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感受作文

2024-10-23

清明节的感受作文(共15篇)

清明节的感受作文 篇1

由于在清明节的那一天,爸爸妈妈还都要上班,所以我们就提前去上坟。这次的扫墓没有以前那么单纯,而是给大家带来了些许快乐和忧伤!

一路上,我们再次闻到了农村独有的风味——“空气清新”。即使在繁华的城市里什么都好,但有一样却永远比不上农村,那就是新鲜的空气。在城市中,一座座高大的建筑物上还有一层烟雾,在随风飘荡......回到农村,美丽的山,鲜艳的花,还有最朴实,最至亲的农民。加上春天的气息也注入到我的眼帘,顿时使人心旷神怡。

来到坟前,大家都把这件事看得非常严肃,没有一个人嬉皮笑脸,从每个人的脸上只能看出些许忧伤。

爸爸拿着点燃了的香,向前走了几步,深深的一鞠躬,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嘴里还不停的说着什么,这是对长辈的思念。

清明节不再是单纯的上坟,还有为那些烈士们扫墓,纪念当初他们的奉献。

过去的时光,就好像童年放起的风筝,挣断了线,便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渐渐的,清明对于我们来说,变多了一丝淡淡的哀伤,但那些美好的时光去一去不复返了,哪怕一年,十年......这种感觉纵然也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

即使我们没有在清明的那一天做这些事情,但是我们却早已思念起至亲的亲人,怀念那些甘于奉献的烈士们。

黑色,渐渐来了,渐渐吞没了整个天空。

清明节的感受作文 篇2

我个人认为, 感受与观察不同, 观察是通过眼睛获得外界信息, 感受则是由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心理的一种活动, 重在捕捉细腻的感触、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 思考缘于外界事物的刺激从而产生的内心强烈的震荡。观察是一种较为表面的认知, 感受思考是人的精神参与其中的活动, 是人智慧火花的呈现。人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写到文章中去, 会使文章跌宕多姿, 深深打动读者。所以,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必须把感受与思考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 对此, 我想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用心生活

很多学生认为生活平平淡淡,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感受可书写的素材。正如罗丹所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 生活中可感受的东西时时处处存在, 只是有些人对外界充耳不闻、视若不见。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个小小的举动, 只要用心, 都能引起学生的某种感受, 成为写作的切入点, 提供写作的契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周围的世界作为“对象”,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

例如, 在学生轮流做了一周“班主任”后, 我让学生写个人心得。一位学生写道: “一周以来, 每天早上早早到校安排一天的工作, 布置完后, 又怕个别同学不认真完成, 就逐个监督督促, 感觉自己身心疲惫, 常常是午休时间还想着某某同学为何又迟到了, 是不是要进行一次家访?某某同学的作业为何一推再推, 总是不能按时完成?难道家里出现了特别的事情?”一周的辛苦可想而知, 学生有了深切的感受, 才能够写出: “班主任天天早起晚睡, 从未叫过一声苦, 从未说过自己累。过去我千不该万不该故意惹他生气, 让他为我一次次的奔波, 费尽口舌的教导。”感受后又深深领悟: “未来国家的希望在教育,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更加繁荣富强, 长大后我也要当教师, 当一名像我们老师一样不辞辛苦、默默奉献的好老师!”

另一位学生的作文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题目是《妈妈教我一支歌》。他因妈妈的老歌品悟到: “妈妈的歌陈旧无趣, 而我眼中的好歌在妈妈看来同样没有意思, 歌曲没错, 错的是我和妈妈缺少交流缺少沟通。多想躺在妈妈怀里听她讲那过去的事情, 多想让妈妈听听我的心声。”

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 “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的确,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但要把生活转化为文字, 还要有一个善感的心灵。

二、用脑思索

帕斯卡尔说: “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生活赋予每个人同样的蓝天白云, 同样的青山绿水, 为何在有些人的眼中, 它实有似无, 在有些人的眼中, 它能聚焦成美丽的景色、感悟到景色之外蕴藏的内涵?这就是思索与否的结果。人的思索好比奇山峻岭, 真正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对于中学生来说, 亲身体验的思索毕竟微乎其微, “行万里路”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重要的是“读万卷书”, 更多的是从课本、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感悟, 为写作积累思想、积累素材。

鲁迅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文章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我们清楚地知道语文中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如读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认识到海子的幸福是自由闲散的生活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自食其力者的生活 (关心粮食和蔬菜) 、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我让学生们以“我眼中的幸福”为题, 谈谈个人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和家人共度周末是幸福;有的认为拥有真情、珍惜真情是幸福, 沐浴春风感受阳光也是幸福;还有的认为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是幸福。幸福无处不在, 只要有一颗阳光灿烂的心。常言道, 社会是公平的, 幸福是主观的。幸福与否关键在于能否用心体会。如若能够用心生活, 感受生活中的细微、品味书本中的真知, 何愁下笔不文思泉涌?

三、用情感悟

人的内心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把外界事物和内心情感连接起来, 触景生情、感物动情, 才会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 才会有“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妙词, 才会有“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的佳句。

教读舒婷的《致橡树》时, 我把《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放在一起对比感悟: “当代女诗人舒婷否定痴恋、攀附、奉献的爱情观, 主张在爱情关系上平等独立, 心有灵犀, 相知相依。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坚持奉献的爱情观, 不管自身处境多么险恶, 命运多么坎坷, 只要‘她’能够自由幸福, 那么‘我’也就变得勇猛强悍, 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了。针对不同的爱情宣言, 同学们赞成哪一种?为什么?”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学生们有的分析舒婷, 站在女性角度考虑, 动情地赞成平等爱情观, 有的则从裴多菲出发, 认为爱情奉献是值得肯定的, 当我们用情感受生活、感悟思索时, 一切的一切都变得美好了。与学生谈舒婷的情和裴多菲的爱后, 我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向往的爱情, 有的扭扭捏捏羞于表达, 有的大大方方自如侃谈。令我欣慰的是, 学生一致得出结论:花在不该开放的时候开放就会过早枯萎, 要想拥有娇艳的花朵, 就要等待时机的成熟。

用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作文 篇3

(小博士)

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打动别人,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选取材料时,在“真实”“独有”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优选那些自己感受最深、令自己最动情的材料。

所谓自己最动情、感受最深的材料,指的就是最能触动自己心弦、激起自己感情波澜的材料,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震撼的材料,就是感受、体验的程度超出了一般的材料,就是那些最让自己激动、自豪、难忘、羞愧、气恼、不平的材料。

写作文的时候,为什么要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呢?这是因为:

一、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如果没有什么思想感情可以表达的话,那么,这样的文章写出来的必要性就不大,就可以不写。

二、文章讲究以情动人。那些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的文章,无不有着深沉或热烈的感情。当然,作者也只有选取的是自己最动情、感受最深的材料时,情感才会自然流向笔端,写出的文章才会是流畅的,滚烫的,饱含激情、充满真情实感的。

三、作者自己情真意切,才能感动对方。自己都不动情的材料,写出的文章又怎能感染、教育他人呢?因此,只有选取深深打动了自己、激起自己强烈思想感情的材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自然、生动引人,才会拨动读者的心弦,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家读读下面这几篇小文,想想你有什么感受:

淘气又可爱的小黑

我家有一只既淘气又可爱的小狗,我给它起名叫小黑。

放学后,我写完作业,妈妈叫我去遛它。我高高兴兴地把小黑脖子上的铁链解下来,向门外走去。小黑一见到人就要咬衣服,对我更不例外。刚走出家门,它就向前跑了几步,又突然来了个急转弯,迎面向我扑来,紧接着就要咬我的衣服。多亏我机灵,撒腿就跑,小黑也紧追不舍。跑了好一阵子,我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看见路旁有一块大石头,就一屁股坐在上面休息。可小黑像一点不累,在我身边转圈圈,向我摇动着它那毛茸茸的小尾巴,好像在说:“怎么样,小主人,不行吧!”遛完小黑,我带它回家喝水。它趁我不注意,从纸箱里叼出了一个我最爱吃的麻花。我还在纳闷,它已经用那尖尖的牙齿喀哧喀哧地吃起 来了。我想抢过来,可又一想:谁让我和它好呢,就让它吃了吧!没想到它吃完了又去叼。我赶紧跑过去,一边夺纸箱子,一边说:“等我给你拿,弄脏了我可怎么吃呀!”可小黑不听我这一套,叼住箱子就往下拉。正在这时,妈妈来了,才解了这个围。

你们说,我家的这只小狗是不是既淘气又可爱?它给我的课余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小黑死了

一天晚上,爸爸遛完它,把它拴在了一个架子下。小黑碰倒了架子旁的蜂窝煤垛儿,吓得汪汪直叫。随后,爸爸又把它拉进东屋。它来到东屋后还在不停地叫着。第二天早晨,我高高兴兴地来到东屋,一看小黑没在屋里。我十分惊讶,东找西找,又急忙去问妈妈。妈妈说:“在东屋呢!”我又跑到东屋仔细找。呀!小黑被卡在箱子的缝中,死了。我大哭起来。妈妈听到哭声,也连忙跑来,从箱子缝里把它拉出来,小黑真的死了。

我摸着小黑那柔软的绒毛,哭着,叫着它的名字。妈妈说:“别哭,再养一只不就得了。”我心想:前几年,我养的小狗被爸爸不小心轧死了,这回又把这只可爱的小黑给夹死了。我可真恨爸爸。

看到这只可怜的小狗,我真的尝到了“难过”的滋味。

离开小黑的日子

小黑和我永远地告别,离我而去了。没有了小黑,我觉得非常孤单。夜里就连做梦,梦见的都是我和小黑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可现在,再也看不见它了。每当想到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流出眼泪来。我问妈妈:“您把小黑埋在哪了?”妈妈说:“埋在老家核桃树下了。”我真想再看到它那顽皮的样子,再摸一下它那光溜溜的毛。哎,这都是不可能的事了。为什么你要离开我、离开这个美好的家呢?

每当我想念小黑时,就会拿出原来拴它的铁链。这是小黑留给我的唯一纪念物。一次妈妈带我回老家,看到小黑的坟时。我又伤心地哭起来。核桃树叶哗啦啦的响声,就像在讲述我和小黑在一起时快乐的故事。

至今,我已写了三篇关于小黑的文章,但这绝不是结束。我想念你,可爱的小黑。

这三篇小文形成姊妹篇,前后紧密承接,很像一部小型的“连续剧”。读完后,让人心里十分酸涩,止不住哽咽哭泣,泪流满面。文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原因就是读者被小作者那种纯朴真挚的感情深深打动,让人不能不如此。而小作者又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流畅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呢?原因与他作文时,善于选取自己最动情、感受最深的材料,是分不开的。这一点,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思考练习]

1.哪些材料是自己最动情、感受最深的材料?作文时,为什么要注意选取自己感受最深、令自己最动情的材料?

2.以《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选取自己感受最深、令自己最动情的材料来写。

清明节的感受作文300字 篇4

以前经常听妈妈讲革命烈士的故事,还会背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时我似懂非懂。清明节看着烈士陵园“川流不息”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手捧鲜花和纸钱,我感觉很好玩,又觉得很奇怪,一束束鲜花为什么放在石碑前?妈妈就说那是祭奠革命烈士和死去的亲人。

今天我看了茅丽瑛烈士的事迹,一颗幼小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读了她的遗言“我爱我的母亲,但我更爱我的祖国————”,这几句质朴的遗言让我对烈士有了更多了解和认识,为了祖国可以抛弃妈妈,并且付出了生命,实在是太伟大了!

现在我明白了,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许多人牺牲了生命换来的,清明节是个非常有意义的.节日。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更多的人们做好事,因为我也爱祖**亲!

清明节感受作文 篇5

荥阳六小的少先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了简短而又隆重的悼念仪式,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也没有了往日的嬉笑,鲜艳的红领巾随风飘动,孩子们神情肃穆,心情沉重,静静地肃立着,追思和缅怀那些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献身的英烈们。在烈士纪念碑前,师生们为革命烈士默哀三分钟,少先队员代表献词,并在烈士墓前举行了庄严肃穆的扫墓仪式。仪式上,队员们聆听了辅导员黑垒红老师讲述烈士故事、向烈士鞠躬献花、师生代表宣誓、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队员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英烈精神,好好学习,争做时代先锋。

参观馆内展出的图片、事迹展示等,学习烈士们的生平事迹以及斗争史料。通过丰富的图片、详实的文字,让队员深受感动,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本次活动增强了队员们的爱国情感,深刻体会到革命的胜利和国家的复兴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争做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来为可爱的家乡做出贡献!

感受思维升华小学作文教学 篇6

一、如何感受生活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有紧张的课堂、轻松的游戏、课外的爱好、精美的板报、激烈的角逐。而让学生去感受,是写出新意的关键。如“扳手腕”,让学生在座位上尝试,教师要善于找出显著特征的同学,让其到讲台上表演,指导学生观察“交战”双方的准备,拼搏时的面部表情、体态、神色、动作及观众气氛,并让学生议论比赛的精妙处、动情点,即可作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详细具体、新颖别致、生动感人。

家庭生活是学生成长的环境,经历之事,记忆犹深,回忆再现,别有情趣。如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等细节有印象,刻画有话说,才能在表达中展现生活画面,表述中有事物闪光点。社会生活,取材范围广,凡是学校家庭之外的一切活动,均属于社会生活。如坐车、买菜、购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均可进行片段、场面的表白。

富翁写不出饿文章。这句话道出了真谛,写文章要经历事物、感受事物,可以先让学生按每学期要求自行拟写作计划,这样就可以熟知要写的内容,克服题目陌生、要材没材的弊端,可以课外聚集讨论,深入生活细致观察,借鉴课外读物。这样偶遇素材,触及作题。如我班一位学生,知道作文要写“动物及植物”一题,于是对父母饲养的金鱼勤于观察,作好记录,发现金鱼闷游与天气阴晴变化有关系,在作文时,因为事前拥有熟悉的题目及观察事物新发现,拿起笔来,要写什么有什么,不会索道枯肠,为之而苦恼,在兴趣中挖掘主题,在愉快中写作。写起来得心应手,写什么像什么,刻画入微,撰写的科普文《金鱼与气象》参加全国青少年“我们爱科学”读书活动并作文大奖赛获一等奖。

二、如何感受自然

自然是人类生依赖的环境, 自然变化无穷无尽,自然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自然蕴育美。感受自然,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从生物物候、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天文地理等方面去感受。如写“秋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自然,总体观察景物特征,如叶色、果实、景致、气候、心情等,秋天给人感觉是成熟、萧条,还是五彩缤纷、推陈出新?根据需要确定中心、取舍材料、工笔重彩、进行描摹。感受生活,感受自然,观察是基础,是完成写新意的重要途径,是展示创造力思维的前奏曲。

三、如何感受自己

自己的感受是最真切的、是最闪光的、是一刹那的、是最动情的,作生活的有心人,谈自己感受。如:当你走上领奖台时,心理是如何想的;当我看到他人领奖是,心中如何触动;当风雪载途母亲替我送衣时,心中是否惭愧、内疚、感激,可用日记随时记载,积累点滴,汇成思想火花。如一位同学在感悟青春时,看到“j”这个字母写到:青春是一把锋刃的箭,只要有理想和智慧,通往人生灿烂的峰巅,必然会畅通无阻。看到“S”时,青春是一条弯曲的幽径,在山穷水尽时,只有坚持不懈,一定回柳暗花明。这就是具象思维类比,富有新意的感受。

四、如何感受书本

书本是前人智慧的化身,《师生情》《大海的歌》等课文中都有典型的连续结构段,教师在学生读懂段的情况下,可安排仿写训练,如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洗手帕》《大扫除》《升旗》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想好这段话要写的内容,接着安排好顺序,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层要写具体,写好还要检查,每一层次意思前后是否连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还有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使学生懂得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可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美丽的花园》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初学写作时,引导学生读中学写,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热爱写作。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作文的快乐 篇7

要让学生乐于作文,就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积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积累材料,从而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大胆地表达出来,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童真,从中体会写作的快乐。

我以一堂作文课——《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了尝试。这是一篇写人作文,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一件事来反映好朋友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对好朋友的喜爱。之所以选这个题目,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生活中和好朋友朝夕相处,对彼此的性格、爱好比较了解。

通过实践,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中寻找、收集材料,写出自己的个性,并教会学生借助作文,展现生活的美好,让他们乐于写作,感受到写作的快乐,获得启示。

一、注重课前训练,从生活中积累材料

要写好作文,关键是积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平时的观察、思考、收集。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无话可写,是因为平时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不注意观察,不善于积累。因此,在教学这篇作文前,我让学生积累与这次写作有关的材料,学习与之相关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学会写自己。学生首次接触到写人的文章,对于怎么写还不能完全掌握,如果一下子让他们写自己的好朋友,恐怕有难度。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习作——《的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初步领悟写人作文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掌握了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观察,寻找材料,为写自己的好朋友打下了基础。

其次,我让学生对自己的好朋友进行观察、了解,并收集一些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以“猜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进行反馈,如果别人听了你对好朋友外貌的介绍能猜出你的好朋友是谁,那么你的描写是成功。

瞧,这两位同学是这样描写自己好朋友的外貌的:

“我的好朋友长着一张圆圆的脸,红红的脸蛋儿鼓鼓的,真可爱,笑起来还露出两个酒窝。她的嘴巴小小的,同学们都叫她‘樱桃小嘴’。她的头发可长啦,已经长到腰了,头发上总是夹着五颜六色的发夹,真漂亮!”

“你看,她的脸红彤彤的,像个大苹果。她的头发黑黑的,梳着一条可爱的羊角辫,摸上去软软的。她的眉毛弯弯的,淡淡的,像月牙。她的眼睛亮亮的,圆圆的,水灵灵的。她的嘴唇很红润,像涂了淡红色的唇膏。她冬天喜欢穿一件橙色的滑雪衫。这就是我的好朋友。”

学生三言两语就把自己好朋友外貌中最有特点的部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再看这位同学的描写:

“我的好朋友长得可帅气了,他喜欢剃一个乌黑的小平头,炯炯有神的眼睛上面那两条粗粗的眉毛充满了阳刚之气。他很喜欢笑,一笑起来便露出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常常给我们带来快乐。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

全班学生就在说说笑笑、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写作的准备工作。

二、注重课堂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曾说:“只有当你对你所做的这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才能获得成功。”对作文而言,说得再好,还是要落笔于纸上,因此,要让学生愿意写,就必须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畅所欲言,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激励性评价恰如其分地起到了这个作用。

在这节课的作文评价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制定出分层目标。如红苹果目标是能围绕性格特点选择恰当的事来写;银苹果目标是能将表现性格特点的事情有条理地写清楚;金苹果目标是能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地表现性格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或喜好选择不同的目标,由学生自主选择,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看,学生们兴奋地把自己选择的苹果贴在作文题目的旁边,然后开始了写作。进行点评的时候,我不统一要求,只要学生达到了自己选择的目标就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课后注重延伸,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要让学生体会写作的乐趣,升华情感,课后延伸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的最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学生把写好的作文打印出来,给自己的好朋友看,给自己曾经调查采访过的好朋友的家人看,也可以和写作对象一起分享,让更多的人欣赏自己的作文,让作文回归生活,这样既可以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又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写作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孩子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充满笑声,有着成人所没有的童真和快乐。让孩子们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聆听美妙的乐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把写作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让师生之间都能享受这个快乐的过程,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就是这堂作文课给我的启示。我将继续带领学生积极地体验生活,寻找精彩的瞬间,记录下一段段值得回味的童年生活。

(责编莫彩凤)

清明祭扫烈士墓的感受作文 篇8

一大早,太阳公公就用灿烂的笑脸来迎接我们这些即将要扫墓取得少先队员。

虽说路途遥远,我们也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对于那些“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牺牲的战士们来说又算些什么?过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们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地进了西管头烈士陵园。

到了这个庄严神圣的地方,平时爱开玩笑的同学表情也都变得极其严肃,活像一个士兵,我们唱起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背诵了革命诗《囚歌》,此时此刻,我的眼前也浮现了一幕幕悲壮的场面;烈士们在牢狱里受着敌人的严刑拷打,却忠贞不屈,和敌人斗争到底,为人民的解放进行殊死拼搏。我对烈士们肃然起敬,我来到陈辉烈士高大的墓碑旁,敬献了我亲手制作的一朵白牡丹花,虽然它不是很出色,但它却代表了我那颗赤诚的新,让它伴随着长眠于地下的陈辉战士吧,我心想:烈士们,你们为新中国的解放牺牲了自己的血肉之躯,用热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你们是钢铁的战士,我们这些后辈人更该发扬光大这种革命精神,你们不必为我们担心,战士们,安歇吧。我会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做个有用之才的…总之,我想了很多很多。

清明节扫墓的感受 篇9

整个活动下来,我看到了现象:

家长:

现象一:一男家长说:“让孩子走到三一八,不他妈的把孩子累死?”

现象二:不让孩子参加。(全校缺席100多人)

现象三:直接送孩子到目的地。

教师:

现象一:“学生能走动吗?”(活动实施前)

现象二:让自己的孩子坐车来去,或坚持一半路程。

现象三:“我们带学生坐车回来吧?”(回来的路程)。(内心开始有抵触情绪)

现象四:没有了抵触情绪。(回来后)

学生:

现象一:兴奋。(去时的路)

现象二:哀求、抱怨、无奈、坚持。(回来时的路)

现象三:又商量到哪里去玩。(回来后)

整个活动下来,我一直在反思:

一、是谁造成我们的孩子不能吃苦的?

我们平时谈论的时候,总是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不能吃苦,缺乏锻炼。可是,当我们真正想让孩子们去锻炼时,我们的表现又如何呢?孩子没怎么样呢,大人先打退堂鼓了。我们征求孩子的意见了吗?我们尊重孩子的意愿了吗?

唉!很多时候我们所表现的都是:说别人时,对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都能高谈阔论,而轮到自己时,便会找到一大堆的理由来为自己和孩子开脱。

我不知道我们现在利用我们的便利条件会给给孩子的将来带来什么样的优势?

现在走捷径了,将来离开我们的呵护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自己的刀难削自己的把啊!

二、当面临选择时,我们该怎样引领孩子们?。

在回来的时候,我们面临了是坐车还是徒步的选择。当我们为了安全也为了磨练孩子们意志,我们选择了高年级的师生徒步回来。当命令下达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首先是教师思想的抵触,既而是学生们的哀求和抱怨。

当面临选择时,我们该怎样引领孩子们?

作为一个集体,特别是作为一个集体的领袖人物,我觉得,我们首先要知道服从集体的决定,否则,我们的堡垒首先就会从内部瓦解。其次,在孩子们面前我们的精神支柱不能先倒,否则就会树倒猢狲散。

在孩子们面前,我们需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和精神来引领我们的孩子们。

感受2009高考作文题 篇10

曾经有人将高考作文喻为我们社会的晴雨表,这话过去或许成立,可搁在今天说就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意味了。有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让学生除了“大人生、小社会”这两个主题外概不涉猎。所谓的“大人生”,指的是多咀嚼“人生哲理”,因为这一直是高考作文舞台上久唱不衰的主旋律。触及社会生活的文章虽然偶有所见,但不过是高考作文中小小的点缀。今年不知是否因为社会更趋和谐稳定,真正意义上涉及社会问题的文题更是大为缩水——仅有两篇,这便是江西卷的供料作文和辽宁卷的议论文。这两篇作文虽说触及了社会生活,但我觉得多少都有些剑走偏锋。江西卷作文延续了去年关注社会的长处,但把目光由国内移向了国外,让学生对蔡铭超在巴黎高价拍下圆明园文物,然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这一富有争议的事件发表议论。这一事件涉及历史、国际法、商业规则、文化遗产继承等多方面的知识,让一个中学生在封闭的考场里发表评议实在有些勉为其难,或者搔不着痒处。大话、套话、官话、偏激之词可能会成为阅卷者不可避免的收获。辽宁卷让学生去评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触及了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考查,但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毕竟是一个“小众化”的问题,现实有远比这更危及民生(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充其量不过是助纣为虐,而讨伐“纣”一类的恶人才更切中要害)、更影响社会和谐、更大众化、更涉及每个考生利益的问题存在,命题者为什么就不能将眼光放得更开阔一些,把视角调得更低一些,让关心民瘼、关注民生成为高考作文的主题呢?这究竟是命题者观念的问题,还是胆量的原因?

另有两篇“准”现实主义的作文题值得一说,这便是天津卷的《我说九零后》和江苏卷的《品味时尚》。让“九零后”学生来评价“九零后”这一代,当会有理有据言之有物吧。天津卷去年的作文题《人之常情》,今年的《我说九零后》,都体现着一种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人文关怀,这似乎也与天津低调、务实的城市风格相匹配。江苏卷作文题也值得一夸:江苏卷前年作文题是大而玄的《怀想天空》,去年是低幼化的《好奇心》,相对而言,今年的《品味时尚》终于让考生找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我手写我心”的感觉。

如果一定要与社会生活扯上关系,那么广东卷作文题《常识》、四川卷作文题《熟悉》和山东卷作文题《见证》亦可算上。广东卷为作文题设计的导语堪称精辟,细想想,“常识”总是萦绕在我们脑际,为每个人所“熟悉”,可古往今来、从上到下我们又干出了多少违背常识的事情!其实,要认真做做这道题的又岂止是学生!而山东卷作文题《见证》,我以为是所有文题中最为大气的,导语云:“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诚哉斯言!可这又是一道最为成人化的题目,因为考场里那些十七八岁的青少年除了学校、家庭、书本又能“见证”什么?

参与主旋律——品味人生哲理——演奏的为数最多,有6家,正好三分之一。而且清一色均为材料作文,这当中包括两份全国卷、安徽卷、上海卷、浙江卷和海南宁夏卷(合卷)。大多没有摆脱高考作文沿袭多年的程式,材料从内容到主题并无太多亮点可言,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便是——老套。

作文题给得较为宽泛的当数重庆卷的《我与故事》、福建卷的《这也是一种______》和湖北卷的《站在______的门口》(后两篇属半命题作文,且都带有一种哲思的意味)。正因为命题者给出的要求较为宽泛,也就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其带来的副作用便是大量的套作难以避免。这可能是命题者事先没有想到的。

题目夺人眼球却让人无从下笔的首推湖南卷的《踮起脚尖》。我实在不知道这个“踮起脚尖”在命题者笔下的寓意,你让学生登高望远?憧憬未来?空中够物?抬高身材?……总之,看着这道题目我是一头雾水。记得荀子说过:“吾尝跂(跂者,踮脚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可见在荀老夫子眼中,踮脚远不如登高有价值。不知命题者让学生“踮起脚尖”到底出于何种目的。亚军当属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京城里某一名校的前任校长对这首歌似乎情有独钟,在不少公开场合以其沧桑的歌喉将它演绎过多遍。尽管我不甚了了“隐形的翅膀”的含义,但京城里的学子大概早希望插上它飞进那位校长治下的校园了。所以我估计这一文题在北京考生面前该是无比亲切、有着无限的亲和力的。

前两年都曾出现过一两则从古典诗词中探求人生哲理的作文题,但这样的题目今年已完全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两篇以通俗歌曲命名的文题(即上述北京卷和浙江卷的《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似乎也成了我们的大学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绝妙隐喻。按此思路,明年可能会有一部分文题取材于民谣甚至儿歌了。

清明节的感受作文 篇11

关键词:坚持练笔,循序渐进,课外阅读,读中提炼,教学理念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综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须的语文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小学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方面基础打得如何,将影响学生一生。

1 确立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

随机抽取120名三年级学生,就作文的方方面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作文表示不喜欢的占65.3%。其中54.6%不大喜欢作文的学生表示,对某次作文愿不愿意写,取决于要求写什么,会写、能写的尚可,反之则不喜欢。在120名学生中,问及作文存在哪些困难,没东西可写和不爱写的共占60.1%。在作文指导方面,希望老师启发和让学生讨论的共占67.5%。 上述调查表明,不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占多数,找不到合适的内容是不爱作文的主要原因。学生喜欢写自己想写的,希望采用教师启发和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作文指导。

如果说上述调查结果有一定代表性的话,就要大力改进作文教学,改革的前提,是确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

1.1 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能写文章。“作文就是看见什么说是什么” “作文就是用笔写话” 养成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手写文章的习惯。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就不会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就不会让所有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揠苗助长。

1.2 解决学生不会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各年段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

1.3 明确求真、立诚是最重要的作文习惯

求真,就是习作要“有真意”,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立诚,就是“诚实地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为人真诚,才能说真话,吐真情。这既是作文的问题,又是做人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作文教学,既教作文,又教做人。对小学生来说,作文要做到求真、立诚,就要有作文内容。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充实的、鲜活的生活。要想习作不胡编乱造,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所发现。

1.4 解决写作方法(不会写)

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二要掌握一定的作文知识。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训练。一定要勤动笔,要放手让学生写,要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日常生活之中。作文还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当种种好的习作习惯一旦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各个年级的教师根据年段要求,注重落实以下习惯的养成: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

1.5 语文是天使,阅读和写作是作文的两翼

写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外阅读,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加文化和语言积累。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2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训练从写句子、写话到写片段,再到写成篇的作文,循序渐进。低年级主要练习写句子、写话。包括:用学过的词语写句子;观察简单事物或图画以后写几句话;用句子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感受或祝福;能写条据,能写简单的日记。低年级最重要的是“对写话有兴趣”,乐于通过写话,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写片段的练习以外,素描、童话、书信的习作,应当引起重视。素描是写记实作文的基本功,可以培养观察事物和用语言文字描摹事物的能力。在培养想象作文能力方面,低年级可以练习编童话、讲童话,中年级可以进一步练习写童话。在应用文方面,中年级适宜学写书信,并鼓励学生以书信交友,用书信和他人沟通与交流。高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

此外,结合阅读教学,不失时机地练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以及适当练习给材料作文,均有助于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修改。修改一般的程序是:总改,指出共性的问题;交流、欣赏少量佳作,交流写得好的句、段,点评写法,学生谈出习作体会——指导如何修改;最后互改、自改。

指导修改,要循序渐进,具有可操作性。低年级着重修改句子,中年级修改一段话,高年级修改整篇习作。无论是改句、改段、改文,都要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两方面修改,且在很多时候改内容和改语言是不可分的。要结合修改,陆续教给学生使用修改符号。要由句到段到篇,指导学生学会修改,最终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3 加强课外阅读和平时练笔的指导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发展、升华。读中学写,虽然落脚点是在“写”上,但它的实际意义是写与读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

读中学写, 巧妙练笔。开展课外阅读,要做到时间有保证,读物有保证。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推荐读物,指导读书方法。

加强平时练笔,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针对生活需要练笔,为了实际需要习作。如,低年级学生“每日一句”,练习写观察日记、成长日记。中年级写日记,给远方的熟识的或不熟识的人写信。高年级写表扬稿、建议书;写读书笔记;为了某件事写启示、写公告;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读书、搜集资料,再写成文章或简单的研究报告。

清明节踏青郊游心得感受 篇12

一进大门,就看到了博览园的标志性建筑荷乡水车,水车由大小两个水车轮组成,直径分别为12米和10米。放眼望去,远处的山丘高低有致,连绵起伏,春色正浓,各种树木都穿着绿装,迎着悠悠春风翩翩起舞。

沿着石头砌成的小路一路前行,经过农业观光园、浑水摸鱼区、水上运动中心,就来到了东方不沉湖。湖水颜色与普通水没什么差别,但它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盐量高达20%以上。即使不会游泳,照样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还可以躺在湖面上读书看报,欣赏湖边美丽怡人的风景。

告别不沉湖,又经过九曲桥,我们来到了养心湖中间的巨型建筑九州鼎。九州鼎有9。99米高,鼎内有名家字画。顺着狭窄的楼梯,我们登到了顶层,环绕四周,林海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感受清明,感恩先烈”主题班会 篇13

《感受清明 感恩先烈》主题班会方案

一、班会课目的:

1、通过策划班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2、知道清明节的来历以及一些习俗,相关的诗句谚语等;

3、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对先烈怀有感恩的心。

二、班会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课前分组策划班会环节

2、课前搜集清明节的来历、习俗,相关的诗句谚语,查阅英雄先烈的事迹。

(二)教师准备

1、准备各节目配套的PPT和背景音乐

2、准备班会所需的贴画

三、班会过程

(一)感受清明节

1、老师讲话,介绍主持人出场

2、主持人开场白,引入主题“感受清明,感恩先烈”。

3、睿智、敏莹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4、明夏、炜源、绮琪讲述清明节的习俗。

5、汇报课前搜集的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和谚语。

(二)缅怀先烈

1、诗歌朗诵《怀念烈士》

2、展示学生制作的小报,介绍更多的英雄人物。

(三)感恩先烈

1、小组讨论:该如何做才是对先烈们的最好感恩?

2、此时此刻,心里肯定有很多话想对先烈说的,请把话写在纪念小花上。

13、学生汇报,贴花在黑板上。

(四)总结

1、班主任对班会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感受清明感恩先烈

珍惜独特的感受 篇14

在郭沫若的眼里,水乡泽国最常见的白鹭不仅是“乡居生活的恩惠”,更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在茹志鹃的笔下,那“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不仅象征纯洁与爱情,更是战争年代里,平凡而普通的灵魂绽放出的人性光辉;而在诗人鲁藜的心中,那“常见”的月光、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与河流,共同构成了宁静而深沉的境界,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与诗人在彼时彼境中的心灵相契合,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作家创作时的独特感受,也为我们解读作品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就不是一目了然的,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丰富性、复杂性甚至模糊性,是文学诗意的源头。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使每一位阅读者都能够从中读出自我、发现自我,并且随着时间、情境和阅历的变化,能够从中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王蒙语)”。

于是,散文家晓雪、小说家茅盾和诗人曾卓,从自身创作的实践体验出发,对附录中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写出了自己阅读时的感悟,并对作品进行了评论。晓雪认为,郭沫若的散文《白鹭》,“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茅盾则从故事展开和人物塑造两个角度,剖析了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中细节描写的表现作用。他认为,“作者把这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诗人曾卓从鲁藜《一个深夜的记忆》中感受到了“宁静而深沉的意境”,领悟到“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谈诗,之所以谈得如此深切,正是因为他们都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

因而,同学们读文学作品,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作品好在哪里,这些固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养成勤于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有不拘泥于前人的怀疑精神,珍惜阅读时的独特感受。

清明节的感受作文 篇15

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立意肤浅的问题,主要是思维角度单一,思维广度与深度不够,有的甚至是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样势必影响到学生对相关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辩证思考,同时也影响到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所以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会学生从角度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初步掌握了思维类型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相关的思维类型,并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从作文的立意角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作文立意上能够更加深入。设计《感受·思考·想象——作文联想训练》一课,试图从一个侧面突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瓶颈,让学生发散思维,打开想象与联想的窗口,给学生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进而使学生的文章立意高远深刻。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联想,联想思维的几种形式。通过示例分析和引导合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作文素材多维构思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侧重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和运用作文素材的能力,突破“无话可说”的思维瓶颈,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发散思维、构思文章。

3.培养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辩证思维,对事物认识更加全面性与深入性、辩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性思维构成了广度内容,聚合性思维构成了深度内容,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互动、点拨、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一个谜语导入——“有心看木未成林”(打一字)——“想”。激发兴趣,引入课题。人有大脑,就要善于想,生活要想,读书要想,作文同样要想。

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含有“想”的成语词语有哪些?(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浮想联翩”来做文章。浮想联翩就是联想。什么是联想呢?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现在的话题作文更是考察大家的联想与想象能力。那么谁想的全面,谁想的深入,谁想的与众不同,谁的文章就立意不俗,这样也是我们创造力的体现。

二、自主、合作、探究

出示一块红砖,用纸包好,让学生猜是什么。

(一)以“砖”为话题,发挥你的想象,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立意

老师先启发学生说,我是一块红砖,你看我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聪明的朋友们,你能联想到什么?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讨论。先找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再展示(投影片):

角度之一:外形方方正正,有棱有角。

立意一:为人要质朴、正直,有个性。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顺着“砖形状”思路,可否有其他的思路?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投影):

角度之二:砖的颜色角度。

立意二:做人要表里如一:外面红,里面也是红的;从砌上墙一直到坍塌,颜色始终没有变,做人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情况下都要永不变质,永不变形。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角度之三:从砖的烧制过程来考虑:经过冲压、定型、火烧,最终成为一块坚硬的砖。

立意三:人的成长也是需要不断地磨炼、考验,才能成才。

角度之四:砖的作用角度来考虑。可以砌墙、可以铺路、可以打地基、可以做修水渠的材料,可以……整块砖固然作用大,但是断砖、碎砖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意四:人也应该这样,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在何处,都要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立意五: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但是千千万万的人组合在一起就能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立意六:健全固然美好,但是有了缺陷也不要自卑,同样可以发挥作用。

立意七:为了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利益,又要有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师总括:以上都是从砖的外形、颜色、用途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我们找到了砖与我们联想的事物有相似点,这样的联想我们称为“相似联想”。

板书:相似联想

教师再次启发:

角度之五:再从另外的角度来考虑,随着时代的变迁,砖也在不停的变化:最初是实心砖,慢慢出现了空心砖,各种不同形状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不同颜色的,各种不同材料的,各种不同用途的……不一而足,美不胜收。

学生思索交流回答后,教师展示:

立意八:砖的色彩、形状变化,反映出了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生活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

立意九:联想到我们的烧砖工人,我们的建筑工人,他们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是那样的平凡,却是那样的伟大。

立意十:普通的砖与长城的砖、故宫的砖、芦沟桥的砖,它们的经历不同,阅历与价值也是不同的。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底蕴,生命更加有分量,更有意义。

教师总括:以上是与砖有联系的,我们称之为“相关联想”。

板书:相关联想

教师再次启发:

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两方面,没有绝对的,是否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或是相对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呢?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教师展示:

立意十一:做人要像砖,正直有原则,但是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要不拘泥,要将原则的坚定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统一起来,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原则。

教师总括:以上是从相反的角度或是叫相对的角度来思考的,我们称之为相反或相对联想。endprint

板书:相反(相对)联想

(二)教师总括:板书展示

板书:

在总括的基础上,实战演练。

(三)实战训练:老子云:“上善若水……”

投影片展示:“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大致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问题:你认为“上善若水”中水的“善”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启发点拨深化:

投影展示: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对于“智者乐水”,刘向《说苑·杂言》曾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耶?孔子对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插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志。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而也,是知之所以乐也。”

在启发的前提下,再论“水之善”表现:(学生们先思考、讨论,回答)

1.滋养万物从不求回报——给予奉献,但不求索取,无私;大爱无边。

2.始终居于下游,成其大——谦逊。

3.水是最平的——公正的,总是处于公平,不偏不倚。

4.水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有着博大的胸襟,海纳百川之精神。

5.尽管自己受污,但一定要洗尽污浊。

6.她润物无声,无言的教诲,大爱的表现。

7.天性柔和,温良谦让,广施恩泽却不奢望报答。

教师结合学生的立意归纳总结,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水”的联想作文立意例说:(投影片展示)

(1)从一滴滴的水汇成大海,积少成多,联系到重视积累的问题。

(2)一滴水与大海,从一滴水置于阳光之下,一下子便干涸,但如果汇入大海就永远存在的角度,联系到个人与集体的问题。

(3)从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联系到于细微之处也能见精神的问题。

(4)从水与鱼儿的关系,即鱼儿离不开水,联系到军民鱼水情、干群鱼水情的问题。

(5)从水与船的关系,即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联系到得民心与失民心的问题。

(6)从水虽是液体,却能冲决堤围,冲垮桥梁,毁坏公路,其柔弱身躯却有如此力量,联系到柔能克刚的问题。

(7)从水装在什么样的盛器之中,它就成为什么样的形状,联系到要善于适应环境,随遇而安的问题。

(8)从水的遇冷结成冰,变为冰山冰川;遇热变为水蒸汽,变为云霞,甚至变为海市蜃楼联系到善于应变的问题。

(9)从喝水想起挖井人,联系不能忘本的问题。

(10)从清水与污水,即水资源受污染的角度,联系到环保、净化的问题。

(11)从缺水到送水,如台湾金门缺水,大陆送去及时水的故事,联系到两岸人民情长的问题。

(12)从缺水到人工降水,联系到科学与生活、生产的问题。

(13)从其它有关水的故事,如治水抗涝等联想到人的思想品格、精神风貌的问题。

(四)思维延展

投影展示:“四心”,让学生们充分讨论其含义。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常怀“四心”,尊崇万物,是人文精神的基石。

教师点拨:我们应有一颗感恩的心,同情之心,敬畏之心,谦让之心,美丑之心,是非之心。这样我们看待世间的一切就会有着不同的感受,进而延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加深对事物认识,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五)思维拓展训练

《假如生命是花》用学案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做完后当堂交流展示。

放开思维,尽情想象,多角度思维将下面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文字。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假如生命是花。花开时是美好的, 也是美好的,我要把 ;假如生命是小草。决不 !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 ;假如生命是云。决不在天空里炫耀自己的姿色,也不只作放浪的飘游。要化成雨,无声地洒向大地;假如生命是树。要 。哪怕脚下是 ,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 ,那就更为光荣;假如生命只是一根枯枝。那就不必 ,变成一支火炬吧, 。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作业设计

风有微风、和风、大风、狂风、台风;季节不同的风,方向不同的风,地域不同的风;学风、校风、民风、党风……以“风”为话题,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五、教学反思

从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很喜欢上这类课,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比老师一味地讲解如何写作文更有意思。”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但在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同学还是存在着思维片面的问题,尤其是定势思维问题比较严重,立意不够深刻等,这制约学生作文的提高,今后要着力在训练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从活动的效果上看,这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开阔了学生思维的视野,在拓展思维的深度与拓宽思维的广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学生作文立意由肤浅向高远,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上看有了一些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训练。可以采取“智力体操”的形式,在每堂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久而久之能够有大的长进。

从活动的方法上看,这次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适时地引导点拨,融讨论、点拨、合作、探究等多种教法于一炉,重心落在学生身上。

上一篇:综合类笔试题下一篇: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内在联系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