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陋室铭教学设计

2024-06-10

用--陋室铭教学设计(共12篇)

用--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1

《陋室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重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重点)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属于自己的座右铭吗?(请两名同学自由发言)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二、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指导朗读: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德馨 xīn 苔痕 hén 鸿儒 rú 案牍 dú 西蜀.....shǔ

2、教师范读课文。

3、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你初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读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充满音乐美)。对,这就是铭文的特点。铭文很重视音韵,通篇押韵,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

(五)、感受铭文音韵美,(先齐读课文,再男、女生分开比赛读。)

五、翻译古文:

(一)、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重点字词提问)。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六、探究学习:

(一)感知课文,1、作者要写的对象是什么?(陋室)

2、那,作者开篇就写陋室吗?(没有,先写了山水。)

3、作者先写山水的作用是什么呢?(引出陋室)

4、既然是陋室,那你读了课文后,你觉得陋室陋吗?(不陋)

5、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陋室不陋的?(孔子云:“何陋之有?”)

6、这句话是什么问句?(反问句)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起强调作用。)强调了什么?(强调陋室不陋。)

7、那文中那个词说明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德馨)

(二)深度探究,体会作者高尚情操。

8、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品德高尚陋室不陋的?

(品读a、b、c、d四句)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以动写静,赋予苔癣、草色以人的灵性,也想爬进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苔癣和草色写活了,把既有精神又有韵味,让人不觉得陋室简陋了,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这是写室中之景,自然环境清幽雅致。)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互文。作者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是高雅之士。这样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高雅脱俗的情怀,这是写室中之人)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面写虚。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小结:作者从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确实不陋。

9、经过反复的描写衬托,作者明明在赞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紫云亭呢?

(作者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表明作者也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

10、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原因:“德馨”)。

11、那么,能概括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12、提问: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志向的手法叫什么?

(板书:高洁伟岸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13、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14、课堂小结:

(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或个人比赛背诵课文。)

七、拓展:

1、从下列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莲花、松树、梅花、菊花、小草、粉笔、石子、春蚕、落叶、胡杨、竹子)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八、布置作业: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习作,大约100字左右。

达标检测

一.文学常识:铭,是指 ,后来成为 ,它的特点是。本文作者是,字,朝著名的、家。本文选自 二:解释词语:

名 斯 惟 吾 德馨 鸿儒 白丁

三、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课文理解:

1、文中的点睛之笔是。

2、作者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2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和初二上学期的学习, 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 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 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 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 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册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 (重点篇目八篇) , 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 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使其获得成就感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材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编排在河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 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 (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 , 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有谈人生道义的《鱼, 我所欲也》, 有谈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问题的《舜发于畎亩之中》, 以及写学习感受的两首诗《观书有感》和《论诗》。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准确地把握节奏、速度、重音。感受古今中外名人的人格魅力, 注重自身人格修养,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本文属于托物言志的名篇, 它立意鲜明, 格调高雅, 句式整齐, 对仗工巧, 骈散结合, 音韵和谐, 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 久为传诵。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古人的君子之风。文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 极力形容“陋室”不陋, 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 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 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四、重难点分析

课文的篇幅短小, 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因而应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因此应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即:

1.教学重点:加强朗读训练, 正音、释词, 理解全文内容, 在多形式诵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志趣的。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教师讲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 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 被贬为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 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 便多方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 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 他又令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南门调至北门, 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 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情景, 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 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 又和书丞商量, 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 连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 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 立在门前, 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 哑口无言。

(二)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1. 与作者相识。

学生口头介绍搜集到的刘禹锡个人资料, 互相补充, 教师出示课件适当补充完善。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 (772-842) , 唐代诗人, 哲学家。字梦得, 号宾客, 洛阳人。有“诗豪”之美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 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 多次被贬。有《刘宾客集》, 我们学过他的诗《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本篇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任上写的。

2.解题。

学生口头介绍搜集到的文体资料, 教师出示课件适当补充。

“铭”, 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 形式短小, 文字简洁、押韵, 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 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 朗读背诵, 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示范, 背诵全文, 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 请学生给老师挑刺 (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 , 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 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注意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馨调名灵

丝竹劳形白丁鸿儒

2.听录音, 学生小声跟读并划出朗读节奏和韵脚。读后交流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 学生反复朗读。

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 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感受“铭”这种文体特有的语言美, 而且句式的特色也很明显, 大量运用了对偶句, 读来朗朗上口。 (结合幻灯片体会)

4. 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 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

(这个环节用10分钟, 因为课前学生已经预习, 因此学生可以自己解决, 能按要求读准字音, 读对停顿, 还可读出“铭”这种文体特有的语言美。教师可结合幻灯片适时点拨。)

(四) 学生翻译, 互助合作。

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 要求学生一对一, 一人读一人译, 互相帮助指正, 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积累文言词语:重点背过实词意义。在此基础上, 翻译下面重点句子:

(1)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 合作探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探究一: (1) 刘禹锡所居之室可能是一种什么状况? (学生发挥想象加以描绘) (限时4分钟)

(2) 题为“陋室”, 读完课文后, 你认为他的居室到底陋不陋?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 (各抒己见)

【陋室不陋“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

探究二: (3) 文章开头先写“山、水”, 有何作用?属什么写法? (先品读, 再讨论) (限时5分钟)

【以山、水作类比, 引出陋室, 点明文章主旨。用了以虚陈实的写法】

(4) “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说明作者的品德高尚, 不是鄙野粗俗之人, 而是有着高雅情操的人。请找出文中具体体现“唯吾德馨”的语句。 (教师引导归纳并板书。)

【直接表现:环境幽雅—“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交往风雅—“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板书:环境幽雅、交往风雅、情趣高雅)

间接表现:用仙、龙、诸葛庐、子云亭类比】

探究三: (5) 文中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是何目的? (自己思考后同桌讨论交流) (限时6分钟)

【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 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6) 参照注释, 想一想“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 说明“有德者居之, 则陋室不陋”紧扣“唯吾德馨”】

探究四: (7)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认识。 (限时3分钟)

【乐观、品行高洁、不慕名利、安贫乐道】

(8) 此文仅仅是在写陋室吗?你对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独特感受?

【本文作者不仅仅写陋室, 着重想表现的是他的志向, 因此本文的写法是托物言志】

(六) 思维拓展。

试着给自己的教室、宿舍或家取一个雅致的名字。 (各抒己见)

(七) 归纳总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学了本文之后, 在做人方面、内容上或写作上, 大家有何收获?

1. 学生总结。

甲:无论在何时, 尤其是遇到困难、挫折时, 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乙:本文句式整齐、精美, 读来朗朗上口。还运用了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 很好的突出“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和高洁的情操。

丙: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再加上类比、对偶、反问等修辞的运用, 都值得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借鉴。

2. 教师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 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 极力形容“陋室”不陋, 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八) 课堂检测。

(1、2题课上必做, 限时4分钟;3、4题课下选做)

1. 按原文填空:

(1) 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_______, _______。

(2) 描写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3) 描写室中高雅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1)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 请写出本文中的两个骈句和一个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3. 阅读下面两篇学生习作, 比较其高下优劣 (内容、思想、心态方面) :

甲《教室铭》

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斯是教室, 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 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 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 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 无复习之劳形。自习说闲话, 讲课不愿听。心里说, 混张文凭。

乙《雏凤鸣》

事不畏难, 拼搏则赢。心不畏劳, 思索则灵。吾乃笨鸟, 常自警醒。书中有真味, 求学撮其精。谈笑增风彩, 登攀长豪情。尚须广涉猎, 多品评。无分数之压力, 无题海之劳形。雏凤展翅鸣, 长天风雨晴。放眼看, 前程万里。

4. 写一句自我激励、鞭策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仿写一篇“铭文”抒发自己的志向。 (书面作业)

(九) 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研究主旨:“建构式”文言文阅读(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语言规律,归类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方法】

文言文“五读法”:诵读——品读——演读——审读——悟读。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写有物品名称的纸牌8张。

【教学过程】

一、讲述,走近陋室

给大家讲个有关刘禹锡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二、诵读,初释陋室

1.诵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同桌相互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3)播放课文朗读带。

(4)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2.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3.遇到疑难,相互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疑难。

可能有:“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认知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发现语言规律,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

三、品读,感受陋室

1.品读前六句: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回答“是什么”。

2.品读中间八句,思考下列问题:

(1)陋室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的陈设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陋室里往来的客人有哪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教师小结:从环境、交友、生活三个方面再现陋室。回答“为什么”。

3.品读最后三句,思考:

(1)文章还提到哪些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陋室真的陋吗?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曰:何陋之有?

教师小结:作者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回答“怎么样”。

4.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示范印证功能,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

四、演读,装饰陋室

教师出示写着某种物品名称的牌子供学生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放在刘禹锡的陋室里?选择后,请说出理由。

提供的“物品”有:1.文房四宝;2.玉麒麟;3.虎皮太师椅;4.锦衣玉食;5.未加装饰的琴;6.官府的公文;7.佛经;8.先秦诸子散文。

(设计意图:通过演读、探究、讨论,在情境应用中,为下面挖掘文化内涵作铺垫。)

五、审读,探究陋室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六、悟读,仿写陋室

仿写:《铭》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以读促写,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4

纳雍县维新中学:陈红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教学重点: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公寓,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很多件伤天害理的事;另外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景色宜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会选择哪个呢?

很好,你的选择居然与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不谋而合!刘禹锡不仅住在陋室里,还写了流传千古的《陋室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

二、简介作者、背景并解题

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刘梦得》传世。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本文就写于他任和州刺史时。

2、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展示本文的韵脚和所押之韵。)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并给以下字词注音。

德馨(xin)苔痕(tái)鸿儒(rú)调素琴(tiáo)案牍(dú)

2、播放音频,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二)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斯:指示代词,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德行美好。鸿儒:知识渊博的人。鸿:通“洪”,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调:弹奏。

金经: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

名:动词,出名。(名词作动词用)上:长到,蔓延到。(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乱:使„„扰乱。(使动用法)

劳:使„„劳累。(使动用法)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陋室,陋吗?(从文中找出体现“不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从那些地方看出陋室不陋? 讨论并归纳: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来人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闲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五、探究

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不是,作者写陋室是为了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小结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5

南京市育英二外 陈静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

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6

长葛市二十四中

李向花

【教学目的】

1、领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本文作者所表达的高尚志趣。

【教学重点】

字词及内容的理解。【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赏析,理解本文作者所表达的高尚志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写出初中教材中哪些课文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文学常识。

1、解题:本文是作者贬至和州时所作的一篇骈文。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著有《刘宾客集》。

3、体裁: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的。另一种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叫墓志铭。(归纳几种文体:①说:古代一种文体,它既可以用于记述事物,又可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有文采,其特点与现代的杂文相似。②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臣下给皇帝的奏章。③赠序:友人临别时所写的赠言,多用“送„„序”为题。④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阜盛。)

4、本文写法上的特点:全文只有一句为散句。(何陋之有)

【注:骈文:相邻的两句,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包括对偶句和排比句,骈句以外的统称散句。】 ②托物言志的写法。托“陋室”(物)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志)③反向立意:想表达“陋室不陋”,却先从“陋室”的“陋”写起。从三个方面写:陋室环境(景色之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室中事(情趣之雅)。④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注:赋:平铺直叙(记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例句见下文分析。

(二)字词。

1、“之”的用法:

①无丝竹之乱耳:定语后置的标志。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2、词类活用。

①名:名用动,闻名、出名;

②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移就修辞); ③上:名用动,长上;

④白丁 :原意是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⑤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三)内容归纳。全文分三层: 一层:点明全文主旨。

“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二层:写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四)亮点分析:分析这三层的内容。

一层:

1、开头为什么从“山”“水”写起?(前四句的作用)归纳:既是形象的比喻,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2、五六句的作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为全文之“睛”,两句,点明题旨。

二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前一句实写,后一句虚写,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的学者,是正面衬托。可见作者也是一位“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中事,以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实结合,表现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三层: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层含义: 一是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和“子云亭”;一是作者以诸葛亮、杨雄自比,表达了远大的抱负,以此类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进而颂扬了“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期总结作用,全文以反诘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五)、本文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如开头写山、写水的诗句是“比、兴”;描述陋室环境及室中生活时用了“赋”的写法。此外,还引用典故,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从多角度升华了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

(六)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 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 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陋室铭》妙在含蓄 篇7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作者为什么不从花鸟虫鱼写起, 而偏偏要从山水写起呢?——“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嘛。这, 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既是“仁者”又是“智者”。“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是作者对“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超常引用 (即活用) 而以其“山”“水”等来起兴的, 这种用法极其罕见。也就是说, 这也是引用《孔子》名言的一种方法, 与本文结尾明引孔子之言合为一个整体, 使全文结构之圆合达到极致。“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作者这一创新句式的运用, 既总领下文, 点明了主旨, 又将德高于智蕴涵于其中,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就是“君子”的深刻含义。如果将“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也用前边的句式写出来, 那就是“室不在华, 有吾则馨”。这样就淡化了主旨, 比其原句就乏味得多了。“仙”为至圣之尊, “龙”为帝王之象, 均无与伦比。“惟吾”岂不是凡人所罕有吗?由此可见作者是何等的清高不群!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这是客观描写, 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意志。地润而苔痕绿, 地润而草色青, 绿者青者皆因地上有水——作者只是遭到贬谪, 只相当于陋室之苔、草处在偏僻处, 也是地 (帝) 上有水 (薪水) 的。作者看到这绿苔、青草自有它们的生命力所在, 自然也就想到了自己不应消沉, 不应一蹶不振, 而在陋室里安安心心地“调素琴, 阅金经”, 一枝一叶总关情嘛。这, 印证了“斯是陋室”, 更隐寓了作者的恬淡之心, 并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与作者谈笑或往来的是品德高尚而又有渊博知识的人 (书籍中的诸葛亮、扬子云, 孔子等即是, 通过“阅金经”而与古代先贤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等) , 而没有蔡知州及其爪牙们。这表明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同时也表明了作者以实际行动印证了开篇所隐含的清高不群。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素琴”与“丝竹”两者内涵是大不同的。琴是中国最古老乐器之一, 是古代文人身份的象征。由此看来, 作者之“调素琴”, 隐去了自己是文人 (智者) 这一层意思;“阅金经”呢, 是文人们的事, 同样隐去了自己是文人 (智者) 这一层意思。“调素琴”也好, “阅金经”也罢, 同样含蓄地照应了开篇的“智者”, 又为后文表现作者是“智者”作了步步为营的铺垫。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作者表面上是鄙夷“丝竹之乱”, 实质上是表达对“灯红酒绿”官僚生活的鄙弃, 这也是含蓄的表现。这两句突出了一个“静”字, 既与“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之客观环境的清幽相吻合, 又表现了作者如山一般的沉稳, 安心于“调素琴, 阅金经”而观照了“仁者”, 实在是含蓄之至呀。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这是为表现“和州梦得室”服务的。在作者心里“和州梦得室”是必然之事, 可是并没有这样写。如果说“何陋之有”的引用暗含得深, 那么“和州梦得室”则暗含得深之又深了。因为“何陋之有”之前省略的“君子居之”是孔子之言, 是现成的, 凡读过《论语·子罕》的人, 都知晓这一点;而“和州梦得室”不是现成的, 需要我们走近作者,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得到。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此作结又有很多妙处, 即作者要表达的就是自己是一个“君子”, 但又不以“君子”自我标榜。如果写成“孔子云: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的话, 那就乏味得多了。这一句出自圣人之言, 何其有力呀!这圣人之言又是一个特殊句式, 使作者就是“君子”这一意义的表达强度达到无以加复的程度!

古人云:“德才兼备是圣人, 有德无才是贤人, 无德无才是庸人, 有才无德是小人。”以此观之, 作者乃圣人也。可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写呀。

仿《陋室铭》赏趣 篇8

《老人铭》:年不在高,用脑则灵;资不在深,读书则明。斯是老年,唯吾独馨。书画怡且乐,花木映眼明。谈笑有知己,往来无俗丁。可以练书法,诵《诗经》。无谗言之乱耳,无虞诈之劳形。气清观宇宙,情趣在童心。心里云:何老之有!

《散步铭》:散步活动,适于妪翁;快慢结合,全身放松。动中求静,养身健形。吐胸腹浊气,纳天地精灵;一声鸡鸣日出,双足踏处草青。岸杨摆纤枝,送又迎。微风细雨惬意,大雾暴雪暂停。早踏星辰落,暮步夕阳红。俗话说:行之有恒。

《情操铭》:与人为善,不图其名;厚以待人,只求心宁。身居寒舍,道德为重。金钱何足惜,助人乐无穷;家庭知伦理,邻里似亲朋。闲来读书报,重养生。无名利之欲望,树奉献之精神。模范做榜样,英雄为明镜。众翁曰:心明如镜。

《闲乐铭》:诗词品高,展卷仰名;文章精深,荡我心灵。书卷盈室,翰墨溢馨。东风河岸绿,春草池塘青。礼教世传儒,淳风钦园丁。闲来弄弦琴,步庭径。咿呀儿歌悦耳,拳练提神健体。李白读匡庐,欧阳醉翁亭。孔子云:乐以忘忧。

《养生铭》:清晨早起,户外活动;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知足常乐,烦恼不生。副食多菜豆,肉类少而精;戒烟不贪杯,补品勿滥用。身体有不适,早查清。免不当之娱乐,弃迷信之愚弄。年老体康泰,奉献至寿终。养生铭:牢记力行。

《益寿铭》:衣不在名,得体就行;食不在贵,益身作定。斯是晚境,唯吾个性。反感豪华虚荣,最喜返璞归真。保持良好心境,延年益寿强身。可以览群书,饱世味。回红尘之喧嚣,避世俗之纷争。常言道:何虑之有!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9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声调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爱这幽雅的环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要读出叙述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安居陋室、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陋室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10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解题导入课文。

①看幻灯,掌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②了解作者及陋室的由来(学生读幻灯片)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交待本课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三、欣赏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断句和字音。

2、注意下列词语写法和读音。(学生看幻灯并补充)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四、看注释;互相讨论,翻译文章。(理解实词、虚词的意思或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

上阶(阶)绿,草色入帘(帘)青。

作者写 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可以 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之劳形。

教师讲解并明确:这两句采用了正反虚实写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师讲解并明确:宾语前置。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课文小结

1、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2、掌握词语解释。

三、作业。

1、学会字词的意思。

2、背诵默写全文。

3、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或你的居室,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

下节课提问内容

一、复习提问。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或作用。

(1)斯是陋室( ) ( )

(2)惟吾德馨 ( )( )

(3)谈笑有鸿儒( ) (4)往来无白丁( )

(5)调素琴( ) (6)调素琴( )

(7)无案牍之劳形( )

(8)何陋之有(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无丝竹之乱耳(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4、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禹锡和《陋室铭》 篇11

和州知府姓策,策知府是个见利忘义、妒贤嫉能的小人。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落井下石。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府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副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之情,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府,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提笔,又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府见刘禹锡仍无动于衷,更加怒发冲冠。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间,搬了三次家,刘禹锡却心如止水,恬淡平靜。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也是对这些奸邪小人的讥讽,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很像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更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示他对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弃,他的这种安贫乐道的胸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在当时的确难能可贵。

素材点击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刘禹锡面对二十多年的不公正待遇,没有郁郁寡欢,消极度日,借酒消愁,而是依然心如止水,恬淡平静。这种博大的胸襟和境界,令人折服。

2.安贫乐道,高洁傲岸。刘禹锡安于清贫,坚守清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苦为乐,以乐其志,志趣得到彰显,人格得到升华。

用--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12

金庸有部长篇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 有人将其译为“White Horse in the West Wind”, 这个翻译同样值得商榷。《白马啸西风》的历史背景为公元十七世纪清朝初年, 其语言保留着文言色彩。但此处的“horse”不够正式, 无法传递出这层意思。如果把“horse”换成“steed”, 这种历史气息就能被传递出来。上面的翻译未将“啸”体现出来, 可将这层意思译出, “neighing”这个和“steed”相对应, 《白马啸西风》英译名应为“White Steed Neighing in the West Wind”。

上面的例子已经涉及到了翻译中的文体学的问题。下面将探究文体学与翻译的关系, 并将相关理论运用到对经典名篇《陋室铭》原文和罗经国的相应英文译本的比较对比分析之中, 以期加强对翻译中文体学的重视。

1 文体学翻译理论

Semino认为, “文体学研究语言选择、语境和效果间的关系”。[1]Leech&Short认为, 意思+文体价值= (总体) 意义。[2]文体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解读文学作品不仅要看作者说了什么, 还要看作者是什么说的, 比如考察作品的文体。文体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的形式, 如遣词造句。

申丹认为, “学术界对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仍不够重视”。[3]Boase-Beier认为, 文体学和翻译研究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小, 两个学科间的借鉴有利于相互发展。[4]将文体学应用于翻译研究极是一个薄弱环节, 有必要加强相关的综合研究。“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键衔接”。[5]在文体学翻译理论的支撑下, 通过对具体译作进行研究, 将有利于在翻译实践中重视维系原文的文体。文体学属于语言学的范畴, 翻译也和语言学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 文体学和翻译学各自独立发展互不关联的现象是不正常的, 翻译研究中应当借鉴文体学的研究成果。

Nida&Taber认为, 翻译是从意思和风格 (style) 两方面在目标语中尽可能自然对等地再现源语信息, 不能把诗歌译成散文, 把说明文译成记叙文。[6]唐述宗认为, “在翻译的时候, 语言的风格必须得到正确的传递”。[7]风格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文体价值”。在从事翻译活动时, 文体也应引起译者的注意。但实际上, 由于对中国诗歌的文体不够重视, 一些外国翻译家在翻译中国唐诗宋词时常常忽略了诗歌的分行、字数对等和押韵等信息, 翻译成英文后尽管语言很流畅, 但读起来却不像诗歌, 更像散文。中国的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在这些方面很讲究, 翻译时文体因素很重要点。说得夸张点, 英译唐诗宋词就是翻译“形式”。一般人认为翻译时把主要意思传递出来即可, 认为在翻译时也应当传递原文文体价值的人不多。在翻译文学作品时, 仅仅传递出原文意思是不够的, 还应该传递出原文的风格/文体价值。只有同时再现原文意思和文体价值的翻译才是完整意义的翻译。

2《陋室铭》原文的文体学分析

陋室铭 刘禹锡

(1) 山不在高, / (2) 有仙则名;/ (3) 水不在深, / (4) 有龙则灵。/ (5) 斯是陋室, / (6) 惟吾德馨。/ (7) 苔痕上阶绿, / (8) 草色入帘青。/ (9) 谈笑有鸿儒, / (10) 往来无白丁。/ (11) 可以调素琴, / (12) 阅金经。/ (13) 无丝竹之乱耳, / (14) 无案牍之劳形。/ (15) 南阳诸葛庐, / (16) 西蜀子云亭。/ (17) 孔子云:/ (18) “何陋之有?”[8]

以上的斜线和数字序号原文中没有, 笔者是为了便于下面的分析, 按最小节奏意群来划分, 才将全文切分为十八个短句。《陋室铭》全文只有八十四个字 (包括标题) , 但内容完整意境悠远, 这也是为什么该文千古为人所传诵被视为文学经典。

Leech&Short把文体学分为四个类别:词汇 (如正式或口语话等) 、语法 (如句子长度等) 、修辞 (如排比、对偶、押韵等) 、语境紧凑, 他们认为文体学包括形式层面。[2]王佐良和丁往道阐述了语音、词汇 (如正式与非正式等) 、句法 (如对偶、排比、反问、句子长度等) 、语篇结构四个语言要素的文体作用。[9]Zhang Xiuguo认为句法上的修辞包括排比、对偶、反问等, 逻辑上的修辞包括用典等。[10]Zhang Laixiang从音系 (如押韵等) 、形式 (如分行等) 、词汇、句型 (如长短句、排比、对偶、反问等) 层面考察了文体。[11]唐述宗认为应该从五个层面对原作进行风格分析:词汇 (正式程度) 、句法、修辞 (如尾韵、对偶、排比、反问句等) 、语域层面、篇章层面。[7]Shen Dan认为, 语言形式 (如句型、用词、修辞等) 和文学意义的关系是文学文体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2]由此可见, 用词、句子/形式、修辞 (对偶、排比、用典、尾韵、反问) 可以成为文体学分析的对象, 下面拟从用词、句子/字相和修辞三个方面对《陋室铭》进行文体学分析。

2.1 用词

第 (5) 句中的“斯”, 第 (6) 句中的“吾”、“德馨”, 第 (9) 句中的“鸿儒”, 第 (10) 句中的“白丁”, 第 (14) 句中的“案牍”, 第 (17) 句中的“云”, 这些都是极为正式典雅的用词, 令全文的文采大为增色。总的说来, 全文用词极为简练, 可谓是字字珠玑。

2.2 句型/字相

第 (1) ~ (6) 句都为四字句, 第 (7) ~ (16) 句为五字句, 第 (17) 句为三字句, 第 (18) 句为四字句, 全文总共只有三种短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全文十八个短句长度相近, 形成一种整齐匀称的形式。

2.3 修辞

2.3.1 对偶

第 (1) ~ (4) 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第 (1) 句和第 (3) 句、第 (2) 句和第 (4) 句也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山—水, 高—深, 仙—龙, 名—灵, 这些地方都对仗工整, 名词对名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动词对动词。第 (7) ~ (10) 、 (13) ~ (16) 句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在第 (7) (8) 句中:苔痕—草色, 上—入, 阶—帘, 绿—青, 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在第 (9) (10) 句中:谈笑—往来, 有—无, 鸿儒—白丁, 动词对动词, 名词对名词。第 (13) (14) 句中:丝竹—案牍, 乱—劳, 耳—形, 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第 (15) (16) 句中:南阳—西蜀, 诸葛庐—子云亭, 名词对名词。

2.3.2 排比

第 (1) ~ (4) 句除了运用对偶修辞手法外, 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第 (1) 句中的“......不在......”和第 (3) 句中的“......不在......”使用了排比手法, 第 (2) 句中的“有......则......”和第 (4) 句中的“有......则......”使用了排比手法。第 (13) (14) 句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外, 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无......之......”和“无......之......”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2.3.3 用典

第 (15) (16) 句除了涉及对偶的修辞手法外, 还涉及用典的修辞手法。“诸葛”是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 他在出仕前一直隐居躬耕于南阳郡隆中山中。诸葛庐很简陋, 但因刘备三顾茅庐请求其为复兴汉室出谋划策而闻名天下。“子云”是指西汉时期文学家杨雄, 他居住在简陋的亭子里, 处变不惊, 潜心修学。子云亭的确很寒酸不起眼, 但因杨雄留下的和这座亭子有关的不朽文学作品而闻名遐迩。也就是说,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 但因有名人居住其中, 因而闻名于后世。作者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作比, 立志成为诸葛亮和杨雄这样高风亮节, 并认为, 只要自己成为高雅人士, 自己的陋室不但不会为人所鄙夷, 反而会因自己超然洒脱而为后人所铭记。借用文中句子, 可以说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室不在华, 有士则著”。

2.3.4 尾韵

第 (2) (4) (8) (10) (12) (14) (16) 句最后一字分别是“名”、“灵”、“青”、“丁”、“经”、“形”、“亭”, 因此, 这七句是押韵的, 压的是尾韵拼音“-ing”。第 (9) 句最后一个字是“儒”, 第 (15) 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庐”, 因此这两句也押韵, 压的是尾韵“-u”。如果不按最小节奏意群来划分, 原文共八句, 第二句的韵尾是“-in”, 第一、三、四、五、六、七句的尾韵是“-ing”, 可以说第二句和第一、三、四、五、六、七句是部分押韵。也就是说, 此文中有六句是严格压韵, 有七句是部分押韵, 只有最后一句和别的句子不押韵。但这也可以理解, 因为全文前八句都是陈述句, 只有最后一句是个反问疑问句。这样贯穿全文的押韵有一种音韵美, 为文章的文学性大为增色。

2.3.5 反问

最后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3 罗经国《陋室铭》英译文的文体学分析 (以下简称“罗译”)

AN EPIGRAPH IN PRAISE OF MY HUMBLE HOME

LIU YUXI

A mountain needn’t be high;

It is famous so long as there is a deity on it.

A lake needn’t be deep;

It has supernatural power so long as there is dragon (1) in it.

My home is humble,

But it enjoys the fame of virtue so long as I am living in it.

The moss creeping onto the doorsteps turns them green,

The hue of the grass reflected thro’the bamboo cuntains (2) turns the

room blue.

Erudite scholars come in good spirits to talk with me,

And among my guests there is no unlearned common man.

In this humble room, I can enjoy playing my plainly decorated qin,

or read the Buddhists scriptures quietly,

Without the disturbance of the noisy tunes that jar on the ears,

or the solemn burden of reading official documents.

My humble home is like the thatched hut of Zhuge Liang of Nanyang,

or the Pavilion Ziyun of Xishu.

Confucius once said, “How could we call a room humble as long as

there is a virtuous man in it?”[13]

3.1 用词

罗译使用了像“deity”、“erudite”、“scripture”、“solemn”这样的正式词, 符合汉语原文的风格。从用词上来说, 罗译基本传递了原文文体。

3.2 句型/字相

罗译全文十八行八个句子共计约181词 (包括标题8个单词) , 汉语原文八个句子仅有84字。罗译太长, 没有体现出汉语原文短小精悍的文风。译者采用了分行的策略, 将译文分成十八行, 希望体现出原文形式上的平衡匀称感。不过, 译者虽然对译文进行了分行处理, 但在遣词造句方面却没把握好, 除了第一、三、五、十六、十八行较为短小外, 别的行都很臃肿, 全文给人一种参差不齐突兀的感觉, 将汉语原文的平衡美感给破坏殆尽。译者将原文的第五、六句合为一句翻译出来, 笔者以为, 这样的处理说得过去, 因为译者想让译文显得更紧凑 (尽管不合句也关系不大, 以为上下文的互文性会帮助读者理解上下文) , 通过分行的处理又弥补了合句处理可能带来的破坏原文协调性。从句子/字相上来说, 罗译背离了原文的风格。

罗译使用了像“deity”、“erudite”、“scripture”、“solemn”这样的正式词, 符合汉语原文典雅的风格。从词语层面来说, 罗译基本传递了原文文体。3.2句子/字相3.2句型/字相罗译全文十八行八个句子共计181词 (包括标题8个单词) , 汉语原文八个句子仅

3.3 修辞

3.3.1 对偶

罗译第一、二句体现了原文的对偶:mountain—lake, high—deep, deity—dragon, on—in。但这里的翻译没有完全体现出原文的对偶。原文的“山—水”、“高—深”、“仙—龙”、“名—灵”这四处对仗中, 罗译未体现出“名—灵”的对仗。译者把“名”译为“is famous”, 却将“灵”译成“has supernatural power”, 一个是“系动词+形容词”结构, 另一个却是“实义动词+形容词+名词”结构, 这种不一致的处理破坏了原文的工整美。至于原文别的对偶的地方, 罗译没有体现出来。

3.3.2 排比

罗译第一、二句句子结构都为“A...needn’t be...;It...so long as there is...it”, 体现出了原文的排比。原文第六句两个分句之间的排比没有在罗译中得到体现。

3.3.3 用典

罗译将“南阳”、“西蜀”分别英译为“Nanyang”、“Xishu”, 将“子云亭”译为“Pavilion Ziyun”, 这些都没问题, 但把“诸葛庐”译成“thatched hut of Zhuge Liang”就不妥, 因为它淡化了原文的用典, 小写的“thatched hut”应改为大写的“Thatched Hut”。

3.3.4 尾韵

在罗译中根本就找不到原文的尾韵, 罗译违背了原文的音韵美。

3.3.5 反问

罗译的结尾再现了原文的反问语气。

罗译句子参差不齐, 长句太多, 仅有少数地方用了对偶和排比, 尾韵完全没有得到再现。毛荣贵认为, 译文应有十一美:音韵美、节奏美、简约美、丰润美、意境美、口吻美、形象美、整饬美、语体美、朦胧美、创造美。[14]由此可见, 罗译没有达到“音韵美”、“节奏美”、“简约美”、“整饬美”的标准, 罗译用词较正式, 符合原文风格。用典基本被传递出来, 原文反问语气得到再现, 在修辞上和原文差距很大。

罗译是选自罗经国节译的《古文观止》。“观止”的意思是“已经观赏了最高水平的, 无需再观看别的”。《古文观止》为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俩选编的文学读本, 全书分为十二卷, 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的文章222篇, 基本代表了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水平, 书名名副其实。罗经国选译了《古文观止》中的32篇, 为推广中国文学经典做出了贡献。《古文观止》的英译本 (无论是节译还是全译) 在罗经国的英译本出版前几乎没有, 罗译的出现部分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如果能有英文全译本就更好了) 。对于罗译本的开罗穿心意义, 笔者完全承认, 但如果仅就《陋室铭》这篇英译而言, 仅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 其英译仍有不足之处。

4《陋室铭》英译 (改译)

An Epigraph for My Humble Abode

Written by Liu Yuxi

A mountain need not be lofty,

For the immortal it becomes famous.

A River need not be bottomless,

For the dragon it becomes efficacious.

This is my humble abode,

Where resides a virtuous man like me.

Onto the doorsteps creep mosses green,

Through the curtains reflect grasses dense.

Talking and laughing are all scholars erudite,

Coming and going are no men coarse.

For playing are plain instruments,

For reading are Buddhist sutras.

No clamorous music to harass the ears,

No official documents to strain the health.

In Nanyang is the Zhuge Ling Hut,

In Xishu is the Yang Ziyun Terrace.

Confucius once remarked,

“Wherein lies the humbleness?” (约119词)

5 结束语

文言文英译涉及到两种翻译, 一种是语内翻译, 一种是语际翻译。前者是指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后者是指将汉语白话文翻译成英语。无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 翻译难度都很大。文言文用词精炼, 一个字往往要用几个白话文汉字才能表达清楚。汉语属于印欧语系, 中国文化以道教佛教儒家思想为本;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天主教为基。将中国文化作品翻译成英文要跨越很大的语言文化鸿沟。英译中国古典作品更难, 因为它涉及语内翻译、语际翻译、跨语系翻译。

本文从用词、句型/字相、修辞三个方面对罗经国《陋室铭》的英译本进行了分析, 发现其不足之处, 并给出修改译文。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思想涉及到文体翻译, 许渊冲提出的“音美”、“形美”也和文体翻译有关。从文体层面来讲, 英译文言文要想保持原文文风却是难上加难, 但有时翻译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仅仅满足于意思对等或相近的翻译是不够的, 翻译中应重视文体的对应, 只有意思和文体都对应的译文才是满意的译文。鉴于文体学翻译的相关研究欠缺, 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从事相关的研究, 以便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翻译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只有博采各科之长, 翻译学才能有着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摘要:文学作品的意义由意思和文体价值共同构成, 只有同时再现原文意思和文体价值的翻译才是完整意义的翻译。文体学的引入将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但将文体学纳入到翻译理论中的研究还不多。以文体学翻译理论为视角, 首先对经典名篇《陋室铭》原文和罗经国相应英译本进行文体学分析, 然后通过在用词、句型/字相、修辞方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罗经国英译本不尽人意。翻译中应重视文体的对应, 只有意思和文体都对应的译文才是满意的译文。

上一篇:××村创建江苏省卫生村工作汇报下一篇:《访兰》教学反思-精选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