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已》教学设计

2025-01-13

《孔乙已》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孔乙已》教学设计 篇1

《孔乙已》教学设计

定安实验中学 吴晓钰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抓住孔乙已的人物特佂,感知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能力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学习欣赏小说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小说的欣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孔乙已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难点

1、掌握对人物的描写性语句进行赏析的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检查预习(疏通字词、作者作品简介)

二、朗读课文(听录音朗读、默读)

三、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感知本文的人物形象。

2、赏析人物的描写性语句

三、自读探究

文中是如何描写孔乙已这一人物的?请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课文中做出标注。

四、合作探讨

文中运用哪些方法来描写孔乙已,这个是不难找的,但这些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已呢?请同学们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后全班交流。

五、讲解点拨

1、赏析描写人物语句的方法:

第一步:找出描写的方法(赏析的角度)第二步:明确描写的对象

第三步:结合语境判断描写对象的情状(性格、心情、状况)表述时可运用的句式:运用了

(赏析角度),(表达效果)地写出了(对象)

(情状)。

2、总结人物形象:孔乙已是一个热衷功名、穷困潦倒、轻视劳动、好喝懒做、迂腐可笑、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自命清高,饱受凌辱而又心地善良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实战演练

1、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赏析:运用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已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2、便排出九文大钱。赏析: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拮据而穷酸的孔乙已在众人面前摆出一幅有钱的炫耀模样。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以下句子进行赏析。

1、孔乙已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2、孔乙已低声地说:“跌断,跌,跌……”

第三课时(简案)

一、主题探讨

二、比较阅读

教学小结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奉献给后人的一部深邃而又精美作品,其魅力常令我掩卷长叹、心情激荡而又沉重;故而每次讲到这篇课文时,我都会安排至少三个课时,尽我所知,滔滔不绝讲内容、讲主题、讲技巧、讲形象,面面俱到,希望他们能够像我领略小说的凄美和深邃。但是,让我失望的是,到头来学生却哈欠连天,坐立不安了,常常是一脸茫然,现在想来,原先的做法,无异于将一道精美而丰盛的大餐一古脑儿塞进他们有限的胃襄中,而不考虑是否能容纳、是否能消化,这样,即使是华美的盛筵,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慢慢品味嚼,也会索然寡味,也会消化不良。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少强加些教师的个人观点影响,让课堂多留给学生畅谈讨论的时间,多创设能激发起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火花碰撞的学习情景,多赞赏鼓励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设计留有弹性,让我们的教学不再“条分缕析”,让我们的内容不再“面面俱到”,让自己留点“缺憾”,让学生留有“余味”和“遐想”,这就是我这篇小说教学设计的一种尝试。

相关研讨材料(评课活动内容):

冯乃纤老师:吴老师的这堂课中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的驾驭能力好,但我感觉与复习课没有大的区别,是否初三的语文教学都应该这么做?

王锦凤老师:我觉得吴老师的课中学生的讲与练落实得很好,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吴清朴老师:吴老师的课基本按海南省中学语文教学基本常规中的课堂程序来安排,主要有学生自读、合作探讨、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演练。这样的安排也是符合“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的。但时间的安排上还是不够理想,如能把“自读”与“合作”两个环节结合起来,那会省点时间。还有学生们有一个字读得不够准,“肖像”的“肖”应读xiào,老师应及时的纠正。

王江老师:这堂课吴老师的安排注重学生的讲与练,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半节课的时间和内容是学生活动的,教师的讲解比较简练,注重方法的指导,学生参与课堂也较活跃,最后还有学生动笔练习的环节,这都很好,但在时间上还是前松后紧了,我赞同吴清朴老师的建议,可把学生自读与合作的两个环节放在一起。

李爱民老师:吴老师的课一直以来都很不错,基本功扎实,今天更是看到她的进步,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她的课堂教学基本符合海南省中学语文教学基本常规中的规定,如果能要时间的调配上安排得好些,那会是更好。

郭莉老师:这堂课的安排较符合海南省中学语文教学基本常规,学生说的也较多,老师的引导也很到位,但我有个疑问:普通班的学生不太愿意回答问题,怎么办?想让学生说,他们都不太愿意开口,很多时候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了。

陈奕运老师:吴老师的课堂程序基本上是按照海南省中学语文教学基本常规中的模式

进行,老师讲得少而精,学生说得多又有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觉得是有商榷的地方,《孔乙已》鲁迅的一篇名文,人物形象突出,体现封建社会的黑暗,应与主题放在一起放在让学生探讨,另外,赏析语言的表述句式是否会影响学生的个性表达?

朱文环老师:对于本堂课,好的地方刚才的老师都说了,我就不再重复,我就从初一的语文教学角度来说一点,本堂课中读的环节较少,是不是初三的学生就不需要读了,其实可读的地方很多,比如让学生读一读对孔乙已描写的重点语句,读一读赏析语言的结果等。

王春燕老师:课堂上注重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并且还就这一难点安排了作业,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值得学习。

曾庆旭教导:我们的评课首先要看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在教学中是否落实了、达到了,其次要看这堂课中采用了的方法是否有效。

莫法斯组长小结:今天我们在一起听了吴晓钰的一堂课,很多老师也谈了自己听课的感受,这很好。对于海南省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基本常规的内容来说,吴晓钰老师的课基本上是达到要求的,从备课中看,设计的很多内容是供学生活动,课堂上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不少于3次,吴老师始终都在注视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的教学步骤基本是自读、探讨、讲解、演练四步走,注重学生的探讨过程,自主学习过程,老师精讲少讲,大多数还是让学生讲,学生的发言有18次,在演练中可见还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能力。当然各环节在时间的安排上能再注意些,那效果就更好了。总的来说,吴老师的课是一堂很成功的课,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这样,常常对照着省里的中学语文教学基本常规来进行,落实常规中12 点内容,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2012年12月18日

《孔乙已》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孔乙已,思想文化内涵,长衫,语言

《孔乙已》一文集中地描写了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已的悲惨遭遇。他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维护者, 同时也是封建思想、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他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可以说孔乙已的悲剧命运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物, 是在精神与肉体上双重受害者。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了对下层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 同时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进行了强烈地控诉。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传达这一思想文化内涵, 文章具有丰富可阐释的空间。本文仅就孔乙己的典型外貌特征“长衫”与典型“语言”运用展开粗浅的分析。

“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实体。它包括着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器物工艺、文字符号、风尚礼俗、典章制度、科学技术、艺术文学等一切事物。……它更包括着这个文化内在心灵世界的意识领域、知识智慧、价值意义与精神情操。”鲁迅创作《孔乙己》, 是怎样传达思想文化内涵的呢?我们就从“长衫”与“语言”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长衫”传达的思想文化内涵

首先, “长衫”是一种文化思想符号。孔乙己的“长衫”,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就是孔乙己身份的名片与符号。“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是孔乙己独特的特征。孔乙己是个读书人, 但是个不成功的读书人, 他既不能像“长衫客”那样“要酒要菜, 慢慢地坐喝”, 他又不情愿降身于“短衣帮”, 造成孔乙己独特性的是他的“长衫”, 它一直以来都是承载古代知识分子历史文化意蕴的标志, 它远远超越了作品文本的解说, 需要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刻了解。“长衫”是科举取士制度和知识分子人生道路、命运理想的高度浓缩, 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文化积淀都通过它传达出来。

其次, “长衫”具有象征性。鲁迅在“长衫”的构思上还蕴含着更深的意图, 赋予长衫以象征性。让我们从孔乙己“长衫”的描述中去探索发掘。“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这段文字不是作者随性, 而是对“长衫”的设计的独具匠心。作者强调“长衫”的目的是什么?从表面看, 孔乙己的“长衫”又破又脏, 多年未补, 未洗;深入“长衫”的本身看, 它又象征者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创造性, 支离破旧, 没有发展, 但又沉醉其中。尊崇它、奉行它。孔乙己之所以不愿脱下“长衫”, 因为他的思想已经与之融合, 无法剥离。

二、“语言”传达的思想文化内涵

“文学语言总是运用各种手段来调动自己塑造形象的潜能, 以满足表现具体生活的感性形态的需要”“满口之乎者也”是孔乙己语言的典型特征。而“之乎者也”是文化思想在语言上的积淀。所以语言某种程度上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文化内涵。

首先, 作者通过变换词语概念来展示人物性格, 从而使人物体现出一定时代下的思想文化特点。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孔乙己把“窃书”与“偷物”、“读书人的事”与“非读书人”的行为区别开来, 在字面上进行辩解, 这只是作者刻意让孔乙己玩弄词的概念。“偷”与“窃”在表意上应该说是相同的概念, 但在此却赋予“偷”与“窃”不同的概念, 概念区别的产生皆因实施的对象不同, 一为读书人, 一为非读书人;此外“偷”是口语, “窃”是书面词, 人物用语的不同, 也从本质上区别出人物的身份特征, 从而表现出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与可悲。这种用词的艺术, 符合人物的特征, 并且突出读书人意识形态的特征, 体现出读书人的思想文化特性, 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其次, 通过省略与变序来传达思想文化内涵。“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一句就是采用省略与变序的方法, 在不改变一个句子结构关系的前提下, 改变句子内部成分的语序或者省略主语。如“不多了, 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 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两处语言描写省略了主语“我的豆”, 完整表达是“我的豆不多了。”作者通过把谓语“不多”放在主语的位置, 比较突出, 通过改变语序达到突出表达语义重心的目的, 增大了感觉上的刺激力度。同时从省略和变序中, 表现出孔乙己不看对象, 随意卖弄学问, 随口引用成文“多乎哉?不多也。”从而表示出孔乙己处处要显示自己的“学问”, 显示读书人的身份, 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作者通过省略与变序把他作为读书人的穷酸、迂腐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刻意运用语言, 是要直接呈现孔乙己思想上的空乏, 对于儒家文化的沉浸, 以及在封建教条里不能自拔, 从而传达出影响人物性格的某种思想文化背景。

作者通过孔乙己的“长衫”“语言”等, 较深刻的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等, 展示出十分丰富的社会、道德、文化、思想内涵, 厚重、深刻, 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刘岱《中国文化新论序论》台湾联经出版1981-09

从孔乙已站着喝酒说起 篇3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画卷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当年汴京“珠帘十里沸笙歌”之富庶的社会生活风貌。从饭店酒楼、时令瓜果到人物服饰以及执扇等生活细节,白描式地向人们展现了包括服饰与饮食文化在内的丰富的社会生活。

汴梁人的饮食生活是《清》图描绘的重点之一,图中表现店铺数量最多的是饮食店和酒店。酒肆中有一些市民在浅酌独饮。小市民衣著均不相同,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令人一望而知。为酒客斟汤换酒的妇人必“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者即“著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膏粱子弟为“丫顶背、带头巾,■地长背子,宽口■。”秀才儒生为“把一领皂褙”穿著,上面著一领紫道服,头戴唐巾。照宋制,差吏和小商人,只许穿黑白衣,而平民百姓,连黑衣都不许穿,只能穿粗白麻布衣。宋代官服与唐制不同,头上由软翅幞头改为方型硬胎展翅乌纱帽。有些像如今我们戏曲舞台上包老爷所戴的那样。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宋墓出土的砖刻画中还为我们提供了宋代厨娘之形象。这些厨娘大都梳高冠髻,小袖对襟旋袄,戴围腰、钏镯。显示了厨娘在“下人”中的特殊身份,也展现了宋代烹饪技术的发展程度。

《孔乙已》的十种导入法 篇4

[作者] 安徽/郭瑞炜

[内容]

新课的导入要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以及教学时间、学情反映、外部环境等而变换,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及阅读学习的兴趣。本文就《孔乙己》一文,搜集、设计了十例导语略作浅析,以就教于同仁。

1.巧设悬念。

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2.破例切入。

《孔乙己》篇幅较长,授课节数多,教学内容冗长且分散,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导课时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抛开正常顺序,或倒叙,或拦腰截入,直接切入课文的教学重点,以纲举目、开门见山。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典型人物,这个人物的命运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下笔写的呢?请大家先看课文第三段的.这句“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句中哪个字眼最关键呢?是“笑”字。孔乙己为什么可笑?人们笑他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抓装笑”做文章?学完了这篇课文,就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了。

3.投石激浪。

有位老师执教《孔乙己》这样开讲:“大家知道,偷就是窃,窃就是偷。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生: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不,他读过十几年书;你们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换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生: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鲁迅笔下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孔乙己。”如此开讲,注重抓住人物典型语言和外貌,从反面去造成一种吸引力,促使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对象去探究教材中的人物。这对于学生了解孔乙己及他生活的环境,认识封建社会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剧有极大的帮助。能收“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4.设疑辨析。

争强好胜,猎奇善辩是青少年学生的性格特点。课堂教学伊始,若能巧设疑难,引发争论辨析,让学生各抒己见,探索研讨,能促进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之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动机。因此也可这样开讲:“鲁迅先生是家喻户晓的大文豪。他在《孔乙己》(板书课题)的结尾写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人说这是一处败笔,因为‘大约’、‘的确’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是矛盾的。你同意这种意见吗?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5.异军突起。

有位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

《孔乙己》教学设计 篇5

嘉鱼县实验中学 李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用语言、动作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品味小说中看客的语言、动作,了解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2、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对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与

批判;

2、结合现实案例进行道德反思。

重难点:通过分析看客的语言、动作了解其形象特点,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乙己》是鲁迅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鲁迅先生自己说过,在他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同学们预习了课文,那在你的心中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正课

1、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孔乙己形象。

2、质疑探究

(1)对孔乙己的结局“大约的确已经死了”中“大约”和“的确”的理解。

(2)从看客们的动作、语言入手对其形象进行分析,了解孔乙己所处的病态冷酷的社会及其悲剧的必然性。

三、拓展迁移

1、学生列举周围看客的事例;

2、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的看客行为;

2、出示现实案例,学生谈感受,进行道德反思。

第一则: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羊城晚报》

第二则:一名男子爬上湖南湘潭市河东大道一栋大楼,从6楼纵身跳下。令人震惊的是,当时竟有数百群众驻足观望,并不时发出欢呼和鼓掌声。

《潇湘晨报》

四、结束语

教师:“但愿那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看到善的人性本能尚存。人,归根到底是要有良心、爱心和怜悯之心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屏幕出示:人在社会,敬业乐群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让我们牢记这些真言,齐声诵读!”

五、板书设计

(学生诵读)

孔乙己

赏玩

凉薄

《孔乙己》教学设计 篇6

陈先锋(莱芜)

一、导入

师:同学们,唐代诗人孟郊四十六岁时考上了进士,他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写了一首小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科举体制下,能考中进士当然是风光无限了,但那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连个秀才也考不上,只要考不上秀才,那就永远是最底层的童生。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老童生——孔乙己。(板书:孔乙己)板书过程中问: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选自哪里?生答,教师板书作者。

二、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分析人物形象

师:有人曾经问过鲁迅先生:“《呐喊》中哪一篇小说最好啊?”鲁迅先生说:“我最喜欢《孔乙己》。”下面,就请大家浏览这篇传世经典。在速读文章的过程中,完成两个任务:

一、掌握结合语境认读生字词;

二、想一想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孔乙己。好,开始。

生看课文后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师:谁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 生答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提出:孔乙己有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生答。师:孔乙己用他那双写一手好字,孔乙己又他那双手去偷东西,假如你要劝劝他,你会怎么说?学生回答。师:你估计他会不会听?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三、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段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世态炎凉

(一)孔乙己是他的真实姓名吗?

(二)假如同学们也要去咸亨酒店休闲一下,恰巧孔乙己也在那儿,在不认识孔乙己的情况下,你能不能一眼将他认出来?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提出:为什么孔乙己站着喝酒而又穿着长衫就是另类呢?

依据学生回答,演读长衫客的“踱”。

师:那孔乙己为什么不踱进隔壁房子里去坐着喝酒? 生答(了解孔乙己贫困的家境)

教师顺势提出:贫穷落魄的孔乙己显然不能算是阔绰的长衫客,那他为什么不换掉那身长衫?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看,我是读书人,咱是有学问的人!在孔乙己的心目中,长衫足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鲁迅先生的语言精炼传神!孔乙己身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形象,显示出的是他的生存状态,写出的是他的灵魂,他也既不能算是长衫客,不属于短衣帮,生活在夹缝中,他穷困潦倒却又自命清高,这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三)提出问题:孔乙己这一辈子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受到了很多的伤害。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说说孔乙己都受到过哪些伤害?

生看课文后回答 教师相机处理:

1、孔乙己总是挨打。(1)丁举人打折了他的腿。

要求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思考:孔乙己该不该打?丁举人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想像一下这姓丁的举人当时会说些什么?对于此事,人们是怎么评说的?引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如“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一句中的“竟”;如“谁晓得,许是死了”一句),体会酒客与掌柜对话的漫不经心及人们对权势者的惧怕。

(2)外貌描写:“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这不仅仅是外貌描写,更是孔乙己的命运反映,挨打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3)侧面描写:“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2、孔乙己总是被嘲笑(1)第4段。

步骤一:师生共同再现当时的情景,假设教师是孔乙己,学生是喝酒的人,师生演读。

步骤二:喝酒的人是“叫道”“高声嚷道”,怎么才算“叫”?怎么才算“高声嚷”?让学生再次尝试。引导学生重读“又添上新伤疤”中的“又”和“新”,让学生总结出“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步骤三:孔乙己有个动作相当有特点,你觉得是哪个动作?这个动作隐含着孔乙己怎样的心理?(“排”字决不是炫耀,而是表示自己清白。)

步骤四:孔乙己有一话非常有特点,哪一句?为什么?(“窃书„„能算偷吗?”一句,一是矛盾,二是炫耀学问,偷是口语,窃是书面语。)进而再让学生思考:在孔乙己心里,读书人的事,不算偷,那谁的事才算偷?(怪不得孔乙己迷恋自己的那一身破烂的长衫!)教师提出:你觉得孔乙己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理直气壮还是理屈词穷?让学生“理直气壮”说一下,“理屈词穷”地说一下。教师总结:各有千秋啊,但效果是一样的,只能引来大家的哄笑。孔乙己可笑吗?假如当时你在场,你是否也会嘲笑孔乙己?为什么?(2)第6段。

师:哎!这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孔乙己我是当够了!我们换换角色,大家再当一把孔乙己,我来做喝酒的人。

师生演读课文,但学生无言以对,一次是“不屑置辩”,另一次是文中没有具体语句。教师针对学生的两次无言,分别提出:你为什么不说话?此时你有何感受?

师:孔乙己作为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最大的心病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嘲笑孔乙己的人就是要在他最深的伤口上撒盐!话中全是毒,笑中都是刀!他们反复玩弄、欣赏孔乙己心灵的伤口,损害其做人的尊严,无情地击垮了他精神世界的支柱。当孔乙己痛苦地呻吟时,换来的就是他们的哄堂大笑!

(3)第7段

让学生分析,小伙计是怎样伤害孔乙己的。(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一老一少,一冷一热。)

孔乙己引以为豪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到底有多大用处?

教师总结:孔乙己从这个孩子的身上也没有得到丝毫的安慰!在咸亨酒店这片有毒的土壤上,在那个将冷漠无情的社会中,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正在茁壮成长!

(4)第11段

师:孔乙己被打折腿之后再次出现在酒店里,众人仍是嘲笑他,你觉得众人之中哪个人最可恶?

依据学生回答,重点分析:掌柜只关心自己的十九个钱,假如说商人追逐利益尚且可以理解,但他不依不饶地嘲笑孔乙己就可以说是人性尽失了!

教师总结:此时的孔乙己的确是太惨了!他脱下他那件引以为豪的长衫,换上了破夹袄;不能站着喝了,只能“坐”着喝了;他付钱的时候不再是“排”而变成“摸”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众人对他的嘲笑,他在别人的嘲笑声中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5)教师提出:孔乙己明明是一个悲剧人物,人们为什么总是笑?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没有一种动物是为了取乐而折磨另一种动物,但人却是如此,这一点构成了人的品性中极为残忍的特色,其恶劣程度远胜于纯然的野兽。”咸亨酒店里上演的一幕一幕不是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吗?京剧《苏三起解》里有一句著名的唱词:“越思越想越伤情,洪洞县里无好人”,我们是否可以套用一下,“越思越想越伤情,咸亨酒店里无好人”!

(6)分析孔乙己的结局

师:孔乙己就像一片枯萎的树叶,风刀霜雪严相逼,他还能活吗?到底是能活还是不能活?文章中有交待吗?(“大约”和“的确”矛盾吗?)

生答

师:鲁迅先生的语言功力可真是深厚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走向了死亡。咸亨酒店是一个吉祥店名,咸是都的意思,亨是通达的意思,咸亨就是一切顺利通达,但是,在“顺利通达”的名号下上演的却是人间惨剧,这难道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四、总结文章主旨,收束全课

师:本文选自《呐喊》,读完本文我们也仿佛听到了鲁迅先生的呐喊声,思考一下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在呐喊什么?

《孔乙己》教学设计 篇7

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咸亨酒店,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小说,去认识一位读书人――孔乙己,去听听他的声音,说说他的为人,评评他的人生。(板书课题:孔乙己)

(导入环节使用情境法,把学生先带入情境中,并简单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读孔乙己的声音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很容易辨认,因为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今天我们先来读读孔乙己的语言,听听孔乙己的声音,说说孔乙己的为人。

(《孔乙己》的品读方法很多,许多成功的案例,有从“半”字入手的,也有抓住“手”做文章的,还有抓住“笑”来解读的,这次也是受“一词立骨”的启发,抓住“声音”来拎起全文,品读人物)

请大家阅读课文4―11小节。看看孔乙己都是在什么情境下发出声音的?

要求:用――划出孔乙己说出的话或发出的声音,用[]划出说话时的神情姿态,外貌动作。

(学生边找边读边小结)

生1:在课文第4小节中,别人说他“偷书”时,他辩解了。

师:你能读一读他的辩解吗?

生1有模样有样的朗读。

生2:他跟小朋友抢豆时说话了。

师:是“抢”还是?

生2:是护!

师:你能不能一边做做孔乙己护豆的动作一边读一读他的语言?

生2煞有其事地表演读,老师适当指导其动作。

生3:孔乙己还在教小伙计识字时说话了。

师:你能跟你的同桌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对话吗?

生3和同桌一起演读

生4:孔乙己还在最后一次出现时说话了。

师:大家基本上都找到了孔乙己有内容的声音了,还有一次他被大家说得只能用“之乎者也”这样大家都半懂不懂的语言来掩饰,这是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生5:是在别人嘲笑他没有进学时,他发出的声音。

师:很好,我们通过寻找并朗读找出了孔乙己在不同时候,不同情境下发出的声音。一起总结如下:

屏显1:

1、“偷”“窃”之辩

2、进学之痛

3、教茴之诚

4、护豆之呆

5、断腿之悲

师:孔乙己从开始还能辩白,到后来的哀求,最后只是在别人的笑谈中用手默默地“走”开了,留下的是一个苍凉的背影。

(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围绕“声音”,找寻声音发出的原因,了解跟孔乙己有关的几件事情,初步感知课文,通过演读,学生已经模糊发现这个人物有点呆气,有点迂腐,又有点可怜,为下个环节的展开搭好台阶)

请大家仔细研读一下孔乙己说话的内容以及说话时神情姿态,以及外貌动作,说说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示范:我从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中,看出他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

我从……中,看出他是一个……的人

生1:我从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的神态中,看到了一个死要面子的孔乙己

生2:我从他排出两文钱的动作中,看出这是一个自命清高,自鸣得意的孔乙己

生3:我从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的动作中,看到了一个可爱、呆气又迂腐的孔乙己

生4:我从他黑且瘦,破夹袄哦,盘着的腿,蒲包还有草绳这些外貌描写中,看到了一个经受磨难后可怜的孔乙己。

师生交流并总结:

小说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而人物的语言又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语言描写就是能把人物的个性写出来。除了要写好“说什么”,还要写好“怎么说”。在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其迂腐、自命清高、死要面子、有点可怜又有点可气,正如鲁迅先生评说的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小人物,我们通过对孔乙己的语言品赏,可以得出如下发现:

屏显2

小说人物之探究

先从语言情境看

语言内容显性格

神情姿态见心理

肖像描写藏变故

个性动作来帮忙

无声亦能胜有声

(从具体的声音到发出声音时的神情姿态,一方面能交给学生解读小说人物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要学会把人物语态写得更为细致生动,也即既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

三、找找他人的声音

孔乙己的从有声走向无言的人生悲剧都是谁造成的呢?

1、首先我们先去找找他人的声音看看。请大家用~~~划出他人的声音,并且和你的同伴进

行演读。这些声音都在讲什么?

(学生重点演读了酒店老板和酒客的对话以及最后一次孔乙己出现时的对话)

通过大家的交流总结出这些声音的内容特点

专门揭人心中疤

补充老孔过往事

交代腿断之缘由

说笑声里见炎凉

2、如果没有了这些声音好不好?为什么?

生1:没有这些声音,孔乙己的性格就没那么丰富了。

生2:没有这些声音,故事就会断层了。

生3:没有这些声音,小说的主题就没那么深刻。

……

小结:正是这些声音的存在让小说主角孔乙己形象更丰满,让情节更紧凑,让主题更为深刻。

屏显:

侧面烘托衬主角

推动情节向前走

表现国民劣根性

反映社会大主题

3、是什么让孔乙己没有声音的?

生1:孔乙己自己好吃懒做。

生2:是那些笑话他的人。

(追问这群人的分类和特点,从而得出国民劣根性等因素)

生3:是丁举人。

(在这个学生的回答后追问丁举人代表什么样的人,孔乙己又是什么样的人,从而得出变了味的科举制度让孔乙己没了声音)

封建的科举制

国民的劣根性

自身的不争气

……

(这个环节仍然围绕声音,由孔乙己的声音走向他人的声音,挖掘小说主题的最深层,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所以分解成三个问题来给学生学习,边找边读,边读边分析,让学生从声音品人物,更让学生从声音看社会)

四、说说你们的心声

如果孔乙己来到这个教室,你想对他说什么?

师:如果孔乙己来到这里,我会对他说:

孔乙己

你爱讲之乎者也

别人半懂不懂

你说“偷”与“窃”不同

换来的却是快活的空气

哦,可笑的你啊!

请你仿照这个格式,每一小组从一个说话的情景中进行提炼一节诗歌。

师生活动,完成组诗活动。

孔乙己我想对你说(配乐诗朗诵)

孔乙己

你爱讲之乎者也

别人半懂不懂

你说“偷”与“窃”不同

换来的却是快活的空气

哦,可笑的你啊!

孔乙己

你不屑置辩识字之能

却无法辩说

进学之痛

哦,可怜的你啊!

孔乙己

你诚恳教人写“茴”字

别人懒懒不耐烦

谁要你教!

哦,可叹的你啊!

孔乙己

为了护住那不多的几粒豆

你弯腰又直起

看豆又摇头

“多乎哉?不多也。”

哦,可爱的你啊

孔乙己

又黑又瘦

断了腿的你

面对取笑

颓唐又无力

低低又哀哀

“跌断的……”

哦,可悲的你啊!

孔乙己

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那个让人如此快活却又可有可无的人

那个在别人的笑声里渐渐无声的人

大约的确是死了

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考

(这个环节老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把跟孔乙己有关的五件小事连成一首长诗,关键词依然是声音,最后在《蝶恋花》的配乐中师生共同用沉重又带有力量的朗读结束了全文,既回顾了整堂课的主要内容,也把思考延伸到了课外。)

五、小结

《孔乙己》教学设计6 篇8

孔乙己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孔乙己》被李长之先生列为鲁迅小说“完整的艺术的”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开去。这样的一篇课文,希望仅用三课时就分析得透彻,是有难度的。既要整体上把握全文,又不遗漏教学要点,那就得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且由一个或几个主题贯穿每一堂课。

第一课时,建议从第⑨节切入,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打通④-⑧节,分析孔乙己的身份,外貌与性格;第二课时则可以抓住全文最后这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切点,提问设疑: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在理解⑩-⑿节的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外貌、动作等等的.前后变化,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在整体阅读中整体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第三课时一方面巩固前两课的知识,一方面解决几个看似零散却又关键的问题,包括人物生活的环境,小说叙述的视角,以及读者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教学要点提示

1.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对文中不幸人物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二.教学过程

1.简介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9

滑石中学 陈瑾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意料之外:超常的发挥(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奇怪的是当学生有超常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漠然处置,甚至冷言相对。为何?因为教师在过分地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终极目标仍旧是让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教师的法宝(知识)怎会有错?但是最具讽刺的事实是,结果恰恰截然相反,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多了,语文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阅读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已经使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我在一节公开课上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如:学生在回答孔乙己两次出场哪一次给自己印象深的问题时,有说第一次的,也有说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教学内容上,经反复研读课文,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不是不须的就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评价上,我对学生一贯倾向于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然而,当一个学生在回答‚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

字!我心里一惊,虽禁不住赞叹,但是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从容的,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本应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我此刻抛开‚我‛的‚设计‛,按学生的思路做调整,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对话!

由此,我想了许多。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日常教学中屡屡发生的类似的现象,已经到了反省和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连绵不绝的大山给人巍峨的美感,而山谷中的小溪与野花同样沁人心脾,美不胜收。教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学,非但不能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方面的东西,反而更不可能教会学生认识和懂得语文学科中所闪现的人文人性的美,认识和懂得文学与人生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10

1、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从字词入手,再到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宏观把握全文,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使思维与语言实现最佳的整合。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能使学生得到感性思考与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和语言展示与情感交融的成功化验,最终使学生答出理性,问出个性,更上一层楼。

2、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知识的汲取,方法的选择、提问,切入口的转换方面富有收获,为发言者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精神家园。营造竞争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合作是基础,竞争是高潮,学生个体的思维互动起来,课堂变成了战场,学生唇枪舌战,互不相让,思维能力强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强了。

《孔乙己》教学案例 篇11

蒙城县许疃中学:曹金桥 联系电话:***

《孔乙己》教学课例

一、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初中阶段,我们从小说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情感线索三个方面作了阅读指导。而本单元安排小说,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孔乙己》一文主要是用于指导小说的赏析。

《孔乙己》全文不到3000字,凡读过此文,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形象。阅读此文,需从语言、人物、主题三方面进行赏析,才能真正领略到鲁迅小说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欣赏小说中含蓄、准确、精炼的语言。

2.探讨孔乙己人物个性及其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3.感受鲁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三、案例设计的基本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强调教与学的两方面的改革,就“教”而言,更强调师生互动式和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就“学”而言,更强调通过体验和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来弥补被动接受学习的不足。《孔乙己》一文借用两个课时连上的时机。最初在上课时,两课时直接抛出两个问题:

1、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命运。观察学生情况,似乎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彼此认同的课堂教学任务,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仅是经常答题的同学,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文章有种迷惑与不解。此时,阅读仅仅成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重新审视《孔乙己》一文,的确,对于学生而言,小说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学生的经历体验有相当差距,借助辅助资料虽然能够理解人物与主题,但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科学制度的认识,无法深入体验人物命运的悲惨性,更无从感受世态的炎凉。留在学生印象中的孔乙己只是一个可笑的人物而已。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设置这两个问题还是必要的,但提问的方式应有所变化。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通过变式提问,能激发学生真正的兴趣,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于是,再上课时,利用变换提问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深入地探究课文,也就是本案例形成的关键。

四、教学设计

教师准备:大量阅读鲁迅小说,了解《孔乙己》作品的相关情况。学生准备:熟读《孔乙己》及课后附文《<孔乙己>的艺术特色》,推荐阅读《范进中举》。【教学目标】

1.欣赏小说中含蓄、准确、精炼的语言。

2.探讨孔乙己人物个性及其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3.感受鲁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阅读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明确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为什么鲁迅说《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明确学习重点,以便带着问题学。

二、简介写作背景:

要点:《孔乙己》写于1918 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 年4 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 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 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1917 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成亨酒店 砚 附和

羼 蘸 舀 打折了 绽出

四、查词典解释: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颓唐——精神萎靡不振。

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

五、学生朗读全文,或听录音,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六、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这是一篇小说,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6):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声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三部分(7—8):写孔乙己和孩子,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第四部分(9—11):写孔乙己不复聊生的惨状,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第五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结局。用猜想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七、学生朗读第一节。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 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提问〕: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板书:

身上衣服:短衣长衫 喝酒地点:柜外房里 喝酒方式:站喝坐喝 鲜明的阶级对立

〔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八、学生朗读第2、3 节。

〔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提问〕: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九、布置作业:

根据“理解——分析”的要求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

二、学生朗读第4节,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启发争论,教师归纳时用虚线把原板书“长衫”和“柜外、站喝”联结起来,补写“孔乙己”三字如上表。)

明确:“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三、学生朗读第5 节

〔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四、学生朗读第6 节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

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五、学生朗读第7、8 节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

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六、集体朗诵第9 节

〔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七、学生朗读第10 节

〔提问〕: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八、学生朗读第11 节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教师画比较表,每项由学生找出课文语句教师概括填写)。第一次出场最后一次出场 身材高大盘着两腿

青白脸色脸上黑而且瘦肖像 穿一件长衫穿一件破夹袄 第一次出场最后一次出场

声音“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低声说道 涨红了脸,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不十分分辩 神态

睁大眼睛说眼色很像恳求

动作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九、教师朗读12、13 节

〔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 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十、启发学生讨论,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十一、师生共同归纳欣赏本文精巧的布局明确要点:

(一)描述鲁镇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二)以插叙说明孔乙己的经历,使人物形象完整,情节紧凑。

(三)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四)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十二、布置作业:

整理写出孔乙己的个人档案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站着喝酒

穿长衫

唯一

教小伙计识字

吃茴香豆

主旨:封建科举制度摧残旧知识分子

五、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师:孔乙己叫什么名字?

生: 姓孔名乙己,这还用问吗!

生:不对,孔乙己是绰号,书上没说他的名字。师:是书上没说,还是……

生:人家根本就不在意孔乙己,不关心他叫什么!

师:不关心?据我所知,孔乙己可是个能为大家带来许多快乐的人呀? 生:老师,孔乙己是大家的开心果,应该是个受人关注的人,为什么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

生:不对,大家并不关心他:“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乐,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见孔乙己可有可无。

生:对,孔乙己腿被打折,旁人依然谈笑自若。生:掌柜只是在看到欠十九文钱,才想起孔乙己。

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 生:“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

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

生: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

生: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师:为什么孔乙己不肯脱下又脏又破的长衫? 生:太懒了,自己不肯洗,又没老婆替他洗。生:太穷了,没有其他衣服可替换。

生:不对,文章后面提到他穿一件“破夹袄”,说明还有其他衣服啊!生:孔乙己苦苦追求的就是这么一件自认为能维护他读书人尊严的长衫。生:长衫是孔乙己唯一能区别于短衣帮的标志,是他标榜自己的证物,也是他仅剩的自尊了。

生:到后来腿被打折,而且连唯一的自尊也被剥去了,暗示了他悲惨的命运。师: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生:“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生:“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生:“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生:“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

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师: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 生:“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师: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

生: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师: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 生: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

师: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生: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

生:“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

生: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师: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生: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

生: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生: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

生: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师: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 生:首先是孔乙己“可笑”。

生: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

生: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生: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师:第九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生: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

生: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

生: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师: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师: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生: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师:这么样的一个孔乙己,他又有着怎样的悲惨命运呢? 生:死了。(板书:死。)师:何以得知?

生:“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大约”、“的确”不是很矛盾吗?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板书:死?)师:孔乙己就不能干农活或做点小买卖?可是具备这个身体条件的? 生:对,孔乙己“身材高大”。

师:不是高大,是很高大,(生大笑),一个大男人为什么养活不了自己? 生:孔乙己认为“君子固穷”。

生:孔乙己受封建制度影响太深,中毒太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一直在他脑中作怪。

生:可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啊(生哄堂大笑)生:这才叫悲惨啊,死了都没人知道。师:“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生:因事隔20 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生: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生: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

生: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

生: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

生: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师:是什么造成孔乙己的悲剧?

师: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为什么一个能打人,一个只能被动挨打呢? 生:他俩身份不同,丁举人是举人,读书中了举,便有权有势,而孔乙己没有进学,这就导致他们的地位和命运截然不同,关键还是封建科举制度。

生:旁人对打人的举人是敬畏的,而对被打的孔乙己只是冷眼以对,讥讽嘲笑,当时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这些都是社会制度造成的,都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

生:在这种科举制度的摧残下,要么如孔乙己般死去,或者会像范进一般,即使中举,结果却也是疯了,都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师:梳理一下全文,请大家整理孔乙己的个人档案。下课!生:老师再见!

六、教学评价

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主题较深,教师讲得累,学生记得累,结果只能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本文曹老师采用两个课时连上,原本是件较费力事,但本课却让曹老师在执教时较为轻松。这一课时,曹老师交换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深入探求文本的欲望,同时又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习。在教学中,毫不吝啬地把思考、质疑和讨论的权力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学生的讨论,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教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主价方案学习的空间。交换提问方式和学生小处质疑的精神使所有的问题在激烈的讨论声中迎刃而解,一气呵成。问题在讨论中得以解决,正所谓“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深化思维,思想与思想在碰撞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再次审视本课前后两次教学,从教学目的、提问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作比较,深感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重要性。同一目的,不同的提问方式,不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文本,而且从隐性的长期目标来看,恰当的提问方式更能让学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体会对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也正是曹老师所孜孜以求的。当然,本课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而课后学生的心得体会更让曹老师深感教改的重要性,教改也不仅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唤。

鲁迅的文章,我认为他的文字固然让人叹服,但更重要的是,他挥起长剑,刺向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划出了一道亮光。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度所谋害,被封建社会所杀害。作者当时写这篇《孔乙己》,许是为了激发中国人的斗志与反抗精神。多少年,多少代,人们用同样的角度去批判孔乙己,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本质。但又有谁想过: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现代版“孔乙己”。只是两者生活的年代不同,只是被迫害的形式不同,只是现代人贯用“阿Q精神”在逃避,在说服自己,只是还没出现“21世纪的鲁迅”来揭开迷人的面纱背后的丑陋,激起我们的反抗。

上一篇:旗手事迹简介下一篇:新学期教师国旗下讲话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