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就是我们的佛菩萨

2024-11-05

父母就是我们的佛菩萨

父母就是我们的佛菩萨 篇1

孝顺父母就是孝顺佛菩萨...现时,信佛学佛者,有很多是在家人,因其尘缘未了,故而在家修行。在家修行的人与出家修行的人相比,修行的难度更大,因为出家修行的人有相对清净的场所,有必须遵守的戒律,有相互学习的榜样……而在家人其身已是烦恼人,还要时时刻刻面对烦恼事,没有明师在身边指导,多靠自觉发心,确是事倍功半。

在家修行的人,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的父母,在修行中,应该怎样去维系自己与父母双方之间的关系呢?中华民族是非常注重孝道的民族,儒家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见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非同一般;俗语亦云,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说明了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佛法教义中,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间之恩有其四种:

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微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在增含卷十一中,有以供养父母准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之说。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如下事例:当时佛有一位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养父母,但不敢擅自作为,故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呢?《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云:“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皆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在众生世界中,母爱是最伟大的,如果未能体会母爱者,那么,请看看自己是怎样护爱子女的,从中不难体会其三味了。如果自己不孝顺父母,当子女不孝顺自己时又如何呢?

或者,有人说,我着重的是天下大孝大顺之道,对于父母之恩,可以放下不管。持这种观点的人是错误的,是一种托词,试问,连父母之恩都不知道的人,又怎能懂得天下大孝大顺之道呢!可以说,虽然懂父母之恩的人不一定懂得天下之大恩,但懂天下之大恩的人,必定懂得父母之恩。

再或者,有人说,孝顺父母不是解脱大道,孝顺父母与否,不碍我的解脱之道。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我们知道,子女于父母的关系是于甚深之缘结成,而且是善缘,父母的生、养、爱之恩,对父母来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于其子女来说,却成为了接受,子女接受了如此深恩,必须进行酬还,孝顺是酬还的一种方式,酬还未了,如何谈得上解脱道呢?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孝顺父母呢?在物质生活中,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供养父母,使到衣食无忧,对父母的起居生活,行住坐卧,都要照顾周全;在精神生活中,要尽量顺从父母之意,常问寒问暖,加强双方的沟通,勿使父母感到

孤独、寂寞,在与父母产生矛盾时,要主动忍让;在修行生活中,要婉转地引导父母亲近佛法,归依三宝,乃至最终离苦得乐,免受生死轮回,往生极乐净土。虽然,各人与父母的情况不尽相同,所行的具体孝顺各有不同,但只要我们心存孝顺,在免遭恶果的同时,也播下了福种。

杨孝子行乞供亲死后升天

杨孝子,是江苏省武进县圩桥里人。他的父母亲生活十分贫苦,并且体弱多病,终年与床褥为伍,苦水为伴,除了衣食以外,还要支出很多的医药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杨孝子实在无法负担父母亲的生活,万不得已,只好冒着耻辱做乞丐了。把行乞所得食物,供养父母,倘若父母还没有吃饱,虽然自己饿得饥肠辘辘,也不敢先吃,一定要待父母完全吃饱以后,方才进食。如有美好的珍贵食品,就跪在父母的面前,很恭敬的献给双亲吃。不仅在物质上,使父母亲的衣食满足,另在精神上,使双亲有所娱乐,可是地处乡间,没有戏院剧场等娱乐场所,杨孝子就自己编造了很多山歌,在双亲面前,一面唱歌,一面跳舞,博得双亲的欢笑。这样经过了十多年,当地的人,都为杨孝子的孝行所感动。有一家富户,要雇杨孝子为佣仆,但他并没有接受,回答富户说:“我的双亲终年害病,缠绵床褥,我每天除了行乞之外,就要在家为双亲侍奉汤药,不能一天离开家庭,所以我无法到你家中来做佣仆,只能谢谢你的好意了。”从此以后,他仍是像以前一样的行乞,稍有余钱,就替双亲延医诊病。后来杨孝子的父母相继去世,他把行乞所得的钱,买了两具棺材,脱下自己的衣服做殓衣,虽天气严寒,赤身忍冻,也不顾惜。父母的遗体葬在田野间,他露宿墓旁,日日夜夜的哀哭,过了一个多月,竟因悲恸过度致死。

在杨孝子死后的一天,乡间有一姓徐名道之的人,因病去世,被鬼差带到冥府,看到一个穿着紫袍的冥官,向冥王报告说:“杨孝子到了。”冥王趋前欢迎。徐道之仔细一看。原来冥王所欢迎的人,就是刚去世的杨孝子。当时听到冥王对杨孝子说:“久仰你的孝行,像你这样的大善人,我们地府是不敢惊渎你的。现在天帝有命令,召你升到天堂去。”徐道之因经冥官查明阳寿未尽,回阳苏醒了。在徐道之复活以后,逢人便讲述在冥府亲闻冥王宣布杨孝子升天的事,因此当地的人,都知道杨孝子死后,受到升天的善报。

(取材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依佛教的人天乘而论,孝行可得升天的善报。再进一步而言,修学佛教的出世法,求生西方净土,尤应以孝顺为本。佛说观无量寿经列举求生西方极乐国土的条件,当修三福,而以孝养父母列为三福的第一,可见孝顺在出世法上,亦极为重要。杨孝子因未闻佛法,所以虽极孝顺,其福止于升天,倘能更进一步,念佛求生净土,那么往生极乐,尤胜于升天万倍了

造佛形像能灭诸罪-----法师开示

海涛法师辑

1.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有诸女人志意狭小,多怀嫉恚,轻薄谄曲,有恨不舍,知恩不报,设求菩提莫能坚守,常欲诳惑一切众生,亦复

为他之所诳惑。

2.世尊!若此女人造佛形像,如是诸业得除灭不?

当来得作勇健丈夫,求佛果不?

得作知恩报恩人不?

得具智慧大慈悲不?

于生死法能厌离不?

除因愿力得更不受女人之身,如瞿昙弥及佛母摩耶夫人不?」

3.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女人能造佛像,永不复受女人之身。设受其身,则为女宝,尊胜第一。然诸女人有五种德,此女所得出过诸女。何等为五? 一者、生孕子息;二者、种族尊贵;

三者、禀性贞良;四者、质相殊绝;

五者、姿容美正。

4.弥勒!一切女人有八种因缘,恒受女身。云何为八?

一者、爱好女身;二者、贪着女欲;

三者、口常赞美女人容质;四者、心不正直,覆藏所作;

五者、厌薄自夫;六者、念重他人;

七者、知人有恩而已背逆;八者、邪伪庄饰,欲他迷恋。

若能永断如是八事,而造佛像,乃至成佛,常作丈夫,更受女身无有是处。

5.弥勒!有四种因缘,令诸男子受女人身。何等为四?

一者、以女人声,轻笑唤佛及诸菩萨一切圣人;

二者、于净持戒人,以诽谤心说言犯戒;

三者、好行谄媚,诳惑于人;四者、见他胜己,心生嫉妒。

若有丈夫行此四事,命终之后必受女身,复经无量诸恶道苦。若深发信心,悔先所作而造佛像,则其罪皆灭,必更不受女人之报。

1.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有诸女人志意狭小,多怀嫉恚,轻薄谄曲,有恨不舍,知恩不报,设求菩提莫能坚守,常欲诳惑一切众生,亦复为他之所诳惑。

2.世尊!若此女人造佛形像,如是诸业得除灭不?

当来得作勇健丈夫,求佛果不?

得作知恩报恩人不?

得具智慧大慈悲不?

于生死法能厌离不?

除因愿力得更不受女人之身,如瞿昙弥及佛母摩耶夫人不?」

3.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女人能造佛像,永不复受女人之身。设受其身,则为女宝,尊胜第一。然诸女人有五种德,此女所得出过诸女。何等为五?一者、生孕子息;二者、种族尊贵。

三者、禀性贞良;四者、质相殊绝;

五者、姿容美正。

4.弥勒!一切女人有八种因缘,恒受女身。云何为八?

一者、爱好女身;二者、贪着女欲;

三者、口常赞美女人容质;四者、心不正直,覆藏所作;

五者、厌薄自夫;六者、念重他人;

七者、知人有恩而已背逆;八者、邪伪庄饰,欲他迷恋。

若能永断如是八事,而造佛像,乃至成佛,常作丈夫,更受女身无有是处。

5.弥勒!有四种因缘,令诸男子受女人身。何等为四?

一者、以女人声,轻笑唤佛及诸菩萨一切圣人;

二者、于净持戒人,以诽谤心说言犯戒;

三者、好行谄媚,诳惑于人;四者、见他胜己,心生嫉妒。

若有丈夫行此四事,命终之后必受女身,复经无量诸恶道苦。若深发信心,悔先所作而造佛像,则其罪皆灭,必更不受女人之报。

1.弥勒!有四种因缘,令诸男子受黄门身。何等为四?

一者、残害他形乃至畜生;二者、于持戒沙门瞋笑、谤毁;三者、情多贪欲,故心犯戒;四者、亲犯戒人,复劝他犯。

若有男子先行此事,后起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斯报,常作丈夫,诸根具足。

2.弥勒!有四种业,能令丈夫受二形身,一切人中最为其下。何等为四?一者、于尊敬所而有烝秽;二者、于男子身非处染着;

三者、即于自己而行欲事;四者、詃卖女色而与他人。

若有众生曾行此事,深自咎责,悔先所犯,起净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此身。

3.弥勒!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何等为四?

一者、或嫌或戏,谤毁于人;二者、乐作女人,衣服庄饰;三者、于亲族女行淫秽事;四者、实无胜德,妄受其礼。

以此因缘,令诸丈夫起于如是别异烦恼。若悔先犯,更不造新,心生信乐,作佛形像,其罪既灭,此心亦息。

4.弥勒!有五种悭,能坏众生。何等为五?

一者、悭惜所住邻邑,由此当于旷野中生;

二者、悭惜所居宅宇,当作蛊身,恒居粪秽;

三者、悭惜端正好色,当感丑恶、不如意形;

四者、悭惜所有资财,当受贫穷、衣食乏少;

五者、悭惜所知之法,当有顽钝畜生等报。

若悔己先业,造佛尊仪,则永离悭心,无前所受。

5.弥勒!复有五缘令诸众生生边夷之处及无佛法时。何者为五?

一者、于三宝良田不生净信;二者、背实亏理,妄行教诫;

三者、不如理实而有教授;四者、破和合僧,令成二部;

五者、极少乃至破二比丘,令不和合。

若永断斯业,造佛形像,则常遇佛兴,恒闻法要。

弥勒!众生复有五种因缘,常被于人之所厌逐,乃至至亲亦不喜见。云何为五?

一者、两舌;二者、恶口;

三者、多诤;四者、多瞋;

五者、巧说相似之言,以行诽谤。

后若发心造佛形像,悔先恶业,誓不重作,其所作罪并得除灭,为一切人之所爱敬。何以故?

诸佛有无量无边胜福德故、无量无边大智慧故、无量无边三昧解脱等、种种希有功德法故。」

◎《诸德福田经》辑要

1.佛告天帝!「众僧之中,有五净德,名曰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何谓为五?

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

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躯命,遵众善故;

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为良为美,为无早丧,供之得福,难为喻矣!」

2.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

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

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

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

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

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

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上一篇:我班入场解说词下一篇: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