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条例

2024-09-05

动物防疫条例(精选8篇)

动物防疫条例 篇1

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

日期:2004-04-1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活动。本条例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本条例所称动物防疫,包括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组织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应急预案,做好动物防疫物资储备,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纳入部门预算。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属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根据动物防疫监督工作需要,在乡(镇)和屠宰场(点)、肉类加工企业派出防疫监督人员。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辖区内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

第五条 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

第六条 动物饲养场、定点屠宰场(点)、动物交易市场和动物产品加工厂等单位,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疫条件。动物饲养场应当做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工作,配置消毒、隔离设施设备,采用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饲养制度和饲养方式。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强和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逐步推广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方式,提高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水平。

第七条 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所需生物制品由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统一组织,按照动物防疫计划逐级供应,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对外提供。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制定动物疫病预防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强制免疫的病种名录按国家和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八条 实施强制免疫后的猪、牛、羊、犬等动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

第九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健全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并按照国家规定负责统一上报本辖区的动物疫情。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饲养、经营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发现染疫或者疑似染疫动物的,应当监护好现场,不得转移、出售和屠宰染疫或者疑似染疫动物。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员到现场,采集病料,调查疫源,实施诊断,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疫情处理以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或者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实验机构出具的实验诊断报告为依据。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或者二类、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性流行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员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通知卫生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发布封锁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同时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迅速扑灭疫病。公安部门应当协助做好疫区封锁和强制扑杀工作,做好疫区安全保卫和治安管理。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人畜共患疫病病人的诊疗、防疫和控制工作。

第十二条 对封锁的疫点、疫区,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染疫、病死动物及易感染的同群动物,进行扑杀、销毁或者作无害化处理;

(二)禁止易感染的动物、动物产品运出疫区以及易感染的动物进入疫区;

(三)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疫病普查、监测,并按照规定实施紧急免疫注射;

(四)疫点出入口和出入疫区的交通要道应当设置明显标志,配备消毒设施。对出入疫点、疫区的人员、运载工具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

(五)疫点、疫区内的动物运载工具、用具、圈舍、场地以及动物粪便、垫料、受污染的物品,应当作消毒等无害化处理;

(六)停止与疫情有关的动物屠宰和动物、动物产品的交易。封锁疫点、疫区所采取的措施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第十三条 受威胁区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采取免疫接种、消毒等紧急预防措施。

第十四条 疫点、疫区内染疫的动物被扑杀或者死亡后,经过对该疫病的一个潜伏期的监测,未再出现染疫动物的,经有权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确认合格后,由原决定封锁的人民政府解除封锁,并通报毗邻地区,同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五条 禁止出售、收购、加工染疫、病死和死因不明的动物。第十六条 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装载工具等,在装前和卸后应当进行清扫、洗刷、消毒。禁止在运输途中抛弃染疫、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粪便、垫料和污物等。

第十七条 为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应当配备检查、消毒等设施、设备,对无消毒证明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车辆实施消毒、出证处理;对进入或者途经我省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车辆,由首次检查的检查站对其消毒签章,其他检查站验章放行。检查站所需经费由市、县财政安排,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公安、交通等部门应当协助做好动物运输的防疫监督检查工作。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当持证上岗,查证验物,不得收取费用;发现有违反动物防疫管理规定行为的,由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法处理。

第十八条 实施强制免疫后的动物因发生疫情被扑杀的损失及处理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补贴。因饲养单位和个人拒绝实施强制免疫而发生疫情的,动物被扑杀的损失及处理费用,由饲养单位和个人承担。

第三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十九条 动物凭检疫证明配种、出售、屠宰、运输、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动物产品凭检疫证明、验讫标志出售,加工和运输。对依法应当检疫的动物、动物产品,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前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申报后,对申报检疫动物的,应当在十二小时内派员到现场实施检疫;对申报检疫动物产品的,应当立即派员到现场检疫。对依法应当具有免疫标识而没有免疫标识的动物,不得离开饲养地,并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免疫,所需费用由货主承担。第二十条 对生猪等动物应当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动物屠宰检疫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定点屠宰场点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利流通、方便群众、便于检疫、管理的原则规划设置。非定点屠宰的生猪产品和未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生猪产品不得进入市场交易;从事肉品销售、加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饭店、宾馆、集体伙食单位,不得采购、使用非定点屠宰的生猪产品。

第二十一条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自养自宰自用的生猪等动物,由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检疫;未经检疫的,不得自宰自用。农民个人自宰自用的生猪等动物,屠宰前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请检疫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及时派员到现场检疫。

第二十二条 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动物产品同时加盖或者加封验讫标志。在流通、屠宰、加工环节,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货主在动物检疫员监督下作防疫消毒和其他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埋的,予以销毁,其损失及处理费用由畜(货)主承担。在饲养环节,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作防疫消毒和其他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予以销毁,扑杀补贴按照本条例第十八条 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经检疫合格分割包装运输或者上市销售的动物产品,可以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在其包装袋、箱外封口处加封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监制的检疫合格验讫标志。

第二十四条 从省外引进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应当先到输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申报登记手续,并经输出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引进的种用动物应当在输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隔离观察饲养,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五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奶牛等商品乳用动物进行结核、布鲁氏菌等疫病检疫和处理。禁止出售或者收购未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动物的生乳。

第四章 动物防疫监督

第二十六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执行监测、监督任务时,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动物饲养、经营场所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检查;

(二)对动物、动物产品采样、留验、抽检;

(三)对染疫、疑似染疫的动物和染疫的动物产品进行隔离、封存和处理;

(四)对与动物防疫活动有关的证明、合同、发票、帐册等资料进行查阅、复制、拍摄、登记保存;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权。

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执行监测、监督任务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支持、配合,不得阻挠、拒绝。

第二十七条 从事动物疾病诊断、治疗和动物阉割等动物诊疗活动的,必须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申领动物诊疗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动物诊疗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兽医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从事动物诊疗助理工作两年以上,或者有兽医师以上职称,或者长期从事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并取得动物疫病防治员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

(二)有固定的与动物诊疗活动相适应的诊疗室和兽药房;

(三)有保定、手术、消毒、冷藏、常规化验及无害化处理等动物诊疗设施。申领动物诊疗许可证应当向县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由设区的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核发,并报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动物诊疗许可证由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八条 免疫标识和检疫证、章、标志的格式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出借、借用、涂改、伪造免疫标识和检疫证、章、标志,不得使用伪造的免疫标识和检疫证、章、标志。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 第一款规定,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宾馆、饭店除外的动物防疫条件不符合规定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宾馆、饭店的违法行为,由卫生部门依照食品卫生法查处。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 第一款规定,擅自销售、对外提供实施强制免疫所需生物制品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生物制品,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 规定,出售、收购、加工染疫、病死和死因不明动物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未售出的动物、动物产品,采取有效措施收回已售出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处以违法货值(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动物、动物产品货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 第一款规定,经营依法应当检疫而没有检疫证明的动物、动物产品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对动物、动物产品依法补检,并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二条 第二款的规定办理;对拒绝补检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具有检疫证明但证物不符的,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 第二款规定,对依法应当具有免疫标识而没有免疫标识的动物,进入流通、屠宰等环节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法补检,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饲养场(户)拒绝接受对奶牛等商品乳用动物进行结核、布鲁氏菌等疫病检疫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 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擅自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由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诊疗物品,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 第二款规定,转让、出借、借用、涂改、伪造免疫标识或者使用伪造的免疫标识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没收违法所得,收缴免疫标识,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出借、借用检疫证、章、标志的,收缴检疫证、章、标志,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转让、涂改、伪造检疫证、章、标志的,按照《动物防疫法》第五十一条 的规定处罚。第三十六条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记过或者撤销相应资格的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实施计划免疫和消毒的;

(二)采购、供应、出售、使用过期或者伪劣疫苗的;

(三)隐瞒或者延误疫情报告的;

(四)对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不出具检疫证明、不加盖或者加封验讫标志的;

(五)对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加盖或者加封验讫标志的;

(六)违反规定程序实施检疫的;

(七)非法使用免疫标识和检疫证、章、标志的;

(八)具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动物防疫条例 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 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 促进养殖业发展, 保护人体健康,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结合本省实际,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动物, 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本条例所称动物产品, 是指动物的肉、生皮、原毛、绒、脏器、脂、血液、精液、卵、胚胎、骨、蹄、头、角、筋以及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奶、蛋等。

本条例所称动物疫病, 是指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

本条例所称动物防疫, 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 将动物防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 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并储备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防疫物资。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群众协助做好本管辖区域内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商务、公安、交通运输、林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环保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动物防疫工作需要向乡镇或者特定区域派驻的畜牧兽医机构, 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动物防疫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 提高社会公众的动物防疫意识。

第八条对在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科学研究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规定制订全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并可以根据全省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 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设区的市、县 (市、区) 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制订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和质量经检查、检测未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整改。

第十条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进行监测, 及时上报本管辖区域内的动物疫情。省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 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

第十一条对实施强制免疫后的动物, 应当按照国家畜禽标识管理规定建立免疫档案, 加施畜禽标识, 实施可追溯管理。

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加施畜禽标识而没有畜禽标识的动物, 不得销售和收购。

第十二条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以及动物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规定, 做好免疫、消毒等动物疫病预防工作。

动物饲养场应当将引进、出售和饲养的动物数量, 免疫、兽药使用和病死动物处理等防疫情况做好记录, 定期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并接受监督检查。

乳用、种用动物饲养场应当开展动物疫病净化工作。

第十三条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的, 托运人应当提供检疫证明, 承运人凭证运输。运载工具在装载前和卸载后应当及时清洗、消毒。

动物交易市场应当实行休市消毒或者市场区域轮休消毒制度。动物定点屠宰场所、动物产品加工场所应当及时清空活体动物及其排泄物, 并做好消毒和消毒登记。

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 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 运载工具中的动物排泄物以及垫料、包装物、容器等污染物,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不得随意处置。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藏匿、转移、盗掘已被依法隔离、封存、处理的动物和动物产品。

第十四条禁止屠宰、经营、运输下列动物和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下列动物产品:

(一) 封锁疫区内与所发生动物疫病有关的;

(二) 疫区内易感染的;

(三) 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

(四) 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五) 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六) 其他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组织建设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

大中型动物饲养场应当建设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

第十六条犬类饲养者应当对其饲养的犬只进行兽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接种, 并取得动物狂犬病免疫证明。

第三章 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情报告工作。

从事动物疫情监测、检验检疫、疫病研究与诊疗以及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省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根据授权公布本省动物疫情。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规定, 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发生一类动物疫病, 或者二类、三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性流行时, 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调查疫源, 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并将疫情按照国家规定逐级上报, 同时通报毗邻地区。

对封锁的疫点、疫区和划定的受威胁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畜牧兽医、公安、卫生、交通运输、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环保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采取相应措施, 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

第二十条对封锁的疫点, 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 按照国家规定, 扑杀并销毁染疫动物和易感染的动物及其产品;

(二) 对病死的动物尸体、动物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 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动物圈舍、场地进行严格消毒。

第二十一条对封锁的疫区, 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 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 并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临时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 对出入人员、运载工具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

(二) 按照国家规定, 扑杀并销毁染疫、疑似染疫及其同群动物, 销毁染疫和疑似染疫的动物产品, 对其他易感染的动物实行圈养或者指定地点放养, 役用动物限制在指定区域内使役;

(三) 及时监测易感染的动物, 按照国家规定实施紧急免疫接种, 必要时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扑杀;

(四) 关闭与疫病有关的动物、动物产品交易市场, 禁止与疫病有关的动物进出疫区和动物产品运出疫区;

(五) 对动物的运载工具、用具、圈舍、排泄物、垫料、污水和其他可能受污染的物品和场地, 进行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二条疫区内有关单位和个人, 应当遵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有关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对划定的受威胁区, 应当采取紧急预防措施, 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监测, 根据需要对易感染的动物实施紧急免疫接种, 建立免疫带。

第二十四条自疫区内最后一头 (只) 发病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处理完毕起, 经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对所发疫病一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 未再出现新的病例的, 彻底消毒后, 经上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合格, 由原决定封锁的人民政府解除封锁, 撤销疫区, 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 同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五条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卫生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 应当及时互相通报情况, 并按照各自的职责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第二十六条为了控制、扑灭动物疫病,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依法对出入省境的动物、动物产品实施验证查物, 对运载工具实施消毒。

用于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的车辆, 应当使用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标志。

第四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二十七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动物检疫管理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 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官方兽医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任命。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动物检疫工作需要, 可以指定兽医专业人员协助官方兽医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

官方兽医在实施检疫和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 应当着装整齐, 佩戴标志, 持证上岗。

第二十八条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实行检疫申报制度。

动物、动物产品在离开饲养地、产地之前, 货主应当按照下列时限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一) 出售、运输动物产品和供屠宰、继续饲养的动物提前三个工作日;

(二) 出售、运输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 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提前十五个工作日。

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 出售、调运和携带动物或者动物产品的, 随报随检。

第二十九条出售或者运输的动物, 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

(一) 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饲养场 (户) ;

(二)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了强制免疫, 并在有效保护期内;

(三) 临床检查健康;

(四) 国家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 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五) 养殖档案相关记录和畜禽标识符合国家规定。

乳用、种用动物和宠物, 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

第三十条出售或者运输的种用动物精液、卵、胚胎、种蛋, 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

(一) 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种用动物饲养场;

(二) 供体动物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了强制免疫, 并在有效保护期内;

(三) 供体动物符合动物健康标准;

(四) 国家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 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五) 供体动物养殖档案相关记录和畜禽标识符合国家规定。

第三十一条出售或者运输的生皮、原毛、绒、骨、角等产品, 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

(一) 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饲养场 (户) ;

(二) 按照有关规定消毒合格;

(三) 国家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 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三十二条屠宰场 (厂、点) 应当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提供开展检疫工作必要的条件。

第三十三条屠宰前, 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应当到屠宰场现场实施健康检查, 查验畜禽标识和检疫证明。经查验合格的动物, 方可进入待宰间备宰。畜禽标识和检疫证明由官方兽医回收并保存一年备查。

第三十四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应当在动物屠宰过程中实施同步检疫。胴体及分割、包装的动物产品, 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

(一) 无规定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二) 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屠宰检疫规程要求;

(三) 国家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 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生皮、原毛、绒、骨、角的检疫还应当符合本条例第三十一条有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 货主应当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作防疫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或者予以销毁, 其费用和损失由货主承担。

第三十六条从省外引进乳用、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货主, 应当向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 并依法取得检疫证明。引进的乳用、种用动物,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隔离观察, 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从省外引进用于饲养的非乳用、种用动物, 货主应当向输入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并接受监督检查。

第五章 动物防疫监督

第三十七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一) 对动物、动物产品按照国家规定采样、留验、抽验;

(二) 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动物产品及相关物品进行隔离、查封、扣押和处理;

(三) 对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动物实施补检;

(四) 对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动物产品, 具备补检条件的实施补检, 不具备补检条件的予以没收销毁;

(五) 查验检疫证明、检疫标志和畜禽标识;

(六) 进入有关场所调查取证, 查阅、复制与动物防疫有关的资料。

第三十八条畜禽标识和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格式和管理, 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伪造、变造畜禽标识和检疫证明、检疫标志。

第三十九条兴办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和隔离场所, 动物屠宰加工场所, 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 应当依法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并遵守有关动物防疫规定, 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经营动物、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 并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设立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 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诊疗设备,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 并遵守有关动物防疫规定。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 饲养单位和个人拒绝、不按照规定执行国家畜禽标识制度的, 由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 销售、收购依法应当具有畜禽标识而没有畜禽标识的动物的, 由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 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在装载前和卸载后没有及时清洗、消毒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 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代作处理, 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 不按照国家规定处置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 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 运载工具中的动物排泄物以及垫料、包装物、容器等污染物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无害化处理, 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四款规定, 藏匿、转移、盗掘已被依法隔离、封存、处理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 不遵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有关控制、扑灭动物疫病规定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 未办理审批手续, 从省外引进乳用、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发生动物疫病的, 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 转让、伪造、变造畜禽标识或者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违法所得, 收缴畜禽标识或者检疫证明、检疫标志, 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 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停止诊疗活动,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万元的, 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动物诊疗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 造成动物疫病扩散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发证机关吊销动物诊疗许可证。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 未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

(二) 对不符合条件的颁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动物诊疗许可证, 或者对符合条件的拒不颁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动物诊疗许可证的;

(三) 其他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 对未经现场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 或者对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拒不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的;

(二) 对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动物、动物产品重复检疫的;

(三) 从事与动物防疫有关的经营性活动, 或者在国务院和省财政部门、物价主管部门规定外加收费用、重复收费的;

(四) 其他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四十九条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 未履行动物疫病监测、检测职责或者伪造监测、检测结果的;

(二) 发生动物疫情时未及时进行诊断、调查的;

(三) 其他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 依法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动物防疫条例 篇3

我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托,就《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动物防疫工作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畜牧业健康发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我省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流通格局复杂,畜禽等动物养殖品种多样,生产经营主体多元,传统的散养、小规模养殖方式与现代的规模养殖方式并存,动物防疫任务面广量大。同时,近年省外调入动物及动物产品数量大、来源广,经营渠道和中转环节多,特别是活畜禽调运流通频繁,年调入生猪500多万头,家禽8000多万羽,牛羊150多万头,防堵动物疫病传入任务艰巨。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动物防疫执法依据、管理格局等已经发生重大变化,2005年由省政府颁布实施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与上位法不相适应,适时制定条例对依法加强我省动物防疫工作十分紧迫和必要。

二、条例草案起草过程

自实施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以来,省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注动物防疫的法制建设,省农业厅、省畜牧兽医局着手开展条例起草的准备工作。2010年,省人大常委会将《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列入了地方立法计划,全面启动立法程序。2010年2月,省人大农委牵头召开条例起草工作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成立了由省人大农委主任委员任组长,省人大法工委、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卫生厅、省公安厅、省畜牧兽医局等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的起草工作小组,确定了立法工作总体计划,明确了立法指导思想、重点内容和基本框架,着手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3月中旬,省人大农委赴山东、湖南等省学习考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以及地方动物防疫立法情况。3月底,条例草案初步形成。4月份,起草工作小组就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以及动物、动物产品流通监管等重点问题赴上海市以及嘉兴市南湖区等地调研考察;同时就条例草案向全省农业系统征求意见,共征集各类意见建议100多条。5月-6月,省人大农委赴衙州、金华等畜禽主产区进行调研,在两市及其重点县(市)分别召开有关部门座谈会和乡镇政府、畜牧兽医人员、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检疫人员等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起草工作小组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7月份,省人大农委就条例草案组织法律、行政、科研、教育、经济等方面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8月上旬,省人大农委召开座谈会,征求省级有关部门意见,根据部门意见,起草工作小组对条例草案作了进一步研究和修改。8月中旬,条例草案送省政府办公厅征求意见。9月7日,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及说明进行了审议,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

三、条例草案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条例草案分为总则、动物疫病的预防、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理、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疫病的可追溯管理、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动物和动物产品调运的防疫监督、法律责任以及附则等九章,共六十七条。现就几个主要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动物防疫职责。根据国务院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的总体原则,条例草案“总则”一章中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职责,完善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的动物防疫职责。为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应对重大动物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履行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职责,草案“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理”一章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应急预案、应急指挥机构、应急处理预备队建设以及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处理等职责作了具体规定。在“附则”一章中对水生动物防疫工作作了规定。

(二)关于动物疫病的可追溯管理。动物疫病可追溯管理是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为此,条例草案专门设立了“动物疫病的可追溯管理”一章。进一步明确了动物饲养者建立养殖档案、畜禽标识制度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经营者建立经营台账的义务,明确专门从事动物收购销售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进行工商登记等要求。同时,针对流通环节已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多环节分销监管这一难点问题,条例草案对县(市)境内分销与跨县(市)境调运监管制度作了规范,规定对县(市)境内分销动物、动物产品实行信息追溯凭证制度,对跨县(市)境继续调运动物实行重新申报检疫制度,对跨县(市)境继续调运动物产品实行换取检疫证制度。为确保动物、动物产品信息追溯凭证制度有序实施,对违规提供信息追溯凭证等行为设置了法律责任。

(三)关于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事关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依法加强无害化处理工作十分紧迫。为此,条例草案专门设立了“病死动韧和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一章,重点明确了各级政府以及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交易市场和屠宰加工厂(场)在无害化处理中的具体职责;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和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组织建设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制定管理办法。基于省政府有关富春江漂浮死猪防控职责分工和工作实践,明确了无害化处理应当按照属地管辖、部门监管、业主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管理相对人共同落实的职责要求,设置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挂钩的制度,以促进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的完善。同时,建立病死动物和病死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责任制度、重点场所巡查制度和举报奖励制度,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履行无害化处理职责。

(四)关于动物、动物产品流通防疫监管。鉴于我省调入动物、动物产品量大面广,流通环节动物疫病传播风险较大的现实,条例草案根据动物防疫法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的原则规定,在总结执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浙江省动物和动物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实践经验,借鉴上海市、北京市的相关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调入动物、动物产品风险评估的原则、程序,对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动态监管,明确了备案、省际检查站监督检查和到达目的地报验等具体制度,以强化调入动物、动物产品的流通防疫监管力度。

(五)关于官方兽医队伍建设。动物检疫工作是动物卫生监督的一项重要法定职责,也是动物防疫法确立的行政许可项目之一,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我省兽医体制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与畜牧兽医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从事动物检疫监管的官方兽医人员偏少,编外兽医人员承担动物检疫工作较为普遍。为此,条例草案强调了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国家规定强化官方兽医队伍建设,并明确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根据动物检疫工作需要,指定编外兽医专业人员协助官方兽医人员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以确保动物检疫工作的落实。

(六)关于动物防疫管理相对人的动物防疫义务。动物疫病需要“群防群控”。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是生产经营者要提高防疫意识、落实防疫责任、增强防疫自觉性。草案在多个章节中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者的动物防疫义务,突出强化了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屠宰加工厂(场)、动物交易市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对一些有可能引发疫病传播风险的行为(如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引入动物不按规定隔离,从动物交易市场购入动物用于饲养;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内的动物分销、外运出场等)作了禁止性规定,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利于动物疫病的控制。

动物防疫条例 篇4

【发布文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1号 【发布日期】2005-12-29 【生效日期】2006-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上海市动物防疫条例

(2005年12月29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2005年12月29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1号公布 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防疫监督及其他与动物防疫有关的活动。

第三条第三条 本市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综合防治、严格检疫、重点控制、全程监管的原则。

第四条第四条 市和区、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区、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开展本区域内动物疫病预防工作。

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动物防疫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市和区、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别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的动物防疫的监督和动物疫病的预防、检疫。

乡、镇的动物疫病预防组织承担本区域内动物防疫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保障开展动物防疫工作所需经费。

第七条第七条 本市支持保险机构开展动物疫病保险业务,鼓励动物养殖场和养殖农户参加动物疫病保险。

保险机构应当依据本市农业保险政策,落实动物养殖业保险措施,并依据保险合同及时为动物养殖场和养殖农户提供承保范围内的损失赔偿。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

第八条第八条 市和区、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市动物疫病预防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病预防实施方案。

第九条第九条 对尚未列入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名录,但严重危害养殖业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本市可以实施强制免疫。有关强制免疫的病种和区域,由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强制免疫工作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实施,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监督。

第十条第十条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动物疫病预防计划,负责统一订购与组织供应实施强制免疫所需生物制品,适量储备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所需药品、生物制品等有关物资,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动物防疫物资的及时供应。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动物养殖场应当按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的有关规定实施强制免疫接种;散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接受和配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强制免疫接种。

动物养殖场应当建立本单位的动物防疫制度,建立动物疫病防治档案,配备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散养动物疫病防治档案由乡、镇的动物疫病预防组织负责建立。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在动物运输过程中,不得宰杀、销售、抛弃患病、濒死和死亡动物,不得沿途丢弃或者遗洒动物的垫料和排泄物等。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禁止销售无检疫证明、检疫证明与实际物品不符、检疫证明与有关的验讫印章或者检疫标识不符的动物、动物产品。

禁止屠宰、销售未按照国家规定佩挂免疫标识的猪、牛、羊、犬等动物。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大型动物养殖场、屠宰加工场等场所应当具备无害化处理能力,设置相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不具备无害化处理能力的生产经营、动物诊疗、科研教育等单位,应当将需要无害化处理的动物、动物产品及其相关物品送交指定的无害化处理场所,委托其进行处理。

本市的无害化处理场所由市人民政府统一规划。

第三章 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动物疫情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本市的动物疫情信息,并根据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授权,公布本市动物疫情。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报上一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成立动物防疫应急预备队。动物防疫应急预备队由畜牧兽医、卫生、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定期进行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紧急控制技术培训和演练。

市和区、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按照不同动物疫病病种及其流行特点和危害程度,分别制定实施方案。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从事动物、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动物诊疗和科研教育等活动的单位,应当建立疫情登记、统计制度,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市或者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动物群体发病或者死亡,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动物产品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市或者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染疫或者疑似染疫动物、动物产品的,应当向市或者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对动物疫情进行监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市和区、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和对疫区实行封锁的建议,并通报毗邻地区。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需要实行封锁的疫区仅限于本区、县的,由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疫区封锁;需要跨区、县实行疫区封锁的,由市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疫区封锁。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对划定的疫点,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畜牧兽医、卫生、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采取下列措施:

(一)在疫点周围设立警示标识;

(二)禁止疫点内动物、动物产品运出及疫点外动物进入;

(三)对疫点内染疫、疑似染疫和易感染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扑杀并销毁;

(四)对疫点内病死的动物、动物排泄物、受污染的垫料等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对疫点进行全面消毒,并根据扑灭动物疫病的需要对出入疫点的人员、运输工具及其他物品采取消毒和其他限制性措施。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对划定的疫区,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畜牧兽医、卫生、公安、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采取下列措施:

(一)在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识;

(二)禁止易感染动物、动物产品运出及疫区外动物进入;

(三)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立临时消毒检查站,对进出人员、运输工具进行消毒;

(四)对疫区内易感染动物实行圈养或者在指定地点饲养,实施紧急免疫接种,或者根据扑灭动物疫病的需要进行扑杀,并对有关场所进行全面消毒;

(五)关闭疫区内的动物、动物产品交易市场。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对划定的受威胁区,市或者区、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有关单位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受威胁区内的易感染动物根据需要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二)对受威胁区内的动物运输工具等相关物品采取消毒等预防性措施。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根据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的需要,可以采取扑杀、销毁等措施;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政府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后,根据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公安部门负责做好疫区封锁、社会治安和安全保卫,并协助、参与动物扑杀;工商部门负责关闭动物、动物产品交易市场;卫生部门负责做好相关人群的疫情监测;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解除疫区封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疫区内所有染疫动物、动物产品按规定处理后,经过所发疫病一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未出现新发病例;

(二)对被染疫动物污染的场所、用具、车辆、衣物等进行清洗消毒。

符合前款所列条件,并经上一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由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封锁,并通报毗邻地区。

第四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备动物检疫员,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聘用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派出的动物检疫员,承担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工作。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在出售、运输动物、动物产品前,货主应当向所在地的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检,经检疫合格并取得检疫证明后,方可出售、运输。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跨省引进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应当先到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国家规定的有关检疫审批手续。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引进后,应当经所在地的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隔离检疫,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本市对生猪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其他需要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的动物种类,由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屠宰场应当凭产地检疫证明接收动物。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向屠宰场派驻动物检疫员,对屠宰动物实施检疫,出具动物产品检疫证明,加盖验讫印章或者加封规定的检疫标识。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经营动物、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在购进动物、动物产品时,应当查验检疫证明、相应的验讫印章或者检疫标识。

第五章 动物防疫监督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配备动物防疫监督员,具体实施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动物防疫监督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取得相应的执法资格。动物防疫监督员在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执法。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等与动物防疫有关的活动及其场所,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检查和现场指导。

举办动物交易会或者其他涉及动物的临时性展览、展销活动及其场所,适用前款规定。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按照规定的范围、条件和程序对动物、动物产品采样、留验和抽检,不得擅自扩大采样、留验和抽检的种类和数量。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在动物防疫监督检查中,发现未取得检疫证明的动物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要求货主或者承运人将其送至本市指定的场所进行留验、检测,并补办检疫手续。

在动物防疫监督检查中,发现检疫证明与实际物品不符、检疫证明与有关的验讫印章或者检疫标识不符、检疫证明逾期、检疫证明涂改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要求货主或者承运人将有关动物送至本市指定的场所进行留验、检测,重新办理检疫手续。

经补检或者重检,对检疫合格的动物,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出具检疫证明;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留验、检测期间发生的相关费用,由货主或者承运人承担。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发现疑似染疫的动物、动物产品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疫。经检疫确定为染疫的,以及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确定为未染疫的,应当及时予以返还或者解除封存。

对来自疫区的染疫动物、动物产品和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货主或者承运人应当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送至本市指定的无害化处理场所销毁处理。无害化处理的费用,由货主或者承运人承担。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运载动物、动物产品进入本市,应当凭检疫证明及相应的验讫印章、检疫标识、运载工具消毒证明,经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道口,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查证、验物和消毒。运载的动物、动物产品在取得道口检查签章后,方可进入本市。非经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道口,禁止运载动物、动物产品进入本市。

未经指定道口检查并取得道口检查签章,非法运入本市的动物、动物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收。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从事动物诊疗活动应当依法取得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动物诊疗许可证》。

从事宠物诊疗活动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场所;

(二)有与动物诊疗业务相适应的执业人员;

(三)有必要的动物诊疗器械、设备;

(四)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并取得执业兽医资格。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按照批准的执业项目和范围开展诊疗活动,并严格遵守专业技术规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非法从事动物诊疗活动提供诊疗场所和其他条件。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按照其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对饲养的动物不按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接受和配合免疫接种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强制免疫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动物养殖场未建立动物疫病防治档案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在动物运输过程中,宰杀、销售、抛弃患病、濒死和死亡动物,或者沿途丢弃、遗洒动物的垫料和排泄物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代作处理,处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未将需要无害化处理的动物、动物产品及其相关物品送交指定的无害化处理场所进行处理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代作处理,处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未经本市指定的道口运载动物、动物产品进入本市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承运人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接收未经指定道口检查签章运入本市的动物、动物产品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接收单位或者个人予以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从事宠物诊疗活动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停止诊疗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动物防疫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检疫操作规程造成后果的;

(二)出具虚假检疫证明、验讫印章或者检疫标识;

(三)出售检疫证明、验讫印章或者检疫标识;

(四)违反国家和本市有关收费规定;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动物防疫 篇5

鲁纳乡四措施做好冬季动物防疫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鲁纳乡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结合本乡实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一是加强防疫员的培训。由于冬季防疫与其它季节的防疫有一定的区别,畜牧兽医站对乡内的防疫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针对冬季多发的病情,采取强化培训,要求每个防疫员都能达到专业化的防疫水平。二是入户指导。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很多农户的动物圈舍都不能达到防寒要求,至使很多动物在冬季容易感病,针对这一情况,由畜牧工作员和防疫员组成了30人的冬季动物防疫小分队,分别下到11个村,深入到每家每户指导养殖户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整治。三是强化疫情监测,提高预警预报能力。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场入舍开展疫情普查和免疫效果跟踪调查与抗体监测。同时及时更新、补充应急储备物资,严格应急值班管理,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疫情测报信息上传下达畅通无阻。四是加强督促检查。由乡政府成立动物冬防督查组,采取明察暗访,全面检查各村和规模养殖场冬防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对落实不到位的及时督促完成,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据统计,全乡共免疫注射牛9832头,猪3.1万头,羊1.5万只,鸡5.2万,免疫率达到了100%,有效预防了动物疫病的发生。

动物防疫工作 篇6

牛永安

(甘肃省嘉峪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嘉峪关市2007年兽医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健全法制体系严格追究责任制、加强防疫队伍建设、落实产地检疫等方面,对今后如何加强嘉峪关市农村防疫工作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农村;动物防疫;存在问题;对策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环境和气候的不断变化,国内外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直接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今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来给养殖业和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的政治问题,备受关注。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我市重大疫病的防控,完善与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动物防疫工作现状

嘉峪关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和省、市动物防疫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和“科学免疫、综合防制、突出重点、分级负责”的原则,通过健全防控机构、落实防控经费、强化应急措施、实行目标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动物防疫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近几年全市动物因病死亡率明显下降,猪、羊的因病死亡率在3%以内,鸡(1日龄后)10%以下,大家畜1%以下。1.1领导重视

嘉峪关市动物防疫工作实行行政和业务双轨管理,市政府与各区政府和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各区政府与各镇政府,市畜牧兽医管理局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畜牧兽医管理局与三镇畜牧兽医站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召开动物防疫会议,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主要的议事日程,从而保证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措施的落实。1.2 兽医体制改革机制不断完善

2007年4月,嘉峪关市兽医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成立了嘉峪关市畜牧兽医管理局,下设嘉峪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嘉峪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嘉峪关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同时明确提出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完善动物防疫体系,把三镇畜牧兽医站纳入了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全市17个村聘用村级防疫员17名,保证每村有一名动物防疫人员,每人每年春秋两季防疫补助达到2400-2500元,逐步建立起市、镇、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形成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疫病防控和技术推广四大工程体系,职能职责得到了强化,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得到完善,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执法水平全面提高。1.3 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采取春秋两季防疫为主,常年补针的方式。近年来,牲畜口蹄疫除2005年和2010年发生的2起输入性疫情外,再未发生过;禽流感一直未发生;牛瘟、牛肺疫从未发生;布鲁氏菌病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控制和基本控制了猪丹毒、猪肺疫、猪瘟、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羊痘等传染病。进行了羊的寄生虫病的程序化防治,寄生虫病的危害大大减轻。

1.4 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注重疫病监测和实验室诊断,为防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嘉峪关市动物疫病防控控制中心于2006年完成了动物防疫冷链体系项目的实施,三镇畜牧兽医站于2009年业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并于2011年实施了三镇兽医实验室的改扩建项目。按照国家标准建立了疫情监测室、冷藏室、实验室等12室,还配备了防疫、检疫、诊断化验,电脑、复印机等设施,改善了试验环境,充实更新了仪器设备,强化了检测技术培训,提高监测水平和手段。市、镇两级生物药品储运冷链体系已形成,为提高动物疫情测报能力、疫情的检验诊断、疫苗的质量保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系统规范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通过抗体监测,使动物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在做好抗体监测的同时,重点开展疫情监测,进一步完善了集中监测、日常监测、应急监测等制度,为科学防控奠定了基础。

1.5完善了动物疫情应急机制,提高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根据《重大疫情应急条例》要求,2013年3月进一步完善了《嘉峪关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按照职能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充分做好物资储备、资金安排和应急小分队建立等工作。注重应急队伍技术水平的锻炼和提高,做到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及时处置,确保将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1.6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逐步制度化

每年在集中免疫开展之前,要对全市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和防疫员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强化了人员素质。2012年举办培训班2起,培训市、镇、村和养殖场(小区)人员132人次。2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 2.1动物疫病防治体系脆弱,保障系数不大

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薄弱环节是村级防疫队伍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老龄化严重,工作条件差等问题严重影响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2.2报酬低,村级防疫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村级防疫员的工资虽然得到了落实,但和目前劳动力市场价格衡量,工资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村级防疫员的积极性。2.3部分疫苗有过敏反应及死亡的情况

在多年的防疫工作中,由于要同时注射多种疫苗,发生过敏反应的牲畜较多,特别是口蹄疫注射时,副作用较大,造成牲畜的死亡现象。加上农户的认识不够,死亡动物的补偿机制不畅,直接影响防疫密度。2.4畜禽养殖方式落后

近年来,随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嘉峪关市养殖场(小区)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一些养殖场(小区)选址、布局设计不合理,安全生产、环境卫生方面达不到要求,防疫管理不到位。另外,我市还存在一家一户家庭式散养,规模小,生产分散,管理粗放,养殖水平低,防疫意识差,疫病防范能力等参差不齐,防疫、消毒困难大,对预防疫情极为不利,而且,动物防疫部门很难进行监督管理和技术服务。2.5防疫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物资采购和人员用工的费用逐年增长,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经费没有增长。首先村级防疫员的工资与工作量相比,报酬较低,造成防疫员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防疫质量,其次是免疫副反应方面,上级只有反应死亡动物补助经费,但补助标准与市场销售价格差距太大,再次由于防疫经费短缺,造成动物疫病防控、疫情监测方面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必要的防疫物资无钱购买,目前由于三镇实验室工作经费短缺,诊断工作开展项目少,还没有全面运转起来。2.6养殖户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涉及面广,必须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广大群众对动物疫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建立强制免疫的自觉性。有些养殖户认为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打不打防疫针,其他人无权干涉,自己不打,还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造成负面影响,再加上个别村组 思想上不重视,致使防疫员在走村窜户实施免疫时,不得不花足够多的时间去说服养殖者接受免疫,严重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的进度。2.7缺乏专业人才 从目前三镇人员的构成来看,具有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的人员极为短缺。村级防疫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文化层次低,随意变动,工作积极性不高。3动物疫病防控对策及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3.1.1实行目标责任制

按照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将“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双轨责任制落到实处,政府部门不能只签目标责任书而不抓落实,要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履行政府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领导、宣传、组织落实责任,特别是落实镇村组干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将免疫密度和工作业绩挂钩。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三镇畜牧兽医站、养殖场(小区)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并将责任书的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3.1.2实行兽医责任制

市、镇、村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分片负责制,将目标管理责任逐步分解细化,与每个职工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严格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按照免疫操作规程实施免疫,提高免疫效价,降低疫病发生风险。3.1.3制定科学合理的督查标准

对防疫工作中的主要指标如免疫密度、抗体检测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免疫密度根据动物标识、免疫档案、调查养殖者、疫苗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抗体检测也随机采血,以检测结果为依据。3.1.4健全奖惩激励机制

对动物防疫任务考核、奖惩予以规范,并纳入政府与动物防疫部门目标考核任务,实行考核奖惩。对动物防疫工作积极、成效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认真,动物防疫效果差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予以经济惩罚,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3.2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是确保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保障人体健康的主要措施的一项公益事业,事关农民增收,畜产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一个需要政府重视,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农户理解的系统工程。市、区、镇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讲座、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使之家喻户晓,改变养殖户“轻防重治”的错误观念,让养殖户正确树立“防重于治,防治并举”的观念,自觉接受动物疫病的免疫、消毒工作。3.3改变饲养方式,提高疫病防范能力 普及科学饲养管理知识,推广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小区),积极推进人畜分离和圈舍改造,改变人畜混住现象,大力发展健康养殖、生态养殖,通过发展沼气技术、发酵床养殖技术、生产有机肥和畜禽粪便还田等着利用方式,促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积极引导和扶持群众,改变目前畜禽饲养分散、管理粗放、防疫条件差等现状。3.4加强监督,依法防疫 3.4.1大力整顿兽药市场

规范经营秩序,对兽用生物制品实行专营制度,各级动物防疫机构才能经营,严厉打击非法买卖兽用生物制品的不法分子,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产品,提高动物免疫预防成效。

3.4.2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审核

保证相关单位和养殖场符合动物防疫的条件要求,不留疫情隐患。对规模化养殖场实行养殖准入制度,符合规定生产条件的,核发生产许可证,才能从事畜禽养殖。

3.4.3强化防疫监督

对符合条件的要配备专职的防疫技术人员和自觉接受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防疫监督,对养殖场要进行动物疫病的风险评估,对引进的动物药按要求实施检疫。平时要加强监督,防止疫病传入或传出,严厉打击违法行为。3.4.4强化检疫监督管理

加大对动物检疫员的培训、考核力度,提高检疫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严格检疫操作规程,特别是在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的过程中必须查证验物,对无有效免疫标识,未按规定免疫的动物必须实施补免,以促进防疫工作。对拒绝防疫、故意逃避检疫的养殖户按照《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严厉处罚。3.5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稳定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动物防疫工作关键在基层,核心在人。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劳动报酬,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威信,打开工作局面,使他们能在自己的辖区内更好的开展工作,从而达到有人愿意搞动物防疫工作,村级防疫员能安心搞工作的这个基本要求。村级防疫员的报酬应坚持按劳取酬、绩效兼顾的原则。同时要落实村级防疫员的三金,使其生活有保障,从而排除后顾之忧,稳定队伍。

3.6加强动物疫情的监测工作,提高预警预报能力

认真落实疫情报告制度,要充分利用村级防疫员队伍,认真做好动物疫情的监测工作。在坚持“集中免疫,月月补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要以畜禽养殖大户、活畜禽交易市场、定点屠宰场、与酒泉地区接壤的村组为重点,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充分发挥疫情监测网络的作用,严格疫情报告制度,不得瞒报、迟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严防疫情的扩散和蔓延。3.7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村级防疫员队伍的这素质

村级防疫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打防疫针,同时也要负责辖区内的畜牧科技推广、动物疫情监测和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乡镇畜牧兽医站要用好管理好村级防疫员,定期不定期的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提高村级防疫员队伍整体的业务水平。3.8强化消毒灭源,阻断疫病传播途径

以养殖场、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为重点,完善消毒制度,科学使用消毒药品,加强对畜禽圈舍、运载工具及周边环境的消毒,使消毒工作有效、全面彻底、长期坚持。

3.9完善免疫反应抢救死亡补偿

《动物防疫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对在动物疫病复方和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队伍、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偿。我们要认真研究补偿机制,明确强制免疫反应、死亡的抢救与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经费来源与支付等内容,以保护养殖者的根本利益。

动物防疫条例 篇7

一、永登县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

永登县动物防疫工作由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组成, 主要对全县存栏的110多万头 (只) 畜禽进行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蓝耳病、狂犬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防疫对象多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散养户, 点多面广, 畜禽很大一部分没有规范的圈舍, 禽类在住宅附近自由散养, 养殖户对动物疫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防疫观念淡薄, 浅显地认为动物防疫员打防疫针是为了找理由向养殖户收钱, 以至于在免疫接种过程中, 主动配合少、刁难阻挠多。防疫形式是由县级兽医部门组织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人员逐村逐户对辖区内动物实施免疫, 一边打针, 一边收取注射费, 动物防疫工作主要在春秋两季进行, 动物疫病的程序免疫技术主要应用于规模养殖场。

二、永登县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防疫队伍不稳定, 技术素质急需提高永登县辖5乡13镇, 乡镇一级现有动物防疫人员87人, 243个村每村1名防疫员, 全县存栏生猪10万多头, 羊31万只, 牛1.6万头, 禽类75万多只, 犬1.8万只。村级防疫人员要以极其低廉的报酬 (每人每年1000元) 承担繁重的基础免疫工作, 补助少、报酬低, 且防疫要进猪圈、钻牛棚, 社会地位低, 致使村级防疫人员队伍不稳定, 组织形式松散, 纪律措施对他们的作用不大, 工作责任心不强, 业务技术水平不高, 形成年轻人不愿干、年老人干不了的工作状况, 严重影响了免疫密度和质量。

㈡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依然薄弱一是公众对动物防疫的认识程度低, 重视不够, 尤其是乡镇领导, 防疫工作有安排, 落实不到位, 养殖户的认识也不高, 受经济条件和农村“重养轻防, 轻防重治”传统思想的影响, 认为所养家畜没病, 不愿意打防疫针, 在一些偏远乡村, 病死动物尸体不能依法处理, 传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发生疫情后又隐瞒不报, 阻碍执法现象严重, 造成动物防疫工作执法困难。二是村级动物防疫员文化程度低, 年龄偏大, 技术较差, 由于人员变动频繁, 致使培训工作跟不上, 在防疫过程中存在疫苗保存不当, 不按规定保存和使用疫苗, 以及害怕动物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敢足量注射疫苗等因素, 严重影响了防疫质量和防疫密度。三是防疫力量不足, 导致免疫程序得不到认真组织实施, 往往只集中进行春秋两季的大面积免疫工作, 对新补栏动物的免疫未得到有效监管和及时实施, 留下免疫空档, 给疫病的发生留下隐患。

㈢经费匮乏制约着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县、乡财政支付给动物防疫的专项经费不足, 以致防疫工作中必要的免疫过敏反应抢救费、反应死亡补偿费、防疫设备维护更新费等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给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因而, 检疫时要收取检疫费, 并且对检出的染疫动物及染疫动物产品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畜 (货) 主拒绝、逃避检疫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扑杀某些病种如猪瘟、布病、结核、新城疫等发病动物及其同群动物时畜主得不到合理补偿, 强制扑杀的难度很大。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永登县动物防疫工作的出路

㈠健全防疫体制, 稳定防疫队伍一是实行“三权归一”, 将乡镇兽医站的人、财、物划归县兽医主管部门管理, 解决乡镇政府对防疫工作不重视, 县兽医主管部门想管又管不了的难题。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网络, 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室, 主要承担每年春秋两季普免和新补栏畜禽的补免、免疫档案的建立、免疫标识的配戴、大面积畜禽圈舍消毒、病害肉尸的无害化处理监督、疫情观察等公益性工作。村级防疫室的设立, 能密切养殖户的联系, 利于补免工作开展, 利于动物疫情的及早发现, 利于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二是提高乡 (镇) 兽医站防疫人员和村级防疫员的待遇,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将乡镇兽医站在编人员工资纳入县财政预算, 同时, 财政部门可按村建制大小、畜禽饲养量多少按月对村防疫员实行定额补助, 并建立养老保障机制, 使乡村防疫人员辛勤劳动有所盼, 丧失工作能力时有所养, 以保证队伍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三是有计划地增用有知识、懂专业、热爱畜牧兽医工作的年青动物防疫员, 使乡、村动物防疫队伍不断壮大、力量不断增强。

㈡增加防疫投入, 确保防疫质量将防疫经费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 并根据防疫需要, 确保经费到位, 用于购买疫苗、器械和防疫设施。一是延伸防疫设备到村防疫室, 使每一个防疫员使用合格的疫苗冷藏包, 每一个村防疫室有一台冷藏设备, 彻底杜绝使用无效疫苗的现象发生, 提高免疫质量。二是县畜牧部门每年要有计划地对乡村动物防疫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加快知识更新步伐, 让他们掌握疫苗保存、使用剂量、注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疫情的发展动态, 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 增强防疫人员的责任性, 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动物防疫队伍, 提高动物防疫的科技含量, 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三是实现防疫费由收向减转变, 在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不收费, 对猪瘟、新城疫等动物疫病免疫少收费, 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户承担的防疫费用, 调动养殖户开展防疫工作的积极性。

㈢加大法规宣传, 强化防疫责任动物防疫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性工作, 在宣传上要形成长效机制, 常抓不懈, 要加强对农村养殖者的科技普及力度, 改变传统养殖的陋习, 并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约定家禽实行笼养, 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教育、约束, 逐步形成养殖户支持防疫、配合防疫、主动防疫的局面。建立动物防疫责任制, 尤其对重大疫病的防疫, 在行政领导上, 县与乡、乡与村要级级签订责任书, 以提高领导对防疫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在技术质量上, 县兽医主管部门与乡镇兽医站、乡镇兽医站与村级防疫员要层层签订质量保证书, 形成级级抓落实, 人人抓防疫的良好氛围, 推动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动物防疫条例 篇8

2014年9月23~27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吉林、黑龙江调研时强调,当前正值肉食品消费旺季、动物疫病易发期,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高度重视生猪屠宰行业监督管理,巩固和扩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扎实做好秋季动物防疫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和重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于康震考察了两省的大中型畜禽屠宰场、乡镇小型生猪屠宰点、乡镇畜牧兽医站和吉林市永吉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与基层兽医人员、屠宰企业负责人、屠宰场官方兽医、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座谈交流。他强调,生猪屠宰监管职责调整仍处于过渡阶段,工作千头万绪,地方各级畜牧兽医和屠宰监管部门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加强部门间配合,积极推进生猪屠宰监管职责调整,真正做到理顺职能、提升能力、无缝衔接。当前要重点抓好生猪屠宰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人民群众肉食品消费安全。

于康震指出,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着成效,但兽医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畅的问题仍较为突出。要按照"稳、重、强"的总体要求,稳定现有兽医工作体系格局,重点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强化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提升能力。

上一篇:燃气锅炉使用注意事项下一篇:教师2014年上半年工作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