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冬天的散文

2024-09-21

厚重的冬天的散文(共12篇)

厚重的冬天的散文 篇1

谈及冬天,有人愀然,习惯给它扣上“冷酷”、“肃杀”之类的恶语,好像冬天是万劫不复的恶魔。但,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宿命。实际上,虽然春有春的艳丽,夏有夏的繁茂,秋有秋的成熟,殊不知,冬也有冬的特色,那就是——厚重。

冬天,像个沧桑的汉子,历练深远,饱尝了酸甜苦辣,在生活的旅途中经过狂奔或摔打,然后进入平静——平静地反思,平静地谋划,平静地蕴藏,平静地蓄势。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的铺张和开豁,到了冬天就像巨蚌一样一下子合了起来,将所有繁华与精彩包裹其中,蕴藏其中,不显山不露水,不动声色不嚣张,默默地积累,默默地孕育,默默地为季节轮回做着充分准备。

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人们,曾经的经验或教训,已然成为筹划未来宏大方略和目标的瑰宝。蛰伏泥土里的青蛙,将天地之精气带入一场酣睡之中,等到春和景明,它们就以百倍的精神演绎着最伟大的壮举——繁衍生息,传宗接代。在厚厚的似棉被一般白雪覆盖下的小麦、油菜,渐渐地攒足了力量,在为开春抽穗和结籽做足了功课。无数种类的无数颗种子,躺在某个渺小的地方——哪怕只有针尖大的一小块——积蓄和蕴藏着养分和基因,时机一到,便卯足了劲,甚至洪荒之力,为广袤的大地增光添彩,衍生更加浩荡的崭新生命。冬天的雨水,不像其他季节那么轻飘,而是硬实的,更多的变成了厚重的冰雪。“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独特而厚重的素雅,绝对美轮美奂。冰雪沾附在树干上,树干顷刻变粗、变壮,伟岸而庄重。冰雪沾附在树梢上,树梢沉沉的,坠坠的,婉约灵秀,韵致卓然。更多更多的、静如冬日而立的枯枝,是经历了春华秋实后的平静,它们蓄积的力量势不可挡。

厚重的冬,它是酝酿簇新局面的季节。当它停止了脚步的时候,物变了,人变了,事变了,变新了,变美了,变好了。

厚重的冬天的散文 篇2

我和魏丕植教授相交相知二十多年, 我觉得他是一位好老师、好朋友、好领导, 更是一位好学者。

他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 他用二十多年, 以一个诗人的激情、达观、高度概括眼界, 又以一个学者的认真、严谨、严密、严肃、缜密的精神, 沿着中国诗史的足迹, 上下几千年, 寻觅海内外, 神寻名篇大师, 探究灵魂, 研读诗稿, 感悟心志……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对唐诗、宋词、元曲到国内外现代诗各位名家、名诗 (词) 面世之历史的、社会的、学术的背景, 作了深刻、精湛、准确的考证与辨析。这五部书, 对中国诗坛一千多年来, 各个时期的名家大作都作了认真研析, 对五百多位古今中外的诗词名家及大作, 并对其中每位大家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 是非常难得的学术性作品, 又是精致的散文作品。

二十多年了, 他始终站在三尺讲台上, 中学、大学、党校、机关, 从未放弃, 从未停止, 从未间断, 一丝不苟, 对他的学生传道、解惑、讲解……无论地位如何变化, 无论身份如何转换, 无论时间多么忙, 无论课时费多少, 也无论请他的学校大小高低, 他都一视同仁, 一样如故, 这份坚持, 这份坚守, 是何等不易, 何等珍贵呵!

他有着不懈追求的远大抱负。他心中时常装着“生命不止, 成果不息”的概念, 除了这套有影响力的《解读诗词大家》五卷本, 他还创作了许多佳作。如:诗集《爱的哭泣》、《爱之歌》、《我的柔情》、《生命的旋律》、《飞落的枫叶》、《追日云路》、《爱心集》、《燃烧的心灵》, 小说《血沃桑干河》 (上中下) 、《故宫传奇》及《魏丕植文集》 (1-4卷) 等。曾先后在50多种文学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文艺评论600多篇, 在20多所大学学报上发表文艺学术论文30多篇。

四川大学新闻和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曹顺庆教授称魏丕植:“诗词大气磅礴;散文如涓涓山泉水;论文引经据典, 排山倒海, 气壮理通, 豪情干云, 令人折服;演讲如滔滔长江, 滚滚直下, 一泻千里, 声文并茂, 实为一代大家。”我十分赞成这个评价。

他有着不知疲倦的工作态度。他有着繁重的社会工作, 担任不少职务和兼职, 他把时间看得太可贵了, 多少年来, 基本上没有休息日, 下班也在工作和创作, 没有虚度时光, 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术研究和工作上, 记得是1995年秋, 他回老家途经盐亭, 正值县委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当时县委领导请他讲精神文明建设一课, 他连夜备课通霄达旦, 第二天讲得很精彩, 很受欢迎。

因此, 经县委研究决定, 聘请他为县政府顾问。从此, 他心系盐亭, 也为盐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除了经常回县作学术报告、政策辅导报告外, 还为县决策出谋献策, 为县文教事业上下奔波, 先后捐资百多万元现金资助县文化艺术图书出版发行和学校;又筹措资金3000万元, 在县城兴建文同诗书画研究中心, 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利县利民利国的大好事, 这也是我县历史上第一次为本县名人命名, 非国家财政拨款修建的人文历史建筑, 我相信他将对县城文化建设和后世人文发展具有启示录作用。

他是一个情感丰富又十分善良的朋友。据我所知, 他的稿费全都用于帮助、资助、接济亲戚、朋友和贫困孩子上学了。在盐亭, 在南部县, 以至在绵阳和南充, 还有山东和宁夏, 有多少孩子在他的开导帮助下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 有多少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在他的无私奔波下, 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做出成绩的军队干部和地方青年干部也不胜枚举。对家乡、对亲朋、对同事, 他几乎做到有求必应, 一应诺千金。

当然, 魏教授也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 他爱憎分明, 嫉恶如仇, 见不得不平事不公事, 见不得阴险人。也从不怕“恶人”、“小人”、“坏人”、“奸人”, 每每与之狭路相逢, 他会像梁山好汉一样, 大吼一声, 该出手时必出手, 且一出手定是胜券在握或不获胜利, 决不收兵。著名历史学家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天使的呢喃魔鬼的怒吼》, 说他对亲朋, 对好人总是天使般呢喃, 而对恶人和坏人常会发出魔鬼般怒吼, 他的诗词也如此。他从小到大就爱为亲朋和弱者打抱不平, 我们知道的如《乡政府怒批逆媳》、《大迁徙》等不下10个传奇故事, 早已传遍家乡。

厚重的冬天的散文 篇3

一、利用音乐图片导入,让学生直观地欣赏景物

课堂导入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让学生对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兴趣去听课时,那么老师在上课时也会更加有激情。所以,在进行语文课堂导入时,我们就得运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快速带入到课文情景中去。

《济南的冬天》重点写的是济南冬天的景物,那里的冬景美丽如画,美丽的景物往往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所以,在导入本堂课时,老师则可以利用音乐和一些与济南冬天相关的图片进行导入,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欣赏济南冬天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济南的冬天。待学生欣赏完图片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简单地描绘一下济南冬天的特点,这样老师才能知道学生的想法,检验学生观察图片的认真程度。

通过音乐与图片的情景导入法,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济南冬天的美丽,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济南冬天的那种美,这样就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运用这种方式导入课堂,可以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更加容易了。

二、情景朗读,感受文字之美

散文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美,当我们慢慢去品味那些文字时,我们也会发现散文的文字具有很大的能量,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住。所以,在我们进行教学时,我们应该让学生进入到散文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大声地朗读散文,让他们学会欣赏散文独特的美丽。

《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的语言优美。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运用情景教学法,那么学生会更加容易地感受这篇文章的美丽。所以,在我们进行这篇散文的教学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轻轻闭着自己的眼睛,静静地听一下课文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文章的语言美。待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老师可以放一段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陪伴下轻轻地朗读这篇散文,让学生亲身体验文章的语言美。朗读的最后阶段是让学生根据课堂导入时所放映的图片进行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大声地朗读这篇散文。

情景朗读课文,可以将学生带到济南的冬天,让他们根据文字的美丽来感受景物的美丽,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才会更加有感情。所以,情景朗读课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作用。

三、情景式的文本解读,提高课堂质量

解读文本是整个语文教学阶段的重点,老师只有认真解读文本,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文章所传达出的美丽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老师在解读文本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方法,那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所以,当我们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运用情景教学,首先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景当中去,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才会更加灵活。

比如,当我们讲到《济南的冬天》中的山水这一部分时,那么老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法。其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老师展示一幅“阳光下的山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幅图片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一幅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当学生复述完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后,老师可以提问,如:“济南阳光下的小山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在观察完图片后也会很容易地回答出问题。

第二步:老师再次展示“济南薄雪后山景图”,当学生看完图片后,老师再次让学生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接下来,老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济南下雪后小山有什么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很快地了解到济南小雪后小山的特点。

第三步:老师依次展示“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让学生先欣赏图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最后再次向学生提问。

描写冬天景色的散文:济南的冬天 篇4

在著名的连年喷涌的趵突泉和广阔的大明湖之间,有一片安静、古老的街区,街两旁是一溜青砖红瓦白墙、黑木门红对联的四合院,随便一家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一条蜿蜒曲折的曲水河,在这片老街里缓缓地绕着人家的墙根屋角流着。游览和参观这片老街,我喜欢从王府池子开始。

从泉城路进入热闹繁华的芙蓉街,大约走上一百米,便会发现右侧有一个隐蔽的小胡同入口,右拐就走到一条狭窄的小巷。走到这条七拐八拐的小巷尽头,眼前豁然开朗,就能看见一个清澈见底的长方形宽阔池子,这就是王府池子。

它被一群老式房子包围着,有人在里面游泳,也有人用水洗衣服。而不管游泳还是洗衣,池子里的泉水总是那么清,还那么暖,即使在冬天也那么温和。因为池底总有那一股活水,不停地往上冒,冒,冒。在这个长方形池子的西北角,有一个小出口,水就从那儿流出去,形成了一条小河——曲水河,虽说是小河,却只有一米宽,还不如说是小溪。小河里还有翠绿的水草, 我真奇怪,水草怎么那么绿,绿得像翡翠。被水推动着、摇着,休闲地摆动着。曲水河从人家家门口流过小巷间,流过后宰门街,流进曲水亭街,汇成百花洲,最后奔入大明湖。

在王府池子,好像永远都没有冬天似的!那泉水一直冒着热气;那曲水河永远不结冰;那春天柳树姑娘的长辫子在冬天仿佛被施了魔法,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河水里那长长的碧绿水草,在水中倒映着的房前荡漾着。

这样的老街,在这样晴朗的冬天里,你不喜欢去逛逛么?

作者|山东大学二附中九(1) 郑可为

冬天的体会散文 篇5

现在,我不仅不怕过冬天,而且还爱上了冬天。尽管冬天的风仍然有时会像老虎一样喉着,依然是以往那样凛冽,寒彻;可上学的孩子们座在暖融融的校车里,稚嫩的脸上透着童真童趣,眼睛阅读着中国特色一篇篇童话故事;红男绿女小皮靴,羽绒衣,犹如一朵朵鲜花盛开在春天里。尽管雪还是鹅毛般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却让人感觉着深切切、意绵绵,好像有丰富的思绪千丝万缕,禁不住让人想起初中时背诵毛主席的诗词:沁源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愿驰蜡象......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往昔与今朝同一样的冬天,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体会,不一样的感觉;我之所以爱上冬天,由衷要感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幸福生活,住在高楼——天寒地冻,集中供热;出行有车——雪道冰路,安安全全;儿时的穷苦生活的深刻印象,随着幸福指数上升逐渐淡薄;从而也对四季轮回的冬天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体会,新的理解,新的感觉——

冬天的感受(散文) 篇6

蔡亦青

冬天来了,这是千真万确的。

最先发现季节变化的大概是叶子。春天的时候它们伸着懒腰醒来,夏天尽情地在树梢追逐玩耍,秋天抓住枝头荡秋千,冬天的时候就很累了,便渐渐的飘落在地上睡觉了。

随着叶子的消亡,原来热闹的树林慢慢都变得安静了,经常在枝头歌唱的鸟儿消失了,忙忙碌碌的昆虫也都躲到了地下。走在一排排的树中间,感觉不到任何生机。

雪,除了干枯的树枝外剩下的全部都是雪。

满地看去,好像大地盖上了一层雪白的被子,看起来毛茸茸的。轻轻抓起一点放在手心,走几步路后再看早已无影无踪。

雪踩在脚下咯吱咯吱响,像踏过了一些小老鼠,踩过去时吱吱的叫声,就好像不满我的所作所为一样。

真的没有一点活着的生物了吗?

转头,看向雪地的另一旁。猛然发现这里除了自己还有他人。那边,有一些小学生的嬉戏声。

他们看起来快乐极了。有的抓起一些雪在手里揉成雪球,笑着朝对方扔过去;有的几人一起滚起一个大雪球,堆起一个个雪人,然后笑着给他们安上长长的鼻子,黑黑的眼睛;有的躺在雪地上,挥动着双臂假装自己是天使,正在空中快乐的嬉戏。冬天就是这样,虽然会带走那些生机,但同时会提供一些在别的季节无法得到的欢乐。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冬天,因为它是如此独特,如此令人沉醉!

植根于厚重乡土的历史课堂情境 篇7

一轻嗅乡土的芬芳, 进入历史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学习的最大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学, 要让学生真正进入课堂, 淡化历史的“陌生感”, 让学生和历史“零距离”接触, 教师应尽力展现亲切且生动的材料。乡土历史材料都是来自学生的家乡, 家乡的山水草木、风物人情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无限向往。寻着乡土亲切的味道, 学生可以自主地唤起对历史的真实感情, 真正进入历史学习的氛围中。例如:在京杭大运河的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介绍游览常州古运河的经历, 再通过图片、文字资料讲述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 展示古运河的风貌。再如, 在戚继光抗倭的教学中, 以常州名人唐荆川导入, 提问学生对荆川公园、唐荆川抗倭事迹的了解, 再进入教材知识的学习。这样, 可以让学生与历史近距离地接触, 进而主动、积极地去感知和了解历史, 让学生的身心真正进入课堂, 为进一步顺利地展开课堂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触碰乡土的温度, 体验历史情境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热爱家乡的情感是流淌在生命中沸腾的血液, 而乡土的历史在学生们心中亦是温热的。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触碰乡土的温度, 再现历史的画面, 体验历史的情感。例如:在五四运动的教学中, 可出示常州地区学生、商人在五四运动中爱国反帝运动的材料, 并设问:你会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吗?为什么?你会喊什么口号?材料有力的情感铺垫, 教师连续地提问, 学生由衷而感, 有感而发, 表达出一个青年对家乡、对祖国的责任与热爱。再如在教学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一课中, 在讲述全国各阶层众志成城团结抗日的历史史实, 进一步升华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时, 可运用乡土历史——常州地区军民浴血抗日的情况, 让学生更亲切、更真实地体会抗日战争中家乡的抗争、中国的抗争, 并鼓励学生用常州话高呼当时的抗日口号。这样的教学设计调动了学生的语言资源、情感因素, 在历史课堂上实现了时空的跨越, 学生获得的不再是枯燥、单一的知识, 而是真正的有温度、有体验的历史。基于这种情感体验, 教学中对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也自然水到渠成。

三挖掘乡土的厚重, 感悟历史情境

乡土历史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深入挖掘本乡本土的历史遗物和遗迹、历史名胜,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 不但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主动置身于历史情境中, 收获、感悟、升华。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90后”甚至“00后”, 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 虽然这段历史离我们很近, 但他们不一定能感受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变。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 教师可设计活动让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搜集本乡镇 (小区) 六七十年代的日常生活照片与现代居民的衣食住行的资料。通过学生感受自己家乡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来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再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教学中, 提前让学生调查小区居民老、中、青三代的就业经历, 搜集各个时期的流行语并在课堂中交流。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外探究活动, 也是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从课内走向课外, 从学校走向社会, 把课堂上相对抽象的说教, 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 真正地实现进入历史, 在历史中感悟。

综上所述, 乡土资源是有效创设课堂情境的有效途径, 它值得我们一线教师的挖掘、运用。但是, 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时, 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 不能脱离课本, 开发教学资源、开展研究性课题不能浮于表面, 要落到实处。如果把乡土历史和情境创设进行有机整合, 初中历史课堂一定会开出一朵绚丽之花, 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也能真正得以实现。

摘要:充分利用乡土史资源, 积极推进乡土史教学, 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智慧地利用乡土史创设课堂情境, 能营造灵动、有生命力的课堂。二者的结合运用, 将会给初中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资源,历史情境

参考文献

[1]孙衍臣.例谈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价值[J].考试 (教研版) , 2012 (5)

[2]金磊.历史课堂情境导入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以《开辟文明的新航线》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 (10)

一份厚重的奖状 篇8

我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残疾人,矮个子,O形腿。因为这些,经常有人取笑我。

我家住一楼,所以每天下午都能看见有许多小朋友出去玩。一天,我看见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扔沙包,便兴奋地走到他们面前,想和他们一起玩。谁知,那个领头的小男孩轻蔑地看了我一眼不屑地说:“你也想和我们玩?没门!”他边说,边故意用力把我撞倒,然后扯着嗓子喊:“小矮人,小矮人……”最后,他们轰笑着走开了。我伤心地站在那儿只想哭。我明白了,我是一个有残疾的孩子,别人不愿和我做游戏、交朋友。

平常,走在大路上,总有人指指点点地说:“瞧,小矮人。”一天天,这些来自各方面和压力,使我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我变得自卑、少言寡语。

上小学后,每天我早早地到校,因为那时上学的人少,不会有人注意我;上课时,我不敢举手,生怕答错会引来更多的嘲笑;下课了我不敢出去做课间活动,甚不敢出门上厕所。

直到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把我的一篇日记读给同学们听,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多帮助我。

从那以后,同学们慢慢地接近我,主动和我谈话、做游戏;放学后,同学们还争着帮我背书包、处处关心我,照顾我。老师还用张海迪阿姨的故事鼓励我。这一切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我想:我虽然残疾了,但我还能走路,比起张海迪阿姨我要幸运得多了。我一定要学她自强不息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那些关心过、帮助过的我的人。

我战胜了自己,开始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和同学一起在操场上放飞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各科成绩都取得了优秀,参加各级各项竞赛活动的获奖证书也多了起来。我变得越来越自信,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

冬天的散文(推荐) 篇9

四季轮回中,冬天在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仿佛一下子就来到了。多数人是不喜欢冬天吧,它没有春天的溪水潺潺,蜂飞蝶舞;夏天的草木葳蕤,蝉鸣蛙鼓;秋天的硕果累累,枫叶火红。它呈现于人们眼前的是一片萧索、寂寥、毫无生机的景象。大小树木早已在秋风的狂扫下掉光了叶子,光秃的枝干在北风中无助地晃动,枯黄的草匍匐在地上,任凭凛冽的寒风侵袭。在风中无奈又无力的摇曳。溪水失去了往日的波光粼粼,刺骨的西北风今儿刮,明儿刮,后天还刮。北风,零下的低温成了每天天气的主宰。月光虽亮,但也是释放冷冷的清辉。月光下很少有痴情男女相互依偎的风景。出门散步,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刁钻的寒气冷风仿佛无孔不入,人的身体蜷缩着,萎靡不振。取暖成了人们的渴求,对于阳光的念想超过任何时候。各种现代化的取暖设备取代了以前的蜂窝煤球炉或无烟煤块取暖,下一场不大不小的雪,好象才过了一个满足的冬天,即使冷点也快意。孩子们在雪后堆雪人、打雪仗,小脸小手冻得通红也不在意。孩子们盼望下雪,还可在庭院中扫净一块雪,用长绳栓着短木棒支起竹筛,竹筛下撒些稻谷,诱惑雪中饥饿难耐的麻雀来觅食。鲁迅在《故乡》中也有过描写。这种铺鸟的方法在漫长无聊的冬天增添了孩子们的生活色彩。大人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拍摄雪景,或在漫天飞舞的雪中散步追求浪漫的情调。农民渴望下一场大雪,农谚云:“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吗。哪一年冬天如果不下雪,就好象没过冬天似的。因为雪是冬天的标志。

七年前的那个冬天我至今无法释怀。即是大自然的冬天,也是我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的一个苦寒冬天。那一年,我正值壮年,是一所中学的校长,事业也如日中天,在春末夏初之际,随队外出考察在离家千里之外不幸患了一场重病,昏迷四天四夜,医生以精湛的医术把我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醒来后,留下左侧肢体偏瘫的症狀。回家乡在一家三甲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半年,尊医嘱,出院回家继续进行锻炼康复治疗。时间已到了深秋初冬季节。没办法,妻子请假在家陪着我一同锻炼:忘不了,妻子搀扶我在小区外崎岖不平但洒满阳光的的小路上来回锻炼的情景;忘不了第一场雪后,在小区楼下骑三轮车练腿部力量的情景;更忘不了儿子的两位表哥帮我锻炼骑车累得满头大汗的情景。忘不了在寒风低温里我和妻子坚持锻炼引来路人异样目光的心情。我和妻依然昂起头,面带微笑,走我们的路。坚信一定会康复好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科学的锻炼,效果显著,我自己能独立锻炼或做一些事情,妻子去上班,我在家小心的继续进行康复练习,不仅体力上,而且大脑长时间不用导致反应迟钝方面也需练习,比如:读书、上网浏览新闻,练习书法,多找人交流等都是不错的恢复方法。遇到室外低温或雨雪天无法出去锻炼,就在室内进行,看着日历,数着日子,巴不得寒冷的冬天快快过去,温暖的春天早一天来到。就数着日子,默念着“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过去一个九,温暖的春天仿佛更近了,那时,天暖了,手脚不再冰凉,读书、写作就能坐住了,就可到外面锻炼,接触大自然,呼吸清新空气,心中便充满了希望。于是锻炼的劲头更足了。锻炼时,见到以前的老同事,都向我说:你的精神挺好。恢复得不错。我说:一般般,还得继续努力。

是的,我的人生经历如此大的挫折,不能再从事我心爱的教师工作,远离同事和喧嚣,告别亲爱的学生,只能做孤独枯燥的康复锻炼,但我读书、写作、锻炼,每天非常充实快乐。从内心里没有感到一丝一毫的萎靡、颓废、甚至悲观。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对未来充满着美好梦想,总觉得人生有梦不觉寒,有梦就有希望,就有温暖。每天以一个好心情迎接新一天的开始。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和挫折,正如一年四季不能总生活在温暖和鲜花、绿色满眼的春天里,还要经受萧瑟之秋、苦寒之冬、料峭之春,但这毕竟是短暂的,我从来都是怡然面对,没必要灰头土脸,萎靡不振。因为,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会来。

晋南的冬天散文 篇10

我喜欢冬天,尤其是晋南的冬天,因为这里的气温通常在零下十度左右,一般健壮的人有一件毛衣就可在这里过冬,体质更好的只需有保暖衣便可以了。说它冷,也就那么几天,通常在结冰的那几天里,人体的适应期过后,便可倾心享受着冬日里美丽冻人的佳境。你如果去细观察,有穿皮衣的、夹克的。尤其是那些爱美的小姑娘,穿着筒裙,里面只配一条打底裤,还有穿着裤衩的,听说是韩版的,即在外面穿着美化,腿部依旧穿着打底裤,应该是为了线条吧!不然的话,那裤衩的效果就荡然无存了,权且冷不冷只有自知了。我比较传统,非常的看不惯那种穿裤衩的,我觉得裙子或旗袍是中国女性最美的服装,在配上华丽的高领毛衣之类的看起来较为协调点。家人曾买了一件那种穿在外面的裤衩在我眼前溜达,在我百般不情愿的呵斥下送人了。

早市,就是菜市场,应该是冬日里最繁华的地段。各种小吃、汤汤水水的占据在马路两侧,有赶早上班的,上学的,他们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为早市的繁荣增添着笑声。各种的日常家什,这里都有。卖家的精明也体现在这里,能顺着你的神经游走,山西是商人的基地,晋商文化在这里有着他的形态,所以也就不觉为奇了吧!卖豆腐脑的那位老兄还在忙碌着呢?好久都没有到他小摊上吃早饭了,他麻利的操作着他的程序,上饭,抹桌。全是熟人了,好多好多的。说是工矿小区,更像是一个大的部落,村落。只是各自身份的不同,经常出入小区的人谁在意身份呢?知道是这个部落的,会给以微笑,那友善的目光中,给人以冬天般的温暖。

今天是农历十月一,是中国传统中为逝去亲人送寒衣的日子,与清明节、中元节、祭奠先祖的仪式一样,虔诚的下跪,嘴里念叨着……一早出去我便看到了这一幕,基本上全是老年人。也是,好多人就在路边就近点燃着纸张叠制的衣裤,因为距祖上老家太远了,他们多半的不会驾驶汽车,儿女们也都较为忙碌,只能就近来了却怀念之情。那份纠心、凝重,不禁让我热泪盈眶。是啊!亲情的呼唤是最伟大的音质,缅怀先祖曾经给予我们以生命,感恩父母曾经给我们以教导。今天的天空亦阴沉着,或许也是上苍刻意的安排吧!燃烧的冥币漫天飞舞,久久飘荡……

远方的山坡间隐约可看到白色的影迹在移动,好多的,是一个方向的移动。对了,那是羊群,像白云下凡一样,悠哉着、惬意着。什么时候我有了这样的想法,退休后也赶上一群羊,漫步于山丛涧水之间,独享那一份的恬淡。回归于自然,一直是我的梦想,小时候期待着走出农村,现在又想回到农村,人就是这样的矛盾,这样的刁钻。城市化的节奏我已厌倦之极,一直喜欢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忘记年代,忘记朝代,独享着简单原始的生活,与林为伴,与家禽嬉戏。曾给家人提出过这样的想法,但是得到了否定,也就这样了,人生本来就有着缺失。能得到自然会有,无法得到的只能在心境中去中和了。

此时,窗外密实的小雨敲击着大地,路上行人匆匆,没有人顾及头顶的梧桐叶,突然间我突发奇想,梧桐的枯叶是在孕育着来年的茂盛吗?久久的不愿下坠,都说落叶归根是寿终正寝的了。该有一场风了,也许梧桐此刻就有这样的想法,像人生一样,需要助力才能完成所有的计划一样。

自然的课堂 厚重的文化 篇11

其一,追求自然的数学课堂更真实

教学一线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竞赛课、示范课、交流课都很精彩,但其中很多课堂教学,在平时我们是很难模仿的。就拿这些课上那么多精美绝伦的课件和复杂的教具来说,一般教师只能望洋兴叹,如果每节课都这样做,我们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也无法做到。所以,我更希望观摩一些朴实自然而不乏深度的课。张齐华老师的课为我们带来了这份久违的自然和清新。几张卡纸剪成的平面图形、一个圆规、一块三角板,便是他整堂课所用的教具,课件也只是五六张黑底白字的幻灯片。这些教具简单可及,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能做到的。但如何借助这些俭朴、实用的教具演绎内涵丰富的数学课堂,就是我们所不能及之处。从张老师的课上,我们更能悟出这样一个真谛:自然的数学课堂更真实,真实的数学课堂更自然。

其二,蕴涵文化的数学课堂更厚重

听张老师的课,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张老师能在同样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彰显数学知识所包含的内在文化底蕴,能够“让学生去触摸、领略数学那开阔、丰富、优美,甚至是动人心魄的一面”,让“数学不再只是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的简单组合;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精神和品格,领略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分享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超越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和人性光芒”。我听过几位名师执教“圆的认识”这一内容,张老师的这节课却让我眼前一亮,深深被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所吸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这节课恰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补充了几处我们所不知道的关于圆的“历史”。请看:

当学生从众多的平面图形中区别出“圆”时,张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在曲线图形中,圆匀称、饱满”,接着恰到好处地出示毕达哥拉斯的名言:“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在讲完同一圆内的半径处处相等这一概念后,张老师又出示墨子的话:“圆,一中同长也。”让学生去品味其中的道理,也让学生领略到我国悠久的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及古人的聪明才智。

这样的课,已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文化的熏陶。此时的“圆”,不再是一个单调、枯燥的平面图形,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晶,是一个承载着厚重文化和蕴涵丰富历史的美丽的图形。张老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完成了一次“美妙、丰硕的精神之旅”。无疑,经过文化润泽的数学课更加厚重,更有魅力。

其三,關注思维的数学课堂更理性

如今的数学课堂上,“想一想”多了,但有多少“想一想”让学生真正独立、深刻、富有创造地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深刻、更敏捷、更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张齐华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这个答案中包括张老师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别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准确幽默的教学语言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还包括张老师头脑中的“大数学观”和对数学教学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一起回味“圆的认识”这节课中的几个提问。

“在众多的平面图形中,你怎样很快辨别出圆?”

“用圆规画圆是一件容易的事吗?画不成圆,原因在哪里?”

“为什么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怎样证明圆有无数条直径,并且它们一样长呢?”

这是给我印象深刻的几次提问。在教学的关键时刻,张老师没有用华丽的课件,没有用此起彼伏的交流、合作来显示课堂的热闹,而是提出了几个有深意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地独立思考,去领悟圆的特征。特别是后两个问题,在我听过的几次相同的课中从未有过。要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证明圆有无数条一样长的半径和直径”,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老师仅仅是让学生在图上画了几条半径后用尺子量,引导学生说出这一概念。而张老师竟大胆地提出要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证明,真让我手心捏了一把汗。谁知,问题刚提出,就有学生回答出“由圆心这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所以圆有无数条半径”。可见,我们平时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很好地折射出张老师理性的教学智慧,正如张齐华老师所说:“要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深刻、更敏捷、更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数学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课的最后,张老师用几张幻灯片让学生感受了“正n边形的边越多,就越像圆”,“平面图形围绕某一个点旋转后,外沿总是形成一个圆,这就是图形旋转不变性”。这样的拓展也是以往的课中从没有尝试过的。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也让学生深入浅出地领悟到数学的博大精深。

最后,让我引用张齐华老师文章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如何让数学课堂重回适度的宁静,让良好智力和思维品质的建构和生成重新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旋律,让数学教育重新拾起培育优秀思维品质的职责,需要我们为此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作者单位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

厚重的冬天的散文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 天津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旋律,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1年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 200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 2007年达到3.09亿吨, 位居世界第六。到目前为止, 天津港水陆域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拥有各类泊位140余个, 航道水深达-19.5米, 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港口, 辐射中国52%的国土面积, 拥有总资产428亿元, 员工3万余人, 连续7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2008年位列第384位。

天津港30年来的高速发展历程, 正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是天津港腾飞的翅膀, 而文化则是天津港快速发展的动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天津港人认识到,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必须树立新的竞争观念,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002年, 天津港在整合提炼传统文化基础上, 率先在全国港口行业中全面系统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并将“文化制胜”战略纳入港口整体发展战略, 将“发展、人本、卓越、和谐”作为企业的经营哲学,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 形成了以“学校观、军队观、家庭观”为三大目标和以“发展港口、成就个人”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三足两耳鼎文化体系, 完成了天津港从港口粗犷的码头文化逐渐向现代企业文化的嬗变, 推动天津港向世界一流大港的目标迈进。

发展、人本、卓越、和谐:天津港的经营哲学和制胜之道

1952年, 天津新港年吞吐量为74万吨, 到2001年突破亿吨, 这个过程用了49年。而从1亿吨到2004年突破2亿吨, 仅用了3年, 再到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09亿吨, 实现3年再上一个亿吨台阶的目标。并创造了“中国最大的人工港”, “最大的集装箱码头群”, “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 “在腹地辟建‘无水港’”, “我国大陆港口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等无数个中国港口界第一。

作为一个老国有企业, 为何能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保持长盛不衰, 而且显示出勃勃生机?用天津港 (集团) 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汝民的话来回答:就是因为天津港始终坚持“发展、人本、卓越、和谐”的经营哲学, 这是天津港保持长盛不衰的制胜之道。

发展是指导天津港思考战略、谋划市场的根本出发点

天津港始终把发展作为主旋律, 把发展作为指导天津港思考战略、谋划市场的根本出发点, 不断凝结力量、聚集资源, 实现了谋求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四个阶段的提升。

1984年以前的天津港, 是交通部直属企业, 货源靠国家统一分配, 建设靠国家拨款。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天津港在这一年正式剥离中央统一配给, 实行“以收抵支、以港养港”政策, 成为全国港口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典范。

改革为天津港带来了活力, 也带来了挑战。1986年, 港口货源严重不足, 资金严重短缺, “以港养港”面临着挑战。面对此情况, 天津港一方面积极开发货源市场, 顺利谈成了第一笔煤炭业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世界银行支持发展中国家改造基础设施的政策, 得到了一笔世行贷款。以此为标志, 天津港迈出了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 突破了制约自身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过渡。

20世纪90年代, 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 天津港基于对国际经济走势、国际海运业发展趋势及国内港口之间竞争的准确预判, 率先进行了老码头升级改造, 大规模投资建设新的专业化集装箱泊位和大宗散货泊位, 这个只能接卸5万吨级船舶的人工港, 本着“先行先试”的观念, 经过多方论证, 突破了当时“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思想桎梏。实施深水化战略, 航道从5万吨级提升到目前的30万吨级, 为天津港抢抓机遇、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02年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后, 天津港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资源进行了评估, 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港的发展战略。

创建世界一流大港, 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当港口用地成为稀缺时, 天津港把目光投向了海洋。2002年6月, 天津港人靠吹填造陆的东疆港区开始建设, 建成后30平方公里的港区, 为天津港未来10年到15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关于资金问题, 靠的是天津港决策者们国际化的视野, 他们认真地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 认为只要能策划出有足够回报率的好项目, 就一定能引来投资。近几年来, 天津港的投资规模由过去平均每年7亿元, 增加到一年投资80到100亿元。这些投资, 绝大部分是利用外资和国内资金。通过引资, 不仅解决了资金制约, 还与大的船公司、货主结成了战略联盟, 拓展了市场空间, 是天津港人敢想敢做、积极引进资金、盘活自身资源的最好范例。

以人为本是天津港企业管理哲学的核心

对于当今的企业来说, 不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就无从谈起。实现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不断增长是每一个企业的目标, 但天津港并没有把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唯一追求, 在港口生产节节攀升的今天, 天津港更加提倡以人本的管理方法获得高效的企业凝聚力和执行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 许多企业在改革、改制中提出了减员增效。而天津港却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无过失不下岗”。天津港的决策者认为, 因工作岗位不足需要有人下岗, 首先要让经营者下岗, 因为是经营者没有能力把企业这块“蛋糕”做大, 没有能力解决好企业和员工的生存发展问题, 这个责任不应该落到员工身上。正是由于天津港坚持员工与企业共兴衰的理念, 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使天津港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2002年, 有一位记者问刚刚担任天津港港务局局长的于汝民:“你在任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于汝民回答:“让天津港的每位员工都住上新房子、开上私家车。”记者不解:“为什么别人都提到要实现多少收入和利润, 而你却提到员工的房子和车子”。于汝民再回答:“房子和车子背后是天津港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但是有些效益好的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 未必能把职工的事情办好。我们选择的能让员工住上新房子, 开上私家车, 就是兼顾了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利益。”

到如今, 于汝民董事长的这个目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天津港并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 而是把员工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全体员工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作为企业的终极使命, 让员工分享港口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已经成为天津港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不懈的追求。

追求卓越是天津港要做大、做强、做久的根本要求

追求卓越是天津港做大、做强、做久的根本要求, 是天津港人的工作标准, 也是我们实施市场领先战略的根本要求。天津港在生产实践中始终注重营造拒绝平庸、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树立典型、褒奖先进、提拔重用的方式, 不仅起到了彰扬卓越的作用, 更为天津港培育了众多卓越的人才。知识型产业工人孔祥瑞、农民劳务员工的先进典型苏现凯、科技人员的典型——博士生李伟是天津港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涌现出的众多先进模范人物代表。在天津港的许多基层公司, 还实行了“首席员工制”、评选“五星级班组”、评选“金牌员工”及“文明员工标兵”等制度, 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的示范作用, 使天津港形成了浓厚的追求卓越的氛围。

在天津港, 凡是能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都能得到重奖, 凡是那些在工作中有思路、有能力、有业绩的员工都会得到大胆提拔, 而不论资排辈。有一个年轻的中层干部, 在建设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的工程中, 他每天“早上七点来, 下班七点走, 一周七天盯在工地上”, 人们称之为“三七”干部, 体现了一种负责任、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建成后, 他立即得到了提拔。这样的激励机制, 使追求卓越不再是对少数人的要求, 也不再是少数人的追求。这样的用人机制, 也有利于培育更多更高层次追求卓越的人才。

构建和谐港口, 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实现和谐共融

从2004年起, 天津港提出建设和谐港口, 把企业建设成为和谐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集体, 让每一名港口员工都能感受到企业的和谐温暖, 让利益相关者得到价值回报, 实现港区和谐共融。

天津港员工的身份具有多样化:既有原来的全民企业身份的员工, 又有城市劳务工, 还有1万多名来自山东、河北的劳务员工, 他们是天津港不可缺少的生产大军。2005年初, 集团公司专门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农民劳务工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 对农民劳务工的党、工、团组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我们提出了对农民工的四个一样, 既“政治上一样平等、工作上一样要求、管理上一样严格、生活上一样关心”。此后, 我们又对他们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凡工作两年以上, 户口不在天津市的劳务人员, 都可以申请休探亲假。天津港还专门为他们兴建的“蓝领公寓”, 公寓设备齐全, 每名农民劳务员工每月只需交纳37元, 其余80%费用由天津港承担, 仅此一项每年港口将支出800多万元。

企业是投资者、经营者、员工和客户的利益共同体, 平衡好四者的利益关系, 才能实现和谐。如果只考虑其中某一方的利益, 是难以达到和谐的。因此, 天津港积极倡导奉献精神。在2004年天津港吞吐量实现2亿吨的目标时, 天津港没有搞大型庆典, 而是在员工中开展募捐, 并建立企业职工解困基金, 用来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2007年, 天津港实现3亿吨的新跨越, 还是没有搞大型庆典, 而是以募捐的形式回报社会, 用天津港人的爱心回报社会,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当今世界, 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生态问题。天津港在2003年就向社会作出了“建设生态港口, 共享碧海蓝天”的庄严承诺。几年间, 共投资60多亿元来建设新的专业化煤码头、矿石码头以改变环境构成污染的传统煤、矿作业工艺。通过实施“蓝天工程”、“碧海工程”、“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港口, 改善港区面貌, 并将2008年确定为环境年, 加大投入, 改善环境, 为滨海新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充分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华鼎”文化体系, 使天津港鼎盛发达, 长盛不衰

天津港开港之初, 勤劳智慧的老一代天津港人凭借“手钩、垫肩、破棉袄”这三件宝, 把这块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建设成运行高效、功能完善、文明环保并拥有规模最大、开放性最高的保税港区的现代化国际级深水港。2002年下半年, 天津港提出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构想, 从战略高度勾画了天津港企业文化建设的蓝图, 构建具有天津港特色的“中华鼎”企业文化体系。于汝民说:“‘鼎’稳健的三足、向上的双耳、宽阔的中腹, 形象地表现出天津港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和诚信、责任、稳健的企业性格。”

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大目标”如鼎之三足, 是支撑天津港发展的文化根基

天津港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大目标”, 即把天津港建成一个兴旺和谐的大家庭、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和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 犹如鼎之三足, 成为支撑天津港发展的文化根基。

“家庭观”强调主人翁意识, 追求的是和谐, 培育的是自我管理型团队。天津港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理解和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 使员工深切认识到,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员工对企业产生了浓厚的归属感, 树立了与企业荣辱与共的信念, 以集体的力量推动着天津港这艘巨轮乘风破浪, 扬帆远航, 这是保持天津港长盛不衰的重要基础。

“军队观”调令行禁止, 讲求的是有序, 培育的是团队的执行力。天津港拥有一支勤劳实干、爱港敬业的员工队伍。“世界一流大港”的目标激励员工的斗志, 锻造了一支思想统一、士气高涨, 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 展示了天津港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学校观”强调知识为先导, 要把天津港建设成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大学校, 使每一位员工在这里面增长才干, 树立信心, 把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这是天津港企业文化的最基本的理念和特点。

鼎文化之“三足”, 在天津港内形成一股合力:友好的工作环境, 管理过程倡导员工参与和开放式沟通, 像一个家庭;鼓励员工发挥个人才能, 在读书与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变革, 像一个学校;关注内部整合, 强调令行禁止, 优化资讯传递, 像一个军队。天津港的“鼎”文化体系, 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继2006年获得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之后, 天津港又被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了“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的称号。2008年, 天津港企业文化案例又被收入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案例库, 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标杆示范作用。

核心价值观如鼎之双耳, 是引领天津港不断向前的强大动力

天津港的核心价值观“发展港口, 成就个人”, 犹如鼎之双耳, 引领着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全国企业中, 倡导“发展”的并不少见, 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但是“成就个人”的企业就不多见了。所谓“成就个人”, 就是在港口发展壮大的同时, 为员工、客户以及与港口息息相关的社会成员搭建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发展港口”与“成就个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发展港口”是“成就个人”的前提, “成就个人”是“发展港口”的动力, 为天津港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发展港口”犹如“鼎”文化之一耳, 为天津港提供了战略方向, 着眼未来。于汝民董事长一直相信这样一句话:只有站在未来的人才能赢得现在。

对于天津港来说, 着眼未来不仅意味着要超前谋划, 还意味着要主动“走”到客户面前, 赢得潜在市场。于汝民认为, 美国的医生可以在英国为印度的病人会诊, 天津港口也完全可以走出去, 做蓝海的开拓者, 赢得市场发展的先机。

2005年, 天津港建成了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把原来需要168个小时办理业务手续的时间缩短到5个小时, 大大提高了来港办理业务的效率。

2007年, 天津港又以“无水港”的形式, 把港口建到了北京、河南、河北等腹地, 并将覆盖全国11个省区, 延长了市场供应链和价值链, 形成网络式市场布局, 扩大了港口在全球物流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就个人”是“鼎”文化之又一耳, 为天津港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于汝民董事长一直坚持“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 逐渐形成了人本管理的“泊森 (PERSON) 法则”, 即:建立科学、明确、共同的目标 (Purpose) 、赋予员工足够的自主权 (Empowrment) 、激励导向的制度设计 (Recognition) 、人性化的关怀 (Subsidy) 、打造最佳执行力 (Optima perform) 、最充分的沟通 (Nexus) 。

天津港具有独特的人本管理模式。天津港对高管实行的是聘任制, 每年都要进行绩效考核, 为先进者“披红带花”, 发放承包奖。此外, 每年年底要举办一个酒会, 高管都和总裁坐在一桌。但是, 生产任务完成好的可以坐在总裁身边, 完成不好的却坐的最远;完成好的要喝茅台, 完成不好的要喝二锅头。酒会后, 完成好的可以带家属国内优选航线游。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基础上, 也是根据中华民族的人文特点而形成的法则。

在“发展港口、成就个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指导下, 天津港广大员工视“建设世界一流大港”为己任, 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推动天津港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港口。

深厚的文化底蕴如“鼎”之中腹, 包容、博大, 象征天津港鼎盛发达, 长盛不衰

“鼎”之中腹, 容纳的是天津港实施战略规划、完善企业制度、规范员工行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民主性和包容性”四项基本要素。蕴涵着天津港企业文化十大理念, 即:“世界一流大港、员工快乐之家”的企业远景;“发展港口、成就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社会期盼、集散中外文明”的企业使命;“团结开拓、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服务是生命、满意是追求”的服务理念;“辟广阔天地、聚八方良才”的人才理念;“令行禁止、务实高效”的企业作风;“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管理理念;“市场为导向、功能占先机”的市场理念;“建设生态港口、共享碧海蓝天”的环保理念。

在“中华鼎”文化体系的支撑下, 天津港的行为文化不断得到规范, 形成了《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员工文明礼仪守则》、《员工奖惩条例》等相关读本和文件, 编印形成《天津港企业文化理念手册》和《天津港员工手册》下发到员工手中。在此基础上还出版了“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的企业文化专著《奔跑者的追求》, 得到了广大员工的充分认可, 发挥了理念渗透的载体功能。

在理念体系和行为体系形成的同时, 天津港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 充分发挥塑形功能, 通过规范企业名称、标志等视觉特征, 借助企业对内、对外的行为活动, 把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精神, 统一完整的传达给客户和社会公众, 通过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天津港物质文化建设在理念识别系统的指导下, 按照“整体设计, 逐步推出”的原则, 编制出《视觉识别系统手册》, 于2004年转制时推出了部分应用要素, 树立了天津港新的品牌形象。

从“三宝”文化到“鼎”文化, 正是天津港不断创新, 补充新的文化元素的历程。于汝民董事长认为:“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精神相结合, 是企业打造企业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天津港通过不断总结、提炼、创新、发展自身文化基因, 实现了与时俱进, 使天津港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稳步前进。更使天津港各项事业鼎盛发达, 长盛不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港口时代的到来, 作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的天津港, 正在全面与国际接轨, 大步走向世界舞台, 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 为我国建设世界海运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港口生产节节攀升的今天, 天津港更加提倡以人本的管理方法获得高效的企业凝聚力和执行力。

天津港通过不断总结、提炼、创新、发展自身文化基因, 实现了与时俱进, 使天津港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稳步前进。更使天津港各项事业鼎盛发达, 长盛不衰。

上一篇:辽宁省通讯C类安全员考试试题下一篇:《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