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读书笔记(精选15篇)
《茶馆》的读书笔记 篇1
范文一
相比很多人读的骆驼祥子不同,我摸摸老爹的第一件作品是茶馆,这张薄薄的纸片其实是让我落到老师足够的理由。
作为一个当代青年,我不是很关心戏剧,如果不是音乐或音乐的世界,不想进入剧院看到夸张的表演。但只有茶馆让我看到几次无法停止,我不能描述我对这部戏的爱。无论是原来的,还是电影,甚至电视剧,我看到,看到悲伤,泪水下来的次数下降。
一个大茶馆的整个剧目,经过三次变革,两代斗争。在馄饨的时代,好人没有活,坏人做了意外,好或坏,颠倒了。从北京人的底部到顶部,被剥削,被欺负。诚实和诚实的人被中国浮渣欺负,拉斐特的顶部被外国人欺负。好到一个大清代,看着北京的眼睛落下。随后北京的骄傲和自信的堕落。在营房外,链条很可能被盗,被骗 不要打开门,吃什么?如何生活?贵族开始销售时,人们开始卖孩子,自力更生和不时的王法律捆绑去。折磨啊!可能在今年,北京人最终是礼节。好北京人。帝王城皇帝脚下的福津土地,怎么可能这么脆弱。渐渐地,这里的人们开始明白我爱我的国家!谁能爱我?总之,一个悲伤!
所以诚实和不屈不挠的Erye饿死了,不知道如何怨恨像一种外表;所以强大而强大的秦叶烨一无所有,工业拯救叶浩,产业自己值得一提,自己的视野自己也像碗饭一样,失去了一生的人,曾经看到一个深深的庭院狗咬狗,还有很多麻烦,可以淘汰可以算是幸运,但生活注定要悲剧,深度的深度有些人会有时间来照顾它!扯唐鞋的鞋子,不招人看看刘子子赚了肚子胖,半斤儿童忘了一辈子卦,不能救人救不了自己,但不能救清王朝;销售的人口是一个邪恶的家庭生意,厚脸的财富,比买人口也是可恶的。宋恩子吴向子与官员的担心食物和服装的能力,这些人不做自己的邪恶,教他们的后代继续他们的风格。最后一个打开七十八年的大茶馆却徒然成为了人民!为什么要去?混乱的时代,政权的变化,不断的改革,也许中国的老板是注入时间的新血,但每一次变化都是苦的人,即使如此容易满足北京人的现状也看着流血的年龄不允许存在于舒适。甚至那些谁说,宝藏是为这个模糊和问天空,你打开你的眼睛看到它!天堂的人民正在遭受什么样的践踏和欺凌!
老挝先生的文字不像鲁迅先生那么直接,而是给我一个相对脆弱的心脏缓冲的机会,我喜欢小人们的生活,即使他们是如此沉闷,如此失望,那么温和,在鲁迅也许这是罪人的永恒批评,中华民族的lo杷,除了快速。但在老挝先生的笔中,他们是如此贫穷,即使这是错误的,我将不可避免地同情一些,最后从 他们的观点他们的问题。不知道这不是老先生的意图,但我真的不能做到这一点,看老挝,读茶馆,软化城市我逐渐的风困难的心。
范文二
老挝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化合物,蜀族的满族家庭名。父亲是一个监护人,母亲通过洗衣赚钱。他的父亲去世后,生活更是痛苦,但是老挝护理的幸运神。一个慈善家帮助老挝去上学,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老挝自己不懈努力。他有点成功。在随后的创作过程中,但情况深深影响了他。茶馆有一个小的媒介看到大的特点,它也是平民起源之间的密切关系。
同样,老挝的方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只有三个场景的戏剧,一段时间的场景,警察,简单,而且很容易展现故事,从晚清到中华民国的早年到国民党政权在国民党政权倒台的前夕,时间不是历史的变化。
人们显示年龄,年龄和性格表现 背景,互补,使一个小茶馆提出,让人们看看这部杰作的审查历史剧。第二,虽然茶馆人住,三个营也有很多植被。但是几个角色总是穿过戏剧,扮演中心角色。三,经常是叶烨(正义,非常爱国,身体健康)宋爱英,经常四叶茶与三人关系(人们都没有怀孕)王财友的友谊也不错,在这个所谓的活泼的茶叶观众,发现几个挖掘的心脏的夫人的部分真的不容易听它不是礼貌是奉承。我不知道老爹是否塑造了这样一个人物的意图,至少通过这一点人与良心的三个人谈论更加深刻的世界不变的经验啊!第三,继承他的父亲。这是几个伤口是讽刺的安排。
玩的场面的时代向前走,服装也跟着前卫,客人以为是!是简单的魔术包装不会改变内容。例如,原来看着脸上的糖嘴养了一个儿子,现在升级到了一个大师。刘林子说,媒体拉线实际上让他的儿子蓬勃发展成为花卉联合公司(专门为外国人,官员提供女服务员和吉普女孩)。而吴向子的老间谍对他的儿子改名叫他的遗传代理。为什么总是在这方面?
老挝先生,无论你想传达给后代的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不得不说:谢谢!谢谢你留给年轻人这么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我们会慢慢挖掘。
《茶馆》的读书笔记 篇2
一.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 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 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一) 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1. 确定正副标题, 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 副标题标明题材, 一般为“读《×××》有感”。
2. 读后感的一般思路:引———议———联——结。
(1)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 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2)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观点进行分析议论, 说明道理。
(3)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 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4) 结——结尾概括中心,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结论可与开头照应, 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 可强调某一重点, 可发出号召。四部分中, “议”和“联”是核心;引和结为次要部分。
(二) 一篇读后感只论述一个中心。
一篇文章可能有多个中心, 如读《执竿入城》这个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 确立的感受中心也不尽相同, 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可确立以下多个中心, 但写作一篇读后感时只论述一个中心, 切不可面面俱到。
鲁人的角度: (1)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束缚; (2) 多想才能出智慧; (3) 轻信盲从是可悲的。老者的角度: (1) 好为人师要不得; (2) 自作聪明者戒; (3) 经验主义者行不通等。
(三) 读后感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 对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所以应对众多感点进行筛选比较,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最顺畅的一个感点。
例如《滥竿充数》三个感点: (1) 南郭先生行为———人要有真才实学, 靠蒙骗过日子是不会长久的。 (2) 齐宣王行为———应当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 (3) 南郭先生在两代齐王不同遭遇———应当打破大锅饭, 让一部分人混不下去。比较三个感点, 对照当前的形势, 我们发现第三个感点是当前的热门话题, 最切合人们的思想实际, 与现实联系最深。
(四) 读后感的关键是议和联。
首先, 针对论点, 进行多角度说理。比如例文论点“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讲诚信的人”, 作者从两个角度摆出理由: (1) 诚信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要求; (2) 诚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其次, 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说理来突出论点。比如例文论述“诚信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要求”论点时, 进行对比说理使论点更加鲜明。
例文:《亲近自己的双腿》中的残疾车夫坚决只收事先讲好的3元车资, 不肯多收一分钱, 即使多骑一站路, 付出比别人多的汗水和努力, 我觉得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样讲诚信的人。 (引)
诚信是一个涉及人的道德修养和做人准则的问题。做人要讲诚信, 要表里如一, 要言而有信。 (议)
诚信首先是做人的一个起码的要求, 是人人都应具有的品质。试想, 如果我们做人不讲诚信, 那么我们周围的社会就将是一个尔虞我诈、彼此设防、充满虚伪的冷漠社会,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快乐么? (议、联)
其次, 诚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诚信在高度文明的社会大环境中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议、联)
社会呼唤具有诚信品质的人, 讲诚信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结)
(五) 学生文章修改前后对照。
修改前:
我们要勇敢面对生命的暴风雨
张抗抗《窗前的树》的中洋槐, 在夏日的暴雨中毫不动摇, “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 让我感触颇深。
我们要像洋槐一样, 勇敢面对生命中暴风雨的侵袭。由此我想到了贝多芬, 他在耳朵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生命中常常会有暴风雨, 软弱的人会赶快跑到避风港, 把自己保护起来, 而那些坚强的人, 他们会迎着暴风雨前行, 雨很大, 风很大, 但是刮不倒他们的信念和坚定, 暴风雨在他们面前也因此变得软弱。
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 做一个坚强的自己。
修改后:
我们要勇敢面对生命的暴风雨
张抗抗《窗前的树》的中洋槐, 在夏日的暴雨中毫不动摇, “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 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要像洋槐一样, 勇敢面对生命中暴风雨的侵袭。 (引)
人生中暴风雨是常有的, 与暴风雨搏斗时一定是要受伤的, 但如果这样就向暴风雨低头就将意味着将要停滞不前。 (议)
贝多芬, 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张海迪, 在下身瘫痪, 半身不遂的情况下, 创造了轮椅上的奇迹, 让世人惊叹于她那暴风雨后的美丽。霍金身残志不残, 提出了黑洞学说, 实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生命中常常会有暴风雨, 软弱的人会赶快跑到避风港, 把自己保护起来, 而那些坚强的人, 暴风雨在他们面前也会变得软弱。 (议、联)
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 做一个坚强的自己。 (结)
二.赏析短文的写作指导
写赏析短文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的方法, 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赏析,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赏析展示的是学生不同的个性, 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认识, 它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艺术手法等的赏析。
如何写好赏析短文?
(一) 明确鉴赏要点:
1. 内容赏析:
(1)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表达格式:本文通过……, 抒发了 (赞美了) ……, 并流露出…… (通常用在鉴赏短文第1段)
2. 语言赏析
赏析短文的语言要做到通顺、流畅, 力求生动、有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写作时只有做到语言优美、有文采, 才能有助于提高鉴赏的品位, 也才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从语言角度:
(1) 用词之美———本文中的……, 抓住了……的特点, 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 把……写得惟妙惟肖, 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 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例: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
之后, 她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 但她。
“捏紧”表现主人公已经陷入深深的绝望, 下定了轻生的决心;“起不了身”表现了网友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使她受到震动, 不忍心草率地作出轻生的举动。
(2) 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例: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张抗抗《窗前的树》)
“雪后的洋槐一身素裹银光璀璨, 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 真不知是雪如槐花, 还是槐花如雪。”
赏析:运用了比喻、回环的手法, 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 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3) 哲理之美———本文语言极富哲理, 特别是……几句, 告诉我们……, 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 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令人受益匪浅。
如:品析下列语句的哲理。 (张洁《我的四季方舟》)
“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 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生命不可能重复, 时间也不会再来, 要认真对待生命, 就要学会珍惜, 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在人生的春季里, 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 春天去了还会来, 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
3. 艺术手法赏析
(1) 表达方式角度:
(1) 感官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2) 动静结合角度: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等。
(3) 描写方式角度:正面与侧面, 直接与间接。
(4) 描写内容角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 表现手法角度:
以小见大、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卒章显志、首尾呼应……
(3) 具体模式
(1) 小中见大:选文从我们熟知的……入题, 抓住……的……特点, 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如莫怀戚《散步》。
(2) 象征:选文运用象征手法, 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 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 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如张晓风《行道树》。
(3) 托物言志:选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 精心刻画, 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如周敦颐《爱莲说》。
(4) 烘托:选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 把表现对象的……心理, 放在一个……的环境里, 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 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如曹文轩《孤独之旅》。
(5) 卒章显志:选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 层层铺叙, 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 ……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如张晓风《春之怀古》。
(二) 把握赏析注意点
赏析中肯与否, 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文本, 如果对所赏析的内容把握不准, 或理解失误, 就好比走路选错方向, 赏析无从谈起;同时要选择好赏析的切入点, 善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 只要合情合理, 有自己的见解, 都是可以的。
赏析短文的结构一般为“总—分—总”的形式, 即开头总起, 主体部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述, 结尾归纳总结;也可根据实际写成总分或分总。
茶馆读书笔记文章 篇3
茶馆读书笔记1
虽然少了--时期老一辈文艺人的束缚,我却多了九零后的浮躁不安。总有自己不能窥探到的地方,毕竟历史太深。动荡不安的年代的是是非非我也只从胜利者撰写的书上读来又何况还是草草过目。简单写了罢。
在那儿啊,那个老北平(历史我就不写了,名誉我也不重复了)和众多-时期的积极分子一样,老舍先生也从生活的疾苦中走出来,为积极的充满希望的新政权唱热情洋溢的颂歌,茶馆便是这样诞生了。就像先生深知戏剧的艺术魅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具有的内在的悲剧精神,只有能够产生壮阔的悲剧美的戏剧才有可能称得上是伟大的戏剧一样_____命运也深谙此道。
茶馆,对于一个四川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然而现在的茶馆恐怕先生要觉得陌生了。那儿的茶馆和现在很像,世人一看便知是茶馆,许多桌椅,许多杯茶,许多闲谈的人。那儿的茶馆又与现在不同:灰大衫,洋缎裤褂,挂鸟笼的钩,打群架又有人来协调的场子,还有那越变越大的“莫谈国事”的字条......那儿的茶馆叫“裕泰”。
那儿的人就复杂了,因为人在社会中总是有着复杂微妙的关系。谁推动了故事,谁又给它画上句点,这一代会不会在下一代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个人的命运在黑白颠倒的社会面前难道不是早被注定了呢?社会是个大染缸,有些生命被它染得黢黑,有的却化为了土地下紫色的灵魂。三幕戏,三代人,三个动荡的时代(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了结了一生。
然而我感觉故事却远不只这些,远远没有结束,而其中人物又何只王利发,常四爷以及秦仲义!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的旗人松二爷,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刘麻子,算命骗人的无赖唐铁嘴,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顺风倒的奸邪小人吴祥子和宋恩子......六七十个主次人物,三教九流见证那茶馆的兴衰,见证着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悲哀,也不只,他们还是这兴衰悲哀的始作俑者和承受者。“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里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茶馆的魅力在于语言,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在动笔写剧本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求自己是在作诗,一字不苟。作者须既有高深的思想,又有高度的语言艺术修养。他既能够从生活中吸取语言,又善于加工提炼,像勤劳的蜂儿似的来往于百花之间,酿成蜂蜜。”先生真的做到了他所说的,以北平为驻地的茶馆有着浓重的京味儿,时而婉转,时而慨叹,时而轻巧,时而深沉。那深处的却是我跳跃的思考只获得了片段,毕竟没有见过那样的景。剧中地地道道的小角色的描绘绝无庸言赘笔,譬如卖小妞的乡妇,收电灯费的但都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全剧严谨,一气呵成地实现了老舍为三个旧时代送葬的创作主题。
然而先生想不到,命运呵,总是不甘心一路凯歌。-初,老舍受到迫害,这种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日子,让他不堪忍受。肆意的屈辱,委屈让老舍终于选择了一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路。他于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投壶弃世。先生的最后选择让人扼腕叹息,《茶馆》的命运也坎坷不堪,等到它大放异彩的时候,老舍先生已经永远也看不到了。
茶馆读书笔记2
近日去新华书店,在书之海洋中,惋叹自己太渺小,忽逢一薄书者,名曰《茶馆》,置于书山中,其渺小程度同吾也,吾大喜,捧书而视,受益无穷于其中,故有感如下:
书名为《茶馆》,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外公每次带我去茶馆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馆就是一个热闹而常常笼罩着烟雾的地方。可翻开了书,才发现它并不是仅仅讲的是在茶馆里的事,而是以对话剧本的形式讲述了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的黑暗社会,老舍从小小的一个茶馆中反映出了整个社会,以小见大。是由茶馆中的客人的话中而得。语言朴素却能体会出许多意味。书虽短小而精致(diyifanwen.com)。把我印象中的茶馆的形象完全颠覆,同《骆驼祥子》一样,老舍也是无情的批判了这个社会—他不让好人有出路。
书的主人公是王利发,他是他裕泰茶馆的老板,他也是整本书的线索。在第一阶段中,拉皮条的为太监娶老婆,暗探遍布社会,麻木的旗兵无所事事,寻衅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产的农民卖儿鬻女,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因几句牢骚被捕,新兴的资本家企图“实业救国”,王利发左右周旋,企图使生意兴隆。而在第二阶段的发展中,恶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敲诈勒索,拉皮条的刘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蓝,依托当局要员准备开女招待“拖拉撕”,庞太监的侄子侄媳组成的迷信会道门在社会上称王称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梦,而一些企图有所作为的良民百姓却走投无路。
我第一遍读它的时候,还不能理解它,此书短小,且为剧本式的,还被拍成了真正的话剧,我虽未深入去读,但也能浅薄的感受到当时社会下厚重的历史画面。
茶馆读书笔记3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剧的剧本。《茶馆》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年代。《茶馆》非常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个性特点都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不必像上语文课那样细细品读,也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
读完《茶馆》,我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
在《茶馆》里,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假如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常四爷这种精神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中生存。
《茶馆》里的道理可真多呀!
茶馆读书笔记4
《茶馆》是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作品之前,做为一名小说家他已经写出多部传世之作。而戏剧方面经过多步创作为《茶馆》的成功做基础。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大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像一个小社会。里面有弱者也有强者但都是被压迫的人,只是弱者更多一点。我认为《茶馆》的文章好有三点:
一、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他们自己的故事。
二、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累赘。
三、语言功力富有个性。
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他们自己的故事,但他们却又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就像一条河,大主干很重要但没有无数滴水来汇聚又有什么精彩之处可言呢?这些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反映了那个年代。在《茶馆》一书中次要父子相承,如同文中的唐铁嘴、小唐铁嘴;刘麻子、小刘麻子都是同一个人衣着变了,但德行未改,这种写法有助于故事的连贯。文章中的人物虽然各说各的,却反映了时代。
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累赘。这篇文章是以一些下层人民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那么就会用到很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如果一直存在那会让精彩的文章失去光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便是最好的方法。作为一名成熟的戏剧家,老舍已经成功了。
语言功力富有个性。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那么老舍肯定会使用好语言。在《茶馆》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台词设计的到位。这样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归功于艺术锤炼,又来自于生活中的积累。老舍是一名出身卑微、平民色彩浓郁的作家,落社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示了清末戊戌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的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应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命运。《茶馆》一文老舍将语言功力发挥到极致。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小人物之分。大人物也是主要人物的王利发,最初开始是二十多岁但他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唐铁嘴吸鸦片,以面相为生。刘麻子和小刘麻子一样本质邪恶说媒拉纤、心狠意毒......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故事虽然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从老舍个体生命的历史来看:《茶馆》是一位生活阅历与个体经验丰富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情景中国望过去半个世纪的旧中国而写下的一部沉湎之作,它没有被老路子套住,它沉淀着历史的教训,揭示了历史前进的趋势。
《茶馆》的成功打破了“三一律”这一规范。有人评论说: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
茶馆读书笔记5
喜欢上茶馆源于《茶馆》。
现在,在我们眼皮底下,关于青春的文字早已泛滥成灾。青春是一种奢侈品,所以过于浮华。我们的心灵就在这样的喧嚣中慢慢老去,以背离我们理想中的方式老去。
过去,我总以为如鲁迅、朱自清、老舍这样的大文豪,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腐老的气息,就像雨天的潮湿感一样很容易让人产生淡淡的惆怅。所以一直以来,自己都是在拜读那些浮华的青春文字。
这应该是一种错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正如一面斑驳的墙,凄凉中旧旧的却都是温暖。它让人或喜或悲,让人大彻大悟。
《茶馆》是在写一个明明白白死去的过程。“掌柜的”王利发是悲惨的,因为他是那个悲惨时代的牺牲品。他像一只玩偶,他活在苍穹之下,活在对别人的恭维中,但他却一刻也没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结局是他死得好,我想的确是这样。一个诗人说,死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影。王利发的死,正是结束了他作为一只玩偶的命运,结束了那个时代赋予他的无尽的比死更可怕的黑暗。
当然,喜欢《茶馆》不仅仅是由于它伟大的艺术成就,我还倾心于老舍先生为我们营造的茶馆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市井气息。
大抵茶馆的存在无形之中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使人们回归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中。晨练之后的老人,久违的朋友,远道而来的客商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他们步入古朴别致的茶馆中,或悠闲,或恬静,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状态都萌发在喧嚣之上。功名利禄这时候也只是一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索然无味。常四爷,松二爷,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馆中寻找的不正是一种洒脱和理想吗?缕缕茶香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梦想中自己可以拣一个干净的萧瑟感浓郁的秋日去一家古朴雅致的茶馆,手捧一本喜欢的书,点一杯哪怕平淡的茶水坐在木椅上看自己已经很是最后的青春缓缓流逝。我想,在这时候,生活中的纷扰定会如春风化雨。
茶馆的安详如春日温暖的风。
而遭遇《茶馆》是一场旷世难度的劫。
茶馆读书笔记 篇4
一、主要人物父子贯穿全剧,使不会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
二、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助于故事连贯。
三、每个人物都扮演着他们自己的角色,同时又与各自所处的时代紧密关联。
四、无关紧要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由于《茶馆》是老舍写的,所以始终有点散文的味道。同时《茶馆》内发生的故事所处的年代是战乱时期,所以对我的吸引不大,但是我可以读出作者的宗旨。
整个故事反映就是当时的社会炎凉,惨无人道欺压百姓,人们素质低,没有人权……整个封建年代的情况,将在这一个茶馆里全部折射出来,这也能说明老舍写作技术的高超,尤其是语言描写,写得十分真实,能一针见血。
茶馆读书笔记优秀作文 篇5
目不旁视 利飕 惊疑不定 掲净 潮渌渌 虚空昏胀 堕落 浮荡 寂闷 遮昏 扯天扯地 半脑半笑 颤悠颤悠
好句:
周末读书笔记——有效的阅读延伸 篇6
周末读书笔记的周期长、内容广、形式多,需有的放失,自成体系。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了如下安排。在初中生开学第一课就强调周末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具体要求。读书笔记在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每位学生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如艺海拾贝、驿路诗语、心灵之声等等。读书笔记内容分为两部分:单周摘抄和双周随笔,摘抄和随笔字数均不少于七百字。每篇摘抄首行必须标明原书名或文章名、页数和日期。摘抄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好词(十个)、佳句(三个)、美段(一至三个)和感悟(一百字以上)。随笔则根据作文教学进度,每月给定主题依次为青春成长、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哲理思辩;文体则依次练习记叙文、散文及议论文。学生长期坚持,必能将获益匪浅。
将读书笔记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是展示读书笔记的好方法。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两个学生听后当堂点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有两次的分享机会,四次点评的机会。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台风、勇气、分享精神;另一方面温故知新,互相借鉴,让学生更重视课外阅读。
读书笔记与作文课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在讲经验技巧的同时,更要源自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将作文课与学生的随笔点评放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以学生的随笔为例进行赏析,不仅改变了作文课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将周末课外阅读与写作训形成一个体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读书笔记还与现代文阅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涉及到适合学生借鉴,作为周末摘抄的优秀篇章,不妨提醒学生多多留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摘抄的佳作。课外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是很好的素材,很多文章不仅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而且特别适合学生借鉴学习。周末摘抄与作业评讲也有相通之处,不必割裂,这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地方。
《茶馆》读书心得 篇7
说到老舍,我们崇拜他,也追求他的经典作品。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骆驼祥子》、《四代同堂》、《茶馆》等都是令人难忘的代表作品。
这次经朋友推荐,有幸读到了老舍先生创作的剧本《茶馆》。
虽然这是一部戏剧,但本书是用无声的倾尽全力地展示着其话剧文字版本下的精彩魅力值。
这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1月1日推出的《茶馆》一书其实是汇总着老舍笔下的《茶馆》和《龙须沟》两个话剧剧本。
《茶馆》讲述了北京城里有个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标志性时期的变迁。看似很小的茶馆,浓缩了中国一个时期巨大的历史变迁。
通过对茶馆里每个人物的语言描述,有一个纵向跨度的历史和社会变迁。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细节到整体——这样一个来来往往的小茶馆;这些人物的来来去去;如此多样化的一群人;这样的一个大茶馆的小社会诠释。
经典作品以最直观、最生动、最原始的文本展现在我面前。虽然读这样的剧本缺乏一些直观的感受,但我认为这样的描写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属于静态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虽然没有演员的肢体语言,但是文字无声胜有声在书中得到了完
美的展现。
《茶馆》寒假读书心得 篇8
《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无奈的自嘲。这些发笑的对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无奈之下说出的无奈之话,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厌恶的角色的溜须拍马。笑过之后,不禁感到一丝悲凉——“人活着总得有条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人们飘零四方,一辈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杀,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毫无良心的人却有钱有势,不惜让别人用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打学生的老师追杀爱学生的老师,给官差两个洋钱就能免去杀身之祸,官差指谁就杀谁——“这什么世道啊?”
《茶馆》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气数将尽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顾自己的一辈子,让人颇感心酸:心怀浩然正气的常四爷干了一辈子的活却“一事无成”,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厂“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辈子顺民”,到了让人赶出自己开了50年的茶馆。这就是“爱国”“顺民”的“下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常四爷在同一地点时隔五十年两出此话,着实让人嗟叹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大概是中国人对于革命的一贯态度,几千年来未有改变。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无赖欺压鱼肉,一轮轮地盘剥搜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要学会写读书笔记 篇9
一、写心得
心得, 也叫读后感, 是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经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一种形式。可以针对一个问题、一个观点, 也可以就读物中的某些问题、某些观点发表看法。紧扣原文, 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实际写心得, 能使学生练习写作, 提高修养, 对书中的内容和道理理解得更透彻。
二、抄摘要
摘抄式读书笔记, 是抄录原文有关内容的一种方法。就是教学生将书中富有哲理的或精彩生动的词语、句子、段落、论点、结论、重要的史实、资料等摘下来, 便于继续钻研或随时查考。必要时, 在摘录后结合所摘录的内容写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三、列提纲
学生阅读时, 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逐段分析原文的每一部分要点, 写出各部分的标题和大意。这有助于学生分清层次, 抓住中心, 记住要点。我引导他们借鉴文章和书前的内容提要和内容梗概练习, 在训练中使他们逐步掌握规律性的东西。
四、记日记
这种形式易把一点一滴的读书体会记下来。如果学生每天能结合读书, 养成记日记的良好习惯, 会慢慢地积累下宝贵的知识财富。
五、下批语
就是教学生在原文顶端、原文后面、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处或者文章的佳妙处、精辟处, 加上眉批、尾批、旁批、旁点、旁圈等。这有助于培养言简意赅的好文风。
六、画符号
《茶馆》的读书笔记 篇10
《安徒生童话》中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饿的在街上卖火柴。但没有一位买她一根火柴,而她却不敢回家,因为家中有她那凶恶的爸爸等着她。她只好走在大街上,她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看着他人一家团聚,而她却不能。她非常冷,她在一个墙角坐下来缩志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小女孩擦着了一根火柴, 微弱的火柴光中看见的暖烘烘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死了,她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微笑。
比起小女孩,我是多么幸福,从小到现在,我都吃饱穿暖。在家里,爸爸妈妈疼爱我;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生活是多么美好!小女孩如果生长在现在的社会,一定也能像我一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爸爸妈妈一起吃年夜饭。
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后,我似乎长大了。
小说盗墓笔记的读书笔记 篇11
可是越看越深入,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人物的命运开始有了起伏,很多原本很可爱的鲜活生命和一起出生入死的感情,都随着巨大的阴谋和痴狂的梦想而葬送了。渐渐的,这本小说使我越来越有一种“江湖子弟青山老,百年风雨洞庭湖”的沧桑和慨叹;而情节上,也开始一步步的逐渐去揭开那个巨大阴谋的真相。随着老九门各个盗墓大家族逐渐浮出水面,谢雨辰、二月红、张大佛爷等经典人物的纷纷登场,矛盾逐渐积蓄和总爆发,整个故事终于渡过了漫长的青涩成长期,开始迎来了甜蜜诱人的成熟期。尤其是故事最后结尾的部分,潘子的死,哑姐的嫁人,小哥的离去,胖子的断魂,几乎每一次生离死别都让我泪眼婆娑。再精彩的小说永远也只是小说,虚构的是情节,真实的是感情,或者说人间真情!
如果说《鬼吹灯》靠磅礴大气的构思、幽默顺畅的叙事而貌似金庸的武侠,那《盗墓笔记》就是诡谲连环、精悍个性的古龙武侠,它已经不单单是盗墓探险小说了,更接近于推理小说的范畴,可是在严密理性的推理解密和冷酷狠辣的黑道家族斗争中,却偏偏夹杂了人间的真情挚爱与无奈伤别。而《盗墓笔记》行文布局虽然类似古龙,立意却相当高远,近于黄易探寻和超脱生死之终极秘密,妄图破碎虚空的最高哲学命题,这又极大的拔高了小说的思想深度,超过了古龙的局限和小气。就是那个试图探寻得到所谓人类“长生”之谜的那个背后最大的反派势力——“它”,布下了几乎无解的巨大阴谋,杀害牺牲了无数的鲜活生命,机关算尽却偏偏没有算到人类还有真情和善良,而最终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满盘皆输。为一己私欲,妄图长生不死之人终将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是以不朽万古者,唯有“情”、“义”二字也!正所谓:
天下风云去又来,江湖恩怨空余哀。
利用思维导图写好读书笔记 篇12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发现思维导图完全符合以上的要求,而且可以与传统的读书笔记融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大工具。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做法,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激发兴趣,轻松上手。
刚开始的时候,教师有必要通过一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喜欢上思维导图。
笔者一方面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精彩的思维导图播放给学生看,同时将自己前段时间读完《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后在博客上发布的一张全书知识要点思维导图也播放给学生看。看到自己的老师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学生们果然来了兴趣。
另一方面,我当堂以教科书上的一篇文章为例子,用思维导图进行条理分析,让学生觉得思维导图一点儿也不难,身边的文章就可以随时用它来分析。
接下来我就布置了几次简单的练习,放手让学生大胆使用思维导图。
第二步:加强训练,形成规范。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阶段,重点在于通过训练,形成以下规范:
首先是形式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画图要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统一风格,同时推荐了几款思维导图软件中的风格给学生参考。
其次是内容方面。在第一阶段,学生对于如何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条理分析还不太熟练,有的不知从哪里入手,有的胡乱堆砌,质量都不高。对此,笔者针对课外阅读的方法进行了强化训练,比如优美的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线索”,抓住“文眼”或“线索”就能厘清文章条理。
接着对思维导图的分支数和层次数做了必要的硬性规定,要求每张思维导图的分支数至少有两个,层次数至少有三个,促使学生在阅读时积极开动脑筋,尽快确定切入点,找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厘清文章的条理。
制定了这些规范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读书笔记整体美观性获得提升,读书笔记基本形成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读后心得、条理分析三大模块。
第三步:整体优化,自成风格。
在第三阶段,笔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读书笔记一个方面,而是从读物选择、读书方法、读书笔记风格等各方面入手,树立典型,促进整体提升。
比如,在读物的选择上,只有获得老师许可的优秀读物才能进入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就读一本书,专写这一整本书的系列读书笔记。如,有个学生平时喜爱朱自清的散文,有段时间课外读的是《朱自清散文》,她就写了一个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读书笔记系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再如,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可以从某一文体切入进行重点训练。小学中高年级主要接触的是记叙文和说明文,因此,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专门指导如何写好说明文的读书笔记,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技巧,这样的指导就做到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经过指导和训练,一些学生在画图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到其思维导图,就能立刻猜出是谁画的。如,林婧同学习惯把文章中的一个特定人物或景物画出来作为背景,一般是主要人物或者是线索,然后在这个背景上写字,图文交相辉映,非常有趣。
《哈佛老妈的教育笔记》读书笔记 篇13
《哈佛老妈的教育笔记》,本书的作者森田友代,是一位日本着名的哈佛妈妈,三个孩子在她的教导下全部毕业于哈佛大学。
森田友代的三个孩子分别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法学院,目前都是成功的企业高管和律师。日本的哈佛老妈究竟有何神奇之处,竟然能把三个孩子全部送进哈佛大学并且全部如此成功?
森田友代有着多年的一线从教经验,大学毕业后即担任高中教师,后辞职自己开办补习学校,学生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成绩也大幅提高,因此使这家补习学校倍受好评,先后有1600名学生在这间学校就读,培养出无数名牌大学毕业生。为了学习先进的海外教育经验,她带着家人一起前往美国,曾在旧金山居住过。2009年全家返回日本。
本书从哈佛老妈自身的经验出发,详述她的“放任”式家教和“目标式”培养法是如何成功的。她为何认为家里必须有一个“不讲理”的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出国留学?如何激发孩子的潜力和动力?
日本人习惯相对评价,而美国人习惯绝对评价;日本教育以批评为主,注重记忆,而美国教育以表扬为主,注重创造力。全球化时代,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我们应当重视这样一个教育原则:让孩子适应令他感到害羞的事,并学会如何应对,从而树立自信。
人们往往因为做不到,所以感到不安。孩子的感受性很强,所以在这一点上更是如此。
因此,对于被大家看成“笨学生”、毫无自信的孩子,我们应悄悄地教给他其他孩子还不会做的事情(比如难背的算术公式或难做的应用题等),并在很多孩子面前提问,让他有机会表现一下。
其他孩子答不上来,这个“笨孩子”反而答得很好,他就会立刻受到夸奖。于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或喜欢欺负他的孩子,就会对他刮目相看。这不但使他树立了自信心,还能让他品尝到努力就有收获的喜悦。
对孩子来说,最能让他们提升自信心的事,就是自己能完成其他人做不到的事。孩子会很享受这个从“不能”到“能”的奋斗过程,并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培训学校,时间都是有限的,学习的好坏最终还要看学生个人的努力。我们的培训学校的作用,更多的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拥有自信的机会,让他不断地提高自我。
孩子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潜力,应让他们放眼这个广阔的世界。
《茶馆》的读书笔记 篇14
林海音笔下北平,没有那么多悲欢离合,没有多那么礼尚往来,但一个个文字,虽然平凡,却在温润中把南城的故事娓娓道来。
岁月不饶人,当年那个在胡同边和妞儿玩耍的姑娘,转眼间,已成了一位双鬓斑白的老妇人。再回想起童年,记起的不仅有驼铃,有沙果,有流水,还有那西厢房的小油鸡。。
遥望远处,走来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英子,她纯真而善良、聪明而勇敢。在她眼里,整个世界都是天真的:她不懂为什么大家要把胡同口的秀贞称之为“疯子”;她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要说那个厚嘴唇的哥哥是“小偷”;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会以仇视的目光去看“兰姨娘”。于她而言,这个世界她不知道、不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但她也正是用她那双童稚的双眼,向我们讲述了大人世界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细观林海音童年经历你就会发现,这些其间提到的故事,都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还记得当初作家曹文轩先生来我们学校举办签售会时说过:“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你自己脚下。”那时的我还小,还不能深刻领会这句话的内涵,只清晰地记得语文老师在听到这句话后,有共鸣般地、重重的点了两下头。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了中间的奥秘:“写作文不能光写虚,一定要有写实。而写实的素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历,来源于我们的学习经历。而“财富”不一定指的是钱财,更是我们生活阅历的积淀和所能支配的精神财富” 。比如,书中写到的碧云霞这个人,妞儿说她在城南游艺园唱戏。我以前从未听说过,但凭感觉就知道不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那她是英子书中虚构的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物呢?后来,我上网一查,碧云霞是真有其人,她是当时北京戏院里,唱的最好的旦角,在当时,曾轰动一时,是最早在“游艺园”一唱而红的第一批坤角女演员。这就是一起典型写实的例子,我应该多多鉴赏它其间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茶馆》的读书笔记 篇15
可以说, 世界文坛对《包法利夫人》高度的认可和评价更多的是依据小说的内容和思想。虽然《包法利夫人》没有能够像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一样在艺术风格上自成一派, 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包法利夫人》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出的巨大魅力。只是长期以来, 对小说艺术手法的研究更多的是附属在小说思想内容的研究之上的。上世纪五十年代, 在《包法利夫人》的评论声音中, 也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主流的声音, 即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这一时期, 西方文学批评界盛行新批评理论, 以《文学理论》为代表的新批评理论对纳博科夫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将艺术分析的视角完全集中于文本本身,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对小说的艺术风格进行探索, 从而为《包法利夫人》的研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在《包法利夫人》文学笔记的开头, 纳博科夫就一再申明, 不要追究一首诗或一本小说的真实性, 因为“文学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1) 。纳博科夫认为, 小说只是“神话”或“童话”, 是作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或着说是虚构, 而《包法利夫人》也只不过是一部“最上乘的神话” (2) 罢了。那些因为《包法利夫人》从内容上有力地抨击了庸俗的资产阶级和庸俗的浪漫主义而大加赞赏的观点, 纳博科夫是不屑一顾的。纳博科夫认为, 《包法利夫人》的价值在于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带给读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在申慧辉所写《文学讲稿》的中译本序言中提到, 纳博科夫的艺术观可以概括为, “在文学创作中, 艺术高于一切, 语言、结构、文体等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 要比作品的思想性和故事性更重要。”小说的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被上升到了无限的高度, 是凌驾于思想和内容之上的, 甚至可以说是作品的灵魂要素。至于小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我们不可能通过一部带有虚构性、幻想性甚至是欺骗性的小说来看到真实的客观世界和时代。
在小说的接受过程中, 纳博科夫认为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和观念, 否则只会越走越偏, 越走越错。他在其所写的《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一文中指出, “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独创一个新天地的, 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研究这个新天地, 研究的越周密越好。” (3) 纳博科夫在评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时, 更是特意提醒读者, “请完全彻底地忘却这本书的内容……使你的大脑对这部小说的任何见解呈现完全空白的状态。” (4) 同样, 对于《包法利夫人》, 纳博科夫也反对先入为主地将其作为一本“谴责资本主义”的小说来读, 在他看来, 包括《包法利夫人》在内的所有的优秀作品, 在阅读之前都是一个完全崭新的天地, 与已知的现实世界没有任何联系。即使可以建立起这种联系, 也只有在阅读完小说之后方可。以这种理论为指导, 在《文学讲稿》中, 纳博科夫完全抛开当时已存在的对《包法利夫人》的定位和看法, 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重新进行文本细读, 抛开小说内容, 单纯以艺术风格来确定作品的价值和地位。因此, 在《文学讲稿》中, 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中独特的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进行了探索, 主要包括小说的结构 (或动作) 、主题线索、风格、意境和人物等方面。
纳博科夫首先指出《包法利夫人》中地点、人物以及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虚构性。与现实世界中的人物相比, 影响主人公艾玛的三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未知因素是完全处于作者的控制、指挥和运用中, 包法利夫人生活的社会环境是福楼拜精心设计的, 是不同于当时客观的法国社会环境的。因此, 艾玛是典型的福楼拜式的人物, 是带有作家鲜明的主观印记的, 甚至是艾玛标致但却线条生硬的手也是福楼拜故意为之, 以表现艾玛美丽、聪慧之外致命的庸俗。这种主观印记不仅表现在艾玛沉迷于幻想但又极度庸俗的性格塑造上, 同时也表现在对艾玛命运的安排和控制上。例如, 艾玛烧掉婚礼花束与艾玛最终自尽的暗合与预示;艾玛死后, 守护她的是伪科学的信徒郝麦和庸俗的上帝的信徒布尔尼贤, 两人相对而眠, 鼾声大作;以及后来郝麦为艾玛绞尽脑汁想出的墓志铭, 都是福楼拜对庸人的嘲讽, 无不表现出福楼拜主观控制的痕迹。
对于《包法利夫人》的主题线索, 纳博科夫作出了详尽的分析。首先汇聚了贯穿作品始终也是最重要的“千层饼”主题 (层次主题) :查理的混合式帽子, 查理与艾玛婚礼上的多层蛋糕, 查理在道特的家, 艾玛死后用于安葬的一棺两椁。其次是作品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马”的主题, 查理第一次去艾玛家所骑的马受惊是对未来生活的预示, 以及马在艾玛与情人罗多夫幽会中所起的作用。还有贯穿作品始终的一个主题是梦幻的主题:艾玛对爱情的幻想、艾玛对巴黎的幻想贯穿在作品的始终, 另外还有艾玛那一瞬即逝的对包法利的幻想, 以及给孩子起一个浪漫的名字以寄托自己对生活的幻想等等。梦幻的主题自然而然地牵引出欺骗的主题。在《包法利夫人》中, 欺骗主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联系艾玛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桥梁。欺骗使艾玛不时地与幻想的生活更进一步, 但同时又使幻想加速破灭, 更快地面对残酷的现实。
纳博科夫认为《包法利夫人》是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一篇童话故事, 而在文体上是“以散文担当了诗歌的职责” (5) 。在小说中, 虽然福楼拜表现的是庸人的庸俗无聊的生活, 但是作家却用美妙和谐的文字、独具风格的结构和手法来表现这种粗俗的人和事, 这一点得到纳博科夫的赞赏。在《包法利夫人》中, 福楼拜运用了“多声部配合法”、预示法和呼应法。其中, 纳博科夫最为赞赏的是“多声部配合法”。“多声部配合法”不仅使小说实现了不同主题之间的近距离过渡和转换, 而且将庸人的群相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手法, 艾玛无病呻吟的伪浪漫、郝麦借以谋私的伪科学、罗多夫虚情假意的丑恶嘴脸以及查理、教士等人物质化的庸俗被随意组合在一起。福楼拜的小说向来以一种无动于衷的客观冷静而为人称道, 在作品中, 福楼拜极少对人物的情感和所作所为作过于主观的评价, 而“多声部配合法”的运用, 则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家对所关注的庸俗的人和事的态度, 即鄙视和讽刺。
纳博科夫十分重视文本细读, 他曾经说过, “谁要能熟读五六本书, 就可成为大学问家了” (6) 。而在对《包法利夫人》的分析中, 纳博科夫也是如此强调的, 大到一个事件, 小到一个细节, 甚至是一个词语的准确含义, 他都力求做到精确。例如, 对于福楼拜提到的“布尔乔亚”这个词, 纳博科夫做出了详尽的说明, 指出这个词并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含义, 不是指经济状况, 而是指人的心灵状态, 而作品中的人物, 则都属于“布尔乔亚”, 都是福楼拜所痛恨的只关心物质生活和传统道德, 而忽视人的内心感受的庸人。对于艾玛终生孜孜以求的庸俗的浪漫主义, 纳博科夫也作出了精确的分析, 与艾玛庸俗的内心相对应, 作品中的浪漫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庸俗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成分, 纳博科夫为其作如下定义:“一种梦幻式的, 富于想象力的心态, 主要由于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 时常沉缅于美妙的幻想之中, ” (7) 可以说非常准确的击中了艾玛的要害。另外, 纳博科夫也在提醒我们注意一些微小但是对我们理解作品却相当重要的细节, 如意大利种小猎犬与艾玛的浪漫幻想之间的关联, 绿匣子所勾起的艾玛对巴黎的幻想, 查理两位妻子婚礼花束的结局对人物命运的预示, 以及艾玛婚礼与葬礼的奇妙对应, 等等, 这些都只有对文本的仔细品读才能领悟到。
纳博科夫在《包法利夫人》研究道路上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因为受到新批评理论的影响, 纳博科夫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 将关注的视角全部放在文本本身, 并对小说的艺术风格和手法进行极其细致的解读, 可以说为以后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思路。另外, 纳博科夫所提倡的不可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阅读小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避免局限我们的思路, 让我们以更尖锐的眼光、更多的角度、更大的空间来理解和解读作品。但是, 不可忽视的是, 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存在着绝对化和片面化的错误倾向。
纳博科夫艺术观的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将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的割裂, 甚至是对艺术形式的绝对肯定和对内容的绝对否定。他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只能从作品所带给人的审美感受来评判, 而不能从其思想性来评判, 认为“文字风格和结构是一本小说的精华, 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8) 。很多凭借其伟大思想而留名的文学家在纳博科夫眼中是不足道的。《包法利夫人》之所以能够受到纳博科夫的赞赏, 完全是由于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可是, 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故事性和思想性是不可能被忽略的。我们很难想像, 真正的作家在写作一部小说时, 仅仅是为了表现作品在艺术上的风格和特色, 否则, 很多作品将会使我们不愿卒读或不能卒读。纳博科夫非常尊崇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 纵然是因为作品独到的结构、语言、视角转换等创作手法和特色, 但是谁能忽视意识流小说所表达的对人类灵魂、精神和命运的关注。小说向来以故事性和思想性见长, 虽然我们可以说, 独特的艺术结构与风格可能会产生一部优秀的小说,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地说, 优秀的小说一定是能表达深刻思想的作品。其实, 我们看纳博科夫收入《文学讲稿》的作品, 除了《包法利夫人》, 还有简·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查·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罗·路·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马·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七章节之一的《斯旺宅边小径》、弗·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詹·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它们无不以独特的创作手法而受到纳博科夫的推崇, 但是细读作品, 谁又能不被小说中所表现的思想和内容而折服和影响呢?所以, 纳博科夫重艺术形式而轻思想内容的做法, 是非常片面的。
其次, 纳博科夫过度强调小说的虚构性, 认为任何小说都只是“神话”, 带有欺骗性, 这其实是否定了作品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 尤其对现实主义作品更是这样。他认为, “任何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幻想, 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独特个体眼中的独特世界” (9) , 所以小说无法反映真正的现实, 而说一部小说反映的是真事, 是对艺术和真实的侮辱。因此, 他反对将小说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但是, 我们无法否认, 小说与现实世界之间真实地存在的联系。《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就是取材自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 这一点也得到了福楼拜本人的认可。小说中的医生包法利和包法利夫人都是有原型的, 故事的情节与真实的事件也是存在关联的。而综观小说的内容,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作品所表现的对庸人人生和庸俗世界的讽刺与批判。纳博科夫在分析小说时, 也会不可避免地提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例如, 他在评论《包法利夫人》时, 就提及与作品所跨年代相符的一八三〇至一八四八年的法国历史, 提到“公民国王”路易·菲力浦, 并认为路易·菲力浦是十足的“福楼拜式的人物”。文学作品必定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作家的主观印记, 会与现实有差异, 但是艺术来源于现实, 反映现实是有道理的, 也是有事实依据的。这一点在《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中也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 对于文学界把《包法利夫人》简单地定性为现实主义小说或自然主义小说, 纳博科夫表示了自己的怀疑, 这种怀疑与纳博科夫上述对小说内容虚构性的过分强调不无关系。纳博科夫重申, “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 所有的艺术都是骗术”, (10) 《包法利夫人》也不例外。它是福楼拜想象中的世界, 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作家自己的逻辑、规律和例外。在纳博科夫看来, 在小说中, 即使是现实主义, 也是带有主观意识的现实主义。现实世界是具有普世性的, 但这种具有普世性的现实反映在每个作家头脑中并最终付诸笔端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诚然, 所有的现实只是相对的现实, 会随着作者的书写、时代的不同、读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是, 我们不能偏激地由于这些或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否决对作品的现实主义定性, 因为相对之中是有绝对的。定性一部作品是否是现实主义作品, 文学批评界是有一套标准的, 而这套标准是是带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要广阔而又真实地展示社会的各种姿态, 同时要揭示现实世界中的矛盾,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所见所闻所行来完成。文学作品的普世性又要求作家不可能用现实世界中的个别偶然事件来反映普遍的道理。所以, 即使是现实主义作品, 其中的世界也不会是现实世界的复制, 它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之上的升华, 以此来表现具有普世性的深刻道理。所以, 我们不能像纳博科夫这样以绝对的现实来诘难现存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是艺术, 艺术就应该允许虚构, 而这种虚构的程度要根据艺术的不同类型来定。即使是现实主义小说, 虚构也是绝对不可能消除的。
与《洛丽塔》一样, 纳博科夫的文学评论也是独具一格的。它一反过去对小说故事性和内容性的偏爱, 将视角转向作品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虽然他的艺术观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片面和绝对化倾向, 但是他对新批评理论的接受和利用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影响。
摘要:纳博科夫在其《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 一反传统文学评论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过分强调, 在文本细读的前提下, 侧重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 可以说为《包法利夫人》的批评研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但是, 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也带有极大的绝对化和片面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割裂, 其次则是过度强调作品的虚构性, 否定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包法利夫人》
参考文献
①纳博科夫著.申慧辉, 等译.文学讲稿.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1:185.
②同上, 第20页.
③同上, 第19页.
④同上, 第247页.
⑤纳博科夫著.申慧辉, 等译.文学讲稿.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1:185.
⑥同上, 第19页.
⑦纳博科夫著.申慧辉, 等译.文学讲稿.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1:192.
⑧这句话取自纳博科夫的文学讲义.纳博科夫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中任教, 《文学讲稿》是以纳博科夫在50年代的文学课讲稿为基础写成的.
⑨纳博科夫著.申慧辉, 等译.文学讲稿.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1:339.
【《茶馆》的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茶馆》的读书笔记感悟12-30
读书笔记(茶馆)12-27
茶馆读书笔记精选优质作文12-11
茶馆个人读书心得06-12
茶馆读书心得精选作文12-16
茶馆读书心得体会感悟10-18
《茶馆》的语言艺术07-03
未来茶馆的设想12-29
老舍的《茶馆》读后感05-24
后茶馆式教学实施的心得体会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