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学生续写

2024-10-06

孔乙己学生续写(精选18篇)

孔乙己学生续写 篇1

费了很大的劲才来到我的小角落,蹲坐在角落里,凛冽的北风刮进我的袖子里,脖子里。我紧缩着身子,靠着刚才的酒劲,才不至于冻僵了。四处瞅瞅,忽然看到餐馆门前的泔水桶里有几块馒头,旁边还散落着几碟剩菜,几只流浪狗正在津津有味的吃着。我找到一块石头,吓跑了那几只狗,一步一步爬向泔水桶。饭馆里的小伙计刚要倒掉那泔水,我急忙加快了速度,一边喊道:别倒,先别倒。最后,那小伙计将几块馒头扔给了我。我拾起沾了土的馒头,在衣服上抹了抹,心想,不脏,还能吃,只是有点硬。

爬回角落里,酒劲下了一大半,浑身冰凉,我紧靠着墙,不断搓着手,但感不到丝毫的温暖。寒风依旧刮着,我强挨着冷睡了过去。半夜,我被马蹄声惊醒,一位行人在我的碗里扔下了四文大钱后匆匆骑马而去,我探身过去,紧紧握住那四文钱,心想,明早又能买酒喝了。不久我又昏睡了过去,梦中,我中了状元,荣华富贵,美酒佳肴……我笑得是那么开心。

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了我,不过我已经死了,被活活冻死了,但我却笑得那么开心。或许他们永远的不会知道,我为什么会笑得那么开心……

孔乙己学生续写 篇2

师:请生1读孔乙己,生2读酒客,生3读旁白。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和语气语调。下面大家先分组练习,然后小组展示。

(大家都跃跃欲试,读完后,师生评价。)

生4:老师,酒客的表演不太投入,语气平淡,没什么效果。

师:为什么会语气平淡呢?是因为他没注意“叫道”和“故意的高声嚷道”这些词语,谁再来表演一下?

(生5读,大家笑。)

生6:这次比上次好很多了,我们足以看出酒客是故意嘲弄取笑孔乙己的,生怕别人不知道孔乙己偷东西这件事。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说明你已经准 确地把握 了酒客们心理。我们再重点来分析一下孔乙己当时的心理。孔乙己为什么刚开始时不理会众酒客,后来说人们污蔑栽赃他偷东西,最后又说自己窃书不算偷书呢?

(生讨论后摇头。)

师:你们有没有犯错 的时候?当你们犯 错时,又恰好被老师知道了,你们是什么反应?

师:小王,你昨天晚上熄灯后又讲话了吧!

生7:(忽然一愣)我没有,你可别冤枉人啊。

师:没有?昨天被值班 老师当场 抓到了吧,还敢抵赖?

生7:(硬着头皮)老师,我昨晚闹肚子,我是向下铺同学借卫生纸来着……

师:很好,表演得很 投入,请你说说 刚才的心 理变化。

生7:我觉得当做错事又被老师抓到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心虚,心想老师是怎么知道这事的。

生8:(很得意)要是我就选择抵赖,除非老师你亲手抓到。

(大家笑。)

生9:抵赖有什么 用,值班老师 已经向班 主任告密了,没办法只好招了吧。但是即便是招,也要找好台阶,不要死得太难看。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我想这是 在座的所 有同学犯错时的共同心态,同样孔乙己也是这样。

(生点头微笑。)

就这样,学生们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就很容易理解孔乙己当时的心理:在大家揭孔乙己的短处时,他刚开始时很心虚,不理睬众酒客,不想和他们有正面冲突,是希望他们不要再提;后来见实在躲不过,就选择了抵赖;最后人家拿出了证据,有目击证人无从抵赖之时,他才承认了自己是窃书,就跟下层老百姓玩弄文字游戏,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台阶。讲到这里,学生便很容易理解孔乙己自欺欺人的形象。

由此我们也进一步得到了启发,在我们平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给学 生提供生 活体验的 学习实践 空间,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程当成是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千万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轻 松、融洽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 拥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文本中易于与学生生活相沟通的内容,找准契机,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原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促成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进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不要把学生育成新时期的孔乙己 篇3

王远何许人也?9月7日《广州日报》报道说,王远本是一个读书“料子”,湖北阳新县昔日的高考状元,因差两分未能进清华,被中南工业大学录取,当他发现在班里自己的高考分数最高,而且比同学普遍高出70分左右后,大约是越想越不甘心,读到大二竟放弃学业,现在以捡垃圾为生。

我本不该在王远的伤口上再撒盐巴,一个高考状元“沦落”为“破烂王”已经够可怜的了,再拿人家来说三道四很不仁道。不过,我并不是要拿王远寻开心,我只是拿王远来做个例子,说出我对把学生育成孔乙己的一些看法。

王远显然要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强得多,考了“状元”,上了大学。孔乙己只是“读过书”,“写得一笔好字”,没有捞到“半个秀才”。但是我丝毫没有觉得王远跟孔乙己有多大的区别,或者说就是现代的孔乙己。

两者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以读书人自居,血管里携带着旧读书人的病菌,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潜意识,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孔乙己虽然穷困潦倒,却死活要“穿长衫”,“长衫”就是他的面子。王远捡垃圾有两个时间,别人还没起床上班和晚上十点以后,而且装破烂还用一个文件袋(就是那种文化人开会时常拎的挺体面的那种),免得熟人看见,怀疑他在捡破烂。这个文件袋跟孔乙己身上的“长衫”具有同样的功效——撑面子。

但这毕竟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假面子,谁都看得到他们的里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无业游民,只能靠抄书、捡垃圾糊口。可是对于孔乙己和王远们来说,这是必要的,失去了这个东西,他们恐怕就彻底垮下去了。

小小年纪的王远们竟成了老朽不堪的孔乙己,真是让人悲从中来!照说,读书只会让人变得更聪明,而不是变得更愚笨,越读越傻的读法,只能读出个孔乙己。

王远们为什么会越读越“傻”呢?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问题,有待考究。我只能说,是因为他们“走不进去”,又“走不出来”,就站在那个尴尬的地方,构成一幅荒谬的风景,演绎成一个悲剧的角色。

“走不进去”,就难以像那些极具应试能力的读书匠那样,一个猛子扎进去,经过一番机械化的加工后,合格地出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王远弃学本身说明他“走不进去”)。“走不出来”,是指他们想要,或迫不得已地要依附于读书考试,觉得这是唯一的希望,唯一的寄托,唯一的途径,是人生努力的唯一方向。离开了它,自己的人生就“迷失了方向”,自己的价值得不到很好的评价。所以虽然“走不出来”,但还是极度迷恋着它,无法走出来。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是这样的: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热衷功名,一心向上爬,在八股文中耗尽了自己的年华,落到即将求乞的境地。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只有当人们触及他灵魂深处的伤疤——“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才立刻颓唐不安。在长期的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下,他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他以“君子固穷”安慰自己,却免不了偶尔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是为“走不进去”,可是又留恋“读书人”、“君子”、“治国平天下”……走不出城墙一样坚固的一整套价值体系,是为“走不出来”,变成了一个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的“零余者”,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多余的人”。这一切都是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者“育”成的。

在现实面前,“走不进去”,使他们地位失落,“走不出来”,又让他们人格变形,失落与变形的读书人,只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就是孔乙己与王远们最真实的写照。王远弃学后三年闭门不出,继续翻阅高中时的学习资料,就如孔乙己跑到酒店去喝酒,是逃避也是自慰,映照出悲剧的深度。然而,这又是什么造成的呢?就像孔乙己绝不只是孔乙己一手造成的一样,王远们也绝不只是王远们自己造成的。一个本来好好的孩子读书读成这个样子,是社会的悲哀。因为社会是人的生存环境,正如孕育人的“子宫”,教养孩子的“家庭”,病态的社会,造就病态的人。

当然,对于个人,我只想说一句,在读书时,一定要“留个醒”,不要读着读着,自己的灵魂就被掏空了。灵魂尚在,一切皆有希望。而对于担当培养人才,造就国家栋梁的各级教师,也希望大家以大局为重,站在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高度上,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奋斗。而对于社会,也希望全面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改变择才观念,摈弃唯分数论,为各种人才的孕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续写《孔乙己》 篇4

“这回该不偷了吧!”“走路都费劲,怎么个偷法呢。哈哈!”孔乙己正是在这阵声音中摇摇头,用满是泥的手爬出了门槛,心里回荡着一个声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就把他人的嘲讽和风凉话堆在一旁,不予理会了。

想了一路的“降大任”,他俨然到了一座小山腰前,倚在石上,回头一看见路边的人家都在笑着、聊着,笑的是那么开怀。而他只觉得大家在笑自己,便摆出一副不屑的模样,什么“龙困浅滩被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直在脑里打转。

他掀起裤腿,看着腿上流血流脓的烂口子,只觉得疼,愈看愈疼,索性不看。靠在石上,他仿佛望见自己中举,咸亨酒店的掌柜不断地送酒、肉来,丁举人也和下人抬着箱箱厚礼,背负卷卷书登堂拜问。

《孔乙己》续写 篇5

他用手走出了酒店。看着酒店里的人对他指指点点,街上的路人、乞丐用不屑的眼神看着他,他不禁坐在路边闭上了双眼。“唉,老天真是不给脸,让我这么有才华的人落到这般田地,可惜了,可惜!”

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呀,孔乙己决定去寻些吃的,但他身无分文,只能先去桥头找个地方安顿下来。不知从哪里寻来一个破旧的草席子,铺在桥头就当一个住处吧!

今后的几天,白天他上街乞讨,晚上就睡在桥头,就这样勉勉强强过了几天,在某天早上,就蜷缩在草席子上一动不动了。

《孔乙己》续写作文 篇6

孔乙己“死了”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虽然倍感意外,却仍然过着自己的生活DD流泪,流汗,或是流血DD不因孔乙己的离开而改变,正如前文所言,没有他,人们也这样过。

咸亨酒店在骚乱下渐渐走起下坡路,掌柜夙夜忧叹,恐鲁镇第一酒店就这样堕落下去。一天,掌柜算账时突然开口:“孔乙己能给酒店增添新活力”。于是,伙计们纷纷踏上了寻找孔乙己之路。再找遍了猪棚,牛棚后,他们终于在一户人家的后院找到了以手为生的孔乙己DD上大人孔乙己。

“不!君子固穷,不可辱!”我再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孔乙己,是从这段嚎叫声开始的。孔乙己挣扎着,在伙计们的`“辅佐”下,被“请”进了店里。孔乙己瘦弱不堪,看得出他想涨红了脸分辩,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折磨,他脸上已无血色,声音软绵无力。顿时,店内笑声四起,更有甚者,竟开始挑逗孔乙己,但孔乙己只能用低落的呻吟喃喃回答,似乎刚才的一句“君子固穷”,用尽了他全部的体力。我不禁同情起孔乙己,同情起这个叫我写“茴”字的下层知识分子,这个受社会迫害的可怜的人。

孔乙己学生续写 篇7

一、孔乙己形象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 对孔乙己的“可笑”之处, 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孔乙己的“可笑”表现在他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单从小说对孔乙己独特的肖像描写来看, 也约略可以判定, 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旧社会的生活对这个人物显得是那样残忍无情, 几乎把他逼到穷途末路, 变成“讨饭一样的人”了。可是他还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 还要摆出“读书人”的旧架子、穷酸相。在别人看来, 他只是笑料罢了。通过这幅可笑而又可悲的肖像描写, 以喜剧形式出现的悲剧, 这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 孔乙己的“可笑”还表现在他好喝懒做的寄生生活上。他不爱劳动, 也不会劳动, 能写一笔好 字原可以依靠抄书糊口, 可惜寄生的本性难改, 养成了偷窃的恶习。后来竞偷到丁举人的家里, 被打折了腿, 只能坐着蒲包, 用双手爬行, 最后默默无声地死去。

孔乙己诚然是“可笑”的, 但在这“可笑”的背后, 却隐藏着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二、孔乙己和范进之比较

孔乙己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 范进是“中举而发疯”的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中毒者, 这两个不同的人物, 都是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摧残的典型代表。

范进和孔乙己都深受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 都迂腐至极, 都不会“营生”, 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软弱无力, 都有善良的性格。但他们又不尽相同:范进很自 卑, 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训斥, 他只有唯唯连声;孔乙己颇有几分清高, 对自己认识几个字沾沾自喜, 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

范进, 作者重点写他中举发疯的疯 癫状态, 传神地表现了他那种 迂腐的性 格、麻木的精 神、脆弱的神 经。孔乙己, 作者通过他的外貌特征, 把他的迂腐、清 高、固执的性格以及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进之所以高兴发疯, 就在于他侥 幸考中了;孔乙己之所以在贫困中死去, 也就在于他是一个考场上的失败者。如果两者的命运正好相反, 范进的结局恐怕并不比孔乙己好;他们的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 而本质上都是悲剧。就此而论, 这种悲剧已经不是个人的了, 而是整个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悲剧。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离不开周围那群人。前者重在揭示范进中举发疯的根源, 胡屠户的庸俗市侩和张静斋的虚假作态及趋炎附势的送银送房, 为范进发疯的原因作了形象注释。后者则不紧不慢而又平中见奇地描绘了另一种灵 魂的枯死———群 众的无痛 苦。作为人应有的人性, 也就被挤压得没有了血肉, 枯萎了;作为文明人的人性在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下彻底失落了。

三、塑造“孔乙己”的深刻用意

小说从不同的角度暴露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 教育的种种弊端, 这种教育弊端诱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 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 致使读书人只知道经书八股, 根本没有真才实学, 丧失了谋生的本领。这说明封建文化教育不能发展人的才能, 只能把人变成书呆子。

在语文教学中, 笔者经过 对孔乙己 性格形象 的分析, 以及和范进的对比, 可以看出《孔乙己》主题的两个层面:从表面内容看, 主要揭示、批判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 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不幸者的冷漠无情、以欺凌弱小为乐事的恶习, 以及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普遍的麻木;但从深层次来看, 作品深刻批评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弊害, 揭露封建文化教育使许多读书人成了迂腐无能的废物。

从以上主题可以 看出, 作者既讨 伐了封建 科举制度, 又讨伐了封建文化教育。可是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文评点”的导向, 以及课本后的课后练习来看, 都突出了讨伐“封建科举制度”, 而忽略了讨伐“封建文化教育”。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何谓“封建文化教育”?就是以“孔孟之道”为正统思想的文化教育。《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 新文化运动已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但封建复古势力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被废除, 但“孔孟之道”仍是社会教育的正统思想。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愤然双管齐下地进行了讨伐。由此可见, 鲁迅塑造孔乙己的形象, 表现了以“不慈为慈”的坚决态度, 不让产生新的“孔乙己”, 来拯救青年一代, 可谓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陈腐思想深恶痛绝。

孔乙己死因鉴定 篇8

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读完小说的人心中都有了明确的答案,无须再问。是谁害死了孔乙己?这个问题倒很值得我们去追查一番。从以下几点蛛丝马迹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一、一件长衫

长衫,是身份的标志。在咸亨酒店里,穿长衫的大多是阔绰的有钱人或有地位的读书人,只有他们才能享受到在咸亨酒店的“包间里”坐着喝酒的优待——咸亨酒店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孔乙己穿着长衫,却没有受到优待,因为他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尽管如此,深入骨髓的“读书人”的身份观,却让他怎么也不愿意脱下长衫,与穿短衣的体力劳动者站在一起自然地喝酒,于是他就成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然而,这样不伦不类的身份只会让他处处遭遇尴尬。在长衣帮面前,他既无权也无势,被不屑一顾;在短衣帮面前,他自命清高却一无是处,徒留笑柄。也许,他并非不愿意改变,只是中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太深,“科考功名”的思想根深蒂固,让他无法改变。长衫与他已经融为一体,没有了长衫也就没有了他。这一点,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时得到了印证:长衫已经褪去,只有一件破夹袄——暗示了他的即将死亡。

二、两顿毒打

文章没有直接写孔乙己挨打的经过,但我们却很想去了解是谁打了他,以及为什么要打他。孔乙己第一次挨打是因为偷书,很明显,打他的是读书人;第二次挨打是因为他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所以打他的也是读书人。文章读到此,让人不禁心生感叹:同是读书人,相煎何太急?可就是因为在封建科举的这张梯子上,丁举人爬上去了,而孔乙己跌下来了,所以他们注定不能成为同路人。假设偷东西的不是孔乙己,而是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丁举人还会如此大打出手吗?那就未必了。正因为是孔乙己,他才要私设公堂。他审判的不是孔乙己偷东西这件事,而是“读书人”这个身份;他是在以胜利者的姿态炫耀。他打断的不仅仅是孔乙己的双腿,而是孔乙己作为读书人的最后一丝尊严。可以说,丁举人是造成孔乙己死亡的直接凶手,但他只是一个执行者,真正杀害孔乙己的其实是封建科举制度。

三、三场取笑

“笑声”贯穿文章始终,但读者的心情却愈来愈沉重。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笑啊?笑声尖锐、刺耳、直插灵魂!如果说孔乙己与丁举人之流只是形式上的一类人,那么与短衣帮这些劳苦的底层人物,则是实质上的同类人。他们应该能够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被剥削、被压迫的影子,他们应该感同身受、同仇敌忾。然而事实上,他们只是冷眼旁观。非但如此,还把别人的痛苦、窘迫当成自己穷极无聊时把玩的对象。先揭人伤疤、指人短处,再戳其痛处,似乎这样,他们就能无比快乐。至于被取乐的人是什么感受,则完全不予理会。甚至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时,其脸色、身体、经济状况已完全陷入绝境,众人也依旧是取笑他。这就是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何其悲哀!何其病态!他们究竟是否知道,也许下一个被嘲笑、抛弃的人就是自己?他们当然不知道,因为无知、愚昧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是将孔乙己推向地狱的帮凶!

四、四提欠钱

小说中掌柜的语言不是很多,但“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却出现了四次,令人深思。掌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如何盈利、如何管理员工、如何取悦顾客,这些经商的门道,他都了如指掌。在他面前,只有利益,没有人情。所以,对孔乙己,他关心的只有那欠他的十九个钱,仿佛孔乙己在他心中还不值十九个钱。至于孔乙己偷了谁家的东西,被打成什么样,最后怎么样了,他完全没有兴趣。但是,如果这些对他招揽顾客、增添店里的人气有帮助的话,他倒是可以关心一下。孔乙己在这样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面前,怎么可能得到同情和帮助?所以,这是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再一次暗示。

至此,孔乙己的死因基本能够下定论了:自身性格、丁举人、酒客、掌柜都是造成孔乙己死亡的重要因素。而这些人所构成的就是整个社会——由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文化营造出的一个等级森严、思想愚昧、人情冷漠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把人变成鬼。

孔乙己续写作文 篇9

当我被孩子们围起来要茴香豆吃时,我才能在这个社会得到一点安慰,至少我在这些小孩眼里还是好人。

中秋前,我想起还欠酒店老板十九个钱,想必我再去的话,会被老板催账,也会被酒店里的长衫人们哄笑,所以我没打算去酒店喝酒,日子一天天过,我好歹也是一个读书人,竟变成这个样子,心中很是不甘,可又能怎么样呢?我的生活没有动力,又没有什么能改变这一切,只有偷,只有偷才能让我的生活稍微宽松一些。可是这样,别人会怎么看我这个读书人呢?哄笑?取笑?看不起?厌恶?会认为我还活着还是死了?反正不会有同情和安慰,我也不指望会有人安慰。

面对生活压迫,我只好去偷,顶着别人的看不起,去偷。

命运就是这样,总是让你连连受挫折。我被打折了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我恨他,可又不恨,我接受这种惩罚,或许是我活该,可难道我还不如这点东西吗?我的命运就是这样悲惨吗?中秋过了,天气变凉了,我的衣服还是单衣,我看向酒店那边,我知道我的消息早被传得沸沸扬扬,我也知道会被人到处议论,我虽说从不在表面上表现的那么在乎,可心里却还是很不是滋味。

又过了一段时间了,我知道我的时间不长了,这样活着也真的没有意义。已经到了深秋,我不知道该去哪,自己随处飘荡,无处可归,无人顾问,去酒店吧,也许这就是最后一次去酒店,最后一次喝一碗温酒,最后一次被人家哄笑了。

“温一碗酒”,我的声音很低,我不想被人们关注到,可老板出来后第一句话却是:“你还欠我十九个钱呢!”我心里很难受,果真没有人安慰,我很颓唐的抬起头对他说下回儿还清希望不在提起其它事,“孔乙己,你又偷别人东西了吧?”,人们循声都聚拢了过来,眼神的不屑,吆,这不是孔乙己吗?人们议论着。

我把头放的很低很低,不再做任何解释了,这一次解释也解释不清的。“不要取笑我了,”我抬头看了掌柜一眼,又立马底下头,生怕别人盯上我的眼睛,我用眼神想告诉他们听停下,没有人会领会到,也没有人会停下来。我递过了酒,在喝的时候,以往来喝酒的画面又在眼前浮现。喝完后,我又坐在蒲包上,用两手走了。

孔乙己续写作文 篇10

那个带给别人欢笑的孔乙己此刻正默默地数着“走”过的街口:“何家……张家……李家……丁举人家……”数到这里,孔乙己下意识加快了挪动速度。

“孔乙己,你干嘛突然‘跑’这么快?是不是心虚啊?原来你也知道举人家的书是偷不得的呀。哈哈!”一个短衣帮的人咧着嘴嘲讽地说着,旁边其他人也开心地笑着。

孔乙己的嘴角微微不自然地抽动了一下,原来这些人还不放过他呀!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又随即瞪大了眼睛回看着说话的人:“读书人的事不能算是‘偷’,是‘窃’,‘窃’呀。君子固穷……”正当他准备吐出“之乎者也”时,周围人刺耳的哄笑打断了他,他定定地注视着这些只能看见鼻孔的人,久久地。接着,他低下了头,继续向夕阳的背面“走”去……

背后欢愉的笑声愈来愈轻了,孔乙己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

“啊——”突然,他的手被路面上什么坚硬而锋利东西狠狠地扎了一下,凄惨的叫声延着夕阳被渲染得更悲凉、更无助。他缓缓地将手举到面前,一道从手掌到手腕的殷红伤口在太阳的余光下格外刺眼,暗红的鲜血不断向外涌着。孔乙己无奈地笑了笑,他已经感觉不到疼痛了。他在秋风中瑟瑟的抖动着,宛若一片随风飘落的秋叶。他仿佛从一出生就被猛烈地风吹着,一直到现在、刚才……

《孔乙己》中“闲笔”探赏 篇11

鲁迅先生的得意之作《孔乙己》更体现了其小说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通篇笔法圆熟,行文从容有致,不到三千字的篇幅将社会的病态与人物的命运深刻地凸现出来,实乃精典之作。然而,短小的篇章依然有不少看似或不着边际,或莫名其妙,或重复繁琐的“闲来之笔”,似信手拈来,无意经营,细细品来,却又蕴含深意,言近而旨远,意味深长,一字一句皆体现出大师手笔,大家风范。

笔者试从细微处着手,对《孔乙己》中的“闲笔”作肤浅的探赏,愿就教于方家。

一、借“闲笔”铺垫呼应下文

《孔乙己》开篇写了“鲁镇的酒店和格局”后,便写酒钱,中间便以两个破折号插入解释说明:“——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乍看,此处确是无关痛痒的“闲笔”,实质上,“闲笔”不“闲”,除表明小说是对往事的回忆,也为下文写酒钱埋下伏笔,作铺垫呼应,下文便先后有: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及掌柜的几句“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借“闲笔”铺垫与呼应,让“酒钱”贯穿小说始终,成为解析孔乙己命运的一把钥匙,在发人深省的同时,引起读者的足够关注,从而表现小说的主旨。

二、借“闲笔”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写“我”当伙计的经历用笔不厌其“闲”。“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此处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或缺。因为一方面,含蓄地展示了“短衣帮”与“长衫主顾”的不同层次,等级差异;另一方面,更为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正因为“我”“样子太傻”,便注定要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充分当一个“专管温酒”的小伙计角色,从而便于以“小伙计”这一独特角色来洞察社会与透视人生,也便有了下文萦绕着沉重笑声的故事,为情节发展奠定基础。

三、借“闲笔”暗示人物个性

“在这严重的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此处写的是“我”工作范畴内的事,似与小说不着边际,实则是通过掌柜丑恶灵魂的大曝光来反映病态的社会及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性。作为小说叙述者的“小伙计”,无所顾忌地道出了酒店经营的“机密”,看来,“我”确实“干不了这事”,而“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的掌柜却又在短衣帮面前干着令人不齿的勾当,其势利、冷酷、媚上欺下与“我”的天真无忌,都在鲁迅先生不经意的笔端中揭示得淋漓尽致。此处“闲笔”发挥出其暗示人物个性的功效。

四、借“闲笔”烘托人物命运

“掌柜是一幅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与下文“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两处看似与小说,与孔乙己没有联系,却在对照之中烘托出孔乙己命运的悲惨。在众人嘲弄、取笑孔乙己时,我附和着笑,而本是“凶脸孔”的掌柜却并不责备,个中意味的确令人寻思。原来,拿孔乙己的不幸与痛苦来取笑,是众人乃至社会所乐意做的。面对残酷的现实,冷酷的人间,孔乙己还能有怎样的命运呢?也难怪其结局是“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借“闲笔”揭示社会观念

小说中,孔乙己恳切地告诉“我”,“茴”字应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其心之“善”,可见一斑。而“我”并不领情,“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远呢。……”原来,人是有“等级”之分的,“我和掌柜的等级还远”,那么,孔乙己和“我”的“等级”是不是也很远呢,从“我”不耐烦的神态心理看来,“我”确是这样想的。看似不通世事,“样子太傻”的小伙计就有这种等级观念,可见整个社会等级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的病态也便一览无余。此处闲笔揭示出了小说人物的社会观念。

六、借“闲笔”渲染悲剧氛围

酒钱在《孔乙己》中多次出现,特别是从掌柜嘴中道出的“十九个钱”更显得重复繁琐,令人反感。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刚进店,掌柜便开始要帐——“孔乙己么?你还十九个钱呢!”到了年关,掌柜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第二年端午节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者不厌其烦,反复渲染,这一“闲笔”却将掌柜的唯利是图,毫无人性凸现出来了,更渲染出小说含而不露的悲剧氛围,孔乙己便是在被催帐的社会,“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以至再也没见了,以至“大约的确死了”。反复渲染之中营造出冷酷的悲剧氛围,令人心寒。

总之,小说《孔乙己》的艺术价值除表现在其主题的深刻,视角的独特,也表现在其笔法的深厚功力上。不刻意用墨,却以“平平常常”赢得真意,从容大度,有收有纵,不缓不急,娓娓道来,以不经意间挥洒出不厌其“闲”的“闲笔”,来传达深远的旨意,耐人寻味,令人叹服。

孔乙己(国足版) 篇12

我从十二岁起, 便在镇口的咸鱼球场里当球童, 掌柜说, 样子太丑, 怕吓傻了职业球员, 就在小场做点儿事罢。小场踢球的保安们, 虽然容易说话, 但脚法和脚都奇臭的也很不少,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调好了表, 让第四官员对好了时间, 又亲自点上一柱香, 然后才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 把表调快或调慢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 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猎头的情面大, 辞退不得, 便改为专管搬石头搬砖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地站在小场边儿, 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 但总觉得有些单调, 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 球员也没有什么好声气, 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国足来热身, 才可以笑几声, 所以至今还记得。

国足是占大场踢球而脚法臭的唯一球队。占的虽然是大场, 可是踢得又臭又烂, 似乎十多年鞋没有刷, 脚没有洗。国足开新闻发布会, 总是牛皮吹翻, 义薄云天, 教人半懂不懂的。国足一来热身, 所有踢球的人便都看了它笑, 有的叫道:“中国队, 你热身赛又输给泰国了!”主教练不回答, 对柜里说:“占个大场, 四块石头。”便排出一大张人民币来。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肯定又出不了线了!”主教练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多少年了, 打平即可出线, 就等于打死也出不了线。”国足队员个个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淘汰不能算输……淘汰!……球员的事, 能算输么?”接着便是吹牛的话, 什么“亚洲一流”, 什么“护球像亨利”之类,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 国足原来也出过线, 但终究没有进球, 又不会防守, 于是越踢越臭, 弄到将要解散了。幸而有几个踢得好点儿的球员, 便到外国劳务输出打打工, 撑点门面。

国足已踢了半场球, 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 旁人便又问道:“中国队, 你当真出过线吗?”国足队员看着问他们的人, 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又接着说道:“你怎么连一个进球一个积分也捞不到呢?”国足队员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 脸上都笼上了一层灰色, 嘴里说些话, 这回可全是些“永远争第一”之类。在这时候, 众人也都哄笑起来, 场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 我可以附和着笑, 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中国队, 也每每这样问它, 引人发笑。中国队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 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一个球员对我说道:“你踢过球吗?”我略略点一下头。他说:“踢过球, 我便考你一考。过人的方法, 你懂吗?”我想, 小组出不了线的人, 也配考我?便回过脸去, 不再理会。国足队员等了许久, 很恳切地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 记着!这些方法应该记着。将来去曼联试训的时候, 过人要用。”我暗想我和英超球员的等级还远着呢, 又好笑, 又不耐烦, 懒懒地答他道:“谁要你教, 不就是变向和变速么?”他显出极高兴的样子, 将两条长腿拨弄着球, 点头说:“对呀, 对呀!变向有四种方向, 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 努着嘴走远, 他刚晃了两下身子, 想示范给我看, 见我毫不热心, 便叹一口气, 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国足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到了亚洲杯, 掌柜取下粉板说:“中国队好久没来热身了!”到第二年奥运会, 又说“中国队好久没来热身了!”到世界杯可是没有说, 再到亚洲杯也没有看见他们。

《孔乙己》续写作文 篇13

此时外面已大雪纷飞,孔乙己艰难地用手向前爬行,消失在了雪地里。好不容易爬回了家中,却见茅草屋已经被大雪压塌了。无奈,他只能露宿街头了。

在某个角落里,他裹紧了自己的衣衫,以此来求得一丝温暖。朦胧中,他想到了一生未能考中秀才的遗憾;想到了在咸亨酒店喝酒时仅有的一点畅快;想到了他曾在丁举人家窃书被吊打的痛苦。悲愤和忧伤一起涌上心,充斥着他的内心,他想:十几年来的寒窗苦读,却没有得到该有的结果,我只是想靠这种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境遇而已,难道是我错了吗?但他随即便否定了这种想法:不,我没有错,丁举人他们可以成功、可以获得万人瞩目的一切,我也可以。想着想着,他睡着了。

次日,人们在街上发现了他冻僵的尸体,随便找了一个乱葬岗草草地安葬了他。他死了,那颗追求功名之心,也可以放下了。他的梦,他的伤,都如一粒沙,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孔乙己续写作文 篇14

“孔乙己老爷高中举人……”衙差摇头晃脑,敲着锣,大喊着。街上的人面面相觑,似乎都在梦中。掌柜癔症好长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大喊:“我们去给孔乙己,哦,不,去给孔老爷贺喜去!”人们都伸着长脖子,跟着掌柜,叽叽喳喳地去了。到了半路,却发现孔乙己刚被人们抬出来,身上奇臭难闻。

人群七手八脚,赶紧去搭把手,给孔乙己洗漱,帮她换上大红官袍。不一会儿,孔乙己醒来,人们抬着他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孔乙己摸着黑乎乎的脑门,愣愣地问周围的人:“我真高中了?我是举人了!”说罢,他一骨碌翻身跳起,笑着狂舞双手,推开旁边的人:“哈哈哈,我高中举人,举人!哼,看谁还敢嘲笑我!”人群议论纷纷:“啧啧啧,他可是天上的文曲星转世。”正当孔乙己高兴之时,一顶大红轿子停到他面前,从里面走下来一个虎背熊腰的人,人们定眼一看,原来是那个有着万贯家财的丁举人。人们心生疑惑:这不是那个烧孔乙己家房子,打折孔乙己腿的丁老爷吗?他来干什么?

丁举人走上前来,满脸堆笑,眯着眼,搓了搓手,身子前倾:“孔,孔老爷,之前是我鲁莽,不该收您的房子,更,更不该打折你的腿,都怪我家那该死的恶奴。他竟污蔑说您偷了我家的书换酒喝。像您这样高贵的人,怎么可能会做这种事呢?现在,我来向您赔礼。我的那栋新房送给您住。哦,还有这些金条,就当是我的赔罪之礼。”

孔乙己微微仰了仰脸,轻轻撇了一下丁举人,嘴里似有似无地哼了一声。丁举人看了看孔乙己,赶紧往桌子上放了堆金条,孔乙己摸摸脑门,门牙敞开,嘴角吊到了耳根,转身,摆了摆手,很客气地说:“我现在已无大碍,多谢丁举人来探望我。”孔乙己顺手拿起一根金条,给了他身旁的邻居,让他去置办酒席,还给报喜的人分了些银子。

此时,群情激昂。突然,一个衙役破门而入,大呼:“孔乙己在哪儿?大胆,竟敢直呼老爷的名字!”“孔乙己你没中举,中举的人是孔乙己老爷。”话音刚落,丁举人猛地站起来,脸色一黑,大叫:“孔乙己,还钱!否则,再打断你的腿!”话毕,甩袖而去。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篇15

当然, 在中外文学史上, 对人类势利本性的谴责, 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主题, 事实上, 新文学史上很多作品都表现了类似的主题。而在对《孔乙己》的解读中其实最重要 的问题是:对于这样一个相当常见的故事, 鲁迅如何使它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 换言之, 它其实更多的不是“写什么”的问题, 而是“怎样写”的问题。

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典型的弱者形象, 其特点主要是善良和可怜。善良表现在, 他已经穷途末路到靠偷窃为生, 然而买了茴香豆, 还能分给孩子, 告诉“我”一个“茴”的四种写法。其次是可怜。孔乙己是所有人的笑料, 他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没有能力进入成人世界, 他不能理解世界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因此, 在别人调笑他的时候, 他的反应是幼稚的。但是要写出这样一个人物, 并不容易。生活中并没有一个“本来”的孔乙己, 从不同角度讲这个人物, 就能讲出不同的孔乙己的故事。

在塑造这个人物时, 鲁迅遇到的问题是, 直接让孔乙己成为叙事人, 即直接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显然并不合适, 因为, 孔乙己的悲剧更多地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出来的, 如果让孔乙己自己讲自己的故事, 他可能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悲剧性、包括导致悲剧的原因, 从而降低作品的思想意义。其次, 作者选择第三人称也并不合适, 因为在第三人称叙事中虽然作者可以像上帝一样对人物所有行为、心理无所不知, 什么都可以叙述, 但是第三人称叙事往往缺少现场感, 稍有疏忽就会使整个叙事显得空洞、浮泛。

在小说中, 鲁迅精心选择了一个旁观者视角, 即让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充当叙事人。在小说中, 首先这个小伙计是观察者, 他一直在酒店里, 能够就近观察孔乙己, 另外他又是行动者, 他与孔乙己有交往, 孔乙己的善良、迂腐, 与社会的格格不入很多都要通过这个“交往”表现出来。因此, 《孔乙己》的成功与选择小伙计作为视角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换个视角或许就会写出一个不同的孔乙己。从这个角度来说,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主要有这样两个特点。

1.使用了巧妙、复杂的叙事视 角

《孔乙己》自发表以后, 就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收入中学教材后, 就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关于这个小说的讨论一直就没有中断过。90年代以来, 中国文坛引进了西方的叙事学以后, 人们开始用叙事学的方法阐释这个小说。从叙事学角度入手争论比较多的问题是:小说中谁在看?谁在说?关于这个问题以往有几种观点:较早的观点认为, 小说中的观察者和叙事人都是小伙计, 小说中的观察与声音都来自他。然而, 后来有人提出, 小说中其实还包括了“老伙计”的声音———就是20年以后小伙计的声音。

王富仁认为, 在《孔乙己》中担任叙述任务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 孩子, “小说严格按照这样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眼光 (意识) 看他周围的世界, 看待包括孔乙己在内的所有其他人 物。”[1]严家炎在 《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对此提出了异议, 他认为:“一篇短短的《孔乙己》竟能引起读者异 常复杂的感受, 就与作者安排了一个可以悄悄移位的叙事者有关。过去许多研究者的文章, 以及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提示, 都把《孔乙己》的叙事者说成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 这种说法不确切。如果叙事者真的是十二三岁的酒店小伙计, 那么孔乙己给予读者的印象就会简单得多。……《孔乙己》的叙事者 也是个成年人。”[2]

另外也有人认为:叙述者既不是王富仁先生所说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伙计”, 也不是严家炎先生所认为的是个“成年后的小伙计”, 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启蒙、自我成长的叙述者, 他随着叙事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着自身的价值立场。他的视角和声音是行动发生时的视角和声音, 也就是说, 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故事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3]

这个问题如果引入“隐含作者”的概念, 解释起来或许就容易得多。所谓“隐含作者”, 就是指作者在作品中的“隐含替身”, 即作者的“第二自我”, 如韦恩·布斯所说:“不管一位作者怎样试图一贯真诚, 他的不同作品都将含有不同的替身, 即不同思想规范组成的理想, ”[4]隐含作者其实也是作者的声音。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 小说其实有两个视角, 小伙计的视角和隐含作者的视角, 小说是在一种复杂的视角运动中表现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在小说中, 小伙计的视角很容易发现, 小说主要都是小伙计在看。孔乙己两次被揭伤疤, 偷书、没有进学, 都是小伙计看到的。教“我”写茴香豆“茴”的四种写法, 给小孩一人一颗茴香豆, 最后一次到酒店来, 都是小伙计“看”到的。

而小说中隐含作者的视角则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小伙计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与咸亨酒店其他人没有本质区别, 就是瞧不起他。孔乙己问“我”“茴”字的写法, “我”是怎么想的呢?“我想, 讨饭一样的人, 也配考我么?”他要教我, “我又好笑, 又不耐烦”。最后一次见孔乙己, 孔乙己已经非常可怜, 腿打断了, 坐在地上挪过来的。小伙计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本来是轻蔑、歧视, 如果小说中纯粹是小伙计的声音, 读者也会受到这种态度的暗示与影响, 很大程度上接受小伙计的态度;然而事实上多数读者看了小说以后, 会对孔乙己充满同情。那么小伙计带有轻蔑与歧视的态度与读者的同情这之间的差距是哪里来的呢?这个差距, 最终原因还是在于, 小说中的叙事其实并非一个声音, 即我们听到的并非仅仅小伙计的声音, 小伙计的背后还站着一个操纵者, 这个操纵者就是隐含作者。就是说, 小说中的叙事既有小伙计的声音, 也有隐含作者的声音, 这是一种复合的态度与声音。

12岁的少年还不谙世事, 从他眼睛里面看, 很多东西是简单的。但是小说真正操控叙事的是隐含作者, 是隐含作者让小伙计在看;看什么和不看什么都是由隐含作者决定的。例如, 孔乙己给孩子吃茴香豆, 一人一颗, 这个细节反映了孔乙己的善良, 如果从小伙计的角度看, 他就是瞧不起孔乙己, 对孔乙己有偏见, 如果按小伙计的逻辑, 对这样一个细节他也许就视而不见了。还有孔乙己的诚实, 他很少欠酒钱。小说最精彩之笔是, 最后一次, 掌柜的说孔乙己又偷东西了, 他与其说是否认, 不如说在讨饶。“跌断, 跌, 跌……”他的眼色, 很像恳求掌柜, 不要再提。

小说里还有许多话, 不像一个少年说的。例如开头一段对咸亨酒店的描绘, 对“我”当时处境的感觉, 都不像12岁的少年。有人说这是小伙计20年以后的回忆, 其实用隐含作者更准确一些。

当然, 在小说中, 小伙计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不仅是一个观察者, 也是一个参与者。在小说中, 小伙计的作用有两个, 第一, 他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 增加了一种真实感, 由小伙计带出了对咸亨酒店的介绍。开头有一段在说“我”的处境, “我”样子如何傻, 不能侍候长衫的客人, 又不会在酒里掺水, 只好温酒, 这样引出孔乙己就真实多了。小说要先有背景、氛围, 否则, 主要人物就无处可放。第二, 小伙计在小说中也是势利者中的一员, 他的存在一方面显示了世俗社会与孔乙己的差距, 另一方面他也扮演一个施虐者的角色。

小伙计只有12岁, 而且被老板认为太傻, 但是他也远比孔乙己有心计。例如, 孔乙己要教他茴香豆的茴字, 还说:“将来做掌柜的时候, 写账要用。”小伙计的心理活动则是:“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 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这儿在塑造孔乙己时其实是重要的一笔, 他的不谙世事, 连一个12岁的少年都不如。这里“我”的有心计, 孔乙己的单纯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

那么在《孔乙己》中究竟是谁害死了孔乙己呢?可以说是孔乙己自己害了自己, 或者丁举人杀死了孔乙己, 但是也可以说, 那个背景中的所有人都是杀人者, 包括小伙计。

这样《孔乙己》中其实可以听到两个声音, 一个是小伙计的, 这个声音瞧不起孔乙己, 充满了对孔乙己的蔑视;而另外一个声音, 就是隐含作者的声音, 隐含作者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 这样, 在小伙计的话中我们也能看出一种反讽, 就是小伙计本人也成为反讽的对象。

2.使用重复的手法, 提高了 小 说的表达效果

《孔乙己》很明显使用了重复的手法, 小说中重复有两个系列。首先是三次“笑”。①“孔乙己一到店, 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②有人说他偷书, 他坚持说自己是“窃书”, 然后是“之乎者也”,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③有人说他没有进学当秀才, 他再次辩解, 又“之乎者也”, “众人也都哄笑起来”。

短短的篇 幅中 , 三次表现 “笑”, 并不是偶然的, 它其实是在确定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他在社会中就是一个笑料。大家的笑是什么笑呢?是嘲笑, 满含鄙视, 是上对下, 强对弱, 那种居高临下的笑。他们在笑一个弱者, 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人。在这个笑中, 酒馆里的“群众”找到了一个“他者”, 一个和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人, 一个比所有人都更弱的人。本来“群众”还没有看到自己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 见了孔乙己, 大家立刻找到了一个共同点, 就是与孔乙己这种毫无反抗能力、一个迂腐者、失败者的区别。小伙计原来也是可怜的人, 但孔乙己来了以后, 他也有了变化。“在这个时候, 我可以附和着笑, 掌柜是决不责备的。”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强化。作者要突出的是孔乙己与众人的不同, 他是一个笑料, 一个被别人鄙视的人。

第二个系列是三次被揭短, 或者被揭伤疤。第一次, 别人说他偷书;第二次, 别人说他识字却不能进学;第三次, 掌柜的提到“孔乙己, 你又偷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 单说了一句, “不要取笑”。掌柜的说, “取笑?要是不偷, 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 “跌断, 跌, 跌……”他的眼色, 很像恳求掌柜, 不要再提。这三次揭短实际上是小说的主线, 也与主题密切相关。如果说, 是当时的社会杀了孔乙己, 这三次揭短也是无声的谋杀的一部分。这些人拿孔乙己的短处作笑料, 实际上是侵犯他的尊严, 也是剥夺了他做人的权力。

摘要:在中外文学史上, 对人类势利本性的谴责.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主题, 事实上, 新文学史上很多作品都表现了类似的主题。而在对《孔乙己》的解读中其实最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这样一个相当常见的故事, 鲁迅如何使它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 换言之, 它其实更多地不是“写什么”的问题, 而是“怎样写”的问题。

注释

1[1]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164-165页。

2[2]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年第3期。

3[3]李长中:《交流悲剧与自我成长式叙述——<孔乙己>的叙事学解读》,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孔乙己》主题新探 篇16

1.主题的改变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够为时代、为社会、为生活服务。”如果文学作品失去了它生存的空间,那他就会自然的退出历史舞台。如文革时期盛行的《金光大道》、《青松岭》等一些作品就是这样。原高中教材中的《猎户》一文被删除也是如此。同样,如果我们死抱住《孔乙己》“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这一主题不放,请问它能为社会、为生活、为人们提供什么有益经验呢?

2.主题的改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改良主义者梁启超说过“时移世易,变法宜矣。”同样,随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的主题改变也是必要的。一般说来,一篇文章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是多个层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选择能为社会服务的主题也是必然的。当今的社会与《孔乙己》所反映的封建时代已经大相径庭。现代生活中的青少年,对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等的了解几乎为零,那么再让初中学生去探究这些有什么意义呢?倒不如让学生从孔乙己的遭遇中明白: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机遇,充满着竞争的社会,他需要人们要学会适应社会,寻求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自主创业,努力拼搏。否则,就会像孔乙己一样被社会所淘汰。这样《孔乙己》一文的社会意义、时代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3.鲁迅作品主题的改变是有先例的。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原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描写,揭露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摧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此文的主题已改为“告诉我们,追求欢乐是儿童的天性”。

续写《孔乙己》作文 篇17

冬日漫长,冷风呼啸,触动着门外两棵苍老的桑树,不时坠落下几片枯黄树叶,店内也知识冷清罢了只有几个短褐帮倚在柜台边聊着闲话。无聊的我,四处张望着,似乎在搜索这那个熟悉的面孔,却安然瞥见昨日才被掌柜依依不舍擦去的孔乙己这个名字的痕迹,我久久注视着,直到被一声喝声打住:“喂!孔乙己已经死了,孔乙己已经死了。”我起先怔了会儿,就连忙跟着短衣帮一起赶到了孔乙己的家中,这应该不是一个家了,只不过被大风就能把它吹走似得。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屋中,看见孔乙己十分安详地躺在床上,嘴角微微扬起,衣服却依旧如此狼狈不堪。我突然发现在床边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十九文钱,我的眼角突然湿润了,我诧异了一个这样死要面子。穷困潦倒的人竟还会如此守信,在他将死之际,还如此上心地筹到用来还清酒钱的钱。

孔乙己最终的确还是死了。

高三作文:孔乙己续写 篇18

一日,他酒瘾发作,想再到咸亨酒店一饮老酒。他抖索着形如枯竹般的手摸索长衫口袋,摸遍了口袋的每一角落。没有!口袋里空空如也,一个子也没有。他颓然长叹,一双浑浊的老眼死盯着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了!他想到了重操旧业——偷。刚想到偷时,他还禁不住哆嗦了一下。但空空如洗的肚腹,尤其是那撩人心魄的酒瘾,却一再地提醒着他。无奈他只得狠狠心咬咬牙,用两只手走着来到这人声嘈杂的市面,四处逡巡,搜寻目标。有好几个目标,他都不敢下手。一看人家,不是五大三粗的,就是像丁举人那样有钱有势的,他心里就直发怵。猛然间,一阵乞讨声在耳畔响起:“各位大爷大伯,大娘大婶,大哥大姐,行行好吧,可怜可怜我这老瞎子吧!”转眼望去,人群中一位盲乞丐正在向来来往往穿梭如织的行人行乞。孔乙己陡然来了精神,想扒开人群,从人群里钻进去。有人转身一瞧,见是蓬头垢面的孔乙己,尤其是见到他条化脓溃烂的腿,便撇撇嘴走开了。其余的人见是孔乙己,就当面取笑起孔乙己来:“孔乙己,你如今用这三条腿走路,稳健啊,潇洒啊,哈哈哈!”“孔乙己,未必那书还真能当饭吃,那东西啥滋味呀?”“你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么,你的黄金屋呢?你的颜如玉呢?”“你不是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么,你高在什么地方啊?”人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阵哄笑声,如鸭鸣,似牛哞。孔乙己先是脸色红一阵,白一阵,青一阵的,继而面如土灰。只见他绝望地闭上双目,一行浑浊的老泪从眼眶里溢出,滑落在他沟壑纵横的面颊上。人群就这样在笑声中走散了。这么一来,倒也成全了他,帮了他的大忙。原来,这孔乙己,他讲的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偷,至于当着人家的面去强拿,他是打死也不干的。此时,他悄无声息地蠕动着身子,径直朝那盲乞丐爬去……近了,近了,他看得分明,那盲乞丐的讨饭碗中正散落着稀稀落落的`四文铜钱。他不动声色,一枚枚地拿走了盲乞丐破碗里的四文铜钱,而后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消失在人群中……大约半小时后,他来到了昔日常顾的咸亨酒店,照例要了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地品味起来。说实在的,他已经好久“粒米未进,滴酒未沾”了。可他哪里知道,自己喝的竟是别世酒。

酒瘾过足之后,他又慢慢地用这双手走了回去。回到那破落不堪的窝棚里,他任由自己的身子仰面八叉地横躺在用两条破板凳支起来的木板床上细细地咋味着酒的余香。不一会儿,他便酣然入梦了。他梦见自己身着华丽崭新的二品官服,两旁侧立着如云的奴婢差役,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山珍海味。孔乙己满脸春风,面目生辉……回想起咸亨酒店雅间里那些长衫主顾们逍遥自在的吃喝相,自己不由自主地学着他们的样儿悠闲地品味起来。忽听门仆来报:“孔老爷,丁举人前来拜访。”只听得孔乙己懒洋洋地问:“哪个丁举人?”那门仆一巅一巅地走上前来,附在孔乙己耳旁低语:“还有哪个?就是从前欺负你的那个呗。”提起丁某,孔乙己不由得心中隐隐作痛,怒火中烧。“这个混蛋,他来何干?……”正待发作,不料丁举人却径向他走来,满面含笑,又是拱手又是作揖,朗声道:“恭喜孔老爷高中,还望您老高抬贵手,大人不计小人过……”说着指着下人抬进来的满满两大箱白花银,嗫嚅着说:“微薄心意,不成敬意,望乞笑纳!”孔乙己原想发作一番,以泄当年之恨,无奈看到满满两大箱银子,当年之恨、旧时之怨竟全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庚即露出含笑的温情。

次日早上,鲁镇的街坊乡邻们发现了身子早已冰凉的孔乙己,他正直挺挺的躺倒在那张破木板床上,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

点评:

上一篇:1常用农村信用社法律法规测试题下一篇:青花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