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原文翻译

2024-06-26

管鲍之交原文翻译(通用6篇)

管鲍之交原文翻译 篇1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翻译鉴赏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八章,每章八句。是周幽王时的一个朝廷小官,因为不满于当政者皇父诸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社稷安危,只顾中饱私囊的行为而作的一首政治怨刺诗。《毛诗序》认为此诗作于幽王时,郑玄认为作于厉王时。阮元在《揅经室集》中对郑玄之说多有驳辨。据天文学家考订,此诗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周幽王六年夏历十月一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译文

九月底来十月初,十月初一辛卯日。天上日食忽发生,这真是件大丑事。月亮昏暗无颜色,太阳惨淡光芒失。如今天下众黎民,非常哀痛难抑制。

日食月食示凶兆,运行常规不遵照。全因天下没善政,空有贤才用不了。平时月食也曾有,习以为常心不扰。现在日食又出现,叹息此事为凶耗。

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可叹当世执政者,不修善政止灾凶。

皇父显要为卿士,番氏官职是司徒。冢宰之职家伯掌,仲允御前做膳夫。内史棸子管人事,蹶氏身居趣马职。楀氏掌教官师氏,美妻惑王势正炽。

叹息一声这皇父,难道真不识时务?为何调我去服役,事先一点不告诉?拆我墙来毁我屋,田被水淹终荒芜。还说“不是我残暴,礼法如此不合糊”。

皇父实在很圣明,远建向都避灾殃。选择亲信作三卿,真是富豪多珍藏。不愿留下一老臣,让他守卫我君王。有车马人被挑走,迁往新居地在向。

尽心竭力做公事,辛苦劳烦不敢言。本来无错更无罪,众口喧嚣将我谗。黎民百姓受灾难,灾难并非降自天。当面聚欢背后恨,罪责应由小人担。

绵绵愁思长又长,劳心伤神病恹恹。天下之人多欢欣,独我忧深心不安。众人全都享安逸,唯我劳苦不敢闲。只要周朝天命在,不敢效友苟偷安。

注释

(1)交:日月交会,指晦朔之间。

(2)朔月:月朔,初一。

(3)行(háng):轨道,规律,法则。

(4)四国:泛指天下。

(5)则:犹。

(6)于:读作“吁”,感叹词。于何:多么。臧:善。

(7)烨(yè)烨:雷电闪耀。震:雷。

(8)宁、令:皆指安宁。

(9)川:江河。

(10)冢:山顶。崒:通“碎”,崩坏。

(11)胡憯(cǎn):怎么。莫惩:不制止。

(12)皇父:周幽王时的卿士。卿士:官名,总管王朝政事,为百官之长。

(13)番:姓。司徒:六卿之一,掌管土地人口。

(14)家伯:人名,周幽王的宠臣。宰:冢宰。六卿之一,“掌建六邦之典”。

(15)仲允:人名。膳夫:掌管周王饮食的官。

(16)棸(zōu)子:姓棸的人。内史:掌管周王的法令和对诸侯封赏策命的官。

管鲍之交原文翻译 篇2

1 报刊经济类文章翻译的要求和策略

季羡林先生说:“翻译要的不仅是中外文语言功底, 更是经验、学养、见识、悟性和人品。” (柴晚锁、陈晓颖, 2011) 经济类文章博大精深, 翻译好此类文章, 译者不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还要对翻译策略熟练掌握。译者在不断探索语言规律、积累词汇、熟悉翻译套路的同时, 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经济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

1.1 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鲁迅先生对翻译标准的观点是:“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两面, 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对于经济类文章来说, 翻译标准除“忠实、通顺”外, 还应该“地道”。

所谓忠实, 首先指忠实于原作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内容完全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恣意删改的现象。忠实还指原作的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言风格等。译者不能对原作的风格任意破坏, 不能以译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尽可能还其本来面目 (王恩冕, 2005) 。

所谓通顺, 指译文必须通顺易懂, 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 没有逐字死译、硬译、语言晦涩、诘屈聱牙的现象, 也没有文理不通, 结构混乱, 逻辑不清的想象。 (王恩冕, 2005)

所谓地道, 是译文应体现出经济英语的特色, 遣词造句都经济界专业术语。

忠实、通顺、地道相辅相成。忠实而不通顺, 读者看不懂, 也就谈不上忠实;通顺而不忠实, 脱离原作的内容与风格, 通顺也就失去了基础, 使译文成为编纂的东西;忠实、通顺而不地道, 译文就不符合经济用语的表达习惯, 也就失去了经济文章的特色, 无论译文多么忠实、通顺, 都不能称得上是一篇好译文。因此, 在翻译此类文章的时候, 我们也要把地道作为翻译经济类文章的重要标准。

1.2 译者素养

报刊文章内容新、形式活、范围广。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和丰富的翻译经验, 还要具备渊博的背景知识, 天文地理、历史风俗、方言俚语、风土人情、商品知识、金融、经济、商务、时事及文学艺术都要略懂一二。 (贾毓玲, 2011)

经济类报刊有很多“行话”, 因此译者须采用经济界的习惯表达术语。若要地道地翻译这些经济术语, 译者就要平时多积累, 多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原文的内容背景, 尤其是最新的评述。

简言之, 要做好经济类文章的翻译, 译者就要是“万事通” (Jack of all trade) 。这个要求虽然很高, 但非高不可攀。只要孜孜不倦地学习, 持之以恒, 定能融会贯通 (涂和平, 2008) 。以下将从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原文分析如何做好英语报刊经济类文章的翻译。

2 从“韩素音翻译竞赛”原文浅析报刊经济类文章的翻译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规格最高的翻译竞赛, 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原文是从美国Economists杂志上摘录的一篇经济类文章。以下是对原文所做的详细分析和解读。

2.1 文章标题的翻译

报刊文章的标题有两大特点, 一是简明扼要, 一针见血;二是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原文标题是Are we there yet?从语法结构分析, 标题是“we are there yet”的疑问句。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 加以强调, 虽是反问句, 但是说话者对所问问题了如指掌, 这样的好处:可给人传达一种坎坷到达目的地的情感。根据实际情况可推断Are We There Yet表达的是美国摆脱金融危机的艰辛与不易, 以及国人为其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民主党和共和党为挽救美国经济纷纷献计献策。所以, 此处的there就是指美国彻底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如果我们把标题译为“我们抵达目的地了吗?”或者“我们离目标还有多远?”虽然译出了标题的字面意思, 但“目标”是指什么, 读者无从知晓。因此, 文章题目可译为:“漫漫复苏之路, 我们是否走完?”不仅把标题的字面意思译了出来, 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出美国人急于摆脱金融危机的迫切心情。

2.2“行话”的翻译

经济类报刊文章属于专业性文章, 因此, 其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专业术语。经济类文章中有很多“行话”, 其中不但包括专业术语, 还包括许多具有特定含义的普通词语, 同一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意思, 在经济行业中, 就是另一种说法。翻译此类词语时, 要注意普通词语的特定含义 (王恩冕, 2005) 。例如, weak为“经济疲软”;slump为“大幅走低, 下跌”;crawl along with growth为“缓慢增长”;tight monetary policy为“货币紧缩政策”;balance-sheets rebuilt为“重建资产负债表”;debt reduction为“债务减持”;fiscal boost为“财政刺激”;the mid-terms为“中期选举”;stall speed为“失速速度或最小速度”;economy is stronger为“经济走强”;mortgage debt为“按揭”等。

2.3 把握原文的语境

翻译要注意语境, 对于报刊文章的翻译, 更是如此。所谓语境,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某个词语、句子乃至段落所在的“上下文”;二是指与整篇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果不参照语境来理解词句, 那么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无法准确把握其真正含义 (王恩冕, 2005) 。英语名言曰:“No context, no text.” (没有语境就没有文本) , 进而没有语境就没有翻译。只有在语境中理解原文, 才能排除各种可能产生的歧义, 从而再现原文风采。笔者试从以下例子来分析语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实例1]America’s biggest problem is that its politicians have yet to acknowledge that the economy is in for such a long, slow haul, let alone prepare for the consequences.译为“美国最大的问题在于, 执政者们还没有意识到美国经济已注定无法绕开这段漫长、迟缓的发展历程, 遑论为其后果未雨绸缪了”。如果只是照搬字典意思, yet在肯定句中译为“现在、到目前为止”等意思, 因为yet一般是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这里却是肯定句。根据上下文语境, 肯定的意思是说不通的, yet应译为“还没有”。若yet译成肯定, 何来“最大的问题?”

[实例2]In fact, most of the growth in government to date has been temporary and unavoidable;译为“事实上, 政府迄今为止的扩张, 大部分都是临时性的、不可避免的”。其中“growth in government”译为“政府规模扩大”而不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单从这一句话是看不出“政府规模的扩大”之意。奥巴马政府改变态度, 转而认为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是美国政府机构的臃肿与庞大。所以此句的“”应译为“政府规模扩大”而非“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

人们常说“功夫在诗外”, 其实翻译要考虑的方面也早已超出了语言本身, 只有把握好特定的语境, 对文本既作宏观掌握又作微观分析, 字斟句酌, 翻译才能正确无误, 优美得体。

3 结束语

翻译报刊经济类文章往往会困难重重。新闻报刊不仅是报道新闻的媒介, 而且是使用新词的庞大机器和产生新词的巨大工厂。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背景知识, 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经济术语。若译者不懂经济类专业术语, 那么译文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无法再现原文的神韵和风格。若要译文忠实、通顺、地道, 那么译者首先必须对原文透彻理解, 然后将理解的东西用专业口吻加以确切表达。透彻把握原文精神实质, 产出形神兼得的高质量译文。透彻的理解和确切的表达虽非易事, 但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经济类文体的译者, 译出高水准的译文, 译者必须专心致志, 锲而不舍,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不断实践、总结经验, 这个目标终究是可以达到的, 译出的文章也会忠实、通顺、地道, 这个目标是所有从事经济类翻译的人员所要力争达到的目标。经济类翻译虽然是座看似高不可攀的山峰, 但只要我们有攀登高峰的勇气和信心, 终会到达山顶, 一睹经济翻译的风光。

参考文献

[1]柴晚锁, 陈晓颖.心解文泉涌意至笔云行——第22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参考译文讨论[J].中国翻译, 2011 (2) :82-84.

[2]贾毓玲.对中央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 2011 (1) :78-81.

[3]涂和平.外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4]王恩冕.如何翻译英语报刊经济文章[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5]伍锋.应用问题翻译: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奕喻》原文及翻译 篇3

《奕喻》原文及翻译

原文:

予观奕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馀。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奕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奕之优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奕者之不若己。

翻译: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到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彤弓原文翻译 篇4

我有嘉宾,中心贶之。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

我有嘉宾,中心喜之。

钟鼓既设,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

我有嘉宾,中心好之。

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注释:

彤弓:漆成红色的弓,天子用来赏赐有功诸侯。弨:弓弦松弛貌。

译文:

红漆雕弓弦松弛,赐予功臣庙中藏。

我有这些好宾客,赞美他们在心上。

钟鼓乐器陈列好,终朝敬酒情意长。

红漆雕弓弦松弛,赐予功臣家中收。

我有这些好宾客,喜欢他们在心头。

钟鼓乐器陈列好,终朝劝酒情意厚。

红漆雕弓弦松弛,赐予功臣插袋里。

我有这些好宾客,赏爱他们在心底。

钟鼓乐器陈列好,终朝酬酒情意密。

赏析:

据古代的铜器铭文及《左传》等书的记载,周天子用弓矢等物赏赐有功的诸侯,是西周到春秋时代的一种礼仪制度。《彤弓》这首诗就是对这种礼仪制度的形象反映。《毛诗序》说:“《彤弓》,天子赐有功诸侯也。”可见《彤弓》一诗的主旨是歌颂周天子举行宴会,将彤弓赐予有功诸侯之事。

诗一开头没有从热烈而欢乐的宴会场面人手,而是直接切入有功诸侯接受赏赐的隆重仪式,将读者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诗人所要突出描写的环节上。“彤弓弨兮,受言藏之。”短短两句既写出所赐彤弓的形状和受赏者对弓矢的珍惜,又间接表达了受赏者的无限感激之情。这样开头看起来有些突兀,然而正显示了诗人突出重点的匠心。“我有嘉宾,中心贶之”的“我”代指周天子。按照叙说逻辑,这两句本应居于开头两句之前,诗人安排在开头两句之后,补充说明事情的原委,不仅没有产生句子错位的混乱感觉。而且使全诗显得曲折有致。周天子把自己的臣下称为“嘉宾”,对有功诸侯的宠爱之情溢于言表。“中心”二字含有真心诚意的意思,赏赐诸侯出于真心,可见天子的情真意切。“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宴会场面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表面看是周天子为有功诸侯庆功,实际上是歌颂周天子的文治武功。

三章与第一章意思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词上作了一下调整,反复吟唱,个别字句的调整一方面避免了简单的重复,给读者造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不断加强对读者情绪的感染,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细节的变化。如周天子对有功诸侯开始是“中心贶之”,继而“中心喜之”,最后发展到“中心好之”,主人的心理变化仅仅用个别不同的字的调整就衬托了出来。再如宴会场面从“一朝飨之”到“一朝右之”再到“一朝酬之”,个别字词的变化既说明了文武百官循守礼法的秩序,又可以看出热烈的气氛不断升级。

潜原文,翻译,赏析 篇5

潜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

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

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

乌衣事,今难觅。

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译文:

柳树已是长条如带,榆荚也结实如古钱。清明、寒食两节已过。天晴了,满园游玩的仕女,满城笙歌。阳光照耀,满树红花红得艳丽;雨后远山,座座青翠欲滴。向江南问讯:谁会来这乌衣园探寻?是我这个江南的客人。

乌衣巷的模样今天还似往昔,可乌衣巷中的往事今日已难寻觅。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地,看到的也不过是苍茫暮色中残阳渐坠西。我来这里游赏本想除去为官经历上的烦意,眼前所见,倒为古今沧桑生出无数悲切和忧郁。且端着酒杯让我随意畅饮,莫虚度了这天气晴朗和花红柳绿的光阴。

注释:

柳树已是长条如带,榆荚也结实如古钱。清明、寒食两节已过。天晴了,满园游玩的仕女,满城笙歌。阳光照耀,满树红花红得艳丽;雨后远山,座座青翠欲滴。向江南问讯:谁会来这乌衣园探寻?是我这个江南的客人。

乌衣巷的模样今天还似往昔,可乌衣巷中的往事今日已难寻觅。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地,看到的也不过是苍茫暮色中残阳渐坠西。我来这里游赏本想除去为官经历上的烦意,眼前所见,倒为古今沧桑生出无数悲切和忧郁。且端着酒杯让我随意畅饮,莫虚度了这天气晴朗和花红柳绿的光阴。

赏析:

“柳带榆钱”,写的是春末景况,故下句云“又还过,清明寒食”,深有光阴荏苒之感。清明时节正是出游的好时候。下面就写游园所见。“天一笑”,指天晴,化用杜甫的“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罗绮”,此代指游女。这几句写游乐盛况:连天公也显得特别高兴绽开笑脸。游女如云,笙歌满耳,一片欢乐。而此时花园里的景色也格外清丽,正是雨后初晴之时,经过春雨的滋润清洗,花红欲染,山青如滴,色彩分明,十分夺目。以上数句,作者把游人、景物、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写得那么美好,他的心情应当是愉快的,但实际却非如此。“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他是此地的官员,来游此地的池馆即乌衣园,却感到是作客(“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感到与此地游人、景物很不融洽,可见其心情的悒郁。这里是反衬写法,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呢?大概是由于仕宦的不如意。前一年年底他曾一度以淮西总领兼沿江制置使并知建康府,那是两件很重要、也很能见才干的职务,可是为时不久就停兼了。管理钱粮的总领比起威行一方的军政长官未免有些冷落,再加上其兄吴渊的投闲置散,自然会产生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这一个是用乐景写哀,达到了十倍其哀的效果。

上片结拍以问句题明“江南客”今日来游乌衣园,下片顺理成章地转入怀古。“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王谢的德行已成历史,今天不复存在,所以难觅。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于是自然生出物是人非之感。“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晚烟斜日”,景象何其萧条。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这里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诗句,但用意不同。

潜原文,翻译,赏析2

宿龙兴寺

唐代 綦毋潜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译文

造访龙兴寺,夜深忘记了归去;青青古松树,掩映佛殿的大门。

方丈室里宽敞干净,灯火通亮;和尚披衣系着佛珠,吟诵诗文。

心地像阳光般明亮,纯洁透明;佛法如莲花般圣洁,微妙清静。

天女撒下的花朵,飘落佛前;衔花翻飞的鸟儿,离去无声。

注释

龙兴寺: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西南。

香刹:寺院。此指龙兴寺。

忘归:忘返。

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

比丘:和尚。

心:禅心。

青莲:青色莲花,佛书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来讲佛法。

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简析

此诗写龙兴寺环境清凉寂静,寺内的僧人善良勤勉,日夜为香客祈福,对佛法的钻研很勤奋。诗人具体通过“灯明方丈室”、“青莲喻法微”来点明。作为辅助,诗人用了“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净”两个句子,逻辑上很严密。为了展现龙兴寺环境的优美,诗人用到了对比这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殿内是低低的诵经声,殿外却有山禽自由来去。俗话里常用“门可罗雀”形容人家的偏僻冷清,这里诗人就用“处处衔鸟飞”来写照寺内庭园中的清静。佛门之内不得喧哗吵闹是常理,用易于明白的修辞来表现其实也显露了诗人的修养,这样写寺庙是很妥当的。当然如果这里把“处处衔鸟飞”理解成是与僧人心静之态做对比,更突出了龙兴寺和尚的修为,也是可以的。

有寺无僧不成灵静,有僧无寺不成雅意。龙兴寺既有古刹的风貌,又有修行高深的僧侣,所以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创作背景

綦毋潜一生游宦四方,曾经寄宿过很多寺院。此诗是诗人在龙兴寺过夜有所感而作。

潜原文,翻译,赏析3

周颂·潜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翻译

美好漆水和沮水,多种鱼类在栖息。有那鳣鱼和鲔鱼,还有鲦鲿和鰋鲤。用来祭祀献祖先,求得福祉永绵延。

注释

猗与:赞美之词。

漆沮:两条河流名,均在今陕西省渭河以北。

潜:通“槮(sēn)”,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

鳣:鳇鱼,无鳞,肉黄,大者可达二、三丈长。

鲔:鲟鱼,长一、二丈。

鲦:白条鱼,长仅数寸,状如柳叶,鳞细而白。

鲿:黄颊鱼,尾微黄。

鰋:鲇鱼,无鳞。

享:祭献。

介:助,一说祈求。

景:大。

鉴赏

《周颂·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从诗中所写的鱼的数量之多(“潜有多鱼”)、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史记·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周颂·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在这首诗中,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最后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但鱼依然存在,因为“鱼”与“余”谐音。《周颂·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鱼,这便有理由推断: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年画,民间除夕席上对鱼不动筷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习俗,和《周颂·潜》所描写的祭祀是一脉相承的。《周颂·潜》应当被视为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周颂·潜》篇幅简短,却罗列了六种鱼名;漆、沮二水具体写出,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中的一首能够进入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创作背景

《周颂·潜》是记述春祭供鱼盛况的乐歌。《毛诗序》云:“《潜》,季冬荐鱼,春献鲔也。”按此说法,这首诗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关于鱼的品种,孔疏的解释是:“冬则众鱼皆可荐,故总称鱼;春唯献鲔而已,故特言鲔。”

潜原文,翻译,赏析4

原文: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代: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金门一作:君门)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孤村一作:孤城)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译文: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金门一作:君门)

你应试落第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孤村一作:孤城)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村艳丽多彩。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释: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遂(suì)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wēi)。

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金门一作:君门)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江淮(huái)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京洛:指东京洛阳。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临长道:一作“长安道”。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行当浮桂棹(zhào),未几拂荆扉(fēi)。

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未几:不久。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huī)。(孤村一作:孤城)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适,偶然的意思。“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潜原文,翻译,赏析5

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翻译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注释

此君:用晋王徽之典故。

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赏析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权,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潜原文,翻译,赏析6

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译文:

漆水和沮水景色秀美,蕴藏着富饶的渔业资源。鳣鱼鲔鱼不计其数,鲦鲿鰋鲤也群出波间。捕来鲜鱼恭敬奉祀,祈求祖先赐福绵延。

注释:

⑴猗与:赞美之词。漆沮:两条河流名,均在今陕西省。⑵潜:通“槮(sēn)”,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⑶鳣(zhān):大鲤鱼。鲔(wěi):鲟鱼。⑷鲦(tiáo):白条鱼。鲿(cháng):黄颊鱼。鰋(yǎn):鲇鱼。⑸介:助。景:大。

赏析:

漆、沮二水是周王朝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印记。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矣。周道之兴自此始。”周颂中的作品很少提及具体地名,而提及具体地名即与祭祀对象有关,如《天作》言“天作高山”,高山即岐山,是大王(即古公亶父)率民迁居之所,《诗集传》认为“此祭大王之诗”(大王亦曾渡漆、沮,但在公刘之后,所以以岐山为标志)。与《潜》不同的是,《天作》点明了“大王荒之”。《潜》诗中没有写出公刘,但公刘是周道由之而兴的关键人物,他在漆沮的经历当是周人熟知的典故,《潜》的祭祀对象必然是公刘,无须点出而自明。由此亦可知,周人赞美漆沮,不仅是基于二水的美丽富饶,更是带着强烈自豪的主观色彩。

《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照《毛诗序》的说法,《潜》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季冬荐鱼,春献鲔也。”关于鱼的品种,孔疏的解释是:“冬则众鱼皆可荐,故总称鱼;春唯献鲔而已,故特言鲔。”从字面看似乎可通,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总称鱼”的鱼是否包括鲔,就字面即颇难断定。其实,“春献鲔”是因为鲔在春夏间从海溯河而上产卵,其时方可捕得,冬天无法以“鲔”为荐,“总称鱼”的鱼自然不能包括了。

从鱼的数量之多(“潜有多鱼”)、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在这首诗中,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最后_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但鱼依然存在.因为“鱼”与“余”谐音,《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鱼,这使读者有理由推断: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年画,民间除夕席上对鱼不动筷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习俗,和《潜》所描写的祭祀是一脉相承的。《潜》应当被视为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潜》篇幅简短,却罗列了六种鱼名;漆、沮二水具体写出,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中的一首能够进入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潜原文,翻译,赏析7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坠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鉴赏

曹豳因敢于在皇帝面前直言劝谏而与同时代的王万、郭磊卿、徐清叟被称为“嘉熙四谏”。王潜斋,即是王埜,曹豳与王埜(号潜斋)同为浙江人,同在宁宗朝先后中进士第,在政治上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国进步主张。

王埜的《西河》,一开篇就责问苍天,曹词则直率地直指到人,责问“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这是不言自明的。王词引理宗端平元年献陵图一事以泄内心的忧国结愁,曹词则化用曹操《蒿里行》诗名“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入词,对人民横遭屠戮的惨状满怀同情,深感悲愤,对南宋当权者昏庸腐败、丧权辱国的行径含恨不已,语带讥刺。王词叹老抱恨,感慨“千古恨,吾老矣。”曹词宽慰他不必空自悲伤:“谩哀痛,无及矣!”王词吊淮水、望江水,扼腕泪,悲愤难已。曹词用新亭对泣事,感叹并讥刺南宋当权者无意恢复中原,优柔寡断,丧权误国,隐含王导语:“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激励友人共同寻求抗战救国的良策,来匡正天下。王埜当时被劾下台,不在其位,词中慨叹纵有雄心,无所寄托。曹豳则感叹如今有才能的人被埋没于草野之间,扶危安邦的大任由谁来担负。其实,曹词有着弦外之音:“高卧闾里”隐居不仕的王埜,正是可以负起国家安危之责的人材。

因此,两首词的结韵表现出了作者的各自情怀:王埜在沉痛中虚幻地呼唤着历史人物张骞,曹豳却能冷静地着眼于客观现实,将目光真诚地投向自己的老友:“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犹未?”积极唤起处于绝望中的王埜,坚信他不久将东山再起,能够象张骞一样扶危安邦,收复中原。

将曹豳和词与王埜原词两相比照,不难看出,曹、王两人是志同道合的斗士,也是文学领域的知音。两人词作在格调上相互契合,在旨意上同气相求。

这首词运转自如,熨贴无间,在词的格律上与王词既环环相扣,又自然流丽,在词的情致上与王词既息息相应,又新意叠出。曹词的整个基调比王词显得高亢,激越,明快,其中充满对战友与词友一片拳拳期许之忱。当然,这也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期待。

潜原文,翻译,赏析8

原文: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注释

五十年功: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间。玄宗在位实际44年,“五十年”为大约数字。

华清花柳:花柳,一作宫柳。华清,华清宫,在陕西临潼骊山。

咸阳草:咸阳,秦始皇建都之地。

五坊:后人指不务正业之人为“五坊小儿”。

斗鸡儿:指唐玄宗爱好斗鸡,玩物丧志。

酒肉堆:批生活豪华。

胡兵:指安禄山叛乱部队。安禄山本营州柳城胡人。史思明亦为胡人。

逆胡:指安禄山、史思明。

奸雄才:奸诈欺世的野心家。

勤政楼:唐玄宗建,为明皇赐宴设酺之处。全称“勤政务本之楼”。

披靡:溃败。

传置荔枝:由于骏马兼程急递,诸许多马因递送荔枝而累死。

著碑铭德:撰写碑文铭记功德。

陋:此指浅俗。

子仪:郭子仪,唐代名将,唐玄宗时,累迁朔方节度使,平安史之乱有功,封汾阳王。

光弼:李光弼,唐代名将。平安史之乱有功,授天下兵纪都元帅,封淮郡王。

不自猜:一作“不用猜”。猜,此指被猜疑。

天心悔祸:上天不欲重复其错误。

夏商有鉴:一作“夏为殷鉴”。

简策汗青:古时书籍由竹简编成,为便于书写和长久保存,则必须将竹简在火药味上烤干,炙烤时竹简出水如汗一般,故曰汗青。此简策汗青代指史册。

张说、姚崇:二人均为唐玄宗时宰相。

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

国老:告老退休的卿大夫。此指郭子仪、李光弼等平息安史之乱的功臣。

妃子:指杨贵妃。虢、秦、韩国:杨贵妃三姊分封之地。

羯鼓:乐器,以山桑木为之。状如漆桶,下承以牙床,以两杖击之。唐玄宗素喜音律,尤撤擅长击羯鼓,人称为“八音领袖”。

方响:乐器。“春风”

句:指明皇与贵妃击鼓作乐时,使得春风也不敢吹起尘埃。

去天五尺:此极言其高。

抱瓮峰:即瓮肚峰。

奸人心丑:奸人,奸诈之人,此指李辅国等,心地险恶。

西蜀万里:安史之乱时,玄宗逃至西蜀(今四川)。

反:同“返”。

南内:长安有大内、西内、南内三宫,南内即兴庆迷路,本唐玄宗听政处。安史之乱平息后,玄宗回到长安,肃宗信用李辅务国,迁玄宗于西内,故谓“南内一闭”。

将军:指高力士,高力士于公元748年(天宝七年)加至骠骑大将军。

称好在:好在,好生,莫乱来。

辅国用事:辅国,李辅国,玄宗时为阉奴,得肃宗信任,权势日益显赫。用事,当权。

张后:肃宗皇后,与李辅国勾结专权,后为李辅国杀。

赏析

此诗深刻分析了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诗中不仅将腐化昏聩的唐明皇和诸般谄媚误国的佞臣一同作了鞭挞,总结历史的教训,而且影射了北宋末年腐败的朝政——君主无能,臣僚尔虞我诈。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对当权者予以劝戒,表现了诗人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李清照早年和张耒《读中兴颂碑》诗所作。北宋中后期,统治阶级上层发生了剧烈的党争。最初的斗争是由王安石派的变法和司马光派的反变法而引起的。延续到后来,两派政治力量你上我下,互相倾轧,大起大落。而一旦执政以后,本派内部又迅速分蘖化,争夺益甚。

潜原文,翻译,赏析9

原文: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译文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释

(1)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季通,荆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维好友。

(2)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

(3)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4)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

(5)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6)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7)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这两句诗说綦毋潜落第后将取道洛阳经过江淮回家乡。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京洛:指东京洛阳。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8)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9)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

(10)未几:不久。

(11)“吾谋”句:左传记载:“士曾行,绕朝赠之以策(马鞭)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偶然的意思。“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12)知音稀:语出《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第286页 .

2、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1990年6月版 :第21-23页 .

3、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年12月版 :第82-83页 .

赏析: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潜原文,翻译,赏析10

原文:

周颂·潜

[先秦]佚名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美好漆水和沮水,多种鱼类在栖息。有那鳣鱼和鲔鱼,还有鲦鲿和鰋鲤。用来祭祀献祖先,求得福祉永绵延。

注释

猗(yī)与:赞美之词。漆沮(jù):两条河流名,均在今陕西省渭河以北。

潜:通“槮(sēn)”,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

鳣(zhān):鳇鱼,无鳞,肉黄,大者可达二、三丈长。鲔(wěi):鲟鱼,长一、二丈。

鲦(tiáo):白条鱼,长仅数寸,状如柳叶,鳞细而白。鲿(cháng):黄颊鱼,尾微黄。鰋(yǎn):鲇鱼,无鳞。

享:祭献。

介:助,一说祈求。景:大。

赏析:

《周颂·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从诗中所写的鱼的数量之多(“潜有多鱼”)、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史记·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周颂·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在这首诗中,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最后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但鱼依然存在,因为“鱼”与“余”谐音。《周颂·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鱼,这便有理由推断: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年画,民间除夕席上对鱼不动筷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习俗,和《周颂·潜》所描写的祭祀是一脉相承的。《周颂·潜》应当被视为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周颂·潜》篇幅简短,却罗列了六种鱼名;漆、沮二水具体写出,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中的一首能够进入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潜原文,翻译,赏析11

原文: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译文

美好漆水和沮水,多种鱼类在栖息。有那鳣鱼和鲔鱼,还有鲦鲿和鰋鲤。用来祭祀献祖先,求得福祉永绵延。

注释

猗(yī)与:赞美之词。漆沮(jù):两条河流名,均在今陕西省渭河以北。

潜:通“槮(sēn)”,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

鳣(zhān):鳇鱼,无鳞,肉黄,大者可达二、三丈长。鲔(wěi):鲟鱼,长一、二丈。

鲦(tiáo):白条鱼,长仅数寸,状如柳叶,鳞细而白。鲿(cháng):黄颊鱼,尾微黄。鰋(yǎn):鲇鱼,无鳞。

享:祭献。

介:助,一说祈求。景:大。

赏析:

漆、沮二水是周王朝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印记。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矣。周道之兴自此始。”周颂中的作品很少提及具体地名,而提及具体地名即与祭祀对象有关,如《天作》言“天作高山”,高山即岐山,是大王(即古公亶父)率民迁居之所,《诗集传》认为“此祭大王之诗”(大王亦曾渡漆、沮,但在公刘之后,所以以岐山为标志)。与《潜》不同的是,《天作》点明了“大王荒之”。《潜》诗中没有写出公刘,但公刘是周道由之而兴的关键人物,他在漆沮的经历当是周人熟知的典故,《潜》的祭祀对象必然是公刘,无须点出而自明。由此亦可知,周人赞美漆沮,不仅是基于二水的美丽富饶,更是带着强烈自豪的主观色彩。

《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照《毛诗序》的说法,《潜》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季冬荐鱼,春献鲔也。”关于鱼的品种,孔疏的解释是:“冬则众鱼皆可荐,故总称鱼;春唯献鲔而已,故特言鲔。”从字面看似乎可通,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总称鱼”的鱼是否包括鲔,就字面即颇难断定。其实,“春献鲔”是因为鲔在春夏间从海溯河而上产卵,其时方可捕得,冬天无法以“鲔”为荐,“总称鱼”的鱼自然不能包括了。

从鱼的数量之多(“潜有多鱼”)、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在这首诗中,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最后_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但鱼依然存在.因为“鱼”与“余”谐音,《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鱼,这使读者有理由推断: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年画,民间除夕席上对鱼不动筷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习俗,和《潜》所描写的祭祀是一脉相承的。《潜》应当被视为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潜》篇幅简短,却罗列了六种鱼名;漆、沮二水具体写出,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中的一首能够进入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潜原文,翻译,赏析12

原文: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逢。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译文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落第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村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韵译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象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释

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季通,荆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维好友。

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

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

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远:这里指不能入金马门。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这两句诗说綦毋潜落第后将取道洛阳经过江淮回家乡。

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清明前一天或两天),断火三日。京洛:指东京洛阳。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临长道:一作“长安道”。

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

未几:不久。

“吾谋”句:左传记载:“士曾行,绕朝赠之以策(马鞭)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偶然的意思。“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知音稀:语出《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赏析:

【评析】:

这是一首劝慰友人落第的诗。

落第还乡之人,心情自然懊丧。作为挚友,多方给予慰籍,使其觉得知音有人是极为重要的。全诗着意在这个主旨上加以烘染,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感慨,有勉励。写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励挚敬,吟来令人振奋。

潜原文,翻译,赏析13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及注释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héng)娥:被(pī)白发,欺人奈何?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zhuó)去桂婆娑(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赏析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潜原文,翻译,赏析14

原文: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译文:

游到香刹龙兴寺,所见的美景令我忘了回去的时辰,于是只得寄宿一夜,夜色中,大殿高高的门扉上映出了古松清晰的影子。方丈的禅室里灯火通明,几个晚课的僧人正在拨动着念珠诵经。白天这些僧人会向香客们布道,就是阐明佛教宗义,师傅们好像口吐莲花,将佛法的精神解释得高深广大。这时候殿外会停留一些鸟雀,殿内的法事并不会惊扰它们的自由飞翔。

注释:

游到香刹龙兴寺,所见的美景令我忘了回去的时辰,于是只得寄宿一夜,夜色中,大殿高高的门扉上映出了古松清晰的影子。方丈的禅室里灯火通明,几个晚课的僧人正在拨动着念珠诵经。白天这些僧人会向香客们布道,就是阐明佛教宗义,师傅们好像口吐莲花,将佛法的精神解释得高深广大。这时候殿外会停留一些鸟雀,殿内的法事并不会惊扰它们的自由飞翔。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

(1)龙兴寺: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西南。

(2)香刹:寺院。此指龙兴寺。

(3)比丘:和尚。

(4)心:禅心。

(5)青莲:青色莲花,佛书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来讲佛法。

(6)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译文]

管鲍之交原文翻译 篇6

1. 风格的定义

要想解决怎样在翻译中重现原作的风格这个问题, 就首先要解决什么是风格这个问题。

人们对于风格有不同的定义, 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种:一种观点认为风格是作者怎样遣辞造句。另一种观点认为风格是作者人格, 精神的体现, 它弥漫在文章当中, 风格即人, 风格即文章。这两种定义可以看作是Leech总结的风格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两体论和一体论。两体论认为风格是作者的表达方式或者是思想的外衣;一体论则认为风格与内容是不可分的。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风格包含有许多种层次。在中国古人看来, 物并不是, 至少不仅仅是一个质实的团块, 一个界限分明的实体而是一个由实到虚层次性的存在。这个由实到虚的层次, 细分有形象气神等。 (成复旺1998:212) 风格也是如此, 它既包括文章的遣辞造句, 即“形象”也包括文章的意境, 气韵, 神采, 即“气神”。这种观点更为全面客观。

需要指出的是在风格的诸多层次中, 文章的意境气韵也就是“气神”这两个层次更为重要。曾国藩曾经谈到:“雄奇以行气为上, 造句次之, 选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 句不古雅而气能古雅者。是文章之雄奇, 其精处在行气, 其粗处全在选句选字也。” (曾国藩1999:61) 这一段话说明在“气神”层次上的风格是统驭全文, 至为重要的;而表现在“形象”方面的风格则是隶属于“气神”的, 是“气神”的具体阐发, 但也是风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原作的风格的再现

如果认为风格是作者怎样遣词造句, 那么要想在翻译中重现原作的风格, 语言分析则是基础。许多语言学家都执有这种观点。例如伦敦学派的弗斯, 他认为翻译时“必须在语法, 词汇, 词的搭配和言语的使用场合等四个层次上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没有这种分析作为基础, 就达不到完全的翻译。” (谭载喜2000:249) 但是用这种方法并不见得能够判断出原作的风格。正象Leech在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第2章结尾部分指出的:

(1) 有关一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不能够完全列举出来的。

(2) 不同的人所选择的描述对象即语言材料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3) 列举出来的作者的写作特点同风格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由 (1) 和 (2)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通过作者的语言特点来判断他的作品的风格是不可靠的, 因为所列举的语言特点是有限的, 并且所选举的语言材料可能并不具有典型性。从 (3) 可以看出来即使我们列举出许多作者的写作特点, 这也并不能让我们对作品的风格有一个清晰, 明确的认识。

如果采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作品的风格, 那么在翻译时译者多采用对等法 (模仿法) , 即翻译出风格的形式标记。这样的翻译有一个不可克服的缺点:只顾逐字, 逐词, 逐句的翻译, 不顾文章的意境气韵。所以翻译出来的文章, 不是一气呵成的整体, 而是七拼八凑起来的大杂烩, 自然失去原作的风格。另外语言之间尤其是汉语和英语之间句法结构相差很远, 想通过模仿来传递原作的风格是不切实际的。并且仅仅通过形似来传达原作的风格也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妨把翻译比做临画。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还有古人说:“今之画纵得形似, 而气韵不生。” (成复旺1998:226) 由此可以看出仅仅有形似是不能传递出原作的风格的。

3.《尤利西斯》两个译本的分析

下面我将具体分析《尤利西斯》的两个译本来阐述译者是怎样通过再现原文的意境再现原文的风格的。

20世纪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以其博大精深, 晦涩难懂著称。金堤, 萧乾和文洁若都先后翻译了《尤利西斯》。他们都是翻译大家, 对待翻译的态度严肃, 认真, 两个译作都再现了原作的风格。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再现原文的意境再现原文的风格。

我们可以从三位译者在翻译时都加入了原文并没有的主观色彩来判断他们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再现原文的意境再现原文的风格。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例1原文:She was no more:the trembling skeleton of a twig burnt in the fire……金堤把这句话翻译成:他已经不复存在:一根在火中烧化了的小树枝, 只留下颤巍巍的残骸。从原作中我们看不到“只”的对等词, 相信金堤作为一个严肃认真的翻译者也一定会注意到这一点。那么他为什么还保留了这个“只”字呢?因为金堤是在翻译原文的意境, 而不是在翻译字词。相信他在翻译时, 通过对原文深刻的解读, 原文的意境在他的脑海里显现,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孤苦伶仃的母亲的形象, 这样当落笔成为译文时, 这个“只”字就自然而然, 必不可少的出现了。可以说这个“只”字貌似不忠实, 但对金堤来说却忠实地反映了原文的意境。

例2A poor soul gone to heaven:and on a heath beneath winking stars a fox, red reek of rapine in his fur, with merciless bright eyes scraped in the earth, listened, scraped up the earth, listened, scraped and scraped.

金堤把它翻译成:一个可怜的灵魂升了天:而在闪耀不已的繁星底下, 在一块荒地上, 一只皮毛带着劫掠者的红色腥臭的狐狸, 眼中放射出残忍的凶光……

金堤在这里把merciless bright eyes译成眼中放射出残忍的凶光。如果把凶字改译成亮字, 则更忠实于原文, 相信金堤也一定注意到了这一点.那他为什么还是保留了这个“凶”字呢?原因还是他在翻译原文的意境而不是字词。翻译这一段时, 出现在他脑海里的意境中的是一只凶狠残忍的狐狸, 这样落笔成文时, 金堤身不由己, 把凶字加了进去。

萧乾, 文洁若在这里把merciless bright eyes译成一双残酷的眼睛贼亮贼亮的。这里如果把贼亮贼亮译成亮晶晶则更忠实与原文。基于同样的原因, 萧乾下笔时, 身不由己, 把贼字加了进去。

以上例句选自《尤利西斯》第2章的片段。

总结

本文从风格的定义谈起, 认为风格是由“形象气神”多种层次构成的, 体现在语境和意境当中。但是“气神”这两个层次最为重要, 统驭全文, 所以要想翻译出原文的风格, 就得翻译出原文的意境, 而不能逐字逐词的翻译。

参考文献

[1]成复旺.艺文理论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2]赵则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4.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4]奈达.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中国翻译, 2000, (5) .

[5]崔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豁免下一篇:窗口服务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