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2024-09-19

茶馆(共11篇)

茶馆 篇1

茶楼经营策略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茶文化是传承和发扬中国精髓文化为社会责任,茶文化要突出“和、静、怡、真”等文化色彩,经营茶楼要以品茶、休闲、娱乐为主,以琴棋书画为经营特色,辅之各类其他饮品以及精品小吃。

茶楼的经营注重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氛围。在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西安,经营茶楼有着先天的优势,我们要注重文化氛围的渲染。首先要做好市场定位、业务模式、营销策略、服务管理、发展战略等。

市场分析

市场定位——根据茶馆地理位置现状及消费需求,我们将目标市场定位于周边社区居民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商务人士,并将茶馆定位为交流、学习、品茶为主的休闲场所,以唐代的茶文化为依托,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

经营思路——茶楼经营已逐渐西化,但茶楼仍要以茶艺、茶道为主,配以咖啡、饮料及各色菜肴等西式经营项目;要关注人的心理感受,注重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要注重茶楼整体风格,协调在灯光、音乐、人员着装等方面的搭配。

经营业务及范围

主营业务——选出主营茶叶品种,突出茶楼特色,可适当配备咖啡、饮料、精品菜肴、小吃、点心、果盘等。

茶艺茶道——提供茶艺、琴艺欣赏。现代人注重生活品质,对茶艺、茶道有着深深的向往,但精于茶艺、茶道的人为少数,可着重茶艺、茶道的传授、表演供顾客欣赏学习,吸引顾客。

茶文化——茶馆内设收藏厅,提供各类有关茶的书籍供人闲时阅读。并展示销售各档次的特色茶具,茶叶,既可供人学习欣赏,有意者也可购买。

休闲娱乐——提供棋牌、扑克、磨坊等娱乐设施,满足顾客娱乐需求。

营销策略

定价策略——合理定价,结合市场,采取多品种、多价位的定价策略,将价格定位中低档;数量折扣,如计消费588元,赠送一张9折会员卡,累计消费1588元,赠送一张8折贵宾卡;赠送抵用券,如一次消费满88元,赠送一张10元抵用券,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再次前来。

促销策略——注重市场宣传,扩大茶馆知名度,通过发放宣传册、挂拉横幅、小区内办理会员卡等方式进行前期宣传,吸引顾客;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茶艺、茶道欣赏学习,说书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吸引顾客;茶楼门口设置宣传牌,写上主营茶叶品种、价格、当前主要促销活动,让顾客了解茶楼基本消费情况,消除顾客顾忌心理。

包房促销策略——积分制促销,制定会员积分制度,可以用打卡的方式,凡消费一次,则积一分,积分到一定限度可以换取小吃、时间等;推出特价房,把一些冷门的包房作为特价房推出,与此同时,应当推出贵宾房,包房价格的梯度,灵活地进行销售;特价时间,在茶楼生意清淡的时段,可以把所有房间打八折销售,以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特价茶的销售,将一些冷门的如红茶进行折扣销售,吸引顾客,茶叶折扣应当与茶叶的成本价格挂钩。

服务管理

现场管理——现场管理的目的是为茗雅堂茶馆创造一个适合于经营的良好环境:空间布局、灯光照明、背景音乐;有效的利用茶楼里的各个角落,通过文化设施设置、产品布局、工艺品展示等来充实茶文化氛围。

员工管理——建立会员管理机制和每个服务员挂钩,使每个服务员都有自己客户管理档案,为自己的客户服务,把客户消费金额作为服务员的奖金发放考核指标;培训茶楼自己的茶艺人员,为每个茶艺人员设计茶叶品类专家概念,提高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工作人员业绩和效益挂钩,服务水平和考核指标挂钩,激励服务人员积极热情招待顾客,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服务管理——服务管理要突出茶文化的祥和、高雅,注重工作人员的仪表、风度、神韵、语言之美,体现到迎宾、咨客、茶饮服务、茶艺服务、配套服务、结算服务、投诉处理和送客等环节。

客户管理——建立客户档案,做好客户联络和店外服务。

茶馆 篇2

一.大社会浓缩成小茶馆

茶馆是社会的一角, 也是社会的缩影。[1]在《茶馆》中, 老舍将一段不长不短的社会历史生活安放在茶馆这一特殊的“时空结合体”中加以展示, 目的是让人们透过茶馆看社会, 透过茶馆的兴衰起落看社会的兴亡更替。

1.茶馆小, 天地宽

剧本中的茶馆雅俗宜人, 兼容了社会各阶层人士汇集于此, 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聚众饮茶之地, 而是一个社会信息量异常丰富的公共空间, 一个远远超越了其初始功能而承载了丰厚社会功能与精神内在之处所。这里有遛鸟喝茶、谈生意的闲情逸致, 有卖儿鬻女的痛楚与无奈, 有当权者的横行霸道……他们在此喝茶、会友、卖艺、谈生意、贩卖人口、抓捕良民……身份行为各异。在这里, 作者将活生生的社会乱象和生活世态一宗宗撕开铺展, 把混沌变态的社会现实一层层“剥”给人看, “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地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2], 无不给人深思和警示。

茶馆里上演的一幕幕皆是由平常至极、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提炼而成, 剧作者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镌刻出各种人物的命运轨迹, 演绎着社会历史的轮廓和进程。这些人物集中到哪里, 说什么, 做什么, 茶馆正是这样一个能把这些关系集中起 来的不二选择。对一个社会和城市而言, 茶馆或许算不上宏伟建筑, 但这小小领域里的确是一个活生生的精彩世界。茶客的丰富性及茶馆功能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让茶馆与舞厅、赌场、酒吧等其他公共场所区别开来, 也使茶馆成了一个最适合反映民情、展现社会的大舞台。显然, 一个包罗万象的茶馆比其他公共场所更有资格成为这个社会的代言。于是, 茶馆成了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忆体, 透着这个社会的性格, 从而达到让茶馆“说话”的艺术效果, 诉说着它对这个城市和社会最精彩的解读。此刻, 茶馆犹如社会的一个内脏, 剧本用透视的方法来 发现社会的“病灶”, 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社会的光明与黑暗, 进步与落后, 奋进与堕落, 乃至人间的喜怒哀乐, 往往都可以由茶馆折射出来。”[3]

2.社会大, 能量小

《茶馆》第一幕描述清朝末年的情景, 戊戌变法失败, 顽固保守派依然把权。此时茶馆生意兴隆, 门庭若市, 但清末的社会乱象在此已表露无遗, 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住其釜底游鱼的本质。以“大清国”自居于世的清朝在中国史书上刻写了一段近300年的历史。然而, 即便“物产丰盛, 无所不有”、“中外一统、满汉一家”, 只要腐败与黑暗存在, 荒谬与畸形存在, 即使再大也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第二幕写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内战连绵, 人民灾难深重。茶馆生意艰难, 王掌柜苦心改良也无济于事。第三幕写国民党政权颠覆前, 恶势力异常活跃。裕泰茶馆破败不堪, 无论主人怎样处心积虑改良也无法正常运转。最后茶馆被霸占, 掌柜悬梁自尽。由此看来, 一个大社会、大朝代的毁灭亦不过如此简单, 就像一个小茶馆的逝去那样轻而易举。五十年一晃间, 清朝灭了, 袁世凯死了, 民国也亡了, 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必然消失。茶馆置身于社会, 就势必随社会的变革而变化, 社会的兴衰起落又可从茶馆的命运变迁中初见端倪。正如王掌柜费尽心机改良而不能挽回茶馆的命运一样, 已走入穷途末路的旧中国最终能量耗尽, 经不起历史公平正义 的车轮辗压, 必然洗尽铅华朝向新的希望和未来。

二.小茶馆演绎着大社会

相对于社会这个庞然大物来说, 茶馆微不足道, 但正是它, 汇聚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矛盾冲突和社会关系便随这些人物而纷至沓来。因而, 看似渺小的茶馆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威力, 透着“大”的内涵。

1.小人物反映时代大悲剧

茶馆中的众生百态都是社会黑暗动荡的反映。譬如茶馆王老板, 虽然小心周旋、委屈求全, 最终没逃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魔掌而自尽。再如常四爷, 从一个“铁杆庄稼”特权的满族旗人, 到后来沦为贫民, 最终也没逃出悲剧的命运。作者塑造并着力刻画这些小人物的悲剧角色, 写他们与时代的不合拍, 他们与反面人物的“彼此不相容”, 从而增强了时代悲剧色彩, 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显然适合于表现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创作意图。老舍在《茶馆》中承继了他一贯所关注的“小人物”命运的主题。他把巨大的政治问题隐藏于小人物形象之后, 通过自己认识的小人物的言行、遭遇来“埋葬”旧时代, 以此来反映自己对于旧时代的憎和对新 社会的爱。众多小人物在茶馆陆续出场, 通过同情或斗争的相互关系, 通过其人生命运的发展变化, 交织成一幅旧时代社会生 活的大画面, 从小人物畸形和病态的人生里,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买办、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 也是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灾难深重、奋力抵抗、无情死亡的时代。

2.小冲突暗示社会大矛盾

《茶馆》中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 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与“一线串珠式的情节”相对应的, 是它散点化的冲突安排。比如, 鸽子之争的双方之间、常四爷与二德子之间、茶馆老板与被雇佣者之间的矛盾冲突都是缘起于不起眼的普通日常生活。而正是这种极为平常的近乎“无事的悲剧”, 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历史的整体反思, 使得其笔下“茶馆式冲突”虽不见泪痕, 也不会使人触目即惊心, 却使读者在深思之中产生强烈的憎恨与同情, 在激愤中涌起革旧立新、改造社会的勇气和行动。作者借小人物之间小冲突的此起彼伏、潜流暗涌, 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他用笔端来“参与埋葬旧时代的战斗”, 把矛盾的焦点直指向 那个旧时代, 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着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报怨, 巡警的勒索, 难民的哀告, 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 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种“剪影式”的尝试, 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 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 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 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和反动统治的末日即将来临。

3.小茶馆体现历史大趋向

老舍没有 直接描写 政治斗争, 却深刻地揭示出任何反动统治的政权更替都换汤不换药, 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生存状态每况愈下的现实[4]。茶馆里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即便如此, 小茶馆以及往来于此的各路人物似乎都无法躲避政治这一大问题, 这其中所牵扯到的宗宗件件无不与政治有着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联系。这些事件涉及面极广, 小到斗蟋蟀、喝茶玩鸟、打群架、捣卖“奇珍”等生活琐事, 大到戊戌变法、实业救国、洋货倾销中国、军阀混战等社会大动荡事件, 都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统治腐朽、国民政府反动的社会现实, 从而表明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 不可救药。到第二幕, “莫谈国事”的纸条依旧保存了下来, 而且字写得更大。但实质上小茶馆更无法逃避政治所带来的影响, 直至第三幕小茶馆被强占, 王掌柜上吊, 小茶馆的经营最终因社会的大震荡而无法为继。发生在小茶馆的这一切, 都与大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有着斩不断的种种联系。大社会尚已如此, 小茶馆何以逃脱?因此, 当京城各家茶馆陆续倒闭关门之后, 经过多次改良苟延残喘下来的裕泰茶馆再也坚持不了了!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同样归于毁灭的境地。

老舍先生为了将矛头直指万恶的旧社会, 不惜对一个小小的茶馆浓墨重彩地刻画涂抹, 俨然描绘出一幅社会的大画卷。如此, 真正做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 将小茶馆与大社会两者演绎得自由大气、缩放自如。小茶馆是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着大社会的历史变革和命运;大社会是小茶馆的宏阔背景, 其兴亡更替必将带着小 茶馆共舞其中, 从而使茶馆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真相, 《茶馆》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度。

摘要:在话剧《茶馆》中, 茶馆就是一个凝炼时代特色的社会缩影, 一个展示社会风貌的大舞台, 小茶馆演绎着大社会的风云变幻与兴衰起落。

关键词:小茶馆,大社会,社会缩影,《茶馆》

参考文献

[1][3]张轩德.小小茶馆天地宽——试论茶馆与社会[J].农业考古, 2001 (4) .

[2]赵越超.中国话居经典《茶馆》赏析[J].北方音乐, 2013 (12) .

渊源流长话茶馆 篇3

如今在茶馆中下棋的人固然是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然而追根溯源,我们就会在悠悠古风中体会到,二者在精神上那种浓郁的文化气息。

茶,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古时的婚姻聘礼之一。从古至今茶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直至明清,茶叶还是外贸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棋大概是历史最悠久、进化最完善的智力游戏了,从最早的历史记载和现有文物来看,它的雏形应该是产生于原始社会。虽然经历了无数战乱和民族文化侵袭,围棋还是以其无法抵抗的魅力顽强地生存下来。围棋和茶最终走到一起,也许是二者存在的时间都太久远了,都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平民化的生存方式。

早在两晋、南北朝的时候,茶和棋就已经都是士大夫阶层所喜爱的东西了。清淡之余饮茶、弈棋是极为普遍的事情。这种贵族式的沙龙,就像是近代茶馆的前身。而且茶馆中的彩棋现象当时也有存在,更为有趣的是这种彩棋也是属于娱乐性质。

茶由于广泛的种植,早已摆脱了狭窄的贵族阶层,而围棋的广泛流传是由于封建社会城市经济的繁荣决定的。元代以后,经过长期的修生养息,出现了许多人口众多的大城市,生活相对较稳定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起来,城市中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围棋有了扎根的土壤。应该说明清两代的茶馆已经是近于现代的茶馆了,不过那时喝茶的场所也经常有说书、唱曲等其他的活动存在。而且当时,贩夫走卒去下围棋的毕竟还不常见。棋和茶所固有的雅致,也不是历史能够完全抹煞的。就连今日还可以在茶馆中发现有着上古之风的人物。

茶的雅致在于它的苦涩,如果是性急的人,喝上一口后还没来得及品味它荡气回肠的芬芳,恐怕就已经吐在地上了。只有能够耐下心来,静下心来,忍得一时之苦的人,才会品味到其中的甘甜,才会有茶如人生的感慨。

棋的雅致在于它的博大精深,许多才智之士都曾发出毕其一生而无法窥其一斑的感慨。更别说平庸之士,喝不得茶,吃不得苦的人了。

修炼棋艺的过程是苦的,是寂寞的。看到新的境界是快乐的。这种感觉的历程极像饮茶,所以说二者在冥冥之中有着相通的感觉。就这样,历经苍桑、看破世情的中国人终于将两种文化优美地溶合在一起,这就是尚无人为之树碑立传的茶馆文化。

虽然名字叫茶馆,每个茶馆也都卖茶,但是来茶馆泡的人主要是为了下棋。棋在茶馆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茶馆的大小格式都不固定,小的只能摆几盘棋,大的能摆一百多盘棋。有的茶馆只供应茶,有的还有烟、酒、点心等。在茶馆中下棋的人有一部分是固定的,他们之间都很熟悉,不下棋的时候就聊一聊天。偶尔来的人也有,但是女性则极为少见,这也是因为女性棋迷较少的缘故。一般来说小孩学棋时男女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是均衡的,到了一定年龄后女孩子能坚持下去的就愈来愈少了。

茶馆的最显著特征是烟太多。下棋的人经常要借烟提神。如果茶馆通风设施好的话还可以,要不然不会吸烟的人也许要望而却步了。在茶馆下棋的人一般都很讲礼貌,但要是混熟了的朋友则会相互调侃。这种调侃非常幽默,有的还会成为“通用语言”。来茶馆下棋的人很多极具个性,他们往往是棋迷中的代表性人物,如果认真在一个茶馆中搜寻他们的故事,一定能写出好几本书来。彩棋在茶馆中是极为常见的,一般输赢都不大,也不是非挂彩不可。有的对手赢了还会替你把茶钱付了。来茶馆下棋的人也很杂,如果不在茶馆内,单看他们的穿着举止,你不会想到他们会坐在一个桌子前,像朋友一样的下棋。围棋有一种神奇的薰陶作用,能把不同类型的人牢牢地拴在一起。所以茶馆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发生。

好的茶馆总是高手云集,名声在外。这样的茶馆凡有路过此地的棋友都会专程来讨教,这时就算有平时针锋相对、互不服气的,也会一致对外,把挑战者打败再说,私人恩怨暂且放下。而胆敢孤身闯虎穴的人,必定身挟过人之技。这颇有点像江湖豪客前去拜会帮会堂口一般,胜了便会在此地扬名立万。

因为收费低廉,开个茶馆赚不了多少钱。如果生意不好,想维持下去都很困难,更别提发展壮大了。开茶馆的人一般来讲都是爱好棋、痴迷于棋的人,他们的快乐也不在于赚钱,所以他们不能算是生意人。围棋历经千劫,一息不灭,正是由于每个时代都会存在这样的人,默默地为棋奉献着。

《老茶馆》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第5册第22课《老茶馆》一课拓展而来。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的一课内容。

成都不仅是茶叶的发源地,还是世界上茶馆最多的城市;成都人爱喝茶,尤其喜欢到茶馆品茶,这种群体行为现象,使成都有着“一市居民半茶客”的称谓。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本土文化,《老茶馆》的学习与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该课向我们展现了成都老茶馆的情景,学生不仅感受到茶馆中悠闲自得的氛围和千姿百态的茶客形象,更进一步的了解到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民俗——茶馆文化,并把这些感受用撕纸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本课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老茶馆》这一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和创作,欣赏不同材质的艺术效果。并更进一步认识了解人物动态与人体关节的关系,让人物造型这一教学重点,在本课中充分落实,得到有效的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通过回忆、模仿、欣赏茶馆中的人物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物动态造型以及色彩搭配的美术知识。了解四川的茶文化。技能性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撕纸的方式进行人物造型表现,锻炼动手技能,培养合作意识,掌握简单的构图知识。情感性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透过老茶馆这一成都民俗,更深刻地认识到家乡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增强了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茶馆中的人物活动,创造性的用撕纸这一美术语言进行表现;了解四川的茶文化。

教学难点

用撕纸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茶馆中的人物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茶馆的图片资料,茶艺及戏曲表演的影像资料,教师示范作品、活动纸版人、CAI课件、盖碗茶具一套等 学生准备:各种彩色纸、水彩笔、修正液、剪刀、胶棒、黑卡纸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1分钟)

师:今天,刘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最有成都特色的地方,看!是哪儿? 教师利用制作的老茶馆招牌,直接引导学生揭示课题。

(目的:开门见山的揭示课题,创设情景,让学生直接投入到老茶馆这一民俗情景氛围中。)

二、欣赏、感受(4分钟)

师:你们的运气真好,茶馆的节目刚开演,你猜会有哪些节目呢?(播放茶馆中的视频资料)

生:观看视频资料,感受茶文化。

师:除了看表演,在茶馆做的事可多了,如果是你,你想做什么?(播放茶馆图片资料)

生:评述、欣赏。

师:小小的茶馆包罗万象,看!茶馆里的人们是多么悠闲自得啊!(目的: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体验到四川茶馆中的民俗风情和戏曲节目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人物造型,淡化教师角色,增进学生的自豪感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三、技法探究(11分钟)

1、学生探究撕纸技法。

师:这不,老茶馆迎来了今天的第一批茶客。他们可真会选,坐在院子里喝茶。看他们的姿态,应该坐在桌子的哪一方呢?(出示撕纸范作)

生:通过对人物动态的观察,分析出人物与桌椅的前后左右关系,了解遮挡在画面中的表现形式。

师:你们知道这些茶客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要表现这些茶客,需要哪些步骤!

学生通过对教师范作的观察,认识撕纸这一表现形式。师生共同整理并归纳出撕纸的制作步骤(想、撕、摆、贴)。

2、学生认识了解人体关节与人物动态之间的关系。

师:今天,老茶馆搞活动,请两位幸运的茶客,一位坐下来品茶,另一位就用活动纸人摆出他的动作,配合得好,将会获得本茶馆免费赠送的茶水。学生通过表演和观察发现,人物动作的变化主要是靠关节来完成的。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轻松的解决了人物动态变化的知识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示范。

师:接下来,请孩子们和老师一块儿在这张黑卡纸上撕一个动作夸张的茶客。(教师示范一个侧面喝茶的人物)

生:和老师共同探究

在掌握了撕纸技法后,教师引导学生给撕好的茶客找座位,让学生在茶馆的情景氛围中理解遮挡关系,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奠定了构图基础。

(目的:在情景教学中了解撕纸艺术的制作方法,认识关节在人物运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四、创作、表现(18分钟)

师:老茶客选择了院子里的位置,他们不知道坐在室内还有免费的茶水相送。(这里的‘室内’意指KT版刻制的老房子)哪些茶客能得到这些免费茶水呢?此时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1、茶客的造型夸张、表情生动、色彩有对比。

2、同桌的小朋友用撕纸的方式合作完成一个茶馆人物。

3、用胶棒将做好的茶客粘贴到你喜欢的位置。

好位置是先来先选,晚来的茶客就只能坐在靠里边一点了。(展示活动门窗)等到客满的时候,我们再统一赠送茶水。比比看!谁的动作最快最安静。

学生用撕纸方式创作茶馆人物。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展示、点评作业,让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将好的造型方法和构图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目的:让学生合作运用撕纸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展示、评价(4分钟)

师:上茶了!掺茶的人呢?掺茶的茶博士到哪儿去了?你想做茶博士吗?上茶的时候要把这免费茶水送给那些动作夸张、表情生动、色彩有对比的茶客们,你想好了吗?把茶送给谁?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送出茶水”,并进行评述。教师有重点的点评一些优秀作品。

(目的:在浓郁的茶馆氛围中,展示完整的茶馆作业,体验成功的喜悦。用“送茶”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审美观察,并对其造型、色彩进行评价,淡化了教师角色和刻意评价的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更强。)

六、拓展、小结(2分钟)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你们一样热爱生活、热爱民俗文化的孩子,他们用自己喜爱的美术形式表达了对茶馆的感受,你们能看出都是用的哪些表现手法?(课件展示用水墨、线描、木刻版画表现的茶馆作品)

生:观察、分析表现形式。

师:从这些精美的作品就可以看出,成都的茶馆有多么受人欢迎,怪不得有人说: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是个小成都!

《茶馆(节选)》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3.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老舍及作品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介绍《茶馆》剧情

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 历史画面。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经过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开张,王利发与妻子抱怨生意艰难,时局混乱,茶馆前景暗淡。这时巡警来向王利发讨要公粮,王利发交不出,只好贿赂巡警免交。一群大兵来到茶馆闹事,王利发又送钱打发了他们。以卖菜为生的常四爷说起自己十多年前只因说•了“大清国要完”这句话,就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并述说了自己十多年来的经历。特务宋恩子、吴祥子要检查茶馆后面公寓里住着的学生,王利发阻止他们,无奈答应了每月给他们送钱。十多年前被刘麻子卖给庞太监做老婆的康顺子,带着养子康大力找到茶馆,见到刘麻子要跟他算账。原国民党议员、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既不满现实,又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中国寻巨亡不可”。刘麻子贩卖妇女,为两个逃兵说媒,宋恩子、吴样子以抓逃兵为名,把逃兵的钱全部拿走,并抓走刘麻子充当逃兵交公。

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刚刚投降,国民党就进了北京城,国民党特务与美国兵到处横行,市面一片混乱,民不聊生。裕泰茶馆也已败落不堪,难以维持。希望改良的老板王利发想聘女招待,以此来支撑老字号茶馆,但都无济于事。茶馆帮佣康顺子的养子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八路军游击区参加了革命,反动势力到茶馆逼迫王利发,要他交出康大力的母亲康顺子,否则砸掉茶馆。王利发被逼得走投无路,把儿子、媳妇、孙女送走去投奔康大力,自己与被国民党没收了一切产业的秦仲义和以卖花生豆度日的常四爷,一起聚集在茶馆里烧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可诅咒的时代送葬。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

三、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初步了解剧情,试着理出主要事件和人物.字词积累:趿拉

珍馐

兵荒马乱

文绉绉

说媒拉纤

绫罗

绸缎

四、欣赏影片《茶馆》,把握话剧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组讨论:

①这一幕写到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分为哪两大类? ②写了哪些事件?分别用小标题来归纳概括。

二、集体交流,明确:课本节选的《茶馆》第一幕,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人物众多,事件纷繁。

①这一幕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都是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所有的人物、情节,像一个个画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第就在一幕的人物,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前者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等。后者如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康

六、乡妇、老人等等。

②写到的事件主要有:马五爷施威、康六卖女、常四爷骂洋货、鸽子之争、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秦庞交锋、茶客对话、常四爷被抓、庞太监买妻。这些事件涉及到戊戌变法、实业救国、洋教势力强大、民族资本家兴起、洋货倾销中国等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农村的民不聊生,从而表明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可救药。

三、请学生分角色初读剧本。(课文较长,人物众多,选取片段,读出其中的京味儿)

四、作业: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不同人物对戊戌变法的反应,体会剧本是如何形象化地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

第三课时

一、讨论交流作业

剧中的不同人物对戊戌变法有不同的反应。王利发是漠不关心,连茶客们议论这件事,他都非常害怕,始终抱着“莫谈国事”的态度。茶客们对戊戌变法非但不了解,甚至加以指责,说康有为“心眼多毒”。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对戊戌变法根本就不抱任何希望,他“早就知道”变法长不了。封建王朝的宫廷太监对戊戌变法则是又怕又恨,变法失败后,保守势力重新得势,庞太监的气焰更加嚣张,直言:“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与历史学家不同,对于戊戌变法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老舍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直接、间接)写出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对事件的不同态度,从而含蓄深刻地揭示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 教训。

二、整体把握第一幕的主旨,理解潜台词的含义课文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

“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文中从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一定要扣住剧本来回答。)

课文结尾“茶客甲”说:

“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文中通过众多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例如: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群架,荒淫无耻的朝廷老太监竟然娶妻,八十二岁的卖耳挖勺的孤老沦落街头,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人火坑,常四爷因为一句话被捕人狱,还有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入侵等等,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都显示出晚清末年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揭示了那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

三、精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之一:王利发(将台词朗读与分析王利发这一形象结合起来)。先完整地介绍王利发在整出戏中的命运,再请同学找出有关王利发的台词细细品读,要求能分析出这个人物身份和性格的复杂性,要让学生学会用动态而不是静态,立体而不是平面的方法来分析人物。

难点解析:如何看待王利发这个贯穿全剧的线索性人物?

四、结合课文内容读读常四爷的台词,说说常四爷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常四爷是老舍笔下被刻画得颇为生动细致的人物。虽然同样是“吃俸禄”的八旗子弟,但却不同于胆小怕事、只知喝茶请安、侍弄黄鸟的松二爷,这个人物有着鲜明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意识。他不满于富户人家为一只鸽子而械斗,痛心于洋货倾销、国家的银子外流,对清朝的腐败和命运深表担忧。从茶馆里两起乡民卖女的悲剧中,他预感到“大清国要完”,因而招来横祸被捕入狱。他性格刚强而又富于同情心,当二德子向他逞凶时,他言辞锋利地回敬对方,明里讥讽二德子,暗中指责腐败政府,一针见血,咄咄逼人。危难时刻他也不像松二爷那样被吓得魂不附体,语无伦次,而是临危不惧,挺着腰板离开茶馆。他看不惯刘麻子所做的卖人交易,施舍给卖女儿的村妇两碗面。直到后来他参加义和团,与洋人拼杀,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常四爷光彩照人的形象,然而,这位刚强了一世的爱国志士,最终变得穷困潦倒,他一生的美好愿望。与顽强奋斗都成为泡影。这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悲剧。他的悲剧说明在旧中国社会,理想遭践踏,美好被毁灭。剧本通过常四爷这个人物,揭露了旧时代政治的腐败,反映了爱国有罪、报国无门的荒唐现实。

五、作业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人物评论:我看王利发。

第四课时

一、请表演最出色的小组分角色朗读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体会这些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并通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以由“将!你完了!”这一双关潜台词作启发)

老舍的戏剧语言讲究含蓄深刻,追求“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从一句台词里听到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第一幕中最精彩的人物对话莫过于秦仲义与庞太监的交锋了,表面看似乎只是两人之间偶然见面时的一次简短问候,但却意味深长,丰富的潜台词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反映出时代的面貌。秦仲义对庞太监的第一句问候就是话中有话,说明戊戌变法曾经让庞太监的心里很是忐忑了一阵,变法被镇压后,庞太监的心里才得以“安顿”。庞太监的回答当然是气盛一筹,因为“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句话点明了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保守势力又重新得势。当庞太监将秦仲义划入维新派阵营、讥讽他的势力“比做官的还厉害”时,秦仲义则根本不害怕庞太监的威胁讽刺,以退为进、反唇相讥。最后两人在“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笑声中互相告别,其实却是在暗中较劲,决不服输。他们的较量,实质上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新旧两大势力的较量。这样两个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对话,含义可谓丰富、深刻。

三、体味剧中精练而又个性化的语言

老舍认为,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也就是每个人物都有符合自己地位、身份和思想的个性化语言。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圆滑得体、机敏善辩,与各种人物应酬从容自如,非常符合一个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侠气,并且毫不忌讳他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思想性格。

四、总结:作者虽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大茶馆折射出小社会”,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

五、作业

《茶馆》读后感 篇6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茶馆》是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咱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话剧全凭台词塑人物,台词到位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极致。《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个性,同时又简洁凝练,意蕴深长。

《茶馆》只有三幕,却分别写了三个时段,通过形形色色、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近50年的变迁史,揭示了旧中国黑暗与腐朽,真实展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苦难生活,突出了表现了分别“葬送了三个旧时代”这一主题。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广大人民群众无法摆脱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能干、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一个典型小商人形象,却无法逃脱自已破产、悬梁自尽的命运。常四爷是一个有爱国心的旗人,是统治阶级内部进步人士的代表,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最终没摆脱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命运。秦仲义是出身于北京城大财主家庭,是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的代表人物,实业报国,开办工厂,最终因工厂被霸占而失败告终。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广大人民群众受封建腐朽思想的毒害最深。当自已深受其害的旧时代,只有对自已苦难的愁苦和愤恨,对人吃人的旧时代显得如此苍白无助。例如:王利发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他也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常四爷在绝望时也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对几千年来封建制度麻木和毒害可想而知了。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只有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才是中国的出路。话剧《茶馆》的第一幕,戊戌变法虽失败了,真实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腐朽吃人的本质,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通过改良运动,拯救中国的梦想破灭。第二幕,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增添了更沉重的灾难,军阀们为各自的利益,不顾人民的死活,更谈不上给中国带来光明的前途,也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疯狂掠夺,残酷欺压。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了,国民党腐败,不顾人民安危,卷入内战,并且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遭受官僚资本主义盘剥,重新沦落灾难的深渊。因此,在当时的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成为中国的唯一出路。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粉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才会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苦难,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时代要求,代表着最广大劳苦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

国。

茶馆闲聊 篇7

以四川“甲骨文作文”为代表的另类高考作文现象

版主:水晶

下期话题:

(1) 成都推四条“铁令”封杀“奥数”———学奥数到底有没有好处?该不该取缔奥数?

(2) 湖南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高考方案将根据课程设计

杨向东

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写作能力, 评委不会因历史的文字而改变他们文学的眼光。

与时俱进

一篇“甲骨文”穿越数千年走进了新时代, 一首“黄花岗”经过几辈人回到了广州城。真可谓是, 数千古风流文章, 还看“八股文”。

芜茗

这些“另类”考生, 以他们“大无畏”的精神, 用一篇篇的“另类”作文把自己鲜明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的他们的个性与追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他们也给了保守的我们一个晴天霹雳, 让我们去关注他们, 并反省高考与教育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是什么。

让我们再想想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为这些真正有才华、有个性、有能力的“另类”作文与考生而欢呼庆祝吧!

孙太平

甲骨文作文无疑是高考擂台上的一个“另类”, 题为《熟悉》, 实则是标新立异、抓人眼球。文字用来交流的功用丧失了, 成了挑战规则、展示自我的工具。此乃“特殊人才”, 考生请勿模仿。

甘东

不拘一格降人才。多一些所谓的“另类”作文, 哪怕无助于学生作文沉闷现状的改变, 也至少为那些无聊的人们添加了些茶余饭后的谈资。

铁鹰

“另类作文”终于将高考程式化作文撕开了一个口子, 而程式化作文也已经越来越难掩优秀者的光芒了, 它预示着高考作文多样化、个性化时代将很快到来。这不仅将促进作文教学的创新, 还将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因此, 我们有理由为“另类作文”得满分叫好, 有理由期待程式化作文的倒掉。

参与方式:

1.在我的博客上登录发表您的观点, 博客网址:http://liqueur0804.blog.163.com;

2.发电子邮件到liqueur0804@163.com

漫谈成都茶馆 篇8

成都人之所以喜欢泡茶馆,是这里具备了滋养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好茶与好水。四川省蒙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茶树栽培地之一。生长在蒙蒙雨雾中的蒙顶茶,品质十分优良,大诗人白居易有诗曰:“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据说茶圣陆羽当年是在写出《茶经》之后才入蜀访茶的,见到工艺精湛的蒙顶山茶后,不禁为此茶大呼冤屈,于是在蒙山顶奋笔留下了“若叫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墨迹。

历史上四川名茶辈出,作为贡品献给皇帝的名茶历朝历代有所不同。如今的成都人,不仅喜欢享用“雅州蒙顶”、“峨眉毛峰”、“锦城露芽”、“蜀都香茗”等产自本土的好茶,对于来自安徽、福建、云南、湖南等地的好茶也都笑而纳之。

有了优质茶叶,必须再有好水相配才能沏出好茶。成都人饮用的水来自都江堰,都江堰的水又来自岷江,而岷江的水源又来自两处,一是岷山山峰上融化的雪水,二是几百里高山峡谷中没有被污染过的山泉水。公元前2000年,秦蜀太守李冰父子带领川西百姓修建了都江堰,从此后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天府之地,舒适的自然环境和衣食无忧的自然条件,使成都人养成了泡茶馆的休闲方式。成都的气候终年温暖湿润,菜肴中多用麻辣调味,使人容易上火,而清淡的茶叶又正好与之相调节,诸多因素使成都人形成了酷爱饮茶的习俗。

还有许多成都人泡茶馆是为了“摆龙门阵”,不论过去认识与否,只要一进茶馆坐在一起,便都成了“侃友”,所侃内容上至天文地理、国际时事,下至小道消息、家长里短,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只要话匣子一打开,侃友们便个个神采飞扬,龙门阵一摆就是几个小时。一些说书人,曲艺艺人也把茶馆当做演出的场所,在这里可以听川戏,听四川清音。茶馆也是川剧戏迷票友的聚会之地,他们常常会聚在茶馆里切磋技艺交流心得,集体坐唱时,又经常会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打围鼓”一词即源于此。

扬州茶馆评课 篇9

《扬州茶馆》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在这篇课文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扬州茶馆小吃种类的多以及了解、学会复述“烫干丝”的全过程,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而这篇课文隶属于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继续学习复述课文。

这篇文章在知识技能方面最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的就是对烫干丝的过程的复述。小学生一般比较怕复述,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张老师铺设了几个台阶,给学生扶手。老师请学生先找出动词,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接着,让学生通过关注分号,把分号变红显示,实际上是让学生知道这些动词是分了三步的,烫干丝主要分成三步,而且这三步是有先后顺序的。这里,既渗透了对分号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分号的作用有所感知,又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感受到厨师厨艺的精湛,作者用词的精妙。然后,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官上了解烫干丝的过程,边看老师边引导学生讲解过程,这其实也是在带领大家进行复述,看好视频,又让学生自己试着做做动作,说说整个过程,最后才要求学生来复述。这样,经过这几个步骤,学生们基本能掌握这个难点。

张老师的课也非常扎实。比如,对于字词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字词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字词教学虽然不用像低年级那样面面俱到,但对于一些难读、难写、难懂的字词,张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辨析、理解与运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字词学习的能力。例如,一上来揭示课题时,扬州两个字比较容易出错,张老师在板书课题时就提醒学生看好笔画笔数,特别是州的三个点;在完成自读后,开火车读字词时,对于多音字的提醒;对于滗去水的“滗”词义理解,通过看注释,做动作,看视频时的有意提醒等。又比如语文课的朗读训练,张老师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带着问题自读,指名读最喜欢的茶点,读出味道,引读体会到第三小节的以读代讲„„ 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的这堂课上,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很高,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课堂来说,是比较难的,张老师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复述课文时,张老师称呼发言的学生为某某大厨,学生一听这个称呼,兴趣更浓,俨然自己是一位大厨了,复述起来就更带劲了,积极性也更高了。对于学生的回答,发言呢,张老师对他们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所以,学生乐于举手发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比较活跃了。

读书笔记(茶馆) 篇10

“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的地方,茶馆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文化实体,是展现旧社会的一个历史的窗口。《茶馆》通过三幕戏写出了五十年来的变迁。通过这些变迁反映出这五十年中的政治变化。众多的人物,零乱的对话,看似无意,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在这样一个**的年代,百姓生活于水生火热之中。老舍通过他的小说描绘着那个时代不同的人的不同的命运。老舍在《茶馆》中安排了许多人物.虽然有很多人物,但是老舍却把这些任务安排地井井有条,毫不混乱。在《茶馆》中,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的相互交织,用茶馆这个小社会反映出整个大社会的面貌。

茶馆中有这样几个主要人物: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为人诚信本分,委曲求全。秦仲义,民族资本家。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却没有逃脱世道的钳制松二爷,旗人。他胆小无能,人却不坏。他整天靠着清朝的“钱粮”过日子,喝茶玩鸟斗蛐蛐。清灭亡后,仍不愿自食其力,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最后终于饿死。他是清朝腐朽制度的典型代表。常四爷,也是

旗人,但是为人正派刚直。他代表了晚清时节八旗将士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他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刘麻子、唐铁嘴,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还有一些农村的破产农民,他们处在社会的最低层,不论皇帝制度是否还在,不论社会是否改革,他们始终是受害者,被剥削、被压迫,没有未来和光明。

从内容来看,茶馆的兴盛到最后的衰亡是整个剧作中最重要的线索之一。在这个**的社会中,国家一直加强这对茶馆的控制。由于茶馆的表演、营业时间、人员混杂、总是影响着整个社会。所以国家随时都企图控制茶馆以教导民众,消除不稳定因素。不过国家的控制总是遭到茶馆的抵制而归于失败。比如:茶馆没有遵守政府的规定:9点必须关门的营业时间;还有茶馆反而利用国家的控制,以演新戏为名招徕生意。小本生意的不稳定性虽然经不起变故,但是也使得国家无法完全对其控制。

小城茶馆旧时情 篇11

用一个比喻来说,小城若是一片天,小城茶馆就是天上的星斗;小城若是一条鱼,小城茶馆就是鱼的片片锦鳞。小城茶馆从来都是小城人生活的一部分。

小城的茶馆虽多,但差别并不大。通常都是两间门面,里外皆放桌、凳、竹椅。虽说数量、样式各家不一,但烧水的铁壶却全都相同。一律的长壶嘴,宽把手,梯形柱状,通体墨黑,样子蠢笨。茶客们进来,四个人一围,五分钱一碗,普通的炒青,再加上一撮香片,两三朵茶菊,开水一冲,刹时间便会有一股淡香漫起来。此时,风箱声,言语声混杂在一起,茶馆内外就变成了一个大蜂窝。

在小城中,去茶馆喝茶俗话叫“坐茶馆”。一个“坐”字似乎透出来了无尽的闲逸,但细品之下,让人更多感觉到的还是“坐”字背后那种“泡”或“磨”的意味。

茶客们喝茶的时间不定,一般多是半天。当然,你不说走,绝对没人撵你,你不说换一碗,也不会有人来多嘴。只要你愿意,尽可以从茶馆开门就进来,尽可以带上一两样小吃,中午打点一下肚肠,而后在竹躺椅上小睡一气,下半响坐起来接着喝,一直喝到茶馆关门打烊。

有句老话说“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一杯酒;谋衣苦,谋食苦,苦中求乐半壶茶”,似乎说的是茶客们的闲散。其实看似闲散的茶客们,大都又并不随意。真正不带一点儿心事,纯粹来消磨时光的人并不多。说是来喝茶,却多是要借茶馆见面谋事的。或想来交朋友、谈生意,或想来探消息、播信息,总之是心怀异趣,别有情致。人虽在,味不在茶,项庄舞剑意在其他。真可谓小小茶馆,鱼龙混杂,斗方之地,五湖四海,笑谈中,成败兴衰尽在其间。走进茶馆,只要一落座,你就听吧,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妇姑斗狠,无论是眼见耳闻、道听途说,还是街谈巷议、飞短流长,天皇皇,地皇皇。万人千张口,兔子变成狗,一股脑儿的就全听进耳朵里来了。

小城虽然地属北方,可因为傍着一条清粼粼的汉水河,依北走南,交游四方,也就沾染上了不少南方的习俗。别的不说,小小的茶馆就是一例。小城的茶馆除了喝茶之外,竟也像江南的茶肆一样能够叫到小吃、点心之类的东西,也准备有雅间,可以摆酒待客,只不过酒菜要从餐馆里预订了送来,茶馆里并不准备厨房。因为北方人总觉得在茶馆里待客不够味儿、欠礼数。其实,这正是拙性子在作祟,说好听点儿是厚道,说刻薄一点儿就是冥顽了。

小城虽小,也有两个大茶馆,它们一南一北紧靠着城中漂亮的中山公园。

两个大茶馆,其实就是两个大书场,南北各具特色。北边的是个大屋顶房子,足足能坐两百多茶客。说书人姓马,人称马师傅,身材魁梧,语音洪亮。说书时,他总是穿一件暗色长衫,卷起两只袖口,翻出里面的白衬来。身前一张方木桌,蒙一块绣花桌幔,虽是丝绸料子,但早已洗得发了白。桌边有椅,却并不坐,双臂张开呈八字,硬硬撑住桌沿,口若悬河。兴起时,惊堂木啪地一响,吼声便闷雷一般从头顶滚过,此时便常常会换来一阵喝彩声。他说的书多为封神、三国、说岳、说唐等,用的是七言八句的韵文,连说带念地吼出来,所以小孩子根本听不懂,只能看热闹。南边的又不同,是一栋两连坡的茅草屋,四周无壁,八面来风,屋檐外丈余即是围墙,书桌放在屋子正中一小木台上。说书人叫单师傅,年龄与马师傅相仿,长相却完全相反,又瘦又小,还有点水蛇腰,穿戴也无固定样式,乍一看酷似一个老货郎。他说书不用惊堂木,而是用一把坠子胡琴,木梆子固定在桌面上,一根细麻绳垂下来,开场时,一只脚勾住绳套,手拉胡琴脚打梆,配上大调曲子,嘤嘤嗡嗡一起,便噼哩啪啦地说将起来。但总的看,他还是唱的少,说的多,一口大白话,几乎等于跟茶客们讲故事。用的书也多是一些神话、鬼怪之类的,如《聊斋志异》、《西游记》、《三侠五义》等。说书时场内少有喝彩声,但也少有喧哗声,因为茶客们个个都听得入迷了。连在场内卖糖果、香烟、炒瓜子的小家伙,也从不大声吆喝,只要一走进场子,总是把细细的麻杆腰儿弯下来,只凭骨碌碌的两只眼睛做生意,小家伙们是一心当二用,边做买卖边听书呢。

平心而论,北茶馆的书说得高雅,南茶馆的书讲得通俗。小城中肚子里墨水浓一点儿的人爱进北茶馆,而南茶馆里多是文化少,无家业,靠打短工、卖力气过日子的贫民阶层。当然,这绝不是人为的分割,不过是适者生存之道的点滴自律而已。

小城中最有名的茶馆叫“一品香”,它坐落在公园里的西南角。主体是一栋羊抵战四坡水的大瓦房,里头是通间,能摆放几十张小茶桌。门前一大片树林,足有一百多棵小叶洋槐,一律的六七尺高低,五六尺远近,枝枝蔓蔓,覆盖交错,团团垒垒,青葱一片。轻风吹过,便会如翠海一般地摇动起来。槐花开时,最是美景,堆堆簇簇的花丛,如碧玉碎雪,清香馥郁,蜜蜂在花上飞舞,嗡嗡喑喑,时或落下一根花茎,跌进茶碗里,茶客们也只是轻轻一笑,眼睛盯着那漂在水面的花茎,并不停下自己的啜饮,只是把进口的水声放得极低,充满着一种欣喜的虔诚。

抗日战争时期,小城成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

假日里,李宗仁将军常常进城到中山公园打羽毛球,球场就在“一品香”茶馆附近。很多时候,将军都会邀围观的群众对打一场,比比输赢。将军打完球一准儿到茶馆里喝茶休息,跟茶客们谈天说地,一论家长里短。听说还有两次,李司令长官借“一品香”的大场面,即兴演讲团结抗战,他站在一张小小的茶桌上,声情并动,怒冲九霄,说到激烈时,嗓子都嘶哑了。那种“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至今仍让小城的老人们感念不已。“一品香”也因之而声名高涨,人财两旺。听老人们讲,好像还有茶馆老板跟将军攀了干亲的传言,不知是真是假。为此,小城中的博雅鸿儒们曾一度争执不下。我想,其实大可不必。在那烽烟遍地、疮痍满目的岁月里,任何一种善意的传说,无非都是人们一种生之向往、美之追求而已,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岁月已然淡远了,又何必非要将它变成一段生硬的真实呢?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自法云归》一诗,他写道:“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归来向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一生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在为抗金大业四方奔走的间暇,烹茶吟诗,陶冶情操,以备振作精神,继续战斗。血浓于水而融于水,杯杯香茶早已化为报国热血、杀敌激情了。中国抗战八年,小城作为鄂、豫、川、陕四省交界的抗战中心,作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聚集了大批中华精英,全体民众,同仇敌忾,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粒沙成山,众志成城,小城茶馆以聚集、宣传,交流、鼓动的功用,担当了历史关头激流勇进的职责。小城茶馆不愧为是小城人的一页正史,一面明镜,一种永钦于世的小城风骨。

然而,历史中的茶馆的意义又何止于此呢?

说书唱辞,其源头似应在大唐王朝,而后经元、明得以发达。作为说书工具的话本小说,终于登堂入室,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洪流的领军人物,它让悠久的中国文化从此以一种别致的形式向劳苦大众张开了怀抱。而遍布中国城乡的小茶馆,就成了书艺传输最强劲的主力军,它们不息不止地流传着民族文化的薪火,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它们的作用何其大也,它们的价值又何其高也,由它们而生发的影响又何其宽阔深远也,诚可谓——名可并万里长城,功足比丝绸之路啊。

我深深地怀念那已经远去了的故乡小城中的茶馆。

上一篇:年迎七一演讲稿下一篇:师范生实习报告自我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