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区防洪排涝工作汇报(共2篇)
扬州市城区防洪排涝工作汇报 篇1
扬州市城区防汛排涝工作汇报
我市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60个防汛重点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防洪保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高标准编制规划,严要求建设工程,制度化完善管理等方面同步提升,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防洪排涝标准
1、防洪标准
按照国家《防汛标准》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厅《关于加强全省城市排涝设施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的要求,扬州为1级,即“特别重要的城市”,中心城区防汛标准(重现期)为200年。长江百年一遇和二百年一遇防汛标高分别为7.98、8.22米。淮河入江水道按邵伯湖六闸水位8.5米,扬州闸8米,万福闸7.28米设防;仪扬山洪防治标准为50-10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城区内部河道、涵闸按20年一遇自排标准;平原区以自排为主,按10年一遇标准,并控制古运河最高水位5.8米。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取1-3年,重要地区取3-5年。雨水管网服务面积普及率达到85%。
二、基本情况
1、水系概况
(大的和城区的都要讲)
扬州市区东为淮河入江水道,南临长江,京杭运河及古运河纵贯城区、仪扬河、槐泗河、公道引水河自西向东入境,构成扬州市区主体水系框架。流域性河道主要有:长江、淮河入江水道(包括壁虎河、新河、凤凰河、太平河、金湾河、运盐河、芒稻河、廖家沟、夹江)。区域内属江淮水系,主要区域内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古运河及古运河水系(包括城区的邗沟河、漕河、北城河、响水河、七里河、沙施河、小秦淮河、二道河、蒿草河、新城河、安墩河等)、仪扬河及仪扬河水系(包括吕桥河、银潮河、东银沟、西银沟、赵家沟、黄泥沟、七里沟、乌塔沟、大樟沟、小龙涧、龙河等)沿山河、乌塔沟及乌塔沟分洪道、槐泗河。
2、管理体制
在现行城市河道管理体制中,流域性、区域性骨干河道等水利工程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实体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各行政区域内部河道等水利工程由各行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或专管机构负责管理。老城区的部分内河和涵闸泵站等水利工程由市城乡建设局涵闸河道管理处管理,其它内部河道由市辖各区负责管理,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由市城乡建设局排水管理处管理。
扬州市市区联合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曾长期设在市建设局涵闸河道管理处,负责牵头落实城市防汛排涝各项日常工作。2002年,因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出台,市政府撤消市区联合防汛指挥部,市城乡建设局则受市政府委托,根据《关于印发〈扬州市建设局职能配臵、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扬府办发[2002]7号),继续承担城区防汛排涝工作,并由涵闸河道管理处具体负责防汛排涝各项任务。
目前,市城乡建设局涵闸河道管理处是扬州市城区的防汛的主要职能部门,主要承担市区邗沟河、漕河、玉带河、小秦淮河、北城河、七里河、沙施河、安墩河、二道河、二道沟、响水河、杨庄河、蒿草河、保障湖、宋夹城护城河等19条河道的建设和管理,同时负责黄金坝闸站、高桥闸站、便益门闸站、钞关闸站、响水闸、二道沟闸、安墩闸站、七里闸站、念四河闸站、太平闸站、通运闸站等闸站的运行和管理。
三、存在问题
1、现有城市水系布局不合理,防汛排涝标准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扬州“一体两翼”宏伟构想的提出和江都撤市建区大扬州格局的实现,我市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一些新的建成区的防汛排涝基础设施已滞后,不能适应城市高
速发展的需求。一些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在原农业区的基础上开发而来,但防汛排涝基础设施并未能同步建设。同时,由于部分区域的水系布局疏密不均,在开发建设中未能留有足够的水面,这使得区域的防汛排涝形势日益严峻。这一现象在新城河沿线尤为明显。
2、排水管网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偏低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5.9km2的老城区尚采用的是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且管径偏小,汛期遇强降雨时,不仅加大了河道的汇水量,污染了河道水质,而且由于排水不畅,极易导致积水内涝的产生。同时,现有排水管网普及率虽然达到了城市建成区为90%,周边为10%,但是由于部分管网设计汇流范围过小,设计标准偏低等原因,导致实际汇流量大于设计汇流量,再则由于主干和支干管网不配套,管道过长,与排水干河沟通不畅等原因,导致汛期排水不畅,遇河道水位顶托时甚至形成倒灌,形成内涝。如2010年“7.12”特大暴雨时,古运河水位超过6.0m,导致市区文昌路、泰州路、汶河南路、维扬路、兴城东路和联谊路等多条主次干道受淹,积水深度达30~80cm。
3、开发建设中与水争地,水系被填埋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与水争地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导致了水面减少,滞蓄能力降低,而且遇强降雨时无排水出路,导致大面积受淹。如念香苑、扬州天下等小
区开发时,将新城河、念四河等河道多条支流和水塘等水面填埋,结果导致这些新建小区逢雨必淹。目前,一些已开发建设区域,如邗上街办、梅岭街办、文汇街办、曲江街办和新城西区等区域,水面积率只有2%左右,甚至如梅岭街办周边区域的水面积率仅0.91%,这远远不能适应城市防汛排涝的要求。水系被填埋后还同时带来水体不活、水网不通、水质恶化等后果。
四、近年来完成的主要工作
1、修编规划,以科学规划系统指导防汛排涝工作 按照省住厅《关于加强全省城市排涝设施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防汛排涝的相关工作,并提出了建设“不淹不涝”和“清水活水”城市的要求。为此,我局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性发展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超前性、创造性的工作。
2011年9月《扬州市城市排水控制性详规》通过了专家评审,新《规划》新增了治涝篇和水环境篇章,对规划标准、参数选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一般市政道路、小区雨水排水标准设计重现期取值不低于2年;重要商务区、市区重要干道雨水排水标准设计重现期取值不低于3年;特别重要地区和路段雨水排水标准设计重现期取值为5年。
同年,我局组织修订的《扬州市域暴雨强度公式》通过了专家组的技术审查,经报政府批准后启用。在修订过程中,我局组织了对市区、仪征、江都、高邮、宝应30年的雨量资料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考虑到现在降雨强度大、历时短的特点,将初期雨水流量提高了30%左右。这一成果填补了县级城市无暴雨强度公式的空白,受到了省厅领导的一直好评。
在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我局按照市政府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我市汛期受淹情况和水环境状况,经全面普查和逐点分析,历时半年多,编制了《建设“不淹、不涝”城市》和《建设“清水、活水”城市》两个行动方案。根据行动方案要求,我市将分近、中、远三期,分别于2013年底,基本建成老城区主次干道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确保新建园区、道路等提高排涝标准,不发生新的渍涝;2015年底,市区排涝设施全面达标,全面消除易淹易涝片区;2020年底,实现城市防汛排涝设施现代化,全面实现“不淹、不涝”城市建设目标。
2、强推工程措施,力保防汛排涝工程的稳步推进 城市防汛排涝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城建资金匮乏的基础上,我局以建设“不淹、不涝”城市和“清水、活水”城市为抓手,强力推进各项工程措施的实施。
1)防洪工程建设
①河道整治:近年来,随着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开展,我局先后对沙施河、冷却河、七里河、玉带河等22条城区防汛骨干河道实施了综合整治,累计疏浚土方约75
万m3,砌筑驳岸约75km。通过整治扩大了河道过水断面,增强了河道调蓄能力,使河道自排流量从10~1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同时新建的乌塔沟分洪道结合沿山河和冷却河,彻底切断了仪扬山洪和北部山区滚坡水的入城通道,消除了山洪对城区的危害。今年还将对念四河、宝带河、新城河等一批城区防洪排涝骨干河道实施清淤。
②闸站建设: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6500多万元,先后翻(新)建了太平闸站、通运闸站、念四闸站、吕桥闸站、高桥闸站、便益门闸站等,新增机排流量32m3/s。使城区大部分区域的抽排能力提高到10年一遇,基本达到了2002年版《扬州市城市防洪规划》的要求。目前七里闸站翻建工程正在建设中,今年还将实施曲江闸站工程和安墩西站翻建工程。
2)治涝工程建设
针对城区部分路段城市管网排涝设计标准偏低,遇有暴雨,部分路段积水较深的情况,近年来我局对城区重点积水点逐步实施改造。包括:淮海路南端(苏北医院附近)、南河下地区、北河下地区(康山文化园、长城饭店附近)、五台山大桥下、秋雨路(扬子江路~维扬路段)、文汇西路(石油城大转盘)、邗江路(大润发西区店附近)、兴城西路、维扬路(文昌路~四望亭路段)、友谊路与平山堂路交叉口、文昌路与江都路交叉口、徐凝门路(徐凝门桥南段)等一批
积水路段,通过管网改造、管网疏通和新增排水出口等措施,使一批易涝路段得到根本性治理,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提升了城市形象。
3、强化日常管理,有序推进防汛排涝各项工作 1)完善组织网络,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区防汛排涝的各项工作,我市成立了以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挂帅的城区防汛指挥部,成员涵盖建设、水利、交通、气象、房管、城管、通讯和各区等职能部门,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每年3月份召开城区汛前工作准备会,会议通报水雨情趋势和防汛形势预测、落实防汛责任、布臵防汛工作、过堂防汛应急预案、确定防汛工作例会等。会后各部门落实会议要求,组织开展防汛排涝工作综合检查,排查度汛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组建防汛应急队伍。每年五月召开城区防汛工作动员大会,对防汛排涝工作进一步分解落实,并与各相关部门和各区签订防汛责任状。通过一系列有效的会议制度和组织安排,形成部门联动,凝聚合力,避免职能交叉和责任推诿,切实有效的推进防汛排涝的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安全度汛。
2)加强汛前准备,确保汛期保障措施到位
未雨绸缪,安全度汛重点是要做好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每年3月份起,根据城区汛前工作准备会的要求,市城乡建设局就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所辖闸站、河道进行全面排
查,对影响安全度汛的机械设备故障、设施损坏等进行全面的维护,确保各项设备“拉得出、打得响”。同时,对汛期应急抢险物资如草袋、木材等进行储备,落实责任到人。并与气象部门签订气象服务协议,以便第一时间获取水雨情预报,及时调控内河水位。
3)强化制度管理,确保汛情险情及时消除
建立健全防汛排涝工作制度,使汛期各项工作制度化。建立防汛排涝应急预案制度,每2个月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确保抢险人员熟悉预案,一旦发生险情能第一时间启动预案,并及时消除险情;建立防汛设施试运行制度,各个闸站的机电设备每周至少试运行一次,发现问题必须在当天解决,重大问题需2小时内上报至城市防汛指挥部,并及时组织抢修,确保各项设备的良好运行;建立汛期24小时值班制,以市城乡建设局领导班子牵头,各职能单位具体负责,及时传达上级指示和雨情、汛情,及时调控内河水位,遇雨情警报,则预降水位20cm以上,以增强河道等水面的调蓄能力,根据雨情、雨量,及时调整抽排力度,确保安全度汛。
4、加强养护管理,确保防汛排涝工作常态化
按照《关于市区重点河道实施“河长制”管理的通知》要求,强化城市河道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重点加强河道围堰施工的管理和河道阻水漂浮物的打捞工作,将防汛排涝工作
作为城市河道的常态管理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对城市排水管道严格执行周期养护制度,及时补齐缺损窨井盖,按时完成运行养护任务。经统计全市集中养护排水干管137公里,疏通支管55公里,清疏窨井3260座,打捞河道漂浮物2600立方米。
我市的防汛排涝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已从“三分靠人,七分靠天”向“三分靠天,七分靠人”转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势推进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组织网络,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实现“不淹、不涝”和“清水、活水”城市的建设任务,为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全面的防洪保安和易居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城区防洪工作简报 篇2
近日受持续降雨的影响,市区内多处城市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发生了病害和损坏,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许多不便。鉴于此情况,6月12日市城市防洪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冉从富,带领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前往出现隐患的.地段进行调研。从富书记一行先后查看了渡口桥南边坡、炳二区八中排洪沟、隆庆路水毁路面抢修及格萨拉大道路面大修工程施工现场,对近期城市防洪工作及出现隐患地段治理工作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一、加快推进六处边坡前期工作,尽快实施治理;二、对新产生的边坡隐患点要做好临时防范措施,同时提前做好治理方案,尽快上报审批;三、对有隐患的区域路段加强监控,做好警示措施;四、加快对水毁、严重病害路面的大修工作,加强施工现场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工作,确保道路畅通。
【扬州市城区防洪排涝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20220409扬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06-10
扬州市市区10-11
扬州早雁,扬州早雁李益,扬州早雁的意思,扬州早雁赏析12-20
扬州市中心血站08-18
扬州市江都区11-12
扬州市关于印发《扬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的通12-29
扬州市邗江区06-30
江苏省扬州市10-27
扬州市员工社保办理流程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