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中国心》阅读答案

2024-10-17

《永远的中国心》阅读答案(精选10篇)

《永远的中国心》阅读答案 篇1

七十年代中期,曾宪梓创立金利来并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他首先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那一天,曾宪梓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当曾宪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geming后,家乡的工厂、学校和民居已变得破烂不堪,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如解放前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能留在国内参加经济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母亲未尽天职的惭愧之情油然而生。曾宪梓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这十几年来,他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宪梓常对人们说:解放前我的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小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机会重返校园。我就是靠着国家的助学金才得以顺利读完中学、大学的。所以我要尽职尽责地回报祖国、回报家乡。一九七七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从那时起,曾宪梓就规定自己每年要按实际能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解决各种难题,开始每年五十万以上,以后每年递增,从一百万、三百万、五百万、一千万他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由曾宪梓捐资一亿港元与国家教委合作设立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基金会将奖励内地的优秀教师,其中主要侧重于师范院校的教师。

曾宪梓多年来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更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诚挚的爱心。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于是,曾宪梓利用家乡足球之乡的优势,投资兴建足球场,捐资举办足球邀请赛,资助各大足球队外出比赛。热爱足球的曾宪梓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上,对于中国的整个体育事业,他都不遗余力地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无论是洛杉矶奥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曾宪梓都亲自设计、亲自选料,制作出数千条绣有中国奥委会徽的深红色优质领带,赠送给中国体育代表团。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满载而归,获得辉煌的成绩,名列世界第四,曾宪梓兴致勃勃地给每一位获金、银、铜牌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工作人员发放巨额奖金。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曾宪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他决定出资发起金利来、银利来偕百家名店支持北京申办二0奥运会大型活动。曾宪梓说: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布: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曾宪梓说:祖国和家乡是生我、养我、育我成长的地方,祖国有恩于我,我必须终身回报祖国。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

曾宪梓,一个将自己的躯体、灵魂、金钱乃至生命与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起的中国人,似乎随时都可以为他的祖国喷洒满腔热血。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社会里,曾宪梓的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高风亮节,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中国,响当当、亮堂堂的中国,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凝聚力走向崛起、走向腾飞的中国,应该为成功地拥有和培养出这样杰出、这样忠心的儿子而自豪。

(节选自夏萍《曾宪梓传》)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 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曾宪梓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规范里最首要、最核心的二字就是忠孝,也就是对国家要忠诚、对家乡人要孝悌。中国这两个字,在曾宪梓的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

B.曾宪梓对家乡的捐助是多方面的。在家乡投资建厂,是帮助家乡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而资助体育事业的目的则完全不同,是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尊严,是比物质层面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C.曾宪梓也知道,靠他一个人是不能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但如果通过个人的努力,影响和团结众多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那么这种力量就非同小可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先进民族也就为期不远了。

D.曾宪梓以拳拳赤子之心,倾力回报祖国的高风亮节、大义之举,与当今社会某些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比,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

E.记述重要人物,特别讲究客观、真实、准确。本文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而是采用对照式结构,将曾宪梓在解放前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的悲惨遭遇和解放后在香港创业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14、简析曾宪梓先生的心路历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人说,曾宪梓如此大规模的捐资,不否认他有爱国心,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巧妙地做商业广告,因为他毕竟是企业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5分)BD(B还表明了他因自己对胡笛不信任的心理被识破而感到羞愧;D应该是从容、镇定,内心无愧。)

14.(4分)①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②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石丁对胡笛的不信任,借此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13、B、E(5分,对一项给3分)(B而资助体育事业的目的则完全不同错误,原文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E.本文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错误,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总叙分叙:经济、教育、体育总结。本文有对比的内容,没有段与段之间的对照式结构)

14、解放前家里很穷,被歧视,辍学(内心痛苦)新中国成立后重返校园,读完中学、大学(心存感激)七十年代创业成功,开始回报祖国、回报家乡(知恩图报,或:希望民富国强)(4分。要求指出心理感受)

15、a.不同意。祖国富强,人民富裕是他的最终目的,不是贪图金钱。b.同意。言之成理即可。(6分)

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篇2

2006年中秋节前夕,时年81岁的家住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曾是日本女兵的伊藤郁子,通过电话向远在日本的家人问候。她说:“……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更爱社会主义中国,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伊藤郁子,系江苏省如皋市政协委员,享受县处级待遇的离休干部。她已在该市如城镇这座古老的小镇生活了52个春秋。伊藤郁子,熟悉她的当地人都爱亲切地称她为伊藤。伊藤,这位爱樱花爱日本,更爱中国的中国籍日本人,近日接受了笔者的独家采访。

20岁的日本女兵

1925年10月21日,伊藤出生于日本北海道附近岩手县郊区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伊藤管治系岩手县农林局专员,母亲伊藤为江是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在兄妹四人中,伊藤排行老三,她从小喜欢游泳,每年暑假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海边,练得一身好水性。

1945年春,毕业于日本盛冈市红十字会护士学校的伊藤,和其他79名护士被派往自己国家发动的侵华战争的东北战场,伊藤被分配在日军驻中国东北第一陆军野战医院当护士。自从踏上这片被太阳旗蹂躏的土地,望着自己的同胞挥舞着血淋淋的东洋大刀,听着中国百姓的凄惨呻吟,她的心总是沉甸甸的。

1945年8月上旬,苏联红军向占领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日本侵略军末日已到,节节败退。伊藤所在医院乱成一团。一天,医院接到上级命令: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退。伊藤跟着院长及其他2000多名伤员和医务人员拼命逃跑,却被前面波涛滚滚的牡丹江挡住了去路。在一片慌乱之中,院长挥舞着东洋刀下令给30多名重伤员血管里注射酒精和空气,给走不动的家属及小孩服下毒丸,然后又惨无人道地胁迫1500多名轻伤员和医务人员跳江自杀。

“跳江!”随着院长最后一道命令,有人身系石块,有人抽刀自刎,顷刻间,血染江面,尸沉江中。伊藤死死抱住一块捆着行李的木头,紧闭着双眼,纵身跳进了滚滚激流。她凭着一身好水性与风浪搏斗了3个小时才死里逃生游到岸边。她奋力爬上岸,见日军已无踪影,便剃光了头发女扮男装,混进了逃难的人群,后被在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八路军救护队收留。

我要参加八路军

1945年,伊藤参加了八路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摆在伊藤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返回日本,一是留在中国。身处异国他乡的伊藤何尝不思念生她养她的父母?何尝不怀念樱花盛开的家乡?然而当她眼前浮现日军挥举着血淋淋的东洋刀大批屠杀中国百姓的凄惨场面时,她很内疚,觉得日本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大罪,这笔血债是子子孙孙也还不清的;她再想起中国军人收留她的场景:每天为她送水送饭,常帮她梳头理发洗衣服,教她学汉语写汉字……她从内心深处觉得:“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好的军队!”她毅然决定留在中国,并书面申请参加了八路军,成为牡丹江野战医院的一名护士。

在牡丹江野战医院期间,伊藤这位瘦弱的日本女子用自己殷红的“O”型血液挽救了107名中国军人的生命,用一腔热血构筑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解放战争后期,我军高级将领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周保中去医院看望伤员时专门接见了伊藤,称伊藤是“日本的女中豪杰,好样的!”

嫁给一个中国兵

1950年初,25岁的伊藤调至解放军山西康复医院工作,她幸运地遇上了一位前来疗养的中国军人宗序定。宗序定比伊藤小1岁,祖籍江苏如皋丁堰镇,当时系公安部中央纵队第一师第三团的一名军官。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1951年春,伊藤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同年与宗序定喜结良缘,次年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小家庭其乐融融,夫妻俩相亲相爱,相互学习,人们称他们是“天生一对”。

1954年,宗序定带着伊藤和女儿转业到故乡江苏如皋县城,宗序定被分配在县商业局当业务股长,伊藤被分配在县人民医院外科当护士。从此伊藤在这座千年古城扎下了根。那时医院条件差,环境艰苦,手术室既没有电又没有自来水,手术时人手又不足。伊藤埋头苦干挑大梁,每天挑水、扫地、煮针筒、打麻醉,常常上了早班连中班,上了中班又接夜班,一门心思扑在护理岗位上。“学习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当时日记中一句话道出了她的精神动力。在国家困难时期,伊藤省吃俭用,常掏钱为困难病员买鱼买肉改善伙食,曾12次无偿献血抢救农村病员的生命,而她自己则一天比一天消瘦,体重降至30公斤。医院同事不忍心看着她倒下去,凑钱买来营养品让她滋补身体,可她却瞒着同事又将营养品送到病员房间。这一消息传到当时的县长魏志田耳里,魏县长拎着红糖、鸡蛋、猪油亲自来到医院看望伊藤,并嘱咐院领导“限她一周内吃光,不许转送他人”。

伊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全院上下的一致好评,院领导号召全院同志“远学白求恩,近学伊藤郁子”。

在家里,伊藤是位贤妻良母,她帮助曾动过4次手术的丈夫战胜病魔,渡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1994年丈夫去世时,亲朋好友都说:“宗老爹能活到今天,多亏了伊藤!”

探亲惊动日本国

1972年9月,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这一年11月,伊藤办好了回国探亲手续,省、市、县有关领导及如皋县人民医院近百名医务人员为她饯行。欢送会上有鲜花水果,但没有欢声笑语,有的同事暗暗流泪,担心她这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能定居就定居,不要考虑我和孩子。”宗序定含泪将妻子送到码头恳切地对她说。

“老宗啊,我们生活了这么多年,难道还要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吗?我会回来的!”伊藤紧握丈夫的手,一股暖流传遍了全身。

“呜——”,汽笛长鸣。一艘索马里客货两用船从上海驶向日本横滨港。坐在舱内的伊藤望着窗外波涛滚滚的大海,心潮起伏,思绪万千,27年了,这可是她第一次回国,第一次与日本亲人重逢……

船刚靠码头,伊藤的心快要蹦出胸口。“欢迎中国归来的伊藤郁子!”早就等候在此的日本岩手县、高田市、盛冈市政府官员及伊藤的亲属、学生时代的同窗好友150多人举着大幅标语,送来鲜花彩带,把伊藤围得水泄不通。骨肉兄妹抱着一团,滚滚热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进家门,84岁高龄的母亲见到女儿激动得泪流满面说:“这下回来了,就不要离开我了。”

伊藤回国探亲惊动了日本国,日本东京的几家报纸均头条报道了伊藤回国探亲的消息。作为中日建交后首批回国探亲人员,再加上伊藤有过当日本兵的特殊经历,她的回乡之行引起了日本外相大平正芳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在东京首相府,大平正芳热情接见了伊藤,他握着伊藤的手兴奋地说:“你如果愿意回日本定居,我代表日本政府衷心欢迎你!”伊藤微笑着始终不肯表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中国。”伊藤整日面对宴席、舞会、花园、洋楼……慢慢地吃饭不香,睡觉不甜。她思念中国的亲人,想念善良、友爱的中国人民……她归心似箭,决定提前回中国。可病榻前年迈的母亲拉着她的手苦苦相求:“孩子,妈来日不多了,你回来定居,哪里都不去,天天陪着我!”言语间,老泪纵横。

“妈,我爱你,我爱日本,但我不会离开中国,那里有我的丈夫和女儿,有我的事业,我不能再制造第二次骨肉分离!”1973年春节前夕,伊藤含泪辞别亲人,于除夕之夜回到了她日夜眷恋的土地——中国,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中日建交以后,伊藤5次回日本探亲,每次都提前回来,她说:“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再献余热作贡献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1987年4月,伊藤结束了42年的护士工作光荣离休了。

离休后的伊藤是个闲不住的人,她在如皋这块热土上奔波着、忙碌着。她自办日语夜校,免费为日语爱好者讲课,学生遍及如城附近的10多个乡镇;日商来了,她主动当翻译,介绍如皋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在如皋已建立的10多家日商独资、中日合资企业中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街道居委会伊藤有“义务收发员”、“义务保育员”、“义务保健员”的美称,双职工家庭孩子无人照顾,她去当“保姆”;邻里大人小孩生病,她帮助请医拿药,并主动担任护理……伊藤已深深爱上了这苏北小镇的一草一木和这里朴实善良的人民。小镇上的人们总忘不了这位“大好人”,春节送馒头,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元宵送汤圆……伊藤用真爱赢得了真情,脚下的这片热土给了她许许多多温暖的记忆。在1997年召开的市政协会议上,她和其他几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一份“修补如城天平路,解决病员入院难”议案很快被采纳,政府投资修补了204国道至如皋市人民医院大门前的一条长1.5公里马路,从而解决了病员入院行走难的问题。1998年夏,当她从电视荧屏上看到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她将200元钱和一批衣服寄给了灾区人民。1999年10月20日,在南通市政协组织的“顺达杯”《海天飞鸿》演讲比赛中,她的一篇演讲稿《我爱你,中国!》荣获一等奖。2000年6月,伊藤又向市政协提交了一份“清理电子游戏机场所,确保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建议,很快被采纳,相关部门查封关闭了一批不健康的电子游戏机场所。

1998年冬,日本红十字会寄来慰抚金及一张表格,通知她携带子女回日本定居,日本政府分给住房,安排专人照应她的晚年生活。伊藤将表格退回,并附言: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2001年上半年,当伊藤从新闻媒体中得知日本政府篡改历史,歪曲事实,蓄意修改历史教科书时,她以“二战”时参与者和目击者的身份多次致信日本政府要以史为鉴、尊重历史,真心诚意地向中国人民道歉。

眼下,伊藤和女儿、女婿、曾外孙生活在一起,四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伊藤打算有生之年常带晚辈回日本探亲,一来看望亲朋好友,加强沟通,增进友谊;二来让下一代彼此相识,子子孙孙友好下去。

《汉字与中国心》阅读答案 篇3

我戏答日:“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和“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靠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______吟“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吟“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吟“明月几时有”;______吟“劝君更进一杯酒”;______吟“漫卷诗书喜欲狂”;______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半开玩笑地回答。( )

(2)比喻像潮水一样起伏的心情,难以抑制。( )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

A.中秋时 B.清明时 C.过年时D.喜悦时 E.慷慨时 F.送别时

3.仔细读短文,回答问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有的答案不止一个)

(1)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B.又整齐又灵动,适宜表达一种微妙、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

(2)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 】

A.汉字的形B.汉字的义C.中国古典诗词D.汉语拼音

4.日积月累。(把诗句补充完整)

(1)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

(2)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

(3)劝君更进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6.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答案:

1.(1)戏答 (2)心潮难已2.C B A F D E…点此查看六年级课外阅读训练参考答案100则(本文答案在答案页第1页)…6.因为汉字,因为悠久的汉文化。中国人自小受着中华古典文化的熏陶,心中有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所以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有理即可)

★ 《谈汉字》语文阅读和答案

★ 汉字与中国心阅读答案

★ 汉字与书法课文阅读答案

★ 《汉字与中国心》六年级阅读答案

★ 汉字的书法艺术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 中学生方块汉字前途之争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

★ 解码汉字行阅读题和参考答案

★ 溪水,流动作文

永远的红丝带阅读答案 篇4

②那天,下课铃响后,我正收拾着讲桌上的东西,准备回办公室,偶一回头,只见黑板左边墙角的那只放幻灯机的柜子上,靠墙斜竖着一根一米多长的细棍子。我走近拿起一瞧,是一根光滑的青皮竹棍,心中不禁大喜,高声喊到:“嘿,谁做的好事?这根棍子做教鞭真是再好不过了。”说着,我随手把上面粘着的几圈红丝带扯下来,扔进了旁边的废纸篓里。

③这时,班上有个学生说:“这本来就是送给你的!”我抬起头,愣了一下,忙问:“噢,真的吗?是谁送的?”一时间,教室里唧唧喳喳,闹哄哄一片,似乎没有人能够立即说得清楚。我一时也有些纳闷儿。

④“是阿萍送给您的。”一个学生突然嚷道,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我顺着学生们的目光看去,只见后排那个叫阿萍的清瘦女孩儿,有些不好意思看了我一眼。她的脸上红朴朴的,羞涩地微笑着,向周围的同学看了看,又轻轻地向我点了点头。

⑤这可是个很细心的女孩儿!她心灵手巧,上劳技课的严老师好几次在我面前提起她,夸奖她的劳技作品每次都是班上做得最好的。这时,我突然想到刚才那红丝带……我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⑥愣了几秒钟,我把竹棍轻轻放在讲桌上,快步走到废纸篓前,捡出了那些红色的丝带。她一定是用这些丝带在竹棍上绕着粘了一朵花,这可是她最拿手的。记得那次班上搞联欢,布置教室的.时候,我曾亲眼看她露了这一手。而我,还没有将竹棍上缠着的东西看清楚,就把它一把扯掉了……我呆呆地看着手中已经断成了好几截的丝带,心中懊悔不已,又轻轻将它放回了废纸篓里。

⑦我站起身来,对着全班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谢谢大家!”又特意转过身,对那个女孩儿说:“谢谢,谢谢你,阿萍!” 阿萍脸上依旧红红的,局促地笑着,轻轻地说:“不用谢,老师。”听到这话,我心里却忍不住想,当我伸手扯下那几圈红色的丝带时,她看在眼里,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哎,我怎么这么粗心!

⑧沮丧地走进办公室里,我抚摩着这根细细的竹棍,心情一时难以平静。抬头透过窗户的玻璃,看着不远处的教室,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又犯了一个错误。我本该把那已经断成了几截的红丝带拿回来,却又……这时,上课的铃声却刺耳地响了。

⑨放学后,学生们都已经离开了学校。我独自一人走进了教室,又来到那个废纸篓前。我低头一看,纸篓里面空空如也。显然,值日的学生已经清理过了。我的心里涌上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

⑩第二天上课时,我提前几分钟进了教室,特意走到阿萍面前,当着大家的面,抚摩着那根青青的细细的竹棍,笑着说:“阿萍,你送给老师的这根教鞭,用起来真好!”周围的学生微笑着,那个女孩也露出了甜甜的笑靥,她的脸已不再那么红了。

⑾我走上讲台,轻轻地挥动着青皮竹棍。我心里明白,那条红丝带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它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提醒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灿烂的笑脸,面对这些年轻的心灵。

选自《作文.初中版》

小题1:从上下文中找出两处与第⑦段画浪线句相照应的语句。(2分)

小题2:请用自己的话,说出第⑤段和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提到的“错误”的内容。(4分)

小题3:文中第⑦段写道“她看在眼里,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联系上下文,请你写出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 (3分)

小题4:第⑩段写道“我提前几分钟进了教室,特意走到阿萍面前……”,你觉得“我”的这一举动有无必要?为什么?(3分)

小题5:谈谈你对文章题目“永远的红丝带”的理解。(2分)

小题6:在生活中,你遭到过别人的误解吗?请写出你的经历和感受。(4分)

我的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她的脸上红朴朴的,羞涩地微笑着。 ②那个女孩也露出了甜甜的笑靥,她的脸已不再那么红了。

小题1:①“我”没弄清阿萍在竹棍用红丝带粘了一朵花,便一把将它扯了下来,随手扔进了废纸篓; ②“我”明白了阿萍在竹棍用红丝带粘了一朵花,却没有把扯断的红丝带收拾起来,仍旧扔进了废纸篓。

小题1:我用红丝带粘了一朵花,本想让老师高兴,没想到他没注意到,竟扯下扔掉了。哎,真遗憾啊!(想象合理,大意相同即可)

小题1:参考示例:①有必要。老师再次向阿萍表示谢意,可以使她得到安慰,也可以弥补自己的过失;②没有必要。老师在此之前,已经向阿萍表示了谢意,并蕴含了道歉的意味。(言之成理或大意相同即可)

小题1:题目用“永远”来修饰“红丝带”,表明这件事给“我”教训深刻,它将提醒“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细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的心灵不再受到伤害。(大意相同即可)

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我”扯下教鞭上的红丝带迨“阿平”带来的心理感受来寻找与画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我”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来概括我犯下的错误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我”的具体表现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无论必要还是不必要,说出相应的理由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题目的能力。根据文章的最后一段的内容来理解文章的标题即可。

永远的巴金阅读题及答案 篇5

1.B E(A、文中只写读《灭亡》和《新生》感到牺牲精神。C、“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晚年巨著《随想录》里”与文章内容不符。D、前后没有必然联系,内容也与文章不符。两个都答对得5分,答对一项给3分)

2.①情感热烈,热爱青春。巴金的作品书写青春,充满感情的郁积。②爱憎分明、直言不讳。爱国和人道是他终身的信仰。③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晚年巨著《随想录》来表现历史反思。④诚实、质朴、谦虚、无私。说到笑话,神情仍然严肃。⑤坚持真理,敢讲真话。一辈子提倡讲真话,甚至受到过诋毁。

3.观点参考:①理解: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巴金的崇敬和对自己的鞭策。(2分)作为后来人,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有时会懈怠轻狂,但相对于巴金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卓越成就,就会为自己的轻狂表现感到愧疚和自责。(2分)②启示:面对着巴金对文学和社会这样真挚的态度,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忧国忧民,真诚质朴。(2分)巴金作为百年中国文学大家,一生对国家和人民保持热烈的感情,以笔为武器,刺破黑暗的现实;建国后,发挥自己的作用,反思文革教训,建成现代文学馆,主编《收获》杂志,提携文学后生。巴金用一生表明了奋斗不止的生命风采。(联系文章2分)

永远的灯光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篇6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附近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它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周围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间隔。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早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摸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果上,相映生辉;冷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热意。

漫步河堤,或满天星斗,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注视不放。其实我根本不认识房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造访。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展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儿在她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

身子哼唱童谣。于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他背上淘气。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多么幸福的一幕啊!

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车,小时候我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望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去。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望着。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往世。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去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祥的面容都已依稀记不清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选自《读者》第20期)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之所以留意那一窗灯光,是因为它四周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

B.橘黄色灯光沉稳、静谧和温馨,无论早春、盛夏或是仲秋,这灯光在东京幽幽地伴随作者。

C.作者用衬托的手法,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和看报老人的联想,目的.是写对于外祖母的回忆。

D.在东京,作者之所以不曾留意樱花、银杏和银座女孩,是因为那一窗灯光让他想起外祖母。

E.通过灯光回忆外祖母,我们不仅领略到一番温暖的风景,也感悟到这风景背后的温暖的亲情。

14、作者为什么说“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暇思、幽情和怀想”?请简析。(4分)

15、文章第四段,作者写一位四处游历的西方人黄昏时分看到爷孙俩的那一幕时,“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你认为“什么是幸福”。(6分)

答案参考

13.CE(A作者之所以留意那一窗灯光,是因为它“撩拨我的暇思、幽情和怀想”B早春、盛夏、仲秋,是作者对记忆中的灯光的描绘;D在东京,作者记忆中曾经有樱花、银杏和银座女孩)

14.①夜里橘黄的灯光指引给人温暖,凝聚深情,给人夜里的宁静、温暖与安慰。②灯光使作者回忆起往日温暖的亲情和外祖母,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幸福。(答对两点大意即满分)

《永远的中国心》阅读答案 篇7

几年前,我还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工作。记得在校部图书馆和分子生物学馆之间,矗立着一座半身人物石雕像。雕像不算高大,人物面容平和。由于座基周围有一个圆形的花坛,在花坛外流连的人们并不容易看清楚雕像的介绍信息。

有些来图书馆办事的人,看到雕像总会好奇地问一句:“这个人是谁呀?”在场的老同事便会直言相告:“伍连德。”如果提问的人一脸茫然,老同事便会加一句:“哈医大的老校长。”提问的人多半依然一脸迷惑,然后若有所悟地走掉了。其实,这也多少体现了伍连德在当代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要说普通人,即便身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人,了解甚至知道伍连德的也为数甚少。

真实的伍连德是个什么样子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历史上没有伍连德,东北三省不会发展成现在这般模样;甚至可以说,没有伍连德,中国历史的轨迹也会改变许多。他为世人所知始于近一个世纪前那场骇人听闻的瘟疫。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数月内波及5省6市,死亡达6万多人。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一时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无不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当时有“哈尔滨鼠疫死亡数千人,尸体泼油焚烧三天三夜”的记载。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很快,伍连德便探明传染病源来自于旱獭,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为搞清病因病理,他在疫区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为阻止呼吸传染,他设计并命令赶制了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被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以钦差大臣身份在疫区紧急征用学校、戏院、浴室,把它们改装成临时消毒所,又把庙宇和教堂改为急救医院……在回忆录中,他如此生动地描述自己的角色:“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经过3个月的艰苦工作,这场可怕的疫情方才告止——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记录。那年,伍连德31岁。

之后的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起我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于当年4月在盛京(沈阳)召开国际鼠疫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近代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34位著名鼠疫专家。伍连德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东北鼠疫防治经验的学术报告,得到各国专家的高度评价,被冠以“鼠疫斗士”的称号。

上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伍连德:“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

1879年,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7岁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学士学位,后在英国疟疾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onald Ross门下学习。1903年,他又前往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在俄裔细菌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Elie Metchnikoff 教授指导下研究破伤风。24岁时,伍连德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先后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学校20余所,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等10余个学会,并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在他的倡议下,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他曾在1914年积极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的中国医学委员会进言,要求在北京地区建立一所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机构。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成,伍连德为之倾注了不少心血。

对于预防医学,伍连德也有独到的见解。他首先对国内公共卫生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在我国倡行公共卫生的障碍、前景及办法进行了论说。他认为,对于医界中人,不能只一味地专注于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观念即便现在提起,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也是在他的竭力推动下,我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

1960年,与瘟疫搏斗一生的科学家伍连德永远地安息了。回顾他的生前语录,其中鲜有豪言壮语,他只是这样总结道:“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科学家伍连德在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他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而陷入默默无闻的境地。

B.在作者看来,伍连德不仅影响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轨迹。

C.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大型瘟疫,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

D.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兴办都与伍连德有关,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北平中央医院就是在伍连德的倡议和支持下创办的。

E.伍连德认为医界中人不仅要专注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指导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2)伍连德在回忆东北鼠疫防疫的经历曾说:“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请结合传记内容,概括伍连德为东北鼠疫事件所做的工作。(6分)

答:

(3)作者认为“伍连德是永远的防疫战士”,请结合传记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答:

(4)伍连德说:“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这段话对你有哪些启示?请联系结合传记内容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A项中“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无中生有。C项基本正确,但“震惊全国”理解不当,应是“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D项中应是“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创始人,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是伍连德的但是议。

(2)(6分)①临危受命,担任防疫全权总医官。②控明传染病源,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③在疫区亲手实施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以查明病理病因。④设计并命令赶制防疫用加厚口罩。⑤征用公共建筑,改建临时消毒所和急救医院。⑥从理论总结东北鼠疫防治经验,促进鼠疫防治的国际交流。(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正式从医之前,伍连德重点学习和研究了防疫相关知识。②回国后主导扑灭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鼠疫。③建立中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④在国际鼠疫学术会议上介绍防疫经验,被誉为“鼠疫斗士”。⑤提倡预防医学。⑥推动收回海港检疫主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母亲的心阅读答案 篇8

2.努力说明母亲带的东西很多,很重,也表明母亲身体瘦弱,跑了很远的山路,已经很累了。但为了儿子,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小心翼翼表明母亲来自穷乡僻壤,没见过大世面,第一次跑到城里给儿子寄东西。这两个词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爱子心切、憨厚朴实的农村母亲形象.

3. 第一次  笑:她冲说话的人笑这次笑既表明她委婉拒绝别人的好意,为了能让儿子吃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儿子想吃的土产品,即使自己在家怎么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儿子的要求,这点钱算什么;这次笑也表现母亲的自豪感,在这么多人面前,告诉大家自己有这么一争气的儿子在国外,能不从内心深处欣慰的笑吗?其实这次笑的深层含义还是一个中心:爱儿子!

第二次笑:她笑笑,摇头这次笑仍然是委婉拒绝别人的好意,但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母亲稍有失望无奈,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休,她在努力的想其它办法满足儿子的要求,其实给儿子寄东西的决心在笑中已经体现了。

第三次笑:她笑着走了这次笑是她满怀希望的、欣慰的、开心的笑,终于能满足儿子的要求了,问题解决了。

4. 是一个爱子心切、憨厚朴实的农村母亲.

《永远的中国心》阅读答案 篇9

14.根据提示,填充方框。(4分)

情节:突遇暴雪→ ① →发现黑点→ ② →发现村庄

心理: ③ →焦急万分→ ④ →失望之极→放下心来

15.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①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分别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16.第五段划线句子中的“真的”一词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请以第一人称写出来。(40字以内,2分)

17.文中的“水井”一词表意丰富,请说明。(3分)

感恩的心林清玄阅读答案 篇10

语文朋也传说232014-11-04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事与愿违,使我们意不能平.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我们要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作者在书中作了个分析:感激伤害你的人–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我再一次被林清玄的作品里的这些感激深深感到敬佩!在书中,我学会了感谢生命之父母,是他们把我带到了这个精彩的世界.自我幼小时,是父母给了我这份爱,这份让我成长的爱.尤其是母亲,无怨无悔的哺育着自己的子女,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任!父亲更是为了这个家而日夜奔波劳碌,他们始终留给我们的是幸福,.书中教育我们要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感谢促使你成长的人!因此作者他处事待人的作风引导了我看见了不同的人生每一步.此外,我也领悟了感谢朋友的重要性!人生途中难免有风风雨雨,面对所处的困境,我更要感谢那些滴水相助的人.感谢他们无私的援助,感谢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感谢他们一句温暖的话语,感谢他们携手与我走出困境!俗语常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大家心中若有可以以这八字形容的伙伴,更是应该要感到庆幸了.同时,我也感谢崇高的职业!既平凡又崇高的职业更把师生的感恩之心融合在一起.感恩的脉搏时时跳跃.树中,教师教作者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对生命的万物常存怜悯之心,学会对父母、师长感恩之心.教师更让作者领悟了老师平时如何感谢学习上的倾听,如何对学生一次次优秀的作业感到欣慰,以及感谢于学生在课堂中无忌的童心带来的乐趣.书中教师处于童心的快感之中,白发之人拥有童心般的乐趣,时时感恩与自己职业的特殊.相比之下,我们身为学生,更要感激老师们在课堂上的付出和教导了.总而言之,若感恩能在师生中互动,感恩在家庭中互动,感恩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互动!让我们以一颗感恩之心走进这美丽的世界,那么每一段人生都能像盛开的花朵一样美丽了.篇二:感恩的心林清玄阅读答案 林清玄 : 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 30 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 , 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 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 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c)(5分)

a.林清玄引用 书到今生读已迟 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倾斜,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d.林清玄认为,要达到仙与俗的平衡,需要心灵的寄托,因此文学是必不可少的。

e.林清玄所说的 心美一切皆美 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美起来。

(答出一项给3分,a项,作者意在说明学无止境,读多少书都是不够的。所以应该勤于读书,形成逐渐厚重的积累。d项,作者意思是说文学只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并非必不可少。e项中 积极乐观 理解狭隘且无根据,作者的意思是说人的内在修养可以使人对世界的感受认识丰富起来,发现更多的趣味。)

15.这篇访谈共涉及了哪几个主要话题?请分条概述。(6分)

访谈共涉及到三方面的话题:林清玄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在拜金拜物的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怎样活得优雅;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中青年应如何对待文学。(每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6.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从小就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1分)热爱读书,手不释卷,一门深入,坚持积累;(2分)小时候苦难经历的磨炼,使他能够适应各种环境;(1分)生活的大书使他获得了丰厚的人生阅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1分)不被欲望捆绑,心灵充实。(1分)

17.怎样理解 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文学对你的影响。(8分)

第一流的文章 说的就是文学,生命的化妆 是说文学可以使人的灵魂变得美丽和丰富。这句话说出了文学对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比如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丰富人的感情,改善人的气质,加深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等等。(4分)考生在答个人的读书经历时把握住两点即可得分,一是读的必须是文学作品,二是谈对精神成长方面的作用。(4分)

19.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文章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1)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

(2)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

21.根据文意,请谈谈怎样做才能达到 真正的优雅。(4分)22.这篇访谈主要谈了林清玄文学方面的成就和看法,标题却是 心美一切皆美,你觉得切合全文主旨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9.(1)文思泉涌,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2)小时候苦难经历的磨炼;(3)勤奋读书,坚持积累;(4)对欲望不敏感。(4分,每点1分)20.(1)运用了夸张的手法(1分),极言读书积累的重要性,给人以读书的紧迫感(1分)。(2)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人的心灵比作天平(1分),生动形象的表明了克制欲望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性(1分)。

21.克制欲望,让自己的心灵放松、充实(2分);把握(不迷失)自我,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2分)。22.切合全文主旨。(1)这是作者的原话,能表达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2)文中谈到积累的快乐、克制欲望等,这也说明了 心美一切皆美 ;(3)文学是心美情深容易进入的途径。(6分,每点2分)(答不切合,言之成理,理由充分也可)

1.林清玄作为一位知名作家,成功的 诀窍 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 欲望 与 满足 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清玄说: 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请结合文意及你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进行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①在读书与写作方面坚持积累,且认为 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②小时候的艰苦生活使他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且心思单纯,欲望不多。③从小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虽非 学富五车,但却 一门深入。④用 文学 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有着 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的优雅情怀。

2.示例:① 欲望 与 满足 之间总是充满张力,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砝码来使它们之间保持平衡。②这个使 欲望 与 满足 保持平衡的砝码,就是能够使我们的心灵充实的东西,比如文学。③人处于 欲望 与 满足 的中间,处于 俗 与 仙 之间,每一个人都应力求做一个平正 的人。

3.示例:当今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以文学为伴。①文学是心灵与情感的艺术,可以帮助青年们塑造美丽的心灵,培养真挚的情感。②如果心灵美丽,我们看到的一切都会很美。③如果情感深厚,我们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④作为青年学生,如果要使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就应让文学陪伴我们成长。(言之成理即可)篇四:感恩的心林清玄阅读答案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阅读答案分类:【来自ip:10.173.150.222的热心网友咨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18分)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2.结合文章赏析两处画线部分。(4分)

(1)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

(2)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

3.根据文意,请谈谈怎样做才能达到“真正的优雅”。(4分)

4.这篇访谈主要谈了林清玄文学方面的成就和看法,标题却是“心美一切皆美”,你觉得切合全文主旨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1.(1)文思泉涌,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2)小时候苦难经历的磨炼;(3)勤奋读书,坚持积累;(4)对欲望不敏感。(4分,每点1分)2.(1)运用了夸张的手法(1分),极言读书积累的重要性,给人以读书的紧迫感(1分)。(2)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人的心灵比做天平(1分),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克制欲望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性(1分)。3.克制欲望,让自己的心灵放松、充实(2分);把握(不迷失)自我,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2分)4.切合全文主旨。(1)这是作者的原话,能表达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2)文中谈到积累的快乐、克制欲望等,这也说明了“心美一切皆美”;(3)文学是心美情深容易进入的途径。(6分,每点2分)【解析】 1.试题分析:文本是问答形式,记者提问问题明确,林清玄回答简洁,筛选问答中的关键词就可整合出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解答时一是结合文意对句意进行理解,二是从表达的角度进行鉴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能力及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提干要求“根据文意”,所以首先要准确把握文中“真正的优雅”的内涵,才能结合自我谈如何做到“真正的优雅”

上一篇:河北省环境保护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评审申报评审条件及论文要求下一篇:企业手册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