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民生

2024-08-03

思想汇报民生(共10篇)

思想汇报民生 篇1

尊敬的党组织:

2008年已经过去,回首这一年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刻骨铭心。2008年,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党和政府始终将保障民生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积极地促进就业、保障医疗和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对受灾地区及低收入群体补助等多项措施,改善民生又有了新进展,老百姓获得越来越多的实惠。

当前,民生这个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是民生之要,社保是民生之基。实践证明,民生工作要做得好,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只有倾听民众的呼声。

在阅读人民日报时,一串这样的内容吸引了我的眼球: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各增19.6%和近15%;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0万人的102%;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全年开工廉租住房可达80万套以上,租赁补贴户数累计达到287万户,到年底预计将超120万套;截至2008年12月,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的城市低保资金达266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106亿元;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覆盖全国98%的县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增229个城市,现已覆盖7000多万人口。

在我看来,听民声,先要听民众的声音。听民众的谈吐,听民众的议论,听民众的抱怨。凡是民众的声音,都要认真听,细细琢磨,能办的立即办,暂不能办的应向民众说清楚。听民声,又要听民众的意见。来自民众的意见,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基本正确的,有的是传言得来的。这些意见都要耐心听取,正确的意见要接受,模棱两可的意见应依据有关规定加以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听民声,还要听民众的批评。民众对领导批评往往是与人为善、和风细雨式的批评。善意批评是一种特殊的爱护,爱护领导和同志不落伍掉队,是对思想上模糊不清的同志的提醒。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接受民众的批评,哪怕是有失偏颇,只要事出有因,都应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动力和源泉。

抓民生须听民声。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抓好民生、改善民生,促进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在面对新的一年,祖国在前进,作为一名积极向党靠拢的我也要前进!

此致

敬礼

汇报人:徐珂旻

2009年1月20日

思想汇报民生 篇2

关键词:南方谈话,改善民生,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春, 邓小平南下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城市视察, 沿途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这次关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富有战略意义的谈话蕴含着邓小平的民生思想, 也直接体现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开放的动力、发展经济的战略等内容之中, 为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思想资源。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民生思想的总体框架

邓小平历来高度关注民生, 他在对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论述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 南方谈话一开始就尖锐提出:“不坚持社会主义, 不改革开放, 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 (1) 整篇南方谈话就以这些内容为主线展开的, 并从理论高度上构建了改善民生的总体框架。

1. 社会主义本质是改善民生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依据

他在南方谈话中,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其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并突出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 邓小平始终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 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认为离开共同富裕就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了。

2. 改革开放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 促进了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3) 讲话对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给予了高度评价, 对改革开放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作了充分肯定。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 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

3. 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直接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就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4) 经济发展是富民之本、强国之基。在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邓小平认为, “低速度就等于停步, 甚至等于后退”“但也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要扎扎实实, 讲求效益, 稳步协调地发展”。 (5) 一是防止片面强调经济发展, 只重视积累和投资, 忽视提高居民收入和扩大消费。应从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目的出发去谋求科学发展。二是防止不顾经济能力和发展水平, 片面提高居民收入, 提出不切实际的收入和福利标准。 (6)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民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民生思想, 挖掘“南方谈话”深刻现实意义, 不仅是对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而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是指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 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既要抓好党风建设, 又要抓好社会风气建设, 等等。这其中社会风气建设也包括了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7) 这些论述表明我们党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涵方面的认识越来越完善, 越来越丰富。

2. 必须认识民生问题是当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着力点、结合点和交汇点, 既体现党立党为公的宗旨, 又是党执政为民能力的检验尺度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 人民才会相信你, 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老百姓不答应, 谁就被打倒。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给人民带来了好处, 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 (8) 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9) 这些执政思路的提出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3. 必须深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认为, 改善民生从根本上来说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 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 邓小平的民生思想, 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而且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民生思想引发的新思考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民生思想为指引, 以十八大报告中民生思想为依托, 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借鉴以往改善民生的举措和经验,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举措:

1. 新增就业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

从就业方面来看, 我国人口基数大, 需要就业的人口多。近年来, 毕业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大军是两大直接面临就业的群体, 这个群体一年又一年地在增长。与此同时, 就业岗位却没有得到大的增长, 就业难也就随之而来。现阶段需强化促进就业的责任,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建设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 不断新增就业渠道和就业援助, 以落实十八大报告中规划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目标。

2. 形成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社保制度是民生之依

从社会保障方面来看,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我国几乎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 由于意识到将来各种问题的出现, 国家政府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病有所医, 形成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等等。确保完成十八大报告中部署的“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战略任务。

3. 加强全方位的民政工作, 民政工作是民生之盾

民政工作是我党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它一头连着“民”, 一头连着“政”, 充分体现着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民政工作内容多, 范围广, 进一步落实民政工作任务, 包括具体量化五保供养标准、基本覆盖高龄老人津贴和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 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 基本形成社会福利事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等等。基本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的局面。

4. 确保建成各类住房保障工程

住房工程是民生之急, 住房是人民迫切的需要, 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解决好住房问题成为我们党的重要工作之一, 应该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调控, 尤其是要继续实施限贷, 限购这两大核心政策。建立健全保基本、分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加快廉租住房建设, 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 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努力让人民过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的更好的生活。

今天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民生思想, 研读十八大报告中的民生思想, 就是要坚信我国民生的改善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而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随着民生问题的不断解决而不断地提高。这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最好纪念, 也是对十八大报告精神最好的诠释。

注释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370, 373, 371, 116, 375, 375.

2王金水.邓小平民生思想探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 :17.

浅析民生与民生思想的发展演变 篇3

关键词:民生;民生思想;发展演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一直都重视人民的生活问题,人民的生存与生计始终是党的工作重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上又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一、“民生”的基本内涵

“民生”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1]128,意思是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导致贫困。这里的“民”指的是百姓,是被统治阶级,“生”是生存,“民生”即被统治阶级的生计。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与变法成为时代主流,战争逐渐改变了百姓的地位。百姓是战争的主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民盛则国强,民弱则国衰,拉拢百姓成了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到了近代,孙中山对“民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认为人们对“民生”具体含义一知半解。孙中山把民生提升到了“主义”的高度,他在讲演中对“民生”作了以下解释:“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2]231,接着他又对“民生主义”作了解释:“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社会问题才是历史的重心,而社会问题中又以生存为重心,那才是合理”[2]236。解决社会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重点,而生存问题是社会问题的重心,从孙中山对“民生”的定义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广大民众生存问题的重视。《辞海》把“民生在勤”与“国计民生”中的“民生”都解释为人民大众的生活,也就是所有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都可称为民生。党的十七大之后,民生问题的研究蔚然成风,众多学者都阐述了自己对“民生”的理解。目前国内学者大都赞同吴忠民教授对民生内涵作出的解释,在民生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中多数引用吴忠民教授的狭义民生概念。他认为民生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3]

综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们对民生内涵的解读实现了由浅到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不同,民众的需求不断发展,民生的内涵也各不相同。因此,“民生”可概括为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是“生存型民生”,第二层次是“发展型民生”。“生存型民生”就是人民基本生存和生活的满足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民的生产活动总是围绕着基本物质资料的获得、围绕着温饱的需求而展开,主要侧重于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有能力和有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发展型民生”是“生存型民生”得到满足之后,追求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民对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发展环境、发展权益等方面相较于“发展型民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主要侧重于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的问题。

二、民生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民生思想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的,早在封建社会时期,各朝君主就已经意识到百姓的重要性。往回看中国的历史,给中国甚至给世界留下光辉灿烂文明的,如著名的西周“成康之治”、西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明“永宣之治”等时期,封建统治者都无一例外的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民生策略。正如《尚书·五子之歌》中说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4]52,百姓是一国之根本,朝代的兴盛都是建立在百姓和乐安宁的基础上,而朝代的更替往往都是因为百姓在统治阶级的压榨剥削下被迫起义,推翻剥削政权。历史证明,凡是重视民生,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君主,带来的必然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而忽视民生,为了自身阶级利益不断压榨掠夺人民的君主,必然导致一个朝代的没落甚至更替。

不仅封建统治阶级关注民生,古代民间思想家也很重视民生问题。《尚书·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4]124,意思是民众的生存问题必然要放在突出地位解决,如果天子罔顾民众的意见,忽视民众的生活,民众就会代表天意推翻他。《礼记·礼运篇》提到说“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308,体现了当时百姓对自己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希望。春秋战国时期孔、孟、老、庄、墨、韩等思想家的思想都呈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主张人的独立,民众的生存问题应是君主关心的首要问题,反对君权独尊。墨家的“为万民兴利除害”思想;老子的“尚民为先,轻徭薄赋”思想;孟子的“民为贵”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论”等都是各大家民本思想的体现,他们认为重视民生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安定的关键。

随着西方先进民主政治思想传入中国,近代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开始关注民生。孙中山先生在充分学习西方先进民权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的民生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民生主义”,首次把“民生”提升到了“主义”的高度。关于民生,他认为“人类求生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民生问题。所以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我们能够明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再来解决社会问题,那才很容易。”[2]246孙中山不仅对“民生”的含义了详细解释,还从民生问题的产生、解决关键及重要性等方面对“民生主义”做了系统的理论说明。虽然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孙中山理想化的民生主义没有实现,但是他对民生的新理解给当今民生思想的发展、民生问题的解决带来了重大的启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还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奠定了政治和制度上的基础。毛泽东不仅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更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改善民生政策,在不断追求国家繁荣富强的同时,把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全党追求的基本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中国自此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民生快速改善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躬身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人民的共同富裕思想是这个时期民生思想的显著特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政策措施的起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从社会发展中不断获得切实的利益,享受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成果。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6]85。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设定了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民生建设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使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把民生问题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顾馨、徐明校点:《春秋左传(1-2)》,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

[3]吴忠民:《民生的基本内涵及特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5期。

[4]冀昀主编:《尚书》,线装书局,2007年版。

[5]杨德忠编著:《古代汉语》,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6]傅治平编著:《理论强党,思想富国:学习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论述》,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思想汇报民生 篇4

两会的进程是我目前积极关注的大事,身为预备党员,能够成为正式的党员是我的愿望,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党组织的帮助和教导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执政者的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两会思想汇报:两会之民生连着民心。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来密不可分。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积累财富,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应当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始终是一条红色的主线,思想汇报《两会思想汇报:两会之民生连着民心》。翻开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

当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千方百计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强调改善民生,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更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民生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轻视不得,忽略不得,淡忘不得。改善民生不但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还要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不但是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凡是民生解决得好的地方,社会就和谐;反之,社会就动荡。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几乎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否则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就业社保民生汇报 篇5

近年来,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市局指导下,我局以“保障民生,服务群众”为主题,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沉着应对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拓进取,全面落实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指标,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1、健全服务体系促进就业。一是针对我区基层求职人员以中青年为主和流动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传递高效快捷的特点,实现全方位、全天候信息服务,解决就业信息传递慢的问题。二是设立“两级”固定窗口,实现信息定点发布。乡镇、村(社区)两级就业服务机构在政务公开栏或公共聚集场所、人员流动量大的地方建立了固定的劳动保障信息发布窗口,及时更新用工信息,使群众足不出村便能及时获取就业信息,缓解了基层信息无处查询的问题。

2、抓好政策落实稳定就业。一是为不断加大就业服务 政策、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我局通过组织开展以送法规、送政策、送服务为内容的“送法进企业”、“春风行动”等活动,不断提高劳动保障法规政策、就业服务政策在乡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中的知晓率和覆盖面。二是为切实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通过换证、年审等基础工作,严把审核审批关,使减免税费、用工补贴、社保补贴、免费培训、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近三年来,共发放 “春风卡”18000余份,《农民工维权解答》、《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接续须知》等各种政策法规宣传资料23000余份,《阳光工程(政策问答)》、《农民进城就业指南》、《农民务工培训读本》20000余份。

3、加强服务管理带动就业。一是广泛采集就业岗位信息,建立健全用工信息采集、发布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近三年来,共开发各类就业岗位4861个,安置就业1100余人。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是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近三年来我区参加技能培训人员达到127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750人,并通过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带动周围人群就业。三是积极拓宽用人渠道,在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多次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主题的招聘洽谈会。涉及的岗位工种有技工(焊工、铆工、数控车工等)、管理、财会、营销、服务、普工等。三年来共收集岗位3720余个,达成意向946人,促使138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四是加大对“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的就业帮扶力度,开展就业援助月、就业服务周活动,坚持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和落实社保补贴的“四送一落实”活动,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培训服务、保险申报、补贴发放的“五不出社区”服务。切实加强劳动维权工作,使就业后各类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稳定了就业。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宣传发动,强化参保意识。为使参保单位和人员对社会保险政策有更深的了解,我们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宣传,不断提高员工的社会保险意识,树立参保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观念,增强企业、职工的参保积极性,实现养老保险“应保尽保”。一是抽调精干力量深入企业,认真介绍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和现实意义,为他们“送一份明白卡,算一笔待遇账,讲一个受益事例”,现场答疑解惑。同时,积极协调经发局、地税局、财政局、安监局等部门,对全区各类企业进行调查摸底,详细了解未参保企业数和用工人数及经济效益等情况,选择一些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大的企业,对他们进行重点宣传。二是利用双休日时间,在我区人员集中区域或四镇、两办定点组织养老保险宣 传咨询活动,接受群众咨询并散发宣传资料,使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了解养老保险政策,提高他们参保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2、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加强征缴工作。我们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基础上狠抓扩面征缴,确保应收尽收。一是注重政策宣传,加强引导。重点宣传了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政策、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社会保险费率标准等政策,做到了以政策宣传促征缴。二是抓住重点对象,积极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解决了部分群体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缴,如五七工、家属工和中断缴费人员的社会保险政策问题,将其纳入社保体系中来。三是严格执法,强化征缴力度。以劳动用工年检和执法检查为依托,对全区各企业开展实地大检查,督促企业办理各项社会保险,特别是对扩面难点单位和欠费大户进行重点检查,对未登记参保、瞒报职工人数和缴费工资基数不实的用人单位,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对拒不整改的企业,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基金征缴到位。

3、健全制度,规范程序,理顺社保档案工作管理机制。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是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全面反映参保人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社保待遇的真实情况。在整理过程中,一是我们依据《档案法》,《保密法》等法规政策,制定了社保档案分类大纲和保管期限。对每一类档案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 系,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依法建档。二是对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存档等有了一个明确的程序,做到既符合工作进程,又符合档案管理要求。三是对平时工作中形成的文书材料、业务报表、台帐、图表、会计帐簿等,树立了及时立卷归档、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避免各职能科室间交叉重复而造成的浪费,实现社会保险档案的集中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虽然全区街道、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已设立,但受到人员、经费、设备、办公场地等条件限制,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功能得不到全面的发挥,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社会保险扩面难度大,扩面空间有限。除了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做到了全员参保,其他部分中小企业经常有短期季节性用工现象,导致人员流动无序而且频繁,企业不愿为这部分人员缴费。另外部分企业和部分员工的参保意识较为淡薄,均不愿意掏这部分所谓的“冤枉钱”。而上级部门下达的扩面指标任务每年都在增加,随之扩面难度逐年加大。

3、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社保、地税、财政、银行之间没有统一的征缴软件,各部门间缺乏相互沟通连接的信息网络渠道和机制,基础信息、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存在矛盾;尤其是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急 需要软件的支持来实现业务经办、基金监管、个人账户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三、有关对策和建议

1、建议加大基层就业平台资金投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是就业服务体系的基础,在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困难人员社区援助、就业失业登记等提供最基层就业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财政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划出专项资金在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加强基层就业平台的建设,使基层平台在就业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强化创新意识,促进民生工作进一步开展。通过认真调研,分析、查找工伤保险工作中的不足,打破以前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提出“争主动,早准备、稳推进,全覆盖”的全新工作思路,按照“先做规模大,影响大的企业,后做员工少,规模小的企业;先做效益好的企业,后做效益欠佳的企业;先做风险系数低的企业,后做风险系数高的企业;先做认识到位的企业,后做徘徊观望的企业”的“四先四后”方式”抓扩面,抓征收。

3、加强宣传发动,增强参保意识,保障群众权意。采取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和经办管理服务的相关内容。对于群众普遍关注的参保缴费、政府补贴、待遇领取、经办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要深入四镇、两办、各个村、每个社区,通过多种形式 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讲解,帮助人们增强参保意识,了解相关政策和主要经办流程,积极配合经办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推动工作顺利进行。

民生建设总结汇报 篇6

市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以实施民生工程为载体,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入手,强力推进民生建设,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特别是安居乐业、基础建设、卫生教育、基本保障等四项民生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抓安居乐业,应民生之需。市紧抓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廉租房建设、改造农村危房等百姓安居工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想,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灾后重建中,全市有22.8万户农村居民新修了住房,18.6万户农村居民住房得到维修加固。14558户城镇居民通过自主建房、统一建房、购买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形式基本完成重建,40284户全面完成维修。安居才能乐业。20xx年,通过全力打好春季集中劳务输转、夏季“两后生”培训输转、秋季赴新疆摘棉花“三大战役”全市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达到8104元。

二是抓基础建设,夯民生之基。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成绩斐然,全市195个乡镇中,通油路乡镇158个,通公路行政村3137个,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2708公里。此外,能源、电网、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进,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得到破解。

三是抓卫生教育,强民生之智。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全市九县区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89.32%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年参合率保持在90%左右,平均住院补偿比例达到50%以上。

思想汇报民生 篇7

一、宋代经济立法的概述

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在宋朝开始发生转型, 而且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也在逐步加强。其中, 最为明显的就是经济立法显著增多。例如, 宋代经济立法中的“租佃制”, 可谓是后来各朝代土地制度制定的基础。到达北宋时期, 因为一系列改革或变法的实施, 使得当时的社会快速发展, 两者相互促进, 也促使了宋代经济立法的发展。但是, 从本质上来说, 这些经济立法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它们的出现只是统治者为了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而设置的,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总体来说, 宋代经济立法带着自己独特的时代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以封建租佃制的土地立法制度为核心。“租佃制”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解决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占据当时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第二, 宋代经济立法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宋代时期, 我国的城市经济有所发展, 尤其是商品经济, 发展更为迅猛。但是, 不同的阶级以及社会集团对于立法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 宋代经济立法逐步显现出复杂性以及多样性。

二、基于“民生”思想为依托的宋代经济立法研究

在我国近代历史时期, 孙中山先生曾经提出“三民”主义, 其中, “民生”即为其中一点, 主要包含有“人民的生活, 社会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 群众的生命”, 这几点, 即为“民生”的含义[1]45。在本文中, 笔者主要以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为依据, 详细探讨了宋代经济立法中的“民生”思想, 具体如下。

1. 土地制度。

有史料记载, 范仲淹长期担任地方官, 关心百姓疾苦。明道二年, 京东和江淮一带发生大旱, 同时蝗灾十分严重。但是宋仁宗对此事却置之不理, 范仲淹质问仁宗, 仁宗悔悟, 让范仲淹前去赈灾。之后, 范仲淹归来时, 带回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仁宗以及后苑宫眷。范仲淹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 也是著名文学家, 一生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思想, 一直广为流传。

在宋代的各种经济矛盾之中, 土地的兼并导致百姓流离失所, 背井离乡, 饿死之事随处可见, 尤其是佃户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苦不堪言。因此, 土地的兼并成为宋代最大的经济矛盾。鉴于此种情况, 在北宋年间, 曾经实施过几次变革, 变法者都提出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同时对于兼并土地的方式以及数量在立法之中有了明确的规定。范仲淹的改革经济政策, 主张用法律调整经济, 直指当时社会的经济弊端, 同时也批判了传统的禁榷思想。庆历新政中, 范仲淹曾说“圣人之德唯在善政, 善政之要, 唯在养民, 养民之政必先务农, ……”体现了他的“重农、爱民”思想。另外, 范仲淹主张改革榷卖法律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人们从买卖榷物中获利, 间接地体现了他的“民生”观念[2]12。本质上来说, 范仲淹的改革经济政策仍是为了维护赵宋王朝的统治, 但是, 在客观上, 范仲淹的改革经济政策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在宋代之后, 他的“民生”观念慢慢影响着多数思想家的“民生”思想, 同时为后代“民生”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财税制度。

宋仁宗没有改革的决心, 国家越来越衰弱, 因为他没有儿子, 死后宋英宗即位。然而, 好景不长, 他即位四年, 就害病死了。继而太子赵顼即位, 即是宋神宗。当时他才二十岁, 年轻、有作为, 想着好好治理国家。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 有心改革, 可是他周围的人, 全是一些老臣, 大多都支持过新政, 暮气沉沉。宋神宗想, 要改革现状, 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宋神宗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 经常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 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现在宋神宗想找助手, 于是就对王安石下了一道命令, 调到京城来。王安石高高兴兴应召上京。他一到京城, 就被宋神宗单独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 该从哪儿着手?”王安石从容回答说:“改革旧的法度, 建立新的法制。”随后王安石回家, 当天晚上就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第二天送给神宗。深合宋神宗的心意, 对他的信任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069年, 王安石被提升为副宰相。然而当时朝中的一些老臣, 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经过宋神宗批准, 成立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进行改革了。

宋代赋税沉重, 徭役苛繁, 导致下层手工业者以及贫苦农民的生活十分困难, 激起了农民的起义和反抗。但是, 从另一方面来说, 北宋经济立法变革的初衷就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这也就说明, 在北宋的历次变革以及反变革之中, 关于财税制度的变革以及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北宋的历次变革都摆脱不了两者之间的矛盾。随后范仲淹为了革辟刻剥之法, 均衡赋税, 减轻百姓徭役之苦, 专门提出了庆历“十事”。之后, 在王安石变法中, 对于这一切都有了明确的立法, 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例如, “方田均税法”、“青苗法”以及“农田水利法”等, 都直接提出了均衡赋税, 减轻百姓徭役之苦的政策。在王安石新法的实施中, 遭到了诸多困难, 后被司马光废除。尽管如此, 司马光依旧提出了实行“宽民、恤民”的财税政策。

司马光和王安石二人的经济法制思想受到了庆历改革派思想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经济法制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算是庆历改革思想的延伸。但是司马光却废除王安石的新法, 究其原因, 并非是因为司马光反对变革, 它始终主张“一新治道, 革去久弊”[3]98。他提出了“安民勿扰, 使之自富”的经济思想, 指出“古之王者, 藏之于民, 降而不能, 乃藏于仓廪府库……”另外, 在宋代还有李觐、苏澈等人都属于当时重要的变革家,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的经济立法思想都表现出了“民生”思想, 这种无意识的“民生”表露, 正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爱国忧民的伟大精神的良好显示。

3. 征榷制度。

从北宋年间庆历新政开始, 国家一直在实施改革榷卖制度的立法变革, 主要内容是“开放征榷, 缩小榷物范围”, 此项改革制度的实施一直延续到853年宋代灭亡。征榷制度严重盘剥商户, 最终导致几乎所有关乎民生的物品 (例如盐、茶、酒、金属等) 买卖均被控制, 造成民生物品的完全垄断, 抬高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使得大多的贫寒百姓无法正常消费, 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自从实施榷卖制度改革之后, 征榷制度被逐渐放宽, 一方面不仅让商人获取了利益, 另一方面缓解了农民的生存压力, 属于当时统治者充实国库, 却又不忘民生的最佳立法[4]45。

欧阳修的经济法律思想和范仲淹等人一脉相承, 在理论上直接支持了庆历新政的实施, 但是相对于范仲淹的“民生”思想, 欧阳修的“民生”思想更加具有实践意义, 并且直接在立法中有所体现。他是范仲淹庆历改革派的重要成员, 长期留任地方, 熟知百姓的生活状况, 也清楚国家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他的经济立法思想中, “民生”思想在他提出的农业立法三条原则中尤为明显。首先他提出了“量民力以为节”、“就民而为之制”以及“量民力之所征”, 旨在要求国家在进行财政计划以及赋税法律的制定过程中, 一定要分析国家和百姓的实际情况, 不可脱离实际, 同时也要考虑自然条件的变化, 保证百姓留有储备。然后, 他又提出了奖惩官吏。这就要求国家要强化法制对于农业的管理, 同时鼓励各级官吏重农。

三、宋代经济立法中“民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 儒家传统的思想文化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民生”思想则是一直根植于我国国民的传统思想之中, 不时地闪现出思想的火花。在上文中提出, 宋代时期我国的经济立法呈现出独特的优势, 究其原因, 也是因为当时施行的科举制度, 使得一些社会底层人士走向仕途, 他们出身贫寒, 熟悉民间疾苦, 关心民意, 具有忧民意识。在宋代出现的几位大思想家身上, 都具有深刻的忧民意识, 他们参与政权, 实施立法改革等, 都以关心民事为首要。同时, 当时的宋朝, 内忧外患, 江河残破, 统治根基岌岌可危。有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曾提出, 宋代出现有近代的个人主义[5]25, 因此, 在宋代实施宽恤民力等政策是当时立法的首要之举。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 宋代经济立法中的“民生”思想, 推动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给后人留下相关的借鉴, 但是,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民生”已经逐步成为立法者制定法律时不可忽视的一项因素[6]124。前车之鉴, 后事之师。

摘要:本文作者经过相关资料研究分析, 首先简单概述了宋代经济立法, 然后分别从宋代经济立法的“民生”制度以及“民生”思想进行详细研究, 最后指出宋代经济立法中“民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希望能够促进当前经济立法的实施和进行。

关键词:“民生”思想,宋代,经济立法

参考文献

[1]李国环.孙中山发展农业和振兴实业的经济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 2002 (3) .

[2]孙强.被迫接受、抵制与消解[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06 (3) .

[3]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奏议卷上) [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4]司马光.论财利疏[M]//司马光奏议 (:卷八)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5]宫崎市定.宋元时代的法制和审判机构[M]//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8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92.

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初探 篇8

一、毛泽东的民生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和结合,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群众思想路线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人民群众获得自身的利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早在1934年就对全党提出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他说,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谁要是看轻了这个中心任务,谁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革命工作人员。我们的同志如果把这个中心任务真正看清楚了,懂得无论如何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么,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毛泽东曾深切地告诫党的领导同志,要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建国以后,毛泽东反复强调的一个思想主题就是:我们的权力不是天赋的,而是老百姓赋予的,首先是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赋予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广大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他告诫全党同志“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

二、邓小平的民生思想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扬光大,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关注民生,实现民富。他指出:一定要使人民得到实惠,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从切身经验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值得爱。他要求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为度来衡量一切工作的得失成败,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又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他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2}

三、江泽民的民生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的问题,如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差距拉大等。江泽民的民生思想是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领导集体深切关心群众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生活状况以及团结领导人民不断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系列理论观点的总和。它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关心群众生活和不断改善群众生活,也可以概括为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3}

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有责任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之一的“我们的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这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继承和发扬。路线、纲领、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4}

我们发展生产、繁荣文化、建设民主政治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宗旨和发展最终落实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5}江泽民同志还提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6}

四、胡锦涛的民生思想

2004年8月22日,胡锦涛在北京召开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民生思想,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思想将对十七大以后我党的方针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党的十七大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正式写入“报告”,并把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了党章,予以制度上的定格,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新的民生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为了人民的事业。为创造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工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应该看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民生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表现形式,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之间还有差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发展,同时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日益提高,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公共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同时人民群众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发迫切,有许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问题急待解决。党的十七大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教育到就业,从居民收入到社会保障,对保障人民权益、改善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部署,要求我们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五、对新时期如何改善民生的认识

民生问题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是老百姓触摸得到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们党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使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开始得到有效解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五有”目标,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密切相关,生动凝练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改善民生这个重点中的重点。我们要以实现“五有”目标为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解决民生问题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系统工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民生问题千差万别,各项具体工作千头万绪。加强制度建设,将各类民生问题的解决纳入到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枢纽所在。要保证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在科学合理的轨道上有序运行,就必须发挥制度的引导、协调、激励和保障作用。各地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新思路、新办法要及时进行制度上的总结和提升,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在实际工作中证明是有效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定型,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不能令群众满意的制度要坚决破除。同时,还要注重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来设计和推动制度创新,使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制度相配合、相协调,建设惠民长效机制,形成一整套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有效提供各项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为切实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创造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卷1[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卷1[M].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民生思想初探[J].延边党学报,2007

乡镇民生工程汇报材料 篇9

1、强化组织领导我镇依照上级制定的工作任务指标,结合本镇实施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及时调整民生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镇政府与各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明确时限,明确奖惩,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督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民生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和民生工程信息简报制度,做到项目有方案、有跟踪、有台账、有宣传、有落实,并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资料报送工作并及时公开工程进展情况。民生工程领导小组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的形式,重点协调解决涉及工程类民生工程进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总结经验方法,克服一切困难,圆满完成了我镇2012年民生工程各项目标任务。

2、工作落实情况

改善民生工作思想总结 篇10

一、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明确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坚定意志,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成为了过去几年党中央执政理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逐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被量化纳入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体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民政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即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众,当他们有了困难,要找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民政干部传递到这“三个群体”手中。民政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民政工作发展的牛鼻子。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政部门自身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和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在紧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标志,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在城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农村,保障面逐步扩大。救助对象的认定从依据社会身份到依据贫困程度转变,救助资源的运用从零散到综合转变,救助程序从随意、粗放型到规范、精细型转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上一篇:出纳员优秀的个人简历下一篇:成人高考题型说明与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