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亲属称谓语与吴文化

2024-06-18

吴地亲属称谓语与吴文化(共5篇)

吴地亲属称谓语与吴文化 篇1

吴地亲属称谓语与吴文化

吴地亲属称谓语从用途来看,主要用作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背称多于面称、比较普遍的异名同指、主要采用双音节形式以及相对稳固性是吴地亲缘关系亲属称谓语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吴文化的杂交型文化特点不无关系.吴地泛亲属称谓语可以分为纯表社会角色的`和既表亲缘关系又表社会角色的两大类.泛亲属称谓语具有与亲缘关系称谓语迥然有别的特征.

作 者:曹炜 CAO Wei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刊 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5(3) 分类号:H173 关键词:吴语   亲属称谓语   吴文化  

 

吴地亲属称谓语与吴文化 篇2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对话的开端, 根据血缘关系, 亲属称谓繁多, 与英文亲属称谓相比, 二者之间的差异远大于共同之处。

一、中西方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

在中文文化中, 中国人特别注重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因此“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 , 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 , 一一区分 , 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 , 令人叹为观止。”[1]与汉语极度细化的亲属称谓相比, 首先, 西方亲属称谓比较看重个人的权利而不是义务, 英语注重核心家庭, 并对每个核心家庭成员有明确的称谓称呼, 英语的亲属称谓往往忽略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其次, 西方人主张男女平等, 亲属称谓系统平等地看待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再次, 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 没有任何人优于他人, 因此, 人们直呼亲属的名字以显示人人都是平等的。[2]比如英文中的“uncle” (叔叔) 称谓就涵盖了中文中的“伯父”、“舅父”、“姨夫”和“姑父”, 与此类似的称谓还有“aunt”、 “cousin”、“grandmother”等。

《红楼梦》众多译本中, 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最为大众接受。两个译本在亲属称谓上的翻译都采用源于文化为归属策略和目的语文化为归属策略。文章将对两种称谓语翻译进行比较。

二、源语文化为归属策略与目的语文化为归属在《红楼梦》亲属称谓翻译中的应用

以源于文化为归属的策略即“异化”, 是指“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3]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属策略即“归化”, 是指“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3]。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与霍克斯译本中是如何应用这两个策略的呢?

例一:“阿弥陀佛 , 这全仗嫂子方便了。” ( 第六回 )

“ Buddha be praised! I' m most grateful for your help, sister.”[4] ( 杨译 )

“ Bless you , my dear , for being such a help.”[5] ( 霍译 )

在该例子中, 杨译本将“嫂子”译为“sister”, 而霍译本中则直接省略掉对“嫂子”的翻译。不难看出, 杨译本以源语文化为归属的策略翻译该称谓, 霍译本则用目的语文化为归属的策略直接省去该称谓语的翻译, 将译本的陌生感降至最低, 迎合读者的文化背景。

例二:“贾琏走上去说道 :‘……今日又是老爷的帮班, 请老爷只管去……’” ( 第九十三回 )

“Jia Lian came in.‘……As you are on call for this evening I think you should go…’”[5] ( 霍译 )

“Chia Lien stepped up to him :‘……If you are needed at the Yamen , sir , you can go with an easy mind……’ ”[4] (杨译)

此例与例一类似, 杨译本将“老爷”译为“sir”, 而霍译本同样直接省去了该称谓。

例三:王夫人哭道 : “宝玉虽然该打, 老爷也要自重。……”

“I know Pao - yu deserves a beating, ”sobbed Lady Wang. “But you mustn’t wear yourself out, sir……”[4] ( 杨译 )

“No doubt Bao - you deserved to be beaten”, said Lady Wang tearfully“, but it is bad for you to get overexcited……”[5] (霍译)

原文中, 王夫人将自己的丈夫贾政称为“老爷”是为了在众人面前表示对贾政的尊重, 也是对老爷打宝玉之事的抱怨。此处“老爷”有强调之意, 而霍译本则直接用人称代词 “you”一笔带过, 并未进行强调, 显得有些偏差。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更注重对源语的理解, 以及对源语文化的保留, 而霍金斯译本则太注重对读者文化的考虑, 考虑太过则会在原文本身理解上出现偏差。所以在《红楼梦》亲属称谓语翻译中, 笔者更推崇以源语文化为归属的策略, 更多地保留源语言文化, 将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慕杰.汉英称谓语中文化差异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 .

[2]田慧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3]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USA and Canada:Routledge, 1995:20.

[4]曹雪芹, 高颚.红楼梦[M].杨宪益, 戴乃迭, 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1978.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篇3

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体现在对亲属的称谓方式上。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的反映。不同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区别。中西两种文化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研究中西亲属称谓语,对于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了解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有很多。研究发现,汉英亲属称谓语在性别、年龄、辈分、血亲、姻亲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但是这些研究没能就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给出详细清晰的解释,只是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对比,然后举出几个简单例子进行说明。

本文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最后揭示出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

本文根据张景的分类方式,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

1.父系。父系是指父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祖父母辈、祖父母辈、父辈、我、子辈和孙辈。

2.母系。母系是指母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外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母辈、我。

3.夫系。夫系是指丈夫一方,是妻子对丈夫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公婆辈、夫辈、侄甥辈。

4.妇系。妇系是指妻子一方,是丈夫对妻子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岳父母辈、夫辈、侄甥辈。

三、中西亲属称谓语异同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在这里需要援引北京大学中文系贾彦德教授的对比表,将中西亲属称谓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亲属称谓语系统比中国的简单很多。

1.中西亲属称谓语相同点。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辈分,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是夫系,还是妇系,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

2.中西亲属称谓语不同点。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差异要多于其相同之处,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区分长幼、辈分的差异。中国的亲属称谓语在长幼、辈分上区分严格,年长年幼,辈分高低皆有不同的称谓。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伯父、伯母、叔父、婶母,大伯子、小叔子、大舅子、小舅子,大伯娘、小婶子、大妗子、小妗子、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中国的亲属称谓语在这方面区分清楚,泾渭分明。在中国,晚辈不能直呼长辈名字,需要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相反,西方在长幼、辈分上区分相对宽松,往往年长的和年幼的亲属是一个称谓,辈分高的和辈分低的不必刻意区分,可以不用亲属称谓语。哥哥、弟弟、堂哥、堂弟、表哥、表弟都用brother称呼,姐姐、妹妹、堂姐、堂妹、表姐、表妹都用sister称呼,伯父、叔父都用uncle称呼,伯母、婶母都用aunt称呼。在西方,晚辈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如孙子可以直呼祖父的名字,不仅不会造成对长辈的侮辱,反而能表达出晚辈与长辈的亲昵。然而,在我国,如果晚辈直呼长辈名字,则被认为是大不敬的。

(2)区分血亲、姻亲的差异。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是指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中国在对血亲、姻亲的称谓语区分上十分严格。如:伯父、叔父、舅父、姑母、姨母是血亲,姑父、姨父、伯母、婶母、舅母为姻亲。

西方在血亲、姻亲上的区分相对宽松。无论是血亲还是姻亲,西方对伯父、叔父、舅父和姑父、姨父称呼一律用uncle;无论是血亲还是姻亲,对姑母、姨母和伯母、婶母、舅母的称呼一律用aunt。

四、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家庭观念、宗法制度这两个方面。

1.家庭观念。中国的传统家庭模式为大家庭。“四代同堂、光宗耀祖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状况也决定了细分亲属称谓的必要性。”在一个大家庭中,各辈分的人交流频繁,关系紧密,需要确立彼此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生产生活。正是因为中国人强调家庭关系,才会形成丰富的亲属称谓语。

而西方传统的家庭模式是核心家庭。家庭成员只有父母、子女,祖父母一般不和其子女住在一起,子女成年后将离开家庭,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家庭成员之间长期互不见面,关系疏远。由于人们没有必要看重亲属关系,故西方的亲属称谓词语也比较少。

2.宗法制度。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一种强调等级的文化,认为“父统子、兄统弟、嫡统庶、大宗统小宗”,讲究“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孔子非常注重“正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人们讲究辈分、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对长辈或兄长不得直呼其名,否则将被视为不懂礼貌,没有教养。在一个宗族内,逐渐形成了等级森严、上下有序的伦理关系。因此,中国的亲属称谓语系统庞大,规定了个等级的关系,使各个等级在这个系统中有序运行。

而西方则是一个注重平等的世界,崇尚地位平等。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也不论是年长还是年幼,人们享受相同地位。西方没有像中国一样森严的宗法制度,不注重各个辈分之间的关系。因此,西方表达等级观念的亲属称谓语就会少一些。他们可以直呼长辈名字,并被认为是表达亲昵的一种方式。

五、总结

本文对汉英亲属称谓语与其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然后对这四类亲属称谓语进行了说明。

接着,本文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并由此发现了中西亲属称谓语有三个方面的相同点:对于每一辈分,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中西称谓语的不同之处体现为以下差异:区分长幼、辈分的差异,区分血亲、姻亲的差异。

韩·满语的亲属称谓语相似点分析 篇4

本文将对韩·满语中常用的亲属称谓语进行整理, 同时进行相似特点分析。

一、韩·满语亲属称谓词语

韩语与满语的亲属称谓语可大致分为三大体系: 父系、母系和夫妇系。其中, 两种语言祖孙三代内常用的40个亲属称谓语如下表:

如上表所示, 我们列举了韩语和满语常用的40个亲属称谓语, 虽然这40个称谓语并不能完全代表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语, 但基本上能够体现韩语与满语亲属称谓语的部分相似特点。

二、韩·满语的亲属称谓语相似点分析

根据上表我们能够简单地将韩·满语亲属称谓语相似点归纳如下:

1. 韩语和满语的亲属称谓语都是由世代、年龄、性别等要素来决定的。

三、结论

亲属称谓语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反映了各个民族早期的社会生活, 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 亲属称谓语也有着新的变化, 但是万变不离其中。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出, 韩语和满语在亲属称谓语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些相似点可以体现着两种文化在某些层面上的交汇和重合。

参考文献

[1]赵志忠.试析满族亲属称谓.满语研究, 2005, (1) .

吴地亲属称谓语与吴文化 篇5

一、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兴趣, 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正确的使用汉语亲属称谓语。以往的教师通常照本宣科, 只传授言语要素, 不去培养学生实用语言的能力, 这样的结果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 掌握知识不扎实、不牢固, 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汉语亲属称谓语的运用规则。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教师可以运用课件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汉语亲属称谓语庞杂和纷繁, 教师单纯的口述不利于学生把握各亲属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个称谓语的意义, 教师可以将汉语亲属称谓语有关的知识点放入课件教学中, 比如可以将复杂的人物关系作一个图, 让学生一目了然。以父系为例, 在课件中将父系亲属称谓语用树状图罗列出来, 再在各个亲属称谓语的旁边用维吾尔语翻译出对应的词,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该课件中清楚地看到, 在母语中两个身份不同, 词义相同的亲属称谓语原来在汉语中有更准确, 更细致的划分, 这种直观的教授法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 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复杂的汉语亲属称谓语在直观、形象、易懂的环境中传授给学生, 学生也就能够更好的掌握汉语亲属称谓语了。

“语言是交际工具, 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1]将课堂内容放在情景教学中, 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自己设计情景、参与表演的时候掌握相关知识点, 例如, 教师可以将各亲属间的关系告诉学生, 然后再将其中的几个亲属称谓语作为必用语, 让学生自己设计场景、台词, 进行情景表演, 表演完之后让其余的同学纠错、改错, 每个同学参与其中。经过这样反复训练, 可以使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变为实用语言的能力。

二、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亲属称谓词是对一种语言进行文化考察的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汉语的亲属称谓词蕴含这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 一整套内外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脉系分明的不同称谓, 清楚的现实了汉民族传统宗族、血缘、婚姻、家庭乃至社会的内部结构和特点。”[2]

学习汉语亲属称谓语必然要与汉文化联系起来,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末。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介绍一些中国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等, 让学生融入到汉民族的文化氛围中去, 处在汉文化的气氛中学习汉语亲属称谓语, 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 在讲解“堂”“表”关系时, 就要讲汉民族男女有别, 宗族以父系为中心的特点, 将同辈亲属中分出“堂兄”、“堂姐”和“表兄”、“表姐”, 讲明叔伯的子女仍保持与“我”同姓, 所以用“堂”字区分外姓的表亲, 姑母虽然属父系, 与叔伯同姓, 但由于是女性, 她的子女将不再沿袭她的姓氏, 因此, 姑母与姨母, 舅父的子女都称为“表亲”。

在讲解带有“外”字的亲属称谓语时, 比如“外祖父”、“外祖母”这样的称谓语时, 就要讲解汉民族内外有别的特点, 给学生们讲清汉语亲属称谓语中父系母系具有严格的界限和划分, 而维吾尔族亲属称谓语中父系、母系的界限没有分的这么清楚。一般来讲维吾尔族亲属称谓语大多在祖孙三代直系亲属之间才有, 三代以上或以下及旁系亲属中虽然也有专门的称谓语, 但一般情况下使用不多, 或者根本不使用。例如, 他们把同辈亲属间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为“aka” (哥哥) 、女性称为“acha/hede” (姐姐) , 称比自己年幼的有亲属关系的男性为“uka/ini” (弟弟) 、女性为“singil” (妹妹)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维汉亲属称谓语有这么多不同呢?教师在讲述这一问题上可以通过汉民族文化知识的渗透, 使学生了解到区别的实质, 更好的学习汉语亲属称谓语。

其实维吾尔族与汉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已经很久了, 多多少少能够了解一些汉民族的文化特征, 不像外国留学生那么容易产生较大的文化冲突, “文化合流”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教师能够合理的引导, 注重汉民族文化的渗透, 笔者相信维吾尔族学生能够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尽快掌握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知识。

三、营造课外汉语环境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汉语知识的关键所在, 但是课堂教学所需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 不能够极大程度的满足学生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所以课堂外营造学习汉语的氛围, 对维吾尔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汉语亲属称谓语时也是一样, 课外环境的影响往往比课堂教学还重要, 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堂以外的条件, 积极营造课外汉语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班与班之间可以组织竞赛, 如“学习汉语亲属称谓语讲故事比赛”、“看谁填的又快又准” (以父系为例或者以母系为例, 画出一棵树状图, 老师先在图中填几个亲属称谓语, 然后空出一部分让学生填写) 等等。班级内部也可以组织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汉语竞赛活动, 竞赛可以设计成老师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 竞赛内容包括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正确使用。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们能够正确的学习和使用汉语亲属称谓语。学校也可以不定期的举办与汉语亲属称谓语有关的讲座, 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课外汉语环境, 就是给学生创造大家在一起互相听、互相说、互相纠错的环境。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听得原始教学方法上, 应该让学生们在良好的课内, 课外环境中都得到锻炼, 巩固知识, 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该知识点。

摘要: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亲属称谓最大的困难在于交际使用较少, 而且学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 论文从实际教学出发, 认为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维吾尔族学生正确地使用汉语亲属称谓要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营造课外汉语学习环境。

关键词:维吾尔族学生,亲属称谓,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125.

上一篇:管理者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某大学生毕业简历上自我鉴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