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2024-06-30

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共11篇)

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1

住新房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课本第26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小学一、二年级一直有计算的内容,这部分是对计算的进一步延伸和提高,而三年级的上册所学的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主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对原来的乘法的质的突破,也是对后面进一步学习乘法打下最基础的基础。所以这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竖式以及十位部分怎样写。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一流,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硬件保障。

学生在第五册已学习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本单元第一课时已学习“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学生已经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能力。估计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方法上,学生可能有难度,这是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能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重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看图编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座美丽、壮观的高楼大厦。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根据所编问题独立列式:14×12=

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探计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先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发表意见。)

B、师:根据以上估算的结果,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估算是不行的,须计算。)

2)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先让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计算方法,教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辅导。)

②小组交流

可以是同桌两人交流,也可以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③汇报结果

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交流结果。通过汇报得出全班基本上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14×10=140………………10层住几户

14×2=28…………………2层住几户

140+28=168……………12层一共住几户

第二种方法:12×14

=12×2×7

=24×7

=168

第三种方法:12×10=120

12×4=48

120+48=168

第四种方法:14

×12

28

14

168

把这几种计算方法都展示出来,然后要求:

1) 进行比较,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2) 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你能理解吗?

3) 比较,说说区别与联系。

主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加以归纳与指导。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进行计算,必须让学生理解算式中的每一层含义。

通过提问,回答,教师板书:

14

×12

28………………14×2

14………………14×10

168………………28+140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6页:试一试

2、课本27页:练一练

在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算理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盒。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盒11元。买书包和文具盒各花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2

在学习中, 引导学生借助线条、符号、图形、文字等在题目上进行“标注”活动, 学生原来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就变得直观可视化, 从无序到有序, 由模糊到清晰, 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为例, 谈谈“标注”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借“标注”, 明算理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 让学生学会正确快速的计算是课标的要求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总会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确算理, 掌握正确的算法, 让历史的错误不再重演。借助标注可以促进算理的明晰, 算法的巩固, 实现算与思的结合、操作与思辨的联手, 使学生在标注“计算思路”中磨砺思维, 生成智慧。

在本册第四单元“乘与除”教学口算乘除法中, 学生往往会把简单的题目算错, 究其原因, 实为算理不明之故。为防范于未然, 教学中可采用标注之法, 让学生在明理基础上正确计算, 教师再也不会为“这么简单的题目也做错”而感慨叹息了。

在教学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3、500×3时, 学生会依据课本例题说出:“先算2×3=6, 再在6的末尾添一个0”和“先算5×3=15, 再在15的末尾添两个0”, 进而总结出“先用乘法口诀算出0前面的数相乘的积, 再看因数中末尾有几个0,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的结论。教学若到此为止, 学生难免会犯“重蹈覆辙”的错误, 学生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明确添0的算理。这时如给学生一个“拐杖”, 在口算过程中标注出算理, 20×3:2个十乘3等于6个十, 即60;500×3:5个百乘3等于15个百, 即1500。标注如下:

在口算除法第一课时《丰收了》教学60÷2、160÷8时, 把算理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 即30;16个十除以8等于2个十, 即20。标注如下:

在口算乘法第二课时《需要多少钱》教学12×3、18×4时, 当学生说出乘法口诀后, 引导学生分别标注出同十位和个位相乘的得数, 再把上下两个数相加, 写出得数。标注如下:

在口算除法第二课时《植树》教学36÷3时, 根据算理3个十除以3等于1个十, 6个一除以3等于2个一, 引导学生标注如下:

口算中的标注既展示了口算的过程, 又强化了算理, 尤其对中下学生而言, 拄着标注的“拐杖”, 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借“标注”, 明法则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时都会发现学生存在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错误现象, 哪怕是最优秀的学生也不可避免, 如下表中的错误题型, 学生往往会怎样好算就怎样算, 完全把运算法则抛到脑后。在教学中怎样避免学生出现这种无厘头的错误呢?我在本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教学中, 采用画横线和标上运算步骤的方法, 让学生标注出运算过程, 为法则开路, 凡解决混合运算的题型一律做到“一画二标三算”, 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口算乘法是从高位乘起的, 而竖式乘法是从个位乘起的, 为了避免口算造成的负迁移, 在第六单元竖式乘法的起始课《蚂蚁做操》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用箭头和数字标注乘的运算顺序, 让乘的过程清晰可见, 既掌握算理又明确算法。标注图如下:

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的竖式乘法的教学难点在于“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像12×5=510或12×5=50之类的错误也常见于学生的作业, 在教学时让学生边说过程边标注进“几”, 如12×5:二五一十, 写0进1 (标“1”) , 一五得五, 5加1等于6, 写6。118×7:七八五十六, 写6进5 (标“5”) , 一七得七, 7加5等于12, 写2进1 (标“1”) , 一七得七, 7加1等于8, 写8。标注如下:

“一画二标三乘”的标注方法, 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直观, 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 在对比实验中, 添加标注的学生正确率明显高于不加标注的学生。

三、借“标注”, 巧计算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 那么, 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运算律学了以后学生才能进行简算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三上数学教材中就渗透了众多的简算思想, 教师要把握机会, 及时渗透, 让四上的运算律水到渠成。

本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一课时《捐书活动》 (三位数连加) 练一练第2题用竖式计算中, 有这样两道题:727+134+86、397+304+120,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进行讨论, 相同数位相加时除了从上到下依次相加的方法, 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总结得出“在相同数位上可以把能够凑成10的这两个数先相加”的结论, 教师顺势教给学生标注之法 (如下图) , 来体现“凑十”的简算思想, 同时, 要求学生在做连加的题目时, 做到“一看二标三算”。标注, 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又大大降低了计算的失误。

本册第五单元“周长”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试一试中有这样一道题:

课本上展示的计算方法如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教材对三位数的连加已经有了简算的要求,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简算思想, 我在让学生观察加数特征时, 采用标注, 把能够凑成整百的数用线连起来, 并写出其得数, 方法如下:

有了以上的标注基础, 学生在解答练一练第3题时就很自然地将标注的方法加以运用。

在连加的计算中, 运用标注, 可化竖式计算为口算, 既是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有机渗透, 让简算过程外显, 减少书写步骤, 提高计算效率, 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借助弧线, 让学生明确思考的依据和流程, 使思维由模糊、无形、随性变成清晰、有形、理性。

四、借“标注”, 厘关系

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了“比多、比少”的“相差”关系, 掌握“倍数”关系是课标对三年级提出的新要求, “倍”字句就成了反映数量之间关系的又一个载体, 通过对关系句的标注, 可以一针见血地厘清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 找到解决相应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册第四单元“乘与除”安排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这一内容一直是数学的一大难点。我采取“操作中建模, 标注中用模”的策略, 较好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需要多少钱》教材安排了如下问题:“皮球的价钱是18元, 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 一个小皮艇多少元?”我引导学生借助标注倍字句明确:谁是小数, 谁是大数, 把小数看作1倍数, 大数就是这样的几倍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所以用乘法计算。教学时, 先让学生画一画小皮艇的价钱与皮球价钱之间的关系:

再让学生说一说:什么价钱是小数, 什么价钱是大数, 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把谁看作1倍数, 谁的价钱是这样的几倍?是几个几元?并把“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这句话变形为“皮球价钱的4倍是小皮艇的价钱”,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大数, 用乘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就是求倍数, 用除法。同时引导学生将“倍字句”中的数量关系标注出来:

所以, 求小皮艇的价钱列式为:18×4=72 (元) 。

第三课时《植树》教材安排了如下问题:

(1)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2) 一双鞋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引导学生标注如下:

(1)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对二年级已学的“相差”关系, 标注方法也作一个复习回顾, 标注如下:

(2) 一双鞋比一副手套贵多少钱?

列式为:55÷5=11, 55-5=50 (元) 。

通过标注, 学生对倍字句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理性的把握, 避免了机械模仿的浅层式学习;帮助学生厘清了差比和倍比关系中求大数算法的异同点, 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了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 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整体建构和自由生长。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连线成网, 生成富有生长性、结构性、系统性的知识大厦和智慧宝藏。

五、借“标注”, 明意义

在某些概念教学中, 借助标注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加强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而促进数学概念的真正内化和建构。

在教学第五单元“周长”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时,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这句话的含义, 可让学生动手操作, 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一描, 描图形的周长时要做到“从哪里开始, 就要回到哪里结束, 沿图形的边线描一周, 中间不能有间隔”。这时, 借用一个小小的圆点就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意义, 在图形边线任意一个地方描一个小圆点, 标注出起点的位置, 然后沿着边线描, 若能回到这个点, 说明这个图形有周长 (如图1) , 若不能回到这个点, 就说明这个图形没有周长 (如图2) 。

标注小圆点, 在数下面的图形时就不会出现多数或少数的情况。

标注小圆点, 描边线, 在计算图形周长时就可以避免像求下图周长:4×6=24 (厘米) 之类的错误。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一课时《文具店》练一练第1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矿泉水1.88元, 两个8分别表示什么?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这个小数对应数位的上方标注出“元、角、分”, 这样, 学生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就有了清晰的理解, 整数部分表示“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 就是8角,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分”, 就是8分。标注如下:

借助标注, 使小数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和元角分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让抽象的小数的意义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就深刻。

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3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2、掌握课后思考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4、能背诵诗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文大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掌握本课生字。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读诗歌,会认识中的生字词。

2 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

3 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导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小书橱?说说你从中获取了那些知识。

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小小的书橱》,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他的小书橱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 自由读书,花初步认识的字,用自己的认字方法认识它。

2至明看火车,检测识字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 自读诗歌。

2 读完诗歌,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 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小作者喜爱读书?

作者为什么把书橱比作是“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

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感悟2-5小节,体会读书的乐趣。

读最后一小节,面对书中的无穷的宝藏,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配乐朗读,放飞想想谈感受。

1 指名配乐朗读课文。

2 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来谈。

3 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五总结评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有感情地再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

2 完成古诗《观书有感》。

3 会写本课生字。

导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

二感情朗读,回顾全文。

三完成读一读,背一背《观书有感》

1 自由读古诗。

2 再读古诗,结合插图,自悟诗意。

3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生字

1 学生观察生字,提出不会写的字全班交流解决。

2 重点指导“瀚、尊”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鼓励孩子积累好词好句,摘抄有关读书书的名言警句。

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4

榆树市弓棚镇武龙水泉小学蔡文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通过理解算理,发现规律,总结计算方法。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理解整十数乘法算理。学

2、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计算特别快,我们比试比试? 4×9

9×7

12×4

5×11

33×3

15×6 生开火车对答案。师: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乘数,乘数,积。(板书)

(二)引入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算式,你们是怎么计算的? 5×1

3×2

5×10

3×20 生:一五得五,二三得六,5乘10等于50,3乘20等于60。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说一说。

生:5×10,10比1后面多了一个0,所以就在得数5的后面增加一个0。

生:先不看那个0,算完后再加0。

师:这个算式你们是怎么算的,为什么?

生:3×20,就是3乘2个10,等于6个10,是6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生1:1加了个0 生2:1扩大10倍 师:哪种描述更准确? 生:扩大10倍

师:谁能总结一下规律?

生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扩大10倍。生2:积扩大10倍 师:积为什么会变?

生:其中一个乘数扩大10倍。

师: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计算这些题目吗?(大屏幕出示题目)

4×9

12×3

11×7 4×90

12×30

11×70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四九三十六,9扩大10倍,所以积也比36扩大10倍,是360。

生:先不看末尾的0,算完后再在末尾添上0。师:下面这些题目你还会算吗?(出示题目)

5×1

3×2

50×10

30×20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50个10是500 生2:30乘2个10,就是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就是600

师:观察上面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分小组讨论,大约两分钟左右请学生汇报)师:下面我们就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他们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个数相差10倍,第2个数相差10倍,积相差100倍。师:应该叫乘数,不是相差10倍,应该是扩大10倍。

生1:第一个乘数扩大10倍,第二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个乘数扩大10倍,第二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

(三)运用新知师:如果我们想把这种规律运用到类似的题当中去,我们计算时可以怎样做呢?

3×7

15×3

23×3 30×70

150×30

230×30生:可以先不看末尾的0,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就可以了。

(四)巩固应用

师:你能根据这个算式,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不看0,然后在末尾添上0。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

(六)板书设计

找 规 律

50x10=50×2×5=100×5=500

50×10=500

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5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好的教学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 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仍有少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不主动,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做作业速度很慢,正确率不高,有时甚至忘了做作业。在这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提升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数学好玩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各个领域包括以下内容: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除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主要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本单元主要学会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

第五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通过丰富的实例,积累收集、整理数据是活动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计了小小设计师、我们一起去游园、有趣的推理三个内容,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重点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教材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好玩”基本领域反映运用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基本过程,有机的渗透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推理意识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并以此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措施

(一)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 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 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强烈的心理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也提供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充分机会,从而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也就更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 程。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

(四)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算法与策略的多样化,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个体差异使然;

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时,他们对策略与算法所表现的不同取向是很自然的。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的前提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其次是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策略与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策略与算法的特点,选择并优化适合于自己的策略与算法。

(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六、课时安排

一、除法…………………………………………………………13课时

二、图形的运动…………………………………………………5课时

三、乘法…………………………………………………………9课时

四、千克、克、吨………………………………………………4课时

整理与复习………………………………………………3课时

五、面积………………………………………………………8课时

数学好玩…………………………………………………3课时

六、认识分数…………………………………………………17课时

七、数据的整理与表示………………………………………4课时

总复习……………………………………………………6课时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共有73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不主动。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做作业速度很慢,准确率不高,有时甚至忘了做作业。这也是班级中存在的严重的问题。这个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工作计划《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3、第五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

4、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5、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6、设计旅游计划。

7、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8、制作七巧板。

9、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

10、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与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会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对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肯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教材的教学建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

(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

(三)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

教学计划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59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不主动、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做作业速度很慢,准确率不高,有时甚至忘了做作业。这个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6

第1节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数学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本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整理与复习课。

二、玩中学。

1、你学到了什么?

出示情境图,看图说一说

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问题。

⑵这些问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解决?

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

学生自己判断,再独立解答,最后小组交流。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根据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勇敢地将自己最满意的作业、作品等展示给同学们看。

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一个提问或用数学知识解决的一个问题等。

三、学中做。

1、口算(55页第1题):

5×7=4×6=4÷4=15÷3=

8÷2=20÷5=3×7=4×7=

9×3=18÷3=40÷8=32÷4=

4×5=2×8=9×2=36-6=

2、看图列式计算(55页第2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乘法)

3、看图列式计算(55页第3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除法)

4、购物。(56页第4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有12元苹果汁:4元饼干:6元蛋糕:12元

矿泉水:2元面包:1元

(2)要解决什么问题?

①可以买几瓶矿泉水?

②买3听苹果汁够吗?

③还可以买哪种食品?买多少?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

四、做中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第2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数学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本领。昨天,同学们都上得很认真,问题也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整理与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

二、口算:

8×1=5×3=3×8=9×5=

25÷5=36÷4=35÷7=32÷8=

16÷8=5×6=20÷4=40÷5=

17+42=46-15=10+39=59-18=

三、玩中学。看图完成表格(56页第5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1张桌子可以坐四个小朋友,2张桌子可以坐8个小朋友。

把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6个小朋友。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3张桌子拼起来能坐几个人?4张呢?5张呢?6张呢?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1)分组讨论研究。

(2)学生独立填写。

(3)师生交流。

(4)完成表格的填写。

几张桌子 1 2 3 3 5 6

坐几人 4 6

四、学中做。你能接着写吗?(57页第6题)

1、观察六个方阵,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规律?

方阵1:a*b=方阵4:a/b=

方阵2:a*b=方阵5:a/b=

方阵3:a*b-a=方阵6:a/b+1

2、分组讨论研究。

3、师生共同交流想法、规律。

4、学生独立完成。

五、游戏。可以走哪条路?

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过1座山得3分。过一座桥得2分。

得分18,就有一件礼物。

2、如果你是机灵狗,你会怎么走?

3、学生分组游戏,教师指导。

六、做中得。

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词语,体会作者对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

2、能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段话,在全班交流。

画虾——说虾——论虾——爱虾

教学准备:准备有关虾的资料,学生熟读课文,处学业本课的生字、词。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了解到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你能不能把你喜欢的的小动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呢?(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动物——小虾,你们想了解小虾吗?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中是如何介绍这位新朋友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文,并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2、检测生字、词。(老师在文中选词,学生读„„)

3、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

4、你觉得小虾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小虾很——(有趣)(脾气不好)?

指导朗读:有的稍带点灰黑色,„„

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来学习:

小虾真有趣:从哪感受到小虾真有趣的?(吃东西时的动作、吃饱了时候的神态、动作„„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小虾脾气不好:从哪感受到小虾脾不好的?(生气时、搏斗时的动作、神态„„)

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1、小虾仁是什么样子的?

才长大的小虾:通体透明

千年虾:灰黑、长青苔

2、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1)打出中心句。

(2)是如何一句一句写具体的? 吃食有趣,非常小心 脾气不好,打架凶猛

3、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段话,把话力求写具体。

三、作业:

要求学生画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学习如何把小动物写具体。

导学过程:

一、你觉得小虾有趣吗?那么小作者是如何把小虾写得这样有趣呢?

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小动物,并进行描写。(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描写小动物的写法)

以文章为例,让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部分:1——2写“我”家葡萄架下有一口水缸,“我”捉到了一些小虾养在里面。

第二部分:3——4写作者对小虾的细心照顾,它很有趣,但脾气不好。

第三部分:5——6作者发现小虾一天天的变了,体现了作者对小虾仁的喜爱之情。学生总结如何写好小动物。结合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进行练习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朗读课文。

二、作业:

语文天地D2、D3、D4。

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8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用富有感情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赞颂了山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2、理清段落结构,能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学会本课9个生字。

[学习重点]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课前准备]

录像带 生字卡片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2、播放《渴望》片断。

3、学生谈观后感想。

4、师:文中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呢?(出示课题:山沟里的孩子)

二、检查预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畅。不容易读好的语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读正字音。(生字词、不容易读好的地方)

3、指名读文。(个人读,小组读)

(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订正生字的读音,激发起学生思维积极参与。)

三、自主感悟,小组讨论

1、师:那么,山沟里的孩子每天是怎样上学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

2、学生自读自悟,圈点批注。

(习惯好,终身受益。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动笔标记,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小组代表发言。

4、师:这些问题相信大家只要再课文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书的体会和存在的问题,,解决了相对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对课文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样在全班的交流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是相对深刻的,对课文的认识也是相对全面的。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层次,有了深度。)

四、识记生字

1、师:下面,我来考考大家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互相提醒)

3、师示范:罩、匙、貌、勤的写法。

4、生在本子上书写。(一个写一个,师巡视)

(把识字过程放在合作、自主、探究的气氛中,学生互教互学,合作交流。全班只解决难记的几个字,提醒学生生字的学习不忘方法,允许学生识字的方法五花八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

五、课后延伸

1、带着问题读书。

2、书写生字。

(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一改以往逐步分析讲解的思路,而是创设和谐自主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在不同层次的读书中,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层:初读课文,明确对学生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畅。不容易读好的语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第二层:细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体会课文的情味和主旨。第三层:品读课文,在学生充分交流感悟与体会之后,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

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9

教学目的:

1、在具体实际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精神。

2、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能力及学生间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有些游戏又好玩又有许多小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几个这样的游戏,好吗?

你在游戏里能发现它的小秘密,你就是最棒的啦!

二、学习游戏,引导探索,在游戏中发现秘密。

游戏1:抛硬币

出示一枚1元硬币。

1、大家看,这是一枚1元硬币。通常我们把写有1元的这一面,看作正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一面是反面。我们做的第一个游戏就是抛硬币。板书:抛硬币

2、猜猜看,我们要怎样玩?学生自由猜测。

3、我们的玩法就是把硬币往上一抛,猜它落地后那一面朝上。

请两名学生上台观察,告诉大家硬币落地后的情况。

师三次抛硬币,生先猜,然后观察员汇报结果。

4、刚才是老师抛硬币,同学们猜正、反面哪一面朝上,你们想不想自己玩一玩这个游戏?请小组合作,轮流抛5次。

一人抛硬币,组员猜后看结果。

5、硬币落地时看到的是什么情况?你能肯定是那一面朝上吗?

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6、小结: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7、谁能也象这样说一说?

游戏2:摸球

我们再来做一个摸球的游戏,好吗?盒子里有3个黄球,3个白球。想一想: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呢?xkb1.com

白球:共次

黄球:共()次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2、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也猜了这么多次,每次都猜对了吗?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3、可能摸到黑球吗?可能摸到红球吗?可能摸到除了黄球和白球以外的其他颜色的球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4、小结:盒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摸到除了黄球和白球以外其他颜色的球。

5、再出示一个盒子,里面装有10个白球。让学生代表摸球,老师猜球的颜色。(师想都不想,每次猜对。)

6、为什么老师每次都猜对呢?

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7、小结:盒子里装的是10个白球,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10个黄球,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三、连一连。(P93)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校正。

四、说一说

1、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一定发生?

2、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1)有哪些事一定会发生呢?

我们一定会长大。

冬天一定会来到的。

人一定得喝水。

人老了一定会死的。

(2)有哪些事一定不会发生呢?

世界上不可能有神仙。

人不可能在太阳上生活,因为太阳上太热了。

你知道的真多,太阳的表面温度大约6000多度。内部足有1700万度,这么高的温度任何生命也无法生存。

(2)有哪些事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呢?

下不下雨是不一定的,可能会下雨,也可能不会下雨。

我们家里有可能会停水,也可能不停水。

我妈妈工作特别忙,今天晚上可能会加班。

第3节趣味运动会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95页《趣味运动会》。

教学目标:

1、学会收集和整理数学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习初步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有关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相关信息,提出简单的乘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www.xkb1.com

同学们,喜欢开运动会吗?运动场上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边说边贴出趣味运动会的主题图)。

2、请同学们看图上有哪些体育项目?

二、购买体育用品。

1、体育用品的价格。

呼啦圈:每个7元接力棒:每根8元布球:每个2元

绳子:每根5元皮球:每个9元毽子:每个3元

想一想:要购买哪些体育用品?

2、填一填。

调查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填在下表中。

活动 跳绳 拍球 跑步 踢毽子

3、说一说。

(1)二⑴班准备用40元钱购买三种体育用品,请你说出2种买法。

(2)王老师花了72元购买体育用品,他可能买了哪些体育用品?

三、报名编组。

1、24名同学报名参加50米赛跑,怎样跑合适?

2、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知道哪些条件?

3、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四、体操表演。

36名同学参加体操表演,请为他们设计一个表演队形,画在下面。

1、设计队形:可以用“○”代表一名同学。

2、小组内交流设计方案。

五、总结谈话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10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设计思想

1、落实朗读训练。

学生现在比较喜欢读这类优美的小诗,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首先指导他们把这首诗歌读通顺、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语气。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花儿怎么会放风筝,花儿放了什么样的风筝,花儿怎样放风筝,感受到一幅表现大自然和谐统一,人和其他小生灵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丽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培养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读、悟、讨论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朗读、创新、想象能力。

3、抓背诵,重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对于名家名篇、古代诗文等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对《花儿也会放风筝》这样一篇琅琅上口的诗歌,不用“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只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给出背诵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将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绿盈盈、渴望、盘旋”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热爱大自然、热爱万物、热爱生活的语气和情感来。(2)练习背诵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从而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统一。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从而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放风筝

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题,启发质疑。

1.教师引读《理想的翅膀》中的句子“地面上,我们撤着线跑着;天空中……”学生跟读。

2.播放多媒体课件:放风筝

3.教师小结导入:放风筝真是春天里人们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不仅“我”和小伙伴们趁着大好春光,尽情地放飞各式各样的风筝,连花丛中的鸟儿也放起风筝来。

4.教师板书课题:花儿也会放风筝。

5.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会提出:花儿怎么会放风筝呢?花儿为什么放风筝?花儿放了什么样的风筝?花儿是怎样放风筝的?……

二、以读为主,人文合一

过渡语: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那就请大家带着这些小问号,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默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进行各种方式的朗读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如:自由读--同桌互读--四人小组内轮读--指名读,为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铺路架桥。(提示:注意区别第1小节与第4小节最后句“长尾巴“中“长”字的正确读音,第1小节中读zhǎng,第4小节中读cháng。)

2、细读课文,主动探究

过渡语:大家已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把你知道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好吗?

(可以独立阅读,在书上点、画、批、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设计板书;可以与同伴交流;可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研读课文,共享成果

过渡语:刚才大家都学得很认真,这些小问号解决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你还知道了什么,能不能告诉大家呢?

(1)细读第一小节,感受快乐。

①读了第一小节课文,你感觉到了什么?请举倒说一说。

②“渴求”是什么意思呢?

③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试一试吧!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

(2)精读2~4小节,展开想象。

4、屏幕上再次打出放风筝的画面。

过渡语:春天太美了,小朋友们多快乐呀!他们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来到绿盈盈的草地上放风筝。可是,花几为什么也来放风筝呢?花儿放飞的是什么样的风筝?它是怎样放风筝的呢?怎样飞叫做“盘旋”?(可做动作表示)?让我们到百花丛中去欣赏吧! (这几个问题用小黑板出示)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发言。

③播放《春天在哪里》的乐曲,让同学们闭目遐思,展开想像。

④请告诉大家,你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培养语感,积淀情感

(一)感情朗读

过渡语: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小诗,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好吗?

1.学生自由朗读。

2.在四人小组中互相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大家互相评价。

3.师生共读,读出自己的情感来(老师读时请不要看书,实际上是背诵下来,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

(二)背诵积累

过渡语:同学们刚才都读得非常美,说得特别好,那你们想不想把这首美妙的诗歌背下来呢?

1.学生边的看多媒体课件边聆听配乐朗诵。也可以小声跟读,细细品味。

2、自由感情朗读,教师指导。

3、教师背诵。

4、学生自由背诵。

5、指名试背。

6、齐声背诵。

(五)拓展延伸

过渡语:你们看,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多么密切呀!大自然是美丽的,人和动物可以一起尽情享受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读了这首诗,你最想说什么?

1.自由说。

2.同桌互说。

3.大家说得真好,“我们要爱护大自然,美化大自然,和大自然和睦相处,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还有很多同学想说,因为时间的关系,大家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用文字来抒发我们的感情吧!

(六)检查指导写字

1.“滑”右上方笔画,“蜓”右边是“廷”(读tíng),不是“延”(读yán)。

2.在自己本子上至少写两遍,再同桌交换本子写一遍。

3.同桌检查,互评、自评后交给教师。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教学效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反思自己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能正确分析本班学生实际。学生非常喜欢诗歌,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诗歌的技巧,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读”这个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充分地读,在读中悟,悟中学,学中悟,读出意味与感受,使学生既理解了内容上的难点,又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遵循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让学生更多地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权利和机会。

住新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11

教学内容:生本数学第五册P36。

教学目的:

1、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

2、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3、能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教具准备:课前小研究。

教学过程:

一、前置性小研究:

对42÷3=()有几种计算方法?

请解释它的计算过程,如果用了竖式计算的方法,你觉得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

二、小组交流小研究:

1、各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选出最佳方法。

2、教师巡视,看各小组的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三、班内汇报:

1、各小组代表分别汇报一种计算方法。

2、小组代表解释它的计算过程。

3、个别同学指出用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的地方。

四、教师帮助

1、解释竖式的计算过程:

14

3 42

3

12

12

0

先看被除数的高位,高位是4,4是十位,十位上的4除以3,商1,写在被除数十位4的上面,4里面有1个3,4-3=1,1不够3除,把被除数的个位2移下来,合起来就是12,12除以3,商4写在被除数个位2的上面,12里面有4个3,三四十二,12-12=0,余数是0,所以,42÷3=14。

2、总结出用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的地方(即除法法则):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法则:

①、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五、巩固练习:

1、计算:

464476575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7114

254580228

5452

038

8

0

()()()

六、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七、布置下节课前置性小研究:

上一篇:欢迎新领导致辞下一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