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诗歌总结(精选6篇)
《陋室铭》诗歌总结 篇1
《陋室铭》诗歌总结
俺有陋室三十坪,砖木结构瓦盖顶。
屋前小院两分地,羊肠小径分西东。
藤为篱笆蔓作墙,屋前栽竹后植松。
进院一架是葡萄,左边鸡舍右鸭棚。
青菜一分在左院,右院芫荽和姜葱。
月季丁香花径旁,梅兰菊竹栽两厢。
院子中间一小池,莲藕荸荠养池中。
鲫鲤鲢鳙池中放,闲来观鱼品香茗。
最不成器大白狗,我起学名王熙凤。
前夜一场暴风雨,满园捉鱼忙不停。
天明呼友到寒舍,叫齐东邻与西朋。
大锅炖鱼小锅肉,青梅煮酒话家常。
与邻畅谈丰收景,与友大话职场兵。
笑我上班城里客,周末俨然一花农。
酒酣席散意未尽,击碗高歌陋室铭。
《陋室铭》诗歌总结 篇2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作者为什么不从花鸟虫鱼写起, 而偏偏要从山水写起呢?——“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嘛。这, 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既是“仁者”又是“智者”。“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是作者对“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超常引用 (即活用) 而以其“山”“水”等来起兴的, 这种用法极其罕见。也就是说, 这也是引用《孔子》名言的一种方法, 与本文结尾明引孔子之言合为一个整体, 使全文结构之圆合达到极致。“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作者这一创新句式的运用, 既总领下文, 点明了主旨, 又将德高于智蕴涵于其中,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就是“君子”的深刻含义。如果将“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也用前边的句式写出来, 那就是“室不在华, 有吾则馨”。这样就淡化了主旨, 比其原句就乏味得多了。“仙”为至圣之尊, “龙”为帝王之象, 均无与伦比。“惟吾”岂不是凡人所罕有吗?由此可见作者是何等的清高不群!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这是客观描写, 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意志。地润而苔痕绿, 地润而草色青, 绿者青者皆因地上有水——作者只是遭到贬谪, 只相当于陋室之苔、草处在偏僻处, 也是地 (帝) 上有水 (薪水) 的。作者看到这绿苔、青草自有它们的生命力所在, 自然也就想到了自己不应消沉, 不应一蹶不振, 而在陋室里安安心心地“调素琴, 阅金经”, 一枝一叶总关情嘛。这, 印证了“斯是陋室”, 更隐寓了作者的恬淡之心, 并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与作者谈笑或往来的是品德高尚而又有渊博知识的人 (书籍中的诸葛亮、扬子云, 孔子等即是, 通过“阅金经”而与古代先贤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等) , 而没有蔡知州及其爪牙们。这表明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同时也表明了作者以实际行动印证了开篇所隐含的清高不群。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素琴”与“丝竹”两者内涵是大不同的。琴是中国最古老乐器之一, 是古代文人身份的象征。由此看来, 作者之“调素琴”, 隐去了自己是文人 (智者) 这一层意思;“阅金经”呢, 是文人们的事, 同样隐去了自己是文人 (智者) 这一层意思。“调素琴”也好, “阅金经”也罢, 同样含蓄地照应了开篇的“智者”, 又为后文表现作者是“智者”作了步步为营的铺垫。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作者表面上是鄙夷“丝竹之乱”, 实质上是表达对“灯红酒绿”官僚生活的鄙弃, 这也是含蓄的表现。这两句突出了一个“静”字, 既与“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之客观环境的清幽相吻合, 又表现了作者如山一般的沉稳, 安心于“调素琴, 阅金经”而观照了“仁者”, 实在是含蓄之至呀。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这是为表现“和州梦得室”服务的。在作者心里“和州梦得室”是必然之事, 可是并没有这样写。如果说“何陋之有”的引用暗含得深, 那么“和州梦得室”则暗含得深之又深了。因为“何陋之有”之前省略的“君子居之”是孔子之言, 是现成的, 凡读过《论语·子罕》的人, 都知晓这一点;而“和州梦得室”不是现成的, 需要我们走近作者,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得到。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此作结又有很多妙处, 即作者要表达的就是自己是一个“君子”, 但又不以“君子”自我标榜。如果写成“孔子云: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的话, 那就乏味得多了。这一句出自圣人之言, 何其有力呀!这圣人之言又是一个特殊句式, 使作者就是“君子”这一意义的表达强度达到无以加复的程度!
古人云:“德才兼备是圣人, 有德无才是贤人, 无德无才是庸人, 有才无德是小人。”以此观之, 作者乃圣人也。可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写呀。
闲话陋室和《陋室铭》 篇3
安徽和县是一座有着两千余年的古县城,堪为人文荟萃之地,惜因历朝历代时有发生的战火兵燹所扰,而使原本甚多的文化遗存累遭毁损。回首历数,保存至今的(当需数度修缮)尚有陋室、孔庙、霸王祠、镇淮楼、文昌塔、西梁山、鸡笼山和香泉等处名胜古迹。言及此,不由地顺势提上一句,1980年初冬,在和县龙潭洞考古时掘出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后,此处即被定名为和县猿人遗址,1998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和县猿人”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说此一发现,确实为研究南北方古人类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探索长江流域广袤地区的文明进化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千百年来,源于陋室而有一篇自古流传至今的《陋室铭》,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然《陋室铭》中所提及的陋室位于何地?现状又是如何?且如今世传之言又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安徽和县、河北定州和湖南常德之说,对此,恐非尽人皆知。另则,举凡读过《陋室铭》者,认为这是唐代思想家著名诗人刘禹锡(772—842)的名篇,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说提出了质疑,且其考证言之凿凿,有根有据,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意见相左的情况。缘于此,不才笔者亦意欲忝列己之浅见而泚笔作书,以作聆听这场讨论的入场券。至于为何将题目言之为“闲话”,乃因史料短缺、辨别乏力、考证不足而难以加以肯定判断是也。既然如此,撰写此文只求在引用几家之言后再附上几句不成熟的感言而已,故以如是之题而力求为之。
先说陋室。据史料所载,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坐落在安徽省和县城东的半边街,坐北朝南。当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二次遭贬领任和州刺史之时,当地官绅极力要为刘禹锡兴建豪华官邸,然被其断然谢绝,并赋诗一首以作警励:“比屋茕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当后已,下令必先庚。”嗣后,只在官署后圃小山脚下建一简陋之室,自谦为“陋室”,以作起居、议事乃至行文论道之用。
因有“陋室”,继而有《陋室铭》这篇千古绝唱的文字问世,并于存世后不久,即唐文宗宝历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因情所致而书之并勒石成碑,尔后惜因兵燹废圮,陋室及其碑文遂而无存。明正德十年(1515),时任知州黄公标扩建陋室,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在园内建有多处小型亭阁,诸如“半月池”、“舞鹤轩”、“迎熏亭”、“万花谷”等,蔚为大观。后随岁月流逝而遗存下来的,则是清乾隆年间时任知州宋思仁重建的陋室三幢九间室。再后至民国六年亦即1917年,和州知事金梓材重修陋室,岭南金保福又在东侧建一碑亭,补书《陋室铭》碑文一方,后虽断但犹存。此外据传,刘禹锡在和州任内,不但撰写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而且还留下了《历阳书事七十四韵》的长篇韵文。
在笔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中,当时的陋室未见开放,家乡百姓也就无缘前往瞻仰。日伪时期,陋室成了日寇的兵营;民国时期,陋室成为县党部所在地;而在解放后,和县公安局长期设在这里,直至改革开放初始之时方迁出。1985年,当地政府接受政协委员联名提出的议案,而由省、县拨款按原貌再度修葺陋室,以纪念刘禹锡这位旷世贤才的唐代清吏。至此,业经历朝历代多次修缮而保留至今的陋室,现已开辟为刘禹锡纪念馆,其主室正门门楣上的“陋室”两个大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的。迎面照壁上刻写的则是“政擢贤良,学通经史,颉韦颃白,卓哉刺史”十六个大字,其中的“韦”系指韦应物,“白”系指白居易,以此概括表达了后人对刘禹锡的崇高敬仰之情。主室正中塑有刘禹锡立像一尊,庄重肃穆,上悬一横匾,亦书有“政擢贤良”四个大字。1986年,和县陋室即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说《陋室铭》。一旦提起这篇脍炙人口的铭文,不得不对过往历史作出一点简要回顾。唐顺宗永贞年间,时任户部侍郎的王叔文及其搭档王伾,联合了时称“刘柳”的刘禹锡(时任监察御史)和柳宗元(时任礼部员外郎)等八人,在刚刚继位的唐顺宗的大力支持下,对政治启动变革,即针对宦官弄权和藩镇割据的现状,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即史称的“永贞革新”,颇得民心。然而可悲的是,历史上举凡力主改革变法者,如用现今的话语来说,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不到一百五十天的“永贞革新”之举,终因唐顺宗逊位而夭折了。至此,王叔文被赐死,王伾亦在遭贬后染疾身亡,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同样遭贬而到边远地区担任司马,成为“逐臣”。这就是史称的、广为人知的“二王八司马事件”。随后二十年间,刘禹锡几经辗转,在多处担任刺史之类的官职,再无昔日的辉煌。如前所述,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出任和州刺史,世上遂有如此这般的陋室,以及随之而问世的千古绝唱《陋室铭》。
理应思忖的是,面对亦诗亦画的陋室,岂能没有文字加以优美赞许而让后人到此访古时为之探幽欤?于是乎,陋室主人刘禹锡撰写了《陋室铭》,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这篇格调清新、明快简约、超凡脱俗、意境深远之华章。试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句,难道不是主人钟情于陋室而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对于这篇简短的散文,后人一致认为,此文乃系作者以借物明志的表现手法,从而表达他那不追名逐利和坚守节操的高尚情怀,以及不求闻达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调为其旨趣的。
但是,《陋室铭》是否出自刘禹锡之手?溯千年而至今,却另有一说。
所谓陋室之谓,一般地说,不是专指而是泛称,任何时何地,即便是豪宅,主人亦可谦称为陋室。如若由此着眼,称之为陋室者可谓多矣哉。缘于此,有心之人当从古籍中仔细稽考对比后,势必会提出一个问题:刘禹锡建于安徽和县的“陋室”是否就是《陋室铭》中所描述的“陋室”?或者说,《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亲撰抑或他人之作?前文已提到,千百年来,当民间将刘禹锡和《陋室铭》早已联系在一起之时,学术界有识之士却能对此定论提出质疑以期谋求真相。应该说,这是彰显学术自由争论的一个可喜现象,理当值得称道的。
由此,笔者即饶有兴趣地研读了几篇针对《陋室铭》作者提出质疑的文章,同时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一经综合后而深感将所接触到某些少量而又散见的不同看法加以罗列归纳,尽管涉及面不大,亦恐不失为一件有意义之事耳。有鉴于此,故而为之。
其一,北宋真宗年间高僧释智圆,生前曾有专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于生后仁宗年间刊行而存世。在论及《陋室铭》时,著者认为,以仙、龙自比,有狂妄之嫌,不符刘禹锡行文风范,故而谓之曰:“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如此一说,恐系对《陋室铭》作者提出质疑的最早声音。对此论断,笔者因缺乏相应史籍资讯而难以佐证,当姑妄信之。不过有一点,举凡读过《陋室铭》者,似乎看不出作者在文中隐含自比仙、龙之喻。诚然,愚此一谫陋之议,亦恐谬误之言。
其二,经查阅得知,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文苑英华》、清嘉庆十三年(1808)开始辑纂的《全唐文》,以及清同治年间朱澄《结一庐剩余丛书·刘宾客文集》等著名相关史籍,确实均未收录《陋室铭》。但有研究者就此著文称,当刘禹锡为母守丧返居洛阳时其婿崔生索文,曾取其四分之一为集略,时有可能未将《陋室铭》选入;旋即又称,《刘梦得文集》原三十卷,《外集》十卷,宋初散失十卷(顺便插上一句,宋刊本《刘梦得文集》仅存的第一卷至第四卷共四卷,现藏北京图书馆),源于此,当不排除《陋室铭》在散佚之列的可能性。
其三,多少年来,不管是教科书抑或评述文章,但凡提及《陋室铭》时,无不认为这是刘禹锡的一篇传世佳作,对此,无需一一列举。然代代相传的古籍中载有《陋室铭》者,却仅见于《古文观止》,其他重印的相关古籍(包括《刘梦得文集》)亦从未见其收录。但据笔者所知,也有例外,比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配画古文名篇赏析》一书,在其收录《陋室铭》一文的简介中,其首句则以肯定的口吻写道:“选自《刘梦得文集》。”这是此书编者的笔误抑或经考证而得到的认定,笔者就不得而知了。顺便说一句,简介中还说刘禹锡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那就显然有误了。
其四,笔者最早接触质疑《陋室铭》作者的是初中同窗呼安泰写于十年前的一篇文章,题为《刘禹锡与〈陋室铭〉》,文中某段曾作如是阐述:“首先,《陋室铭》这篇散文,千余年来,仅见于《古文观止》,连刘禹锡自编的《刘梦得文集》中也未选入;再者,刘多次召集‘和州父老’于‘陋室’议事堂,共商抗灾大计,岂能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句呢?作为立志革新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刘禹锡,其一贯思想表现与《陋室铭》中所流露的消极、颓废情绪,毫无相同之处。”当时笔者读到此段时,觉得呼兄之言颇具参考价值,但存有两则疑点,一是《刘梦得文集》或称《刘宾客文集》及其“外集”虽未收录《陋室铭》,但不能仅凭这一点而否定刘是该文的作者,似应作进一步征信印证,以求确凿无误才是;二是不管《刘梦得文集》是刘的自编抑或后人编纂传世,一时疏漏亦乃自古至今在所难免之现象。三是呼文所说的《陋室铭》流露出来的只是“消极、颓废情绪”的看法,而这样独具别意的看法,似乎与学界的共识大相径庭。
其五,南京一位专门研究刘禹锡的大学教授曾对《陋室铭》一文本身进行剖析,认为通篇缺乏逻辑,拼凑成文。这位资深学者以《陋室铭》开篇两句作为例举,认为违反常理,岂有仙居矮山龙游浅水之理?一经比对,此议则与释智圆之说如出一辙。仅此一点,足以表明了这位专家否定了刘禹锡是《陋室铭》作者之说。然众之所识,其开篇两句,乃行文时常用的排比法,即乃一种形象的比喻,放在文首,颇具点龙画睛之效。这位学者仅从生活常理出发而予以否定,恐有失之偏颇之嫌。
其六,青年学者段塔丽在《〈陋室铭〉作者辨析》(《文史知识》1996年第六期)一文中曾侃侃言道:“由于《古文观止》选编者审核不精,漏收或误收古人作品,以及所收文章与作者名不副实等情况更是不乏其例,而将《陋室铭》一文题名刘禹锡所作,就是其中一典型例证。”为了印证此一结论,作者在此文中列出三大理由。如将其简略,则可概括为:一是当刘禹锡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曾撰《竹枝词》十余篇,《旧唐书》本传中有所提及,但并未提及《陋室铭》,而《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则称朗州风俗陋甚,这就与《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之“陋”的含义大相径庭。二是遭贬后的刘禹锡常靠文字来渲泄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与郁闷,这是他在朗州写下十多篇《竹枝词》的主要原因和动机之所在,而这与《陋室铭》一文中所抒发的豁达乐观的高雅情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三是遭贬之官不得不有所顾忌,不可能纵情地与鸿儒“谈笑”而与当地官吏随意“往来”,焉能有《陋室铭》这样的文字问世呢?既然否定了刘禹锡是《陋室铭》的作者,故在文章结尾,段君经仔细研读两《唐书》后而认定《陋室铭》的作者乃是唐文学史上不见经传的崔沔。纵观段君此篇佳作全文,可谓依之有据,言之有理,但其出发点则是将所谓的“陋室”认定在朗州了(有湘籍作家专文对此论证,此处就不引用了)。殊不知,刘禹锡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先贬连州后又贬任朗州司马。回京一段时日后又二度遭贬,当赴任和州刺史时,已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相隔十八年,处境有所变化。如果朗州不是“陋室”的所在地,那么辨析《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之作则要从另一个方向去探索论证了。
其七,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在《〈陋室铭〉作者质疑》(《文学遗产》1996年第六期)一文中写道:“据《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传》,谓《陋室铭》乃崔沔所作。今按《崔沔传》篇末云:‘沔俭约自持,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该文随后又云,“崔之生平及作《陋室铭》事,始见于颜真卿所撰《崔孝公陋室铭记》……接下来便细写崔氏撰《陋室铭》及刻石经过:‘为常侍时,著《陋室铭》以自慰。……。’”经查阅,1921年商务版《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崔沔小传(亦源自《新唐书》)对此采信而有同样记载。吴老在该文中又接着写道:“我们说此《铭》为刘禹锡所作固无确据,即使说是崔沔所作,亦不免有启人疑窦之处也。”且又认为:“总之,鄙意以为,今所见《陋室铭》实不类唐人作品。如确信其为唐人手笔,则宁信其作者为崔沔,亦不宜属之刘禹锡。”此一结语,展现了吴老治学严谨的风范。对此,窃以为,既然《崔沔传》与《崔孝公陋室铭记》均提及了崔沔撰写《陋室铭》,那么仅仅八十一字的全文理当顺势引用并予以评介才是。据崔沔、刘禹锡年谱,崔早刘九十九年,果能如此,一经引用,《陋室铭》到底为何人所撰之问就有定论而不会引发歧义了。
陋室铭课堂实录 篇4
一、导入《陋室铭》
师: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我思考我存在),这是老师的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
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投影展示,课堂交流)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器物之铭是用来述功纪行的,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二、初读《陋室铭》
结识刘禹锡
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行疏通课文。借助注释还不能解决的字句,就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来解决。
(疏通课文,约3分钟)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没有人举手啊?我可要考考大家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来翻译翻译?
生:谈笑的都是大学问家,往来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是吗?还记得《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样翻译吗?
生: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
生:互文。
师:现在谁再来翻译刚才的这句话。
生:谈笑往来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没有不学无术的人。师:这就对了。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读起来──
(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一试?
生:读(忧郁消沉地)。
生:读(振奋昂扬地)。
师:评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他们两个一个读得悲凉凄楚,一个读得激昂慷慨,好像都不大对味。
师:对味,这个词下得妙!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对味?
生:铭文是用韵的,要注意压韵。
师:怎么个用韵法,你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本文押的是in和ing,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些字。
师:你能不能读一下?
(读得韵味悠长)
师:不错。同学们认为要读出韵味还要注意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基调……
师:好,注意这些方面,再读──
(于是摇头晃脑,人声鼎沸,读得自得其乐。)
师:要读好《陋室铭》,还要了解文体特点。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板书:博约温润)“温”,气度温和;“润”,语调柔顺。请大家“温”“润”地读起来──
(读得温文尔雅)
师:要读好一篇文章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道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嘛,“知人论世”的意思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将细究。现在自由朗读,根据你对《陋室铭》的理解,读出你心目中的刘禹锡。
(有的味道十足,有的韵味悠长,有的感受细腻,但大多还平淡无味。)
师:这么短小精美的文章,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学生诵读)
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借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诵读情况。请从课文中找出和画面意境相符的句子来。
(图片和学生回答略。检查默写略)
三、品读《陋室铭》
拜访刘禹锡
师:文章的字面意思我们大体弄清楚了,内容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不妨提出来。
生:老师,作者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地往那里一摆是什么意思呢?
师:看注释──
生:(读)“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师:仔细想想,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师:你能结合前后文去想,很好。补充一点,注释上说“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板书: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家想想,刘禹锡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呢?你能猜猜他写这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
生:刘禹锡以君子自居,故意只引用后半句,以示谦虚。
生:文贵曲嘛!如果把前半句也引用上就过于直白了。
生:其实,刘禹锡并不像你们说得那样谦虚。你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
师:你能把这句话也改成第一、二句那样的句式吗?
生:……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咂摸咂摸,和原句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一改,谦虚的意思倒是有了,只是前面三句都是一个句式,一个调子,未免……
师:单调乏味,是吧?其实,原句还包含了一种自负、自信和自许的意思,不仅意义丰富得多,而且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起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生:老师,我还是不明白,素琴和丝竹都是乐器,为什么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师:结合具体的字句,揣摩揣摩。
生:“调素琴”,从一个漫不经心的“调”字可以看出刘禹锡优雅的情怀、高洁的志趣。
生:“素”,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
生:从“素”字可以看出刘禹锡的音乐爱好是“素”,是天然去雕饰,而不是丝竹管弦,歌舞升平。
师:你们能结合具体的字眼来品,这很好。文中的“丝竹”,我们可以理解为世俗之乐,是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颓废之音。大家知道,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刘禹锡“独爱”“素琴”。
(出示图片:今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想拍摄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我想拍下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的镜头,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师:你的心境一片澄澈。
生:我想拍下“鸿儒谈笑图”。他们吟诗抚琴,好让人羡慕啊。
师:“鸿儒谈笑图”,名字不错。只要努力,你也能成为鸿儒,不过,你成了鸿儒后,不要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我想拍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画面。一个“上”字,一个“入”字,把苔痕和草色写活了。
师:你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你来读读,注意重音。(生读)
师:“上”和“入”重音把握得不错。作为来访者,你想录下刘禹锡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心声?
生:我想录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刘禹锡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啊。
师:这才是男儿本色。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了向往之情)
生:我想录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这里好像有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意思。
师:真知灼见!你来读读。(读出了惆怅、失落感)
生:我录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德馨”之人,也可以让自己的陋室“名”起来,“灵”起来。
师:说得好。你能仿写一句吗?……就以写作为题吧。
生: ……文不在……,有……则高。(抓耳挠腮)
师:文不在巧,有意则高。行吗?(生点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
生:我起的雅称是“怡然居”。
生:德馨亭。
生:笑谈斋。
生:卧龙轩。
师:这些雅称都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和高洁傲岸的人格光辉。
生:我送的匾额是“宁静致远”。
师:你能不能读出文章的“静”和“远”来?(心平气和地读)师:不疾不徐,波澜不惊。不错。生:室雅人和。
师:来,读出“雅”与“和”。(从容不迫地读)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师:这块匾额老师建议你在刘禹锡去世后再送,最好不要当面送。(生笑)
生: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
师:是一幅对联,不错。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你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生:刘公,我想对你说,你虽然身居陋室但仍不改高洁之志,实在难得。生: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师提示个别字句)刘公,我想对你说──贤哉,刘公!师:贤哉,XXX(学生姓名)!
四、研读《陋室铭》
我看刘禹锡 师:从我们起的雅称我们送的匾额和我们的话别话语来看,同学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当然,对刘禹锡,允许你有不同的评价
(生交头接耳)
师:前面有同学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生笑)你怎样看刘禹锡?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己是鸿儒,就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刘禹锡的朋友很多嘛,这么热闹。生:就是啊,往来的朋友熙熙攘攘,怎么可能“苔痕上阶绿”呢 师:(惊喜地)好,不同的声音出来了!刘禹锡到底是真隐还是假隐啊?他是消极遁世啊?还是积极入世啊?
生:刘禹锡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是一个积极的隐士。(生笑)师:“积极的隐士”怎么讲?
生:从生活状态来看,他过的也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从他的心态来看,他心中着实想的还是要有一番作为啊!师:何以见得?能结合课文来谈吗?
生:你看,他自喻仙和龙,又自比诸葛子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坦然直陈,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人吗?
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趋时而动!他哪里是在隐居?那是在等待时机,忍辱是为了负重!
师:好一个“忍辱是为了负重”!同学们思维的触觉已经抵达刘禹锡的内心世界。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生:(恍然大悟)这样看来刘禹锡并没有弃官归田。大隐隐于市嘛,刘禹锡虽遭贬谪,他还住在城里,只是官做得比原来小了。
生: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而刘禹锡的隐居是无奈的选择啊。师:这倒让我想起了胡文英说庄子的一段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也是刘禹锡的困境。不同的是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暴露了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大家如果读过他的《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就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之人,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就是个例证。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痴心不改,这样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师: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读得一腔孤愤喷薄而出)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
《陋室铭》教学反思 篇5
《陋室铭》教学反思1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课前演讲没把时间把握好,耽搁了一两分钟。用《古文观止》导入,本可新颖,可惜不知是听课的紧张气氛是影响了学生还是我,讲的不传神,学生听得很麻木。板书课题,让两个刘家女孩回答问题。刘艳上黑板写了刘禹锡,而刘紫楚回答其人其事,实在没想到她没多预习,有点答非所问,顿时打乱我的布局,差点没hld住。力挽狂澜之余竟忘记了有关“铭”的讲解。接下来课文的多种朗读还算顺利。课文字词翻译讲解匆忙了一点,只对“上”“入”“劳”“白丁”“何陋之有”稍作分析,可惜遗忘了“之”字在倒装句中的重要,本可水到渠成的事情疏忽了,实在可惜。对课文讲解有点凌乱随意。以刘禹锡三搬住宅终住陋室的故事引入,以刘禹锡想对欺压他的上级说什么引出主旨句,围绕主旨句如何成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山水的比兴;二。陋室景友生活;三。古人类比,成功反击欺压他的人。让对手无可奈何七窍生烟,让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刘禹锡你真是的人呀,由学生补充词语,概括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最后点到托物言志,这也是本课重点之一,小练笔以一位名人拿着某件能托物言志的事物来拜访刘禹锡为题,可惜难度偏大,不能覆盖全部。但刘艳,贺孝江,覃梅,谭小强,回答还是很好。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心理素质不行,不光我,还有学生。
二。细节把握不到位,演讲耽搁教学时间等
三。随意性太强,语言缺少严谨。有利有弊,以后需注意。
四.学生积极,我代替太多,甚至提问题。
五.没有照顾后排境况较差的学生。
六,学生“出奇”,师生方能“制胜”。课堂的出彩常常在学生的奇思妙想。
经过同事们热心地指导之后。我决定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口水话要少。虽然其他老师赞美之词较多,这既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鞭策。在进步的同时,一定要看到潜藏的危机。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陋室铭》教学反思2
这节课上,我觉得学生们是最可爱的。他们因为真实而可爱、因为思考而可爱、更因为富有激情而可爱。是的,他们批判的激情最为动人!
上课中,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能把《陋室铭》这一名文的韵美、景美、情美融于心怀。尤其是在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中,他们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及生活情趣谈看法的时候,我更是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和可爱在于他们的激情四溢,也真切地感到他们在文本中读出了自己的见解。
分析了刘禹锡之所以丝毫不谦虚地声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在于他觉得自己所居之“陋室”“景雅、人雅、事雅”,有学生感悟出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但却乐在其中的情怀,看出他是个不慕荣利、安浦道的人;而也有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不同的声音,对刘禹锡之“德馨”的内容、“德”的性质极其“馨”的程度进行了一番别样的剖析和批判。在争辩讨论中,最后课堂上形成了一股刻意批判刘禹锡的思维定向。虽然挑刺,但也精彩。
如对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绘景句,其判断是:作者在自我陶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给人的感觉是苔藓爬满台阶,杂草丛生,那里该是地势低而潮湿的,有“城春草木深”之感,而室主人还悠然怡然,不肯动手扫除,这就脱不了生活疏懒、厌恶劳动的干系。与“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生活情趣相比,这位陋室主人要逊色得多!
又如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一写人句的谈论:这写出作者只欢迎“鸿儒”,不喜欢“白丁”。而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与“鸿儒”“谈笑”才能求得知识的,“白丁”的耕种技术、生产经验、社会阅历、带有生活气息的幽默笑话之类,也是宝贵的知识。劳动人民同样值得接近与学习。来此陋室“谈笑”的“鸿儒”只能说是作者自己心目中的“鸿儒”,不见得有名有实,也不见得能为大众所承认。由此看来,作者难免有攀附所谓的“名流”以抬高自己身价之嫌。将“鸿儒”与不能来此室的“白丁”对举,只能表明作者的结交面太狭窄,只能显示出他性情的孤傲与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隔阂。
再如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一叙事句的剖析:陋室主人的生活确实是单调的。他日常所能做的只是闭门弹琴,自娱自乐,此外便是翻读佛经。在他看来,“丝竹”是“乱耳”的,“案牍”是“劳形”的,非但无乐趣,纯然是苦不堪言,无法忍受。推究起来,这只能说是作者无远大抱负、无进取斗志的表现。既不愿意又不能够广泛地参与社会、改造现实,就只会逃避现实,离群索居,孤芳自赏。
批判者从的绘景、写人、叙事中,认识到的陋室主人是厌恶劳动,鄙视劳动人民,有一种噪现实的清高与孤芳自赏,过着孤寂的疏懒生活。是不配与诸葛亮、扬子云相提并论的。因为单说诸葛亮,乡里老少都能传唱他教的歌谣,都熟悉他的行踪,了解他的品性。在他出山辅佐刘皇叔之时,乡里百姓都依依送别。这是诸葛亮与乡里百姓朝夕相处,感情融洽的结果。诸葛亮辅佐刘皇叔兴复汉室之伟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刘禹锡的自比前贤却是自不量力。
这一节课上,学生激情四溢的犀利批判,有理有据,让我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迸发的思想火花,使我感觉到了学生在课堂上最可爱的一面。
虽然,刘禹锡在文学史上的光环无庸质疑,值得学习,但是语文课上能让学生结合文本,以发展的眼光,辨证地看待和评价他,这无疑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富有激情的学习方式。毕竟,学会批判是学会创新的重要前提。而学会创造才是现代学习的根本。
《陋室铭》教学反思3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浦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一、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浦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
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
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
三、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感到遗憾。
《陋室铭》教学反思4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让学生初读课文,根据“铭”的特点,将文中的韵脚找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语言特点,产生整体感知。2,学生再读,体会骈体文的句式上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教师指导朗读技巧。4,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读,加强朗读的节奏感的把握,并通过视频感受陋室的环境等,5,全班齐读,配合视频音乐,再次感受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让学生说座右铭的方式,既起到激励同学们的作用,同时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陋室到底陋不陋”,让学生发散思维,撒下大网到文中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答案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介绍作者及其背景的环节中,让学生资料展示,到前面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并书写关键词。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疑问整理到便利贴上,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五、课外延伸采用了小辩论的方式,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结合刘禹锡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提出疑问,“当今社会这种处世态度是否仍然可行?”
学生辩论将课堂推向了高潮,但略微遗憾的是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在学生情感价值态度观产生偏颇时更好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真正的将教师教书的同时,更能要育人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遵循“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一如既往的延续了我常态课的教学思路,学生们适应,我也觉得顺手,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作秀或造假。学生们愉悦于作为课堂主人的成就感,我开心于作为教师的轻松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正是今后教学中应该反思与提高的地方。我会沿着“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改革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课堂!
《陋室铭》教学反思5
是一堂文言文的教学。我用了一课时。课上完以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教学顺利。
但是今天改完该课的基础训练册,发现学生的作业错误率很多,生字词全对的只有一个同学,问答题有几个没写的,中间对课文内容需要掌握的,也写错了。全对的寥寥无几。
看来,这是一堂失败的课。
失误在那里呢?
1、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多。幻灯片一个一个,学生说放的太快了。像生字词学生没有背诵的少,图片也看不清。
2、课文知识点如描写陋室生活情趣的句子,几乎全部学生答错了。这说明学生们也不能主动地思考。
3、体现课文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品格的特点是什么?也有不少学生不会答,他们对于课文看来就不懂。学生没有探究,课堂只是让个别学生会了。
所以:以后说设计问题要精,组织课堂的能力要加强。图片要清晰。我的声音也需要美化,语文教师尤其美丽的语言是一种享受。
《陋室铭》教学反思6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清幽的古筝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设计了四次读书,开篇散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范读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上课结束时还有一读(或背),是为了体会本文一直押韵,只最末一句不押韵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后这一读,因下课铃响而导致未能实现,是一大遗憾。
5、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具体的对照,学生中有不认同者,我正好趁此机会说:“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果然碰到了类似情况,因此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雅致的动态画面配以《广陵散》等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因为语文本身与艺术是密切相通的。
6、语文课是美的教学,老师本身的语言也应是美的。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不讲或少讲“水话”,使自己的授课语言更规范、更优美。也许这一点带来了相应的弊端:似乎更拉远了原来就已很感陌生的师生距离。而我在自己班上课,因为师生有感情基础,学生也适应和习惯了我这样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课是得心应手的。因此我反思之余也顿生一丝迷惑与彷徨:外出与不熟悉、没有感情基础的学生交流,是否还该保持规范、优美的授课语言和一贯的授课风格?如何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陋室铭》教学反思7
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反思是思想者的灵魂,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既可以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修正“失误”,又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轮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气氛枯燥,学生沉闷,而现在新课程的实施给老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是文言文,我总担心学生不理解,学不来,因此整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一堂课下来往往成效不大。课后我作了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包办太多,缺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养,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我还忽略了本课的一个重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文章中体会文章的意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针对这一节课存在的问题,我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1、故事导入,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美文四读:
一读:读顺课文。(1)先听录音朗读。(2)学生自由读一遍。(3)齐读。(4)学生读后,说一说,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读:读通。(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后分小组,利用课文后的注释,工具书,讨论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2)学生质疑,将在讨论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3)学生动手做一做,检查字词句的理解是否过关。
三读:让学生女生读,男生读,个别读,读出文章中音韵和谐之美与整齐匀称之美。
四读:读出文章的意境之美,体会文章的情感。让学生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相信能让学生逐步达成有感情地读,熟读读诵,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
3、把仿写课文作为课外拓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进行创作。
结果在第二个班上这课的时候,一改前一个班的沉闷,学生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效果明显比前一节课要好。
《陋室铭》教学反思8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
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
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
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浦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陋室铭》教学反思9
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较为活泼主动,基本上完成了学习的预期目标,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韵脚和韵的学习,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点,在思想意识里面还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基础,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深入理解该知识点奠定基础。
其次,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当中,感觉自己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太充分,使学生未能在朗读背诵中深入体会铭文的韵律和内容的把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会回归课堂,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语文的文质兼美,增强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第3,在学习本文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的时候,感觉有点匆忙,学生思考和咀嚼的时间较短,应该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最后,唯一感到较为欣慰的是学生在做后面的习题时,理解比较到位,今后会继续加强考点知识的学习。
总之,本节课的讲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一定角度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课堂容量,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自己能进一步熟练多媒体,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
《陋室铭》教学反思10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我在进行《陋室铭》这一课的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陋室铭》教学反思11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浦道的情趣。如何让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浦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接下来我特意挑了一个朗读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站起来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学生仔细听,挑出他读错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正音正字。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将近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可能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在“陋”和“不陋”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学生能找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认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刘禹锡的平时生活很充实;而且课文中还举到了诸葛亮和杨雄的例子,刘禹锡将自己的房屋和他们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说了他们的房屋不陋,所以学生认为“陋室”是“不陋”的。在这里我又提醒学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大了一点,所以我还是主动给了学生答案,“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在分析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时,有学生认为台阶上长满了青苔,房屋的外面也长了很多青草,所以可以看出陋室是“陋”的。我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认为这一句应该是表现出陋室的自然环境很清幽,是表现“不陋”的,但是听到学生这样理解,我觉得似乎也可以,于是就顺着他的理解讲了下去。现在看来,这一处课堂上的处理还是有问题的,这两句应该是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正是因为刘禹锡追求的是简单、朴素、朴实无华的生活,所以这样的环境,他是喜欢的,在他眼里是不陋的。当时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没有做到正是因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通透。
对于文章的前四句,我也是用了一个问题来处理的,“前四句和陋室无关,似乎多余,你怎么看?”学生都说不多余,但似乎可以意会不多余的原因而无法言传。于是我提醒他秘注“山”、“水”、“仙”、“龙”和“陋室”的共通之处,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他们说出“仙”、“龙”对“山”、“水”来说才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人”,我又追问:“是人的什么呢?”“品德高尚。”说出这一点,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了,可以做总结了,“外表看起来非常简陋的房屋,因为有了优雅的环境,儒雅的友人和高雅的生活,在刘禹锡看来不陋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这个人的品质非常高尚,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德馨’,德馨也就成了支撑这个房屋的一个横梁。”我的板书也设计成了一个房屋的形状,屋顶部分写上陋的表现,房屋的根基是不陋的表现,而横梁就是“德馨”二字。这个板书设计比较形象,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对课文进行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提问学生刘禹锡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他们基本可以说出安浦道的意思,只是无法准确表达。于是,我给了他们“安浦道”这个词,并作了解释。有一个学生提到了“宽容”,我也不假思索地认同了他的观点,现在想来这和我在文本解读时所理解的“豁达”还是有区别的,课堂上没有及时发现还是说明我在解读时没有通透地理解文本。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敲打;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肥读,这也是自身功力不够的表现,亟待学习和提高。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关注,其实最终都要归结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解读,只有将这两者都解读通透了,并有机结合,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才能上出真正适应学生的课。
《陋室铭》教学反思12
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反思是思想者的灵魂,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既可以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修正“失误”,又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轮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气氛枯燥,学生沉闷,而现在新课程的实施给老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是文言文,我总担心学生不理解,学不来,因此整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一堂课下来往往成效不大。课后我作了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包办太多,缺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养,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我还忽略了本课的一个重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文章中体会文章的意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针对这一节课存在的问题,我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1、故事导入,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美文四读:
一读:读顺课文。
(1)先听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读一遍。
(3)齐读。
(4)学生读后,说一说,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读:读通。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后分小组,利用课文后的注释,工具书,讨论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2)学生质疑,将在讨论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3)学生动手做一做,检查字词句的理解是否过关。
三读:让学生女生读,男生读,个别读,读出文章中音韵和谐之美与整齐匀称之美。
四读:读出文章的意境之美,体会文章的情感。让学生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相信能让学生逐步达成有感情地读,熟读读诵,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
3、把仿写课文作为课外拓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进行创作。
结果在第二个班上这课的时候,一改前一个班的沉闷,学生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效果明显比前一节课要好。
《陋室铭》教学反思13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浦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学习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
4、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在设计问题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七个问题,重点是: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了陋室的特点?作者的陋室是否简陋?找出文中可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作分析。在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后对于句子的鉴赏,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鉴赏,学生却无从下口,这个问题相应也出现在第二个问题的分析上。课后我在寻找问题时发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也就是说在口头的问题上指向不明导致学生有了误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总之,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研读文章时进行的不是很顺利。
《陋室铭》教学反思14
一.朗读贯穿始终。
这篇短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代表朗读,学生边听边思,品味每一句话的意思,给文章划分层次,侧重整体把握。4、学生精心朗读,划出文中的有关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几轮朗读之后,学生理解比较到位,已能当堂背诵。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走近文本。
《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了解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提问,感受文章的三美。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体把握中,我让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合作探究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陋室不陋的语句,体验作者的情怀,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读品析中,我让学生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感受语言美。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学生主动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解决问题。
但可惜的是由于课堂安排前面有点松,后面时间有点紧,未能将刘禹锡其它的诗文呈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刘禹锡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情怀,让学生懂得人应该怎样面对挫折。
《陋室铭》教学反思15
刘禹锡和萍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经来过萍乡,至今在我市的杨岐普通寺仍旧保留着他为唐代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碑文,并由他篆刻的唐碑(该碑建于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宽0。9米,字数1350个是我省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倍感亲切。《陋室铭》逝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浦道的情趣。
(1)知士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尝试仿写。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浦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联系《五柳先生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浦道的情趣,《五柳先生传》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可是,他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浦道的情趣,以此作为佐证,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学中,我由刘禹锡和萍乡的关系导入课文,导入对刘禹锡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刘禹锡的距离,这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开发。
另外,平时,不少学生喜欢调侃一句话“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干脆安排了一次仿写训练,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仿写如下,供学生参考:
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要请教,难题动脑筋。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陈景润。精确人生,数学之旅。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还是很是很成功的。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浦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陋室铭教师用 篇6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
无丝竹之乱耳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渔人甚异之。
(代词,这件事)辍耕之垄上。
(到)实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2、斯.是陋室
(这)
3、惟吾德馨.
()
4、无丝竹之乱.耳
()
5、无案牍之劳形..
()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灵】灵异。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三、翻译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文章评价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3、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用原文回答
1.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2.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3.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4.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六、拓展探究
1、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你还能说出哪些安贫乐道、节操高尚的名士?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七、中考链接
(2010年湖南省岳阳市)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无案牍之劳形()....2.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臣不胜受恩/感激 B、今齐地方/千里 B、朔气传/金柝 D、水/不在深 3.翻译(2分)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4.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2分)答:
(2010河南)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注: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不堪:无法忍受。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苔痕上阶绿
上:长到(2)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谈笑___________白丁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 16.(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8.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分)
19.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不慕荣利、安贫乐道(2分)
七、对比阅读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陋室铭 刘禹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暂凭杯酒长精神:_________________(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3)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巴山/楚水/凄凉地
B.二十三年/弃置身
C.苔痕/上阶绿 D.何/陋之有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是应和之作,刘禹锡与李白在扬州相遇时,李白有赠诗在先,刘禹锡用此诗相酬答。
B.甲诗虽有沉郁感伤,但也并不消极颓唐,结尾明显表露了豁达的襟怀和昂扬的意趣。C.乙文以“惟吾德馨”统领全篇,通过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人的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D.乙文手法 多样,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
5.作者以“山”“水”为对象,写下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请你采用这样的句式,以“居室”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受限制,但句意必须符合《陋室铭》的文意。)6.唐宋时期,不少文人遭遇政治纷争,沦为“贬官”,贬官特有的身份和经历使他们的作品带上了特殊的文学印记,这在柳宗元、苏轼等名家的诗文中都有迹可寻。刘禹锡写此诗此文时也是贬官,试从甲诗乙文和其他贬官诗文中探寻“贬官文学”的特点,得出一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增长,振作。
(2)出名,闻名。
(3)大。
(4)弹奏。2.D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2)没有管弦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4.A 5.例句一:居室不在宽敞华美,有君子居之则高雅别致。
例句二:居室不在高大宏
伟,有高尚之士居住则不会简陋。6.要点:内容上,喜欢抒发政治牢骚,叙写清冷生活,表达苦闷情绪;形式上,喜欢用曲笔(含蓄委婉的写作方式方法)叙事写景抒情 补充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1)、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
2)、进一步突出“德馨”。
5.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拓展: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陋室铭》诗歌总结】推荐阅读:
《陋室铭》教学述评05-28
陋室铭备课记录07-23
陋室铭评课09-12
陋室铭原文及注音07-04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05-12
陋室铭的介绍06-29
陋室铭复习资料08-03
《陋室铭》练习题09-09
《陋室铭》原文翻译和注释07-03
用--陋室铭教学设计06-10