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内能知识点总结

2025-01-02

初三内能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

初三内能知识点总结 篇1

1、比热容:⑴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⑵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⑶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3⑷水的比热容为4.2×10J(kg·℃) 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1℃吸收(放出)

3的热量为4.2×10J。

⑸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2、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3、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 Q吸=Q放

初三物理《内能与热机》优秀教案 篇2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主要结构;大致了解内燃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了解内燃机在现代生活特别是交通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常识性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3.常识性了解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教学重点】

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

讲解与阅读指导并行。

【实验器材】

内燃机示教模型(带电灯指示),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什么?

2、内能有哪两方面的主要作用?

新课引入

热机是指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热机应用历史上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内燃机有汽油机及柴油机等,大多数交通工具,都使用它们。我们有必要学习内燃机原理。

〖新课教学

内燃机: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

1.汽油机:指出汽油在汽油机汽缸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燃气,燃气推动活塞而做功,燃气内能转化为活塞运动的机械能。

(1)构造(图)。(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单向运动叫做一个冲程。

(2)工作原理。如图

(边运转模型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1.〈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军关闭。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

2.〈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

3.〈做功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

4.〈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向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3)能的转化: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2.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1)学生根据图,描述柴油机的工作过程。

(2)思考: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活塞运动2次,燃油燃烧1次,对外做功1次。问在不做功的冲程活塞为什么也会运动?

(3)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构造方面:些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 吸入的气体不同,点火方式不同。使用范围。

〖小结

汽油机工作原理:

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进气门打开关闭关闭关闭

排气门关闭关闭关闭打开

活塞向下运动向上运动向下运动向上运动

主要作用混合汽油可燃气被吸入压缩燃气温度升高燃气对外做功废气排出

惯性惯性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通过曲杆对外做功惯性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分:

汽油机柴油机

相同点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内燃机

不同点构造上火花塞喷油嘴

点火方式点燃式压燃式

优点轻便便宜,功率大,效率高。

〖作业

课本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内燃机

1、汽油机:用汽油作为燃料的内燃机

构造: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

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四个冲程

2、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教学反思】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本节阐述了有关燃料的热值,热机效率等物理概念,还涉及了科技发展史(热机的.发展),生物,化学知识(酸雨的形成和生物的影响),环境保护(大气污染)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燃料内能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内能转化和转移到其他方面,因此要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并与机械效率作联系和类比。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对人类进步起到的作用,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它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

【教学目标】

1、建立热值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燃烧放热的特性,了解热值的表示法和常见燃料的热值,能利用热值表进行有关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2、了解热机效率。知道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样提高热机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

3、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能简述热机的使用产生的排放物对环境不良影响,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热机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知道在利用热机形成的环保问题。

【教学难点】

热机效率的理解,并能用热机效率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要生存,离不开能量,机器要运转,也离不开能量,而内能又是人类和各种动力机械主要利用的能量形式之一。而燃料的燃烧正是这一的主要途径。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燃料及与燃料有关的问题。

(1)燃料的特点:能够燃烧,并放出热量;燃料燃烧的过程是化学能变为内能的过程。

(2)介绍燃料种类(固体、液体、气体),

(3)举例说明不同的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

〖新课教学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符号:q

(1)单位:焦/千克。(/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3

(2)热值的物理意义:

干木柴的燃烧值是1.2×l07焦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干木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2×l07焦。

(3)公式:Q=q或q=Q/

(4)例题:计算4g柴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析:从热值表中查得柴油的热值是q=3.3×107 /g,则

Q=q=4g×3.3×107 /g=1.32×108

二、热机效率。

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 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1)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2)学生分析图的热机燃料燃烧能量走向示意图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效率? 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减小内能损失,运动部件润滑良好。

三、环境保护。

1.内能对环境的影响。

(1)废气污染(CO、SO 、酸雨),

(2)噪声污染。

2.保护环境,减小污染措施。

(1)改进燃烧设备,采取集中供热,加装消烟除尘装置。

(2)提高内能的综合利用率。

把直接烧煤、燃油改为烧其工业副产品;把内能的一次利用变为多次利用(如用余热供暖等)。

(3)充分开发、利用污染小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

〖小结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问题,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只要我们大家都能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环境,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难题也就变得不难了,就一定能使天更蓝、水更清。

〖作业 课本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1)符号:q

(2)单位:焦/千克。(/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3

(3)热值的物理意义:

(4)公式:Q=q或q=Q/

二、热机效率。

初三压强知识点总结 篇3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2012年真题】水平桌面上放有甲、乙、丙、丁四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容器内分别盛有等质量的液体。

其中甲、乙、丁容器中的液体密度相同。若将小球A放在甲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静止时漂浮,此时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1;若将小球A用一段不计质量的细线与乙容器底部相连,并使其浸没在该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静止时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2;若将小球A放在丙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静止时悬浮,此时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3;若将小球A放在丁容器的液体中,用一根不计质量的细杆压住小球A,使其浸没,且不与容器底接触,小球A静止时丁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F2

在窗子密闭的旅行车上备有逃生锤,遇到紧急情况时,乘客可以用逃生锤打破玻璃逃生,图3中的四把铁锤,质量相同,形状不同。为了更容易打破玻璃,应该选择的铁锤是()

3、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例:质量相同、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三个容器,倒入 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液面高度相同,如图所示,三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P1、P2、P3的关系是

三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力F1、F2、F3的关系是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 p=ρgh 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重点分析h的取值

【2012年真题】如图 6所示,圆柱形容器甲和乙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底面积分别为200cm2 和100cm2。容器甲中盛有0.2m高的水,容器乙中盛有0.3m高的酒精。若从两容器中分别抽出质量均为m的水和酒精后,剩余水对容器甲底部的压强为p水,剩余酒精对容器乙底部的压强为p酒精。当质量m的范围为 时,才能满足p水>p酒精。(ρ酒精=0.8×103kg/m3)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空玻璃容器,它的底面积是100C㎡,它对桌面的压强为200Pa,求:(1)玻璃容器的重力.(2)如图在玻璃中到入1kg水后(未满),测得水对杯底的压强为900Pa,求容器中水的深度,并通过计算推测出此玻璃杯的形状是图中底面积都相同的甲、乙、丙三种杯形中的哪 一种?(水的密度为1.0×103kg/m3,g取10N/Kg,杯壁的厚度忽略)

5、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图3所示的实例中,不属于... 连通器应用的是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

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 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 ?。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

D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利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测量大气压强时,当玻璃管内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玻璃管的顶部穿一小孔,那么管内的水银液面将

A.保持不变

B.逐渐下降,最终与管外液面相平

C.逐渐上升,最终从小孔中流出

D.稍微下降一些

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6、沸点与压强:

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7、体积与压强:

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8、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气体或液体)在流动时,流速大的位置压强较小,流速小的位置压强较大。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4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化学初三知识点总结 篇5

1、置换反应:

(1)金属单质+酸→盐+氢气;

(2)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2、复分解反应:

①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②碱+酸→盐+水;

③酸+盐→新盐+新酸;

④盐1+盐2→新盐1+新盐2;

⑤盐+碱→新盐+新碱。

必背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五氮磷三价铝;铜汞一二铁二三;二、四、六硫四价碳;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2)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

一价硝酸氢氧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常见磷酸根;通常负价除铵根。

(3)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

+1价:K+、Na+、H+、Ag+、NH4+;

+2价:Ca2+、Ba2+、Mg2+、Zn2+、Cu2+、Hg2+、亚Fe2+;

+3价::Fe3+,Al3+;

-1价:Cl-、OH-、NO3-;

-2价::O2-、S2-、CO32-、SO42-;

-3价::PO43-。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1、奇偶配平法

(1)找出化学方程式左右两端原子数最多的某一只出现一次的元素,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将此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左右两边原来的原子数,所得之商值,就分别是它们所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3)依据已确定的物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推导并求出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直至将化学方程式配平为止。

2、归一法

(1)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2)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

3、观察法

(1)从化学式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算有关各反应物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该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2)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直至配平。

4、最小公倍数法

(1)找出原子个数较多,且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一次的原子,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2)推出各分子的系数。

必背化学反应方程式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点燃=CO2;

2、硫在氧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3、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4、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5、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

6、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7、碳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8、铁和硫酸铜溶液:Fe+CuSO4=Cu+FeSO4。

拓展阅读:初中化学学习技巧方法

老师指点,短期补上关键知识点

尽快去找学老师指点最关键的知识点,短期内补上能更好接受新知识点。

要想进步,必须弄清楚导致这化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

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实际上,研究完课本后,会做50%的题就不错了,有30%的题感到似是而非,有20%的题根本就不会,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研究完课本不马上去做题,过一段时间后再做,你不会的题目就会上升到60%。因此,看书固然重要,做题更重要。看完书“马上做题”是关键。

课堂多表现,讲出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体授课”。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这对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

那么,身为“差生”的我,该怎么听课呢?策略是:“抢答”。

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不一定知道学生哪里不懂?下面该着重讲解哪一部分?是否该“再讲一遍”?

如果你时刻在准备着进行抢答,你的注意力,一定会很集中,听课的效率也一定会很高,学习就会逐渐变得轻松、有趣了。

上课坚决不能“走神”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走神造成的。

只要你走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没法影响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

因此,只有杜绝上课走神,你才能进步,才能走出“差生”的阴影,做一个快乐而轻松的学生。

准备一个“备忘本”,把知识记下来

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一错再错”现象,但是优秀学生“一错再错”的几率要远远小于“差生”。

但是仅仅满足于听懂了,没有把听懂了的知识再写出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就急急忙忙地去做下一题或干其他事情去了。几天后考试时又遇到了这样的题,下笔写的时候,才发现写不完整,有那么一点还没有理解。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6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接触,彼此深入对方中,固液气间都扩散,气体扩散速最快。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热传递:外界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向外界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5、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6、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单位是焦耳。

常见考法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以北京市为例,在近三年的中考中,考察这部分知识的考题共出了5道。在题型分布上,出了三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一道实验题。在知识点分布上,连续三年的选择题都考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除此之外,出了一道考察“分子引力”的实验题(1分),出了一道考察“扩散现象”的填空题。在难易分布上,所有的考题都属于容易档次。可以推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在今年的中考中依旧会是重点考察的知识点。

误区提醒

1、温度能够影响扩散的速度;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的实质是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典型例题】

例析:

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潮湿的地面会变干

B. 扫地时,太阳下能看到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

C. 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

D. 将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

解析:

A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蒸发现象,而蒸发的实质是液体中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有些运动速度较快,能量较大,有能力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跑出液面成为气体分子,可见蒸发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对于B选项中的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因为可以用肉眼观察的到,所以很明显不是分子的运动。C、D选项都是扩散现象,只能说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7

物态变化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汽化:(分沸腾和蒸发): 液态→气态 (吸热)

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气态→液态 (放热)

升华:固态→气态 (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注意:这里所说的“吸热”与“放热”的“热”都是指的热量,而不是指的温度、内能、热值、比热容等热力学概念。即为“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简称。在物理学中,热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2中考物理易错考点

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①同种液体②液体静止。

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路涵洞等)。

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注意:用注射器打针过程中,不是利用大气压原理。

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准确测量了大气压强的值。

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液体上方的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到液体对其向上和向下存在压力差。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

初三数学圆知识点总结 篇8

一、本章知识框架

二、本章重点

1.圆的定义:

(1)线段OA绕着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叫做圆.

(2)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判定一个点P是否在⊙O上. 设⊙O的半径为R,OP=d,则有 d>r点P在⊙O 外; d=r点P在⊙O 上; d

(1)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圆心角的性质: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

(2)圆周角:顶点在圆上,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圆周角的性质:

①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②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③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

④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⑤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3)弦切角:顶点在圆上,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弦切角. 弦切角的性质:弦切角等于它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弦切角的度数等于它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4.圆的性质:

(1)旋转不变性:圆是旋转对称图形,绕圆心旋转任一角度都和原来图形重合;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圆心.

在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两条弦心距,这四组量中的任意一组相等,那么它所对应的其他各组分别相等.

(2)轴对称: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任一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径定理及推论:

(1)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3)弦的垂直平分线过圆心,且平分弦对的两条弧.

(4)平分一条弦所对的两条弧的直线过圆心,且垂直平分此弦.(5)平行弦夹的弧相等.

5.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垂心

(1)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三个角平分线的交点,它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在三角形内部,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通常用“I”表示.

(2)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它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锐角三角形外心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外心是斜边中点,钝角三角形外心在三角形外部,三角形外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通常用O表示.

(3)三角形重心:是三角形三边中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它到顶点的距离是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通常用G表示.

(4)垂心:是三角形三边高线的交点.

6.切线的判定、性质:(1)切线的判定:

①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②到圆心的距离d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

①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②经过圆心作圆的切线的垂线经过切点. ③经过切点作切线的垂线经过圆心.

(3)切线长:从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一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切线长.

(4)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作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7.圆内接四边形和外切四边形

(1)四个点都在圆上的四边形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外角等于内对角.

(2)各边都和圆相切的四边形叫圆外切四边形,圆外切四边形对边之和相等.

8.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O 半径为R,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d.

(1)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直线和圆相离d>R.

(2)直线和⊙O有唯一公共点直线l和⊙O相切d=R.(3)直线l和⊙O 有两个公共点直线l和⊙O 相交d

9.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不考了)设(1)外离(2)含(3)外切(4)dr),圆心距

没有公共点,且每一个圆上的所有点在另一个圆的外部d>R+r. 没有公共点,且的每一个点都在外部

内有唯一公共点,除这个点外,内切d=R-r.

相交(5)有两个公共点R-r

10.两圆的性质:

(1)两个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连心线.

(2)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

11.圆中有关计算: 圆的面积公式:,周长C=2πR.

圆心角为n°、半径为R的弧长.

圆心角为n°,半径为R,弧长为l的扇形的面积弓形的面积要转化为扇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和、差来计算.

圆柱的侧面图是一个矩形,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的圆柱的体积为面积为2πRl,全面积为

.,侧(补考圆锥面积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高为h的圆锥的侧面积为πRl,全面积为半径之间有

【经典例题精讲】

例1 如图23-2,已知AB为⊙O直径,C为上一点,CD⊥AB于D,∠OCD的平分线CP交⊙O于P,试判断P点位置是否随C点位置改变而改变?

分析:要确定P点位置,我们可采用尝试的办法,在上再取几个符合条件的点试一试,观察P点位置的变化,然后从中观察规律. 解:

连结OP,.,母线长、圆锥高、底面圆的

P点为中点.

小结:此题运用垂径定理进行推断. 例2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相等的圆周角对的弧相等 B.等弧所对的弦相等 C.三点确定一个圆

D.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解:

A.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劣弧相等,所以A不正确.

B.等弧就是在同圆或等圆中能重合的弧,因此B正确. C.三个点只有不在同一直线上才能确定一个圆. D.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此弦. 故选B.

例3 四边形ABCD内接于⊙O,∠A︰∠B︰∠C=1︰2︰3,求∠D. 分析: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之和相等,圆外切四边形对边之和相等. 解:

设∠A=x,∠B=2x,∠C=3x,则∠D=∠A+∠C-∠B=2x. x+2x+3x+2x=360°,x=45°. ∴∠D=90°.

小结:此题可变形为:四边形ABCD外切于⊙O,周长为20,且AB︰BC︰CD=1︰2︰3,求AD的长.

例4 为了测量一个圆柱形铁环的半径,某同学采用如下方法:将铁环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一个锐角为30°的三角板和一个刻度尺,用如图23-4所示方法得到相关数据,进而可以求得铁环半径.若测得PA=5cm,则铁环的半径是__________cm. 分析:测量铁环半径的方法很多,本题主要考查切线长性质定理、切线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合作解决,即过P点作直线OP⊥PA,再用三角板画一个顶点为A、一边为AP、大小为60°的角,这个角的另一边与OP的交点即为圆心O,再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解. 解:

小结:应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将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例5 已知

相交于A、B两点,的半径是10,的半径是17,公共弦AB=16,求两圆的圆心距. 解:分两种情况讨论:(1)若位于AB的两侧(如图23-8),设

与AB交于C,连结又∵AB=16 ∴AC=8.,则垂直平分AB,∴

. 在在故(2)若中,中,.

位于AB的同侧(如图23-9),设

∵垂直平分AB,的延长线与

. .

AB交于C,连结∴.

又∵AB=16,∴AC=8. 在在故中,中,.

. .

注意:在圆中若要解两不等平行弦的距离、两圆相切、两圆相离、一个点到圆上各点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相交两圆圆心距等问题时,要注意双解或多解问题.

1.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经过圆内一点引两条线,各弦被这点所分成的两段的积相等)

说明:几何语言:

若弦AB、CD交于点P,则PA·PB=PC·PD(相交弦定理)

例1. 已知P为⊙O内一点,P任作一弦AB,设为

。解:由相交弦定理得,⊙O半径为,过,则关于的函数关系式,即,其中

2.切割线定理

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说明:几何语言:若AB是直径,CD垂直AB于点P,则PC^2=PA·PB

例2. 已知PT切⊙O于T,PBA为割线,交OC于D,CT为直径,若OC=BD=4cm,AD=3cm,求PB长。

解:设TD=,BP=,由相交弦定理得:即由切割线定理,理,∴ ∴,(舍)

由勾股定

四、辅助线总结(重要)1.圆中常见的辅助线

1).作半径,利用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2).作弦心距,利用垂径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或利用“圆心、弧、弦、弦心距”间的关系进行证明.

3).作半径和弦心距,构造由“半径、半弦和弦心距”组成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计算.

4).作弦构造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

5).作弦、直径等构造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直角. 6).遇到切线,作过切点的弦,构造弦切角. 7).遇到切线,作过切点的半径,构造直角.

8).欲证直线为圆的切线时,分两种情况:(1)若知道直线和圆有公共点时,常连结公共点和圆心证明直线垂直;(2)不知道直线和圆有公共点时,常过圆心向直线作垂线,证明垂线段的长等于圆的半径.

9).遇到三角形的外心常连结外心和三角形的各顶点.

10).遇到三角形的内心,常作:(1)内心到三边的垂线;(2)连结内心和三角形的顶点.

11).遇相交两圆,常作:(1)公共弦;(2)连心线. 12).遇两圆相切,常过切点作两圆的公切线.

13).求公切线时常过小圆圆心向大圆半径作垂线,将公切线平移成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

2、圆中较特殊的辅助线

1).过圆外一点或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 2).将割线、相交弦补充完整. 3).作辅助圆.

例1如图23-10,AB是⊙O的直径,弦CD⊥AB,垂足为E,如果AB=10,CD=8,那么AE的长为()

A.2 B.3 C.4 D.5

分析:连结OC,由AB是⊙O的直径,弦CD⊥AB知CD=DE.设AE=x,则在Rt△CEO中,即,则,(舍去).

答案:A.

例2如图23-11,CA为⊙O的切线,切点为A,点B在⊙O上,如果∠CAB=55°,那么∠AOB等于()

A.35° B.90° C.110° D.120°

分析:由弦切角与所夹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关系可以知道∠AOB=2∠BAC=2×55°=110°.答案:C.

例3 如果圆柱的底面半径为4cm,母线长为5cm,那么侧面积等于()A. B.

C.

D.

分析: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这个矩形的一边长等于圆柱的高,即圆柱的母线长;另一边长是底面圆的周长,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圆的周长乘以圆柱的高,即

.答案:B.

例4 如图23-12,在半径为4的⊙O中,AB、CD是两条直径,M为OB的中点,延长CM交⊙O于E,且EM>MC,连结OE、DE,.

求:EM的长.

简析:(1)由DC是⊙O的直径,知DE⊥EC,于是.设EM=x,则AM·MB=x(7-x),即.所以

.而EM>MC,即EM=4.

例5如图23-13,AB是⊙O的直径,PB切⊙O于点B,PA交⊙O于点C,PF分别交AB、BC于E、D,交⊙O于F、G,且BE、BD恰好是关于x的方程

(其中m为实数)的两根.

(1)求证:BE=BD;(2)若,求∠A的度数.

简析:(1)由BE、BD是关于x的方程的两根,得,则m=-2.所以,原方程为

.得

.故BE=BD.

(2)由相交弦定理,得,即

.而PB切⊙O于点B,AB为⊙O的直径,得∠ABP=∠ACB=90°.又易证∠BPD=∠APE,所以△PBD∽△PAE,△PDC∽△PEB,则,所以,所以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9

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ax2+bx+c=0

(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把ax2+bx+c=0(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2、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x+m)2=0的形式>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把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将二次项系数化成1;

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把方程转化成的形式;

两边开方求其根。

3、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②公式法 (注意在找abc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4、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主要包括“提公因式”和“十字相乘”)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①根与系数的关系: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

②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的两根分别为x1、x2,则有:

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作用:

已知方程的一根,求另一根;

不解方程,求二次方程的根x1、x2的对称式的值,特别注意以下公式:

已知方程的两根x1、x2,可以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x2-(x1+x2)x+x1x2=0

已知两数x1、x2的和与积,求此两数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求一元二次方程x2-(x1+x2)x+x1x2=0的根

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①在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设未知数(在设未知数时,大多数情况只要设问题为x;但也有时也须根据已知条件及等量关系等诸多方面考虑);

寻找等量关系(一般地,题目中会含有一表述等量关系的句子,只须找到此句话即可根据其列出方程)。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10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表示的意义:

(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四.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

3.原子和离子:

(1)

(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

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

五、化合价

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n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

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

六、化学式

1.意义:(以H2O为例)

(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

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

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

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

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

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

乙醇(酒精)C2H5OH;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盐酸HCl;硫酸H2SO4

初中化学怎么备考复习

1、经常温故知新

在初三上学期,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化学的基础知识比较多,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记忆容量大,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其中的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第一个分化点,一些同学会由于这部分内容掌握不好而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可是事实上,就像我们学英语要学abc和音标一样,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入门工具。在这学期和以后的学习中,都一直要用它来表达学习内容,用得多了,就会消除陌生感并熟练起来。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回过头去重新读读书上已经学过的相关概念,这既可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又对新课的学习有帮助。

2、提高复习效率

到了复习阶段,同学都会拿到一本《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它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同学进行总复习的依据。“基本要求”中的有些内容若平时的教学中落实不够,如画实验仪器示意图,要在复习时补上。另外,基本要求上的习题都是专家精心设计的,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同学要将这些题目“小题大做”,在做题的过程中尽量多考虑一下与本题相关的其他内容,多联系,真正地掌握并能举一反三。至于平时的教学中介绍过而“基本要求”中不作要求的内容,特别是提高要求的内容,如方程式计算中的过量问题,复习时就不要再在上面花费太多时间。

3、增强表达能力

近年来中考的另一个特点是阅读量和简答题分量增大。对于阅读量大的题目,一些同学由于题目看不懂而失分。因此首先要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课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其次,阅读量大的题目中需要阅读的信息大部分都是联系生产、生活和时事的内容,这类题的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能力要求并不高,只要通过阅读看清题意,一般就能解决。关键是心理上不要先入为主地觉得它难。最后还可以对时事新闻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多作了解,因为如果一个信息是你所熟悉的,阅读的难度就会降低,同时还可以减轻因陌生而导致的紧张。

4、充分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近年来的中考突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诸如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评价、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的内容的考查。中考实验题的比例由15%升至25%,难度也逐年上升。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充分重视实验,争取多动手做实验。对于实验手册要求的学生实验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要注意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在总复习阶段,可以对各种试卷中的实验题进行分类归纳,以领会近几年实验题的要求和趋势。

对于简答题,一些同学会做却表达不清楚,这与同学的年龄特征和平时不重视简答题有关。其实课本上就有较多的简答题,我们要经常练习用文字将答案写出来。

5、形成知识网络

上一篇: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医院门诊信息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