阶段均发挥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这也是源自于抗战时期的广播语音。长期以来, “播报式”新闻往往是对传播方客观立场的理想, 这也渐而成为广大群众的习惯。在社会飞速进步的今天, 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生活均有了长足的进步, 广大群众开始不仅仅是关注新闻的内容, 对播报方式也有了内心的偏向, 他们希望自然、亲切而又独具的播报, 可以是谈话讲解的方式, 也可以是评论点评的方式, 甚至可以是以轻松漫谈的方式将新闻娓娓道来, 而并非过往单一模式的播报。《本周》是央视首次出现的播音员以接近日常说话的方式播报新闻, 播音员的语言风格朴实流畅, 像是随意的聊天, 又像是轻松的漫谈, 将天下大事、社会热点一件件娓娓道来。央视新闻频道播音的语言停连也一改“播报式”的停连方式, 变为接近日常交流的自然停连, 使资讯播报更“家常化”, 语调更为平缓, 语气也更亲切。[2]

二、表达多样

随着时代的进步, 信息化社会的迈进, 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较大的转变, 陈旧的观念和局面被打破, 迎来多样共存的全新局面的思想潮流。新闻播报, 首先是不同环节表达样式的转换。在新闻直播节目中, 播音员的播报形式较之于过往也有了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形态与多样特点。例如, 电话采访、访谈、图片、影像资料等。新闻播音员除了必需的口播、串联, 还应在采访、提问等方面具有相当功力, 能够挖掘具有价值的信息, 抓住时机与线索, 具备相当的政治敏锐性。[3]这也是新形势下新闻播报的不同之处, 播音员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报道新闻, 还要求能够把握现场问题, 对嘉宾能够及时有效的抓住重点进行采访提问。除此之外, 当新闻播音员需要对节目中某个热点事件进行评论时, 也就对播音员眼光、见识的有了更高的要求, 播音员需要正确、及时并有深度的将评论判断呈现受众, 用极具个性色彩的语言和亲切的表达方式传递观点。

除此之外, “说”新闻的出现也无疑是新闻播报创新的一大变革。在新闻本有真实的基础上, 播音员以更加轻松、生动的口语进行新闻表达, 将新闻以“说”的方式自然讲述出来, 风格更趋于自然、亲近, 也更加“随意”。例如, 湖南卫视的《晚间报道》, 北京、凤凰卫视的《元元说话》与《鲁豫说新闻》等节目均是如此。“说”新闻的形式更贴近生活与群众, 更注重平等, 这是单向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 群众能够在更加轻松、平等的环境中获取信息, 传播效果亦有了显著提升。

除了上述提到的“说”新闻。“聊”新闻也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顾名思义, “聊”新闻是以交谈的形势将信息传递于群众, 除了包含口语的亲切自然, 更显得灵活而极具交流感。《东方夜新闻》《时事开讲》均属于此类模式。闲话家常、边说边议, 新闻信息在播音员的交互、参与下自然地传递出来, 更贴近群众的兴趣, 拉近距离感, 通过这样日常聊天的方式, 用更加休闲的状态, 让受众能够更好地接受新闻。“聊”新闻样式模仿人们日常的聊天状态, 轻松、随意、自然、休闲的意境和场景将受众带入了解信息、交流话题的氛围中来, 激发群众对新闻信息交流的参与意识, 使其自然地融入节目信息中, 更加关注新闻的具体内容与发展态势。“聊”新闻以其独有的交互、生动以及闲话家常形态等显著特点, 成为“播”新闻、“说”新闻的有益补充。

三、实时评论

在各平台微博、短信、博客等全新传播方式的推动中, 信息传播流动的速度愈发迅速, 公民言论空间也得到拓宽, 人们素质也有了不小提升。受众不仅要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 而且要求电视媒体提供观点, 提供对新闻的深入剖析。[4]

实时点评成为一档电视新闻的独特栏目开始于2009年7月央视进行的新闻改革。当时, 在《新闻联播》栏目新出了《共同关注》《本台短评》等, 由特约评论员对新闻进行深度点评;在《东方时空》栏目中, 增加了各种评论, 评价各种事件;《新闻1+1》各种评论强调了论证的过程及论据的收集, 使得论证观点更为鲜明;《中国新闻》增加了即时点评项目, 改变了既往单一的新闻播报形式, 形成了播报和点评相结合的特别形式。随着央视新闻的改革, 评论作为新闻的一个新的理念, 增加了电视新闻的新闻力度, 随后在各家地方电台、电视台掀起了评论风潮。有现场连线、专家访谈或者是播音员的直接评论, 加大了对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的评论力度。

广播电视新闻实时评论是指广电媒体在第一时间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评论, 探寻事件的本质问题, 第一时间为听众、观众解惑。与专门的评论类节目不同, 广播电视新闻实时评论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更加全面, 它以发生的新闻事件为前提, 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 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阐明相关观点。实时评论多从百姓的角度, 评论最近发生的、广受大众关注的、有一定价值的热点问题, 通过广播电视将国际国内及本地实事、热点问题对大众进行分析、解读, 生动地传递给大众, 进而形成一定的观点, 引领着社会的舆情, 增加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 充分发挥其传播效应。

四、新语新词

随着我国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的进步与转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都发生着较大转变。在“流行”的观念中, 各式新语新词, 新的事物和观念涌现出来, 这些词语或许并不规范, 然而却往往能够更为贴切、恰当的反应人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因此, 也更受到人们的亲近。例如, 《新闻直播间》节目中, 其中不止一次用到“达人”、“秀”两个词语。“达人”一词来自于日语, 指的是某个领域或某项技能尤为精通的人, 通俗的说, 就是“高手”。例如,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摄影达人”等。而“秀”这个词语则有表现、展示的意识。新闻播报节目中新语新词的出现和使用并非个例, 这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能够让新闻播音语言更具新鲜感、时代感, 使得电视新闻生动形象而更具吸引力。

五、结语

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 现代新闻节目播音主持风格的形成和差异是时代的产物, 创新新闻播报方式, 这固然给了主持人更自由、更大的空间, 相应也带来了更多的要求。为满足广大受众需要, 在研究一应风格的同时更应当思考创新, 唯有创新才能发展, 这也是迎合受众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各类信息与国际舆论广泛传播, 当此背景, 广播电视新闻播报形势亦呈现出多样、创新的特点, 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口语播报的增多、全新词汇的使用, 无不彰显出全新形势下新闻播报的创新元素。说新闻的播报方式是对传统播新闻局面的补充拨正, 然而, 由于说新闻节目的泛滥以及制作内容等因素, 原本清新的说新闻模式也早已蒙上世故、圆滑的面纱, 说新闻节目的戏说、娱乐化也使得节目日趋平庸。要摆脱这种困局, 新闻播报方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不仅仅是形势上的创新, 还包括内容、主持人风格等多个方面的创新。本文藉此展开讨论, 浅谈新形势下新闻播报方式关于创新一些思考。

关键词:播报方式,创新,播音

参考文献

[1]张卓.时政新闻播报语言发展更新探索[J].新闻传播, 2012 (01) :118.

[2]任燕, 洪皓轶.“说新闻”与新闻播报样态的变迁[J].现代物业 (中旬刊) , 2012 (04) :82-84.

[3]王宇红.历史和全面地看待新闻播报方式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2 (05) :80-82.

新华社探索多媒体新闻播报形态 篇10

日前, 新华社多媒体中心音频部在“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报道中, 为多媒体形态融合打造了一个成功案例。

据悉, 多媒体中心此次试运行中, 首次采取以权威发布的新闻稿件作为解说、配合相关视频资料进行报道。同时, 将权威发布的新闻图片进行视频化处理, 将有关信息通过横走滚屏字幕的形式加以呈现, 使得原本单一的文字报道立体化、声像化。

该中心还尝试用主持人的播报、解读作为串联, 对可以采取电话连线的当事人进行连线采访, 在播报中插播最新收到的图片、视频稿件,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编辑、上传至网络及用户, 实现了多种媒体的立体互动与融合。

小学播报的新闻稿范文 篇11

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模式, 坚持每节课用4到5分钟进行新闻播报。具体做法:鼓励学生搜集与这节课相关的资料, 并在课堂上展现, 以宽松化、民主化教学,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 无论是新闻播报, 还是学生材料的应用, 都要在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中进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失败的心理,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平台。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这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为保保证证顺顺利高效地完成这个教学过程, 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信任学生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在资料搜集和新闻播报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准备。教师只是充当参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热情很高, 为了更好地进行新闻播报或展示材料, 他们都要提前做许多工作。 为了提高新闻选材、播报的质量, 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 集小组的智慧共同出谋划策。所以, 从搜集新闻资料、整理新闻稿再到设计播报形式, 总有一帮“军师”在出谋划策。事实证明, 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与创新播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升。新闻播报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事件, 有人物, 有现象;播报形式更是个性化, 有读稿的, 有用课件展示的, 有播放视频的…… 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 但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 并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二、鼓励学生

由于性格不同, 一些学生非常喜欢展示自我, 争着、抢着要进行新闻播报, 而有的学生却恰恰相反, 合作完成新闻制作后, 却不敢上台播报。新闻播报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部分学生在参与资料搜集、整理以及播报编排方面都尽心尽力, 但是在新闻播报的环节却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敢参加。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对这部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多鼓励他们参与班级活动等。例如, 在课堂上, 尽量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在作业本上经常送给他们几句鼓励性的话语, 课后经常找他们谈话, 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是“启动机”, 是学生进步的 “加速器”。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 学生会逐步建立起自信。通过新闻播报的活动, 许多腼腆、内向的学生不再害怕走上讲台, 在同学老师的共同鼓励下, 增强自信心, 克服了自卑心理。

三、善于发现

善于发现就是要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且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外表、习惯、兴趣都是不同的, 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 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正如世界上每一片树叶都是独特不一样的, 我们每个人也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不仅是独特的, 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学生在搜集整理新闻材料的过程中,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在播报新闻、展示材料的过程中, 都会闪现出自身的优点。作为教师, 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及时予以表扬。所以说, 学生播报、演示结束后, 教师不能置之不理, 要及时作出反应, 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可以是师评, 或者学生互评。新闻材料的选择、组织、设问, 及播报形式、站姿、表情等都可以成为评价内容。通过评价、表扬, 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并帮助他们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 从而继续努力。

如讲授到《大自然之美》这堂课时, 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感受魅力无穷的大自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回家搜集有关美丽大自然的资料, 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都非常积极, 准备了大量资料, 有图片、诗句等等, 最大的亮点就是他们自己制作的幻灯片, 只见一幅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高山流水的美景出现在屏幕上, 并配上了学生的解说, 使得教学目标在学生亲身体验和分享中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学生的这种别出心裁, 让人眼前一亮,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用心发现学生身上的美, 并把这种美渗透给其他学生。

四、善于动脑

在新闻播报的课堂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善于动脑, 不断开辟教学新路径。通过不断的摸索探究, 新闻播报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一开始是单纯的播报新闻, 即要求学生每日收看新闻, 记录下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条或几条新闻, 利用课前4到5 分钟, 为大家进行播报。简单的时事新闻播报, 难免会出现形式主义, 学生对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兴趣也不是特别浓厚。

之后, 要求学生在新闻播报结束后, 进行新闻短评, 结果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为了更好地让新闻播报形式发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于是改变策略, 要求学生播报设疑, 就是在播报新闻后提出几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这样把播报的内容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在增加播报难度的同时, 引导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学习, 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 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向时事热点问题的延伸。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不管是课下准备还是课上发言, 他们都争先恐后。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 将新闻播报活动应用到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中, 就需要信任每一名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在思想品德这个大课堂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展示自己的水平。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 实现教学形式的不断创新, 实现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摘要:思想品德课作为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认知政治知识,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课程, 在学生教育体系中, 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将新闻播报活动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中, 对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有着积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信任学生, 鼓励学生, 善于发现, 善于动脑。

上一篇:那晚,最美的不是星空美文欣赏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教案:兔子和大灰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