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2024-05-29

读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有感(通用3篇)

读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篇1

犯罪学

读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贝卡利亚是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26岁时出版《论犯罪与刑罚》,被推崇为现代刑法学的鼻祖。贝卡利亚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抨击了封建社会以罪刑擅断、司法专横为主要特征的刑法制度,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宣告了近代刑法学的诞生。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用简短的篇幅论述了刑罚的起源、刑罚的目的、衡量犯罪的标准、刑罚与犯罪相对称、刑罚的适用手段、死刑等系列的刑法思想,对刑法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透过《论犯罪与刑罚》,我们可以发现贝卡利亚的思想。

首先,“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则。贝卡利亚深受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影响,认为个人只有通过同意才能受社会约束,应当签订契约,个人对社会负责,社会对个人负责,需要限制国家的刑法权。认为法律的最大目的,是使最大多数人获得幸福。本书以社会契约论为蓝本,提出了“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则,要求法官、特别是刑事法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官唯一的责任就是判断是否违反法律。他指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他还积极呼吁法律必须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规定,而且尽可能的具体和详细,使刑法被大家所了解和熟知。同时,贝卡利亚认为刑罚的行使又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因为他的刑法思想是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刑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市民社会公民自由和权利,而不再是中世纪及以前那样镇压被统治阶级。所以刑罚要改变,由过去的把犯罪人当成奴隶、动物对待,转而提升为人,在处罚的同时亦尊重和保障他们的权利,不对其违反义务范围外的权利和自由构成侵害,这就要求刑罚要以必要为限度。

其次,“罪刑均衡”思想。“罪刑均衡”思想也是《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的亮点,书中指出,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当是平等的。在刑事犯罪中,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准就是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在定罪量刑时,重点考虑的是行为人在客观上的行为,也就是对人的客观行为进行刑法上的评价。一般来说不考虑人的主观因素,但不是完全不考虑,也会考虑到故意、重过失、轻过失、无辜等情形。正是通过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刑法上的评价后,将其犯罪行为与相应刑罚充分对应,从而展现刑罚与犯罪的均衡。贝卡利亚用一句话言之:“犯罪的动机愈强烈,阻止人们犯罪的阻力就应当愈强大,这就是说,刑罚同犯罪应当相当均衡。”

再次,“刑罚人道主义”思想。贝卡利亚在本书中还体现出了浓厚的“刑罚人道主义”思想。该书在死刑一节中提出了“死刑在良好的管理制度下是否是真正有益的和公正的呢?人们所拥有的杀害同类的权力又是什么权力呢?”两个问题,并用了大量的笔

犯罪学

墨去论证死刑是不公正的,用死刑来证明死刑的严峻是没有好处的。真正对人的心灵发生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和严苛性,而是刑罚的持续性和连续性。严苛的刑法,强烈而短暂,但时间一长就被遗忘了。如果,将人关押在监狱中,则可以慢慢地接受教育,可能更能起到刑罚的目的。认为即便对于不可能改造的犯罪者,也不应死刑。

领悟贝卡利亚的刑法学思想,思考我国的刑法体系,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可以拿来探讨。

第一、有关死刑。贝卡利亚在本书中提出废除死刑的观点,贝卡利亚认为只有根据两个理由才可以把处死一个公民看做是必要的:

一、某人在被剥夺自由之后仍然有某种联系和某种力量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安全或者他的存在可能会在既定的政府体制中引起危险的**。

二、处死某人是预防他人犯罪的根本的和惟一的防范手段。据此结合我们现在的刑罚体系,我们可以探讨在一些有关我国死刑的存在是否必要。

一种正确的刑罚,它的强度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而死刑是一种正确的刑罚吗?它能有效的阻止人们犯罪吗?我国刑罚的主刑由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组成。在废除死刑的情况下,如若某人实施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或政府体制的行为,那么在对其处以无期徒刑的情况下能割断他这种对社会恶劣影响的延续吗?或者它的效果会差于死刑的实施吗?本人认为无期徒刑完全能达到死刑的效果,并且其有利性有过之而无不及。贝卡利亚认为,“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因为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触动我们感觉的,与其说是一种强烈而暂时的运动,不如说是一些细小而反复的现象。”反对废除死刑的人认为中国目前的国情不允许废除死刑,因为 “杀人偿命”已是一种传统,对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处以死刑才能平民愤,才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同。贝卡利亚认为:“习惯是一种主宰着一切感知物的王权,一个人说话、走路、寻求生活需要,都离不开习惯的帮助;同样,道德观念只有通过持续和反复影响才会印入人的脑海。”所以要人们接受无期徒刑是最严厉的刑罚,那么我们就应该从现在着手废除死刑,而刑法修正案八已从经济犯罪,财产犯罪方面减少了死刑,以后我们也可以在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直至最后侵害人身权的犯罪逐一废除,因为我觉得只有一个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越大,人民感受到得恐惧性越大,他对犯罪分子处以极刑的欲望才越强烈,而不是从国家、社会、个人的三层利益结构出发。另外,就像贝卡利亚所说,“用死刑来向人们证明法律的严峻是没有益处的”,“体现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恶并惩罚谋杀行为,而自己却在做这种事情;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犯。我认为这是一种荒谬的现象。”

犯罪学

第二,有关法律解释中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指司法机关对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说明。虽说法律需要解释,法律的生命在于解释,而“对于刑法而言,就像营养对于生物,至少可以延长其生命,使其适用成为可能”,因此,我不反对法律解释,因为法律解释是法律的生命源泉,我反对的只是司法解释。我认为司法解释是变相的法官造法。贝卡利亚认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法律的权力,因为他不是立法者。”立法者才有解释法律的权力,从罪刑法定的角度来看,同样是为了维护严格罪刑法定思想,解释权归于立法者。法官只能是法律的传言者。所以司法解释的滥用,会出现司法解释取代法律的现象,有违罪刑法定原则。因此,要区别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要在法律的应有意义之内进行解释。

读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篇2

贝卡利亚在1764年出版的《论犯罪与刑罚》使人们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产生了根本性变革, 震动了世界。在这本书中, 贝卡利亚以犀利的视角批判了野蛮有残酷的旧的刑事制度, 控诉和揭露了旧刑事制度本质的蒙昧主义。贝卡利亚赞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并追随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 他把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带到刑事政策领域, 在刑法领域很有影响力。他运用功利主义和人性论等哲学观点指出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 并提出了至今广为推崇的刑法三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人道化原则。他还强调适用刑罚适用时应具有的确定性, 及时性和宽和性。贝卡利亚的思想是一颗明珠, 在欧洲法制史中熠熠生辉。

一、贝卡利亚思想的基础———功利主义

贝卡利亚的思想基础是功利主义。贝卡利亚的思想基本上全部是基于功利主义, 继而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处罚, 通过人的意识的支持行为, 从各个方面诠释其犯罪与刑罚的思想。那么, 究竟什么是功利主义思想呢?

从功利主义的历史来看, 功利主义先后经历了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所谓功利主义 (2) 就是一个行为是对的, 当且仅当行为者所可能采取的其他行为的效益都不高于该行为。简而言之, 就是没有更高效益的替代行为。所谓效益, 或者说一个行为的效益是指该行为之后的结果产生之所有快乐值的和减去所有的痛苦的和。简言之, 效益就是乐值减去苦值后的结果。惩罚上的行为功利主义强调惩罚的结果, 即乐值高于苦值。在法律惩罚上, 边沁是行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

所谓规则功利主义, 是对行为功利主义的一种修正, 其基本主张是, 个别行为之为正确或是对的, 当且仅当正确的道德规则是这样要求的, 并且规则所产生的效益至少要与其它规则所产生的利益一样多。在法律惩罚上, 罗尔斯是行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

就法律理论而言, 无论是行为功利主义还是规则功利主义, 其共同的基本主张是, 法律应当促进作为整体的社会的善。根据功利主义道德理论, 评判行为或者制度的终极道德原则是功利原则。功利原则可以这样表达:一个人的行为应当总是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功利原则既适用于个人行为, 也适用于政治法律制度的建构。功利主义的道德理论给惩罚的正当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功利主义直截了当的认为, 一个惩罚行为之所以是正当的, 仅仅只是因为比之不行为或其他行为, 这个行为的结果是好的或者更好。也就是说, 一个惩罚行为是正当的, 是因为这个行为可以使预期的经历最大化。功利主义原则主张着眼于社会总体利益的保护, 是惩罚给社会所带来的善的综合降将大于惩罚给社会带来的恶。

可以说, 在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 到处都弥漫着这样一种思想, 尤其是贝卡利亚对于刑罚目的的描述, 尤为明显。贝卡利亚认为:“刑法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或这么一个感知者, 也不是要消除也已犯下的罪行。”“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组织罪犯不再来重新侵害公民, 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贝卡利亚还指出, 只要刑罚所带来的恶大于益, 刑罚就可以受其效果。基于此, 他对报应注意则采取了完全拒绝的态度。 (3) 了解其思想内容就必须先了解其思想基础, 认识到了功利主义思想, 对于其犯罪与刑罚思想之认识就会更上高楼。

二、贝卡利亚思想的基本内容

1. 有关犯罪的思考⑴什么是犯罪

贝卡利亚在论述究竟什么是犯罪时, 我们可以发现, 犯罪是一种特定环境下趋利避害的选择。贝卡利亚从唯物主义的感觉论出发, 认为人的意志是受物质生活支配的, 必须要遵守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 同时也就说明我们的意志是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他写道:“促使我们追求安乐的力量类似中心里, 它仅仅受限于它所受到的阻力。” (4) 实际上, 贝卡利亚并不简单地以意志自由论来回避对犯罪原因的探讨, 相反, 他从机械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接力说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和条件与犯罪之间的联系。虽然, 贝卡利亚没有在他的《论犯罪与刑罚》中设立专章探讨这一问题, 但如果把分散在各章中的论述集中起来, 人们是可以发现这其中的思想精髓。

⑵犯罪的分类

贝卡利亚认为, 衡量犯罪的唯一标尺只能是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结合他在对犯重罪的定义时, 贝卡利亚实际上就在告诉我们对于犯罪的分类了。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 他也在第八章专门论述了对于犯罪的具体分类。

他认为, 在犯罪的阶梯中, 位于最高阶梯的犯罪时直接毁灭社会的行为, 也就是说, 第一种犯罪行为应该是对整个社会安全造成威胁的行为。这种犯罪行为, 社会危害性是最大的, 诸如叛逆罪等。那么, 相应于它巨大的危害性, 对它的惩罚手段也应该相应的比其它行为更为严厉。

其次就是侵犯私人安全的犯罪。他认为, “一切合理社会都把包围私人安全作为首要宗旨, 所以, 对于侵犯每个公民所获得的安全权力行为, 不能不处以某种引人注目的刑罚。” (5)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 贝卡利亚将犯罪分为两种, 一是侵犯整个社会安全利益的犯罪, 一是侵犯个人安全的犯罪。但是, 在论述前一种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行为时, 他并没有忽视后者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他同样认为, 侵公民安全和自由的行为时最严重的犯罪行为之一。而且, 这不仅包括一般人犯下的谋杀、盗窃等行为, 也包括统治者犯下的类似罪行。不论是和等级的人犯了此种罪行, 都应该受到惩罚。这一思想和我国古代“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喜的是, 贝卡利亚并没有陷入当时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思想枷锁, 他的思想是民主、进步的。

2. 有关刑罚的思考

⑴刑罚的来源和目的

贝卡利亚认为:任何雄辩, 任何说教, 任何不那么卓越的真理, 都不阻碍长久的约束的物质所诱发的欲望。

在长久的契约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需要一些可以长久的有力的制约人们的行为, 保护社会的安全, 保护个人安全和自由的手段。而贝卡利亚认为:刑法就是这一天生的手段。

(2) 刑罚的基本原则

贝卡利亚主张罪刑法定原则, 他批判封建社会中的罪刑擅断主义。他主张罪刑法定主要从立法, 司法, 法律解释, 法律用语四个主要方面严格遵从法律的规定。首先, 在立法上, 他主张“只有法律才能规定犯罪与刑罚。只有代表根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拥有这一权威。”除了被授权的立法者外, 任何人不应擅自创设和变更法律的规定。其次, 在司法中, 应该严格区分立法和司法, 应该由专门的司法者和司法官员来针对具体事实作出客观公正的裁判。并且司法者对另一社会成员所科处的刑法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否则, 就是非正义的。再次, 在法律解释上, 公民得到的应该是持久稳定的法律解释, 应该追求同案同判, 相同的案件得到的判决不应该因为法庭的更换而千差万别。所以, 法官应当摒弃自由解释, 而通过研究法律的规定, 遵从法定的逻辑来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最后, 在制定法典时, 法律用语应当明确, 法律条文应当清晰, 并且要公之于众为人民所知。

贝卡利亚主张的另一个原则是罪刑相均衡。他的观点是“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 促使人们对犯罪的力量越强, 制止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这就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因为刑罚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公共秩序, 另一方面又不能剥夺公民更多的自由, 所以需要确定刑罚量, 而刑罚量的大小应与所犯的罪刑轻重相对应。贝卡利亚也因此将一系列犯罪行为进行划分, 并按等级进行排列。来主张罪行对称。具体来说, 它包含三个含义。首先, 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相对应。按照犯罪的阶梯去寻找相应刑罚的阶梯。其次, 特定的刑罚种类也应当对应特定的犯罪行为。刑罚体系下的不同刑种, 应当根据犯罪人所剥夺的利益来设置。最后, 在实施刑罚的方式上应当与犯罪相对应。他认为“刑罚不但应该从强度上与犯罪相对称, 也应从实施刑罚的方式上与犯罪相对称。”并且还认为应当“公开惩罚那些容易打动人心的较轻的犯罪的刑罚, 则具有这样一种作用, 它在阻止人们进行较轻犯罪的同时, 更使他们不可能进行重大的犯罪。” (6)

(3) 对于死刑的思考

贝卡利亚主张废除死刑。他认为死刑可以被其他刑种替代, 比如终身监禁。并且在他看来, 终身监禁会比死刑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他说“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 不是刑罚的强烈性, 而是刑罚的延续性。处死罪犯的场面尽管可怕, 但只是暂时的, 如果把罪犯变成劳役犯, 让他用自己的劳苦来补偿他所侵犯的社会, 那么, 这种丧失自由的监禁则是长久的和痛苦的, 这乃是制止犯罪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他认为终身监禁可以提醒人们, 如果自己犯了这种过错, 将陷入如何漫长而绝望的苦难中。但是内卡利亚的见解也受到了另一些学者的批评。比如美国学者欧内斯特·温·丹·哈格指出, 人们对于不可挽回的恐惧, 和终身奴役的恐惧间, 往往前者更具有震慑力。

此外, 贝卡利亚认为, 国家的职权之一就是保护公民人身安全, 保护他们的生命不受威胁, 但是国家却在另一方面自己杀死自己的国民, 这是矛盾的。

贝卡利亚以其资产阶级立场, 首次提出了废除死刑的主张, 影响了整个西方, 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200多年至今尚无定论的死刑存废问题大争论, 直接导致了西方废除死刑运动, 贝卡利亚从死刑违背社会契约、死刑不是预防犯罪的最有效方法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废除死刑的必要性。继贝卡利亚之后, 边沁从功利主义出发, 分析了死刑的利弊, 也极力倡导废除死刑。200多年来,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废除死刑的行列, 排出了强大的阵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和美国外都全面或部分废除了死刑。在当今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已有130多个国家废除了死刑。

三、结语

在贝卡利亚的思想中, 流传至今并起着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数家珍。犯罪预防思想, 死刑废除及刑罚的人道主义、罪刑法定、罪刑均衡等原则, 直至今天, 依旧是我们刑法领域不可丢失的宝贵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①[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②行为功利主义是根据各位自身所产生的好与坏的效果, 来判定行为的正确或错误;规则功利主义则根据在相同的具体境遇里, 每个人的行为所应遵守的规则的好与坏的效果, 来判定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参见[澳大利亚]J.J.C.斯玛特、B.威廉斯:《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 第二章《行动功利主义与准则功利主义》,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③参见[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黄风译, 42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④参见[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黄风译, 17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⑤参见[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黄风译, 23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浅析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 篇3

关键词:废除死刑;预防犯罪;罪刑相适应;犯罪与刑法

中图分类号:D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68-01

贝卡利亚,全名切萨雷·贝卡利亚(Beccaria, Marchese di )1738-1794年),被国际标榜为近代资产阶级刑法学鼻祖。是意大利经济学家、法理学家和刑法改革者。首次提出应当保障囚犯应有的人权、改革法律以及改善监狱条件。并且在人类文明有史以来第一个提出废除死刑的观念。1767年,他完成了举世著作——《论犯罪与刑罚》。这篇论文影响了当时整个欧洲,给美国的建国先驱者造成巨大的思想冲击。世人给他的评价是:开辟了人类法律史一个全新的时代。

《论犯罪与刑法》可以说是贝卡利亚对犯罪学研究的精髓,他不仅对刑罚的概念进行全新的论述,而且明确了刑罚的起源、目的,更是提出刑罚的具体运用。因此,通过研究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对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最好的认识,他在文章中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论述了自己独有的刑罚思想:

一、关于刑罚及刑罚权的产生

刑罚,“各部分自由的合法受托者和管理者”感性地仅让犯法的人失去某些自由,从而换取绝大多数组成社会的人们的大部分自由而产生;刑罚权的产生则是由于人们出于这种必要,通过“割让”自身的少部分自由,交给“公共托管机构”。

正因如此,贝卡利亚为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有法律才能规定惩治犯罪的刑罚,而且颁布法律的权力只颈项有属于立法者——根据社会契约形成的整个社会的代表。任何法官——他只是社会的一个成员——都不可能既为社会的其他成员规定刑罚而又不違背公正的精神”。这便是今天,罪行法定原则的早期内涵。

刑罚及刑法权正是这样相互产生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刑罚的标准

贝卡利亚并没有直接在文中提出量刑的具体规范,而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表达如何使刑罚变得更加公正。因此,关于如何使得执行刑罚更加标准,他在文中主要从四个大方面进行论述:

从法律的制定角度看,他认为法的解释应当是一个规范性的准则,并且不是根据主权者或者法官的单方面认识。法律本身的含混不清是影响刑罚是否能够达到其应有的目的最大弊病。因此他提出法律应当以最广泛应用的文字以及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撰写,从而是法律获得最广泛的认知度和公信度。以免在执行刑罚时产生不同的分歧以至于影响公正的的执法。

从执行刑罚的角度看,法官作为这一权利的生命代表者,应当严格遵守法律字句以最大的减少产生刑罚的弊害,而不是一味遵循法律的精神。那是因为,法律的精神在社会事实中并不客观,它往往因当事人的意志而转移。正如文中所说,“法律的精神就会取决于法官的逻辑性的强弱,取决于他的消化的好坏,取决于他的精力是否充沛,取决于他的弱点,取决于他同被害人的关系,取决于能改变人们容易变化的头脑中的每个事物形象的各种极微小的原因”。

从刑罚的判定角度看,贝卡利亚认为,“刑罚本身就产生犯罪”,以犯罪人的意图来衡量犯罪标准时错误的。因为,人的意图受环境及意志而转移,在不同的情形会产生不同的意图。而有些人是由于良好的意图而使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他提出,“人和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只有欲望的冲突和利益的对立才产生了公共利益的观念——人类正义的基础”,“使民族遭受到的危害是衡量犯罪的唯一真正的标准”。

从罪的分类角度看,《犯罪与刑罚》文中提到,各种犯罪之间及其刑罚的区别会因为时间而转移。因而贝卡利亚从一般的规律出发,谦虚的指出,自己只是解释最基本的原则,从而指出最有害和最普遍的错误的观点。他认为,犯罪根据所侵害的目标、产生的危害及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有些犯罪行为是直接破坏或者使它的代表者死亡的,而另一睦犯罪行业是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生命、财产和荣誉的;第三种罪行是同法律为了社会的福利而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当作或不应当作的事情相抵触的行为。”

在贝卡利亚认为,无聊那种犯罪都会直接或间接对社会产生危害,同样也无论是客观上或精神上。因此,犯罪行为无法具体细分,只能根据一定的形式来加以区分。

三、预防犯罪及刑罚人道

贝卡利亚认为,“惩罚犯罪不如预防犯罪”。因为罪刑一直在变化而且无法用现有的法律明确确定,而预防犯罪是能够做到的,制定刑罚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预防犯罪。

在他认为刑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惩戒犯罪者,而是为了给社会予以应有的警示。并且认为对犯罪者采取同犯罪行为均衡的刑罚能够给社会产生的积极效应最好,并且最久。

从文中提到的具体罪行以及法律行为上看:

第十六部分关于严刑拷打,文中明确指出——任何人在没有判决之前都不能称之为罪犯。同时,对不能确定是否犯罪的人进行严刑拷打是多余的。因为,当犯罪嫌疑人的罪行能够予以确定时,则不需要进行严刑拷打,并且其它的供述因为无法确定而多余。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对于严刑拷打主要的三种理由,诸如:政治恐吓,目的是为了避免犯罪,其结果是导致更多的无辜人受害;嫌疑人的无罪辩护以及多个相关嫌疑人之间公诉不一致。他认为至今还发生这样的情形是“古代的野蛮立法”——古罗马立法,应当予以禁止。

第二十八部分关于死刑,其首次提出了废除死刑的观点。认为是不人道,用今天的话说,即侵犯人权,以及不能产生积极的法律目的。

在贝卡利亚认为刑罚制度应当有必要的限度,而这个限度以能够对社会产生最优积极效应为目标,超出这一限度的刑罚即是暴政。他认为,刑事审判的效力来自刑罚的确定性,而不是残酷性。他认为由国家来夺去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公正的。而这个限度因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的文明程度而决定,也不是一概而论。

例如,对于野蛮的较为落后的社会群体应当要以强烈的印象来刺激,以此产生最佳的效果;而对于比较温和的较为文明群体则应当减少刑罚的力量,以保持事物和感觉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文章结尾提出了一个一般定理——“要使刑罚不成为一个人或许多人对个别公民的暴力行为;刑罚必须是公开的、即时的、必要的、在该种情况下可能判处的刑罚中最轻的、同所犯的罪相均衡的、在法律中有明文规定的。”

他在《论犯罪与刑法》一文中虽然没有直接阐述犯罪的原因,但通读全文可发现,在他认为人们犯罪是由于某种心理需求或客观原因。即,人们或因各种生活的困境不得已而做出的损坏他人或大部分人利益从而使自身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需求的行为。这一观点引起当时的人们从一定程度上以另一个的角度去认识犯罪行为。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突破了封建刑罚的阴暗,为今天的法律奠定了基础,建立了新刑罚的光明,深深影响之后几个世纪以来的法律观。

上一篇:廉政准则习题下一篇:机车制造企业审计工作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