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文明家庭(共8篇)
6文明家庭 篇1
文明家庭
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强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第一,希望大家注重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第二,希望大家注重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第三,第三,希望大家注重家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
6文明家庭 篇2
从大文化的视角来分析, 建筑文化至少包括了三大内涵:一是包括了建筑科学技术在内的物态文化;二是建筑规范类的制度文化;三是建筑的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是:建筑的精神文化决定建筑的制度文化, 建筑的制度文化决定着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而由建筑思想文化指导下建设起来的建筑物, 就会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形成一种与环境相一致的社区或家庭文明。因此, 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载体, 也是精神文明的载体, 它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体现,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 而当它作为物质与精神合一的存在物时, 它还会对现实中人的精神、情感、行为形成一定的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环境当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建筑, 作为建筑材料的集合体, 它是物质环境的一部分;作为建筑思想与艺术的载体, 它又是精神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建筑物无疑属于整个大环境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判断, 当我们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时, 自然也就包含了这样的潜在含义:人的问题, 往往也包括环境的问题;当我们说要营建一个好的环境来影响人、教育人时, 这之中当然应包括建筑环境。
当前, 我国社会在整体上已超越了温饱型, 正由小康型社会向全面小康型社会推进, 当人们温饱所需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时, 建筑作为某种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象征, 就成了理所当然。这正如人们在未得温饱时, 衣物主要功能在于保暖与遮羞, 而在基本物质条件得以满足后, 服饰同时要求展示美与个性的功能一样。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 建筑的完整内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它不仅有经济建设意义, 而且有精神文化建设意义, 不仅有科学技术意义, 同时也有思想教育意义;
它不仅仅只有G D P含量, 同时也应有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含量;
它不应仅仅只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生理需要, 同时还应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所学校的特色, 不应只从这个城市、社区与学校的地域地貌、文字、媒介、风俗等方面表现出来, 同时也应从这个城市、社区与学校的建筑表现出来。
二、不良建筑对社区文明、家庭文明的负面影响
不良的城市建筑布局、非人性化的社区建设、住宅的非人伦化设计, 对城市的社区文明建设和家庭伦理建设存在着负面的影响。
1. 不良的城市布局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现代建筑科学与犯罪学的研究证明, 都市特定的建筑环境元素, 会影响犯罪率。早在上世纪60及70年代, 这个问题就引起了建筑学者们与犯罪行为学者们讨论。Jeffery在1971年也直接提出《经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CPTED) 》的概念, 1973年英国建筑学家Newman发表了《Defensible Space防御性空间》。自此其相关概念便陆续被研究讨论。1998年, 句法公司受哥斯尼尔斯市委托, 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人易受犯罪攻击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这个项目进行为期3年的研究, 被认为是南半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犯罪研究。其成果认为, 狭窄隐蔽的街道, 视线不及、光线阴暗的小巷, 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最易引诱犯罪的环境。
狭窄隐蔽的街道, 视线不及、光线阴暗的小巷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最易引诱犯罪的环境
Jeffery在《经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C P T E D) 》中提出所谓“高犯罪空间”的概念, 从调研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约有95%的犯罪案件是发生在七楼以上及规模1000人以上的社区;越多户数共用一个门厅、楼梯、电梯的集合住宅的犯罪率越高;中央走廊因有视觉死角, 故其犯罪率较高;而单边走廊较易被户外看到, 具监视效果, 可吓阻犯罪发生;有视觉死角的空间, 例如阴暗密集的灌木丛, 杂乱且视觉不能穿透或距离较远的公园, 狭小窄长的空间, 因为监视效果较差, 使得犯罪较易发生;相同型式的建筑, 空间自明性低的环境。
国内不少学者也对建筑空间与犯罪防控做出了积极研究。认为, 尽管犯罪行为的产生源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诸多原因, 但建筑空间对犯罪的影响却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学者认为“合理的建筑物空间设计是创造可防控空间的有效手段, 是消除建筑空间盲区的有力措施, 也是实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重要途径。”“而‘创造一个安全的、可防控犯罪的城市空间’的研究, 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也有学者认为, 防控犯罪应“从环境预防入手, ……要科学规划安全系数高的物理环境;……限制犯罪机会的环境条件。”
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 建筑是城市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文化宣传应将建筑环境因素纳入总体的思考与建设的范畴之中, 忽略建筑的精神与社会文化意义, 其结果不仅对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不利, 而且, 会诱发犯罪率的升高。当人们在大力得倡城市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建设时, 不良城市建筑的负面影响是不应忽略的。
2. 社区人际关系冷漠与非人情化社区设计
有人将我国现代都市的人际关系形容为:“繁华掩盖不了冰冷的人际关系, 钢筋混凝土坚硬了心灵深处的冷漠防线。冷漠必然诞生虚伪, 虚伪是冷漠的化妆品。”但是, 在分析讨论导致我国现代城市及社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时, 人们或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或者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或者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的;或者是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的;……而往往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本应十分重视的可视的物质环境。
要在社区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冷漠的问题, 必须从建筑规划与设计的角度, 建立起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个物质载体——符合人们风俗和当地文化生态的社区建筑环境与园林空间环境:社区广场、社区会所、社区休闲场馆、社区花园等等。考察我国城市社区环境建设, 最初的住宅社区建设缺乏经验, 因此, 基本是没有提供社区居民相处空间环境, 后来的新社区越来越吸取了国外社区建设的经验, 有了设施良好的社区人际交往场地, 但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有限的公共场所被停车场侵占、被商业经营侵占;或者这些公共场所在建筑空间设计上与过去人们的生活习俗有隔阂, 不符合所在地的文化环境, 从而使人们不习惯使用, 使这些场所形同聋子的耳朵——只能作为摆设。最终导致了当今许多城市社区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虽同住一个社区, 却是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邻里之间视同陌路人。
缺乏符合人们风俗和当地文化生态的社区建筑环境是导致社区人际关系冷漠的重要原因
因此, 构建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 仅从伦理建构、社区管理、社区党建和社区社会文化的建设是不够的, 还必须以构建社区居民和谐相处的物质载体为基础——建设起符合社区居民传统生活习俗与心理文化相适应的社区公共场所。
3. 家庭伦理的缺失与住宅的非人伦化设计
历史上, “中国人是把建筑的功用首先理解为协调天道与人伦的关系的, 把建筑视为建立合理世界秩序的工具的, 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核心, 是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关键”。这当然也应是认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得以长期传承的重要方面。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来认识问题, 建筑思想、建筑文化要决定建筑物的空间形态, 但作为已经形成了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一部分的建筑物又必然会强化、巩固这种建筑的思想文化本身。这种强化思想文化的建筑物, 不仅仅通过它的形态、色彩、功能来发生作用, 同时也会居住其间的人的日常活动来发生作用。
例如, 当中国古人按照遵礼守法、尊卑有序的伦理的建筑伦理人文思想来建造了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时候, 四合院特殊的空间布局自然也会强化居住其间的家庭成员的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四合院内一大家人按北尊南卑、东尊西卑、中尊侧卑伦理秩序, 各归其位地居住其间, 这种封闭式的建筑, 使生活其间的中国家庭成员可以安安静静、和和美美、少受干扰地有序生活。院内的房子既各自独立, 又相互联系 (以围廊将整个建筑连接起来) , 面向院子中间开放和集中。高大宽敞的北房, 冬暖夏凉, 由长辈居住, 长辈一旦有什么不适, 哪怕刮风、下雨、下雪, 儿孙们也可以沿着游廊到正房去问安。这种长为尊的空间布局自然就强化了孝的家庭伦理;东厢房由儿子们居住, 西厢房由女儿们居住, 南房由下人们居住。按中国东尊西卑, 北尊南卑的空间布局, 传统伦理中的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 自然在这种房屋布局中得到强化。所以, 作为传统民居的四合院不仅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建筑思想, 同时也强化了居住其间的中国人的家庭伦理道德——使尊卑有序, 父慈子孝的传统道德, 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得到强化与延续。
按照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思想建设起来的四合院, 有利于传统孝德的传承。
今天, 迅速发展的中国建筑市场给人们带来的是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长, 住房条件日益改善, “北京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年增3倍”, 由“1978年, 北京城镇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只有4.55平方米, 增加到20.75平方米”。重庆人均居住面积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人均27.31平方米, 比改革开放初期扩大了5倍多”。但迅速扩大的住房面积, 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外, 似乎并未给人们的精神需求带来某种满足, 无论是两室一厅还是三室两厅, 四室两厅, 甚至是所谓独立式别墅, 市民们无法从中看到我们新时代所提倡的精神内涵本应在住宅建筑中物化形式。住宅设计中没有家庭生活中本应存在的长幼有分、亲疏有别的空间秩序, 家庭伦理的有序运行就失去了物质载体, 其孝德的继承与发扬光大, 自然就成了难以维系的美好愿望。所以, 在谈论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同孝德日益式微的时候, 仅从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全面的。我们认为, 还必须从建筑伦理学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国住宅建筑这种缺少人伦精神的现象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的建筑思想还未实现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建设转型。建筑师和住房建造者所想的, 主要是如何扩大人们的居住面积, 将建筑视为满足人的活动的物质财富对象物, 而未将其视为满足人们民族心理的、家庭伦理的、传统审美的和文化品味的对象物。
第二、从住宅建筑与人的关系来认识问题, 它反映出今天的中国人仅仅把住宅建筑当作了物质文明来建设, 当成了G D P的内容来发展, 而未将其视为一种精神文明的内容来做。原因在于, 我们的住宅建设者没有认识到住宅建筑在反映G D P的同时, 还表现着人自身, 这种表现不是人构筑建筑的目的, 而是建筑物既成之后, 以其形象反过来表现人自身。这正如今天我们可以从古希腊人留下的建筑去认识古希腊人、从古代中国建筑去认识古代中国人一样;今天, 我们可以从当代西方的建筑认识当代西方人, 从当代中国的建筑来认识分析当代中国人。而当我们从今天的住宅建筑来认识国人的时候, 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三、建立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建筑文化势在必行
审视人类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社会, 都有其反映其时代主流的精神文化内容, 这些精神文化又总是强烈地反映在当时的建筑文化之中, 并由此都赋予了当时建筑以特定的内容与形式:古希腊奴隶社会时期是“神人同性、同形”的神体 (人体) 崇拜,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就是古希腊神庙建筑柱式的人形化处置;欧洲封建社会时期, 是基督教文明时代——也被称之为“神本”时代,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就是教堂的宗教尺度处置, 其经典建筑有罗马的圣皮埃尔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将封建时期充满天堂幻想的“神本”, 追求转化为世俗社会的“以资为本”、“以物为本”,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更多地体现的是金钱与物质利益获取……所以, 建筑总是包含了特定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的。而这种带有其特定时代精神文化内涵的建筑, 又从环境的角度强化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 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物化为建筑形式, 并以此去影响或主导了人们的意识。很难想象, 没有帕特农神庙、雅典娜神庙和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希腊雕像, 今天的人能会更清楚地了解古希腊“人神同形”, “人神同性”的思想文化特征;同样, 那些气势恢弘、高大神圣的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教堂, 又使我们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有了亲临其境般的感受。很难想象, 基督教信仰可以在没有教堂的环境下得到传播, 赢得教徒虔诚的信仰, 与此同理, 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世界上所有宗教信仰之类精神文化, 能在没有相应的建筑物化环境下得到效果明显的传播。而以资为本、物欲横流的社会, 总是会让人们从灯红酒绿、穷奢极欲的城市街道与建筑中找到最深切的心理与生理的切身感受的。
人们兴建了建筑时, 建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塑造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与性情修养。因此, 对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而言, 建筑决非砖、石、钢材之类的一般物质, 而是熔铸着思想、灵魂和科技的载体, 它由人建造, 同时作为物质和精神环境的构成部分, 也会塑造人。从这个意义上讲, 建筑的美化优化, 也是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构成部分。
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 决定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思想, 不同的建设文化与建筑思想, 将决定这个时代建筑的内容与形式。然而, 在举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进程中, 人们不难发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当我们在大力倡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时, 这种精神文化却几乎未在我们的建筑文化中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的法治法规, 有党和政府倡导扶持的主流文学、艺术……, 独独缺少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今天中国的建筑文化中,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后解构主义、野兽派等等各类泊来品可谓应有尽有, 唯独所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筑文化。而在这些建筑文化与思想指导下的建筑无不显现出光怪陆离、绚丽多姿, 但你却不能从中发现其由这些各种流派建筑堆集起来的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城市精神和城市灵魂。在这种缺乏个性和特征的城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 会有这个城市市民本应有的个性与特点吗?当人失去了特点与个性时, 还有创新性吗?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能不能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即:今天中国青少年的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不仅仅与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 同时也与他们所生长的城乡建筑环境有关。
于是, 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前的精神文化建设中, 是否存在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方面的问题?中国是否建立起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建筑文化?
结论是明确的, 在举国上下全力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 在建筑思想和建筑文化方面简单地奉行所谓“拿来主义”, 显而易见已不合时宜!如何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建筑文化, 并在这种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指导下, 建设起和谐的建筑物质载体和环境, 进而影响和引导人们共同构建起和谐社会, 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藏晓玲《空间句法访谈》《城市建筑》2005年第7期。
[2]赵元鸿《永续都市发展及犯罪防止》http://home.educities.edu.tw/chao1974/urban/urban003.pdf
[3]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4]戎雪海《谈环境预防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犯罪防控》《公安学刊》2004年第1期
[5]唐翼《重建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08期。
[6]任凭《遵礼守法, 尊卑有序——中国建筑人文思想的道德伦理形态》《南方建筑》2002年02期第88-90页。
[7]新华网2008年11月07日09:09:28《北京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年增3倍》。
北京超生6子家庭现状 篇3
作为家里第七个孩子,她同其他超生的5个哥哥姐姐一样,难以取得户口,甚至因户口改变人生。
七子之家 生下女儿张晓曼时,王茂臣已44岁,丈夫张伯增则年过五旬,而这已经是他们的第七个孩子。
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枣林庄,这个九口之家因为超生而被众人知晓。
“就是想生”,被问的多了,张伯增夫妇也习惯了用这样简单的方式回答,且不愿再去过多解释什么。
1982年,经人介绍,刚满20岁的王茂臣嫁到北京通州枣林庄,丈夫张伯增比她年长7岁。王茂臣的户口也随婚姻落至北京。
1984年,长女张松涛出生。孩子刚能坐起来,村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就敲开家门,主动为孩子上了户。也是在这一年,我国第一代身份证及相关制度开始使用施行。
女儿满月之时,开心的张伯增邀来亲朋,摆席庆祝,但种地为生的张伯增也始终认为,家里孩子要多一些,这样热闹。此外家里必须要有男孩,能下地干活。
张伯增回忆,即使脱口就能说出各种计生宣传语,但这并无法阻止自己的添丁念头,王茂臣也支持丈夫,“为他生孩子是理所当然的”。
1986年,张家老二出生,如张伯增所愿,是个男孩。然而,男孩的出生并未让张家就此停止添丁,反而像是打开了一道合不上的闸。此后间隔短或两三年,长则六七年,其余两男三女五个孩子接连出生。
“一个家庭超出这么多人,村里总要有个交代”,该村民回忆,张家三儿子出生两年后,遇上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对于没有户口的孩子,村里想出个招儿:就按“外来人口”登记。
无户口致三兄妹相继辍学 而户口带来的不便也逐渐显现。
90年代初,村里开始按户口本上的人头分地。因为老二、老三没有户口,家里为此少给16分地。
更严重的影响是孩子们的学业。因没有户口,老二张泽金无法参加中考报名,父母商议了一周,决定让他放弃学业。两年后,老三张泽龙遇到同样难题,无奈效仿了哥哥的老路。四女儿张金鑫坚持读到了高中,却还是因为无法报名参加高考,选择终止了学业。
今年9月,老五张泽东升入离家7公里的张家湾中学。能上高中对张泽东来说是新的开始。两年前,本该正常升到初三的他,因为没有户口,无法进行中考报名,回家休学一年。
被“黑户”改变的人生 辍学后,老三张泽龙开始找工作。没有学历、没有经验,正规的厂子进不去。未成年的他只能在开春后,找到家附近的小厂子做零工,帮忙搬砖铲泥。
他回忆说,那时冬天刚过,气温还不算高。他每日要从砖厂运出6000块砖,送往村里盖房的各处地方,一天下来,腰酸背疼。
当初一起读书的同学,如今大多都走出了村子,在外结婚生子。张泽龙与他们小聚过几次,但有些尴尬,“他们说的一些东西我没听过,也不理解。”
张泽龙说,彼此的生活已不在一个空间,代沟让他有些抵触老朋友,不如不见。
但比起四妹的经历来,这些艰苦变得不值一提。
作为女孩,家人默许四女儿金鑫在高中辍学后恋爱结婚。
金鑫没有拒绝互联网的诱惑,通过网络聊天对一名男生产生好感,2013年7月17日,两人举行了婚礼。
但“黑户”问题使他们的婚姻无法具有法律效力,领不到结婚证。结婚一年后,孩子出生,也无奈继承了母亲的“黑户”身份。
思想还未成熟的金鑫,因户口问题与婆家产生过一些不快。她向丈夫提出离婚,男方家要求抚养孩子,这段没有登记的婚姻宣告结束。
但婚姻对金鑫的影响并未结束。刚过20岁的她在爱情破碎后,患上了抑郁症。她开始不爱说话,一人坐在沙发上发呆、自言自语。有时会突然拿起杯子砸向自己的哥哥,有时会趁家人不注意,悄悄跑出家门,让家人四处寻找。
金鑫在“婚姻”结束后没有再见到过自己的孩子,因为服用的药里含有激素,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体重从110斤涨到了140斤。
与恋人孩子分离的,还有家里的二哥张泽金。他与女友的孩子也在出生两个月后被女方家人带走。理由是张家连户口也解决不了,更没有条件让孩子过好日子。
看病只能去小诊所 作为长女,张松涛是家里唯一出生就有户口的孩子。刚过30岁时,父亲张伯增催促她找对象,被张松涛拒绝。她心里仍保持对爱情的幻想,但对婚姻不信任。“结了婚,我们家这么多孩子,对方可以理解支持吗?”
张松涛在通州区一家超市的洗漱用品柜台做导购。作为大姐,她每月三千出头的工资是家里种地外的唯一收入。每月工资一到,张松涛会先拿出两千元给父母,其余的钱会给弟弟妹妹买些衣服。
最小的七妹与大姐差二十多岁。刚上4年级的张晓曼,与大两岁的六姐张晓敏个头差不多,一样的发型、相似的脸蛋儿,走在路上,外人都以为是双胞胎。
7个孩子的大家庭,至今没有一张全家福。记者拿出相机时,张晓曼收起脸上的表情,眼睛直直盯住镜头。
“为什么不笑呢?”“我笑不出来。”
“怎样才能让你开心?”“有户口。”
没有户口,6个孩子感冒发烧,都只能去附近的诊所看病。稍微严重点,男孩会拿父亲的身份证、女孩拿姐姐的身份证。长期服药的老四,病例本上就是大姐的名字。
“户口”是一家人近三十年来生活的主题。
为户口奔走近30年 要为孩子上户口,首先要为超生付出代价。
大集体时期,生产队社员参加生产劳动,每天会得相应报酬的“工分”。早期超生的家庭找到大队,扣除500至1000工分,可为孩子换取户口。那时的“工分”相当于现在的工资。起初生下老二,张伯增并未认识到户口的必要性,省了“工分”。直到孩子该上学,张伯增急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生育加大力度,张伯增多次来到村大队、派出所,得到的回复均为“超生,没办法。”
nlc202309031215
难以承担的费用 为了户口的事,老三张泽龙也成了计生委的熟脸儿。
事情终于还是有了转机。
2010年起,村里对超生孩子上户陆续放宽。只要缴纳完社会抚养费,计生委就给开证明,派出所就可以上户。
2014年5月底,张家的社会抚养费征收通知书被送到了家里。北京市通州区计生委开具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显示,根据2012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6476元的标准,对张家征收社会抚养费。限于收到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缴纳,逾期未缴纳的,自欠费日起每月加收2‰的滞纳金。
其中,张家二子张泽金需缴纳2000元,三子张泽龙3000元,六妹与七妹应分别缴纳263616元与329520元。六兄妹共计缴费金额七十万元。
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张伯增为老二、老三缴纳了费用,其余孩子暂时搁浅。今年7月7日,张泽金与张泽龙拿到了户口本。张泽龙还在继续为弟弟妹妹奔走,“老五还有两年参加高考,时间等不及。”?笪
摘自《新京报》
“跨国弃子”背后的血泪隐情
丈夫去世,她身患绝症,处心积虑地将儿子“遗弃”在寄宿家庭——一对美籍华人夫妇的家中。
2012年8月20日,12岁的张牧阳走进白云国际机场候机厅,紧紧拉着妈妈王莉的手。拥有美国国籍的他,即将飞赴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市。半年前,王莉通过中介为儿子申请了该市的比夏普中学。
自从父亲去世后,张牧阳和妈妈相依为命,如今将要分离,张牧阳哭着抱着王莉不肯撒手:“妈妈,我能不能不去美国?我只想和你在一起……”王莉硬着心肠摇头说:“孩子,妈妈全是为你好。”她狠心地把儿子的手指掰开,头也不回地走了。
张牧阳抵达美国后,他在美国的监护人黄四海夫妇早已等在机场。黄四海和王瑞玲是1986年去美国的留学生,夫妻俩没有孩子。黄四海在圣地亚哥大学工程试验研究中心工作,王瑞玲曾在大学图书馆工作,因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直在家休养。
半年前,王莉为儿子确定学校后,着手在美国给儿子寻找监护人。她拒绝了中介公司的推荐,花钱请一个懂英文和网络技术的大学生,在圣地亚哥的华人网站和当地社区网站上求助,为孩子寻找住宿家庭。有几对热心的夫妇和她取得了联系,愿意为张牧阳提供帮助。经过深入的了解,王莉选中了黄四海夫妇。
37岁的王莉是福建马尾人,她曾在1999年和丈夫张锦鹏受表姑邀请赴美国探亲,在表姑经营的超市打“黑”工。2000年底,王莉生下儿子张牧阳。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孩子取得了美国国籍。不料,丈夫和表姑父关系不和睦,表姑父一气之下到移民局举报王莉夫妇非法滞留美国。2003年3月,王莉夫妇带着孩子回国。
王莉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能够回美国接受教育。由于她本人无法获得签证,只好为儿子在美国寻找监护人。黄四海夫妇接受了王莉的监护委托书,王莉每年支付3万多美金,用于孩子的各项生活费用。
黄四海家住圣地亚哥拉霍亚小镇一栋二层小楼,夫妇俩为张牧阳布置了一间温馨舒适的卧室,对他照顾得很周到。
为了让张牧阳尽快融入美国生活,黄四海夫妇为他报了美式口语班,还去学校为张牧阳争取到一个校篮球队的名额,又买了一架高倍望远镜,陪着他写观察日记……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笑容又回到了张牧阳脸上。远在中国的王莉通过网络了解到这一切,又多付给黄四海夫妇5千美金:“张牧阳交给你们,我很放心。”
没想到王莉是真的放下心来,电话越来越少,也没有了网络视频联系。2013年3月,张牧阳一脸愁绪地对黄四海说:“伯伯,我几个星期都没有和我妈妈联系上了,她会不会出意外啊?”黄四海安慰道:“不会的,别瞎想,妈妈可能忙工作去了。”懂事的张牧阳点点头。可接下来,王莉家里的座机电话关停,孩子给她发送的QQ、邮件,她也不回复……她彻底失联了。
黄四海着急了,根据王莉提供的住宅地址。打电话到当地辖区派出所,请他们帮忙调查王莉的情况。没想到,王莉已卖了房,几个月前搬走了。张牧阳外公外婆的电话,也始终处于无法接通状态。张牧阳哭着要回国找妈妈,黄四海夫妇非常着急,一方面担心张牧阳的精神状态,一方面也担心王莉的安危。
7月12日,黄四海带着张牧阳飞回中国。他们找到张牧阳在东莞的家,开门的是一个陌生女人。对方说她两年前就买下这套房,不过又返租给女房东,直到半年前女房东搬走。发现自己的家变了样,也不知道妈妈的去向,张牧阳忍不住哭泣起来。
黄四海猜疑:王莉不是失踪,是有预谋地“遗弃”张牧阳。他们又找到张牧阳的外婆家,发现外公外婆也搬走了。经黄四海反复劝说,张牧阳才失望地踏上返回美国的航班。
张牧阳把对母亲的思念都写在空间里,让他欣喜的是,母亲的QQ足迹曾到访过他的空间。张牧阳一遍遍地给妈妈发留言,可妈妈却没有任何回应。敏感的张牧阳觉察出母亲是在故意躲着自己,他的脾气变得很暴躁。
2013年10月在参加校橄榄球比赛时,因为和对方争抢时发生推搡,张牧阳恼怒地将对方踹倒在地,此事惊动了警方。当黄四海夫妇赶到警察局时,张牧阳歇斯底里地哭叫:“你们为什么要管我?我妈妈都不要我了,你们还来干什么?”
看来,要打开张牧阳的心结还是要找到其母王莉。一想到这个不负责任的母亲,黄四海就愤懑难平,现在张牧阳的各项生活开支都是他拿出自己的积蓄承担的。为了找到王莉,他通过网络在国内一些论坛上发帖,还试图寻求国内媒体的帮助。
2014年4月中旬,一位网友为黄四海提供线索:其租住的广州天河区元岗城中村,经常有一位老人搀扶着一个中年妇女。在黄四海的恳求下,网友偷拍了一张照片传给他。尽管照片里的女人看起来苍老很多,但张牧阳还是一眼认出,那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妈妈。
黄四海决定陪孩子再回中国,他收集了和王莉近一年的通话、邮件等缺失记录,准备用法律维护张牧阳的权益。
nlc202309031215
2014年4月20日,黄四海带着张牧阳找到天河区元岗村的一处出租屋。这是一栋5层楼的民房,被隔断成10多平米的小房间出租。当他们敲开3楼一栋民房时,张妆阳叫了声:“姥姥!”老人愣住了:“孩子,你怎么回来了啊?”听到儿子的声音,躺在床上的女人挣扎着爬起来:“阳阳,是阳阳吗?”
这半年来,母亲的突然失踪,让张牧阳备受煎熬。由于担心妈妈的安危,他日夜难眠,一次次的失望,还有被遗弃后的委屈和愤懑……在妈妈的声声呼唤中,他哭着扑向王莉。
黄四海不禁泪水模糊,王莉怎么变成这样了?她瘦得皮包骨,头发稀疏枯黄,看起来像个老太婆。桌上堆放着药物,屋子里弥漫的中药味。黄四海顿时有了不祥的预感,来之前所有的愤怒和准备的质问都压在心底。
在王莉的劝说下,张牧阳跟着姥姥去街上买外卖,屋子里只剩下她和黄四海。王莉承认,她的确经过精心算计,从一开始就计划将张牧阳“遗弃”在美国。黄四海忍不住指责道:“你知道孩子有多痛苦吗?”
主莉的眼泪滚落下来:“对不起,我这也是没办法,我没有能力给他好的生活,甚至不能陪他长大……”早在两年前,她就查出患有乳腺癌晚期,癌细胞已蔓延全身。“当时我连赖以栖身的房子都卖出去了,仅剩下10多万元。我要把钱留给阳阳,让他有个光明的未来。”
当年,王莉和丈夫从美国回来后,在东莞开了一家名为“英利”的印刷厂。生意红火,几年下来积累了上百万元。可是,丈夫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输光了家产。还欠下300多万元高利贷。2010年11月初的一个深夜,丈夫从厂房顶楼跳了下去……王莉为了还债,变卖了工厂和住房。为了不惊动敏感的儿子,她又和买家签订了返租协议。由于公婆去世,自己的父母年岁已高。王莉只好在一家超市打工,艰难度日。经过一番痛苦抉择,王莉决定放弃治疗。
“你知道我为什么认定由你们夫妇来照料阳阳吗?”王莉告诉黄四海,“记得您第一次从视频里看到阳阳,就动情地说他极像您小时候的样子。您还说,失去父亲的孩子像没有翅膀的小鸟。我当时想,既然您有过痛失亲人的经历,肯定心肠更柔软,会真心对孩子好。”
黄四海泪眼模糊,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去世,母亲辛苦把他抚养大,为了供他读书,母亲甚至去卖血,可等他有了出息时,母亲却已不在人世。可怜中国的母亲啊,一辈子为孩子打算,可她们是否知道,这样的母爱给孩子留下的却是一辈子的负累啊。
王莉恳求黄四海不要将实情告诉阳阳,她宁可让儿子恨妈妈一辈子。黄四海愤怒地责问:“你以为这是为他好吗,这样会给他的心灵造成怎样的伤害?我相信孩子宁可要一个给不了他好生活的母亲,而不是借口为了他好,就把他像甩包袱一样扔掉的妈妈。”
得知母亲的病情,张牧阳坚决要留在国内,守在妈妈身边照顾她。黄四海向王莉许诺,他这辈子会把张牧阳当成自己的孩子,培养他成才。他临走时留给张牧阳两万多美金,让他把王莉送进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黄四海返回美国,为张牧阳办理了休学手续。张牧阳陪在母亲身边,温暖着这个“狠心母亲”最后的人生岁月。摘自《女士》
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学生6 篇4
我们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二十一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因此,讲文明、树新风、争当文明学生已成为学校的口号。-----学校一个亲切而又温馨的名字,它是我们每一个莘莘学子的第二家庭,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在这里共同生活,共同携手维护校园的环境,然而现在呢?一些学生有随地吐痰的、有乱扔垃圾的……在校园中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这是在破坏着我们家庭环境。我们这里有着五彩缤纷的鲜花,有着四季常青的经绿树,你们愿意在这样如此美丽的校园中留下一道抹不掉的阴影吗?你们愿意玷污这一座座高大的教学楼,一棵棵挺拔的树木、一朵朵艳丽的花朵吗?----学校是我们学习生崖的地方,保持它的清洁卫生人人有责,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校园环境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表现,同学们为了维护学校卫生,遵守学校校规校纪,让我们树立以讲卫生为光荣,不讲卫生为耻辱,把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随着时代的潮流,为了广大青少年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正影响着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规范、诚信缺生、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正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在学校里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称王称霸,自以为了不起,这一幕幕丑陋现象在学校里上演的是越来越多。这些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你们不但已经严重的破坏了学校的校风,更重要的是你们已经走到了邪路的边缘,你们光明的前途也将要毁在你们自己的手中。试问,你们是否想过自己的未来?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仅要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良好的精神文明素质。同学们,我们现在面对的是无数竞争对手向你挑战,各类全方面优秀素质的人才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如果一个学生连“讲文明、树新风”都做不到,怎能同身边的对手“挑战”怎能在社会上立足,一句话,你将会被社会淘汰,更加谈不上自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将来。船儿划动双桨才不会偏离航向,雄鹰闪动双翅才在碧空翱翔,优秀的学生只有“讲文明、树新风”一起抓,才不会偏离学校、老师指导的方向。
申论: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篇5
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全国亿万家庭的亲切关怀,为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把家庭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切实抓好,千千万万个家庭才会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对于文明养成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家是最小国,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是千万家,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注重家庭,要求我们融骨肉亲情与爱国情感为一体,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将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在追求家庭幸福的过程中建设好社会和国家。注重家教,就是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注重家风,要求我们弘扬优良家风,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筑牢社会风气的基础。
“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加强价值观建设至关重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孝老爱亲、相敬如宾、兄友弟恭、妯娌和谐、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等传统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化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今天我们加强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时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文明建设,锤炼个人品德、书写家庭美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社会公德。领导干部更应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清正齐家,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精神塑造呼唤榜样的力量。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就是对时代美德的汇聚和提炼,也是在全社会范围的一次正能量传播。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家教良好、家风淳朴、绿色生活、崇尚节俭„„300个全国文明家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释了新时代家庭文明风尚和家风文化。以他们为榜样和标杆,激励广大家庭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我们就一定能唤醒文明建设的家庭力量,以丰厚的道义力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先贤有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家庭文明
6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 篇6
1.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教育,没有回头路可走。
一些父母鉴于严格管教孩子的弊端,主张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实际上,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是极其错误的,虽说对孩子管教太严格,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是,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易让孩子养成坏习惯,相信大家都知道,习惯的力量有多强大,甚至,习惯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所以,各位父母,千万不要等到孩子“长歪了”才想着去纠正,那时候就太晚了。
2.有条件爱孩子。
我们爱孩子吗?
答案是肯定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他得听话,他得优秀,他得懂事……
这是真正爱吗?这不是,这是有条件的爱,而这些爱的前提是,孩子必须做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到:靠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使人生疑。这种爱常常会让人痛苦地感到: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
而家长有条件的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认真、无条件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3.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父母们总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却从来不过问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愿不愿意。
作为家长的我们,总以为自己经验丰富,对孩子的安排就是让孩子走向成功的最轻松,最快速的捷径,然而,各位家长不知道的是,这种没有经过孩子认可的捷径,往往是孩子最不需要的。
父母总把孩子视为自己的希望,不少家长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甚至希望孩子替自己实现曾经未曾实现的梦想。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空间,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4.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跟学校的事情。
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言传身教很重要。
不论是孩子的成长还是教育,都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来培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与老师是同行。
为什么一个班上的孩子差距这么大,因为他们是不同的家庭教育出来的。
5.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作为父母,我们总担心孩子这做不好那做好,从而选择替孩子包办一切。
但是我们这种“无微不至”的爱,很可能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想象力和自信。
6.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要么为了事业,要么为了赚钱,要么为了贪图安逸,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
6文明家庭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于厦门市新阳工业区在园学生数在300人以上的15所民办幼儿园中随机选取6所,在抽中的幼儿园中,兼顾非户籍儿童的年龄和家长知识水平情况进行配额,每所幼儿园选取家长100名,共计600名。纳入标准:儿童年龄3~6岁;在厦门居住满3个月以上。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2份,有效率达98.67%。
1.2 方法
根据现有资料及文献[3,4]以及日常儿童听力保健工作实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家长对儿童听力的关注度、对儿童听力保健知识的需求以及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等内容。正式调查之前,在选取的2所幼儿园中对150名非户籍儿童的家长进行预调查,初步掌握家长对儿童听力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途径等情况。调查遵循自愿原则,采用无记名选择型问卷,由经统一培训的基层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592名家长中,男性315人(53.21%),女性277人(46.79%),平均年龄为(31.54±1.86)岁。文化程度方面,初中或中专以上学历者最多,为346人,占58.44%;本科以上学历者62人,占10.47%;初中以下学历者184名,占31.08%。592名被调查儿童中,581人听力正常(98.14%),11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1.86%),家长的年龄与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家长对儿童听力的关注度情况
无论是听力正常还是存在不同程度听力损失,非户籍儿童的家长对听力损失的关注程度均较高,普遍知道一些日常观察儿童听力的方法和听力异常情况,见表1。
2.3 家长对儿童听力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
非户籍儿童家长普遍对儿童听力保健知识需求强烈。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虽然掌握一些儿童听力异常的表现情况,但是对如何预防和治疗儿童听力损伤,特别是如何进行听力筛查知之甚少。其中损害儿童听力的常见因素(100.00%)、保护儿童听力的基本方法(97.64%)以及儿童听力下降的治疗方法(96.28%)是家长们最想获得的知识内容,见表2。
2.4 家长对儿童听力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情况
非户籍儿童家长对听力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存在多样性,相比健康教育宣传栏(76.35%)和宣传手册(78.04%)等传统的教育方式,网络方式(95.78%)和电话热线(93.07%)等新信息方式更受欢迎,这与受调查家长大部分年轻化有关。面对面的个别指导仍是家长们选择最多的教育方法(98.65%),说明家长们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高,接受性好,见表3。
3 讨论
听力障碍是儿童期主要的功能缺陷之一。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儿童听力残疾患病率为22.4%~24.2%[5,6],国内各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不尽相同,甘肃3~6岁儿童患病率为0.88%(38/4314)[7],贵州0~6岁儿童患病率为2.53%(20/790)[8]。厦门市自2003年起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在厦门市内各级医疗机构内出生的新生儿。随着市民对儿童保健意识的提高,2014年起逐步开展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保健工作,受制于人力资源匮乏和技术设备紧缺等原因,目前,听力保健对象多为公立幼儿园内的户籍儿童。2014年厦门市流动人口达221万多人,15岁以下儿童近23.5万人[9],工业区内大部分流动儿童非厦门出生,学龄前跟随父母或(外)祖父母来厦生活,从未接受过听力保健及筛查,及时开展非户籍儿童听力保健健康教育工作尤为紧迫、需要。
人(%)
人(%)
人(%)
本次调查显示,工业区内非户籍儿童的家长对听力损失的关注程度均较高,所调查问题97%以上的家长均能肯定应答。这与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近年来开展的规范性儿童保健和积极宣传教育有关,流动人口家庭儿童卫生保健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虽然掌握一些儿童听力异常的表现情况,可实际掌握听力保健知识的却很少,预调查中家长知识掌握率仅为7.3%(11/150)。特别是儿童听力有损失的家长虽然知道孩子听力下降需要治疗,但如何规范治疗却一无所知,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以没有医保、工作忙、小孩大些再考虑等各种原因从未带儿童前往耳鼻咽喉专科就诊。工业区内工种多为流水线操作,家长普遍文化层次不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与儿童相处的家庭时间相对较少,这提示基层卫生保健人员对非户籍儿童的听力保健工作应采取“主动上门”、“错时服务”等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健康教育内容应以“损害儿童听力的常见因素”、“保护儿童听力的基本方法”等听力保健初级基础知识为重点,选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词语,规避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纠正“听不见才算聋”的错误认识。而以往医务人员认为尤为重要的预防中耳炎和听力筛查等相关知识,在第一时间并不能被家长们重视和接受,建议待儿童专科就诊时再面对面指导为宜。
本次调查还显示,工业区内非户籍儿童的家长更愿意选择网络和电话咨询的健康教育方式,这与陈小丽[10]、张中华[11]等人以往所做的调查结果明显不同。流动人口年轻化趋势明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家长的生活习惯,宣传栏、宣传手册等传统纸媒宣传手段已不再是首选。健康教育方式的恰当与否与教育活动的成败有着直接关系,基层卫生保健人员应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网站、微博、微信和手机电子报等新兴媒体的宣传手段,及时更新信息,实时在线咨询、互动。同时由于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中有着权威性和亲和力,所以调查中家长们选择最多的教育方式还是面对面的个别指导。而现实中无论是基层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大中型医院,医务人员工作量大,任务多,分身乏力,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健康教育[12],可见现有单纯依托公立医疗机构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非户籍家庭日益增长的听力保健知识需求。工业区内存在着村卫生所、厂矿卫生服务站、校医务室以及个体诊所、门诊部和民营医院等大量其他类型的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好其中的医务人员,探寻合适的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经统一培训后依托其他类型医疗机构,建立“医院—学校—工厂—社区”无缝性听力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Word Health Organization.Deafness and hearin loss[EB/OL].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00/n/,2015-3.
[2]张晶,魏梅,姚国英.上海市0~6岁非户籍儿童营养状况三年变化趋势评估[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9):907-912.
[3]WHO原著,韩德民主译.耳及听力初级保健教材(基础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张亚梅,张天宇.实用小儿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5]NDUKA I,AITAFO E,NDUKA E.Prevalence of hearing impairment amongst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Port-Harcourt Rivers State:Impl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of school health programme in Nigeria[J].Journal of medical investigations and practice,2014,9(3):120-125.
[6]ABDEL-HAMID O,KHATIB O M N,ALY A,et al.Prevalence and patterns of hearing impairment in Egypt:a national household survey[J].Eastern mediterranean health journal,2008,13(5):1170-80.
[7]南书玲.甘肃省0~6岁儿童听力障碍流行病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8]王幼勤,杨崇玲,许世文,等.贵州省0~14岁儿童听力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4):333-336.
[9]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厦门市流动人口结构情况表[EB/OL].http://www.fjhfpc.gov.cn/xxgk/zfxxgkzl/zfxxgkml/wsjstj/201412/t20141205_158193.htm,2014-12.
[10]陈小丽,严冬梅,陈云瑚.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知识需求的调查[J].当代护士,2010(11):63-64.
[11]张中华,胡细娥,刘庭惠.门诊患儿家长儿童听力保健认识的认知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2,26(11):3089-3090.
为新装修家庭推荐6种净化植物 篇8
新装修的家庭里,往往汇集了多种污染源,如建筑材料中的铅、石棉、聚乙烯等,尤其是甲醛、苯等挥发性的有害气体,能引起人们头痛、皮肤过敏,影响呼吸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力,长期接触,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
如何预防甲醛、苯等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呢7除经常开启门窗、加强通风外,在室内栽种绿色植物也是简便有效的方法。研究发现,植物主要依靠叶片的细微舒张吸收有害气体,同时,盆栽植物埋在土壤中的根茎以及微生物,在清除有害气体方面也功不可没。
当然,植物吸收甲醛或苯等污染物的功效也有一定限度。一般说来,轻度或中度污染,污染指标在国家标准3倍以下,效果较为理想。根据室内空气质量相关国家标准,甲醛含量在1小时内测定的平均值应低于每立方米0.1毫克,苯应低于每立方米0.11毫克。如果浓度过高,植物净化功效就不明显了。
绿色植物不仅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来净化空气,还有吸尘、减轻噪声、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改善室内小环境等功效。
值得选择的净化“高手”
在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室内植物中,哪些堪称净化居室空气的“高手”?我们向大家推荐以下几种植物。
1吊兰清秀洒脱。优雅宜人,被誉为“空中花卉”。
净化功效:24小时内,吊兰在8~10平方米的房间可吸收约86%的甲醛,还能净化火炉、电器,塑料制品散发的一氧化碳,过氧化氮,并分解由复印机释放出的苯。
注意事项:
·吊兰适合摆放于较高的桌面、花架、屋檐、橱顶等处,或做成花篮。
·夏季避免强光直射:冬季应放在室内防寒。经常向叶面喷水,以提高湿度,防止叶尖干枯。
2绿萝 枝蔓细柔,绿叶呈心形,光澜葱茏。
净化功效:绿萝能同时吸收空气中的苯、三氯乙烯和甲醛。一盆高度1.8~2.0米的绿箩,可净化35~50平方米的居室空气。
注意事项:
·绿萝生命力顽强,管理较为粗放,可种植成“绿萝柱”,或置于家具柜顶、高脚架上,任凭茎蔓垂挂。除居室外、厅堂、会议室、办公室等皆宜摆设。
·将植物放在通风良好的窗户附近,夏季防止强光直射,冬季保持室温不低于10℃。
3常春藤 枝叶稠密,柔长洒脱,品种繁多,秀丽飘逸。
净化功效:在24小时照明的条件下,1盆常春藤能消灭10平方米左右房间内90%的苯。
注意事项:
·常春藤耐阴性好,适合盆栽和室内垂直绿化,不论作盆栽,绑扎成支架,还是制作成吊盆,都很适宜。
·别忘了时常给植物叶面喷洒水雾,以保持鲜嫩并防止干裂。不宜让盆内的土壤过湿,以免烂根。
4芦荟叶厚多汁,翠绿光润,株形优美,花序艳丽。
净化功效:研究表明,在24小时照明的条件下,芦荟能吸收1立方米空气中90%的甲醛。
注意事项:
·盆栽芦荟适合在居室的厅堂摆放。
·平时注意让芦荟保持充足的阳光照射,盛夏则避免强光直射,以防被灼伤。
5虎尾兰叶耸立如剑。斑纹如虎尾,英武挺拔,醒目美观。
净化功效:研究表明,一盆虎尾兰可吸收10平方米左右房间内80%以上多种有害气体。两盆植株可使一般居室内的空气得到净化。晚间还可吸收二氧化碳,使室内空气清新。
注意事项:
·可以将虎尾兰栽种于紫砂花盆里,摆放在窗台、茶几、书桌等处。
虎尾兰容易养护,耐干旱,是非常好的室内观叶植物。浇水量不宜多,以防止根茎过湿,导致腐烂。凤裂绿叶光亮,苞片艳丽。
6花期持久,是现代都市十分流行的盆栽花卉。
净化功效: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0.05%,会使人感觉憋闷,在卧室摆放三四株凤梨类植物,如红心凤梨,能使二氧化碳浓度大幅降低。此外,空气凤梨对甲醛的降解率高达97%。
注意事项:
·凤梨需明亮光照,但盛夏光照过强,应适当摆放在阴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