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播报(精选3篇)
节目播报 篇1
近年来, 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不断加深, 许多地方台都陆续开办了方言节目, 尤其在南方方言区的省市台相继开办用方言播报新闻的电视节目, 力求在四面夹击的激烈竞争中, 创出一片新天地。如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绍兴台的《师爷说新闻》、苏州台的《天天山海经》、扬州台的《今日生活》、南通台的《总而言之》、无锡台的《阿福聊斋》等等, 都采用当地方言土语传播资讯, 一时间, 方言节目如雨后春笋, 深受本土观众推崇, 有的甚至“红”遍当地的大街小巷, 为地方台增添了新亮点。然而在这“大红大紫”的背后, 有没有些许隐忧?在一片叫好声中, 需不需要进行反思?笔者就此提出点滴粗见, 以求教于同行。
一、方言新闻节目的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 地域不同, 所产生的语言也不相同,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就形成了方言。方言代表着一个地域的本土文化, 因而运用方言播报新闻就有了它的独特优势, 主要表现在:
1. 传承性。
方言保留了本地域语言最传统的发音方式, 通过家长教给子女, 长此以往, 代代相传。方言新闻节目的开播, 为传承并发展本土文化提供了广阔鲜活的窗口和平台。同时, 方言新闻节目的存在也有助于本土方言从强势语言的挤压下摆脱出来, 避免本土文化被强势语言同化而消亡, 从而保持它的相对独立性, 以彰显我国文化的多元性。
2. 竞争性。
近几年国内传媒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新闻节目如何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和效果, 成了许多地方电视媒体与其它新闻媒体竞争的焦点。方言新闻节目也就在此时以特殊的播报形式, 广泛吸引了当地受众的眼球。不仅在新闻内容选择上更加接地气, 而且在播报形式上也花费心思, 和传统的大呼隆“通稿式”的宣传形式相比, 方言新闻节目更具竞争力。
3. 亲切感。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媒介使用方言播报新闻节目, 比用普通话播报新闻更能引起本地受众的关注和共鸣, 首先方言节目的主持人的名字很“特别”, 让人一听就感到特亲切, 如:杭州台的“阿六头”、云南台的“小米渣”、扬州台的“六子”、南通台的“二侯”等等, 都是当地百姓司空见惯而又特别喜欢的昵称或爱称;其次是主持人的播报风格不同于传统模式, 一改正襟危坐、中规中矩的播音方式, 如扬州台《今日生活》的主持人“六子”播报时, 身着唐装、手持折扇, 用原汁原味、地道纯正的“扬州话”, 以平民百姓的视角, 加上摇头晃脑的身体语言, 传播新闻资讯, 评说新闻事件, 令观众备感亲切。
4. 认同感。
人们对于方言节目的追捧, 实质上是对本土文化、对家乡、对自我的一种认同。尤其方言区的一部分年长的受众, 不仅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而且还听不大懂用普通话播报的新闻事件。如果采用方言播报,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采用地地道道的杭州话播报, 并努力挖掘最最纯正的杭州“土话”, 勾起“老杭州”的浓厚兴趣和广泛认同。
5. 趣味性。
趣味性是吸引受众注意的最好方法, 同样一件事情, 有的人能把它说得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 而有的人则说得词不达意, 干瘪晦涩, 方言节目的主持人大多选用当地有戏剧表演才能的“名人”担当, 如扬州台的《今日生活》主持人“六子”本身就是扬州评话的一个演员, 他在叙述新闻事件时尽可能地考虑受众的欣赏趣味以及喜怒哀乐情绪, 在增强新闻事件的趣味性的同时, “六子”又仗义执言, 敢于说出百姓心里话, 使《今日生活》一下蹿升为扬州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二、方言新闻节目的缺陷
方言新闻节目的播出,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观众的热捧, 固然有她独特的优势, 但方言节目也有它明显的缺陷。
1. 有悖于使用规范语言的有关法律规定, 不利于规范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长期以来, 大众传媒坚持使用标准的语言文字进行信息传播, 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对规范语言的使用, 这也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到今天, 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新闻传播中的规范用语, 它对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规范语言文字, 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方言开始进入大众传媒的传播语境中, 便会不可避免地冲击规范语言的推广和使用, 影响了规范语言的推广使用和发展。
2. 对外来人员造成情感伤害。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城市人口的扩容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加, 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在一个方言区内, 使用本地方言的人往往从心理上排斥外来人口, 在语言上产生一种“优越感”, 如果媒体运用方言播报新闻, 又极大地强化了这种“优越感”。不会当地方言的外来人口就会觉得受到语言上的歧视, 长此以往, 感情受到了伤害。
3. 不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尤其是在多方言地区, 方言节目实际上是以语言的障碍人为地设置了一道文化交流的屏障, 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 在全部约800万人口中, 就有三种方言, 其中吴语系和北方语系人口约占4/5, 而真正说当地方言的人口不到100万, 当地电视台恰恰就用少数人会说的方言播报, 使得大多数观众以及外来打工人员因为听不懂干脆就不看。有人说, 这实质上不是在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 而是对地方文化活力的扼杀, 既不能展示当地语言文化的多元性, 更不利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4. 负面报道过多, 本体功能弱化。
地方媒体的本体功能是以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报道当地政府要闻信息、反映当地民众心声为基本任务。方言节目大多报道当地民生类的新闻信息, 其出发点固然不错, 但也出现一些过分渲染负面新闻的现象, 弱化了地方媒体的本体功能, 假如一味地报道打架斗殴、卖淫嫖娼、偷鸡摸狗、夫妻吵架之类的负面新闻, 社会阴暗面曝光过度, 不仅不能给受众一种“正能量”, 反而还会产生相应的负面情绪, 甚至会影响到受众对整个社会的总体评价和判断。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觉得, 由于方言新闻节目的特有形式及其魅力仍将吸引相应的属地受众, 因此, 它在一定范围内将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 另一方面, 我们也必须看到, 方言新闻节目也有明显的缺陷,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 从事方言新闻节目的媒体工作者要树立大众传媒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正视自身不足, 不断创新, 改变节目形式, 合理编排节目内容, 增强服务意识, 只有这样, 电视方言新闻节目才能步入良性发展之路。
摘要:方言播报新闻节目受到热捧, 是因为有它独特的优势, 方言具有代代相传的传承性, 彰显文化的多元性, 被当地受众认同, 增加收视率, 提升竞争力, 成为不少地方台的一张“王牌”。但从另一方面来看, 方言节目又有着不可小觑的缺陷, 主要是:有悖于有关法律规定;容易对外来人员造成情感伤害;不利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发展;影响媒体本体功能的发挥。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 媒体工作者也应正视不足, 不断创新, 改变节目形式, 合理编排节目内容, 增强服务意识, 使电视方言节目步入良性发展之路。
关键词:方言播报新闻,优势,缺陷
节目播报 篇2
关键词:广播新闻,主持人,新闻播报,质量
新闻报道中的信息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影响信息质量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四点:第一, 信息是否具有新鲜性, 换句话说, 是否是没有报道过的最及时的信息;第二, 信息是否具有重要性, 是否关系到国家或者人民的切身利益;第三, 信息是否具有接近性, 也就是信息的内容是否和观众在某一方面有接近性, 能够让人们感同身受;第四, 信息是否涉及有名的事件或者人物。
一、从新闻主持人个人的角度
(一) 提高语言发音的清晰度
新闻的内容往往包罗万象, 要想顺利播报各种新闻内容, 首先就是要有准确清晰的发音, 语音规范、字正腔圆是播好新闻的最基本要求。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 运用正确的发音方式, 确保播报时每个字的准确性, 在发音时要确保力度、语势及节奏准确。例如, 新疆台的新闻节目中有时会出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几个字, 虽然字都很简单, 但是很少有主持人的发音是正确的, 新疆属于阴平音, 要求有55的调值, 大部分的主持人能发到33或者44就不错了, “维吾尔”中的维有时会被发成唇齿呼的字音, W变成f, 而“自治区”三个字中“治”会经常被忽略。因此, 每一个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都应该提高自己双唇和舌头的发音力度, 坚持练习调值、气息及共鸣等。
(二) 明确播报的目的, 调整好播报的状态
新闻主持人最忌讳的就是一拿到稿件就读, 特别是很多一线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主持人, 自己认为对新闻稿件的基本风格及播报流程都比较熟悉, 便省去了提前备稿的步骤, 根据自己的阅历和技能临场发挥, 虽然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问题, 观众也发现不了错误, 但是经过仔细推敲, 很多新闻消息的播报目的并不明确, 对实质性的内容甚至一带而过, 没有经过精心准备和提炼的新闻播报是没有意义的。不管是社会新闻还是政治新闻, 主持人在播报前, 都应该认真准备, 仔细分析, 梳理稿件中的逻辑性, 强调重点问题。
另外, 主持人在进行新闻播报时的状态也很重要, 现场的主持人是面对镜头讲话, 这就需要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暗示, 将静止的摄像头想象成动态的人, 这样才能便于抒发个人情感, 对人交流思想而不是对机器, 这就是所谓的“镜头感”, 提高镜头感也是对新闻艺术感知水平的提高。
(三) 提高叙事的准确性, 突出重点
经过认真备稿, 主持人方能理解新闻稿件中的重点词句和语意。对新闻事件进行准确清晰的描述是最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让受众了解事实真相, 明确重点。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将新闻稿件内容划分层次, 集中各个层次的内部信息, 提高新闻事件语句和语句之间的关联性, 避免从零开始;第二, 加强层次之间的联系性, 能够灵活地对不同层次之间的语句进行较好的衔接和转换;第三, 新闻播报的主持人应该灵活调节语势和节奏的高低、快慢, 对于不需要强调的内容一带而过即可, 但对于重要的内容需要加强语势, 降低语速, 尽量将内容说透, 让观众耳目一新。
二、从广播新闻媒体角度
(一) 提高政治、责任和质量意识
对于媒体的领导者来说, 应坚持党的思想和宗旨,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坚持科学理论的引导, 运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众, 用高尚的精神塑造媒体工作者, 只有相关媒体的领导者具备高尚的政治和责任意识, 才能督促他们从媒体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 总体策划, 付诸实践。从队伍组建到最后的版面、编辑、报道等各个方面尽可能提高新闻报道的水平, 提高媒体的综合实力。此外, 广播新闻节目的员工同样也要树立指令和责任意识, 把质量水平作为衡量自己工作能力的指标。
(二) 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新闻主持人队伍
主持人, 是新闻的直接传播者, 因此, 只有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主持人队伍才能确保广播新闻节目报道的质量。为提高主持人专业素质水平, 一方面广播电视台可以为主持人提供短期的专业培训, 也可以和相关的专业院校合作, 从源头上确保主持专业学生的素质水平, 另一方面可以在招聘的过程中, 提高准入门槛, 招聘有经验的高水平的新闻节目主持人, 再者, 新闻节目主持人自身也要不断学习, 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不断在实践中历练自己。这样, 才能确保新闻节目主持人整体素质过硬, 业务能力较高, 进而促进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
(三) 建立完善的主持人考核管理机制, 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
广播新闻媒体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针对主持人制定严格的、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 提出有效的量化指标, 把主持人工作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 将主持人新闻播报的质量作为广播新闻节目进行奖惩的标准, 督促每一位新闻主持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 履行相应的职责, 对自己严格要求, 依靠这种制度使新闻播报这一行业更加规范, 确保新闻报道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节目播报 篇3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主播,现场报道,信息
甘肃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 地形狭长、地质结构复杂。以甘肃电视台为例, 经历了舟曲泥石流、定西岷县漳县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 在这几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快”始终是报道所遵从的原则之一。基本直播手段以演播室加现场报道为主, 配合实时画面、嘉宾访谈等形式, 在地震灾情发布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 甘肃电视台针对我省的特殊省情,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直播报道应急体系和流程。
比如应急方案规定, 总台每年要开展一次应急演练直播, 对直播团队和直播设备进行磨合拉练, 以检验各工种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能力。2015年5月20日, 在武警甘肃总队和甘肃省地震局的支持配合下, 甘肃电视台在兰州国家陆地救护与搜寻基地进行了一场“特别演练”。这场演练直播以现场记者连线报道、演播室主播加专家访谈的主要形式对救援过程进行了直播。播出平台是在甘肃卫视《午间20分》栏目, 这次直播让受众第一时间看到了“第一现场”。作为统领全局、驾驭节目进程的主播来讲, 应该在突发事件直播中具备怎样的素养?主播在突发事件直播中应该注意哪些常识?事半功倍的报道技巧是什么?我们以甘肃卫视《午间20分》栏目的这期《防震减灾应急演练特别报道》为例进行探讨。
1 突发事件对新闻主播的专业素养要求
突发事件在为新闻媒体提供大量热点焦点的同时, 也对新闻主播的职业素养, 尤其是直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期节目中主播的基本作用是传播信息, 但信息的传播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 往往主要信息在各种信息流的冲击下会被大大削弱。
1.1 突发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对主播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提出挑战
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没有任何预兆, 一旦拉响警报本地媒体就会成为关注度最高的平台。比如定西岷县漳县发生地震后甘肃卫视便成为了全国人民关注的对象, 因为地域优势大于快速反应, 但事实上甘肃卫视在定西岷漳地震的直播反应速度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了解后发现“缺少有效设备”是摆在快速直播面前的一大困难。比如记者千辛万苦徒步深入震中, 拍摄了大量的震中素材, 却在素材回传上出了问题, 找不到回传设备, 只能到县电视台回传或者等卫星车开过来回传, 这样就耽误了最佳的传播时效。正是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见性, 所有的压力就会传导到演播室的主播身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现场画面主播就没有说服力, 更没有可信度, 正常的直播报道难以维系。面对难以预见的突发事件, 电视新闻主播对灾情信息的报道是有章可循的, 这是建立在主播理解和感受力的基础上。比如这次《防震减灾直播报道》主播针对突发事件的复杂性提前做了大量的功课, 像地震避险常识、搜集基地基本情况、甘肃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还有专业救援术语的基本表达、救援常识等内容。有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支撑, 如何使用就要看主播的理解和感受了。
1.2 突发事件的信息有限性、复杂性和叠加性对主播的信息梳理能力提出要求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巨大信息流的冲击, 主播在主播台上“一心多用”。有来自导播的提示、有实时画面的传输、有题字器和纸质材料的准备、有突发消息的抢发等。在“一心多用”前提下, 面对着众多的来自灾区的各种信息, 主播要进行梳理和甄别, 把最重要最有效的信息播发出去, 另外还要注意消息的次序、编排的逻辑等基本原则。
这次《防震减灾直播报道》主播对于信息的梳理逻辑清晰、思路明确、重点突出。主播所采用的信息梳理逻辑依次是:常识消息、细节信息、突发信息、抢发信息。在有抢发信息时, 抢发信息优先。当然信息的梳理能力还依靠平时的知识积累, 在播音创作基础范围被称作广义备稿。
当然信息的梳理抓取能力是依赖于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电视新闻主播的口语表达的基本能力反过来会影响信息的基本表达。所谓“三言两语能否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描述清楚”, 这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范畴, 也是电视新闻主播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1.3 突发事件的地域性和延伸性还要求主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熟练掌握本地情况
掌握基本的省情, 这是电视新闻主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甘肃卫视定西岷漳地震直播报道, 开始的灾情介绍以定西当地的情况介绍为主。从定西岷县漳县的地质构造、房屋结构、农民的主导产业、本次地震的强度等方面入手, 先对于突发事件进行了信息的“基本铺设”, 再对地震核心信息进行播发和解读。可以说这是电视“策划先行”原则的体现, 纵然突发事件瞬息万变, 但是基本的策划是保证直播顺利的前提。本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直播过程中主播在访谈环节就甘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甘肃土质结构、甘肃的地震带分布等话题和专家进行了分析解读, 如果没有基本的省情概念就难以胜任这次的直播。
2 突发事件中电视新闻主播的应对策略
2.1 电视新闻主播如何体现“专业”
首先是“语言表达”的专业,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中有许多和事件密切相关的专业术语。比如甘肃卫视本次《防震减灾直播报道》中出现了“水平拉梯救援”“一点吊”“倾斜废墟救援”等专业术语。一方面需要主播提前做功课, 另一方面需要记者或者主播现场解释这些专业术语, 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 否则毫厘之差谬之千里。除了新闻事件中专业术语的表达, 其实很多的专业“电视语言表达”应该谨慎处理, 比如正在和前方记者连线的过程中信号中断, 此时应该如何表达更为妥当?有抢发信息时主播应该如何插播信息?这些常用的专业语言“切口”应该在平时就形成。比如这些常用的电视专业表达语言:“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我们了解到…、前方信号暂时出现中断、我们再一次试着连线…”等。
其次是“副语言表达”的专业, 往往重大突发事件都是伴随着灾难性的事件, 人们在关注新闻信息的同时更关注着新闻主播的态度, 所谓态度一方面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 更大一部分体现在主播的副语言动作。所谓副语言动作包括了主播的手势、表情、态度、着装等符号。比如在灾难性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主播的表情切忌随意轻松, 着装要素雅。副语言动作要少而精, 不能让太多的手势动作干扰信息的传递。总结来说, 副语言动作要严正关切、朴实大方、情真意切。
再次是“提问”要专业, 这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直播》中演播室主持人分别针对三个救援点做了三个连线, 连线提问都是由大到小, 由宏观到微观。比如:“你现在在救援基地的什么位置?”“你那里的救援情况怎么样?”等, 实际上这样的提问不利于细节的发现, 也不利于受众的理解。在第一个问题抛出之后应该追问“小切口、细节性”的问题。比如:“我看到现场的一点吊救援是依靠起重机完成的, 如果在灾难现场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该如何完成一点吊救援?”所以现场连线的提问设置一般为“小切口”“细节性”的提问更有利于理解和表达。
最后就是“时间感”要专业, 现场直播对于主播来说在内容上是“无限”的, 在时间上是“有限”的, 新闻主播在演播室完成一个无法精确到分秒的话题是有难度的。很多时候由于主播把注意力集中于信息内容而忽略了时间, 导致内容越说越多, 偏离了主题, 时间到了主播却丝毫没有注意到, 这就要求主播在平时的即兴口语训练中要求时间感, 很多主播必备的“利器”就是一块秒表。电视新闻直播是以事件为轴, 以现场为纬的, 没有了时间感, 节目很难维系。
2.2 电视直播基本表达手段的运用
2.2.1 连线要关切内容
现场连线, 用现场报道的形式做突发事件的直播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主播的提问切忌“不痛不痒”, 在连线接通之后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提出受众最关切的问题, 甚至必要时刻可以打断现场记者冗长而没有新闻价值的表述。所以新闻主播在连线提问环节有较大的话语权, 应该表现出新闻主播应该有的魄力和干练。
2.2.2 访谈要形成话场
传统意义上的访谈应该是主播提问, 专家回答的单向传播, 你问我答的访谈形式比较安全, 也比较好制作, 但也中规中矩, 仅适合于传统话题的访谈。而在突发性事件的访谈中主播应该直切要害, 利用自己掌握的灾情信息和专家“对谈”形成话场, 换句话说就是主播应该深度参与其中, 形成双向的沟通交流。
2.2.3 口播要准确播发
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中, 重大消息的插播往往是突如其来没有任何准备, 这对主播来说也是压力源头所在, 因为这种插播消息往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救援过程的重大进展、次生灾害的发生等等最核心最关键的信息, 所以主播在播报过程中一定要没有任何差错, “零失误”播出。这就要求主播在播读过程中心口并用, 同时大脑在不断地检验错误, 有口误一定要及时纠正, 避免成为谣言的源头。
2.3 灾难性报道主播应该注意的常识
虽然在此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直播中没有涉及到被救援者的信息, 但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主播应该设置灾难性报道的底线, 了解和掌握灾难性报道的原则, 避免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2.3.1 煽情少一些, 解释多一些
“东方之星”客轮沉没事件报道中媒体进步了不少, 通常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 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争议颇多, 从目前我们看到的遇难者家属的反应来看, 此次新闻报道的处理比较妥当。当下缺乏素材和拼凑信息的报道少了、悲情故事和煽情报道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解释性报道和解读性报道。
央视著名主播劳春燕提出, 媒体首先要有专业的理念和价值观, 而在灾难面前, 新闻报道是为公众服务的, 其核心功能就是“传播信息、服务救灾”, “新鲜度、准确度、精确度、清晰度”是四个应当重视的专业报道标准。
2.3.2 人性化关怀, 个体化报道
救灾画面中镜头一定要有所顾忌, “要考虑到死者的尊严, 考虑到家属的感受, 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避免对受灾群体的“二次伤害”是媒体人需要坚守的底线。
以点带面, 发掘重大突发事件背后的个体进行报道, 要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充满人情、人性和感人至深的细节特写应该多一些。虽然主播不能控制整个直播策划的进程, 但是掌握以上原则, 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避免“冷血”报道的。
2.3.3 甄别虚假信息, 及时破除谣言
传播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首先进入人们大脑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 后来要改变这个信息则需要花费七倍的功率。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主流媒体没有发声就会给“自媒体”腾出机会, 一时间谣言四起、蛊惑人心。即便是主流媒体有议程设置, 很多信息也经不起目前信息流的冲击, 使得权威消息被边缘化。作为电视新闻主播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信息甄别能力, 在直播过程中的某一段时间可能是信息最匮乏的时间, 团队会视信息如生命, 假设此时有虚假消息进来主播不加甄别, 没有论证真实性播出之后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不仅要甄别信息, 一旦有虚假信息出现还要及时破除谣言, 这是新闻主播需要随时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段鹏.传播学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覃霞.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在突发事件现场报道中的应对策略[J].科技传播, 2014, 4 (上) :4.
[7]刘鹏.让新闻现场直播更有魅力[J].当代电视, 2010 (3) .
[8]张如成.新闻直播报道提升电视竞争力[J].传媒观察, 2006 (11) .
[9]沙家蓉.试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的整体构思与布局[J].现代传播, 1998 (5) .
[10]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08.
[11]崔林.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现场的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