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悔恨散文

2024-06-06

时光里的悔恨散文(通用10篇)

时光里的悔恨散文 篇1

书里的时光散文

求学这些年,藏书累累,久别而归,书架上落满尘埃,漫步走过一册册久摆未曾翻动的书本,指尖拨过,染一指灰渍,有些光阴藏在书里早已淡忘,有些梦想藏在书里早已不曾沾染。还记得初读《少年中国说》,至今只记得一句‘前程似海,来日方长’,当真来日方长吗?

抽出左手那边的一本字帖,有段日子痴迷书法,整日想着那些柔软的笔触在纸上婉转曲折,构成一幅幅刚柔并济的书法作品,行书飘逸,如清风拂柳;楷书端正,似高山矗立;草书张狂,若浪淘无羁。字帖毛笔买了一大堆,自学自练了一段日子,最终不是学有所成,而是被另一种痴迷取代,将这些过时的琐碎束之高阁。年少的时光总是过一天多似一天,像一本新书刚刚打开,由浅入深,新的东西跃然入目;老年的时光却过一天少一天,书页的翻动行将就止,结局如何并不重要,读完一本好书的怅然若失是摆脱不了的,少时我们追赶着时光长大,年老时我们拖拽着时光流年挽留,人生大致如此。

右手边是一本乐谱,那时苦苦哀求父亲花重金买了一把木吉他,盼着指尖的转轴拨弦能奏出心悦的乐曲,听歌之余想着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那时的梦里留有一片天地,少年抚着吉他就着月光孤零零地弹奏自己琐碎的心事,想是因为白天听了瞎子阿炳的故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为何每一个人年少时在父母的关爱下总有一个‘遗世独立’的梦呢?觉得那样很酷,可能是拥有便不懂得珍惜吧,如今却越来越害怕孤独。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到父辈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感觉到死亡的遥远,像大海远处的一座高山,我们站在山后,固然能听到骇浪涛涛,视线却被遮挡,窥不到死亡的真容。如今对生命终点的恐惧每日渐增,俗世俗人,自然参不破生死;爷爷奶奶去世后,想到父亲面前障目的高山已然倒塌,今年过年回家发现许久未见的父母好像一下老了许多,暗暗不安、心疼。

抚摸我的旧吉他,我终究还是没有学成。那时没有耐心,新的事物如泉涌,如狂风扑面而来,我怎可规矩地停留在原地,素描手册埋在书架底层落满灰尘,四大名著摆在高处不曾翻动几页,一大套史书就在眼前,那时什么都想学,想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前总以为自己独一无二,世界绕着自己在转,后来才知道自己终究要做社会机器里的一个小零件,时光波涛里的一滴水珠,宇宙星空里的一粒尘埃。唯独面前的这个书架上记录的光阴属于自己,却也同大多数人相似。每个人总有几册买来未曾细翻的书本,几场想做却不能实现的.梦想。

不曾记起的真实,仿佛停靠在我身后某一站的列车,我并不曾随它远去,它亦带不给我别样的风景。生命中的一次次错过,仿似这一张张列车,纵横驰骋,分道扬镳;它们与我的生命轨迹渐行渐远,我在正坐的这辆车中思索着得与失。时常勾起心底对生命终点的恐惧,伴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渐渐懂得了成人世界里,那些说不出又挣不脱的道理。

一生只做一件事方似水滴石穿那般稳妥。

时光里的父亲的散文 篇2

他坐在床边,静静地等着家人把饭菜盛好递给他。一碗米饭,一碗菜。他已是耄耋之年。

几十年来,每天三餐饮食极具规律,早餐三十年不变。牛奶泡饭加一个鸡蛋,鸡蛋是打在牛奶里和着泡饭吃。有一次女儿悄悄地跟我说:外公的牛奶泡饭怎么能吃下呀,甜甜的难吃死了!

我们吃好了,父亲还在一边看着电视,一边用残齿慢慢咀嚼着饭菜。我们不急,看电视陪着他,等着他慢慢吞咽。这个时候,我很恍惚,那么强大的父亲,竟然脆弱得像孩子。喜欢与他们共餐的安闲时光,父母亲虽然年纪大了,但食欲正常,看见他们吃得下,就开心得不得了。耳边响起那句广告词:“妈妈最开心的事,就是看见孩子大口大口地吃饭。”心中一软,眼里一酸。

姐姐每天细心调理着他们的饮食,为迎合他们的口味,她为每一道菜肴煞费苦心,味道要清淡,荤素要搭配,肉要烧烂,否则父亲拒绝下咽。

有一次母亲病了,姐姐在医院里陪护,由我暂时照料父亲。按照姐姐的吩咐,做一荤两素一汤。做菜对我来说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等父亲吃饭时,他挑出了许多问题,米饭不够软,青菜咸了,肉没烧透,汤里的鸡精搁多了。这时候,父亲像个挑食的孩子。吃惯了姐姐做的饭菜,换了口味他一下子不适应。委屈之余,我又庆幸,他能分辨出我与姐姐做出来的菜肴味道不同,说明味蕾识别能力没有衰退。姐姐哄着他,慢慢的不知不觉也吃了许多。边吃还边数落我,菜没有姐姐做的好。我小鸡啄米似的.点着头,并大声地回应着,我记下了,下次注意啊!

老小老小,父亲平常的一些举动颇似孩童,吃饭要哄,穿衣要哄。还爱较真小事,耍小性子。我们知道,当这些幼稚的举动出现时,父亲在慢慢地变老,老到只知道温饱。时光在几十年后轮回,看他们多吃点,欣喜得眉开眼笑。许多年前,父母也是这般地看着我们,多吃一口,如同拾到宝贝。

小城里的旧时光散文 篇3

那个时候,我们的城市很小,就像内蒙古高原上的一粒沙,静静地晒在阳光底下。

一座小小城市,只有三条街道,方圆不过几十里,骑上自行车,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从城南到城北,将小城逛遍。街道不宽,两边的房屋,一律青砖砌墙,青瓦扣顶。房顶有高高的斗拱,房脊的两侧常常镶着砖刻的兽或者鸟,显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多的房子还会探出长长的屋檐,虽然不是什么恢弘的建筑,却也有一种斗拱飞檐的气势。街道两边的房屋很整齐,都用高高的墙围着。院墙也是清一色的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墙上还戴上“帽子”。顺着街道看过去,古朴典雅,像舞台上的布景,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

街道很整洁,行人不多,车辆更少,见不到摩托车,偶有人骑自行车从身边经过,感觉那是一种很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足以令人羡慕。地处塞外,交通不是很便利,虽然大小算是一座城市,但仍然显得很闭塞,几十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建筑老了,街道逐渐有了沧桑古老的意韵。这里的人,居住了几十年或者几代,已经熟悉了整个小城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就像熟悉自己手掌心里的纹路。这里的人和这座塞外小城,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在这蒙古高原上,繁衍生息,经历沧桑。

一座坐落在蒙古高原上的小城,好像不曾受到草原文化的熏陶,房舍建筑,街道布局,典型中原文化的风貌。行走在小城里的街道上,觉不出自己就行走在塞外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边缘,虽然城外的山野里到处是成群的牛羊,虽然不时有蒙古牧民牵着骆驼进出小城,感觉城里的气息还是中原的。杨柳依依的时候,断断续续的羌笛声,从城外传来,冲淡了从那些雕镂的窗子传出的圆润的京剧唱腔,才恍惚觉得,这是塞外的小城,这里的土地,与那辽阔的草原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这里离北京不远,离草原更近,应该是多种文化交汇之地。

城市的东边,是一座通体赤褐色的大山,当地人叫做“红山”,是小城的象征。小城因此而命名为“赤峰”。后来,在这一地区发掘出来的史前文化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这座塞外小城,也因此名扬海内外。据史料记载,“红山文化”所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的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的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660--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3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等,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城市的南边,也有一座山,相比红山而言,就普通多了。算不上雄伟,却也连绵不断,多土,少山石,因此生长有许多树木。现在已经被开辟为生态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去处。那条著名的西拉木伦河从城西逶迤而来,沿着城市的北边缓缓流过,在红山脚下与北边过来的阴河相交汇,形成一条更大的河流,叫做“老哈河”,从红山脚下出发,滚滚东去。流向了辽阔的辽沈大地。

两条河流从蒙古高原而来,带着历史的沧桑,带着草原风情,在红山脚下交汇。千百年来,日夜不息地流淌,孕育了这座塞外小城,也孕育了悠久的红山文化。

在我的记忆中,小城就是一幅老照片,古色古香的建筑,古色古香的人,生活在旧时光里,过一种与世无争的悠闲日子。

小城里的日子好像永远那么宁静,悠闲。就像西拉木伦河的流水,每天都潺潺流动,却从来没有掀起过什么大风大浪。

三条街由北向南依次排开,最北边的,靠着西拉木伦河,人们叫它“头道街”。是小城里最古老的的街道,街道上标志性建筑是一座清真寺。也是青砖青瓦,高高的围墙,高高的台阶,整日里紧闭的大门,给人一种很神秘、很神圣的感觉。街上居住的大多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男人们头戴白色小帽,颇具明显的标志,来来往往,寒暄致意。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社交圈子,与汉人交往不是很密切,更不允许与汉族通婚,所以,感觉这是一个很神秘的民族。每到春节,这条街就不如其他地方热闹,虽然他们也燃放烟花鞭炮,但家家户户大门口缺少了红红的春联,就缺少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大桥头是一个农贸市场,因为紧靠桥头,城外的农民过河就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城里的人也可以不用出城,就可以买到所需的农产品。因此,这里算是一个很繁华的场所了。每天大清早,城外的农民就会肩挑背抗,条件好的,就会赶着马车,将自家的农产品送到市场叫卖。大桥上、通往农村的路上很热闹,熙熙攘攘的行人,鸡飞狗跳的喧闹,与城里的安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是每天上午城市节奏最快的地方。一个上午,进城的农民把货物卖出去,多多少少都有了些收人。农民们就草草吃过午饭,有的`踏上归程,有的则消散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小城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城市的中心是三道街中段,有一家三层的百货大楼,是全市最高也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买比较贵重的商品,无论是城里的人,还是城外的人都一定会到这里来。在百货大楼不远处,耸立着一座高高的铁塔,当地人称它为“望火楼”,应该比城东的红山还要高。据说这座望火楼是伪满时期日本人修建的,铁塔的顶部修有观测点,是用来观察t望的,日本人自然是用作军事目的。解放以后,就改做消防队用来观察火警的哨所。离铁塔不远处有一排平房,是消防车的车库,现在已经改建为商铺,还是老样子,估计是为了增加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吧。

小城不够繁华,不够活跃,但小城自有小城的妙处。城里城外的人都过着简单宁静的生活,没有过多的需求与奢望,所以,小城里的商铺很少,每条街不过三两家,大都开在街道的交叉处或中心地段。街道两旁几乎都是一水的青砖围墙,在那些古朴的围墙上,极有规律地开着一个个大门口。差不多一样的门楼,每个门楼的两边,不是建有简单的拴马桩,就是建有青石雕刻的石头狮子,守护着这些古朴而安静的门户。门楼间两扇大门,大都漆成黑色,呈现庄严肃穆的色彩。两侧的人行道上,都栽种着排排的行道树。每条街栽种一个树种,有梧桐、槐树,柳树等等。这些树木年头都不短,年轮里记载着小城的故事。每到夏季,苍翠的树木就洒下一片浓荫,三三两两的行人,悠闲地行走在绿荫青砖间,行走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最美的当属秋季来临,树叶泛黄的时节。那一排一排高高矮矮,疏疏密密的行道树,被塞外的风霜过早地染黄了,在灰色调的底色上,涂抹上了明亮的笔触。夜里一阵秋风,早晨起来,就看见青色的房顶,院子里青砖漫地的地面,大街那长长的街道,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树叶稀稀落落地铺满了一地,深绿浅黄,形状不一,疏密有致,那是秋风在作画。有三三两两早起的行人,踏在刚刚飘落的树叶上,发出轻柔细微的声响。

小城越发显得安详、宁静了。

小城就在这样奇妙的声音里张开惺忪的睡眼,慢慢醒来。

我们一家就居住在三道街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里,院子里有几间正房,左右各有一排厢房,住着四五户人家。我们住在正房西边的两间,另外一家住在东边的两间。正房有长长的屋檐,高高的台阶,台阶下面是青色方砖铺地。每一排的屋子前面都栽有很多的花草树木,每到夏季,小院子里姹紫嫣红,浓荫匝地,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的乐园。那个时候,每家几乎都有四五个孩子,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一块上学,一块玩耍。谁家的生活都不太宽裕,如果谁家改善生活了,那一定是全院子里孩子们的节日,大人们会把各家的孩子叫到一起,把好吃的全拿出来,让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好好吃上一顿。虽然那个时候的生活远比现在困难得多,艰辛得多,但人们的友善、友爱却远胜于现在。孩子们你尊我让,不争不抢,不会因为好东西是我家或者是他家的就不愿意与别人共享,那种互助友爱是极其自然的,是发自内心的,是那种淳朴民风熏陶的结果。每当回忆起这些,看看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免不了感叹,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城市虽然很小,但因为所处的位置重要,这座不起眼的小城,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赤峰市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以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新时期时代,繁衍生息在这一带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山文化”,是“天下第一龙”--玉龙的故乡,是辽朝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是的,这里正是塞外与中原相连接的重镇,是历朝历代塞外少数民族向中原进军的跳板。据历史记载,赤峰地区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行政区划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战国初期,全境属东胡。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时期分别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辽时,契丹族建立了强大的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如今在小城的周边,还会不时发现历史上某个少数民族遗留下的遗迹,似乎在提醒小城的人们,这里有过曾经的辉煌,草原民族曾经从这里走向中原大地,建立过中国历史上两个极为显赫的王朝――元朝与清朝。

建国以后,这座小城因为地理的原因,曾几次变更行政区划,最初,因为与河北相邻,就划归为热河省管辖,1969年,划归辽宁省,后来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一直到现在。一座小小的塞外小城,历经岁月沧桑,在塞外这块土地上几经归属,几番波折,一直难以改变的是那种古朴与安静。

小城里的人代代相承,繁衍生息,有人从这里走出去,有人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出去、归来的人,都怀有共同的情感,就是对一座小城的不舍。

清茶里的丰饶时光的散文 篇4

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射到身上暖暖的。透过了阳光的手,变得绯红。手边有一杯刚刚泡开的铁观音,味道很浓烈,茶叶从杯子里溢出。扑鼻的茶香,就这样扎实地铺陈在我日常生活的节奏里。

看着杯子的茶叶,由原来的黄色到现在的泡不出颜色来,才发现我该换一杯了,茶可以换,但是我们的人生却不可以,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

我的年龄慢慢逼近四十,是急转弯,是阴险的提示。因了常年写作的关系,夜里躺下后辗转反侧,与睡梦如隔着千山万水。为了卧榻的安眠,我遍搜奇方勇于尝试。

小米粥、热牛奶、薰衣草,这些传闻中的催眠良药大都浪得虚名。不知翻过多少次身,在绝望几乎要淹没我时,还有最后一招,就是起来垂青一下那些茶。

“寒夜客来茶当酒”,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温暖,欢喜。茶的气质,跟万籁皆寂的夜晚契合。这些名山秀水间的灵物,经过杀青和炒揉,褪尽水分和颜色,安详地沉睡过去。如闺中的怀春少女,斜倚在绣楼的栏杆上,在冬日寒鸦的叫声中,期盼着,春风早日拨弄起妆台的环佩。眺望远处山野,马蹄达达,美目佳人翩翩而来。

水是茶的魔法师,冲茶是悄声唤醒那些睡去的青芽嫩叶。我着迷的,是过程的繁琐和仪式般的庄严。清水净手,调匀气息,一招一式地冲泡,心平气和地观赏。大凡名茶,都有一套既定的冲泡程序。每个步骤都有典雅的命名,合起来就是系统的表演。在渴望成眠的夜晚,品茶是次要的。而泡茶、赏茶,本身就是一门自足的艺术,是形而上的,文学性的。

又是一个空气湿润的夜晚,雨意氤氲,我拿出一盒绿阴阴的碧螺春。绿茶如诗,令人联想到春日、细雨和少女。绿茶中的碧螺春,是诗中有画,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配了一首清丽的五绝。

铁观音产自闽南安溪的茶山,出身好,名字美,得天独厚。茶叶未着水的`颜色,就已青翠欲滴,极易让人一见钟情。形状上,像粒粒青螺,比起尖削的龙井,更有几分温婉的韵味。碧螺春的妙处,除了奇香和翠色,它在水中的姿态也尤为飘逸。这样秀气娇嫩的茶,禁不起沸腾的水和有盖子的壶。一不小心把她捂黄了、焖熟了,可不大煞风景?取细高透明的玻璃杯,放小半杯水。投茶下去,杯底就渐渐晕开了一层****。第一遍洗茶,为其洗去风尘,手上的动作要轻巧敏捷。第二遍落水高冲,卷曲的碧螺舒展成绿色的云片,在杯中回旋飘摇。碧螺春是初谙风情的小姑娘,妩媚是有的,只是媚得羞怯。

茶需品静,香能通灵。蓬勃的能量注入身体,我像渴望成仙的林中精灵,贪婪地吐纳天地灵气。我采用腹式呼吸,气息在经络里蜿蜒流走畅行无阻。血液潺潺流动,澄澈如深山古柏下的一脉清泉。浊气散尽,胸膛敞开,原先略显迟滞的血脉全通了。

铁观音带给人的遐想,有闽南的山水,露湿的茶园,背着茶篓的乡间少女。迷蒙而悠远的意境中,倦意袭来,就此睡下了。这样的夜晚,总是苦涩中带点朦胧的诗意,枯荷听雨的调调。

日子趋向安稳,工作业已理顺,生活因妥协和怯懦而变得更舒适。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姗姗到来,又悄然流逝。兴奋和满足少了,不知道想追求什么,也不知道有什么东西被消耗掉了。我用那些名作家们的经历来安慰自己。因《牛虻》一书蜚声全球的埃塞尔·伏尼契,在英美读者中少人问津,但她娴静外表下澎湃的激情,却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找到了知音;直到垂暮之年,她才知道自己的书在俄罗斯受到如此膜拜,甚至被奉为自由的旗帜。美国小说家福克纳在成名前经常遭遇退稿的尴尬,而视写作为第一生命的他屡退屡投,终于成为一代小说宗师。还有土耳其“小说巨擘”帕慕克,出身建筑家庭的他从小就做着“作家梦”,但其想法遭到整个家族的讥笑与抵触,帕作家却凭着7年的毅力坚持写就《我的名字叫红》,一炮打响全球文学界。想想他们,反观自己,不也正踟蹰在文学苦行僧的狭道上?

好在总有一些好东西,会继续丰饶着我的生活。茶的奇妙,在于到了一定年纪,方能抛却成见,懂得欣赏。家里的冰箱有大半空间用来存放茶叶,很多朋友以此为铁证,取笑我的小布尔乔亚心态。其实,我不买华丽的昂贵品牌,不看欧洲文艺片,不向往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对在咖啡吧中浪费光阴的人侧目而视,确乎不是小资的做派。茶的广袤和深邃,极易让人痴痴迷迷。《洛阳伽蓝记》里说,闽人做了鬼,都离不开茶。喝茶于我,着实是个像样的嗜好。

茶和我生活的小城市,有一种天然而隐秘的联系。“茶”这个字本来没有,陆羽把苦荼的“荼”减去一笔,才有了它。和茶香四溢的苏州、泉州比起来,自己所处的宁德市是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喜欢尖锐而冲动的工业味道;又像尚未识途的马驹,不知哪条路通向茶道智慧的彼岸。

古老的茶香,并未浸润透小城市的市井。

在宁德城里,老城区的茶馆,多是小门脸,旧家具,温文尔雅地坐落在小巷里,像隐居的高人,要用心去寻访。茶室里头,光线柔和,动静相宜。气氛上,是无为的,散逸的。几个老人闲坐一隅,作为优越尊贵的熟客,有了自己固定的位置。他们眼神清朗,一脸的受用。一看就是喝了半世的茶,也弄懂了茶。而在新城区,被命名为“会所”的新式茶馆则张扬、摩登、抢镜,一幅受不了冷落的样子。它们开在熙攘的闹市,也去大型购物中心里凑热闹,和星巴克咖啡比邻而居。设计布置上,照例有博古架、罗汉床,朴拙的藤木圈椅,强调品位的软装饰,塑料绿萝搭起的户外雅座。常见的客人,是富态的中年男女。聚在一起斗地主,杯子随意地放在桌角,茶早就凉了。隔间里,人影绰绰,看不真切,只传出响亮的洗牌声。在清雅古典的环境中,扑克、麻将是重点,换名片建关系是关键。偶有两三个带眼镜的人,一壶茗茶相伴,互相引为知己,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低语。身处其间,怕也乱了品饮的心境。茶是陪衬应景的路人甲乙,“茶社会所”也只是搭起一座交际嬉游的戏台。

当月光照进我的书房,我一边喝着清茶,一边向往着北宋女词人李清照与她丈夫赵明诚的茶意生活:那是一个有月的晚上,“归来堂”里一对小夫妇,正在月光下品茗。女的才华横溢,每沏一杯都要作词一阕,男的博学多才,每听一阕都要回应一首。茶杯面前是泛着油墨清芬的诗卷,那是一对多么和睦的夫妻啊,以茶打赌猜书,品茶吟诗作对,尽管第二天他们身边又会有成堆的琐事,茶的香味留在味蕾,就要为生存作艰苦的斗争。茶淡了又沏,诗却越吟越多,也越吟越好,留在了历史中。

诚然,即使是才情高妙的人也得为生计奔走。忙忙碌碌,生活就七个字,茶占一位,文学也本就是生活,有茶的一味。平淡也好,高雅也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从那瓷质茶器里流溢出的享受正是喧嚣背后仅剩的一方净土。

想来,人总要学会长大和成熟,就像茶一样,绽放自己美丽的一生,然后沉淀下精华。人生的路很长,长到我们不知道它何时才是尽头,但是它也很短,死亡就是一瞬间的事,没有冗长的等待,没有无尽的痛苦,更没有扰心的牵挂,就那样放手。

沉淀在岁月里的时光的散文 篇5

晨起

太阳的第一道光芒照进窗户时,有些睡眼朦胧,迷迷糊糊拿起手机一看,才五点钟,就又迷起了眼睛。一个粉雕玉琢的小人儿,嘟起了花骨朵一样的嘴,亲吻了我一下。确实是花骨朵一样的嘴,和刚准备开时的花朵是一样样的粉嫩。他有一双清澈黑亮的眼睛,一切世俗都和他无关,醒来已是六点过了。

晨起是泛懒的时候,左翻一次不想起,右翻一次不想动,懒意从四肢流转至百骸,眼睛都不想和阳光对视,怨它太勤快。

晨起的翻身比半夜的翻身懒散的多,不用担心睡不着,一个小迷糊,完了,睡过去了,再醒来就和时间开始打战,急急忙忙的穿衣服,匆匆忙忙的洗簌,饭也不吃,提了包就走,推起车子才知钥匙没拿。就这样一半懒散一半匆忙,一半惬意一半焦急,都怨自己,跟时间作对。

午后

夏日的午后最是灿烂,小睡一会后,开始和阳光亲密接触,炙热的浪一波一波涌向全身,就算你戴着遮阳帽,穿着防晒衣,你也会成为一个小火球,眨巴眨巴眼睛都和悟空一样,火眼金睛啊!相信流淌在周身的`血液也会冒着泡泡,就和锅里快沸腾的水一样,在马路上烙一扒饼,肯定熟。

今年的知了少,偶尔才能听到几声鸣叫,什么东西也是该来的时候就来,该去的时候就去,人就不觉得奇怪,这不,我就生怕听不到了知了的咩呜咩呜,怕把这一物种灭绝了。

黄昏

懒媳妇儿黄昏忙,老人留下的话总没错,下班回家路上就是花钱,买吃的、用的,还有零嘴。回家以后换下身上出去见人的长裙子,穿上了短裤衩,就开始收拾里外,院子里的花呀、菜呀经过一天的暴晒也蔫了,那条小狗撵在脚后哼唧。邻居领着小孩串门来了,赶紧的给小孩找个好吃的。大人呢,则和我拉着家常:该种白菜了,快买籽吧!

买呗!买也得明儿吧!先祭五脏庙咯!民以食为天,孔子说的食色性也,还是吃在最前面,红的西红柿,绿的黄瓜豆角,紫的茄子,米呀面呀?孩子说面,然后要蛋炒,好吧,你是老大,听你的。做出来真是活色生香,呀!用错词了,是色香味俱佳。这是我得瑟呢,孩子说好吃,得了,这顿饭又值了。

电视

这电视吧,只有在一切都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看,连续剧让人等的焦急,不如看电影,现在这电视的主动权在我手里,不怕有人和我抢台,以前吧,总因为看电视吵,吵什么?不一致呗!孩子要看爱情片,他爸要看战斗片,俺呢!假装有思想,想看意味深长片,俺只是想想而已,争不过就躲一边看书。

现在好啊,孩子电脑,他爸倒班,有时在也会出去和婆姨汉子们道歇。俺是卖油佬独占花魁,俺看新闻,看电影,俺一台一台的换着看,没人拦着,俺真切的感到了自由的可贵,俺还可以拿起针,十字绣哦,家和富贵牡丹图。

手机

手机这东西,不好,真的不好,有点控制不住想打开,腾讯新闻天天有,今天抓了部长,明天局长也完了,动不动就几个亿的就整出来了,特别是看到我们国家的国防力量的强大,我们的习总大刀阔斧的反腐倡廉,真是振奋人心,这一振奋吧,流量飕飕的飞串,真是有点心疼,又有点忍不住。人啊,就是这么矛盾的活着。

爱情散文:时光里的木槿花 篇6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天他们回来时的情景,不得不用壮观来形容,全民出动呀,都跑来看热闹。只见永水叔一手提一个包,后面跟着一个姑娘,便是永水婶了。细细白白的,乌黑的发,蝴蝶形的紫发卡在她的头上翻飞。永水叔笑盈盈的向大家一一介绍,她似乎也不怯生,扑闪着大眼睛,左一个大娘,右一个婶子地喊着。

我们一群孩子闹哄哄地簇拥着他们,永水婶也不烦,温柔地俯下身摸摸我们的头,从随身跨着的小包里掏出一把糖分给我们吃。

后来才发现,永水叔的腿跛了。听大人们讲,那是为了救永水婶。那天,永水叔从干活的工地早早地下了工,去城里逛了逛。回来的时候已是晚上了,路过一个巷口时,却看见几个歹徒正在抢一个姑娘的包。他本能地跑过去与歹徒搏斗,包抢回来了,可是腿却被打折了。意外的是竟赢得了姑娘的芳心。

随着永水婶到来的还有木槿花,这在我们那里也是没有的。而在永水婶的家乡,街头路边到处是木槿。她来了没多久,便托人从南方的家乡捎来了木槿的青枝,插在院子里。大人们纷纷议论,都认为那青枝绝不会开出花来。就像他们不看好永水叔和永水婶的前途一样。我不管这些,我感兴趣的是,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花呢?永水婶的名字里也带了一个槿字,不免对它有了几分遐想。

第二年,永水叔家的泥巴小院里奇迹般地开满了花,洁白的、淡紫的,绚烂美丽。我们小孩子常常爱去他们家玩,看那盛放的`木槿花。永水婶有一双巧手,摘下几朵花,和在面粉鸡蛋里,给我们做一种好吃的甜点。有时候,永水叔摘一些木槿叶揉出汁液,温柔地给永水婶洗发。有时候,永水叔在院子里做些农活,永水婶就坐在花树下绣大朵的木槿花。日子如水般细细地流下去,安稳静好。

农闲时,永水叔去工地上打工,永水婶在家照顾婆婆。他们的日子渐渐地好起来了。

然而,好景不长,永水叔在工地上出事了,一个水泥板掉下来,砸在了他的身上。那段时间,永水婶一句话也不说,静静地坐在木槿花树下,一针一线地仔细绣着绢布上的木槿花。

有热心的人劝她离开,她坚定地说,不,我要陪着他,守着我们的家。

以后的日子,永水婶靠一双巧手,做些甜点,做些绣品,再拿到镇上去卖,坚定地把一个残破不全的家撑了下去。

不多久,父亲被调去城里工作,我们就搬走了。

种在时光里的向日葵散文 篇7

夏日的下午2点钟左右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候,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进入7月以来,气温不断攀升,没有凉风,只有高温伴着炽热的阳光。因为工作时间的约束,我不得不头顶烈日,骑上车踏上上班的路途。只觉迎面扑来一股股热风,让我感受着夏日的火辣。

路两边的苗儿草儿耷拉着脑袋,它们也难耐炎热的酷暑。唯有那鸣蝉在枝头吱吱的鸣叫,似乎不知夏日的酷燥。每天,我总要经过好几块葵花地。宽大的叶子上不声不响地长出一个个黄黄圆圆的花盘,在微风的吹拂下舞动、摇曳,泛起朵朵金色的浪花,仿佛一幅淡淡的水墨画。骄阳下成片怒放的向日葵高昂着头,绽放出生命的力量。不由让我豁然开朗了。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朵朵葵花镶嵌其中,唯有它们不畏惧骄阳的炙烤,一脸的灿烂、一脸的微笑。它们的目光追赶着炎炎的夏日,灵活的脖子随太阳旋转,只瞅的太阳含羞地隐身退去,才在凉风的抚慰下回归田野。

每天下午下班归来,我总要置身葵花海中,逗留片刻愉悦一下身心,感受葵花的魅力。我微俯身躯,轻轻地捧起葵花,一股淡淡地芳香拂面而来,顿觉神清气爽。睹物思人,一朵朵葵花转化成了一个个孩子的可爱笑脸,似如一个个可爱乖巧的娃儿载歌载舞。你听,他们发出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正如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一段描述:“向日葵葵盘,就像一座精美绝伦的音乐大厅,那一粒粒粉黄的花蕊,宛如一个个座位。太阳一出来,整个音乐厅里就会上演辉煌壮丽的阳光交响乐。”静静地聆听一朵朵向日葵花开,就像在聆听一首辉煌的音乐,那是怎样的一种美轮美奂呢?我陶醉了。

向日葵又叫朝阳花,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望日莲,因花朵常朝着太阳回绕而得名。向日葵在我们家乡大多种两样:一种是籽粒小、个子低矮的油葵,每年选择好了生长期,能收获两茬,主要用来榨食油,含油量极高,味香可口,成为烹饪中最健康的油类选择,做出来的菜肴香味浓厚。一种是可以与房屋试比高的大籽向日葵,收获后,即可榨油的同时,还可以做色香味俱全的五香瓜子,嗑上一把,满嘴香,逢年过节、结婚宴请的必备食品。

时光里的悔恨散文 篇8

曾经的我们年少轻狂,曾经的我们抱着梦想,曾经的我们豪气冲天,曾经的我们也失败过……那些心情在时光的流逝中已经难辨悲喜,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好在有你们大家为我们自己记住曾经的自己如何疯狂过。嘿,老三班的同学们你们还好吗?

紫陌红尘相逢只因“缘”。佛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们身处各地,却因一个“缘”字,我们相约在这里。

想起刚开始那腼腆得只知道傻笑的自我介绍,到后来的疯狂嬉闹,我们早忆从羞涩的陌生人蜕变为打得火热的一班挚友。记忆中的我们一起笑过,一起哭过。

我们,曾一起在课堂上奋笔疾书;我们,曾一起在课间嬉笑打闹;我们,曾一起在军训时汗如雨下。曾经的记忆是多么美好。我不敢说那老三班的同学是很团结的,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里面的我们一定会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我们彼此已爱如一家时,无情的“分班”将我们以为可以长久的.同窗情击破。

我们的分别没有煽情凄美的话语,没有左拥右抱,也没有潸潸泪下,只是笑着说有空找你们玩。

真的,友情就你烈酒,年代越久越香,见了面不是陌如路人,而是一个温煦的微笑,你给我一拳我给你一掌,继续嘻嘻哈哈。

不管如今大家身在何处,不管在不在一个班,请记住我们三班曾经那些美好的记忆,忘去那些不快。毕竟,从小三班走到老三班的我们不容易;毕竟,分班后还记得彼此那已是很好的了。

老三班的同学们,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老三班都是勇者,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我承认曾经那么恋旧,因为我所依恋的都是些我认为美好的记忆。长短与否,悲喜与否,请让那些美好的记忆搁浅在时光里,可别让它被无情的岁月冲淡了,让时光替我们记住那些美好的记忆吧!

忆指甲花开时的童年时光

我今天在绿地保洁的时候,又一次看到楼前的草地边上的的一小片指甲花又长高了些,有的还开了一两垛粉红的花,这是小区的住户自己种的,每一次保洁到这片草地,看到这些长者狭长得椭圆形绿叶,亭亭玉立的小苗,我就感到特别亲切,总是多看两眼,仿佛看到了我童年时光里的故乡,故乡的指甲花。

在我家乡的小村里,几乎每家都种指甲花,到了夏天的时候,指甲花开了,村里的妇女和女孩都用指甲花染指甲。把开了花的一株指甲花,拔下来放在水缸后面,等到天黑了,把指甲花洗干净,折断放在碗里加上白矾,用木棒砸碎,用塑料布或是毛桃叶,放一小块砸烂的指甲花包在手指头上,用线绑好,指甲花要正好盖在指甲盖上。在我们那是不染大拇指盖的,说是染了会死大舅的。八个手指头包好以后就不能乱动的,睡觉的时候也不能放屁,放屁就不红了,当然我觉得这是哄小孩玩得,那时的我们都信以为真。包好的手指头在白矾和指甲花的汁叶的浸蚀中有烧烧得感觉,但为美只有忍耐了。到了第二天早晨就可以拆了,拆了包裹,八个红红的指甲盖就漏出来了,有时候会染到旁边的手指头,但过一些时日,皮肤上的红迹就消退了,只有红红的指甲盖,可以红一个夏天,直到的新的指甲盖长长。

记得有一年,我家没有种指甲花,可我想想染指甲,妈妈就把我带到村里的四妈家,四妈把我带进她家的后院,我已进后院的小门,一大片红红火火的指甲花十分旺盛,真好看。我拔了一株就够了,四妈还让我多拔些呢。晚上,妈妈帮我包指甲,十分细心,我让妈妈也染,妈妈说她不染,妈妈好像不是爱美的女人,她整天忙碌着,她的心全在农活和子女的吃穿用上了,她自己永远朴素的像一幅素描画。

在我们村里,我觉得我家隔壁的叫红丽的女孩的指甲盖染的最好最漂亮。她和我的大姐是同学,她的一只腿有些残疾,走路一拐一拐的,可她很坚强,一直坚持上学,和姐姐念到了初三,她的手很白净,因为白净所以显得她的小小的指甲盖红红的,亮亮的。随着日子的流逝,她的新指甲也慢慢长处来,随着她的指甲盖的剪断,她的红指甲也慢慢成了半月形,还是白皙的手指一点点红,很漂亮。到了现在我都忘了她长的模样,但还记得她走路的样子和她红红的指甲盖。

离开了家乡,我是八岁离开家乡的,自此以后我也常见到指甲花,但没再染过,有时也想过染但时过境迁也没有儿时的那份心情了,只有用这浅淡的文字来记下儿时那遥远而美好真实的童年足迹了。

时光不老 我们不散

6月8日,那一年的今日我也曾笔墨如飞,也正如现在这般在纸上写下大串的字,可相比起来,却是不一样的曾经实在考场,如今却是在办公室,是的,一恍,就是很多年的时光,周边已经不再有当时纯纯的笑脸,可是那一年的所有依旧在脑海不散。

同桌的你不再,前排后排不再,前面的黑板不再,不用担心成绩,现在的心情是轻松的吧。可这闷闷的感觉,总让人喘不过气来,这个年纪是还年轻的啊,那些想见的人,想做的事却是不想要再等了,高考过后,高中就成了往事,高中的人,高中的事,现在好像把他们都拽出来。

翻开微信:“亲爱的,好久好久没见了,我们出来聚聚吧。”本该发送的,可是手一缩,又收回来了,朋友圈里总能寻到他们的痕迹,“在外地”“在出差”“在带娃”看样子都挺忙的,其实,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情深的人,心里总会有你的位置,缘浅的人,见了也只是敷衍。

时光里的爱作文 篇9

一捧时光,映出她瘦小的背影,一缕春风,吹散她额前的长发;一纸墨香,留不住他的丝丝关心;一世情怀,念不尽她的良苦用心。她,便是我的母亲。

从小到大,我和母亲的关系并不是那样的亲密。纵使我母亲对我百般的讨好,可不谙事的我却不懂得珍惜,仍处处对母亲发脾气。可她一直无怨无悔,执着等待。

让时光定格在那天,倒春寒的来袭使得原本温暖的气温骤然下降,置于室外的人们不由得瑟瑟发抖。晚上,寒风从昨天未关紧的窗户里钻进我温暖的室内,让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这时,母亲抱着一大摞衣服走了进来,说:“天气变凉了,多加点衣服,这是明天要穿的棉衣,棉裤……”边说着,她又替我关上了窗户,“还有啊,天气这么冷,窗户怎么又忘关了?房间也不收拾……”听着这些烦人的唠叨,一股无名火涌上心头,我朝母亲吼道:“天天都这么唠叨,你烦不烦啊!”母亲突然一下怔住了,眼中有了泪光,一声不吭的离开了。

我呆呆的站在窗边,看见月光平静的如一汪深不可测的湖水,我凝视着那圆圆的月亮,一切深埋于心中的记忆又鲜活起来。六年前的一个月晚,月亮也是那样的又大又圆,一位母亲和小女儿站在月光下,母亲端着一碗深褐色的中药,女儿翘着嘴,又不愿喝药,甚至还置气的将药打翻,深褐色的液体从碗里流到地上。她不知道,这是母亲多么辛苦为她熬的啊!她不知道,这里面有包含了多少的良苦用心啊!母亲的身上早已染上了药香,年轻的面容上多了几分憔悴。可是,母亲也只能笑着对她说:“宝贝儿,只有喝了中药抵抗力才能好啊!”我的再一次拒绝换来了母亲再一次深深地叹息,映在眼中的月光似乎暗淡了许多。

时光打着旋儿流去了。可月光下的故事并没有停止,六年后的我还是再一次伤害了母亲,心中的愧疚不断的蔓延,我含着泪跑到母亲房间,喊了一声:“妈—”,母亲含有泪光的眼睛变弯了,在这一瞬间,我回忆起了自己忽略的无数细节:午夜那杯冷却的结了一层薄膜的牛奶,厨房里热好的饭菜,雨天里放在最显眼地方却忘带的雨伞……这无数的一点一滴交织起来,构成了多么伟大的母爱!我拉着母亲冰凉的手,窗外月光依旧,月光把她眼睛照亮了,母亲又笑了!我的眼里却涌出了泪水,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是那样的真挚,沉淀了岁月的馨香。

那些悄无声息的过往,让我嗅到了一缕药香,感受到了一世真情。我会把青春的棱角深埋,把时光的痕迹掩藏,让我的母亲不再憔悴,让她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记忆里的时光作文 篇10

三年前我们的初遇,隔着几千个日升月落的距离早已显得模糊,但此后的时光却是愈发清晰,身影占据心灵一角,无法遗忘,亦不愿遗忘。

那是细心珍藏着、闪烁光辉的记忆,在小小的校园中我们四十八人一起欢笑、哭泣,一同成长茁壮。尚记得初一年级我们在校园中露营,月光伴随的夜游却因暗处鬼影幢幢而尖声哭泣;尚记得初二年级我们满怀期待前往农场,却在漏着水的帐篷中度过强风暴雨的夜;尚记得初三年级我们一同登上雪山,九公斤的重装没有想像中那般沉甸甸,许是因有你们分担;尚记得我们四十八双手一同打造那艘细长的船,细心打磨、上色,然后划着我们共同的骄傲戏水冬山河;尚记得教室后空白的墙壁被我们涂上一层层色彩,画上雪山、冬山河,那些我们共有的、色彩缤纷的曾经。

如今,早已在钟声彻响中替三年时光画下完美句点,那段共度的时光却依旧于脑海中徘徊不去,令我每每想抛下现在的生活,重回那快乐时光,与那形同家人的四十八人继续开创彼此共同的未来。

可我们已于分岔路口踏上各自选定的道路,如何重回那记忆中的时光?我应做的,只有坚定贯彻自己的选择,不懊悔地走完这条尚不知终点是艰涩苦痛或幸福快乐的道路,因为正是经历了那九年,也正是因为有你们存在,此时的我才会行于这条道路之上。不怕跌倒,因为心中有你们微笑,我将守着记忆中你们的身影,勇往直前。

上一篇:投资学下一篇:不虚此行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